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02 15:11:1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古诗诗歌鉴赏的方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古诗教学;鉴赏;方法
诗歌是人类最优美的语言,也是文学领域里最璀璨的一颗明珠。阅读鉴赏古诗,能够受到美的熏陶,得到美的享受。学习古诗,可以陶冶情操、纯净心灵、提高文学修养,古诗鉴赏也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教授给学生古诗鉴赏的方法与步骤尤为重要,教师需要在此过程中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指导和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掌握合理有效的古诗鉴赏的方法和步骤。
一、捕捉信息,读懂古诗的表层含义
读懂古诗的表层含义,是解答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的基本要求。我们要读懂全诗,就要学会捕捉古诗的有关信息。
1.标题
古代诗歌的标题往往是全诗的眼睛,对理解全诗有指向作用,是解读诗歌的切入口。它可能揭示跟诗作有关的季节或时令特征,如杜甫的《阁夜》中的“夜”;它可能直接点明作品内容涉及的主体或重点,如郑板桥的《咏竹》;它可能直接点明的是情感,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作者
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的时代背景、创作风格等,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比如,创作风格方面: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轻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
3.注释
命题人往往有意识地添加注释,注释有时交代了诗作的写作背景,暗示了本诗的思想内容。
4.古诗内容
词义。积累常见的古诗文的名词有助于理解古诗的表层含义。如诗句“扬子江头几问津”,若不理解“津”的含义,诗句的含义就无法理解,这里的“津”就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津”,意为“渡口”。
句式。因为字数的限制,省略和倒装是古诗中常用到的特殊形式,要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注意从语法上来对诗句进行调整。如“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应是“远离故国三千里,幽闭深宫二十年”的省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应是“竹喧浣女归,莲动下渔舟”。
技巧。古诗中常用到的一些技巧如借代、谐音、互文等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如“秦时明月汉时关”是互文,“低头弄莲子”中的“莲”谐音为“怜”“六宫粉黛无颜色”中的“粉黛”借代的是容貌姣好的女子。
二、分析意象,体悟古诗的深层含义
鉴赏古代诗歌,在通过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理解了古诗的表层含义后,要进一步通过诗句窥见作品的意旨、作者的情感。而要准确理解作品的意旨、作者的情感,我们就必须认真研读诗歌中的意象,体悟诗歌所营造的意境。
对诗歌意象的解析要注意分析意象本身的特点,挖掘意象背后的内蕴,要注意把握多个意象之间的联系,体会诗人从中表达的感情。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力,捕捉意象,再从整体上感知解读,体会诗歌的意境。
意象就是诗歌作品中凝聚着作者主观情感的形象。这一艺术形象,即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不外乎这几类:人物形象(包括英雄、亲属、名流、友人等)、自然形象(包括植物、动物、地名风物等)、音乐曲调形象等。
所以,我们读完诗歌,就要看诗歌中塑造的是什么形象,形象把握住了,作者的感彩也就基本上把握住了。
1.把握一些典型的意象
如杜鹃(杜宇、子规)――啼血、不如归去―纯洁、失意、哀怨、悲凉思归等;孔雀徘徊、鸳鸯戏水――恋偶、和美自在、幸福美满;鸿雁迁徙――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愁;鸿雁传书――寄托情思,充满浪漫色彩;杨花、柳絮、飞蓬、浮萍――身世飘零、萧瑟悲凉、感伤离别等;燕子――历史变迁,今非昔比,物是人非的兴亡……
2.关注对意象的修饰性字词或描写,注意意象用法的“特殊性”,比如,诗歌作者常用美丽的意象来表达悲凉的感情
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诗歌是我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古诗鉴赏重在积累,掌握必备的文学常识、文化知识,了解我国古代文学的人文精神,全面提升自身文化素养是提高古诗鉴赏能力的关键,而掌握古诗鉴赏的方法和步骤是必要前提。在此,希望通过对古诗鉴赏方法和步骤的探究,“授人以渔”,让学生找到古诗鉴赏的切入点,明确古诗鉴赏的方法思路,为学生打开一扇学习探究之窗。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中国分类号:G633.3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结晶。而古诗词文体是一种独特的文体,格式、韵律特殊,意蕴丰富。古诗词鉴赏教学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语文课程标准目标之一,同时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与难点内容。由于古诗词的体式比较特殊,语句短小,手法专业等,学生对古诗词的内容难以理解。因此学生在面对古诗词鉴赏题的时候无从下手,从而影响了学生在古诗词方面的得分率比较低。古诗词的语言精炼,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学生在做古诗词鉴赏题的时候,需要反复推敲,才能领会诗人无尽的意味。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多种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一、古诗词鉴赏教学现状
