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02 15:11:2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产业振兴调研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5、6月份,乡村振兴服务队××××队,紧紧围绕五大振兴积极开展工作,现将近两个月来的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1、围绕组织振兴方面,我们对所服务5个村的党建工作进行了全面调研,通过座谈交流、入户调查、党员谈话、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摸清各服务村党建基本情况,形成调研报告,并及时将调研情况反馈给镇党委。
2、及时传达市两会情况,组织学习市政府工作报告;学习中央两会精神,政府工作报告。严格落实“”制度,开展主题党日2次,集中学习6次,集中观看灯塔大课堂第十课,组织收看××××干部大学堂·空中课堂直播课程;重温入党誓词;入村开展志愿服务工作。
3、通过多方联系邀请××××文化馆副馆长××××、演出部主任××××、合唱团成员××××一行到××××镇考察调研,座谈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形成战略合作等事宜。
4、围绕产业、文化振兴方面,积极联系省××××集团教育发展有限公司对所服务的5个村就乡村文明村内文化长廊建设情况现场考察、航拍,研讨文化长廊设计方案,促成该公司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一分田项目。
5、按照市委组织部要求,积极开展扶贫村贫困户饮水安全问题摸底调察,并按时完成。
6、积极配合××××县龙××××镇××××村第一书记到乡村振兴服务队××××队学习参观交流。
7、积极促进××××村土地流转工作,并联系投资意向人到村实地考察洽谈。
8、前期,为促进××××村村居生态环境提升及村集体产业增收,我们通过协调并组织该村书记到新泰市考察学习黄花菜种植情况,近期服务队对该村黄花菜种植、生长情况进行了多次察看调研,效果明显。
9、按照万名干部下基层工作要求,××××区纪委纪委副书记、区监委副主任××××一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学院党委书记××××、××××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等一行7人先后到服务队调研工作并看望派驻服务队同志,座谈交流乡村振兴工作,为服务村送去党建学习资料。
10、按照市委组织部要求,积极申报“××××”典型材料。
11、通过多方联系联合××××中医药大学眼科附属医院在××××镇开展“助力乡村振兴光明行动”,为镇域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并联系省××××电台健康××××栏目进行跟踪报道。
12、助力做好乡村防疫工作,积极促成健康××××栏目与镇卫生院健康人才培养合作,协调镇卫生院××××院长参与健康××××栏目直播。
13、为促进农民增收,我们积极联系了解××××家庭农场协会相关事宜,目前正在洽谈中。
14、积极联系好品××××项目,助力××××镇特色××××产业品牌提升。
15、促成线上平台××××与镇上蔬菜批发市场合作,组织视频会议(服务队、市场运营公司××××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平台三方),目前完成框架协议。
16、继续联系××××××××教育发展有限公司进一步交流乡村文化建设规划设计相关内容,探讨深度合作,拟就开发教育实践基地项目进一步考察交流。
17、积极配合镇党委政府完成××××村森林村居及××××村市级绿化示范村申报资料。
18、三夏生产正当时,服务队队员分组调研服务村麦收情况及玉米种植情况。
19、按照区委要求,参加“××××××”全市脱贫攻坚暨乡村振兴工作现场会。
20、通过多方联系邀请××××技工学校×校长到××××镇,就助力乡村产业、人才振兴座谈交流。
关键词 赣州 电子信息产业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特别是《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以来,赣州市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的振兴建设过程中,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其中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而赣州高职院校每年对这类人才的培养却尚未实现对位输出,绝大部分的毕业生流向了沿海发达地区。为了解赣南振兴建设对电子信息类人才的知识结构、技术类型、技能层次等方面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调整和修正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此项目的研究对于为赣南振兴建设输送合格的适应性人才,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此同时,对于推动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找准专业定位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一、教学改革实践过程
首先与赣州市政府、基层部门协作调研,特别是电子元器件、印刷线路板、家电和光电等相关电子信息行业进行调研,形成赣州市对电子信息类人才需求的规格要求;研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实训条件,对学生进行投身振兴赣南建设的思想教育,组织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根据教学改革方案,我们作了如下的工作:调查赣州市电子信息类企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要求;调查学生对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希望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职业选择方向;进一步明确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技能与素质。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调研、实习,培养学生热爱赣南、服务赣南的情感,引导学生寻找自身能力与现实需求之间的差距,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找出不足,逐一修正,分步实施。
二、产业现状、就业情况和对策建议
(一)产业现状。
自本项目立项以来,研究组便着手对赣南振兴建设对电子信息类人才的知识结构、技术类型、技能层次等方面的要求开始调查研究,并对赣州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与办学举措、提高高职电子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意义与措施、赣州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赣南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高职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体系的构建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调查显示,近几年来,赣州市一直在着力打造赣南电子信息产业,《赣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赣州市重点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将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千亿元重点产业来打造,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措施。赣州已逐渐成为东南沿海电子信息产业的首选转移承接基地,所以对电子信息类人才的需求上,也就仅体现了对应用技术层面的要求,具体对知识技能的要求为:(1)具有集成、应用电子、电子信息系统设备的基本能力;(2)熟悉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和技术;(3)掌握电子元件的规格、标准检测方法;(4)取得中级维修电工、中级电子产品装配工、中级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等从业资格证书;(5)掌握电子产品的生产管理、技术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6)了解电子产品发展动态、电子产业政策和知识产权等法律法规。而对于研发型的人才则基本无要求。
鉴于以上原因,我们把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基础性技能培养,二是拓展性技能培养。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重构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分为基础性教学模块和拓展性教学模块。
(二)就业情况。
由于现阶段赣南地区电子产业基础不够扎实,电子信息类的职位相对有限,从近三年来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在赣南地区就业人数占总人数的10%左右,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大部分毕业生仍将面向沿海等电子信息产业发达地区。
(三)对策建议。
1、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创造良好的环境,重点支持电子信息产业中基础性、创新性,对上下游产业链撬动性强的项目建设。
