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管理与经济专业

管理与经济专业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01 15:51:1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管理与经济专业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管理与经济专业

第1篇

关键词:考试系统;系统设计;模块设计;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100-02

经济与管理专业通用考试系统(EMES)是针对经济与管理类课程的专业性考试系统,针对客观性题(单选、多选、判断题)能够自动生成试卷,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答题,学生当时就知对与错,学生答完后,自动显示成绩。该系统也可以形成传统考试试卷。使用该系统进行考试,可实现考试的自动化,达到既省时又省力的效果。该系统集用户管理、题库管理、成绩管理于一体,它涵盖从出题到考试,再到阅卷的全过程。

综观考试系统的发展,是有纸化考试向无纸化考试的转变,是以主观题向客观题占优势的转变。经济与管理专业通用考试系统(EMES)可以消除人为形成的能力评价与基础知识熟练程度评价的割裂――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程性跟踪,可以很好地消除这种人为形成的能力评价与基础知识熟练程度评价的割裂,建立一种综合而公允的评价系统。

经济与管理专业通用考试系统(EMES)是应用计算机进行无纸考试的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通用考试系统,该考试系统是对传统的考试方法的创新。该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考试方式、方法有如下好处:(1)可有效防止学生作弊――因为每份试卷都随机生成,相邻机器间题目不重复,这就可避相邻学生之间的互相抄袭;(2)学生可及时知道考试成绩――考试结束,系统可立即时显示考试成绩,并打印参加考试学生的个人成绩,可以避免学生对成绩有疑问的现象;(3)减少监考教师的负担――由于学生之间题目不同,监考教师就不用防止学生舞弊,监考教师只须进行考场管理。经济与管理专业通用考试系统(EMES)有助于高校实行教考分离、提高教学质量。

一、总体设计

1.需求功能概述。在线考试系统,实现教师出题、学生在线考试、自动评分,减小阅卷的工作量。教师以管理员身份进入后台编辑题库,随机生成试卷,也可查看考生注册信息,以及所有考试的记录。学生进入考试系统后注册了信息,即可登陆,选择考试项目或练习,答完试卷提交即可看到成绩,然后可选择退出或继续进行其他考试。

2.软件结构。在线考试系统主要包括两部分:教师后台管理和学生在线考试。

3.技术实现。

平台:J2EE

技术:Struts2+Hibernate3+Spring2.5

数据库:MySQL

应用服务器:Tomcat6

无纸化考试软件采用流行的B/S三层结构,考生通过浏览器变即可以参加考试,不需要单独安装客户端软件。

二、模块设计

1.模块描述。根据系统规划,对经济与管理专业通用考试系统(EMES)软件的模块进行了描述,并将它们的模块功能由表1列出:

2.系统业务流程。经济与管理专业通用考试系统(EMES)的使用者为两类用户,它们分别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不同类型的操作,它们的操作界面不同,分别为管理员界面(教师)和学生界面。学生界面只可以在线考试以及练习,其余的功能均在系统管理员界面完成。

3.数据库设计。通过数据库系统对学生基本信息和考试内容进行设定。经济与管理专业通用考试系统(EMES)可以和学校数据库进行连接,可以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如学生姓名、年龄、性别、籍贯、考试科目、考试试卷、考试成绩等,将它们生成数据库。同时学生在使用系统进行考试时,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查询某学生的基本情况,也可以查询学生在某个考试中的成绩。通过数据库的建设,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管理水平。

三、经济与管理专业通用考试系统(EMES)

经济与管理专业通用考试系统(EMES),对高校教学改革,特别是考试改革都有极大帮助,同时可以减轻高校教师的工作强度。

第2篇

关键词: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困境

自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将教育管理学与教育经济学两个学科重组,并将其从教育学一级学科中分离出来,划属到公共管理一级学科,调整合并为一个新的学科――教育经济与管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已经走过了10年的发展历程,其硕士点和博士点数量呈现明显扩张态势,但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仍处于初创阶段。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面临着学术难、就业难等问题。

