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01 15:51:1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短期债券投资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短期投资收益的涉税问题
会计上对短期投资持有期间所获得的现金股利或利息,除特殊情况外,在实际收到时应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冲减短期投资的账面价值,不确认投资收益;而税法要求除特殊情况外,均应确认为投资收益,并入应纳税所得额(特殊情况是指,短期投资取得时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括已宣告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
对于短期股票投资,税收上必须严格区分持有收益与处置收益,因为二者在所得税上的处理截然不同。处置收益是所得税税前所得,不需要还原,也不需要比较投资企业和被投资企业各自的适用税率,直接并入投资企业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缴纳所得税。持有收益是所得税税后所得,并入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应按照被投资企业的适用税率进行还原,且需比较投资企业和被投资企业各自的适用税率。如果投资企业的适用税率低于被投资企业的适用税率,还应作为免于补税的投资收益进行处理;如果投资企业的适用税率高于被投资企业的适用税率,其已缴纳的所得税额还应作为应补税的境内投资收益的抵免税额进行处理。
短期投资收益的税务处理
例如,某企业2002年1月从银行买入按年付息的A企业债券100000元,2月收到2001年债券利息5000元,3月将A企业债券以107000元卖出;2002年4月以银行存款164250元从证券市场购入的股票B作为短期投资,2002年5月B公司宣告并分派现金股利4250元,2002年6月以170000元卖出(B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15%)。则该企业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2002年1月,购买短期债券时:
借:短期投资———债券A 95000
应收利息 5000
贷:银行存款 100000
对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括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5000元,应作为应收项目单独核算,不包括在债券的初始投资成本中,税法也认同会计的这种做法。
2002年2月,收到2001年债券利息时:
借:银行存款 5000
贷:应收利息 5000
收到购买时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5000元,只冲减已记录的应收利息,不冲减短期债券的初始投资成本,税法也认同会计的这种做法。
2002年3月,处置短期债券时:
借:银行存款 107000
贷:短期投资———债券A 95000
投资收益———短期投资处置收益 12000
由于没有取得持有收益,会计制度和税法确认的处置收益是一致的。换句话说,如果存在短期投资持有收益,必然会导致以后处置时,会计制度和税法确认的处置收益不一致。
2002年3月,购买短期股票时:
借:短期投资———股票B 164250
贷:银行存款 164250
2002年4月,收到宣告分派的股利时:
借:银行存款 4250
贷:短期投资———股票B 4250
由于宣告分派股利在购买之后,会计制度要求冲减短期投资的账面价值,税法要求分回的股权投资持有收益,不论是否补税,都一律按被投资企业的适用所得税税率还原成税前所得,并入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
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是,如果该持有收益属于免税的投资收益,或者投资企业的适用税率低于被投资企业的适用税率15%,还应作为“免于补税的投资收益”5000元[4250÷(1-15%)]进行申报;如果投资企业的适用税率高于被投资企业的适用税率15%,其已缴纳的所得税额750元[4250÷(1-15%)×15%]还应作为“应补税的境内投资收益的抵免税额”进行申报。
2002年5月,处置短期股票时:
借:银行存款 170000
贷:短期投资———股票B 160000
投资收益———短期投资处置收益 10000
一、现行会计制度存在的若干问题
1、应计贷款和非应计贷款分类的差异性
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贷款本金或利息在逾期90天没有收回的贷款应作非应计贷款核算,其已入账的利息收入和应计利息予以冲销。但由于该制度未对计息期间做强制性规定,可能会导致同样的贷款由于计息期间的不同,银行披露的会计信息存在差异,从而削弱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如甲、乙两银行同时在1月1日向丙企业发放贷款,甲银行采用月度计息,乙银行采用季度计息,倘若丙企业在1月31日不能支付利息,那么,在4月末该笔贷款在甲银行业已归入非应计贷款核算,但该笔贷款在乙银行仍然处于正常的应计贷款科目核算,虽然该笔贷款在两行状况并无差异:均不能支付利息且呈连续状态。从而导致银行在会计信息披露的差异性,不能正常反映自身的经营状况。
2、措辞不严谨导致会计处理的无所适从
根据《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短期债券投资的利息,应当于实际收到时,冲减投资的账面价值。可见短期债券投资利息按照收付实现制核算。同时该制度又规定:金融企业应当在期末时对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这样,减值准备的计提确认的权责发生制与短期债券投资利息确认的现金收付实现制形成了制度反差,在同一制度中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确认标准导致了会计处理的无所适从。例如银行在3月投资A债券30万元,4月A企业宣布支付利息3万元,并于5月收到,此时A债券的账面价值为27万元,倘若6月末A债券的市场公允价值为28万元,那么此时银行对A债券价值的核算则陷入两难局面:会计报表列示27万元则不合会计制度的规定;若列示28万元则不合谨慎性原则。其实我们只要将短期投资的期末计价改为“金融企业应当在期末时对短期投资按账面价值和市价孰低计量”则可以很好的解决短期债券的期末计价问题。
3、债券收入的归类问题
按照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规定,债券投资同发放贷款一样是商业银行的重要业务之一,同时从商业银行资金的运用情况来看,不外是发放贷款和投资两种,因此,银行业债券投资收益采用同一般企业的列示方法(投资收益归属于营业外收入)则有不妥:一则商业银行运用资金一般为信贷投放和债券投资,债券投资的收益占收入多为20%以上,将其列示为营业外收入容易让人误解为我国银行业主业不突出;二则银行业的利息支出为最重要的营业成本,其间有相当部分为债券资金的占用成本,如果将债券收益列示为营业外收入则容易导致收入与成本不配比,不利于进行损益分析。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修改会计报表的格式来解决债券收入的问题:在利润表中将投资收益上移至利息收入后面,同时将营业利润的公式修改为:营业利润=利息收入+投资收益利润总额+其它业务收入-营业成本-营业费用-其它业务支出。
