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一般贸易的特点

一般贸易的特点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02 15:11:2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一般贸易的特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般贸易的特点

第1篇

商务英语一般是指在进行国际贸易中用到的英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商务英语的范围不断扩大,不仅包括在国际贸易中可能用到的英语,还包括在国际交流和交往中经常使用的英语,因此,商务英语的含义应该包括国际贸易和对外交流两部分。商务英语不同于一般英语,学习商务英语课程,不仅要求学院提高英文水平和交流能力,更多的是向学员传授西方经济贸易相关的知识,如西方的企业管理理念、工作心理和工作方式,以便学员可以掌握如何正确合适的与外国人打交道,促成经济合作或经济贸易。商务英语所坚持的文化理念都源自于国际贸易,因此商务英语是在一般英语的基础上,结合经济贸易的特点发展而来的,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商务英语要求英语基础知识扎实、口语能力强等。

1.2商务英语的特点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商务英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更广阔的外延,其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首先,商务英语的专业性很强。商务英语用到的场合很多,包括国际金融、国际营销、经济等领域,甚至包括与国际经济活动相关的法律体系等。因此,商务英语需要用专业术语和专业语法将复杂的贸易活动和对外交流表达清楚。这同时也该外行业理解商务英语带来了困难,一个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语或语法,在商务英语中会有不同的含义。如“drug”的日常含义是“品”,但是在商务英语中是指“滞销品”的含义,这是因为品不能在市场上公开出售。又如“country”的本义是指“城市、农场”等,在商务英语中,取其外延含义用来形容距离的遥远;其次,商务英语文化之间的差异非常显着。全球化的交流常遇到的困难就是文化的差异带来的交流困难,有时甚至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而产生冲突或矛盾。如“dragon”一词,在我们中国的文化中,我们都是龙的子孙,龙被认为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代表吉祥幸福的神物,而在西方国家中的意思却恰恰相反“,dragon”一词含有恶魔、邪恶的意思;再次,商务英语语言简单易懂,且语言多缩略。对此具有代表性的解释是发过语言学家马丁内的语言经济原则,该原则认为:经济原则的前提条件是保证语言交际功能的顺利完成,同时人们对语言活动中的能量耗散要符合经济的要求。也就是说在进行经济活动中,人们所使用的语言要简介凝练,这样可以极大地节省工作时间和精力,提高生产效率,符合经济活动的要求。典型的例子是:外汇一般用“forex”代替完整的表达“foreignexchange”;最后,商务英语一般语言规范且正式,这与经济活动的严肃、谨慎特点密切相关,经济活动一般涉及交易双方的利益,这些经济活动要求用于严谨规范、具有法律效力,不能使用容易产生误解或歧义的词语,以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或经济损失。所以,商务英语中一般少口语性词语,如表达“买”的意思时会用“purchase”而不是“buy”。

2、如何在国际营销过程中正确使用商务英语

基于商务英语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在国际营销中要合理正确的使用商务英语要综合考虑三个方面,即背景知识、交际技巧、语言决策。

2.1背景知识

使用商务英语时要充分考虑商务英语所使用的背景知识,贸易双方的工作人员要对自己及对方的文化知识和环境内容进行充分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游刃有余的在国际营销中使用商务英语。在了解对方的背景知识时,要了解对方的、忌讳或避讳的习俗或习惯、所处的地理环境、生活环境等,揣摩对方的心理特点,尽量避开双方都敏感的话题,避免交易的失败。针对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要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这样才能更加顺利的完成交易。

2.2交际技巧

在适当场合运用合理的交际技巧,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国际营销中,除了要充分了解对方的背景知识,做出正确的语言决策外,还要善于运用合适的交际技巧,灵活展现语言的艺术和魅力,调节现场尴尬的气氛从而促进双方愉快的交流。因此,在使用商务英语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使用合理的措辞,当面对不同的交流对象时,要在第一时间根据其背景知识对其思维习惯、心理特点等作出判断,然后运用合适的交流技巧,提升自我的交际能力。

第2篇

从1950年以来的58年间,我国有20年出现贸易逆差,37年出现贸易顺差,1年达到贸易平衡。我们将1950年以来我国贸易差额变化分三个阶段进行分析。

(一)贸易差额规模较小阶段(1950-1977)

在这28年间,有10年出现逆差,其中,1950年逆差最小为0.3亿美元,1974年逆差达到最大仅为6.7亿美元,平均每年逆差为2.62亿美元。有18年出现顺差,其中,1961年顺差最小为0.4亿美元,1973年顺差达到最大仅为6.6亿美元,平均每年顺差为2.68亿美元。因此,这一阶段无论是顺差还是逆差规模都很小,变动幅度也很小。

(二)以贸易逆差为主阶段(1978-1993)

在这16 年间,有10年出现逆差,平均每年逆差为63.5亿美元,规模超过100亿美元的有3年,1985年逆差达到最大为149亿美元。有5年出现顺差,平均每年顺差为50亿美元,1983年顺差最小为8.4亿美元,1990年达到最大仅为87.4亿美元。有1年出现贸易平衡。这一阶段,总体上是以逆差为主。

(三)持续贸易顺差阶段(1994-

2007)

从1994年开始,我国进入持续贸易顺差阶段。以2004年为界,可分为顺差规模较大阶段和规模迅速扩大阶段。前一阶段(1994-2004年),11年累计顺差达到2819.3亿美元,每年平均顺差规模为256.3亿美元,大部分年份顺差规模均维持在200亿-400亿美元规模。后一阶段(2005-2007年),2005年顺差1020亿美元,2006年1774.7亿美元,2007年达到2622亿美元,这三年每年平均顺差规模达到1805.5亿美元。

二、我国贸易顺差增长的特点分析

为了进一步说明我国贸易顺差的特点,我们分别从中国贸易区域、贸易方式、贸易主体和出口产品结构四个方面,对我国贸易顺差来源地及特点进行分析。

(一)贸易区域特点分析

从双边贸易的角度,按净出口来源的区域特点来看,我国贸易顺差主要来自少数几个贸易伙伴,贸易顺差增长对美国、香港和欧盟贸易依赖程度较高,而逆差来源则相对分散。取中国最主要的10个贸易伙伴:美国、欧盟、东盟、日本、韩国、澳大利亚、香港、台湾省、俄罗斯、印度在1984-2007年间的双边贸易顺差情况进行分析,国际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地是:香港、美国和欧盟,中国对香港地区一直保持着较高的贸易顺差,1984年为37.4亿美元,到2006年和2007年分别为1445.3和1716.2亿美元。从1995年以后,我国对美国和欧盟双边贸易实现顺差,尤其是对美国的双边贸易顺差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成为我国贸易顺差最大来源国,2006年和2007年中美贸易顺差值分别达到了1445和1633.3亿美元,对我国贸易顺差贡献度累计值81%和61.2%;2007年我国对这三个贸易伙伴的贸易顺差累计值4691.8亿美元,对我国贸易顺差贡献度为179%。而我国逆差来源则相对分散,例如最大逆差来源地:台湾省、韩国和日本,2007年贸易逆差分别为775.6、476.2和318.8亿美元,累计1570.6亿美元。

