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01 15:51:2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中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学习习惯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制定有效的计划
要想把学习成绩搞好,首先要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为有了计划就不会手忙脚乱,就可以合理地安排时间,恰当地分配精力。有了计划就拥有了正确的学习目标,也就有了学习动力和努力的方向。教师要指导学生制定一个切合实际的长远目标,还要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课型确定每节课或每一个单元的短期小目标。让学生不断受到目标的激励,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其学习效率。
2.做好课前自学
课前自学是高中生学好英语新课,取得较高学习效率的基础。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自己去解决。课前自学的一种主要方法,就是通过阅读教科书,独立领会教材知识,把握概念的本质与内涵,分析知识时要前后联系,反复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识,形成能力。学习层次越高,自学的意义就越重要,目前我国的高考目的是为了选拔有学习潜能的学生,对考生的自学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3.专心上好每节课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渠道,上课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认知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它要求学生要始终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积极思维,尽量做到眼到、心到、耳到、口到、手到。积极培养有意注意,在课内有意识地识记该课生词、短语、句型和重要句子,力争在课内就把这节课最重要的知识内容记住,做到当堂消化。
4.务必勤记笔记
有位教育家曾经这样说过:“做笔记是比较痛苦的事情,但非常有必要。”因为笔记是一种永久而系统性的记录,做好笔记对于复习已学过的知识非常重要,对于克服头脑记忆储存知识的局限性也非常重要。记笔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信息筛选、浓缩的过程,有助于锻炼思维、提高捕捉重要信息,提高学生浓缩信息的能力。笔记内容要注意重点、难点、疑点和新观点,听课笔记可用自己的话,也可用关键词和线索性语句、提纲挈领地记录。
在进行课外阅读时也应扼要地记些笔记,做些索引、摘录等,这对加深理解、巩固、积累知识和培养学习能力都大有好处。
5.及时复习巩固
我们课题组曾经就英语学习习惯对我校1560名高学生进行过问卷调查,据统计分析,造成好成绩的各种因素的比重是:学习习惯约占40%,兴趣约占3070,智力约占15%,家庭影响约占5%,其他约占10%。总结发现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一切活动中处于轴承地位。因此高中英语教学就要从高中第一学期开始,根据具体教学条件、学生情况、课本、教师所用教学法体系以及所依据的教学理论,有计划地、持续地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习惯。
一、攻克听力难关。在我们湘西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来说,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很少用英语授课,绝大多数学生接触不到诸如英语广播、电视台播放的英语节目、英语辅导软件、网络上的有声材料等这些能为学英语提供极为方便的学习听说的机会。很多刚上高一的学生第一反应是高中英语课听不懂。因此,在高中入门阶段,教师尤其要加大听说训练的比重。我们可以就地取材,要求学生除了仔细听懂英语老师上课用语,将常用课堂指示语整理打印出来让学生熟悉、教材磁带认真模仿朗读,这样,可以有效地改善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
二、养成开口说英语的习惯。英语是一中语言,从学习第一个字母起,就要乐于开口。学习课文时,尤其要把好开口关。每天早晨或晚上要坚持课文的朗读训练。较短的课文要在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较长的课文要坚持会改写成短文,并在写好短文的基础上口头复述课文。要养成课堂上大胆回答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尤其要养成用英语回答老师的问题的良好习惯。
三、养成积极参与英语课堂的习惯。英语是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学科,课堂上积极发言对同学们是大有益处的。首先,学生们每一次的课上积极发言都是一次听说的训练;其次,培养积极发言的习惯可以使同学们课堂上集中精力,对老师提出的每个问题都做出积极的反应,不至于脑子“开小差”;再次,课上积极发言可以使学生们对较难或者模糊不清的问题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不要怕说错,不要当哑巴。因此,学生们应该在课堂上积极发言,争取四十分钟的高效率。
