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01 15:51:2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企业经济环境分析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企业 财务管理 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对企业集团理财的影响是直接的、显著的,从内容上来分,包括经济周期、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一些具体经济因素(如通货膨胀率、利率、外汇汇率、财税政策、产业政策等),进行跨国经营的企业集团,还涉及国际经济环境。
一、经济周期
市场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周期性,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例外,必然要经历复苏、繁荣、衰退、萧条这四个阶段的循环。企业在不同阶段所采取的财务政策也不同。一般来说,在繁荣期,由于市场需求旺盛,市场供给也呈上升趋势,这就需要企业增加投资以扩大生产,相应地,企业财务人员要在短时间内筹集资金来满足企业投资需要;在萧条期,由于整个宏观经济环境不景气,企业很有可能处于紧缩状态之中。由于市场需求减少,可能会给一些企业造成人量产品积压,企业资金流通不畅,形成资金短缺,而对某些企业来讲,由于无法找到可行的投资项日,会造成手中资金闲置,因此在紧缩时期,有时资金紧张,有时资金闲置。企业集团由于涉及的行业多,经营品种多,经营风险被不同程度地分散了,经济周期对其造成不利影响相对较少。然而当前无论从国内还是国外来看,企业集团走专业化道路成为一种趋势,这弱化了降低经营风险的作用。另外,由于我国人部分企业集团形成的基础不是市场,更多的是政府行政干预,因此集团内部理财权不能合理设置,无法适应经济周期变化: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当前市场萧条并不完全是供给过剩,过剩之中有短缺。企业由于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大量积压,造成资金短缺、难以为继,急需资金;而金融机构普遍存在“惜贷”现象,致使资金不能被合理、有效地使用。企业集团当前的任务应是及时调整投资结构,从短缺中寻找可行的投资方案,凭借集团优势从内、外部筹集资金,以满足投资需要。
二、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企业理财水平。总的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企业理财水平也高;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企业理财水平则低。这是因为,经济越发达,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越复杂,财务活动内容越丰富,对企业理财要求也就更高。企业理财随经济发展逐渐由简单趋向于复杂,由不完善趋向完善。在发达国家,企业集团经过了上百年的发展,其内部管理己很完善,理财作为管理的一部分,水平自然较高。我国当前仍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活动相对来说不是很复杂,其理财活动相应比较简单,再加上我国企业管理水平还很落后,这些都制约了企业理财的发展。企业集团在我国产生于80年代初,至今只有三十年的发展史,各方面都很不成熟,因此理财水平很有限。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很多政策变化较快,给企业集团理财带来了许多不便,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理财功能的充分发展。鉴于这些因素,我国企业集团理财人员应向国外大刑企业集团学习先进的理财方式,井将其引入到我国企业集团中来,提高理财水平,充分发挥理财用。
三、经济体制
不同经济体制形成不同的企业理财方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一切经营行为听从政策的指令,而不是很据企业自身生存、发展需要来决定,因此行理财活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被推向市场,不仅要自主经营,同时要承担盈亏责任,因此理肘显得格外重要。目前我国企业集团理财人员缺乏理财意识,使企业集团理财活动非常被动,常常受制于环境,而不能土动地去适应环境,这对企业集团长期发展是不利的,甚至是致命的。企业集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优势在于产生良好的规模效应,而这需要合理的投资组合才能发抨出来,从而要求企业集团必须事先做好科学、长远的理财规划以使资金投入到有效的方案中去。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一系列的配套改革措施,尤其是对企业理财行为影响较人的金融业的改革,使企业面临一个全新的理财环境。企业集团由于资金雄厚,实力较强,大部分又实行股份制经营,因此融资渠道广,融资能力强,这些优势都应充分发挥出来,以解决目前资金短缺问题。
四、具体经济因素
一些具体经济因素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理财行为。国家财税政策对企业资金供应和税收负担有着重要影响,当国家财政紧张时,有可能会增加税收,企业就应控制投资规模,增收节支,约束自我积累。当前国家对企业土要实行“抓人放小”政策,因此一些财税政策倾向于大型企业,企业集团应充分利用这个机会来发展和壮人自己。此外,产业政策、外贸政策以及一些地区优惠政策都会对企业集团理财产生重人影响,这些都值得我们关注。
企业宏观环境分析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国公司的进一步发展,使市场营销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经济贸易不仅冲破了国界,而且缩小了各国及地区间的距离,国际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深。尤其是中国加入WTO 后,中国经济也日益融入国际经济的大潮。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经济的发展对我国企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跨国公司作为市场营销主体,它在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跨国公司在目标市场的市场营销活动,正深刻地影响着目标市场国的产品、消费乃至管理,其所推崇的管理模式和生活方式正日益渗透,它不仅使企业受到剧烈冲击,甚至使目标市场国的经济与贸易政策都受到了较大的影响。跨国公司的境外投资经营已由原来的新建投资向兼并收购方向发展,全球战略联盟逐渐形成。随着全球战略联盟的形成和向纵深发展,全球化生产体系逐渐形成,产生了新的制造规模优势。全球化生产体系的形成,使企业在上、中、下游产品之间形成紧密的联系,同时也促进了产品生产、消费在地域特征和时间上的差异逐渐消失。可见,企业的市场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对市场营销活动的影响日益突出。首先,环境立法在世界范围内成为趋势。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环境保护运动风起云涌,各种环境保护组织纷纷出现。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采取绿色关税和市场准入措施并实行绿色技术标准和绿色环境标志,采用绿色包装,对农产品和食品实施严格的绿色检疫制度。对一些污染环境或影响生态环境的进出口产品征收进口附加税,或者限制、禁止其进口或出口,有的甚至是实施贸易制裁。许多国家在加强环境立法的同时,还通过经济手段给予配合和诱导,通过税收手段来抑制企业的经营活动对环境的损害。其次,绿色产业逐渐成为主导产业。随着环境立法的推行,环境产品及服务的生产和消费正在迅速发展,各国都把环保视为朝阳产业,置于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人们的生活观念也正随环保运动的发展而发生根本变化,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将成为市场商品结构升级的重要内容和趋势。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起,人类历史正经历着一场以高科技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传统产业不断被高新技术升级。从事第一、二产业的人员减少,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相对减少。一是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缩短了产品的生产周期,这对国家的社会体制及企业的组织结构调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科技的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科技的快速发展,使世界范围内相对独立的各国经济逐步区域化、全球化,各个国家、地区、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存逐步加强。
国际间政治、法律环境的变化。首先,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间的经济竞争激烈,利益磨擦呈上升趋势,为谋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各国政府更加重视对外贸易的管理,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他国产品的进入加以干预。西方一些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采取损人利己的做法已经屡见不鲜,“反倾销”成为一些工业化国家新的贸易保护手段,并以“反倾销”名义实行制裁。其次,我国加入WTO后,首要任务是将平均关税降低到关贸总协定要求的发展中国家水平。此外,我国还将继续逐步取消诸如许可证、配额等非关税限制,其中很多将在3年内落实。随着降低关税,取消对农产品的出口补贴、废除许可证、配额等措施的实施,世界各国的消费品会加速涌入我国市场,给我国企业的发展带来较大的冲击。同时,我国加入WTO后,根据“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我国会进一步健全与完善引进外资的法律法规,外资企业将在中国享受国民待遇,其在税收、货币兑换等方面的超国民待遇将被取消,这为我国企业创造了公平竞争的条件。再次,外汇管制会进一步放松,银行结汇制会继续实行,但外贸企业持有现汇的比例很可能放宽,外汇市场上的交易币种和交易方式会不断增加,企业筹集本外币资金的渠道也会拓展。最后,金融市场将进一步开放与规范,企业可在投融资渠道、金融服务、利率、费率等方面享受到实惠。
