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养猪的市场前景

养猪的市场前景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01 15:51:2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养猪的市场前景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养猪的市场前景

第1篇

在山东省沂南县砖埠镇只要提起秦玉玺,群众对他当镇人大代表的事知道的不多,相反对他靠“金针菇、小蘑菇、猪饲料”发家致富的事,几乎人人皆知,无不竖起大姆指,夸他有思路、有办法,菌种催生饲料“富了”他。

秦玉玺是砖埠镇山南头村村民、镇人大代表,三合菌业合作社社长、三位一体养猪合作社社长。他爱接受新事物,认准的事就不放松,从20多岁开始研究菌种,到青岛、济南等地参观考察,学习外地技术和经验,并尝试种植菌种,开拓他人生创业之路。

金针菇“如意棒”

秦玉玺在参加农民创业培训时,从专家讲课那里得知金针菇由于具有保健的特殊作用,市场前景十分看好。回家后马上买来有关金针菇的书籍和光碟,并从外地聘请来技术人员,很快投入生产。当年生产2500公斤,以每公斤10元的价格被抢购一空,仅此一项就收入2.5万元。为了扩大生产规模,他又新增3名工人,投资5万元用于金针菇生产。

小蘑菇“致富伞”

农民创业的典型激起秦玉玺要继续发展小蘑菇奔致富路的想法。秦玉玺投资20万元用于扩大厂房,聘请技师2名、工人8名,从流程、技术等方面加强管理,还按照“合作社+农户”发展思路,发展周围40余户蘑菇户,带动大家用小蘑菇撑开“致富伞”。当年就生产小蘑菇100万公斤,按照每公斤市场价4元,仅此一项就增收400万元。自己富了,周围的群众也跟着富了。打开“致富伞”的秦玉玺,还有一个大胆的想法,那就是要尝试打开进军超市的大门,撑开“合作社+农户+超市”这个更大的“致富伞”。

猪饲料“金元宝”

秦玉玺看到同期参加培训的学员靠养猪走上了致富路,就走进周围养殖户中,寻找商机。当听到养猪户对饲料供应不满时,便产生要成立“三位一体”养猪合作社的想法,把猪饲料换成“金元宝”。他说干就干,多次到辛集镇同期的农民创业学员刘会海那里要来猪饲料相关资料,并通过刘会海与外地猪饲料厂家接上头,搞起厂家与养猪户直接对接,进行饲料供应为主的技术、销售“三位一体”服务。当年他投资10万元,发展社员120户,卖饲料60万吨,仅此一项就为广大养猪户节约4000元,自己赢利10万元。

第2篇

广西容县鸿大绿色饲料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海泉创办的公司,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了“企业发展,市场广阔,农民增收”的发展目标。公司组建有2个农村养殖农技协会,下辖8个农村养殖合作社和养殖协会,拥有3条标准化先进饲料生产线、3个瘦肉型原种猪科普示范养殖基地,饲养瘦肉型原种猪5000多头和自主研究培育的鸿福种猪4000多头。 2003年他的公司获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称号,他于2004年获自治区“种养能手”称号,2007年12月获广西科协、财政厅授予广西惠农兴村先进个人,2008年被中国科协、财政部评为 2008年全国惠农兴村先进个人,2010年获玉林市劳动模范称号。

上世纪90年代初,陈海泉下岗后参加农函大学习,学到了一套科学养殖技术。经过反复市场调研及聘请专家论证后,陈海泉于1997年筹资200万元创建了广西容县鸿大绿色饲料有限公司,成为集饲料开发、畜禽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科技型养殖企业。经过10多年艰苦拼搏,陈海泉开拓了“公司+基地+协会+农户+农函培训”新型养殖模式,年出栏鸿福瘦肉型肉猪4万头,仔猪5万多头。瘦肉型猪养殖基地被确定为广西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陈海泉成为该县带动农民科学养殖奔富路的领头人。

陈海泉在本地发展会员5000户,为养殖户提供种苗、饲料、药品、养殖担保贷款及技术培训服务,并保价回收养殖产品统一销售,为养殖户提、供、销一条龙服务。陈海泉还在公司建设示范基地和养殖协会,在容州等镇建立了3个养殖基地,在东光等村发展了8个养殖协会,辐射周边13000户农户发展养殖业。聘用100多名技术人员到乡镇巡回举办技术培训班,指导农户饲养公司培育的优良品种“鸿福猪”。陈海泉还针对农村中年妇女外出打工难的特点,为她们进行技术培训,吸引了众多的农村妇女加入公司基地协会的养殖行列。在5000多名会员中,妇女占68.5%,公司总部及下属机构共有员工近300名,妇女占70%。据了解,今年与陈海泉合作的养殖户总收入近1亿元,养猪户人均收入比一般农户人均增收1300多元。

陈海泉创办鸿大公司虽然取得令人羡慕的成就,但他并不满足。一方面,增加投入完善科技培训设施,在公司的3个示范基地建立了电教室,配置了投影机、电视机、录像机、软盘、光碟等多媒体设施,从大专院校高薪聘请一批专家为会员养猪户和公司养殖基地授课。另一方面,依靠科技进步打造鸿大公司产品名牌。公司与广东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合作开展了技术改造、生猪品种改良、无公害饲料开发和无公害养殖研究,成功地利用进口公猪与本地 -母猪杂交培育出瘦肉率高的生猪新品种鸿福猪,成为长膘快、耗料少、瘦肉率高、抗病能力强、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新品种鸿大瘦肉型猪,打造了“鸿福猪”品牌,产品畅销两广市场。