4、资产减值导致的利润调节问题
由于现行金融会计制度明确规定:当期应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如果高于已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账面余额,按照其差额补提减值准备;如果低于已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账面余额,按其差额冲回资产减值准备。同时,我国证券法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三年亏损则退市处理,由此导致了不少上市银行利用资产减值作为利润的调节杠杆,通过“计提”和“转回”的账面游戏,误导投资者的选择。在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通过明确规定“已经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在以后年度不得转回”来避免企业利用减值准备来调节利润,但这未免有矫枉过正之嫌,规定减值准备不得转回则不符合资产自身的定义,其实我们通过严格规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条件和资产减值准备转回的条件则可以使利用减值准备来调整利润的情况得以改观。
5、短期债券投资收益的入账时间问题
对于非金融企业来说,由于短期投资一般金额较小,流动性较强,投资收益于实际收到时确认无可厚非。但对于银行业来说,为保持资金的流动性和收益性,其拥有的短期债券投资较多,如果采用收付实现制确认投资收益则不太符合实际:一来银行业持有的短期债券多为国债或金融债券,违约风险较小,且利率多为固定,适宜按期计提收益;二来短期债券投资所承担的存款利息支出多为按期计提,债券投资收益采用收付实现制则明显收入成本不配比;三来短期债券投资收益采用收付实现制容易造成银行业利润的期间波动起伏太大,不符合银行业稳健经营的原则。因此,我们根据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性”原则和银行业“稳健经营”的原则,可以对短期债券投资收益采用按期计提的权责发生制原则予以确认。
6、短、长期投资的划转条件不明确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金融企业改变投资目的,将短期投资划转为长期投资,应按短期的成本与市价孰低结转,并按此确定的价值作为长期投资新的投资成本。拟处置的长期投资不调整至短期投资,待处置时按处置长期投资进行会计处理”。按照制度的理解:短期投资的划转的条件在于“改变投资目的”,而由于缺乏必要的现实标准,在实务操作中难以把握。而在现实中,由于短期投资在期末必须按照成本和市价孰低提取减值准备,相对来说长期投资计提准备的要件严格得多,因此,银行的财务部门会在短期投资市价持续下跌时完成短、长期投资的划转来规避短期跌价准备的计提,从而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
7、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关注程度不够
金融衍生工具作为现代金融发展的产物,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会计处理难度较大,同时具有收益不确定性、高杠杆性、高风险性等特征,已经成为银行业新的利润增长点和风险规避工具。但在现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中只是简单在第一百四十条提及“对于外汇交易合约、利率期货、远期汇率合约、货币和利率套期、货币和利率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应说明其计价方法”,并未对金融衍生工具的计价和披露做出统一的规定,因此,国内银行一般将其作为会计报表的附注作一般性披露,难以客观的确认银行业的风险。
8、与税收制度的衔接问题
2001版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遵循会计的稳健性原则规范了银行业对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但现行的税收制度仍然按照“期末贷款的1%差额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可以在计算所得税中扣除,对实际计提超过1%的部分调增应纳所得税额”,由此导致不少金融企业出于利润考核的考虑对金融会计制度执行不严。当然最根本的解决方法是国家税务部门对税前的“呆账准备金”抵扣额进行调整。但目前我们可以通过在金融会计制度中明确:对由于会计政策与税务规定不一致产生的所得税差异允许单列科目“递延所得税”处理,同时将该科目归属于利润分配项下做增项理,以此来激励银行采用金融会计制度的规定。
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对策分析
2001年度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基本适应了当时银行业发展的需要,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中国银行业在加入WTO时关于银行业开放承诺的逐步兑现,现行会计制度的不足之处便显示了出来:外资银行的加入带来的国际会计准则接轨问题;衍生工具的计量问题等等。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进一步在理论和制度上予以完善,做到与时俱进适合银行业发展的需要:
1、减少金融企业的选择权,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
其实,早在二十世纪末,在美国的会计理论界就展开过“会计艺术论”和“会计制度论”的争论,前者认为应当给予会计人员更多的会计判断权和选择权以促进会计学理论的发展;后者认为应当减少会计人员的判断权和选择权以维护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相关性。2001年的“安然会计造假”事件让这次争论划上了句号:美国国会2002年通过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对现行的公司和会计法律进行了多处重大修改,以减少会计人员的价值判断来强化了当局的监管。而我国近年来上市公司年报的不断调整和不断出现的会计差错也从侧面映射出会计判断和会计政策选择权过多会削弱会计信息的质量。美国会计学界的价值形态的变化或许值得我们借鉴。
2、注重银行体系的特殊性,如实反映金融企业的财务情况
与一般工商企业比较,金融企业的行业有着自身的特性,如果单纯地按照一般企业的会计处理方法套用在银行上,则容易令人误解银行体系的财务状况,尤其在涉及到主营业务上。例如对投资收益按照一般工商企业属于非主营业务,归属于营业外收入是正常的;但投资收益原本就是银行的主营业务之一,倘若套用一般企业的归属方式则会影响外界对银行的公允评价。同样,在对短期投资收益的确认上也有必要考虑银行的特殊情况。