2、进一步挖掘赣南的资源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构建产业承接平台。
3、进一步完善各种经济和社会文化环境,吸引各方人才。因为一个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状况的最主要因素是与人力资本潜力发挥相关的经济组织结构和文化传统等社会环境因素。
4、进一步推动“政校行企”互动,加强产学研研究,进一步发挥地方高校的人才优势,有针对性地进行电子信息类的研究和人才培养,为赣南振兴建设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培养合格的专门人才。
三、结束语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对于我们如何培养适合赣南振兴建设的电子信息类人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本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得到了赣州市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大力支持;但在此同时也反映了校企沟通渠道的不足,为使赣南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尽快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建议地方政府整合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建设一个具有一定区域影响力的电子信息产业专业市场,使产业发展辐射到周边地区,形成以赣南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圈。
本文系赣州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13438)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一、基本情况
XXXX镇位于XXXX县的最北端,总面积xx平方公里,拥有耕地xx万亩,有“XXXX粮仓”、“芦笋之乡”、“蔬菜瓜果之乡”之美誉。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XXXX镇农业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拥有农业观光园、农产品市场、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多家农业经营场所。
为扎实推进XX乡村振兴工作,了解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学习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和经营理念,学习生态观光农业开发运营模式,促进XXXX镇农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XXXX镇农业发展适应新时代、新业态,制定更加科学更加合理更加符合本地特点的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分2批赴兰陵县、寿光市、青州市进行考察调研。
二、收获体会
1、推进乡村振兴,要转变生产观念,积极学习新知识。通过考察,考察团成员切实感受的科技进步的力量。寿光作为世界级的蔬菜集散地,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不断发展壮大,离不开对于农业科技孜孜不倦的探索和创新,离不开思想观念的转变。考察团深刻的体会到唯有加强学习,解放思想,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更新自身知识结构和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因地制宜发展XXXX特色现代农业。XXXX镇作为全县最大的种植业乡镇,我们必须要对下一步发展现代农业有一个准确而清晰的认识,加强农业知识学习,及时更新知识结构,进一步转变观念,逐步从粗放型、个体型农业向“以科技为本”规模化经营型农业转变,从以简单的农业生产和农业服务为主线逐步转变为农业生产、农村生态、农民生活为主线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积极借鉴兰陵、寿光发展模式,在农业产业化布局中科学合理规划,做到种植现代化、管理精细化、产销一体化、形式多样化、生产全程化,既要搞好全周期的技术培训,又要注重信息服务、营销服务,注重线上线下融合,推进XXXX镇农业生产布局合理、生产专业,形成独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2、推进乡村振兴,要注重人才培育,提高农民素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关键在人,关键在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优先发展。XXXX镇近些年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农业技术培训,辖区内农民的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整体水平仍然较低。尤其是XXXX镇靠近高新区和济宁市,交通便利,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业产业流动厉害,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得农业生产新技术新业态的推广使用进度较慢。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培育一批爱农村、懂农业爱农民的专业人才显得更加迫切更加重要。在兰陵、寿光、青州,考察团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尤其注重人才培养,引进高科技人才,同时积极对接上级农业部门加强技术支持和培训,花大力气挖掘农业农村实用型人才。大批三农人才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改变了落后的生产模式,也保障了产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3、推进乡村振兴,要科学规划产业,拓展农业产业。
通过考察我们可以看到,现代农业不再是孤立的农业生产,而是整个农业生产前、中、后全方位、全过程的活动,是农业与旅游业、服务业相融合的新发展模式。兰陵农博园让农产品与沂蒙红色文化相融合发展红色旅游,寿光菜博园和兰陵农博园培育多种观赏花卉,青州花卉博览园线上线下融合,利用物流业将鲜花送到各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发展农业生产促农增收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农村生态保护,努力挖掘本地特色,使一产接二产连三产、四产,延长农业产业链,开展农产品初加工、农业生态旅游。XX队员要用活上级帮扶资源,深入调研,因地制宜,努力打造农业优质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三、下一步计划
围绕党的十精神和目标任务,结合《若干意见》及我县“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工业强县”战略目标,通过开展“中国梦·劳动美”主题宣传活动,准确把握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一中国梦的本质。不断提升干部职工队伍素质,统一思想,凝聚能量。通过宣传,引导干部职工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为实现我县工业振兴不懈努力,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二、活动对象
局机关、局属各单位全体干部职工。
三、活动内容
(一)做好政策宣讲。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精神和《国务院关于支持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通过本次主题宣传活动,切实把党的十精神融入到推进苏区振兴发展的实践中来,具体落实到坚持工业强县战略推进工业经济发展上来,积极为企业、为项目、为产业服务。大力宣传党的十的主题主线和目标任务,深入解读党的十提出的重大理论、重大方针政策和重大工作部署,引导干部职工全面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统一到实现工业振兴发展上来,把实现个人理想与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结合起来。
(二)开展道德楷模宣传。结合县总工会的统一工作安排,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公民道德建设的高度,传承职工职业道德典型事迹,树立工人阶级“奋力追梦,勇当先锋”的光辉形象,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大力宣传“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的朴素道理,用中国梦引领干部职工自觉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立足本职建功立业,汇聚个人梦想成就伟大的中国梦,自觉做中国道路的实践者、中国精神的承载者、中国力量的主力军。
