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电力系统研究分析

电力系统研究分析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01 15:51:2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电力系统研究分析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电力系统研究分析

第1篇

关键词:电力线;载波技术;通信技术

中图分类号:TM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0-0000-02

一、引言

目前用于衡量一个国家信息技术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通信技术,这也是各个国家竞相发展的主要内容,很多具有现实意义的通信技术已经形成了具有规模化的生产和应用。而电力线载波通信和网络通信技术的结合又是通信领域内的一次巨大的飞跃,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1]。

二、含义

电力线通信全称是电力线载波通信,是指利用高中压电力线或低压配电线(380/220V用户线)作为信息传输媒介进行语音或数据传输的一种特殊通信方式[2]。该技术的具体工作方式通常是把载有信息的信号加载到电流上然后用电力线进行传输,接受端的适配器把传送的信号从电流中分离出来并且传送到计算机或电话上进而实现信息的传递。该技术的关键和优势是不需要重新布线,利用现有的无处不在的电力线,只需要终端用户插上电源插头或接线就可以完成信息传送。通过电力线进行宽带上网进行网络IP数字信号的传输已经成为电力线传输信息的最普遍的应用。

三、现状

电力线通信技术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当时主要用于电话信号的传输,后来技术进展逐渐加快。已经出现了共同的家用电力线网络通讯技术标准。在中国,20世纪40年代开始逐步进行电力线通信应用。在2001年8月,第一个实验网络在沈阳建成;2001年12月国电通信中心在北京某居民区开展电力线通信应用试验;福建省电力试验研究院又研制成功了“数字化输电线路技术”的核心产品,并在北京某生活小区成功地进行了因特网接入试验,初步取得较理想效果。目前,高速电力线通信已经为宽带接入通信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的电力通信网络经过若干年的辛苦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从通信电缆和电力线载波通信方式到包含光纤、微波、卫星等多种通信方式并用的覆盖全国30多个省(市、区)的交叉式立体通信网络。整个中国电力系统电力通信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并且占据了越来越强大的地位。随着通信行业的成熟发展以及在社会中作用的不断提高,以电力线通信为基础的业务在各种信息的传输场合得到了巨大的应用。不但在电力系统的发电、送电、变电、配电、用电等部分的联合运转中卓有成效,而且在保证电力系统电网安全、经济、稳定、可靠的运行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另外在各行各业如客户服务中心、营销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视频会议、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OA)、IP电话等多种数据业务方面和基建、行政、水库调度、防汛、燃料调度、电力调度、继电保护等场合得到发展。虽然电力线通信对于电力系统自身的经济效益的取得没有很直接的体现,但是它能够产生并隐含在电力系统管理及生产中的经济效益是极其巨大的。

四、电力线通信具体应用

电力线通信方式利用其独特的成熟的发展优势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因为输电线路是架设电力特殊光缆的极好资源,经济、快速、安全、可靠;而遍布全国各大城市的电缆管道和电杆是建设光纤接入网的极好资源;电力线通信技术日益成熟,为用户接入提供了首选手段;其它具有电力特色的技术,如无源光纤接入、无线宽带、多点扩频系统等,使电力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和发挥。

(一)可以发挥自身优势促进本系统发展

目前国内外研究出来很多可供电力部门所使用的防盗设备或软件,但是这些设备或系统大部分是与目前电力部门所主要依靠的并且普遍使用的电力线没有任何的关系,是一套独立与电力线的设备,这就给电力部门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例如在防窃电方面,现在的窃电者越来越会采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盗窃,对于使用普通GSM报警器对变压器设备进行防盗的场合,作用不大,因为盗窃者会利用GSM屏蔽器先把报警器屏蔽而不能报警,然后再对电力能源进行盗窃或对电表箱进行破坏,因此给电力系统带来很多的不安全因素。

电力系统本身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输配电,那么除了这个作用,电力系统还可以对本系统中其它功能的实现做出巨大贡献,比如电力系统的智能抄表、变压器防盗、电力系统电表箱防盗、远程电力防盗系统等均可以利用电力线来实现。我国在早期的实际电力应用中,由于电网环境比较恶劣,信道衰减大、干扰较强和波动范围大等特点,导致数据采集的准确率和实时性不能全面的满足用户对实际通信的需求。但是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发展,改善并提高了电力线通信的可用性和可靠性,并且不需要大规模改造电力系统现有设备,只需增加相应装置,利用电力线实时传输信号和设备状态至集中的控制位置并采用专门的软件进行识别。电力线通信技术的应用前景变得越来越广阔,对于电力系统本身的发展会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电力线通信和输配电线路具有等时性,只要电力输电线架通到哪里,电力通信就可以延伸到哪里,目前我国110kV输电线路上和35kV的农网上还有大量的电力线载波机在运行,庞大的电力线载波通信担负着电网内调度和远程信息的传输,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这种廉价的电力系统具有的信道资源应该大力开发,加以合理的发展和利用,使之与高速信息传递技术长期并存,互为补充[3]。对电力系统的现代化电力管理提供传输通道,实现电力、数据和图像信息综合业务传输的通信技术。

(二)可以作为常规通信介质使用

在我国,电力系统已经普及,电力线几乎遍布城乡、四通八达,利用这种与用户直接相连的220W380V低压电力线进行高速传输信息,不但可以免除布线这个最麻烦的环节,而且具有覆盖范围广、连接方便的显著优点,电力线通信网络被认为是提供“最后一公里”通信解决方案中最具竞争力的技术之一[3]。与常规通信介质网络相比较,电力线通信基础设施完备,无需任何布线,避免了对建筑物的损坏,节约资源,节省资金、人力、物力和时间。

电力线通信这个传输媒介是全球覆盖最广阔的网络,无需新布线就可以将信号传输到任何有电的地方,不受地形、地貌的影响,投资少,施工期短,设备简单,可以同其他通信手段一起实现网络互联。如果使用高压输电线进行信息传送,那么这种通信方式可靠性会更高,因为高压输电线结构稳固,安全设计系数比光纤的安全设计系数还要高很多。

(三)现代生活智能管理的美好展望

实现现代家居的智能自动化管理的有效手段常采用低速的电力线通信网络,通过在住宅内遍布的电源插座,可对智能家用电器连网,并通过网关与外部连接。住宅主人在家可以享受数字化住宅设施的舒适和便利,在外可以通过接入的网络及时了解和设定住宅内设施。高速的电力线通信网络可以为人们提供Internet接入服务,并且可以享受居家视听一体化的服务。通过电力线通信实现网络浏览、网上购物、视频点播以及可视电话等[4]。利用电力线通信的永久连接在线,可构建住宅楼宇自动化系统,如防火、防盗、防有毒气体泄漏的保安监控系统让上班族倍感放心,医疗急救系统让住有老人、儿童或病人的家庭心里踏实。以上技术有些已经在国外成为现实,而其它甚至更好的未来正在探求之中。可以预测,电力线通信网络这一新技术对促进经济发展必将带来新的机遇。尤其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不够强大,要赶超发达国家的信息化水平,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而电力线通信网络提供了另一种可能的技术手段,这种技术手段可以帮助我们以较少的投入加快国家信息化的进程,加快脚步研究出适合中国电力网环境的电力线通信网络技术[5]。

