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合规风险防范措施

合规风险防范措施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01 15:51:2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合规风险防范措施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合规风险防范措施

第1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关于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年工作规划>实施办法》和《国家人口计生委关于在全国人口计生系统扎实推进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的通知》的要求,以制度建设为核心,规范决策行为、行政行为和工作行为,积极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工作领域,全面推行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有效增强对权力运行监督的针对性,最大限度地降低廉政风险,减少不廉洁行为的发生,把惩防体系建设延伸到岗位,落实到个人,推动全系统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深入开展,为我区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

二、工作目标

坚持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地推进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积极寻找和探索人口计生工作领域廉政风险防范工作的衔接点、排查风险点、强化监督点,不断强化内部监督管理,健全业务工作规范和监督约束机制,使全体计生干部更加重视、支持预防腐败工作,努力构建覆盖全区、重点防控、逐级管理、责任到位的廉政风险防控体系,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硬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我区人口计生事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廉政环境。

三、基本原则

(一)衔接融合原则。注重工作衔接,找准切入点,把廉政风险防范管理融入日常工作中,认真抓好重点工作、重点岗位和重点环节的监管,建立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岗位防控机制,充分发挥防范功能。

(二)险点确准原则。找准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运行中廉政和监控风险点及表现内容,明确责任主体。

(三)风险分级原则。按照廉政和监控风险点的风险程度,对廉政风险点实行分级监控。

(四)预防为主原则。坚持教育、制度、监督三位一体,规范和制约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运行和岗位责任人履职情况的监督,把廉政风险降到最低点。

(五)责任追究原则。对触犯廉政风险点的责任主体实施问责处罚,达到警示教育和防范监督的效果。

四、工作内容

(一)进一步梳理职权和制度。委机关根据部门工作职责,重新梳理行政职权,并绘制权力运行流程图。同时,梳理本部门内部各项工作制度和规定,对每项规章制度运行情况进行合理分析,查看规章制度是否完善、过时、缺失等,是否应该进一步健全完善。

(二)查找岗位廉政风险点。认真查找各街道计生办、职能科室、岗位在受理、决策、执行、监督环节中履行职责的廉政风险点。

1、查找决策环节廉政风险点。主任办公会、委领导容易产生不廉洁行为的廉政风险点。

2、查找受理环节廉政风险点。有决定权限的街道计生办、职能科室、岗位在受理环节不履职或不尽责的廉政风险点。

3、查找执行环节廉政风险点。各街道计生办、职能科室、岗位在落实决策中的信息反馈、限时办结、办结报告等关键环节不履职尽责中的廉政风险点。

4、查找履行岗位职责廉政风险点。在服务岗位和其它岗位,思想道德、职业道德、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等方面的廉政风险点。

5、查找监督环节廉政风险点。监督反馈防控和重大事项监督工作报告制度等方面易发生监督不到位或不作为、乱作为的廉政风险点。

(三)确定廉政风险等级。围绕查找确定的廉政风险点,确定廉政风险等级。根据行使权力大小、与群众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程度以及因利益关系不作为或乱作为,容易滋生和产生腐败可能性,将岗位定为一级、二级、三级三个风险管理类别。具体分类如下:

一级风险:可能产生违法、违纪的行为。

二级风险:可能产生严重违规、违规的行为。

三级风险:可能产生轻微违规、违章的行为。

划分风险点及等级的方法可采取“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办法,通过自己查、领导点、群众提、互相找、集体定等多种形式,逐一查找廉政“风险点”,然后由各街道计生办、职能科室、岗位根据等级划分标准填写《岗位廉政风险等级划分申报表》。各街道计生办、职能科室确定的廉政风险点及等级由委办公会审核;各岗位确定的廉政风险点及等级由分管领导审核。所有材料报区人口计生委纠风工作领导小组审核,最终确定街道计生办、职能科室、岗位风险等级。审核材料统一归档、备案。

(四)制定廉政风险防范措施

1、加强廉政风险教育。通过开展思想道德、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党纪法规教育等活动,增强干部职工廉政风险意识。

2、建立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体系。把廉政风险防范内容和范围、履行岗位职责义务和责任、廉政风险防范预警和处罚等形成工作网络体系,充分发挥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的作用。

3、推进制度建设。在建立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体系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制度保障、程序运行、技术监控和考核评价四个配套体系。在此基础上,制定廉政风险防控一览表和流程图,使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更加严密有效。

4、建立廉政风险预警处罚机制。按风险大小,分红色预警、橙色预警、蓝色预警,并实行分级监控。涉及“三重一大”事项及其它事项的以及职能科室、岗位的一级廉政风险由区人口计生委纠风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监控,二级廉政风险由分管领导负责监控,三级廉政风险由科室负责人负责监控,其职责是对廉政风险点出现的苗头性问题或可能发生不作为、乱作为、不廉洁的行为,向风险点责任主体发出预警提示,把廉政风险降到最低点。

5、实施责任追究。对触犯廉政风险点,发生违规违纪违法行为实施处罚,追究责任主体的责任。

(五)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把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考核结果将作为评价各街道计生办、职能科室、每个人行政执行力考核的重要依据,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的重要依据。对落实岗位廉政风险防范措施不力的街道计生办、职能科室、个人,予以通报批评,保证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六)建立动态纠错制度。建立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动态纠错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权力运行中的廉政风险点进行动态纠错检查,把风险隐患化解在初始阶段。

五、工作步骤

(一)学习动员阶段(今年8月中旬)

成立*区人口计生系统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印发《*区人口计生系统扎实推进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对推行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组织系统干部学习有关材料,以学代训统一思想,提高全体计生干部对推进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的认识,明确目标任务,掌握方法步骤。

(二)查找风险点和制定防范措施阶段(今年8月下旬至9月中旬)

1、个人自查。结合岗位职责,采取自己查、领导提、组织审三个程序,认真查摆和分析个人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存在的廉政风险点和监管风险点。

2、交叉互查。由委廉政风险防范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街道计生办和委各职能科室之间开展互查互评活动,在实践中进一步查漏补缺。