企业微观环境分析
竞争环境的变化。首先,企业之间的竞争从单纯产品竞争转变为以企业能力为中心的竞争。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目标市场的快速变化及其市场边界的模糊性,使具有单一产品优势企业不再风光,而那些具有能够快速适应市场能力的企业才能长久获得竞争优势。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具有开发独特产品或拥有独特核心技术,或创造独特管理方式,或拥有强大市场营销网络等别人不能模仿的核心能力。其次,企业竞争国际化且竞争者识别更难。因特网的广泛应用,加速了企业竞争的全球化。互联网贸易具有高速度、低费用、高容量的特点,同时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不论企业的大小、强弱,为每个竞争者或企业提供机会。第三,商品竞争越来越软化。知识经济下,信息产业已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信息技术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这是商品结构软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另一个商品软化的标志就是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包括教育、金融、保险、法律、旅游等国际贸易。另外,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很多传统制造业,也越来越软化。很多产品所包含的“软”成份在商品价值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如技术、商标、智力在产品价格中的比重越来越高。第四,竞争与合作并存。当代市场竞争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竞争对手间纷纷掀起了合作的浪潮。如美国微软分别于1997年8月和9月与其电脑市场竞争对手日本的IBM公司和日本的NEC公司进行合作,以技术换取或强化日本市场。当今世界市场上出现的这种竞争与合作的现象,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竞争提出的新的要求。
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是企业的供应商数量众多。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在业务上只保留核心单元,纷纷裁去不必要的子公司或业务,将剩余的其他业务活动外包给最好的专业公司。二是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由单一的供求关系向多方合作的关系发展。合作的方式有生产合作、技术合作和关系合作。
公众对企业营销的影响力加大。公众具有协助或妨碍企业达成其目标的能力。每个企业的周围主要有以下几类公众:
融资公众。融资公众的产生是由于各种股份公司的不断涌现,以及随着经济迅速发展日益扩大的中产阶层的经济能力已从消费转向投资。股东公众涉及企业的“财源”,良好稳定的股东队伍,可以创造有利的投资环境和气氛,吸引新的投资者,扩大企业的财源。另外,股东公众也是企业重要的顾客群。股东因其自身的利益,自己愿意也希望多一些人购买公司的产品,只有这样公司才有发展机会。
媒体公众。就是指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等大众传播媒介的记者、编辑等,这些人士既是政府部门喉舌,也是公众的喉舌。他们能左右社会舆论,可以使企业“名扬四海”,也可以使一个企业“臭名远扬”,企业必须与媒体公众建立良好的关系,形成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社会舆论,为塑造企业形象和开拓市场服务。
政府公众。是代表政府对社会进行统一规划管理的权力执行机构的工作人员。国内政府通过政策法令来管理社会,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在政策法令的范围内进行,政府的产业政策、环保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等等,对不同企业带来不同的影响,提供不同的发展机会和环境。因此,企业必须时刻注视政府的动向。
社会公众。社会公众是指企业与周围同处某一区域的其他组织或个人。社会公众是企业最基本的和最稳定的顾客,企业就在社会公众的眼前,一言一行都受到社会公众的评价。
材料在环境介质的化学或电化学作用下逐渐破坏或变质的过程,称作材料的化学腐蚀,譬如电气设备、元器件、接地材料等生锈就是一个典型的腐蚀现象。
而腐蚀环境是指存在腐蚀物质的环境,常见的腐蚀物质有各种酸、碱等容易与金属发生反应的物质,其存在形态有气体、雾、液体、粉尘和土壤等。
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腐蚀环境在不断增多,据2013年报道,我国每年因腐蚀造成的经济损失已超过1.5万亿元。但由于设计行业各设计人员水平参差不齐,设计行业鱼龙混珠,有的业主一味追求低成本,有时候甚至出现民用设计院设计工业图纸的情况发生,譬如2014年昆山一家工厂发生的一起爆炸事故,工程图纸就是由民用设计院设计的,希望设计行业、业主方都引起重视。
在以下内容中,笔者将通过一个液氯储存间的电气设计为例探讨一下腐蚀环境中的电气设计。
1 所依据的规范
在进行腐蚀环境的电气设计时,我们主要依据的规范为《化工企业腐蚀环境电力设计技术规定》(HG/T 20666-1999)。
其他专业相关的规范有《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 50046-95)、《钢质管道内腐蚀控制规范》(GB/T 23258-2009)等,可作为参考。
2 腐蚀环境划分
腐蚀环境中化学腐蚀性物质的释放严酷度分为三级,见HG/T 20666-1999表3.0.1。
腐蚀环境划分为三类,划分的主要依据见HG/T 20666-1999表3.0.2、表3.0.3。
表中两个依据应同时考虑当缺乏化学腐蚀性物质的释放数据时,根据表3.0.3列参考依据来划分环境类别。在项目开始前期,电气专业应与上游专业如工艺、暖通以及环境保护等专业充分沟通,了解生产介质和生产环境,并在设计说明中予以表明。以本液氯储存间为例,由于本车间内部液氯输送系统只有在异常的条件下,液氯才会偶尔出现并遇水产生腐蚀液盐酸,因此可以将本车间划分为中等腐蚀环境。
3 电气设备选型
电气产品防腐级别分为户内防中等腐蚀型(F1)、户内防强腐蚀型(F2)、户外防轻腐蚀型(W)、户外防中等腐蚀型(WF1)、户外防强腐蚀型(WF2)五种。
电气设备应根据环境类别按HG/T 20666-1999表5.0.2-1、表5.0.2-1选择相应的防腐电工产品。
依据以上的原则,我们可以分析出本次液氯储存间相应电气设备选择F1或WF1级满足要求。
本车间优先选用高效、高显色指数、长寿命光源,尽量减少灯具的使用量。
4 配电线路、防雷接地防腐措施
本车间在泄露情况下,会有少部分的氯气,在规范HG/T 20666-1999附录B中显示,氯气对于聚氯乙烯、聚乙烯和氯丁橡胶有严重腐蚀性,而实际上这里所指的腐蚀性是指氯气对于塑料材质的氯化,所以在工业设计中,需要直接接触氯气的管道如输送液氯的管道材质一般采用碳钢,本项目中穿导线所使用的保护管是不直接接触氯气的,而且事故情况下释放出来的少量氯气遇到空气中的水分子很快产生反应变成盐酸。所以本车间的配电线路敷设原则为:总进线采用全塑电缆明敷,沿玻璃钢桥架引来,照明电线穿PVC管敷设,应急照明线路穿难燃型刚性塑料管敷设,暗敷在非燃烧体结构内,其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3cm,明敷时采取防火措施。
车间电气裸露的电气金属构件,应采取用应的涂漆或者涂覆方案,具体详见《化工企业腐蚀环境电力设计技术规定》(HG/T 20666-1999)附录J、附录K。
腐蚀环境的电缆线路应尽量避免中间接头。
依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2010),本车间预计年雷次数N=0.0142,但本车间为乙类车间,该建筑按第二类防雷建筑设计。
屋面采用避雷网,利用柱内主筋作为引下线,利用基础钢筋作为接地极。在建筑物四角的引下线上做接地电阻测试点,高度1.5m。本工程按第二类防雷建筑屋面防雷网格不大于12×8m,引下线平均间距不大于18m。屋面避雷材料采用热镀锌钢材。屋顶避雷网采用Φ10热镀锌圆钢在女儿墙上敷设,并采用-40×4mm热镀锌扁钢作支架。屋面上所有工艺管道,设备及正常不带电的电气设备外壳等均应与避雷网可靠连接。
所有接地干线均选用热镀锌扁钢,并适当增大截面,接地支线采取16mm2黄绿绝缘铜导线,对于抗腐蚀有很好的效果。
5 其他电气设计
在腐蚀环境内,需要注意以下四点设计要求:(1)为避免腐蚀物质进入电气设备,在设备的接缝处,电缆进出口处等可能导致腐蚀物侵入的地方做好密封措施;(2)起重设备如电动葫芦等的滑触线宜选用重型橡胶套软电线或塑料防护式安全滑触线;(3)须在现场监视电流的主回路中,不宜选用直接式电流表;(4)其他改善措施,如改善环境条件,加强耐腐能力,适当采用防腐措施,如阴极保护法,使用防腐剂,应用新技术、新材料等。
[关键词] 环境 评级 生态经济
一、问题背景
泰州市环保局2009年6月4日公布了2009年泰州市企业环境行为评级结果。其中,绿色企业61家、蓝色企业924家、黄色企业588家、红色企业158家、黑色企业41家。
随着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以及我国企业破坏环境的程度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采取了企业环境行为评级的措施来帮助企业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王远,陆根法等指出,伴随着信息手段在环境管理实践中的逐步引入,传统环境管理模式――政府作为社会的惟一机构,限制(如制定环境标准)和刺激(如排污收费)企业的环境行为,正在向污染控制的三角管理模式逐渐过渡. Afsah, Shakeb等认为的三角管理模式也就是在原有的管理模式基础上引入市场和社区对企业所施加的刺激作用,并且政府的责任也不再只是制定、执行法规和标准,以及监督、检查企业执行法规和标准,而是能够通过加强社区和市场附加的激励作用帮助达到污染控制的目标。
