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学生创业的建议

大学生创业的建议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01 15:51:1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生创业的建议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大学生创业的建议

第1篇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创业以及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了影响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创业及创业教育的因素,提出了扩大创业教育的宣传力度、重视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完善创业教育课程系统、注重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培养学生创业的良好心态、加强创业教育队伍师资队伍建设等几方面提出建议,旨在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系统,为大学生实现成功创业提供服务和保障。

随着每年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长,加上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促进大学生就业不仅成为国家关切的大事,也成为家长关心、社会关注的大事,大学生自主创业作为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其作用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为大家所重视。本文基于中医院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并结合中医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特点,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旨在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帮助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为中医院校大学生成功创业打开智慧之门。

1.中医院校大学生创业的现状

1.1 数量少,质量不高

中医药院校作为专业性很强的高校,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较大,专业分类主要以中医药和非医学类,从往届毕业生创业的情况来看,医学类中针灸推拿专业学生创业稍多,非医学类则以贸易、计算机等专业学生创业较多,但总体数量较少。而涉及到的创业行业也有少许依托自身专业特长而自主创业的实体,如推拿馆、药店等,为数也甚少,更多的是礼品店、网吧、饭店等,特色不鲜明,进入门槛较低,竞争程度激烈,总体质量不高。

1.2 创业意识不强

医学专业学生的传统思想还是想进医院,,愿意从事其他行业的相对较少,因此创业对于他们来说,难度更大。而计算机、贸易营销等等其他非医学类专业就业相对容易,创业的意愿也不强。

1.3 创业能力有待提高

大部分自主创业的大学生由于对创业没有一个很好的规划,只是凭着一时的热情和冲劲,同时由于对创业困难估计不足,抗风险能力较差,多数自主创业的实体生存时间不长,不能带来长期影响。

2.影响中医院校大学生创业的因素

2.1 有利因素

2.1.1 国家及地方政府政策的支持

从2006年至2010年,中央共出台10项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措施,涉及到大学生创业的行政事业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放宽市场准入、税收优惠等方面,这无疑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带来极大地动力。

2.1.2 学校重视

大学生就业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部分,各高校对此一直非常重视,在自主创业方面,也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如安徽中医学院在资金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并且对于每一个创业实体都亲自上门进行指导和关心,设立大学生创业服务点。还专门设立招生就业处,督促和指导各二级学院的学生就业工作。并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课教研室,强化就业指导课的作用。

2.1.3 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

创业者作为创业的主体,既要有精神、行为、结果[1],因此需要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心态和勇于实践的踏实作风。而大学生作为最活跃、最有激情和上进心的群体,他们对新鲜事物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并具有冒险精神,对自我价值的实现孜孜以求。这些特质对大学生创业来说,无疑起到了很大的正面作用。

2.2 不利因素

2.2.1 创业的主动性不强

尽管大学生有着积极、上进、创新等优秀的特质,但是由于对创业的繁琐和困难,以及创业风险的忌讳,会产生对于创业的恐惧,因此也导致创业意愿的不强,主动性不够,有不少大学生创业者是因为暂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而转移到创业上来的,带着一定的盲目性和被动性。

2.2.2 创业资金的缺乏

金钱资本作为大学生最为短缺的部分,一直以来都是制约大学生创业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像中医药院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且家庭贫困的学生不在少数,因此在本身学习、生活就已经困难的情况下,创业资金的筹措更是一大难题。

2.2.3 社会经验不足

学生在校园这样一个相对单纯、简单的环境中生活学习,各种能力的成长也多是在校园这样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参加的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获得的社会经验也相对表浅,当走出校门,自主创业,应付社会事务时,自然对外界的“干扰”缺乏正确的处理方式和方法。

2.2.4 创业氛围不够

创业氛围的不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创业的热情,一方面是在校创业学生的人数少,团队少,成功的案例也较少,缺乏典型的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创业讲座组织的少,也没有专门的创业协会,创业活动的组织开展也就无从谈起。

2.2.5 创业宣传不到位

相关创业知识的宣传不够,如开公司办实体,大学生应该怎么去注册公司、如何利用国家的相关扶持政策、大学生创业应该选择什么样合适的项目以及经营的相关法律法规等等。

2.2.6 相关扶持政策的落实不到位

国家、地方出台的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在真正落实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到位现象,还需进一步到位和完善,如贴息贷款、小额担保贷款的申办程序等要求较多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

3.中医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3.1 创业教育起步较晚

创业教育起步较晚,2005年,笔者所在的安徽中医学院第一次参加“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并组织学生参加“全国高等院校企业竞争模拟大赛”,就业指导课也逐步走上正轨,逐步被纳入到学校的教学计划当中。尽管如此,仅有五年的我校创业教育,还仍处在起步阶段,纵观其他中医药院校,情况也相似。

3.2 创业实践机会较少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以“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目的,按照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在校大学生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的总称[2]。这对于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都有着非常大的帮助,而对于创业教育来说,创业实践机会的获得,对于大学生创业者来说,更显可贵。但目前,有些中医药院校特别是中西部的中医药院校还尚无大学生创业示范点和创业实践基地,而大学生创业服务点的建设也尚待加强。

3.3 创业教育方式不够丰富

中医药院校的创业教育方式基本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的创业教育,多是理论教学,缺少针对性指导。二是组织学生参加创业计划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三是请成功创业的毕业生回校做创业报告。但目前还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创业实践教育。

3.4 创业教育者素质有待提高

现在多数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多是辅导员在担任主讲教师,辅导员尽管对学生非常熟悉,对专业发展前景也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在学生创业就业指导这方面还是缺少专业的知识和专门的培训。

4.对于中医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和建议

4.1 重视认识大学生创业的意义

大学毕业生通过自主创业,可以把自身兴趣和职业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实现人身价值;有利于大学生培养自立自强、风险意识、团队精神、以及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创新型思想的发挥,为国家建设创新型社会提供人才储备;也有利于缓解国家就业压力,为更多的大学生提供就业岗位,所以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实现充分就业对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意义,从而重视大学生自主创业。

4.2 重视对大学生创业的宣传

大学生创业氛围营造的好坏和宣传的程度有着一定的联系,好的氛围能产生发散效应,从而带动更多的学生认识创业,参与创业。因此在宣传方面应该做到:一要重视大学生创业先进典型的宣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何况榜样就在我们身边。二要加强对相关扶持政策的宣传,让学生了解、领会政策并利用好政策为创业做好服务。三要宣传如公司注册、店面开业等的程序,让学生明了于心,减轻创业大学生创业的畏难情绪。