(二)贸易方式特点分析

从贸易方式来看,我国贸易顺差主要是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而近年贸易顺差主要来自于加工贸易。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按贸易方式分1985-2007年我国贸易发生了如下变化:1985-1990年,我国三类产品(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都不具有比较优势,为贸易逆差国;1990-1997年,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产品比较优势不断增强,一般贸易成为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1997年以后我国一般贸易产品比较优势有所下降,加工贸易净出口不断增长成为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源泉。1990年我国加工贸易实现贸易顺差,净出口达到67亿美元,以后一直保持稳定增长,2007年达到2492.5亿美元,而一般贸易净出口变化幅度较大,2002、2003、2004年净出口均为负值,2005、2006和2007年却大幅增长,分别达到了354、851和1099.3亿美元,这也是造成我国净出口波动性增长的重要原因。可以说,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同时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是我国贸易顺差稳定快速增长的保障。

(三)贸易主体变化特点

从我国贸易主体变化情况来看,我国已经形成了以“三资企业、私营企业、集体企业和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贸易格局。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对我国1995-2007年内外资企业贸易情况进行分析,1995年外资企业进出口总额分别占到我国进出口总额32%和45%,同时外资企业进出口贸易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内资企业增长速度,尤其是出口贸易,从1995年的468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6955.2亿美元,13年间增长了13.8倍,而内资企业出口增长仅为4.1倍。外资企业在1998年实现贸易顺差,以后顺差快速增长,并于2006、2007年超过内资企业实现912和1361.2亿美元,对我国贸易顺差贡献度为51%和51.9%,所以外资企业进出口贸易的迅速增长是我国贸易顺差不断增长的主要源泉。

(四)出口产品结构分析

虽然我国总体上在进出口增长、产品结构优化和出口竞争力提升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就目前情况而言,贸易顺差还主要集中在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上,我国保持贸易顺差的原因主要还是基于劳动力成本低廉的资源禀赋。根据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在食品和活动物(SITC0)、饮料和烟酒(SITC1)、杂项制品(SITC8)三类产品中具有比较优势,从不同贸易产品贸易顺差贡献度来分析,在2003年以前,我国贸易顺差产品主要为食品和活动物(SITC0)和杂项制品(SITC8)两类产品,1994-2003年间,食品和活动物和杂项制品对贸易顺差的贡献度达到了30%和150%以上。而在2003年以后,制成品(SITC6)和机械及运输设备(SITC7)两类产品的净出口正在逐渐成为我国贸易顺差的重要来源,而SITC0和SITC8两类产品的贸易顺差贡献度有所下降,2007年对我国贸易顺差的贡献度分别为7.34%和79.8%,这说明我国资本密集型产品不论在竞争优势还是贸易顺差的贡献度都有所提高。

三、我国贸易顺差规模剧增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我国贸易顺差规模急剧扩大,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全球化使国际制造业加速向我国转移,由此转移部分贸易顺差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制造业加速向我国转移,在亚太地区形成了以我国为加工装配中心,以东亚为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方,以欧美为技术研发方、品牌持有方和主要市场的产业链,使我国对美欧顺差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东亚对美欧顺差。2007年,我国对美国顺差1633.3亿美元,对欧盟顺差1342.3亿美元。而同期我国对台湾逆差775.6亿美元,对韩国逆差476.2亿美元,对日本逆差318.8亿美元,对东盟逆差141.9亿美元,以上逆差累计达到1712.5亿美元。

(二)国际市场需求强劲,对我国形成严重依赖

近几年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对我国产品需求强劲。2004-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率超过3.0%,最高达到5.4%,世界贸易增长率均在6.0%以上,最高达到8.0%。我国制造业基地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很多企业反映近年来出口订单明显增加,一些公司由以前的抢订单变成挑订单。一些公司由于订单量都很大,而且客户还在继续加单,公司春节期间没有放假,各生产线都已满负荷运转。随着我国出口产品国际市场份额的不断提高,国际市场对我国产品的依赖程度也不断增强。目前,我国超过50种机电产品占世界市场份额80%以上,轻工产品占60%-70%,纺织产品占30%。从短期看,国际市场采购商没有替代选择,只能从中国采购。

(三)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了大规模顺差有其历史必然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和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制造业的产业链迅速延伸,配套供给能力大大提高,国产料件的竞争力不断增强,我国加工制造业在全球产品供应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稳步上升,“中国制造”已经得到了全世界的公认,我国正处于经济起飞和工业化发展阶段。目前我国是世界消费品生产和出口大国,而很少从发达国家进口消费品。由此可见,我国大规模顺差产生是目前经济发展阶段的必然反映。

(四)我国特殊贸易结构是造成大规模顺差的客观原因

从进出口商品结构来看,我国进口产品以能源、原材料、技术设备为主,出口以低附加值的消费品和机电产品为主。在国内投资需求减弱的情况下,这种贸易结构一方面造成能源、原材料、技术设备进口增速减缓,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市场容量有限造成制成品出口大量增加。从贸易方式看,我国加工贸易占据半壁江山,而且已成为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源泉。

(五)国内综合优势集中释放造成大规模顺差

一是我国劳动力优势明显。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素质相对较高,具有不同知识层次的人才储备,适合工业制造业上、中、下游各个环节对各种层次人才的需求,使我国劳动力资源无论在绝对数量还是质量层次上均具有优势。二是投资环境明显改善。近年来我国通过发行国债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铁路、公路、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为吸引外资、扩大出口创造了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三是产业综合配套能力大大增强。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的产业链迅速延伸,配套供给能力大大提高。目前我国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已形成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家电、机械、光学仪器等比较完备的产业集群,在方圆数公里之内,企业均可以实现产业配套。尤其是加入WTO后的过渡期,国际产业加速向我转移,制造业产能快速扩张,目前已进入集中释放期,推动了出口大量增加。

在一国工业化的过程中,随着制造业竞争力的不断提高,出口能力明显增强,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国内生产对进口的替代效应越来越强,贸易顺差的出现不可避免。目前我国所处的国际分工地位、经济发展阶段以及自身资源优势决定了我国贸易顺差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我国与所有贸易伙伴的贸易均是在公开、透明、非歧视原则下进行的,贸易顺差的取得是公平贸易的结果。

四、未来几年我国贸易顺差走势分析

由于国家经济政策的一些调整,从近期贸易顺差情况来看,我国进出口增速有所放缓,进出口差距有所缩小,但是顺差的趋势还将继续下去,主要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和国内需求的不足,鉴于目前国内消费需求的状况,不大可能引起进口的快速增长,使得贸易顺差增长的势头短期内不会得到有效缓解,不过我国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却对贸易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我国自2005年7月实行汇率改革以来,当月人民币升值2%,之后人民币已经累计升值超过11%。随着人民币持续升值,其抑制出口、扩大进口的作用将会进一步显现。

