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02 15:11:3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媒介的发展方向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传媒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
作为传媒学院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办出特色,提高本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更好地为传媒产业服务,未来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地方高校该有的贡献是我们的目标。而根据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需要优化结构办出特色,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围绕媒介转型下,如何培养市场需求的应用型设计人才是我们当前急需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1新媒介对专业发展的冲击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面对的设计范畴和载体形式已大大超越视觉传达专业的现有学科体系。本专业依赖的传统媒介正被替代,现代视觉传播方式已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方式建立了媒介传播新生态体系,人们对信息接触的不断拓展,各种媒介手段带来了人类获取新闻、资讯的全新体验。整个视觉传达的创意思维,表达语言都发生了变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必须看准新媒体带来的契机及时转型,谋求自身发展的出路。
2视觉传达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根据传媒学院的办学特色及媒介形态的转变,未来以服务新闻传播领域及影视推广领域作为发展方向,是符合现有专业发展的要求。具体到视觉传达专业而言,以上两个领域与本专业在结合点上要有深入的研究,可视化技术在传播和服务领域的巨大潜力,使得以可视化设计成为服务新闻传播领域,本专业可以发展的方向之一。而产值巨大,行业属于热门的影视推广中,影视推广策划、影视海报及衍生品设计等都是对传统视觉传达设计服务对象的转型。
3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3.1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在新媒体时代,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保留原有专业核心知识的同时,媒介的转化,受众生活习惯的转变将带来思想上的转变与知识结构的更新。因此,针对传媒学院的办学特色,密切结合传媒产业,专业知识架构完善,教学方向特色鲜明是首要考虑的问题,同时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学习计划、课程安排,注重教学不同阶段的专业课程与跨专业课程的关系,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保证体系能满足学生具备新媒体时代设计人才的培养要求。
3.2课程教学内容研究
首先,明确不同课程教学的侧重点不同,思考教学方式的差异性。其次,遵循教学的循序渐进,每学期课程形成相互的关联,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习呈现一种螺旋形上升的状态。再者,根据媒介的转型,对现有课程进行更替或内容调整。同时,依照传媒产业的发展需要,加大跨专业相关学科课程的选修,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复合性。最后,寻找传媒行业相关机构和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教学,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3.3教学监管研究
建立教学组,根据不同年级不同阶段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细化教学任务,并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质量要求。以便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监管和考察,并随机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抽查,以最终就业数量及质量,反馈整体教学思路和教学方式的准确性。
4教师队伍的构建
师资队伍是教学的核心力量,在实践性强的专业中,单纯依靠理论研究型为主的传统教师是无法满足进行的教学需要的。首先,双师型人才的引入,可以有效弥补理论型教师实践能力的不足,同时也使得本专业和行业发展保持相对紧密的联系。其次,给予传统教师创造多样的学习条件,无论是国外进修、企业实践、组织各类学术活动都能使教师知识结构不断更新,队伍水平不断提高,对师资队伍建设会产生巨大的作用。最后,新媒体时代打破专业界限的学习需求,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应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师资共享,最大限度的优化和健全师资队伍,保证教学能与学科发展相匹配。