第3篇

大自然森林猪专业合作社

大自然森林猪专业合作社,位于木兰县西北部,距哈尔滨128公里。是2009年经工商管理部门批准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养猪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有养殖户80家,主要从事生猪饲养、繁育等业务。现有管理人员2人,专业技术人员3人,员工24人。

养殖场位于木兰县大贵镇龙泉村,场区总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四周天然林环绕,绿树成荫,环境清新,交通便利,电力网覆盖全区,通讯设施完备,是理想的养猪场所。目前,已建设完成混凝土道路、办公室、饲料车间、仓库、猪舍等,总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森林猪存栏900头,供水、供电、配套设施齐全。

运行模式和最初效益

哈尔滨市年消费生猪300万余头,而目前本地自产生猪仅能满足消费量的30%,市场需求量相当可观。

哈尔滨大自然森林猪专业合作社采用“完整产业链+合作社+农户”的全新运行模式,通过一体化经营,搞好生产试验示范,对比增产增效成果,强化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建立快捷、便利的营销渠道,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尽快形成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格局,最终达到有效降低养殖成本、提升生猪品质、提高社员收益的目的,从而极大地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合作社进一步转变观念,发展无公害生态养猪,创造绿色效益,以无公害产品为纽带,以安全、环保和效益为目的,以采用微生物学工程技术方法综合处理,生产无公害生猪产品和有机肥,大力推行畜牧业清洁生产,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实现粪便的资源化、无害化,有效减少农业污染,发挥综合科技示范作用,使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哈尔滨大自然森林猪专业合作社的森林猪养殖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生产无公害森林猪,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从而实现养猪生产圈舍标准化,品种标准化,营养标准化,猪群保健标准化,生产管理技术标准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养猪效率,对改善人们的饮食结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把发展环保型畜牧业与改善农民生产环境质量、降低畜牧业生产成本、提高畜产品和农产品的安全性、增加农民收入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推广应用优良品种,指导农民规范生产,统一管理收购,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区域经济落后现状。2009年合作社实现销售收入70万元,纯利润19万元;2010年销售收入115万元,纯利润40万元;2011年销售收入150万元,纯利润70万元,合作社社员户均增收1.2万元。

综上所述,哈尔滨大自然森林猪专业合作社一方面生产无公害商品森林猪,另一方面改善规模化生猪养殖场粪便污染环境问题,减少疾病发生;同时变猪粪为肥料,增进土壤肥力,改善生态环境,防止土地退化。通过种、养、加结合,提升产品质量,达到了无害化、有机化、资源化、商品化。合作社正努力建设成为集科普宣传、技术培训、生态养猪、有机肥生产于一体的现代化畜牧生态养殖基地。

哈尔滨森野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经营项目

第4篇

畜牧科技有限公司以养殖生态猪为主的集团公司,占地60亩,是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市重点扶贫农业龙头企业,一期生态猪舍9栋已建设完毕,二期13栋猪舍正在建设中。公司秉承“绿色理念”,采用生态养猪法,目前能繁母猪200头。公司在职残疾人5人,项目运营后,将实行“公司+农户”的一体化模式,通过公司与残疾农户的合作经营,带动一方残疾农民脱贫致富。

二、项目概况

该项目建成后,可以有效地促进市特别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加快产业化建设步伐。项目实施后,将采取“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订单农业,让利于残疾户,同时带动周边农户、周边乡镇的共同发展、共同致富,基本形成了一个集良种引进、规模繁育、批量发放、圈舍达标、设施齐全、储存加工、专业化防疫灭病、科学化配料喂养、规范化管理于一体的新格局,真正起到公司项目辐射带动、帮扶残疾人脱贫致富的作用。

三、项目背景

(一)项目提出的背景

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无公害生态优质肉猪的发展迎来了全面发展的黄金时期,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在整个肉食品结构中传统上以猪肉为主,国内市场上优质无公害生态瘦肉型猪肉销售将呈现巨大的市场空间,自2006年起国内市场猪肉价格普遍上扬,并且一涨再涨的现象,就是很好证明。同时长期困扰我国广大农民养猪低效,猪肉市场长期低迷的不利态势已经过去,而规模化标准化的无公害型生态养猪将在未来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该项目符合国家大力发展扶持畜牧业向规模化科学化标准化的要求,是落实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办关于促进生猪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具体体现。并且在市镇锣镇建立一个万头无公害型生态商品猪的养猪场,可以有效解决市及周边大城市的菜篮子问题。另外,残疾人属于社会中最困难群体,而市贫困残疾人占全市贫困人口的80%,宁夏市天鹏畜牧科技有限公司从为残疾人扶贫脱困救助工作出一份力的目标出发,力求解决一部分残疾人的脱贫致富问题,为此拟筹建“市镇锣镇天鹏万头生态养猪厂”。

(二)项目必要性

首先该项目实施能够加快贫困残疾人稳定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市经济基础相对较差,传统的养殖业被视为人们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一条重要途径,身为弱势群体的残疾人更无例外,把种养业作为维持生计的重要来源。因此,该项目的实施可以为贫困残疾人尽快脱贫提供一条方便快捷有效可行的致富途径,对于促进和谐社会有着一定的意义。

其次项目以“公司+农户”为主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企业通过合约确定残疾农户为生态猪养殖户,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采取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培训、统一收购、统一服务的五统方式,保证货源、商品猪质量,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效益,壮大了企业经济实力,扩大了企业影响力,加强了市场竞争力,确保企业稳定发展。与此同时,企业将资金缺乏、技术落后,经营分散的残疾农户结成统一体,领进大市场,促进了双方在资金、劳力、场地、技术优势上的互补,增进残疾农民增收,从而实现了公司农户双赢目标。

