发布时间:2023-06-01 15:51:0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创新与创业教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创新创业教育本质解析
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的人才培养形式,针对的不仅仅是在校学生,而是面向全社会的一种教育和引导,其本质上是一种实用教育。社会发展离不开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当前社会高速发展,更要以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创业能力、创新精神为目标。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的大力发展和良性循环,必须在高校构建一个良性发展的生态系统,进而使得创新创业能够在高校落地生根并逐渐成长起来。而良性生态系统的构建应该包括政府、高校、企业、家庭和学生等多方面协作,相互支撑,相互协同,相互作用,最终建立起的良性生态系统会使得社会各个方面共赢,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发展。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落地
在整个生态系统中高校是最关键、最核心的子系统,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育好高校创新创业的发展就会促使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势必会推动整个社会创新创业的发展。
(一)高校创新创业的主要内容(1)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塑造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使学生具有对新事物、新知识、新技能的敏感性,对创业具有追求感,掌握创业要素与创业技能。(2)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培养并引领并学生发散性思维、多元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使他们具有敏感的洞察力、对事物的感知力、创业决策能力与团队合作等能力等。(3)学生创新创业环境感知:引导学生感知教师科研问题、工程实践项目、行业企业环境,感知创业机会与创业模式,设计创业策划。(4)学生创新创业模拟孵化:鼓励学生通过项目孵化基地开展实践,借助企业平台引导学生做好创业市场评估、创业融资、与风险管理等。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支撑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促使学生在基本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学习中感悟创新,产生想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天性,引领学生感悟出新想法、新体验。新想法、新思维的产生要依托于专业教育,在专业教育中感悟新知识、新技术。(1)创新创业教育是为专业教育服务的,加入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教育才能更具有活力,培养出的学生才会具有感悟性、创新性、具有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才能更好地将专业教育中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转化和升级,进而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去,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2)创新创业教育没有专业教育的支撑将失去现实意义。将会很容易失去运行的载体,没有载体的支撑创新创业将无法实际落地。总之,有了创新创业教育支撑的专业教育才能更有活力,而依靠专业教育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才拥有坚实的根基。
三、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联动
要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真正落地生根,就必须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二者协同联动,将创新创业思维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塑造、创新创业能力的栽培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去。
(一)人才培养目标融合联动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要明确提出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指标,将创新创业教育过程有机融入到专业培养过程中去。
(二)课程体系融合联动创新创业培养要与专业教育进行耦合联动,课程体系设计要充分彰显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教学的设计更要有效融合创新创业元素,将学生实验、实训、实习过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训练有机结合。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融合联动(1)做好课程开发,将创新创业的内容引入课堂,使创新创业内容在专业教学内容中得以体现。课程是教学的基本环节,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素材、元素、环节等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教学大纲要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以教学大纲为引领,设计好课程教学内容,使专业教学内容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素材、项目紧密结合。(2)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教学场景,引入创新创业元素,布置适合的场所,进行虚拟化教学。使得创新创业思维培养贯穿到日常课堂中去。(3)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协同发展离不开校企协同发展。新技术、新产品的出现往往依靠企业的发展和推动,高新技术人员是学生最好的实践导师,企业项目是教学最好的素材和依据,校企协同共同育人将是创新创业教有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最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外延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建成创新创业体系,其中包括从创新精神、意识和能力,创业数量方面取得显著成果。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在各个高校掀起了新的,但是其含义和范围尚不明确,通过研究,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加以界定,是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中国梦”的实现、高校教育改革、大学生自身发展以及就业的需要都是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发展的外部动力。
1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内涵指的是概念的本质属性。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创新的解释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创业的解释是“创办事业”。创新与创业不能割裂开来理解,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创新是创业的基础源泉和前提,是内因;创业是创新的目的与归宿,是外因。没有创业的创新是缺少动力的,没有创新的创业是缺乏生命力的。
1.1理念
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创业基础”教学大纲,要求各高校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创新创业教育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很多高校陆续开设了这门课程,但是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一门“课程”,而应该作为一种理念,贯穿所有的课程,因为任何一门课程都需要创新,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创业的可能性。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核心应该是打破常规、刻意出新。在学校教育阶段,对于知识的学习主要是以填鸭式的,各种体系、概念、知识点都是“别人”总结出来的,在这种思维定式下,大学生往往缺乏批判精神,认为书本上的理论都是对的,专家的观点都是不可挑剔的,甚至教师都是权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个性发展、允许多样化存在才能真正实现打破常规、刻意出新。
1.2主体
主体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而非教师或者创新创业项目和课题。创新创业教育既包括认识活动也包括实践活动,认识活动主要通过理论教学完成,实践活动更多通过实践教学完成。另外,为了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育者需要帮助主体寻找合适的中介和拓展足够的客体。中介可以是课本、网络、教师,也可以是优秀企业家的现身说法,客体可以由教师发掘也可以由大学生自己发掘,在挖掘创新创业项目的时候,需要寻求政策的支持、资本市场的关注以及师资力量的扩大,改变以往以知识传授为主,培养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局限,同时更要鼓励大学生借助自身的能力投身实践。[1]
1.3目标
学校教育中的创新创业教育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需要将目前的课程重新整合,使其具有严谨性和系统性,而非仅仅包括“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同时增加讲座的质量和数量,使其拥有固定的安排与系统的规划,建立专家库,邀请更多的不同行业的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成功者和失败者,开展丰富多彩的讲座。实践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要复杂的多:首先,聘请拥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避免实践教学从理论到理论;其次,善于利用网络资源为创新创业教育开拓新的路径,如网络时代的虚拟实践,具有虚拟性、超时空性、交互性等特点,可以实现现实难以完成的任务,如通过网络游戏让学生在短期内体验创业的过程;再次,争取社会的支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如企业群体的支持可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实习基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建立更加宽容友爱的环境及广泛友好的关系网络;银行的支持可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家庭的支持主要体现在家长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理解与支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创新创业的成败,避免创新创业大学生太大的压力。[2]