5模式创新的价值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发展的转型,充分立足传媒院校的办学特色,结合新媒体时代带来的发展契机,以蓬勃发展的媒体行业为就业目标,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
参考文献:
[1](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美)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M].译林出版社,2000.
关键词:媒介融合论文,电视论文,大众传播论文
一、引 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大众传播方式以及传播媒介也在快速的改变发展。当电视出现并不断普及的时候,曾经有人预言广播要死了[1]。然而,随着时间的推进,广播并没有走向死亡,而是在探寻的前进道路上,由信息杂糅的全面大众传播走向例如交通广播等专门化具有一定指向性的非线性窄众传播。同样,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当很多人的日常生活中选择不看电视不听广播,但是却离不开网络的时候,我们同样要问:电视是否要走向死亡呢?笔者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以及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人们获取咨询的途径更加多样,但是在网络信息时代的冲击下以及新媒体的融合过程中,电视非但不会走向死亡,而且会根据时代与受众的需求以及传媒科技的不断进步中,在不断的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本文主要从电视为什么不会走向没落,以及电视未来的发展方向的角度进行探究。
二、电视为什么不会走向没落
探寻电视不会走向没落,主要是从莱文森的媒介进化理论角度以及电视传播模式中传播者和被传播者角度进行探究,阐述电视不会走向没落。
1.从莱文森的媒介进化理论分析电视的命运。人类发明的媒介无非是两种命运,生存或者是消亡,如果一种媒介在信息传播的媒介大潮中,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并且持续稳定,那么将会继续生存下去。被誉为“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的美国媒介学家莱文森所提出的媒介生存进化论认为,某种媒介的未来命运是可以预期的,自然,电视的命运也是可以预期的。这印证了电视不仅仅不会消亡,而会持续发展。
(1)“人类即环境”理论。“人类即环境”理论认为,媒介的进化不取决于任何别的因素——复杂程度、技术含量、轻重美丑,只取决于人类作为“环境”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媒介就是适应人类需要的媒介。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媒介作为“有机体”是有生命的,同时,这种有生命的媒介技术是人类创造的,所以人类使得媒介技术得以发生;另一方面,媒介技术跟自然界的有机体是一样的,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对于电视来说,电视这种“有机体”是由我们人类创造的,所以电视依托于我们人类而存在,同时电视又被我们人类所应用,所以电视这种“有机体”又依托于我们人类这个自然环境而存在,因此,电视的去留是由我们人类来决定其去留的。电视因为符合人类的需求,并且被需要,所以,在这个层面看,电视不会消亡,而这种“有机体”会依托于人类这种环境而存在。
(2)“自然人感官传播模式”理论[2]。“自然人感官传播模式”理论指的是某种媒介的传播模式,是否同人类与生俱来的安装在人类器官中的“硬件”一致,是决定其命运的决定性因素。广播在传播的过程中,它的传播模式跟我们人类与生俱来的与世界进行交流的方式是一致的,所以会在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全新媒介充盈的全新媒介传播环境中继续发展,并且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应。而电视恰恰同样可以满足人类视听双重的感官需求,与人类与世界交流方式相同,所以会存在并发展。
(3)估量媒介存活前景的两种特征理论。莱文森的估量媒介存活的两种特征分别是:该媒介的根本属性一旦发生了变化,那么无论用什么名字来命名,他都是一种全新的装置。可以改变的,或者他的变化是可以想象的,即使发生了改变,也不会伤筋动骨,它还是原来的媒介。同时他指出,我们在说一种媒介是否要死亡的时候,必须要考虑电视的基本的,固有的不可改变的特征,以及其可以改变的,非重要性的特征是什么。无疑电视这种传播媒介,相对于报纸的纸质传播方式,以及广播的传播方式,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声像的传播方式。与此同时,根据“人类即环境”以及“自然人感官传播模式”理论来看,声像的传播方式符合“环境“的需要,所以不会消亡。虽然随着媒介的融合以及传媒技术和使用者人性化需求的不断改变,电视的线性传播方式改变了,电视的大众化的传播规模改变了,但是其最本质的声像传播样式没有改变。所以电视不会走向死亡。
