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02 15:11:2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基础文学知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如何培养出学生较好的文字功底并拓宽写作的知识面是写好作文的基础,本文将针对学生文字功底和知识面的培养进行系统的讨论,为作文教学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关键词】
作文培养 文字功底 知识面 重要性
写作不但在考试中占据着很大的分数额,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要有效的掌握写作技巧,让写作能力得到提高不但要了解写作的重要性,同时也要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并具有相当广的知识面。以下我们将对这几方面进行一一的探讨。
1.学好作文的重要性
1.1 现实要求
首先,作文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着频繁和广泛的应用,书信、日记、申请、报告等的写作都需要一定的作文功底。其次,优美的作文语言不但可以使文章增色,也有助于提高我们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让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和准确地组织自己的语言并进行表达。最后,作文是考试中的一个环节,并且占据着很大的一部分分数,提高写作能力,取得良好的成绩是学生时期的重要任务之一。
1.2 对学生学习的帮助
作文能力提高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语文分数的提高,作文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也是有很大影响的。大文豪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道:“作文是各科学习成绩、各项课外活动的经验以及平时思想品德的综合表现。”由此,作文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作文写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文科试卷的成绩,没有好的文笔自然写不出优美的词句,得不到高的分数。然而作文对成绩的影响并不仅在此,它对其他学科成绩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好的作文能力能够提升学生的理解力,反之,作文达不到一定的标准在应试审题上就会形成障碍。根据调查可以得知,有85%的学生会因为审题不清而出现错误,70%的学生会因对概念无法正常理解而影响平时的应用。这都跟作文有着密切的关联。
因此,为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加强在校期间的作文培训,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十分必要。
2.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虽然学生在写作的题目上往往都可以将试卷填满,但是在所得分数上却有着很大的差距。写作是一门对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科目,想要写好作文平时的阅读和积累是不可少的。不但要多读书、读好书,更要学会在题目上和思想上进行创新。学以致用,将接触和掌握的文学知识充分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去。只有日积月累才能渐渐提高自己的文字功底,在面对不同类型的写作题目时都可以如鱼得水。
综上所述,培养出良好的文字功底和宽阔的知识面是写好作文的基础。那么,如何在这两方面得到提高我们将在这里做一下全面的说明:
2.1 提高学生的文字功底
(1) 勤于观察
想要写出深入人心的作文就少不了对周遭事物的细微观察。万事万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因此,在观察时就要去利用规律从更深的层面把握事物,挖掘事物的特点和内涵。有句话说的好: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美,而是我们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想要写出好的文章,提高自己的写作功底就要比别人更好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
(2)不断尝试
马谡纸上谈兵,最终也不过是个没有实战经验的将军。写作也是如此,想要真正掌握写作的技巧,提高自己的文字功底就要不断练习。在平时的练笔中找到更多的写作题目、挖掘出更多的观点。只有在反复的实践中才能让我们的思维彻底活跃起来,从而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增强对文字的驾驭程度。
(3)增强与他人的交流
一个人的智慧和学问永远都是有限的,在作文写作的学习当中就要学会运用集体的智慧。加强与他人的沟通和讨论,往往能让灵感迸发出新的火花。学生在写作中一个重要的得分点就是主题的创新和把握,因此,在热烈的集体氛围中找到更好的立意和切入点也能够为文章增色许多,而题目的标新立异也是文字功底的一种良好表现。
(4) 学会借鉴
学生写作能力强弱在对知识的变通和应用上有着非常明显的表现。想要更好的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就要学会“抄”的方法。当然,这里的“抄”指的并不是抄袭的意思,而是学会去借鉴好的东西,然后经过自己的加工和创造使它真正成为属于自己的东西。这对于写作水平的提高有着极大的帮助,有技巧的“抄”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写作和鉴赏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也是不可忽视的。
2.2 知识面的扩宽
知识面的扩宽对写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这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达到的目标,这需要在日常的学习中不断积累。这方面需要遵循三个最基本的原则:
(1)端正学习态度
我们读书扩展知识面并不是单纯地为了提高自己的成绩,而是为了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生活,开阔自己的视野。如果一味的以考试作为前提去读书就会将自己陷入一个死角,永远也不可能掌握更多的知识。
(2)从兴趣入手
许多的学生在一开始并没有读书的习惯和爱好,因此在最初的读书习惯养成时要以兴趣为切入点,之后再慢慢地扩大读书的范围。从一开始就钻研些生涩难懂的书籍反而会挫伤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对知识面的开阔大为不利。
(3)多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
这一点就要求学生要张开嘴去与人沟通。接触多范围多层面的问题讨论,这也是一个十分有效的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面的方法。在言谈之中,学生就会潜移默化地将谈论的内容、涉及的知识记在脑子中。这些都是日后写作的基本素材和丰富经验。