1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发展走向及其硕士研究生培养初衷

教育经济学与教育管理学原本是两门独立的学科,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学科不断涌现的“浪潮”和不同学科间的合并、重组“风波”的影响下,1997年组成了一门新兴的学科――教育经济与管理。它的产生,既是学科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必然要求。[1]根据《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1999年版),对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一般性描述可以理解为:能够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教育领域的经济现象、经济行为和管理行为的规律,把握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领域比较重要的理论问题的来龙去脉,为政府部门和非政府公共机构培养具有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政策素养,掌握先进分析方法及技术,熟悉教育经济与教育管理或教育政策的领导者、管理者、政策分析者以及相关公共服务的专家型通才。[2]

2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与困境

目前,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究其根源,主要表现为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没有施行分类培养的模式,学术性人才培养模式占主导,甚至完全取代专业性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就是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学术性硕士研究生培养问题的根源所在。

2.1人才培养目标的泛化导致与其相配套的培养方案存在落差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设置的初衷与高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明显的错位。从理论上说,学术性人才培养模式是授予理论性人才的,相对应的,专业性人才培养模式是授予应用性人才的。而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只注重学术性人才的培养,或者将学术性人才的培养模式生搬硬套到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上,这种培养目标的混乱,必然导致教育经济与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一系列配套方案存在着缺陷,主要体现在学术性与专业性人才培养导师的界定模糊与实习基地的极度匮乏。

2.2招生入学模式的单一导致与其相协调的生源质量较低

招生入学模式与生源质量是一对互为影响的因子,优质生源的增多会优化招生入学模式,高标准的招生入学模式又能保证生源质量良好,进而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长此以往,循环往复。教育经济与管理的两对关系也遵循上述规律,招生人学模式“单一”与生源质量不佳辩证地表现在入学要求的非专业限定和招生入学统一考试两个方面。

2.3人才培养目标的错位导致与其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流向的逆反

任何一门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前景,从根本上都取决于社会实践的需要。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产生和发展也不例外。而且,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本身的许多基本理论问题还有待于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得到检验、充实和发展。因此,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性,决定了其专业设置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定位在学术延伸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

3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改革与出路

针对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适应21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要的多元化和人才需求层次上移的客观要求,必须对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进行修正和调整,准确界定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归属问题,合理调整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口径,注重加强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内涵建设,以实现从教学科研型取向向学术延伸型取向转变和从单一的院校行政管理型取向向复合型教育事业应用型转变的目标。

3.1明确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经济与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作为管理学门类下一级学科公共管理学之下的二级学科,必须坚持学术延伸型和复合应用型硕士的双重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以“复合应用型人才为主,学术延伸型人才为辅”的分流教育培养机制。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学术延伸型硕士生的培养是为博士生的培养提供优秀生源,补充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教学和科研队伍;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应用型硕士生主要是面向实际、面向教育一线,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突出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较强的组织管理及协调决策能力,为教育事业发展培养一线的管理人才,加强教育事业专业化管理队伍的建设。从目前社会需求和我国现有经济实力来看,今后一段时间应当适度发展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从硕士生中选拔博士研究生),大力发展应用型硕士研究生。[3]

3.2促进招生入学模式多元化,提高生源质量

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自我改造,首当其冲的是严格控制生源的数量与质量。近几年来,研究生的扩招应限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数量的提升,教育经济与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发展还很不成熟,加之学科归属界定模糊,就业形势严峻等因素的考虑,其招生硕士研究生的人数不宜过多。

3.3多渠道挖掘就业之路,转变人才培养流向

目前,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是制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发展的一个瓶颈,甚至可以说是一切困境产生的根源。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难固然有忽视学科自身发展、建设规律而通过行政途径将教育经济学与教育管理学两门学科人为地拼合组装在一起的原因,但人才培养与就业指导的非个性化也是导致本专业硕士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 黄海群,孙曙光.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探讨[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2] 卜树春.从就业看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J].职业时空,2008(12).

[3] 董克用.关于经济学、管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3).

[4] 黄文伟,周庆。孙丽媛.全日制高等教育学硕士生培养的困境、原因及解决措施[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8).

[5] 谢秋葵.关于我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未来走向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5).