五、总结

在现代社会,电力供应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电力系统本身优势明显,不但可以为本系统做到最好的服务和管理,还可以发挥其它功效,从而使其优势进一步得到更大的发挥,可以有效解决自身的功耗问题,使电力系统的经济损失显著减少,并提高了电力使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基于电力线通信的系统研究可以使用的区域范围广泛,不仅用于分布集中的住宅区,更可以主要应用于大型工矿企业和自助变电站、储存仓库、金融的房间、停车场等,使电力系统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电力线通信技术是一个刚刚兴起的研究课题,在国内外仍处于不成熟的初期研究阶段,需要我们从概念定义、理论研究、技术标准、工程试点以及管制政策等方面进行大量不懈的深入研究,才能够取得美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靳保康.低压电力线路通讯网络技术发展的研究[J].计算机光盘与软件应用,2013,8:289-290.

[2]李洪民.电力线通信技术及其应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3,6:42,44.

[3]王军凯.电力线载波通信电路设计[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6:269.

[4]孟逢逢.基于电力线通信的信息家电网络系统[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13,6:230-232.

第2篇

关键词:高次谐波;电容器;抑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安全用电在社会的各个方面越来越重要,一方面供电企业不断地完善自身的设备为用电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另一方面广大的用电客户也在不断地要求供电部门提供更多高效的设备保障其用电,随着更多的设备进入电力行业,电能的应用形式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但随着电子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的出现,电力系统中的波形失真日益增大,电力系统中产生的高次谐波却危害着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高次谐波能使得电力系统运行时电压波形产生畸形,使电网瘫痪,对一些电容器也会造成巨大的损害。

电力系统中的三相交流电电压产生的波形基本上是正弦波,正常的波形基本上是无直流和高次谐波之分。但随着电力设备的发展和运用产生的谐波对电网造成的污染,有些用电器产生的非线性负荷及冲击负荷对电力系统发、供、用电设备的安全经济运行造成不良影响和危害。因此,防止和治理电力系统中的高次谐波成为目前电力系统中重要的问题。

1 高次谐波的定义及其产生原因分析

目前对于谐波的定义的说法较多,而国际上普遍认为谐波是一个有周期的正弦波的分量,其频率是基波的整数倍。当电力系统的频率为额定频率50Hz, 则基波频率为50Hz、2次谐波频率为100Hz、3次谐波频率为150Hz等。而目前在电力系统中存在危害的谐波较多,高次谐波的危害越来越大,这也是今后电力系统改革中首要解决的问题。

由于各种非线性的电子元件日益应用到电力系统中,使得原本能产生正弦波的电源由于非线性元件的存在使在系统中和用户处的线路中总会产生高次谐波的电流和电压,产生高次谐波的元件比较多,例如一些交流电动机、电焊机、电石炉、变压器和感应电炉等, 化工行业的高频炉、电解设备, 钢铁行业的大型轧钢机,铁道部门的电气机车、电车公司的整流站等, 家用电器如电视机等。最为严重的是大型的整流装置和电弧炉, 它们产生的高次谐波电流最为突出, 是造成电力系统中谐波污染的最主要的因素。

在电力系统中运用的电气设备都能产生高次谐波,并对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产生很大的影响,在这里可通过以下设备进行分析:整流装置是电力系统中最重要的谐波源,例如在很多的设备中都是用整流装置,例如电视机、电池充电器、电力机车等;电弧炉因为在燃烧方面不够稳定,容易产生三相谐波电流;变压器则由于铁芯处于饱和状态,磁化的曲线呈非线性,电流畸变也会变大,这是一种稳态的谐波源。在某些电网中,由于供电线路较长,负荷较轻,充电功率大,并且没有电抗器作为补充装置等因素会造成电网的电压过高,使得电流波形畸变严重。电力机车主要是采用工频单向全波整流电路系统,因此它与整流装置一样会产生谐波也会污染电网的安全运行;而家用电器中的电视机被称为是产生谐波电流的罪魁祸首,原因是电视机的回路一般是采用二级管桥式全波整流,在使用时会产生较强的奇次谐波电流,尤其是目前广大用户普遍使用的彩色电视机较为严重,奇次波具有负序特性,在电网中能够引起电压产生畸变的现象。随着家用电器的越来越普及的运用,一些家用电器,例如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吸尘器等电器也在走进千家万户,但这些用电设备会有绕组设备的不平衡电流的变化,也对电网的波形产生影响。此外。交流发电机也会在电力系统中产生高次谐波,原因是交流同步发电机定子绕组在布置上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对称,总会导致转子磁极不对称情况的出现,结果会造成转子和定子铁芯之间有不均匀的空隙,同时会造成发电机定子、转子间气隙磁通分布不均匀,也会存在有非工频正弦波分量产生,但由于隐极发电机采用的是比较短的绕组以及分布绕组,并采用了三相定子绕组星形接线的方式,降低了5、7次以及3次谐波量,因此使得交流发电机的谐波分量较小。

2 高次谐波的危害

随着越来越多的设备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以及大功率的整流器和变频调速装置的普及,这些设备所产生的高次谐波对电力系统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甚至是危害。

2.1 对用电户用电质量的影响

由于电力系统中注入了谐波电流会在电网上产生谐波压降,从而会导致电压以及电流的波形发生畸变的现象,从而影响了电能的质量,使电力系统受到干扰。

2.2 对配电网的危害

电力系统中产生的高次谐波在有色金属中可以把基波的电流近似的认为是均匀分布的,由于肌肤效应而导致的电流往往是积聚在导体的表层,同时使得电流回路中的电阻增大,这样的情况下导体的有效电阻会逐渐增加,在电阻增加的情况下会使得电网内部功率的损耗以及能量的损失增加,与此同时,高次谐波还可能引起电压谐振,从而在线路上出现局部的高电压。众所周知,过高的电压有可能会击穿线路中电力设备的绝缘层,导致电路的用电的不安全或者是对周围的人群以及建筑产生不利影响。

2.3 降低用电设备的使用寿命

电力系统是由众多的电力设备组成的,这些用电设备在维护电力系统的稳定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切实维护好电力设备的安全是保障电力供应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图 1 非线性负荷的电流波形

在电力供应过程当中,由于谐波的增大会导致电压的增大,在并联中对电容器的危害更为严重,通过图1分析计算得出,当电压升高10%时,电容器的温升将会提高7%左右,在不考虑局部介质损耗的情况下,电容器的寿命将会减小到原来的70%左右,可见对用电设备的危害是如此严重

2.4 对电阻、电感负荷的影晌

在电力系统中,谐波对电动机也能产生影响,尤其是能够引起电动机附加的损耗的产生,尤其是当电动机中的谐波电流的频率和零部件的固有的频率相等或者相近时就会引起机械共振的产生,或者是使电压产生畸变。如果畸变的系数较大而没有得到及时的调整则会引起灯泡的寿命缩短或者导致电动器发生故障。