四、养成认真记笔记的习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就充分道出了勤记笔记的重要性。老师讲课时,学生们要使自己的思路始终跟着老师转。老师讲的内容都是语言规则、重点和难点,要及时记下来。这样,一方面紧跟老师的思路,不致走神;另一方面,以便课后复习,若有不懂,可及时询问。课外,记一些谚语、名句等,作为朗读的材料;也可记录一些生词,以便自己能常常地背诵、记忆。这样,日积月累,丰富自己的知识,扩大自己的词汇量。也可以记一些日记或周记,以便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五、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复习即战胜“遗忘”。心理学研究表明,学过知识后的短时间内遗忘很快,而往后遗忘的速度减慢。因此复习要及时,要在学后当天进行,复习可分为课后复习、阶段复习和期中、期末复习,复习要分散复习与集体复习相结合,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效果好,但集中复习也必不可少,复习时可先尝试回忆,然后反复阅读教材,对照笔记,记忆掌握重点内容。
六.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作为高中生,从获得英语单词的拼读能力后,即应开始自主学习。包括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堂作业与家庭作业等环节。课前自学可以发现疑难并引起思考,减少听课的盲目性,增强听课效果。我们要求学生自己查词典,自己记例句,自己用新词造句,自己找漂亮的句型、典型的表达法进行模仿,自己找出课文中的难点,在充分利用课本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英语,保证学生的课前自学程度,特别注意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自学的方法,并进行有目的的指导。
针对这种状况,我坚持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逐步消除畏难情绪,建立学好英语的信心;注意研究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进行形式多样的口语训练,来培养学生说英语的良好习惯。
一、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针对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在教学中,老师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数,了解学生,熟悉教材,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勤于督促检查,并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培养学生的英语会话能力出发,我每节课利用几分钟从师生之间进行英语会话开始,逐步培养学生单独用英语讲一段话,如每日见闻,谈所熟悉的人、爱好、景色等。一般先安排口语较好的学生,给其他学生做个榜样,每个人都有机会。对于稍差的学生,在课前把任务布置好,帮助他们做好准备,以致能在课堂上表现得很出色,使学生感到只要努力就可以取得成绩,感到自己正在不断进步、有所收获。学生有了“成就感”,便逐渐消除了畏难情绪。
课堂活动以口头练习为主,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活动。在编排练习时,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把好差生搭配起来。无论哪项活动都不要放弃差生,多关心他们的学习,给他们创造机会参与课堂活动。对于他们微小进步要给予及时的肯定与鼓励,使他们深深感到老师无时不在关心他们,从而产生一种积极情感,促使他们变消极为主动,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
例如,在学习《CONTINENTS AND OCEANS》一课时,我课前在小黑板上画,一幅世界地图,采用循环训练的方法:第一步,先请一名差生读出七大洲、四大洋及一些地理名词,再请一名较好的学生在小黑板上填词,其他学生听写;第二步,请学习稍好的学生分别用课文中的词或词组联词成句;第三步,请成绩好的学生看图复述。通过这种层层深入的训练,能因人而异、循序渐进地提高要求,学生们只要跳一下,就会摘到果子,使学生既不能产生自满情绪,也不能悲观失望,调动了全体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学生们自暴自弃、羞于开口说英语的现象改变了,课堂活动有了很大的起色。 转贴于 二、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多样化
丹麦语言学家斯帕森说过:“教学外语的首要条件看来是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接触外语、使用外语。学外语像游泳一样,学生必须潜在水中,而不是偶然沾沾水,学生头浸泡在水里,才感到自由自在,这样他们才能够像一个熟练的游泳者那样乐在其中。”外语教学最有害的缺点是讲得太多、练得太少,试图以教代学,结果是学生什么也学不到。教师应利用教学艺术,根据学生的好胜心、兴趣、爱好和求知欲,把所学的内容用多种练习方式,启发学生思维,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引导学生在大量口语练习中形成能力,使学生融汇贯通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要做到这些,教师要精心设计,把每一课都导演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造语言情境,让学生比较轻松、自然地达到训练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素质。
1、把课文编成短剧式对话,由学生们表演。要把程度不同的学生组合成一组,对白多的角色由较好的学生扮演,对白少的角色由差生扮演,促使同学之间在准备过程中相互帮助、团结协作,谁也不愿因为自己而影响表演效果。学生们寓语言训练于愉乐之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