二是从长期看,我国进口价格涨幅将高于出口价格涨幅。从进出口商品结构来看,我国出口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而大多数商品我国并无国际话语权,因而价格上升的空间极为有限;我国进口的主要是能源、原材料等大宗商品,如原油、铁矿石、农产品等,此类商品受国际价格上涨的左右,且价格将呈现不断上涨趋势。我国出口企业受上游能源、原材料中间产品价格上涨的冲击,同时下游出口价格却难以提升,利润空间明显收窄,会使我国贸易顺差规模扩张受到一定抑制。

三是我国即将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出口增速也将逐步回归到世界平均水平。据WTO 统计,2007年年初我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出口国,到8月份,我国月度出口总额1114亿美元,首度超过德国(1058亿美元)。2007年我国出口总额12180.2亿美元,同期德国出口总额为13000多亿美元。按照两国目前的出口速度,如不考虑汇率变化,预计2008年我国出口总额将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从国际经验看,世界主要贸易大国一般都要经历出口增速迅速增长,到维持相对平稳,再回归到世界平均水平的发展阶段。因此,我国的出口增速将逐步回归到世界平均水平。

综上所述,对于我国贸易顺差的未来走势,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个基本判断:(1)未来几年内,我国贸易顺差规模仍将继续扩大,但增幅会逐渐回落。预计于2010年前后我国贸易顺差规模将达到顶峰,即4000亿美元左右,然后趋于稳定或逐步回落。(2)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国对外贸易将继续维持顺差。我国出口基数远远大于进口基数。2007年出口总额12180.2亿美元,为进口总额9558.2亿美元的1.27倍。考虑到我国贸易顺差存在的各种长期因素,我国出口规模大于进口规模的格局短期内不会改变,我国贸易顺差在今后一定时期内还将继续存在。

参考文献:

[1]张旭宏,庞锦《我国贸易顺差未来走势分析》,国际贸易,2007,12.

[2]许瀚文《2007年我国贸易顺差情况分析》,中国对外贸易,2008,02.

第3篇

摘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既提供了统一的规则又提出了更高的保护要求。知识产权保护的全球化规则和国家利益属性存在着矛盾,特别在加工贸易中,由于加工贸易两头在外的特点决定了这一问题的复杂性。重新界定加工贸易中知识产权的保护原则和范围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逢径。

关键词:加工贸易;知识产权保护;侵权界定;商标侵权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生产国际化的发展,国际分工呈现出以价值链为基础生产的强劲趋势。在这一变革过程中,许多发展中国家依靠其劳动力比较优势,加工贸易得到迅速发展,但由于发达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而引起的知识产权争端也越来越多。我国作为加工贸易大国,在知识产权方面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障碍,与发达国家产生了许多摩擦。这给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实际上,知识产权保护主要是为了通过维护知识产权所有人的权益,保护和鼓励创新。但同时,知识产权保护的滥用也有可能损害公共利益,损害市场竞争。知识产权保护存在一个“适度”问题。本文主要以耐克滑雪夹克商标侵仅案为例,以适度保护为基础,对加工贸易中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及侵权行为的界定作一些分析。

一、耐克滑雪夹克商标侵权案简述与问题的提出

2000年6月,浙江嘉兴市银兴制衣厂接到浙江省畜产进出口公司一笔4000多件夹克衫的来料加工订单,加工费为每件26元。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银兴制衣厂加班加点准时完成服装的加工。夹克衫成品被送到了深圳文锦渡海关的仓库。2000年8月12日,进出口公司通过深圳文锦渡海关报关出境,拟经香港转口出口到西班牙,在2000年9月10日交付给委托加工方——西班牙CI—DESPORT公司。2000年8月19日,耐克公司以这批服装侵犯了“NIKE”商标权为由,向深圳文锦渡海关申请扣留这批服装;2004年8月24日,深圳文锦渡海关对这批商品进行了扣留。随后美国耐克国际有限公司以银兴制衣厂、浙江省畜产进出口公司、西班牙CIDESPORT公司侵犯商标权为名,状告到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2002年l2月,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最后判定:CIDESPORT公司、浙江省畜产进出口公司、银兴制衣厂构成共同侵犯美国耐克公司的商标权。判决赔偿损失30万元人民币。

这一判决引发了在加工贸易中知识产权保护,特别是商标权保护的问题。给我国许多以定牌加工或贴牌加工的企业带来了许多困惑。这是以美国为基础的国际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规则和发展中国家在加工贸易中经济发展、市场竞争和公共利益之间如何协调的问题。

二、加工贸易中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全球规则与国家利益协调

(一)加工贸易特点及其知识产权保护

加工贸易是指从境外保税进口全部或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经境内企业加工或装配后将制成品复出口的经营活动。加工贸易主要包括来料加工、进料加工和结转深加工三种形式。来料加工是指进口料件由外商提供中方加工,企业既不需付汇进口,也不需用加工费偿还,制成品由外商销售,中方加工企业收取加工费的加工贸易。进料加工指料件由经营企业付汇进口,制成品由经营企业外销出口的加工贸易。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的区别在于,来料加工中外商和中方加工企业是委托加工关系,料件和制成品的所有权并没有转移,中方只收取加工费;而在进料加工中外商和中方加工企业是买卖关系,料件和制成品的所有权转移。结转深加工是指进口料件在经过隶属于两个不同海关管辖,加工企业初次加工和深加工之后复出。

加工贸易实际上是生产国际化的产物,是跨国公司生产环节的国际延伸,是企业组织方式和生产结构的国际重构,是生产活动的外部契约化。其生产各环节的联系方式虽发生了变化,但其生产的本质没有变化。在加工贸易中,不论是哪种贸易方式,加工方都是接受委托方的委托进行生产,加工方实际上相当于委托方的一个临时性加工车间,只是这时他们之间是通过契约方式连接起来的。加工贸易其销售市场都是委托方所制定的国外市场。因加工贸易是在不同国家、不同企业之间进行,所以在加工贸易方式下,经常使用国外客户的商标或品牌并要求印上其他国家生产的宇样并且产品的造型、生产技术可能会涉及专利、商业秘密等。这必然涉及有关委托方或其他方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问题,涉及到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在加工贸易中,由于加工贸易的特点决定了加工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的复杂性和侵权认定的困难。这一问题处理不当将会给加工方以及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国家带来较大的利益损失。

TRIPS协议是目前有关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方面的最权威的规定。他对各国在有关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主要遵循的内容作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但TRIPS协议没有针对加工贸易作出特别规定,下面我们将在TRIPS协议一般性规则的基础上,结合以上案例,探讨加工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及侵权行为的界定。

