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02 15:11:2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商业经济管理专业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1缺少一些经济类相关知识
刚刚接触到商务英语的学生,本身还没有关于经济类的知识,学习商务英语会产生一定的困难,影响了学生的自信心,学习商务英语的兴趣就会降低。
1.2文化差异大
商务英语学习中,语句的构成等方面都属于西方文化,如果不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将会影响对商务英语的理解。很多学生对这方面的内容都不了解,产生了很大的疑惑,影响了学习的兴趣。
2改进商务英语的教学方式,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1改变商务英语的教学方式,要与现阶段的教学方式结合起来
对商务英语的教材,教学模式等方面都进行有效的分析。对缺乏趣味性的教学环节要增强趣味性。教学模式中需要改变以往教学观念。第一,结合商务英语的特殊性,教学过程需要从简单到困难,呈现阶梯的模式增加教学的难度,增加的过程要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在一起。第二,教学过程中,要在教学环节中渗入趣味性,教学方式不要过于陈旧,要与现代化的社会发展结合在一起。例如,教学课堂中可以引入自我介绍的环节,模拟某个接待的过程,或者商务洽谈中的电话技巧以及商业用餐等对话的练习,这些方面和工作的过程能够有机结合在一起。另外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采用游戏、分组讨论、演讲、报告会以及模拟对话等形式,使整个课堂更加生动,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第三,学校也可以安排学生到外企进行社会实践,对学生学习商务英语的能力培养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2.2加强商务英语词汇的学习和积累
英语学习中积累词汇量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商务英语学习也是这样,商务英语中词汇都很陌生,包含了很多的专业术语。词汇是商务英语学习中最难的部分。专业术语和陌生的名词,学生接触到这些内容都会感觉到很厌烦,所以要想学好商务英语就需要大量了解这些词汇。老师应该正确的引导学生这方面的内容,不要让学生产生恐惧的心,教会学生怎样去对待这些陌生的词汇。
2.3要求学生多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
商务英语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全面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学习西方的商务专业知识,掌握商务活动中的一些要点,对学习专业知识有一定的帮助。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一些关于西方文化的杂志,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老师可以给学生介绍这种书籍。另外,教学中要求老师要结合西方的文化进行教学,商务英语教学要涉及到经济、贸易、经融、旅游等各个领域,涉及商业信函、文件、图表等不同文体。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商务知识进行较全面的了解,真正体现商务英语教学的内涵——从英语中学专业。课堂上应多讲一些各国的文化背景以及各国的犯忌之处,如果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有可能造成商务交往的失误。比如若把西方商务友人安排在13号房间居住,他们会大为不满。西方人认为13是个不幸,凶险的数字,它源于《最后的晚餐》,耶酥和弟子们一起吃晚饭,第13个人是弟子犹大,他为贪图三十块银币,将耶酥出卖了,使耶酥被钉在十字架上,这个故事流传很广,影响极深,西方人憎恶犹大,故把“13”这个数字当作“不幸的象征”。这些都是学习商务英语必须掌握的知识,这些知识的掌握有助于商务英语的学习。另外大家对国外的风俗习惯也都很感兴趣,因此能取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3总结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7-0280-02
工商管理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密切,肩负着为企事业单位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重任。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我国正在积极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大局面,积极思考和调整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和完善人才培养路径,是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重点。
一、当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合理
在本科专业目录中,工商管理专业属于一级学科,下面包括工商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十个二级学科。我国当前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但是,首先,我们不同层次、类别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没有体现出明显的产异性。很多高校都笼统地宣称目标是培养高级管理人才。而实际上,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供应出现了人才同质化,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的情况。其次,从总体来说,各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没有根基于企业实际岗位需求与特点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所以,在整体上目标空泛,不能满足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
(二)课程设置宽泛而无个性
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通过课程设计来实现。现实中很多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涉及面广、量大、宽泛、雷同、无特色,二级学科中的会计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甚至法律等课程都杂乱地混合在一起,缺乏科学性和逻辑性。这种贪多求全的课程设置忽视了现代企业分工越来越精细的现实,忽视了个性化特点,使得人才培养缺乏就业竞争力。
(三)实践教学投入不足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突出特点在于其对实际管理技能的要求,很多单位在招聘工商管理人员时往往要求具备相关工作经验。
(四)师资力量不匹配
工商管理专业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具有较高的工商管理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尤其是具备工作经验。但是囿于高校内部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不积极,难以引进企业技能人才到高校工作或者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
(五)教学方法落后
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要求在教学方法上要积极突破传统课堂讲授法的模式,更应该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基于教学对象研究基础上的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身竞争力,注重教学的针对性和收益。但是,当前很多高校仍然偏重于传统课堂讲授法。
(六)学生就业对口率不高
毕业生就业面广,但专业对口率不高。通过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分析,工商管理专业作为学生的就业面非常广发,涵盖了二级目录中的会计、营销、人力资源、贸易以及文秘等等岗位,真正在毕业后立即走上管理岗位的较少。
二、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一)层次性
我国较少研究不同层次的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一般都笼统地提到管理类或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而国际上工商管理专业有本科、MBA、博士以及经理人员培训项目四个层次。[1]从这一点上,我们要积极向国外学习。各高校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抛弃高大全的想法,准确定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应用性
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是能够在企业从事管理类工作的专业人才。我们应该通过毕业生追踪调查,深入用人单位,广泛了解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实际需要,了解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和职责所需的能力素质要求,并以此来确定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具体的培养规格。
(三)地方性
地方院校要密切联系地方,以地方经济需求来定位专业方向和确定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地方相应的教育教学资源,不断优化教学条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从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知识结构等多方面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促进工商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从而实现特色人才的培养,积极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2]
三、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配套工作