另外,生态猪扶贫项目的建设,不仅有效地扶持了贫困残疾人家庭增收脱贫,而且能带动辐射周边乡镇百姓的养猪积极性,能够激励农户到基地购买优良仔猪,发展壮大市养猪业。同时能够进一步刺激市饲料加工、肥料制作销售等行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猪粪加工业则与无公害设施蔬菜、枸杞种植业等相呼应,可以为市农业产业的发展增添浓墨的一笔。

(三)项目可行性分析

1、地理位置优势突出,交通便利,便于运输

市位于宁夏中西部宁夏、内蒙古、甘肃交界地带,东与宁夏吴忠市接壤,南与宁夏固原市及甘肃省靖远县相连,西与甘肃省景泰县交界,北与阿拉善左旗毗邻。同时市位于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与呼包—包兰—兰青经济带的交汇处,地处西部开发的重点区域,受到银川、兰州、宝鸡、西安等大城市的辐射,宏观区位条件良好。另外是全国铁路交通大动脉的西部“桥头堡”,是欧亚大通道“东进西出”的必经之地,境内多条国道、省道纵横交织,村镇公路四通八达,形成了公路、铁路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交通发达,为商品猪的外运和销售提供了有效的运输保障。

2、既符合当地实际,又满足残疾人需求

市近116万人口,残疾人40000多人,占全市人口3%左右。全县贫困人口6400人,其中残疾人5000人左右,占全市贫困人口的80%。涉及1900余户残疾人家庭,其中有劳动能力900户左右。同时生猪养殖是市城区镇罗镇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产业服务功能健全,生态猪肉以其绿色无污染、无疫病、肉质品质高而享誉宁夏,成为市一产业品牌,因此在市发展生态养猪业有着巨大上升空间,这一项目建成后能辐射市镇锣镇及周边地区残疾人可扶户,形成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经营,建成公司加残疾人可扶户的经济联合体。

3、生态养猪模式可以带给养猪户更多的利益,适合残疾人操作

本项目生态养猪饲养模式是在舍内设置80~100厘米的地下或地上式垫料坑,填充锯末或秸秆等垫料,利用微生物制剂对垫料进行发酵,形成有益菌繁殖的小环境,抑制有害菌和病毒。猪粪尿直接排放在垫料上,实现粪污零排放;粪尿加速了垫料微生物的发酵,产生热量,保证猪只能正常越冬;恢复了猪只的拱食习性,采食发酵产生的菌体蛋白,成为猪只的补充料;垫料较长时间(一般2-3年)根据需要清理一次,成为高档有机肥料;整个饲养过程对外达到零排放、无臭味、无污染。本项目具有以下优点,非常适合残疾人运作。

一是省水、省料、省劳力。生态养猪模式不需要用水冲洗圈舍,仅需要满足猪饮用水即可,较传统集约化养猪可节省用水85%~90%。猪粪、尿被微生物分解转化为可被猪食用的有机物和菌体蛋白质,猪通过拱食,可节省精饲料15%~20%。由于猪场不需要清粪,饲养人员仅需保证及时喂料、翻扒调匀过于集中的粪便,根据垫床干燥程度及时调整湿度即可,较传统养猪节约一半的劳力,便于残疾人操作。

二是提高抵抗力、提高猪肉品质。由于猪只恢复了自然习性,猪只应激少,又采食菌体蛋白,饲料里又拌有微生物有益菌,大大改善了肠道菌群平衡,抗病力明显增强,发病率减少,用药费用减少8~15元/头。

三是增加养殖效益。生态养猪较传统养猪仅饲养环节即可减少饲料、水等直接饲养成本40~90元/头。该模式充分利用了锯末、稻壳或者粉碎后的玉米秸秆等作为垫料生产优质生物有机肥,可以用于扶持残疾人种植无公害蔬菜,也可以带来很高的效益。所以新兴生态养猪相对传统集约养猪可增加收入100~150元/头。

四是无污染,实现粪污零排放。该模式的生产过程不对外排放粪污,将传统养猪粪便污染处理问题提前在养殖环节进行消纳,真正实现了污染物零排放的要求。

可见该项目具有风险小、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等特点。宁夏市天鹏畜牧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力量雄厚,将聘请有生态养猪经验的专家为顾问,长期为残疾人养殖户的提供培训和亲临指导,大大降低了养殖户风险,因此,该项目非常适合残疾人自身养殖的特点。

4、当地饲料资源丰富,既省钱又方便

市具有良好的农业发展条件,地处黄河前套之首,引黄灌溉得天独厚,川区平原地势平缓,土壤肥沃,沟渠纵横,排灌畅通,农业基础条件优越,是自治区重要的商品粮和畜禽养殖基地,年产粮食55余万吨,同时适合种植各种优质牧草,能为发展生态养猪业提供丰富充足的饲料来源。

据以上分析,建立万亩养猪扶贫项目是一个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残疾扶贫项目。

四、市场分析与建设规模

(一)项目产品分析

该项目母猪具有抗病力强,耐粗料饲养,繁殖率高及母性强等优点,所生产的商品猪具有生长周期短,饲料回报率高,瘦肉率高、肉质好等优点,深受消费者的青睐。

(二)市场调查分析

中国是一个生猪生产大国,同时也是猪肉及其制品消费大国。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6年,我国生猪存栏量为4.94亿头,出栏量为6.81亿头,猪肉产量已经达到世界猪肉总产量的52%,中国人均猪肉消费量也从1990年的20公斤上升到2006年的39.6公斤。目前,我国高收入人群中每天人猪肉均消费水平已经分别达到100-150克。而农民年人均猪肉消费不足20千克。虽然短时间内我国居民很难达到高收入人群的消费水平,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二元消费结构下农村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将逐步提高,将是推动我国猪肉消费量增长最主要的因素。再次,随着人口的自然增长,城市人口的较快增加(我省农村人均年消费猪肉约18公斤,城市人均年消费约35公斤)。到2010年,全国人口将突破14亿,专家预测猪肉消费量年增长3—5%,我国肉类消费还存在着成倍增长的空间。