【结 语】
写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学生平时不断的努力和积累。当然,这些方面也离不开老师的指导与支持。学校和家庭应该积极配合学生的学习,创造出更多、更好的阅读环境和交流环境,能让学生在轻松和愉悦的环境下提高自己的文字功底、扩宽知识面、提高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的基础与前提,只有让学生积累足够的语文基础知识,才能增强其语文理解能力及应用能力,并最终提升语文素养。但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中尚且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基础知识教学的高效开展,比如教学内容实用性低下、灌输式教学形式十分普遍、教学方法呆板等,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策略予以应对,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教学实效。
一、实用性策略
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学好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基础,也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实用性为中心实施基础知识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将那些使用频率高的基础知识当成学习的重点,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这些知识的意思,并通过竞赛、游戏等形式加深学生对这类知识的印象,也可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有运用这些知识的机会,最终实现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的目标。在新课标教材中,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致可分为五类,分别是:(1)词语;(2)短语成分;(3)常用修辞;(4)单句成分;(5)二重复句。因此,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应善于将基础知识归纳为以上几种内容,并有重点、有策略地引导学生加以学习,以加深学生记忆,确保学生能熟练记忆并灵活运用,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
二、引导性策略
受传统教学形式的长期影响,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在讲解基础知识时,仍然沿用以往的圈点知识点,硬性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以实现牢固记忆的目的。这种强化背诵的方式过于死板,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仅不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而且还不利于其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科学引导学生,让其对语文基础知识点做到充分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印象,更易于背诵。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的《木兰诗》一文时,当学到“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时,教师可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叙述意思,学生也可通过小组协作的形式学习课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仅能深刻理解这段话的详细意思,而且还对句子的特点有了更清楚的了解,这样再背诵就比较容易了。引导性教学法,不仅扎实践行了新课标倡导的“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理念,并且让学生学会了自学、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法,促使学生以学习主人的身份积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更主动的态度参与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还提升了自身的学习能力。
三、趣味性策略
关键词:中学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教学策略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或者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中学生一定要了解和掌握的语文基础理论知识就是所说的中学语文基础知识。基本上包含古代汉语知识、常用文体读写知识、文学体裁及鉴赏知识等内容。虽然新课改大纲中要求语文学习更重视实践以及扩展语文学习范围,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但并不代表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就要被忽略或者忽视,不管何时,语文基础知识教学都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它决定了学生未来在语文上的造诣。
一、中学阶段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必要性
1.教学语文基础知识,是当代语文教育的进步之举
语文基础知识是对语文学习有关规律所进行的科学概括以及学习方法的总觉,因此进行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以及语文能力不可缺少的内容。从语文发展历程的视角来看,虽然古人并没有学习过语文知识,可他们却是从语言实践中进行学习,并且付出远比现代人更多时间与精力去学习的。而新时代对语文知识结构进行建设,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语文方面少走一些一些弯路,少花不必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从该方面来看,进行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绝对是语文教学历程上的进步。
2.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需要语言理论的指导
从心理学教学来看,语文基础教育是学生学习潜能刺激以及完善潜能的阶段,在该阶段中更重视语言学习的科学性,因此需要语言理论和科学知识的引导与刺激,将学生的学习潜能开发出来。就学生学习语文来说,现代语文教学是不能和传统语文教学一样让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依靠老师不断向学生灌输各种知识,让学生在糊里糊涂中学习知识,自己体会以及摸索所学知识的含义,必须将学习态度改变为非自觉性,任凭感觉和经验来学习,因此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语文能力训练和指导的大纲知识,