3、完善会计制度、准则建设,适应银行业发展状况的需要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的发展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并不为过,尤其是在外资银行加大对中国市场的关注程度后更加带动了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创新,同时,由于立法的滞后性,导致现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对金融衍生工具的计量和披露的关注程度不够,而金融衍生工具大多只是一种合约,它只产生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实际的交易事项可能尚未发生,从而与历史成本计量原则不符,因此在资产负债表内不能够具体量化,企业多在资产负债表的附注中提及,进而掩饰了银行业的潜在风险,难以为投资者提供全面的财务信息。因此,银行业的发展对会计制度的同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目前情况下,可以通过根据新出现的情况进行新准则的制定来予以补充。
4、明确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强化职业判断水平
一、欧美的历史经验
从历史上看,国债利率倒挂先行于经济放缓的现象并非是今日才发生的特例,这样的现象在美国曾经发生过多次。数据显示,自1950年代中期以来,在美国的历次经济放缓之前,总会先行发生国债利率倒挂或平坦化,而且先行时间不多于5个季度[1]。同样,欧元掉期利率曲线也于2007年初开始呈平坦化趋势,并在经济放缓(2008年底至2009年底)发生之前的2个季度内出现了倒挂(见图1)。
二、为何收益率曲线倒挂预示经济放缓
在正常情况下,短期利率应该低于长期利率。收益率曲线倒挂是短期利率上升、长期利率下降或短期利率上升速度高于长期利率而使得长短期利差缩小直至为负的结果[2]。根据供需原理,收益率曲线倒挂可归咎于两方面因素:第一、投资者的短期债券需求下降,长期债券需求上升;第二、融资者的短期债券供给上升,长期债券供给下降。
前者说明了投资者投资长期债券的意愿高于投资短期债券。什么因素决定投资者的长短期资产配置?假设投资期为10年,可投资资产为1年期国债和10年期国债。在这样的情形下,投资者可进行的投资方案是投资10年期国债或滚动投资1年期国债。如果投资者预期未来1年国债收益率下降或者收益率的波动性提高(这意味着再投资风险提高),那么投资者将会选择投资10年期国债。可见投资者对长期投资的意愿高于短期投资的行为意味着其预期短期债券收益率下降、再投资风险提高,而资产收益率下降、再投资风险提高正是经济放缓的典型特征。
后者体现了融资方(企业或政府)对短期资金的需求甚于对长期资金的需求。以企业为例。如果是短融短投,那么企业长期资金需求的相对下降意味着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意愿在降低,或者说明企业的资金链吃紧,短期流动性风险使得企业提高了对短期资金的需求。如果是短融长投,那么则意味着依靠短期融资的长期固定资产投资越来越不具有可持续性, 短融长投的财务风险在提高。因此从融资方来看,收益率曲线倒挂意味着企业的长期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将可能会大幅下降,这同样预示着经济即将进入衰退期。
三、我国经济个体的紧缩预期趋强
相关投资者信心指数表明,目前投资者对宏观经济的信心程度弱,并呈下降的趋势[3]。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自2010年11月起一路下滑,至2011年6月已经达到悲观的临界点水平,并持续至今。显然,企业对未来经济形势也是信心不足。
经济个体的悲观态度源于当前宏观经济“内忧外患”的基本形势。“潮涌”式的过度投资以及金融危机以后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措施使得我国产能过剩的问题变得非常严重,已经不可能再继续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依靠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难以持续。同时,过剩的产能急需有效的需求予以解决,否则将会造成难以平复的困局。但是,欧美信用危机的深入与扩散使得世界经济存在“二次探底”的风险,外部需求疲软,同时,内需不足问题还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善。此外,“刘易斯拐点”即将来临,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丧失,也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极大的挑战。这一切都表明我国经济放缓的风险正在提高。
另一方面,宏观经济政策扩张空间有限,使得经济个体的紧缩预期变得更加强烈。在经过此次金融危机的大规模经济刺激以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扩张空间变得极为有限。在货币政策方面,我国M2货币供应量已达到历史高位,M2/GDP的比例接近200%,远超出欧美发达国家,更重要的是当前CPI水平高企不下,2011年6月份CPI同比上涨6.4% ,至2011年10月份为5.5%,这使得央行不敢轻易大幅放开货币闸门来阻止经济紧缩。虽然在2011年11月底,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但这是否意味着央行的政策空间有所改善,还值得进一步观察。在财政政策方面,2009年政府推出的4万亿投资计划使得地方政府的负债水平几乎翻了一番,截至2010年末,地方政府债务余额约10.7万亿元,地方融资平台风险剧增。2011年7月发生第1例城投债违约事件,引起债券市场的恐慌,地方债发行利率大幅提高。显然,财政支出的扩张空间也是非常有限,政府不可能再次出台4万亿的大规模经济刺激方案。宏观经济政策空间的有限使得经济个体对未来经济走势的紧缩预期变得更加的强烈。
参考文献
[1]齐淼.我国利率互换收益率曲线的构建及实证模拟[J].世界经济情况,2009(10).
关键词 货币市场基金 投资基金 货币市场
货币市场基金(money market funds)作为投资基金之一,其投资对象为货币市场质量高、期限短的生息工具。根据《货币市场基金管理暂行规定》中规定,在基金名称中使用“货币”、“现金”、“流动”、“现款”、“短期债券”等类似字样的基金属于货币市场基金。它具体投资于现金、1年以内(含1年)的银行定期存款和大额存单、剩余期限在397以内(含397天)的债券、期限在1年以内(含1年)的债券回购、期限在1年以内(含1年)的中央银行票据以及
3 发展 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对策建议
3.1 完善 法律 法规,规范货币市场基金操作