2.5 对测表计的影响

对于电能表来说,理论上相同频率的电压和电流能构成功率,假设输入的电流或者电压有一方含有谐波,即使电流中该次谐波的真实的功率为零,在电能表内任由输入的纯正弦工频电流因畸变而引起的同频率谐波会相互作用,也会形成虚假的谐波功率, 使电能测量出现随机的或正或负的误差。所产生的这种误差虽有可能部分相互抵消, 也有可能存在, 致使电能计量的准确度大大地降低。

2.6 干扰通信系统

在电力系统中,输电线路上流过的3、5、7、11等幅值较大的奇次低频谐波电流在通过磁场耦合时, 在邻近电力线的通信线路中会产生相应的干扰电压, 这些干扰电压会影响通信系统的工作, 主要是影响通信线路通话的清晰度。此外, 由高压直流(HVDC)换流站换相过程中所产生的电磁噪声(3~10kHz)也会影响电力载波通信, 对于电力设备的安全运行也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2.7 对计算机和其它精密电子控制设备的影晌

几乎所有的数字线路的逻辑元件都会有自己的阀电平和干扰线号的容限,假如谐波的干扰超过容限,就可能会破坏触发器和存储器所保存的信息,排除干扰后, 它仍会在系统内部的存储器件里留下痕迹, 系统也不会再恢复到原来的工作状态。即使含有微处理器系统里的程序没遭到破坏, 若地址总线受到强烈的干扰, 也会有程序失控的危险, 使系统进人预想不到的状态, 甚至陷人意外停机状态。

3 对高次谐波的抑制的相关对策分析

3.1 增加整流变压器装置

目前比较传统的抑制谐波的方法就是增加整流变压器,由于整流变压器具有的二次侧向数较多,并且波形脉动次数也多,因此次数较低的谐波被消去的也越多。例如当整流相数为12相时,5次谐波电流为基波电流的5%左右,但6相时的谐波电流则是基波电流的18.5%。

3.2 增加无源滤波器装置

无源滤波器是利用电路中谐振的原理对谐波形成低阻的电路,从而达到一定的滤波的目的,它由电容器、电抗器以及电阻组合而成,采用与谐波源并联的方式,一方面有滤波的功能,一方面还有无功补偿的需要。一般其投资成本较低,效率较高,结构也极为简单,并且在运行方面也比较稳定。但目前由于这种方式要耗费大量的材料成本,况且对谐波的抑制效果并不是很明显,目前基本上不是很采用这种方式。

3.3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普遍使用

有源电力滤波器是目前采用的一种全型的、并且能够从动态方面去抑制谐波的电力电子装置。它是先从补偿对象中检测出谐波电流, 再利用可控的功率半导体器件(补偿装置)向电网注入与谐波源谐波分量(电流或电压幅值相等、相位相反的谐波分量(电流或电压), 使电源的总谐波为0, 达到实时补偿谐波的目的, 其原理构成如图2所示。

图2 并联有源滤波器的结构图

目前有源滤波器按其接入电网的方式, 可分为串联和并联两种方式。直到目前运用到电力系统中的AFP装置, 绝大多数采用的是电压逆变器的并联型结构。近年来, 为了发挥有源滤波器的优势, 提高性能, 减少容量, 降低成本, 增强适用性, 又设计出采用变流装置专门去减少谐波的装置。

4 结论及展望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子元件被用在了电力系统中,尤其是大量的线性负荷的出现,使得电力系统中产生了大量谐波,一些比较传统常规的抑制谐波产生的措施不能有效的使用,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一些新型的的抑制谐波产生的措施和手段也被普及,在今后如何抑制减少谐波的产生方面应更加积极地找寻方法使今后的电力系统更加的安全稳定,保障电力运行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臧正保.电网高次谐波的影响及抑制[J].电气技术与自动化,2004(3).

[2] 吕来泰.电网高次谐波的危害及抑制措施[J].电气开关,2007(3).

[3] 曾盛,冯垛生.高次谐波及其抑制措施[J].现代电子技术,2002(9) .

第3篇

关键词:火电厂空冷技术、直接空冷、间接空冷。

中图分类号:TM621文献标识码: A

1、空冷系统概述

我国空冷技术研究工作开始于上世纪 60年代,1964年由哈尔滨空调机厂、兰洲石油机械研究所、北京石油设计院共同开发研制的首台空气冷却器装在锦西石油五厂投入运行。1966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试验电站的 50kW机组上,首次进行了直接空冷系统的试验。1967年在山西侯马电厂 1.5MW机组上进行了直接空冷系统的工业性试验。20世纪80年代庆阳石化总厂自备电站 3MW机组的直接空冷系统投运。我国应用的大型空冷技术项目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1987年采用引进混凝式间接空冷系统,同时引进混凝式间接空冷技术的2×200MW混凝式间接空冷机组在山西大同第二发电厂投产,这为国产化大型空冷机组的运行提供了工程实践经验。

我国从1990年开始了200MW级机组混凝式空冷系统的设计工作。1993年在内蒙丰镇电厂投产的 4×200MW混凝式间接空冷机组以及1993年在山西太原第二热电厂投产 的2×200MW表凝式间接空冷系统(采用黄铜管HSn70-1A表面式凝汽器,散热器是引进德国GEA公司技术生产的钢管钢翅片散热器)是国家“八五”攻关的两个课题,两个项目的第一台机组均在1993年投入生产运行。 2004年10月华能山西榆社投产了 2×300MW亚临界直接空冷机组,是当时我国单机容量为最大的直接空冷机组; 2005年4月在山西大同二电厂投产了 2×600MW亚临界直接空冷机组,是当时我国单机容量为最大的直接空冷机组。截止到2009年底,国家发改委核准的空冷机组容量已经达到了近85000MW,我国空冷机组的总装机容量达到了近78000 MW,订货超过了100000MW。在建或准备建设的1000MW超超临界空冷机组超过10台,可以说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单机容量上我国的空冷机组都走在了世界前列。

2、电厂空冷系统的分类

(1)直接空冷系统:

直接空冷技术的发展主要是围绕直接空冷凝汽器管束进行的,汽轮机排汽将几乎全部在凝汽器中冷凝成冷凝水。汽轮机排出的蒸汽在凝汽器翅片管束内流动,空气的流动也对蒸汽起到了直接冷却的作用。此外,由于直接空冷凝汽器的突出特点,已经逐渐在世界各国进行了技术研究并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在现有运行的机组中,强制的通风方式其可调控性能较好,因此也被应用到各领域中去。由于间接空冷凝汽器系统相对于直接空冷凝汽器系统设备多、维修量大、运行的难度也大。所以只能是水冷凝汽器系统和直接空冷凝汽器系统之间的一个过渡,而直接空冷凝汽器则是今后发电系统的发展方向。

(2)混合式(海勒式)间接空冷机组:

