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中小学教育的特点

中小学教育的特点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01 15:51:3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小学教育的特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小学教育的特点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语文教学的重要的作用就是培养和提高小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而语文本身就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语文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展示给学生的除了知识本身之外,更多的是自己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风格、语言艺术感染力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对于模仿能力较强的小学生而言,教师的语言具有师范、引导和启蒙教育的多重作用。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抓住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仔细揣摩小学语文的语言特征,多开发一些具有鲜明教育意义的精品课程,为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规范性

对于崇师心理正处于鼎盛时期的小学生而言,教师无疑就是智慧和权威的代言,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再加上小学阶段是儿童语言习得的关键时期,语言的品质对于后期的学习和发展也会发生重要作用,这两种重要的因素决定了我们一定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规范化语言环境,促进有效教学的展开。除了规范的发音,不说脏话或者爆粗口,而且在讲话的过程中,吐字清晰、语速适中、语调自然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言传身教,比絮叨的说教效果要好很多。如果在课堂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做到讲课抑扬顿挫,说话铿锵有力,妙语连珠,那样学生学习的兴趣会更加浓厚。

二、严谨性

语文教学课堂是一门严谨的科学课堂,语文教学要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情达意必须准确细腻,合乎科学。文字本身虽然可以冰冷的存在,但是从我们口中教授之后它就带有了语言色彩,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比较敏感,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语言表达的严谨性。曾经听过一个故事:有个年轻人,他本来是个活泼开朗的孩子,学习生活各方面都很正常。但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他尊敬的数学老师在课堂上给他起了外号,调侃了他,引来同学的哄堂大笑。从此这个外号被同学们叫起来了,持续多年。这件事情给这个小孩子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从那以后,他就没办法像以前一样尊敬老师、努力学习,那件事的印象以及同学们的玩笑,让他时常生活在羞辱之中。他特意为此报考了离家较远的中学以躲避。由此引发的自卑,直到今天,还在影响着他的生活。教师职业是一门面向大众的职业,你的每一句话都会对很多人产生巨大影响,因此不仅是表扬、鼓励、批评,抑或是一个玩笑,我们都需要慎重考虑之后才可以说出,我们不仅需要关注学生对于语言的接受能力,更需要考虑这句话所产生的影响。

三、多样性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运用的最高境界是口语的艺术性,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语言表达技巧,创造性地使用美的语言,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从而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语言教育本身就具备明显的教学优势。首先,语文课本里面收录了很多朗朗上口的语言巨作,教师可以通过朗读这些文字带给学生很多美的体验,朗读过程中教师饱满的情绪,优雅的体态,清晰的发音都是对学生的教育过程;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涉及了很多优美的风景描写,里面有排比,有比喻,有拟人等表现手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体会这些优美的语句,并试着用自己的语言也来组词造句,在师生之间的亲密互动之中,教师又可以传递给学生很多爱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第三,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深入,课文中涉及的很多名山秀水,虽然我们不能亲临,但是可以通过互联网分享很多视频和图片给学生,这种生动直观的展示加上教师的语言解析,对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爱护身边花草树木等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四、接近性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试图创造一个情景,吸引学生在其设计的情境中学习,这也是集中学生注意力,便于其理解知识的重要方法,但是很多情况下语文教师运用的语言并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这种情景,关键原因就是语言缺乏接近性,这种接近性也可以理解为亲近的语言,所谓亲近语言就是通过生动、活泼以及其他贴心小学生思维的语言表达方式,让小学生理解,这种语言简单、风趣且浅显易懂。比如在对有关大自然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课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优美、亲近的语言将学生引入这种情景,由于小学生对大自然的理解有限,教师在利用语言进行描述时可以结合图画展示、音乐背景等方式。

五、生动性

教学过程中生动的语言能够给人以感染力,充满活力、热情洋溢、富有感情是生动性的重要体现,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可以看到许多生动的文学作品,通过生动的语言教学搭配生动的作品,能够为学生呈现一堂生动的语言课,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从形象思维不断延伸。例如,在讲到《春》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说:“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小草探出了头,树木穿上新装,到处都是生机盎然的景象,在温暖的阳光下,终于显现出充满活力的一面”,这种表达方式有利于学生深入春天的已经,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趣味性

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技巧;特点

G623.2

小学语文是教育教学的基础,是一切学科学习的前提。曾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数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而语文则是这个基础的基础。小学语文的学习对与小学生来说其影响深远,它关系着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困难是当代师生迫切解决的难题。我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技巧和特点的研究,归纳了以下几点:词语理解、古诗赏析、名著导读、活跃课堂、口语与写作。

一、深刻理解词语,运用自如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词语教学”是最基础一个方面。词语的理解是学生理解句子,掌握整篇文章内容和含义的关键,是学生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学生理解和记忆词语不能一味地靠死记硬背,要深刻结合文章的语言环境,总览上下文理解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教师也可以创建特定的情景,帮助学生加强对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也可以根据词语的性质和特点进行分类和对比教学,加深学生对词语的记忆。教师可以把不同的词语制作成卡片,让学生自己动手将词语分类。例如:褒义词的卡片与贬义词的卡片分类,让同学们在快乐的游戏中学习到新的知识。这样学生自己动手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词语的记忆,还让学生对学习词语有了更浓厚的兴趣。教师也可以让同学们每人抽取一张卡片,根据词语的含义是一对反义词的同学组合在一起,像这样用“找朋友”的游戏方式来让学生学习反义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赏析古诗,塑造学生文学素养

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对古诗的学习也应放在重要的位置。古诗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瑰宝。在西方国家对学习中国优秀文化日益高涨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将我们民族的文化精华发扬光大。小学生是我们祖国的未来,是我们优秀文化的传承人,我们更应该加大力度重视古诗的学习,吸收我们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

