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02 15:11:1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安全风险调查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 资料与方法
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2011年4月至2013年11月本省和本市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部署文件、实施方案、记录资料和实验室检测数据等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与主管此项工作的领导、疾病监测人员、临床医生、实验室检测人员、样品采集和保管人员、数据管理人员进行了现场访谈,整理汇总调查结果进行全面分析。
2 结 果
2.1 体系建设
在组织领导方面,平凉市卫生局成立了全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监测工作方案,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按职能和任务进行了明确分工;建立了平凉市级食品安全监测检验中心,负责开展化学污染物检测和食源性致病菌检测;选择一所市医院、两所县级医院作为监测哨点医院,开展了食源性异常病例和事件监测。在资源配置方面,配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人员12名,全部经过法律法规、操作技能、质量控制培训;对实验检测设施及环境进行了升级改造,理化实验室进行了区域隔离控制,致病菌检测环境按Ⅱ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标准进行了净化改造;配置了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原子吸收仪(AAS)、原子荧光光谱仪(AFS)、全自动直接测汞仪、液相色谱仪(LC)、生物安全柜、高压灭菌器、生化培养箱等设备,基本能满足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基本要求。在经费投入方面,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先后配置了价值270万元的实验室检测设备,平凉市政府一次性投入300万元,用于实验室改造及必需检测检验设备的购置。省卫生厅三年累计下达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经费39.68万元,平均每年13.22万元,市财政每年拨付工作经费5万元,累计每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工作经费18.22万元,占年均经费需求63.62万元的28.63%。
2.2 工作开展情况
2.2.1 食品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检测
自2011年开始,按照《甘肃省食品中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检测工作方案》要求,选择崆峒区4个超市、6个市场及店面销售场所为监测点,开展食品化学污染物检测工作,共采集婴幼儿食品、水产品、乳及乳制品、蔬菜、水果、食用菌、坚果及籽类、肉及肉制品、蛋类、酒类、淀粉及其制品、食用油等进行了金属毒物(铅、砷、镉、汞等)、农药(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类)、添加剂(甜蜜素、苯甲酸等)、防腐剂(亚硝酸盐)等食品化学污染物检测,累计检测样品2800份。2011年在平凉“4・7牛奶中毒事件“处置中,第一时间检出中毒因子亚硝酸盐,为案件的侦破和成功做出了贡献;2012年5月检出国内某知名品牌婴幼儿配方奶粉4个品种总汞含量异常,经省级有关检测机构复核和国家级机构确认后,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中心对该批次的食品及时发出了召回预警,迅速采取控制措施,消除了食品安全隐患;2013年4月,发现并报告了国内多个知名品牌婴幼儿罐装辅助食品汞含量超标问题,经上级复核确认后,国家有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为防止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2.2.2 食源性致病菌检测
选择平凉城区4个超市、6个市场及街面餐馆、专卖店等食品销售场所食品进行采样监测。涉及食品样品16大类,主要有肉制品、即食非发酵性豆制品、凉拌菜、果蔬类、速冻米面制品、婴幼儿食品、乳及乳制品、冷冻饮品、膨化食品、桶装纯净水、城市流动早餐等,监测项目15个,累计检测样品1100份,检出致泻性大肠杆菌、铜绿杆菌、阪崎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单增李斯特菌等食源性致病菌84株,取得有效科学数据7000多个,摸清了本区域市售食品风险较高的食品种类、主要污染致病菌和污染水平。2.2.3 食源性疾病监测
监测医院均成立了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专家技术指导组,制定了监测工作方案,进行了监测技术人员培训,以组织开展疑似食物中毒事件应急演练、参加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技能竞赛及模拟食物中毒事件现场处置等形式,有序开展了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全市累计报告腹泻病例7377例,初步建立了以临床症候群为基础、以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主体,以现有的国家传染病报告网络为依托的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网络报告、管理、主动监测信息平台,形成了以市级医院为联络点,向县、乡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基层卫生服务点延伸的监测模式。
3 讨论
经过三年的努力,平凉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体系已初步形成,但工作中也存在四个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一是采样难度大,由于民众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意义认识不足,在食品安全风险检测样本采购时,大多数食品生产者及经销商户怕出问题、惹麻烦,以各种理由拒绝采样或提供不真实的样品信息,加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样品采集人员无采样证件、无制式服装标识等,极易造成误解,采样工作经常受阻;二是人力资源不足,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样品量大涉及面广,检测项目杂、参数多,技术要求高,而市级疾控机构实验室从事食品检测检验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一般仅4~5人,人员数量明显偏少,补充难度大,严重制约了工作的开展;三是经费投入不足,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实验室检测、试剂耗材购置、菌株毒株转运确认、仪器检定维护、实验室环境维持等需要大量经费,经实际测算,食源性致病菌每年检测3600项次,共需经费39.6万元,化学污染物每年检测1600项次,共需经费24万元,以上两项每年累计需检测经费63.6万元,而实际每年到位经费18.22万元,仅占28.63%,缺口很大;四是监测能力有限,食品从生产到流通到进入餐桌,品种繁多,受机构条件、监测能力和经费的限制,采样的规模有限,尚不能做到对产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过程(生产、流通和餐饮各环节)、地域分布(城市到农村)的全覆盖监测。尤其食源性疾病监测,目前仅限于3个哨点医院搜集信息报送监测数据,覆盖面极其有限,加之食源性疾病监测专业技术要求高,普通医生对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概念生疏,难以界定和做出正确判断,哨点医院只是接受行政命令式的被动监测,监测、报告、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明显不足。
针对以上问题,立足辖区实际,借鉴其他地区的思路[1]、[2]、[3],笔者认为,今后应把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工作作为强化政府食品安全监管职能的主要手段,亟待加强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组织协调到位,对于样品采集食药监部门要积极出面组织协调,必要时下发强制性文件,选派执法人员全程参与;对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卫生行政部门要定期组织督导检查,认真抓好县级以上综合医院的食源性疾病和食源性异常病例报告工作。二是技术支持到位,省、市人社和卫生行政部门在人才引进和选调方面要为疾控机构大开绿灯,多渠道引进检测检验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本科以上高学历人才;省、市疾控中心要进一步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力争使所有检验人员掌握技术规范和操作流程,确保检测准确性。三是经费保障到位,省、市人民政府要把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把经费拨付和疾控机构及哨点医院的工作绩效挂钩,严格考核,按进度拨付,确保把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经费给足、用好。四是信息利用到位,对监测数据和检测结果,市级疾控机构要及时按规定程序报告,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认真汇总分析,适时向政府和相关部门反馈沟通,业内专家也要对不涉及国家和部门机密的数据信息进行交流传递,充分发挥监测评估信息科学指导决策的作用。五是舆情应对到位,对度高,社会影响较大的监测评估结果,省级和国家层面复核确认后,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要及时统一口径,主动进行舆情应对,合理引导舆论走向,积极消除负面影响,力争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确保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工作成效。
参考文献
[1] 袁小武.论风险评估机制对食品安全监控体系的影响[J].商业时代,2007,13(35):66-68.