第3篇

关键词:工科院校;经济管理;创新

经济管理是理论性与应用性、综合性与规范性相统一的专业。该专业既具有由多门学科交叉而形成的丰富的理论内容,又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因此,该专业培养的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较强专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然而,现实的情况并非如此。许多人以为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的都是“万金油”,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也多是销售、文秘、人事管理等对专业性要求不强的工作。究其原因,除人们对经济管理的认识误区以外,主要还是因为现行的传统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社会对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求,使得毕业生专业特点不突出,特色不强。尤其对于工科院校的经济管理专业,更成了一个相对“弱势”的专业。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下,取长补短、错位竞争,体现工科特色,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工科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必须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工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办学的特点

工科院校主要以涉及理工科学科为主要的发展发向,经济管理专业设置也是学校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逐步开设的。因此,其培养模式应有别于其他高校,具有自身的特点:

1.依托工科背景,培养经济管理人才有工科优势

工科院校的学科发展重点在工科等学科方面,而工程技术、工业技术、电子技术等学科的持续发展和应用也需要管理学科和专业乃至相关人才的支持。因此,发展带有工科特色的管理专业具有现实需求。同时,在这些高校中开设经济管理专业、培养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基础优势,工科的发展为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与课题研究以至给毕业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国家工业经济的蓬勃发展,需要具有工科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21世纪是经济全面迅速发展的新世纪,建设良性循环的工业开发体系,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发展是我国发展经济的战略目标。现代工业开发活动在迅速展现其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资源和环境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工业管理成为实现工业事业发展目标和解决工业经济发展中相关问题的重要途径,而培养具有工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成为工科院校开办经济管理专业的重要任务。

3.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经济管理专业的办学需要适应这种需要

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领城宽泛,除了工业经济之外,各省市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各个领城也需要具有基本管理知识和技能的经济管理人才。企业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尤其需要综合应用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经济管理学生在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分析能力方面是许多用人单位看重的主要因素。

二、工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决定教学质量,教学质量又直接影响毕业生的求职成功率。客观地说,工科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师资水平相对较低。由于教师大都是从政治学和社科专业发展而来的,因此,其知识结构中政治理论知识所占比例很大,而其他学科知识,特别是经济学知识相对欠缺。另外,教师的实践知识不够,实践能力相对于理论来说也有严重缺陷。这就使得教师的许多教学内容是比较陈旧的、不合时宜的,教出来的学生也不可能使知识得到更新和发展。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2.专业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一般工科院校是以专业为核心的三段式培养计划,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种培养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强调基础课程和通识课的教育,共性课程多,实践训练少,缺乏灵活性,导致学生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在课程设置上,由于忽略社会对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特征,课程体系设计缺乏规范性和前瞻性,存在课程内容交叉重复、课时过多与课堂信息量小大并存、选修课少等显著缺陷。

3.教学方法比较陈旧

由于缺乏互动,教师难以了解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教学效果不佳,因为课程基本上为文字描述,学生自己可以通读整本书的内容。但是,文字背后的实际内涵,学生则无法掌握,也缺乏主动性的学习和了解。因此,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与学生进行互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4.知识考核评价方法单一

在对学生知识学习能力的考核上,考核评价方法还比较单一。许多课程的成绩主要通过卷面考试成绩来反映,考核内容通常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案例分析较为缺乏。具有创新性的实践过程考核、课程论文答辩考核、小组评价等评价方法还很少采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片面,不能活用所学知识,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社会对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人才的能力要求脱节严重。

三、工科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创新的路径选择

1.创新教学师资队伍

工科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可面向社会和兄弟院校,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办学新路子,建设一支以专职任课教师为主体、兼职和聘请客座教授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兼职教师应当聘请那些在国有、私营或外资企业单位工作的资深管理人员、企业家。他们工作实践经验丰富,且具备较高水平的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旨在提升学生的专业学术水平和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1]因此,应当侧重聘请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家、创业者举办学术讲座,讲授市场经济中生动的真实的经济管理案例,启发学生的实践思考,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

2.创新教学内容

工科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应有明显区别于其他类型高校的目标定位。既要改变目前培养对象所适应的工作领域的规定过于笼统,没有层次,对培养对象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不够具体,没有专业特点的情况;又要改变在定位上攀高,盲目要求培养对象成为“万金油”,各行各业无所不通的急躁心理。这就需要经济管理专业必须创新教学内容,以工科特色完善教学内容。工科院校在以理工科学科为主导的学科背景的条件下,相对于文科为主的大学来说,又有自己自身的优势,就是有一些较有特色的理工科专业,且又适合本校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经济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在考虑文理知识兼容型、双专业交叉型、综合能力培养型模式的基础上,可开设如科技概论、工业管理学、工业法律等课程,并且把这些课程进行模块设计。在高校课程学分制度改革的前提下,作为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模块学分,既可以保证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体现经济管理专业的工业特色。