汽轮机排汽进入混合式凝汽器通过大量循环水混合冷却(循环水水质和凝结水水质相同),少部分水进入正常的回热系统,大部分水进入布置在空冷塔的散热管束,被空气冷却。

(3)表面式(哈蒙式)间接空冷系统:汽轮机排汽进入表面式凝汽器通过大量循环水将其冷却,循环水再进入布置在空冷塔周围的管束,被空气冷却。

由于我国空冷机组多建在北方缺水地区,冬季寒冷对防冻要求较高,凝结水温和背压不能过低;夏季高温天气历时较短,因此在新建工程中,大多数采用了直接空冷系统。

直接空冷系统受环境风的风向及风速等气象因素的影响也较明显。国内已发生过因强对流气象条件导致汽轮机跳闸的事故。不利风向将影响进风、排风条件,产生热回流,直接影响机组效率。间接空冷系统对环境气象条件的敏感性和受环境气象条件影响变化较小。

空冷系统技术比较(以两台330MW为例)

2×330MW机组的配置方案

表面式间接空冷系统按对环境风敏感程度较低的散热器在塔内水平布置方案考虑,如采用立式布置散热器,冷却塔尺寸与混合式间接空冷系统基本相当。

3.1投资费用比较

3.2 耗水量运行费用比较(以两台330MW为例)

3.3 耗电量运行费用比较(以两台330MW为例)

3.4 年总费用差比较

4.结论

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人均淡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值得1/5,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缺水更为严重。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均淡水资源占有率不断地下降,对水的需求量却不断地增加,节水已成为我国国计民生的大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各行各业节约用水、合理用水已成为国家的一项战略国策。我国的工业用水中,湿冷机组冷却用水构成占较大比重,一台1000MW的湿冷机组日耗水量11万吨之多,如果机组建设大量湿冷机组,水资源的矛盾将日趋激烈,水资源的平衡将被打破,将会严重威胁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而空冷机组尽管煤耗稍高,但无废水排放和水的蒸发,故在我国富煤缺水的地区建设空冷发电机组,变输煤为输电,节约大量的淡水资源符合我国发展的战略方针、政策。

参考文献:

第4篇

中国

关键词:电力系统;电力运行;充裕性;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F47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概述

电力行业作为一个重要的基础产业和公用事业,对于国家经济和民生稳定起着促进和发展作用,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安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电气能源从发电厂、变电站、传输和分配线电源用户,有数以千计的设备控制和保护装置。这些装置分布在各种不同的环境和地区,会产生不同类型的故障,影响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用户的正常用电。电力供应用户的各种故障和意外事故造成的停电,会给工业和农业生产及人们的生活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并导致工业产品的产量下降、质量降低,严重的会造成设备损坏。停电也将威胁到人身安全,给社会和人们造成经济损失,供电可靠性不仅涉及到了供电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更直接关系到地区用户的用电安全性和可靠性,甚至关系到该地区的发展,因此,如何保障电力网络的安全和可靠运行,一直是各供电企业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2 电力系统可靠性的概况

可靠性是指在预定条件下,一个组件、设备或系统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可靠性的特性指标称之为可靠度,可靠度越高,意味原件可靠运行的概率越高,故障少,维修费用低,工作寿命长;可靠性低,意味着电力设备寿命短暂,出现过多的故障,维修成本高,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利益。电力发展在整个开发过程中,可靠性贯穿于产品和系统每一个环节。可靠性工程涉及到故障统计和数据处理,系统的可靠性定量评估对电力设备的操作和维护具有重要作用,下面从充裕性和安全性两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2.1 充裕性

充裕性是指电力系统在保持用户的持续供应电力总需求和总电能的能力,考虑到系统计划停运的系统组件和非计划停运的合理期望值,也被称为在静态条件下电力系统的静态可靠性。充裕性是满足用户的电力和电能的确定性指标要求,在系统运行时,各种维修备件需要足够备用容量的百分比概率指标,如缺乏电力概率,可以说功率不足时间预期值或电量不足期望值等。

2.2 安全性

安全性是电力系统承受突然的干扰,如突然短路或系统组件意外损坏的能力,也称为动态可靠性。电力系统承受突然的干扰和不间断的现场为用户在动态条件下的能力。确定性指标一般采用安全性来表示,例如,最常用的N-1准则以及一个特定的故障是否可保持稳定或正常地提供电源。

2.3 充裕性与安全性及其他安全指标

电力系统发展的规划和运营计划,特别是在电力计划评估的可靠性,经常使用充裕性指标,电网规划和运行管理则经常使用安全性指标来进行可靠性评估。电源系统的可靠性是靠定量指标来衡量的,以满足不同应用的需求,并促进预测的可靠性,进行了提出大量的指标,以下列举了更多的例子:

(1)概率:可靠度、可用性等。

(2)频率:平均每单位时间的故障数。

(3)平均持续时间:第一次故障的平均持续时间,第二次故障的平均持续时间,第三次故障的平均持续时间等。

(4)期望值:一年中故障发生的期望天数。

这些类型的指标从不同的角度描述每一个可靠性的系统状态,其中每一个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在实际应用中常综合使用各种指标来描述相同的系统状态,所以,这些指标彼此之间可以弥补其他指环的不足之处,例如,电源故障的概率和频率的指标无法衡量要大小的量度,预计将取得积极的指标,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指标,有些(如概率指标)可以使用两个组件和系统,但也可修复组件和系统,但所使用的指标的频率和平均持续时间可修复组件和系统。

3 提高供电可靠性的技术措施

加大电网建设的力度,以提高供电的可靠性。第一要加速电网的改造,电网的改造可以提高电源的可靠性,这就要求我们在电网方面多加重视。目前,我们正在进行全方位的农村电网改革,也制定了详细的城市路网规划。第二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推广状态检修和停电检修,在线监测和红外温度测量等科学的手段,在确保安全的带电作业的情况下,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检测。减少设备停电时间和设备免维修,少维护,延长设备检修周期。更改设备配置,根据实际情况开展配电网保护自动化工作,隔离故障区段诊断和恢复,对网络过载实行监控,并实时调整和变化,以减少停电次数。实行电网运行方式转变和负荷转移,加快旧站综合自动化改造。通过研究10kV配电网结线模式,积极开展自动化配电线路(含开关站)工作,根据实际情况来开展自动化改造方案计划,以满足配电自动化的要求,逐步落实。第三要求我们必须加强线路绝缘,提高供电系统的可靠性。供电系统供应主要设备安排停电的供电可靠率,架空线路占了很大的比例。提高绝缘性对提高电源的可靠性有着很大的帮助,提高电源线供应能力使一个小型的路径具有低故障率的特点,增加铺设的电缆数量,在新建的线路使用电缆。如在对地理因素了解不足的情况下,建议更换的电线绝缘导线,以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尝试每年对配电设备进行检修,根据具体的技术设备条件的改变,根据实际运行的缺陷和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在同一时间灵活地基于条件进行维护改进布线。在多用户的线路,确保该线以灵活的方式和在适当的负载水平上运行,特别是在多用户线,如果10kV架空线路处于污染较严重的地区和雷电破坏的地区,可以使用20kV等级,进行低压电网改造,低压电缆应逐步取代原有的接户线,解决用户负载的增加线路容量不足的故障。第四,由于台架升高,对台区要加强改造,以避免意外停电造成事故。改造时,必须严格按照设计标准实施规划步骤,改造要一步一步实施,还要加强城市建设规划,使市政建设协调发展。把宣传工作做好,加强协调与合作,以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于低电压台区改造,在维护和检查工作中要加大加强配网维护力度,尤其是多用户和永久性故障线路,发现缺陷要及时解决。提高设备的完好水平,尽可能按照环网的设计,一步到位。第五是防止事故的发生,做好事故发生后的维修工作。对于台风多发地区,应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做好意外的防护,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以减轻其影响。