1.1调查对象
成都卫校2008届毕业的756名实习护生;年龄在18~22岁,实习时间近一年;学历层次,中专护生287人,大专护生469人。(其中包括男生17人);实习医院包括三甲医院5所,二甲医院6所,二乙医院8所,其它医院7所。
1.2问卷设计
根据牟雪梅等[1-3]对护理风险的描述,通过咨询专家、出院病人回访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护理风险情况及常见原因;对护理风险认知及经历护理风险的心理行为反应。
1.3调查方法
为实地调查,通过各医院护理部将事先打印好的问卷发给各科护士长,由护士长负责问卷的发放和回收,说明填写方法和注意事项,采用不记名的方式,最后收回问卷逐项统计。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问卷772份,其中有效问卷756份,有效率94.5%
2结果
2.1护理风险调查结果
2.2易导致护理风险原因调查结果
2.3实习护士对护理风险的认知调查结果
2.3.1对护理风险是否可避免的认知
在被调查实习护士中,57.0%的护生认为护理风险发生护理风险发生不可避免;24.8%的护生认为有可能避免;18.2%的护生认为可以避免。
2.3.2对护理风险发生的机率的认知
在被调查实习护士中,59.7%的认为护理风险发生机会较大,22.2%的认为较小,16.1%的认为不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2%的没有考虑这个问题。
2.3.3对护理风险发生的后果的认知
在被调查实习护士中,65.2%的认为风险发生后会增加病人的痛苦及经济负担甚至诱发医疗纠纷;21.6%的认为会遭到批评或指责影响实习和就业;7.4%认为医院的病人会减少,丢失市场份额。4.8%没有想过会有什么后果。
2.4护理风险发生后实习护士心理行为变化的调查结果
3讨论
3.1护理风险普遍存在
护理风险是指医院内病人在接受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实习护士由于参加临床实践时间短,操作技术水不够熟练,缺乏护患沟通,备皮时损伤皮肤,导尿时造成尿道损伤,静脉穿刺成功率低,尤其是对儿童和危重病人,易引起病人和家属的不满,从而产生纠纷[1]。从表1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756位被调查者近一年中,有678人有经历过护理风险,发生率89.7%,而2次以上者占总数的35.2%,因此护理风险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值得认真关注。3.2护理风险不可避免的原因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57.0%的实习护士认为风险不可避免,24.8%的护生认为有可能避免;仅有18.2%的护生认为可以避免。这说明实习护生对护理风险的防范缺乏信心。产生这种看法的可能原因是:(1)护理风险的广泛性,容易使护生认为这种风险是从事护理工作必须要承受的;(2)本次调查中发现专业素质及技术能力较差,工作经验不足,操作不熟练,应急能力差最容易造成护理风险;(3)护患沟通缺乏技巧,护理服务质量欠佳也是导致护理风险重要原因;实习护士不重视操作前对病人的有效准备与解释、操作中的指导与关心、操作后的嘱咐与观察,对病人心理了解不充分,沟通方式又简单,使自己的工作得不到病人的认可和理解也易导致护理风险;(4)病人情况千差万别,病情变化多端,病人家属的期望值高,医院环境的特殊性,不可预料的突发意外事件等也是造成护理风险的高危因素。(5)学校、医院缺乏对实习护士进行必要的预防护理风险知识教育;风险管理制度督导检查落实工作缺乏力度,实行护士意识不到护理工作哪些环节容易发生风险,也就不知用何种方式去减少护理风险。实际上,护理风险是可以避免和预防的,加强实习前对护生进行护理安全与风险管理教育是预防护患纠纷、减少护理不安全因素的有效手段。实习护士通过学习懂得自己该做什么,如何去做,怎样维护患者与自己的权益。告诫实习护士在护理工作过程中及时履行告知义务,主动介绍病区环境、住院制度及注意事项,告知病人有关治疗、检查可能存在的风险,教会病人如何配合治疗,以履行病人及家属的知情权;加强对实习护士进行专业技能培训考核,从细节入手,针对不同病人的特点设计场景,以培养实习护士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和应急的能力,以增强实习护士预防风险的信心。建立多途径、多视角的护理质量监控系统,帮助实习护士识别风险、分析风险,从而达到控制与应对风险。
3.3实习护士对护理风险的认知
在被调查的756名实习护士中,59.7%的认为护理风险发生机会较大;40.3%的实习护士认为护理风险的几率很小,其中有16.1%的实习护士认为不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存在侥幸心理,2%的实习护士没有考虑这个问题;调查还发现有4.1%的实习护士对护理风险无所谓,这说明她们安全意识弱,是非常危险的。临床上护士的一个小的失误就会威胁病人的生命,护理差错不再是过去意义上的单纯差错概念,而是具备双重性,既是差错又是纠纷的导火线[5]一旦造成病人严重残障或死亡,将会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或赔偿,还会影响到护士一身的职业生涯,损失不可估量。因此,在工作中注重从不同角度对护士进行护理安全教育,提高护士对风险的认识,纠正少数护生对风险的侥幸心理和无所谓态度,提高她们预防风险的自觉性。
3.4实习护生对护理风险发生后果的认知
调查结果显示,756名实习护士中,有72.6%的实习护生士认识到护理风险的后果严重:①会增加病人的痛苦及经济负担,甚至造成病人严重残障或死亡,导致医疗纠纷②医院的病人会因此而减少,丢失市场份额、削弱竞争实力。美国杜克大学将医疗风险定义为“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这种损失可以是对病人的伤害以及由此付出的赔偿代价,也可以是投诉、纠纷等影响医院良好形象和市场分额[2]。③遭遇风险后会遭到老师的批评、处分,影响今后的就业和职业生涯,所以不少人在实习中表现出胆怯,这对技术的提高、风险的预防是不利的。建立完整的护理风险管理机制,把风险管理与质量管理紧密联系在一起,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使护理管理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为实习护士营造安全、轻松工作环境,才有可能创造出优质服务,达到真正意义上医院与护士共同发
调查结果显示57.0%的实习护士认为风险不可避免,24.8%的护生认为有可能避免;仅有18.2%的护生认为可以避免。这说明实习护生对护理风险的防范缺乏信心。产生这种看法的可能原因是:(1)护理风险的广泛性,容易使护生认为这种风险是从事护理工作必须要承受的;(2)本次调查中发现专业素质及技术能力较差,工作经验不足,操作不熟练,应急能力差最容易造成护理风险;(3)护患沟通缺乏技巧,护理服务质量欠佳也是导致护理风险重要原因;实习护士不重视操作前对病人的有效准备与解释、操作中的指导与关心、操作后的嘱咐与观察,对病人心理了解不充分,沟通方式又简单,使自己的工作得不到病人的认可和理解也易导致护理风险;(4)病人情况千差万别,病情变化多端,病人家属的期望值高,医院环境的特殊性,不可预料的突发意外事件等也是造成护理风险的高危因素。(5)学校、医院缺乏对实习护士进行必要的预防护理风险知识教育;风险管理制度督导检查落实工作缺乏力度,实行护士意识不到护理工作哪些环节容易发生风险,也就不知用何种方式去减少护理风险。实际上,护理风险是可以避免和预防的,加强实习前对护生进行护理安全与风险管理教育是预防护患纠纷、减少护理不安全因素的有效手段。实习护士通过学习懂得自己该做什么,如何去做,怎样维护患者与自己的权益。告诫实习护士在护理工作过程中及时履行告知义务,主动介绍病区环境、住院制度及注意事项,告知病人有关治疗、检查可能存在的风险,教会病人如何配合治疗,以履行病人及家属的知情权;加强对实习护士进行专业技能培训考核,从细节入手,针对不同病人的特点设计场景,以培养实习护士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和应急的能力,以增强实习护士预防风险的信心。建立多途径、多视角的护理质量监控系统,帮助实习护士识别风险、分析风险,从而达到控制与应对风险。
3.3实习护士对护理风险的认知
在被调查的756名实习护士中,59.7%的认为护理风险发生机会较大;40.3%的实习护士认为护理风险的几率很小,其中有16.1%的实习护士认为不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存在侥幸心理,2%的实习护士没有考虑这个问题;调查还发现有4.1%的实习护士对护理风险无所谓,这说明她们安全意识弱,是非常危险的。临床上护士的一个小的失误就会威胁病人的生命,护理差错不再是过去意义上的单纯差错概念,而是具备双重性,既是差错又是纠纷的导火线[5]一旦造成病人严重残障或死亡,将会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或赔偿,还会影响到护士一身的职业生涯,损失不可估量。因此,在工作中注重从不同角度对护士进行护理安全教育,提高护士对风险的认识,纠正少数护生对风险的侥幸心理和无所谓态度,提高她们预防风险的自觉性。
3.4实习护生对护理风险发生后果的认知
调查结果显示,756名实习护士中,有72.6%的实习护生士认识到护理风险的后果严重:①会增加病人的痛苦及经济负担,甚至造成病人严重残障或死亡,导致医疗纠纷②医院的病人会因此而减少,丢失市场份额、削弱竞争实力。美国杜克大学将医疗风险定义为“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这种损失可以是对病人的伤害以及由此付出的赔偿代价,也可以是投诉、纠纷等影响医院良好形象和市场分额[2]。③遭遇风险后会遭到老师的批评、处分,影响今后的就业和职业生涯,所以不少人在实习中表现出胆怯,这对技术的提高、风险的预防是不利的。建立完整的护理风险管理机制,把风险管理与质量管理紧密联系在一起,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使护理管理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为实习护士营造安全、轻松工作环境,才有可能创造出优质服务,达到真正意义上医院与护士共同发