世界银行1993年在印度尼西亚发起了一项“污染控制、评价、分级”计划((Programforpollution control,evaluation and rating)。Pargal(1996)介绍了该项目将参与评级的工业企业的污染控制表现归纳为一个便于公众理解和接受的单一指标,并把该指标的级别用5种不同的颜色(金色、绿色、蓝色、红色、黑色)表示,针对不同企业的污染控制表现给出相应的表征颜色,并定期将评级结果公开曝光。这一项目在印度尼西亚成功施行,并在企业控制污染、改善环境行为方面取得了积极效果。
除了泰州之外,目前中国很多其他的城市也都采取了企业环境评级分析,比如镇江等。2009年泰州环保局对1772家企业进行2009年环境保护信用管理评级,比2008年度增加了308家。评级结果表明,绿色企业比去年增加22家,蓝色企业上榜量比去年增加424家。评级结果全部纳入银行企业征信系统,金融系统对环境行为被评定为“绿色”的企业,在信贷上给予优先支持;而对环境行为被评定为红色、黑色的企业,信贷上则给予拒绝,直至追回已经发放的贷款。可以说企业环境评级在最近的十年中已经收到了明显的成效,图1表示了这一环境评级的基本循环。
但是,是不是企业环境评级这一政策对所有类型的企业都能够起到激励和约束双重作用呢?能不能在此模型上再做进一步的改进呢?本文就是基于这一出发点进行讨论,全文安排如下,先是介绍问题的背景,之后介绍生态经济盈利模式,然后我们会借鉴这一将经济管理理念加入到生态商业中的新兴模式进行分析,以期望提供更加可行的政策建议,最后一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
二、生态经济盈利模式
生态经济盈利是一种新兴的环境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最先出现在1991年的匈牙利格拉茨市,是一种由政府作为组织者,针对企业,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环境管理水平从而实现节能降耗和促进企业清洁生产。王洪辉介绍说,这种管理模式主要是由地方政府牵头引导并支付大部分的咨询费用,外部咨询公司给予技术操作咨询指导,许多企业同时参与其中,共同进行环境管理。我们可以用图2来表示生态管理模式的循环模型。
分析这种生态管理模式,我们能够发现其与ISO14001中的EMS(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有着明显的区别,在ISO14001中的这个EMS――环境管理系统指的是组织管理系统的一个部分,是用来建立和实施该组织的环境政策和管理其环境的各个方面。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在生态管理模式中,政府不仅仅是站在监管和评估的角度,更多的是站在协助企业一起保护环境,也就是通过管理,政府和企业都能够达到生态和经济双赢。
王洪辉介绍说,“生态经济盈利”管理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有系统的管理方案,对企业中材料及能源的使用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制定出改进计划。实行生态经济管理项目后,企业获得一个生态经济企业的证书,并可用于企业的广告宣传。那么,什么样的企业更加愿意参与这一形式的生态经济验证呢?王洪辉指出这一形式特别适合于那些已认识到如果进行系统的企业环境保护可以为企业带来经济实惠,但又不想按照ISO14001或EMAS的标准进行详细而又繁琐的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
针对于我们国家的国情,目前有很多中小型的民营企业,他们的企业规模不大,没有大型国有企业或者跨国企业那么多的资金和精力去通过ISO验证,如果政府强加这些政策给这些企业,那么后果会是这些企业想法设法的应付上级的检查,从根本上不愿意拿出资金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而恰恰又是这些企业对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为了打破这一恶性循环,我们从企业的角度来分析,如果政府能够提供环境保护相关方面的咨询服务,使得企业了解自己应该做哪些事情成本最低,但却能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的话,在加上每年的评级活动,会激励那些做的良好的企业,惩罚那些做的一般的企业,那么中小型的企业会有极大的动机去完成应该做到的环境保护事项。
在生态管理模式中,也有许多企业先参与“生态经济盈利”管理项目,使自己的环境管理达到一定水平后,再继续实行ISO14001或EMAS。通过先实行“生态经济盈利”,再做ISO14001或EMAS,将整个过程分成了两步,对于企业来说也易于实现,特别适宜于原先环境管理水平不高的企业。
三、政策建议
针对于泰州市的企业环境评级分析,我们借鉴了生态经济盈利模式来改进这个评级模型,以求能够更好的发挥政府的作用,使得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能够有着足够的动机去保护环境,真正达到生态和经济双赢。下面是我们该改进后的企业环境评级模型。
对目前已有评级结果的企业,分类对每个级别提供不同比例的环境咨询服务资助,咨询公司不仅仅对企业负责人,更要对政府负责,根据咨询公司的咨询结果,企业加以整改,一年之后再由政府进行新一轮的评级。评级的结果会对企业的融资,税收等政策造成影响,评级结果高的能够享受优惠的融资政策以及减免部分税收,评级结果低的企业将会被限制融资以及缴纳相应的罚金。每年一次的评级是针对于所有的企业而言,但如果评级较低的企业认为自身已经达到咨询公司的要求,能够提高级别,政府会特别组织这样针对单个企业的融资,重新评级后,企业将享受重新评级得到结果的相应政策,但此次评级的费用将有相应企业自行负担。企业评级的结果可以发成证书,作为宣传企业的一项工具来用。图3表示的就是企业环境评级――基于生态经济盈利模式改进后的模型。
参考王远、陆根法对镇江市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化得分类,我们得出下表关于企业环境行为分类中对外部咨询公司自主的参考比例,当然,根据实际情况,这个比例是可以改变的。
四、结束语
我国企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政府部门如果仅仅是充当监督的角色,是没有办法使得企业愿意付出努力改善环境污染问题的,那么,如何做到生态环境和经济利益双赢是目前社会上的热点问题。企业环境行为评级是目前比较好的,能够协调政府和企业这两者关系的工具,但是其本身还是有欠缺。
本文是基于生态经济盈利模型对我国企业环境行为评级模型进行改进的,我们分析了企业环境行为评级和生态经济盈利管理模型,发现若能把生态经济盈利模型中的相关思想引入到企业环境评级中,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于是我们建立了图三的模型。我们这一模型中最主要的优势在于以下几点:
1.咨询公司不仅对企业负责,而且要对政府负责,这双重的制约使得咨询公司与企业不是利益共同方,他们没有动机与企业一起做出假象来欺骗检查部门,而实际并未开展相关工作。
2.每一年的评估结果与企业息息相关,既可以约束企业,同时又可以起到激励的作用。
3.替企业聘请咨询公司,并支付相应比例的咨询费用,这一举措既可以减轻企业的经济负担,又可以免除企业白白支付咨询费,但却收不到实际效果的顾虑。
4.这样的评级,可以更多的让企业慢慢来,一步一步的改进企业的生产环保性,避免企业的反感情绪,使得企业与政府部门合作完成清洁生产的转型。
综上所述,我们希望这样的模型改进能够更好的促进企业和政府部门共同努力,更多企业参与到清洁生产中来。
参考文献:
[1]Afsah, Shakeb, Benoit Laplante and David Wheeler. Controlling Industrial Pollution: a New Paradigm.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R], 1996
[2]Pargal, S, Wheeler D. Informal regul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evidence from Indonesia.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J].1996
关键词:环境成本 外部性 产权 环境成本内部化
一、环境问题的提出
近些年,环境问题十分严重,全球范围内气候变暖、草原荒漠化、酸雨、大气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邻国间危险废弃物的转移等严重影响了人类的健康和发展,制约着社会的进步。在我国,雾霾天气持续不断,水污染事件、土壤污染等环境污染事件频发。如2010年紫金矿业铜酸水渗漏事故,2011年浙江杭州水源污染事件,2012年广西龙江河镉污染事件、江苏镇江水污染事件,2013年上海松江死猪事件、河北钢铁公司大气污染,2014年兰州“4・11”自来水污染事件,等等,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给国家及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从表1的数据显示来看,2012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2 423.7万吨, 比上一年下降3.05%;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同比下降4.52%。2013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2 352.7万吨,比上一年下降了2.93%;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3.48%。2014年上半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1 172.2万吨,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26%;二氧化硫排放总量1 037.2万吨,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87%。我国环境污染的废气排放总量在逐步减少,环境治理成果已有所成效,但是污染物排放量的基数还相当大,环境形势依然严峻,污染治理仍然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任务。
