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教师的几种类型

教师的几种类型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02 15:11:3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教师的几种类型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教师的几种类型

第1篇

【关键词】英汉翻译;视角转换

作为一种双语艺术,翻译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奈达提出的形式对应翻译基本上以原语为中心,力求使接受语中的信息尽可能地接近原语中的各种成分,最大限度的显示原文中的形式和内容,努力再现多种形式因素。然而,翻译并不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词和词的单纯转换。由于任何一种语言都局限于自己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它们各自在其渊远流长的历史中形成了独有的表达方式。同时,使用不同语言的读者也形成了对自己所属语言系统独特的表达方式的习惯性。因此,相同的思维内容可以用不同的语言负载,这并不意味着原语和译语间在形式和语境上有完全相同的意义。纽马克提出,在译入语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使译文从语义和句法上接近原文,将原文确切的上下文意义翻译出来,进行“语义翻译”。

各语言的表现形式上存在纷繁复杂的差异性,这就要求译者在不涉及特殊文化背景因素的情况下,用译语意义代替原语意义,“重组原语信息的表现形式,从与原语不同甚或相反的角度来传达同样的信息”(柯平,1995),这就是所谓的视角转换。这种翻译方法使得译文更符合译语习惯,同时也更好地传达原作信息。

一、正反转换(Negation)

正反转换是最主要的视角转换类型之一, 意即对那些正面译不通顺的英语表达从反面来译,从反面译不通顺的从正面来译,出于对译语优势、可接受性和可读性方面的考虑,而舍弃形式方面的意义对等,保留内容方面的意义对等。

①He manifested a strong dislike for his father’s business.

他对他父亲的行业表示强烈的厌恶情绪。

由于英语是粘着语,可用否定词缀来表示否定意义,如句中dislike的dis-词缀,而汉语是孤立语,如果只是加上诸如“不”“否”“毋”类否定字眼则会影响译文的流畅。因此译文转换视角,将dislike 译为“厌恶”。

②APEC will have to be non-discriminatory and it will have to seek to be open rather than closed in its approach..

亚太经合组织必须一视同仁,并且在态度上必须是开放而不是封闭的。

Non-discrimination的译法与上例相同。此例中还将rather than反译说明,这类暗含“肯定一方否定另一方”意义的词组,又如 “more than” “better than”这类词组,多半需要译者转换翻译角度来表述原文意义,使译文更加流畅。

③His explanation is far from being satisfactory.

他的解释绝不能让人满意。

④His answer is beside the mark.

他的回答文不对题。

③④例都将原文的介词或介词短语译为否定,可以遵循这种译法的介词还有from, off, of, in, without, for, above, beyond, past, out of, against, beside等等。

英语中还有的说法本身就与汉语的说法相反,因此必须进行适当反译,适应汉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如:

⑤You’re to answer for it.

唯你是问。

⑥But we are getting ahead of the story.

可是我们已说到故事的后面去了。

⑦In the vestibule below was a letterbox into which no letter would go and an electric button from which no mortal finger could coax a ring.

在下面的走廊里,有一个信箱,从来没什么信件往里塞,还有一个电铃,恐怕只有鬼才按得响。

由此可见,关于视角的正反转换不仅包括肯定与否定的转换,还包括意思相反或相对词语之间的转换。如例句⑤中answer本意是“答”,却译为“问”,一问一答正好是一组反义词。同理,例⑥中一“前”一“后”,例⑦中的“人”和“鬼”也构成了意思相对词组。

正反转换仅停留在肯定和否定,正向和反向意义之间的相互转换层次上,而视角转换的涵盖面要大得多。它既可以指肯定和否定之间的相互转换,也可指其他与原文不同或相反的表达角度。

二、形象转换(Shifts of Image)

在成语和比喻修辞的翻译中,视角转换常体现在形象转换中。形象的转换是指将原语中不符合译语文化的形象转换为译语文化中惯用的形象,使读者不致产生理解上的困难或误解。

①fish in the air 水中捞月

②make a wild goose chase 缘木求鱼

这两例分别将“鱼”转换为“月”,“鹅”转换成“鱼”,自然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翻译的灵活性,以便与中国读者更好的接受原语成语。

