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01 15:51:2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语文教学教案设计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背诵课文第7、8自然段,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陆续”、“应接不暇”造句。
3、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教学难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
2、想象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的有关句段,背诵第7、8自然段感受大榕树的美丽奇特。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陆续”造句。
3、认识“鸟的天堂”,初步体会景物动态和静态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作者简介。
2.揭示课题。
(对作者巴金作简单介绍,既是一种文学修养的熏陶,也是从语文的内部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要求:(1)读正确;(2)读通顺。
思考:谈谈你对“鸟的天堂”的认识。
(自由读是一种面向全体、照顾差异的读书方法,目的在于让每个学生能对课文有一个完整初步的了解。)
2.检查反馈。
(1)课堂交流:你对“鸟的天堂”的认识。
(这个问题的设计旨在促进学生认真阅读,学生的回答不可能完美,但有助于了解学情;教师的宽容评价,有利于学生树立阅读的信心。)
(2)个别读课文,随机学习生字和部分新词。
(读的是个别学生,检查出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字词的学法似乎有些凌乱,但有实效。)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脉
1.速读课文。
思考:课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怎样分?为什么?
(1)自己读读、划划、想想。
(2)小组讨论,重点讨论“为什么?”
(简化分段,强调清晰分段的思路,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和动态描写。)
2.检查反馈。
四、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1.轻声读课文第5、7、8自然段,想象所描写的情景。
2.质疑:在这些句段中,有那些你不太理解的问题?
(尊重学生的质疑,鼓励学生相互作答,教师重点指导。质疑是一种重要能力,既有利于学生运用已有的阅读知识和能力,又激发学生边读边思。)
3.在这些句段中,选择你最喜欢的有感情朗读。
(1)尝试有感情朗读。
(2)朗读指导。
(3)有感情朗读有关句段。
4.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背诵7、8自然段。(机动)
(给学生选择的权利,也就是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培养学生自主的阅读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二部分的有关句段,感受“鸟的天堂”里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理解“应接不暇”、“留恋”等词语的意思,会用“应接不暇”造句。
3.精读课文,体会课文描写景物动态和静态的方法,了解作者观察描写的精细、巧妙。
教学过程:
一、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1.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第一部分的第5、7、8自然段。
(1)比较:这三段话之间有什么不同点?
(引导学生在感性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领悟作者观察、描写之巧妙。)
(2)尝试将这三段话按树根、树枝、树叶的顺序改写成一段话。
(这是一项语言表达练习,同时也是理解的深化。)
2.自由读课文第12、13自然段。
(1)思考:用一句话表达你的感受,并想想你的感受来自于课文的什么地方?
(宽泛的问题,有利于扩大学生的阅读心理空间,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素质。)
(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点拨:
①理解“我们继续拍掌……有的在扑翅膀”一句。
A.想象句子所描写的情景。
B.有感情朗读句子。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应接不暇”。
二、熟读课文,体会写法
1.自由读课文第一、第二部分有关课文。
比较:两个部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在这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做出比较,教师应有限度的认可这些答案,并引导学生认识在内容和写法上的本质联系和区别,比如静态与动态等。)
2.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第二部分有关句段。
三、延伸课文,鼓励探索
1.置疑。
(在置疑中帮助学生解决一些感兴趣的问题,弥补一些教学中遗漏的问题,可以称为教学民主,也可以理解为因学而教。)
2.介绍“鸟的天堂”的地理位置、历史与现状,鼓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美。
四、作业
一、三维目标
教学链导学的三维目标既包括旧有关联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思想的复习体验,又有学生在此基础上可能且容易达成的新的知识技能、方法过程、情感价值观的生成。教师有目的而巧妙地指导,将会激发学生潜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比如:引导学生在初步了解苏轼人生经历的基础上感悟和理解《赤壁怀古》中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壮志难酬的痛苦及自我解脱的旷达,就容易体味《赤壁赋》中的思想和情感,从而获得启发,得到宝贵的人生经验。
二、教学重难点
课堂上以学生小组大组讨论自学过程中碰到的疑难,相互启发,并展示解决的过程和生成的结果为重点。如果学生无法展开,就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体悟为重点。
难点包括三部分:(1)教材本身的表达和思想展示的难点;(2)教师预想的学生思维和把握的难点;(3)学生解决问题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这些可以在学案中初步展示,并通过学案的解决来验证。
三、教学方法
导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让学生朗读、复述、分析、综合、比较、分类、归纳、概括、抽象化、具体化等方式,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再不断尝试解决,这样易于培养学生积极克服困难的心态,使其获得成功感成就感,进而形成比较健康的心理。
四、学习过程
(一)问题的发现
长久以来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已让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变得越来越弱。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习惯,通过多种方式再现问题的发现过程,这是“问题链导学”课堂的第一环节。