古诗词鉴赏教学一直是教学的难点。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较深,教师只是借用前人的说法,把教材上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根本没有自己的解读。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只要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背诵必要的古诗词,了解其大意,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阻碍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的主动性较差,过度依赖教师,就是在考试的时候,也不知道如何有效做题。因此,教师需要探索有效的鉴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二、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有效方法
(一)积累鉴赏知识,揣测诗词内容
鉴赏知识包括诗人、作品的知识与鉴赏的常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内容、艺术风格等。掌握了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揣测诗词内容。比如李白的诗清晰飘逸、自由不羁,杜甫的诗沉郁顿挫、忧国忧民,苏轼的词豪迈壮阔、大气磅礴。其他诗人、词人如李商隐、杜牧、陆游、王维等,都需要做一个简单的归纳。《诗经》是现实主义源头;《楚辞》是浪漫主义源头。三曹诗风苍凉悲怆色彩;白居易诗歌雅俗共赏;李贺的诗歌奇诡变幻等。花间派的词人风格有清晰舒朗的一面,也有温软浓艳的一面。李煜的词细腻伤感;李清照的词婉约凄凉;范仲淹的词苍凉悲壮;秦观的词情真意切等等。对这些诗风、词风作一定的了解,可以给学生带来方便。学生一见到某一诗人的作品,其思想情感便能揣测一二。然而风格是诗人的写作基调,也有例外的时候,学生在做诗词鉴赏题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此外,还要掌握鉴赏古诗词的要领以及基本的表现手法。
(二)抓住诗歌意象,引导学生体味
意象是古诗词中浸染了作者情感的景物,它是古诗词构成的基础。只有在了解诗词意象的前提下,才能引导学生深入体味诗词的主题。很多时候,鉴赏古诗词都是从分析意象入手。意象与意象组合在一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意境。因此,教师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体味诗人营造出的意境。这就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填补诗词中的空白。
(三)联系社会生活,把握诗歌主题
文学作品是一门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具有不同的特点。比如盛唐时期,国家繁荣昌盛,其作品风格昂扬向上;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其作品风格多苍凉悲壮。因此诗人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与社会背景息息相关。就是在同一社会背景下,境遇不同,表现的作品主题风格也是不同的。一个优秀的作家,他的作品风格应该是多变的。如李清照的闲情与愁苦、陶渊明的乞食与农耕,柳永的相思与。因此,在古诗词鉴赏题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社会背景以及生平经历,去把握诗歌主题。
(四)拓展思维想象,体会诗人情感
著名诗人白居易说过:“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是建立现实的基础上,诗人的有感而发。在《雨霖铃》这一首诗中,诗人描绘了一幅情人即将远行的难舍难分场景。在教到这一首诗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所描写的场景。“秋后的知了叫得是那样地凄凉悲切,面对着和亭,正是傍晚时候,一阵急雨刚住。在汴京城门外饯行的帐蓬里喝着酒,没有好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望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在这首词的下阕,诗人想象了自己离别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情景。学生描述诗词内容的过程,其实是发挥想象的过程,体会了诗人内心情感的波澜。
(五)开展讲课比赛,培养语言能力
现阶段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已经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做古诗词鉴赏题时,常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无法用精炼的语言写下来。这是因为学生平时很少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讲课比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时候教师,并没有把书上的古诗词都讲完,而是选择有代表性的古诗词。推选学生上台讲自己所选的古诗词,进行分析。比如讲到杜甫,教师讲授一部分诗词,其他的由学生来讲。学生为讲课会做充分的准备。这一准备过程,学生训练古诗词鉴赏的过程。然后再把准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因此,这种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结语
总之,古诗词鉴赏教学应该摒弃传统的模式,不断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式。除了本文提到的鉴赏方法之外,还有很多方法需要在学生自己摸索,总结规律与方法。只有掌握好的鉴赏方法,才能使古诗词鉴赏更上一层楼,从而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参考文献
[1]倪文锦,蒋念祖,陈玲玲.高中语文新课程必修课的学与教[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曹鲜彩.让我们走进诗歌的心灵―谈诗歌的鉴赏的方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S1)
[3]张其林.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J].当代教育论坛.2011