(二)加工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的原则

由加工贸易的特点可以看出,加工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应该是传统知识产权保护范围的企业间延伸,重点应是知识产权侵权利益所在地或最终产品目的地。从生产环节来看,应该是加工贸易委托方。从进出口角度来看重点应是进口。但我国现行的《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在加工贸易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某些过度保护问题。其结果是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出口贸易。因此,我们认为,加工贸易知识产权保护应该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1.终端市场保护原则。从这一原则出发,海关对进口货物可以行使扣留权,对出口货物不能行使扣留权。我国的现行的《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是以WTO《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为基准修订的。但是一般人并不知道的是:TRTPS协议只要求成员国(地区)海关对有知识产权问题的进口货物进行扣留,但并没有要求对有类似问题的出口货物进行扣留。比如TRIPS协议的发起人之一美国,就并没有在制定其本国《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时将对出口货物的盘查、扣留包含进去。美国的规则是,认为自己的知识产权被侵犯的权利人可以谋求通过司法程序来表达自己的诉求,但若这批有侵权嫌疑的产品申请出口,知识产权权利人却不能要求美国海关对其加以扣留,美国海关没有这样做的义务。但是中国海关却有这样的义务。在这个案例中深圳文锦渡海关忠实地履行了这一义务,于是银兴制衣厂加工的这批服装被扣留了。从事后的结果来看,正是因为货物被扣留,才使原告方耐克公司在法院的和举证获得了优势。若货物没有被扣留,那么耐克公司要想获得充足的证据,则要等到这批服装运出国门再调查取证,还需要立案、侦破、审讯,需要一个漫长时间的过程。耐克公司的诉讼几乎无法完成。在这个案件当中,耐克公司充分地利用我国的海关制度让自己的利益得到了保护,而我国的企业却因为这样的制度的约束,根本没有缓冲的余地。”这样的一个条款给中国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2.加工方无过错责任原则。受托企业作为委托方的生产加工方,其行为应以委托方的委托为依据。如果加工企业在履行其合同时有明显的过错侵权行为,则它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否则侵权责任只能以委托企业为准。如果加工企业无过错,则不应承担任何责任。

3.损害的公平赔偿原则。首先,加工贸易侵权赔偿应以损害为前提,如果侵权行为已造成损害,则侵权方必须向受害方给与赔偿。其次,损害赔偿的大小应以损害的程度与大小和侵权方获利的可能大小为基础来进行计算。

三、加工贸易知识产权保护及侵权范围界定

从以上所述加工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的原则可以看出,加工贸易侵权行为的界定范围应该既有其一般性特点,也应该有其自有特点。就一般民事侵权而言,传统理论认为民事侵权行为应当有四个构成要件:损害事实的客观存在、侵权行为的违法性、违法行为和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行为人的主观过错。但是随着我国司法实践的发展,传统民事侵权理论被逐渐简化甚至抛弃。例如,2001年重新修改的《商标法》规定,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的行为属于侵权行为,实际上删除了旧商标法以行为人主观故意作为侵权构成要件的要求。对于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他人商标的行为,《商标法》及其细则一直没有把行为人主观故意作为认定侵权行为的标准之一。从现有法律法规看,行为人的主观过错已经不再是商标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了。甚至有人主张,“明知”和“故意”是刑事制裁的标准,而不是确认民事侵权的标准。这一主张和我国《民法通则》对过错责任的一般规定是相悖的。对于损害事实,我国与商标有关的法律一直没有将其作为判定民事侵权行为的构成要素提及。与传统民事侵权理论相比,我国商标司法实践已将构成商标民事侵权的要素简化到了极点,即只要实施法律界定的商标违法行为,即构成侵权。但是,这种法律规定上的粗略可能给法院认定商标侵权带来问题。

就本案而言,根据传统民事侵权理论,很难认定被告的行为属于商标侵权行为。首先,被告行为对原告造成损害的可能性就不存在。由于所有产品将在西班牙销售,被告不会损害原告在中国的任何商业利益。而在产品的销售地——西班牙,原告不拥有对某商标的权利,因此,原告在西班牙的相应利益(如果有的话)也不会受到损害,所以民事侵权构成要件之一项损害事实不存在。姑且不论被告是否存在侵权故意以及被告行为是否违法,损害事实之一项要素不存在,在传统民法理论上被告的行为就不构成侵权行为,反过来讲,当原告不可能因被告的行为而遭受损失时,将被告行为认定为侵权并判令其承担责任也违反了法律最基本的公平原则。除了传统民法理论外,商标法的相关理论也能支持被告行为不构成侵权这一判断。商标最本质的作用在于标示产品的来源,商标侵权导致消费者对产品来源产品误认,进而损害注册人的商业利益。

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

一、高职院校国际贸易教学的特点分析

从高职院校国际贸易教学内容上来看,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可以划分为以下几部分内容:第一,学习国际贸易发展的历史阶段,尤其是在资本主义获得快速发展时期的国际贸易一般的规律和发展的特点。在这一部分主要介绍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发展规律、世界市场的发展和国际分工的产生等等;第二,学习国际贸易的基本学说和理论,这一部分主要是从自由贸易、地区保护贸易和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几个角度进行介绍和讲解。在自由贸易的学习中,要让学生对比较成本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和绝对成本理论有基础的了解和把握;地区保护贸易理论则要让学生了解到保护幼稚工业理论、重商主义理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要让学生对产业生命周期、国际分工和国家竞争理论有足够的了解;第三,学习国际贸易政策和方针,自由贸易区、保护贸易区以及关税壁垒、关税政策和鼓励出口等理论知识进行基础学习;第四,学习国际贸易相关的贸易现象这部分主要是从跨国公司、服务贸易和世界贸易组织的角度进行国际贸易理论的学习。

在国际经贸专业的学习中,国际贸易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框架是非常重要的。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到国际贸易基本的理论和原则、贸易政策和贸易措施等等。

二、高职国际贸易教学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首先,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缺乏学习动力,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难度。国际贸易涉及到的理论非常繁杂,涉猎面非常广,是一门专业理论课程。很多基本概念理解起来非常抽象,在实际中又缺乏案例作为支撑,学生学习起来有较大难度,如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的话,那么教学效果显而易见。国际贸易课程一般安排在学生开学之后的第二学期,这个时候学生掌握的经济学的知识是非常少的,加之学生自身的素质参差不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做到全面兼顾,这给教师的备课和教学带来很大困扰。

其次,国际贸易教材内容陈旧,不符合经贸现实。目前,在高职院校国际贸易理论课教学中使用的教材无论在教学内容、教学结构上都没有创新之处,教材编写者受到自身能力的限制,往往在书中直接应用其他学者的理论,并采取被理论界和专家学者们都认同的观点,很多教材对国际贸易的新趋势剖析地非常浅显,举例来说,管理贸易政策和战略性贸易政策在很多书中涉猎很少,但是这两种政策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主要的贸易政策形势。在介绍关税税率的时候,高职院校的国家贸易教材中也很少介绍协定税率,而这种税率早已经在国际贸易中普遍应用。

最后,高职院校的教学方法比较枯燥和单一。教学过程并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如果不能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学生则难以提升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受到高职院校教学条件和国际贸易的课程特点,高职院校在教授这门课程的时候,大多是以讲授为主的,也就是教师一味地将,学生被动地听,学生在学习中完全没有自我思考和自我探索的空间,难以获得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对国际贸易理论的把握不深,如果仅仅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那么学生很难深入了解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理论和概念,更谈不上灵活地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实际贸易问题的解决。