4.3 重视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目前无论是在大学生本人还是学生家长,更多的想法是毕业以后找一份安稳的工作或者继续深造,在现在来说,这种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如何让创业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择业模式和成长理念,当前的工作就是要帮助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让创业能力成为其除学术能力、职业能力外的第三种能力,成为通向创业成功的有效“护照”。

4.3.1 创业培训应形式多样

作为大学生,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创业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也一般,看问题容易乐观,缺乏市场意识,心理素质也较差,因此在创业培训的过程中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应该多样化,一方面要学习与创业相关的商业、法律、社会知识等,另一方面可采取讲座、参观、考察、经验介绍、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培训,甚至有的还可采用跟踪是的辅导和扶植[3]。

4.3.2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应完善

现在国内很多高校都已经设立了创业学这门课程,而浙江大学更是早在1999年就设立了创业管理强化班,并率先开展了创业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和研究,创立了一种“多通道、阶梯式、复合型”的高层次管理类精英人才培养新模式,并成为全国首家获得国务院学位办授权的创业管理硕士点和博士点办学单位,同时也是全亚洲第一个创业管理博士点[4]。由此给浙江大学带来的是培养了一大批高端创业人才,创办了几十家具有良好商业模式的企业,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而中医药院校中的创业教育多源自于就业指导课课程,且里面涉及创业的内容不多,而授课教师在讲课时,因自身欠缺创业的体验,提及创业的也较少。在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在中医药院校开设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是当务之需,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就尤显重要。

4.3.3 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亟待建立

创业教育落实到根本,那就是要去执行,这就需要我们建立稳定的执行平台,一方面可通过产学研结合的途径,创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通过实践环节的学习,提高学生创业实践的能力;两一方面可集约校内的创收部门筹集一定的创业基金,建立创业基金会等组织机构,帮助和支持学生在不影响正常学习的情况下创立一些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项目[5];或者拿出一定的校内资源,如相关校内政策的倾斜、学校门面房的支持、学校技术的支撑等设立一定数量的校内大学生创业示范点,通过征集创业计划书,对参与创业团队进行面试选拔的程序和方式,让更多想创业的学生参与进来,从而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创业体验。

4.3.4 培养大学生创业的良好心态

“大学生创业,最大的问题是心态”[6],大学生毕业后急于实现个人价值,亟待社会肯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创业大学生的心态,急功近利成为阻碍大学生创业者职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养成良好的创业心态,就需要我们在平时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坚持去做一件事情,要有咬住青山不放松,仍若东南西北风的豪气。还要让学生学会面对利益,要让学生知道团队利益才是最大的利益,不要舍本求末,损人利已。

创业大学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能合理应对创业风险,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审时度势,把握时机,果断出手[7]。

4.4 重视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创业教育不应只是辅导员群体的的教学任务,而更需要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教师的参与,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引进创业管理类专业课教师,可入编到就业指导课教研室或者管理学教研室;其次加大对辅导员的培训力度,争取使得每位辅导员都能通过就业指导师资格认证或选送相关岗位人员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进行在岗再学习;再就是聘任有丰富创业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还需要聘请一些与学生创业相关的机构,如工商局、税务局、教育部门等人员作为兼职教师;通过以上四种方式,可确保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力量和水平得到不断提升,从而保证了创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无论是对于大学生本人价值的实现、民族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七大中也明确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社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和重大举措,因此在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强化创业教育在大学教育的重要地位,增强大学生创业能力,促进大学生成功创业,这也是对党的这项重大举措和战略的有力落实。

参考文献

[1]金晓龙.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J].商业经济,2010(6):122.

[2]郭晶晶.浅谈社会实践与大学生的就业创业[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0(4):58.

[3]李晋东.大学生创业培训刻不容缓[J].安庆科技,2004(4):24.

[4]金雄伟.大学生创业:如何让成功率更高[J].人民论坛,2010(5):54.

[5]张玉贤,张利军.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思考[J].科技教育,2010(07):131.

第2篇

关键词:团队组建 项目转化 市场调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6.032

1 大学生创业大赛的不足

第一,创业团队组建处于自发状态,组合不科学。

在系内举办的创业大赛中,创业团队基本上都来自同一个专业甚至一个班;在承办的校级创业大赛中,跨专业、跨系组队参赛的自发性报名几乎没有,成员专业知识结构比较单一。这种情况下的团队组合使得创业计划书中在对项目的整体运营的描述不全面,而在团队成员自身熟悉的领域上占的篇幅过重。例如在电子工程系参加齐鲁大学生第二届、第三届创业大赛的团队中,队员的专业分别是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产品营销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但都是技术类专业,导致项目的阐述偏重于技术环节,对项目实施的其他方面缺乏说明。

第二,项目选择上感性多于理性,思维过于狭隘,专业知识与技术优势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通过对参赛项目的分析发现,服务类项目较多,像“时尚糕点坊”、“大学生自助饰品店”、“酷龙艺术团队”、“90休闲吧”等主要集中在手工制作、特色专柜等小型的休闲娱乐项目,这类项目都是一些“小本经营”,门槛较低,确实适合在创业初期选择,只是不少的参赛项目的目标消费群定位仍然是大学生,说明参赛者还是缺乏社会阅历与社会实践,还不能脱离自己熟悉的校园环境去选择项目,对市场经济的感知度不够。选择创业项目时,应该从自己熟悉的行业入手,若是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优势,围绕专业知识进行项目转化,更突出了项目的专业性。

从2010年起,电子系社会实践部与创新协会合作,参加齐鲁大学生创业大赛的项目均以电子系参加电子设计大赛的获奖作品为基础,进行市场调查,项目分析;立足于专业知识,拓展思路,获得了不错的成绩,也为校园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了载体和平台。

第三,缺乏市场调查,对竞争对手分析不充分。

只有在充分的进行客户调查和竞争者调查后,才能进行市场机会的量化,做好市场目标和战略。在参加校内创业计划大赛的项目中,只有少数几个项目附上了市场预测和调查数据。大部分的计划书中没有明确替代产品和竞争对手,没有分析竞争对手,没有体现出自身的优势和缺陷,可见计划书中对项目的选择是带着主观随意性的。