关键词:河北省;地市级报纸日报社;媒介产业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2-0071-02
媒介产业化这一话题由来已久,在现阶段报纸行业发展的瓶颈期这一话题才日渐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尽管人们的阅读习惯正在不断的改变,阅读载体不断丰富着。面对危机,报纸媒介只有实现其产业化,寻找在全媒体时代的生存空间。
一、河北省地市级报纸行业发展现状
河北省地市级报纸行业产业化经营成果并不明显,报纸广告经营呈现颓势,报纸媒体的独立支撑日渐艰难。报纸行业在发展困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广告收入下滑,报纸行业独木难支
河北省地市级报纸行业的发展机制存在一定的缺陷性,将报纸广告经营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产业发展必然举步维艰。传统上,报纸主要是依靠广告和发行两方面收入来支撑,随着受众阅读习惯的变化和新媒介的竞争,报纸必然面临改革的阵痛。如何进行多元化经营,提高“非报收入”成为了报纸行业不得不面对的考题。
(二)新媒体冲击下,报刊行业营销难度大
新媒体的发展对于报纸行业产业化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人们的快捷生活节奏对于信息的获取速度有更高的要求,以网络化作为发展平台的媒体产业加大了实体报刊行业的营销难度,如何在速度上、质量上和服务上寻求突破是现阶段河北地市级报纸行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难题。
(三)发行渠道单一,报刊实体运营成本高
报纸的发行依托于投递的速度和效率,运营的成本受到了投递工具和投递方式的限制,报纸行业的不景气,行业利润的大幅度降低成为缩减成本的重要原因。但是如果能够实现运营上的创新,实现产业利润的最大化,那么成本的投入都会得到最有效的回报,发行的渠道上实现产业化、市场化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将会大大的节省运营的成本。
二、河北省地市级报纸媒介产业化探索
进入21世纪以来,河北省各地市报纸媒介开始感受到生存与发展的压力,纷纷着手探索多元化经营方式,例如建立网站、开拓其它广告媒体,涉足商贸、旅游和培训等新业务。笔者通过搜集整理,发现河北省11个地级市所属的日报社已经涉足如下业务,广告、发行、印务、网站、旅行社、培训和商贸等。具体如附表所列。
根据统计可知,尽管名称略有不同,河北省各地市日报社都拥有市委机关报和一份晚报或都市报,石家庄等6个地市的日报社还拥有其它报刊。石家庄、保定、沧州、衡水四个地市的日报社成立了传媒集团。保定、张家口、承德三地市的日报社拥有广告公司,其中保定日报社拥有三家广告公司。广告、发行、印刷是报社的传统业务,在广告方面有的地市开始探索其它广告媒体,例如户外媒体和社区生活圈媒体等;发行方面举步维艰,面对订阅量萎缩的现状苦苦挣扎,部分地市日报社采取“全员发行”和“赠报赠刊”等手段维持发行量,发行公司或者发行部门无暇寻找新的创收点;各地市都有自己的印刷厂,有的在承揽其它落地报纸或者本地DM刊的印刷业务,潜力发掘普遍不够。
截止到2014年,除了唐山劳动日报社之外,各地市倒是齐刷刷地建起了网站,普遍增收效果不明显。除了张家口和廊坊之外,其它地市的日报社名下都拥有旅行社,旅游和传媒行业差距较大,旅行社的拥有率反倒成为了一大亮点。保定日报社和邢台日报社在商贸上进行了尝试,通过自有媒体不断轰炸,倒成了媒体效果的试金石。
三、河北地市级报纸媒介产业化实践路径
河北省地市级报纸行业的同相关媒体产业的发展是相互合作的关系,报纸媒介的产业化需要借鉴相关产业发展的宝贵经验,从体制上、营销手段和营销策略上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摸索总结适合河北省地市级报纸行业发展的路径,将报纸媒介的产业化发展作为报纸行业复苏的重要出路。
(一)创新运营机制,增强市场活性
报纸媒介的产业化想要实现市场效果,首先需要的就是有合理的发展机制,固守传统的发展模式不愿意寻求突破和创新无法赢得市场青睐。而以买方市场为主导的报纸行业需要对市场的需求有准确的把握,化被动的营销为主动的营销,实现和政府、企业的强力合作,报业发展除了要保障以往的广告收入、发行收入,还应该积极地拓展产业化经营的业务,借助报刊行业主体,实现对外运作,重视合作发展,盘活发行机制,搭建产业化、市场化的经营平台。
(二)创新发行渠道,实施全媒体战略
受众对于新闻的需求追求的新、快、准。在发行上如果没有满足人们的广泛需求,报纸的吸引力就会大大降低,甚至消失殆尽,而发行成本也会因此而增加,甚至浪费。发行渠道的创新应该延伸报业相关产业的发展,追求最直接的市场效应。将报纸行业的社会服务功能体现出来,拓展实体投递至网络投递、手机应用投递等新方式,延伸报纸媒介的影响力。
(三)创新营销手段,拓展市场空间
在营销手段上,单纯地依靠实体报纸的推广发行,必然会限制报业行业的发展,河北省地市级报纸行业存在着一定的优势,在地域发行上灵活的配送发行方式能够方便市场的拓展。营销手段上应该追求短频、高效的特点,挖掘潜在的客户群体,通过新媒体的手段进行宣传和营销,创设报纸行业的品牌特色,注重在内容上吸引各类消费群体。提升运营效率,实现信息流通的时效性,从而保证报纸行业运营的长效性。
