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02 15:11:2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安全风险分析的意义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水电工程;投资风险分析;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水电工程是国家的基础工程,水电工程的特点是规模大、投资大,风险十分巨大,关乎我国的民生和发展,所以对水电工程的风险分析师十分关键的。本文就水电工程投资风险分析给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1.水电工程投资风险分析的意义
水电工程一般具有规模大、投资大的特点,一旦发生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往往很大,因此,对风险的前期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分析水电工程投资(费用)和效益构成的基础上,研究了水电工程投资风险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
水电工程投资属生产性投资,一般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期长、施工组织复杂、融资渠道广、受社会经济环境和自然环境影响大等特点,特别是由于工程建筑物种类较多,内部结构复杂,因而其涉及的因素众多,使得项目的投资、收益以及运营成本等都受到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且这种影响又常常是非线性的,而传统的处理方式往往采用盈亏平衡分析和灵敏度分析方法来分析项目的投资及盈利状况,但上述方法并没有考虑影响投资项目的其他外界因素的变化对项目的影响,只是在确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根据项目本身的某些不确定性因素(如电价、水价、年费用、发电量等)的变化幅度,来确定分析指标的变化范围。这就导致在可行性研究中的乐观倾向:对有利因素分析得多,对不利因素分析得少;对投资机会研究得多,对投资风险分析得少;对预期效益估计过高,对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和不良后果估计不足。
随着大型梯级常规水电工程以及众多抽水蓄能电站的开发建设的展开,水电工程的投资总量将持续增加,然而随之而来的投资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强,投资主体的日益多元化,都将给水电工程的投资带来相当程度的风险。投资风险分析是可行性研究阶段水电工程经济评价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如何有效地预测风险进而采取一定的措施控制或回避风险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研究大型水电工程的投资风险分析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水电工程投资风险分析面临的问题
2.1水电工程投资风险分析方法不科学
很多水电工程相关部门对水电工程投资风险分析的重要性并没有深刻的了解,在没有掌握水电工程投资风险分析的基本的技能和技术要求,在理论不扎实的情况之下盲目的进行水电工程施工,更加没有对水电工程施工过程进行充分的
安全维护手段,以至于造成了水电工程施工工作中出现很多的安全隐患。在水电工程投资风险分析的设计工作中包括很多个环节,每个工作都环环相扣,是紧密联合在一起的,如果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会造成整个网络系列的奔溃和瘫塌。
2.2水电工程投资风险分析的监察工作不完善
在水电工程施工安全控制检查这方面的力度不严,相关的部门做不到定期的管理和监察,这样不仅仅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也更是对于水电工程投资风险分析工作人员的疏忽和不认真对待,如果出现问题得不到发现和解决,那么安全问题就永远得不到解决,更加不可能保证水电工程施工安全有效的进行,水电工程相关部门长久稳定的发展下去。
2.3水电工程风险分析人员工作素质有待提高
水电工程投资风险分析的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是很关键的,是水电工程投资风险分析发展的关键,但是目前很多水电工程投资风险分析的工作人员并不具有很强的专业素质,并且工作责任心也有待提高,这样的工作人员无法使水电工程投资风险分析工作正常有序的进行,没有人才的输送,也就没有新的技术的产生,那么建筑投资成本的控制也只能是空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想发展科技,必须先强化教育,引进人才。
2.4 水电工程投资风险分析的依据不健全
水电工程投资风险分析是水电工程投资风险分析工作的重中之重, 是发展建筑工程的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俗话说的好“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目前中国没有很健全的“水电工程投资风险分析管理条例”、“水电工程投资风险分析安全方案”等法律和法规,甚至很多标准都很不明确,这种无组织的管理更加是谈不上移动水电工程投资风险分析能够顺利发展了。
3.水电工程投资风险分析工作的改进建议
3.1建立水电工程投资风险分析工作制度,完善水电工程投资风险分析理论
一个明确的科学有效的水电工程投资风险分析制度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在充分调研和学习的基础上,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水电工程投资风险分析制度,并且制定出明确的水电工程投资风险分析建设过程中各级管理人员与工作人员的职责,并且要有明确的奖惩措施来激励水电工程投资风险分析建设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只有这样责任到人,将任务落到实处,才能解决水电工程投资风险分析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水电工程风险分析的 成功案例进行研究和整理,建立建全水电工程风险分析档案,为后期的风险分析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参考。
3.2增强对水电工程投资风险分析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水电工程投资风险分析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是水电工程投资风险分析工作
顺利有效进行的关键,只有掌握了水电工程投资风险分析的工作要领和安全规范,水电工程投资风险分析的工作才有可能得到保障。
另外,也要加强对于水电工程投资风险分析的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的培训,只有负责人的员工才能为企业创造收益。一系列的奖惩制度是对员工管理的有效措施,工作管理人员,要学会调动水电工程投资风险分析的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3增强对水电工程投资风险分析理论的研究和开发
我国目前的水电工程投资风险分析工作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在水电工程投资风险分析工作技术不完善的情况下,要想发展好水电工程投资风险分析工程,还要保证水电工程投资风险分析工作安全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我国应该加大对于移动水电工程投资风险分析水电工程投资风险分析工作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和保护,鼓励高校和企业个人对水电工程投资风险分析工作技术的研发和创新。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工程现场;安全管理;风险分析
中图分类号TQ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6-0026-02
1 工程现场安全管理实行风险分析的必要性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使得今天的经济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所处的环境越来越复杂,工程项目所面对的不确定性因素正在日益增加,风险也越来越大,而风险发生给企业所带来的损失也日益增加。实际上,可行性研究中风险分析可以帮助克服工程现场安全管理的片面性,有助于科学决策和合理安排。工程项目的现场安全管理许多方面都存在着风险,对现场的全过程风险分析,可以为工程现场创造出安全、平稳的工作环境[1]。
当前,对现代工程现场安全管理迫切需要加强风险分析,其意义主要表现为:一是风险分析可以通过对现场安全管理中风险的预测与识别、评估与判断来科学处置风险,提供风险应对策略;二是风险分析克服了现场安全管理中单一的保险手段,使得许多保险无法涉及的事故能够被最早发现出来,降低了工程现场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三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风险因素正逐渐增加,损失也较大,工程现场管理的责任较重,这使得风险分析已经成为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必要环节和内在要求,各种风险分析工具日益流行。
2 工程现场安全管理的风险分析原则和方法
工程现场安全管理的风险处理原则与方法基本包括风险回避、风险控制、风险转移,除了采取保险等方式进行风险转移之外,现场安全管理的风险控制是最为重要的。对风险来源的识别、风险评价、风险控制成为工程现场安全管理风险分析的主要内容[2]。风险来源识别是风险评价和控制的基础,它们相互关联和相互渗透。工程现场安全管理中风险的源头总是存在的,由于受到现实人、财、物以及技术的影响,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的来源,只能去尽力控制这些风险的来源;在风险评价的基础上,按照风险的大小、损害程度等进行排序,为风险控制的先后顺序提供依据。