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货币市场基金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近几年我国已出台《货币市场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货币市场基金投资等相关 问题 的通知》、《货币市场基金信息披露特别规定》和《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等法规条例,但随着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进一步发展,尽快出台《货币市场基金管理法》,以法律形式对货币市场基金的发行方式、投资范围、运作机制、收益分配、托管方式和风险防范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加强对发行货币市场基金的基金管理公司本身经营的规范性管理,严格审核基金从业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加强货币市场基金的信息披露,要求货币市场基金应至少于每个开放日的次日在指定报刊和管理人网站上披露开放日每万份基金净收益和7日收益率。同时定期编制基金年度报告、半年度报告中,其中至少披露本期净收益、期末基金资产净值、期末基金份额净值、本期净值收益率、累计净值收益率和期末基金资产组合、资产融资平均剩余期限等。
3.2 丰富货币市场的投资工具,增加货币市场的交易主体,加强货币市场的组织体系建设
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需要有丰富的货币市场投资对象和较完善的货币市场。首先,应丰富货币市场短期投资工具。一方面应扩大短期债券的供给。应扩大短期国债的发行规模,改进国债发行结构,增加短期国库券的发行比例,这是当前发展货币市场基金最迫切的措施,因为货币市场基金的一个主要投资品种就是国库券。另一方应完善 企业 债券的评级机制,促进企业短期债券的发展,使资信良好的企业债券能进入投资领域,以丰富短期债券投资品种。在进一步完善信用制度的基础上,允许更多的资产质量较高、信誉良好的集团、财务公司定期批量发行3个月、6个月的商业票据,以扩大票据市场的规模。另外应扩大银行大额存单的发行种类和数量,发展大额可转让存单市场,并进一步鼓励和发展 金融 创新行为。其次,应允许更多的证券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以及大企业和公众个人进入货币市场,参与货币工具的投资与交易,增加货币市场的流动性。继续完善做市商和市场经纪商机制。吸引合格的证券公司加入做市商行列。以弥补商业银行作为主要参与者、银行间市场的投资模式过于单一的缺陷,使更多的投资者通过做市商和经纪商方便快捷地进入货币市场,以活跃二级市场的交易结算,提高市场流动性。
3.3 鼓励货币市场基金的产品创新和服务提升
发达国家货币市场基金产品线相当完善,根据不同的风险水平细分出不同的子类,如国家免税货币市场基金、州免税货币市场基金、应税货币市场政府担保基金和应税货币市场非政府担保基金等类型。要促进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进一步发展和水平的提升,也应该鼓励产品创新,在发展债券和票据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货币市场基金子类,促进货币市场基金产品品种的扩展,以满足不同偏好投资者的需求。同时应鼓励货币市场基金经营者提高服务水平和提供特色化服务,比如允许商业银行发起和经营货币市场基金,这样就可以较方便的使货币市场基金与居民投资者的银行卡账户相连,为投资者提供刷卡消费等功能。
3.4 加强货币市场的清算结算系统建设,组建独立的清算银行
建立和完善统一、高效、安全的支付清算系统,对于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便于全国统一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发展,应逐步建立我国独立的“清算银行”,专门从事货币市场各类资金清算业务。中央银行的清算中心已迁址上海,并开始建设“全国清算中心”,说明建设我国的“清算银行”已迈开一大步。另外对于债券的结算工作,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虽作了一个很好的设施铺垫,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其市场权威性和运作效率。
3.5 构建 科学 合理的协同监管体制
目前 我国货币市场基金是由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发行和管理,同时主要在银行间市场上投资和经营,而投资者包括个人和机构两类,这样就使得对货币市场基金的监管需要涉及多个方面。在我国目前分业监管体制下,货币市场由我国中央银行监管,存款、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行为由银监会和保监会监管,基金机构又由证监会监管,这样监管工作就需要兼顾多个部门,较为复杂,处理不好容易造成监管真空或重复管理。因而将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多方结合起来,构建科学合理的协同监管体制是对货币市场基金监管提出的新要求。人民银行应加强对货币市场基金在全国银行间市场交易、结算活动的合规性检查;证监会应根据证券信托法规,对基金管理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投资运作,信息披露进行严格管理,防止基金管理公司设立和管理货币市场基金的违规行为;银监会和保监会应加强对参与货币市场基金的机构投资者投资行为的管理。同时随着对商业银行设立法人基金公司发行和管理货币市场基金政策的放宽,银监会和证监会也应建立联合机制加强对商业银行设立基金公司的管理,保证其操作行为的规范性。在管理中应防止商业银行设立的基金管理公司所管理的基金资产用于购买其股东发行和承销期内承销的有价证券,防止商业银行销售由其设立的基金管理公司发行基金的同时参与到基金产品开发等方面,防止不正当销售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等等。
参考 文献
1.1不可分散风险
不可分散风险,又称为系统性风险,指的是由于某些因素给市场上所有的债券都带来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具体包括政策风险、税收风险、利率风险和通货膨胀风险。
1.1.1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是指政府有关债券市场的政策发生重大变化或是有重要的举措、法规出台,引起债券价格的波动,从而给投资者带来的风险。政府对本国债券市场的发展通常有一定的规划和政策,以指导市场的发展和加强对市场的管理。政府关于债券市场发展的规划和政策应该是长期稳定的,在规划和政策既定的前提条件下,政府应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管理手段引导债券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1.1.2税收风险
对于投资免税的政府债券的投资者面临着税率下调的风险,税率越高,免税的价值就越大,如果税率下调,免税的实际价值就会相应减少,则债券的价格就会下降;对于投资于免税债券的投资者面临着所购买的债券被有关税收征管当局取消免税优惠,则也可能造成收益的损失。
1.1.3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由市场利率的可能性变化给投资者带来收益损失的可能性。债券是一种法定的契约,大多数债券的票面利率是固定不变的,当市场利率上升时,会吸引一部分资金流向银行储蓄等其他金融资产,减少对债券的需求,债券价格将下跌;当市场利率下降时,一部分资金流回债券市场,增加对债券的需求,债券价格将上涨。同时,投资者购买的债券离到期日越长,则利率变动的可能性越大,其利率风险也相对越大。
1.1.4通货膨胀风险