三、高职院校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调整

第一,高职院校应该进行区别教学,明确划分重点章节和非重点章节。国际贸易教材中所包含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但是高职院校分给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的课时是比较少的,教师不可能将教学内容面面俱到的介绍到,让重点章节和和实际联系在一起,笔者认为国际贸易理论知识、国际贸易政策、区域经济一体化、世界贸易组织等内容是学习和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室可以适当延长课时,进行详细讲解。对于非重点章节,教师可以提纲挈领,让学生了解理论知识概况即可。

其次,要进行综合知识点的教学,为学生展示国际贸易理论和实务的最新发展态势。国际贸易理论本身枯燥晦涩,教材编写一般落后于实践前沿,如果教师教学时还照本宣科,那么学生势必会觉得枯燥乏味。教师应该不断了解国际贸易最新发展状态,并将之扩充到国际贸易理论教学之中去,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国际贸易的最新现象。在引入国际贸易基本理论概念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最近一年世界国际贸易和本国对外贸易的统计数据。

四、高职院校国际贸易教学方法改革

第一是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国际贸易实务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对案例进行分析、点评的反思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应该以现实热点经贸问题作为分析和研究的客体,引导学生去启发式思考和创新性学习。案例教学法开展之前要对理论知识进行教导,避免案例教学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教师应该提前告知学生要讲解的案例和相关要求,给学生大概一周的时间进行案例分析和思考,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去反思和质疑。比如说在解释反倾销案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欧盟对原产于中国彩电的反倾销案例进行分析,在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结合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国际贸易理论知识了解得更加深刻。

其次是专题教学法。专题教学法要求教师对国际经贸重点问题进行分析,通过自己的研究心得和体会向学生进行专门的论证和阐述。教师可以根据某一章节的某一部分内容开展,比如说绿色贸易壁垒和中美贸易摩擦等等。

总而言之,高职教师应该把握高职学生特色和高职国际贸易教学特色,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克服高职国贸教学的缺陷,大力创新,促进高职学生快速掌握国际贸易理论,形成国际贸易专业技能。笔者通过课程内容和方法改革,转变了课堂氛围枯燥的僵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师生关系大大改善,学生实际应用能力获得大大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文杰.关于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创新的思考[J].商业经济,2011

第5篇

当前,在关于人民币汇率升值对减少中国的外贸顺差的作用的讨论中,一个似乎是被普遍接受的观点是:人民币汇率升值对减少中国的外贸顺差的作用有限。

这个观点的一个重要的论据是,中国绝大部分的外贸顺差是加工贸易带来的,而汇率升值对减少加工贸易顺差无能为力。笔者认为,这一观点颇值得商榷。

所谓加工贸易,是海关当局为了关税征管的方便而创造出的一个概念。它通常指这样一种贸易活动:中国进口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和机器设备,通过利用充裕和廉价的劳动力,把它们加工成最终产品,再出口到国外市场,即所谓的“两头在外”。

正是反映了中国通过此类贸易对世界市场的巨大影响,中国也常常被称为“全世界的组装加工厂”。与加工贸易相对应的是一般贸易,这通常是指出口产品的大部分是中国本土生产的,而不仅仅是对进口品进行的简单组装加工。

在纯粹的加工贸易中,生产所需(除劳动力)的投入靠进口,产成品全部用于出口。在国际市场(以美元计价)的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对加工贸易的进口品和出口品的国际市场(以美元计价)的价格没有影响。惟一的不利影响是,以美元计算的劳动力成本增加了,从而会侵蚀利润。但是,鉴于加工贸易的特点是,劳动力只占全部投入成本的一小部分,也就意味着人民币升值的对加工贸易的影响会很有限。

当论及人民币升值对减少中国外贸顺差的作用时,人们脑海里出现的往往就是上面所描绘的这幅中国作为“全世界的组装加工厂”的图画。然而,这已经越来越不能准确地反映中国近几年贸易发展的实际状况。尽管海关统计中仍然保留着加工贸易这一类别,中国的加工贸易的内涵在近几年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所谓的加工贸易正在 “一般贸易化”,和一般贸易之间的界限已经趋于模糊。从事加工贸易的出口企业已经越来越多地从中国本土购买(而不是通过进口)各类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和机器设备。

统计数据表明,近几年,虽然加工贸易出口占总出口的比例大致稳定在50%的水平,但加工贸易进口占总进口的比例却从50%大幅度下降到40%左右。同时,出口的增长速度也罕见地大幅度超过进口的增长速度。

从双边贸易平衡看,一方面,中国对美国和欧洲的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另一方面,中国对亚洲的贸易赤字却在相对减少。这些变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加工贸易项下的进口的增长明显放缓。而此前,很多这些进口正是来自亚洲地区。

自2004年以来,中国外贸顺差的大幅度增加,相当大程度上,正是反映了发生在加工贸易上的这些深刻变化。有一些分析人士把这一变化归咎于隐藏在贸易项下的受人民币升值预期驱使的“热钱”的流入,从而是一个短期现象。但事实正在而且终将证明这一观点是不成立的。

加工贸易的“一般贸易化”,毫无疑问与当前人民币汇率水平有很大关系。从事加工贸易的厂商之所以放弃进口而选择从中国本土采购原材料和机器设备,因为这样做会节约成本,在商业上更划算。加工贸易的投资者虽然做的是直接投资,实质上也是一种跨境的套利投资行为。投资者最初来中国从事加工贸易有关的生产活动,他们看中的是中国的廉价劳动力。然而,当他们认识到,在中国,不仅仅是劳动力,其他的生产要素也比别的国家和地区便宜时,他们就会相应地减少进口,而更多地使用中国本土制造的产品。

在国际经济的大环境里,如果在投资者们看来,一个国家各种的生产要素都显得比较便宜时,那么该国的汇率十有八九被低估了。在本质上,加工贸易的“一般贸易化”就是进口替代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如果汇率被低估,就会鼓励进口替代。这种倾向在进口投入含量大的加工贸易中会更明显地表现出来。

如果仍沿用十几年以前的概念而静态地看待加工贸易,就会倾向于低估人民币汇率升值对减少贸易顺差的作用。加工贸易的投入采购链向国内市场的不断延伸,从而导致加工贸易项下顺差的大量出现,正是人民币汇率被低估的具体反映。反过来,让人民币汇率升值,应该能有效地减少这一部分的外贸顺差。

第6篇

关键词:外贸可持续发展;广东对外贸易结构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0-0087-02

面对日益增多的贸易摩擦,广东省必须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外贸增长方式转变,推进贸易方式和市场多元化等外贸结构调整,促进外贸可持续发展。

1 广东省外贸结构现状

1.1 经营主体多元化,民营企业比重增加

在一系列着眼于内源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下,全省私营企业首次突破50万户,民营工业增加值首次超过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跃居各类所有制经济的第二位,民营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比重也达到两成。 当前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内源型经济,正成为推动广东经济新一轮健康、快速、理性增长周期的强劲动力。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外向型私营企业已成为拉动全省外贸尤其是一般贸易出口的新增长点。统计显示,2007年私营企业实现出口47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7.9%,占全国私企出口的2 7.4%,继续稳居全国各省区市首位。