关键词:古诗鉴赏 解读诗歌 审读题目 通读答案
纵观近几年高考古诗鉴赏题,我们不难发现,其分值比重呈上升趋势,2006年17套高考试卷中有7套试卷分值为8分,2007年18套高考试卷中有9套试卷分值为8分,而宁夏(海南)卷高达11分,可以说古诗鉴赏题是占整个试卷分值较重的一道题,但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总是不尽如人意,答非所问,表达不到位的情况均有不同程度的出现,要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在具体鉴赏操作过程中,要努力唱好“三读曲”――解读诗歌、审读题目、通读答案。
一、解读诗歌
解读诗歌就是要全面准确地理解诗歌内容,它包括三个方面的解读。
1. 解读标题(包括副标题)标题是诗歌的眼睛,它们或点明写作时间、地点,如2007年全国卷Ⅱ《新晴野望》,辽宁卷《秋夜独坐》、《夜深》,四川卷《葛溪驿》;或提示诗歌类型,如2006年湖北卷《丹阳送韦参军》《暮春水送别》,2007江苏卷《鹧鸪天・送人》,湖南卷《示长安君》;或揭示诗歌的主旨情感,如2005年全国卷《邯郸冬至夜思家》,2007年重庆卷《惜牡丹花》。因而认真解读标题,对我们理悟诗歌内容、主题情感和解答鉴赏题目是很有启发和指示意义的。
2. 解读注释诗歌下的注释也不是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的,它也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18套高考试卷古诗鉴赏题给注释的就有12套,它们或提供写诗的背景,如湖南卷《示长安君》诗下的注解,或提供诗人的境况和思想,如宁夏卷《小斋即事》下对作者刘一止的介绍、福建卷《武夷山中》下对作者谢枋得的介绍,或注解难以理解的词句,如安徽卷《醉落魄・咏鹰》下对“堵”和“削碎中原路”的注释、福建卷《武夷山中》下对“十年”的注解,这些注释对我们理解诗歌和解答题目有很大帮助,千万不可小视。
3. 解读诗句解读诗句是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和解题的重要前提,对诗句的解读虽不要求像翻译文言语句那样字字落实,但要对每一诗句有一个大体的理解翻译,而我们有些考生在还没有基本理解诗句的情况下就想当然地匆忙做题,舍本逐末,走进了“先题为主”的误区,犯了解答古诗鉴赏题之大忌。在解读诗句时要注意这样几点:①关注诗句中的一些动词、形容词和副词,因为这些词最能表现诗人的情感,凸显诗歌的主旨,营造诗歌的意境,这也是高考经常涉及到的“炼字”,如2007年广东卷《溪亭》题(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全国卷Ⅰ《望江南・超然台作》题(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②关注一些特殊词,如叠词,这些词一般起到强调(增加诗歌的韵律感)和强义(强化思念、哀伤、欢快等心情)两方面的作用。如2007年湖南卷《示长安君》诗第二联中“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中的“草草”“昏昏”就属于叠词妙用,“草草”可见酒菜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天津卷《黄氏延绿轩》题(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再如我们学过的一些诗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迢迢牵牛星》)“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③关注诗句的特殊句式,如倒装句,它往往是作者表达感情和强调内容的需要,如苏轼《念双娇・赤壁怀古》中“多情应笑我”就是为了强调“多情”而对“应笑我多情”的倒装。④关注尾联,律诗中的尾联常担负表情达意的作用,如杜甫《旅夜抒怀》的尾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就突出了诗人的孤独伤痛之情。
二、审读题目
看清题目、读懂题意是解答古诗鉴赏题的先决条件,但有些考生在做题时不对题目进行审读,只作简单扫描就忙于下笔答题,这样就很难解答到位而造成严重的失分,因而在下笔答题前必须重视对题目要求的审读,在审题时要特别遵守以下几方面的思维流程。
1. 审明题目信息古诗鉴赏题目一般由两部分构成,已知信息(提示语)和未知信息(要求考生回答的内容)如2007年安徽卷,《醉落魄・咏鹰》题(1)“这首诗的的上片主要是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简要分析。”其中的“上片”和“表现手法”就属于已知信息,它给考生指明的思考范围和答题方向;“什么”属于未知信息,就是要考生结合诗句回答出的内容。由于现在高考题题目和答题纸是分开的,答案直接写在答题纸上,因而考生在做题时,可以对题目中的一些提示语进行圈画标识,给自己的解答定位,以保证答题时不至于偏离方向,因为提示语往往有明确答题方向,确定思维焦点的作用。
2. 判断考查内容古诗鉴赏的考查内容主要有四大方面,即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在解答题目前一定要根据题目要求判断准考查的是哪一方面的鉴赏内容,否则会答非所问。从题目的要求来看有些题目的考查内容是显性的,如2007年全国卷Ⅰ《望江南・超然台作》题(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广东卷《溪亭》题(3)“请简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但也有些题目要求是隐性的,这就需要考生认真分析判断,如2007年四川卷《移居》题(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这就要抓住题目中的“怎样表现”来判断考查内容,通过分析可知“怎样表现”其实就是对诗歌表达技巧的考查。
3. 联想相关知识对有些鉴赏题目仅知道考查内容是很难落实答题的,还必须进一步联想这一考查内容包括哪些鉴赏点,如表达技巧这一考查内容主包括抒情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方法和艺术风格等鉴赏点,而表现方法又包括想象、对比、衬托、用典、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小的鉴赏点。因而鉴赏古诗时,在判断准考查内容的前提下,要学会对考查内容进行连锁式联想,分解各鉴赏点,以使自己解答更到位。