1.学生课前在黑板上写下自学时碰到的疑难;如学生没发现什么问题,就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发现问题。比如作者的思想情感、写作目的是什么,刻画了怎样的形象,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样的好处,语言的表现力如何,等等。
2.教师把学案中暴露出来的不足之处写到黑板上让学生讨论,从而发现问题;也可以呈现学案中不同的结论供学生分析判定,让学生逐渐形成交流展示对比中发现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如《指南录后序》一文探讨如何看待文天祥不降这一举动,有学生觉得文天祥不识时务又呆又傻,有同学觉得文天祥忠君爱国可歌可泣,辩论中学生很容易地发现并纠正自己的观点的片面之处。
3.展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新生的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存在知识面窄、技巧少的障碍。这时及时指导学生记下新问题并探讨,实现知识点的勾连、小结,既有助于学生解决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这个过程最直接体现了“链”的过程和价值。
4.设置分析题,在课前预习基础上让学生展示预习成果,进而发现学习中的问题。也可通对比阅读、学生分析等手段达到发现问题的目的。
(二)问题的解决
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是主体参与的最重要的行为。老师提供适合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条件,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挖掘学生的潜能,建立起一套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导学机制,实现思维向纵深的发展,这是课堂教学的核心。
1.小组合作探究。根据课前或课堂学习中发现的问题,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初步探求学习中问题的解决策略,教师巡回参与和指导,创设学习探究的情境,而不提供现成的知识或答案,或者给予方向性的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研究、交流、展示、评价等。
2.师生合作研讨。教师依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措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研讨,并适时点拨,让学生在问题的研讨中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采用一定的学习方法,获取相关的情感体验。比如让学生通过品读品味、角色扮演体悟等形式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从而把握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角度思路和方法,并熟练运用。
3.变式训练。通过变换问题的角度、长度、梯度、高度等进行适应性的训练,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应用和再学习,以强化学习效果。比如诗歌鉴赏题通过变换提问的方式、提问角度、不同的问法,从而让学生体悟不同出题者的意图及答题的方向和内容,指导学生科学答题,进而实现教学与考试的对口。变式训练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一类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仔细审题,去伪存真,迁移运用的习惯,从而形成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和因题制宜灵活变通的技巧。
(三)问题的感悟
这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和价值。
1.总结提升。在师生共同解决了重点、难点、疑点和易错、易漏、易混的知识点和思维缺陷的基础上梳理知识结构,形成网络,理出规律,明确方法,掌握解题技巧,总结经验教训,获得精神思想的升华,这是对学生和教师双方的提升。
2.当堂检测。设计一定量的课堂检测题,当堂检测学习效果,强化和迁移学到的内容。当堂检测的内容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在教学目标完成之后也可以分解一部分在课堂研讨时启发学生发现问题。
六、课后自由发展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高中语文;语文诗歌;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074-02
1.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现状分析
1.1 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兴趣不高。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高中诗歌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不高。根据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现状来看,部分高中语文教师仍然是灌输式教育,这种方式直接造成课堂气氛沉闷、乏味、枯燥,降低了学习学习的积极性。
1.2 学生探究能力较差。根据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现状来看,很少有学生会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大多数学生比较依赖辅导书和老师,学生极度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1.3 很难实现因材施教。在课堂上老师除了完成每天的教学任务,有时还会处理一些课堂的突发事件,因此一堂课中,老师的任务十分繁重。一般情况下,只能勉强将计划的任务完成,很难再有时间去照顾个别同学,长期下来一些基础较薄弱的同学,会积累越来越的问题。
1.4 协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应用不多。根据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来看,协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应用不多。基本上一堂课老师会占据五分之四的时间讲解知识点,将主观的知识硬性灌输给学生,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生很少能发表自己的讲解。
2.混合式学习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设计
就基于混合式学习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设计而言,一方面要求教师要设计与开发诗歌课程。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发挥自身主体地位。
2.1 系统性原则。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需要从教学方式、教学结构等几个因素出发,系统全面的考虑各个因素之间的作用。并且实现各个因素之间的优势互补,使他们各自发挥自身的作用,进而提高高中诗歌教学质量。