―、产业转型升级对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影响
产业转型升级是一个淘汰落后产业和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技术、新管理方式的引入和新的商业模式推广将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和主要支点。无论是新技术、新管理方式的引入还是新的商业模式推广,都需要具有创新型人才特别是工商管理人才来实现,通过有效整合新技术、管理方式、商业模式等实现新的价值创造,实现产业的转型和升级。产业转型升级不是简单的通过技术引进和复制其他地方的商业模式来实现,需要在现有产业基础、商业模式基础上,通过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商业模式创新等来实现企业竞争能力提升;随着工业化与信息化不断融合,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相互融合发展的产业转型升级趋势不断呈现,产业发展趋势给现有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带来巨大挑战,同时也为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院校不断深化对产业发展趋势的理解,来调整和改进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
产业转型升级需要越来越多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具有发现市场机会、能够将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不断推向市场并获取市场价值、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工商管理人才。产业转型升级给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是产业转型升级为地方校园工商管理人才提供更多工作机会和岗位,产业转移升级需要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管理人才,相对于技术工人和一般务工人员,管理人才更难被吸引到相对落后的地区,这就为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提供了较大的就业空间。二是对教师队伍产生较大冲击,需要培养更多“双师型”教师,地方院校教师大多属于理论型教师,相对缺乏工商管理实践经验,在培养复合型和创新型工商管理人才过程中,地方院校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来促进“双师型”教师素质的提升,例如通过“派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教师既可以去企业挂职锻炼,企业高管授聘为地方高校管理类教师,促进教师成长。三是对原有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产生较大影响,产业转型升级、商业模式创新,需要具有复合知识和对知识进行综合应用管理人才,其知识背景和知识结构与之前的人才培养着较大区别,这是对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挑战。四是对企业工商人才培养提供帮助,通过院校与企业的沟通和合作,企业可以为地方院校工商管理师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提供更多的机会,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科研主要着力点应放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企业管理及相关的应用性研究上,通过与企业的沟通和合作为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和帮助。
二、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问题分析
各地院校都在不断的推进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工作,但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各地院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水平等存在较大差异,与发达国家、我国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仍存在较大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人才培养定位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没有与地方经济与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匹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工商管理人才在产业类型、专业和综合能力等方面都有新要求。不少地方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定位,缺乏对产业未来展望,缺乏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偏离,没能够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素质基础上,针对地方支柱产业和企业需求来确定工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专业设置。如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地方,需要将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定位于旅游服务产业和企业人才培养,同时兼顾相关产业和企业人才培养,而非要与发达地区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定位一致。
(二)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不合理
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人才专业课设置过于传统,课程之间的联系比较松散;不少院校对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视不够,在教学任务、课程体系和安排方面,与地方产业发展、企业需求等内在系统关联性没有考虑在内。现在各地产业转型升级中企业需要更多有创新和创业意识的工商管理人才,企业人才需求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没有能够进入工商管理人才的课程体系当中,对技术创新、创业管理、互联网商业模式等相关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仍落后于产业和企业发展的需要,使得工商管理毕业生仍以传统思维去从事和思考现在的商业活动,对新兴商业活动的发展趋势理解和实践仍有很大的不足。现在大部分课程教育仍是理论教学为主,对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的培养、实际商务活动能力的培养仍严重缺乏,这降低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忽视自然科学和新兴技术等“硬科学”素质的培养,对工商管理学生进行“硬科学”素质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正确地认识物质世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而且也是促进学生认识商业活动的本质,就要是通过科学技术和商业活动等要素有效结合来实现商业价值创造。
(三)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式单调
在工商人才培养方式上很多地方院校,依然采用以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能力高低的准则,导致高分低能现象;学生被动式的灌输式教育和死记硬背学习方式,严重阻碍工商管理人才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发展。同时,人才培养可能受传统思想影响,认为人才培养可以批量生产,对专业特色化和学生个性化培养仍非常欠缺,统一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式,没有凸显地方院校工商人才培养的应用型和特色化的特点。目前最突出的薄弱环节就是实践教学,由于缺乏与企业的沟通合作和“双师型”师资,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效果较差,无法实现培养目标。
(四)师资队伍建设仍有待优化和提升
地方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大多处于发展阶段,大部分教师属于理论教学科研型,教师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缺乏对工商企业实际问题研究的“双师型”教师,导致讲授课程和指导实践更多的是从理论到理论,教师在教材的选择、教学方式和模式的采用、教学理念的引导等方面缺乏企业界的参与和合作,因此对工商管理人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培养有较大影响。许多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工作后,发现所学知识与社会发展存在很多差异性,原因就是由于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对实际工商管理发展把握不准确,导致学生进入工作后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的偏差。
三、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途径及建议
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既要从人才综合素质培养角度出发,也需要从人才特色化发展角度出发,同时也要遵循商业文明发展特征和地方院校的特色方向。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美国加州大学纳瓦罗教授(Navar?ro,2008年)在对世界排名前50位商学院进行研究,归纳其新特征包括:(1)多学科集成:工商管理课程建立于一个多学科和综合性问题解决的基础上,而不是孤立的“功能性竖井”要使学生更多地在跨学科的通识教育上理解商业;(2)体验性学习:至少在部分上取代或补充传统“粉笔加演讲”注重与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相联系,增加实践性的练习,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3)软技能开发:恰当地强调管理技能(包括沟通、领导、谈判、创业、团队建设)和人际关系技巧,与传统的数据分析、管理工具等同样看重;(4)全球性的视角和信息技术:在一个技术迅速变化的世界,国家间的贸易、投资与金融日益相互融合与依赖,学生应对这个世界的新变化有良好的触觉,并培养出相应的世界观。