(三)对企业进行一次全面调研。“工业强县”是我县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必须坚持的发展战略。工业强,则经济强;经济强,则国强民富。为深入了解我县工业企业当前实际,准确掌握企业的现状(生产、经营情况,存在的困难问题等),我局拟于近期对全县工业企业进行一次全面调研。由班子成员带队,分成若干个调研小组,深入工业园区和工厂矿山,全面调查研究。通过实地踏看、查看资料、与企业主及一线工人座谈等方式,尽可能地多了解企业真实情况,认真写好调研报告,积极为县委县政府当好参谋,为企业搞好服务,努力为实现我县工业的振兴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四)坚持每周学习例会。结合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坚持开好每周学习例会,定学习时间、定学习内容、定学习方式,确保“中国梦·劳动美”专题宣传教育活动持续有效地进行。通过每周学习例会制度,全面提升干部职工的整体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共同托起中国梦。
四、活动要求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局主题宣传活动指导小组,具体牵头指导我局本次活动。各股室要把开展“中国梦·劳动美”主题宣传活动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来抓,细心谋划,精心组织,真正把宣传和活动作为提升工会影响力、推进我局工会整体建设的具体举措抓好抓实。
一、基本情况
通过向县、街道领导汇报、与村两委成员和群众座谈,查阅文件档案,到古村落、田间山坡、低保户家中实地察看等,力求尽早吃透上情,摸清下情。
xx村位于县城东南部,距济荷高速平阴出口x公里,与新建的x国道相距x公里,属于省定贫困村。全村共有x户常驻村民,共x人,党员x人(含预备党员)。全村总面积x亩,其中耕地面积x亩,山林面积x亩(全部由村集体统一管理),村庄占地面积x亩。
2021年新一届村“两委”换届后,两委班子成员共x人,其中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为x年出生的年轻干部xx一肩挑,党支部成员有xx、xx,村委会成员xx、xx,班子团结,工作积极性高。
二、问题分析
在前期调研基础上,梳理分析出两个方面的重点薄弱环节。
一是村集体收入薄弱。2020年村集体收入xx万余元,主要收入来源为落地光伏发电项目补助资金,及少部分土地租赁收入。
二是致富途径较单一。产业结构单一,以小麦、玉米等传统种植业为主;没有重点产业,村内青壮年劳动力多外出务工,65岁以上老人xx余名,空心化、老龄化较为严重。人均收入较低,年人均收入xx余元。
三、下步工作
认真学习x月x日县委xx书记去xx村调研时的讲话精神,扎实落实书记提出的工作要求,紧紧围绕榆山街道“乡村振兴”举措破题谋划,下一步在“文化兴、经济强、生态美”三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寻求突破。
1.文化兴。深入xx村文化内涵,提炼并赋予时代价值(如xx等精神),讲好村落故事,树品牌,助发展。
2.经济强。加大“双招双引”力度,围绕xx村开发、建设用地利用、流转土地规模种植等抓好产业振兴。
3.生态美。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治理3年行动计划,实现环境美;抓党建引领、促组织振兴;通过讲党课、办实事,送优秀传统文化进家庭等举措,让“爱国、守法、友爱、和谐”理念深入民心,实现心灵美。多措并举,探索实践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
一、 项目基本情况
1、背景情况:
生态环境整治工作,成效明显。位于蕴藻浜沿线的沈杨村通过拆违、违法用地整治等方式,现已腾出较多原为非法使用的农用地。为巩固“五违四必”的成果,积极响应生态文明战略,加快实施乡村振兴,切实调整村级经济的产业机构,沈杨村计划打造一块花卉苗木培育基地。
2、地理位置:
项目东侧紧邻建设中的祁连山路陆翔路蕴藻浜大桥连接顾陈路的下匝口,北至罗店、南至普陀均只有10分钟车程;东距沪太路5分钟车程。南至上海大学、大场祁连社区5分钟车程。北靠外环线,至顾村公园、宝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及刘行社区5分钟车程,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仓储发达,生态环境优越。
3、项目总体规划:
在宝山区农委和顾村镇的大力支持下,获批建设沈杨村花卉苗木基地,该基地占地面积约55亩,建造花卉苗木种植用玻璃大棚约2万平方米。该花卉基地于2019年下半年开始破土动工,计划于2020年5月左右完成基础建设后进行招商引资,于2020年年末正式开放。花卉苗木基地二期预计在2020年底正式开工,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于2021年8月完工。花卉苗木基地的建设,不仅能通过花卉苗木种植增加周边农户就业机会,而且有效地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推动本村地方经济发展。
二、目标定位:
依托沈杨村村自然资源优势,打造“沈杨村花卉苗木品牌”,借助宝山区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形势,全面实现沈杨村村庄景区化,旅游整体化、产业联动化的发展模式,完善饮食、住宿等配套服务。
1、发展定位:针对顾村公园功能不够完善的现状,沈杨村确定立足顾村公园辅助区和延伸区的定位,完善旅游“吃、喝、玩、购物”一体化需求,“ 商贸、文创、体育、教育”相融合发展。同时,针对交通便利优势,着力打造以花卉种植为主、观赏鱼养殖为辅的生态农业产业园。
2、总体思路:以“生态、人居、经济”三个效益统一为原则,通过“一体化”设计,以“一轴两带四圈”为抓手,优化人居环境;推进三产融合;探索“企业+合作社+农户”多方共享共赢机制;实现沈杨村经济、文化高质量发展。
3、建设目标:着力打造“三个支柱”产业即沈杨村花卉苗木基地(2万平方米)配套商贸基地(1.5万平方米)、沈杨村花卉苗木基地二期(2.27万平方米)配套水族世界观赏鱼基地(2.2万平方米)和沈杨村青少年农耕体验中心(20多万平方米)。预计一期花卉苗木基地及配套商贸市场年产值预期达到1.5亿左右,利润预期可达3千万左右;预计二期花卉苗木基地及水族市场观赏鱼基地的年产值预期达到2亿左右,利润预期可达3500万左右。
三、投资估算及资金构成
经了解,一期建设配套有玻璃大棚、喷淋设施、恒温设备、照明系统、消防系统、绿化等相关设施设备,总投资约3000万元,该笔资金全部由沈杨村自筹。二期计划继续投资800万元,建设玻璃温室、培养室并引进更多的花卉苗木品种。
四、建设内容及进展情况:
项目一期基本完成建设,以钢筋结构、玻璃大棚为主,内部各项设施配套齐全,主要进行培育观赏苗木、盆栽花卉与盆景制作、多肉植物生产、鲜花种植等,目前主体结构已建设完成。
为让整个项目正规化,同时便于管理,村委聘请第三方专业单位对整个基地进行招商引资,以及保障今后的运作,由沈杨村委负责统一监管,目前已有商户陆续进行洽谈,签约率达到35%,招商引资稳步进行中。
五、提出的建议:
1、提升市场品控质量:建议对上海的花卉苗木市场进行考察,引进些市民比较热衷的花卉苗木,同时可以适当引进部分稀有、高端的绿植,供花卉爱好者进行参观及购买。
2、对商户资质严格把控:建议引进具有相对实力的经销商,提升整个市场的档次,同时对商户内部运营进行管理,根据行业相关要求,需杜绝大棚房内有人居住的现象。
3、加强宣传力度:建议招商单位能加大苗木基地的宣传力度,经周边走访了解,除了行业经销商,本区域乃至较远的市民对沈杨村新建的苗木基地还是比较陌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发动我镇宣传科联合区农委、区宣传等举办相关的宣传活动,向大众广而告之。
乡村振兴,文化为魂。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走访座谈各地干部群众和文化专兼职人员,实地查看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对全市加强农村文化工作、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进行了调查和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村文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发展农村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文化整体呈现出昂扬发展之势。宜城市农村文化发展当前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以广场舞为引领的群众文化活动自发兴起。这几年,广场舞以其简便易学、门槛低易组织、娱乐性和健身性兼而有之等特点,为广大妇女所接受,迅速从城市传向农村,成为我市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一个最大亮点。目前,全市227行政村(社区)村村都有跳广场舞的。有的镇(办)每个群众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都有。郑集镇初步统计,全镇有80余支广场舞队伍。广场舞的兴起让农村干部群众看到了农村文化活动的魅力,也激发了农村群众进一步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玩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等不少传统节目也在群众的期盼中走上了舞台,健身器材开始遍布农村大小广场,健身步道在经济条件较好的镇(办)推出,农村(街区)公园建设也提上一些镇(办)村的工作日程。群众文化生活不断兴起,地方顺势而为,形成了一个亟待蓬勃发展的局面。