3.语文教育被赋予新的要求
进入21世纪之后,对语言文学赋予新的使命,对其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何为更高、更新的要求呢?简而言之,就是用最经济的语言材料,将信息量最大化地传递出去,并且信息拥有最高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表达效果最大化。
4.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中学生无论在口语还是书面表达能力方面,还达不到完美标准,因此为了适应时展需求,必须满足学习需求。语文教学就在学生学习语文中发挥很好的教学功能,用科学的语言和知识来辅助、发展以及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这一点至关重要。
二、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策略
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初中时期,学生的性格以及学习情感正是开始形成阶段,因此,在该阶段教学中,老师必须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出来并且充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举办一些语文知识竞赛、成语竞赛或者书法比赛,等等,利用这些有趣的比赛,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进而刺激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提高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让教学显得更生动、更活泼,而且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活跃、知识点的记忆更深刻,带来的教学效果也更佳。
2.坚持知识与训练统一的原则
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需要讲述语法、修辞、标点等知识,让学生对各种语文概念了解,掌握不同语法、修辞、标点带来的不同语言效果。不仅如此,还要加强练习,通过不断练习来加强所学知识。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作为引导者存在,利用知识与训练相结合的方式来体现语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再将其转化为学习能力。
3.与语言应用实际相结合
进行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要求老师在教授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文章分析,还要将其和语文基础知识相结合来讲解文章内容,令学生充分感受到语言带来的文学魅力,并且了解语文中各个语法、修辞以及逻辑带来的作用。同时,在讲解语文基础知识时要结合实际。比如,在讲述一节基础知识内容时,根据学生对其掌握的情况来找寻学生欠缺的基础知识并重新重点讲解。
4.把语文基础知识综合起来进行教学
语文知识中语法、词汇、修辞、标点等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的。比如,学生在学习句子的时候,必然要先将词汇、标点以及修辞等知识掌握,不仅如此,句子的使用也涉及到逻辑,因此它们之间是相互融合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存在。初中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培养以及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简单来说,就是培养学生能够综合运用语文各种知识的能力。因此,将语文基础知识综合起来教学十分必要,不仅丰富课堂内容,还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5.合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新课改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在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老师要正确运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比如,在对一个句子进行讲解时,老师不能只顾自己讲解,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来分析这个句子的语法、修辞、逻辑等,如果在分析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或者词语,可以查字典学习,如果还是不懂可以记录下来,等到老师讲解的时候进行提问,这样就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化被动为主动,对所学语文知识也更加深刻。
三、结论
综上所述,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十分重要,它是满足学生语文学习和需求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实践经验积累起来的知识,同时也要掌握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之间的关系,重视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必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的语文基础打好,促进正确的学习态度形成。
参考文献:
[1]李秋实.浅谈中学语文基础知识教学[J].教育实践研究,2010.
关键词:初中;语文;知识;积累;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249-01
一、引导学生进行基础词汇积累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有效的词汇积累也是学好语文的前提。汉语文化博大精深,同样的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中就可能会有不同的含义,通过不同的口气进行表达也会有不同的效果,我们要在听讲、阅读时正确了解别人的思想,要在说话、写作时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必须掌握丰富的词汇,才能够更好的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更好的开展学习生活。教师在教学生读课文时,对课文出现的常用词语的掌握要达到“四会”,即会读、会写、会解释、会运用。这“四会”的落脚点在于运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前段时间比较盛行的《汉字英雄》节目,其实就是对于人们词汇知识的一个综合考察,想要获得“英雄”称号,就必须掌握良好的基础词汇知识。