根据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经济社会背景和纳瓦罗(2008年)的观点,并结合地方院校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来推动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做好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寻求特色化发展
学校培养环境和目标定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地方高校要更新办学理念与办学思路,找准院校办学定位,凸显地方特色。工商管理专业所在院校首先从社会发展和产业特色发展环境中,找准学校和专业发展自我的定位,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的问题。各地转型升级过程中,院校对自身性质进行认真分析和探究,找出工商管理专业与区域、学校的文化元素、产业环境、教育资源等要素的优势和劣势,制定本校和本专业学科发展的人才。如学校是以研究性质为主的,学生培养应当偏向于研究性和理论性,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是属于理论型,专注于对影响和推动工商管理发展的知识和理论的研究,并结合实践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同时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来提升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学校是实践性质为主的,那么人才培养应当偏向于实践型,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与社会实际发展相适应的,能够进入到企业实际工作中,能够从事相应的管理工作,同时具备较强的理论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在学科建设特色上,要服务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工商管理专业的建立,要积极融合地方产业优势和发展趋势,培养适应支柱产业和配套产业发展发展的高级实用型特色人才。当院校和专业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之后,学生才能依据其定位,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进行相应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选择,从而解决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的问题,也让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呈现特色化发展特点。
(二)调整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式,增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现有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较多是沿用传统的工商管理人才课程体系,对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下学生能力培养要求重视不够,导致在提升学生理论和实践综合素质方面的课程设置存在较大的滞后性。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的方向,以提升学生对新技术、新商业模式发展过程的价值创造能力为目标,调整并优化课程体系。首先要对课程比重进行调整,分为基础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课程比例按照学校实际情况,结合培个人意愿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确定;同时应该加大在技术创新管理、创业管理,以及互联网等新兴商业模式的理论教育比重,让学生能在较短时间了解和掌握新兴前沿理论;在实践课程的设置方面,加大商业运营模拟、模拟创业、管理沟通和谈判等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跨专业,特别是与理工科、文科、艺术类学生构建创业团队进行创业等活动,提升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转变人才培养方式,改变以理论讲授和理论考核为核心的培养方式。工商管理人才不仅需要坚实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更需要的是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要改变以老师讲授、学生接受为主的教学方式,调整为以老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拥有更多自主权,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在积极参与中全面提升学生的沟通、协调和创新能力。同时,加大对学生理论结合实际、创新能力和沟通能力等方面的考核,不再仅以理论考核为主,不少课程可以根据院校和当地企业的实际情况,把商业模拟运营、创业活动和相关的实践活动作为学生能力考核的重要方面,通过考核方式的调整,促进学生摆脱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困境。
(三)整合和优化师资力量,做好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保障
高素质师资力量是转变人才培养的基础,也是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保障。地方院校相比发达地区的院校和重点大学,在地理区位、物质条件、科研环境等都居于劣势,要想在高校竞争中凸显实力,应以与地方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特色学科为重要支点,强化地方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构建特色学科和提高复合型教师队伍。地方院校要通过物质、人文关怀和事业发展等多方面的创新措施留住人才,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学师资队伍,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培养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此外,通过与地方企业、政府以及相关社会组织充分沟通和联系,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吸引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优秀人才参与到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同时促进理论型教师走向企业,加大培养“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使得地方院校师资队伍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提升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
(四)构建“政产学研”结合模式,推进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
商务谈判水平往往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业绩。因此,“商务谈判”是一门提高学生就业后岗位胜任力的课程。同时,“商务谈判”需要学生掌握谈判的开局、报价、磋商、签约等方面的系统知识,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的应用性专业课程。综合上述宏观环境和课程背景,做好高职院校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商务谈判”课程设计工作,意义重大。
下面将以A学院的真实课程改革设计为例,进行高职院校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商务谈判”项目教学法课程设计的探索。
图1“商务谈判”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
一、课程设计定位
(一)“商务谈判”课程是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核心技能课程
A学院是安徽省一所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在A学院的工商管理类课程中,“商务谈判”为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技能课,并且也是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职业技能模块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在连锁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如图1。
(二)课程设计的立足点
1.
立足于H超市典型工作岗位――采购岗
H超市是全国知名的大型连锁超市,在安徽省有超过100家连锁门店。依据A学院与H超市签订的校企合作协议,A学院的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是H超市的订单培养单位。
根据对连锁超市岗位职业分析,“商务谈判”课程对H超市的辐射岗位包括采购岗、店长(店助)岗、客服岗、店员岗等。根据对连锁超市各个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的研究和分析,我们找出完整体现本门课程职业技能要求,体现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就业岗位需要的最典型岗位――采购岗。
因此,“商务谈判”课程的岗位立足点是H超市采购岗。接着通过对采购岗位职业活动的详细考察,并根据超市采购岗位的要求、职业行动过程的分析,归纳出采购岗的典型工作任务要求为“熟练掌握采购流程”;在此基础上归纳出该岗位行动领域应当具备的典型能力“掌握采购谈判技巧”,从而按照能力要求整合出合乎谈判工作逻辑的细分学习领域,完成从职业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过渡。
2.
根据职业迁移和岗位后续发展要求,决定课程设计目标与内容
图2基于职业迁移和岗位提升的“商务谈判”课程设计
根据对近三年来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分析,基于毕业生个人职业生涯的提升目标,“商务谈判”课程立足于连锁超市采购岗,毕业生从刚实习时候的采购员采购主管总部采购管理人员,根据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决定“商务谈判”课程设计的目标和内容的选取。具体如图2所示。
二、课程设计思路
1.