2、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建设不断跟进。按照省有关文件要求,宜城市10个镇(办)文化站已全部更名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中心设有图书阅览室、教育培训室、多功能活动厅,镇(办)政府所在地都建有文化活动广场,面积一般都在500平米以上。227行政村(社区)也按要求把村里原有的农家书屋改造成了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都设有图书阅览室,还增设了电子阅览室、文化娱乐室。大多数行政村已经在村级办公场所附近修建了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有的镇(办)不仅实现了广场的全履盖,还在自然村落、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兴建了广场;有的镇(办)在修建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时,还在附近增设了文体设施、儿童娱乐设施,大大丰富和方便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3、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成为自觉。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融入城市文明的今天,留住乡愁、留下记忆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保护农耕文化、保护农村传统文化的自觉在全市不断增强。行动较快、影响较大的有,流水多次举办过民俗文化节,刘猴争资千万在胡坪村打造民俗博物馆,流水欧集村正在筹建农耕文化展览馆等等。其他的,有的自发对传统村落、古寨、古居及其他文化古迹进行清理和保护;有的主动对本地传统文化剧目进行发掘和继承;有的积极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申报和传承;更有不少地方始终在思考,如何把村名文化、村组地名文化、村里历史人物、村里历史事件等等这些特有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今农村社会生活中,去展示、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去涵养、教化人们。
4、农村文化产业逐步发展。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一般需要与其他产业进行嫁接,以带来更多的经济价值。宜城市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最早的是农家乐,是以农村饮食文化相结合的产业,其中,小河高康、南营万洋、雷河鄂西等地较为有名。后来,又有现代农业与传统农耕文化相结合,产生的采摘园、种植园等等。文化产业发展到现在,更多的则是与旅游休闲相结合。在这方面,我市最为典型、最有成效的是近两年发展起来的醉美莺河。其他,如鄢城宋玉墓,王集庞居洞,流水欧乐寨、马头寨、松林寺,刘猴堂子、尹氏宗祠,小河莱公山,板桥少数民族特色村等等,都还在规划和建设中。而刘猴的石圣山,雷河的郭家台,孔湾的夫子崖、万寿寺等等,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有待成为开发的对象。
二、全市农村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宜城全市农村文化建设现在处在一个向上发展的重要阶段,但实际上问题更多、困难更大、矛盾更突出,更需要解决问题,更需要正确引导。
1、群众文化活动单一,参与群体单一。当前,农村最活跃、最健康的群众文化活动就是广场舞。这个活动从自发兴起到一枝独秀,既有其自身优势,也反映出农村留守妇女的需求,更说明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缺乏。妇女的广场舞能够兴起因为开展起来很容易,而开展其他活动往往会因活动场地、活动器材以及安全、环境等方面因素而受到制约。现在看,宜城市农村大多数人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其主要娱乐方式仍是抹牌赌博;年轻人农闲时主要靠看电视、上网打发时间,有的追剧,有的上网玩游戏,有的手机玩微信、玩抖音;一些留守孩子更是沉溺手机,既耽误学习又伤害身体。所以,总体上,全市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还是非常缺乏、非常单一的,迫切需要基层有组织、有目的地来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2、文化产品流于形式,文化服务需改进。文化部门送电影、送戏下乡活动开展较为正常,但多由于影片质量不高、群众需求不大、放映场地有限等,观看人员始终十分稀少;农家书屋在改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后,由于图书不多、更新不及时、群众读书需求少、位置不便利、管理不到位等原因,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农家书屋基本处于闲置状态;架设到村组的“村村响”群众反映一年到头也难得响一回。这些问题说明上级文化部门对群众真正的文化需求了解不够,提供的服务与日益兴起的广场舞等活动对接不够,没有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到回应群众需求上,用到改进服务方式上。在广场建设上,有的部门对广场位置、广场面积、建设标准提出的要求不切实际,不利于把广场建到人群相对集中的地方,不利于广场小型化,不利于建设多个小广场。还有的部门认为体育器材、文体设施应配给学校,对村级文体设施配套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导致一些村至今还没有可供群众娱乐的文体设施。
3、改革后的镇、村文化服务部门功能缺失,指导管理缺位。镇级文化站改为综合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后,定性为民办非企业,经费缺乏,人员核减为2—3人;工资除站长与综改办签定合同达每年2.8万元外,其余人员一般每年在1.5—2万元之间;不少同志还肩负有包村驻点等工作任务,平时难以集中精力抓好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指导督促服务跟不上,落实上级文化政策没有力度。村一级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因实为农家书屋改建,原本少有人管,现在设立不久,大多数村对其职责、任务、分管领导、具体管理人员未予明确,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几乎没有运转,同样在农村群众心目中没有什么位置。
4、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不够,文化人才稀缺。由于经费缺乏、平时少有人重视,全市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严重滞后,除个别镇(办)稍有组织外,其他根本没有自己的宣传队伍。待到全市有大的宣传任务和比赛活动时,大多镇(办)只得利用群众自发创办的广场舞队临时培训后拉出来上场。同时,农村文化人才也十分短缺,特别是一些专业人才急需要发掘和培养。调研了解到,近几年,市里只举办过一次太极拳培训班,且时间太短,只有一个星期,仅学了点皮毛,回来后根本不能组织指导其他人学习。全市广场舞的指导员大多也是自己先跟着电视、电脑学习,尔后再培训队伍的。王集庞居村拿出的传统剧目二人转、黄梅戏等等都是自学自编自演的。在一些农村传统文化剧目的传承上,急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但实际愿学的人非常少;有些村会的人都六七十岁了,再没人学可能就要失传。
5、农村文化政策在基层落实不够,发展机遇没抓住。主要是中央的一些文化政策在基层落实不够好,农村文化发展的良好机遇没有抓住。比如,前些年我市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中,因未达到中央提出的“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标准而错失机遇,近年又提出了创建省级示范区,仍然因未达标而失去机遇。这两年,在镇文化站人员配备上,如按上级文件要求,应实行县聘乡用,每站不少于2人;现在只有鄢城落实到位。并且,政策还要求各地免费开放“三馆一站”,财政纳入预算进行补贴,其中拨给乡镇的每镇(办)国家补2.5万元,地方配套2.5万元。实际上宜城市从2017年才开始执行,且只把国家补贴的2.5万元拨给了乡镇,作为专门文化费用;而大多数镇(办)并没有把这笔费用拨给文化部门使用。
6、农村传统文化传承难,留住难。在农村文化工作被边缘化的今天,尤其是惯有的文化意识的缺乏和工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非常难。一是一些地方传统文化剧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因耗费精力大、起不到养家糊口作用等而少有人学。如,刘猴邓冲村的《麒麟送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孔湾钟岗村的《五马破曹》(传统剧目)等至今没找到合适人选。二是群众接受到的传统民风民俗教育少、了解不多,农村多年活动开展少,经济不活跃,外出打工多,对传统文化的宣讲更是缺少阵地、缺少平台,农村有什么风俗、有什么习惯,不少年轻人完全不清楚。三是传统村落保存少,原有建筑格局被打破,古建筑保留少,器物发现少,原汁原味的农耕文化得不到有效保护。刘猴云台村有一地叫娘娘台,台前有一大片花栎树林,每天早上娘娘台上就云雾缭绕,村子由此得名;后来由于没有人保护,花栎树林被砍掉后,这一现象就一并消失了。四是因文物保护意识淡漠,保护措施不力,致使一些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遗迹遭到破坏。如流水余棚村的古景“赤山夕照”损毁非常严重,欧集村的古迹“一碗水”也被人为损坏。此类现象还多有存在。
7、农村文化产业打造难,扶持难。宜城市不少地方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主要还是盯着文化旅游产业。但发展到现在,除了流水的醉美莺河,还有些旅游休闲价值,还有些经济效益,给群众带来了些好处。但我们了解到,莺河的质量和档次并不高,农耕文化元素东拼西凑的很多,景区规模小、占地面积小,但就是这样一个景区,现投入在千万元以上。可见,要发展这样的文化旅游产业,资金压力会很大,规划能力、设计水平、建设档次还不一定跟得上来。这也是流水欧集、马头、刘猴钱湾等一些地方,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源却一时难以发展起来的原因。但还是感到,这些产业始终没有迈开步子或者没有起步,既有其自身的原因,也与宜城市产业发展方向、旅游产业谋划布局、领导战略决策力和政策扶持力度等等有着较大的关系。