综上所述,报纸媒介产业化发展是河北地市级报业发展所必须经历的阶段,报纸行业的发展面向市场化、推崇服务的理念,积极地应对市场变化做出有效的调整,推动报纸行业的运用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升民.马涛.“媒介产业化”再思考[J].中国广播,2013(10).
[2]薄立伟.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广告信息接受研究[J].新闻战线,2014(9).
[3]殷艳芳,赵胜潮,刘森.河北媒体报网互动实践研究[J].大家,2010(2).
“媒介杂交释放出新的力量和能量,正如原子裂变和聚变要释放巨大的核能一样。”这是麦克卢汉在20世纪60年代的预言,彼时电视媒介刚刚兴起。站在媒介融合、新媒体大行其道的当下阅读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越发感受到其对于媒介发展的洞悉。
麦克卢汉的思想火花遍布全书,我惊喜于其令人眩晕的超前观点,又陷入梳理不出脉络的困惑中。他的超前观点时常隐藏于晦涩的警语、格言、典故、暗喻中,这一习惯冒犯了著书立说的传统模式,所以他的著作经常因不够学术化招来批评。他没有严谨的理论,只有思想的火花;他喜欢玩弄文字游戏,令人难以捉摸他的意思;他鄙夷研究证据,认为这是印刷媒介的偏见。麦克卢汉石破惊天的观点莫过于现在被叫响的那句名言:媒介即讯息。在麦克卢汉的书里,不受人重视的媒介本身成了决定人类历史结构调整的关键。
批评者认为,麦克卢汉绕开了广阔的社会和文化语境,对资本主义与传播之间的关系视而不见,忽视了控制和使用媒介的机构和人的主体意识,掩盖了媒介发展演变过程中国家、民族利益的冲突和社会有关力量的干预——总之,媒介技术只是生产力的一个部分,不能孤立地发挥作用。这种批评和麦克卢汉媒介思想产生时的大众传播环境有关。在报纸、广播和电视占主流地位的大众传播时代,信息传播实则是精英分子所主导的点对面的传播,传播者的主体意识当然是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因此,在大众传播时代(少数人凭借庞大的传播设备向多数人传播),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是值得商榷的——他似乎忽略了控制的问题,这是其理论的一个缺陷。
任何理论的提出都有不甚圆满之处,何况是这样一部七成材料都是全新的“冒险之作”。不能否认的是,我们确乎在其迷宫式的叙述中抛弃了旧的思维习惯,采纳了感知和知识的新标准;而他的预言,也随着各式各样的新兴媒介的产生不断地被证实。以手机为例,开始叫移动电话,现在何止是电话,只好叫它个人移动接收终端,其全方位的聊天、发信、浏览、搜寻等功能,其实就是融合了人体听觉、视觉、触觉、表达等全方位感官的延伸。
原始时代人感知世界的方式是整体的、直观的、全方位的;而随着劳动分工的细化,人学会了分析,同时也成了被分裂切割的、残缺不全的非部落人。而如今,经由全方位的媒介形态,人们再次拥有了全方位认识世界的可能,这似乎是返璞归真的理想状态;但是,同时我们又陷入了对于“器官延伸”的迷恋,“对媒介影响潜意识的温顺的接受,使媒介成为囚禁使用者的无墙的监狱”。因而麦克卢汉在告知媒介价值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警示——从自恋和麻木状态中惊醒过来。只有清醒地认识到媒介的影响,人类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决定媒介的发展方向,就像他在序言中说的:“本书的宗旨是探索技术所反映的人的延伸的轮廓,弄懂它们可以使之井井有条地为人民服务。”
【关键词】 有线传输 技术分析 发展态势
在信息化产业不断发展扩大的今天,信息传输技术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传递的速度和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如何改变传统的信息传输技术方式,满足现代人对信息传递的需要,发挥有线传输的优势成为当前信息产业应当重点研究的问题。
一、有线传输技术及其种类介绍
有线传输技术主要利用光和信号作为传输的介质,利用双绞线、光纤、电缆等媒介进行信号传输。有线传输系统将信源的信息经过信号处理,依靠信号传输通道传递到信宿,有线传输系统主要包含信息终端、信号终端、信号处理系统和信号传输渠道四个部分。从传输介质的不同角度进行区分,有线传输技术主要以下几种传输介质:
(1)双绞线。双绞线主要应用于星形网络拓扑结构中,一般在企事业单位的布线系统中运用的较多。双绞线电缆中有一对以上(包含一对)的双绞线包裹在一起,由两根不导电的铜导线缠绕在一起形成整体,以便降低信号的干扰程度。双绞线分为非屏蔽双绞线和屏蔽双绞线两种,其最大传输距离约为100m。
(2)架空明线。架空明线主要通过电线杆之间的电路导线构建信息传输通道,这是早期有线信号传输的主要媒介形式,能够承载300Hz范围内的频带,信号的传输速率较低,也不能进行远距离的信号传输,容易受到自然环境和设备自身的影响,早期主要用于语音信号、传真数据等的传输。
(3)同轴电缆传输。同轴电缆传输是现代应用最广的有线传输形式,主要利用同轴铜管或铜网包裹铜线形式提供传输渠道。同轴电缆传输方式能够大幅提升信号传输的质量和速率,也能减少外界因素的干扰,实现同轴内的传输。同轴电缆传输的频带宽度能够达到10Hz以上,相较于传统的信号传输方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4)光纤信号传输。光纤信号传输方式主要利用光、电等信号作为信息传输的载体,以光导纤维作为传输媒介,光纤由内芯和外包层结构组成,内芯一般在几十微米到几微米之间,信息传输时由内芯光纤聚焦组成光缆,其传输速度十分快捷,同时由于其将玻璃作为光纤的主要材料,无需担心光纤发生回路,光波在光纤中传输,不会导致信息泄露,光纤极细,能够较好的解决空间问题。