3、内部评查。在个人自查的基础上,结合主任办公会、部门职能,组织人员广泛讨论、评议,评查出切合实际的科室风险点。

4、评估审查。在个人自查、部门评查、交叉互查的基础上,由单位廉政风险防范管理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对风险点进行最后确认,对廉政风险点、界定风险等级、制定防范措施和工作流程图进行最后评估、审定。

(三)公示修订阶段(今年9月下旬)

领导小组对各科室、计生办报送的廉政风险点、防范措施和工作流程图进行统一审定后,制作出《*区人口计生系统风险点及防范措施一览表》,连同《*区人口计生系统各级干部廉政风险及防范措施》,印发各街道计生办和委职能科室进行公示,广泛征求意见,接受干部群众监督。公示期满后,根据干部群众意见进行修订,由领导小组办公室汇编成《*区人口计生系统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手册》,印发全区人口计生系统执行。

六、组织领导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为切实加强对推行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各项工作落实,成立*区廉政风险防范

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委办公室,*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发挥各级领导作用。班子成员要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切实履行“一岗双责”,带头查找廉政风险点,带头制定和落实防控措施,带头抓好自身和分管科室的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各街道计生办、各科室负责人要积极带头,认真负责,抓好本科各岗的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确保预防腐败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第2篇

本文主要谈房地产项目管理中的主要以及风险防范目标的确立,进而提出风险防范的措施。

关键词:房地产项目管理;风险防范;目标定位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房地产项目开发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风险,房地产必须要明确项目管理中的风险防范目标,进而实行动态的、系统的项目风险管理,构建起一个成熟的风险防范系统,制定好风险管理计划,明确风险管理目标,建立起有效的风险防范机构,加强各部门协调,采用各种风险防范的措施,主动性的控制风险,增强房地产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和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使房地产项目的风险降到最小。

一、房地产开发项目的风险

房地产投资过程中,收益与风险是同时存在的,特别是处在供应量大、政策瞬息万变的中国房地产市场,风险更是在所难免。

1、政策风险

房地产投资周期相对较长,又是近几年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对象,故房地产投资受政策风险的影响比较大。2013年新《国六条》出台,对投资、投机需求进一步抑制,二套及以上住房转让给予更严政策。政府换届,调控的基调发生了变化,坚持中央调控政策不放松的同时,2013年不再以房价回归为目标,而是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强调城镇化改革带来的红利。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回归中性,短期限购、限贷的行政手段仍将继续推行,长效机制的房产税、保障房合理实施进一步探索中。一系列的调控政策,既为房地产投资者提供了机遇,又对其形成了一定的限制,有效地利用各种政策的优惠条件是保证投资成功的前提条件。

2、融资风险

合作方如果提出先回收部分成本的方式转移了自己的风险,房地产企业相当于还要缴纳土地出让金、支付现有动迁户拆迁安置费、支付拆迁过渡期补偿费、回迁住宅建设、政府各项收费、销售管理费用等,大量资金的需求导致融资难度大、操作风险高。

3、质量风险

在项目的策划初期,经济技术分析上如果出现问题,在未来的建筑品质和价格之间势必会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项目的设计阶段,由于一些靠“关系”通过的图纸,最终导致的不符合标准的方案;在具体的项目建设阶段,由于具体的施工人员在建设过程中,对于图纸的认识不够正确,造成的建设中的失误,或者是依据自己理解意思肆意修改图纸的过程;在项目的施工管理中,由于没有将关键部位进行跟踪检查,最终导致的结构不符合标准的风险;现在的建筑以期房为主。在交房时,建筑的结构与销售时所作的承诺不符,与广告宣传不切合实际等等,都会造成一定的风险。

二、房地产项目风险防范目标的定位

房地产的项目风险管理工作是一项全员参与的、有目的的管理活动,惟有目标明确、精准定位,才能够保证风险管理的成效。房地产项目风险管理需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准确的预测出项目进行过程中可能会遭遇到的风险,从而有力地规避风险,或者在损失发生之前采取有效措施,将风险所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我们在对风险防范目标进行设计时,必须要做到:

与企业的发展目标保持一致,同时还要与企业经营的内外部环境紧密结合,如此才能够保证风险防范目标定位的准确性。

注意房地产的项目管理处于多目标体系的管理之中,其中有三大基本目标,即:功能目标体系、进度目标体系以及费用目标体系,这三大目标体系与风险防范目标体系的构建紧密相关,因此我们在对风险防范目标体系进行定位时,必须要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

(1)三大目标从策划、设计、计划,需要经历从总体到个体,从概念到实施,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所以我们需要对三大目标进行细化,这样才能够使职责落实到位,以便于总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制定风险防范目标,并将其细化时,同样要注意与三大目标不能够出现矛盾与冲突。

(2)三大目标结构的关系是均衡的、协调的,我们在对风险防范目标进行构建时,需要注意其内在的逻辑性,必须要注意片面强调最高质量、最短工期、最低成本都是不可取的。

(3)三大目标体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如果其中的一个体系发生了变化,势必会引起其他两大体系的变化,比如受某些因素的影响,而缩短工期,则会导致项目工程的质量受到影响,必将会引起成本的上涨。因此,制定风险防范目标时,必须要注意三者的优化与平衡。

三、房地产项目管理风险防范的措施

1、房地产项目组合管理的风险平衡

要使房地产项目组合达到风险均衡,除了对单个项目的分析,还必须考虑新项目是否适合企业战略和目前的项目组合,特别是对企业项目组合总体风险的影响。如果对每一个潜在的项目都重复计算实物期权价值和在险实物期权价值,将得到项目风险等级的列表。最适合公司目前组合的项目应从整体风险、资源要求计划、与公司战略目标的连贯性考虑。用可视化图表来表示项目组合的平衡,在风险收益图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组合矩阵和项目风险测量的风险价值概念的组合平衡模型,如图1 所示。