8、农村文化产业思路不开阔,创新意识不强。说到农村文化产业,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多数还是离不开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而实际上许多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的农家餐饮、农家庭院、农家房屋、农家器物、农耕用具、农村种养殖、农村典型人物、农村生活环境、农村传统编制、农村特色产品制造等等,其实都是农村文化的一部分,都可以贴上文化标签,都可以打造成农村文化产业。但是这些年来,除了梅缘农资今年举办过“十泉食美”稻香节、把稻米贴上了文化标签外,其他的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创举。这说明在大家思想当中还没有这方面的概念,还没有认真思考过,也没有行动过。可见,大家发展文化产业的眼界还不宽,思路还是狭隘的;要么说明大家缺乏积极作为的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还在等着天上掉下馅饼。
三、全市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几点建议
结合调研了解到的宜城市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主要就下一步市里如何高点定位、科学谋划、有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实施提几点建议:
1、正确认识,科学决策。要充分认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五大振兴之一,必不可少,不可或缺。因为文化振兴是振兴的魂,只有有了魂,乡村振兴才能形神兼备,才有灵气,才有内涵。否则就是单调的发展,不是真正的振兴。作为决策者,不可只谈发展,不谈振兴,必须思考振兴之魂,必须融文化于发展。其次,要正确认识文化的性质和特点,认真学习、研究、掌握乡村文化建设的规律和特殊性。文化是多元的,文化是宽泛的,文化是独特的,文化是包容的,文化又是系统的;如何把握,如何推进?对决策者来说,更是一个难题,但不是无解这题。决策者唯有据实而行,科学施策,精准发力,才可能取得突破,才可能有所成效。
2、总览全局,统筹谋划。长久做好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不仅要站在乡村振兴的高度去对待去推进,还应站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高度去谋划去落实。既要综合考虑农村文化与农村产业、农村人才、农村生态等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问题,还要考虑农村文化与农村教育、与农村人口、与农村经济、与农村社会治理、与民族团结等其他工作如何衔接、如何照应的问题。总之,是希望市级层面有一个考虑周全的、涉及方方面面的乡村文化振兴的总盘子;既有长期的、总体的、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划,又有近期的、可操作的实施办法。同时,也建议每个镇(办)、每个村都研究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或规划。比如,镇里、村里有什么文化资源,都一一摆出来,哪些需要发掘、哪些需要传承、哪些需要作为文化元素、哪些需要展示、哪些需要打造成产业,要有所思考、有所打算;没有文化资源的,有什么创新的点子、想做些什么文章,也要摆出来,也要进行谋划。这也可以让领导摸清大家的底子,摸清大家的思路,便于通盘考虑,科学谋划,合理部署,统筹推进。
3、把握重点,着力推进。全市乡村文化振兴既包括群众文化活动的振兴,也包括传统农耕文化的振兴,还包括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振兴等,内容多,头绪多,困难多,问题多。建议从解决问题、积极引导出发,重点抓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是要切实抓好当前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解决好群众的所需所盼;另一面是要切实推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尤其应在文化旅游产业上力争实现更大突破。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要围绕群众需求,着力引导各地建好村级群众文化活动广场和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活动场地和文体设施,理顺农村文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落实好中央文化政策和上级有关要求。对文化旅游产业,市级领导要真重视、真发展,要拿在手中,用好政策,用好资源,重点扶持,重点打造,力争形成品牌,形成亮点,全力追赶周边县(市)。
,走访座谈各地干部群众和文化专兼职人员,实地查看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对全市加强农村文化工作、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进行了调查和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村文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发展农村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文化整体呈现出昂扬发展之势。宜城市农村文化发展当前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以广场舞为引领的群众文化活动自发兴起。这几年,广场舞以其简便易学、门槛低易组织、娱乐性和健身性兼而有之等特点,为广大妇女所接受,迅速从城市传向农村,成为我市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一个最大亮点。目前,全市227行政村(社区)村村都有跳广场舞的。有的镇(办)每个群众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都有。郑集镇初步统计,全镇有80余支广场舞队伍。广场舞的兴起让农村干部群众看到了农村文化活动的魅力,也激发了农村群众进一步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玩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等不少传统节目也在群众的期盼中走上了舞台,健身器材开始遍布农村大小广场,健身步道在经济条件较好的镇(办)推出,农村(街区)公园建设也提上一些镇(办)村的工作日程。群众文化生活不断兴起,地方顺势而为,形成了一个亟待蓬勃发展的局面。
2、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建设不断跟进。按照省有关文件要求,宜城市10个镇(办)文化站已全部更名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中心设有图书阅览室、教育培训室、多功能活动厅,镇(办)政府所在地都建有文化活动广场,面积一般都在500平米以上。227行政村(社区)也按要求把村里原有的农家书屋改造成了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都设有图书阅览室,还增设了电子阅览室、文化娱乐室。大多数行政村已经在村级办公场所附近修建了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有的镇(办)不仅实现了广场的全履盖,还在自然村落、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兴建了广场;有的镇(办)在修建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时,还在附近增设了文体设施、儿童娱乐设施,大大丰富和方便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3、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成为自觉。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融入城市文明的今天,留住乡愁、留下记忆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保护农耕文化、保护农村传统文化的自觉在全市不断增强。行动较快、影响较大的有,流水多次举办过民俗文化节,刘猴争资千万在胡坪村打造民俗博物馆,流水欧集村正在筹建农耕文化展览馆等等。其他的,有的自发对传统村落、古寨、古居及其他文化古迹进行清理和保护;有的主动对本地传统文化剧目进行发掘和继承;有的积极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申报和传承;更有不少地方始终在思考,如何把村名文化、村组地名文化、村里历史人物、村里历史事件等等这些特有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今农村社会生活中,去展示、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去涵养、教化人们。
4、农村文化产业逐步发展。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一般需要与其他产业进行嫁接,以带来更多的经济价值。宜城市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最早的是农家乐,是以农村饮食文化相结合的产业,其中,小河高康、南营万洋、雷河鄂西等地较为有名。后来,又有现代农业与传统农耕文化相结合,产生的采摘园、种植园等等。文化产业发展到现在,更多的则是与旅游休闲相结合。在这方面,我市最为典型、最有成效的是近两年发展起来的醉美莺河。其他,如鄢城宋玉墓,王集庞居洞,流水欧乐寨、马头寨、松林寺,刘猴堂子、尹氏宗祠,小河莱公山,板桥少数民族特色村等等,都还在规划和建设中。而刘猴的石圣山,雷河的郭家台,孔湾的夫子崖、万寿寺等等,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有待成为开发的对象。