2创新创业教育的外延
外延指概念所包括的所有因素,可以一一列举,也可以不断扩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外延很多,从不同层次、角度进行划分,会有不同的种类,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外延,我们主要从横向、纵向和内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2.1横向划分
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分为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科学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社会服务三个方面。人才培养和科研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它们往往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服务社会的质量。总之,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够通过给社会提供合格创新创业成果、创新创业人才、创新创业培训来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因此,创新创业人才、科研成果、社会服务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部分。
2.2纵向划分
创新创业教育可分为创新创业教育投入、过程、产出三个阶段;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主要是从师资、设备、教材等方面作为切入点;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主要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方面,理论教学指授课计划、授课方法、作业等,实践教学指实践项目选址、实践形式、实践手段等;创新创业教育产出指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以及走上社会后在岗位上取得的成绩以及学校直接面向社会的服务情况。
2.3内在划分
从内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来看,创新创业教育又可以分为创新创业教学、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等方面。创新创业教学不同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只是教育活动的一个方面,教学主要在课堂上进行,而教育无处不在,包括创新创业环境的营造、创新创业文化的熏陶、创新创业成功人士的激励等;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指的是从师资配备、经费、设备等方面进行统筹协调,配合其它因素一起完成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创新创业教育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和社会,如何让学生和社会满意是创新创业教育服务所研究的内容和关注的焦点。[3]
3结论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它的内涵会越来越丰富,外延会不断扩大。创新创业教育来自于实践,最后又要回到实践中去,而对于它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
参考文献
[1]李亚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原则及路径优化[J].思想理论教育,2015(10):83-87.
[2]杨幽红.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范式与实践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1(6):75-76.
[关键词]高校;创业;创新;挑战
一、“双创”简介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总理提出激励国民的特有体系,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智能制造”正需要国民以“创新、创业”的思想准备来促其发展。《中国制造2025》以实现制造业“三化”(智能、数字、网络)贯穿始终,最终实现四大目标:即服务型制造、绿色制造、质量效益优先、创新驱动。
纵观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双创教育”起步晚,发展慢。但是随着目前全国每年庞大的毕业生人数,使得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培养具有“双创”思维和能力的大学生成为了历史的必然和要求。“双创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最高宗旨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具备一定创业能力的人才。在“双创”背景下大学毕业生该何去何从?高校将探索哪些“双创”的新途径?是当前形势下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高校“双创”教育途径探索――以云南工商学院为例
第一,重视学生“双创教育”,积极探索教育新途径。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对未来高校“双创教育”给出了明确目标,要求全面深化高校“双创教育”改革。为落实政策,学院高度重视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双创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组建职业素质教研室,实施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学院设有职业素质教研室,配备专业的就业指导师,辅导学生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创业就业辅导。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励志教育,特别是创业成功的案例分析,树立创新的思维和理念,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业。重视实践教育,摒弃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使学生对创业充满兴趣和激情。
第二,为学生创业排忧解难。云南工商学院被教育厅授予“兰茂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称号,学院积极探索实践途径,帮助学子实现创业梦想。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我院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有164人,其中从事批发零售业的72人,住宿餐饮业25人,建筑行业17人,文化娱乐业17人,农牧副业的7人,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4人,其他行业22人。我校学生的创业率高达4.8%。
专业的创业导师认真分析了我院大学生实现创业可能会遇到问题和困难,并且及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经过分析总结,学生创业主要面临的问题就是自身经验不足、缺乏管理经验、资金短缺、后续支撑力薄弱还有创业项目的选择以及申请国家政府的创业帮扶资金手续比较复杂等。
针对以上问题,我院职业素质教师逐个突破,将学生创业中遇到的问题写入教学大纲,制定解决方案,制定适合我院学生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职业素质课程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极强。
学生从入学就开始学习就业指导课程。大一课程内容为“自我认知”,包括自我分析、家庭环境分析以及社会环境分析,让学生充分了解自我,认知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教会学生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二开展政策法规学习和职业素质训练;大三、大四开展择业、创业心态引导和职场技能的学习。
一方面,学院提出“教师回炉计划”,即每年寒暑假定期组织相关教师(包括专业教师)深入公司、单位、工厂一线进行实践学习,进行定向培训,最终目标是让教师授课内容具有时鲜性,确保学生能够学以致用,防止所学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另一方面,学院提出“专家进校计划”,即定期邀请企业富有一线实战经验的工程师、技术骨干到校任教或者开设讲座,确保学院教学与市场对人才能力、素质要求的紧密结合。
第三,积极开创创业实践平台。首先,学院组建“云工商创业创新指导工作组”,承担学院创新方法梳理、总结和课程授课。鼓励大学生创业团队进行仿真创新创业实践,经评符合创新创业条件的团队,针对不同时段,依据具体情况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提供工商、财税等方面的创业政策帮扶。
其次,学院全面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制定出有利于互联网创业的扶持政策,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小微企业减税降费、创业培训补贴等各项扶持政策,帮助学生实现创业梦想。
最后,为了避免盲目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应当做实落脚点,这个落脚点就是服务区域经济的支撑平台。2015年9月15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云南滇中新区的批复》,决定设立云南滇中新区(属于国家级的新区),并把它打造成为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支点。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学院依托“兰茂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投资120万元,重点打造了“众创空间”项目,主要接纳滇中产业新区和杨林职教园区8所高校五年内毕业生创业团队及企业入驻。为大学生实现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并提供低成本、便利化的业服务平台,有效实现校园创业的社会化、市场化及网络化,切实产生创业带动就业效应,推动创新创业协同发展。目的就在于服务云南滇中新区,推进嵩明杨林经济技术开发区、昆明空港经济区的技术发展和人才储备,并从大学生群体中孵化出具有“创新、创业”品格的应用技能人才。
2015年,学院5个创业项目荣获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2个创业团队人选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2人荣获“云南省创业之星”,2人入选“云南省创业英雄”。创业学生周仁斌“自助蔬果机”项目,已吸引天使投资300万元;创业学生杨志国的“云南穹鹰文化传播公司”获众创空间免租支持,吸引社会投资100万元。
第四,打造创新创业的支撑平台――智能实训基地的建设,以“智能制造”为专业导向。创新方式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模式创新,“智能制造”专业导向偏重于技术创新,支撑平台在专利申请、软件著作、新工艺、新方法等方面形成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美国3M公司创建于1902年,是一家全球性多元化的科技型企业,它素以勇于创新、产品繁多著称于世,在其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该公司一共开发了6万多种高品质产品,与苹果公司屈指可数的产品形成鲜明对比,但它同样可以闻名于世。“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创新、创业支撑平台建设研究”就是3M公司成功的经验,经过百年奋斗,孵化出成千上万具有产业化价值的高品质产品,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三、云南省高校“双创”教育的可能会面临的挑战