2、复述也是口语训练的重要形式。它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可以用不同的人称、时态、语态来表达所学的内容。老师可以按着故事的情节为线索,把重点词句投影到黑板上,或以时间顺序、类别等为线索画成表格,引导学生复述。这样做,学生们在复述时有章可循,不会感到吃力,避免了死记硬背。也可以画简笔画,这也是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功。它简明、易画、生动,老师可以边画边引导学生叙述,语言和画面结合起来,创造语言环境,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
3、模仿课文中的部分段落来表达周围所熟悉的人或事。这种训练基是于背诵部分段落之后进行的训练。背诵范文是我国传统的学习方法,它可以积累语言精华,有助于指导语言实践。如《ALBERTEINSTEIN》这一课,有一段关于爱因斯坦的人物外貌特征的描写,我要求学生模仿这一段来描述身边所熟悉的人。学生对这种训练很感兴趣,收到了很好的口语训练效果。
1. 学生思维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1.1 存在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虽然思维定势在很多时候能帮助人们快速正确地解决问题,但有些时候,也会出现错误。比如:“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快。”这一观念曾存在于人类的思想中两千多年。原因就是人们亲眼看到的好多现象都是轻的物体下落比时比重的物体下落要慢。所以在思考问题时,也会沿用此观念。
1.2 存在“想当然”问题。
所谓“想当然”,就是不能实事求是,只凭主观臆想进行无根据地推理、判断、决策。这种思维习惯,大多数情况是会出错的。
比如:摩擦力问题是高中物理的一个难点。“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这句话,学生看了不止几十遍,但心里总还是一个错误观念“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运动。”一个物体轻轻地放在传送带上,在物体速度达到传送带速度之前,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应该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一致。但学生总是认为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这种不通过理性分析,直接按自己的主观思想得到的结论是错误的。
2. 科学的思维方法
2.1 合理选取研究对象。
不论是力学问题、热学问题、电学问题或其他问题,都有一个选择和确定研究对象的问题,研究对象或者是一个物体,或者是一个物体系(两个或多个相互关联的物体)。有的问题始终都是同一个研究对象,而有的问题在不同阶段应选取不同的研究对象。
2.2 严格推理,有理有据。
物理是自然科学,在思维时强调严密性。这就要求学生必须严格推理,来不得半点猜测的成份。推理不严密的原因,大多是概念模糊,也有思维的逻辑性不强造成的。要使学生懂得,结论要使人相信,必须有充分的理由,陈述理由要具体,要有根据。根据可靠,才能严密。利用数学中的代数方法、几何方法可以使推理更为严密。
要使推理严密,还要注意三点:(1)不能随意创造规律,并据此推理;(2)要理解和掌握已学过的规律;(3)不能在推理过程中的任一环节出现猜测。
2.3 要对结果进行分析。
大量的物理练习需要用数学知识去求解,但不要认为数学解和物理解相同,数学解和物理解有时一致,有时却不一致。比如:汽车以10m/s速度行驶,刹车时的加速度为-5m/s2,问刹车后1s内,汽车的位移是多少?可以根据公式计算,结果为7.5m,是正确的。如果问刹车后4s内汽车的位移,算出是0,就太好笑了,汽车刹车一定要向前再走一段距离,怎么会是0呢?可见这个数学解并没有物理意义。
2.4 要对解题过程进行分析。
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有的同学把得到答案作为解题的目的,这是大错而特错的。做练习的真正目的是训练思维,实际上每做一题,就相当于做一次思维体操,锻炼自己的大脑,便思维更灵活,更深刻。
所以,学习物理知识和做练习,必须反思思维过程,从中总结出一些有用的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解题技能和思维能力。
3. 如何培养良好思维习惯
3.1 教师要使学生知道思维的一般模式。
读:通过读题来把物理问题的情境想象、理解清楚。在阅读物理题目的过程中,一般应边阅读,边画示意图,把问题变成清楚的图景在脑中显现出来。
审:清楚题目明确给出的已知条件,通过推敲关键词句和画示意图示,审出题目的隐含条件;明确未知和待求量,初步探求解决问题的关键目标(即所谓题眼)。
建模:对所涉及的对象,过程,条件进行简化和纯化,再与头脑中已有的各种模型比较,构建对象模型(如质点、点电荷等。),过程模型(如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圆周运动、光的反射折射等)等。
选规律:由模型特点结合物理概念的内涵,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选择出可用于解决此问题的概念或规律。
定思路:顺推法(综合法):由已知顺推到未知;逆推法(分析法):根据待求量或要得出的结果出发,逐步逆推到与已知条件相吻合,从而定出解题思路。
列式求解:由上面的分析立出对应的关系式,把物理问题转化为一个相应的数学问题,进行运算。
验讨:看所求的数学结果是否符合实际和物理情景;看是否还有漏解;看是否粗心出错,是否先统一单位等;通过对解题过程的反思,对相关概念和规律理解加深的体会等。
3.2 师生要持之以恒。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个人的习惯养成了,不管好坏,都很难改变,所以要改变学生的不良思维习惯,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非下大力气不可。教师要有耐心,这是很重要的。不要想着通过一二天或一二个星期就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可以说,一两年时间也不算长。所以,教师要有耐心。