图1 C-RoV@R5% VSExpectedRov矩阵图

图中的圆圈表示项目,面积表示项目的总投资;Y 轴使用风险价值为项目的风险度量;X 轴使用项目实物期权价值衡量项目的回报。X 轴与 Y 轴上的取值直接取决于正在考虑分析中的项目的具体情况,间接取决于公司的规模与战略。用实物期权价值和风险价值作为衡量标准分析一系列特定的项目组合相当方便。一个项目的金融风险等级与它的规模相匹配是一个合理的假设(高回报的项目通常伴随着高风险),因此,可以在图上描绘出一个斜角带,从低风险低回报的区域到高风险高回报的区域,大部分项目都分布在上述地带。但是,风险和收益之间的线性假设并非完美无缺。虽然只是少数情况,但仍有项目在主要序列(即图中的斜角带)之外,例如,风险水平低于该类别平均水准的大型项目。当房地产企业考虑公司目前的项目组合并且希望添加一些新项目时,很有必要将不同阶段的项目纳入考虑。因此,实物期权价值及其相应风险必须及时更新,因为一部分工作已完成。

基于风险的项目组合风险平衡矩阵图更进一步,对房地产企业而言,将实物期权价值(RoV)和相应的风险价值(C-RoV@R5%)都分为高、中、低 3 个水平。图2描述企业目前的项目组合状况及潜在新项目对未来项目组合风险的影响。图中的矩阵能有效支持房地产企业的投资决策,当很多大项目处在高风险高回报的区域时,一种解决方案是将处在低风险水平并能提供合理的低回报的潜在项目纳入现有组合中。

图2(注:1未建项目,2在建项目,3完成项目)

2、施工前期的风险防范措施

施工进行之前,房地产企业需要与当地的政府、各级管理部门、金融机构等企业单位做好沟通、搞好关系,为未来项目的启动奠定基础。比如要去地方的国土部门、城市规划部门、电力部门、供水部门、供暖部门以及文物部门进行沟通咨询,以便了解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城市未来规划以及地下埋藏物等情况,从而合理的调整项目设计;去国土资源、城市规划等部门做调查,了解地块的具体的使用意识、使用情况进行确认。对未来征地、拆迁、安置与补偿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预测,要灵活处理各方面的矛盾,防止矛盾激化。增强企业员工的合同意识,对土地出让合同、拆迁安置补偿合同、勘察规划设计合同进行认真核对,保证合同中不会出现陷阱与歧义。还需要考虑工程的技术风险,做好防火、抗震工作。

3、项目施工阶段的风险管理措施

施工阶段不仅对建筑产品的质量有着直接影响,同时因其时间较长,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也就更多。对于项目施工阶段的风险控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对于现场容易发生的危险事故必须要做好预案工作,比如高空坠落、护坡处理等等,做好极端气候的应对工作,协调设计人员、监理人员、施工人员以及一些材料、设备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保证工程项目的有效进行。

(2)对施工现场进行科学、合理的布置。易燃易爆品储藏的位置要远离食堂、变电房等容易引发火花的地方,易燃易爆品仓库要绝对禁止烟火;水泥仓库的地面需要架空,切实做好防潮、防水措施;对于一些容易变形、损坏的装饰材料,需要合理进行堆放。四是加强现场质量监控,通过督促施工技术、组织、措施、人员、机械的落实,防止质量缺陷和建筑工程质量通病的发生。五是做好现场建设日志,注意资料收集和保存,预防和减少施工索赔。六是尽快完成开发项目,缩短建设周期,这是一些小开发商经常使用的规避风险的措施。

(3)扩大宣传力度,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房地产企业可以利用培训工作,提高进场人员的安全意识,使他们能够严格按照相关制度完成操作,对于一些有特殊要求的工种,必须要通过培训考核之后,才能够上岗。经常组织安全检查,保证进场的每一位员工都能够佩戴安全帽,系好安全带。

4、进行风险转移

对于无法直接回避的风险,开发商主要可以通过合同契约、工程分包、融资及购买保险等方法分散和转移风险。

(1)通过契约或合同将损失的财务负担和法律责任转移给非保险业的其他人,达到降低风险发生频率和缩小其损失程度的目的。例如一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可能因为缺乏销售及售后服务能力,可以与另一家企业签订合同,由后者负责房屋的销售和维修服务,一旦房屋出现质量问题,则维修工作及相关费用均由该企业来承担。在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过程中,常见的合同有工程承包合同、材料设备供销合同、房屋预售合同、房屋出售合同等。

(2)如发行房地产开发公司股票、寻求合作伙伴等通过寻求外部资金来支付可能发生的损失,将损失的财务负担转移给其他人,这是一种非保险形式的风险转移。

(3)通过购买保险,业主作为投保人将应由自己承担的工程风险(包括第三方责任)转移给保险公司,从而使自己免受风险损失。房产保险可以将自己不能承担或不愿意承担的风险转嫁给其他经济单位承担,从而降低自身的损失程度,是转移或减少房地产投资风险的主要途径之一。保险对于减轻或弥补房地产投资者的损失,实现资金循环运动,保证房地产投资者的利润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增强房地产投资者的信誉,促进房地产经营活动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5、工程索赔的风险防范措施

1、注意把握索赔机会。在施工管理中能否及时,全面地发现潜在的索赔时机是索赔工作的前提条件。为此,企业的合同管理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合同管理素质,索赔分析应变能力及丰富的施工管理经验,熟悉施工中的各个工序环节,并且掌握一定的建筑法规及财务知识,才能及时抓住索赔机会,为企业挽回损失。

2、注意保留完整的索赔记录。当发生可进行索赔的事项时,应及时记录事件发生时及发生过程中的现场实际状况和现场人员、设备的详细清单,并及时请现场监理工程师或工程师代表签字。索赔事件造成现场损失时,还应做好相应的现场照片、影像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并确保其完整性和有效性。

3、注意索赔证据的收集和整理。在合同履行中出现索赔机会时,能否及时提供充分而有效的索赔证据是关系索赔成败的关键。因此,施工中应特别注意材料的收集。整理,务求保证索赔证据的真实性、全面性、关联性和法律效力。

四、房地产项目管理风险控制需注意的问题

应对开发项目实施系统全面的风险管理,采用各种风险防范的措施主动控制风险,从而增强房地产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并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以保障房地产市场和企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但我国的房地产开发风险管理体系起步较晚,相应的制度法规还不够完善,很多概念和方法常常被忽略或误解,许多问题值得注意:

1、进行风险交流,动态识别和评估风险。风险交流是指项目运作主体间关于风险分析过程、相关风险、风险因素以及风险认识的信息和意见进行互动交流的过程。

2、每个人都是风险管理的主体风险管理涉及到房地产开发的方方面面,以至于无法将其职能归于某一个专业部门来负责。

3、进行风险控制虽可以减小风险发生概率,缓和风险发生后的严重程度,但却不能完全的消除风险,即便是风险回避和风险转移也不可能完全的避免各项风险。

4、风险是可以利用的由于长期性、损益双重性等房地产开发和风险的种种特性,对房地产开发而言风险常常是可以利用的。

结语

总而言之,房地产项目管理中,风险是难免存在的,但是它也是可以控制的。这就需要构建起风险预警系统,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将风险减少或者降低。房地产项目不同的阶段,就要运用不同的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有针对性的控制风险。现阶段,房地产项目面临的最大风险是投资风险,所以要加大投资风险的控制力度,制定针对投资风险的防范措施,争取在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下,将风险降到最小。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柜面业务 操作风险 防范措施

有关统计表明,在商业银行案件中,多数案件发生在会计领域,基本都涉及柜面业务,给银行、员工、以及客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声誉损失,因此,柜面业务的操作风险防范对于商业银行稳定运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这一内容探讨了其涵义、表现形式、产生原因和防范措施。

一、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涵义

关于操作风险的定义,业界有很多说法,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将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于人员、内部程序及系统的不完善或外部事件影响而导致损失的风险。全球风险专业人员协会认为:操作风险是与业务操作相关的风险,包括因业务操作失败形成的操作失败风险和由于外部环境变化形成的操作战略风险。国际清算银行对操作风险的定义是:操作风险是信息系统不完善或内部失控造成损失的风险,它与人员、系统上的失败以及程序和控制不当密切相关。

二、 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表现形式

(一)因操作人员在工作中操作失误而引发的操作风险。操作失误主要是指柜员在业务操作过程中由于缺乏责任心、对业务不熟练、基本功及业务知识不过关、工作疏忽遗漏以及偶然的误操作等原因形成失误,这在工作中较为常见,通常表现为录入错误、操作错误、遗漏关键操作步骤等情况,如金额输入错误,客户名称录入错误、业务操作反方向、业务交易代码记错、使用交易错误、入错会计科目等差错,这类风险事件通常有更正的措施,且因为没有主观隐蔽性,通常较容易被事中监督、事后监督发现而及时得以纠正和控制,使风险事件得以制止,损失得以挽回或减轻。

(二)因操作人员主观违规引发的操作风险。主观违规是指操作人员在熟知操作流程及相关制度的情况下,因内外部各种因素,不按规章流程操作,致使风险发生。

(三)因欺诈引发的操作风险。欺诈可分为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内外勾结等情况,因欺诈引发的操作风险常常会导致较为恶劣的金融案件,无论是工作人员主观作案,还是工作人员在工作之余接触犯罪分子,在威逼或利诱的情形下内外勾结作案,亦或是犯罪分子熟知银行业务和操作程序,利用银行风险漏洞,或利用风险防范意识和经验不足的新员工作案,都会给银行、客户带来巨大损失,严重影响银行、客户的资金安全及银行声誉。

三、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人员管理失效,造成风险隐患。

(1)人员配备不足,工作压力较大,岗位制约失效。第一,有些商业银行因节省人力成本考虑,往往以最低配置来配备人员,较繁忙的网点柜员工作压力较大,长时间疲劳操作,就容易因疏忽、主观省略、误操作等引起风险事件。第二,人员配备不足难以形成有效地岗位制约,部分网点存在混岗兼职现象,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

(2)员工培训体系不完善,培训不到位。一是对新柜员培训周期较短,常常以老柜员带新柜员的方式代替系统培训,把老柜员的习惯性做法当作制度来执行,更无法准确地判断业务的风险点,存在风险防范盲区。二是对新业务培训不及时,柜员难以立刻适应新业务,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3)人员轮岗频率不合理,容易引发操作风险。一是轮岗流于形式,以带班检查、强制休假或内部调剂等方式代替轮岗,未能发挥轮岗防范风险的实际意义,二是轮岗过于频繁,员工频繁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客户和业务特点,这样不利于管理上的稳定和业务上的发展。

(4)人员激励措施不足。对柜员重惩罚、轻奖励,柜员长期精神压力较大,工作积极性不高,并且容易引起逆反心理,影响工作情绪和工作效率,低级错误屡犯屡错,屡错屡犯,形成恶性循环。

(二)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在建设方面存在滞后性,因制度缺陷引发操作风

险。如新产品出现后,业务流程需优化再造,相应的规章制度需要同时跟进,但是商业银行因市场竞争的需要,往往过早地开展业务,而制度建设和柜员培训及考核相对滞后,在衔接期间因柜员未能马上适应新业务容易引发操作风险。

(三)经营管理导向问题引发操作风险。随着商业银行由经营型向创收型转变,很多分支机构过于追求业务量和营销指标的增长,而忽视了“内控优先,审慎经营”的理念,忽视了操作风险的防范。

(四)系统升级与业务发展速度、制度建设的契合度不够,操作系统不稳定,科技设备落后,从而形成操作风险。

(五)执行力不足引发操作风险。一是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不足。二是对风险防范的执行力不足,表现在没有将风险防范时时刻刻挂于心中,马虎大意,或心存侥幸。

四、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加强人员管理,树立“内控优先,审慎经营”的经营管理导向。根据业务需要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形成有效的岗位制约,通过提高系统智能化水平等手段减轻前台工作压力;制定合理的轮岗频率,使轮岗既能发挥风险防范的作用,又能够不影响业务发展;增强柜员绩效考核中的激励措施,提高柜员工作的积极性;减少柜面营销任务,使柜员把精力放在认真钻研业务,减少柜面操作风险发生的概率。

(二)完善培训体系,加强员工培训。第一,建立一套新柜员培训制度,包括集中培训、柜面实习、问题反馈等,通过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考核后方能上岗。第二,通过各种方式激发柜员学习的积极性,将学习方式由集中灌输向主动学习转变,培训方式由集中培训向业务自学+集中交流转变。第三,加强对新业务知识、新流程和制度的培训学习,使柜员能够在接受新业务之前对相关业务流程和制度了然于心,对业务的重要操作环节和关键风险点非常熟悉。第四,加强风险警示及职业道德培训,通过大量实际案例分析,加强柜员对风险的认识,提高对风险的识别和判断能力;开展警示教育,使柜员认识到合规操作的重要性,形成不能违规、不敢违规、不想违规、不必违规的自我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

[1]李世宏,建行基层行整治柜面业务多发问题的对策思考[J].现代商业银行导刊,2011,(7).