调查结果显示57.0%的实习护士认为风险不可避免,24.8%的护生认为有可能避免;仅有18.2%的护生认为可以避免。这说明实习护生对护理风险的防范缺乏信心。产生这种看法的可能原因是:(1)护理风险的广泛性,容易使护生认为这种风险是从事护理工作必须要承受的;(2)本次调查中发现专业素质及技术能力较差,工作经验不足,操作不熟练,应急能力差最容易造成护理风险;(3)护患沟通缺乏技巧,护理服务质量欠佳也是导致护理风险重要原因;实习护士不重视操作前对病人的有效准备与解释、操作中的指导与关心、操作后的嘱咐与观察,对病人心理了解不充分,沟通方式又简单,使自己的工作得不到病人的认可和理解也易导致护理风险;(4)病人情况千差万别,病情变化多端,病人家属的期望值高,医院环境的特殊性,不可预料的突发意外事件等也是造成护理风险的高危因素。(5)学校、医院缺乏对实习护士进行必要的预防护理风险知识教育;风险管理制度督导检查落实工作缺乏力度,实行护士意识不到护理工作哪些环节容易发生风险,也就不知用何种方式去减少护理风险。实际上,护理风险是可以避免和预防的,加强实习前对护生进行护理安全与风险管理教育是预防护患纠纷、减少护理不安全因素的有效手段。实习护士通过学习懂得自己该做什么,如何去做,怎样维护患者与自己的权益。告诫实习护士在护理工作过程中及时履行告知义务,主动介绍病区环境、住院制度及注意事项,告知病人有关治疗、检查可能存在的风险,教会病人如何配合治疗,以履行病人及家属的知情权;加强对实习护士进行专业技能培训考核,从细节入手,针对不同病人的特点设计场景,以培养实习护士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和应急的能力,以增强实习护士预防风险的信心。建立多途径、多视角的护理质量监控系统,帮助实习护士识别风险、分析风险,从而达到控制与应对风险。
3.3实习护士对护理风险的认知
在被调查的756名实习护士中,59.7%的认为护理风险发生机会较大;40.3%的实习护士认为护理风险的几率很小,其中有16.1%的实习护士认为不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存在侥幸心理,2%的实习护士没有考虑这个问题;调查还发现有4.1%的实习护士对护理风险无所谓,这说明她们安全意识弱,是非常危险的。临床上护士的一个小的失误就会威胁病人的生命,护理差错不再是过去意义上的单纯差错概念,而是具备双重性,既是差错又是纠纷的导火线[5]一旦造成病人严重残障或死亡,将会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或赔偿,还会影响到护士一身的职业生涯,损失不可估量。因此,在工作中注重从不同角度对护士进行护理安全教育,提高护士对风险的认识,纠正少数护生对风险的侥幸心理和无所谓态度,提高她们预防风险的自觉性。
3.4实习护生对护理风险发生后果的认知
调查结果显示,756名实习护士中,有72.6%的实习护生士认识到护理风险的后果严重:①会增加病人的痛苦及经济负担,甚至造成病人严重残障或死亡,导致医疗纠纷②医院的病人会因此而减少,丢失市场份额、削弱竞争实力。美国杜克大学将医疗风险定义为“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这种损失可以是对病人的伤害以及由此付出的赔偿代价,也可以是投诉、纠纷等影响医院良好形象和市场分额[2]。③遭遇风险后会遭到老师的批评、处分,影响今后的就业和职业生涯,所以不少人在实习中表现出胆怯,这对技术的提高、风险的预防是不利的。建立完整的护理风险管理机制,把风险管理与质量管理紧密联系在一起,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使护理管理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为实习护士营造安全、轻松工作环境,才有可能创造出优质服务,达到真正意义上医院与护士共同发
调查结果显示57.0%的实习护士认为风险不可避免,24.8%的护生认为有可能避免;仅有18.2%的护生认为可以避免。这说明实习护生对护理风险的防范缺乏信心。产生这种看法的可能原因是:(1)护理风险的广泛性,容易使护生认为这种风险是从事护理工作必须要承受的;(2)本次调查中发现专业素质及技术能力较差,工作经验不足,操作不熟练,应急能力差最容易造成护理风险;(3)护患沟通缺乏技巧,护理服务质量欠佳也是导致护理风险重要原因;实习护士不重视操作前对病人的有效准备与解释、操作中的指导与关心、操作后的嘱咐与观察,对病人心理了解不充分,沟通方式又简单,使自己的工作得不到病人的认可和理解也易导致护理风险;(4)病人情况千差万别,病情变化多端,病人家属的期望值高,医院环境的特殊性,不可预料的突发意外事件等也是造成护理风险的高危因素。(5)学校、医院缺乏对实习护士进行必要的预防护理风险知识教育;风险管理制度督导检查落实工作缺乏力度,实行护士意识不到护理工作哪些环节容易发生风险,也就不知用何种方式去减少护理风险。实际上,护理风险是可以避免和预防的,加强实习前对护生进行护理安全与风险管理教育是预防护患纠纷、减少护理不安全因素的有效手段。实习护士通过学习懂得自己该做什么,如何去做,怎样维护患者与自己的权益。告诫实习护士在护理工作过程中及时履行告知义务,主动介绍病区环境、住院制度及注意事项,告知病人有关治疗、检查可能存在的风险,教会病人如何配合治疗,以履行病人及家属的知情权;加强对实习护士进行专业技能培训考核,从细节入手,针对不同病人的特点设计场景,以培养实习护士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和应急的能力,以增强实习护士预防风险的信心。建立多途径、多视角的护理质量监控系统,帮助实习护士识别风险、分析风险,从而达到控制与应对风险。
3.3实习护士对护理风险的认知
在被调查的756名实习护士中,59.7%的认为护理风险发生机会较大;40.3%的实习护士认为护理风险的几率很小,其中有16.1%的实习护士认为不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存在侥幸心理,2%的实习护士没有考虑这个问题;调查还发现有4.1%的实习护士对护理风险无所谓,这说明她们安全意识弱,是非常危险的。临床上护士的一个小的失误就会威胁病人的生命,护理差错不再是过去意义上的单纯差错概念,而是具备双重性,既是差错又是纠纷的导火线[5]一旦造成病人严重残障或死亡,将会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或赔偿,还会影响到护士一身的职业生涯,损失不可估量。因此,在工作中注重从不同角度对护士进行护理安全教育,提高护士对风险的认识,纠正少数护生对风险的侥幸心理和无所谓态度,提高她们预防风险的自觉性。
3.4实习护生对护理风险发生后果的认知
调查结果显示,756名实习护士中,有72.6%的实习护生士认识到护理风险的后果严重:①会增加病人的痛苦及经济负担,甚至造成病人严重残障或死亡,导致医疗纠纷②医院的病人会因此而减少,丢失市场份额、削弱竞争实力。美国杜克大学将医疗风险定义为“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这种损失可以是对病人的伤害以及由此付出的赔偿代价,也可以是投诉、纠纷等影响医院良好形象和市场分额[2]。③遭遇风险后会遭到老师的批评、处分,影响今后的就业和职业生涯,所以不少人在实习中表现出胆怯,这对技术的提高、风险的预防是不利的。建立完整的护理风险管理机制,把风险管理与质量管理紧密联系在一起,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使护理管理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为实习护士营造安全、轻松工作环境,才有可能创造出优质服务,达到真正意义上医院与护士共同发
调查结果显示57.0%的实习护士认为风险不可避免,24.8%的护生认为有可能避免;仅有18.2%的护生认为可以避免。这说明实习护生对护理风险的防范缺乏信心。产生这种看法的可能原因是:(1)护理风险的广泛性,容易使护生认为这种风险是从事护理工作必须要承受的;(2)本次调查中发现专业素质及技术能力较差,工作经验不足,操作不熟练,应急能力差最容易造成护理风险;(3)护患沟通缺乏技巧,护理服务质量欠佳也是导致护理风险重要原因;实习护士不重视操作前对病人的有效准备与解释、操作中的指导与关心、操作后的嘱咐与观察,对病人心理了解不充分,沟通方式又简单,使自己的工作得不到病人的认可和理解也易导致护理风险;(4)病人情况千差万别,病情变化多端,病人家属的期望值高,医院环境的特殊性,不可预料的突发意外事件等也是造成护理风险的高危因素。(5)学校、医院缺乏对实习护士进行必要的预防护理风险知识教育;风险管理制度督导检查落实工作缺乏力度,实行护士意识不到护理工作哪些环节容易发生风险,也就不知用何种方式去减少护理风险。实际上,护理风险是可以避免和预防的,加强实习前对护生进行护理安全与风险管理教育是预防护患纠纷、减少护理不安全因素的有效手段。实习护士通过学习懂得自己该做什么,如何去做,怎样维护患者与自己的权益。告诫实习护士在护理工作过程中及时履行告知义务,主动介绍病区环境、住院制度及注意事项,告知病人有关治疗、检查可能存在的风险,教会病人如何配合治疗,以履行病人及家属的知情权;加强对实习护士进行专业技能培训考核,从细节入手,针对不同病人的特点设计场景,以培养实习护士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和应急的能力,以增强实习护士预防风险的信心。建立多途径、多视角的护理质量监控系统,帮助实习护士识别风险、分析风险,从而达到控制与应对风险。
3.3实习护士对护理风险的认知
在被调查的756名实习护士中,59.7%的认为护理风险发生机会较大;40.3%的实习护士认为护理风险的几率很小,其中有16.1%的实习护士认为不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存在侥幸心理,2%的实习护士没有考虑这个问题;调查还发现有4.1%的实习护士对护理风险无所谓,这说明她们安全意识弱,是非常危险的。临床上护士的一个小的失误就会威胁病人的生命,护理差错不再是过去意义上的单纯差错概念,而是具备双重性,既是差错又是纠纷的导火线[5]一旦造成病人严重残障或死亡,将会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或赔偿,还会影响到护士一身的职业生涯,损失不可估量。因此,在工作中注重从不同角度对护士进行护理安全教育,提高护士对风险的认识,纠正少数护生对风险的侥幸心理和无所谓态度,提高她们预防风险的自觉性。
3.4实习护生对护理风险发生后果的认知
调查结果显示,756名实习护士中,有72.6%的实习护生士认识到护理风险的后果严重:①会增加病人的痛苦及经济负担,甚至造成病人严重残障或死亡,导致医疗纠纷②医院的病人会因此而减少,丢失市场份额、削弱竞争实力。美国杜克大学将医疗风险定义为“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这种损失可以是对病人的伤害以及由此付出的赔偿代价,也可以是投诉、纠纷等影响医院良好形象和市场分额[2]。③遭遇风险后会遭到老师的批评、处分,影响今后的就业和职业生涯,所以不少人在实习中表现出胆怯,这对技术的提高、风险的预防是不利的。建立完整的护理风险管理机制,把风险管理与质量管理紧密联系在一起,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使护理管理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为实习护士营造安全、轻松工作环境,才有可能创造出优质服务,达到真正意义上医院与护士共同发
3.5护理风险对护生心理行为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理论模型;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3.088
0 引言