2.2 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知识的主动获得者,因此在高中诗歌教学中,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出发,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在高中诗歌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活动的平台,给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空间,教师则在课堂中起着引导和督促的作用。
2.3 参与性原则。在高中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即整个学习过程要由学生自己完成。在高中诗歌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使学生可以亲自体验学习,进而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3.混合式学习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案例分析
《短歌行》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
知识类型:概念性、事实性知识。
对教材的分析:高中诗歌《短歌行》,其作者是曹操。诗歌所表达的意思是曹操希望能够有贤能之任,助自己实现宏图大愿。
对学生的分析:高中生时期的学生,内心对任何事物都有着极强的好奇心理。因此老师要抓住学生这一心理,适当对他们进行引导。让学生首先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而理解诗人内心的雄图大志。
教学目标:通过诗歌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感受诗歌中描绘的意境;使学生掌握诗歌中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以用于以后的文章创作中;使学生能够体会诗人内心的雄图大志,进而产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内心的雄图大志;理解诗歌中作者内心的政治情怀。
课前准备:老师安排学生在课下收集有关诗人的资料和故事;通过网络方式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感受诗人创作诗歌时内心的情怀。
安排课时:一课时(五十分钟)
教学方式:课堂讲解(学生阅读、老师讲解、学生之间交流、解决问题);教学媒体的运用(选择适合诗歌朗诵的音频文件、制作多媒体课件、播放相关视频资料)。
案例分析:《短歌行》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结合音频播放进行朗读、观看幻灯片解决讲解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吸引了学生学习诗歌的注意力;学生通过对幻灯片的观看,非常直观的了解了诗歌的知识点;然后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中,充分激发了学习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圆满的完成了诗歌《短歌行》的教学任务。
关键词:外心;内心;垂心;重心
在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四心”问题经常出现在立体几何与向量问题中.三角形的“四心”问题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棘手的问题.如果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专项训练和研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应该对“四心”的概念及性质做到心中有数,三角形“四心”即外心、内心、重心、垂心.
一、在立体几何中,经常涉及三角形的“四心”问题
1.常见题型
过ABC所在平面外一点P,作POa,垂足为O,连接PA,PB,PC
(1)若PA=PB=PC,ABC是直角三角形,则点O是AB边的 中点.
(2)若PA=PB=PC,则点O是ABC的外心.
(3)若PAPB,PBPC,PCPA则点O是ABC的垂心.
2.三角形的外心在立体几何中有广泛的应用
在高考中,有时会涉及空间几何体的内切及外接球问题,事实证明,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处理能力非常薄弱,不得要领.很多学生按照思维定式试图画出图形来观察,结果陷入误区.要画出比较直观的立体图形是难上加难,但如果抓住要领,不画球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其别有一类关于三棱锥和三棱柱的外接球问题.
对于三棱锥或三棱柱的外接球问题,我们首先可以借助于正弦定理求出底面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然后利用勾股定理求几何体外接球半径.
已知,球的直径SC=4,A,B是该球面上的两点,AB=,∠ASC=∠BSC=30°,则棱锥S-ABC的体积为( )
A. B. C. D.1
我们可以通过余弦定理先求出ABC的∠C的余弦值,再求出∠C的正弦值,然后利用正弦定理求出三角形ABC的外接圆半径,ABC外心和SC中点的连线就是棱锥高的一半,这样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出棱锥的高,问题得以解决.答案是C.这类题在高考选择题中都属于压轴题目,如果我们选择了比较合理的方法可以迅速准确地得出问题的答案.
二、向量与三角形“四心”的结合
向量在处理和解决三角形“四心”问题上具有独到的作用.向量本身具有双重身份:一是几何形式――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向量可以用有向线段来表示,其运算都具有明确的几何意义;二是代数形式――平面内任意向量都可以用有序数对来表示,这就使得向量成为了沟通代数与几何的有力工具.
1.三角形重心的(中线交点)性质
命题1 点O是ABC的重心的充要条件是
命题2 若点O是ABC的重心,则SAOB=SBOC=SAOC=SABC
2.三角形内心的(内角平分线交点)性质
命题3 已知I为ABC所在平面上的一点,且AB=c,AC=b,BC=a.若a+b+c=0,则I为ABC的内心.
3.三角形垂心的(高线的交点)性质
命题4 P是ABC所在平面上一点,若,则P是ABC的垂心.
4.三角形外心的(中垂线的交点)性质
命题5 O是ABC的外心
基于三角形“四心”问题在立体几何与向量问题上的重要性,导学案在设计时首先要明确学生必须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三角形“四心”的概念和性质.在导学案的设计上可以以一些立体几何中常见问题为依据,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常用方法.引导学生利用三角形的外心找到解决空间几何体的外接球问题的方法,给出向量与三角形“四心”的五个常见命题,并展开交流讨论.导学案的最后要给学生设计当堂的反馈环节,使得导学案做到有时效性,而不是流于形式.
不论是向量法在解决“四心”问题上的独到优势,还是“四心”问题在立体几何中的有效使用,都给我们提供了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途径.基于导学案解决三角形的“四心”问题更是给我们学生提供了一个强有力地教学平台,做到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刘超.三角形四心性质的讨论[J].中学数学,2012(12).