第4篇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我国企业的并购活动也日益活跃起来,并且逐步走向国际化。然而,我国企业的并购活动依然处于初期,结果不尽人意,原因有政治、外交和市场等多方面的,其中忽视财务风险的存在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充分分析和认识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并加以有效控制是并购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企业并购 财务风险 防范措施

一、关于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分析

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是指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企业因发生并购活动而产生财务风险。具体而言,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是指由于价值评估、交易支付及财务整合等各项财务决策所引起的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是并购价值预期与价值实现严重偏离而导致的企业财务危机和财务困境。

(一)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

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是企业并购前期准备的关键。在财务报表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性,目标企业可能会利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等会计方法,修改财务报表,隐瞒真实的会计信息,使得并购方难以准确估计目标企业的资产价值和盈利能力,导致并购方高估目标企业的价值;在价值评估方面,中介机构可能为了私人利益对目标企业进行评估时,选择不恰当的评估方法,导致企业价值的评估结果失真,不能真实反映目标企业的实际价值。

(二)企业并购交易支付风险

当前企业并购中的支付方式主要包括现金支付、股票支付和混合支付等方式。采用现金支付是最简便的并购方式,能够快速控制目标企业,但是会增加企业的现金压力,降低并购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调整能力,导致并购企业债务风险,甚至破产风险;采用股票支付,可以减轻并购企业的资金压力,获得税收价值,但新股的发行会增加并购企业的成本、稀释股权,减少对目标企业的控制权;采用杠杆支付,用较少的资金取得目标企业的控制权,但目标企业未来现金净流量不稳定,可能出现高负债风险,增加了整合的难度;采用混合支付,并购企业将多种支付方式组合,相互补充,克制彼此间的不足。由于技术与市场原因,我国采用此方式较少。

(三)企业并购财务整合风险

企业并购交易完成后,并购方需要对目标企业进行战略整合、人力资源整合、财务整合、企业文化整合等,其中,财务整合是企业并购整合的核心环节。当并购企业在整合期内,如若财务行为不当,会使潜在的财务风险发生,进而出现并构成本增加、资金短缺现象,阻碍企业的发展;整合期间并购双方可能会因财务制度、财务机构设置的不同发生矛盾,导致并购企业发生损失;并购企业内部,如若发生财务失误或行为监控不当,也容易导致并购企业的财务风险发生。

二、关于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并购准备期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防范

针对来自目标企业财务报表信息的防范措施。并购企业需要在做出决策前对市场环境、政策法规、目标企业的状况和自身能力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把握宏观经济走势,了解和分析目标企业所处行业的产业政策、法律环境、产业状况和产业结构,将目标企业公开的财务信息与行业平均水平作比较,通过借助专业评估机构如资产评估事务所出具的报告,对因既往事实而追加的并购成本,要签订补偿协议等方式防范该风险。

针对来自评估体系风险的防范措施。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应该以并购动机和目标企业的状况为依据。对于以获取资产为主要目的的战术并购、目标企业为亏损、无形资产所占比重少的情况,应以资产价值基础法为主;对于并购企业看重的目标企业未来能带来效益的战略性并购,应以收益法和贴现现金流量法为主。

针对来自中介机构风险的防范措施。鉴于目前我国中介机构发展良莠不齐的现实情况,并购方应加强对注册会计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审查,选择具有独立、客观、公正的高水平中介机构,参与弥补并购企业专业知识不足、专业人员缺乏的缺陷。

(二)并购交易过程中支付风险防范

现金支付情况下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在采取现金支付方式并购前,并购方必须确认合并后资产变现和负债到期的时点和数量,同时客观、准确地预测主营业务的现金流入与流出期限和数量,将得到的数据在时间轴上串联起来,现金流入和流出对比,寻找出现金流和资金缺口的时点。对于可能出现现金缺口的时点,并购方有充足的现金予以支撑。

股票支付情况下财务风险的防范。如果股票支付发生在上市公司之间,并购各方可以直接以现时股价为依据,确定并购价格、换股比例和股票支付数量。然而如果股票支付发生在非上市公司之间,需借助评估机构的价值评估结果来确定换股比例和数量。

杠杆支付情况下财务风险的防范。核心是要保持被并购方未来期间现金流量的稳定性。收购前并购方与被并购方的长期债务都不宜过多。选择经营风险小,产品需求稳定,发展前景较好的目标企业。并购方在日常经营中能预留一定的现金作为偿债基金以应付债务高峰的现金需要。

第5篇

【关键词】金融会计 风险成因 防范措施

一、金融会计风险概述

(一)金融会计风险内涵

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企业经济活动也变得更加繁杂,由此也出现了更多的经济发展不确定性问题。会计是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信息的有效披露对实现企业稳定发展意义重大,但是如果会计信息不准确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金融会计风险。在现阶段,金融会计风险被定义为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的时候,由于对会计信息错报、漏报导致财务报告反应的内容不真实,进而影响企业金融发展、出现金融发展风险的行为。

(二)金融会计风险的特征

1、客观性。金融会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因为人们的喜好发生转移,在发展金融经济的时候只能通过某种方式来避免金融会计风险带来的损失。另外,受金融会计理论的局限、金融财务报表只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企业经营发展实际,不能充分反映出企业经营发展的整体规律。

2、潜在性。金融会计风险会潜藏企业金融会计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如果会计信息在错报之后没有被发现,这种风险就是一种潜在性的。在某种情况下,这种潜在的金融风险会在真正意义上转变为一种真是的会计风险。

3、严重性。金融会计风险体现在企业会计工作中,在发生之后不仅会为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带来制约,而且还会为企业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会计信息不准确不利于企业良好形象的维护,也会在无形中加大企业发展成本。同时,在会计信息不准确的情况下,社会资源配置将无法实现,进而影响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秩序。