根据调查,我自治区生猪存栏量1800万头,能繁母猪196万头,2009年生猪出栏量2800万头。市年猪肉需求量初步调查,约需24万吨。2005年以来,疑难猪病层出不穷,给广大养殖户(场)带来了灭顶之灾,使市乃至全国的养猪业达到了低谷。到目前为止,现有年出品猪肉仅10万吨,尚存在巨大缺口。

因此项目产品社会需求巨大,市场前景广阔。

(三)产品方案、建设规模

面对当前大好的形势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根据市场需求和实际情况,项目总的规模是年稳定生猪存栏10000头,其中公司首期饲养母猪200头,逐年扩大规模至年饲养种猪620头(常年饲养能繁母猪600头,公猪20头)。

五、厂址选择

畜牧科技有限公司着眼于长远规划,努力使该项目成为城市菜篮子工程的一部分。这里水、电、资源及原材料充足,交通便利,便于运输。场址地势较高、地形开阔、通风良好,同时又远离居民区和医疗机构、屠宰场等场所,能够保持良好的卫生防疫条件,非常适宜建设生态养猪厂。

六、项目建设内容

公司占地60亩,拟扩建生态猪舍13栋,用2-3年的时间建设一个拥有22栋生态猪舍,年饲养种猪620头,其中常年饲养能繁母猪600头,公猪20头,水电全部配套,集繁养加工于一体的现代化的农业龙头企业,促进残疾户和企业共同发展。

七、经营模式

1、创新养殖方式,实行生态养殖,按照一栏猪、一片蔬菜的发展模式,提高产业综合效益。项目建设经营拟以资源开发利用、废弃物资源化、清洁生产、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良性循环规律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以生态化、规模化养猪为主,实行农牧结合,养猪、果蔬种植等有机结合,组建生态养殖有限公司。

2、产业化经营促进养猪生产规模化、专业化。规模化出效益,专业化保质量,产业化促发展,形成公司+残疾人养殖户的经济联合。公司建起种猪点,培育优质种猪,保证饲养户养上品质优良的仔猪,同时公司外联国内外市场、内联养殖户,根据市场需求及时的向养猪户传递市场信息,并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为养猪户免去后顾之忧。

八、扶持带动残疾人计划

首先,选好选准扶持对象,仔猪到户能饲养、会繁育、懂育肥、讲效益。项目采用以公司+可扶残疾农户的形式向全市辐射救助,初步选择无地种,无工作岗位,生活十分困难,适合养殖生态猪的贫困残疾人可扶户10户以上为示范点,进行扶持救助,然后再向全镇乃至全市扩展。

第5篇

71岁的罗林辉老人打开自己的书房,屋内一张简易床上放着老人几十年来订阅的报刊。老人翻开最新一期《农家科技》看起来。

在村里,老人给自己置办了一间个人图书室。闲暇时,老人就来这里阅读报刊。在这间小屋里,老人读出了自己的养殖经。

养猪受挫

“村里决定选派你到县里学习兽医,然后回村里为大家服务。”1985年,罗林辉从村委会接受了这项任务。

罗林辉平时就爱学习新东西,每天,他都会准时坐在自己家的收音机前收听广播。很快,他就从县里学成归来。

从此,村里谁家的猪牛生病了,就大老远地跑来叫罗林辉去医治。

可是,罗林辉并不想一直只做兽医,他想干出点名堂来。他从广播里听到国家鼓励农民大力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水平。

“我为什么不用自己的技术来养猪呢?”一天,罗林辉想到这个主意。

说干就干。他决定在村头自家的自留地上建猪圈,并从村前的小河沟里背来石块作为建筑材料。

一个月下来,猪圈修好了。罗林辉从镇上买回几头猪仔和一头母猪,打算把母猪产下的第一窝猪仔全部养成大肥猪再出售。

看着圈舍里的猪渐渐长大,罗林辉心里乐滋滋的。时任忠县县委书记黄登银知道后,专程来罗林辉家里看他的养猪状况。

没想到的是,当年生猪价格急剧下降,生猪两角钱一斤。辛辛苦苦养了一年猪,罗林辉并没有收入多少。

可是,罗林辉并不甘心。

特种养殖

“你每天只知道抱着收音机听,抱着报刊看,也没见你弄出啥名堂来。”妻子时常抱怨罗林辉。

自从上次养猪受挫后,罗林辉没有再大规模搞养殖,他一直在找原因。

“如果当年生猪价格上涨,来年大家都会多养猪,这样生猪价格自然会下降。看来养殖重要的是选好品种。”罗林辉终于找到了原因。

“找到原因管啥用?邻村邻乡养的家畜家禽不都是相同品种吗?”罗林辉的妻子听了他的分析后反问道。

“我就养村里其他人没养过的家畜家禽。”罗林辉说。

1993年的一天,罗林辉在《农家科技》上看到一则介绍鸳鸯鸭的养殖信息。鸳鸯鸭比普通鸭肉质细嫩、鲜美,并且喂养简单,早晚各一次,主要喂玉米面和麸皮,也可以掺杂花生秧磨成的面。公鸭四个月左右长成,母鸭三个半月便能长成。