3.创新教学方法

工科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更应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并有助于学生就业。在经济管理课程教学中,要针对该课程的特点和规律,通过研究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先进教学手段,切实加强实践性环节教学等措施来提高教学质量。具体方法有:第一,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以经济管理领域的教学案例为基础,在课堂中帮助学生达到特定学习目的的一整套教学方法和技巧,包括案例材料的选择(写作)和使用的方法,它具有多类型、多层次、灵活性的优势。[2]每位教师可根据自己的驾驭能力和不同的教学内容,探寻并试用适合自己的案例教学方式。比如,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可试用以理论为主线贯穿案例,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以案例为主线阐述理论。第二,模拟教学法。模拟教学是在国外经济管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它是在课堂上设置一定的工作情境,然后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并在这样的情境下开展具体的活动和工作,从而体会工作中的不同感觉。这样,通过学生角色扮演,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3]第三,实践教学法。实习和操作技能训练在经济管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通过实习和其他社会实践环节,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用于解决实际的管理问题,并在实践中积累实际的管理经验。目前,可采用如下几种形式:一是“双循环”教学。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让学生入学时专业目的明确,毕业时就业选择思路清晰。任课教师走出校门作专题调研,形成与教材相匹配的“活教案”,丰富课堂教学。学生参与经济岗位管理,带着管理疑问又回到经济管理理论上来。二是基地实习。让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就对企事业单位的运营状况有基本的了解,基地实习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好途径。三是实践调查。结合所学的有关课程和当时企事业单位的热点问题,利用节假日,让学生到社会中去调查并形成相关的调查报告。

4.创新教学考核模式

要使学生成为主动的求知者,培养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探索精神,就要把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经济管理教学的重要价值取向。因此,必须对传统的考试方法进行反思和改革。一是改进考试方法,适当进行开卷考试。考试时允许学生带课本、笔记等资料,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对那些有创造性见解的答卷给予奖励,把学生的精力引导到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上来。二是改进考试内容。要尽量减少经济管理试卷中有关基本知识、理论方面要死记硬背的内容,尽可能地安排一些探讨性的问题,学生必须经过充分而深入的思考才能作出解答和完成;或者是一些综合性的试题,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经过反复、仔细的分析思考后才能作出回答。通过考试方法的改进,更加符合行政管理课程的教学要求和特点,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曾五一,等.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统计研究,2010,(2).

第4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21-03

导言:会展业是发展势头较快的新兴产业之一,会展经济所表现出的强大的产业关联带动性与增长潜力使之成为国民经济体系中又一新的增长点。在我国,与快速发展的会展行业相比,会展教育尤其是会展高等教育显得滞后许多,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对那些既具有一定会展理论知识素养、又具有熟练操作技能的高级会展专门人才需求越来越强烈。

对于独立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实践课程的建设和探索,是在对当下中国会展行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背景研究下,探索出会展才人的实践性培养方式,开设于会展专业课堂之中,更好的培养会展专业学生的应用素质能力,以适应行业需求和提高学生的就业。

一、实践教学在会展专业教育中的意义

截至2004年,我国约有三十所高校开办会展类专业,这些专业基本属于二本和三本专业,目前,开设会展专业的高校还有部分的高职院校。在专业的设置方面,大体分为四个方向,一类是在原有的国际贸易类专业基础上开设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偏重于从经济的角度研究会展业;一类是从旅游专业的基础上开设的会展专业,偏重于会展发展带动的旅游相关行业的经营和管理;一类是从艺术设计的基础开始的会展设计专业,主要立足于在会展运作过程的设计环节;还有一类是从外语专业衍生的会展专业,主要偏重于行业英语和商务英语。