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社会的稳定、厂商的经济利益。从目前的国内形势来看,消费者对我国食品安全状况评价并不理想,甚至有些消费者并不认同近年来的食品安全问题的改善。在某种程度上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知情况反映了大众对我国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的满意度,也直接成为影响其消费行为的关键因素,总而言之,许多消费者对现有食品的供给产生了安全风险认知的偏差。Hornibrook等通过建立感知风险理论计算模型,研究了购买超市高级牛肉消费者的风险认知的情况和规律。高艳等构建了食品安全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理论模型,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对模型的相关假设进行检验实证。本文通过回顾和总结国内外文献中有关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的理论模型及测量方法和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的影响因素及其措施,并重点分析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理论,为我国食品安全的监督和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1 风险认知的理论模型和测量方法
风险认知是心理学中的概念,周应恒等将风险认知定义为消费者进行购买决策时感知到所购买产品性能达不到预期的可能性,外界环境中的复杂多样性会造成个体风险认知产生较大差异。个体主义的风险认知理论亦称为风险的心理测量理论,在主观情况下,运用多种心理测量标度的方式进行定量分析,具有表达明确、成熟、影响力的特征。通过个人的经验数据概括出社会公众特征。风险认知的理论模型主要可以分为双因素模型和多维度模型两种,下面对两种模型进行详细介绍。
1.1 双因素模型
双因素模型又称不确定性后果法,它将消费者的风险认知划分为两个维度:即认知到的风险作为购买结果的不确定性和不利的购买所带来后果的严重性。两个维度可用来预测消费者风险认知的大小。对两个维度该相加还是相乘,学者们持不同的意见。
1.2 多维度模型
利用风险要素法,可将风险认知分为多个维度来研究。而国内外学者对感知风险维度的划分方法可以总结如表1所示。目前普遍使用的是六维度风险构面,即包括心理风险、财务风险、性能风险、身体风险、社会风险和时间风险。
1.3 风险认知的测量方法
测量风险认知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心理学测量范式和实验法。心理学测量范式是由Slovic等人提出来的,是目前多数风险认知研究中采用的测量方法。该方法是利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询问被访者相关问题,并利用李克特量表进行量化,最后通过赋值评分得出被测试者对风险认知大小。在心理测量范式中常运用揭示优先法和表达优先法两种方法。揭示优先法是从历史的角度,利用统计数据以及损益比等分析材料,对风险进行判断。表达优先法是假设公众自动在风险与收益之间取得平衡,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并直接要求被测试者表述其看法,但这一方法的主要困难是样本的确定。国内研究比较倾向于心理学测量范式,但是该方法也有不足,例如在调研时往往描述的是被访者之前的经历,而不是对未来的描述,且风险感知是动态的,不利于调查者收集。实验法是以实验控制的方式,探讨风险认知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而Liu等基于多层次方法,提出了定性、半定量、定量三种层次的危险评估框架,指出风险危害的可能性和风险的交互作用。
2 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的影响因素及其措施
基于前人研究结果可以得到消费者风险认知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特征、产品信息、风险态度、参与程度和信任等五个方面因素。
2.1 个体特征因素
个体特征如性别、年龄、职业、文化水平、家庭结构、收入、居住地等。消费者的人口统计学变量是影响消费者风险认知的重要因素。杨柳等研究得出农户性别、年龄等个体特征显著地影响农户对食品安全风险的担忧程度。曾寅初等研究表明女性对食品质量安全风险认知高于男性,于铁山却指出在食品安全本身风险认知方面,男性对食品安全风险认知要高于女性。周萍入等则认为性别、年龄影响不大,职业有一定影响。
2.2 产品信息因素
从信息来源角度来看,食品的质量安全信息包括政府、社会中间组织、企业和消费者这四类主体的信息。电视和报纸是当前消费者了解产品信息的主要途径。周萍入等认为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了解程度、渠道的获取显著影响消费者安全风险认知。积累、补充和搜索产品知识可以降低消费者对风险后果评估的不确定性和消费者的感知风险。但由于食品安全信息的不对称,消费者食品安全认知容易产生偏差。消费者食品安全感知信息的不对称程度对购买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提品风险信息的不完全性、媒体报道的偏差、竞争激烈的加剧程度等因素造成消费者不能客观地感知产品风险水平,不利于做出科学的购买决策。新闻和娱乐媒体对塑造个体上的风险认知和社会层面的风险认知影响很大。减少风险认知偏差的措施主要包括提高消费者对超市的忠诚度,让消费者了解零售商在供应链方面的政策和投资策略。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风险认知属于主观的判断,这给政府食品安全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2.3 风险态度因素
风险态度是消费者面对不同风险水平的一贯选择趋向或消费者接受风险的意愿程度。大量涉及食品安全事件的实证研究表明,消费者的风险态度与风险认知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消费者的风险认知与风险偏好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偏好风险的人往往形成低水平的感知风险,而厌恶风险的人则反之。消费者的态度又与人口社会特征相联系。周萍入等认为风险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对风险认知有影响,其中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较显著。赵俊晔等对受访者进行调查,有99%的人认为目前市场上的水果或多或少存在农药残留,表明绝大多数人对水果安全持消极的态度。稳定其风险偏好,有利于降低消费者的风险感知水平,具体措施有:提供差异化与多样化的商品、保持风险信息渠道的畅通、优化产品的质量控制系统、提高产品结构的差异化程度、培育核心竞争力及提高供应链的协调程度。
2.4 参与程度因素
参与程度又称为“卷入程度”,指消费者与所购买产品之间的相关程度,可以表现为对产品的兴趣、关心程度等,是影响风险认知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当商品的价格很高时,消费者感受到损失金钱的风险水平会越高。消费者对奶制品的感知风险显著地受到阶段性因素的影响,比如消费的频率、个人经历。如果公众的关注程度越高、安全意识越强,那么转基因食品的风险认知越高。
2.5 信任因素
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信任因素包括对信息主体、信息途径和信息本身的信任。实证结果得出当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对政府和企业所采取的措施的信任程度显著地影响消费者的感知风险。例如对于消费者而言,食品安全的信任属性是与高水平的感知风险相联系的。人们对绿色食品信息了解越多,信任程度越高。张文胜等人通过Logistic模型实证研究发现,通过朋友和家人的信息途径传播的乳制品安全信息,受到信任程度较高。另外,消费者对政策部门信息、专家意见以及互联网信息的真实性存在一定的疑虑,企业盲目进行品牌宣传及规模扩张可能会增加消费者对乳制品安全的不信任。
3 结论与展望
国外在研究食品安全风险认知时考虑了消费者一些复杂心理因素的影响,主要研究对象为蔬菜、饮品、牛肉等食品,采用的研究方法或模型有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普通线性回归模型、Logistic模型、分层模型、结构方程模型等。然而,笔者还发现了已有研究中存在以下三方面的不足:第一,有关风险认知的实证研究方法较多,但是国内许多学者只是简单地将国外的理论应用,而没有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第二,研究的影响因素过于集中,基本上都是从人口统计学的特征入手,很少有文献是从消费者的心理特征和价值观角度进行研究;第三,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对二、三线城市研究较少。综上所述,应该进一步研究更为准确的测量方法,以测量消费者安全风险认知水平,深入探索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认知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合理地引导消费者的安全风险认知,减少消费者的认知偏差。
参考文献
[1]赵俊晔,武婕,张峭.北京市草莓农药残留超标风险事件中消费者风险认知和消费意愿分析[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5,(12):35-39.
[2]王常伟,顾海英.消费者食品安全感知、监管满意度与支付意愿[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89-95.
[3]杨柳,邱力生.农村居民对食品安全风险的认知及影响因素分析――河南的案例研究[J].经济经纬,2014,(06):41-45.
[4]Martin W E,Martin I M,Kent B.The role of risk perceptions in the risk mitigation process:the case of wildfire in high risk communitie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9,91(2):489-498.
[5]Penney U.Exploring the urban consumers perception of local foo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tail & Distribution Management,2014,42(7):580-594.