总体思想
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商务谈判”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为:“课上课下双线并行”。课上线是指在课堂上,通过课堂真实采购谈判项目实训,使学生掌握采购岗位的谈判职业技能;课下线是指在课下另外布置真实采购谈判项目作业,通过课下举一反三,提升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
2.
课程设计的基础与前提
(1)根据超市品类管理理论,将超市商品分成两大类,作为谈判项目的商品载体。“商务谈判”课程根据典型连锁企业――H超市的商品归类,将超市商品分成“A类生鲜商品”和“B类日用百货商品”两大类,作为整门课的商务谈判工作任务过程的商品载体。两大类商品的采购谈判项目属于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工作项目。
(2)以校企合作协议中学生“顶岗实习”要求为基础,作为学生分组与项目开展的依据。
根据A学院与H超市集团的校企合作协议,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分组、分批去超市顶岗实习一个月(这一个月中,这一组的学生是不在课堂的)。因此,在课程设计中,依据校企合作协议的安排,我们将学生分成4个组。以一个班60个学生为例,一组15个人。每一组按校企合作协议的规定要求,依次去校企合作企业――H超市顶岗实习一个月。
在这样的前提下,“商务谈判”课程设计是专门为了校企合作协议而设计的:①顶岗实习为实现本门课程的真实企业工作场景项目实训提供环境基础;②依次、分批进行顶岗实习,为本课程设计中学生分阶段完成不同项目的前提和基础。
3.
“课上课下双线并行”的设计思路
围绕“素能本位、理实一体”的要求,为了提升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职业迁移能力、创新能力,设计“商务谈判”课上课下两条项目贯穿实训线。
“课上课下双线并行”的总体思路(如表所示):
(1)课上线即学校课堂――在课上线中,按照工作过程完成H超市两大类典型商品采购谈判项目任务,实现学生对采购岗位谈判职业技能的掌握。
在学校课堂中,根据典型连锁企业――H超市的商品归类(“A类生鲜商品”和“B类日用百货商品”两大类),每大类作为商务谈判的工作任务贯穿线,贯穿整个一学期的课程实训过程中。而学生在一个学期的时间中,完成两大类商品的采购谈判项目任务,以此锻炼学生的商务谈判开局、磋商、让步、签约的职业技能,以及举一反三的能力。
(2)课下线为包括了H超市顶岗实习在内的所有的课下自学、浏览、顶岗、练习的一系列课下第二课堂的总称。
在课下线中,同样以完成H超市两大类商品采购谈判项目作为课程作业,通过课下举一反三,提升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商务谈判”课程在课下线中,需要完成两项采购谈判实训作业:①由于每组学生都需要去超市顶岗实习一个月,因此需要完成A/B两类商品中的某一类商品在超市顶岗实习过程中的真实的采购谈判项目作业。②以团队的形式完成A/B中另一类商品的采购谈判项目作业。
这样,通过课上课下两条贯穿项目线,完成四个典型商品采购谈判项目任务,做到“举一反三”,实现学生的可迁移的职业能力的提升。
三、“商务谈判”课程具体设计
(一)课上线的详细设计
课上线是为了实现学生对采购岗位的谈判职业技能的掌握。
1.
课上线按照工作过程,完成H超市两大类典型商品采购谈判项目任务
(1)按照超市商品归类,完成H超市两大类商品采购谈判项目训练。在课上线中,按照H超市的商品归类(“A类生鲜商品”和“B类日用百货商品”),整学期在课堂上完成对这两大类商品的采购岗位的商务谈判工作任务的实训项目模拟。这两大类商品的品类、特点、属性、谈判方式均不相同,对于采购岗位来说,需要的谈判能力标准也有不同。所以在本门课的授课任务过程中,在一学期的时间里,将完成这两大典型连锁超市商品的采购谈判项目任务的模拟训练。
(2)根据品类管理理论,在两大类项目的设计上实现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能力提升。在情境设计时,我们设置“A类生鲜商品”和“B类日用百货商品”两大类典型商品的采购情境,根据连锁超市的商品品类管理分类,这两个采购谈判项目属于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工作项目,让学生在完成工作项目时,既享受了成功的喜悦,又能在自我导向的工作任务完成过程中,不断对比,寻求真知,并培养学生的协调、沟通、推理、论证等技能。
2.
在两大类项目具体执行中,均实现独立项目与小组合作相结合
独立项目与小组合作相结合,指的是在两大类商品的主线之下,不同的小组选择不同的商品作为项目主线进行采购谈判模拟。
(1)按照课上课下线,将两大类商品分别分成A1~A8、B1~B8商品,分配给不同的组完成独立的项目任务。独立项目指的是将全班分为若干小组,保证各小组在“A类生鲜商品”和“B类日用百货商品”两大类商品之下,分别选择不同的生鲜类商品(A1~A8)和百货类商品(B1~B8)。例如,给出蔬菜类、肉食类、熟食类、水果类、家电产品类、化妆品类、服饰类、家居饰品类等商品的多种商品采购谈判需求,作为自己小组主要完成的项目任务主线,由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每类商品保证学生一组一项目,力求做到每组学生的采购谈判项目进度、深度、特点、要求各不相同,在锻炼学生独立思维、团队协作的同时,还能避免出现抄袭、雷同现象。
(2)在不同品种的商品分配过程中,根据商品的难易程度、学生的个性与特点进行分配。“A类生鲜商品”和“B类日用百货商品”两条采购谈判主线下按不同小组详细划分不同的商品项目,我们在商品项目的选择设计上,遵循人才培养的规律,选题多样化且综合性强,分组多项目设计,规定商品与自选商品相结合,做到项目大小、难易程度因人而异,既有一定的限制,又有一定的自由度。这样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保留学生的自主选择空间,兼顾学生的职业发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将最终完成的两大类商品A1~A8、B1~B8共16个谈判项目方案建成方案库。每个组的学生共同完成一组“A类生鲜商品”和“B类日用百货商品”的采购谈判项目,共四组学生,这样每个班就可以最终产生16个方案。将学生的采购谈判方案建成方案库,纳入“商务谈判”课程的网络资源库中来。经过几年的积累,方案库的资料会越发丰富,给后期的学生在网络学习时,以更加明确的学习指导。
(二)课下线的详细设计
课下线是为了通过举一反三,提升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
1.