由于投资债券的实际收益率=名义收益率-通货膨胀率。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随着商品价格的上涨,债券价格也会上涨,投资者的货币收入有所增加,会使他们忽视通货膨胀风险的存在,并产生一种错觉。其实,由于货币贬值,货币购买力水平下降,债券的实际收益率也会下降,当货币的实际购买能力下降时,就会造成有时候即使我们的投资收益在量上增加了,但在市场上能购买的东西却相对减少。当通货膨胀率上升到超过债券利率水平,则债券的实际购买力就会下降到低于原来投资金额的购买力。
1.2可分散风险
可分散风险又叫系统性风险,是指某些因素对单个债券造成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具体包括信用风险、回收风险、再投资风险、转让风险和可转换风险。
1.2.1信用风险
当债券发行人在债券到期时无法还本付息,而使投资者遭受损失的风险为信用风险。这种风险主要表现在公司债券中,公司如果因为某种原因不能完全履约支付本金和利息,则债券投资者就会承受较大的亏损,就算公司的经营状况非常良好,但我们也不能排除它存在财务状况不佳的可能性,若真有这种可能,该公司的还本付息能力就会下降,那么就会发生它不能按约定偿还本息,从而产生了信用风险。
1.2.2回收风险
对于有回收性条款的债券,常常有强制收回的可能,而这种可能又常常是市场利率下降、投资者按债券票面的名义利率收取实际增额利息的时候,而发行公司提前收回债券,投资者的预期收益就会遭受损失,从而产生了回收性风险。
1.2.3再投资风险
由于购买短期债券,而没有购买长期债券,将会有再投资风险。例如,长期债券利率为10%,短期债券利率8%,为减少风险而购买短期债券。但在短期债券到期收回现金时,如果利率降低到6%,就不容易找到高于6%的投资机会,从而产生再投资风险。
1.2.4转让风险
当投资者急于将手中的债券转让出去,有时候不得不在价格上打点折扣,或是要支付一定的佣金,因这种付出所带来的收益变动就产生了转让风险。
1.2.5可转换风险
若投资者购买的是可转换债券,当其转成了股票后,股息又不是固定的,股价的变动与债券相比,既具有频繁性又具有不可预测性,投资者的投资收益在经过这种转换后,其产生损失的可能性将会增大一些,可转换风险因此产生。
2债券投资风险的防范
2.1合理估计风险的程度
在进行投资之前,投资者应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和掌握各种信息,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去分析投资对象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
(1)从宏观方面,必须准确分析各种政治、经济、社会因素的变动情况;了解经济运行的周期性特点、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变动趋势;关注银行利率的变动以及影响利率的各种因素的变动。
(2)从微观方面,首先要从总体上把握国家的产业政策,其次要对影响国债或公司债券价格变动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对公司债券的投资者来说,充分了解企业的信用等级状况、发展前景和经营管理水平、产品的市场占有情况,其中公司的信用等级状况可由专业的债券信用等级评定机构完成,其余的各种因素必须依靠投资者在充分掌握相关信息后,才能得出较为准确的判断风险的结果。
2.2全面确定债券投资成本
确定债券的投资成本也需要投资者在进行投资之前开展,债券投资的成本大致有购买成本、交易成本和税收成本三部分。
(1)债券不是免费的,我们要获得债券还须等价交换,它的购买成本在数量上就等于债券的本金,即购买债券的数量与债券发行价格的乘积,若是中途的转让交易就乘以转让价格。对附息债券来说,它的发行价格是发行人根据预期收益率计算出来的,即购买价格=票面金额的现值+利息的现值。对贴息债券,其购买成本的计算方法为:购买价格=票面金额×(1-年贴现率)。
(2)债券在发行一段时间后就进入二级市场进行流通转让,如在交易所进行交易,还得交付自己的经纪人一笔佣金,不过,投资人通过证券商认购交易所挂牌分销的国债可以免收佣金,其他情况下的佣金收费标准是:每一手债券(10股为一手)在价格每升降0.01元时收取的佣金起价为5元,最高不超过成交金额的2‰。经纪人在为投资人办理一些具体的手续时,又会收取成交手续费、签证手续费和过户手续费。
(3)我们还需要考虑的是税收成本,虽然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是免税的,债券交易也免去了股票交易需要缴纳的印花税,但我们投资公司债券时要交纳占投资收益额20%的个人收益调节税,这笔税款是由证券交易所在每笔交易最终完成后替我们清算资金账户时代为扣除的。
2.3准确计算债券投资收益
债券的投资收益包括利息、价差和利息再投资所得的利息收入。这仅仅只是其名义收益,即投资债券的名义收益=面值×持有年数×债券年利率+价差+利息,这里的价差在债券溢价发行的时候应该是负值。但实际上,收益是一个社会范畴的概念,它必须综合考虑物价水平的变化,或者说成通货膨胀因素,所以,当我们来计算实际收益时,还必须剔除通货膨胀率或价格指数,即实际收益=名义收益/价格指数,这样才能准确计算债券投资收益。
2.4把握合适的债券投资时机
所谓把握合适的债券投资时机是指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一方面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即自己单位或个人能够支配的长期资金数量,一般而言,我国大部分单位能够支配的长期资金十分有限,能用于债券投资的仅仅是一些暂时闲置的资金。采取期限短期化既能使债券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又能取得高于银行存款的收益。由于所投资的债券期限短,投资者一旦需要资金时,能够迅速转让,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采取这种投资方式能保持资金的流动性和灵活性。另一方面需要密切注意利率的变化,利率提高时,债券的价格就降低,此时便存在风险,但若是进行短期投资,就可以迅速的找到高收益投资机会,反之,若利率下降,长期债券却能保持高收益。
2.5选择多样化的债券投资方式
所谓债券投资方式多样化,一是指投资者将自己的资金分别投资于不同种类的债券,如国债、金融债券、公司债券等。各种债券的收益和风险是各不相同的,如果将资金集中投资于某一种债券可能会产生种种不利后果,如把所有资金全部用来购买国债,这种投资行为尽管非常安全、风险很低,但由于国债利率相对较低,这样做使得投资者失去投资公司债券所能得到的高收益;如果全部资金用来投资于高收益的低等级公司债券,收益可能会很高,但缺乏安全性,也很可能会遇到经营风险和违约风险,最终连同高收益的承诺也可能变为一场空。而投资种类分散化的做法可以达到分散风险、稳定收益的目的。二是指投资者将自己的资金分散投资在不同期限的债券上,投资者手中经常保持短期、中期、长期的债券,不论什么时候,总有一部分即将到期的债券,当它到期后,又把资金投资到最长期的证券中去。假定某投资者拥有20万元资金,他分别用4万元去购买1年期、2年期、3年期、4年期和5年期的各种债券,这样,他每年都有2万元债券到期,资金收回后再购买5年期债券,循环往复。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操作方便,能使投资者有计划地使用、调度资金。
总之,债券投资是一种风险投资,那么,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必须对各类风险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并对其加以测算和衡量,同时,采取多种方式规避风险,力求在一定的风险水平下使投资收益最高。