2.1 工程现场安全管理中风险分析的原则
这些原则主要包括:消除风险:就是要对风险来源,可能造成事故的危险源头进行分析,通过工程技术原理来消除工程现场作业中存在的不安全状态和行为。限制风险:就是要通过采取工程现场技术受到来降低安全事故可能发生的几率或降低其损害程度。转移风险:就是要将一些可能的风险转移到其他部门或在社会保险机构来承担。程度控制:就是对于一些较为严重的风险或者损失较大的风险立即进行整改,对在可控范围内的风险要加强监控和保护。对于已经识别出来的需要通过职业健康和管理方案来消除或控制的不可承受风险,组织应将其作为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和管理方案的重要输入信息。
2.2 工程现场安全管理中风险分析的方法
工程现场安全管理分析的方法主要有:确定工程现场安全管理的工作目标和评价标准,建立相应机构,落实工作职能;制定工程现场安全管理方案,落实风险控制措施;制定工程现场工作程序手册、作业指导书、操作流程和规范、工程现场管理规章制度等;加强工程现场作业的监督、检测与检查;对一些工程现场的危险作业、高危设备、危险场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运行控制措施;对员工开展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行为表现和安全意识;及时处理安全管理中发现的事故苗头,分析原因并进行预防和纠正等。
3 工程现场安全管理的风险分析要素
工程现场中存在的风险源头往往是安全事故的根源。因此要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就必须消除或降低风险源所带来的风险入手。工程现场安全管理应该围绕风险源管理而展开,对风险源头进行识别、评价和控制,确定风险分析的目标和实施方案,并落实其执行情况。工程现场安全管理体系应该围绕风险源这一核心,按照工程现场安全管理体系的标准要求,实现对工程现场过程风险持续长效的监控。
3.1 合理科学的风险分析方针是首要基础
工程现场安全管理的风险分析方针应该体现工程现场安全管理方向和宗旨,方针要体现一段时间的风险分析方向和行动准则,不能流于口号、标语等形式。风险分析方针的制定应该做到:一是要阐明工程现场安全管理的风险控制方针,如零安全事故的追求、提供安全人性化的工作环境等;二是要做出持续改进安全管理绩效的承诺[3]。要简短清晰地描述在这一段时间内安全管理绩效的改善情况,并提出相应保障措施;三是工程现场安全管理的风险分析方针要明确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四是要确保方针的适宜性,要能够体现工程现场安全管理的特点,能够体现对风险源的辨识,体现风险评价和控制的特点;五是要通过工程最高管理者在正式渠道,并形成文件,以保证员工贯彻实施并获得广泛认可。
3.2 明确可行的风险分析目标和实施方案是重要途径
工程现场安全管理风险分析目标是企业为了降低风险源所带来的风险程度而制定的,这一目标要考虑到工程现场安全方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确定风险的承受程度等。实施方案是为了实现目标而制定的谋划方案,执行程序,过程控制等。
风险分析目标应该根据职能和层次有针对性地建立,以落实风险分析的方针。考虑各种风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的效果,工程现场管理者应当通过风险评价所识别出的需求,通过建立相应的目标来消除和降低这些风险;并具体落实到相关的职能和执行层次。一般而言,目标经过分解后,应该为不同层次的目标分别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落实风险分析监控的具体频率和时间。工程现场管理者应该在风险分析目标分解的基础上,通过具体实施方案的落实,降低工程现场安全风险,提高安全绩效,改进工程现场的安全状况,不断持续改进,促进工程现场管理工作的良性有序发展。
3.3 有效的安全运行控制是关键步骤
工程现场安全管理中要对所认定的风险采取控制措施加以规划,保障这些风险在可控的范围与条件中运行,使得许多风险源出于受控状态。有效的安全运行控制程序对工程现场运行与活动指定了相应的标准,保障了安全事故的低发生率。因此,工程现场安全管理风险分析中,还应当对工程现场运行的控制程序文件进行编制。只有这样,才能使员工遵循执行,有效避免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史向东.工程现场管理制度的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6):239.
关键词:项目风险;风险管理;风险识别;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C9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4-0073-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项目风险认识也在不断发展、深化。环境风险管理作为现代项目风险管理在环境保护上的应用,其研究方法遵循风险管理的普遍理论,在当代全球环境风险危机日益加剧的严峻形势下,其现实意义与应用前景越来越受到全球及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目前,在我国的建筑工程项目运行时,干扰建设工程项目的因素时有出现,造成工期延误、成本增加和质量低下,极大地影响了项目目标的实现。所以规避风险,加强风险管理,成为促成项目成功的决定因素。因此,研究项目的风险管理对企业、对社会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一、项目风险相关概念
1.风险的含义。风险的概念可以从经济学、保险学、风险管理学等不同的角度给出不同的定义。风险和危险是不同的,风险包含着一种不确定性,每个结果的概率是可知或可以估计的,而危险则只意味着一种不好的预兆。因此,有时虽然有危险存在,但不一定要冒此风险,我们要想方设法去改变风险发生的条件,使之不发生,甚至带来转机。综上所述,可以这样定义风险:风险就是活动或事件消极的、人们不希望的后果发生的潜在可能性。具体地说,风险一般应具备以下要素:一是事件(不希望发生的变化);二是事件发生具有不确定性;三是风险的影响(后果);四是风险的原因。
将风险表示为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的函数,即:R=f(P,C)公式中,R―风险,P―概率,C―后果。(如下图)
风险和不确定性是我们很容易混淆的概念:不确定性是客观事物永远发展变化的客观特性,是产生风险的原因。虽然风险和不确定性这两个概念经常互相使用,但它们并不是一回事。不确定性仅仅考虑事件发生的肯定程度,而风险则要考虑事件发生后果的严重程度。
不确定性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并不完全是坏事,关键要看不确定性是在向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还是相反。再次说明,风险是针对不希望发生的事件而言的,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发生的可能性;一旦发生,后果的严重程度。
由此知道,有两类事件的风险性质是没有争议的,一类事件是“高可能性,严重后果”,对这类事件可以立即判定属于高风险问题;另一类事件是“低可能性,轻微后果”,对这类事件我们可以立即判定属于低风险问题。有两类事件的风险等级的判定是容易引起争议的,它们是:高可能性,轻微后果;低可能性,严重后果。
这两类风险性质的判定与个人的主观判断有很大的关系,不同的人由于持有不同的立场、观点,以及所处的环境不同,会有不同甚至相反的判断。后果严重程度如果逐步增大的话,人们在作出决定时会越犹豫,在这种情况下,对项目风险等级的判定会更加依赖个人的解释。这时,主管人员一方面要依靠不同领域的专家,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准备,对判定风险问题作最后的决断。
2.项目风险管理的含义。项目风险管理涉及各个行业,每个行业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企业风险管理是指生产过程中,风险管理部门对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分析、评估,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的过程。
从表层上分析,项目风险管理就是对生产活动或行为中的风险进行管理,从深层上研究,风险管理是指主体通过风险识别、风险量化、风险评价等风险分析活动,对风险进行规划、控制、监督,从而增大应对威胁的机会,成功地完成并实现总目标。风险管理的主体是管理人员,客体是生产活动中的风险或不确定性,大型、复杂的生产活动过程应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和相应的风险负责人。
项目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由风险的识别、量化、评价、控制、监督等过程组成,通过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等职能,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方法来保证生产活动顺利完成。风险管理技术的选择要符合经济性原则,充分体现风险成本效益关系,不是技术越高越好,而是合理优化达到最佳,制定风险管理策略,科学规避风险;风险管理具有生命周期性,在实施过程的每一阶段,均应进行风险管理,应根据风险变化状况及时调险应对策略,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动态风险管理。
二、项目风险管理过程及方法
项目风险管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建立了风险管理的系统过程,从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项目风险,从系统过程的角度来管理风险。,一般项目风险管理过程包括风险规划、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处理和风险监控几个阶段。