目前,我国长三角地区的院校会展专业的教育领先于国内其他城市的高校。在上海,大力发展服务经济、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以及世博会的召开给上海的会展业带来了大发展的契机。在我国的会展业刚刚起步的现状下,会展人才的缺乏成为会展业发展的瓶颈。这使得近年来,大专院校纷纷开设会展专业或会展方向的课程,努力培养适销对路的会展人才以适应会展市场的需求。

来自上海会展行业的资料显示,目前上海地区开设会展专业或会展方向的学校达44所,在校学生7904名,其中,本科9所,在校生1982名;大专24所,在校生4690名;中专11所,在校生1232名。2004年有了第一届毕业生,这几年每年的毕业生不下几千人,但对部分院校会展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的调查来看,只有四分之一的学生是在会展行业的公司就职。从行业分析,上海的会展人才紧缺,而会展专业的毕业生却不能填补此空缺,不得不让人思考会展教育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弊端。

从会展行业的职位需求来分析,整个会展职位组织构架中,会展专业相关的职位主要是会展管理、会展设计和会展策划。会展公司或会展场馆的中高层管理职位一般由在本行业或相关行业具有管理经验的人才担任;会展设计方面的工作,会展策划公司一般会招聘装饰设计或展示设计专业的学生;而展前工作的重点即会展策划的相关职位,也适合营销策划专业或广告策划专业的学生。这里存在的,不仅仅是职位和专业的交叉引起的就业压力,同时也有会展专业学生的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缺乏。

二、独立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从会展专业方向的设置来看,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是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下设置的专业方向,侧重于培养会展管理人才和会展策划人才。专业方向的市场前景看似一片光明,但专业教育的实际操作还存在各种问题。

1.会展专业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会展专业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第一,专业核心课程不明确,缺乏专业的理论指导。德国、美国等会展大国的专业教育,会展专业课程如会展概论、会展策划与组织、会展管理、参展实物、会展营销等课程是作为核心课程,并且配有统一的教材。我国会展专业核心课程的设计基本参考德国、美国会展专业的方式,但目前国内的会展教材丰富多样,却不够成熟,专业度不够,因此教材的选用上,还缺乏高质量的材。

第二,专业的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脱节,对专业特点缺乏深刻理解。高校教育中,实践教学一直是探讨很多的问题,实践性的教学也必须立足于行业的特点。会展是一个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学生必须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在大二、大三的专业学习过程中,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已经有一个普遍的认识,而面对实际操作中的问题却无法应对。会展行业对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需求很大,因此对于实际操作技能的需要比对扎实基础理论的要求更为迫切。而目前的会展专业课程设计中,虽然都有实践环节的教学计划,但实践性的课程还不够成熟,方式方法各不相同。

第三,课程设计大多依照传统的思路,针对性不强。课程设计中的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等阶段性的教学计划,课程之间关联性不强。学生在知识的接收上和理论和实践的运用方面,很难把每门课的知识作以延续性的掌握。在传统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是作为被动的“接收者”,使得学生作为“创造者”的能力被忽略掉。因此,课程环节的设计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也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方面。

第5篇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专业 等中职业教育 实践性教学

中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在目前职中教育中已基本上成为共识。经济管理类专业属于应用学科,实践性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如何实现这一教育目标?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专业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加大实践性教学投资力度,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技能,走校企合作之路。我根据中职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特点,结合自己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对职中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性教学进行探讨。

一、现阶段中职经济类专业实践性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主体地位不突出,专业技能培养被忽略。经济管理类专业课可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专业主干课往往是实务性比较强的课程,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来理解与熟悉,但目前专业主干课的实践课时在整个总课时中的比例是比较低的。实践教学地位并非得到充分的肯定,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每门专业主干课平均课时较少,专业主干课实践教学课时占该门课程总课时比例普遍偏低。

2.实践教学缺乏系统、实用的模拟教材。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一般都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国家经济政策每年都会有一些增加或调整,但模拟实习教材却跟不上这种变化,许多模拟教材比较老,漏洞也较多,这样即使经济理论与政策变动,教师能通过备课来使理论教学与时俱进,模拟实习教材却难以及时进行更新,这就使得实训的政策依据与最新经济政策脱节,达不到实习的目标和要求。