二、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金融监督管理模式不完善。我国现阶段金融监督管理模式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地方政府部门对当期金融发展采取了保护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金融企业的发展。第二,金融发展宏观监管存在真空地带,无法对遇到的金融风险问题有效防范,加上一些金融机构本身的不完善、制度滞后等加大了企业金融风险。

(二)金融企业市场竞争激烈。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逐渐暴露了自身发展的缺陷,表现为在没有形成社会发展平均利润的情况下,有很多社会资金被金融企业账面投资回报率盲目吸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入门槛低,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加重了金融企业市场竞争的激烈。

(三)金融企业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现阶段,我国金融企业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在具体的工作中,会计人员学识水平、专业技能、道德素养等的良莠不齐无法有效防控金融企业发展风险。

(四)金融会计管理手段需要改进。金融会计管理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如何实现对金融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的优化管理。第二,如何对现有会计电算化发展形式进行改革。

三、解决金融会计风险的策略

(一)改进金融企业的会计制度。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金融企业的会计也实现了全面对外开放,为了更好的防控金融企业的会计风险,需要有关人员根据国际上通用的会计标准改进现有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通过对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改进提升金融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展地位和作用,有效防范金融企业的发展风险。结合我国金融企业发展实际,改进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第一,对金融企业资产质量仔细核实。对于金融企业的贷款质量需要按照五级分类标准进行,要对和贷款资产有关的其他资产使用情况进行核对,并要按照账面价值和可回收抵扣原则进行资产的核实。第二,对金融企业的收入进行合理的确定。金融企业的发展 要缩短应该收取利息的限定核算时间,将利息应收取的时间从六个月改为三个月。第三,对金融企业固定资产拆旧办法进行改进,应用加速折旧法。第四,根据实际发展降低金融机构的税负。虽然国家出台了降低金融企业的税负,但是金融企业的税负和其他产业相比依然很高,在税负高的情况下加重了金融企业垫付税金的情况,由此导致财务信息失真。

(二)对现行的金融会计管理体制进行改革。金融企业会计工作在受领导体制的影响下,无法充分发挥出金融企业的会计职能。为此,需对现行金融会计体制进行改革,现阶段,改革金融会计体制的措施是实行金融会计委派制,具体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金融行要对各个金融分行、直辖支行实行会计委派制度。会计经理人员归派出行出行,工作关系要由出行财会部和派入行同时管理。第二,形成委派会计经理制度。对委派的会计经理要按照相关的会计法来进行任职安排。第三,赋予委派经理一定的权力,具体包括按照相关法律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管理,要赋予委派经理一定的重大经济事项参与权。第四,进一步明确委派会计经理和工作义务和职责,加强委派经理和其他负责人之间的密切联系。

(三)建立会计风险防范系统。通过会计风险防范系统的建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会计信息不准确带来的会计风险。会计风险防范系统主要是对金融企业自身风险防范的基本会计系统,对金融企业发展的风险识别、风险预防、风险化解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会计风险防范系统具体分为金融企业会计风险反映系统、会计监督系统、会计预测系统等。其中,金融企业会计风险反映系统是该系统的基础,通过会计核算工作对企业发展中的会计业务和会计信息应用情况进行分析,进而为规避各种风险提供有效的信息。会计风险预测系统是通过应用会计定量预测方式和技术,对金融企业发展中的各种风险情况进行预测,进而减少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

(四)强化金融企业会计队伍建设。第一,各级领导要统一思想,提升对金融企业会计风险防范工作重要性的J识,并要对会计风险防范工作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第二,从金融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遵守法律法规等方面深化对会计工作人员的教育。第三,为企业会计工作人员提供更多学习和培训的机会,通过培训降低他们在会计工作中的失误。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下,各个领域行业的发展一旦出现问题很容易会波及其他相关企业,进而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稳定。

参考文献:

第6篇

我国公民与企业的一项法定义务就是纳税。这里,企业就是一个纳税大户,企业在积极进行纳税的同时还要注意加强税务规划,尽可能的将企业税务风险降低。那么,企业该如何加强税务规划以防范税务风险呢?这就是本文所要研究的内容。首先分析了诱发企业税务风险的因素,然后提出了企业税务风险的防范措施,最后进行了总结。做这些的目的就在于,当在进行同行业务交流的时候,能够提高企业税务风险防范与规避的能力,进而能够更好的履行纳税义务。

【关键词】

企业;税务规划;防范;税务风险

企业降低税务风险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加强税务规划,这也是适应经济发展、时代进步的必由之路。税务风险有着很强的不可预见性与不稳定性,而且还没有办法消除和回避。所以企业的税务管理人员必须尽可能的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认真的分析诱发企业税务风险的因素,然后采取防范措施,才能使企业加强税务规划,减少一些不必要支出,提高企业税务风险防范与规避的能力。

1.诱发企业税务风险的因素

1.1 企业经营者的管理理念

中国大多数的企业经营者注重的是销售、技术开发等一些经营方向的问题,而在税务风险方面意识较低,再加上经营者对税法知识不了解,有时候就会忽略了税务风险,这样会使企业形成不知后果的税务风险。甚至有一些高层会把解决税务问题的重任压在税务人员身上,希望能够通过一些手段减少税额,这样就在无形中形成了严重的税务风险。

1.2 涉税人员的业务素质

由于企业规模的不同,税务人员的招聘要求也不同,在处理事务上使用方法也不同。例如,有时候他们在主观上,是希望能够按照法律法规缴纳税收,但是因为自身业务不过硬,在一些税法的理解上不是很透彻,再加上不能及时、有效的与税务部门进行沟通,这就会使他们容易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进行纳税操作,会产生违规行为。再例如有一部分对税务很精通的人员,会找出税法漏洞,虽然表面合法,但实际上并不符合规定的操作。这些状况都会使企业造成真实的偷税漏税,会给企业造成严重税务风险。在这时,由于管理者每天要处理的缴纳税额核算比较繁琐、繁重,一旦计算失误,或者处理税法与会计存在的差异,也会使企业出现严重税务风险。