1.风险规划。风险规划,指决定如何着手进行风险管理活动的过程。风险规划确定一套完整、全面、有机配合、协调一致的策略和方法并将风险形成文件的过程,这套策略和方法用于识别和跟踪风险区;拟定风险缓解方案;进行持续的风险评估,从而确定风险变化情况并配置充足的资源。在进行风险规划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有:规划开始时,我们要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并形成文件。早期的工作是:确定目的和目标;明确具体区域的职责;明确需要补充的技术专业,规定评估过程和需要考虑的区域;规定选择处理方案的程序;规定评级图;确定报告和文档需求,规定报告要求和监控衡量标准。如有可能,还要明确如何评价潜在资源的能力。
风险规划过程的运行机制是为风险管理过程提供方法、技巧、工具或其他手段、定量的目标、应对策略、选择标准和风险数据库。其中,定量的目标表示量化的目标;应对策略有助于确定应对风险的可选择方式;选择标准指在风险规划过程中制定策略;风险数据库包含历史风险信息和风险行动计划等。
风险管理计划在风险规划中起控制作用。风险管理计划要说明如何把风险分析和管理步骤应用到项目之中。该文件详细地说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和风险监控的所有方面。风险管理计划还要说明项目整体评价的风险的基准是什么,应当使用什么样的方法以及如何参照这些风险评价基准对项目整体进行评价。
2.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即识别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面临的、潜在的)的所有风险源和风险因素,对它们的特性进行判断、归类,并鉴定风险性质。风险识别的目的是减少结构不确定性,亦即发现引起风险的主要因素,并对其影响后果作出定性的估计。该步骤需要明确两个问题:明确风险来自何方(确定风险源),并对风险事项进行分类;对风险源进行初步量化。
风险的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应是一项持续性、反复作业的过程和工作。因为风险具有可变性、不确定性,任何条件和环境的变化都可能会改变原有风险的性质并产生新的风险。对风险的识别不仅要通过感性认识和经验进行判断,更重要的是必须依靠对各种客观统计资料和风险记录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从而发现各种风险的特征及规律。常用的风险识别方法有:专家调查法(德尔菲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情景分析法、故障树分析法等。
简单介绍一下目前应用广泛的故障树方法。故障树方法简称FTA,是用于大型复杂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分析的一个有力工具。利用FTA来分析一个系统时,我们关心的是找出造成某个不希望的事件(顶端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原因,FTA使用演绎的方法找出使顶端事件发生的可能的次级事件,反映了各次级事件引起顶端事件发生的逻辑关系,这种关系用图形表示出来就像一颗以顶端事件为根的倒长或横躺着的树,故障树因此得名。
3.风险分析和评价。风险分析和评价是在对风险进行识别的基础上,对识别出的风险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估计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范围、风险严重程度(大小)、变化幅度、分布情况、持续时间和频度,从而找到影响安全的主要风险源和关键风险因素,确定风险区域、风险排序和可接受的风险基准。在分析和评价风险时,既要考虑风险所致损失的大小,又要考虑风险发生的概率,由此衡量风险的严重性。
风险分析和评价的目的是将各种数据转化成可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的信息,进而对各风险事件后果进行评价,并确定其严重程度排序。在确定风险评价准则和风险决策准则后,可从决策角度评定风险的影响,计算出风险对决策准则影响的度量,由此确定可否接受风险,或者选择控制风险的方法,降低或转移风险。分析和评价风险损失的严重性时应注意风险损失的相对性,即在分析和评估风险损失时,不仅要正确估计损失的绝对量,而且要估计组织对可能发生的损失的承受力。在确定损失严重性的过程中,必须考虑每一风险事件和所有风险事件可能产生的所有类型的损失及其对主体的综合影响,既要考虑直接损失、有形损失,也要考虑间接损失、无形损失。风险影响与损失发生的时间、持续时间、频度密切相关,这些因素对安全生产的影响至关重要。
风险分析和评价的方法主要有:专家打分法、蒙特卡罗模拟法、概率分布的叠加模型、随机网络法、风险影响图分析法、风险当量法等。
4.风险处理。风险处理就是对风险提出处置意见和办法。通过对风险识别、估计和评价,把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严重程度以及其他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就可得出发生各种风险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再与公认的安全指标相比较,就可确定的危险等级,从而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以及控制措施应采取到什么程度。有效处理风险,可以从改变风险后果的性质、风险发生的概率或风险后果大小三个方面提出多种策略。
5.风险监控。风险监控就是通过对风险识别、估计、评价、处理全过程的监视和控制,从而保证风险管理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监控风险实际上是监控生产活动的进展和环境,即情况的变化,其目的是:核对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的实际效果是否与预见的相同;寻找机会改善和细化风险控制计划,获取反馈信息,以便将来的决策更符合实际。在风险监控过程中,及时发现那些新出现的以及预先制定的策略或措施不见效或性质随着时间的推延而发生变化的风险,然后及时反馈,并根据对生产活动的影响程度,重新进行风险识别、估计、评价和处理,同时还应对每一风险事件制定成败标准和判据。风险监控还没有一套公认的技术可供使用,由于风险具有复杂性、变动性、突发性、超前性等特点,风险监控应该围绕风险的基本问题,制定科学的风险监控标准,采用系统的管理方法,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做好应急计划,实施高效的风险监控。
风险监控应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的任务是根据整个风险管理过程规定的衡量标准,全面跟踪并评价风险处理活动的执行情况。有效的风险监控工作可以指出风险处理活动有无不正常之处,哪些风险正在成为实际问题,掌握了这些情况,管理部门就有充裕的时间采取纠正措施。同时,建立一套管理指标体系,使之能以明确易懂的形式提供准确、及时而关系密切的风险信息,是进行风险监控的关键所在。风险监控的主要方法有:审核检查法、监视单、风险报告等。
三、项目风险管理的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项目的规模化以及技术和组织管理的复杂化突出了项目管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作为项目管理的重要一环,项目风险管理对保证项目实施的成功具有重要的意义。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对于项目组织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风险管理能促进项目实施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降低决策的风险水平。项目管理利用科学的、系统的方法,管理和处置各种项目风险,有利于该项目的项目组织减少或消除各种经济风险、技术风险、决策失误风险等,这对项目科学决策、正常经营具有重大意义。
2.项目风险管理能为项目组织提供安全的经营环境。项目风险管理为处置项目风险提供了各种措施,从而消除了项目组织的后顾之忧,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各种项目活动中去,保证了项目的稳定发展。
3.项目风险管理能够保障项目组织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项目风险管理的实施可以使项目组织面临的风险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并能在损失发生后及时合理地提供补偿,从而能够使项目组织增加收入和减少支出,并获得稳定的、不断增长的盈利,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
4.项目风险管理能促进项目组织经营效益的提高。项目风险管理是一种以最小成本达到最大安全保障的管理方法,它将有关处置风险管理的各种费用合理地分摊到产品、过程之中,减少了费用支出。同时,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与推广不仅对单个组织有重要意义,而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家远,刘春乐.建设项目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2]李存斌.建设项目经济效果风险分析的函数偏导法[J].技术经济,1983.
[3]李正.投资的经济效果及其风险分析[J].北京水利电力经济学报,1987.
[4]郭仲伟.风险分析与决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7.
[5]崔介何.企业工程管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6]闫培善,王成.企业内控精要[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7]茅亮.面向综合集成研讨厅的风险决策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 2008.