3.对实践教学深度的探究不够。在当前评估热潮的推动下,许多学校开展了轰轰烈烈、前所未有的实践教学,但受诸多因素(例如经费少、指导老师少、场地有限)影响,大多浮于表面,实践教学深度不够,还不能使学生全面地、系统地、高质量地完成专业技能训练。

4.缺乏对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该说,在课堂理论教学方面,各学校都建立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但对于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却还不完备,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标准,使得实践教学的水平难以评价,指导教师各行其是,实践教学的质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二、改进中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源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培养。加强实践教学,首先要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推进学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突出学校办学特色与亮点方面的重要意义,彻底根除头脑中“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思想。

(二)改革课程体系设置,突出显示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现状。要确立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应该从改革现有课程体系设置开始。在课程体系中突出显示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意味着实践性教学的学时比例要增加。根据教学实践,每门专业实验课程的实验教学学时占该门课程总学时的比例60%~70%较为恰当,其他各种类型的实践教学方式的学时比例也应相应增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突出实践性教学的主体地位”。毫无疑义,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史上的一场大变革,它将带来学校办学模式、教师传授知识的方式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大转变,为此,应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渐进式推进。

(三)建立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要尽快培养出高质量的高技能人才,关键是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构建符合中等职业教育经济管理学科特点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并使之有机地统一于教学的实践中。

(四)深化校企合作。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企业进行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合作,实现教育资源的有偿互享,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中等职业教育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是实现其教育目标的最好选择。

1.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可以前瞻性地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包括需求的种类、结构以及各类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的变化,掌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规律,以适时地调整专业教学计划,设置新的专业,培养更加适用的人才。

2.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可以有效地整合社会教育资源。目前我国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起步较晚,教育资源短缺,具体表现在“双师型”教师少,实验实习场所紧张,科研资金不够等。现代企业,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建设、经营、管理技术人才,他们可以为企业职业教育所用,而且通常不需要办理复杂的手续。学校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可以将学校的科研理论优势与企业的资金优势、生产优势、管理实践优势相互结合,提高老师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缓解学校实验实习场所紧张、科研资金不够的矛盾,又能为企业及时输送适用性人才。

3.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我们强调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性特色,而参与整个企业的运作过程是学生实训、实习的最好机会,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具体岗位,这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和学习,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采购、生产、销售、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管理、投资等环节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解决现场突发性问题,培养应变能力和一定的操作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民族精神、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等等。

第6篇

关键词:高职;经济管理专业;问题;对策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较高的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职业技能的能力,而经济管理类专业属于应用科学,因此对于这一专业的学生,实践能力要求更为严格,因此在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中要尤其注意这一点,能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得到更多的锻炼,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现阶段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实践教学不突出,重理论,轻实践

在目前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中,教师经常是通过传授学生完整的经济管理理论体系,总体上来讲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对于学生的实践则是比较忽略,学校培养的目标也是研究型人才,而不是经济管理实用型人才,学生被动的接受理论框架,可能在理论知识上比较丰富,但是缺少将知识与现实环境相结合而适用于具体工作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正是社会所需要的,也正是一个经济管理应用型人才所必需的能力,而缺乏这种能力,学生对于专业的认同感就会降低,不能有效的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会让学生产生出专业无用的感觉。

1.2.缺乏“双师型”教师,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指导不够

很多老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但是专业实践经验不足,这类老师能传授学生经济管理理论框架,但是在学生的实践中则不能给予更多的指导,导致实践教学的质量不高,学生难以通过老师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1.3.学生实习合作型企业少,实习所学不够

学生实习是必不可少的事情,但是经济管理类学生实习不同于一般工科学生,一般工科学生进公司可以观摩公司技术流程,也能跟随公司项目,学习项目经验,但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实习岗位可能接触公司机密,很多公司为避免机密泄露,对于这类专业的学生实习就容易流于形式,学生在实习中只能“打打零工”,这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是很不利的。

二、提高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实践性能力的建议与对策

2.1.改革课程体系设置,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模式

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中,理论知识固然重要,实践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自上而下,更新观念,统一认识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建设和发展的动力。学生不仅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将知识灵活运用的实践能力,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提高到同一水平,学生才能在更多的实践机会中去积累经验,并将实践所获转化为自身的实践能力。