1.3 企业内审制度不健全

影响税务风险水平高低的一个关键是企业内审的健全。一旦企业内审的制度不健全,就会使企业内审工作失效,增加企业的税务风险。同时还会造成企业非蓄意税收违规行为,造成企业深层次涉税缺陷。

1.4 税收政策把握难度大、灵活性强

我国税收政策的特点就是灵活性强,这也是造成企业税务风险的因素。我国宏观调控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税收政策。税收政策的调整是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的,但是它的时效性比较短,再加上国家在不同的经济阶段,也会对不同地区政府行业进行税收政策的调整。正是因为这个特点,使企业很难把握税收政策,就会给企业造成税务风险。我国现行的税收政策与法律法规特点是多层次、复杂性,使企业在把握与理解上难度加大,最后会利用不当造成税务风险。

2.企业税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2.1 致力于企业纳税诚信文化的培养

企业发展的软实力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能够指导企业人员正确行为的做出。企业文化的依法纳税、诚信守法培养,公司高层开始重视税务风险,则下边的工作人员则会更容易工作,加倍认真对待问题。企业从上到下有依法纳税正确意识,能够提高企业税务风险防范与规避的能力。

2.2 加强与税务机构的沟通和联系,打造和谐的税企关系

政府宏观调控一个重要手段就是税收,职能是经济调控与财政收入。为了使地区发展的不均衡得到缓解,使国家经济高速的发展,政府给了税法机关自主控制权。所以,企业不仅仅要关注税法更新,还要加强与税法机关的联系与沟通,这样能够降低企业税务风险,打造税企关系的和谐。

2.3 提升广大税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为了减少企业的税务风险,巩固企业利益,利用国家优惠政策,提升税务管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来提高企业税务风险防范与规避的能力。

2.4 对企业的一切涉税事务进行系统的管理

财政部门主要解决的就是企业税收问题,财务人员应该是帮助公司各个部门的税收业务履行纳税义务。如果财务问题仅仅是用财务调整的方法解决,这样就会出现很多不可预知的风险。为了避免企业的税务风险,必须提高企业的税务风险意识,将税收、财务、业务等税务事务进行管理,从根本上对税务风险进行控制。

2.5 建立健全而有效的预警报告机制

企业应该定期的开展税务报告对财务管理的平日工作进行督促,通过报告能够帮助经营者及时了解财政政策的最新消息,降低风险系数,加强企业税务风险防范与规避的能力。而且一旦出现问题,能够及时调整,降低风险,有效控制风险。

3.结语

总之,企业应该在时展需要下,认真分析诱发企业税务风险的因素,并结合实际着重于培养企业的纳税诚信文化,加强和税务机构的联系与沟通,打造一个和谐税企关系。还有一点要提升税务管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建立健全有效预警机制,全面提高企业的税务管理能力,提高企业税务风险防范与规避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倪曙,陈光.试论加强企业税务风险的防范策略[J].科技信息,2012,(32):88

[2]刘慧.企业税务管理问题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3,(4):222+224

[3]艺阳.大企业税务风险[J].新理财,2013,(1):9698

第7篇

关键词 建设工程 勘察合同 合同验收

作者简介:谢晓琴,西南交通大学。

一、 项目、合同主体、合同签订的风险防范

(一) 项目风险防范

1.项目的风险。我国建设工程方面的法律法规的不成熟、不完善及市场管控机制的缺失,使得一些动机不纯的人有机可乘,而这将导致勘察合同的风险。

2. 项目风险的防范。上述引发项目风险的行为缔结的合同无效,甚至可能触犯到刑法,于勘察单位是得不偿失。最优做法是防范于未然:一是核查待勘察项目是否存在。国家项目可以查验其立项报告、政府批文等文件的真实有效性;私人项目可去查验项目地国土资源局、建设规划局等政府部门查验土地存在与否及用途、开发主体等备案信息的真实性、一致性。二是核查待勘察项目是否具有合法性。深入了解项目有关文件,在有关部门核查项目是否完备规划许可证、环评批复等行政审批手续以及土地出让合同书或能否查到该合同书的备案信息,也可在项目地的省级建设主管部门查验项目的备案登记记录。

(二) 合同订立的风险防范

合同订立的风险指善意缔结合同的双方在磋商、谈判及签订阶段忽略了某些潜在重大问题或在重大问题上互不相让未达成合意导致的风险。建设工程勘察合同的订立方式主要为直接发包和招标发包。

1. 直接发包方式订立合同的风险及防范。直接发包是指发包方不再组织进行招投标,直接将勘察业务发包给具备相应资质、有能力及良好信誉的特定承包人。其中,还需关注承包方将工程主体外的勘察业务再分包等问题。再分包在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是以招标还是直接分包的方式进行。实践中,多表现为承包方找相熟或常合作的勘察单位,由其直接承接。

二、 合同内容的风险防范

(一)合同内容的风险

三、 合同履行过程中的风险及防范

(一)合同履行过程中的风险

(二)合同履行过程中的风险防范

第8篇

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是风险管理理论,应用于反腐倡廉建设,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实现对供电企业廉政风险的能控、可控和在控,从源头上有效预防和治理腐败,是事先预防、化解风险、遏制腐败的有效途径。本文浅述了供电企业廉政风险防范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和问题,提出了把控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供电企业;廉政风险;防范管理

中图分类号:F406文献标识码: A

一、当前廉政建设的主要做法

岗位廉政风险防范专项活动把查准、找全和监督管理风险点作为重点。引导全体干部职工结合自己的工作和思想实际,通过多种形式,认真分析并找出存在或潜在的风险;同时组织查找部室、车间、特别是供电营业所风险点。把全体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形成人人查找风险、人人公开风险、人人制定措施、人人参与监督、共同参与反腐倡廉建设的良好局面。

制定风险自我防控措施。通过及时启动风险预警,进行事前、事中提醒,有效化解廉政和监管“双风险”;通过实行风险责任追究和事后跟踪处理,有效控制廉政风险转化为严重违纪违法行为。通过廉政风险的“排查、评估、防控、预警、问责”等五个工作环节,以及国家电网公司“三化三有”特色惩防体系,初步形成事前排查预防、事中动态掌控、事后跟踪处置“三位一体”的廉政风险防控体系。