关键词:高校食堂 食品安全 管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8-211-03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高校食堂作为一类特殊的餐饮单位,服务对象特殊、开餐时间集中、就餐人数多、经营环境相对封闭,安全性关系到广大师生的身心健康和校园社会的和谐稳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如何才能科学高效地进行食品安全管理,降低食堂食品安全风险,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通过文献法、访谈法、分析法等研究工具,结合当前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方法现状,找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
一、现状
大多数研究认为食品安全管理方法形成了三次浪潮,即:行为规范(Practices),危害性分析(HACCP)和风险分析(Risk analysis){1}。(1)行为规范,包括良好卫生规范(GHP)、良好生产规范(GMP)、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等一系列为防止食品安全事件发生而作出的指导性规范文件,企业依据这些行为规范,对食品安全进行管理。(2)危害性分析,主要是指HACCP(Hazard Analysis of Critical Control Points)的提出和应用,是一种科学、合理、针对食品生产加工过程进行过程控制的预防性体系,包含进行危害分析、确定关键控制点、确定关键限制、确定控制措施、建立纠偏措施、建立验证程序、建立文件和记录保持系统七个步骤{2}。(3)风险分析。食品安全管理中的“风险”即指食品中危害产生某种不良健康影响的可能性和该影响的严重性{3}。“风险分析”由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和风险交流(Risk Communication)三部分组成{3}。
早在2009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实施,我国政府就将风险分析的管理方法逐步应用于食品安全日常管理之中。2011年10月,我国成立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CFSA),承担着我国“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技术支撑任务,填补了我国缺乏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业机构的空白{4}。
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食堂的食品安全管理,尚停留在行为规范阶段,甚至有的高校食堂仍处于经验管理阶段,即食堂食品安全管理者凭借从业经验管理食堂,无食品安全理念和管理意识,管理手段包括:传统的行政命令、思想教育、群众运动等{5}。当然,也有少部分食品安全意识强,具有食品安全专业人才的高校,能够应用风险分析成品检验和过程控制等管理手段确保食品安全。
二、问题
不难看出,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与世界先进水平尚存在差距,而高校食堂的食品安全管理方法更是远远落后。
1.政府风险分析管理有待提高。一些发达国家早在1996年就将风险分析理论引入食品安全管理之中,而我国则在13年后的2009年才逐步使用这一理论。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风险评估工作逐步开展,风险管理正在试行,风险交流依次完善,但仍存在问题。
首先,风险评估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有很多高校食堂存在的食品安全风险有待专业评估。例如高校食堂食物中毒事件,多为细菌性食物中毒。有研究表明: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概率与中毒发生前一天的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有关,平均气温低于19.2℃或相对湿度低于60.3%的条件下,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概率很小{6}。因此,政府可依托丰富的数据资源,就温湿度对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风险性做出评估,如果这种相关性一再被得到验证,政府相关部门就可以据此建立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预警制度。
其次,风险管理范围较窄,未能推广至生产者。我国的风险管理仅停留在政府层面,过于依赖抽样和检验的成品管理模式已不适合食品安全管理的发展趋势;同时,也与风险分析的过程管理理念不相适应。
第三,风险交流参与主体少。风险交流主要局限在政府部门。但实际上,生产者之间,政府与生产者,政府与消费者,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乃至媒体、专家与政府、生产者、消费者之间都需要风险交流。风险交流机制的不健全,一方面使得高校食堂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能了解真正的风险点,另一方面,媒体的误报夸大,以讹传讹的伪食品安全事件,造成消费者的过度紧张和恐慌,损害政府和科学家的公信力,还有可能对行业造成经济打击。
2.政府监管理念未推广至高校食堂。国外的食品安全管理经验表明,在风险分析基础之上的预防性源头监管、过程监管明显优于事倍功半的终端监管。而现实状况是,政府开展了一定的风险分析管理工作,但在高校食堂层面,了解“危害分析”、“风险分析”管理理念的食品安全管理者极少,更不用说将其应用到实际的管理工作之中。一方面,是由于政府目前开展的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交流工作大都与食品工业相关,与餐饮行业交叉少,无餐饮业,尤其是高校食堂方面的案例分析,先进的理论理念“不接地气”,高校食堂不能运用其指导实际工作;另一方面,政府未将风险分析的管理理念通过培训宣传等推广至高校食堂,高校食堂不能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自主运用先进管理理念管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推动风险分析管理理念在餐饮行业的不断延伸和发展。
3.食堂管理方法落后。首先,危害性分析片面。餐饮服务包含从农场到餐桌的整个过程,有多个风险点,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采购,采购环节累积了上游种植养殖、包装运输、食品加工等各个环节的风险,因此,对采购环节的监控尤为重要。但目前,大多高校食堂采购环节的把关仅停留在索票索证阶段,远远不能满足食品安全的需要。
其次,快速检测能力低。有的高校食堂设立了化验室,但化验室仅能开展简单的理化检测及微生物检测,而微生物检测繁琐,耗时长,以细菌总数检测为例,最短需要24小时,而大肠菌群检测最少需要72小时。但餐饮行业具有即食性的特点,当化验结果出来,无论合不合格,就餐师生已经用餐完毕。如果不合格,很有可能在化验结果出来之前,就餐师生已经出现食物中毒症状。因此,原始的微生物检测只能作为食堂加工流程是否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参考,而不能像食品加工企业一样,通过成品检验,不合格产品不予发货。因此,快速检测对餐饮行业来说,尤为重要。而快速检测设备试剂价格高昂,并不是所有高校食堂都会承担这笔支出。
最后,风险分析工作未开展。现有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对危害性分析的了解都比较片面,更不用说风险分析相关知识,同时更谈不上应用。
三、原因
1.生产者能动性未得到发挥。政府在将“风险分析”管理理念应用于食品安全管理中时,未能重视生产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将“风险分析”的管理理念融入高校食堂的日常生产经营之中。目前,我国“风险分析”的管理理念仅在政府监管层面得到运用,但说到底,食品生产的最直接的责任人是生产者,如何引导督促生产者生产安全的食品,如何遏制惩罚生产者生产不安全的食品是政府的职责之一。因此,风险管理仅停留在政府层面是不合时宜的,更为重要的是将之推广至生产者,发挥生产者的能动性,让生产者了解食品生产过程中的风险隐患,进行风险管理,如此才能确保成品食品安全。因此,政府要找好定位,科学设置管理思路和措施,提出要求,生产者执行,将监管力量放在源头,实施过程控制。
2.先进管理理念的培训宣传缺乏。造成风险评估范围小,风险交流主体参与少,食品安全管理理念信息普及程度差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培训宣传缺乏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首先,食品安全信息专业化强。在分工程度日益加深的现代社会,专业化已经成了重要的无知之源,“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重点不是简单的信息,而是要将专业术语变成老百姓能听得懂的语言,使大家理性看待食品安全问题”{7}。
其次,政府推广和普及先进管理理念的力度不够。对于高校食堂而言,很少有有关危害性分析和风险分析的培训宣传。
最后,政府部门现有风险分析相关信息分散,没有统一的信息平台,查找不便,与一线工作者联系不紧密,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不知道如何使用相关信息平台,用于指导实际食品安全管理工作。