4. 确定答题角度在对考查内容进行联想分解的基础上,要结合鉴赏题目和诗歌内容,确定符合诗歌内容和题目要求的答题角度,这样写出的答案才能落实得具体到位,如上例中的“怎样表现”通过联想分解,再结合诗歌内容,就可把答案定位在情景交融和衬托手法的运用上。(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园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围、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再如2006江苏卷《鹧鸪天》鉴赏题(2)“‘满树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结合诗歌内容即可把“表达技巧”这一考查内容定位在“反衬手法”的运用上(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三、通读答案
通读答案是古诗诗鉴赏的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而现实是考生往往忽视这一检验环节,这也是导致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有许多考生解答完题目就认为万事大吉了,马上就转入做下面的题目,结果就出现了答非所问或答案不到位的情况,因而在解答完题目后必须对你的答案进行通读检验,通读答案要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检验。
1. 答与问是否相符要对照题目中你所圈画的提示语,读读你写出的答案是否按提示语的要求作答了。
2. 是否使用了恰当的术语古诗鉴赏是高级的鉴赏活动,应当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每一个鉴赏点都有相关的术语,如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借事抒情、托物言志等,语言特色有质朴自然、恬淡清新、平白如话、含蓄隽永、简洁明快等,因而在解答诗歌时一定要结合题目要求运用相关的术语进行组织答案。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 思想内容 表达情感 表达技巧 品味字词
在中考试题中,古诗词鉴赏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题型由客观选择题变为主观表述题,且分值越来越大。近年来的中考题都加强了古诗词赏析能力的考查,主要是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但是在考试中,很多初中的学生赏析古诗词不知道该如何着手,更不用说深刻领会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纵观近几年的中考题目,下面主要从四方面谈谈如何指导初中学生赏析古诗词。
一.读懂内容——多角度把握诗词的内容
1.注意题目。诗歌的题目是诗歌的眼睛,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古诗词中有的题目集中而又含蓄地概括了文章的内容、主旨。认真地分析题目,有时能很快地把握住所写的内容。
2.品味关键词。古诗词中的关键词最能体现古诗词丰富的内涵,慢慢品味,诗词的韵味顿生。
3.画面欣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会运用自己的想象去欣赏、品味每一首古诗词,有意识地调动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4.体会诗中的意象与意境。古诗词中的形象与作者的思想有密切的关系,它往往是诗人丰富感情的流露。诗歌的意境美,往往是通过诗歌的意境创造出来的。为此要领会一首古诗中的意境,至少要弄明白以下几个问题:①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形象(即意象);②这些景物形象引发了作者怎样的联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分析古诗词意境要抓住三个方面的内容:一要描摹诗歌图景,二要概括意境特点,三要剖析作者思想。
5.领悟深层含义。古诗词以含蓄委婉吸引读者,必须通过字面意思去深刻领会诗词的内容、意境。
二.赏“情”——初步把握诗人所要抒发的感情
“诗言志”、“诗缘情”、“诗歌合为事而作”,诗人写诗,绝非无病,往往是有感而发,感于外而发于心,发于心者即为“情”,古诗词常常以抒情言志来反映生活。如何帮助学生初步确定诗的主旨呢?
1.首先指导学生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遭遇经历、个性特征等等。由于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经历、性格、所受的教育程度等不同,对社会、对人生感悟也有区别。
2.其次是通过标题来确定。
3.再次是通过意象(人、景、物)来确定,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
三.赏“技”——“技”指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是指抒情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三个方面
1.抒情方式。抒情是诗的灵魂,诗人就是借此来言志抒怀的。诗人常用的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叙事、写景、议论等,这有助于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2.修辞方法。修辞的运用可以丰富表达的内容,修辞方法的分析对理解诗的内容极为重要,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双关等。考试中常提问:用了什么修辞?为什么要用?用与不用,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理解修辞方法运用的作用。
3.表现手法。①托物言志。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②用典。就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③诗人常用渲染、烘托、比兴、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借古讽今、抑扬变化、联想、衬托、对比、想象、照应、点染、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表现手法来增加诗词的表现力,以利于自己情感的表达。在赏析时注意这些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四.赏“妙语”——妙语指精妙的词语,学会赏析凝练精准的词语,这是古诗词赏析的较高境界,也是具备鉴赏能力的体现
近几年的中考古诗词鉴赏注重了对词语理解的考查。词语的理解赏析,主要是分析其含义和表达作用,体会其妙处。考试时一是会问把某一个词换成某一个词行不行?二是会问某一个词用得很好,好在哪里?那么应从下面几方面作答:①抓住景物特征来表现事物;②能体现诗人赋予景物的情趣、情感和诗意;③能创造意境和谐美。根据字词品味这种方法,可以从人物、时空、动静、声色、远近、视听、刚柔、微宏这些角度来进行赏析诗句。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现状;策略