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这对教师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能在实训中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能让学生真正从实践教学中提高自己的能力,教师作为引导者要能引导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内容与实训相结合,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学校可以选择一批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师“走出去”,从事一些经济管理活动,或者可“引进来”,聘任企业单位中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基础的经济管理人员来充实教师队伍,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能更好的引导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教学的进行。

2.3.重构实践教学体系

对于实践教学方面,要规范化项目管理,根据社会和企业需求,建立实践教学体系,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以此来适应社会的需求。以培养“四有”(即有崇高的职业道德,有独立的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有较高的实践动手能力,有良好的从业品质)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提高专业素质和能力为核心,建立起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中可构建各技能模块,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突发状况处理能力等等,通过各个技能模块的锻炼,让学生能真正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2.4.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对于尚处于摸索阶段的实践教学,需要一套完整的监控体系来规范化,并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实践教学的过程,考核并评价实践教学的成果,注重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于能力的锻炼,可通过搭建实践教学网上管理平台等一系列措施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水平。对于学生实践的评价要能从各方面做出具有指导意义的评价,评定标准可以客观地、可操作性地引入社会评价系统,能让学生在实践之后感受到自身能力的不足,发现自己的缺点并在以后的实践过程中不断进步。

2.5.加强与校外企业的合作,发挥实习作用

学生在校学习,最终还是要走上各个岗位,服务于社会,实习对于学生来说是很宝贵的经验。因此,学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能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基础,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能让经济管理类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真正参与到企业的项目中去,去观摩学习,并在其中学习到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复杂的社会环境相结合的能力,能真正在实习过程中接触到平时课堂中学不到的知识,为以后的工作积累实践经验。

三、总结

经济管理类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要求很高的专业,对于学生的能力要求更为苛刻,而当前的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对于实践教学的认识还不足,因此,改变当前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教学地位,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将理论知识灵活化的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改变当前现状的出路,要大胆摈弃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不足,敢于创新,能真正建立一套突出实践教学的教育体系,为社会输送更多经济管理类实用型人才做出贡献。(作者单位:九江职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周建松. 经济管理类实践教学的难点与对策.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学报,2011.

第7篇

(一)实施创业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建设创新型国家主要以创新为主,这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一种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同时也对创新国家的建设起到了一个支撑作用。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创新技术是一个国家的核心能力,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未来,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了,一个国家的创新力就有所提高,建立一个创新型国家才能成为可能。

(二)实施创业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需要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经济管理类学生注重理论的学习,实践动手能力几乎为零。开设创业教育能把多个学科的内容结合在一起,使大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高,把学过的学科进行一种整合,把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得到实践,对大学生就业有一定的益处。

(三)实施创业教育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国家现在扶持大学生自主教育,一个国家创业教育搞的好,这个国家的就业压力相对就小,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为社会的经济发展作出一定贡献。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各个高校都进行创业教育,但在具体实际创业的过程中,教育的目标定位比较模糊,大学生自己没有一个明确目标,没有实际内容,比较空洞。

(二)创业教育的学科课程体系不够合理创业教育主要包括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开设的课程有一些比较落后,不适合现在社会发展的需要,课程体系必须改革,以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现在我国高校还没有开设创业教育的课程,只是有一些高校进行了尝试。

(三)创业教育管理机制不完善创新教育在高校重视程度不够,理论课程开设不系统,实践内容很少,现在创新教育还是一个口号阶段,实际管理体系很不完善,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在我国高校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非常少,多数教师不是很专业,因此现在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很薄弱。

三、加强经济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的途径

(一)明确创业教育培养目标创业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丰富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完善创业课程设置经济管理类学生有创业教育基础,但一些理论课程必须进行系统完善,完全适应创业教育的需求,满足企业人才需求,为大学生独立创业打下理论基础。

(三)强化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在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各个高校尝试组织一些活动团体,比如会计事务所等,这些都是师生自愿组织的,系里领导搭建平台,提高师生的实践能力。为创业教育提供了可能。

四、实施创业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实施创业教育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深化,创业教育是本科教育的有效补充;二是创业教育要与本科教育有机结合;三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历教育要因地制宜引入创业教育内容。