参考文献
1詹姆斯·C·范霍恩.现代财务管理(第十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伯恩斯坦,达摩达兰.投资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张先治.财务分析[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4荆新.财务管理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债券投资风险防范
债券投资是投资者通过购买各种债券进行的对外投资,它是证券投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债券按其发行主体的不同,分为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公司债券。债券投资的风险是指债券预期收益变动的可能性及变动幅度,债券投资的风险是普遍存在的。与债券投资相关的所有风险称为总风险,总风险可分为可分散风险和不可分散风险。
1债券投资风险的表现形式
1.1不可分散风险
不可分散风险,又称为系统性风险,指的是由于某些因素给市场上所有的债券都带来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具体包括政策风险、税收风险、利率风险和通货膨胀风险。
1.1.1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是指政府有关债券市场的政策发生重大变化或是有重要的举措、法规出台,引起债券价格的波动,从而给投资者带来的风险。政府对本国债券市场的发展通常有一定的规划和政策,以指导市场的发展和加强对市场的管理。政府关于债券市场发展的规划和政策应该是长期稳定的,在规划和政策既定的前提条件下,政府应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管理手段引导债券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1.1.2税收风险
对于投资免税的政府债券的投资者面临着税率下调的风险,税率越高,免税的价值就越大,如果税率下调,免税的实际价值就会相应减少,则债券的价格就会下降;对于投资于免税债券的投资者面临着所购买的债券被有关税收征管当局取消免税优惠,则也可能造成收益的损失。
1.1.3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由市场利率的可能性变化给投资者带来收益损失的可能性。债券是一种法定的契约,大多数债券的票面利率是固定不变的,当市场利率上升时,会吸引一部分资金流向银行储蓄等其他金融资产,减少对债券的需求,债券价格将下跌;当市场利率下降时,一部分资金流回债券市场,增加对债券的需求,债券价格将上涨。同时,投资者购买的债券离到期日越长,则利率变动的可能性越大,其利率风险也相对越大。
1.1.4通货膨胀风险
由于投资债券的实际收益率=名义收益率-通货膨胀率。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随着商品价格的上涨,债券价格也会上涨,投资者的货币收入有所增加,会使他们忽视通货膨胀风险的存在,并产生一种错觉。其实,由于货币贬值,货币购买力水平下降,债券的实际收益率也会下降,当货币的实际购买能力下降时,就会造成有时候即使我们的投资收益在量上增加了,但在市场上能购买的东西却相对减少。当通货膨胀率上升到超过债券利率水平,则债券的实际购买力就会下降到低于原来投资金额的购买力。
1.2可分散风险
可分散风险又叫系统性风险,是指某些因素对单个债券造成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具体包括信用风险、回收风险、再投资风险、转让风险和可转换风险。
1.2.1信用风险
当债券发行人在债券到期时无法还本付息,而使投资者遭受损失的风险为信用风险。这种风险主要表现在公司债券中,公司如果因为某种原因不能完全履约支付本金和利息,则债券投资者就会承受较大的亏损,就算公司的经营状况非常良好,但我们也不能排除它存在财务状况不佳的可能性,若真有这种可能,该公司的还本付息能力就会下降,那么就会发生它不能按约定偿还本息,从而产生了信用风险。
1.2.2回收风险
对于有回收性条款的债券,常常有强制收回的可能,而这种可能又常常是市场利率下降、投资者按债券票面的名义利率收取实际增额利息的时候,而发行公司提前收回债券,投资者的预期收益就会遭受损失,从而产生了回收性风险。
1.2.3再投资风险
由于购买短期债券,而没有购买长期债券,将会有再投资风险。例如,长期债券利率为10%,短期债券利率8%,为减少风险而购买短期债券。但在短期债券到期收回现金时,如果利率降低到6%,就不容易找到高于6%的投资机会,从而产生再投资风险。
1.2.4转让风险
当投资者急于将手中的债券转让出去,有时候不得不在价格上打点折扣,或是要支付一定的佣金,因这种付出所带来的收益变动就产生了转让风险。
1.2.5可转换风险
若投资者购买的是可转换债券,当其转成了股票后,股息又不是固定的,股价的变动与债券相比,既具有频繁性又具有不可预测性,投资者的投资收益在经过这种转换后,其产生损失的可能性将会增大一些,可转换风险因此产生。
2债券投资风险的防范
2.1合理估计风险的程度
在进行投资之前,投资者应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和掌握各种信息,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去分析投资对象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
(1)从宏观方面,必须准确分析各种政治、经济、社会因素的变动情况;了解经济运行的周期性特点、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变动趋势;关注银行利率的变动以及影响利率的各种因素的变动。
(2)从微观方面,首先要从总体上把握国家的产业政策,其次要对影响国债或公司债券价格变动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对公司债券的投资者来说,充分了解企业的信用等级状况、发展前景和经营管理水平、产品的市场占有情况,其中公司的信用等级状况可由专业的债券信用等级评定机构完成,其余的各种因素必须依靠投资者在充分掌握相关信息后,才能得出较为准确的判断风险的结果。
2.2全面确定债券投资成本
确定债券的投资成本也需要投资者在进行投资之前开展,债券投资的成本大致有购买成本、交易成本和税收成本三部分。
(1)债券不是免费的,我们要获得债券还须等价交换,它的购买成本在数量上就等于债券的本金,即购买债券的数量与债券发行价格的乘积,若是中途的转让交易就乘以转让价格。对附息债券来说,它的发行价格是发行人根据预期收益率计算出来的,即购买价格=票面金额的现值+利息的现值。对贴息债券,其购买成本的计算方法为:购买价格=票面金额×(1-年贴现率)。
(2)债券在发行一段时间后就进入二级市场进行流通转让,如在交易所进行交易,还得交付自己的经纪人一笔佣金,不过,投资人通过证券商认购交易所挂牌分销的国债可以免收佣金,其他情况下的佣金收费标准是:每一手债券(10股为一手)在价格每升降0.01元时收取的佣金起价为5元,最高不超过成交金额的2‰。经纪人在为投资人办理一些具体的手续时,又会收取成交手续费、签证手续费和过户手续费。