缩写故事
教学目标
1.学习缩写故事的一般方法。
2.能缩写民间故事,做到内容完整、情节连贯、语句通顺。
教学重难点
能缩写民间故事,做到内容完整、情节连贯、语句通顺。
课前准备
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目标
对比学习《猎人海力布》第1~4自然段的原文和缩写,发现并提炼缩写方法——摘主删次,概括转述。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对比朗读,感知“缩写”
1.明确习作任务:我们以往写作文,都是要求把语句写得具体、生动,这是一种写作能力。但是有时,我们还要学会把作文写简洁,这也是一种写作能力。这次习作训练的目标就是学习把较长的文章压缩成短文章,并能保留其主要内容,使人看了以后一目了然。(板书题目:缩写故事)
2.对比朗读《猎人海力布》(第1~4自然段)原文与缩写,试着比较:
(1)在构段上,有区别吗?
(前者有四段话,后者变成了两段话)
(2)原文的四段话与缩写后的两段话在写法上有哪些相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
(前者写得具体、生动,后者写得简洁、明了)
3.出示学习要求:缩写《猎人海力布》,要求内容完整、情节连贯、重点突出、语言通顺。
板块二 依据文脉,学会“缩写”
1.回顾故事,复习导图。
(1)回顾《猎人海力布》的故事情节:学习《猎人海力布》时,我们画过关于故事情节的思维导图,还记得吗?
(2)学生反馈,PPT出示完整的思维导图。
2.比较阅读,提炼方法。
(1)比较阅读《猎人海力布》(第1~4自然段)原文与缩写,请把一样的部分用“
”画出来。原文有而缩写没有的,用“____”画去。
(2)学习摘录:出示学生做好记号的原文,激疑:哪些句子被直接摘录下来?为什么要摘录这些句子?
在我国的一些地区,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
从前有一个猎人,名叫海力布。他热心帮助别人,每次打猎回来,总是把猎物分给大家,自己只留下很少的一份。大家都非常尊敬他。
(预设:摘录下来的句子介绍了故事主人公的主要信息)
教师相机小结:故事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等主要信息,我们要保留摘录。
(3)学习删除:哪些句子是要保留的呢?哪些句子可以删除呢?请看第4自然段的原文,对照课文中的缩写。认真观察被删去的句子和留下的句子,你有什么发现?
海力布对小白蛇说:“可怜的小东西,快回家去吧!”小白蛇说:“敬爱的猎人,您是我的救命恩人,我要报答您。我是龙王的女儿,您跟我回去,我爸爸一定会好好酬谢您。我爸爸的宝库里有许多珍宝,您要什么都可以。如果您都不喜欢,可以要我爸爸含在嘴里的那颗宝石。只要嘴里含着那颗宝石,就能听懂各种动物说的话。”海力布想,珍宝我倒不在乎,能听懂动物的话,对一个猎人来说,实在是太好了。他问小白蛇:“真有这样-颗宝石吗?”小白蛇说:“真的。但是动物说什么话,您只能自己知道。如果对别人说了,您就会变成一块石头。”
发现:删去的是关于海力布的语句,留下的则都是写小白蛇的语句。
思考:为什么这样?想一想,这段主要讲什么?