4 提高供电可靠性的组织措施

第一,要对指标进行分解,以确定供电可靠性指标的直接原因。第二,提前做好对供电可靠指标的控制工作,然后加强规划和管理临时停电时间。停电时间尽可能短,要加强协调、合作和其他方面的改革,统筹安排计划停电,使输电、变电、配电和施工在同一时间完成;利用处理事故的时间,在断电的的维护前提下进行对预接线交换机或其他设备的检修工作。第三,我们必须制定具体的管理和考核制度及其他相关系统,提高系统的可靠性,使得电源管理日趋完善,最大限度地减少停电时间,提高供电可靠性。第四,要加强对基础信息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对基本数据进行完善。帮助准确地统计数据信息,以确定影响供电可靠性的主要原因,并及时做出改善,加强配电系统的数据管理,尽量做到数据同步和转型,加强统筹协调供电部门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做好宣传工作,以减少重复停电和破坏性停电。

5 结语

总之,作为一个重要的服务行业——电力行业,与国家经济和民生息息相关。必须建立一个完善供电系统,努力提高供电可靠率,增加电力供应能力,使故障的发生率控制在最低点,从而使得客户的满意度逐渐提升。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分布式电池管理系统;控制模块;均衡管理

中图分类号:U46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电动汽车作为新兴的代步工具登上历史舞台,以电力作为动力系统,迎合了节能减排的环境治理方针,对全球的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有着重要意义。电动汽车减轻环境治理压力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电池的充放电均衡问题就是其中之一,电动汽车动力是由多个电池单体通过串联的方式连接而成,电池组的各个组成单体很难保证各项参数一致,在充放电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个体差异,因为它们之间是串联的关系,充电和放电过程中的电流是相同的,所以,在电池组整体进行充电放电过程中,各单体之间的充电和放电总时间会存在差异,采用统一的充电和放电时间,个别单体就会出现充电未完成而断电或充电已完成仍在继续充电的现象(放电过程亦是如此),而且会随着充放电的次数的增加,个体差异增大。这种现象严重影响电池组的整体使用寿命,若能够通过恰当的措施,通过改变电池组各单体的充放电电流或其他因素,将其充放电时间进行统一,便能很好地解决充放电总时间不一致的情况,有效地延长电池组的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一个好的有效的电池管理系统(在电动汽车使用过程中,显示电池用量和剩余量等各项性能状况的电子控制系统)能有效地解决电池充放电均衡控制的问题。现阶段我国的电动汽车电池控制系统方面的技术还不是很成熟,已经成为电动汽车普及应用的主要制约因素。通过实验数据的研究可以发现,电动汽车在使用过程中,一个完善的电池控制系统可以很好地对电池各单体进行很好的控制和调节,将电池组各电池单体的充电时间和放电时间保持一致,将对电池组个电池单体的调节上升到智能化的程度。本文提出一种新的电池管理系统――分布式的电池管理系统。

一、整体方案的设计

1.设计的参考标准

汽车行业标准《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技术条件》,对电动汽车的电池管理系统方面的专业术语、技术规范、检验规则等进行了规范,使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类的文章有了统一的术语,便于进行学术上的讨论和研究,本文即采用此标准为设计依据。

《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技术条件》中对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的使用功能进行了具体要求:(1)检测: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出电池的即时电流、电压、电阻、各零部件的使用情况;(2)计算:根据对电池组各项数据的采集,进行简单的逻辑计算,可以通过对剩余电量的统计计算出剩余形式的里程、根据充放电的次数及电流电压的显示,计算出电池组的使用寿命、根据使用时的各项参数计算出额定功率等等;(3)信息传递:电动汽车电池组的硬件、软件之间的数据传递;(4)保护:设置自动断电保护,防止过渡充放电、温度过高等现象的发生;(5)优化:在遇到预测发生的状况时,系统默认进行优化处理,以便更好地使用。

2.总体方案

分布式电池管理系统的建立,就是将传统的集中式的电池管理系统变换形式,利用CAN总线将负责不同功能的各个子系统有机连接起来,有效减少传统电池管理系统因其布局集中,无法适应恶劣工作环境情况的发生,分布式电池管理系统具有更好的安全性能,能够满足更高的可靠性要求。分布式电池管理系统就是将管理系统中根据使用功能的差异,进行分开布置,大体分为:中央控制模块、高压控制模块和数据采集模块,各个模块之间以CAN总线连接进行数据的传递。中央控制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将各个数据测量模块采集的数据进行简单的逻辑分析及计算,结合以往数据,对电池的使用寿命、最大输入输出功率、继电器的通断等重要功能进行控制,保证电池组更好的运行;高压控制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对电池包的总电压和总电流进行监测、对电池组整体绝缘装置进行测量和控制;数据采集模块的主要功能:分布于电动汽车各个“关节”部位此外还有绝缘监测装置,共同对电动汽车运行过程中的实时数据进行采集,通过CAN总线进行传递,以实现电池管理系统的实时控制。

此种分布式的电池管理系统,在传统集中式电池控制系统中的对电池组电流和电压同步监测的基础上,增加了控制系统位置布置的灵活性,分散布置能有效回避环境恶劣的限制,同时不受空间上的限制,可以随意增减各个模块的数量,使电动汽车电池的管理系统具有更高的适应性。

二、系统模块的设计

1.中央控制模块

(1)中央控制模块电路的设计

中央控制模块处理器采用PIC24 HJ256GP660;电源芯片采用TPS5420D以及NCP565D2T35G,为各个主模块提供正常所需电压;输入输出控制采用光耦AB30S;CAN的收发器模块采用CTM1050;CAN收发器和中央控制模块中的处理器之间信息转换通过MCP2520来完成;各个主模块和各个分模块之间通过CAN主线进行有机连接。

(2)逻辑计算的方式

电动汽车在运行过程中,其电池组内的各电池单体存在较大的差异,尤其是剩余电量,差异较明显,而且对电池组整体性能的影响最大,分布式的电池管理系统采用开路点叶凡和安时积分法相结合的运算方法,经修正后能将精度误差控制在7%以内。电池组状态的不同运算的精度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现按照电池组的充电、放电和静止状态分别对运算过程进行讨论。