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铁腕治理。党的十报告也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环境资源具有稀缺性、公共物品性等特征,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然而环境污染又具有外部的不经济性,利用不适当又会造成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因此,本文从理论的角度来探讨环境问题,追溯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进而采用环境成本内部化的途径来解决环境问题,对于我国实现五位一体的可持续性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
二、环境问题的经济学特性分析
(一)环境问题的范围
根据《新华词典》最新修订版解释,环境是指周围的地方和事物或所处的情况和条件,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
环境问题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全球气候变暖、土地荒漠化、垃圾成灾等这些工业发展所带来的重大环境问题正在危害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的负面影响,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之间的矛盾,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目前,理论界所研究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指自然环境,如水环境、大气环境、生态环境等。
(二)环境问题的经济学特性分析
环境资源在整个经济活动中主要承担资源的提供和废物接受职能,是人类生产、消费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在经济学上,环境资源具有稀缺性、产权界定的不明晰性、公共物品性等特征,同时其污染具有外部的不经济性。
1.环境资源的稀缺性。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基本的命题,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如何有效地配置有限的资源。经济学中的稀缺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资源的绝对稀缺和资源的相对稀缺。资源的绝对稀缺是指自然界资源储存的量是一定的,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的相对稀缺是指与人类无限的欲望和需求相比,自然资源总是稀少和不足的,相对来说,资源总是有限的。
环境是一种资源,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一方面,海洋、土地、湖泊、森林、草原等环境资源在总量上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在相对于人们无限的欲望上环境资源也是不足的。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增长,人们对环境资源的需求量也会变得越来越大。从“经济人”假设的利益最大化原则来考虑,企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自然界中的资源,并把产生的废气废水等污染物排放在环境中,致使环境资源的利用超过其自身的可承载能力,严重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加剧了环境问题的恶化。
2.环境资源的公共物品性。萨缪尔森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对公共物品给出了详细的定义,他认为公共物品不依附于人们的意愿,它的利益可以不可分割地被扩散给全体社会成员。公共物品是一种所有人可以共同享用的物品,一个人对该物品进行消费并不会排斥其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根据定义我们可以得出,公共物品一般具有两个特征:收益的非排他性和消费的非竞争性。
自然界中存在的环境资源的数量是一定的,环境资源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每个人使用它时不需要支付费用或者说耗用它的价格被看作为零,因此,环境资源不能够利用其价格的变动来调整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在使用过程中往往造成环境资源过度消费。环境公共物品的特性很容易引起严重的 “搭便车”问题。在市场中每个人都希望在被人贡献的基础上自己搭便车,每个人都有可能从被人对公共物品的购买中获益,因而消除了贡献公共物品的积极性,最后导致公共物品供给不足。利用环境资源 “搭便车”的结果往往会导致环境资源日益匮乏。
3.环境产权的模糊性。环境产权是行为主体所具备的,对某一环境资源占有、使用、处分以及收益等一系列权利的集合。环境资源是稀缺的、有价值的,有价值的东西可以交易,如果交易就应该明确该资源的产权。但是,环境资源有别于一般资源,通常它为所有人共有,没有一个人能对它单独占有。比如,土地、林场等,其在名义上属于全民所有,可在实际操作中,全体民众难以落实对其的所有权利、义务和责任,导致一些滥砍森林、滥伐树木等不法行为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如果不清晰界定产权或缺乏产权责任意识,就不会考虑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成本。因此,环境产权的不明确性不能有效地控制行为人对环境资源的过度消费,还会加剧环境恶化。
4.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环境成本外溢。外部性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由经济学家马歇尔和庇古提出,它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产生影响,但是这种影响不能依靠市场价格来反映,进而导致资源的配置不能达到最大效率。外部性可以是有利的,即经济性;也可以是不利的,即不经济性。例如,企业在厂区种植树木,美化了周边环境,是外部经济;厂商生产排放废气废水,污染了周边的社区环境,这是外部不经济或者说是产生了负的外部性。外部性的产生,实质上是因为社会边际收益或社会边际成本与私人边际收益或私人边际成本之间存在差异。
环境污染问题产生了额外的并不能反映到产品价格中的社会成本,或者说产生了由第三方负担的社会成本,它属于典型的外部不经济性或负外部性。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如果信息对称且不存在外部性,即不产生外部成本的情形下,不需要政府干预,仅通过价格和竞争机制,市场能够引导资源实现最优配置,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福利达到最大化。
然而,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市场机制不存在外部性的假设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说,企业的生产活动往往会对环境产生负的外部性。以造纸企业为例,如图1所示,MPC表示私人边际成本曲线或者厂商私人供给曲线,MSC表示社会边际成本曲线,D表示需求曲线,MEC表示边际外部成本曲线(此处代表环境成本),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负的外部性导致社会生产过多,同时,社会边际成本大于私人边际成本,即MSC>MPC,其差额表现为造纸企业生产所带来的环境成本,造纸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根据图示中D与MPC的交点来选择最优造纸数量Qa,此时的价格为Pa,而社会的最优产量Qb是由D与MSC的交点决定的,比较而言,造纸企业所生产的造纸量大于社会最优产量,然而价格或私人成本大于社会成本,这意味着企业生产带来负的外部性,导致纸量过度生产,超过了社会的有效产量Qb,浪费了资源,而且转嫁了外部成本MEC,给社会带来了损失。也就是说环境的负外部性致使社会资源配置发生扭曲,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社会福利损失。
三、环境成本内部化经济学分析
(一)环境成本的概念
对于环境成本的概念,尽管国内外会计学界到目前为止还尚未统一,但现阶段,被国内外专家人士接受并得到广泛应用的是1998 年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组(ISAR)第15次会议给出的定义:环境成本是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采取的一系列环境措施成本,以及企业为了完成环境目标所要付出的其他成本。这一定义坚持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明确了企业运营活动要考虑对环境的影响成本,进一步体现了企业在发展中要承担相应的环保责任。
(二)环境成本内部化经济学分析
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概念最早是由经济学家马歇尔(1890)在其书《经济学原理》中提出的。环境成本内部化就是将企业生产经营中产生的环境成本纳入到企业的成本管理体系中,更加准确地反映企业产品的总成本。传统的成本计算模式下,企业的生产成本并没有包括企业理应负担的与环境有关的成本,仅涵盖了用于产品生产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从而导致企业进行经济决策时为了追求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而忽视环境保护,忽视社会效益,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损失。从理论上讲,环境资源是有价值的,经济的发展如果破坏了环境就应该由破坏者进行补偿。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具体操作步骤是企业在生产时,在生产环节把环境要素考虑进来,使环境要素和消耗的劳动、资源、技术和资本等要素一同作为生产要素,通过市场的作用,把环境成本分摊到生产者和消费者中去,进而消除市场失灵所导致的生产对环境外部不经济,使市场和价格调整成为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现阶段,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环境成本内部化也会越来越成为国家和企业解决环境问题的主要手段。