3.与先进管理理念相匹配的检验检测技术储备不足。检验检测技术储备不足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研究不到位,新技术新方法缺乏,与餐饮各关键控制点控制的快速检测方法有待进一步发展,尤其是采购环节以及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方法。以“地沟油”的检测为例,由于其成分的复杂性,以目前检测技术而言,仅能做到筛选,准确性不高。而微生物的检测耗时长,现有的快速检测方法同样存在准确度不高的问题。检验检测技术储备不足的另一层意思是已有完备的检测方法,但是由于价格、设备、人员等原因,检验检测工作未能开展。
4.人财物保障不足。当前,高校围绕“培养人”的目标开展工作,重学术轻后勤的现象普遍。这种观念,直接导致高校对后勤的重视程度不高,投入力度不足。尤其在物价上涨、用工成本不断增加,高校食堂办伙成本激增,但为了维护校园和谐稳定,响应教育部“质量不降、数量不减、价格不涨”的号召,高校食堂利润空间大幅压缩,食堂微利或亏本运营。在这种情况下,正常经营是各食堂的首要目标。当食堂都不能正常经营的时候,何谈食品安全,更不用说食品安全投入了。加之高校食堂大多职工文化程度低,食品安全专业人才缺乏,食品安全管理方法理念的进步任重道远。
四、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和原因分析,笔者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将先进的“风险分析”管理理念引入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之中,转变管理方法,进行预防性的管理,确保高校食堂食品安全。
1.建立责任制度,树立诚信意识。生产者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高校食堂经营者对师生的食品安全负直接责任。政府要通过制度建设,形成以守法遵章为前提,社会道德为基础,企业自律为重点,社会监督为约束,诚信效果可评价,诚信奖惩有制度的食品安全诚信体系{8}。通过经济、政策、市场等各种手段,增强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保障的内在动力。行业协会也要加强管理,规范、引导、督促行业自律,营造食品安全诚信环境,培育食品安全诚信文化{9}。高校食堂内部要建立相应的责任制度,将食品安全责任落实到人,督促从业人员不断学习食品安全管理知识,提高业务素质,严守职业道德。
2.加强培训宣传,建立人才体系。政府部门可依托各学校和食品安全管理专业机构,加强对监督人员、高校行政人员和食品管理人员等的食品安全培训,提高其食品安全重视程度和食品安全管理能力。结合行业人才需求,做好中高职及本科、研究生多层次衔接的学历教育,设置相关职业标准,引导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的职业教育,建立人才体系。此外,要加强食品安全科普宣传能力建设,整合专家、食品安全公共发言人等各种宣传资源,借助报刊、电视、网络、手机等交流平台,宣传正确科学的食品安全相关知识,从而推动食品安全管理方法不断进步。
高校食堂自身要建立培训机制,定期开展食品安全培训,强化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及普通职工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操作习惯。
3.加强信息交流,建立统一平台。政府部门要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还可设立统一的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和定时通报、提供食品安全管理的工作情况和相关的信息资料,增加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既方便高校食堂和就餐师生,了解国家法律法规、相关政策和各类预警信息,用于指导实际工作,又方便行政机关及时了解食品安全管理一线的具体情况,为法律政策的制定打好实践基础;同时,为公众的参与提供必要的条件。
高校食堂要时刻关注政府部门的各类信息,了解先进食品安全管理方法,在食品安全高风险时段要采取相应措施,防止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4.加强基础研究,加大投入保障。政府加强餐饮行业食品安全规律的系统性研究,加强食品安全隐患的识别能力,指导高校食堂对生产链中的食品安全风险进行识别,并能够采取措施对食品安全风险进行防范。
高校食堂要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加强食品安全方面人、财、物的保障。要加强自检体系建设,配备快速检测设备设施,增强检测能力。
同时,要主动学习接收先进的“风险分析”管理理念,结合餐饮工作实际,给政府的风险评估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另外通过实践,建立适合自身的“风险分析”管理制度。
五、小结
综上所述,当前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方法较为落后,究其原因,主要是生产者能动性未得到发挥、先进管理理念的培训宣传缺乏、与先进管理理念相匹配的检验检测技术储备不足以及人财物保障不足,因此,笔者提出了建立责任制度,树立诚信意识;加强培训宣传,建立人才体系;加强信息交流,建立统一平台;加强基础研究,加大投入保障等建议,以期将先进的“风险分析”管理理念引入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之中,转变管理方法,进行预防性的管理,确保高校食堂食品安全。
注释;
{1}杨明亮,刘进,彭莹.食品安全管理的三次浪潮.湖北预防医学杂志,2003(03):5-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27341-2009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食品生产企业通用要求,200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23811-2009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工作原则.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4}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中心介绍.[3-24].http://.cn/Article/Singel.aspx?channelcode=B2957AD28C393252
428FF9F892D1EDE1811F73D8044090E5
{5}刘鹏.中国食品安全监管――基于体制变迁与绩效评估的实证研究.公共管理学报,2010(02):63-78
{6}张磊,穆海振,陆怡,等.上海地区细菌性食物中毒季节和气候特征分析.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9(07):330-332
{7}严卫星.食品安全风险交流要让老百姓听得懂.[3-25]. http://.cn/Article/News.aspx?id=19D26BB734F1B0D70
332C42CDE41C8FF82630C57C4F767DD
{8}北京市政府.北京市食品安全行动计划2011―2015. 2011
{9}国务院.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十二五”规划.2012
关键词:电力企业,风险管理,定量风险评估
0、引言
电力作为高风险产业,不仅源于其公用事业属性,以及技术资金密集、供求瞬时平衡、生产运行连续等特征,同时电力项目投资额巨大、建设周期长、沉没成本高,而且,随着电力体制改革和电力市场建设进程的深入,市场主体越来越多,电力交易关系复杂,不同主体之间协调困难,电力行业规划建设、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加大、电力市场风险增加。根据“十一五”期间电力体制改革的任务,面对我国电力市场化发展的现状,增强风险意识,树立风险观念,加强风险管理将是电力企业的重要任务。本文在阐述了企业风险管理基本框架流程及其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提出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及方法,以期推动电力系统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
1、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风险作为客观存在,要求人们考察研究风险时,要从决策角度认识到风险与人们有目的活动、行动方案选择及事物的未来变化有关。风险的形成过程和风险的客观性、损失性、不确定性特征共同构成风险形成机制分析和风险管理的基础。
人们一般对风险持厌恶态度,都想减小风险损失,追求风险与收益的均衡优化。风险管理的提出与发展与企业发展状况、社会背景密不可分。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管理学科,首先在美国应运而生,之后传到西欧、亚洲、拉丁美洲。美国大多数企业都设置专职部门进行风险管理,许多大学的工商管理学院都开设风险管理课程。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科学与艺术,既需要定性分析,又需要定量估计;既要求理性,又要求人性;不但需要多学科理论指导,还需要多种方法支持。