二、全市农村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宜城全市农村文化建设现在处在一个向上发展的重要阶段,但实际上问题更多、困难更大、矛盾更突出,更需要解决问题,更需要正确引导。
1、群众文化活动单一,参与群体单一。当前,农村最活跃、最健康的群众文化活动就是广场舞。这个活动从自发兴起到一枝独秀,既有其自身优势,也反映出农村留守妇女的需求,更说明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缺乏。妇女的广场舞能够兴起因为开展起来很容易,而开展其他活动往往会因活动场地、活动器材以及安全、环境等方面因素而受到制约。现在看,宜城市农村大多数人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其主要娱乐方式仍是抹牌赌博;年轻人农闲时主要靠看电视、上网打发时间,有的追剧,有的上网玩游戏,有的手机玩微信、玩抖音;一些留守孩子更是沉溺手机,既耽误学习又伤害身体。所以,总体上,全市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还是非常缺乏、非常单一的,迫切需要基层有组织、有目的地来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2、文化产品流于形式,文化服务需改进。文化部门送电影、送戏下乡活动开展较为正常,但多由于影片质量不高、群众需求不大、放映场地有限等,观看人员始终十分稀少;农家书屋在改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后,由于图书不多、更新不及时、群众读书需求少、位置不便利、管理不到位等原因,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农家书屋基本处于闲置状态;架设到村组的“村村响”群众反映一年到头也难得响一回。这些问题说明上级文化部门对群众真正的文化需求了解不够,提供的服务与日益兴起的广场舞等活动对接不够,没有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到回应群众需求上,用到改进服务方式上。在广场建设上,有的部门对广场位置、广场面积、建设标准提出的要求不切实际,不利于把广场建到人群相对集中的地方,不利于广场小型化,不利于建设多个小广场。还有的部门认为体育器材、文体设施应配给学校,对村级文体设施配套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导致一些村至今还没有可供群众娱乐的文体设施。
3、改革后的镇、村文化服务部门功能缺失,指导管理缺位。镇级文化站改为综合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后,定性为民办非企业,经费缺乏,人员核减为2—3人;工资除站长与综改办签定合同达每年2.8万元外,其余人员一般每年在1.5—2万元之间;不少同志还肩负有包村驻点等工作任务,平时难以集中精力抓好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指导督促服务跟不上,落实上级文化政策没有力度。村一级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因实为农家书屋改建,原本少有人管,现在设立不久,大多数村对其职责、任务、分管领导、具体管理人员未予明确,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几乎没有运转,同样在农村群众心目中没有什么位置。
4、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不够,文化人才稀缺。由于经费缺乏、平时少有人重视,全市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严重滞后,除个别镇(办)稍有组织外,其他根本没有自己的宣传队伍。待到全市有大的宣传任务和比赛活动时,大多镇(办)只得利用群众自发创办的广场舞队临时培训后拉出来上场。同时,农村文化人才也十分短缺,特别是一些专业人才急需要发掘和培养。调研了解到,近几年,市里只举办过一次太极拳培训班,且时间太短,只有一个星期,仅学了点皮毛,回来后根本不能组织指导其他人学习。全市广场舞的指导员大多也是自己先跟着电视、电脑学习,尔后再培训队伍的。王集庞居村拿出的传统剧目二人转、黄梅戏等等都是自学自编自演的。在一些农村传统文化剧目的传承上,急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但实际愿学的人非常少;有些村会的人都六七十岁了,再没人学可能就要失传。
5、农村文化政策在基层落实不够,发展机遇没抓住。主要是中央的一些文化政策在基层落实不够好,农村文化发展的良好机遇没有抓住。比如,前些年我市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中,因未达到中央提出的“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标准而错失机遇,近年又提出了创建省级示范区,仍然因未达标而失去机遇。这两年,在镇文化站人员配备上,如按上级文件要求,应实行县聘乡用,每站不少于2人;现在只有鄢城落实到位。并且,政策还要求各地免费开放“三馆一站”,财政纳入预算进行补贴,其中拨给乡镇的每镇(办)国家补2.5万元,地方配套2.5万元。实际上宜城市从2017年才开始执行,且只把国家补贴的2.5万元拨给了乡镇,作为专门文化费用;而大多数镇(办)并没有把这笔费用拨给文化部门使用。
6、农村传统文化传承难,留住难。在农村文化工作被边缘化的今天,尤其是惯有的文化意识的缺乏和工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非常难。一是一些地方传统文化剧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因耗费精力大、起不到养家糊口作用等而少有人学。如,刘猴邓冲村的《麒麟送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孔湾钟岗村的《五马破曹》(传统剧目)等至今没找到合适人选。二是群众接受到的传统民风民俗教育少、了解不多,农村多年活动开展少,经济不活跃,外出打工多,对传统文化的宣讲更是缺少阵地、缺少平台,农村有什么风俗、有什么习惯,不少年轻人完全不清楚。三是传统村落保存少,原有建筑格局被打破,古建筑保留少,器物发现少,原汁原味的农耕文化得不到有效保护。刘猴云台村有一地叫娘娘台,台前有一大片花栎树林,每天早上娘娘台上就云雾缭绕,村子由此得名;后来由于没有人保护,花栎树林被砍掉后,这一现象就一并消失了。四是因文物保护意识淡漠,保护措施不力,致使一些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遗迹遭到破坏。如流水余棚村的古景“赤山夕照”损毁非常严重,欧集村的古迹“一碗水”也被人为损坏。此类现象还多有存在。
7、农村文化产业打造难,扶持难。宜城市不少地方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主要还是盯着文化旅游产业。但发展到现在,除了流水的醉美莺河,还有些旅游休闲价值,还有些经济效益,给群众带来了些好处。但我们了解到,莺河的质量和档次并不高,农耕文化元素东拼西凑的很多,景区规模小、占地面积小,但就是这样一个景区,现投入在千万元以上。可见,要发展这样的文化旅游产业,资金压力会很大,规划能力、设计水平、建设档次还不一定跟得上来。这也是流水欧集、马头、刘猴钱湾等一些地方,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源却一时难以发展起来的原因。但还是感到,这些产业始终没有迈开步子或者没有起步,既有其自身的原因,也与宜城市产业发展方向、旅游产业谋划布局、领导战略决策力和政策扶持力度等等有着较大的关系。
8、农村文化产业思路不开阔,创新意识不强。说到农村文化产业,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多数还是离不开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而实际上许多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的农家餐饮、农家庭院、农家房屋、农家器物、农耕用具、农村种养殖、农村典型人物、农村生活环境、农村传统编制、农村特色产品制造等等,其实都是农村文化的一部分,都可以贴上文化标签,都可以打造成农村文化产业。但是这些年来,除了梅缘农资今年举办过“十泉食美”稻香节、把稻米贴上了文化标签外,其他的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创举。这说明在大家思想当中还没有这方面的概念,还没有认真思考过,也没有行动过。可见,大家发展文化产业的眼界还不宽,思路还是狭隘的;要么说明大家缺乏积极作为的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还在等着天上掉下馅饼。
三、全市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几点建议
结合调研了解到的宜城市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主要就下一步市里如何高点定位、科学谋划、有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实施提几点建议:
1、正确认识,科学决策。要充分认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五大振兴之一,必不可少,不可或缺。因为文化振兴是振兴的魂,只有有了魂,乡村振兴才能形神兼备,才有灵气,才有内涵。否则就是单调的发展,不是真正的振兴。作为决策者,不可只谈发展,不谈振兴,必须思考振兴之魂,必须融文化于发展。其次,要正确认识文化的性质和特点,认真学习、研究、掌握乡村文化建设的规律和特殊性。文化是多元的,文化是宽泛的,文化是独特的,文化是包容的,文化又是系统的;如何把握,如何推进?对决策者来说,更是一个难题,但不是无解这题。决策者唯有据实而行,科学施策,精准发力,才可能取得突破,才可能有所成效。