第四,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指导,创业计划书不完善。

由于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许多参赛者仅凭自己的灵感和想法参赛,不知道如何撰写创业计划书,对项目前期的市场调查缺乏深入、论证不严密,对市场预期把握不够科学、准确,对项目计划构想不够细化,对队伍的管理制度设计上明显经验不足,在财务分析上过于主观随意,总体上来说项目缺乏成熟度和可实施性。

2 完善大学生创业大赛的建议

第一,培养学生市场意识,引导学生在市场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商机。

有了清晰的市场需求和准确的目标顾客群,才有创业机会。有了创意,需要通过市场调查,才能充分地分析竞争对手和替代产品,找到自身的优势,划出竞争空间,寻找合作伙伴,弥补自身的缺陷。通过市场调查,量化市场机会,确定营销目标,制定销售价格。引导学生深入社会,进行充分的客户调查和竞争对象的调查,获得足够的信息数据,例如客户数量及其愿意支付的价格等,在此基础上有效地预测市场并制定营销计划。

第二,组建知识结构完善的创业团队是提高执行力的关键。

创业团队要以项目为载体来组合创业小组的成员,要打破成员班级、专业及系的界限,使创业团队内部知识结构完善。团队成员要做好专业技术、管理、财务、营销等的合理分工。团队成员要有学习不止的习惯及快速学习的能力,在现在社会中,技术与商业模式更新极快,要不断地保持学习状态,快速地掌握它,利用它。创业是辛苦的,完成一份完善的创业计划的任务也是繁重的,创业队员要真诚友善地对待他人,才能在共同努力的过程感到愉快,才能高效地开展工作。

第三,在项目实施上强调盈利模式的设计与论证。

盈利是生存的根本,项目必须经过盈利模式的论证才可以实施。盈利模式的设计是创业计划书中十分重要的环节。盈利模式设计中要包括销售价格、预测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需要的现金流量等,或者通过详细的财务报表来说明项目资产负载、营业收入、利润分配,通过报表论证盈利的能力。

第四,创业计划大赛的改革。比如在赛制安排上,可以降低比赛参与门槛,方便学生参与,扩大影响面;在比赛内容上,可以把创业需要的内容细化分割,如技术应用设计、服务理念创新、市场推广新意、广告创意等,最后整合完整的创业计划比赛。另外,组建相应的专家评审团,给出专业指导。通过上述的改革,构建完善的大赛平台,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更好的发挥大赛在培养学生创业实践能力上的积极作用。

第五,引导大学生深入学习国家有关政策及相关法律知识,像大学生创业贷款政策、大学生村官创业优惠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独资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等,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与政治觉悟。

第3篇

随着大学教育的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在毕业之后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在激烈的竞争中,很多人都无法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使得人们不得不思考除了就业之外的其他的创造价值的方法。显然,创业就是一种很明智的,但又很“冒险”的想法,近年来,国家和高校也都开始重视对创业的扶持的工作,这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环境。然而大学生创业,首先要有一种创业的意愿,还要有相匹配的创业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两个前提,才能做到更好的创业。

一、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

(一)创业环境的影响

创业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大学生的创业环境可以将其分为硬件与软件两个部分。硬件环境即是高校、社会、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这种支持可以通过政策、资金、培训等给予大学生创业提供帮助;软件环境就是大学生自身与创业相关的因素,主要包括其专业素质、社会关系、各类资源等。这种创业的环境,其实就是大学生创业的基本要素,内因和外因,如果充分的协调好这两种因素间的关系,就能够使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从而对其创业意愿受到产生影响。

(二)创业能力的影响

创业能力是大学生创业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通常而言,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主要包括对市场的预测能力、产品服务开发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交际能力等,从某种角度来讲,这些能力越强,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就越强。市场的预测能力通常是指大学生对创业项目是否具有潜力的一种预知能力,这种对市场发展趋势的敏感性,是其具备创业意愿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拥有这方面能力的大学生,通常会抓住市场中难得的机遇并加以利用,使之成为其创业的方向。产品服务的开发与创新能力则是在对市场机遇进行把握之后,按照一定的方向,来将这种商机转化为实际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能力,这种创新的能力也能使大学生愿意去尝试创业。团队合作、管理经营能力则是其在创业得以进行之后对团队和生产的管理与协调,同样会影响创业的成功与否。这些能力对创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且具备了这些能力的大学生,对创业也大多较为感兴趣。

二、增强大学生创业意愿和能力的教育体系构建的尝试

(一)增强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建议

1.促进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的树立

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的树立有助于加深自身的了解、为其发展提供方向,对其创业意愿的增强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如果能够树立科学合理的创业价值观,对其创业的活动时十分有利的,这种价值观的树立可以通过创业教育的途径来实现。创业教育不单单是一种临时而速成的培训,而是一种关于创业的价值、是否适合创业、创业的方法、创业的所需因素等多方面的学习,旨在通过减轻大学生就业压力,为社会提供创业人才。在创业价值观的树立上,应当避免所谓的“速成创业”,应当使得大学生通过这种教育,能够树立创新、科学、健康的创业价值观,使其能够想就业,并且能够就业成功。

2.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指导

大学生就业的意向和方向的确定离不开创业教育的指导,在对大学生就业引导上,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应当根据当前技术发展方向、生产和行业结构、市场需求等角度进行分析,确保大学生的创业方向能够得到保证,避免陷入因信息不符所导致的创业失败泥淖中;其次,强调个人能力的重要性,通过对当今市场上各个行业、职位以及行业结构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进行分析,向其灌输一种持续学习的思想,并鼓励学习;再次,强调市场竞争与管理的关联和协调。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创新人才,是需要具有多重能力、多重专业知识基础的综合性人才,强化对其创业方向和意向的引导,有助于其实现综合能力的提高,以更好地应对将来的创业难题与机遇。

3.促使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创业意识

传统的就业理念主要强调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考取公务员、进入事业单位,或者找到一门工作清闲、待遇丰厚的工作。在我国对大学生精英教育阶段还停留在“上大学就是为了能够找到一个稳定的工作”这一层面上。随着我国大学生的门槛越来越低,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问题。这时,就应当由高校及学生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充分的了解教育动态和当前就业状况,使其能够有个理智的择业观。

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树立,是其创业行为乃至创业意愿的前提,而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树立与环境的影响也是离不开的。校园和家庭环境则是大学生创业意识形成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家庭和学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时,应当注意培养其创新意识,引导其树立远大理想,促使其养成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对于大学生的创业想法及意识基于鼓励和支持,在创业条件上对其予以支持。