源于风险意识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三大部份。根据风险形成的过程,风险分析需要进行风险辨识、风险估计。风险估计需要进行频率分析与后果分析,而后果分析又包括情景分析与损失分析。通过风险分析,可得到特定系统所有风险的风险估计,对此再参照相应的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判断系统的风险是否可接受,是否采取安全措施,这就是风险评价。风险分析与风险评价总称为风险评估。为进行风险定量化估算,要进行定量风险评估(QuantitativeRiskAssessment—QRA)。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针对风险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与对策方案,以控制、抑制、降低风险,即风险控制。风险管理不仅要定性分析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及损失状况,而且要尽可能基于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对风险进行定量评价。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工业企业也希望将风险损失价值化并给出货币衡量标准。风险管理就是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三者密切相联的动态过程,见图1。
2、风险管理的组织实施与基本流程
为有效实施风险管理,企业应由专门的组织及相关人员按一定程序组织实施风险管理工作。据《幸福》杂志对美国500多家大公司的调查知,84%的公司由中层以上的经理人员负责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趋势是董事会下属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公司风险管理,组织实施的流程是:①制定风险管理规划;②风险辩识;③风险评估;④风险管理策略方案选择;⑤风险管理策略实施;⑥风险管理策略实施评价。
3、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QRA)
电力企业QRA的建立与发展从内部来看,不仅已有可靠性分析、安全分析、质量管理、项目管理等各专业分析作基础,从外部而言有电力用户、政府与社会公众、咨询机构等众多相关主体的关注。电力企业QRA对企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QRA有利于企业将风险水平控制在规定标准的风险水平之内,并符合最低合理可行原则;通过开展QRA可帮助企业全面识别风险,并按轻重缓急排序,以有助于管理者将精力、财力、物力集中于风险控制的重要紧急领域,使风险管理决策更为合理、效果更好、成本最小;通过对各种风险控制方案或安全改进措施进行QRA,使决策者对方案措施进行优劣选择,为公司提出决策支持。电力企业的风险将对其它企业和主体带来连带影响,并产生放大效应,电力系统安全、可靠、高效、优质是各行各业和政府管理部门共同的愿望。电力企业实施QRA具有现实意义。
3.1电力企业QHA的基本框架模式
电力企业QRA是指在工业系统QRA的基础上,考虑电力系统的技术经济特点及运行规律,结合电力体制改革及电力市场化进程而以概率模型表征的全面风险管理理论方法。为便于实施风险管理,保证风险评估质量,满足风险评估过程各阶段的不同要求,构建如图3所示的适用于电力企业QRA的基本框架模式。在具体实施时,允许依实际情况而有所改变。
3.2电力企业QRA的主要工作内容
(1)确定目标及范围。包括风险管理的目的与意义,待分析系统的设备配置、工作流程、资金、人员、管理、信息、地区、人文环境等,即确定QRA实现目标和实施条件等。
(2)风险辨识。即找出待评价系统中所有潜在的风险因素,并进行初步分析,通过安全检查看系统是否达到规范要求。风险辩识的基本途径有历史事故统计分析、安全检查表分析、风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ZOPS)、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故障模式影响及危急分析(FMECA)、故障树分析(ETA)、事故树分析(ETA)、风险分析调查表、保单检视表、资产风险暴露分析表、财务报表、流程图、现场检查表、风险趋势估计表等。为配合保险公司对出险事项的处理,可采用从下至上的归纳法、从上至下的演绎法及两者综合运用。针对特定风险,可选用基于系统平面布置的区域分析、隐含事件分析、德尔菲法及基于事故树分析的风险事故网络法等。风险辩识不只局限于系统硬件,还应考虑人为因素、组织制度等系统软件。风险综合集成是指对所有风险按其特性类型分门别类加以汇总整理。因电力工业特点及电力市场化改革特点,把电力系统风险按厂网分开的行业结构进行分类。
对于发电企业而言,主要有电源规划风险、报价竞价上网风险、供求平衡风险、市场力抑制风险、备用容量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项目风险、中介机构风险等。对于电网企业而言,主要有电网规划风险、电网融资风险、购电电价风险、电力交易转移风险、辅助服务风险、成本分摊风险、输电阻塞风险、输电能力风险、备用率风险、电力监管风险等。另外,电力企业还将面临电力可靠性、安全性、稳定性风险及电能质量风险等。
风险综合集成后的初步风险分析是对已辩识出的风险进行初步分析评估,确定风险的等级或水平。风险水平低的可忽略不计或仅作定性评估,风险水平高的要在定性分析基础上,进行定量评估。
(3)频率分析。即确定风险可能发生的频率,其方法主要有历史数据统计分析、故障树分析与失效理论模型分析。历史数据统计分析是根据有关事故的历史数据预测今后可能发生的频率。因此要建立风险数据库,既作为QRA的基础,又作为风险决策的依据。故障树分析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逻辑分析法,把可能发生的事故或系统失效(顶事件)与基本部件的失效联系起来,根据基本部件的失效概率计算出顶事件的发生概率。失效理论模型分析是在历史数据与专家经验的基础上,采用某种失效理论模型来计算风险发生频率。
(4)风险测定估计。根据风险特性及类型,运用一定的数学工具测定或估计风险大小。常用方法主要有主观估计法、客观估计法、期望值法、数学模型法、随机模拟法和马尔可夫模型法等。
(5)后果分析。即分析特定风险在某种环境作用下可能导致的各种事故后果及损失。其方法主要有情景分析与损失分析。情景分析通过事件树模型分析特定风险在环境作用下可能导致的各种事故后果。损失分析是分析特定后果对其它事物的影响及利益损失并归结为某种风险指标。
(6)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应遵循最低合理可行(ALARP)原则。ALARP原则是指任何系统都存在风险,而且风险水平越低,即风险程度越小要进一步减少风险越困难,其成本会呈指数曲线上升。也就是说,风险改进措施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最终趋于零,甚至为负值。因此,必须在风险水平与成本间折衷考虑。如果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所得风险水平在不可接受线之上,则该风险被拒绝,如果风险水平在可接受线之下,则该风险可接受,无需采取风险改进措施;如风险水平在不可接受线与可接受线之间,即落人ALARP区(可容忍区),这时要进行风险改进措施投资成本风险分析或风险成本收益分析。
分析结果如果证明进一步增加风险改进投资对电力企业的风险水平减小贡献不大,则该风险是可接受的,即允许该风险存在,以节省投资成本。ALARP原则的经济学解释类似投入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一样,风险与风险措施投入间的风险曲线也呈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3.3电力企业QRA常用方法
根据电力企业QRA的工作内容和实现要求,结合电力企业本身特点,电力企业QRA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安全检查表即实施安全检查的项目明细表;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技术和故障模式影响分析与致命度分析(FMEACA)技术;风险与可操作性研究技术;事件树分析技术;基于概率影响图技术、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可靠性工程技术期望值法、风险主观、客观估计法、模糊评估法等。
一、什么是风险管理
简单地说,风险管理就是企业应对市场风险防范、处置措施和方法的系统的管理机制。建立了一套这样的完备的防范、处置机制,在常规市场一般意义的风险和非常时期突发的市场风险来袭时,企业才不会手忙脚乱无所适从。为要建立这样一套机制,有必要对风险及风险管理进行深入的分析,增强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或防患于未然,或化解于无形,以保证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风险。风险和危险的含意是不同的,风险含有不确定性,而其结果的概率是可知或可预估的;危险则只意味着一种不好的预兆。因此,有时虽有危险存在,但不一定冒其风险,要想方设法去改变风险发生的条件,化解于无形或降低至最小,使之不发生或最小限度的发生,甚至利用风险所带来的转机,开辟新的生产经营领域及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风险可以这样定义:风险是活动或事件消极的、不希望的后果发生的潜在可能性。风险一般具备以下要素:一是事件将发生不希望发生的变化;二是事件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三是事件将引起不良后果。