课下线设计的总体思想
课下线设计的总体思路如图3所示。
2.
课下线第一步:网络课堂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1)通过网络课堂自学,实现“翻转课堂”。所谓“网络课堂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是指在课下,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到“商务谈判”网络平台的学习中来,对网络平台上的教学视频、教学课件进行主动的、积极的学习,通过这种课下自学以及与教师和其他同学之间的网络交流,完成课上课下线中采购谈判的工作任务。也就是通过自学,实现“翻转课堂”,在课下掌握应当掌握的商务谈判各项基本知识点,然后直接可以完成课上、课下采购谈判项目的工作任务模拟,提高学习效
图3课下线设计总体思想
率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创新能力。
(2)依托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平台,实现学生自主、交互式学习。基于信息化教育的政策背景和教育理念,“商务谈判”课程依托A学院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商务谈判”的共享平台(该平台于2009年就已建立,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发展成为资源非常丰富的网络课程),展开课下网络课堂的自主学习过程。
在“商务谈判”网络平台中,A学院已经开发完成了:网络课程、课辅材料库、多媒体素材资源、通用主题资料库、虚拟仿真实训平台、教学互动系统,等等。多年来工商管理系的学生均可以利用该网络开放平台,已完全实现学生的课下自主学习和交流互动。截至2014年12月底,网站点击量已经超过55000次。且该网络平台也面向社会开放,在与其他院校的互动交流方面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3.
课下线第二步:完成H超市两大典型商品课下采购谈判项目实训作业
通过课上实训与网络自习之后,“商务谈判”课程在课下线中,需要完成两项采购谈判实训作业,以检验学生在课堂中采购谈判的掌握程度,提升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
(1)由于每组学生都需要去超市顶岗实习一个月,通过这种学生轮流上岗的形式,每组学生需要完成A/B两类商品中的某一类商品在超市顶岗实习过程中的真实的采购谈判项目作业。
(2)以团队课下实训模拟的形式完成A/B中另一类商品的采购谈判项目作业。
课下完成的“A类生鲜商品+B类日用百货商品”任务以小组的形式,将整个采购谈判的过程以图片、视频、方案文字等形成记录,作为本门课程课下的作业,上传至“商务谈判”精品课程网站,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互动,并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考评的一部分。通过课下训练不同类型的产品采购谈判模拟,实现训练和提升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的最终目标。
四、课程设计对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所起的作用
本次课程设计完全围绕“素能本位、理实一体”的要求,为提升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职业迁移能力、创新能力而设计。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作用:
(1)“将H超市真实采购谈判项目搬到课堂进行全仿真情景教学”+“学生去超市顶岗实习实训”,真正锻炼和提升学生的职业岗位谈判技能。
(2)通过将超市商品进行分类,分成两大典型商品进行采购谈判项目模拟,实现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谈判能力和职业岗位技能的提升。
(3)本课程设计采取独立项目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形式完成项目任务,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维、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不同品种的商品分配过程中,根据商品的难易程度、学生的个性与特点进行分配,这样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课上课下共完成两大类商品、四个不同品种商品的采购谈判项目任务,不同商品谈判工作过程和特点是有差异性的,在四种商品载体下完成采购谈判工作过程,使学生在重复训练谈判工作的过程中培养出职业习惯,在每种载体的学习情境的差异性比较过程中,
循序渐进地培养职业技能、创新能力、职业迁移能力。
(5)在四种商品载体下完成谈判项目,是由教师辅助到学生独立完成的渐进式训练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课上线中,第一阶段(A商品)采购谈判过程训练,在教师的指导下,课堂上完成第一种商品载体的项目任务;课上线第二阶段(B商品)采购谈判过程训练,由小组讨论、学生互助完成第二个商品载体的项目任务。在课下线中,学生以完成课下实训作业的形式,独立完成课下的商品采购谈判任务、超市顶岗实习谈判任务。
三农问题使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我国一直被赋予极为重要的历史使命,进而在国内众多学科中具有相对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它的研究态势,改革开放以来,始终经久不衰,成果丰硕,并且这种态势还会保持相当长的时期。该学科以三农问题作为基本研究对象,紧紧围绕农民、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出现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人才培养方面,20世纪50年代,我国全面照搬前苏联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模式,人才培养表现出较强的系统性和专业性,适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等教育。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经经济管理专业不断进行调整,目前在本科阶段的教育都是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体,专业课程结合农业学科的特点设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由“培养农业经济管理的专门人才”调整为“向培养实际应用型、通用型和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从近期看,传统的农业宏观经济管理人才市场的萎缩是不可阻挡的,新的农业宏观经济管理人才市场仍在发育中,同时农业的微观管理人才市场尚在萌芽之中,短期市场的变动给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教师呕心沥血,不断在培养高素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道路上探索前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结合目前的教育教学实际,笔者作为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尚存在一些问题,最突出的就是许多院校存在着“轻基础,厚应用”的现象,偏重宏观管理知识,忽略微观经济活动的目标层次,不重视理论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学习,片面强调它的应用部分。