例如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多观察、多积累,遇到不熟悉的词汇就及时的记录下来,通过查字典、请教老师同学进行解决,一步步的消灭知识盲区,切忌不懂装懂、存心应付。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丰富词汇积累途径,通过小组学习、班级学习等形式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比如让组织学生每天在黑板一侧更新一些常见的易错字、易错词,大家每天都学会一点点,久而久之就能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还可以定期进行“听写大会”,考察学生对于近期学习词汇的掌握程度,让他们不断进行知识巩固,提升记忆效率。
二、引导学生进行名言警句积累
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或普通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名言警句易于留传,是浓缩的精华。在交谈、写作中,一句精当的名言、警句,往往使谈吐生色,文笔增辉。或画龙点晴,一语中的;或者言简意赅,阐述深刻;或妙语连珠,意趣横生。所以教学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做好名言警句的知识积累,以便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为他们的阅读、写作打好基础。如学习《论语》十则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适当地进行拓展阅读,让学生认识到《论语》是语录体散文,许多内涵丰富、言简义丰,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日常生活用语,像“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小不忍则乱大谋”、“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至今还被人们频繁引用,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这样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还能够让他们了解到名言的出处,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认知能力。长期积累既能构建自己的写作素材库,一旦运用起来就会信手拈来,又会陶冶性情,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为人生发展奠定基础,使学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运用名人名言指导自己的行动,提升他们的综合品质。
三、引导学生进行成语典故积累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既代表了一个故事典故,又是一种现成的话,很多又有比喻引申意义而被广泛引用。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成语典故知识的积累能够拓展学生的词汇范围,丰富他们的学习生活,让他们在故事中愉悦地学习、轻松的积累知识。
1、从源头入手,引导学生正确学习成语。我国的成语大多出自古代典籍,弄清它们的源头及含义,在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中,才不至于张冠李戴。笔者在教学中针对农村初中生成语积累匮乏的现状,坚持每天给学生讲解一个成语故事,名曰“天天成语”。比如“黄粱美梦”这一成语,很多学生容易写成“黄梁美梦”,如果教师能够将典故讲述一下,就能够让学生认识到“黄粱”是指事物,“粱”字就不会写错了。
从课文入手,丰富学生获取知识途径。入选初中教材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里面有大量常用的成语。教师要充分发掘和利用教材中这一宝贵的语言资源,并适当的拓展延伸,日积月累,学生成语积累量会相当可观。例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就有典故:“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出处:《淮南子》:“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结网”,是希望得到对方的引荐;又比如李白的《行路难》典故一:闲来垂钓碧溪上,出处:指姜尚被周文王重用一事,典故二:忽复乘舟梦日边,出处:指伊尹受成汤重用一事,两个典故的含义:表达自己不甘消沉,继续追求的信心。
如果学生不了解这些典故,就很难进行诗词的理解,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流,通过师生点评形成良性互动。这样,学生学得主动,学有所得。学生既学习了课文,又在迁移阅读中拓宽了视野,产生了朗读经典的强烈愿望,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成语,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自然会受益匪浅,有效的进行知识的积累。
四、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积累
一、初级中学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管理模式硬化,不利于教师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目前,我国不少初级中学的教学管理模式还处于行政管理模式阶段,具有权威性,即强调上下级之间的指令与服从关系。这种管理模式侧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检查与监督行为,而忽略了教师教学本身的授技与反馈功能。这不仅很大程度上抹杀了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还大大降低了教师在教学管理中的积极性。这种管理模式在较长的时期里逐渐形成常态,使得教学管理趋于僵化,继而影响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
(二)教学管理观念滞后,不利于教学质量的评价 教学质量评价是教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提高教学能力,是学校教师科学管理的关键环节。当前,初级中学教学质量评价普遍只注重目标指标而忽视过程指标、只注重教师工作效绩而忽视教师工作表现。譬如,教师所教学的班级学生的考试成绩、中高考的升学率等成为教学质量评价的直接依据,而对学生知识积累与身心成长等因素不予考量。中学是人才培养的摇篮,除却对学生灌输应有的知识技能,还应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注重科学合理的健康成长。因此,这种评价方法是缺乏科学性的,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同时还会引起教师之间的不良竞争。