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古诗大多数都是唐诗,距今已有上千年。古诗虽然容易诵读,但往往内涵深刻使学生很难理解。简单的诵读背诵使学生不能够对古诗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学习古诗变得乏味。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对古诗的赏析,让学生对古诗产生浓厚对兴趣。例如:在学习杨万里的这首《小池》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制作出这幅妙趣横生的初夏美景。让同学真实地看到“小荷才楼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般美景,引领学生领略这富有情趣的诗境。

三、品味经典的文学名著,提高审美水平

中华民族不仅拥有优美的唐诗宋词,经典的文学名著,也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瑰宝。研读经典的文学名著,积累优美的语句和人物故事素材,学习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教师应该引领学生把所学到的优美生动的语言运用在生活或写作中,提升语言运用水平。例如,在学习叶圣陶先生的《爬山虎的脚》时,“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荡起波纹,好看的很。”引导学生学习这样细腻生动的描写,指导学生运用在写作中。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大大提高。

四、活跃课堂氛围,引领学生主导课堂

小学语文课堂如果想有高效良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以往老师讲授学生听课的单一课堂氛围会使学生感觉课堂氛围单调无趣,对课堂所学的知识毫无兴趣。因此,激发学生们的课堂兴趣,是教学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活跃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从精神涣散变得高度集中,也就是所谓的“环境决定一切”。

引领学生去主导课堂,能让学生的思维精力更加集中在课堂上,让学生享受课堂学习。比如,在学习经典名著《西游记》节选《猴王出世》r,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诵读,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把所读的内容情景再现。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又加深了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记忆。让学生主导课堂,教师参与其中引领学生学习,从而达到高效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注重口语交际的培养,提高写作水平

口语交际是学生运用语言知识的重要体现,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沟通的重要纽带。我国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比西方国家的小学生要比较欠缺。因此,加强小学生口语交际的培养尤为迫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较为丰富的口语交际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制作良好的口语交际情景。比如,以“走进田园”为例,让学生们先进行小组交流,彼此分享自己的经历感受,然后抽出小组代表发言。这样的教学方法,大大改善了学生么们的口语交际能力,进而也提高的写作水平。

小学语文作为教育教学的基础,是一切学科学习的前提。合理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良好的开端。我们应该尽我们最大努力让学生对语文充满乐趣,让快乐学习伴随他们成长。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交际语言教学法 高校英语 课堂教学

前言

目前,各高校正在尝试使用交际语言教学法展开英语教学,但就现有的情况分析,必须找到一个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即情景交际教学法。情景法让学生在教师规定的情景中,使用学生积累的知识,用英语交流对话,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实现了传统教学与交际语言教学的优势互补,从而实现交际的目的。

一、交际语言教学法的特点

交际语言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它更加注重实际的交流,要求学生可以流利地说出完整的语句,提高用语的准确性。此外,还要求教师增加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改变了教师主导课堂的教学现状。并且,在很多高校,教师长期受应试观念的影响,只需巩固知识基础,提高考试成绩即可,或是只要说出一句完整的英语句子,即完成教学目标,没有考虑到学生在真实的社会情景中英语的应用。

二、交际语言教学法面临的挑战

目前,各高校虽然在英语教学中加入了交际英语教学法,但因为当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的多种教学问题,让这种教学方法还未充分实践和应用。

1.中国教育的应试体制。中国教学长时间被应试观念影响,教师为了满足应试的要求,不断让学生积累英语词汇和语法以及各种解题思路,并且各高校每年都会进行英语四、六级的考试,课上缺少英语交流内容,一段时间后,学生就会对课上的英语交流产生抵触心理,教师课上很难有效组织英语交际活动。

2.学生口语交际水平较差。学生在中学阶段,接触到的英语教学都是着重提高读写能力,忽略口语交际能力,因此,到了大学后,学生虽然可以阅读并理解文章,却无法讲出流利的英语,听说能力较差。

3.教学方式和文化的差异。中国已经形成以教师为课堂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学生更习惯记录老师说的知识点,主动思考意识淡薄。虽然教师会在课上提出相应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大多针对所讲的内容,并非真正的语言交流。

4.课堂规模较大。国外成功的教学经验表明,交际语言教学适用的班级人数要尽量保持在20人或20人以内,但在中国各高校的英语课堂上,小型课堂的人数最少也有40人,无法让学生与教师有效的展开口语交流,为教学方法的实施增加了难度。

三、实施交际英语教学法的有效策略

1.改变传统教学观念,调整教学侧重点。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再为了应试而学习,而是要让应试为学生提供服务。现在,学生大多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而英语考试中,试卷的题型一直不变,包括语法、词汇、阅读等,只不过难度由易到难逐渐加深,因此,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把全面提高英语水平作为学习的最终目标,调整教学侧重点。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把读写作为教学重点,听说训练次之。为此,英语教师要加大听说的训练量,占用课堂10到15分钟的时间,播放一些听力片段,或给出讨论题目,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由代表用英语说出小组的观点。

2.创新教学方式,使教学方式多样化。各高校的英语教师,运用交际英语教学法可以有效平衡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关系。根据我国教育现状来看,教师为课堂主导短时间内是无法改变的,因此,只有让两者平衡,才可以激发出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另外,教师在信息化的背景下,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巧妙应用在英语教学中,实现口语交际教与学的有效结合。为此,各高校要定期组织教师培训,让英语教师接受系统、全面的培训,从思想上改变交流理念,并在课上实践中体现出来,制定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内容,还要掌握多方面与教学有关的知识,便于交际语言教学法的展开。并且在很多高校内,英语教师对多媒体技术并不了解,让多媒体与英语教学无法有效结合,所以,学校要在课余时间对英语教师进行培训,熟练掌握对媒体操作技术。