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必须结合各行业、各企业自身的特点,符合或顺应其客观发展规律。企业风险管理是指生产过程中,风险管理部门对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分析、评估,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的过程。
表层上看,风险管理是对生产经营活动或行为中的风险进行管理;深层次上分析,风险管理是指主体通过风险识别、风险量化、风险评价等风险分析活动,对风险进行规划、控制、监督,增大应对威胁的机会,以成功地完成过程并实现总目标。风险管理的主体是风险管理人员,客体是生活经营活动中的风险或不确定性。大型、复杂的生产活动过程,应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和相应的风险管理负责人。
二、如何进行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过程包括风险规划、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处理和风险监控等几个阶段,下面分述之。
风险规划。指决定如何着手进行风险管理活动的过程。风险规划确定一套完整、全面、有机配合、协调一致的策略和方法并将其形成文件的过程。这套策略和方法用以识别和跟踪风险区、拟定风险缓解方案、进行持续的风险评估,从而确定风险变化情况并配置充足的资源。在进行风险规划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有:风险管理策略、预定义角色和职责、各项风险容忍度、工作分解结构、风险管理指标体系。风险规划过程的运行机制是为风险管理过程提供方法、技巧、工具或其它手段、定量的目标、应对策略、选择标准和风险数据库。其中定量的目标表示了量化的目标、应对策略有助于确定应对风险的可选择方式、选择标准指在风险规划过程中制定策略、风险数据库包含历史风险信息和风险行动计划等。
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即识别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源和风险因素,包括面临的和潜在的,对它们进行特性判断、归类,并鉴定风险性质。风险识别的目的是减少结构不确定性,即发现引起风险的主要因素,并对其影响的后果做出定性、定量的估计。这一步骤需要明确两个问题:一是明确风险源并对其进行分类;二是对风险源进行初步量化。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是一项有持续性、反复作业的过程和工作。因为风险具有可变化、不确定性,任何条件和环境的变化都可能改变初始风险的性质而产生新的风险。对风险的识别,不仅要通过感性认识和经验进行判断,更重要的,是必须通过对各种客观统计资料和风险记录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从而发现各种风险的规律及特征。常用的风险识别方法有:专家调查法(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情境分析法、故障树分析法等。
风险分析和评价。风险分析和评价是在对风险进行识别的基础上,对识别出的风险采用定性、定量分析,估计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范围、风险严重程度、变化幅度、分布情况、持续时间和频度,从而找到影响安全的主要风险源和关键风险因素,确定风险区域、风险排序和可接受的风险基准。在分析和评价风险时,既要考虑风险所致损失的大小,又要考虑风险发生的概率,由于衡量风险的严重性,风险分析和评价的目的是将各种数据转化为可为决策者决策提供支持的信息,进而对各风险事件后果进行评价,并确定其严重程度排序。在确定风险评价准则和风险决策准则后,可从决策角度评定风险的影响,计算出风险对决策准则影响的度量,由此确定可否接受风险,或者选择控制风险的方法,降低或转移风险。风险分析和评价的主要方法有:专家打分法、蒙特卡罗模拟法、概论分布的叠加模型(CIMM模型)、随机网络法、风险影响图分析法、风险当量法等。
风险处理。风险处理就是对风险提出处置意见和办法。通过对风险识别、估计和评价,把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严重程度,以及其他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可得出发生各种风险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再与公认的安全指标相比较,就可确定危险等级,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以及控制措施采取到什么样的程度。有效处理风险可以从改变风险后果的性质、风险发生的概率及风险后果大小三个方面,制定或施行多种策略。
科比公司对新港作业分公司联合处理站的储罐、管道及安全阀进行了风险评估(Risk-BasedInspection,以下简称RBI)。主要分析其潜在的失效模式和失效可能性,计算失效后果并确定失效风险的大小,按照失效模式、失效可能性和风险等级给出适宜的检验策略,按照设备风险水平提出科学合理的检验周期,保证检验工作的深度和合理性,提高处理站安全稳定运行的可靠性;
一、RBI技术概述
1.1RBI技术简介
RBI的中文意思是“基于风险的检验”,是对系统中固有的或潜在的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给出风险排序找出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以确保本质安全和减少运行费用为目标的一种管理方式。
传统检验包括两种:基于时间的检测方法和基于环境的检测方法。与传统的检验方法和大检修计划相对比,RBI技术全面考虑了评价对象的经济性、安全性以及潜在的失效风险,根据不同设备的失效机理确定相应的检验计划。
RBI的创新之处在于它是一种系统和动态的检验方法。一方面RBI充分考虑设备早期的检验结果和经验、服役时间、设备损伤水平和风险等级来确定检验周期,另一方面RBI提供了合理分配检验和维修力量的基础,它提供保证对高风险设备有较多的重视,同时对低风险的设备进行适当的评估,允许操作者将精力集中于高风险的设备上,应用有效的检验技术加以检测,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1.2RBI技术原理
RBI将设备在使用期间可能发生的风险与设备在用检验相联系。应用风险分析,将工艺流程中所有的设备(包括管道)按风险进行排序,在此基础上可仅对高风险的设备,按照其损伤的特点,采用有效的检验方法进行检验,显著降低其风险,以使流程中所有设备在下一个运行期间的风险都处于低的、人们可接受的风险水平。按照RBI方法制订的检验计划对中等与低风险的设备都不需要检验。因此说,RBI是一种制订优化检验程序的方法,采用这一方法可降低设备风险与生产成本。
1.3RBI的分析方法
RBI的方法可概括为定性和定量两种,如果按等级划分,包括定性分析、半定量分析和定量分析三种。
2装置工艺描述
该站的生产系统主要包括稠油处理系统、稀油处理系统、污水处理系统
1)稠油处理工艺
稠油处理工艺流程如图2-1:
2)稀油处理工艺
稀油处理工艺流程如图2-2:
3)污水处理工艺
二、工艺危害性分析
联合处理地面工程的主要危险危害物质有稠油、稀油、原油破乳剂等,派生危险有害物料有硫化氢和轻烃油气。
三、软件中风险计算的基本原理
3.1软件中风险计算方法
ORBITONSHORE和ASTRBI软件由DNV(挪威船级社)开发,是以定量风险评价技术为基础的RBI专业软件。ASTRBI软件考虑储罐建造结构,对罐底板和罐壁板分别进行风险分析,识别风险来源。
风险(RISK)=失效可能性(LOF)X失效后果(COF)
3.2风险矩阵
风险矩阵是风险的直观表示,而风险是失效可能性与失效后果(人身安全,环境危害,经济损失)的组合。
图5-3 风险矩阵
(1) 失效可能性等级划分
失效可能性指的是设备每年可能泄漏的次数,风险矩阵将失效可能性分为5个等级,具体划分见表4-1,每个等级是由按定量计算后的失效可能性确定的。
(2) 失效后果等级划分
失效后果的量化是按照失效后造成影响区域面积的最大值来确定的,风险矩阵按照面积的大小同样将失效后果分为5个等级,具体划分见表4-2。
表4-1 失效可能性等级划分 表4-2 失效后果等级划分
失效可能性等级 调整后失效可能性 等级 面积
1 0.000000to0.000010 A
2 0.000011to0.000100 B 1m2到10m2
3 0.000101to0.001000 C 10m2到100m2
4 0.001001to0.010000 D 100m2到1000m2
5 0.010001to10.00000 E >1000m2
四、风险评估实施过程
为保证风险评估的顺利进行,评估人员制订了详细的工作流程,整个风险评估过程完全按照流程图进行实施。
图5-1风险评估工作流程图
五、风险分析结果
5.1风险分析目的
装置平稳、安全、满负荷、长周期运行的需要对设备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装置的风险评估在以下几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①掌握装置的总体风险状况及装置、单元、工段之间风险水平比较;
②找出装置中的相对危险的区域(损伤机理复杂、风险水平较高或失效可能性相对较高),分析原因,制订合理降低风险的措施;
③找出下次检验应优先或重点安排的设备与管道;
④确定可延长检验周期的设备;
⑤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优化检验方案,制定有针对性的降低风险的检验策略,确定检验范围、检验手段,并对检验的有效性进行评估。
5.2定性风险分析结果
定性分析工作分为可能性等级的确定和破坏后果等级/健康后果等级的确定。