1.2 初级产品及资源类产品进口扩大,进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

广东省已经形成了以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为主导的出口商品格局。2007年1-11月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继续稳居全国首位,在全省出口总值中所占比例已经达到34.5%。为各界所关注的引资质量方面,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落户我省的外资项目规模越来越大,世界500强企业不断在广东增资扩股、设立研发中心。2007年1-11月,全省新批和增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达到905个,合同外资140.0亿美元,占全省合同外资的六成以上。在一般贸易进口方面,工业制成品则占了65.7%。其中,机电产品进口占四成,高新技术产品占22.5%,农产品占5.8%。进口商品主要包括原油和成品油、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钢材等。梁耀文强调:“我们主要是积极扩大资源性商品的进口,以弥补省内的资源不足;另外就是努力扩大高新技术设备的进口。”

1.3 贸易方式转变步伐加快,一般贸易加速发展

2006年,广东省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5200亿美元大关,达到5272.1亿美元,其中一般贸易出口跃居全国首位。2007年以来,国家在转变贸易发展方式,继续完善加工贸易政策方面力度进一步加强,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速有所放缓,一般贸易快速发展。广东省一般贸易出口增速已经连续五年保持在30%以上。2007年,广东省一般贸易出口达800亿美元,增长50.0 %,重夺全国第一,占广东省出口的比重达到26.5 %,比上年上升4.1个百分点。一般贸易又呈现了以工业制成品进出口为主的特点。初级产品出口仅占6.8%,而工业制成品出口则占93.2%。其中,机电产品割据了近半壁江山,高新技术产品占10.0%、纺织品服装占19.9,出口大类为服装、家具、灯具和鞋类等。 在一般贸易进口方面,工业制成品则占了65.7%。其中,机电产品进口占四成,高新技术产品占22.5%,农产品占5.8%。进口商品主要包括原油和成品油、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钢材等。

1.4 多元化市场战略进一步取得成效

虽然目前广东的主要出口市场仍以香港、美欧为主,对这三个市场的出口占其全部出口额的55.1%。但近年来美欧等不稳定的贸易环境,使广东深刻认识到要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市场多元化。在私营企业的强力拉动下,广东省出口市场结构进一步优化,对新市场出口增长迅速,其中对中东、南美和非洲出口分别增长48.9%、59.9%和51.4%.

2 当前贸易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能源生产和消费缺口大,依靠能源省外调入和进口风险高

由于煤炭生产行业的整体退出和原油产量的下降,近年来广东能源生产总量呈递减趋势,使原有的能源紧缺状况加剧。2006年,广东一次能源的生产总量为4160.37万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8.1%,能源消费总量19765.22万吨标准煤,增长11.2%,能源缺口高达15604.85万吨标准煤。为缓解广东能源紧缺状况,从外省调入12904.80万吨标准煤,从国外进口5038.17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分别增长27.3%和9.8%。通过省外调入或进口虽可弥补省内能源的不足,但由于存在市场、价格风险和运输制约等问题,尤其是近期国内外能源价格屡创新高,广东经济发展对外依赖性和风险逐步加大,出口企业成本明显增加,能源短缺将成为困扰广东对外经济发展的长期制约因素。

2.2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高,出口贸易发展对能源依赖性强

广东经济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工业占据经济增长的主要地位,但在工业化还未达到相当发达程度时,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以消耗大量的资源作为代价,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也会随之提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东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上升速度很快,1990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35,2000年增至0.71,2005年高达1.22,2006年随着节能措施效应显现有所回落,降至0.77。“九五”至“十五”时期,广东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总体上呈快速走高趋势,表明广东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越来越大。对外贸易在广东经济总量中占据了重要份额,其出口产品主要是工业产品,而在各个行业中,工业的能源消耗远远超过其他行业。因此,广东出口贸易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强。

2.3 出口以机电产品为主,使节能压力加大

广东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推动能源消费大幅上升。2006年广东工业能源消费13195.56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4.4%,增幅比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速高出3.2个百分点。工业制成品在广东出口贸易中占据了绝大多数份额,主要以机电产品为主,2007年机电产品出口2532.52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8.6%;耗能低的生物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材料技术和光电技术等高新技术产品所占份额偏小,出口额1283.48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4.8%。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机电产品为主的出口结构对能源投入有很强的依赖性,使节能压力进一步加大。 广东产值单耗最高的10个行业的比较出口能耗排名顺序与产值单耗基本一致。

2.4 出口企业技术水平偏低

2007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2322.22亿美元,私营企业出口651.64亿美元,两者之和占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80.5%。外商投资企业中以港资企业为主,但港资企业普遍具有企业规模小、缺乏长远规划、污染严重、技术含量低、耗能和耗资源较多等特点。此外,众多私营企业,管理技术、工艺技术水平创新、节能技术和理念更是有待提高。

3 调整贸易结构促进外贸可持续发展

3.1 优化一般贸易结构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继续实施“科技兴贸”战略,进一步落实《广东省关于进一步做好科技兴贸工作的实施意见》。充分运用国家和省的各项鼓励政策措施,重点促进自主性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支持企业引进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提高出口产品档次、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大力扶持中药产品、农产品、软件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加快出口商品结构升级。通过优化商品结构,不断提高一般贸易出口中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的比例。

优化市场结构。在巩固并深度开发美国、欧盟、日本等传统市场的同时,大力开发新兴出口市场,以俄罗斯、印度、印度尼西亚、非洲、南美和中东为重点目标市场,建立广东商品分拨中心。有效利用各项开拓国际市场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参加国际展会,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提高出口的自主性;支持企业通过与国际品牌的合作、资本运作、与国际营销网络渠道进行联盟与合作等方式,提高国际营销能力;推动企业采取电子商务等现代贸易方式,强化贸易促进机构和中介组织的市场信息服务功能;引导上下游生产企业之间、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之间加强协作和配合,共同构建更加稳固的国际营销体系。

3.2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利用港澳优势发展广东省服务贸易。充分发挥香港作为世界上重要的以国际贸易、现代物流和金融业为主的服务业中心。建立以广州、深圳为中心,辐射珠三角的服务贸易发展基地,发展与广东省制造业配套的金融、保险、法律、会计、会展、管理咨询、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逐步开拓信息网络服务、视听娱乐服务、知识产权与专利服务、软件设计、信息服务外包、技术转让等新兴领域。同时,加大服务业吸收外资力度,促进服务贸易发展。

3.3 积极引导进口

更好地发挥进口对提高经济自主增长的作用。积极稳妥地发展期货贸易,组织好广东省急需的资源、能源、重要原材料、重要工业品、重要农产品等进口。利用技改和研发资金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完善进口机电产品的国际招标管理,促进广东省技术进步和装备制造业发展,提高广东省的产业素质和经济的自主增长能力,充分发挥进口对提高经济内在素质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积极引进先进适用技术特别是节能、降耗和环保技术及装备,加强对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行业的技术升级改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加强对农产品和重要工业品进口的监控。

3.4 扩大境外资源合作开发

加强境外的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通过长期贸易协议与参股开发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合作,推进大型合作项目,重点投资境外煤炭、矿产、石油、渔业等领域,建立一批境外资源和能源开发基地,缓解广东省资源和能源紧缺的矛盾。促进境外农业资源的开发合作,开展农产品生产、加工和综合开发。

3.5 继续优化投资软环境,提高环境的综合竞争力

一是不断完善“大通关”工作机制,全面推行加工贸易企业联网监管、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新模式、以及陆路口岸电子自动核放系统,加强口岸综合管理,提高通关的整体效率。二是千方百计降低外商投资的地价、电价、以及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服务收费等成本。三是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工作作风,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工程,以信息化促进外经贸管理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陈丽丽.贸易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4,(5).