关键词:心理素质;培养;课堂氛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由于能合理地利用竞争机制,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但是我们发现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还不够。课后,我们进行了调查并探讨,发现了一些重要的原因。现在,农村学生,也大多数生于二孩家庭,不少还是留守儿童,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少,部分学生存在自卑、逆反、冷漠、自私、懒惰厌学、社交困难等问题。学生在与他人有不同想法时,会选择坚持自己的想法,不听取他人的意见。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应该着手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开展工作。
一、构建轻松和谐、积极有序的课堂氛围
新课程提倡“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我”的理念。在开展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主导的身份仍不可改变,创造有利于合作学习的课堂氛围无疑是教师的重要任务。教师调控课堂的方式或手段可以是多样的,但教师必须遵守两个理念并去力行之。
1.教师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
合作学习活动中,教师的身份既是学习的引导者,又是学习的参与者。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教师要主动践行这个理念,使自己的课堂多一点亲切的“温情”,使学生尤其是本来不够自信、不够从容的学生能从教师身上得到更多的鼓励与理解,使学生能感受到合作学习课堂和谐的学习氛围与课堂环境,从而消除压力感,以轻松的心境去探讨语文问题。
2.教师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课堂调节与掌控的艺术家
教师能艺术性地调控一节课,对语文合作学习的课堂能营造出使学生思维更活跃、探索热情更高涨、合作欲望更强的氛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合作学习的课堂,其实教师更应该比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跟踪得更紧密,要处处留心、时时注意,适时及时、点拨引导,从而使合作学习更具实效。在这个方面,教师进行点拨提醒,通过巧设问题,采用小组之间形成竞争的方式,加强学生的责任感与荣誉感,使学生具备合作学习的动力。
二、培养学生具备团结协作、尊重他人的人格品质
我们在德育工作中,都会重视对学生进行团结协作、尊重他人的品质教育,而合作学习的特点突出体现在合作上。这一个过程就是一个倾听他人、与他们沟通的过程。因此,在看似与德育无关的语文合作学习中,加强对学生进行团结协作、尊重他人的品质教育是一项不可小视的任务。
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单个力量与小组力量的比对,进行小组之间或小组内阶段性比较,从而切身感受到小组团队精诚合作的力量是伟大的,使他们真正明白“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对学习产生一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态度,收获合作、沟通与倾听给学习带来的乐趣。
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倾听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态度,也是一种学习的习惯与学习能力。教师必须让学生清楚,只有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才会得到他人的尊重的道理。在合作学习中,要尊重他人先从学会做一位倾听者做起。合作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看似放任自由般,但实质上要求教师做一个暗中调控高手,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倾听,要让学生明白:学会倾听是尊重他人的一种表现,它能使我们在倾听别人的意见或发言里,吸取别人思想中的精华,博采众长,以弥补自己思考问题的不足,也能使我们在倾听中触发思维灵感。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做出倾听的明确要求:细心认真,耐心虚心,听思同步。特别是强调学生有听才有思,边听边思考,从而发现别人发言中的不足与可取之处,为善于举一反三、注意辨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培养更强的探讨能力打基础。
三、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在小组合作学习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要重视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因为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是最终的目标。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自主学习基础上才能进行的。如果教师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就组织小组讨论,那么少数学习优秀的学生具备了合作交流的某些条件,成为小组合作的主宰,而大部分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基础薄弱,缺乏参与小组合作的主动性,没有形成自己的思路、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没有自己的见解,放弃了思考、表现的机会,就只好盲从别人的见解,或者对别人的观点漠不关心。这样的合作讨论无形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大部分学生的思维得不到真正的培养与发展。