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对学生古诗词诵读与赏析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应考复习中更是对学生进行了“大运动量”的训练,然而效果却不大理想,存在一些不太科学的地方,下面就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进行分析。
一、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
1.教师忽略了学习的主体,忽略了文本特征,忽略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及认知规律
不少教师教古典诗词时,或忽略学生的主体存在,以教师独断专行阐释取代了学生个性化的多元解读,篇篇逐字逐句串讲,老师讲得多,学生自己体悟得少;或忽略诗歌的文体特征,把古典诗词鉴赏课上成了一般的文言文课;或忽略利用文本和对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仅为活跃课堂气氛而滥用多媒体。这些忽略学生的主体存在,忽略诗歌的文体特征,忽略文本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认知规律的呆板、僵硬的教学模式,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个性,让最富空灵性、最能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诗词失去了它的特有魅力。
2.教师为应考而教,重形式而轻内容
一些教师教古诗词,“紧扣”考纲规定的“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现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不越雷池,不是形象、语言、表现手法,就是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忽视了诗词意象、意境之间的联系,更无法从营造出的意境中去体悟诗人的心境。教师为试卷参考答案而教,无视新见。诗歌鉴赏题,不少老师在改卷时按要点给分,墨守成规,轻率否定学生独到的见解和创造性的解读。
3.学生准备不足、认识偏下
一些高中生对古代文史知识储备不够,缺少古典文学底蕴,不了解古诗词在言语、形式、韵律、技法等方面的特征,认为古诗词缺少时代特征,特别是长一点的诗词,学起来费时费力,又难懂难记。还有些学生受当下流行的快餐阅读文化的冲击,阅读空间狭小,阅读品位降低,认为学古典诗词落伍了,不够现代,因而对阅读和学习古诗词持一种冷淡态度。
4.学生的动机单纯,为考而学
多数同学学习诗词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纯粹是为了应付高考试卷里的诗歌鉴赏题,而不是为了鉴赏美,不是为了更好地体验人生和社会、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因此,这种学习不会带来精神的愉悦,只会成为学生沉重的外在压力。
二、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
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如何实施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呢?笔者浅析几种教学策略。
1.看标题
诗歌的标题是非常重要,非常讲究的。它往往包含了大量的信息,是我们鉴赏诗歌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有些诗歌的标题本身就为我们道出了这首诗歌的类型。把握了诗歌的类型,学生就可以根据某类诗歌的一般特点对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手法等进行初步判定,为下一步的鉴赏阅读奠定了基础。咏物诗的特点就是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的特点就是要抓住景色描写的技巧,动静结合,乐景衬哀情或者虚实结合;咏史怀古诗的特点就是借古讽今,今昔对比。有的诗歌标题直接表达了作者写作的目的。重视题目的阅读,可以为后续的鉴赏打开一个良好的开端。
2.看作者
把握诗歌作者的生平及其创作的艺术风格,才有可能领略到其诗歌艺术的奥秘。不同的诗人因其特殊的人生经历,其诗歌往往有比较特定的内容,如李白的创作风格以浪漫主义为主,陶渊明有清新自然的诗歌风格,杜甫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诗风,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的诗风雄浑奇拔,白居易的诗歌雅俗共赏,李贺的诗风奇诡变幻,李商隐的诗风含蓄绰约,杜牧的诗风清丽俊逸,苏轼的词风旷达豪迈,柳永的词风缠绵悱恻,李清照的词风婉约凄切,陆游的诗风明朗流畅,辛弃疾的词风气势雄壮……这些都应成为学生的阅读鉴赏的储备。
3.把握意境
要把握一首诗歌的精髓,就必须要从诗人所营造的意境入手,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意境的形成是一个形象思维到理性思维的过程,要把诗人在诗歌中所选取的意象通过联想的手段,在大脑中形成画面,再结合诗歌所给出的信息,综合分析。然而,很多学生在阅读古诗词的时候,一般能注意到其中的形象思维,并对此加以充分的分析,却往往忽视了对作品进行必要的逻辑思维分析和理解,因而在某些时候不能全面客观地鉴赏作品的真正意蕴。诗人的创作要经过一段认识、酝酿的过程。在众多的素材面前,诗人必须要经过选择、取舍、概括,最后才构成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意境,首先必须要抓住诗人所选取的意象。找出意象是形成意境关键的一步。
4.体味情感
“诗言志”,实际上就是“诗言情”。鉴赏古诗词的核心就在于把握诗人所传达的情感,或喜悦,或哀伤,或旷达,或柔情。古诗词中有以下几种常见的情感:忧国忧民,表现对统治者的鞭挞和不满,如杜牧的《过华清宫》、杜甫的《春望》、柳中庸的《征人怨》;表达自己人生志向的,或壮志难酬,如陆游的《书愤》、杜甫的《蜀相》、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一类诗歌尤其多,很多离别的诗歌都是对这一主题的展现。
参考文献:
1.汪行舟.古诗词七步鉴赏法――我对古诗词鉴赏的一点看法[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4.