(3)我们还需要考虑的是税收成本,虽然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是免税的,债券交易也免去了股票交易需要缴纳的印花税,但我们投资公司债券时要交纳占投资收益额20%的个人收益调节税,这笔税款是由证券交易所在每笔交易最终完成后替我们清算资金账户时代为扣除的。
2.3准确计算债券投资收益
债券的投资收益包括利息、价差和利息再投资所得的利息收入。这仅仅只是其名义收益,即投资债券的名义收益=面值×持有年数×债券年利率+价差+利息,这里的价差在债券溢价发行的时候应该是负值。但实际上,收益是一个社会范畴的概念,它必须综合考虑物价水平的变化,或者说成通货膨胀因素,所以,当我们来计算实际收益时,还必须剔除通货膨胀率或价格指数,即实际收益=名义收益/价格指数,这样才能准确计算债券投资收益。
2.4把握合适的债券投资时机
所谓把握合适的债券投资时机是指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一方面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即自己单位或个人能够支配的长期资金数量,一般而言,我国大部分单位能够支配的长期资金十分有限,能用于债券投资的仅仅是一些暂时闲置的资金。采取期限短期化既能使债券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又能取得高于银行存款的收益。由于所投资的债券期限短,投资者一旦需要资金时,能够迅速转让,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采取这种投资方式能保持资金的流动性和灵活性。另一方面需要密切注意利率的变化,利率提高时,债券的价格就降低,此时便存在风险,但若是进行短期投资,就可以迅速的找到高收益投资机会,反之,若利率下降,长期债券却能保持高收益。
2.5选择多样化的债券投资方式
所谓债券投资方式多样化,一是指投资者将自己的资金分别投资于不同种类的债券,如国债、金融债券、公司债券等。各种债券的收益和风险是各不相同的,如果将资金集中投资于某一种债券可能会产生种种不利后果,如把所有资金全部用来购买国债,这种投资行为尽管非常安全、风险很低,但由于国债利率相对较低,这样做使得投资者失去投资公司债券所能得到的高收益;如果全部资金用来投资于高收益的低等级公司债券,收益可能会很高,但缺乏安全性,也很可能会遇到经营风险和违约风险,最终连同高收益的承诺也可能变为一场空。而投资种类分散化的做法可以达到分散风险、稳定收益的目的。二是指投资者将自己的资金分散投资在不同期限的债券上,投资者手中经常保持短期、中期、长期的债券,不论什么时候,总有一部分即将到期的债券,当它到期后,又把资金投资到最长期的证券中去。假定某投资者拥有20万元资金,他分别用4万元去购买1年期、2年期、3年期、4年期和5年期的各种债券,这样,他每年都有2万元债券到期,资金收回后再购买5年期债券,循环往复。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操作方便,能使投资者有计划地使用、调度资金。
总之,债券投资是一种风险投资,那么,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必须对各类风险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并对其加以测算和衡量,同时,采取多种方式规避风险,力求在一定的风险水平下使投资收益最高。
参考文献
1詹姆斯·C·范霍恩.现代财务管理(第十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伯恩斯坦,达摩达兰.投资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关键词:流动性过剩;债券市场;利率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2-0074-04
流动性过剩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在流动性过剩情况下,我国采用的货币政策会对债券市场产生严重影响,其中主要的就是债券的收益率,进而产生利率风险。因此,对债券市场的利率风险进行研究并提出合理的对策是相当必要的。
1 流动性过剩背景下货币政策对债券市场的影响
近一年多来,我国仍一直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主要原因是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和商业银行信贷扩张冲动。中央银行采用这样的政策是为了收回过多流动性,适当地紧缩银根,合理地控制货币信贷增长,进而控制通货膨胀,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1 化解流动性过剩的货币政策回顾
2003―2006年,我国的经济是相对增长最快、最平稳的历史时期,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总的来讲,这几年由于是投资过快,货币供应量偏多,贸易顺差偏大,外资流入偏多,外汇储备增长很快,而造成了现在的流动性过剩。
目前,我国宏观调控主要动用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基准利率和发行央行票据等货币政策手段来应对流动性过剩问题。2006年以来,截至2007年10月底央行已11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7次动用基准利率,央行票据已经累计发行74 925.09亿元。
1.2 对债券市场的影响
由于债券定价的基准利率就是采用无风险的国债收益率,所以这里仅考虑紧缩的货币政策对国债收益率的影响。以2007-6-1和2007-9-28的收益率曲线(如图1)为例来说明货币政策对债券市场的影响。
从图1可以看出,随时间的推进,收益率曲线向上平移且变得更陡峭。1年期利率从2.5214%上升到3.2347%,10年期利率从4.2085%上升到4.5281%,这主要是由于为化解流动性过剩而采用的紧缩货币政策的作用,利率的提高而使得收益率上升,进而影响债券的价格。
2 债券市场利率风险的凸现
2.1 利率风险分析
债券代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现金流入,债券的定价公式为:
式中,为债券的当前价格;为债券所支付的固定收益;债券的面值;为利率;为债券期限。
这里仍以2007-6-1和2007-9-28的收益率曲线(图1)为研究对象,为债券定价,进而反映相同期限的债券由于定价使用的收益率曲线不同而带来的利率风险。假定债券面值,息票率4%。依据表1,可以得到债券的价格如表2所示,其对应的债券价格波动图如图2所示。
央行于2007-5-19调整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1、3、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分别调整为3.06%、4.41%、4.95%。2007-9-15央行再次调整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1、3、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分别调整为3.87%、5.22%、5.76%。而本文研究的日期分别是利率调整后不久的日期,是为了更好地反映利率的变化对债券价格的影响。从图2可以看出,期限越长,价格波动越大。
2.2 运用远期利率为未来价值估值
1.未来利率的预测