如图2所示,横轴表示企业或厂商消耗环境资源所生产的产品的数量,纵轴代表产品的价格,产品的供给和需求曲线关系用图2来表示,S 曲线(即私人边际成本线)代表厂商的供给曲线,S1是基于S线产品成本把环境成本内部化后的供给曲线,D是社会对该产品的需求曲线。如果不考虑外部环境成本,自由市场上的均衡价格为P0,对应的均衡产量Q0。将环境成本纳入产品成本后,通过市场机制的价格调节作用,产品的需求量下降到Q1,产品的价格从P0上升到P1,ab部分是产量为Q1时产生的环境成本,其中ac部分是由消费者负担,bc部分由厂商负担。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能够看出,环境成本内部化,不仅可以减少产品的资源浪费,使生产达到社会最优水平,而且能够减少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另外,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产品需求曲线D必将向上移动到需求d,S曲线与S1曲线之间的距离加大,即环境污染随之增加,因此,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国家和企业一定要更加重视环境成本内部化的问题。
四、企业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建议
环境成本内部化解决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企业环境成本内部化成功实现,需要国家和企业共同努力,采取一些合理有效的措施,从根本上消除环境外部性,将环境成本分配到产品成本中去,促使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从政府角度
1.界定环境资产的所有权。环境资源产权不清晰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因为产权不清晰,每个人在使用环境资产时都不需要支付费用,经济人依据自利性的原则,只要在私人边际收益满足大于私人边际成本的前提下,经济人就会不断地开采、消耗环境资源,导致环境资源的过度浪费,环境污染现象不断出现。因此,政府应采取措施对于产权能够有效划分的资源,应明确划分其归属,将这部分资源的保护以及产生的危害计入所属企业的成本,并要求准确披露。对于目前还很难界定产权的资源,由政府来采取措施,制定有关环境资产的法律条款,使之具有强制性,做到环境资产所有权的明确化。合理界定环境产权能实现环境资源市场化配置与运用,解决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2.政府征收环境税和排污费。税收是影响市场价格的非常有效的方式,政府依据污染企业的排污情况,按一定的补偿比例来征收环境税,利用税收的调控作用,让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或者使其生产的产品中污染环境所支付的环境税等于污染引起的机会成本,控制污染企业产品数量,进一步来改善企业在生产活动中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目前建议征收的主要环境税包括空气污染税、排放垃圾税、噪声税和水污染税。
所谓排污费就是企业或者是个体单位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要向政府交纳的费用。征收排污费是为了使排放污染物后的企业产品的边际私人成本尽可能接近边际社会成本。所以,政府征收的排污费的金额取决于污染企业产品边际私人成本与边际社会成本之间的差额。
总之,通过政府对排污企业征收环境税和排污费,矫正市场价格结构,加强税收对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可以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及资源的有效配置。
3.完善我国与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政府的约束力量及政府对待环境问题的态度。要使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得以真正落实,需要政府给予多方面的政策支持,不仅要加大处罚力度,还需要制定一系列鼓励措施。
我国目前已经颁布了很多与环境有关的法律条款,它们对环境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例如,2013年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十条措施,2014年通过了《环保法修订案》,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严格规定了企事业单位以及生产经营者的环保责任。同年9月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环境保护部了《关于调整排污费征收标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对污染企业的排污费征收标准进行了调整,促进企业治污减排。总理在2015年“两会”答记者问时强调,目前我们在治理环境问题时,要严格执行新出台的《环境保护法》,对违法违规排放的企业,坚决依法追究责任。目前,我国与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需要政府部门不断加以完善,逐步使环境成本纳入到成本管理当中去。
(二)从企业角度
1.提高企业环境成本内部化意识。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使得环境成本进入到企业产品成本中,表面上看加大了企业的成本,但是实质上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有助于企业长远利益的实现。企业应当加强自身的环保意识,利用企业文化和宣传教育,使企业管理人员不断深化进行环境成本内部化的重要意义。此外,企业还应该积极地对外提供环境信息报告,这样有助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企业在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过程中取得的成果,给公众树立良好环保形象,增强企业的行业竞争力,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长期的竞争优势。
2.企业完善ISO14000 管理体系。ISO14000是国际标准组织推出的关于环境管理的认证标准,主要目的是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环境管理手段,带动企业良好的环境行为。ISO14000克服了控制标准的整齐划一,为各个国家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选择空间,各个国家可以根据ISO14000制定的标准来实行与自身相适应的环境管理体系,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出适宜的办法,以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随着我国企业ISO14000管理体系系列规范全面运用,将进一步促进环境成本内部化实施,促使企业主动降低环境污染的低量排放,更好地进行综合治理,而不是一味地追逐企业利润最大化而忽视污染对公众造成的影响。
五、结束语
通过以上从经济学的角度对环境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环境作为公共物品的外部性,而外部性内部化则是问题的关键,因此,环境成本内部化是我们治理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也是一个国家在其经济发展的历程中消解其环境资源瓶颈约束的必由之路。
当今社会提倡绿色经济、绿色消费,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治理理念与这一环保主题是一致的。通过环境成本内部化的途径对经济活动中产生的环境成本加以治理,可以有效地减少企业环境成本,节约环境资源开采和消耗,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和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加深,将环境成本纳入产品成本核算体系已是大势所趋,我国关于环境问题治理和环境成本内部化的研究成果也会不断提高。总之,环境问题的治理不仅是环保部门一个部门的事,它既需要政府职能部门恪尽职守,采取强制措施;也需要企业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将发展建立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之上;更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监督。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不久的将来,“美丽中国”的梦想一定会实现。J
参考文献:
1.张汩红.低碳经济下环境成本内部化途径探析[J].财会通讯,2012,(17).
2.黎富兵.论企业环境成本内部化的经济效应[J].会计之友,2012,(22).
3.张亚连,罗莉.环境成本的经济学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6,(12).
4.李云燕.基于稀缺性和外部性的环境资源产权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08,(6).
5.戴立新,李美叶.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的经济学透视[J].中国管理信息化(会计版),2007,(2).
6.张家旗.环境问题产生根源探析[J].河南科技,2013,(12).