2.肖文群.高中古诗文教学与学生思维的培养[J].江西教育,2013.05.
3.王文明.新时期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研究[J].教师博览,2014.06.
摘 要:初中古诗文鉴赏教学作为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语言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古诗文文辞含蓄内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难度,传统的教学难以激发学生鉴赏古诗文的兴趣。针对初中古诗文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鉴赏策略,以提高初中古诗文鉴赏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古诗文鉴赏;有效性;策略
我国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诗歌以其独特的魅力在文化长河中源远流长。从古代到近代,诗的发展经历了不断变化和革新,犹如一条灿烂的银河,在中华文明史上熠熠生光。加强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当前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语文教学应该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学重要内容。语文素养的培养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
用。在这一方面,诗歌有其独特的优势,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最佳载体。通过学习,引导学生鉴赏诗歌中蕴含的自然美和文学美,让学生领略作者要表达的意境,对于学生的文化品位和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一、初中古诗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应试教育的干扰
古代诗歌能够留存至今,主要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沉淀所致。
很多诗歌被选为学生学习的内容,其本身有着很高的学习价值。作为文化载体的古诗文本身具有开发性和多元化的特征,聚审美、认知和个性的发展于一体,充分体现了古代文学的历史价值和育人价值。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导致我国教育工作者在古诗文教学中存在重理论重背诵的现象,只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写出古诗文的诗句即可,了解诗歌的大概内容,对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一个基本了解,这样就已经满足了现代教育者对学生的要求。这种教学思想严重阻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很多学生不具备语文诗歌鉴赏的能力,甚至一些学生对诗歌鉴赏的基本概念无法理解,从而无法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2.教学缺乏趣味性
初中语文古诗文鉴赏教学中,教师重点强调的是对词句内容的理解,导致学生对语言的过度工具化追求,很多学生将古诗文作为没有趣味的符号进行理解。在单一的教学模式下,古诗文鉴赏教学的意义被学生简单地理解为读懂词句含义,理解作者思想。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得到提升。古诗文鉴赏教学中,教师对那些原有的灵性古诗文进行苍白的翻译,其结果往往是丢失了古诗文的真正意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一份惬意。
3.语言环境不兼容
古诗文作为古代汉语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同现代汉语相比较,其语言体系之间有着较大差异性。古诗文语言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语言体系,与现代汉语相比较,古诗文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古诗文出现有着历史阶段性的文化背景,现代学生在理解古诗文的过程中往往会存在较大的时空差异。古诗文的语言解读有一定难度,很多学生对古诗文鉴赏产生了畏惧心理。现实的语言环境和古诗文所描写的语言环境不相兼容,学生在太平盛世阅读战火纷飞,难免产生不真实的感觉。
二、提升初中古诗文鉴赏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背景理解
古代诗歌写作中往往会蕴含一定的时代背景,作者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根据自身遭遇或者是感悟表达一种情感的寄托。因此,在初中古诗文鉴赏教学中,首先应该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内容。很多诗歌的题目有很大相似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认为这些诗歌的写作背景一样,错误的认识最终会影响学生对诗歌的鉴赏。因此,需要让学生清楚掌握诗人所处的生活环境和背景,方便学生对诗歌意义的理解。
例如,在讲解《望岳》这首诗歌时,由于学生之前学习过《春望》,想到这两首诗歌的作者都是杜甫,很多学生就会认为《望岳》也是作者在安史之乱的背景下所写的内容,实际上这两首诗歌的背景截然不同。《望岳》是作者在年轻时游历山东泰山之后,面对泰山发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慨。在山顶上俯视一切的雄心流露在诗歌的字里行间。因此,在朗读这首诗歌时,应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豪迈之情。而《春望》则表达的是作者忧国忧民的伤感。安史之乱后,作者回到长安,曾经的繁华已不再重现,眼前是荒草丛生、破败不堪的长安城,到处都是流离失所的老百姓,国都已经残破不堪,山河还是原来的样子,作者因此写下了“国破山河在”这样悲壮的诗句;想到自己与家人分离已久,无法联络,作者突生伤痛之情,写下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自己对家人的想念,对祖国美好山河的向往。
2.意境品鉴
古诗文的意境是作者思想情感和生活现状的统一。加强学生对古诗文意境的领略,对于鉴赏古诗文起着重要的作用。领略古诗文意境时,鉴赏者可以从古诗文的阅读中得到美的享受,得到情感上的陶冶,从而促M学生积极创作,增强自身阅读古诗文的境界。古诗文意境的领略需要掌握诗歌中的意象,就是出现在作品中能够表达主观感情的物象。在诗歌作品中,这种意象以个体形式存在着,多个个体联合为一个整体就是诗歌的意境。学生在诗歌阅读中应该抓住物象,品味其特征和蕴含的情感,就可以从整体上理解诗歌的意境。