任何一门学科都可以分成基础理论与应用部分,农业经济学科亦然。在实践中许多高校没有重视经济学在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本科阶段,经济学课程虽作为专业基础课设置,但学时明显不足,在有限的学时里,很难对经济学系统学习,更别谈深层次的理解及运用了。硕士阶段的教育也显现出重视程度不够,学生掌握不深的现象。因此,学生很难用经济学的理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问题直接反映在学生的学位论文上,无论是本科学生,还是硕士、博士的学位论文,主要集中在宏观农业经济问题方面,很少涉及微观农业经济问题;论文中技术分析较少,空洞的文字论述过多,不符合农业经济学研究的主导方向,即核心理论研究和应用模型研究。
三、加强经济学学习,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专业高素质人才
(一)经济学与农业经济学的关系决定了它在农经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经济学包含一个重要内容:对一个经济部门或经济领域或经济问题的集中研究成果,如:资源经济学、商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石油经济学等。而资源经济学、商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则被当作这一专业的理论的应用部分,也就是说,经济学与我们探讨的农业经济学之间的关系是理论基础与应用的关系。抛开基础,只谈应用,无疑是空中楼阁。基础打不好,就不能很好地去应用,就写不出什么具有实际意义的好论文,也不会在科研领域里取得卓越的成果。泛泛的空谈,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对于一个学科来讲,是很难获得纵深发展的。作为培养农业经济方面高素质人才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要想培养出农业经济方面的专家,扎实的经济学基础,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马列主义的经典作家,还是西方经济学者,对于经济基本理论都非常重视。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里所指的理论当然包括经济理论。西方著名的经济学者凯恩斯有一段被广为引用的话:“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们的思想,不论是在对的时候,还是错的时候,都比一般所设想的更有力量。的确,世界就是由他们统治着”。他的看法固然并不完全正确,但从中至少可以看出他对经济理论的重视。
(二)经济学是其他相关经济学科及其课程学习和研究的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展,我国与西方的交往日益频繁。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情况更是如此。而无论是西方还是我国在论述经济情况的专门著作均含有大量的经济学的术语和理论,即使在一般新闻传媒对经济情况的报道中,经济学的术语和理论也会经常出现。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应用部分一农业经济学是不可能脱离经济学而单独存在。要想学好农业经济学的相关课程,不懂经济学的相关术语和理论,就不可能在农业经济方面有所成就。其中与基础理论关系较大的的学科和课程,如:市场学、财政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公司财政、货币银行学、有价证券分析等等。即使以技术型比较独特的学科和课程而论,它也不能脱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例如,在会计学中,初等的会计学可以与经济学无关,但是在高层次的会计著作中,技术分析仍然建立在经济学的基础上。没有坚实的经济学基础,根本无法学习更高层次的会计学知识;即使最基本的财务管理,都很难学懂,直至真正掌握和运用。因此,为了给其他相关经济学科和课程的学习、研究铺设道路,以及进一步了解他们在整个经济学学科中所占的位置,也必须学习经济学,这是必由之路,不可跨越。
(三)加强经济学学习是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的需要
姓名:XXX 性别:男
民族:汉 政治面目:群众
学历(学位):学士 专业:商业经济管理
联系电话:12345678 手机:139000234
联系地址:北京市东城区XX大街10号 邮编:100007
Email Address: 呼机:66881122-1234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
北京商学院 一1994.9--1998.7 商业经济管理专业 学士
中国人民大学G1998.9--至今 一工商管理硕士 在读
另:其他培训情况
*英语通过国家CET六级考试,英汉互译表达流畅。
*擅长利用Internet进行各种网际信息交流,具有一定网站建设、规划经验
*熟练操作windows平台上的各类应用软件(如Word97、Excel97、Powerpoint
Internet Explorer、Netscape Communicator等)
工作经历
*1999.4---至今 一XX集团公司多媒体技术分公司
企划总监
参与主持多媒体产品在国内的行销推广计划并主持实施/主管媒体联络及市场运作工作,与传媒进行谈判,并草拟所有有关法律文件/主管市场调查工作,进行产品的选型和评估,为公司总经理的决策制定提供重要依据/参与组织MGA产品会和展览会的实施,并担任技术发言人,应邀做为北京电视台电脑演播室节目嘉宾,参与制作、主持其多期节目/主管MGA产品的OEM工作,与双语公司、新天地公司、第三波公司等业界先进保持密切关系,且主持完成了多项合作项目
*1998.6---1999.3 XX外国集团公司
中国市场推广专员
负责与国内各大IT专业媒体进行联络,并与其编辑、记者及技术工程师保持着极为良好的业务关系及人际关系/负责公司的中国市场推广方案的制订/向各媒体提品以供测评,并在测评全过程中予以技术支持,协助其完成测评/负责与香港分公司保持日常联络,沟通其与媒体的关系,并为其安排与媒体会见的日程并陪同访问/负责组织新闻及技术类、市场类宣传文章的撰写,并具体实施工作
*1998.2---1998.6 XX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兼职)
为产品进行大量市场咨询工作/参与制定部分市场推广计划/撰写推广技术文章
个人简介
对新技术有极高的热情,乐于接受新的挑战,并对未来技术发展趋势有敏感的洞察力;富有创造性思维,且独立完成工作能力强;性格开朗,善于与人交往,团队工作能力强;精力充沛,有极高的工作热情和强烈的责任心。
请给我一次机会,我必将还您以夺目的光彩。
本人性格
开朗、谦虚、自律、自信(根据本人情况)。
关键词:制鞋厂;经济管理;企业发展;内在关系