第一,形势一片大好,实施途径需要不断探究。
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一项国家政策,同时也是时展的需求。创业创新思潮不断涌现。大数据时代和“互联网+”,为创新创业实践提供有利条件,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国家从政策层面给予大力的支持和鼓励,比如对各地纷纷兴起的“众创空间”项目进行大力的扶持等。但是,纵观全国形势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首先,如何进一步让创新创业思想深入人心,让越来越多的社会群体意识到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接受它,适应它;其次,在进行创新创业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引导,经验不足,实施途径仍然需要不断地进行摸索;最后,根据《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推广“智能制造”,做大“互联网+”模式,实现从“制造”向“智造”的新突破。如果缺少创新平台及实训基地,“智能制造”会成为一句口号,可能会出现像某些厂商,一旦有领导参观,则展示其高端机械手,一旦参观完毕,则大布一盖,与实际生产毫无干系。
关键词: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工程教育认证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2015年11月16日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意见》的指导思想是: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1]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确立应用型的类型定位和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责使命,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只有全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坚持顶层设计、需求导向、示范引领、协同推进的基本思路,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构建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流程。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优化教育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专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真正实现从注重知识向重视能力和素质的转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一)符合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根本标准,在于其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培养,建立多元化的质量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基础扎实、专业水平高、综合素质好,具有较强创新创业能力的大学毕业生,不仅是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要求。[2]
(二)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今天,高校必须把培养为社会与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应用型人才放在前所未有的高度,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建立多元化的质量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大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训练,使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全面覆盖、面向全体、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全过程的一种教育模式,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这既是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
(三)有利于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社会提供的工作岗位难以满足需求,应届毕业生面临巨大就业压力。尽管一些大学毕业生有自主创业意愿,却因掌握资源有限、社会经验不足或自身定位与发展目标不明确等问题举步维艰。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必须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创新创业素质、调动创新创业热情,帮助学生转变就业心态,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通过个人或团体创业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带动更多的大学生就业,这是提高大学生自我竞争力、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接受社会挑战的重要途径。
(四)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需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通过创新创业,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化,促进产业绩效提高,不断开办新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培育新兴产业,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创业带动就业。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人才的重任。建立高校创新体系,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能助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有效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
(五)有利于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是时代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必备的重要品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积极的处事态度、良好的行为方式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激发创新创业意识和愿望,敢于突破落后观念,不怕挫折和失败,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竞争意识和竞争精神。结合自己的专业,了解行业形势、特征,认识自己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社会能力,从而具备创新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对自己人生进行规划,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在创业过程中,能够进行独立的观察和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求新求变求异、勇于探索,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通过自我发展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不够成熟
高校在开始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时,没有真正把握创新创业的本质,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存在误区,认为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是极少数,是学生毕业后的事情,在大学开展创业教育意义不大,对创业教育观念没有上升到以社会责任的理性层面与价值高度。学校、教师和学生缺乏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还停留在教授学生如何获得财富和利润的层面上,过多局限于对学生创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的提高。[3]
(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科学的课程体系既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和依托,也是完成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虽然高校普遍开始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但是目前国内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将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列入必修课的学校还比较少,大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并没有在学校课程体系中体现,存在课程内容设置缺乏科学性,教材体系建设没有权威性,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缺乏统一性,课程评价机制较为单一等问题。并且课程类型单一,教学方式不够灵活,课程与实践脱节,只注重知识教学,忽视了实践操作,既不能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又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无法真正培养出创新创业人才。[4]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缺乏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是专业培养的向导,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的基础,只有创新融合专业,才能切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专业学习与创新学习既有阶段性的区别,又是密切联系、相互渗透、互为因果的整体,创新创业教育不能脱离专业教育而孤立地进行,它应是融合专业、互为渗透的教育形式。虽然高校越来越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陆续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大多与专业脱节,没有结合专业进行课程内容和体系的调整,创新创业教育忽视了与专业教育的联系,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缺乏激发创新创业灵感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就难有成效。
(四)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分离