二、有线传输技术的特点和发展态势分析
(1)有线传输技术的特点。有线传输技术与无线传输技术作为当前信息传输的主要方式,两者具有不同的特点,能够满足人们不同的通信要求。无线传输技术也是新时代信息化的产物,其技术实现方式较为简单,成本低廉,能够满足手机通信、手机软件、无线网技术的要求。有线传输技术与无线传输技术两者借助的传输介质不同,有线传输技术一般是有光缆或电缆等传输介质实现信号的传输,其信号传输质量受到传导材料和传输距离的制约,无线传输技术则主要依靠空间的电磁波传输信号,其传输质量主要受到信息发射装置的制约,无线信号容易遭受外界电磁波的干扰。随着现代传输介质的材质不断进行改进,有线传输技术的传输质量比无线传输技术要好的多,具有更强的抗干扰性和更高的传输稳定性。随着有线传输技术的发展,有线传输技术的传输速率会更高,安全性能也会得到较好的发展。
(2) 有线传输技术的发展态势。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信息传递的速率、质量和便捷性有了更高的要求,虽然无线传输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为信息传输引进了新的方式,具有更加快捷、便利等优势,但是在人机互联、机与机互联方面,有线传输技术具有无法取代的地位。有线传输技术的发展态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改进,信号的传输不是单纯以单目标指向性连接模式进行,而是更加趋向于网络化和互联化。有线传输技术一方面能够满足用户多方信息进行传输的要求,又能够保证信息不被泄露,因此,其能够适应IP业务的发展需要,能够为通信业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三、结语
有线传输技术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并且随着传输介质的发展,有线传输技术的传输速率也会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能够满足通信业、现代工业的要求。随着信息传递距离的变化,有线传输技术必将趋向于网络化、远距离化等方向发展,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需要提供更多的便捷方式。
参考文献
[1]汤凯.为论有线传输技术的特点及发展方向[J].中国信息化,2013,10(02):157-158
关键词:形式语言;纯粹灵动;探索;发展;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J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4-0043-02
在异彩纷呈的水彩画世界中,一幅纯粹灵动的水彩作品所传达给观众的是使你流连忘返、沁人心脾。这种灵动之美是水彩画所特有的,也是其擅长的。
水彩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它发端于欧洲。在中国扎根最早是于18世纪由西方传教士所传入的,然而水彩画真正开始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则是近百年的事情,到目前水彩画创作已呈现繁荣的局面,许多专业水彩画家都在努力探索各种新的水彩画形式语言。
一、水彩画形式语言的形成与发展里程
(一)水彩形式语言形成的环境
1.地理环境对早期水彩画的影响
地理因素在形式语言方面,并不是水彩画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它在整个水彩画发展史上算是不应被遗忘的一个部分,在水彩画最初发展的两个国家荷兰、英国都得益于当地的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荷兰,气候低湿,雾气浓重,全年见阳光的时间较少,因此,利用单纯的水彩颜料来描绘景物,是极为自然而方便的。而荷兰低温的天空,不像南欧那么多变化。因此有足够的时间让画家审慎精细地描绘,这乃是荷兰早期水彩写实风格的形成条件之一。
2.油画形式语言对水彩的影响
油画是以油性材料为媒介的一种画科,它的特点是真切感强,厚重,有较强的塑造性。水彩是以水为媒介的画种,它的特点是透明性强,轻松明快。一种以油为媒介,而另一种则以水为媒介,因而也就各自拥有特定的表现方法。但油画与水彩都是人们从事视觉艺术活动的媒介物之一,两者间在塑造形体和运用色彩关系上又有一致的共性。艺术史上油画与水彩的关系非常密切,一方面艺术家用水彩来画油画创作稿,另一方面又把油画的技法语言移植到水彩上来,进而培植,发展了这门艺术。可以说,水彩和油画是姊妹艺术。油画艺术的
变革影响到水彩技法语言的启示。许多画家以双重身份从事这两门艺术,有的甚至在晚年竟抛弃油画而专门从事水彩画研究。像萨金特曾自信地预言:“后世人们可以忘记我的油画肖像,但他们会永远记住我的水彩。”还有美国画家安德鲁・怀斯,虽然他也是一位油画家,但是他一生也创作了相当多的水彩画,并且他的这些水彩画对目前我国的水彩画坛影响非常广泛。
(二)水彩画形式语言形成与发展的里程