4.使大学生具有创业的热情

创业的热情也就是其创业的积极性,首先,需要学校引导和帮助,通过对教育理念以及教育目标的调整和革新,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其次,应当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宣传,从学校到社会都能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舆论,并使之成为一种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和热情。再次,大学在教育过程中,应当强化对大学生创业热情的培养,通过对大学生创业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以创业讲座等方式,来使其积极的参与到创业当中,并且适当对其采取激励政策,使其能够在积极的创业环境下,正确的认识创业、了解创业并且热衷于创业,使其创业的热情得以点燃。

(二)强化大学生创业能力教育的力度

所谓的创业能力,就是指大学生将已知的信息、知识和创新实践活动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社会价值的产品或者服务所需要智力或者非智力因素的支持。这就要求高校在对大学生教育时,应当重视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当其具备创业意愿的同时,使其具备与之相匹配的能力。使得大学生不但能够找到工作岗位,还能够成为岗位的创造者。在大学阶段,更加强调素质教育,对个人能力的要求较高,而这个阶段也是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的时期。所以,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大学充分的发挥引导作用,使大学生的创造潜能得以激发、创造能力得以提高,积极探索和改革教育模式,大力发扬创业教育,为大学生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1.优化和完善以大学生创业能力为教学重点的教育体系

大学生较其他创业者而言,具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其长期处于受教育的环境下,致使他的创业能力的提高和创业方式的选择与大学的教育联系密切,这里体现了大学教育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的重要作用。大学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创业活动和创业培训,使得大学生处于一个对创业十分有利的文化氛围,加之一些政策和教育的支持,使其能够有效地提高创业能力。

在实践中,高校可以通过设立创业实践基地,来为大学生提供实践支持。这种实践基地的创办,能够有效弥补创业教育偏重于理论的缺点,使大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在创业理论教育中所学到的知识,这种实际操作的媒介,能够为大学生提供真实的创业平台和创业环境。另外,高校还应当积极地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训练,为其提供尽可能多的创业训练机会,使其在实践过程中,能够拥有更加自信的态度、更加清晰的思维。而在其实践训练的同时,还应当时刻地提醒在实际的创业过程中,又会发生哪些困难,使之能够以一种虚心理智的心态,去挖掘自身潜力,为以后艰难的创业做好准备、打好基础。高校在开展相关活动时,可以创办一些创业大赛、设计大赛等活动,以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为其创业打好基础,使其创业能力得以提升。

另外,构建创业实践基地一定要做好硬件与软件资源的配备工作,在构建的方法上更应当注意科学、合理。硬件资源通常包括电子计算机、多媒体设备、信息数据共享等,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丰富的、广泛的信息支持。在软件资源的配置上,主要应做好完善的、合理的实践训练流程,以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规律为依据,摆脱以往的刻板教育方式,通过自由化、市场化的运作,使得这种实践变得更加贴近现实,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使其在对社会关系和业务关系的处理时,能够充分的发挥其特长、检验其能力。

2.提高大学生自身能力和素质

创业并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成功的,这需要大学生具有过人的才智、足够的能力、敏锐的市场感官等多种品质,这就需要大学生能够提高自身的硬实力,为创业提供坚实的基础。

在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过程中,应当尽可能的挖掘大学生内在的潜力,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努力的唤醒、诱导、启发其创业潜能,使其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创业过程中,这是创业的精神支持。

在创业教育开展时,学校不仅仅负责教好学生,还应当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其通过对自身的长处和短处的了解和认识,积极的去弥补自身的不足。系统的掌握创业知识,对市场的发展规律、产品服务的经营理念和方向、国家对创业的政策支持、相关法律法规等进行学习。在实践方面应当充分利用学校所提供的创业机会,不断地开拓进取,积极尝试和创新,使自身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意向;理论模型;社会网络;创业机会识别;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036-02

创业是个体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在创业活动中,人们通过捕捉机会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或服务。创业能够刺激市场创新,促进经济增长,制造新的就业机会,对国家、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因而学者们开始注重创业行为的研究。Bird(1988)首次提出创业意向(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的概念,他认为创业意向能够影响创业行为;Krueger(2010)认为创业意向是预测创业行为的最佳指标。大学生拥有创业热情,具备专业素质和创业潜力,而且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因此研究大学生群体的创业意向有助于学校、政府和社会更好地指导大学生创业。本文从影响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因素及理论模型两个方面进行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新的理论模型。

一、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内涵

Bird(1988)将创业意向定义为“将创业者的注意力、精力和行为引向某个特定目标的一种心理状态”。Christian Luthje等人(2003)则从可能性的角度对创业意向进行了解释,提出创业意向是指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可能性。贺丹(2006)认为学生的创业倾向是指学生选择创业的可能性,并将创业可能和创业准备作为创业倾向的衡量指标。有学者认为创业意向是主体对创业行为的接受程度,接受程度的高低一方面受到外部客观信息的影响,一方面取决于主体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决策的过程。熊正安(2007)认为创业意向是基于创业者的生理和心理需要,经过大脑对信息的加工,形成的创业设想。刘海鹰(2010)把大学生创业意向定义为大学生从事创业活动的主观意愿,即大学生是否愿意创业。

二、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因素

创业意向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个体和环境两个方面。人格特质、个人背景和认知特征是主要的个体研究变量。研究表明主动性人格与创业意向显著正相关。在“大五”因素中,认真性和开放性对创业意向的影响最为显著。前瞻性人格对大学生的创业意向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Barbosa等(2007)的研究表明个体的冒险倾向能够积极预测创业意向,冒险倾向强的个体具有更强的创业意向。此外,创业者拥有更高水平的成就动机。在个体认知方面,创业效能感对创业意向有很好的预测力,自我效能在个体变量和创业意向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创业自我认知在人格特质和大学生创业意向之间起到中介作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政府方面提供的经济和政策支持、外部商业环境以及社会文化和社会规范等。创业教育也是推动大学生创业意向发生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创业培训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向。王莹(2011)研究了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网络对创业意向的影响,结果表明网络规模与网络异质性对创业意向有显著影响。