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教学活动,其着力点是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求新求变求异、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创业教育是培养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能力的教学活动,其落脚点是提升学生社会实践本领,理性地规划职业发展路径。从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的比较中,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内容结构相互融合,在实践过程中互动发展。但是在高校推行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往往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分离,如经管类学生偏重于兼职创业而忽视创新教育,工科专业多注重创新训练而忽视创业教育。但是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新教育成效只有通过培养的学生未来的创业实践来检验;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创业的成败取决于创新教育的根基扎实程度。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简单叠加,而是蕴含着一种新的教育理论、教育机制和教育实践。只有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才能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
(五)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缺乏整合
相关资源缺失或缺乏整合制约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这主要体现在师资、教材、创新创业基地等方面。师资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要素,创新创业教育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一定的创业经验。我国高校大部分教师毕业后即进入学校任教,既没有社会实践经验和创业经历,也缺乏创业教育意识和创业实践指导能力,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倾向于理论说教。教材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的优质教材,特别是与学科专业相关的系列创新创业实践类课程。同时缺乏稳定的创新创业平台,大多创新创业实践借助于学科竞赛、创新设计类竞赛、创新创业项目来开展,只有部分学生参加,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难以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同时,缺乏与社会资源整合和组织协调,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学习管理经验、体验创业过程、提高教师创新创业的教育能力,难以实现;聘请一些创业成功人士、企业家或企业培训导师作为兼职教师,也不容易。
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路
(一)更新理念,树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意识
理念决定着创业教育的方向。“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标不是为了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而应站在为社会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高度,着眼于整个民族的创新与创业意识的培养。因此,高校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加强学习、更新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基本思想定位,建立健全课堂教学、实践训练、指导帮扶、校企合作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置于素质教育及专业教育的大视野下,融入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以及整个教育教学的各环节,落实到大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以确保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和广覆盖。
(二)以人为本,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载体,构建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是高校开展好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中,一要科学设置课程,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设置课程内容,形成一个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人文素质,以及未来创业所需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二要突出专业特色,在设置创新创业公共必修课的基础上,注重创新创业类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以专业教育为载体,在教学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三要理论联系实际,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构建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体系,并强化课程对创新创业的实用性和指导性,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5]
(三)校地合作,共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高校培养人才的教学方式要从目前的“知识传授型”向“创新创业型”转化,高素质师资队伍是决定创新创业教育成功与否的要素。缺乏创新精神的教师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没有创业意识的教师也很难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必须建立一支由理论教师和实践教师、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才能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一是加强对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鼓励教师通过培训学习了解有关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知识和方法。二是让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体验感知创业过程,或给予一定的创业实践机会和创业实践,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三是聘请一些优秀企业家、工程技术专家、政府部门官员或有过创业经历的人作为兼职教师,通过短期讲学、参加创业论坛等方式参与学校的创业教学,弥补高校实践型教师不足的缺陷。[6]
(四)加强实践,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重要平台。正确认识实践教学的目的和功能,摆正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根据工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考评体系,规范实践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更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教学活动中,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总结和实践教学经验的交流,探索适合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在校内,开设专业创新实验课程和综合性实验课程,使学生得到足够的基本技能训练,专业创新实验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综合实验课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在校外,深化校企合作层次,加强对实训教学基地建设,与企业联合制定和完善以学生实践能力为主线的培养方案,使学生既要学有所成,还要学以致用,让学生将校内所学知识用于生产实践,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业能力。[7]
(五)搭建平台,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养
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比赛和创新创业项目,是学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社会需求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一是设置开放性实验室,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创新性实验,开发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丰富创新实践经验。二是创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利用暑期社会实践,让学生走进企业单位,实地接触岗位,边学习边实践,积累创业经验。三是搭建创新创业竞赛平台,让学生形成科研小团队,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省、国家级科技创新比赛活动,“以赛代练”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四是承担创新创业项目,学生通过参与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增加学生实践锻炼机会,提高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的基本特征,要求构建以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研究分析,对工科专业来说,实行工程教育认证,是培养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工科专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配备、办学条件配置、教学组织实施等,都要围绕学生毕业能力的目标达成这一核心任务展开,并强调建立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持续改进机制,以保证专业教育质量和专业教育活力。2015年临沂大学启动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申报工作,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成为临沂大学第一批申报的三个工科专业之一。我们以申报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按照工程教育认证要求,认真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水平。