3.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接受新的教学方法。现在,高校学生使用的教材除了必需的教学内容外,还加入了很多新的教学内容,强调英语口语交际的真实性。我国学生已经接受传统的教育方式长达数十年,已经形成固有的、难以改变的思想观念,所以,让学生接受新的教学方法,也是学校、教师要面临的挑战之一。传统的英语课上,教师经常会进行一些无意义的交流对话,这些缺少真实性的教学内容严重影响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因此,马上停止传统英语的教学模式运用新的教学方式无法在短期内实现,只有让学生真正理解交际英语的教学内涵,才可以接受新的教学内容。

综上所述,交际语言教学法想要在各高校全面推行,需要面对很多挑战和困难,就像是我国传统的教学理念,目前的教学现状以及教育文化差异等,这些因素让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无法提升。因此,教师要逐渐改变课堂主导的地位,平衡与学生在课上的关系,进行互补,增加教学方式,改变死板的教学氛围,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同时,调整教学侧重点,增加口语交际占用的课堂时间,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学校;英语;学困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198-02

本人自2000年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中等职业学校工作,通过10余年的教学和管理,对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深有感触。各级各类学校中都有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现代教育界称之为“学困生”。他们虽然只是极少数,然而对教师的教学影响极大,使教师感到头痛。在中职校,学困生的问题更是不容忽视。就学科而言,英语学困生在学困生中又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许多英语学困生对学习英语的社会价值认识不清,学习动机不明,学习兴趣不浓,这与中职校的教育现状关系密切,下面笔者就浅析下中职校教育现状及英语学困生的特点。

一、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现状

从我国职业教育现状看,中等职业学校存在着诸多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影响高素质初、中级人才的培养。

1.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量和质量呈下滑趋势。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处于最薄弱的环节,特别是伴随近几年来高中和高校的大规模扩招,使得高中阶段教育中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不均衡,学生质量严重下降。

2.传统的人才观念束缚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陈腐观念严重束缚着家长和学生,大量初中毕业生和家长都会想方设法,不惜重金去接受普高教育,中职校还不被社会和公众认可、重视。

3.中职校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不合理,影响了职业学校的发展。中职校的课程体系是以较少的课时和难度较小的文化课为基础,并辅助一些专业技能课和实践操作课,简单地拼凑使得中职校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没有紧跟时代的发展,相对滞后,达不到社会发展所需求的标准。

4.目前职业教育教学依然陷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传授知识,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的教学现状依然在职业教育中广为传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独立学习能力薄弱,创新能力欠缺,与现代教育相悖。

5.在中职校,学生学业不良的状况相当普遍和严重。中职校的学生往往缺乏学习的兴趣,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端正的学习态度,也无有效的学习方法。

二、中等职业学校学困生的特征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国家取消了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分配制度,职业学校丧失了原有的“短平快”的优势,再加上“学历高消费”等不正常风气,使人们有这样一种错觉:接受职业教育就没有前途和出路,只有读高中、上大学才是成才的唯一出路。于是,考不上高中的初中生才不得已就读职业学校成为了不争的事实。中职校的生源主要是初中阶段学习成绩的中下生,即目前大部分中职校是学困生集中的地方,根据本人的经验和调查,中职校学困生具有以下特征。

(一)中职校学困生的认知特征

首先,学困生在知识量的积累上不足。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学困生往往缺乏相关知识基础,致使后继学习受到影响,久而久之,学业成绩就难以理想。

其次,学困生所掌握知识的程度、概念的水平等存在缺陷。古人云:“先易后难而渐入”,学困生往往缺乏一个合理的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头脑中的知识点是水平堆积的,掌握的概念含糊不清,在运用时只会生搬硬套。

再次,许多学困生不能有效地利用学习策略。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许多学困生不知道如何在学习中思考,不知道如何把重要的信息从不重要的信息中区别出来,其头脑中有关知识组块少,缺乏相对的思维策略。

(二)中职校学困生的心理特征

1.自卑和恐惧心理。学困生因为学习成绩一般,在学校中不被老师赏识,很自然产生自卑心理。从学习到自我能力的全面否定使其缺乏自信,在很多方面做事会唯唯诺诺,甚至产生恐惧的心理,经常会担心受到老师和学生的嘲笑或者批评,对学校和社会都有一种极强的防范心理。

2.应付和厌学心理。学困生的学习通常都表现为极其被动,没有任何主动性,上课精力不集中,作业并不能按时完成,对于学业只是应付,只是一种给老师和家长学的对付心理。而由于长时间处于一种应付的心态,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厌学的态度,产生讨厌上课、讨厌学校的心理。

3.逆反和矛盾心理。逆反的学困生对于别人和老师的教育批评感觉是在针对,并不心服。自我心理上很排斥其他学生和老师,所以对于集体活动处处搞对立,行为消极。有矛盾心理的学困生则表现为学习成绩不太稳定、时好时坏,好的时候积极向上,坏的时候又一落千丈,通常表现为感情比较脆弱。

从学科角度来看,英语学科在中职校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英语学困生在中职校学困生中得比例很大。英语学科在中职校中不仅仅是公共基础课,各个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而且它还是众多专业的专业课程,如:计算机英语、幼儿英语、机械英语、旅游英语等。中职校学生自初中以来,大多数学习成绩不理想,特别是英语,进入中职校后对基础英语课本来就缺乏信心,再进行专业英语的学习,更加感到头疼。