罗林辉对饲养鸳鸯鸭来了兴趣。

“你不懂鸳鸯鸭的养殖技术,怎么养,养亏了怎么办?”妻子一听罗林辉的想法,就极力反对。

罗林辉不顾妻子的反对,毅然到江苏徐州购回十几只鸳鸯鸭,尝试饲养。

正当罗林辉兴奋地想象着美好未来时,却被当头打了一棒——鸳鸯鸭刚买回来就死掉一只。

这可急坏了罗林辉,他把自己订阅的报刊都翻阅了一遍,也没找到类似的病例。

“自己是学过兽医,可主要学的是猪和牛的常见小病治理。这可怎么办呢?”罗林辉不想再次失败。

最后,罗林辉想到给《农家科技》编辑部写信求救。专家很详细地回复了他的问题,告诉他养家禽重要的是预防瘟症。在信里,专家还教了他一个土办法,就是把大蒜捣碎后掺到鸭食里。

从此,罗林辉在饲养鸳鸯鸭的过程中就比较顺利了。

后来,罗林辉见蜂蜜、乌骨鸡、贵妃鸡的市场前景不错,又先后饲养过蜜蜂、乌骨鸡和贵妃鸡。

在东溪镇,罗林辉逐渐变得小有名气。

传经送宝

赶集时,罗林辉总会捉上几只鸡鸭到镇上去卖。一路上,往往总有人跟着他。到了镇上,也总会有人坐在他旁边。

原来,这些人都是逢着赶集日来向罗林辉问养殖的事情,想学他的经验。

2003年过夏后,同村的村民陈平家养的蜂总是逃跑,蜂箱里的蜂一天天减少,陈平想了许多办法都无济于事。

正当陈平急得团团转时,罗林辉来了。

“你蜂粮备足了吗?”罗林辉来到陈平家的蜂箱前看了看。

“我喂糖喂粉都喂得很足啊!”陈平在一旁回答。

罗林辉低头打开蜂箱仔细查看。

“你每天打开蜂箱多少次?”罗林辉又问。

“每天上午,我都来看好几次。”陈平说。

“问题就出在这。频繁地检查蜂箱,会让蜂群没有安全感,所以它们要逃跑。”罗林辉向陈平解释到。

让陈平茶饭不思的问题,罗林辉一下就解决了。

“这些我都是从报刊上看到的,建议你也多看看报刊。”罗林辉向陈平传授起自己学养殖技术的方法。

现在,罗林辉共养殖蜜蜂50多箱、种牛十多头、鹅100多只、鸡200多只,年收入八万多元。同时,他还带动本村和附近村的十几位村民成为了养殖大户。

第6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中图分类号:F3文献标识码:A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源动力。易县农业企业200多家,其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规模的企业12家,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市场流通为依托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框架,在县域农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如不认真解决农业龙头企业在规模、融资、品牌等方面的问题,将会严重影响农业产业化向高层次发展。

一、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1、特色产业逐步形成。近年来,易县立足农产品资源优势,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初步形成了以东威集团、广源养殖、正四方牧业等为龙头的畜牧产业经济;以狼牙山食品有限公司、圣霖板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为龙头的林果产业经济;以太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狼牙山果品交易市场等为龙头的农产品流通经济。以林果药材、肉牛柴鸡为主导的特色产业逐步成为支撑县域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截至2008年底,全县农业增加值完成10.3亿元,其中,生态型林业产值达2.9亿元,市场型畜牧业产值达9.8亿元,优质型种植业产值达1.9亿元。

2、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逐渐增强。坚持“扶大龙、育新龙、兴小龙”,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共有圣霖板业、正四方牧业等10家县级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增强,带动了全县特色农产品发展。

3、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得到提高。易县始终把基地和农户作为龙头企业的“第一生产车间”,有效地实现了农民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带动农户4万多户。东威集团依托北京鲲鹏食品有限公司,以良种推广、仔猪回收放养、肥猪购销、饲料供应、防疫治病、技术培训服务为主,带动养猪户3,500多家。其中,年出栏百头以上养猪大户200多家,年出栏1,000头以上养猪场3个,年产仔猪1,000头以上专业村15个。

4、树立了易县农产品形象。近年来,全县共注册 “易水”牌柴鸡蛋、“贡品”牌磨盘柿,“独乐”牌李子,“西陵”知母等农产品商标17个。其中,“独乐”牌李子等4个品牌在中国(廊坊)农产品交易会上被评为名优农产品。这些品牌为树立易县农产品形象,开拓农产品市场发挥了积极作用。据统计,全县年外销售柴鸡蛋200万公斤,小杂粮7万公斤,磨盘柿0.8亿公斤,李子900万公斤。其中,李子、磨盘柿成功打入香港、俄罗斯果品市场。

5、扩展了销售网络。重点建设和培育了狼牙山果品交易市场、北方牛市和东关蔬菜批发市场。通过扶持农产品市场建设,培育农民经纪人、营销大户、专业合作组织等市场主体,促进了农产品销售网络向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方向发展。目前,全县已形成各类农产品专业市场15个,其中年交易额超过1亿元的2个。培育农村经纪人2,000多人,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30家,带动农户2.4万户。

二、龙头企业存在的问题

1、规模小,实力不强。全县重点扶持的1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资产总值在5,000万元以上的只有圣霖板业1家,普遍存在规模小、实力差的不足。虽然这些龙头企业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初期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毕竟无法带领更大范围农业和更多的农民进入国内国际大市场。易县龙头企业这种不大不强的局面,不仅影响了市场竞争能力,而且延缓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2、融资难,后劲不足。资金缺口较大是易县农业龙头企业存在的普遍问题,一方面部分龙头企业生产周期较长,风险较大,效益较低,资金回收较慢,影响了企业扩大再生产;另一方面易县农业龙头企业自身的融资渠道少,主要依赖于银行贷款。但由于龙头企业受信用和担保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向金融部门贷款较难,许多市场前景好的企业,例如狼牙山食品饮料有限公司、正四方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因资金制约难以扩大生产,只能维持现状。