[6]Hornibrook S A,Mccarthy M,Fearne A. Consumers perception of risk:The case of beef purchases in Irish supermarke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tail & Distribution Management,2005,33(10):701-715.
[7]高艳,石岿然.感知信息不对称、透明度及购买意愿――基于“食品安全”问题背景下城镇居民的实证分析[J].食品工业,2015,(01):226-231.
[8]周应恒,卓佳.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研究――基于三聚氰胺事件下南京消费者的调查[J].农业技术经济,2010,(02):89-96.
[9]于铁山.食品安全风险认知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对武汉市食品安全风险认知调查[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101-108.
[10]Oh S H,Paek H J,Hove T.Cognitive and emotional dimensions of perceived risk characteristics,genre-specific media effects,and risk perceptions:the case of H1N1 influenza in South Korea[J].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15,25(1):14-32.
[11]Cunningham S M.The Major Dimensions of Perceived Risk[J].Risk Taking and Information Handling in Consumer Behavior,1967.
[12]Yeung R M W,Morris J.Food safety risk:Consumer perception and purchase behaviour[J].British Food Journal,2001,103(3):170-187.
[13]Roselius T.Consumer Rankings of Risk Reduction Methods[J].Journal of Marketing,1971,35:56-61.
[14]Jacoby J,Kaplan L B.The Components of Perceived Risk[J].Proceedings of the 3rd Annual Convention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1972.
[15]Stone R N,Gronhaug K.Perceived risk:Further considerations for the marketing discipline[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1993,27(3):39-50.
[16]刘燕,纪成君.口传视角的消费者食品安全负面信息感知风险――维度与测量[J].经济体制改革,2013,(06):36-40.
[17]周萍入,齐振宏.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健康风险与生态风险认知实证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5-10.
[18]Slovic P.Perception of risk:Reflections on the psychometric paradigm[J].Social Theories of Risk,1992,236(3):112-112.
[19]Liu Z,Nadim F,Garciaaristizabal A,et al.A three-level framework for multi-risk assessment[J].Georisk Assessment & Management of Risk for Engineered Systems & Geohazards,2015,(9):1-16.
[20]曾寅初,夏薇,黄波.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购买与认知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北京市消费者调查的分析[J].消费经济,2007,(01):38-42.
[21]全世文,曾寅初,刘媛媛.消费者对国内外品牌奶制品的感知风险与风险态度――基于三聚氰胺事件后的消费者调查[J].中国农村观察,2011,(02):2-15,25.
关键词:铁路工程 地下管线迁改 总承包 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U2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b)-0187-03
风险管理在总承包工程管理中具有关键作用,风险管理的程度决定了总承包工程的经济、社会效益,关系到该工程的成败和企业的发展。铁路工程建设中地下管线迁改工程的风险管理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该文结合合肥南环铁路线中排水管道迁改总承包工程事例,针对其中的风险管理进行分析总结。
1 铁路工程建设中地下管线迁改工程的特点
铁路工程中地下管线迁改工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确定工程量工作难度大。地下管线均都是埋藏在地底下的,有很多管道施工都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想找到齐全的资料很困难,给前期迁改量调查带来很多不便。(2)施工现场管理难度大。管线迁改工作往往与主体施工单位、其他线、杆迁改单位同时施工,且众多单位在一个狭小的施工现场上一起工作,给施工现场安全、质量和环境等管理带来较大难度。(3)整体施工周期较长,但局部施工进度要求不均匀。由于地下管线迁改主要是为主体铁路工程施工服务,沿线房屋征迁、绿化迁移、场地清理等准备工作是整个工程施工中的难点,因此完成的周期较长,导致了管道迁改工作总体周期长的特点。另外由于铁路主体工程施工周期通常十分紧迫,因此当主体单位完成上述准备工作后对管线迁改工作要求的工期也十分紧迫。鉴于铁路工程中地下管线迁改工程以上特点,其风险管理十分重要。
2 风险管理
2.1 风险管理流程
2.2 风险识别
(1)本工程将面临的风险主要有::财务风险、进度风险、质量风险、安全风险、环境保护风险和其他风险。(2)风险源。本工程的风险源主要有:建设资金来源和使用、对质量的影响因素、对工期的影响因素、对安全生产的影响因素、对环境保护的影响因素和其他影响因素。
2.3 风险分析和评价
为方便研究,本文以合肥南环铁路线排水管道迁改总承包工程为例,对工程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及评价。该工程中采取调查法和评分法来确定风险源因素,对这些风险因素进行评价,评价标准主要采用参考类似工程和组织专家评价等,详见风险因素、风险评价调查结果及评分表。
该工程中按照风险系数对风险进行排序的结果是:财务风险>进度风险>安全风险>质量风险>环境保护风险>其他风险。
2.4 风险管理实施
针对管线迁改工程的建设特点,我们可以把风险系数大于或等于0.3的危险源作为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危险源:
(1)合同延误:鉴于本文第1条第3点描述,本工程可能会由于主体施工单位造成合同延误,施工成本上升。
(2)突发安全事故:鉴于本文第1条第2点描述,工程现场管理难度大,现场隐藏着不少的隐患,所以突发事故的可能性会比较大。
(3)发生设计变更:鉴于本文第1条第1点描述,地下管线迁改工作量调查难度较大,后期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发现其他管线,造成设计变更;另外由于施工工期较长,施工现场由于其他施工单位的先行介入而发生变化,这些都会导致管线迁改费用增加。
(4)施工方的管理能力差:施工方管理能力差会造成施工进展缓慢,发生质量安全事故的可能性增加。
(5)自然灾害:由于本工程整体施工工期较长,因此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会增加。
(6)通货膨胀:由于本工程整体施工工期较长,因此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会增加。
对已经识别出来的关键环节,依靠已经成熟运用的管理体系――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以及各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立各管理体系之间相互支持的机制,切实做好进度、安全、投资、质量、环境管理等方面的控制工作,从而顺利完成项目。
(1)“合同延误”的应对措施:作好工程网络计划,明确工作程序,明确分工、责任到人,作好人力、设备、材料的统一调配工作,避免返工、窝工、怠工;加强过程控制,一旦发生问题要当场解决,不要延误进度;严格执行合同条款。针对由主体施工单位引起的工期延长,可在合同中进行风险转移,由主体施工单位承担,减少管线迁改承包商的风险。
(2)“突发安全事故”的应对措施:积极与其他施工单位沟通,并全面落实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和管理体系,作好安全防护,切实搞好各级安全检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3)“发生设计变更”的应对措施:做好前期调查工作,针对管道资料要与管道产权单位积极沟通,准确了解管径管材、管线位置等资料,并对掌握资料情况进行现场调查核实,对施工现场发生不利变化进行预测,避免因后期管线迁改而增加费用。
(4)“施工方的管理能力差”的应对措施:把住资质关,施工单位要有符合要求的施工资质、施工能力、施工业绩、财务状况和良好信誉;对于现场管理混乱的施工方,给予一定惩罚措施,对于长期对现场管理不当的施工单位,要果断的进行更换施工方。
(5)“自然灾害”的应对措施:首先要尽可能地回避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其次要结合工程地点的客观环境制定应急预案,要时常密切关注,将自然灾害所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6)“通货膨胀”的应对措施:积极预测通货膨胀预期,对于较高的通货膨胀预期,采用劳务总包+材料代购模式,减少因材料价格大幅上涨造成的成本的上升。
3 结语
风险管理是总承包项目工作的核心,也是反应总承包企业项目管理人员管理能力的重要标尺,好的风险管理可以有效减少项目实施全过程中的风险,并给总承包项目的成功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卢有杰,卢家仪.项目风险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 张入方.基于案例分析的工程总承包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2010(5):52-57.