2、总览全局,统筹谋划。长久做好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不仅要站在乡村振兴的高度去对待去推进,还应站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高度去谋划去落实。既要综合考虑农村文化与农村产业、农村人才、农村生态等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问题,还要考虑农村文化与农村教育、与农村人口、与农村经济、与农村社会治理、与民族团结等其他工作如何衔接、如何照应的问题。总之,是希望市级层面有一个考虑周全的、涉及方方面面的乡村文化振兴的总盘子;既有长期的、总体的、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划,又有近期的、可操作的实施办法。同时,也建议每个镇(办)、每个村都研究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或规划。比如,镇里、村里有什么文化资源,都一一摆出来,哪些需要发掘、哪些需要传承、哪些需要作为文化元素、哪些需要展示、哪些需要打造成产业,要有所思考、有所打算;没有文化资源的,有什么创新的点子、想做些什么文章,也要摆出来,也要进行谋划。这也可以让领导摸清大家的底子,摸清大家的思路,便于通盘考虑,科学谋划,合理部署,统筹推进。
3、把握重点,着力推进。全市乡村文化振兴既包括群众文化活动的振兴,也包括传统农耕文化的振兴,还包括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振兴等,内容多,头绪多,困难多,问题多。建议从解决问题、积极引导出发,重点抓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是要切实抓好当前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解决好群众的所需所盼;另一面是要切实推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尤其应在文化旅游产业上力争实现更大突破。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要围绕群众需求,着力引导各地建好村级群众文化活动广场和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活动场地和文体设施,理顺农村文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落实好中央文化政策和上级有关要求。对文化旅游产业,市级领导要真重视、真发展,要拿在手中,用好政策,用好资源,重点扶持,重点打造,力争形成品牌,形成亮点,全力追赶周边县(市)。
走访座谈各地干部群众和文化专兼职人员,实地查看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对全市加强农村文化工作、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进行了调查和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村文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发展农村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文化整体呈现出昂扬发展之势。宜城市农村文化发展当前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以广场舞为引领的群众文化活动自发兴起。这几年,广场舞以其简便易学、门槛低易组织、娱乐性和健身性兼而有之等特点,为广大妇女所接受,迅速从城市传向农村,成为我市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一个最大亮点。目前,全市227行政村(社区)村村都有跳广场舞的。有的镇(办)每个群众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都有。郑集镇初步统计,全镇有80余支广场舞队伍。广场舞的兴起让农村干部群众看到了农村文化活动的魅力,也激发了农村群众进一步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玩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等不少传统节目也在群众的期盼中走上了舞台,健身器材开始遍布农村大小广场,健身步道在经济条件较好的镇(办)推出,农村(街区)公园建设也提上一些镇(办)村的工作日程。群众文化生活不断兴起,地方顺势而为,形成了一个亟待蓬勃发展的局面。
2、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建设不断跟进。按照省有关文件要求,宜城市10个镇(办)文化站已全部更名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中心设有图书阅览室、教育培训室、多功能活动厅,镇(办)政府所在地都建有文化活动广场,面积一般都在500平米以上。227行政村(社区)也按要求把村里原有的农家书屋改造成了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都设有图书阅览室,还增设了电子阅览室、文化娱乐室。大多数行政村已经在村级办公场所附近修建了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有的镇(办)不仅实现了广场的全履盖,还在自然村落、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兴建了广场;有的镇(办)在修建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时,还在附近增设了文体设施、儿童娱乐设施,大大丰富和方便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3、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成为自觉。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融入城市文明的今天,留住乡愁、留下记忆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保护农耕文化、保护农村传统文化的自觉在全市不断增强。行动较快、影响较大的有,流水多次举办过民俗文化节,刘猴争资千万在胡坪村打造民俗博物馆,流水欧集村正在筹建农耕文化展览馆等等。其他的,有的自发对传统村落、古寨、古居及其他文化古迹进行清理和保护;有的主动对本地传统文化剧目进行发掘和继承;有的积极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申报和传承;更有不少地方始终在思考,如何把村名文化、村组地名文化、村里历史人物、村里历史事件等等这些特有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今农村社会生活中,去展示、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去涵养、教化人们。
4、农村文化产业逐步发展。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一般需要与其他产业进行嫁接,以带来更多的经济价值。宜城市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最早的是农家乐,是以农村饮食文化相结合的产业,其中,小河高康、南营万洋、雷河鄂西等地较为有名。后来,又有现代农业与传统农耕文化相结合,产生的采摘园、种植园等等。文化产业发展到现在,更多的则是与旅游休闲相结合。在这方面,我市最为典型、最有成效的是近两年发展起来的醉美莺河。其他,如鄢城宋玉墓,王集庞居洞,流水欧乐寨、马头寨、松林寺,刘猴堂子、尹氏宗祠,小河莱公山,板桥少数民族特色村等等,都还在规划和建设中。而刘猴的石圣山,雷河的郭家台,孔湾的夫子崖、万寿寺等等,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有待成为开发的对象。
二、全市农村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宜城全市农村文化建设现在处在一个向上发展的重要阶段,但实际上问题更多、困难更大、矛盾更突出,更需要解决问题,更需要正确引导。
1、群众文化活动单一,参与群体单一。当前,农村最活跃、最健康的群众文化活动就是广场舞。这个活动从自发兴起到一枝独秀,既有其自身优势,也反映出农村留守妇女的需求,更说明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缺乏。妇女的广场舞能够兴起因为开展起来很容易,而开展其他活动往往会因活动场地、活动器材以及安全、环境等方面因素而受到制约。现在看,宜城市农村大多数人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其主要娱乐方式仍是抹牌赌博;年轻人农闲时主要靠看电视、上网打发时间,有的追剧,有的上网玩游戏,有的手机玩微信、玩抖音;一些留守孩子更是沉溺手机,既耽误学习又伤害身体。所以,总体上,全市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还是非常缺乏、非常单一的,迫切需要基层有组织、有目的地来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2、文化产品流于形式,文化服务需改进。文化部门送电影、送戏下乡活动开展较为正常,但多由于影片质量不高、群众需求不大、放映场地有限等,观看人员始终十分稀少;农家书屋在改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后,由于图书不多、更新不及时、群众读书需求少、位置不便利、管理不到位等原因,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农家书屋基本处于闲置状态;架设到村组的“村村响”群众反映一年到头也难得响一回。这些问题说明上级文化部门对群众真正的文化需求了解不够,提供的服务与日益兴起的广场舞等活动对接不够,没有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到回应群众需求上,用到改进服务方式上。在广场建设上,有的部门对广场位置、广场面积、建设标准提出的要求不切实际,不利于把广场建到人群相对集中的地方,不利于广场小型化,不利于建设多个小广场。还有的部门认为体育器材、文体设施应配给学校,对村级文体设施配套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导致一些村至今还没有可供群众娱乐的文体设施。