3、利益联系松散,活力不够。易县多数龙头企业习惯于自我发展,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系仅仅是企业与农户简单相加的松散关系,带动能力弱。“订单农业”的经营模式虽然在少数企业和农户间有所发展,但多数农业龙头企业在品种、技术、资金等方面还很难为农户提供有效服务,那种“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紧密型联系机制很少。建立在这种关系下的企业与农户虽然都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自由交易,获取最大的利益,但农户要承担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而企业则由于没有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关系,收购的农产品数量和质量都难以保证,从而影响企业的规模生产。

4、精品少,名气不大。易县的果品、小杂粮、中药材、柴鸡蛋等多是无公害绿色产品,也形成了部分品牌,但产业有“优”无“势”,产品有“特”不“强”,品牌有“名”不“响”的状况较为普遍。加之企业重生产,轻促销,没有培养一支强有力的营销队伍,导致易县的农产品挤不进市场,打不出特色,形不成自己的精品品牌。

三、建议和对策

1、广开渠道,大力发展加工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建设必须从农民要求最迫切、利益最直接的地方切入。从长远角度看,简单的“生产+流通”的形式增值潜力有限,加工上去了,才能最大限度地拓宽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实现多次转化增值。可在现有的基础上,选择市场前景广阔,产业关联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大中小并举,改扩建结合,多渠道、多途径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形成群龙共舞的发展格局。一是围绕产业基地建龙头。应进一步加快以林果、药材、肉牛、柴鸡、生猪、小杂粮等特色产业为主的基地建设,以此为支撑,大力培育和支持龙头企业快速发展;二是依托区位优势引龙头。易县毗邻京津,为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在龙头企业建设上,应进一步加强与京津的经济融合和产业对接,依托京津的技术、人才、信息、市场等资源,通过引进、合资、合作等方式,培植更多的龙头企业,壮大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实力;三是围绕现有企业强龙头。对现有农业龙头企业,不怕现在规模小,只要有发展潜力,就全力支持,促使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壮实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四是围绕民营经济发展上龙头。要积极鼓励个体民营大户创办农业龙头企业,并在政策、资金、信息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调动民营企业家干事业、图发展的积极性,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增强带动能力。

2、规范引导,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重点抓好“三个衔接”。一是企业与生产基地的衔接。要坚持政府搞规划,企业建基地,由龙头企业直接参与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全过程,并提供各项服务,负责基地农产品的收购,而基地要接受龙头企业的指导,并按龙头企业的要求组织生产,从而使龙头企业拥有稳定的农副产品原料供应;二是企业与生产农户的衔接。要坚持互补、互惠、互利、让利于民的方针,创新经营模式,不断完善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的产销衔接和利益连接机制。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各种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引导企业以“企业+农户”、“协会+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通过合同价格、保护价格、利润返还、入股分配等形式,使企业和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三是企业与市场的衔接。要充分利用毗邻京津的优势,大力加强农产品对外营销,积极开拓京津市场。同时,切实抓好本地市场的培育建设,充分发挥专业批发市场对农产品销售的主渠道功能。

3、依靠科技,提高龙头企业的竞争力。一是要用质量标准化指导结构调整。参照国际标准,建立完善农业质量标准和农产品加工质量标准体系,引导企业按照标准进行管理、加工、包装和贮运。同时,要建立质量监测体系,完善检测手段,把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环节都纳入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的轨道,推进产品向优质化、标准化转变,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二是要用产业生态化打响绿色品牌。应顺应当今的绿色消费热潮,依靠科技,依托资源,加大绿色农业开发力度,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把易县建成具有强大辐射带动能力的绿色食品生产和加工基地;三是用科技产业化破解发展难题。深化县校合作,加强与大专院校及科研单位的技术联姻,重点围绕林果、药材、畜牧、杂粮等特色农产品的加工、良种选育、病虫害防治、资源的综合利用等技术课题,集中力量攻关,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此节本降耗,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产业化的开发效益。

第7篇

“五一假期一过,总经理和几个副总就赶赴台湾洽谈肉深加工的事情了。”在河南三高农牧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高农牧),驻守公司的总经理助理赵传发高兴地告诉记者。和台湾这家公司(台湾源浦食品公司)的合作,显然是三高农牧的一件大事,赵传发特意强调:乐意和三高农牧合作的这家台湾公司,绝非一时的心血来潮,他们的主要领导已经对三高农牧进行了多次考察,用他们的话说,像三高农牧这样既有优良的生态环境,又有优秀的黑猪品种的企业,在全国仅此一家。

固始县南依大别山,北临淮河,土壤肥沃,水质清冽,是一个理想的绿色农业“种、养、加”区域。正是这样一个山环水绕的地方,孕育了三高农牧的茁壮成长,成就了豫南黑猪这一畜牧产业的绿色品牌。

品质演绎

据说,淮南猪是一个历史悠久、群体数量较大的地方优良猪种,具有繁殖力强、耐粗饲、适应性强、肉质优良、遗传性能稳定等优良特性,其中心产区在河南省信阳境内的固始县。1978年,国家投资在固始县建立了淮南猪原种场,专门开展淮南猪的保种和提纯复壮工作。

虽然淮南猪曾一度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但存在的腹大体短、生长慢、胴体瘦肉率低等缺陷,使纯种淮南猪难以适应现代养猪业的需要。