规律:原来这个段落主要写小白蛇报恩,所以留下的都是写小白蛇的语句。摘主删次,进行缩写。
练习:让我们用这个方法去看看其余的自然段,试着摘主删次。
引导发现:第5自然段主要写“龙王送宝贝”,所以留下描写龙王的语句;第6自然段主要写“小白蛇的叮嘱”,所以留下描写小白蛇的语句……
教师相机小结:原来根据每段的思维导图,我们就能清楚地知道每段的取舍。对于故事中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主要情节,我们常常要保留、摘录,而次要人物(次要情节)要删去。(板书:摘主删次)
(4)学习概括转述。
过渡:缩写不仅仅是简单地摘录和删减,还要将每段留下的主要人物的语句进行改写。
继续交流第3~4自然段:比较原文与缩写,在原文中把相似的部分用“(
)”括出来。对比两者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有一天,海力布到深山去打猎,忽然听见天上有呼救声。他抬头一看,一只老鹰抓着一条小白蛇正从他头上方飞过。他急忙搭箭开弓,对准老鹰射去。老鹰受了伤,丢下小白蛇逃了。)
海力布对小白蛇说:“可怜的小东西,快回家去吧!”(小白蛇说:“敬爱的猎人,您是我的救命恩人,我要报答您。我是龙王的女儿,您跟我回去,我爸爸一定会好好酬谢您。我爸爸的宝库里有许多珍宝,您要什么都可以。如果您都不喜欢,可以要我爸爸含在嘴里的那颗宝石。只要嘴里含着那颗宝石,就能听懂各种动物说的话。”)海力布想,珍宝我倒不在乎,能听懂动物的话,对一个猎人来说,实在是太好了。他问小白蛇:“真有这样一颗宝石吗?”(小白蛇说:“真的。但是动物说什么话,您只能自己知道。如果对别人说了,您就会变成一块石头。”)
有一天,海力布打猎时看见一只老鹰抓住一条小白蛇,他急忙救下了小白蛇。小白蛇告诉海力布,她是龙王的女儿。为了感谢海力布的救命之恩,小白蛇说她家有许多珍宝可以送给海力布。小白蛇还告诉他,龙王嘴里含着一颗宝石,谁含着那颗宝石,就能听懂各种动物说的话。不过动物说的话只能他自己知道,如果对别人说了,他就会变成一块石头。
教师相机小结:摘主删次后,面对留下的部分,我们可以概括,如遇到主要人物的语言要转述下来。边转述边概括,但主要意思不变。在缩写完成后,与原文比较一下,应做到故事完整、重点突出、连贯通顺。(板书:概括 转述)
课时目标
运用方法缩写《猎人海力布》的故事,做到缩完后故事完整、重点突出、情节连贯、语句通顺,并能对缩文进行评价。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学生进行习作
1.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习作提示,明确要求。
2.学生独立习作,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板块二 展评习作,指导修改
1.教师出示有代表性问题的习作,全班讨论什么地方缩写得好,什么地方需要修改。
可引导学生重点围绕以下方面评议:
(1)修改后是否保留了原文的主要内容?
(2)对详细的描写是否进行了缩写?
(3)故事情节是否连贯?
(4)语言是否简洁、通顺?
2.投影出示典型习作。
设计意图:
以有代表性问题的习作为例,集体修改,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学习到修改方法。
从前,有个猎人叫海力布。他热心帮助别人,乡亲们都非常敬爱他。有一天,海力布在深山里打猎,从一只老鹰嘴里救了一条小白蛇。海力布把宝石含在嘴里,打猎非常方便,打的猎物就更多了,分给乡亲们的猎物也多了。就这样过了几年。一天,海カ布又像平常一样去深山打猎。从一群鸟的谈话中得知,今天晚上这里的大山要崩塌了,洪水要淹没这里的村庄。海力布听到这个消息后,就急忙去催大家搬走。但是乡亲们不明白原因,不肯搬走。海力布为了救乡亲们,违背了龙王的忠告,把这件事的原委全告诉了乡亲们,海力布刚说完,就变成了石头。乡亲们见海力布变成了石头,都非常后悔。人们世世代代都纪念海力布。
(1)让学生说一说哪里写得好,为什么好。
预设:保留了原文的主要内容,比较完整;故事情节比较连贯;语言通顺。
(2)追问:这篇习作还存在什么问题?你能提出什么修改建议吗?
预设:
①没有说清宝石是怎么得到的,可以在“从一只老鹰嘴里救了一条小白蛇”后面加上:小白蛇的父亲龙王为了表示感谢,送给了海力布一块能听懂动物语言的宝石。
②关于“海力布打的猎物就更多了,分给乡亲们的猎物也多了”,这不是重点,可以写得再简略些。
③没有层次,应该分段。
板块三 运用方法,反复修改
1.对照要求,进行以下三轮修改。
评价表摘主删次,转述人物语言,概括重要情节,缩完后,故事情节连贯,语句通顺,重点突出,
(1)自主修改:认真对照原文,读一读自己缩写的文章,按习作内容要求修改。
(2)同桌互改:互相朗读文章,同桌之间评一评,看看哪个地方是大家所欣赏的,哪个地方还要进一步修改。
(3)集体修改:在同桌互评的基础上,抽典型文章,进行集体修改点评。
【关键词】学校 教职工 指纹考勤系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3C-0188-02
一、学校教职工指纹考勤系统实施的必要性