(三)教学管理体制缺乏“人本”思想,不利于师生心理健康当前,现行教育价值观普遍强调“社会本位”思想,要求教育要以国家、集体、社会的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强调教育必须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服务,从而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在这种观念下,教师和学生都不能在这个过程中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意见,只有支配观的影响,这就难以成为管理工作中的主动参与者。?教学管理体制的机械化,容易使得师生成为教与学的机器和工具,不利于其心理健康,譬如,教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学生的厌学和焦虑等现象。
二、初级中学教学管理问题解决对策
(一)师资培训――是智力资源的根本点教育是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因此,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教师培训不应再局限于知识培训和适应性培训,而应强调教师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具体如下:教师应将学习研究与实践创新紧密结合,探求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努力方向;教师应将教育科研成果、教育教学实践转化为自身教育实践的动力和能力,使创新实践成为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创新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学生吸收知识的能力与积极性,而不是“填鸭式”教学的传统模式。
第一:积累字音字形、成语
一是立足教材,二是利用报纸、杂志等阅读材料,三是利用考试题,把常见的字音字形积累下来,抄到笔记本上。抄的多了,记得多了,学生就会总结运用了。在课前,我让学生出有关字音字形的题目,题干要求和高考题一样,每个人都要出1—3个小题,一个同学出题,然后让另一个同学来做题(不要老是由一个同学来做),其他同学则把黑板上的题目记下来,接着做题;讲台上的同学做完之后,出题的同学就要面向全体同学讲题,讲题不能就题论题只说答案,要会延伸和拓展。例如,学生讲到成语“抛头露面”中“露”的字音时,以点带面,把常见的带“露”的成语都找出来(读lù的成语有风餐露宿、抛头露面、藏头露尾、崭露头角、初露锋芒、初露头角等;读lòu的成语有出头露面等),还让同学们区分记忆“抛头露面”和“出头露面”,进行分类记忆。实践证明,时间一长,学生学会了出题,学会了讲题,学会了应用,而且手中的题目越积累越多。我笑谈说,同学们手中的这些笔记本就是一个很好的题库。见到字音字形这一题目时,学生的对题率较以前高了,学生也有兴趣乐意去学出题、做题了,增强了这一基础知识方面的信心。成语方面,例如带“不”字的望文生义容易出错的成语,有不刊之论、不易之论、不赞一词、不足为训等,再例如,带有双重含义的成语,有灯红酒绿、按图索骥、想入非非、不绝如缕等,让学生们课下积累,而且同学之间资源共享;还可以根据成语设置情境或采用造句或写短文等形式加以练习、巩固。
第二:积累句、段、篇
一提名言名句名篇,学生就会认为背了只是为了默写。事实上,凡是为了考试而记忆的,考完后一般是都忘了,基本上不理解名句的意思,不会拿来表达和交流,不会运用到写作中。事实上,背诵名句不只是为了默写得满分,它还能看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我给同学们举例,总理在看望季羡林老先生时,提到了“和合故能谐”(《管子兵法》)及“名为治平无事,实有不测之忧”(苏轼《晁错论》)名句,通过这,可以看出温总理个人深厚的文化素养。还有,把名句运用到写作中,可以为文章增添文化底蕴,说的实际些,一个学生在高考作文中能够活学活用所学过的名句,并且恰当、符合文章旨意,这样一定会为文章增色不少。还有,读名著时,我指导学生做好笔记,记录人物描写精彩的段落,景物描写精彩的段落,议论精彩的段落,心理刻画精彩的段落,对话精彩的段落,记好之后去体会名家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让学生学得写作精华和深邃。对学生来说,不管课内的还是课外的,只有看得多了,记得多了,悟的多了,练的多了,才能在应用和拓展上运用自如,游刃有余。
第三:教材是例子,是最好的例子
比如学到史铁生的《我的母亲》(选自《我与地坛》)时,让学生感悟文章的情感,体会文章的构思,品味文章的语言等,让学生仿写作文《我的母亲》。再比如,学到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时,就文章“不违农时……”这一段联系现代社会、联系胡总书记的科学发展观,让同学们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还有《齐桓晋文之事》,就孟子的仁政思想拓展延伸等。把教材读懂,理解透彻,能活学活用,就能够理解读懂课外的文章了,再去做阅读理解和写作文就不会有畏难情绪了。
第四:根据情境,应用拓展
【关键词】职业高中;语文学习;基础学习;能力提高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拥有一技之长,特别是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技术人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青睐。因此,对于我们中职学生来说,不仅要真正习得技术本领,还要具有厚实的语言基础,努力提高文化素养,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和交际运用能力。那么,我们怎么让学生具有这样的能力呢?
一、分析中职学生语文学习现状
我们的中职学生多是中考中的失败者,更多的学生是没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的。他们语文基础薄弱,没有形成一定的语文知识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更是在语文学习上缺少方法。选择上职业中学往往不是他们的兴趣所至,而是无奈的选择。他们较多地存在自卑感,学习只是应付考试,能够毕业。因此,他们不愿意学习,没有学习兴趣,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但是,我们的中职语文非常强调学生的语文基础的学习和提高,在《教学大纲》中就有重视基础模块教学的要求。我们在贯彻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下,要为培养合格的应用人才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因此,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要有耐心和恒心,更要有爱心和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从而让他们在不断学习和运用中提高语文能力和水平。
二、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基础知识教学效果
职业高中的教育教学是分成两块的,一块是技能教学,一块是文化教学。学生往往在技能学习时,认真程度较高,因为那是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择业和为以后的工作生活的“饭碗”而学习。而在文化学习时,则是得过且过,混日子。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基础,提高他们掌握的效果又是必须的,如何处理呢?