以电池静止时的SOC(环境负荷物质)数值为基准,参考高压控制模块的数据,利用安时积分的算法计算充电时的SOC值,达到充电完毕(充电饱满)的电压(充电截止电压)时,SOC值设置为0%,按照相同的运算手法,达到放电完毕(放电完全)的电压(放电截止电压)时,SOC值设置为0%,因为充放电过程的状态和静止时的状态转变是一个渐变过程,需对静止时的SOC值进行校正(本次试验采用的是Kalman―Filtering的方法进行修正)。

2.高压控制模块

高压控制模块是对电池包的总电压和总电流进行监测、对电池组整体绝缘装置进行测量和控制相关的电路,其数据采集分别是:应用运放LTC2468将使用电压以信号形式传递给高压控制模块处理器,并以相同的运放处理装置将使用电流以信号形式传递给高压控制模块处理器;采用CTM1045将CAN主线和高压控制模块处理器相连接,进行数据传输;将绝缘监测装置直接安放在高压控制模块上,直接进行数据传递工作。

3.数据采集模块

(1)电路的设计

分布式电池管理系统是以对电池单体的电压、电流、温度等单个的电池单体进行检测,将数据统一经由CAN主线线路将数据传递到中央控制模块处理器,其电路的设计同样是以此为依据进行设计安放的,满足各控制模块之间的数据信息传递和整体协调工作的。

(2)均衡控制策略

要想实现电池管理系统的均衡控制,其均衡策略是重中之重,若抛开均衡策略,即使得到了电池各单体的运行过程数据,仍不能保证控制的均衡性,便失去了均衡控制的真正意义。均衡控制的主要体现在电池组进行充电的中后期和放电过程的前期,在充电过程的中后期,电池组整体仍在充电,个别电池单体就会出现充电饱满的现象,此时就需要均衡控制电路对该充电饱满单体电池的电流进行控制,通过减小其充电电流阻止该单体电池充电过渡;电池组进行放电过程中,个别单体电池就会出现放电电压偏低的现象,在放电初期,对该单体电池进行电能的补充,使其最终放电电压不至过低,保证各单体电池的充电放电总时间基本一致,以保证电池组的整体使用寿命。

4.充电管理

充电线路的畅通是保证各个控制模块之间数据传递的先决条件,有了其畅通的保证才能将各个控制模块的数据有效的传递到中央控制模块处理器内,进而进行有效的协调和调整工作,保证电池的整体性能。本系统中的充电线路接口遵从分线通信协议和CAN总线通信协议,能够保证电池组误充电,同时对温度的监控,能够保证电池组不会因温度过高而发生安全事故。

结语

本文提出了分布式电池管理系统,并简单地介绍了其应用的具体方法。综合起来就是3个主控制系统,分别是:中央控制模块、高压控制模块和数据采集模块,各个模块之间以CAN总线连接进行数据的传递。对3个主控制系统分别进行了设计、SOC值的运算、运行电流电压检测、电池均衡管理和充电管理。实践表明,此种电池管理系统具有较高的可行性,有效地保证了电池组各单体电池使用寿命,且过程中能减少过渡充放电现象的发生,可以积极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童诗白,华成英.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第6篇

关键词:输配电线路;安全性;措施

中图分类号:TM72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线路绝缘子的防污

所谓污秽闪络,就是积聚在线路绝缘子表面上的具有导电性能的污秽物质,在潮湿天气受潮后,使绝缘子的绝缘水平大大降低,在正常运行情况下发生的闪络事故。绝缘子表面的污秽物质,一般分为两大类:

(1)自然污秽空气中飘浮的微尘,海风带来的盐雾(在绝缘予表面形成盐霜)和鸟粪等。

(2)工业污秽火力发电厂、化工厂、玻璃厂、水泥厂、冶金厂和蒸汽机车等排出的烟尘和废气。

绝缘子表面的自然污秽物质易被雨水冲洗掉,而工业污秽物质则附着在绝缘子表面构成薄膜,不易被雨水冲洗掉。当空气湿度很高时,就能导电而使泄漏电流大大增加。如果是铁塔,可使绝缘子发生严重闪络而损坏,造成停电事故。此外,有些污秽区的线路绝缘子表面,在恶劣天气还会发生局部放电,对无线电广播和通讯产生干扰作用。

户外绝缘子,常年受到工业污秽或自然界的盐碱、飞尘的污染,在毛毛雨、雾、或湿度大的天气条件下,绝缘子表面的污秽尘埃被润湿,表面电导剧增,使绝缘子的泄漏电流剧增,其结果导致绝缘子在工频和操作冲击电压下的闪络电压(污闪电压)明显降低,甚至有可能使绝缘子在工作电压下发生闪络。对于运行中的线路,为了防止绝缘子的污闪,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叮以采取下列措施:

(1)对污秽绝缘子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清扫,或者采用带电、带水冲洗。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减少或防止污闪事故的发生。装设泄漏电流记录器,根据泄漏电流的幅值和脉冲数来监视污秽绝缘子的运行情况,发出预告信号,以便及时进行清扫。

(2)在绝缘子表面涂一层特殊的防尘材料,如有机硅脂、有机硅油、地蜡等,使绝缘子表面在潮湿天气下形成水滴,但不形成连续的水膜,表面电阻大,从而有效地减少了泄漏电流,使闪络电压不致于降低太多。

(3)加强绝缘和采用防污绝缘子。加强线路绝缘,其最简单的方法是增加绝缘子串中绝缘子的片数,以增大爬电距离。不过,此方法只适用于污染区域范围不大的情况,否则很不经济。这是因为,增加绝缘子串中绝缘子片数后,必须相应地提高杆塔的高度。采用专用的防污绝缘子,可以有效地避免以上的缺点,因为防污绝缘子在不增加结构高度的情况下,泄漏距离明显增大。

(4)采用半导体釉绝缘子。这种绝缘子釉层的表面电阻为10.6~10.8Ω,在运行中利用半导体釉层流过均匀的泄漏电流加热表面,使介质表面干燥,同时使绝缘子表面的电压分布较均匀,从而能保持较高的闪络电压。

2、加强输配电线路的防雷、防风工作

由于输配电线路的分布错综复杂,鉴于目前的技术,对输配电线路还不可能做到绝对的防雷。此外,雷击线路时,白线路入侵的雷电波也是威胁变电所的主要因素。综合考虑技术和经济措施,提高线路的防雷能力,可以提高电网运行的可靠性。输配电线路防雷性能的优劣,主要有两个指标来衡量:①耐雷水平,即雷击线路绝缘不发生闪烙的最大电流幅值;②雷击跳闸塞,每lOOkm线路每年由雷击引起的跳闸次数。所以,要提高防雷水平,必须做四道防线:

(1)使输配电线路不直接受雷。

(2)线路受雷后,绝缘不发生闪络。

(3)闪络后不建立稳定的工频电弧。

(4)建立电弧后,不中断电力供应。

针对这四道防线,可以采用下列措施:

(1)架设避雷线。主要是防止雷电直击导线,此外,架设避雷线对雷电流有分流的作用,可以减少流入杆塔的雷电流,使塔顶电位下降,对导线有耦合作用,降低雷击杆塔时绝缘子串上的电压,对导线有屏蔽作用,可降低导线上的感应电压1lO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线路,一般要全线架设避雷线。

(2)降低杆塔的接地电阻。这是提高线路耐雷水平,防止反击的有效措施。相关规程规定,有避雷线的线路,每基杆塔的工频接地电阻应在允许的范围内。

(3)架设耦合地线。即在导线下方架设地线的措施,是增加避雷线与导线间的耦合作用,以降低绝缘子串上的电压。耦合地线还可增加对雷电流的分流作用。

(4)采用不平衡的绝缘方式。同杆架设的双回线路,采用的防雷措施不能满足要求时,采用不平衡绝缘方式,来降低双回线路雷击时的跳闸率,以保证不中断供电。不平衡绝缘方式的原则:一般是使双回路的绝缘子串片数有差异,这样,雷击时绝缘子串片少的回路先闪络,闪络后的导线相当于地线,增加了对另一回导线的耦合作用,提高了另一回线路的耐雷水平,使之不发生闪络,以保证另一回线路可以继续供电。

(5)采用消弧线圈的接地方式。城市中的配电线路大多采用中性点不接地的方式,雷击所引起的大多数单相接地故障能够自动消除,不致于引起相间短路和跳闸:而在两相或三相着雷时,雷击所引起第一相导线闪络和绝缘子串上的电压下降,从而提高了线路的耐雷水平。

(6)装设自动重合闸。由于雷击而造成的闪络,大多数能在跳闸后自行恢复绝缘性能,所以重合闸的成功率也较高,它是保证不中断供电的有效措施。城市中的配电线路一般都装设有重合闸(双电源及电缆出线较长的线路除外)。

(7)装设排气式避雷器。一般在线路交叉处和在高杆塔上,装设排气式避雷器以限制过电压。特别是带绝缘的配电线路,在受雷击时的过电压比较明显,装设排气式避雷器以限制过电压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电缆进、出线,可利用电缆与排气式避雷器联合作用的典型进线保护。所以,带绝缘的架空线路应在适当的位置安装避雷器以限制过电压。

(8)加强绝缘。对于高杆塔,可采取增加绝缘子串片数的办法来提高防雷性能,高杆塔的等值电感大,感应过电压高,绕击率也随着高度而增加。

随着我国电网建设的迅速发展,电网规模迅速扩大,通过复杂地形及恶劣气候条件地区的输电线路日益增多。同时,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线路风偏跳闸明显增多,给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了较大影响,主要是外因和内因两方面因素造成的。外因是自然界发生的强风和暴雨天气; 内因是输电线路抵御强风的能力不足。找出影响风偏闪络的关键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和措施,就可以提高线路的安全运行水平。线路风偏跳闸和非计划停运与当地天气异常、局部地区自然灾害频发等主要因素有关,同时也暴露出了输电线路点多线长,抵御恶劣气象条件能力较差的缺陷,风偏闪络多发生在微地形、微气象地区,在线路设计时应对这些地区给予考虑和关注。

(1)加强、加固杆塔的基础。杆塔基础是否下沉、外露,埋深是否足够,杆塔本体是否受到破坏,若不符合规程、规定的要求,要及时采取措施,保证杆塔的完好性、安全性,这是防止倒杆塔的有效措施。特别要注意终端塔、转角塔的加强、加固。

(2)设计上采取针对性措施:

①合理规划设计,改进设计方法,对于耐张塔,转角塔外角和内角采用绝缘子串跳线;对直线塔风偏治理一般可采用三相改“V”型串、中相改“v”串边相加长横担、三相加挂双串并加重锤等几种治理措施。

②合理选择设计气象条件,改进设计手段和方法,对于新建线路,应结合已有的运行经验,对于微气象区特征明显、飑线风频发地带,线路的设计应考虑到最不利的气象条件组合,适度提高风偏放电的设防水平,设计时应留有适当的裕度,以减小线路投运后遇恶劣天气时出现跳闸的可能性,在选择线路走径时,应尽可能避免横穿风口、江河湖面;提高强风地带的绝缘配置和机械强度;对局部微气象、微地形地区提高设计风速及杆塔、金具、绝缘子等的设计安全系数,加大电气距离。

③ 收集运行资料,提高防风能力,加强对微气候区的观测和记录,积累运行资料,加强线路所经区域的气象资料收集,特别是飑线风的数据收集,包括发生时段、频率、风速、区域等,并加强导线风偏的观测和记录。

④开展科研试验,抑制风偏事故。对设计中气象条件的选定、各种不利气象条件的组合、风偏计算中的参数等应进行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开展有暴雨和强风定向作用下空气间隙的工频放电试验,得出数据及曲线,为今后的风偏设计提供合理的技术依据和参数,开发输电线路塔上气象参数及导线风偏的在线监测系统。

⑤ 防风设计和改造应在对线路工程投资、设备选型设计、建设造价、运行成本和运行后的技改大修费用等综合因素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进行。

第7篇

【关键词】过敏性紫癜;脑电图;脑损害

【中图分类号】R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0-0037-01

过敏性紫癜(HSP)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之一。常以皮肤紫癜、关节痛、肾炎等症状为其主要临床表现。目前研究表明,过敏性紫癜也可累及神经系统。部分患儿可出现头痛、呕吐、精神症状等临床表现,重者可有脑膜刺激征。为了了解HSP的早期脑神经损害。我院自2005年1月至2007年5月,对住院确诊为HSP的42例患儿,行脑电图检查,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患儿42例,男30例,女12例;年龄4~13岁,平均年龄8.2岁。过敏性紫癜诊断符合《实用儿科学》[1]的诊断标准。临床上,单纯型皮肤紫癜14例;伴消化道症状、关节肿痛、肾脏等2个脏器损损害者20例,3个及以上脏器损害者8例,其中4例出现神经系统损害,均见于3个及以上脏器损伤者,2例表现为头痛、呕吐,2例表现为精神症状。所有病例均无抽搐、昏迷。既往均无心、脑疾患及癫痫家族史。

1.2 方法:本组HSP病例均在确诊一周内进行脑电图检查,皮肤紫癜、消化道症状、关节疼痛消失后2周后复查脑电图。脑电图采用美国CAOWALL16导脑电图仪。按国际标准10/20导放置头皮电极。采用单、双极描记,常规做睁闭眼反应、过度换气及闪光刺激试验。描记时间15~20min。