诗歌中的意象大致分为不同的类别,有景观类、植物类、动物类以及行为类等。其中景观类主要有月、风、烟、流水等;植物类有梅、兰、竹、菊、柳等;动物主要有鸿雁、鸳鸯、猿猴、青鸟等;行为类包括登高、饮酒、吹笛、凭栏等。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写道“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将西沉的太阳作为写作的意境,表达在外漂泊游子的孤独和伤心。又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作者通过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意境,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说明登高才能望远,成功在于追求。只有读者对作品有透彻的领悟,才能够达到对作品的真正鉴赏。
3.创新教学
古代诗歌和现代文学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别,采用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方式不仅无法提升学生学习诗歌鉴赏的兴趣,也无法体现出诗歌的趣味性。只有形式多变的教学模式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可以让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很大激发。所以,在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应该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
例如,在讲解《马说》这篇诗歌的时候,可以通过诗歌辩论赛的形式实施教学,让学生针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诗开展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不同碰撞,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在讲到《木兰诗》这首诗歌时,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观看花木兰征战沙场的电影,进行不同文化视域间的比较,从而有效把握诗歌的民族精髓。教师也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古代诗歌创作者所处的环境,使他们的内心得到一定的感触。例如,在讲解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这首诗歌时,教师可以播放铿锵有力的爱国歌曲,让学生在歌曲中感受古代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从而体会作者当时看到支离破碎的祖国时的感受。
现代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通过情景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手段为古诗文教学创设良好的氛围,以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从而提升古诗文鉴赏学习的有效性。此外,古诗文鉴赏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古诗文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学综合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兢.提高初中古诗文鉴赏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28(9):160-162.
【关键词】高中语文 古诗词鉴赏 考点要求 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2-0058-01
我国古代诗歌是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学习并传播古典诗歌,对于激发学生的真善美,增强学生的艺术审美和情操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历年来对高考古诗词赏析题的考查,为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古诗词的艺术魅力及创作特点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长河中的瑰宝,在无数的诗人词客创作的诗词作品中,为我们呈现了姹紫嫣红的文学宝贵财富。高考对古诗词鉴赏的重视,为我们更好的了解和学习古诗词,从品味和鉴赏中来领略古诗词的文化魅力。概括来讲,古诗词鉴赏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进行着手。一是抒情性的表达。抒情是诗歌创作的主要情感内线,作者通过对自我体验的浓缩,从激荡的文字里来表露情怀。如《回乡偶书》中,贺知章从年迈返乡的复杂心情写起,从叙事与戏剧性的对话中来形象而逼真的抒感,读来倍感亲切。再如李白在《子夜吴歌・秋歌》中“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倦,对亲人的思念。二是形象性。对于古诗词中意境与情感的把握,往往寄予丰富的意象中。马致远《秋思》中,以秋日的苍凉与羁旅中的愁苦为线,将作者的心境与孤寂展露的深深绵长。杜甫在《春日怀李白》中“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不同时空的景物将杜甫的真挚情谊倾泻而出。三是含蓄性。古诗词的含蓄美是艺术审美的重要内容,“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可见,对于诗歌中的隐而不现的含蓄美给予了强烈的印证。李绅在《悯农》中对劳动人民形象的塑造,借助于锄禾来传递“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生活体验。再如贺铸在《青玉案》中“若问闲情都几许?”,读者在赏析中总以为会进一步抒发“闲愁”,然而作者将笔触转移到不同的景物上,“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 黄时雨”。这些景物里,恰恰蕴藏了更为富足的闲愁,而含蓄的表达境愁绪的深度、广度和长度进行丰富传递。四是跳跃性。诗歌创作源自作者的形象思维,特别是在临摹景物、叙事抒情中,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字里行间将激昂的情绪进行高度概括与提炼,反映社会生活。炼字炼句作为诗歌创作的基本思路,更是在思维空间的跳远中来塑造凝炼的意境美。李白在《行路难》中,对于前四句的抒写,似乎表达深厚的情意与欢乐的宴会,而接着的“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将内心的愁苦显现出来,再接着对“冰塞川”、“雪满山”的概叹,加之诗人内心的失望与抑郁,道出了“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悲怆。