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新修订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明确的专业观念和良好的职业素质,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的学科基础与专业知识、技术,具备工程项目实施和管理能力,掌握电气工程及自动化领域系统运行、工程设计、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和方法,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具有沂蒙精神特质和国际视野,能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应用领域从事系统维护、研发及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按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关于专业素质结构、应用知识和创新能力结构、工程技术知识结构的要求,重视理论与实践应用、知识与工程技术、素质与创新能力相结合,修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质等效的标准,确定人才培养的三个要求:基本知识要求、基本素质要求和基本能力要求。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需要,使学生在系统掌握专业理论的同时,具备个性发展与工作岗位需要的综合素质。依据电力行业专业特点,设置电力系统、电气控制和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三个专业培养方向,分专业方向培养,保证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性。逐步形成专业特色鲜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二)构建创新课程体系,实施创新创业教育
构建“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项目设计为导向,体现工科教育特点”的应用型创新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满足创新创业教育要求的电气工程专业课程,探索构建“通识课程+创新创业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在课程结构方面,减少必修课学分,扩大选修课比例,课内总学时控制在2300学时左右,总学分160,选修课占总学分比例不低于20%,实践学时不低于总学时的35%。课程体系构成如下:(1)通识课。它由人文和社会类课程、工具类课程、创新创业类课程构成。通过通识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从事电气工程领域工作所需的相关人文、外语和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基本素质。(2)专业基础课。它由自然科学类(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普通物理、C语言程序设计)和电类课程(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路原理)构成。是学生具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的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素养。(3)专业课程。它由专业必修课(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自动控制原理、电气控制与PLC、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技术)、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和专业实践课构成。通过专业课的学习,使学生具备适应岗位要求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与创业基础,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能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应用领域从事系统维护、研发工作,具备工程项目实施和管理能力。
(三)推行OBE培养模式,注重综合能力培养
要以创新设计为重要载体,以社会发展对电气工程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来设计最佳的培养方式。推行目标导向教育,通过确定学习成果、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策略、自我参照评价、逐级达到目标五个关键性步骤,推动目标导向、任务驱动、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方式改革。科学组织设计教学活动,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做中学”“学中做”,在理论教学的各个阶段穿行实践训练,贯彻改革思路。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学分分配、考核指标体系、奖惩制度等方面使上述理念具体化、制度化。将创新精神、创新创业理念与内容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教学内容,直接传授创业知识;通过运用参与式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创新创业体验,在创业体验中磨练学生的创业品质,锤炼学生创业能力;通过第二课堂与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素质。
(四)优化设计实践课程,加强实验实践教学
电气工程新版培养方案,强化实践环节教学,减少理论学时,增加实践学时,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与学时,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开设一定数量的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安排结合实际的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设置的实践教学学时数由占课时总数的27%提高到35%。构建了多层次、模块化的电气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由基础实验模块、应用实验模块、设计实验模块、综合训练模块和创新创业实践模块五部分组成。借助校内、校外实验实践平台,使课内、课外、社会三大课堂有机结合,并贯穿于电气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全过程。推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案。在专业课教学中,选择部分应用性强的课程,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密切联系起来,将课堂搬进实验室,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更好地达到实践对理论的验证、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开展从专业到实践创新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真正让学生在实践动手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同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创新设计类实验,不断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五)建立校企合作平台,积极推进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指以高校为技术依托、以学生为主体、以需求为导向,高校、企业、政府共同参与的一种教育培养模式。积极发展与供电公司、电力设计、发电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能够及时准确把握市场脉搏,了解市场需求,不断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另一方面又能够充分利用企业、科研机构等的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及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独特优势,促进教育与生产、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电气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必须以需求为导向,坚持实践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教育结合,与能源电力行业和输配电装备制造业建立校企联盟,将产学研合作打造成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使学生顺利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实现从大学到创业就业的无缝对接。
(六)改革学业评价方式,注重学生能力考核
弱化终结性评价,推广形成性评价。在课程考核成绩加大作业及阶段性测验、期中成绩、课程设计、实验或实际操作成绩的比例,全面考核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真实反映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水平。实行激励性评价,制定学生参加科研、课外实践、学科竞赛、发表学术论文等可以获得创新学分的激励机制。对部分课程的能力考核与职业资格考试和技术等级鉴定接轨,以提高考核评价的社会可信度和有效度,同时使学生可以得到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建立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和管理体系,提高实验教学、实习实训、实践和毕业设计教学质量。建立教学管理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是否达成进行定期评价,通过评估保证学生毕业时达到工程教育认证培养目标的要求,使学生毕业后具有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更强的创新创业能力。总之,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促进经济科技发展和提高综合国力的需要,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重大举措,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又是创新人才素质的集中表现,只有创新教育才能真正让学生拥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工科专业作为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主力军,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必须体现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的结合,搭建良好的运行环境和有效运作的平台。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突出专业特色和优势,制定和完善教学督导和评价制度,持续改进教学的各个环节,探索完全适应工程专业认证要求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B/OL].
[2]李志义.创新创业教育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4,
(4):5-7.
[3]荣海平,武伟强.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培养[J].大学教育,2015,(4):47-48.[4]鲍桂莲,冯爱秋,肖章柯,等.对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状况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35):22-23.