1.3 脑电图诊断标准:参考黄远桂的诊断标准[2],将脑电图异常根据轻重程度分为轻度异常、中度异常、重度异常。

2 结果

本组HSP42例,正常EEG20例(占47.6%),异常22例(占52.4%)。异常中轻度异常16例,中度异常5例,重度异常1例。EEG轻度异常表现为:各年龄段正常节律减少,出现大量中等波幅θ或δ波;中度异常表现为:正常节律消失,出现中-高幅θ或δ波,两侧脑区慢波可对称或不对称。EEG改变以单纯型最低,14例病例中出现异常3例(占21.5%)。EEG改变混合型较高,38例中出现异常19例(占50%)。4例有神经损害者EEG均有轻-中度异常,且均为3个及以上脏器损害的混合型病人。22例EEG异常者在治疗症状消失后2周后复查,其中20例恢复正常。2例仍异常者为伴肾脏损害的多脏器损害患儿。

3 讨论

3.1 EEG可早期反映脑神经损伤程度与范围:HSP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变态反应性全身小血管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可累及多个器官系统。主要临床表现有:皮肤紫癜、关节炎、消化道症状、肾脏损害、神经系统受累等。近年资料显示,HSP的神经损害平均41%,个别以神经系统为首发症状。既往认为神经系统损伤时,多有头痛、呕吐、昏迷、抽搐等临床表现。但本组EEG异常病例中,只有4例有上述表现。提示HSP的神经系统损害,在无神经系统的症状、体征时,EEG检查可早期反映神经系统损伤的程度与范围。

3.2 HSP的EEG变化:HSP为全身性小血管的炎症,当HSP累及颅内血管时,由于急性炎症反应导致脑组织中细胞浸润,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出现脑水肿,脑细胞代谢降低,大脑皮层受抑制。EEG可表现基本波的波率变慢,以δ、θ波为主。受损程度加重,波幅由中向高幅电位改变。病情缓解后,EEG可大部分恢复正常。证明EEG可直接反应大脑皮层的功能状态。是HSP程度、范围及转归的监测手段。

3.3 EEG变化与疾病:本组病例显示:单纯型HSP的EEG异常(占21.5%)较混合型HSP(占50%)低,且预后转归好于其它混合型。有神经系统症状,EEG的异常较高,本组神经系统症状者均出现EEG改变。伴肾脏损害的多脏器损害的EEG恢复正常时较长。单纯皮肤型由于全身性小血管炎性病变较轻,较少累及其它系统,从而EEG异常改变相对低。过敏性紫癜混合型中,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重,腹痛、呕吐、消化道出血,肾性氮质血症,使体内电解质紊乱,代谢失衡,以及代谢产物潴留,这也是引起电生理异常改变的诸多原因之一。EEG的异常,亦间接的反应了混合型紫癜中血管病变的损害程度。

参考文献

[1] 褚福棠,实用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80-1086

第8篇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 发展方向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F40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

每家每户每个人都要用电,可以说电力系统适合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一天二十四小时为每家每户的需要提供电力的支持。因此说,能够保障电力系统正常工作的新技术都应该的大大力的支持与推广。当今社会,随着更像技术不断的发展,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如图所示:自动发电控制总体结构示意图

电力系统制动技术这样至关重要,对其也要有最基本的要求:首先,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要能够迅速准确的处理来自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具体运行参数。其次,自动化技术要充分发挥其在系统中的有效作用,是电力系统各部分、各层次之间可以协调运作。再次,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和有效运行,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还能够提高电力系统运作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设备使用寿命变长,进而提高了系统设备的运行能力。尤其是在局部发生故障时,它可以及时有效的反馈信息,调整系统的工作状态,从而保证电力系统的运转正常。

二、简要分析电力系统的发展方向

(一)随着我国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对综合自动化技术有越来越多的要求,同时电力系统需要负责传输的数据也是急剧增加。那么就需要寻找一个信息传输量大的媒介,它就是以太网。以它网具有传输速度快、传输的数据量大等特点,是其他媒介无法比拟的。当代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要求是可以被满足的。那么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未来的发展空间是很大的,以以太技术为基础,结合电力工业应用实际,研究新一代以以太网为核心的电力系统现场总线技术。

(二)供电方式以及一次设备。我国的配电网由于受到地域与经济两大因素的共同影响,在管理上划分为城市电网和农村电网。城市电网主要是以电缆网的方式,而农村电网主要是以架空线的方式。电源线、线路开关设备、网架三部分决定配电网以如何的方式提供电。供电方式可以多种多样,那要看怎样对电源点和网架进行排列组合,那么功能各异的供电配合方案是由线路开关设备提供的。城市电网主要是采用了环网柜作为配电线路的主要设备,而农村电网则是采用分段器、重合器、断路器以及负荷开关等作为配电线路的主要设备。那么供电方案有:分段器方案、断路器方案、负荷开关方案等等。

(三)远动系统以及二次设备。远动系统及其设备的主要功能包括环网控制、保护动作、就地手动和远方控制四大方面,它们是具有可靠性的。配电自动化远动系统存在两大制约难题一是线路电源,二是传输规则。那么由于配电线路设备的地理分布,目前采用的规约是不适合的,IEC正在制定新的传输标准。

(四)电力系统的仿真系统。要想使电力系统自动化更好的发展,我国电力科研人员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我国建立了仿真模拟实验室,在实验室里拥有研究所需要的仿真系统,这种仿真系统可以提供给研究人员多种电力系统的稳态试验。与此同时,电力系统的数字模拟系统可以与多种控制装置构成严密的闭环系统,为实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要想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得到提高和发展,那么与之相配合的实验设备、实验理念和实验技能都得相应得到提高。那么上面提到的电力系统的仿真系统就是一个不错的平台,是比较有发展潜力的,值得应用和推广。

(五)电力系统中的人工智能。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系统中应用人工智能,这样的方式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和很有潜力的发展方向。正是由于我国电力系统发展的要求,在电力系统运作中,对故障的诊断能力、警报的处理能力以及运营分析的能力都是需要提高的。在电力系统中应用人工智能的进行控制,可以提高电力系统运作过程的问题的处理能力以及控制能力。

以上的论断充分说明了电力系统自动化的重要性:

(一)可以保证优质电能的供应 。例如:电压不稳、电流偏差、设备损坏等等都是电能出现的质量问题。那么如果缺少了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这些问题是很难被发现和解决的,应用这样的技术,可以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缩短时间,也节省了很多人力物力,供电的效率和质量从根本上得到了提高。保证了用户用电的优质性。

(二)可以促使电力系统的设备稳定安全的运行。变电设备的正常运行是需要电力系统自动化装置的保证才能完成的。在系统发生故障时,可以迅速有准确的找到故障源并进行修复,这样才能够保证整个电力系统稳定安全的运行。

(三)可以保证电力系统的经济运行。在电力系统中加入自动化装置才能是经济优化、降低网损。在高新科技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电力系统主要是应用计算机技术等一系列电子设备的控制。在电子设备运行中,需要处理的信息量很大,范围比较广泛,影响因素也是越来越多,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所以,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技术能够优化经济,减少电网损坏费用的支出。

综上所论,我们都知道电力资源适合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的,所以保障电力系统的正常运作就成为了当今现实我们要考虑的问题。对电力以及其自动化发展方向的研究对我国的电力行业的发展进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因此,对电力系统以及其自动化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需要电力科研人员的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林坚.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安全防护[J].科学与文化,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