当下常用的考勤方式有两种:一是专门指纹考勤机考勤。这种方式简单易行,不可代刷卡,但考勤情况不能实时直观地展示出来,须在每月月底通过导出考勤机的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实时性差,对及时管理和监督的作用不大。二是制作一个普通考勤软件进行考勤。这方式可以通过程序实时反映当前的考勤情况,能实时对考勤数据进行分析汇总,有效地进行管理和监督,但由于一般软件采用磁卡、IC卡、高频卡或条形码等刷卡方式进行输入,因而存在代刷卡的问题,且该问题很难有效地控制。
二、教职工指纹考勤系统方案设计
鉴于以上的情况,拟采用软硬件相结合的考勤方案。首先,软件可采用VB程序设计语言。使用SQLServer 2000数据库进行设计。在软件设计上,力求简约明了,密切和使用者沟通联系,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系统,设计出一套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考勤软件系统。其次,硬件上选用型号为KT-638的指纹考勤机,指纹识别能力强。通过VB语言做好硬件接口与指纹考勤机对接。以下是对接过程介绍:
第一,定义需要的数据变量。一是长整型变量:vTMaehineNumber、vSMachi-neNumber,vSEnrolINumber、vVerifyMode、vYear、vMonth、vDay、vHour、vMinute、vhRet、vErrorCode、vnii、vnjj、vnkk、vnnn、vMaxLogCnt、vnHeight、vnHeight,vnTop;二是逻辑型变量:vOverFlag;三是对象型变量:vtObject。
第二,通过FK542PETl,EnableDevice(mMaehineNumber,False)函数判断考勤机和软件对接的线路是否有问题,交换机上考勤机是否保持在原来设定好的接口上,如果不正常将提示相应的错误。
第三,连接正常后,用FK542PETl,GetGeneralLogData(mMachineNumber,vT-MachineNumber,vSEnrollNumber,vSMa-chineNumber,vVerifyMode,vYear,vMonth,vDay,vHour,vMinute)来判断工作时间和读取指纹信息,如果不在工作考勤时间,将不读取信息;反之,则可正常读取出指纹的数据,并保存在变量vSEnrollNumber中,传到软件系统中进行处理。
第四,通过Sql语句把读人的指纹信息和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比较,实现考勤机和考勤软件的对接:
txtsql=“select*from zhigongmlngdanwhere编号=“&Textl.Text&”and外请教师=’否
Set Into=executesql(txtsqI,msgtext)
通过软件和硬件有效对接的设计方案,让硬件(指纹考勤机)负责识别刷卡人员身分,保证了考勤中刷卡人的真实性,解决了一般考勤软件中可能出现的代刷卡问题。同时,通过接口,把人员信息传到软件(考勤软件系统)里。通过软件处理,实时在显示屏和各相关的电脑终端上展示当前的上班信息。还可通过计算机较强计算处理能力,进行各种数据汇总和分析,较好地完成监督和管理的功能,这是使用单一的指纹考勤机考勤所无法实现的。
三、学校教职工指纹考勤系统的功能
(一)多种用户设置
软件有用户设置功能,可设置三种不同权限的用户,分别是普通用户、管理用户和超级用户,每个用户功能和权限有明确的划分,从而保证软件运行的安全性。普通用户用于在平时的考勤刷卡,没有任何设置操作功能,只接受指纹考勤机传送过来的指纹识别信息和自动考勤,通过显示考勤信息做出相应的处理。管理用户一般是学校办公室人员,可进行软件后台管理的工作,负责软件使用中设置各种相关的信息,比如设置考勤时间、员工请假、添加修改员工信息、补刷卡等。超级用户一般是学校电脑管理员,主要是设置程序运行的关键和重要数据,比如进行系统初始化、数据库连接设置、密码管理等。
(二)上班时间和考勤时间设置
软件有上班时间和考勤时间的设置。每年,软件管理员根据学校校历设置学期的上课起始日期和放假起始日期,软件会自动根据预先设置的上班时间进行考勤,而放假时间和周末将自动停止考勤。同时,还细化地加入了放假日期设置,如清明、国庆等假期,可通过软件设置,让系统按照放假的时间自动进行调整,使软件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软件还有上班提前刷卡时间和下班推迟刷卡时间的限制,设置上班前20分钟内才可以刷卡,下班后30分钟内必须刷卡。既避免了有教职工上班提前刷卡后离岗或者中间离岗后很晚回来补刷下班卡的问题,又给刷卡预留了一定的时间范围。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还可设置特殊人员上班时间,比如哺乳期女员工、司机、食堂管理员,他们的上班时间和正常的上班时间有所不同,软件可以对每个员工的工作时间进行单独设置,以适应实际工作的要求。
(三)时间同步功能
指纹考勤机经过长时间的工作后,如不进行时间的校准,指纹机时间会和北京时间相差越来越大,从而影响正常的上班考勤。但一般考勤机都是固定并大部分密封起来的,除了指纹识别外,其他功能(如时间校准)都已被屏蔽。因此,在软件内加入时间同步功能,使管理员不需操作指纹考勤机,便可通过后台管理程序中的时间同步功能,直接校准指纹考勤机的时间。
(四)教职工信息管理