二、存在的风险和问题

(一)主要风险

1.思想道德方面的风险。由于个别党员干部放松了对自己世界观的改造,理想信念不坚定,贪图享受,生活不检点,骄奢逸,败坏了党的形象。

2.在营销管理方面的风险,违反营业管理规定,损害供电企业利益。包括估抄、截留、少记或不计量、降低电价标准、违规或私自收取营销业务费、工程费以及收费不开具正式发票等行为。

3.制度机制方面的风险。廉政风险的防范管理,特别是防范机制的建立,在企业党风廉政建设中由于运行时间不长,尚未建立和形成一套完整的、规范的运作程序和管理体系。一些单位和部门虽已建立健全了相关管理制度,但制度可操作性不强,贯彻落实不到位,约束力和监督力的作用不明确,不能形成有效的常规化工作措施。

4..岗位职责方面的风险。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不履行“一岗双责”或履行不到位,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私利,违反廉政自律相关规定。

5.在财务及物资管理方面,不及时上交和挪用电费、工程款和材料费;利用职务之便对自己、亲朋好友或关系户减免或少收电费、工程款和材料费;违规私自处理、变卖废旧物资和材料等违背电力法规有关规定,为他人窃电提供便利、对窃电行为知情不报、不按规定处理窃电,从中捞取好处。为客户工程“三指定”,从中获取好处。私自接洽客户工程或转嫁材料收取费用、强制客户租用临时用电表箱等。

另外在干部任用、资金分配、物资采购、项目审批和工程建设等环节中都容易出现违规违纪行为,带来廉政风险廉政风险防范措施。

(二)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党员干部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认为查找风险点其实就是公开腐败点”,担心大范围查找和公开风险点会给某部门的社会形象带来负面影响,担心查找风险点会影响自身的“政治前途”,担心公开风险会招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2.风险排查不全面。对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工作时紧时松。在查找风险点过程中避重就轻,排查单位的多,查找个人风险点的少。

3.风险防范意识淡薄。一些单位对党员干部的日常跟踪监督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失之于松,存在重教育、轻管理,重惩处、轻监督的现象。

三、廉政风险防范措施

1、建立健全防范风险信息平台。

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业务信息化管理系统数据库,补充述职述廉、民主生活、班子考察以及、财务、审计、人事等方面信息,增加廉政风险分析、廉政风险测量等功能,动态掌握各类风险。让每位员工起到随时警示、提醒的作用。另一方面,建立廉政风险档案,,并建立廉政风险信息库(信息的采集、整体情况的综合评估和动态管理等),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实施集中管理和重点防控。

2、健全完善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的运行机制

1).构建廉政风险责任体系。一要明确廉政风险防范管理责任,根据不同等级的风险点分别确定直接责任人、监控责任人和领导责任人,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切实构建起领导有力、职责清晰、运行高效的廉政风险防范管理责任体系;二要对廉政风险的识别评估、应对措施的制定落实、防控效果的系统评价,以及组织协调各项工作等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

2).落实廉政风险管理措施。一要加强前期预防,建立健全教育长效机制。将廉政教育纳入干部职工岗位培训的重要内容,增强拒腐防变的主动性和坚定性。二要加强中期监控,建立健全风险监测机制。通过举报、案件查处、监督检查、经济责任审计、干部考察、网络舆论等多种渠道,加强对岗位履职行为和权力运行过程动态监测。三要加强后期处置,建立健全预警纠错机制。对已经发现的廉政风险,及时向有关部门或岗位个人发出预警,运用谈心疏导、警示提醒诫勉谈话、责令纠错等处置措施,纠正工作中的失误和偏差,化解廉政风险。

3)强化廉政风险监督考核。一要加强检查考核,对在考核中发现的问题既要限时纠正,又要及时严格地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二要加强监督优化,针对在廉政风险防范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制定和不断优化防范措施,跟踪督导,形成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的良性循环。

3、 重视廉政建设“红线教育”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红线”是指与企业的企业文化、价值观以及各种规章制度相违背的企业“行为”。“红线”是企业的底线,是任何人都不能触犯的“企业天条”。某些时候,对一个组织来说,“不能干什么”比“能干什么”更重要,1927年率领工农革命军准备向井冈山进发,宣布了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它的颁布,对统一全军纪律、加强部队的思想和作风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企业同样需要自己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部分供电公司也高度重视廉政“红线”教育,推出了反腐倡廉领域典型“违章”行为,还下发了廉政书籍,如《从政提醒—党员干部不能做的150件事》,这些做法都是电力系统加强“红线教育”的有益实践。“红线”好比电力企业的“法律”,只有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才能保持其严肃性。红线文化要求要克己奉公、洁身自好、律己修身、警钟常鸣、学法知法、不以身触法。各级领导干部更应该是守法的模范,更应该身正为范,号召大家远离行为。只有远离,按规章办事、按制度办事,时刻保持警惕性,才能保证自己的健康成长,保证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

4、 领导重视并带头防范风险是关键

推动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没有领导的重视是难以持续和深入的。没有领导带头,查找风险也是走过场。各单位党政正职是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领导小组要加强领导和指导,不仅对实施方案进行评判,还要对中层以上干部的个人风险识别防控表进行审核。并且挂到网上、贴到墙上,起到示范表率作用。

5、 改革监督体制促进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

鉴于基层单位纪检监察组织现行的双重领导体制给党风廉政建设监督检查、责任追究、考核落实等方面带来的体制上的“障碍”,上级公司党组和纪检组应该组建纪检监察巡视员队伍,定期或不定期对纪检监察工作开展巡查。同时,各级供电企业要加强纪检监察体系建设,可向基层所站派驻纪检监察员,由公司党委和纪委直接管理,促使党风廉正建设责任制的全面落实。

结束语

把风险管理理念与方法引入供电企业反腐败工作中,针对党员干部因各种原因造成不能廉洁自律的廉政风险,建立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筑起预防腐败的多重防线,形成“人人重视廉政风险,全员参与风险防范”的良好氛围。为新时期供电企业的党风廉政建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支持平台。

参考文献

[1] 庄德水.廉政风险管理的分析框架:理论、过程和机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