江苏省昆山市老年医院老年科 江苏省昆山市 215324
【摘 要】目的:通过对老年病患者护理风险中各类因素的分析,探讨对其的预防途径;方法:选取我院2014-2015年期间进行治疗的老年病患者248 例,平均分为干预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分别进行日常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和护理风险发生率进行评估;结果:通过进行干预性护理,老年患者的服务满意度高达95.97%,其护理风险的发生率远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加强对老年病患者的干预性护理,制定完善相应的规范流程,可以有效的避免老年病患者的护理风险。
关键词 老年病;护理;风险;措施
随着我国逐步步入人口老龄化的阶段,老年病患者逐年增加[1]。老年病患者由于身体机能老化,身体功能衰退,感觉、行动、思维以及饮食能力普遍下降,宜诱发各类功能性疾病。为了提高老年病患者的康复几率,加强护理工作尤为重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 年2 月-2015 年2 月期间进行治疗的248 例老年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86 例,女性患者62 例,年龄为59-87 岁之间,平均年龄71.4 岁。随即分为干预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两组,干预护理组124 例患者,平均年龄71.6 岁,男性患者93 例,女性患者31 例;常规护理组共计124 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93 例,女性患者31 例,平均年龄71.2 岁。两组患者中能自理者占总数的19%,部分自理者占总数的22%,完全不能自理者占总数的59%,所有患者病情以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常见慢性病为主。所有患者基本情况相似(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 调查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临床资料回顾性调查和问卷调查法进行调查分析。问卷调查方法通过对老年病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问卷式调查,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均经过本人及家属同意。
1.3 护理方法
常规护理组采用常规护理手段进行老年病的日常护理工作,干预护理组则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干预护理措施。
1.3.1 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指对潜在的或者是客观存在的护理风险,运用系统的理论知识,进行科学识别与评估[2]。评估范围应围绕风险发生概率及风险损失度进行评估,根据损失的发生频率、严重程度、侦测程度来确定风险发生指数( 发生频率* 严重程度*侦测度),然后根据分数值进行风险评定。
1.3.2 安全管理措施
在安全管理方面,首先需要建立健全相关评估制度,制定风险或相关因素评估量表。利用相关管理手段,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降低风险的发生几率。同时完善医护人员的相关工作流程和标准以及各类风险应急预案[3],建立安全护理考核标准,建立安全管理检测标准和监管制度。在完善各项管理措施的基础上,加强对监管力度,真正将所有标准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
在人员管理方面,加强对医护人员的责任心以及职业技能的培训[4],建立培训和考核机制,制定培训和考核的相关标准,确保医护人员能够将工作标准落实的实际工作当中。
对于特殊环境以及重点设备物品的管理,应当对其作出明确的警示标示,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明确告知,以防止意外的发生。在位患者提供使用物品时,需保证使用物品的安全、合格,尤其是一次性、无菌类使用物品。同时针对各类仪器制定相关操作流程和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确保其安全使用。
针对老年人心理特点,开展心理干预,通过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即使掌握患者的心理需求,尤其是针对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要及时的与其进行交流,满足其正常的心理需要,避免意外的发生。同时定期对老年患者进行健康知识普及和安全教育,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有效的增进了医患间的良好关系。
1.4 统计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均通过spss17.0 进行统计分析,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风险事件发生率对比通过实行风险管理,干预护理组的风险事件发生比例远低于常规护理组(见表1)。
2.2 患者满意度对比
通过干预护理,患者对日常护理操作、服务态度等方面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见表2)。
3 讨论
通过研究表明,针对老年病患者开展干预护理,可以有效的提高护理舒适度和患者满意度,同时可以有效的降低各类风险的发生几率。
实施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可以有效的提高医护人员的护理风险意识,能有效的减少护理中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的康复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孙燕玲, 郭莉兰, 吴华颖, 田家香. 老年患者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管理对策[J].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3,11(05):94-95.
[2] 徐爱霞, 齐风玲. 老年病患者护理风险因素探讨及管理策略[J]. 中国实用医药,2011,06(01):260-261.
关键词:出口企业 质量安全 风险监测
2013年7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减少出口法检商品种类,原则上一般工业制成品不再实行出口法检。会后正式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进出口稳增长、调结构的若干意见》([2013]83号文),并将调整出口法检费用和目录列入《意见》的第一条。面对当前进出口监管发展新形势和“简政放权”的改革要求,质检总局明确提出:地方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要积极探索建立新型进出口商品检验监管模式,从重微观的质量检验监管调整为重宏观质量管理,实现提高产品质量水平与促进贸易便利化水平目标的协调统一。
为此,本文重点从转变出口商品检验监管职能和管理方式角度出发,以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为切入点,研究构建了基于过程方法和利益相关方视野的出口企业质量安全风险评价体系,提出了定期开展出口企业质量安全风险预期指数测评的长效机制,以期搭建面向出口企业、地方政府和社会公众的质量安全信息平台,通过系统的汇总和研判出口质量安全风险信息,及时向社会相关方通报出口质量信息和风险预警。
1.加强质量安全风险监测是“保安全”的重要职责
安全是我们必须坚守的底线。近年来,涉及质检工作的质量安全事件接连不断,来自内部和外部的质量安全事件之多、频次之高,超过了以往,给“保安全”带来了很大压力。面对严峻的质量安全形势,必须把风险监测作为保安全的重要手段,不断提升风险监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大风险监测的力度,才能切实做到防范在前。
对于地方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而言,尽管出口法检目录有所精简,但加强出口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仍是其重要职责所在,且在当下促转型、促发展的新阶段,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为:
第一,对于广大出口企业和地方政府而言,迫切需要实时、可靠的出口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号,特别是综合考虑出口商、进口商及进出口监管机构反馈信息后的更具宏观指导意义的质量信号;
第二,地方出入境局在“抓质量、保安全”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和独特数据能力。作为国门卫士,可以充分利用监督抽查、认证认可、国外通报召回、出口退运、第三方检验结果以及12365平台、组织机构代码、物品编码、WTO/TBT通报咨询等途径,系统收集进出口商品和企业的基础信息;
第三,推动进出口监管体制改革和模式创新,最重要的切入点就是要提升地方局风险监测和分析能力。要从人员、制度、手段等多种角度,完善风险排查工作机制,加强与企业在质量安全方面的密切合作,化被动监管为主动监管、有效监管,切实做到防范在前。
2.相关研究与实践的对比
开展出口企业质量安全风险的分析、研判和评价,首要前提是准确界定影响质量安全风险的警兆因素。在这方面,相关研究和实践已经颇为丰富,在此作一概要对比。
张玉美从管理、技术、人员和环境等价值因素角度,梳理了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因素。管理方面,主要表现在法规不配套、监管部门不协调及质量监控力度不够等等。人员方面,在不同地区、不同企业间技术人才资源分布不平衡;有的出口企业质量意识差,降低质量要求,靠低价吸引客户;有的企业违规使用非备案基地生产的原料,导致农兽药残留超标;有的企业甚至掺杂使假,严重影响我国出口产品声誉。技术方面,新产品不断出现,给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企业科技水平相对较低,生产环境污染、脏乱差等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市场环境方面,质量安全市场秩序尚不规范,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较低,追求低投入、高回报的现象比较严重,制造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仍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等。
杨国忠从过程角度出发,对企业产品质量风险因素进行了分类。提出:产品质量主要是一种内在质量,要避免甚至预防质量风险,应该从原料管理、过程监控、日常管理等三方面加强质量控制。其中,原料管理主要包括原料与辅料供应、生产过程监控、生产技术支持和企业管理等方面为生产加工提供必要条件;过程监控则是要借助体系的作用,建立健全统一的质量管理体系、实行统一的工艺标准和检测标准,保证产品的质量稳定;日常管理方面则需要不断提升人员能力素质,包括一线操作人员和中层管理人员。
贾利娜则在“人机料法环”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拓展。她在《制造企业质量管理风险研究》中,按照人、机、料、法、环、测、处置等七个维度,识别出41项潜在的质量安全风险因素,涉及到市场研究、设计开发、工艺准备、采购供应、生产制造、检验、销售、服务等八项职能。但是,其分析角度主要局限在组织内部,对外部价值链相关方因素考虑较少,且有些因素如供应链管理水平,难以量化评价,也难以调查获取。
其他与有关质量安全风险相关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但总体看,在进行质量安全风险因素识别时,所采用的分析思路,基本上可以归结到以上三类研究,即按照参与价值创造的主要因素构成,或按照产供销的一般过程,或从“人机料法环”及其拓展因素进行展开。