关键词:中小企业 国际化 环境
我国“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到境外投资,鼓励境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扩大互利合作和共同开发。因此,在今后的对外开放中,必须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针,特别是要抓紧研究和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本文就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环境进行分析,以利于我国中小企业在开展国际化经营时采取适当的策略,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环境分析
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世界经济环境
企业国际化经营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战后国际企业、跨国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大量涌现,截止到2004年底,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已达6480亿美元。从参与国际化的国家和地区来看,现代世界的国际化经营,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且投资规模、方式、范围和地区都有所变化,投资速度大大加快,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不仅超过了全球产出的增长,而且超过国际贸易的增长。投资的地区也转向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并举。
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一体化趋势加强。在过去二三十年中,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国际经济一体化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当今世界按区域划分已形成各种经济圈,其中较典型的有: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地区经济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兴起显然有利于经济圈内企业,不利于区域外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可以绕过外国贸易保护,从而开辟新的国际市场,或者保持现有的市场份额,甚至还可以获得投资所在国贸易壁垒带来的一些好处。此外,对外直接投资还是一种预防性对策,可以针对出口市场可能出现的新的贸易保护政策,提前打入该市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世界经济重心出现转移。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中两大趋势已日益明显并引起人们关注。一是全球经济的“引力中心”将由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亚太地区的经济近几年来持续高速增长,外贸总额与外汇储备也与日俱增。二是经济发展将由北半球北部向南转移。今后世界经济最富活力的地区将集中于资源和劳动力密集的南方。随着计划经济模式日益为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所取代,这使经济南移的可能性增大。
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导致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产品需求的个性化与多样化使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企业的研发费用迅速攀升,成本加大。这种情况下,企业除了调整产品结构外,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开拓海外市场,就可以使企业保持创新产品的合理生产规模,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使企业的研究和开发投入获得良好回报。中小企业贴近市场、贴近消费者,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同时具有较强的意识能力和模仿能力,能较为敏感地捕捉到国际市场的信息并做出快速反应。
各国产品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速度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同时许多国家也处于转型经济中,产品和产业结构的升级速度日益加快,这已成为一个普遍趋势。由于国内市场的相对饱和,许多国家都放眼世界,在全球范围内寻求产业结构的梯度转移。而这进一步为中小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创造了条件。
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国际投资环境
发达国家是最大资本供给者和需求者。2004年,美国在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方面名列榜首,英国和中国则分列二、三位。中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达606亿美元,仅排列第三。10个最大的东道国吸纳的外国直接投资约占世界总流量的2/3,而100个最小的外资吸纳国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只占世界流量的1%,相差较为悬殊。随着发达国家经济全面复苏和繁荣,发达国家主宰国际直接投资的趋势更为明显。
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后起之秀。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增长,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发展迅速。其良好的经济发展前景、巨大的市场潜力以及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和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吸引了大批的投资者。2004年东亚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增长达到46%,达到1050亿美元,大约占国际直接投资总额的23%。
中东欧、亚洲、中美洲和非洲成为国际投资热点。这些地区集中了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这几年经济发展迅速,社会趋于稳定,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所以大量的外资涌入这些地区。同时,这些地区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发达国家或者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区域的企业劳动力成本日渐增高,市场日趋饱和,为了进一步降低劳动成本,同时开拓新的市场,它们进行产业的梯度转移,立足于全球化的发展战略,纷纷到泰国、越南、巴西、印度尼西亚、匈牙利、俄罗斯、南非等社会经济环境较为稳定、市场潜力巨大的发展中国家进行直接投资或进行技术输出。
对外直接投资以市场导向型为主要形式。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认为,对外直接投资根据其动机分为三种类型:自然资源导向型、市场导向型、生产要素导向型。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战略更多采用市场导向型,即对外直接投资更注重市场容量和份额。
投资主体多样化,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增速加快。以前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多为大型跨国公司,人们也总认为跨国投资必是大型跨国公司所为。这种现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发生了彻底改变。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很大改变。为了生存发展,为了尽快融入世界大潮,大批中小企业也纷纷加入跨国投资行列,成为中小型的跨国公司。同时,世界经济国际化、一体化的趋势,也为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特别是一些国家对外资给予了许多优惠政策使中小企业抓住了历史机遇,采取“走出国门、博采世界之长”的战略,将经营和生产据点设在劳动力、技术、资源、市场等要素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形成一道国际投资的亮丽风景线。
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技术环境
信息技术进步促进了知识全球化的发展,并使单位成本急剧下降从而刺激信息市场的需求而带动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技术手段的标准化,以及其他服务成本的下降,给中小企业以低成本在全球范围配置劳动力和资本资源提供了前提条件,也为进入其它国家市场提供了新的契机。信息技术不仅使投资活动变得更易于控制和形成预期,而且使投资者对投资活动的分析更加受到其他投资者信息的影响,多米诺骨牌效应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知识经济全球化使竞争从有形资本的竞争转变为无形资本的竞争,从土地、资金和劳动人口的竞争,转化为人力资本、资金、信息和知识的竞争,并且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原理也面临着内在的重大调整。自然禀赋不仅仅是土地、人口、资源、技术和资本,还加上了创新技术、信息资源和知识思想潜力等无形禀赋。信息资源、创新能力和知识要素共同构成了当代国际竞争的新要素。信息和知识可以为厂商带来更高的生产效率使单位生产成本下降从而获得成本优势,或者为厂商提供一种可供选择的差异性战略,或者为厂商提供选择合作伙伴组成战略性联盟的商业机会。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国际经济更富有竞争性,但同时也对厂商之间的合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竞争合作将成为国际经济发展的主流。
知识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地位更加凸现。由于知识的互补性正在逐步取代物资资本的互补性,从而改变了传统工业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对大企业的附属地位,企业之间相对地位取决于其拥有的知识质量、数量。因此,中小企业的资源配置能力与大企业几乎毫无区别。中小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国际和国内的网络建立国际关系,分享全世界最前沿的产品信息、市场信息与技术信息,开拓国内国际市场,进行只有大公司才有技术力量进行的技术转移。现在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国际营销网络经销产品,每个中小企业致力于做好自己最擅长的项目,就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占有自己的生存空间。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尤其是互联网的崛起,已经改变了以往中小企业获取信息落后于大企业的局面,打破了大企业在信息拥有方面的垄断优势。总之,在这个时代,中小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大大提高,为了生产某一产品或提供某一项服务,它可以非常方便地从世界各地获取信息并组织生产要素。
构筑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国内支撑环境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日益受到各方的重视,但仍存在着审批手续过于繁琐、融资渠道狭窄、政策不配套、资金援助和税收优惠不多、社会化服务体系薄弱等问题,这些都成为中小企业实施国际化发展的障碍。因此良好的支撑环境对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和现实的意义。借鉴国外的先进做法,笔者认为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构筑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良好支撑环境。
加快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立法工作。中小企业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组成部分,为了给它创造一个良好的创业和创新环境,扶持它尽快成长,必须加快中小企业的立法工作。必须尽快制订《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法》等法律以及与之配套管理条例,用法律手段来规范对外投资行为,进一步简化对外投资项目和跨国公司出国出境人员的手续。
政府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植力度。这样有利于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目前,我国已在省一级设立了中小企业局。但我国的中小企业大多地处城镇,甚至乡镇,所以应在各地市乡分设中小企业局,这样管理和操作起来会更加方便,信息的传递和反馈会更即时,更便于开展点多面广的管理和协调;同时应对中小企业的海外投资减免税收,实行差别税率。