为使淮南猪在我国优质猪肉生产中发挥更大作用,河南省畜牧局从1986年开始,组织成立“新品种培育协作组”,由河南省畜禽改良站、河南农业大学、信阳市畜牧局、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固始县畜牧局、固始县淮南猪原种场等单位联合协作,在淮南猪纯种选育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育种理论和技术,培育了适应现代养猪业需要的新品种,这就是豫南黑猪。

而后,在河南省畜牧局的领导下,经过十几家育种与协作单位、上百名科技人员连续23年的科研攻关,豫南黑猪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和数量、群体状态都达到或超过了预期目标。

2008年10月22日,豫南黑猪正式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并获《畜禽新品种证书》,农业部为此了第1102号公告,这标志着河南省自主培育的第一个国家级猪新品种获得成功。

在豫南黑猪的培育上,三高农牧是最主要的参与者。在三高农牧豫南黑猪育种中心监控室内,赵传发指着屏幕上的种猪向记者介绍说:豫南黑猪继承了原淮南猪毛色全黑、繁殖力强、抗病力强、肉质优良等特点,其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和瘦肉率等经济性状都比淮南猪有大幅度提高,接近或达到了外来瘦肉型猪品种的生产指标。这一新品种的问世,既符合我国养猪业现实的生产力水平,又顺应了人们肉食消费的注重优质安全需求、养猪业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新形势,为我国优质猪的产业化发展开辟了道路,展现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开发潜力。

集群助力

熟悉三高农牧的人都知道,三高农牧是全国首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全国绿色食品示范企业”“河南省首发上市重点后备骨干企业”。

今天,实力不断壮大的三高农牧拥有种禽公司、种猪公司、食品公司、饲料公司等实体,豫南黑猪和固始鸡两大“招牌”产业已是名扬天下,特别是豫南黑猪,不仅是三高农牧培育的国家级新品种,更是国家重点推广的畜禽产品。

2012年以来,农业产业化集群的发展,为三高农牧带来了令人振奋的发展良机。

“依托三高农牧,我们建立了三高豫南黑猪产业化集群。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通过发展豫南黑猪养殖、加工等相关产业,三高农牧已初步形成了紧密协作,辐射带动能力强,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链,提升了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固始县农业局副局长齐云龙说。

建设豫南黑猪产业化集群,财政支持十分重要,特别是在集群建设的前期。为此,固始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了组织机构,在政策措施方面,加大了财政奖补力度,对建成合格并投入使用的豫南黑猪养殖场业主每人给予20万元补助,同时还奖励其所在乡镇2万元。

现在,三高农牧已建成豫南黑猪原种场1个和豫南黑猪父母代场2个,发动群众新建了年饲养30头种猪规模的豫南黑猪繁育场32个和年饲养60头种猪规模的豫南黑猪二级扩繁场66个,80%的场均已投产,剩余的部分场正在完善相关的设施设备,确保种猪的供给。

与此同时,在固始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三高农牧通过内集外联,多渠道融资,自身实力逐日提升,新建了三高科技园,扩建了年屠宰加工生猪达100万头加工厂1个,扩建了年加工饲料10万吨加工厂1个,2012年三高农牧实现销售收入5.4亿元,实现利税2700万元。

在三高农牧的引领下,河南牧富畜有限责任公司、河南骥盛源有限责任公司等相关企业也分别新建了年出栏10万头豫南黑猪标准化养殖基地1个和年出栏1万头豫南黑猪标准化养殖场1个。

3月12日,三高农牧与上海兴跃集团签订合作协议,一道并肩开发豫南黑猪、固始鸡产业化项目,开辟了畜禽产业化发展新途径。

根据协议,上海兴跃集团权溢食品有限公司进行增资扩权,名称变更并设立上海三高权溢食品(固始)有限公司,对三高公司资产进行租赁经营,进行豫南黑猪、固始鸡精深加工,合作开发畜禽产业化项目,着力打造全国绿色、生态、健康的猪肉、鸡肉加工业“航母”。

上海兴跃集团与三高农牧的战略合作,实现了畜禽产品基地建设、屠宰加工、市场营销的有机结合,标志着固始县畜牧业发展向着规模化、生态化、品牌化发展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按照已经出炉的豫南黑猪发展规划,豫南黑猪产业化集群的建设分为起步、发展和提升三个阶段,计划到2020年,整个集群将形成年屠宰加工豫南黑猪200万头、年产4万吨熟制品、8万吨冷链物流和70万吨饲料、50万吨有机肥的生产规模,建成年销售收入达110亿元、带动农户9500户的产业化集群。”齐云龙说。

立本扬名

在三高农牧,“高品质、高标准,高效率”是企业的立名之本;而“我很土,但我很香”这句朴实简洁的广告词,则是豫南黑猪决胜于市场的实力表白。

豫南黑猪的生长周期通常在10个月以上,肉质鲜美醇香。齐云龙举例说:“我岳父去年在家养了两只豫南黑猪,过年时杀后放到锅里一煮,顿时香气扑鼻,引来左邻右舍纷纷抢购。虽然每斤价格比市场上高出好几元钱,最后还是被抢购一空,自己也没有留下多少。”

在山川清秀、土肥地沃的固始县,畜牧养殖被称为源远流长的传统产业,这里的大多数农民,都是畜牧养殖的行家里手。正是这种自然禀赋和古老传统的有机结合,为畜牧业提供了优良的发展土壤。

以三高企业为依托,在整个豫南黑猪产业化集群中,包括两家年销售额上千万元的协作企业,6家养猪专业合作社,还有种猪场、标准化养殖小区、物流中心、加工企业等。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完善,集群的巨大带动力也日益显现。