三、中等职业学校英语学困生的特点

1.消极的学习动机。对学习英语目的不明确,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英语,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不知道自己应该学习,表现为混日子、厌学。

2.淡薄的学习兴趣。华罗庚曾说:“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为之不倦,因之也就会挤时间来学习了。”而对于英语学困生恰恰相反,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和求知欲,感到枯燥无味。

3.焦虑、沮丧的学习情绪。英语学困生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很少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英语成为他们沉重的心理负担,极易产生不良的情绪,如急躁、烦恼、不安、慌张、甚至手足无措。

4.不端的学习态度。对待英语学习,英语学困生往往表现为对其不感兴趣、怕苦怕累、作业马虎、抄袭现象严重,课后不注意复习、归纳、总结,满足于一知半解。

第5篇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 英语教学 英语教材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加快,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已关注“从注重能力和素质的角度来衡量教学质量,从而使得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高度协调发展”。英语作为教育面向世界的重要学科,它的作用日益突出。综合素质、实用技能、英语读和写的能力等一些与现代化生产联系紧密的要素,成为用人单位衡量人才的首选标准。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必然催生新的教学改革理念,随着义务教学,普中新课程改革,职业英语教材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1.内容形式多变,单元设计层次鲜明

本书设计为十个单元。依次分别为:Unit1 nice people ,nice places(好人好风光);Unit 2 what do you do?(你是做什么的?)Unit 3 sunny days,rainy days(晴天雨天) ;Unit 4 school become interesting(学校生活变得有趣);Unit 5 let’s do some shopping(让我们去购物吧) ;Unit 6 what’s for dinner(饭餐吃什么?); Unit 7 A healthy lifestyle(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 ;Unit 8 Can you start it ?(你能启动它吗?)Unit 9 getting around (到处转转);Unit 10 fun time (娱乐时间)共十个单元。

每个单元又依次从warming up(热身)到listening&speaking (听说)再到reading&writing(写),然后grammar(语法)再到For better performance(为了更好的表演)到最后的review(复习)。平时会话的内容涉及最多,由浅入深地从各个方面把语言功能、结构、话题、任务有机结合起来。以话题为核心,以功能和结构为主线,以任务型活动为目标安排各单元或各课的教学。学生通过用中学、学中用,“习得”与“学得”结合,学生模仿,教师指导,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语音、语调的习惯,逐步培养语感并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景法、视听法、结构法、功能法、全身反应法、沉浸法等,创设情景,促进相互交流,如创设购物、电话、旅游、问路等栩栩如生的情景,开展互动式、合作式学习。采取partner(同伴合作)模式,让学生扮演角色,每个表演的partners表演结束,全班都是鼓掌以激励下次更好的表演,学生们都会兴趣倍增、信心加强,受到激励。

2.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瑞士教育学家皮亚杰也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要学好英语,培养对英语的兴趣非常重要。新教材的教学,要求我们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新课标指出: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

新教材在坚持思想性原则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到了职中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尽量选取了贴近当今学生生活且能够激发青年学生兴趣的题材,如家庭、朋友、校园生活、音乐、体育、健美、电影、电视、饮食文化、旅游、环保、成功与失败等学生关心的热门话题。这些材料具有思想性、趣味性、发展性、拓展性、科学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语言真实、内容广泛、题材多样,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新教材还提供了许多真实的情景,使学生能综合地、真实地运用语言,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地“动”起来。这样,真正活化或激活了学生的每个个体细胞,使他们能主动地、整体地参与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和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比如教材Unit5 let’s do some shopping 围绕购物这一话题,介绍打折,讨价还价的表达,这些都是平时生活中需要用到的表达,从而激发兴趣,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Unit 9 getting around 通过介绍国内国外的旅游景点,一下子就可以抓住学生眼球,学生非常地有兴趣并融入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们能情绪高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如果课堂上教师能恰到好处地组织材料,运用材料,让学生颇有兴趣地学习和实践,那么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集中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产生间接兴趣,保持注意力。

实践证明,当学生对学习英语产生兴趣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习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呈现时,他们练习得最好。

3.结合教材,分层次教学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教学应遵循“可接受原则”,“可接受原则要求教学的安排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的可能性,使他们在智力、体力、精神上都不会感到负担过重”。美国教育家布鲁姆也认为:“世界上任何一个能够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的人也能学会──只要向他们提供了适当的前提和适当的学习条件”。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并根据差异性的原则组织教学,就是我们所说的因材施教。

给每个学生提供符合他们发展的教学目标与方法,是同时提高所有学生能力的最理想的方式。在不回避升学问题又能落实教育目标的前提下,实施分层教学,即符合因材施教的传统,又有现代的教育理念,符合时代的要求。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是使不同水平的每位学生尽可能的同时得到发展的最有效途径。而且分层教学有利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鲜明个性化品质。

第6篇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学科差异;年限差异

1研究背景

我国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方面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调查发现,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培训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究竟是什么原因阻碍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怎样才能真正促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由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沈书生副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层次与结构研究》,对此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本文调查研究的内容是其中一部分,主要探索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自身发展的规律,及其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差异特点,以便中小学教师能够结合其自身特点有选择性和针对性的参加培训和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工具是《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教师问卷》(自编),问卷包括58个题项,由意识与态度、基础知识与技能、多媒体应用、研究性学习、创新能力5部分组成。采用四点量表法,每项用分值1-4依次代表4个等级不同的选项。以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江苏、上海地区的l2所中小学的学科(不包含信息技术)教师进行调查。研究对象为参加过培训的中小学教师。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问卷72份,回收率为90.00%;其中有效问卷为66份,有效率为82.50%。