水彩技法的形态与它在不同时期应用的领域是颇相适应的。早期人们用水彩来为版画着色,或者描绘地形图,或者记录旅行中感兴趣的景物,这种类型的作品简单,采用的技法基本上是颜色平涂。随着艺术创作的需要,水彩画家们不甘仅以水彩作为版画着色的工具。因而在测绘地形图的技法基础上,揉进细密画的工细、优美之特点,形成早期独立的水彩画风格面貌。到了18世纪时,为了适应技法的发展,人们开始对水彩颜料进行了研制尝试。一些画家运用不同干湿程度的笔法,创造了多种色彩点染的形式,去体现水彩颜料和技巧的表现力。后来,一些画家又摸索出一种新的绘画技巧一一泼色法。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画风景时表现光、大气及微妙的色调变化。
英国水彩画家透纳用浪漫主义的色彩把水彩画的技法大大地向前推进一步,成为在世界画坛上影响绘画进程的重要人物。他大胆尝试运用色彩、水分、光线去表现奔腾咆哮的海洋,火光冲天的城景及风云变幻的天空,画面充满神奇和戏剧性的变化。正是在透纳的带动和影响下,水彩画才出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繁盛局面。
与此同时,一些画家开始用抽象的观念观察事物,把物象进行图案式的概括与简化。这种倾向的水彩画与透纳开创的写意画风有很大的不同。然而,这种画法,如同亨特所开创的以透明、不透明水彩混合的“点彩法”一样,也是用另外一种方式,表达其对大自然的观察。
这种观察上的改变为后来的水彩画向多种风格发展开创了一个方面的先例。
19世纪80年代,画家惠斯勒重新发现水彩画未经挖掘的潜力一一流畅的书法般的技巧。创造里一种更轻松更平和自然的水彩画风格,把水彩画向前推进了一步。
随着人们生活的浪漫化发展,水彩在活跃的现代意识世界中也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水彩画在欧洲也就逐渐被作为一种快捷的表达思想情感的手段,应用日益广泛。
进入20世纪,水彩画伴随现代艺术运动的发展而发展,很多画家的水彩画作品技形式语言在他们。的现代派油画技巧基础上得以延伸发展。另一方面,水彩画中写实传统也仍在发展。如美国的萨金特、安德鲁・怀斯、埃金斯、英国的弗林特等画家延续里精细写实的传统,故水彩画并没有走向单一的发展方向。水彩画的形式语言在不断丰富,面目也在不断地多样化。
水彩画技法发展到今天,不再像过去那么单调乏味了,水彩画形式语言也在日益完善,并且伴着撒盐法、刮擦法、涂蜡法、擦洗法等多种技法的应用,水彩画的形式面貌也就不断地出现新的意境。
(三)不同题材的开掘与水彩技法语言的发展
早期的水彩大多用于风土地形图及旅行速写记录,描绘的景物简单,人物画、动植物画较少,随着水彩画的慢慢发展,它的领域也渐渐地扩展,而且其自身的形式语言也变丰富了。
首先,在风景画方面,它是水彩画中发展得最早及最受人们喜爱的一种题材。起初,人们以钢笔勾勒景物,涂以淡色,画面也略显简单。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描写的题材又转向画城镇街景,画建筑物,甚至探索将自然的幻变与画者的感情合二为一,追求美妙的艺术境界。
其次是人物画,它最初只作为戏服设计或书籍插画,真正得到发展是在18世纪中叶以后。布拉克首先带动了研究人物画的兴起,他以浪漫主义的手法把文学与水彩艺术结合起来。19世纪以后,人物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描写现实生活中的人,这是水彩人物画开始走向写实的一个征兆。许多画家致力于社会风俗人物画,且所表达人物复杂程度比以前的作品要难得多,这就又给画家的技巧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这个领域里,画家们仍然表现出极大的驾驭能力,并且突显出各自的风格和特长。如美国画家安德鲁・怀斯的写实主义人物画风再次把人物画推向新的高度。与此同时,动植物、静物画也相应地得到了发展。
纵观水彩画走过的历程,这向我们证明了一个事实:正是题材领域的扩展,才使得艺术表现的语言不断丰富,形式不断拓展,技法不断提高。
二、中国水彩的形式语言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在中国,水彩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仰韶文化的彩陶。先人们用有色石磨成颜料,调水后描绘在陶器上,形成图案。周代晚期的帛画、汉墓中的壁画,以及中国历代的一些绘画等,从广义上讲都刁以说是水彩画。
西洋水彩画传入中国后由于其艺术形象单纯、概括,加之与水的亲近,与中国绘画的特点相似,便很快被中国的画家所接受。中国人对驾驭水质材料有敏锐的感觉和丰富的经验。水在中国画尤其是水墨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同时,我国温和的气候、重视内蕴的文化传统都可视为择水为媒的缘由。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同化力和兼容性,水彩画进入中国,与中国画相碰撞,不仅找到了自己进一步发展的广阔疆域,同时,在受到中国画艺术的浸润、融化后,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水彩画。
虽说水彩画既有油画在色彩、写实方面的一些特长,又有水墨画在用水、写意方面的特征,因而它既可继承西方传统的绘画技法,也可以吸唯中国古代的造型意识,还可以溶合版画、书法、民间美术等姐妹艺术的优长,尤其是近几年来新工艺、新技法之构成、肌理效果。
但是,水彩画就是水彩画,它不应借鉴油画就像油画,借鉴中国画就像中国画,借鉴版画就像版画。它不应与油画争高低,也不应与中国画争短长,更不应与版画论是非。理想的境界应是发挥其媒材的特性,保持水彩画灵动而自由的创作本质,不做其他画种的奴隶。作为中国的水彩画,其理想境界就是要融入中国绘画的审美精神,从文化品格上去追求水彩画的东方神韵,这样才能走出边缘画种的行列而成长为独立的大画种,并真正成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水彩画。