鞋业在现代经济发展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担负着重要社会职能。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二零一四年,中国鞋业产能达到一百六十二亿双,同比增长百分之六点七六,产值达到六千九百四十八亿元,同比增长百分之五点五八,市场规模达到三千五百六十九点五亿元。中国鞋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市场规模庞大,但竞争也非常激烈,可以说是“战火连连”,国内鞋厂不仅要面临同行业的竞争,还要面临国际品牌的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内制鞋企业想要增强实力,降低经营风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必须加强经济管理。通过高质量的经济管理,优化资源配置结构,利用有限资源,创造最大化利润。
一、制鞋厂经济管理与企业发展的内在关系
据统计,截至二零一五年,全国制鞋企业数量达到三万家以上,产能已达到一百六十二亿多双,约占全球制鞋数量的百分之七十,出口数量达到一百零七点四亿双。从数据可以看出,当前中国鞋业在全球企业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国内制鞋厂主要集中在广东、四川、浙江、福建、湖南、山东等地。中国鞋业市场规模虽然非常庞大,但市场竞争也非常激烈,且当前中国鞋业已逐渐进入瓶颈,产业整体素质出现下滑,发展缓慢,订单减少,加之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使得制鞋厂生存发展环境发展巨大变化[1]。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制鞋厂想要实现持续发展目标,必须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管理水平,降低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及投资风险,合理控制生产成本。企业经济管理水平影响着企业运营能力,资源配置结构,盈利能力,要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以有限的资源,创造最大化的利益。并且经济管理,能为企业长期发展目标确定提供科学依据和导向,验证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于企业发展策略的调整,提高企业运行效率,提升资源利用率,把风险降低到可控范围内,保障企业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若企业经济管理存在问题,债务结构失衡,发生资不抵债的现象,举债经营风险被大大提升,一旦遭受市场风险,企业必然陷入经营困境,无法维持发展[2]。因此,制鞋企业应提高对经济管理的重视,采取有效的经济管理措施,明确经济管理方向。
二、制鞋厂提高经济管理水平的措施
通过前文对制鞋厂经济管理与企业发展内在关系的分析,不难看出制鞋厂加强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目前而言,当前很多制鞋厂对经济管理没有一个正确认识,缺乏经济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缺少专业经济管理人才,管理效能发挥并不明显,很多时候不能取得预期管理目标,这并不利于制鞋厂长远发展,采取有效经济管理措施势在必行。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制鞋厂提高经济管理水平的措施:
1.构建经济管理机制
当前制鞋厂规模越来越大,业务量不断增多,市场竞争激烈,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数据量非常庞大,传统经济管理思路已难以获得预期管理效果。制鞋厂应针对市场环境对经济管理的要求,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和长远发展目标,构建经济管理机制,转变经营管理思路,明确经济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位置。制鞋厂应构建经济管理职能部门,开展高质量的经济管理,合理确定经济管理目标,制定详细管理计划,提高制鞋厂经济管理的有效性与针对性,为制鞋厂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使经济管理职能得到最大化发明。具体管理机制建设要基于企业自身情况,不能脱离实际,要使经济管理贯穿于整个企业经营中。
2.制定经济管理制度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想要保证经济管理有效性,落实经济管理工作,使其管理功能得到发挥,离不开制度支持,严格的制度是制鞋厂经济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的前提条件。因此,制鞋厂应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经济管理制度,以保证经济管理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为经济管理工作开展提供导向和制度依据。但具体制度制定中,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保障制度的适用性与可行性,若制度不具备可行性,无法进行操作,便无法发挥职能。
3.提供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经济管理涉及内容非常多,具有较强的复杂性与专业性,对相关管理人员的职业技能和业务能力都有着较高的要求,若经济管理人员自身不具备过硬的管理技能,便很难有效发挥经济管理功能[3]。因此,制鞋厂应加强对管理型人才的培养,优化人才结构,通过多种学习方式,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使其具备经济管理技能与知识,从而能够胜任岗位,开展高质量经济管理工作,为具体管理工作开展提供人力支持。
4.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
随着制鞋厂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活动数据信息量大幅度增长,经济管理难度随之提高,传统经济管理模式难以对如此海量的信息进行处理,管理上易出现滞后,影响管理效能。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正在全面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融入到了各个领域,经济管理中融入信息技术已成为时展和企业发展的必要要求。因此,制鞋厂应积极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以实现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经济管理效率和水平。
三、结束语
从当前市场情况来看,中国鞋业市场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制鞋企业想要实现持续发展目标,必须加强管理,尤其是经济管理。通过有效的经济管理,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升企业经营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实力,保障制鞋厂生产效益。
作者:陈建飞 单位:瑞安市鸿安鞋业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吴义惠.浅析经济管理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J].商业经济,2013,(24):97-98.