四、建立并实施有效的评价机制是合作学习成功的保障
1.建立激励性评估机制,培养合作学习精神
调查表明,激励性评估机制是培养学习合作精神、增进学生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对小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小组合作表现”是评价的主要指标。它包括小组成员的差异性、小组成员的合作方式、小组成员的参与度、个人对集体学习的贡献等。教师要将激励性评价指标公布给学生,并定期引导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2.整体评价和个体评价相结合
传统的语文教学习惯于全体化而较少考虑个性差异。在对合作学习评价时我们要避免这么一个做法,那就是认为合作学习是集体合作的智慧结晶,所以,就认为对合作学习评价应该以合作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无疑也是正确的,但教师如果仅仅在教学时把评价和赞赏过多地放在合作学习小组整体上,就会导致忽视个体的发展。只有把整体评价与个体评价结合起来,在注重整体性评价的同时,教师要注意多了解单个学生的学情,考虑不同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差异、参与情况等表现,依据学生差异对他们的表现进行发展性评价。既要引导优秀学生乘风破浪,又要帮助学困生翻越学习巅峰,尤其学困生在组内可安排他们优先发言,
培养或呵护他们的自信心,多一些鼓励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教师对学困生每次进步要加以肯定,只有合作学习中的个体得到参与成功的喜悦,整体的评价才是真实的,合作学习的目的才会真正实现。
3.过程评价应重于终结性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教师习惯于终结性评价,习惯用成绩作为惟一的评价,但这种评价方式不适合语文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实质强调“促进全面但非均衡的发展”,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学习差异,只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都能够超越自我,获得进步,就应予以较高评价,这种评价不是终结性的水平认定,而应是一种激励、一种反思、一种改进,它能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会合作学习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合作学习的意愿得到增强,从而进一步学好语文,提高学习成绩与学习能力。因此,合作学习过程性评价应重于终结性评价。
总之,高中尤其是农村高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日可以成功的事,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摸索与总结,不断地去渗透于课堂,从而逐步实现。
关键词:高中课程;生物学习;学习焦虑;自主学习
随着现在学习生活节奏的加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消极情绪已经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而学习焦虑正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作为一种负面的情绪状态,过度焦虑给学生的学习效率带来了直接的影响,甚至会导致学生的身体健康以及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等。
一、高中生物学习焦虑产生的原因
1.未能树立正确的学习认知
就目前高中学生的学习情况而言,对生物课堂的学习没有及时树立正确的认知是造成生物学习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生物是与我们实际生活距离比较遥远的一个学科,如果学生不打算在大学阶段学习与生物相关的专业,那么高中阶段生物课程的学习似乎没什么用处。
2.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任何知识的学习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高中生物更是如此。生物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养成良好的生物学习习惯,并且具有良好的自控能力。然而,大部分学生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大的不足。例如,部分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自己也不主动复习巩固,老师布置的作业也是马虎了事。这类学生抱着轻松随意的学习态度,不听讲、不背诵知识点,靠抄同学的课后作业,怎么可能在生物课程上取得好成绩。因此,不良的学习习惯也是导致学生产生焦虑情绪的重要因素。
3.学生心理方面的原因
学生本身的心理问题是其在生物学习中产生焦虑的一大因素。当前的高中生,其中不乏一些中考失利的学生。由于中考的失败,他们内心中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导致情绪不高,学习状态不佳,进而出现焦虑的情绪。此外,还有一些学生缺失信心,自认为基础不好,生物底子薄弱,于是不愿意参加课堂活动,不敢在同学、老师面前表现自己,害怕被嘲笑。甚至有些同学,会因一两次考试成绩的不理想而对自己整个人产生怀疑,否定自己。以上这种对于自己过低评价的情况,也很容易影响生物的学习,进而产生学习焦虑。
二、高中生物学习焦虑的应对策略
1.培养对生物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有了兴趣,就会有学习的激情,那么该科目的学习就会显得轻松很多。其实,生物课程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也并非十分抽象,只要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皆生物。因此,学生应该注意培养自身对于学习的兴趣,而不是把学习当成需要完成的任务。