三、水彩画形式语言的自身特色与发展方向问题
水彩画的自身特点与发展方向,特别是我们中国水彩的发展一直是大家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尽管一直以来都在讨论探索,但我想结合本文前面部分的论述,来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如前所述,水彩画之所以称为水彩画,首先是取决于材料。而非取决于画法。这与油画是用油性颜料绘制的绘画道理完全斗样。我们所说的水彩画与油画、版画、中国画一样,都是以其特定的材料来区分的,离开了特定的材料,则自身无法成立。
水彩画一直以来在形式技法上强调它“水墨淋漓”的写意效果,在审美意向上则是强调其潇洒、浪漫的抒情基调。这一点是水彩画对其他画种来说的长处所在。由于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因而也就存在着相对独立的特殊性问题。显然,这种酣畅淋漓的灵动之美是水彩艺术的魅力之魂。我们应当努力扩展水彩画的表现领域,只有这样水彩画的艺术地位才能不断地上升。
我们在继续努力探索水彩画灵动之美的同时,也要去不断克服由于其工具、材料本身所带来的一系列不利因素。否则,水彩画艺术仅仅在单一的题材范围和表现语境中反复,是不利于我们这门艺术长远发展的。也就是说水彩画形式语言自身的形成,尚需广泛地涉猎和广泛地借鉴,这是关系到发展问题的两个基础条件。
关于我们中国水彩画艺术如何发展的这一重大课题。美术界的讨论也相当激烈。本人通过对水彩画这门艺术的认真钻研与探索粗略地谈一下自己的观点。水彩画能否具有独立面目,要想让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就必然在总体上坚持多元综合的价值取向,鼓励多样化艺术风格的探索。艺术风格的多元取向作为艺术探索的目标之一是肯定无疑的。达成这个目标的唯一途径是广泛借鉴,多元综合。从水彩艺术本体语言上探索更多的形式语言来丰富它。
随着水彩画创作群体的不断扩大与提高,我国文化艺术的繁荣,新的工具材料的不断涌现,水彩画领域的不断拓展,其形式语言也势必会在丰富的实践中得到多样化的发展。一定会涌现出更多更好的独具灵动之美的水彩作品。
四、结束语
这种名字姓“水”的水彩画所带给你的宁静、清雅之美是其他任何画种所不能传达的,它可以让你体察对自然生活的爱,让你品位对人与人性的礼赞,从而激励我们去追求艺术原生态的那种纯粹与灵动。
参考文献:
展览时间:2012.10.26?2012.11.26
展览地点:华府艺术空间(上海莫干山路50号4号楼217)
由中国国家画院青年画院、上海书画院联合主办,上海华府艺术品投资有限公司承办的“水乎·墨焉——陆春涛三千立方水墨空间展”,于10月26日15:30在上海苏州河畔的华府艺术空间开幕。
陆春涛对当代水墨的贡献便在于他将水墨创作完整呈现的同时,不断开启下一个创作。从陆春涛绘画创作的演进,我们不难发现其非常清晰的三个阶段:其一,为深刻精研传统艺术的“花之俏”系列;其二,是运用现代符号与形式研究的“墨变”;其三,即为当下最为重要的“陆春涛三千立方水墨空间展”显现出的对于当代水墨的深入思考和尝试。陆春涛的艺术进程在作品形式感和创作观念表达上不断递进,折射出他对于自我的不断创造,以及对于当代水墨发展的深层解读。
“陆春涛三千立方水墨空间展”尝试以一种当代艺术展的新形态,通过空间与新媒体的运用,开拓当代水墨创作、展示的新范畴。将水墨艺术融入展览空间中,以类似当代概念话剧剧场的布展方式,挖掘和展现当代水墨的多元潜能,深入实际地探讨当代水墨的价值和方向问题。此次展览以陆春涛的“荷塘”系列为主调,通过三千立方米的展示空间,打造出仿若置身艺术家精神场的另类空间。从踏入展厅入口那一刻,观众就进入了专属于陆氏风格的“荷塘”空间,灯光的运用、空间的分布以及多样的艺术作品给予观众全新的视觉感受。展览从“打破传统展览模式”出发,将“荷塘”作品与“荷塘”空间融为一体,让观众充分感受到当代水墨与空间的对话。
以“水乎·墨焉”为主题的此次水墨空间展,在关注当代水墨发展的背景下,打造当代水墨艺术研究、交流与发展的新契机。以“空间水墨”的名义,提出中国当代水墨的新方向,呈现对当代水墨艺术发展的文化理想,展现竭力推动当代水墨发展的决心。
一、多元化传播媒介对戏曲发展的积极影响
(一)戏曲利用现代媒介的传播现状
虽然中国戏曲在今天的大众传播领域中已经不再呈现出鼎盛的局面,但是依然没有在媒介多样化的今天退出历史舞台,依然积极地利用大众传播媒介为自身发展做着努力。例如北京信报的《梨园周刊》,刊登各种与戏曲相关的信息,包括戏曲学术探讨、戏曲界大事报道、戏曲演出跟踪报道与评论、戏曲演员的专访、戏曲票友收集等广泛的内容;北京人民广播电台FM97.3(体育台)每个工作日清晨6点钟准时与听众相约在《我爱国粹栏目》,有戏曲剧目的介绍和欣赏,也有戏曲人物访谈等内容;中央电视台的戏曲频道更是家喻户晓,节目形式也更多样,受众群也最广泛;互联网上的戏曲作品网站和戏曲论坛,都在尽可能以高覆盖率在传播着戏曲的相关信息。 这些传播媒介的使用无疑都对戏曲的发展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二)传播媒介对戏曲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众多传播媒介,包括像电视、互联网这样高覆盖率的传播媒介,被戏曲传播者所利用,力图清除每一个戏曲传播的死角,必然会对非戏曲受众群产生一定被动接受的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在一定范围内扩大了戏曲受众群,也对戏曲知识的普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另外,像电视和互联网这种不受地域限制的媒介形式,可以对戏曲演出进行实时转播,满足了剧场之外、远离演出地点的受众观赏的需求,因此扩大了每场戏曲演出的观众数量,而且观众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地进行反馈和交流,也促进戏曲传播者根据反馈的资料改进传播方法和技术手段,戏曲传播质量或许会呈现越来越好的发展趋势。