[关键词]新环境;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问题;策略
[DOI]10.13939/ki.zgsc.2015.46.195
企业进行相应的经济管理,就是在企业进行相应的生产运营的过程中就要不断地分配资源,将有限的资源用在合适的生产用途上,更好地促进企业的生产发展。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的发展可以促进企业本身的发展,增强企业在同类行业中的竞争力。因此,企业要想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就需要对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保证企业的日常的经营管理是规范的,合理的,有秩序,有计划进行的,这对于企业的长期均衡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以及社会经济管理目标与方式的不断创新下,现代企业应紧跟这一形势及时有效地规范自身的经济管理模式。
1 新环境下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完善的组织体系结构
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企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企业的组织结构也代表了企业未来的发展层次,代表了企业生产经营的效率。但是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大部分的企业管理人员认为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应注重市场占有率的提升以及加强市场竞争手段的创新等,忽视了加强组织体系结构建设的重要性,未针对新环境下企业实际发展情况及当前所处的形势对企业组织架构进行合理的改进与完善,最终导致企业组织结构要么是太过臃肿,要么是太过简单,使企业经营管理得不到应有的组织保障。这不仅制约了企业经济管理效率的提升,而且也对整个行业的发展,甚至全球经济的发展设置了障碍。
1.2 经济管理模式缺乏先进性
在当前的发展阶段下,企业要想取得创新性的发展必须要不断地进行归纳总结,要结合经济形势的发展来确定自己企业的经济发展模式。但是,大部分企业现行的经济管理模式还处于粗放状态,在这样的经营管理模式下,企业要想获得长期稳定且规模不断壮大的发展,就必须不断地向外界筹集资金,确实,这种筹集资金的方式可以扩展企业的生产发展规模,但是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的发展增加了相应的运营风险,这使得无论是经济管理效果还是经济管理效率都不容乐观。这种扩张性的发展依旧将生产作为了发展核心任务,缺乏准确的市场定位、产品宣传力度不强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无疑影响了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3 经济管理制度缺陷
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是企业健康运营的保障,一个企业要想获得高效能的发展必须要有一定的条例来约束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合理、合法、高效的运营。总的来讲,企业主就是要不断地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进行归纳总结,高度重视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因此,很多的企业就在自己企业内部制定了相应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但制度制定过程中未充分掌握企业实况,所实行的制度也与企业当前的发展现状及特点格格不入。所指定的准则未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条款过于书面化,而且言语晦涩,难以理解。在执行过程中导致条例的操作性差,不仅未达到规范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目的,还导致企业的运营效率下降,反而给企业的发展设置了障碍,阻滞了企业的长期发展。
2 加强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的策略
2.1 健全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的相关工作
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构建完善的企业经济管理组织结构,严格根据有关法规及企业现行的经营管理制度,以企业实际发展情况为出发点及时有效的健全经济管理组织结构,这种管理结构可以促进职工之间的交流沟通,促进信息在公司内部的流动性,同时可以拉近员工与老板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活跃办公室的气氛,为大家创造和谐安乐的工作氛围,从而可以间接的提高工作效率。
另一方面,制定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清晰划分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做到各司其职,并且还要明确相关的制度保证、加强各部门间的互动与协调,使各部门之间协调发展,实现共赢的发展局面,从而推进企业不断地向前发展。
2.2 健全经济管理模式运行制度
我们构建经济管理模式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的规范化、合理化、高效能的发展,然而任何规章制度都不是十全十美,没有任何缺陷的,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查漏补缺,不断地健全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模式。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应从三方面着手进行:一是以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经营状况等为基础科学合理的规划企业经济管理目标,并保证目标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使得运营管理模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二是制定相应的考核体系,要对经济管理模式运行的效率进行不断的评估,检测它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从而可以找到新的突破口进行完善经济管理模式。三是不断增强经济管理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水平,通过内部培训、人才选聘等方式不断地提高企业职员的综合素质,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储备足够的人才,为经济管理模式的高效运营做好铺垫。
2.3 构建完善的经济管理考评机制
经济管理模式的质量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为了保证企业制定的经济管理模式的质量就要设置相应的考核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未来的发展。总而言之,一套合理的考评机制可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度,而且有助于进一步的完善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该机制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对工作效率高、为企业带来巨大利润、工作态度积极的员工实施相应的奖励机制,进一步的提高员工工作的热忱程度;另一方面,对影响企业发展,工作失误率高的员工实施必要的惩罚措施,加强防范经济管理中的负面事件。总之,通过这种奖惩模式的设置,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员工的自律精神,另一方面可以在员工之间形成一种隐性的竞争模式,可以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
2.4 加强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
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人才的储备,企业发展最主要的就是需要技术水平高、充满干劲的员工。企业生产经营发展过程中,要想留住人才,防止人才的大量流失,就需要管理人员在政策上提供必要的支持,为内部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氛围,促进员工之间的交流,创造较好的作业环境,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利润。除此之外,企业管理人员实际管理过程中还应消除一切歧视现象,通过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对员工进行管理,激发内部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由此可见,企业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其实就是对内部人力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实践运行中提高内部人员专业水平,通过规范科学的培训计划,确保内部人才的稳定。
3 结 论
综上所述可知,加强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是规范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促进企业高效能的发展关键,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是企业占据市场份额,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关键。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会发现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体系也是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的,是不完善的,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针对此情况,企业应积极探索,不断地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进行调整,使指定的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更好地符合企业的运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志敏.关于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在现代企业中的探讨[J].金融经济,2014(10).
[2]孙伟.浅谈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与战略[J].商业经济,2011(10).
[3]王逸初.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3(9).
[4]沈莉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J].中国城市经济,2011(18).
[5]廖锦章.浅谈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6).
[6]丁圣志,陈铭钊.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10).
[7]刘俊花.浅议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J].现代商业,2014(2).
[8]肖飞,张鲁平.浅谈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J].时代金融,2014(9).
[9]刘艳.浅谈知识经济下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J].时代商业,2011(27).
[10]王爱华.小议如何规范化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J].中国外资,2013(7).
[11]陈霞.当前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路构建探索[J].中国市场,20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