三、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

创业意向模型为预测创业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框架。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Ajzen,1991)认为环境因素通过态度对意向产生影响。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s)、对行为结果的态度(attitude toward the act)和行为控制知觉(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是三个具体的态度变量。主观规范是指个体对社会压力的知觉,对行为结果的态度是个体对创业行为结果的期望,行为控制知觉即自我效能感。Krueger等(2000)的研究证实了计划行为理论对创业意向有积极的预测作用。Autio等(2001)、Gird和Bagraim(2008)的研究都验证了该理论模型的有效性。Bird(1988)的创业意向模型认为创业意向受到个体思维方式的影响,即理性思维和直觉性思维,而且思维与个体变量(人格特质、能力、个人经历)和社会背景(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共同作用于创业意向。创业事件模型提出创业意向受到个体知觉的影响,具体指个体对创业前景的吸引度(希求性知觉)、相信自己有能力创业的程度(可行性知觉)和个体采取创业行动的意愿(行动倾向)。Grundsten(2004)研究了社会认同、榜样和规范以及创业机会的识别、创业资源的获取等因素对创业意向的影响。范巍,王重鸣(2004)建构的创业倾向的影响因素模型包括个性特征、环境认知和背景因素等几个方面。贺丹(2006)提出了一个概念模型,该模型综合反映了影响学生创业意向的因素。该模型包括个人背景、个人特质、创业态度以及创业环境四大方面。个人背景除了研究创业意向常用的家庭背景、学历这两个维度之外,加入了创业教育、创业型团体参与程度、实习经历三个维度。叶映华在(2009)提出的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模型认为创业人格特质、创业先前知识、创业认知和创业社会资源的获得影响大学生创业意向,该模型还认为人格特质、社会资源和先前知识通过自我认知影响大学生的创业意向。王天力(2009)提出的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模型认为创业素质、创业环境和创业实践作三个因素影响大学生创业意向。王莹(2011)的理论模型认为社会网络通过创业效能感对大学生的创业意向产生影响。

四、大学生创业意向理论模型的建构

1.社会网络是预测大学生创业意向的重要前因变量之一。社会网络是“特定的个人之间的一组独特的联系”。创业者的个人社会网络资源是一种稳定的资源潜力,是个人产生创办企业想法的关键因素。社会网络提供了信息和资源的可能性和潜在性,能够使创业者增加与外部环境的联系,从而获取更多创业所需的资源和信息,这对企业的形成至关重要。“结构洞”理论认为具有很多结构洞的社会网络能为创业者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提高创业者发现创业机会的概率。可见,以往关于社会网络的研究强调社会网络结构和关系强度,较少关注网络资源本身对创业机会识别以及创业意向的影响,本文认为大学生的社会网络资源很有可能对大学生的创业意向产生影响。

2.创业机会识别在社会网络和创业意向之间起到的中介作用。创业的第一步通常是识别创业机会,大学生是否能识别创业机会影响其创业意向。关于机会发现问题,奥地利经济学家认为个体的创业警觉使创业者能够识别创业机会,创业警觉即个体对市场需求及资源使用的敏感力。因而创业机会识别可能正向影响创业意向。目前关于创业机会识别的研究发现,个人特质、认知、先前知识与经验与社会关系网络等因素影响创业机会的发现。在个人特质方面,个体创造力对创业机会的发现十分重要。从认知角度对创业机会识别进行的探索还处于起步阶段。此外,研究表明创业者可以通过社会网络获取创业机会资源和信息。因此本文认为大学生创业机会识别在大学生社会网络和创业意向之间发挥中介作用。

3.创业教育的调节作用。创业教育最早来源于美国,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开发学生的创业个性,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与其他专业相比,创业学专业的学生创业意向更强,学生可以通过创业教育学习知识、获得灵感和孵化资源。在创业教育水平高的情况下,学生通过专业的学习,掌握了更加体统全面的创业知识,可能更加敏锐地发现社会网络资源中的创业机会,从而加强社会网络对大学生创业识别的影响,因此本文认为创业教育水平能够进一步催化社会网络对大学生创业机会识别的作用。

在对影响大学生创业意向的研究梳理之上,本文从社会网络的角度重新建构了大学生意向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该模型认为社会网络通过创业机会识别影响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创业教育催化了社会网络对创业机会的识别作用。模型如下:

五、评价和展望

在前文对创业意向研究成果的整理与分析基础上,可以发现已经有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仍有许多值得探索的地方。目前对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地涉及个人背景、个人特质两方面,对认知层面的探讨比较缺乏,而且从外部因素入手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全面,例如创业政策、教育制度、社会网络、信息的来源与形成以及非理性因素(直觉和偏差)。大学生创业意向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影响因素方面,对结果变量的研究不多。此外,关于创业研究对象的定位还不够细化和精准,未来研究可以探讨不同年级水平、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校、不同专业类型的学生的创业意向。最后,在研究方法上,采用量化建模的方式对创业意向影响因素展开研究的较多,可以采取质性研究的手段,通过深入访谈,扎根到大学生创业群体等方式,更加具体、真实地了解各因素对创业意向的影响情况。

参考文献:

[1]叶育旺,杨惠仪,陈斯明.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反思[J].逻辑学研究,2001,21(3):224-227.

第5篇

关键词:综合素质;培养方案;创新创业;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138-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提出,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造就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加强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这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总的要求之一。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如何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合格人才是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从上至下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其根本目的就是提高高校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涵盖的主要内容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大学生综合素质涵盖哪些主要内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由基础性素质、专业性素质和创新性素质等组成。基础性素质主要指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也就是我们国家教育方针一直倡导的“德、智、体、美、劳”。道德素质主要是指人的文明程度、法律法规的遵守。智力素质主要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身体素质包括心理和身体健康两方面,他是保证其他素质完成的能力,是人类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条件。审美素质对社会文明的发展又进了一步,包括欣赏生活、自然、艺术和科学中的美,能用多种方式进行艺术表现的能力。劳动素质是指个人的实践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是专业性素质和创新性素质得已体现的必要条件。专业性素质是指能较好地胜任专业工作所需要的素质。创新性素质对人才的要求较高,是指必须具备学习新知识的愿望和能力,且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以及脚踏实地、勇于向前的精神和严谨的学风,只有不同程度地具备以上各点才能叫做具有创新性素质的人才。每个大学生只有当这三部分素质协调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能说具备了一定的综合素质。 