(一)尊重是前提,关爱是保证
我们的学生因为文化科学习基础比较差、学习能力比较弱。他们有着一定的自卑心理,生怕老师说他们笨,说他们没有出息。因此,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呵护他们已经可怜的学习情感。在语文语言基础的教学中,我们要适当降低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要求,要注意基本学习方法、学习行为的点拨和引导。只要学生有点滴进步都应肯定与表扬,只要学生在尊重老师的前提下有一些不够到位的行为也没有必要严厉对待。如在《荷塘月色》学习的第二课时时,我先检查上节课强调的一些字词的书写,结果上黑板的两名学生听写的很差。而且其中一个学生下讲台之前还有意无意地把粉笔砸到讲台上。我如果在以前对这样的事情肯定不会放过的,但是这次我努力忍住,还是微笑着让同学们自己检查听写情况,自行订正,并提高要求让他们准备下节课继续听写。课后,我找这名学生谈心,问:“最近课堂学习状态不好,怎么回事啊,对老师有意见可以提啊!”学生本以为我至少会要他道歉,甚至会“小题大做”,没想到我会这样跟他交流,连声说:“老师,对不起,我错了,下节课,我保证默写好!”如此,本来可能使得师生关系僵化、恶化的情感,被我的尊重与关爱化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兴趣也提高了,至少在基础知识检查时他们表现都能够优秀起来。
(二)加强兴趣激发,增强语言运用
阅读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但是学生不喜欢一成不变的阅读教学模式。因此,我们要选择教材与学生生活、兴趣相关的方面来开展教学。从而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语文学科的魅力。如李白的《将进酒》的学习,我让学生说说自己在参加同学的生日宴会,或是参加过的一些宴会以及观察到的成年人在喝酒时劝酒的话语。然后,告诉学生:李白这首诗就是一个很好的劝酒词,大家结合注释说说李白这个劝酒词高明在什么地方?然后带领学生来学习这首诗,这样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学习。另外,在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学习时,我们一起讨论李白写这首诗的心情、情感,让学生有感情朗诵表达李白情感的相关诗句,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肢体声情并茂地来表现这样的诗句。学生在近乎表演中,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而我相机进行点拨、强调,使得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这首诗歌的内容、情感与主旨,提高了教与学的效果。
三、运用激励方法,提高运用机会
语文教学中的语言基础学习需要老师的激励,需要课堂中学生的语言运用“活”起来。如在《雷雨》学习时,我就让学生先认真研读写周朴园的内容,让学生品味周朴园的“善”中藏着恶,“爱”中隐着“伪”,让学生联系社会生活说说这样为富不仁之人的丑恶,提高了学生分析能力、审美能力,还拓宽语文教学的思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和思维能力。而在一些课文中我就让学生诵读揣摩。如在舒乙的《梦和泪》学习时,我在解决字词障碍之后,激励学生带着情感去读,在读中读出情感,然后再写写这样的情感。
另外,我在教学中,还注意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让他们能够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个性化的、富有创新意义的提问,轮流发言,相互交流,潜移默化地加强语言交际能力训练,帮助学生克服胆小、害羞、害怕讲错的心理,提高基础知识的学习与运用。
总之,厚实的语言基础是职高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要重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加强、调动学生的语言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提高。如此,学生提高了文化修养,必将为他们专业才能的发挥增添机会,从而实现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效果。
参考文献
学习评价本意是指凭借一定的组织、程序、方法以及技术手段,针对知识转化程度以及个体经验的累积效用的价值判断与测量实践。“知识转化程度”是指“知识”从教师流向学生的传递效率与效果;而 “个体经验的累积效用”,则指在教与学的日常交互以及知识转化传递过程中,学生有目地的反思性建构个体经验的能力及程度。教学意义上的“知识转化程度”与“个体经验的累积效用”通常被综合理解为“教学或学习效果”。在学习评价的实践中,以“知识转化程度”作为指标反映的主要是事实知识、原理知识的扩散、掌握;以“个体经验的累积效用”作为指标鉴定的则是技能知识和人力知识[1]的生成、运用。学习评价实践中的这两个层面构成了其主要内容。科学的学习评价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有力保证,能够促进教与学行为的调整,促使教、学实践活动日趋完善。