软件设置有教职工信息添加、修改和删除的功能,可根据教职工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适应新招员工、现有员工退休、岗位变化等人动。职工信息包括姓名、所属科室名称和指纹对应编号等,同时为了避免特殊情况的出现,每个教职工左右手都应存入一个手指的指纹信息,当其中一个手指因为受伤、包扎等原因不能或不容易识别的时候,可用另外一个手指考勤,最大可能地不影响考勤输入。
(五)公干、请假、补体、加班的设置
根据学校实际工作的情况,软件设置了公干、请假、补休、加班的添加、修改、删除、补登和查询功能,可准确设置到开始和结束的日期及时间。一般这些设置要求在事前处理,当事人应先书面提交申请,由上级领导审批后,交由软件管理员在软件中进行设置。但实际使用中发现,有些特殊的突况无法做到事前处理,为了保证数据完整性和准确性,软件加入了补登功能,可以在事后了解真实原因进行补录的处理。软件还加入了较好的查询分析和汇总的功能,可根据要求打印出所需要的报表。
(六)补刷卡功能
在软件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停电、电脑故障等原因而导致不能用电脑考勤的情况,个别员工因为特殊原因也会存在偶尔没法刷卡考勤的情况,因此,软件设置了补刷卡的功能,可以进行全体员工同时补刷卡和个别员工单独补刷卡,从而保证考勤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七)系统初始化功能
每个软件的使用都需要测试试用,这个时间段会由于软件功能的不稳定或系统的BUG等影响,数据准确性和完整性不高,所以,软件设计了系统初始化功能,先让软件试用一段时间,当软件正常运行后,进行一次初始化,把测试的数据删除后,软件开始正式使用。
(八)公告功能
软件加入人性化的公告功能,学校的通知和发生的事件都可以在系统中,在刷卡的显示屏上显示,教职工在上班考勤的同时可以及时了解到学校发生的事件,各种开会、放假的通知等。
一、设计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根本任务。
(一)设计对比题,诱发学生思维
为了防止学生片面地模仿例题,死扣“关键性词语”,死套类型,逐步达到独立地分析问题,并能根据数量关系的分析去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我设计对比教学练习,如:
1.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已经行了全程的3/8,正好是42千米,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2.甲乙两地相距112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已经行了全程的3/8,已经行了多少千米?
通过对比题目,使学生明确,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是同一个数量关系的两个方面,设未知数以后,就可以把两种应用题统一起来,逆思考就转化为顺思考。这样教学,有助于学生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认识事物的本质与特点,掌握事物的规律。
(二)设计多解题,发展学生思维
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根本任务。一题多解在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例1. 一筐雪梨连筐共重48千克,卖出雪梨的一半后,剩下的雪梨连筐共重25千克,求原来有雪梨多少千克?
此题可根据学生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解题。
(1)先求卖出的雪梨是多少千克,再乘以2即得原来雪梨重量,最后求出所求问题。算式是:(48-25)×2=46(千克)。
(2)用25千克乘以2,即得两个筐和原来雪梨总数的重量和。再减去连筐在内的48千克,即得一个筐的重量,再用45千克减去一个筐的重量,即得原有雪梨重量.算式是:48-(25×2-48)=46(千克)。
(3)先求两个筐和两筐雪梨的重量和,再求出两个筐和一筐雪梨的重量和,最后求两和之差就是原来有雪梨多少千克。算式是:48×2-25×2=46(千克)。
通过一题多解,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沟通了数量间的关系,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设计多变题,诱发学生思维
教学应用题时,可以将应用题进行一题多变,改变题目的不同条件和问题,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诱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目的。
例2. 学校买来90000块砖,建房用去4/7,用去了多少块砖?
教师讲解题后,要求学生根据原题进行改编。一般学生改编出以下几种形式:
(1)学校买来一部分砖,用去了4/7,还剩几分之几?
(2)学校买来90000块砖,用去4/7,还剩多少块?
(3)学校买来90000块砖,用去了70000块,用去了几分之几?用去的占买来的几分之几?买来的比用去的多几分之几?用去的比买来的少几分之几?