③drink like a fish 牛饮

此例举出了一个中英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原文是指喝得又快又多,但如果译成“像鱼一样喝水”则显得生涩难懂,不符合汉语的习惯表达。译为“牛饮”则既未改变原文意义,又以“牛”的形象作为补偿,没有减损原文的比喻夸张效果。

转贴于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英语的习惯表达在形式形象上与汉语极为相似,是译者很容易联想到汉语的习惯表达,如

④move heaven and earth

很容易联想到汉语的“翻天覆地”,但它的实际意义是“想方设法”。这说明在视角转换的过程中也应注意表达得体,正确理解原文含义。

三、虚实转换(Abstraction and Specification)

为了更好地传达原文信息,视角转换还体现在有些情况下,英文虚写的必须实译,或者英语实写的地方汉语虚译,从而降低语言差别给翻译带来的损失,是译文产生同样的效果。

①I was practically on my knees but he still refused.

我几乎是苦苦哀求,但他依然拒绝。

②The matter was finally settled under the table.

事情终于私下解决了。

例中分别将knee和table两个具体形象转换为抽象的引申概念,简单明了。如果将原文组字译出,译文便会显得冗长呆板,缺乏灵活性。

③A real good friend should be one offering timely help.

真正的好朋友应该是雪中送炭。

④When she was ill, she wouldn’t swallow so much as a drop of water.

她往日得了病,茶水也不能喝一口。

句中的help和water与译文中的“雪中送炭”和“茶水”相比都是抽象概念,是译文更符合译入语——汉语的阅读、理解、欣赏、认知等习惯。

四、有些英语句子的翻译需要转换视角,是出于某种修饰目的,突破原文的形式,表示强调或减弱或暗含一些贬义,对原文中难以译出的语气和效果进行补偿。这种视角的转换和正反转换有些类似,但其视角转换的目的在于对原文语义的补偿,而不是单纯的增强译文连贯性或可读性。

①He is coming.

一般译为“他会来”略显平淡,为了强调语其可转换视角,变为一个双重否定句,即“他不会不来”。同样,句中如有明显表示绝对概念、最高级意义的词也可以此办法译为双重否定句。

②It was absolutely necessary to interrupt him now.

现在非打断他不可。

另一些句子为了强调语气,则变为反问句或感叹句,如

③He was in no sense an innovator.

他哪里是什么发明家?

总之,在英汉翻译中,历来将“信达雅”作为评判译文优劣的三原则,汉语及英语在结构特点、思维逻辑上存在的差异,使得对原文从形式及意义上完全对等的翻译往往是不存在的。视角转换的翻译方法对于增强译文的连贯性、可读性具有很大意义,并能有效补偿原文中难译或不可译成分,获得尽可能接近的语言效果。

参考文献

[1] Eugene, A. Nida. On Translation. Jing Di, trans.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2] Newmark, Peter. About Translation. UK: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1991.

[3] 陈小慰.视点转换法在汉英翻译中的应用.中国翻译,1995(1).

[4] 贺银花.英译汉中的视角转换.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2(4).

[5] 柯平.视点转换、具体化和概括化.中国翻译,1992(1).

[6] 任晓霏.从形合和意合看汉英翻译中的形式对应.中国翻译,2002(3).

第2篇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课堂上要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数学教师在上习题课前,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精心选编习题,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使每个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基于数学习题课的重要性,下面就本人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和体会,从“减负增效”的角度谈谈初中数学习题课的类型以及在习题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

一、 习题课的类型

数学习题课按教学的情境和目标的不同,一般可分成三类:

1. 形成性习题课。形成性习题课是指在新概念、新规律建立时,为准确认识新知识的内涵、条件、范围及基本运用方法而设的习题课,这种习题课不一定单独进行,往往是与讲授新课结合在一起。

2. 小结性习题课。小结性习题课是指一个单元结束时,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结构网络的建构,对某些知识点认识模糊的再认识,及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设的习题课。

3. 专题性习题课。专题性习题课是指学完数学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知识点或知识块,或是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及对今后的学习有着重大影响而难度又较大的知识后,为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及减轻学习困难而设置的习题课。

二、 习题课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

1. 习题选择要有针对性。习题课不同于新授课,它是以学生自主练习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故要达到高的训练目标,教师在选择习题时要做到三针对,针对教学目标,针对知识点,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对普遍有缺陷的常犯错误的地方不但要多做而且要反复做。