而不恰当的学习评价则会阻碍学生取得最佳学习效果,严重时甚至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相对于教育教学的系统设计,学习评价只是其中一个微观环节。这个小环节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教育教学发展的不同时期,学习评价的标准、内容、方式方法、导向总是处于不断的改变革新之中。这一方面反映了宏观框架下大环境与教育教学的交互状况,教育的发展与国家利益、政治、哲学、社会思潮、知识范型的更迭等外部因素紧密相关;另一方面也说明,学习评价理论在具体实践的微观层面的多元取向,学习评价需要依据评价背景、评价对象、评价目的、评价内容的不同灵话地采用不同的评价模式与方法。也就是说,学习评价的设计、实施主要围绕满足、实现教育的目的和要求展开,其价值取向以及由此衍生的方法策略必然一致于教育观念以及教学理念的规定性。相应的教育教学观念、模式的推行、转变必定会带来与之相匹配的学习评价模式的变革。学习评价也必然需要通过在不断的调整革新中匹配教育教学的系统设计,以促进教学实践的整体完善。
高职美术基础课程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先导课程,课程的设置目的,是籍此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综合训练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启发。希望学生通过学习美术基础课程后能够具有一定的绘画再现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再是能够综合运用个人能力,寻找形式语言、材料媒介等个体感受点;通过美术基础课程的学习实践,扩展学生的美术文化视野,为链接后续的专业艺术设计做好铺垫。高职美术基础的学习评价主要是采用一定的方法技术作出关于学生对于高职美术基础课程的学习效果的反馈,根据这个反馈信息,相关教育要素作出相应调整、改进,以保证教育目标要求下的教育效果的现实化和最优化。
目前,高职的教育改革正勃然盛兴,美术基础课程在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下,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组织选取方面均做出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取得了许多有益的成果。在教育教学观念变革的前提下,高职美术基础学习评价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以期匹配课程的整体设计,保障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当前教育界关于学习评价研究在观念上达成的共识,首先表现在评价目标是以多元的综合能力评价取代了传统的单纯知识评价;其次,评价角度综合了注重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再次,关照了评价主体多元化、交互性等特征。在方法上注重了量化评价与质性描述的结合等。这些积极的探索与有益的成果极大的丰富了传统学习评价,保障了学习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以及可接受性,给高职美术基础学习评价研究提供了经验和启发。
但是,也应该看到,当前高职的学习评价的方法论主要取自自然科学、数学学科,学习评价的方法技术和模式主要借鉴甚至挪用了工科职业教育的经验模式[2],这将导致以此参照所建立的学习评价在观念与技术上与高职美术基础课程审美教育的人文价值属性之间的不匹配,甚至是产生价值冲突与矛盾。在此情况下,学习评价并不必然对教育教学产生积极正向作用,因为教育观念决定评价技术。如果说高职教育的培养模式决定了高职美术基础课程的技术、技能导向,那么,美术教育的自身规律、特点与本质要求则决定了美术基础教育的人文、审美价值取向。现实中的高职美术基础教育往往“顾此失彼”——盲目扩大技术、技能导向,忽略简化人文、审美取向,事实上,在技术理性观念以及因果原则主导下的高职美术学习评价不免导致评价的定量化和结果的标准化,这将使经验、反思、情感、个性、自由、想象、理解、领悟等这些审美教育中至为重要、关涉意义和价值的因素失落于学习评价视野之外,那么,艺术设计专业所需的一定的艺术审美素养、创造能力以及设计意识的培养自然无从谈起,最终则会有悖于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与“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盖因于此,开拓新的人文关照视角,尊重高职美术基础的学科规律,理解美术基础课程的人文价值属性,不仅是建立关于美术基础学习评价的正确观念,深化高职美术基础学习评价改革的契机,还是探索关于美术基础学习评价具体方法技术的进路。
在这里,强调人文视角并非是要搁置对掌握美术基础客观具体的技能与专门知识的理性评价,而是要在对于“事实问题”研究的同时,将“价值问题”纳入研究视野。也就是说,高职美术基础学习评价并不仅是针对美术基础知识转化程度进行的被动的反映,其尤其需要摒弃威权独白的方式方法,深入到情景、现场以及学习主体的内在角度,对学习主体的“个人经验”作出解释性理解,达成基于主体间性的对话与理解,产生意义共享。
2人文视角与能力本位、就业导向的关系