二、高考背景下古诗词教学现状
从高考考纲上来看,对于诗歌鉴赏题的分析主要从选拔性考试出发,就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分析与鉴赏能力上提出基本要求,也是未来教学的重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对于学生心灵及情感的陶冶、领悟诗词的魅力上,多数情况还停留在传统的诗词讲授上。在教学方法上,将古典诗词与文言文学习进行串联,在解释词句中生搬硬套,缺乏新意。殊不知,对于诗词佳作的讲解,贵在从鉴赏上来传递诗歌教学的特点与趣味,从中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文学审美意境。高考大纲提出“鉴赏文学作品,要从语言、表达、形象上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于古诗词来说,在教学上更应该围绕审美和鉴赏来梳理要点,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悟意境。在学习上,由于教法上的本末倒置,导致学生不爱古诗词的现象较为普遍。有些学生一提诗词就恐惧,难以从中领悟诗歌的思想,缺乏对古典文学意蕴的养成。在古诗词作品的感知教学中,无从欣赏诗词样式的独特魅力,对于作品所传递的审美感知和内涵,缺乏心灵上的震撼。有些学生死记硬背,学习功利化较重。为了高考,依据考试纲要进行诗词背诵,为了分数而背诵,缺乏从人生的体验及情操的修养中来感知,既有考试压力,又难以从中获得诗歌教学的实效。
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又该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这样的难题呢?笔者在自己的教学中做了一些实践和思考
一、读懂诗意。诗歌通常是用简练含蓄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充实的内容传达多变的情感。学生如果读不懂诗歌,就不能正确判断诗歌的内容及情感,做诗歌鉴赏题时就会模棱两可,难以下笔甚至张冠李戴,胡乱贴标签。所以,要鉴赏诗歌就必须读懂诗歌,读懂诗歌内首先把握全面信息。诗歌鉴赏从题目、注释到内容都需要认真对待。,古诗词鉴赏。有的诗歌的题目就交代了内容,如2010年江苏高考诗歌赏析题是王昌龄的《送魏二》。有的诗歌附有注释,或是对写作背景的说明,或是对诗歌中典故的解释。
其次打破思维定势。学生从小学到现在接触过许多诗歌,他们初步了解了一些诗人的身世遭遇,诗歌风格,诗歌中常见意象的含义等。这些已有的基础知识对鉴赏有一定的帮助。但同样的景物,因诗人所处的时代遭遇、心境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古诗词鉴赏。如在赏析曾巩的《咏柳》时,作者是借对柳树形象的刻画来讽刺那些得志猖狂的小人。然而不少同学竟认为是在赞美柳树。问及原因才知是受学过的贺知章的《咏柳》影响,显然这里学生过去的经验产生了消极作用。同一个作者的诗歌风格也不尽相同,甚至相差很远,鉴赏时要就诗歌本身来分析。
再次掌握文言知识。由于诗歌是用文言写就的,篇幅短小,讲究格律或是突出强调作者的情感等原因,就常常打破我们在生活中或其他文体里所使用的常规语言的束缚,出现倒装、省略或改变词性等现象。与现代汉语语法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应调动学生的文言知识储备,以便准确理解诗歌含义。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应是“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古诗词鉴赏。“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将“寺”和“桥”提到句首以突出强调作者的怜爱之情。
二、掌握相关术语。正如数学题的解答需要借助数学公式,诗歌的鉴赏离不开相关术语。考试说明上规定诗歌鉴赏考查的内容有两方面: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因此要掌握常见的诗歌鉴赏术语:如修辞方法类的比喻、借代、拟人、象征;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描写方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结构技巧类的过渡、铺垫、伏笔;表现手法类的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托物言志;思想感情类的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等。掌握术语,这样在答题时才有针对性。
三、讲究答题技巧。仔细审查历年高考的考查题型,可以发现诗歌鉴赏中的规律,应适时总结,及时点拨,使学生心中有数,提高答题的有效性。如在诗歌鉴赏中的景物类题型作答,就有必要使学生明白这一类题型的解题思路首先就要定位于景物描写的相关理论知识上,其次才落实在具体的诗歌解读中,这样子的思考类似于数学教学中的公式法解题,这种定位思考有助于学生的解题,诗歌是表达情感的艺术,而由于古人的含蓄,情感往往通过描写景物来表现的。以鉴赏景物类诗为例,一是诗歌写了怎样的情景,回答这类题目需要学生在知晓大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再现诗歌中的情景并指出其特点,当然,这里的再现不等于翻译;二是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就需要先对情景的简述然后回答作者的情感。
四、规范答题。经过一定的鉴赏训练以后,学生对于一首诗歌,往往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感受。但是一旦述诸语言,学生的表达却往往不尽如人意,写出的鉴赏文字缺乏逻辑性、条理性,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
其一、要掌握“问点”,有的放矢。,古诗词鉴赏。即一定要按题目的具体要求作答,不要答非所问。
其二、要逐点表述、层次分明。答题时常常是总说(概括)+具体说明(举例分析)或具体说明(举例分析)+总说(概括)。最好运用一、二、三点回答,显得条理清晰。语句简明完整,回答问题所用的语言既要简明扼要,又要意思完整,切忌啰嗦、词不达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