二、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文作者在高校工作近30年,亲眼目睹了用人单位来校招聘大学生的原则更加科学合理。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思想道德素质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专业知识与技能较好;学习意愿高,有创新意识;敬业精神强;团结沟通协作能力较强。实际上这几点与上面所说的大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的要求是一致的。共同点就是大家首先要考虑的还是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一层面如果没过关,也就是说没有思想道德这个“1”,其他也就全是“0”了,如果没有这个“1”,有时对社会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可能不只是“0”的问题了。这也是我们一直所说的,要想学会做事首先要学会做人,“德才兼备”是用人之道。思想道德的培养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是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如果具备了基本的思想道德水准,对于大学生来说,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都是指日可待的事情。大学教育本身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社会教学等各个方面来完成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目前,全国各高校实行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较好平台。 

三、创新创业项目实施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内涵包括:创新意识与创造力;机会识别与利用;风险认识与决策;组织领导与管理,这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每一个项目都在不同侧重面体现了对学生以上内容的训练。本文对我校此项活动的开展情况调研发现,学校参与和举办的各种级别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很多,参与的学生以二、三年级为主。因为这两个年级的学生学了一些专业知识,又没有马上面临就业找工作或准备考研究生的压力,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占总参与人数的80%以上。而参与大创活动的学生,我院统计的结果,占学生总数的20%,相对受众面较小,这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在此先不陈述。从参与的学生的表现及这些学生后期做毕业设计情况看,他们的能力都比不参与的有很大提高。举一个项目实例,前年我指导多功能健身娱乐摇篮项目,这个项目由两名学生提出,找我作为指导教师。他们的主要创意是想利用人脚蹬自行车的运动带动一个小摇篮摆动。主要设计意图是为了减轻老年人照顾第三代的辛苦,同时又可以锻炼身体。想法很好,但我没有让他们马上动手设计,而是给他们二个星期时间进行市场调研,分析市场需求,写出调研报告,此项任务目的是让其了解一个项目的实施的程序上首先应做适当的社会调研,同时也训练其与人交流的能力及把自己的理念或想法灌输给别人且让别人能够接受的能力,以及收集到改进意见,从中训练其能否合理接受客户建议的能力。通过调研他们在我的指导下结合调研时客户的建议进行改进,摇篮换成了摇椅,但这样增加了机械设计的复杂度。接下来的任务是他们要确定项目组成分块,每一块需要什么样的人及人数。选拔参与学生时,他们先到所需专业的班级发广告,面试时由他们主持,我旁听,最后讨论定人选,这一项任务主要训练他们选人要把握基本原则。确定好人选及各自分工后,他们又进行市场调研,确定开发成本,然后根据学院的经费支持情况调整设计方案。经过几轮的反复最后确定设计研发方案。在几次调整的过程中学生们训练了良好沟通能力及财务预算能力。通过这一项目的完成,我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这么多年指导下来,学生们在每一个项目中都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经验和教训是成长的最好老师,再加上教师的适时指导,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四、如何通过创新创业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对毕业生及在校生的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高校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下了很多功夫,提供了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学生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如何培养其创业能力,这方面各高校没有系统的训练,如何克服师资不足及教师在这方面训练不足,且各高校条件不一样,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学校要有意识地将创新创业活动结合到一起,在较多的科技创新项目中主动加强学生创业理念的培养。

首先,要提高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意识,从调查中也可以看出,各校、学生及教师对这方面的训练还不够重视且也没有完全落到实处。如果在高校的培养过程中没有主动对其加以训练,将来他们毕业后走向社会既缺乏工作经验,有的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能力都没有就更别谈创业的可能了,因此学生步入社会无论是工作还是创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这就需要在高校学习期间由经验丰富、引导有方的教师对其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训练。但是很多高校这方面都是由专业教师兼任,学校对教师的考评机制也使得教师没有过多精力投放到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上。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必须重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其次,各高校应从培养计划上、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增加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内容及训练。同时,引进或培训在编教师,学习国外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调整我们的培养模式,结合各高校的办学条件多种培养模式,多渠道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院的经验是增加一门相关理论课程及综合实训环节。把毕业设计内容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以及各种专业比赛项目相结合,把毕业设计分块制,团队制,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训练受众面广,有目标、早准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学院鼓励并支持教师分阶段带学生到企业实习,为此,学院支持并帮助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与企业建立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机制,这有利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的经验丰富了,课堂中的实例教学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身教大于言教,学生参与教师的产学研活动对他们了解专业知识应用及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基础。只有教师的知识面和实践经验不断更新,才能使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跟上时代的步伐,因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更多的是检验他们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这些更多的需要教师言传和身教。所以,高校要重视对教师进行与时俱进的培养和训练,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提高其创新能力。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摆脱教材的束缚,根据社会现实的变化不断充实课堂内容,让学生真正掌握能够在踏入社会后用的到、效果好的创新创业技能。 

社会实践也是锻炼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良好途径。学校每个寒暑假都会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例如,走访社区帮助孤寡老人、义务为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献爱心、筹集善款善物寄送偏远山区和受灾群众等活动。这些活动增加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提高了社会责任感,培养了义务奉献精神。 

总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我们高等教育培养的目标,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就是要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并重的目标,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进步之魂。要实现我国的科技强国、科技大国、自主创新、中国制造等伟大梦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创新创业教育承担着培养具有远大理想、创新思维、创新素质大学生群体的重要使命,已成为时代进步的希望和灵魂。 

参考文献: 

第6篇

College Students Guided by practical teaching

QIN Bo KANG Hong-bo

(School of Automation,Xi'an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Xi'an 710121,China)

【Abstract】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double") is now the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ross the country to actively carry out teaching activities, many schools have set up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base of college students, but affected by the market, capital and other factors, goal and orientation of education management is not clear, no long-term planning, poor effect, and out of touch, and education the contents of the other isolated; put forward practical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of education, the practice teaching as the guidance, take the market a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management mode of education, the two mutual promotion and common development. After a preliminary attempt, a certain effect has been achieved.