谈到职业教育,大家的共识是职业教育是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所需的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职业教育活动并不重视个体价值,个性发展的需求要让位于社会发展需要。因此,作为职业教育课程一分子的高职美术基础教育也应该淡化人本性目标,忽略个体的价值与意义,并以此作为高职教育特点的体现而予以强调。这其实反映了对职业教育语境中“能力”概念的理解偏差,对“职业能力”与 “职业技能”的概念的混淆,从而造成了对职业教育的简单化、片面化的理解。
在19~20世纪整个社会全面变化的背景下,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激荡使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此起彼伏,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实践活动,转而面向更为超越甚至是更为颠覆的“人”的领域——从追求人格完善的自由主体的塑造到自我与自身关系的沉思和实践。正是由于不同文化历史时段对人类理性以及人的主体观念的不同认识和理解造成了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教育评价理论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的嬗变。因而,教育的发展总是伴生着观点的论战。然而相对于教育视野中一切变化的因素,作为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成其为最终归宿的“人”,始终属于教育的“终极关怀”。从理论根源上看,教育的前提总是是基于不同的人性假设,教育问题的实质是人的问题。所以,从根本上来说教育是一种人文活动,兼具关涉“客观事实”的科学性与关涉“价值、意义”的人文性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特点,对于将二者对立起来的的任何非此即彼的观点都是有失偏颇的。
同样,作为教育类型的一种,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仍然是职业教育高扬的旗帜。例如,给我国职业教育极大启发的职业教育的典型——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能力”是指“胜任工作任务所需要的所有要素的综合,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2]。而且,即便是对于具体的“操作技能”的分析,认为其至少是知识、心里运算过程和操作行为三者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并且“同时涉及职业态度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心理素质和智力的提高,审美意识的提高等”因素。职业能力是建立在“具有纵深的职业工作环境以及职业劳动组织的基础上”[3]的行为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综合,其所涵盖的层面远较静态的知识与技能复杂的多。并且,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强调职业能力与生活世界的不可割裂的关系。凡此种种,无不说明,当代职业教育的人本取向充分观照、尊重与理解人的发展、需求、自由、创造、人格与尊严等,肯定了非智力主观因素在职业培养中的积极意义,并以此作为基底来培养面对复杂、多变的工作世界的社会职业人,因此,就本质而言,高职美术基础学习评价研究的人文视角凸显了其在培养“完整的、平衡发展的人”、“全面的人”[4]方面的导向价值,与职业教育的能力本位、就业导向并不矛盾。
3高职美术基础学习评价伦理
高职美术基础学习评价伦理本身即为一种价值判断标准,是判断其评价实践(操作过程与评价结果)对“真、善、美”——即客观、公正、理性原则的符合程度的标准。评价主体的价值尺度是高职美术基础学习评价伦理的出发点。在这个尺度的恒量下,首先需要与时俱进的理解评价双方的权力关系,尤其须对教师的威权强势定位进行扬弃。
高度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职美术基础教育过程的应有特点,因为任何美术内容的学习都不仅仅是依靠书本理论的学习就能够掌握的。高职美术基础教学正是通过美术实践的路径体验升华出个人审美能力,从而达成其美育功能的教育目标。因此,高职美术基础教学活动本身并非适宜精确量化,那么,高职美术基础学习评价中的所谓量化必然都是相对的,所以,其评价结果须依赖评价者的经验和直觉。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若无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有正确的理解与理性的把握,学习评价产生不了实质性的增值效益。多元价值观下的学习评价强调主体多元,但无论评价主体的形式是教师,还是学生自评、互评,评价双方只有在批判反思精神的引导下建立民主的平等与对话关系,才能达成交往共识。
此外,由于学生本身是具体的、丰富多样的个体,并非是整齐划一的抽象的“人”。每位学生各有不同的禀赋,性格特点各异。加之,艺术类高职学生入学时的美术基础也是参差不齐,对课程学习的参与程度和接受能力也不相同。因此,学习评价者宜采用多种评价标准,综合考量个体在各自基础上的发展。学习评价应当发挥导向、激励作用,而不是使被评价者沦为被评价差异化的惩罚对象,挫败其对于高职美术基础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