第8篇

在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模式中,经济管理类专业是一个统称,其中主要包括:财务、统计、经贸等学科,而在每一学科的具体教学中统计学都是学生要学习的基础知识之一。与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相比,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具有专业性强、系统性强、实用性强等特点。从学科设置的角度进行分析,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是一门关于统计信息获取、显示、描述,以及综合分析的专业学科。目前,国内经济管理专业在统计学教学方法方面仍然存在较多的弊端和问题,多数教师往往把统计学课程单纯地看作是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热衷于基础知识的讲授和繁琐公式的推导严重忽略了统计学的工具性和应用性,削弱了学生思想方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教学流于空洞、枯燥、乏味,进而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学偏离了课程培养目标,教学效果和质量也不理想。要扭转目前统计学的教学现状,教师要认真的对教学方法问题进行反思,并且不断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以摆脱和改变现阶段的统计学教学“困境”。

1.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中教学方法的实际应用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各行业、各领域在管理工作中对于统计学的重视,需要大量具有较高素质的统计学专业人才。目前,在国内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中,已经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和完善,并且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为推动统计学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1.1讨论教学方法

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中应用的讨论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中心问题相互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情绪,活跃学生的思想,便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表达能力。例如在讲解统计的概念时,向学生提出一连串的问题:什么是统计?“统计”一词有几种涵义?为本文由收集整理什么说统计是认识社会的有力武器?什么是标志和指标?它们有何联系和区别?什么是统计总体、什么是个体?它们之间有何联系?统计学与其他学科有什么关系?层层设置疑问,让学生展开讨论,表述自己的看法,讨论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概括各种意见及其分歧,为学生梳理出了解答问题的不同路径,以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辩论和思考,帮助其得出自己的结论。

1.2对比分析教学方法

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中应用的对比教学方法是将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含义进行直接对比,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别与内存关系,然后进行分析。例如在讲解时间数列的计算时,通过时点数列与时期数列的比较,得出两者之间的三点不同,即:是否具有可加性、与时间的长短有无关系、是否是连续登记取得,以此作为时点数列与时期数列的基本判断方法。

1.3总体框架结构教学方法

为了使学生更为深入的了解和掌握一些枯燥乏味、抽象难懂的名词、概念,框架结构法的应用通过框图将各知识点的内在关系联结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然后逐层展开加以剖析,提纲挈领地板书框图中名词的特点与作用,用形象生动的比喻语言说明各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异同。采用这样直观清晰、凝练简洁的框图教学,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些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1.4实践式教学方法

实践式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如专题研究、社会调查、提供咨询、参与企业管理等方法,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学生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去指导实践活动,通过对实践过程的讨论和实践总结的书写,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的教学中,先让学生根据自己所熟悉的事件,设计一套调查方案,通过调查方案、调查方法的设计让学生理解了统计调查的内容,通过对搜集来的材料的整理让学生加深了统计分组、组中值等基本概念的理解,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方法。

2.提高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方法应用效果的途径

2.1注重现代先进教学技术的应用

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先进教学技术的合理应用,并且加强对于教学效果的科学评价。科技的发展为统计学的教学和应用带来了快捷和方便,主要体现在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统计软件的应用,在统计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公式、枯燥的数字变得直观生动,可以在课堂上使用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资料,可以展示复杂的图表,将图表的制作过程演示给学生,加深了学生的感官认识,也节省了板书时间;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使用图表、声音、文字、色彩、动画等形式传输教学内容,不但可以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因此,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注意把握尺度,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每一节课的时间,合理编排讲课内容,做到严肃活泼、有主有次,形成交流互动,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2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在传统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与“学”中,学生掌握的知识只局限于应付考试,并没有真正理解消化,加之所学的课程之间缺乏衔接,往往在实际问题面前茫然不知所措。因此,统计教学的改革应立足于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应考虑其专业特点,把握社会经济动态及实际应用组织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合理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时俱进,紧跟时代脉搏,培养具备一定统计理论知识、技能,能在社会发展变化中活学活用、不断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2.3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统计学的实际应用背景

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开设统计学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种正确地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规律的理论、方法,解决的是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因此,要求教师明确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专业及应用背景组织教学,要时刻关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热点问题,善于使用统计方法分析这些问题。对于概念公式的掌握,强调理解和应用,有的放矢,学以致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专业的适应性和应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