3.基于利益相关方分析和过程方法的评价体系设计
结合质量安全风险的概念内涵界定,在对比总结质量安全风险因素相关研究基础上,从创新出口监管模式、服务出口企业管理角度,特提出如下针对出口企业的质量安全风险辨识框架图。
图1出口企业质量安全风险辨识框架
与同类研究相比,上述质量安全风险辨识框架的主要特点是:
(1)将流程遍历分析与利益相关方分析相结合。按照采购、生产、出口、消费的大流程,而非局限在生产企业内部,系统识别影响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利益相关方,并根据相关方特点及其与地方出入境局之间的信息往来,确定可采集的风险信息。
(2)将宏观信息汇总与微观信息采集相结合。综合考虑企业微观层面和出口国及进口国监管部门的宏观层面,将反映具体产品质量风险的信息与反映同类别产品质量风险的信息相融合,综合判断整体风险水平。
基于上述分析框架,特提出如下出口企业质量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见图2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指标体系,主要是作为有可能引致质量安全事故的风险警兆因素,且定性评判的指标要多于定量测算的指标。这主要是由于质量安全风险是一种尚未发生的潜在风险,要衡量其风险水平的高低,需要监管部门实时、持续、深入的与出口企业、进口商、进口国监管部门、第三方测评组织等所有可能提供风险信息的相关方进行密切沟通,在多方汇总基础上给出风险水平的判定。
在指标数据采集方面,可以从三个角度出发进行采集。一是通过对本地区出口企业进行抽样和定点,定期开展调研走访和问卷调查;二是采信第三方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机构提供的证据和结果;三是利用自身优势,多方收集和汇总监督抽查、国外通报召回、出口退运以及12365平台、WTO/TBT通报咨询等途径反馈的数据和信息。
4.构建出口风险监测的长效机制
加强出口企业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关键在于持之以恒、不断积累。因为,测评指标可以酌情调整,方法模型可以替换更新,而对国内外质量安全风险热点,特别是辖区内的企业生产状况和质量安全保障水平的把握,是需要长周期不断互动、不断积累的。
为构建出口企业质量安全风险测评、分析和改进的长效工作机制,特针对当前地方局出口监管体制改革和模式创新的特点与要求,从监测主体、监测客体、监测方式、结果共享等角度,提出如下构建出口风险监测长效工作机制的措施建议。
4.1明确风险监测职责
建议由地方局科技部门牵头,联合专业化第三方测评机构,共同成立专职的风险监测工作小组,初期可主要针对出口企业,后期陆续纳入进口企业,实现全方位进出口风险的监测和分析。
4.2确定代表性监测样本企业名单
根据本地区出口企业规模、行业、主要出口方向等特征,借鉴上证指数样本股选择方式,确定代表性样本企业,并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同时,进一步明确样本企业中定期参与风险调查的主管责任人。
4.3举办风险监测培训班
由测评工作组具体组织样本企业和联系人,召开风险监测指标、方法及问卷调查培训会议,就测评的意义、内容、方法和要求进行培训研讨。
4.4建立基于“实名制”的风险监测网络平台
建议在地方局网站上专门设置“出口企业质量安全风险监测”栏目,将上述测评指标转化为在线调查问卷,并通知样本企业指定联络人,通过实名注册方式,定期(如每月、每季度)登陆在线调查系统,直接进行问卷填报。同时,将该网络平台与风险测评软件系统相连接,实现对样本数据的自动测算和分析。
关键词:高速公路桥梁;工程事故;安全风险评估;应对措施
Abstract: in the highway bridge project construction process, any link error or negligence, will reduce the safety of the structure, multiple risk factors of the coupling often leads to all kinds of engineering accident, cause irreparable social influence and economic loss. Combining with the Beijing dense road projects, and the highway bridge engineering safety risk assessment and analysis of the possible risk source,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for the actual bridg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Keywords: highway bridge; Engineering accident; Safety risk assessment;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U447 文献标志码:A
一.研究背景
随着高速公路建设的发展,建设难度逐渐增加,公路施工安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影响的因素越来越多,不确定的因素的越来越多,实现工程建设的又快又好发展,并不能只靠增加投资来实现。风险评估,就是通过深入讨论风险发生机理,辨识风险源,并利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方法测算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及其损失程度,然后制定应对策略,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可能导致的损失。
二.项目概况
京密路是北京雁栖湖生态发展示范区对外联络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雁栖湖生态发展区是承担首都国际交往职能、具有国际峰会举办能力的重要功能区,京密路的建成,将实现中心城、首都国际机场到达雁栖湖生态发展区的全高速通道,为其提供便捷的交通环境。
京密路工程划分为五个标段:第一标段为京承高速立交,第二标段为大秦铁路箱涵,第三标段为京密路主线高架桥段,第四标段为怀昌路立交,第五标段为开放路环岛立交。第三、四、五标段为桥梁工程。京密路主线高架桥除第七联在跨越怀河处为连续钢箱梁外,其余均为现浇单箱三室斜腹板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
三.施工安全风险评估
项目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大体流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三个阶段。三个阶段关系密切,只有较好地完成三个阶段的工作,才能保证项目施工安全风险评估的准确性。京密路工程初步设计阶段风险评估流程如图3-1所示。
图3-1 风险评估流程
3.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的方法有多种,包括定性方法、定量方法、半定量方法等,这些方法各具特色,彼此并不能替代。根据本项目具体情况,本项目采取专家调查、层次分析等方法,结合历史数据和专家咨询成果,定性分析结合定量分析,进行风险识别、排序、量化、分析评估的过程。
3.1.1专家调查法
专家调查法又称德尔斐法,就是根据经过调查得到的情况,凭借专家的知识和经验,直接或经过简单的推算,对研究对象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寻求其特性和发展规律,并进行预测的一种方法。
在应用专家调查法时,首先调查了解研究对象和有关事物的历史与现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做出准确分析和预测的基础。然后选择本领域各方面的专家,采取独立填表选取权数的形式,然后将他们各自选取的权数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最后确定出各因素,各指标的权数。
(1)权值设置
评估过程中需要对专家学识、经验进行加权处理,本次评估拟采用由专家填写的研究领域及年限、职称等确定相关权值。
(2)调查结果统计
本次评估过程中,共邀请了12位专家对各主要风险的发生概率和预期造成的损失进行判定,并收回了12份调查表。在收集完成反馈意见后,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整理。本项目采用如下公式进行统计:
式中,
3.1.2层次分析方法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定量综合方法,其整个过程能够体现出人的决策思维的基本特征,即分解、判断与综合,简单实用。利用专家评分方法构造各级风险因素的判断矩阵,对同层因素间的相对重要性给出评判,可求出各因素的权重值。
根据风险概率分级表和风险损失分级表以及风险水平等级矩阵表,由专家打分法确定底层各风险因素的风险水平等级。最后,计算各层次风险因素及整个项目的风险等级,从而确定分级及排序。
层次分析法的工作步骤和内容大致包括如下几点:
(1) 明确问题;
(2) 划分和选定有关因素;
(3) 建立层次;
(4) 构造各层次指标权重;
3.2风险分析
从风险评估角度对方案从结构安全、施工安全、运营管理安全等各方面进行风险分析。桥梁施工安全风险较多,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对于京密路工程的施工,其安全风险主要蕴藏于以下几个施工阶段:桥墩基础施工,墩身、承台施工浇注,支架搭设、预压,模板的安装,模板、钢筋及预应力管道施工,钢筋及波纹管施工,混凝土的浇注、养护,梁体预应力施工,落架及拆模,钢箱梁顶推施工,桥面系的施工。除此之外,沿线高压线,施工期间的交通安全,雨季施工也存在安全风险。从施工过程中容易导致的结构损失及其造成的其他间接损失出发,即已形成京密路工程施工风险评价因素集。
3.3施工风险评价
在施工中需要对各施工环节进行安全风险评价。需通过与建设、施工单位相关人员的座谈与调查,得到各指标的权重。基础施工中重要指标有基础密实、地基加固、护筒的选择和埋设及清孔;墩身、承台施工中重要指标有模板变形误差、混凝土浇筑技术、混凝土养护;支架搭设中重要指标有地基处理、支架搭设;现浇混凝土箱梁施工中重要指标有混凝土浇筑和混凝土养护;落架及拆模施工中重要指标有支架卸落和模板拆除;预应力钢束施工中重要指标有钢束张拉时滑丝、断丝和预留孔道位置偏差;钢箱梁顶推施工中重要指标有顶推过程中梁体平衡和顶推到位后的线形;桥面系施工中重要指标有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养护和伸缩缝施工;沿线高压线施工中重要指标有施工设备是否碰触高压线;施工期间交通影响中重要指标有施工与现状交通互相干扰和汽车碰撞导致支架倒塌;雨季施工中重要指标有钢筋锈蚀和混凝土防雨。
四.施工安全风险应对措施
当前设计方案所采取的应对措施是完成风险等级估测和制定进一步应对措施的基础,本项目考虑了两个方面的应对措施:
(1)目前设计文件中已经明确的应对措施。
(2)正常情况下,施工和运营将会采取的一般性措施。
(1)设计文件已经明确的应对措施
1)预应力箱梁采用支架现浇施工,施工前对支架进行预压,要考虑支架产生的竖向位移;
2)浇注大体积混凝土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混凝土早期裂缝产生;
3)对桥梁耐久性进行设计。
(2)正常情况下将采取的措施
1)施工时要严格控制墩身及承台的变形,防止其出现偏斜、弯曲等几何缺陷而使结构的稳定性大大降低,甚至出现整体失稳的严重后果;
2)混凝土的收缩徐变是引起结构开裂和长期变形的一大因素,选用更佳的水泥、骨料等以及混凝土配合比,达到减小收缩徐变的目的;
3)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时要有明确有效的浇注降温措施;
4)为保证现浇梁线形和尺寸,在支架预压、卸载、混凝土浇筑、张拉和拆除支架过程中均进行观测,确保箱梁线形;
5)为防止施工期间现状道路交通车辆撞击满堂支架,要求在支架周围有防撞措施;
6)为保证施工设备不触碰横跨桥梁的高压电线,要求在选用施工设备时保证设备高度和伸臂长度不超过净空。
参考文献:
[1 ]赵焕臣,许树柏,和金生. 层次分析法―一种简易的新决策方法[M] .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2]张永清,冯忠居. 用层次分析法评价桥梁的安全性[J] . 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2001 , (3) :52 - 56.