3研究目的

对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了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过程中,在使用教育技术年限和学科两个方面的差异特征,并对形成差异的原因和研究意义进行讨论。

4研究结果

4.1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年限差异

为了研究方便.根据调查结果。我们把教师使用教育技术年限分为3组,见表1。表1给出了教师使用教育技术教学不同年限的教育技术能力基本描述统计量和95%的置信区间。从表中可以看出使用教育技术教学5年以上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最强,3—5年的教师次之,l一2年的最低,总体上呈现出随年限的不断增高而不断增强的发展趋势。具体可以从教育技术能力折线图(见图1)看出。

通过分析可发现,使用教育技术教学1—2年的教师与3—5年的教师的平均数之间的差距较大,而3—5年与5年以上的教师的平均数之间的差距相对较小,说明中小学教师教育能力的发展是非均速的,而是呈现出先快后慢的特点。因此,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存在显著的年限差异,P

经LSD多重比较结果发现,使用教育技术教学1—2年的教师与3—5年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存在显著差异,P0.05:1—2年与3—5年之间的差异也显著,P0.05;但是3—5年与5年以上的教师之间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见表3)。这一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在使用教育技术教学3—5年里会有快速提高,是发展的关键时期。

进一步分析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各维度的能力均数值,我们可以发现,使用教育技术教学3—5年的教师能力各维度均数值比1-2年的教师要高,尤其在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两个维度均数值要明显高于1—2年的教师,而前3个维度的相差幅度相对较小(见表4)。

4.2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学科差异

为了研究方便,根据调查统计结果,我们把中小学主要学科根据其性质分为3组。具体学科分组、人数情况、能力均数统计描述见表5。

根据统计结果可以分析出.不同学科组之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存在比较显著的差异,P

从教师使用教育技术年限上来看,中小学学科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各年限上的学科人数及能力均数值参见表6。

从表6可以看出,在每个年限阶段,承担了语、数、外学科教学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最高,物理、化学、生物、音乐次之,美术、体育等其它学科最低。各年限上学科教师的能力差异从折线图(见图3)中可以清晰的看出。

5分析与讨论

5.1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年限差异

5.11能力发展的阶段性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自身思想和教学法的转变,呈现出一定的阶段特征。中小学教师开始使用教育技术教学的1-2年内,主要是学习和适应的过程。主要经历以意识和态度为主要特征的萌芽期和以多媒体辅助教学为主要特征的初级应用期在使用教育技术教学3-5年内,主要是探索和创新的过程,主要经历以研究性学习任务为主要特征的融合期和创新,使用教育技术为主要特征的变"}期。所以中小学教师使用教育技术1-2年的能力和3-5年的能力会有显著不同。

5.1.2不断变化的动机

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过程中,教师的动机在不断变化。开始1-2年,教师的好奇心和兴趣等比较强,大多能积极学习和应用教育技术。简单的应用的成功、知识的扩充、技能的不断提升增强了教师进行深层次融合和创新的信心,有效的融合和创新又导致教师观念的根本变革。所以在使用教育技术教学3-5年的过程中教师仍然保持较高的学习动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会得到快速提高。但使用教育技术教学5年以上的教师由于对教育技术支持下的教学环境已经非常熟悉,好奇心减弱同时惰性增强,因此教育技术能力提高速度较之前会减慢

5.2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学科差异

(l)学科性质的不同导致整合的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①整合程度和实施难易不同。人们对公共学科的整合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实验性学科具有很强的探究性和观察性,教师很容易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人文和艺术学科需要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而受制于时间、技术、财力等;②学生对不同学科的兴趣不一样。学习语言学科需要很强的情境和记忆力,多媒体技术创造丰富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记忆力增强,对语言的学习充满兴趣。现实以虚拟结合使学生对实验性学科的学习兴趣高。中学生受到考试制度的影响.对美术、体育、音乐学科学习兴趣往往较低。

(2)不同学科教师收集资料难易不同。调查显示,中小学教学过程中的主要课程,语文、英语、数学占了绝大多数,其它课程仅占小部分。中小学网上教育还是以与考试内容相关的课程为主,其它课程为辅。

(3)教师待遇和主动性不同。考试科目的教师待遇高,教师学习和研究教育技术的兴趣普遍较高。其它科目的教师由于没有考试的压力,且待遇低,基本上不会主动研究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可见,不同学科教师其教育技术能力的高低与现行的教育体制息息相关。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各学科与教育技术的有效途径,从而使教育技术在各科教学中都取得良好的效果。

6总结

(1)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受到教师个体特征、学科背景、教育体制、城乡经济等的制约而表现出差异特点。调查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存在显著的使用教育技术年限差异,并且发现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在使用教育技术教学3-5年里会有快速提高,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学科上看,不同学科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存在差异;此外,承担语、数、外学科教学的教师其教育技术能力最高,物理、化学、生物、音乐学科的教师次之,美术、体育学科等其它学科教师最低。

第7篇

关键词 中小学 教育科研 定位 转知成智

近年来随着“科研强校”、“教师成为研究者”等观念的深入人心,中小学教育科研逐步成为基础教育阶段关注的焦点。各地中小学教师从事课题研究也如火如荼。但在理论上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定位却不甚明确。定位问题关系到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独特性,关涉到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研究方法和过程,关涉到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研究成果及评价等,是深入开展中小学教育科研必须首先清楚的重要理论问题。

目前关于中小学教育科研定位的主要观点有: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方法、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反思性的教育实践活动。这些界定从不同角度对中小学教育科研定位进行了阐述,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际特点,有利于中小学教师开展符合自身实际的研究活动。这种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独断式理解,没有放在概念系统中去理解,从而也就不能和与之相关的概念区别开来,也就无法在相互比较中真正理解中小学教育科研。

按照亚里士多德对概念的“属+种差”的定义方法,对一个概念要从它的“邻近的属”概念、同一层次的“种”概念间的差别上去界定。中小学教育科研概念的上位“邻近的属”概念为“研究”,与之关系最为密切的“种”概念有:专业研究者教育科研、中小学教学研究。“研究”是一种探索性、创造性活动。那么中小学教育科研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探索性、创造性活动呢?