[5]鞠志宇,陈新华,贾晓红,等.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1):74-76.
[6]尹喜.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J].临沂大学学报,2015,(2):44-46.
[7]周海波,王桂莲,吕翠微.工科类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3,(6):66-67.
【关键词】创新创业;民办高校;机遇挑战
1 问题的提出
《2016安利全球创业报告》于2016年12月16日,《报告》中显示:中国人的创业意愿强烈高达86%,而全球和亚洲的平均水平分别为77%和80%。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大学2016年12月28日首次的《2016年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显示,我国有89.9%的在校大学生考虑过创业,18.2%的学生有强烈的创业意向。
有如此高的创业意愿,自然与国家的鼓励政策密切相关,同时也说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态势。但问题是面对青年如此高涨的创业热情,人们自然会问: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否顺势而为,提供名符其实以及货真价实的创新创业教育?这是让很多人关切的一个问题,也是笔者近两年一直关注的一个课题。
2 创新创业教育的兴起
在国外,创业教育首先在私立高校兴起。1947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开设第一门创业课程――《新创业管理》。此后,创业教育倍受关注。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创业教育作为21世纪青年的第三本护照,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并列。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教育改革趋势。2013年7月,美国商务部《创新与创业型大学:聚焦高等教育创新和创业》报告,明确大学创新创业的五大核心领域,即:促进学生创新和创业、鼓励教师创新和创业、支持大学专利成果转换、促进校企合作、参与区域与地方经济发展。英国的统计数据表明,近十年来有1/3的生产率增长来自于创新创业。
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初,到目前为止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入试点阶段(1998-2002年),其标志是2002年教育部确定了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9所高校在全国率先进行创业教育试点。
二是,创业教育与职业发展的对接阶段(2002-2008年),其标志是在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得到发展。
三是,支持国家双创战略、双创教育的全面实践阶段(2008-2012年),其标志是教育部在2012年推出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基本要求,首次定义创业教育,并提出在创业教育组织中做到三个“纳入”,即:纳入学校整体的改革规划、纳入人才培养体系、纳入质量的年度报告。
四是,扎实推进双创教育深度发展的实践阶段(2012年至今),其标志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的,创新教育改革成为高校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双创教育进入深度发展的实践阶段。
目前,高校“双创”呈现“三游”之态,即上游――实施推进双创教育改革;中游――实施开展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下游――举办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民办高校积极参加各种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并且成绩不俗。
3 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创业报告调查显示,2016年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达到学生认可的比例还不到20%。这说明高校创业教育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有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陈旧,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尤其是民办高校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培养的理念没有更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不强,创新创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思想、教学手段和方式不能促进学生创新创业,体现不了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因此,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线,按照“必要、集约、最佳”的要求,根据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与知识的对应关系,对课程内容进行归类、整合、调整,进而形成脉络清晰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二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融合度不深,与专业教育仍存在“两张皮”现象。从学生层面看,一些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薄弱,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兴致不高;从教师层面看,一些民办高校的教师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与自身无关,对创新创业的课程不熟悉;从学校层面看,个别高层领导还没有意识到创新创业在整个培养体系中的地位、意义和必要性,更没有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样是民办高校的责任。
三是,师资队伍创新能力不强。民办高校年轻教师占比较大,他们虽然具有创新冲动和创业热情,但他们缺乏实践经验,不熟悉业务流程,更不懂企业经营管理规律,因此,指导创新创业的能力匮乏。
四是,创新创业实践环节薄弱。很多民办高校创新创业实习实践场地不足,校企合作的程度不够深厚,工学结合不够紧密,对创新实践环节的设计存在较大缺陷,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创造性不强,严重影响民办高校的信誉度。因此,要加强实践环节,修订创新创业实践大纲,调整和压缩演示性与验证性实验比例,增设综合性、创新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提高综合性、创新性、设计性实践比重。
4 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四对关系
民办高校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要随着应用型转型的大势而转型,当务之急是处理好创新创业与立德树人、创业与创新、“双师型”与“双创型”教师队伍、课堂教学和实践创新的四对关系。
4.1 创新创业与立德树人的关系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的主要责任是育人,创业教育的中心是育人,而不是育项目。创新创业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导向,坚持创新创业的价值引领,养报国之心、肓创业之才,着力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培养甘于奉献的接班人。
4.2 创业与创新的关系
创业的本质在于把握机会,创造性的资源整合、创新和快速行动。创业的基础和前提是创新,而创新的延伸是创业。要坚持创新、创业、创意三位一体,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意能力。创业教育专家布罗克豪斯在《企业家精神与家族企业的比较研究》一文中指出:“教一个人成为创业者,就如同教一个人成为艺术家一样。”高超的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创新创业教育亦应如此。
4.3 “双师型”与“双创型”师资的关系
勿容置疑,“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但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双创型”师资的短缺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制约着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为此,民办高校在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应切实加强“双创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否则,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就是一句空话。
4.4 课堂教学和实践创新的关系
创新创业的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实践,最大的价值也在于实践,创新创业教育要做到理论与实践、指导与服务平衡发展,实现知识传授与实践应用的良好结合。河北美术学院、河北科技学院等民办高校团学组织建立创新创业项目社团,鼓励学生从大二、大三进课题组、进实验室,鼓励教学与科研、课程与课题相结合,让学生更多参与科研训练和创新实践,让更多学生在双创教育中受惠。
5 结语
民办高校要抓住双创机遇,错位发展,以创新求异的思维,大力度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处理好创新创业与立德树人、创业与创新、“双师型”与“双创型”、课堂教学与实践创新的关系,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进而培育特异优势和核心竞争能力。
关键词: 民办高校 专业改革 人才培养
一、引言
根据权威数据咨询公司麦可思的调查显示,就业市场在未来4至5年需求量最大的30个职业中有6个与市场营销专业的匹配度都相当高,例如客服代表、销售代表、销售工程师等。
目前开设市场营销专业的高校不在少数。但纵观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模式和方法,理论与实践脱节,培养出来的营销人才范畴较广,针对性不强,缺少专业特色,难以满足行业对营销人才的急需。同时随着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型企业的不断涌现,社会亟须既能就业又能创业的市场营销人才。鉴于此,对民办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教育教学模式进行研究非常有必要。
二、民办本科高校实行“专业+创业”教育模式的创新
西安外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经过多方调研,自2010年确定了“专业+创业”创新型教育模式,大胆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考评方法等多方面进行改革。