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方面,应该借鉴台湾省完善的中小企业辅导体系的经验,这个体系共有十个,即财务融通、经营管理、生产技术、研究开发、资讯管理、工业安全、污染防治、市场营销、互助合作和品质提升。为此,建议成立中小企业家协会或者联合会,提供政策、法律、市场、经济、技术和金融方面的咨询服务。研究中小企业面临的各种问题,为企业提供技术“诊断”和“保健”服务,并及时提供必要的救助。
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国有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增强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意识,把改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措施落到实处。妥善解决当前中小企业贷款约束和贷款激励的不对称问题。如对贷款发放进行贷款额度(意味着多收益)和贷款质量的双重考核,完成贷款发放任务有奖,反之受罚;但是贷款发生风险损失,则贷款的调查人员、决策人员和审核人员按相应比例计罚工资。在这种机制下,信贷人员更加积极主动地发掘贷款需求,并能够通过深入调查,摸清贷款风险底数,较好地平衡贷款收益和风险之间的关系。加大信贷业务创新力度。
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保障体系。我国中小企业规模比较小,抵御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的政治风险、经营风险和交易风险的能力较弱。为此,一方面,针对我国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区域还是发展中国家的特点,而发展中国家相对具有较大的政治和社会风险,因此,要加紧与这些发展中国家签订双边保护协定。另一方面,建立对外投资保证制度,即建立资本保护和鼓励我国企业或个人对外投资的国内法律制度。鼓励保险公司不仅对来我国投资的外资企业开展保险业务,而且对国内中小企业去国外投资开展投资保险,消除投资者的担心和顾虑,使投资者更好地开拓国际业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环境管制;管制频率;企业人均利润率;非平衡面板模型
一、引言
我国正处在经济的转型阶段,经济的快速发展伴随着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环境污染问题的的日趋严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环境质量,进而影响了人类的生活质量。近年来, 随着我国低劳动力成本优势的流失、资本边际报酬的递减和能源供应的紧张, 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显然是不可持续的,金碚(2006)。并且加剧了我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研究环境管制与企业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希望通过研究环境管制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从而通过提高政府效率来促进企业的经营绩效,改善企业的生存环境,进一步在保护环境的条件下推动经济发展,取得双赢的局面。
在环境管制与企业关系的研究方面,中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探究了两者的某些相关性:
㈠环境管制与企业绩效关系方面的文献
⒈从生产率。吴军等(2010)研究发现在控制SO2和COD排放时全国TFP增长率不到传统TFP增长率的1 /3, 并且TFP增长均完全源于前沿技术进步。持不同观点的张三峰,曹杰,杨德才(2011)研究表明环境规制本身与企业生产率之间存在稳定、显著的正相关,同时环境规制强度与企业生产率之间也存在着稳定、显著地正向关系。
2.从企业竞争力。对环境管制与产业竞争力影响分析,Van Beers 和Van den Bergh
(1997)发现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出口与环境保护强度不存在负向关系,然而John S. Wilson(2002) 的研究表明, 随着环境管制的加大, 污染强度大的行业出口会明显减少; Jenkins(1998)表示还没有证据表明环境政策和环境标准是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决策的主要因素, 而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获取新的市场、管制的透明度等是影响外资投资决策更为重要的影响因素而且, 在某种情况下, 提高环境标准反而进一步提升了地区的投资环境。
3.从技术创新。王俊豪,李云雁(2009)研究了环境管制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企业在面对环境管制下的战略导向决定了企业是否采取的绿色技术。江珂利用中国1995-2007年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环境规制对中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在中长期对技术创新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对东部有着显著影响,对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各区域创新的影响不明显。
㈡环境管制的度量
研究环境管制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时,如何衡量并进一步量化环境管制这一指标也显得尤为重要。在量化环境管制力度和效果方面,Levinson(1996)用污染去除成本来衡量美国政府对制造业环境管制的力度;Low. P(1992)采用绿色指数,即地方政府颁布法令的数量;正式管制与非正式管制。杜凯,徐盈之(2007)借鉴Matthew A.Cole(2005)的对管制的分类,用正式管制个非正式管制两种不同的指标衡量管制的供给。
二、环境管制的现状和假说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情况也随之日趋严重。2012年湖南郴州的"血铅" 事件、广西龙江镉污染事件,这些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不能从源头上得到解决将给人民的健康带来巨大的危害。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适度而高效的环境管制显得尤为重要。 而我国环境管制的现状可以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㈠现有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
从1979年,我国制定的第一部环境保护法律《环境保护法(试行)》以来,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不断完善,越来越全面。但是,在法律法规较为全面的情况下,企业依然出现各种违法的环境污染事件,在环保成本和环境污染处罚之间,企业选择的是污染。因而在制定处罚标准上,惩罚力度不够,对企业行为难以起到威慑作用,企业没有动力加强环保建设。因此出现许多企业不安装配套的"三废"处理设施,违规排放废水、废气等造成环境污染事件。
㈡环境管制机构设置
我国的环境管制机构从中央到地方设置了由上至下的机构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负责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基本制度,负责统筹协调和监督管理等工作,下一级是省级的环境保护厅,主要贯彻执行国家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拟定并监督实施全省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等。再下一级是市环保局、县级环保局以及乡镇环保机构。地方环保机构,尤其是县级和乡镇环保机构缺乏独立性,不仅受到上级环保部门的领导,更要受到地方政府的领导,行政执法地位被动。一些地方保护主义为实现经济业绩干预环保部门对当地企业的污染调查和处罚,还有一些政府部门利用职权对个体工商户,尤其是餐饮行业违规进行频繁的卫生检查,没有有效的法律、法规依据乱罚款、查封,危害个体工商户的正常经营,这种过度管制的现象越来越多。
㈢环境管制政策
对于环境管制政策的分类,郭朝先(2007)根据环境管制政策的工具的特征和演变历程,环境政策类型有两分法和三分法,两者并无本质的区别。我国的环境管制政策依然是传统的"命令-控制"类型,这种类型的管制工具成本低,效果显著,但是因为没有考虑被管制企业的差异,试行统一的标准不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而缺乏总体效率。
㈣假说
政府环境管制的频率与企业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是,随着管制次数的增加,企业的人均利润率逐渐增加,当检查次数达到一个临界值后,随着检查次数的增加企业的人均利润率逐渐下降。
三、环境管制对企业绩效影响的模型构建
㈠变量选取
其中我们控制了一系列可能影响企业经营绩效的变量 Xit包括:⒈区位。我们将区位分成沿海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三类,该企业所属地区赋值为1,否则赋值为0。⒉所有制形式。我们分别列出了三种类型的企业所有制形式,国有或集体企业、民营或股份制企业、外资或中外合资企业,以国有或集体企业为基准组。⒊企业规模。如果雇佣员工数小于等于500人的为小型企业,赋值为1;雇佣人数在501-2000人之间的为中型企业,赋值为2;雇佣人数超过2000的为大型企业,赋值为3。⒋人力资本。企业中大学(及以上)学历的员工占员工总数的比例。⒌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企业主要产品在全国或是全省同行业的市场份额。⒍企业资金来源中正规金融即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的占比。
其中我们控制了一系列可能影响企业经营绩效的变量 Xit包括:⒈区位。我们将区位分成沿海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三类,该企业所属地区赋值为1,否则赋值为0。⒉所有制形式。我们分别列出了三种类型的企业所有制形式,国有或集体企业、民营或股份制企业、外资或中外合资企业,以国有或集体企业为基准组。⒊企业规模。如果雇佣员工数小于等于500人的为小型企业,赋值为1;雇佣人数在501-2000人之间的为中型企业,赋值为2;雇佣人数超过2000的为大型企业,赋值为3。⒋人力资本。企业中大学(及以上)学历的员工占员工总数的比例。⒌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企业主要产品在全国或是全省同行业的市场份额。⒍企业资金来源中正规金融即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的占比。
㈡数据说明
㈢实证过程
Model1中度量环境管制的变量时ECF和ECF2,这两个从企业个体层面度量受管制的情况,并且控制了企业的人力资本、企业的规模和地区变量。Model2用工具变量替代了企业个体层面数据,我们用地区ECF平均值替代企业ECF,同样用地区REC平均值替代企业REC,其他控制变量与Model1一致。两个模型得出的结果基本相似,也验证我们的假说。
Model 1的主要解释变量是企业受到政府环境检查的频率和该频率的平方,企业对检查次数的合理性评价以及其平方值,表2 Model 1的实证结果显示,ECF与企业人均利润率存在二次关系,ECF的系数为正,ECF2的系数为负,且系数十分显著。这说明政府检查的频率增加一开始对企业的经营绩效有显著地正相关关系,但随着检查次数的增加,不合理的检查导致企业绩效的下降,两者呈倒U型的关系。ECF的临界值为5.72,当政府检查的次数少于6次时,检查的次数越多企业改善产品性能减少污染带来的利益是随之增加的,当次数超过6次之后,政府对企业不合理的检查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影响企业日常运作导致了企业经营绩效的下降。
五、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实证结果显示,企业绩效与政府的管制行为之间呈倒U型的关系,与以往文献只研究到增长关系不同,本文的研究发现,政府的管制存在是否合理的问题,即环境管制的频率存在一个临界值,而过度的政府行为对企业经营会造成一定的伤害。本文研究的4451个样本中,11.6%的企业超过了这一临界值,他们的经营受到了政府的过度管制,这种过度管制对增加了企业经营的成本,牺牲了企业的效率,对着这种过度管制的不断蔓延对经济的发展将造成一定的制约。因此政府的管制行为需要改进将管制频率限制在临界点的左测,具体的建议如下:
㈠确保环境保护机构的独立性
地方环保机构向上受到上一级环保部门的指令,水平方向上受到地方行政部门的干涉,环保工作不能独立进行。因此,应该明确每一层级环保部门的职能,将部门人员的考核与晋升权利交由上级环保部门而非同级政府其他部门,明确的独立性之后执行力将能够与地方保护主义的公平抗衡。
㈡提高环保部门办事效率,加强政府行政透明度
合理性管制能够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过度的管制抑制企业发展。提高环保部门的行政效率减少过渡性管制的出现将有利于企业的经营绩效的提高。加强政府行政透明度,在企业和政府之间增强了解,政府可以最优配置管制行为,对不同企业采取最佳的管制措施提高管制效率,企业在了解政府规章制度前提下合理安排环保设施的营运,提高经营绩效。
参考文献:
[1]金碚. 资源环境管制与工业竞争力关系的理论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9(3):5-17.
[2]邹积亮.国外环境管制与竞争力关系研究综述[J].经济纵横,2007,(01).
[3]Ederingt,on J. and Minier, J. Is Environment al Policy a Secondary Trade Barrier? [J]. An Empirical Analysis,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3.
[4]Jenkins, R. Environment al Regulation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 review of Literature and Some European Evidence [J].Discussion Paper Series, 1998.
[5]张三峰,曹杰,杨德才.环境规制对企业生产率有好处吗-来自企业层面数据[J].产业经济研究,2011,(05).