一、在与“专业研究者教育科研”比较中,定位中小学教育科研:探索实践智慧

中小学教育科研与专业研究者科研,虽然都属于“研究”,但在研究主体及其角色、选题来源、提出假设、研究方法、研究成果表现形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1.在研究主体及其角色方面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研究主体是中小学一线教师,专业研究者教育科研的研究主体是大学教师或教育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他们在从事科研活动时,分别承担着“当事人”和“第三者或旁观者”的角色。中小学一线教师在中小学教育科研“当事人”的角色,主要是指中小学教师是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直接的参与者,因为中小学教育科研主要是处理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具体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全程是在中小学教师参与、主导下进行的。而专业研究者在进行教育研究时,特别是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他们的这种“第三者或旁观者”的角色,主要是指他们不是直接去解决中小学教育科研中要研究的问题,而是在旁边以一个“智者”的身份去观察、评说教育,或者指导中小学教师应该如何处理教育问题。

2.在选题来源方面

专业研究者教育科研的选题是从已有的理论出发,探索已有理论的正确性,并发展和完善已有理论。如有学者指出,学科建设中需要研究的问题,不仅要揭示已有理论同经验事实的矛盾,而且要揭示理论内部的逻辑矛盾;不仅包括学科系统规划建设中的若干未知的研究课题,而且包括对已有教育理论传统观念和结论的批判怀疑,以及学术争论中提出的问题。[1]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选题来源主要是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即教育教学情境中的问题。因此,科研的内容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有其鲜明的应用性。[2]

3.在提出研究假设方面

专业研究者教育科研最典型的研究假设是和自然科学研究假设一样,研究假设要以叙述的方式说明两个或更多量之间可期待的关系。概念要简单,表述要清晰、简明、准确,条理分明,结构完美,假设命题的本身在逻辑上是没有矛盾的。[1]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研究假设很多时候是不明确的,是对研究对象的初步认识,有时甚至是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研究假设。在研究假设的提出方式上,很多时候是藏在研究方案中的,是研究方案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4.在研究方法方面

专业研究者教育科研的研究方法多是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教育实验研究是采用自然科学实验(或近似)的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以影响或改变研究对象,验证研究假设、探讨研究现象关系,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方法。比较研究法是对某些教育现象在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域的表现进行比较,并结合其他方法,揭示出该类教育现象的本质,进而认识教育的规律与趋势的研究模式。[3]历史研究方法,通过搜集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1]

中小学教育科研使用的主要方法有行动研究、校本研究、叙事研究。行动研究是由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4]校本研究,基于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实际,解决学校现实的问题,以教师群体为研究主体,采用观察、访谈、案例、行动等研究方式为主。叙事研究是通过描述有意义的教学事件、教师生活和教育教学实践,揭示内隐于日常工作、事件和行为背后的意义、思想,发现教育问题,探索教育思想,揭示教育活动规律。[5]

综上所述,中小学教育科研与专业研究者教育科研,是具有很大差异的。归根结底,这些差异主要源自于二者的研究目的不同。专业研究者教育科研以求知为研究目的,教育科研专业研究者也是想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去发现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教育本质和规律,即教育知识。这种教育知识就是要追求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经过证实的教育观念,体现为由一系列概念组成的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的教育理论。中小学教育科研是解决中小学教育问题的,通过实践探索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教育机智,形成研究者教育风格。

二、在与“中小学教学研究”的比较中,定位中小学教育科研:以知识探索实践智慧

目前基础教育界,由于还没有把“中小学教育科研”与“专业研究者教育科研”区别开来,还是从“探究教育规律”来界定中小学教育科研。所以关于中小学教育科研与中小学教学研究的关系,还是从“探索规律”与“遵循规律”的视角去理解。教研、科研都强调一个“研”字,都是对学校工作进行探索和研究。中小学教育科研与中小学教研同属于一种研究,即探索教育实践智慧的研究。下面从研究范围、研究方式、指导人员的素养三个方面,比较分析中小学教育科研与中小学教学研究的不同。

1.从研究范围及问题特点上来看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范围很广泛,涉及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这些问题有可能是一个“难题”,是中小学教师在实践中还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需要中小学教育科研给出新经验、新智慧。

中小学教学研究的范围主要是教师教学工作,表现为某学科的教学研究工作。“学校教研活动的重点是要求教师钻研教材、吃透大纲,改进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以保证教学质量。教师的教学研究主要关注如何将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研内容多以分析教材为主,内容相对固定、封闭。在这种教研过程中,教师的个性得不到张扬,创造性难以被激发。”[6]这些问题是相对固定、封闭的问题,中小学教师身边有经验的教师或教研员(教研组长)都已经遇到过,并经过实践探索,有了较为成熟的经验和做法。

2.从研究方式上来看

在实践中,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方式主要是开展课题研究,基本流程是中小学教师按照相关课题管理部门的课题规划指南,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选择并申报课题,经过课题管理部门审核后立项,立项以后开展研究工作。研究工作主要是要通过制定研究计划(其中包含概念界定、理论依据、研究假设、研究目标、内容等),在实践中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按照研究计划,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策略及机智等。