1.人才培养目标更加精准。相对于目前民办高校大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提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西安外事学院在新修订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更加明确地提出为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培养既能掌握营销技能,又能自主创业的应用型人才,重点突出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使专业人才更加符合西部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2.课程体系实行分类设置。经过校内外专业论证,确定了专业课程分类设置(即分为实体营销类和网络营销类课程),同时建立了创业类课程的体系,具体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出,分类课程设置不仅将专业课程精华得以体现,而且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将行业营销、网络营销最新内容适时加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创业类系列课程的导入,从理论和实践方面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
市场营销专业分类课程体系示意图
3.创业课程的导入和衔接。虽然目前不少高校开设创业课程,但有些是简单开上一两门课,学生对创业技巧和风险管理略知皮毛;有些则是泛泛而谈,缺乏专业针对性,从而出现专业课和创业课的衔接间隙。“专业+创业”倡导的课程体系是对应不同专业、不同阶段、循序渐进地开设相应的创业课程,并辅以实践和实验课程,丰富学生专业知识和提高创业技能。
4.实践和实验教学环节。“专业+创业”教育模式强调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应用水平,而实践教学“四平台”(即营销实验教学平台、学科竞赛与营销实践教学活动平台、校企合作人才共建平台、创业教育与孵化推进平台)完成了学生从知识积累到能力提升的跨越。
5.师资队伍的整合。民办高校目前的师资来源,一部分是毕业不久的硕博士,另一部分是聘请公办高校退休的(副)教授,这两部分师资在“专业+创业”人才的培养上,都缺乏创业实践经验。因此,创业导师的来源成为必须考虑的问题。解决的方式可以有三个:一是聘请企业家作为客座教师授课,二是定期输送专业教师到企业培养,三是建立就业实习基地,实行企业人员和学校老师的“双导师”制度,具体的选择要视各学校不同专业的发展情况而定。
6.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行“专业+创业”教育模式,必须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传统的教师“满堂灌”方式是绝对不行的,简单地剖析几个案例也起不了实质性作用,必须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根据专业课程需要,安排学生进行实操和实战。通过教师辅导,学生亲身参与,可以及时将专业知识、创业知识进行转化,克服课程的死板和教条性,让学生易学会用,使教和学双方都有收获。
三、民办本科高校“专业+创业”教育模式的实践效果
任何一种新生事物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以验证并发展。“专业+创业”教育模式在西安外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推行以来,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表现为一方面专业发展势头强劲,连续获得省级精品课、省级特色专业、省级优秀教材、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另一方面表现为招生和就业双丰收。与专业刚开设时比较,更多学生主动咨询和报考,就业时学生面试一次成功率大大提高,部分学生毕业后自行创办实体企业或开设网店,创业企业已步入正轨。
四、结语
目前,西安翻译学院研修院培养的“准同声传译人才”、欧亚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新媒体时代的EAAD计划”、西京学院的机电工程专业依托“数控工程训练中心”开展校内实习……不同的民办高校正在彰显着自己的创新的教育理念和独特的教学体系,这是一个喜人的现象,代表着从初期的同质化低级竞争向差异化战略发展。但是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专业+创业”教育模式的改革仅仅是个开始,在推行中间会遇到资金、管理、场地、师资、考评制度的改革等方面的压力,而且课程的设置不是一蹴而就的,今后还会面临变革。所以,面对着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环境,人才的培养要不断创新,教育模式也要不断改革,民办高校应抓住国家政策,利用自身办学灵活的特点,走出一条既能适应社会需求又能体现特色优势的专业建设发展之路,为国家输送一批高质量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炉山.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新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5(9).
[2]刘京华.“三明治”教学方法[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6).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 创新型人才培养
新时期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高校就业指导模式更加多样化,以“创新精神”为指导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体现了当代人才培养理念的新方向。国务院总理2014年9月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公开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鼓励地方设立创业基金,对众创空间,办公用房、网络等给予优惠;对小微企业、孵化机构等给予税收支持,这些都推动了大学生创业改革之趋势。
一、创业教育发展趋势
(一)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能够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领域内进行行为创新,开辟或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并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机遇的探索的教育活动。面对创业教育改革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调整现有人才模式,从创新型人才培养角度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人才教育与培训计划。因此,高校要深入学习创新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内涵,加快就业指导服务体制改革建设。近年来,当代大学生培养工程中,对教师执教能力研究更加广泛,面对大学生培养工程广泛实施的局面,要掌握专业能力内涵,从理论及实践等方面展开教学工作。教师要结合专业能力发展需要,提出切实可行的创新机制及改造方案,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教学设计思维。
(二)发展趋势
未来,“转型”是提升人才培养价值的基本路径,企业在转型期必须注重战略模式规划与发展,深入挖掘内部岗位员工的潜在价值。高校创业教育要采取综合性培养方式,结合人才培养战略转型发展趋势,提出切实可行的战略转型方法,倡导高校重视青年人才价值发挥,共同创建现代化人才培养战略模式。创新机制教学需坚持创新原则,从多个角度为教师呈现艺术知识形象,才能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学习平台。专业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专业课程教学特色,把传统教学模式与当代教学思维相互融合,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专业教学水平,才能帮助大学生建立更加正确的创业观念。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原则
(一)创新品质
新时期企业步入新战略计划时代,全面提升盈利收入水平是其根本目标,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岗位员工的内在潜能,为企业经营创造更加优越的条件。创新型人才必须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具备良好的献身精神和进取意识,强烈的事业心和历史责任感等可贵的创新品质。具备了这样一种品质,才能够有为求真知、求新知而敢闯、敢试、敢冒风险的大无畏勇气,才能构成创新型人才的强大精神动力。结合专业能力发展趋势,能对教学进行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就业指导方案。
(二)创新知识
人才培养是企业可持续战略实施的根本保障,为了适应新市场经济体制变革要求,企业必须重新调整人才培养战略模式。创新型人才须具有广博而精深的文化内涵,既要有深厚而扎实的基础知识,了解相邻学科及必要的横向学科知识,又要精通自己专业并能掌握所从事学科专业的最新科学成就和发展趋势,这是从事创新研究的必要条件。只有通过知识的不断积累才能用更榭砉愕难劢缃行创新实践。当代专业教育需要从多个方面展开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思维领域,保持专业能力达到预定的目标,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三)创新实践
专业人才管理旨在为企业或者组织提供优质的人才和先进的技术手段。然而随着教学改革政策的推进,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高校组织知识密集的特点与人事管理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明显。创新的过程是遵循科学,依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进行探索的过程,任何一种创新都不能有半点马虎和空想。因此,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严谨而求实的工作作风,严格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创新实践。
三、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式
(一)增强人文素质
新的教学改革政策实施后,我国现存的专业人才管理体制越发难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例如:缺乏良好的文化氛围,专业人员正确的价值观难以树立,没有正确的工作态度,导致高校工作实效性不大。创新型人才每前进一步都需要非凡的胆识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为了既定的目标必须始终不懈地进行奋斗,锲而不舍,遭到阻挠和诽谤不气馁,遇到挫折和挫败不退却,牺牲个人利益也在所不惜。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创新意志,才能不断战胜创新活动中的种种困难,最终实现理想的创新效果。
(二)培养观察能力
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优化改革阶段,大学生是高校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培养教师专业能力有助于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大学生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主力军,努力培养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可不断提高专业课程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环境。创新型人才的观察力同时还应当是准确的,能够入木三分,发现事物的真谛,具有善于在寻常中求不寻常的创新观察能力,这些都说明了敏锐的创新观察能力在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基于专业能力改革趋势,大学生要深入分析自身专业能力的不足之处,借助创新机制不断提高个人创新教育,更好地服务于专业教学改革工作。