在进行了风险定性分析评估后,将联合处理站内各区块的定性分析结果(概率×后果)进行排序(详见表6-1)。
表6-1联合处理站各区块定性风险分析结果
序号 区块名称 可能性等级 后果 风险等级
破坏性后果 健康性后果
100 稠油处理站 2 C A 中低风险
200 稀油处理站 3 D A 中高风险
300 污水处理站 3 C B 中低风险
5.3联合处理站风险分析结果的治理措施
风险的两个因素一个是失效可能性,另一个是失效后果。RBI主要针对失效的可能性进行研究。
5.3.1管线系统安全隐患的治理措施
管线系统经常出现腐蚀穿孔、存量泄露、渗漏、弯曲变形、保温层下腐蚀及外保温脱落等情况,对装置的安全平稳运行构成安全隐患。此外,管线材质中化学成分的不均匀也将加速基体金属的腐蚀。焊接缺陷的存在也可造成焊缝的应力与间隙腐蚀。
为了防止管线系统安全隐患的发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对于高压蒸汽管段腐蚀严重,污水处理站管线腐蚀穿孔等安全隐患可采取选用合理的保温防水结构、筛选性能优良的防腐涂料方法。
②对经常出现腐蚀穿孔、渗漏、管线弯曲变形等情况做好监检测。监检测方法包括定点测厚、腐蚀挂片、化学分析等。
5.3.2储罐区的安全隐患的治理措施
储罐失效形式主要有储罐底板和壁板发生局部腐蚀穿孔导致罐内盛装介质泄露,若遇明火源可引起火灾爆炸事故,以此构成极大的安全隐患。通过分析发现储罐内易于腐蚀失效的部位是罐底板内表面和壁板表面1.5m
以下,这些腐蚀部位接触的介质是污水,其主要腐蚀形式是电化学腐蚀,若污水中矿化度高及罐内操作温度较高,则会加剧腐蚀速度。
为了防止储罐区安全隐患的发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涂层保护+阴极保护联合防腐。
②油品储罐进液管宜从罐体下部接入,若必须从上部接入应延伸至距罐底200mm。
③油品储罐需装设阻火器、机械呼吸阀、液压安全阀,四周设防火堤,进出口管道处设金属软管连接。
④油品储罐设液位计和高液位报警装置,必要时可设自动联锁切断进液装置。油品储罐宜设自动截油排水器。
[关键词]风险分析;风险监控;预警技术
中图分类号:F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0-0094-02
一、化工企业风险分析
化工企业不论规模大小,在生产过程中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这些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是企业生产的安全隐患,一旦失控,将会造成诸多安全事故,给企业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1.化工企业生产特点及风险类别
化工企业生产所用的材料和最终的化学成品基本都具有一定的危害性,操作人员必须认真谨慎;生产规模比较大,生产工艺和技术也愈来愈复杂,自动化生产程度加大,对各方面要求也比较苛刻。
化工企业风险有很多种类,不同风险产因、特点、处理方法都不同,为了便于对风险进行科学有效地控制、处理和预警,有必要对风险类别进行划分。一般来说,化工企业风险分为静态风险和动态风险两类。静态风险是主体,一般是由生产设备和生产系统的不完善导致的,这类风险不可避免,只能利用先进的技术将风险降到最低。动态风险则是不定风险,主要是由生产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导致,所以具有不确定性,属于潜在风险。这类风险可以通过加强技术管理和安全管理尽量避免。
2.化工企业风险辨识
风险辨识就是生产过程中及时发现和识别系统中的危险源,从而更好地预防和控制风险的发生。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方法。
(1) 在生产阶段初期,对系统中的危险源进行宏观测算和分析,称之为预先危险性分析法。以硫化氢输送为例,进行预先危险性分析,列表如表1。
(2) 在具体的生产工艺过程中,对相关的设备和操作进行风险分析,确定相关生产过程的安全性,即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下面以DAP工艺过程为例进行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列表如表2。
(3) 在具体的某种工程操作之前,有相关的技术和工作人员根据经验对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隐患和风险进行估计,即工作危害分析法。
(4) 用事件树分析法,对某个系统或设备已经发生的事故和有可能出现的事故按照先后顺序进行树形示意图分析。下面以油罐底板的腐蚀穿孔为例:(如图1所示)
二、化工风险监控与安全管理预警技术概况
风险监控与安全管理预警技术是一种新兴技术,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预防和控制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和事故。该技术实质上是利用一定的系统和机制对生产现场的风险事故进行超前性的信息警告并且尽可能的避免相关事故的发生。与其发生事故后尽力补救,不如尽可能地减少事故的发生,即防患于未然。因此,风险监控与安全管理预警技术正在从应急模式向监控预防模式转变,将事故预防关口往前移动,把分散独立的事故处理体系整体化、有效化、系统化,以动态风险管理方式为主,并且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对风险进行动态监督。此种技术还在不断地研发和发展中,目前可以满足化工企业对于风险管理的要求,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和探索对化工企业的稳定、安全高效运行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化工风险监控与安全管理预警技术的运用
1.采集风险信息
一般情况下,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有两种收集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一种是人工收集的方式,应用比较普遍,企业会安排比较专业的安全管理人员对风险信息进行收集和处理;另一种是企业利用专门的风险信息采集系统进行收集,但是对企业条件有比较高的要求。另外,具体的信息收集形式包括随机收集、专项收集和自下向上的广泛性收集。
2.企业风险的辨别和管理
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风险辨别和管理一般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对风险进行辨别并且分类处理,然后根据相关标准对风险进行等级评定,最后科学有效的进行风险的控制和处理。
如果风险级别较低,则可按常规步骤处理,即识别、处理、监控和预警、消除隐患。但在风险很严重的情况下,企业应该停产整顿,直到安全隐患降至可控制的范围为止。
3.信息传输、储存和分析
如上面所述,采集风险信息有两种方式,他们对应的信息处理方式也不同。人工收集的信息应先传至安全信息中心,处理分析之后将相关数据传到企业网络服务器中。利用信息采集系统收集的信息处理步骤也类似,对于服务器里的数据信息应当进行更为详细、科学地分析和处理。
4.风险预警提示
风险预警机制的目的主要是通过警示信息,对相关的安全管理进行恰当的指示,从而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化工企业中出现的风险级别不同,相应的风险预警也是不同的。如果在风险级别很高的情况下,则必须及时警示信息,使安全隐患在最短的世间内得到妥善解决。若风险相当严重,比如IA和IB级别的危险源,则有必要重大风险警示信息。
5.安全管理动态监控与对策
利用特定软件对企业的安全管理进行全面地动态监控是十分必要的,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控制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在将风险信息传至企业的网络服务器之后,就可以从生产现场、责任单位和相关人员、风险处理等方面展开动态监控了。
总之,对于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风险,无论大小,都应当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其控制住并且采取科学有效的安全措施对后序事务进行处理。所谓的安全措施具体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利用相关的设备软件和相应的安全标准对各个生产层次都进行科学有效的安全管理。
6.紧急事故应急措施
如果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发生紧急事故,此时应按照提前制定好的应急方案来进行救援和部署。具体方案步骤如下图所示:
四、结语
对化工企业风险监控和安全管理预警技术进行研究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最小的事故发生率基础上,保证企业安全、稳定、快速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人身安全三者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 杨萍.化工企业风险监控与安全管理预警技术[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2)
[2] 田启明.化工企业风险控制与安全管理综述[J].环保安全,2013.(11)
[3] 邓奇根,化工企业风险监控与安全管理预警技术[J].安全技术及工程,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