中小学教学研究,主要形式有“集体备课”、“师徒帮带”以及围绕优质课、公开课、示范课、说课、评课等开展的活动。实际操作的基本组织方式有:先讲后研、先研后讲、互动对话。“先讲后研”,是先由组织者(教研员或教研组长)对要研究的实践问题进行阐述讲解,再由参研教师进行探讨、反思、体悟的研究方式。“先研后讲”,是先由组织者(教研员或教研组长)提出教育教学中的实践问题,让参加教学研究的教师去思考,然后再召开教学教研讨论会,会上参研教师可以各抒己见,最后组织者根据教师研讨中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办法进行总结发言,提炼出共识性东西。“互动对话”,是对话式教研,它是指在教研活动过程中,组织者和参研教师都围绕着他们共同感兴趣的教学问题,在各自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各抒己见,进行相互交流,共同研究,最后达成共识。[7]

3.从指导人员的素养来看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指导人员,一般来说是教育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具有比较丰富的与教育、教学、管理相关的客观知识,并且在实践中也按照他们的学识去指导、评价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强调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假设、研究的严谨性等。

中小学教学研究的指导人员主要是教研员或教研组长,他们一般都具有长期的从教经历,取得过较好的教育教学业绩,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但是有关教育教学相关的理论知识相对来说不如教育学专家学者。从现实调研状况来看,有研究者对上海市中小学各学科的教研组长调查显示,三成多的调查对象认为学科教学能力是教研组长的首要基本功(占34.6%),认为组织协调能力较为重要的占29.9%,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教研组长认为教学理论功底很重要(占24%)。[8]

综上所述,从中小学教育科研与中小学教学研究的研究范围及问题特点、研究方式、研究指导人员素养的这些差异来看,主要基于两种不同的研究思维方式。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研究思维方式是,研究要有可靠的研究依据,即研究以“教育知识或理论”为基础,即“以系统知识探索教育智慧”,凭借的是经过验证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中小学教学研究的研究思维方式是,研究主要依据的是“教育经验”,即“以日常经验探索教育智慧”,这种经验主要是个体以往的实践经验,具有一定的情境性和偶然性,客观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三、中小学教育科研定位为“转知成智”的内涵

1.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知”

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积累起来的、被证明了的对世界的系统认识。按照人类认识成果的可证实程度和可靠性,可把知识分为思辨哲学知识、实证科学知识以及实地调查知识。

(1)思辨哲学知识。哲学是以概念为对象的“形上之思”。概念作为人类文明史的积淀和“文化的水库”,构成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阶梯”和“支撑点”;对概念的批判性反思,就是以理论方式表征人的否定现实和追求理想的“形上”本性,是对人类文明的反省和引导。[9]中小学教育科研中,思辨哲学知识主要是指在哲学或教育哲学中对教育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如,对人生与教育、知识与课程、理性与教学、自由与教育、民主与教育的理解。

(2)实证科学知识。实证主义认为,只有严格忠实于观察和经验的陈述,所得到的知识,才是正确的科学知识。这类知识首先是数学,它由于不依赖于任何其他预设而成为最基础的学科,然后是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社会学。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知识主要是以用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或类似方法,获得的各种自然科学知识、心理学知识以及社会学知识等。

(3)实地调查知识。洪业利用实地研究方法,把实地调查的知识划分为:事之测量、时之测量和地之测量。[10]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实地调查知识,主要是指中小学教师利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如问卷法、访谈法等,对研究的实践问题进行实地调查,得出的关于研究对象基本情况的知识。

2.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智”

根据靖国平博士的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有两重意义――“德性”以及“大知”(与“闻见之知”的“小知”相对应)。在现代西方文化中,对“智慧”意涵的理解逐渐融入学科而被赋予了新意。如在信息科学上,智慧是“数据――信息――知识――智慧”这一由低到高的金字塔的塔尖;心理学上,智慧是指人才智聪明,才思敏捷,思维有独创性,能够机智地解决认识上的难题;在社会学上,智慧是指某人在日常社会生活实践中是敏感的、机智的和通情达理的,其思想和行为等是切合实际的,是合情合理合法的,是有效和实用的。[11]

综合以上中西文明对智慧内涵的理解,智慧是指懂得巧妙、机智地运用知识去发现问题,追求真理,去创造生活和提高生活的质量,去提升生命的意义,能够运用知识去拓展观察力、理解力、创造力、自我意识和自信心,去丰富心理、理解他人和完善自我人格,去追求人生的美善和崇高。具体到中小学教育科研,对智慧的理解,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

首先,智慧是指对原有知识的接纳、认同和内化,以及在实践运用中,对原有知识的新认知、新体悟、新发展等。即对抽象知识的具体化领悟,实现概念(知识)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化。

其次,智慧是指把对原有知识的新认知、新感悟、新发展运用到情境化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对教育实践具体情境的驾驭,灵活机智地处理实践问题,从而产生教育教学智慧、专业发展的智慧,即教育机智。

最后,智慧是指在以上对知识的领悟以及对教育教学实践领悟的基础上形成的,对教育、教学、学生、教师等教育中基本概念有自己的理解和体悟,形成自己的教育哲学,并在此基础上慢慢形成个人的教育风格。

从“知识”与“智慧”相比较而言,前者是作为外在的事实世界和物理世界的实然的、已知的认识成果;后者是作为人以内在的价值世界和心理世界为尺度,去主动地、合情合理地运用知识,获取理想性的人生幸福的能力和本领。

3.转知成智的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转知成智是指人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之中达成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之间的高度的“交汇”或主体间性,尤其是指将客观、外在的知识转化为个体自身的理性智慧、价值智慧和实践智慧的过程。