当然,一些复杂的需要反复研究思考的信息,可以借助报纸媒介实现传播,而在视频不方便实现的时间和地点,广播又可以弥补这样的缺憾。也就是说,多元化的传播媒介恰好织成了一个传播网络,媒介间互相取长补短的传播方式,无疑大大提高了戏曲的传播质量,对戏曲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媒介多元化对戏曲发展产生的冲击
传播媒介多元化像一把双刃剑,给戏曲发展带来益处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传播媒介多元化为戏曲传播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曾经戏曲的传播主要靠舞台,从早期的名角挑班,到茶楼戏院,再到规范的剧场,主要靠演出来进行戏曲传播,方式渠道极其单一。如今媒介多元化发展,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看似给戏曲传播带来了春天,但是在这种媒介多元化的形势下,戏曲的受众却出现了多元分流的现象。在舞台演出的传播方式虽然单一化的历史进程中,曾经聚拢了众多观众,而如今传播渠道如此丰富,为什么戏曲的受众却出现了流失现象呢?
这是因为传播媒介的丰富多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戏曲的传播与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非戏曲信息,特别是大量艺术、娱乐信息。这些和戏曲传播一样借助传播媒介进行传播的其他形式,对戏曲吸引受众的能力构成了威胁,而这种非戏曲信息往往又更适合现代人的审美习惯。以电影为例,首先它的诞生就是伴随着影像媒介,就像用母语讲话一样,电影用影像媒介表达自己,与戏曲相比则更加得心应手。电影需要强调真实性,镜头语言则可以很好的再现真实,而戏曲则要强调虚拟性,用镜头语言进行表述无疑是很困难的。另外电影可以用科幻、特技等先进的媒介技术手段增加渲染力,紧张的情节、悬念的设置、多条线索的埋植、震撼的音效都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而戏曲那种重形式、情节简单、人物善恶分明的形式已经不再适合现代人的“重口味”,因此导致了戏曲受众向其他艺术形式的流失。即便在1905年,我国拍摄了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是选取京剧形式和传统戏曲故事,也只能算做是我国电影史上的开山之作,在戏曲传播领域,这部戏曲电影似乎作用并不大。而且,戏曲诞生之初就是剧场艺术,讲究的是虚化、美化和诗化。相比电影,用现代传播媒介来传播戏曲,即便转播再即时或剪辑后的画面再完美,都必定会限制它原有的艺术魅力。
媒介多元化带来了潮涌般的信息,导致现代的快餐文化。人们不喜欢拖沓冗长的东西,更喜欢快节奏、实用、有层次有质感的东西,艺术也是如此,因此戏曲的慢节奏、高台教化,扁平的形式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逐渐不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习惯,逐渐远离了现代人的平均价值取向。这样,就导致了受众向自己审美取向引导的方向流动。
三、戏曲如何利用现代传播媒介促进自身发展
戏曲传播要正确把握媒介功能和传播媒介的发展方向。媒介有三种功能,分别是监视环境,联系社会各部分,传承社会遗产。[]其中传承社会文化的功能尤为值得重视,戏曲要发展,无非是为了完成一个历史文化传承的使命,因此当运用各种媒介传播戏曲的时候,不能单纯地为了收视率,迎合大众口味而去滥改戏曲。有的节目为了满足更多受众欣赏习惯,而把戏曲改成和流行歌曲、影视、甚至小品很贴近的“新”戏样式,这样的改变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收视率,但是戏曲真正的内涵却被忽略了,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发展,首先都要立足于自身特点的挖掘,同时再去借鉴一些其他艺术形式的长处,这样,戏曲要想利用大众媒介进行戏曲的传播就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认真分析每一种媒介的特点和规律,互相借鉴,优势互补,最大限度的发挥传播效果。
戏曲传播还要充分利用新媒介,它具有多媒体化和媒介功能融合的特点。新媒介资源丰富化,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全球化。互联网等新媒介技术可以为大面积跨国传播乃至全球传播提供条件。这样,中国戏曲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可以将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这对我国戏曲事业的发展具有无比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