2.养成良好的生物学习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开始,因此学生在学习生物时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理综科目之一,生物学科的性质有些偏向文科,因为许多零碎知识点都需要多记多背,课后反复巩固才能够有所提高。因此,这就需要学生制订良好的学习计划,并且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件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充分认识到不良习惯所带来的危害,遇到挫折时坚定信念,持之以恒,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不断进步。
3.正确评价自己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控制自己的情绪,多鼓励自己,增强信心,保持积极的态度,乐观向上,相信自己的能力,从而更加努力学习,形成良性循环。同时,也应该全面认识自己,明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正确评价自己,不断充实提高。要深刻认识到,高中生物的学习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唯有长期坚持才能取得一定的学习成效。此外,要学会与同学和谐相处,尊敬师长,和谐的师生、同学关系也有利于缓解情绪上的紧张,减轻情绪焦虑症状。
三、结论
在高中生物的学习当中,对教师而言,应该关注学生的情绪,运用适当的方法对学生的生物学习进行疏导和调整;就学生本身而言,也应该积极行动,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及时进行自我调整,端正学习态度,配合老师的指导,以积极的心态迎接高中紧张的学习生活节奏。
参考文献:
一、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管理能力中存在的问题
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中化学教学的整体模式还是没有从应试教育中走出来,学生在进行具体学习的过程中缺乏主动自我管理和对知识主动探求的精神。第二,一些高中化学教师以及管理者虽然认识到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但是缺乏主动在实践中进行应用的胆量与魄力,最终使得学生无法在实践中真正认识到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所带来的积极意义。第三,众多的高中生面临着高考的压力,没有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与方式,而是严格按照教师的习惯与节奏进行学习,最终导致自主管理能力的严重不足。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培养的方法
1.教师需要积极对学生进行引导
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具体来讲,高中化学教师在全新的教学背景下,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综合素质为最终的教学目标。因此,化学教师需要凭借自己的经历与经验,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充分的帮助,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并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主动探求知识的重要性,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为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学生自己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教师的引导与帮助只是外因。而自己对自主管理能力培养的意义有了充分的认识才是提高其能力的关键因素。具体来讲,第一,高中生需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自己需要建立起有效的学习目标,并且在今后的化学学习中严格按照制订好的学习目标进行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第二,高中生需要重视化学实验训练以及在实践中对所学的化学知识给予充分的验证,提高这些知识的应用水平,加深自己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充分完善有关的理论知识。比如,我们以高中化学知识中关于各种周期化学元素问题的知识为例进行具体的说明。如果仅仅凭借教材以及学习资料进行理论上的教学,学生不可能对这些化学元素以及它们的特性进行充分的学习与认识。但是,将这些化学元素通过实验的方式以及在生活中进行实践化应用的模式,就可以让学生对其中的知识进行充分的掌握,有利于他们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体来讲,在这种实验操作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以实验小组的方式进行化学实验目标的制订、实验过程的完成、实验结果的记录、实验报告的拟定、实验中存在问题的总结,一方面可以使得学生彼此之间学习各自的优点与长处,全面提高学习的动力与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方式形成自己的学习习惯,养成自主学习操作的意识,渐渐提高自主管理能力。
3.师生之间需要进行充分的交流与沟通