[6]王俊豪,李云雁.民营企业应对环境管制的战略导向与创新行为_基于浙江纺织行业调查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9,09.
[7]郭朝先.我国环境管制发展的新趋势[J].经济研究参考,2007,(27).
[8]吴军,笪凤媛,张建华.环境管制与中国区域生产率增长[J].统计研究,2010,(01).
[9]杜凯,徐盈之.我国制造业环境管制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12).
(云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云南昆明650221)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各种法律规章不断健全,依法纳税是每一个企业应尽的义务也在其中体现,而作为企业管理的有效途径,合理利用税法等法规制度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也是法律所允许的。本文从合理避税的概念出发,阐述了合理避税的原因,分析合理避税的可能性和制约性,就企业进行合理避税方式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
关键词 ]合理避税;原因;环境;策略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3.033
由于我国税制的不断完善,合理避税筹划成了众多企业非常重要的课题。很多人都认为避税就是偷逃税费,是损害集体、国家、社会利益的做法。本文中所要谈的是如何合理避税,这关键就在于“合理”二字,有了合理,避税便是对社会大集体有益的。在此,本文在对合理避税的动因和环境的分析中提出一些路径和方法。
1所得税合理避税的动因分析
合理避税又称合法避税、纳税筹划,是企业节约资金流出的一种方式。它是为作为纳税义务人维护自己的权益,在企业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把握好税法条文的相关规定,利用有关政策优惠等,通过不违法的手段对企业自身投资、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进行精心的筹划和安排,尽可能通过降低税负、降低成本来实现利益最大化的财务管理活动。因此它不同于偷税、逃税,它不是对法律的无视和践踏,而是以尊重法、遵守法为基础,对现有税法的不完善的发现和利用。
1.1直接原因
企业冒险避税的直接原因当然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纳税额,最大限度地提高利润。纳税是其作为企业法人的一项义务,税收的征管不管多么的公正、合理,缴纳的税款都是企业直接利益的损失。企业的“趋利避害”机制决定了企业必须通过合理合法的路径减少企业所交纳的税款,以追求高额利润。
1.2间接原因
开展避税活动能提高企业的价值。企业的合理避税活动使企业能有更多自有资金来扩大企业规模和维持日常经营来满足企业的自我需要。也就是说,企业的合理避税活动能够降低企业的负债率,这样企业就会有更多的流动资金来维持日常的经营活动,增加了企业的稳定性,更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这就是说企业能够通过合理避税影响企业的负债率,进而间接对企业价值产生影响,即合理避税活动能够间接提高企业的整体价值。
2合理避税的环境分析
2.1所得税合理避税筹划的可能性
2.1.1我国税法和税收优惠种类繁多
现阶段我国的税收优惠政策种类很多,可利用性也很强。新企业所得税法将税收优惠政策从“区域调整为主”转为以“产业调整为主、区域优惠为辅”的政策。这使得旧税法下通过选择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地点为注册地,利用这些地方的低税率来达到避税的手段失效。新税法中税率的区域差异基本消失,使得选址经营已经失去了税务筹划的意义。新企业所得税法废除了税率的地域差异,规定了税率的产业差异,对从事国家规定的产业和项目,给予很多优惠措施。。因此,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产业优惠政策来实现税务筹划,达到合理避税的目的。
2.1.2合法避税是企业应有的权益
现代意义上的税收,应该是税收法律规范下的税收。合法避税是企业对社会赋予其权利的具体运用,企业作为纳税人在法律允许或不违反税法的前提下,有从事经济活动、获取收益的权利,有选择生存与发展、兼并与破产的权利,税收筹划所取得的收益应属合法收益。因此,鼓励企业依法纳税、遵守税法的最明智的办法是让企业充分享受其应有的权利,即合法避税。
2.1.3税务咨询机构越来越多
税务咨询是近期形成的,由于税法、法制的不断完善。很多企业的内部财务人员无法为企业做出一份既能在合法的基础上尽量节税又能有利于企业长期持续健康的发展,有些大型企业就会在内部设立专门的税务研究机构,可是我国中小企业的比例占大部分,这大部分的企业该怎样合理避税呢?税务咨询机构这样的专业纳税筹划机构就应运而生了,如今这样的机构在数量上和种类上都很多,如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进行咨询和税收筹划。
2.2所得税合理避税筹划的制约性
2.2.1企业财务人员管理水平低、思想僵化
企业最终的目标就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直接有效的途径就是减轻企业的税负。然而很多企业目前还没有专业的税务筹划、税务精算等专业队伍,企业税务筹划多为财务人员兼办,涉税人员的水平距离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距离。财会队伍综合业务水平难以提高。部分财会人员的工作局限于简单的事后核算,无法及时向领导提供准确的数据,更谈不上纳税筹划,不能为单位发展创效出谋划策。
2.2.2优惠政策不完善
目前,我国对不同规模企业实行的税收优惠政策散见于各种税收政策法规中,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尽管我国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不少,但从税收制度与中小企业发展相契合的角度看,还存在治标不治本、扶持力度不够、政策手段单一、没有对中小企业增加投资的鼓励等问题。
3所得税合理避税的策略
3.1所得税避税筹划应注意的问题
3.1.1正确把握和理解合理避税实质
传统观念认为避税行为都是损害国家利益的。但随着观念的不断更新,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发展,合法避税正在逐渐被人们所了解和认可。合理避税并不是逃税漏税,它是一种合法的活动,它不仅是财务部门的事,还需要商务等各个部门的合作。必须强调一点:合理避税与偷税、漏税以及弄虚作假钻税法空子有本质的区别。这不仅不是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更是一种兼顾国家利益与企业利益的特殊体现。
3.1.2熟知税法
企业在财务管理中,要严格按照税法办事,自觉维护税法。所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企业要合理避税,必须深入了解、熟练运用税法的有关制度和优惠政策。企业财务人员只有在认真学习和理解税法的前提下,才能合理准确运用税收政策对企业进行保护,把国家有关税收的优惠政策运用到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通过享受税收优惠等方式减少税负,实现合理避税。
3.2所得税合理避税的常用手段及技巧
3.2.1要选择好恰当的投资地区
经济技术开发区在税收方面享有诸多优惠。优惠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国内外投资者,诱导人才、资本和技术以及相关经济活动流向这些区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立以及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的出台,造成了国内不同区域间的税收差距,为企业进行合理避税提供了有利条件。对于企业来说,在设立之初选择可以享受到优惠政策地区或者选择注册可享受优惠政策的企业类型,这样就可以在纳税年度之初就享受到税收优惠政策,显著节省企业在新设之初的税款支出。
3.2.2利用纳税年度进行合理避税
尽量推迟纳税期限。根据时间价值理论,延期纳税就等于为企业争取到了一笔无息贷款,这笔款项能够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从而使企业获得更大的效益,这样也就等于为企业节省了税负。第一,推迟销售收入实现。第二,推迟长期项目收入的实现。第三,推迟分期付款销售的实现。
3.2.3利用会计处理来进行合理避税
合理利用财务杠杆效应。负债是企业资金来源的一种方式,因为负债的利息可以在税前扣除,所以负债具有财务杠杆效应。负债筹资能够起到优化资本结构,推动企业长期发展之目的。与此同时,利用负债进行纳税筹划的风险较低,故而企业对负债筹资愈来愈重视。纳税人多通过以负债筹资代替股权筹资的方式进行避税。
4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在进行合理避税时是存在不少的路径和方法的,但同时也必须遵守一定的原则,尤其是避税的合理合法原则,并且进行纳税筹划时还要注意筹划的成本不得超过其可以带来的利益所得,否则就是得不偿失了。因此,企业必须对合理避税的筹划进行深入仔细的研究,牢牢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有效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和成本,最大限度提高经济收益。
参考文献:
[1]罗会了.高新技术企业合理避税问题研究[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2(9).
[2]李淑锦,邹林海.合理避税对企业价值影响的实证研究[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3]郭晓梅.企业合法避税应注意的问题及措施刍议[J].经营管理者,2010(9).
[4]宋刘娜.企业合理避税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12).
[5]岳美容.浅谈现代企业合理避税的路径及方法[J].经营管理者,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