【Key words】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Goal and orientation; Practical teaching; Education model

0 前言

大?W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育,具有创新性、创造性和实践性等特征,是高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深化教育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之一,成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工具,在各大学全面展开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经济进步与社会就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1]。

1 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

以教育部2010年下发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和教育部2012年印发的“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为标志,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开始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据统计,全国约八成以上的高校都开展了双创必修或选修课程。许多学校都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以及产业孵化器基地,许多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了双创活动当中,但实际的效果良莠不济,还存在以下的一些问题。

首先是形式与内容不一致。许多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雷声大,雨点小,只注重形式,无实际效果。很多都由学校领导亲自主管,选拔优秀教员担任导师,分配了专用办公场所,还成立了各种相关的协会,但学生并不知道到底该干什么,老师也只挂名,最终并无实际的创业思路,更谈不上什么项目。

其次是学校的创新创业研究成果往往与市场需求不统一。双创小组在项目立项的时候主要是基于学生的兴趣点或指导老师的研究方向,对市场的实际需求并未做充分的调研。学生的研究成果很难与当地经济建设结合起来,有成果但无市场,尽管有创新,算不上创业。

第三个问题是学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计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理解僵化。在国家层面及教育部门的倡导和引领下,很多学校都在开设双创教育课程,基本都是1个学分课时量。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界定过于死板,以为双创教育是不同于学校其他课程的单独的一门课程,我认为这种理解并不正确。实际上双创教育与其他课程内容是有相关性的,而且是可以协调统一和相互促进的。

2 以实践教学为引导的创新创业教育方法探索

创新创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需要贯穿大学实践教育始终[3],尤其对工科院校来说,实践教学计划是整个教学计划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认识实习、金工实习、课程设计、课内实验、生产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都是实践教学内容,贯穿了从大一到大四的整个阶段。而既然创新创业教育也是当前各高校积极开展的教学内容,因此应在这两者间找到契合点,融会贯通,相辅相成。以实践教育为引导,同步穿插开展双创教育;同时以和社会需求为方向,将双创教育实际落地,为社会创造价值,而不是流于形式。

大胆尝试教学改革,调整培养方案,将双创教育融入到实践教学环节中。学校现有的培养方案都是根据各学校专业特色设计,每过几年都会做一些调整,但基本调整幅度不大,甚至有些学校的培养方案很多年没变过。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但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一成不变的东西最终一定会被社会淘汰。在坚持专业特色不变的基本原则下,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将双创教育与实践教学结合,在实践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引领学生开展创新成业活动,二者相互促进,而不是将双创教育单独孤立起来,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整个大学教学活动之中。以实践教学为引导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反过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指导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方向,进而促进实践教学环节不断完善。

另外,学校的学科竞赛也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契机,学科竞赛使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充实和完善,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4]。现在学科竞赛逐渐成为高校教学活动的一部分,每年都?M织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相比其他实践教学活动,学科竞赛更容易与创新创业教育产生共鸣。学科竞赛不受学生专业的限制,参加的往往是动手能力较强,思维活跃的同学,如果再辅以指导老师的正确引导,这部分学生的角色更有机会转变成创新创业者。

3 教学案例分析

近年来我国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有较深刻的认识,不断加强理论教育,尤其是近 5 年以来,文献总数及核心文献数增加显著[5]。以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例,作为电子通信类的工科学校,实践教学内容占了整个大学四年教学内容很大的一部分比例,涵盖了从大一到大四的整个过程,很多学生也都参与到了学校的创新创业活动之中。我们在以实践教学为引导开展双创教育方面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比如课程设计的选题结合我校双创基地正在进行的一些项目子课题;同时将课程设计、金工实习以及学科竞赛等实践教学过程只表现突出的学生推选进双创基地,这些尝试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绩,已初步形成一套成熟的培养机制,近几年以来,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明显较以往明显增强,学科竞赛成绩和双创基地项目开展较以往都有明显进步。

第7篇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successful practice of taking part in the national vocational skills contest for Dalian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rying out vocational skills contest and improving vocational students' ability, so as to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 for the simila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关键词: 技能大赛;高职;创新;实践

Key words: skills contest;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innovation;practice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0-0239-02

1 职业技能大赛现状

近年来,教育部举办了具有多个专业与方向赛项的全国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全国各所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这一赛事体现了各所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成果,是学生综合技能的大检验。大连职业技术学院一直以来非常重视职业技能大赛,学校信息工程学院已连续两年选派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优秀学生参加网络信息安全赛项,并配备学院优秀的专业教师给予指导,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网络信息安全赛项中取得了全国二等奖的优异成绩。

2 开展职业技能大赛的意义

2.1 促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职业院校课程体系和课程建设是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学习效率、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在职业技能大赛中,以学生综合实力为主要评价标准,以岗位任务完成情况来衡量专业能力,让职业教育中专业能力培养、综合素质的形成更加务实、高效,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职业技能大赛可以引导、推进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并且可以检验改革的成效,而课程改革的主要依据则是以职业技能大赛的要求为前提,将职业技能大赛的内容加以提炼并转化为课程教学改革的项目,反映到教学过程中去。通过这种教育教学的改革,可以构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1]。

2.2 整合社会资源、加强校企合作 通过职业技能大赛,学院会根据相关行业企业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充分吸收相关行业企业的人员参与和指导,积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促进了校企之间的交流。要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积极争取行业企业对技能大赛的支持,并以此作为深化校企合作的契机与突破口。

2.3 提升教师执教能力 通过职业技能大赛,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组织教师直接参与和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不仅可以促进教师全面掌握行业企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及相关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而且可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与实践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双师型”素养,及时地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形成师生同赛、教学相长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格局[2]。

2.4 促进高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全国技能大赛所涉及的各专业范围,都融入了国内外先进的培养教育观念,在技术、技能平台上是最先进的。对学生在知识理论够用的前提下,采用最新教法、学法、练法,由知识组合型学习逐步向专业、企业文化渗透性的学习、培养。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到主动思考,主动掌握。

2.5 构建符合高职发展的实训基地 通过职业技能大赛,促进实训基地建设职业技能大赛场地建设与实训基地建设结合起来,依靠实训基地来办好职业技能大赛,根据教学需要和大赛需要,增加实验实训工位,更新实验实训设备,优化实验实训情境,作为比赛场地的实训基地要完善比赛功能,提高比赛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建设与管理水平。

2.6 技能大赛促进高职院校专业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一直是一个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专业教材往往滞后于专业发展。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对职业教育教材的要求必须使用企业最新工艺、新标准新技术、新技能、专用工具介绍等,依靠国家组织的技能大赛平台,调整专业培养方案,补充或新编专业教材,满足课程实施的教学需要[3]。

3 高职院校学生的能力结构分析

高职学生要成为高端技能型应用人才,必须具备以下能力:职业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以及综合素质能力。以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参加全国信息安全技能大赛为例,进行高职学生的能力结构分析。

职业基本能力: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计算机系统操作与解决软硬件常见故障的处理能力;利用Office工具进行项目开发文档的整理、报告的演示、表格的绘制与数据的处理的能力、利用VISO软件绘图的能力;查阅各种中英文技术文献、资料,并整理、分析与处理,进行文档管理、书写的能力;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基本的程序设计能力;通过网络搜索、专业书籍等途径获取专业技术帮助的能力等。