中小学教育科研实现转知成智,就是教师有意识地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运用多种知识,结合实际教育教学管理情境,灵活机智地应对教育生活世界中的种种问题和挑战,经过反思、体悟、灵感等方式丰富和发展已有知识,从而生成教育教学实践的智慧、专业发展的智慧,并最终形成个体相对稳定的教育风格。

把中小学教育科研定位为转知成智,明确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研究成果――教育实践智慧。这是中小学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容易达到的,也是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具有最直接意义的成果。而以前中小学教育科研以专业研究者为标准,以学术论文为最重要的标准,而撰写学术论文对中小学教师来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对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来说,也不是最直接有效的。

把中小学教育科研定位为转知成智,明确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研究思路――以系统知识探索教育智慧,从而把中小学教育科研与中小学教学研究、中小学教师日常工作区别开来,并具有可操作性,使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再一味地依靠教育经验、日常习惯去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能利用坚实的理论,快速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育的专业化水平。

――――――――

参考文献

[1]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2] 王志坚.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特点和意义[J].教育研究,1997(2).

[3] 马云鹏.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 杨小微.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6] 李松.我国中小学教研60年:反思与展望[J].当代教育科学,2014(17).

[7] 王富英,朱远平.中小学教研要素与有效教研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2(11).

[8] 徐汇区“中小学教研组长专业发展的行动研究”项目组.中小学教研组长的工作现状与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05(7).

[9] 孙正聿.哲学的形而上学历险[J].天津社会科学,2011(5).

[10] 陈洪澜.论知识分类的十大方式[J].科学学研究,2007(2).

第8篇

思考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方向

我们明确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目的意义,其实也就给我们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指明了方向,即中小学教育科研更多的表现为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通过研究来指导教育教学实际工作。因此,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更应注重自己的教学实际,以小的课题研究为主,做到一个课题能解决一个教学实际问题即可,切忌贪多求大。这是因为:

1。工作需要。

2。自己熟悉。

3。便于操作。

4。利于推广。

思考三: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种种不良现象

1.功利主义:今天中小学教育科研热,在很大程度上功利主义造成的,严重违背了教育科研的实质。我们知道,教育科研是一门严肃的科学,。虽然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起点低,学术性不是很强,但其科学性不容置疑。它更多的表现为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通过研究来指导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质就是通过教育科研的研究来达到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水平,使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但眼下的中小学教育科研热,在很大程度上并非如此,而是借教育科研工作为学校招来一块“金字招牌”,那些参加科研工作(特别是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也大多是出于评职晋级的需要,给自己脸上贴金罢了。至于所研究的内容(课题)是否对教学有益,对学生是否有切实的意义则不太关心。只要上级能肯定,给一个什么奖,那就万事大吉了。

造成科研工作功利严重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主管部门只浮于表面,而疏于管理和指导是分不开的。只要留心一点就不难看出,由于现在许多评定的项目和内容中,都有一条“科研情况”或“课题研究”情况。你想评职,没有参加课题研究,不行!你要获得诸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称号,对不起,未参加课题研究,不行!这种人浮于事的现象的确太多、太普遍了,“功利主义”能不大行其道吗?

教育科研是严肃的、科学的,它不能成为一个指标,也不需要所有的教师都必须参与,因为它必定是理性的,学术性很强的东西。而我们今天的某些领导,不能正确认识其科学性和学术性,硬实要把它作为一项评定的指标,这不仅违背了教育科研的本质,更是把它推进了“功利主义”的死胡同。

2。两头热,中间冷:功利主义必然造成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两头热,中间冷”。这里所说的“两头热,中间冷”主要是指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课题研究方面,大家的热情和精力都放在课题的立项、开题和结题上。这种现象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是比较普遍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简单,应为大家所关心的并不是课题本身,而是课题的影响力,课题在上级那儿能引起多大的注意。说穿了,也就是一个“功利主义”在作怪。

3.泡沫成果多:功利主义、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必然产生“泡沫学术”,在中小学教育科研热的背后,各种“泡沫”现象层出不穷,水分沙子越掺越多。在不少的科研项目中,老师为课题的名称的确化了不少心思,以取悦于领导,课题一旦获得通过,便在开题、结题方面大做文章,包装过度,大话空话不少,但对课题的实施研究过程,却并不看重。更为甚者,对研究的过程凭空想象,造假数据,东摘西抄,胡乱拼凑,把课题越吹越大,但却经不起实践的检验。一些用巨资累起来的课题成果,不要说推广运用,就连本校教师甚至高课题研究的老师也不敢真正把它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谁敢拿教学质量开玩笑呢?

“功利主义”倾向是产生“泡沫学术”成果的温床,而“泡沫学术”成果的飞扬跋扈又直接刺激和助长了“功利主义”倾向盛行的势头。要纠正这些现象,教育科研管理部门要强调教育科研的正确定位,进一步明确并强调教育科研是运用科学理论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困难与问题,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的功能,淡化名利,弘扬科学精神。

思考四: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几点意见

1.克服功利思想,端正科研态度

影响中小学教育科研顺利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是功利主义思想,因此,要使中小学教育科研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必须克服功利思想,端正科研态度。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努力学习,提高我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正确认识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的关系,多做实事,少空谈,不为名利。这样,中小学教育科研才能健康顺利的发展,也才能起到指导教学的目的。

2.切合实际,做小做实

中小学教育科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切合实际,做小做实。作为广大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不是为搞科研而科研,不是为开展课题研究而研究,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我们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必须要切合实际,做小做实。所谓“小”,就是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应着眼于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工作,研究一个方面,解决一个问题,决不能贪多误得。所谓“实”,就是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应该做踏踏实实的工作,真真正正地解决我们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不为名、不为利。

3.来源实践,指导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