3、改革后的镇、村文化服务部门功能缺失,指导管理缺位。镇级文化站改为综合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后,定性为民办非企业,经费缺乏,人员核减为2—3人;工资除站长与综改办签定合同达每年2.8万元外,其余人员一般每年在1.5—2万元之间;不少同志还肩负有包村驻点等工作任务,平时难以集中精力抓好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指导督促服务跟不上,落实上级文化政策没有力度。村一级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因实为农家书屋改建,原本少有人管,现在设立不久,大多数村对其职责、任务、分管领导、具体管理人员未予明确,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几乎没有运转,同样在农村群众心目中没有什么位置。
4、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不够,文化人才稀缺。由于经费缺乏、平时少有人重视,全市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严重滞后,除个别镇(办)稍有组织外,其他根本没有自己的宣传队伍。待到全市有大的宣传任务和比赛活动时,大多镇(办)只得利用群众自发创办的广场舞队临时培训后拉出来上场。同时,农村文化人才也十分短缺,特别是一些专业人才急需要发掘和培养。调研了解到,近几年,市里只举办过一次太极拳培训班,且时间太短,只有一个星期,仅学了点皮毛,回来后根本不能组织指导其他人学习。全市广场舞的指导员大多也是自己先跟着电视、电脑学习,尔后再培训队伍的。王集庞居村拿出的传统剧目二人转、黄梅戏等等都是自学自编自演的。在一些农村传统文化剧目的传承上,急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但实际愿学的人非常少;有些村会的人都六七十岁了,再没人学可能就要失传。
5、农村文化政策在基层落实不够,发展机遇没抓住。主要是中央的一些文化政策在基层落实不够好,农村文化发展的良好机遇没有抓住。比如,前些年我市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中,因未达到中央提出的“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标准而错失机遇,近年又提出了创建省级示范区,仍然因未达标而失去机遇。这两年,在镇文化站人员配备上,如按上级文件要求,应实行县聘乡用,每站不少于2人;现在只有鄢城落实到位。并且,政策还要求各地免费开放“三馆一站”,财政纳入预算进行补贴,其中拨给乡镇的每镇(办)国家补2.5万元,地方配套2.5万元。实际上宜城市从2017年才开始执行,且只把国家补贴的2.5万元拨给了乡镇,作为专门文化费用;而大多数镇(办)并没有把这笔费用拨给文化部门使用。
6、农村传统文化传承难,留住难。在农村文化工作被边缘化的今天,尤其是惯有的文化意识的缺乏和工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非常难。一是一些地方传统文化剧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因耗费精力大、起不到养家糊口作用等而少有人学。如,刘猴邓冲村的《麒麟送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孔湾钟岗村的《五马破曹》(传统剧目)等至今没找到合适人选。二是群众接受到的传统民风民俗教育少、了解不多,农村多年活动开展少,经济不活跃,外出打工多,对传统文化的宣讲更是缺少阵地、缺少平台,农村有什么风俗、有什么习惯,不少年轻人完全不清楚。三是传统村落保存少,原有建筑格局被打破,古建筑保留少,器物发现少,原汁原味的农耕文化得不到有效保护。刘猴云台村有一地叫娘娘台,台前有一大片花栎树林,每天早上娘娘台上就云雾缭绕,村子由此得名;后来由于没有人保护,花栎树林被砍掉后,这一现象就一并消失了。四是因文物保护意识淡漠,保护措施不力,致使一些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遗迹遭到破坏。如流水余棚村的古景“赤山夕照”损毁非常严重,欧集村的古迹“一碗水”也被人为损坏。此类现象还多有存在。
7、农村文化产业打造难,扶持难。宜城市不少地方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主要还是盯着文化旅游产业。但发展到现在,除了流水的醉美莺河,还有些旅游休闲价值,还有些经济效益,给群众带来了些好处。但我们了解到,莺河的质量和档次并不高,农耕文化元素东拼西凑的很多,景区规模小、占地面积小,但就是这样一个景区,现投入在千万元以上。可见,要发展这样的文化旅游产业,资金压力会很大,规划能力、设计水平、建设档次还不一定跟得上来。这也是流水欧集、马头、刘猴钱湾等一些地方,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源却一时难以发展起来的原因。但还是感到,这些产业始终没有迈开步子或者没有起步,既有其自身的原因,也与宜城市产业发展方向、旅游产业谋划布局、领导战略决策力和政策扶持力度等等有着较大的关系。
8、农村文化产业思路不开阔,创新意识不强。说到农村文化产业,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多数还是离不开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而实际上许多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的农家餐饮、农家庭院、农家房屋、农家器物、农耕用具、农村种养殖、农村典型人物、农村生活环境、农村传统编制、农村特色产品制造等等,其实都是农村文化的一部分,都可以贴上文化标签,都可以打造成农村文化产业。但是这些年来,除了梅缘农资今年举办过“十泉食美”稻香节、把稻米贴上了文化标签外,其他的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创举。这说明在大家思想当中还没有这方面的概念,还没有认真思考过,也没有行动过。可见,大家发展文化产业的眼界还不宽,思路还是狭隘的;要么说明大家缺乏积极作为的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还在等着天上掉下馅饼。
三、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几点建议
结合调研了解到的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主要就下一步如何高点定位、科学谋划、有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实施提几点建议:
1、正确认识,科学决策。要充分认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五大振兴之一,必不可少,不可或缺。因为文化振兴是振兴的魂,只有有了魂,乡村振兴才能形神兼备,才有灵气,才有内涵。否则就是单调的发展,不是真正的振兴。作为决策者,不可只谈发展,不谈振兴,必须思考振兴之魂,必须融文化于发展。其次,要正确认识文化的性质和特点,认真学习、研究、掌握乡村文化建设的规律和特殊性。文化是多元的,文化是宽泛的,文化是独特的,文化是包容的,文化又是系统的;如何把握,如何推进?对决策者来说,更是一个难题,但不是无解这题。决策者唯有据实而行,科学施策,精准发力,才可能取得突破,才可能有所成效。
考察首先在南昌市滨江宾馆召开了专题座谈会。江西省台办主任阎钢军、副主任黄朋青,江西省会长何大欣,以及江西省发改委、省商务厅、省社科院等有关单位人员参与了座谈。
座谈会主要围绕江西开展赣台经贸文化交流与合作及江西省相关地市融入海西经济区的情况展开。与会人员分别就赣台经贸交流合作,江西对接海西经济区发展情况和融入海西经济区现状、问题与对策作了分析探讨。
随后,考察来到了南昌市高新技术开发区考察并和部分台商进行交流。据了解,台资企业已成为南昌发展的领军企业,南昌高开区负责人介绍说,现在开发区已经形成台资企业新项目不断落户、老项目纷纷增资扩产,产业层次日益提高,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台资企业快速集聚的态势。
考察一行还来到江西吉安市,就赣台经贸文化交流与合作取得的成效进行调研。吉安市委书记王萍简要介绍了近年来吉安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她说,目前,吉安与台湾的合作交流进一步增强,井冈山经济开发区已成为“国家台资企业转移承接基地”,台胞看好吉安,纷纷来到吉安投资兴业,投资的项目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投资领域越来越广。王萍表示,吉安将继续加大对台资企业的服务力度,及时解决台资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问题和困难,不断推动台资企业在吉安健康快速发展。
黄志贤对吉安市深化对台交流合作方面所取得的成效给予充分肯定。他说,吉安在推动两岸交流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台盟中央将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加强与吉安的合作,积极推动台资向内地转移,努力促进赣台经贸、科技和文化交流深入发展。调研期间,黄志贤一行参观了吉安庐陵文化生态园,考察了井冈山经济开发区,瞻仰了井冈山同志旧居等革命遗址。
之后,台盟中央考察前往赣州市调研,重点了解赣州市对台经贸文化交流与合作及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相关情况。
黄志贤一行听取赣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与台湾经贸文化交流合作等介绍,并对赣州市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深化对台交流合作方面所取得的成效给予肯定。尤其是听到赣州正在积极推进赣南苏区发展振兴后,黄志贤感到振奋,他说,赣州市推动赣南苏区发展振兴思路清晰,基础工作做得很好,并取得明显成效。要解放思想,紧紧抓住机遇,认真谋划,主动争取国家相关政策支持,推动赣州加快发展、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