第7篇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加入世贸组织后,外贸进出口进入高速增长期,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断加大。认清外贸进出口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有助于为宏观调控和外贸政策的制定提供有效依据。在评估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方面,目前的文献主要侧重研究出口的贡献,研究过程没有全面反映进出口和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联系。

根据国民经济核算公式,贸易差额是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增长对短期产出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即出口与当期产出正相关,进口与当期产出负相关。这就是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影响。研究表明,国内生产总值、出口和贸易条件之间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存在出口增长到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在目前文献中,分析进口对经济增长的研究较少。

从总供求的角度分析,进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还存在长期的动态关系,即进口的供给效应和出口对投资的拉动作用。从长期来看,进口与经济增长之间互为因果关系,即进口能促进经济的增长,经济的增长也能带动进口贸易的增加。已有的文献大多对进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因果检验,而缺乏对进出口与国民经济部门之间的内在数量联系的分析。

在国民经济发展实践中,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显著影响表现为进出口增长率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走势的高度一致,其作用机理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出口对经济增长有巨大的需求拉动作用,而且由于外贸行业多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因此也解决了大量劳动力就业问题,同时,出口也间接带动了投资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进口被作为中间投入,对增加总产出会产生供给效应和结构改善效应,同样会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二、进出口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定量分析

在定量分析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时,如果简单地以净出口(出口-进口)作为研究对象来衡量,不仅可能高估或低估出口和进口的影响,而且由于国内生产总值和进出口分别是增加值和总产值的概念,口径上也存在明显差异。因此,我们运用投入产出表作为主要分析工具,揭示进出口与国民经济部分之间相互依存的数量关系。

1.我国进出口贸易结构与商品结构

近年来,我国进出口贸易结构基本稳定,主要分为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两大类。从出口看,一般贸易出口和加工贸易出口占比均接近50%,两者合计超过90%。从进口看,一般贸易进口占比为50%左右,规模要大于加工贸易进口,两者合计超过85%。除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外,还有无偿捐赠物资、租赁贸易、易货贸易等,但比重较小。

我国进口商品构成以能源和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为主,直接消费类商品比重较低。按SITC分类,我国进口商品中直接用于消费的产品占比非常低,2009年食物及活动物、饮料及烟类进口占比仅为1.7%,即使加上汽车等进口,其比重也明显不足10%。我国大部分进口商品为原材料、机械等商品,被用于工业制造的中间环节,这一点从我国主要商品进口情况也能看出。2009年,仅原油、铁矿砂及其精矿、初级形状的塑料、为锻造的铜及铜材、钢材、大豆和煤等7类商品进口额就占到当年一般贸易进口额的46%。

2.投入产出法分析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

投入产出表,又称部门联系表或产业关联表,是以矩阵形式描述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生产中的投入来源和产出的使用去向,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数量关系。下表为简化的2007年全国投入产出表。

其中,投入产出核算恒等式为:

中间投入+增加值=中间使用+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出口-进口+其他 (1)

为了便于分析,我们重新构造投入产出核算恒等式如下:

(中间投入 + 一般贸易进口中的非消费品) + 增加值= 中间使用 + (最终消费 - 一般贸易进口中的消费品) + 资本形成总额+ 一般贸易出口 + (加工贸易出口 - 加工贸易进口) + 其他(2)

根据我国进出口贸易结构和商品结构的特点,我们做出以下合理假设:

(1)按贸易类型分,进出口分为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两大类。从进出口贸易类型看,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占比合计超过85%。为简化分析过程,我们假设进、出口仅分为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两类,并保持原先规模的比例关系。

(2)一般贸易进口分为消费品和非消费品,其中消费品部分的占比为10%,对最终消费产生挤出效应。从进口商品类型看,一般贸易进口中的直接消费品占比较低。因此,我们假设一般贸易进口中消费品占比为10%。食品、汽车等进口消费品将对国内贸易产生替代作用。

(3)一般贸易进口中的非消费品与原核算恒等式中的中间投入共同作为总产出的投入部分。从进口商品种类看,一般贸易进口中大部分为原油、铁矿石、铜和钢材等工业原材料和机械设备。因此,我们认为一般贸易进口中的非消费品被用于总产出的中间投入,对总产出产生供给效应。

(4)加工贸易进出口差额是国内生产总值的组成部分。根据国民经济核算公式,进出口差额与投资、消费和政府支出共同组成国内生产总值。因此,加工贸易进出口差额必然是国内生产总值的组成部分。

下面,我们估算进出口直接带动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以此衡量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首先,根据2007年全国投入产出表和上述假设来估算进出口各分项指标。

其次,估算进出口各分项指标带动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是忽略一般贸易进口中非消费品与中间投入之间的差异化,仅根据一般贸易进口中非消费品与中间投入的比例关系,估计出由一般贸易进口中非消费品投入所带动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5%。二是由于一般贸易进口中消费品对国内商品有替代效应,根据一般贸易进口中消费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估计出这一效应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左右。三是由于出口是按产值统计,而国内生产总值是增加值,因此根据总产出的平均增加值率,估计出一般贸易出口所产生的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5%。四是由于加工贸易净出口是国内生产总值的组成部分,因此直接计算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3%。

最后,根据上述估算结果,我们认为进出口所带动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16.8%。其中,一般贸易出口带动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5.5%,一般贸易进口带动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5%。由此可见,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接近,即进口的供给效应和出口的需求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相当。

3.出口对投资的间接带动作用

出口规模的持续扩大不断刺激国内生产能力的扩张,带动投资的快速增长,即出口对经济增长的间接带动作用。为了量化出口对投资的带动作用,我们选取2000年1季度至2009年4季度经季节调整后的投资和出口环比数据,对其进行回归分析,回归方程如下:

%INVESTMENT_TC = C(1) + C(2)* %EXPORT_TC(2) + [AR(4) = C(3), MA(1) = C(4) ]

回归结果显示,出口与投资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统计关系,即出口每增长1%,将间接带动投资增长0.15%。

按支出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中资本形成率近年来维持在42%-43%左右。根据这一比例估算,出口每增长1%,将间接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约0.07%。2007-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3%、9.6%和8.7%,其中由出口间接带动的增长率分别为1.7个、1.1个和-1个百分点。