“2012年,三高农牧带动养殖场户5734家,安置剩余劳动力1万余人,实现养殖效益7000万元。据统计,豫南黑猪产业集群已实现销售收入28.7亿元。”齐云龙说,龙头企业在产业化集群建设中至关重要,在豫南黑猪产业化集群建设中,我们紧紧依托河南三高农牧股份有限公司这个龙头企业,强化龙头企业服务带动职能,促进了豫南黑猪产业化集群健康发展。

固始县张广庙乡魏岗村村民张巨峰现身说法。2011年以前,在外打工10多年的他,干过建筑工、制鞋工等,但一年挣到头,除了满足一家生活需要,基本没有余钱。2011年年底,张巨峰回家过春节,得知家乡正在发展豫南黑猪养殖,而且县政府还有优惠政策,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于2012年年初从三高公司引进了60头种猪饲养,并承包了30亩鱼塘。当年,出栏肥猪325头,加上养鱼收入,他净赚7万多元,不仅如此,年底还获得县政府奖补资金20万元。

第8篇

关键词:林下经济;存在问题;发展模式;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5-0151-2

近年来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林下经济已成为农林产业结合发展的新模式,特别是林下种养殖被更多的农户所接受,在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培育保护林木资源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西林县位于广西最西端,地处桂、滇、黔三省(区)结合部,属于云贵高原余脉。全县土地总面积452.4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410.7万亩,非林地面积41.7万亩,森林覆盖率76.1%。现辖2个镇6个乡,共有93个村委会、751个村民小组,有4个国营林场,现有人口 15.4万人。全县自然条件优越,境内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0.4℃,平均降雨量1101.5mm,年平均日照时数1608.5小时,县境内森林资源丰富,生长着大量杉木、马尾松和众多的阔叶树种。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进行,促进了林业发展模式的转变,使林业产业发展从单纯利用林木资源向综合利用林木、林地和景观资源转变。因此,发展林下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西林县林下经济发展起步晚,目前全县林下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在新的形势下,探讨如何科学利用林下资源,大力发展林下养殖,走高效集约经营、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是当前本县林下养殖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1 西林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发展现状

西林县林下经济发展起步晚,市场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少,科技力量薄弱,基础设施不配套,开发资金短缺等因素,制约了西林县林下经济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导致目前全县林下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截止目前,全县已发展林下养殖年出栏5000羽以上规模养殖32户,涉及林地面积1520亩,现存栏55.7万羽,累计出栏量45.3万羽,成立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2个,新建2个林下养殖集中区。林下种植主要是农户零星培育灵芝、木耳、香菇等,面积约500亩,没有形成规模。

1.2 存在的问题

1.2.1 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 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必须要借力借势,依托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化发展,尤其要网罗产供销一条龙一体化的多家龙头企业加入到发展林下经济的行列中来。西林县目前林下种养殖业缺少建设大户,缺少龙头企业,难以形成规模优势。

1.2.2 市场组织化程度低 缺乏行业协会的指导,种养殖户市场信息闭塞,产品种养不能根据市场需求进行选择,以及缺乏销售渠道,效益难以得到保障。

1.2.3 资金投入不充足 西林县拥有410万亩林地,其中60万亩以上可以发展林下经济。由于没有林地经济扶持政策支持,大多数农户缺乏启动资金,影响了林地经济的良性发展。

1.2.4 项目包装不成熟 缺乏林下经济发展经验,在包装和打造林下经济的精品项目过程中,即使找到好的项目,也很难达成共识,从而导致项目储备及发展模式严重缺失。

1.2.5 科技力量薄弱 在种养殖过程中,农户种养殖方式,模式单一,缺少科学种养殖技术,致使养殖成本高、效益差,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1.2.6 基础条件差、服务体系不配套 西林县属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地段的褶皱地带,全县地貌以中山为主,占全县总面积的98.3%。而本县林木种植多数集中在山上,路、电、水等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严重制约着林下经济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截止目前,尚未建立林下经济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没有建立覆盖全县的林下经济服务中心、林下经济服务协会或专业合作社。农民发展林下经济眼前和后顾之忧由谁解决?怎么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得不到完满的回答。

2 林下经济的发展前景

西林是山区县,发展林下种植养殖业,能起到林业农业协调发展,发展产业化效应,林业产业也从单纯利用林业资源向林业资源和林地资源结合利用转变,是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综合体现,发展前景广阔,且潜力巨大,林下种植养殖业将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和林农增收的新的增长点。从现有成功技术经验和市场发展前景看,一是在林下饲养禽类,特别是西林本地土鸡、麻鸭,深加工链条长,市场前景广阔;二是在林地种植灵芝、木耳、香菇等菌类,原料充足,技术要求不高,近两年的市场波动小,收益有较好保障;三是林下种植铁皮石斛等药用植物,西林各地都生长有野生的铁皮石斛,环境适合推广种植,而铁皮石斛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市场前景广阔。

3 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结合西林县林下经济发展的经验和市场前景,可重点推广以下模式。

3.1 林下种植

充分利用本县拥有的林下资源发展种植业。主要发展模式包括:林—草模式,在林下种植牧草,用于发展养殖业;林—菌模式,在林下种植培育香菇、蘑菇、木耳、灵芝等菌类;林—药模式,在林下种植药用植物铁皮石斛、金银花等。

3.2 林下养殖

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发展立体养殖。主要发展模式包括:林—禽模式,在林下圈养鸡、鸭、鹅、鸟等禽类;林—畜模式,在林下圈养羊或放养猪、牛等家畜。

3.3 林下产品经营加工

利用林下产业的产品资源,发展林下产品的加工、流通和销售业,深化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

4 林下经济发展对策与措施

4.1 加大扶持力度,推动林下经济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