关键词:高中数学 成绩 对策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这门学科的学习是比较艰苦的,需要系统的掌握各类公示、定理、概念,并能够熟练运用,它在中学阶段的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甚至是更高一层次的高等数学学习的基础,而检验中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数学考试成绩。通过调查发现,不少中学生因为种种原因数学学习情况不理想,其实他们自身也迫切的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但往往因为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结果事半功倍,而对数学的学习丧失信心,甚至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因此,研究影响数学成绩的相关因素,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影响高中生数学成绩的原因
面对众多初中学习的成功者沦为高中学习的失败者,笔者对他们的学习状态进行了研究、调查表明,造成成绩滑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被动学习
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
2.学不得法
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不重视基础
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骛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4.进一步学习条件不具备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函数值域的求法,实根分布与参变量方程,三角公式的变形与灵活运用,空间概念的形成,排列组合应用题及实际应用问题等。客观上这些观点就是分化点,有的内容还是高初中教材都不讲的脱节内容,如不采取补救措施,查缺补漏,分化是不可避免的。
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策略
高中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为主动。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上述情况,教师应当采取以加强学法指导为主,化解分化点为辅的对策:
1.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学生学习数学,主要是在学校这个环境里进行的。他们在接受学校的教育的同时,还接受着学校校风、学风等因素的影响。良好的校园环境能促使学生数学学习良性发展,反之,学生的数学学习就会收到不利影响。因此,学校应该加大对于教育教学资源方面的经费投入。比如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这样一来,教学形式不再单一,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热情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激发,必然也会促进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的提高。还应教育学生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团结互助、共学互比、分享经验,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共同取得数学学习的进步。
2.适度开展数学学习竞赛,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竞赛活动能激发一个人的斗志,特别是竞赛中的佼佼者,能获得一种成就感。因此,适度的开展数学学习竞赛有助于培养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积极进取、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但同时这种方式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如竞赛结果容易学生产生骄傲与气馁的情绪。教师就应该在竞赛之后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要提倡和鼓励学生多开展自我竞争,实现自我超越。教育竞赛中失利的学生把竞赛当成检验自己学习效果的方式,通过竞赛找出不足,争取进步。
3.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引导
(1)严格要求、持之以恒。引导学生养成正确学习态度应从学习行为的各个方面抓起,而且必须要坚持做到严格要求、持之以恒,慢慢积累、以点带面,促使学生逐步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习惯。而为什么要求持之以恒呢?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把意念转化为习性,把理想转化为行动的过程,而这必须要经过反复的实践来巩固,因此,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必须要坚持持之以恒。
(2)抓住重点,针对中学生的特点有计划地开展训练。对中学生来说,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要从多方面抓起,因此,我们应认真分析学生的特点,分清主次,把握重点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训练,通过数学学习和实践,比如,应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不抄袭作业,考试不作弊、制定学习计划,还应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全方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