三、主要结论及外贸发展趋势

2010年以来,随着全球金融危机阴霾的逐步退去,我国对外贸易加快恢复。一季度,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44.1%,比上年四季度加快34.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同比增长28.7%,进口同比增长64.6%,3月份出现近6年来首次月度外贸逆差。出现外贸逆差的主要原因是国内投资和消费不断扩大和持续升级带动了进口的强劲增长,以及进口价格大幅上升。例如,原油、铁矿石和纸浆的进口价格分别上升了101%、21%和55%。我们认为,贸易逆差是暂时现象,我国继续维持贸易顺差的局面并未根本改变。结合目前的外贸形势,我们得到以下结论及建议:

1.进出口所带动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16.8%。其中,一般贸易出口带动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5.5%,一般贸易进口带动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5%,加工贸易进出口带动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6.3%。

第8篇

1 天津口岸进出口贸易方式结构性失衡

天津口岸的进出口贸易方式主要包括:一般贸易、加工贸易、保税区贸易和其他贸易方式,笔者将重点结合天津海关的相关数据资料,对天津口岸的进出口贸易方式结构进行分析。根据天津海关2011年的相关资料,2011年11月天津口岸的贸易方式进出口总额为1749387万美元,其中一般贸易为1238233万美元,加工贸易为298820万美元,分别为天津口岸进出口贸易的第一、第二位贸易方式。2011年11月份,天津口岸的进出口贸易方式中一般加工贸易占据首要位置,加工贸易次之,保税区相关的贸易方式较少,外商投资企业作为进口的设备及物品极为有限,出口加工区进口的设备物品也十分有限。这说明,当前天津口岸的进出口贸易方式中,明显存在贸易方式的结构性失衡。

在天津口岸2011年1-11月,一般加工贸易的比重为70%,明显高于居于第二位的加工贸易及其他贸易方式,并且其幅度较大,这说明天津口岸的进出口贸易方式不均衡性十分明显。并且,进口贸易数额9198265万美元大于出口的8718899万美元,其主要原因在于进口贸易的一般贸易高于出口,在其他贸易方式份额较低的情况下,决定天津口岸的进口贸易高于出口,形成天津口岸的进出口贸易结构一定程度失衡。

此外,结合天津海关的相关资料,笔者对天津口岸具体贸易方式的内部结构进行分析,更全面了解其结构性问题。2011年1-11月天津海关加工贸易主要由三方面组成:来料加工、进料加工和加工贸易进口设备,其金额分别为19279万美元、279541万美元和19万美元。进料加工贸易明显高于来料加工贸易,并且基本占据加工贸易的90%比重,而加工贸易进口设备的份额极低,基本不能够对加工贸易整体数值产生较大影响。这也就说明,在天津口岸的进出口贸易具体贸易方式内部,存在一定的结构性失衡问题,明显存在传统进料加工贸易比重偏高的问题,这也使得天津口岸的进出口贸易结构性失衡的问题及影响更大。

2 天津口岸贸易方式结构性失衡问题逐渐提升

天津口岸的进出口贸易方式整体结构存在一定的失衡问题,为更全面的了解天津口岸贸易方式的内部结构情况,笔者将结合天津口岸进出口贸易方式的增长速度对比数据,能够更深入的了解当前天津口岸贸易方式的结构性问题。其数据内容如下。

第一,一般贸易方式的增长速度居中,但是表现为出口与进口的同时增长,但出口相对高于进口增速,这说明一般贸易方式作为天津口岸进出口贸易方式结构的主要部分,其地位不断提升。然而,相对于保税区贸易的增长速度,一般贸易的增速明显较低,这说明一般贸易与保税区贸易这类新型贸易方式相对增长能力相对有限。

第二,在加工贸易增长中,来料加工贸易处于负增长状态,进料加工贸易增速相对缓慢,但是进料加工贸易的极高比重最终使得其整体的加工贸易增长呈现正增长趋势。这说明加工贸易的内部结构增长速度差异明显,其结构性失衡问题因此更加突出。

第三,在保税区贸易及出口加工区进口设备物品的贸易方式增速更快的同时,其增长根源均在于进口中此贸易方式的扩大,天津口岸的出口中此贸易方式无明显变化,这说明保税区及出口加工区的贸易方式作为较新颖的贸易方式在天津口岸虽然有所发展,但是主要发展在进口贸易中,出口贸易中的影响较低,其在整体贸易方式结构中的影响不足。

第四,对比2011年11月与2011年10月的数据,可以看出天津口岸各贸易方式的增速并不稳定,一般贸易的出口呈现负增长趋势,这说明一般贸易作为天津口岸贸易方式的主要部分,其传统贸易方式的能力并不稳定且有所下降;加工贸易方式的能力逐渐提升,且年度和月度增长均相对稳定;保税区贸易方式的发展潜力最大,较之于2010年为天津口岸的贸易发展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综合而言,天津口岸的进出口贸易方式内部结构存在失衡,并且失衡情况逐渐增长,需要加以关注。

3 推动天津口岸贸易方式结构优化的建议

综合上文分析,天津口岸贸易方式中,占最高比重的一般贸易的市场能力逐渐呈现下降趋势,加工贸易和保税区贸易有着较大的潜力并将成为天津口岸为例发展的重要贸易方式。天津口岸的贸易方式结构性问题在贸易发展中的影响和限制作用将逐渐提升,这就需要重视优化改革天津口岸的贸易方式格局。

第一,针对当前一般贸易地位明显较重的现象,结合其贸易能力相对下降的现实,笔者认为天津口岸需要进一步改善一般贸易方式,为传统的一般贸易增加新的贸易内容。鉴于一般贸易方式与物流承载能力有着密切关系,天津口岸需针对当前一般贸易分布优化物流布局,形成专门物流集散区并提升物流效率,大力发展第三物流和第四物流企业,考虑物流服务体系构成的相关要素,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企业整合资源、强化政策引导效果等,并不断强化区位优势的发挥形成完善的区域功能等,促使物流服务体系的功能基础能够有效确立,为天津一般贸易能力的保障奠定基础,在改善天津口岸贸易方式结构时保证传统贸易能力的市场效果。

第二,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天津口岸应加快建立中长期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规划、并制定配套的优惠政策等鼓励加工贸易的产品国产化比率,并大力引进外资促进联合研发与营销中心建设,积极发挥天津口岸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培养专业贸易和技术人才等。推进传统工业升级,针对当前加工贸易的主流企业及产业情况,制定优化产能提升创新的战略,逐渐淘汰落后工业产能,不断培育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天津口岸的加工贸易实现能力升级和结构升级,进而促进天津口岸贸易方式结构调整优化的实现。

第三,积极推动保税区贸易发展,充分发挥保税区优势及功能,促进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发展,提升保税区贸易能力并促进天津口岸贸易方式结构性调整。这需要建立健全保税区国际物流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维护贸易秩序和竞争公平。改善保税区管理机制,明确保税区的“境内关外”地位,并建立完善统一管理组织,发挥“区港联动”的作用。不断完善保税区的服务能力和配套设施建设等,促进保税区综合贸易能力的提升。培育保税区国际物流运作主体,扶持新物流模式,并通过专业的国际物流与贸易人才的培育促进保税区发展,提升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发展的能力和程度,实现天津口岸贸易方式结构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