职业核心能力:网络服务器搭建与管理能力;网络组建与维护能力;网络安全应用与管理能力;网络安全能力;网站后台程序设计能力;网络数据库设计能力;网络应用与开发能力;网络设备选型能力;网络设备配置与调试能力;网络设备故障诊断与排除能力;网络操作系统应用与管理能力;撰写网络技术相关文档的能力等。

综合素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通过对以上三种能力的分析,学生可以在课堂学习职业基本能力与职业核心能力的理论知识,但是对于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仍然没有很好的途径针对高职学生进行培养,而恰恰综合素质能力是学生成为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关键组成部分,职业技能大赛通过自身的赛事特点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在综合素质能力中,创新与实践能力是学生成为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能力,可以通过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得到提升。

4 如何通过职业技能大赛提升高职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

4.1 通过职业技能大赛选手校园选拔机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国家职业技能大赛的参赛选手,都是需要经过校内选拨,省内初赛才能最后入围国家级大赛,学生在选拨的过程中,积极主动从各方面进行准备,利用业余时间对大赛所需的专业知识进行学习与复习,带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在学校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4.2 通过职业技能大赛的赛前集训增强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 职业技能大赛就是为了展示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在准备与参加大赛的过程中,完成大量的实践操作练习,能够把以往学到的理论知识完全运用到实践操作中去,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3 通过职业技能大赛中的赛制安排提高学生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参加职业技能大赛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解决赛题中设置的各种难题,比赛环境是完全脱离指导教师的现场指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独立分析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而自己解决问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创造力。

4.4 通过职业技能大赛的赛题设置分析进行情境化教学改革与课程设计 职业技能大赛的竞赛完全是以实际工作情境为背景,以每一个工作任务为单元,这为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与课程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参考。这种情境化的设计可以使学生更好的融入实际工作的状态中去。

4.5 通过职业技能大赛增强校企合作,使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实际工作 参加职业技能大赛的学生要面对最前沿的软硬件设备,参赛的前期准备阶段,要有设备厂商的工程师进校指导,学生跟随工程师学习新设备的使用与应用,在这一过程中拉近了学生与企业的距离,学生能够真正的感受到企业的实际工作,同时,部分设备厂商在工程师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挖掘到优秀人才,并承诺部分优秀学生毕业以后招聘到本企业,进一步增进了校企合作。

5 结束语

总之,实践证明职业技能大赛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推进作用。通过连续两年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信息安全赛项的比赛,提高了本专业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整体素质,毕业生备受有关企事业单位青睐。高职院校应该正确地充分利用大赛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进而提升高职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杜鹃丽,杨军.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技能大赛的探索与思考[J].价值工程,2010(35):220-221.

第8篇

关键词 大学生 科技社团 创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1以大学生科技社团为载体,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重要意义

1.1高校科技社团的蓬勃发展是确保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必然要求

随着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的不断深入开展,高校学生科技类社团蓬勃发展、影响力逐渐增大,各种科技类学生社团活动频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与性强,己经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更是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支撑。

1.2高校学生科技社团的发展要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为目的,要着眼于人才的全面发展

高校学生科技社团是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重要载体,科技类社团活动呈现出形式新颖、影响力强、吸引力大等显著特点,深得大学生们的关注,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了普遍喜爱、踊跃参与、大胆实践、有所作为的局面,逐步成为在校大学生参与高校活动、培养兴趣爱好、扩大知识领域、提升自身素质的有效形式。因此,在高校的教育体系中,引导大学生参加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科技社团活动,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是高校大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新的着力点。

1.3更好、更快地加强和扶植高校科技社团建设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意义深远

学生科技社团为大学生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机会,参与学生科技社团是学生培养兴趣爱好、扩大求知领域、锻炼交往能力、丰富内心世界、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社团成员年龄相近,专业有异,地域来源广,彼此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有利于完善知识结构;成员间在活动中的分工与合作,有利于培养人际关系与团结协作能力;组织的凝聚力,成员间的关爱,宽松自由的气氛,能使青年学生获得安全感与归属感,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2以大学生科技社团为载体,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思考

2.1拟创业解决的关键问题

(1)指导教师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活动,所能达到的预期效果。

(2)科技社团成员所研发的科技产品和科技创想,所包含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3)在模拟企业科技运行机制过程中,科技社团成员所具备的模拟能力和水平,真实性与判断性。

(4)研发的科技产品和科技创想投入大学生创业实践过程中,可能遇见的可行性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2.2管理架构和运行模式

以大学生科技社团为载体,开展可以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活动,构建科学的管理框架,采取合理的大学生科技社团运行模式。

我们以大学生科技社团为载体,在社团中构建以主席团为指导,以各部门通力协作为基础的社团管理架构。其中部门包括掌握科技社团材料整理和物资管理的秘书处,负责科技研发、科技创新的科技发明部,负责检验成果、模拟企业运行的检验部,负责展示发明成果、推广发明成果的社会实践部。

3以大学生科技社团为载体,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市场调研及可行性分析

3.1市场调研

大学生创业能力,即大学生在学校所需习到的知识、才能、技术以及所形成的各种能力。大学生创业即大学生在有限的条件下,努力创新、寻求机会、不断成长、创造价值的过程。为保障本项目的顺利实施与开展,我们前期利用半个月的时间,深入社会、大学生创业园、企业以及人才交流中心,进行了实地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的市场调研活动,并科学地分析了各项调研结果,得出以下结论:

(1)大学生自主创业态势激增。在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的鼓舞下,大学生自主创业愿望迅速增强,大学生创办的科技研发类、科技服务类公司逐年递增,并且大学生自主创业企业对人才需求量与日俱增。

(2)大学生自主创业观念有所改观。大学生自主创业公司的所处位置和服务对象,已经从城市向城乡转变,从经济区向基层转变,从盲目发展向社会需要转变,从社会服务向科技研发和科技服务转变。

(3)由大学生群体产生的社会需要的科技发明和科技创想,具有思维发散、可利用率高、成本低廉等主要特点,对企业来讲,可以降低收购成本,从而提高生产效益。因此,社会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果转化和利用问题,大学生自主创业市场前景广阔。

3.2可行性分析

(1)大学生往往对未来充满希望,他们有着年轻的血液、蓬勃的朝气,以及“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而这些都是一个创业者应该具备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