利率的期限结构表明,长期利率的走势实际上反映了对未来短期利率的预期,因而可以将其用于进行对未来利率水平的预测。
在有效市场下的金融市场中,根据均衡市场的无套利假定,不论是即期还是远期投资,其结果应该是相同的。即:
从表3可以看出,各年的一年期远期利率走势有上涨趋势,但是4年之后稍有波动,从第7年又开始上升。其利率期限结构如图3所示。
2.未来债券价格的变化
在风险管理中通常用远期利率预测债券的未来价格。依据公式2-1、公式2-2,得到债券第二年价格的预测公式:
仍以2007-9-28为例,借助表3,那么仍假定债券面值元,息票率为4%。可以预测各期债券的第二年(即2008-9-28)价格如表4所示。
为了说明远期利率对债券价格的影响,需要比较2007-09-28和2008-09-28债券的价格。
为了更详细说明问题,我们可以用相同方法扩充表2中的数据,得到表5的数据,并绘制出相同期限的即期和远期债券价格。如图4所示。
从图4中可以看到,相同条件的债券,由于远期利率的上升,高于即期利率,而带来了债券价格的下跌。
从以上分析我们知道,出现这样的收益率和债券价格,这跟我们国家当前的政策有关,长期以来的流动性过剩,导致国家不断上调利率,而使得收益率上升,债券价格下降。
从对未来利率和债券价格的预测可以看出,未来我国的流动性还会增强,央行继续采用紧缩的货币政策,提高利率,加息将会使得债券市场的利率风险更大。
3 对策
为了应对由流动性过剩而带来的债券利率风险,这里提出三种方法来避免利率的大幅波动对债券价值的影响。
3.1 投资组合管理
3.1.1 债券调换
债券调换就是通过对债券或债券组合在分析期中的收益率预测来主动地调换债券,从而主动地经营一组债券资产。(1)替代调换。即将一种债券与另一种与其极其相似的理想替代债券进行掉换,目的是为了获取暂时的价格优势。(2)纯收益率调换。这种方法主要着眼于长期的收益率变动,用那些长期收益率高的债券来替换掉那些长期收益率较低的债券。(3)债券期限调换。当预期市场利率将上升时,则用短期债券替代长期债券,当预期市场利率下降时,则用长期债券替代短期债券。
3.1.2 应急免疫
应急免疫的组合策略是主动投资策略与被动投资策略的综合。它要求投资者确定一个最低收益率,如果组合的收益率超过这一最低标准,投资者可以进行主动的债券资产组合管理。根据对未来市场利率的预测,确定投资组合,谋求更高的收益率水平。而当债券的收益率降到了最低的标准线,则对组合进行免疫管理,调整组合的久期,使之与投资期相等,以确保一定的收益率。
3.1.3 利用收益率曲线进行牟利
一般情况下,收益率曲线都是向上倾斜的,但曲线也会发生移动或改变形状。(1)向下倾斜的收益率曲线变为向上倾斜。收益率曲线变化的结果是所有的收益率水平均下降了,但短期收益率降幅大于长期收益率,从而收益率曲线变成了向上倾斜,即长期债券的收益率高于短期债券的收益率。(2)向上倾斜的收益率曲线向上平移。初始的收益率曲线是向上倾斜的,市场利率上升后,仍是向上倾斜的。若投资者在收益率曲线变化前持有的是10年期的债券,则在曲线向上平移后,他可以实现较高的收益率,这与在初始收益率曲线上的20年期的债券收益率水平一样,但资金“锁定”期却大大缩短了。而若他在收益率曲线平移前就持有20年期的债券,则市场利率的上升将使其蒙受资本损失。
3.1.4 期限组合
市场收益率的变化将带来债券的价格风险,期限越长,风险越大,为此,可进行期限配置组合。(1)阶梯式组合。阶梯式组合就是将债券投资的期限平均分布于一个时间段内。这样,若市场利率上升,尽管期限长的债券的价格会下跌,但期限短的债券价格下跌的幅度较小,而且短期债券到期后可按较高的市场利率进行再投资,从而可以抵补一部分价格风险损失。另外,分期的债券到期还本,还可以保持企业较好的现金流状况。(2)哑铃式组合。哑铃式组合就是将债券投资的期限分布于长期和短期两端。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3.2 投资组合保险技术
投资组合保险是指为保证投资组合的最低价值,在风险资产和无风险资产之间进行动态调整。投资组合保险的概念最初来自股票和看跌期权的组合。根据B-S模型,股票和看跌期权的组合,相当于用股票和债券组合进行复制。因此,在投资债券的同时可以购买一定股票,定期调整二者资产的比例,就可以享受股价上涨收益的同时且保证了本金安全。
3.3 对冲策略
3.3.1 运用期货合约对冲利率风险的策略选择
(1)微观对冲与宏观对冲。微观对冲是运用期货合约对一个特定资产或负债的风险进行对冲。在微观对冲中,金融机构通常选取这样的期货合约:其基础资产与拟对冲风险的资产或负债头寸完全匹配。宏观对冲是运用期货合约或其他金融衍生品对冲整个资产负债表的久期缺口。(2)常规对冲与选择性对冲。常规对冲即金融机构通过卖出足够多的期货合约以使其利率风险或其他风险降至最低的可能的水平,当然降低风险的同时,也使收益水平从而股东价值下降,因而有些机构并不进行这种完全对冲。
3.3.2 用利率上限利率下限和利率不同对冲利率风险
利率上限、利率下限和利率区间是属于更新的金融衍生品,由一系列执行价格相同的单期期权并联而成,即在跨年度的交易有效期内,若市场利率的变动对买方有利,期权合约就会在若干个事先约定的日期自动执行。
利率上限指的是买卖双方商定一个固定的利率作为上限,选择某个市场利率作为参考利率,并就名义本金额及交易适用期限、结算日期等条件达成协议。据此,在某一段时期内,如果参考利率超过利率上限,就由卖方将两者的差额与名义本金额的乘积支付给买方;反之,参考利率低于利率上限,买方就放弃执行协议。作为获取这项看跌期权的对价,买方在签约时向卖方支付一定金额的期权费。
利率下限的交易结构与利率上限基本相同,只是交易双方商定一个固定的利率作为下限。协议生效后,在事先确定的未来各个结算日期,如果参考利率低于利率下限,就由卖方将两者的差额支付给买方;反之,参考利率高于利率下限,买方就放弃执行协议。作为购买费用,买方在签约时须向卖方支付一定金额的期权费。
利率区间又称“套作期权”。买入利率区间是指在较高的利率水平上买入一个利率上限的同时,在较低的利率水平上买入一个利率下限,从而将实际的利率支付或收入水平限定在上限利率与下限利率的区间之内。
3.3.3 利率互换
互换作为金融衍生工具之一,其品种及交易在近年来发展迅猛。利率互换是指双方同意在未来的一定期限内根据同种货币的同样名义本金交换现金流,其中一方的现金流根据浮动利率计算出来,而另一方的现金流根据固定利率计算。互换的期限通常在2年以上,有时甚至在15年以上。
通常,利率互换的买方承诺定期支付一系列固定利息给合约的卖方,而卖方同时承诺支付浮动利息给买方。双方各自在支付浮动或固定利率方面拥有比较优势,通过互换,买方可以将其浮动利率成本的负债换成固定利率的成本从而与其固定利息收入的资产相匹配。同时,卖方则将其固定利率的负债换成浮动利率的成本从而与其浮动利息收入的资产相匹配。
参考文献:
[1] 谷秀娟.金融市场:理论、机制与实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2] 谷新娟.金融风险管理:理论、工具与应用[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支付宝天弘基金是天弘基金发行的一个货币型的基金理财产品。天弘基金是余额宝的基金管理人。
余额宝对接的是天弘基金旗下的余额宝货币基金,特点是操作简便、低门槛、零手续费、可随取随用。除理财功能外,余额宝还可直接用于购物、转账、缴费还款等消费支付,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现金管理工具。目前,余额宝依然是中国规模最大的货币基金。
货币基金资产主要投资于短期货币工具(一般期限在一年以内,平均期限120天),如国债、央行票据、商业票据、银行定期存单、政府短期债券、企业债券(信用等级较高)、同业存款等短期有价证券。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