让学生物所欲言,自由自在地开展思维活动,从而诱发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
二、设计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拓展题的设计要突出综合性、应用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数学的综合素养。
例如,六年级应用题总复习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六(1)班42人到公园去划船,公园里有两种船,大船每条乘10人,每小时租金22元;小船每条乘5人,每小时租金10元。如果他们划船1小时,请你设计至少3种租船方案,确定最佳方案。这样的设计能够充分发挥拓展题的教学功能,学生通过想一想、猜一猜、算一算以及设计租船方案等活动,能扎实有效地理解和掌握数学最基础的知识,形成基本的数学技能。通过练习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应用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设计要有利于完善学生的应用题结构
受小学数学教材的制约,一些优等生的求知欲很强,认知空间还很大。为了满足这部分学生的需求,完善他们的认知结构,设计延伸题可以向知识的纵深方向发展。我们的应用题教学曾给学生展示了这样一个误区,那就是任何数学问题,它都具有完整的结构,包括“适量”的条件、“唯一”的答案、相对“程式化”的数量关系等。我们的学生正是在这样一种反复训练中学习数学,而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数学问题并非如此。恰恰相反,几乎没有哪一个问题拥有的条件是恰好的,问题的答案有时也并不唯一。因此,在教学中,针对这一情况,我对应用题的结构作了一些大胆拓展,试图以具有开放结构、富于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取代现行教材中“封闭”的应用题,以使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展题的设计要达到对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巩固拓展延伸题的作用和意义不仅仅局限于以上范畴,它还有更广阔的运用空间。希望教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它为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关键词】课程资源 有效利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219-02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从教科书到日常生活话题,不同活动形式:有形的、无形的、社会的、自然的……都可以开发为语文课程资源,发挥语文教育功能。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一大特色。
跟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紧密结合配套的远程教育课程资源以其形态多样化,内容丰富性,特有的权威性和可行性备受语文老师的青睐。因其所特有的便利性,大多数老师都能积极利用,于是,远程资源进入农村中学课堂,增大课堂容量,增强语文课题的丰富性,切实促进了语文教学。但让我们看到希望的同时,也有让人忧虑的地方,那就是老师对资源的盲目滥用。盲目滥用资源,主要有以下情形:
一、盲目“拿来”,缺乏鉴别能力
远程教育资源对于农村的老师和孩子来说,都是新鲜事物。远程教育课程资源进入农村中学,进入课堂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了老师的备课信息量,有心者自然可拿来。平心而论,能主动拿来,应该肯定,无可非议的。教师往往抱着“不怕胡用,只怕不用”的心理,强拉硬扯,将学科资源无选择地拖进课堂。这种强扭的应用,只能使课堂徒增无效信息,干扰学生的注意力,不仅不能促进教学,反而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远程教育课程资源丰富,形式多样,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具有发现、取舍和价值判断能力。在满眼是资源的时候,就要善于发现、学会取舍、价值判断能力,体现课程资源利用的优越性。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价值。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者,是学生学习资源的发现者,同时还是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的鉴别者,必须树立正确的语文课程资源观。教师是最具有生命力和创造性的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和创新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雇佣者。
二、“一盘散沙”,缺乏组合、变通能力
远程资源中的课程资源是零散的。听课中时常会遇到教师展现的材料相当丰富。什么习题精选,什么作家背景,什么拓展资料,什么音频、视频材料,一一展现,毫无头绪。其原因往往是老师只考虑利用资源来增加课堂容量,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忽略了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如何把课件、教案设计、习题精选、拓展资料这“一盘散沙’的课程资源转化为语文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教师具有组合、变通能力,把现成的远程资源进行嫁接、组合,使其具有再生性,可再利用性。教师可将课件、教案设计、习题精选、拓展资料有机组合筛选,发挥其最大功效。
三、迷信权威,“舍近求远”
远程教育资源服务于教学,有其自身的优越性:跟新课程标准紧密结合配套,具有鲜明的时效性;下载简洁明快,具有高效性;学科资源包含课件、教案设计、习题精选、拓展资料等,内容具有丰富性;由特高级教师设计教学思路,专业的人员制作课件,具有权威性。有些教师认为课程资源具有权威性,盲目崇拜,不顾自身实际和学生实际,把远程资源当作唯一的资源,而忽略了教材、学生等这些有效资源。语文教学最大的试验基地就是课堂,教学时应选取课件和学生的最佳结合点。教学中,对象不同,教师不同,课件的内容、流程也应不同。语文学科里的远程资源只是一种资源,语文教师是资源的利用者。选取利用资源时,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那些适合本地学生实际,能体现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风格的有效资源的“精”部分就可以直接利用。反之,对于糟粕,就可大胆舍弃。否则盲目引进的结果只会造成教学的机械化、僵化,缺乏个性。
语文教学是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一个成功课件是制作者在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理念、教学环节安排等诸多因素设计制作而成。它凝聚着制作者的教学习惯、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以及他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认识等主观因素,体现的是教师的教学构思。如果教师在课堂里做的只是机械的按课件顺序去操作、演示、教学,什么都按部就班,对于一个语文工作者来说恐怕没有比这样更乏味的吧?脱离了学生实际、自身实际,“舍近求远”引进远程资源,只能是徒劳无益的。
四、过程单一化,缺乏协调、沟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