[3]《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设计安全风险评估指南》(试行)
[4]《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JTGD60-2004 )
[5]《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 JTGD62-2004 )
[6]《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及施工技术规范》(JTJ 074-94)
关键词:建筑工程;既有线施工;风险控制;管理决策;安全;施工
一、 建筑工程施工项目安全风险识别
铁路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识别是要确定在铁路建筑施工中存在哪些安全风险,这些安全风险可能会对工程产生什么影响,并将这些风险及其特性归档。为此,就需要了解铁路建筑施工中主要发生的安全事故有哪些及引起这些事故的原因。
下面将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分析发生这些事故的原因:
1. 事故的直接原因
参考《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CTB6442-1986)的规定,可知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指施工机具、材料以及建筑产品(统称为物)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 (1)物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具体包括以下方面:①安全防护、保险、信号、通信、旗子、哨子、对讲机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②机械设备、设施、工具等有缺陷;③个人防护用品用具(包括安全帽、安全带、安全鞋、手套、护目镜及面罩、防护服等)缺乏或有缺陷;④施工场地环境不良。主要包括现场照明不足、通风不良、作业场所狭窄、作业场所混乱、交通线路配置不安全、操作工序设计或配置不安全和地面滑等;⑤恶劣的气象条件或现场条件,如暴雨、酷暑、严寒、台风、龙卷风、洪水、泥石流等易造成事故。
(2)人的不安全行为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施工人员缺乏安全意识,操作错误,忽视警告;②造成安全装置失效;③使用不安全设备;④物体(指成品、半成品、材料和工具等)存放不当;⑤手代替工具操作:⑥冒险进入危险场所;⑦攀、坐不安全位置(如平台护栏、吊车吊钩等);⑧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⑨机器运转时进行加油、修理、调整、检查等工作;⑩有分散注意力行为;在必须使用安全防护用品用具的作业或场合中,忽视其使用;对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处理错误等。 2. 事故的间接原因
依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属下列情况者为间接原因:①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建筑物设计、施工和材料使用存在问题;②安全教育培训不够,缺乏或不懂安全操作技术知识;③劳动组织不合理;④在铁路营业线施工,施工单位没有办理施工审批手续,签订相关施工配合协议、施工安全协议。⑤对现场工作缺乏安全检查或指导错误;⑥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不健全,没有安全技术措施,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⑦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等。
工程管理人员可参考有关检查标准或规范规程及上述发生事故的原因,对照建筑工程的建设环境、建设特性、建设管理现状和工程技术文件等方面采用检查表法来分析可能出现的主要安全风险。在既有线线施工,还应对照《铁路行车线上施工技术安全规则》、《工务安全规则》等有关规定,分析可能出现的主要安全风险。
二、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分析与评估
铁路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分析与评估是安全管理中的必要环节,对于确定安全风险的相对重要程度并且获得关于它们的核心与外延信息很重要。而确定安全风险的相对重要性是确定安全风险控制的优先权的基础,包括确定安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伤害的可能程度。
工程管理者可以采用调查和专家打分法来确定安全风险的相对重要性:
首先,识别出某一特定工程项目可能遇到的所有重要的安全风险,列出安全风险调查表;其次,利用专家经验,对所有安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伤害的可能程度进行评价。步骤如下: 第一步:确定每个安全风险造成伤害的可能程度,伤害程度可分为1,2,3级,1级为轻微事故(如所有损失工作日不到3日的事故,假设为1分),2级为严重事故(如使工人3天或者更长时间不能工作的事故,假设为2分),3级为重大事故(如死亡和重伤事故,假设为3分)。 第二步:确定每个安全风险的等级值,按发生可能性很大、较大、中等、较小、很小这五个等级,分别以0.9,0.7,0.5,0.3和0. 1打分。 第三步:将每项安全风险造成伤害的可能程度与等级值相乘,求出该项安全风险的得分,求出所有得分后进行比较,就可以得出各项安全风险的相对重要程度,即可确定哪些是需要更多资源投入的高风险领域,以方便选择合适的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三、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控制与管理决策
在对铁路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进行识别、分析与评估的基础上,工程管理者所要做的是根据安全风险的性质及潜在影响,选择行之有效的安全风险防范措施,将安全风险所造成的负面效应降低到最低限度以减少损失,增加收益。
铁路建筑工程施工中常用的安全风险控制措施为:风险回避、风险缓解、风险转移和风险自留。
1. 风险回避。风险回避是指当项目的安全风险发生可能性较大和损失较严重时,主动放弃项目或变更项目计划从而消除安全风险或安全风险产生的条件,以避免产生风险损失的方法。对潜在损失大,概率大的灾难性安全风险一般采取回避对策。风险回避可以在某安全风险发生之前,完全彻底地消除其可能造成的损失,而不仅仅是减少损失的影响程度。风险回避是一种最彻底的消除风险影响的控制技术,而其它控制技术只能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的严重程度。 风险回避虽然能有效地消除风险源,彻底消除某些安全风险造成的损失和可
能造成的恐惧心理,但不可否认它是一种消极的风险应对措施,因为在回避了风险的同时,也回避了可能的获利机会,从而影响建筑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2. 风险缓解。风险缓解是指采取措施降低安全风险发生的概率或减少风险损失的严重性,或同时降低安全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后果。风险缓解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1)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采取各种预防措施,以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是风险缓解的重要途径。在铁路建筑工程施工中常用的措施有:工程法、程序法和教育法。
工程法以工程技术为手段,减弱甚至消除安全风险的威胁。例如:在高空作业下方设置安全网;对现场的各种施工机具、设备设置安全保护装置;按照规定
在施工现场设置防护棚、安全通道、安全标志等;给施工人员配备安全帽、安全带等防护用品;在楼梯口、电梯井口、预留洞口、坑井口等设置围栏、盖板等均是工程法的具体应用。在铁路既有线施工,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批准的施工方案组织施工,做好施工安全防护,对施工安全关键实施卡控。
程序法要求用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从事工程施工以保证安全风险因素能及时处理,并发现随时可能出现的新的风险因素,降低损失发生的概率。在施工中就是要真正落实好各种安全管理制度,例如: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教育制度、安全会议管理制度、安全检查和事故隐患整改制度、安全生产考核和奖惩制度、特种作业和危险作业审批制度、安全技术措施管理制度、职工守则和工种安全操作规程等。
在既有线上施工,应按《技规》的规定设置防护,未设好防护不得开工。施工防护信号的设置与撤除,由施工负责人决定。防护人员应由指定的、经过考试合格的职工担任。
既有线上施工封锁必须按《技规》的有关规定办理。
教育法是针对事故的人为风险因素为着眼点实施控制的方法。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实践表明,项目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构成项目的风险因素,因此要减轻安全风险,就必须对项目人员进行安全风险和安全风险管理教育。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普通员工,都要接受相应的安全教育,未经安全教育或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得上岗。
(2)减少风险损失。减少或控制风险损失是指在风险损失已发生的情况下,采取各种可能的措施以遏制损失继续扩大或限制其扩展的范围,使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例如:施工安全事故发生后对受伤人员立即采取紧急救护措施,同时加强作业环境的安全防护;制定各类安全事故的紧急处置预案,对员工进行安全事故处置训练,提高施工单位在安全事故发生后的应对能力,降低安全事故可能造成的损失。
(3)分散风险。分散风险是指通过增加风险承担者以减轻总体安全风险的压力,达到共同分摊安全风险的目的。例如:企业内部的扩张,增设实体以分散安全风险或通过企业兼并以加大风险承受的能力;企业通过推行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职责,发动企业各下属单位、基层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参与安全管理,分担安全风险。
3. 风险转移。风险转移是项目管理者设法将风险的结果连同对风险应对的权利和责任转移给其他经济单位以使自身免受风险损失。转移安全风险仅将安全风险管理的责任转移给他方,其并不能消除安全风险。一般分保险和非保险两种方式。安全保险是指被保险人向保险人缴纳一定的保险费,当所投保的安全风险发生并造成人身伤亡时,由保险人给予补偿的一种制度。1998年3月开始施行的《建筑法》第48条规定:“建筑施工企业必须为从事危险作业的职工办理意外伤害保险,支付保险费”。这对施工单位而言是强制保险。非保险风险转移方式主要有工程分包和利用合同条件的拟定或变更。例如:施工单位施工过程中遇到对自身而言具有较大安全风险的特殊施工(如水下施工作业)时,可将其分包,将安全风险转移给分包人。在铁路既有线施工,施工单位办理施工审批手续,与铁路有关部门签订相关施工配合协议、施工安全协议等。 4. 风险自留。风险自留,又称风险接受,是一种由施工单位自行承担安全风险后果的风险应对策略。风险自留是一种财务性技术,要求施工单位制定后备措施,一般需要准备一笔费用,作为安全风险发生时的损失补偿,若损失不发生则这笔费用即可节余。其主要用于处置残余风险,因为当其它的风险应对措施均无法实施或即使能实施,但成本很高且效果不佳,这样只能选择风险自留。所以,风险自留是处理残余安全风险的技术措施,与其它风险管理技术是一种互补关系。
参考文献:
[1][英]克里斯・查普曼著.李兆玉译.项目风险管理过程、技术和洞察力[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2]王卓甫.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