(三)创新教学模式
对于教师来说,创新机制是在相互鼓励、相互发展、相互提升的环境下,鼓励自身参与专业教学改革,提高自己从事专业教学的创新教育。“专业能力”是衡量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硬指标,其利用多个专业能力标准进行评估,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分析,掌握大学生从事教学工作的具体能力。随着专业教学改革不断发展,对专业能力进行指导与培养提出高要求,教师要懂得灵活应用教学方式进行引导,培养学生参与专业课堂与教学设计的能力。
(四)优化人才结构
针对我国高校专业人才结构现状及问题,各高校应进行系统化的总结与分析,掌握当前高校专业人才结构真实性的发展状况。其次,结合专业人才发展问题,以整改制度创新为中心思想,重在“创新”,重在“改革”,以全新的专业人才理论为指导,对高校专业人才整改制度创新进行合理分析,提出可行性的制度改革方式。以“创业教育”为研究区域,以“高校”为研究对象,对我国高校专业人才结构整改策略进行研究。以专业人才结构“标准化、形象化、绩效化、信息化”为主要创新趋势,对一线城市高校专业人才整改制度创新提出切实有效的改革策略。
四、结论
高校是以培养专业人才为目标的,其办学宗旨是经过专业化培训,提高学生的专业化能力,不断优化课程教学体制以实现专业化发展,这奠定了高校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趋势,也是学生专业规划与发展的主要方向。为了全面推广创业教育模式,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高校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必须建立专业技能项目,增强个人的专业知识能力,为培养大学生人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高校创业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推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05):95-95.
[2]张洪波.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转型发展[J].江西科技学院学报,2015(03):96-96.
[3]唐力,周D.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体系优化的探讨[J].劳动保障世界,2015(33):8-9.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 必要性 实施方案
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教育部也在相关文件中提出要求,应积极推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由此,为顺应社会经济发展与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一种新型教学理念与模式――创新创业教育。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促进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
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教育;创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创业能力人才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其基本内涵是以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培养其创业意识,训练基本的创业技能,以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
二、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21世纪,国际竞争日益加剧,中国只有加大力度培养高素质人才才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对于高校来说,培养与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具备创业能力、能够应付未来社会发展挑战的人才乃是当务之急。目前,我国服装行业缺少创新型人才,服装创业者缺乏系统知识与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人才势在必行。加强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对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能起到推动作用。
(二)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物质产品的丰厚,大学生对于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为满足这一需求提供了条件,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大学生可选择到自己擅长的领域中去发展,通过创新思维方式去探索和突破。创新创业教育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学生展现个性、发挥潜能提供充足空间,使他们尽早地具备适应社会的应变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并为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三)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产业结构的升级,服装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自主创业逐渐成为毕业生实现就业的新出路。自主创业需要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依托,因此高校应转变观念,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挖掘学生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鼓励大学生创业,不仅节省了原有的就业岗位,同时也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充分实现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缓解就业给社会带来的压力。
三、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育的实施方案
(一)创建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首先,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计划中,创新创业实践课与专业理论课互补配合,相互渗透。其次,优化课程结构层次,合理配置必修课与选修课,合理制订课程内容及分配课程学时,提高课程的创新性与实用性,力争创建立体化、多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同时,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增加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机会,增设实习环节,鼓励学生结合专业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跨专业、跨学科地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二)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法
在原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服装行业特色,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课堂中。实践课与理论课相互配合,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多运用启发式、互动式、项目式、案例分析式、主题式、调查研究式、专题讨论式、开放式等新型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三)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有效利用学生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服装品牌讲座、服装设计竞赛、人文素养与思想素质教育、文艺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职业技能训练等第二课堂活动,将其整合并形成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四)提升师资力量
要培养创新创业教育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一方面可以通过培训、国际合作、与海外资深教师交流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从企业中聘请一些既有管理经验又有管理理论修养的企业家、设计师、成功创业者、技术创新专家来校做兼职教师,或兼职从事创新创业教学与研究工作。另外,学校还应鼓励教师参与企业设计任务、创办经营企业以及各种研究活动,增加管理实践经验。
(五)创建“校企共同体”
要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促成校企合作,积极拉动企业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当中,以此提升人才培养工作的专业性与系统性。同时,高校可与企业一起建立“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企业的技术与经验,通过资源共享促进专业人才的交流与互动。一方面,高校可以安排专业教师到服装企业进行学习与交流,借鉴企业的先进生产技术与设计经验,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定期派专人到学校考察,了解人才培养目标,提出建设性意见。另外,高校还可以积极推进校企文化一体化,完善校企合作联动机制,根据企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进而提升毕业生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与创业。
(六)建立全社会支撑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尊重与支持。首先,高校应借助相关优惠政策做好咨询、协调与各种相关服务,为学生建立起社会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的优良环境。其次,应建立政府、高校与社会之间的有效沟通协作机制,打造一个三方联动的信息化教学平台。最后,大力开发社会扶持力量,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支撑体系,使更多的学生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受益者。
结语
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大学生自我价值、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促进市场经济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高校应不断探索实践,力争培育出受社会欢迎的合格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唐根丽,王艳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1(6).
[2]蒙贺伟,李辉,古琴.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析[J].农业网络信息,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