2. 习题选择要有典型性。数学知识和解题方法都有其内在规律,教学中一定要善于揭示规律,教会学生揭示“规律”。

数学题成千上万,习题的选择要克服贪多、贪全,有时看看题目哪个也不错,都想让学生做一做,这样不分析、不归类地搞“题海战术”,其结果是题量大了,学生疲于奔命,既增加了学习负担又降低了学习效率,能力也得不到培养,所以习题的选择一定要典型,不但要注意到知识点的覆盖面,还要让学生能通过训练掌握规律,并会发现规律,达到“以一当十”的目的。例如,二次函数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难点,二次函数图像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是学次函数的基础,怎样让学生牢固掌握,老师可设计习题帮助学生发现其规律并掌握之。

3. 习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同一个班级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学习习惯都存在一定差异,在习题课教学中,对于习题的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分层处理,既要创设舞台让优等生表演,发展其个性,又要重视给学困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其获得成功的喜悦。题目安排可从易到难,形成梯度,虽然起点低,但最后要求较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得学困生不至于“陪坐”,优等生也能“吃得饱”,让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例如,在讲平方差公式时可设计A、B、C三组习题:

A组:(1) (x+2)(x-2) (2) (1+3a)(1-3a)

(3) (x+5y)(x-5y)

(4) (y+2z)(y-2z)

B组:(1) (-a+b)(-a-b) (1) (-m+5n)(m+5n)

C组:(1)4(a-b)2-9(a+b)2

(2) (a-b+c)(a+b-c)

第3篇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系统论 机构养老 老龄产业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中国人口的老龄化给了中国养老机构发展一个机会,使得养老机构的发展逐渐专业化,普遍化。本文通过对养老机构现状的分析,从系统的视角来阐述我国目前养老机构所存在的优势和问题。

1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的分析

数据显示,我国老龄化速度加快,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比重分别上升2.93和1.91个百分点。据测算,2010年全国65岁以上城乡空巢老人有4150万人,约占老龄人口的25%;到2015年,将超过5100万人,城乡家庭养老条件明显缺失。近十年来,80岁以上高龄老人增加了近一倍,目前超过2000万,据测算,到2020年、2050年将分别超过3000万和9000万,占养老人口的12.37%和21.78%,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均寿命延长,重度老龄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大背景下,国家对养老机构的关注也开始增大,于是,机构养老由以前的补充地位也逐渐的上升成为支撑地位。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结构核心化,人口流动加速等都对传统的养老模式发起了挑战,使得机构养老成为一种日趋重要的选择。

2运用系统论视角分析老年机构

所谓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

将养老机构置于养老系统这个大背景下,可将养老机构分为,公办公营,公办民营,民办民营三个部分。从三个部分来比较分析处于不同性质下的各种类型养老机构的优势,劣势及其运营状况。

3公办公营养老机构的优势、劣势及其运营分析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公办公营养老机构可以说是最早兴起的,政府投入资金来使整个养老机构运营起来,这样的养老机构是非营利性质的。

公办公营养老机构的优势在于:(1)公办公营养老机构有政府雄厚的财力作为他的后盾,有稳定的人员配备和十分规范的管理制度,这为他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2)公办公营养老机构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公平,保证家庭贫困的老人在满足资格的情况下获得入住的机会;(3)老龄产业发展的初期,尤其是在市场机制不太健全的老龄产业发展初期,公办公营养老机构可以在日常管理、服务提供等方面起到示范作用。

其劣势在于:(1)公办公营养老机构过于强调福利性,这不可避免的会使国家的财政负担增加;(2)长期在公办公营养老机构工作的人员往往会形成一种官僚思想,把入住的人当成管理对象而不是服务对象,这对于提高服务质量极为不利;(3)该类养老机构不存在竞争压力,工作人员待遇与经营状况基本没有关系,因此容易使管理松懈等低效率现象。

4民办民营养老机构的优势、劣势及其运营分析

随着公办公营,公办民营等养老机构模式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养老产业中发现商机,愿意投身到养老行业中来,社会中也不乏一些敬老爱老的企业家愿意为我国的养老事业出一份力,由此出现了一种新的养老机构模式――民办民营。

(1)该类养老机构具有极强的市场竞争意识,这不但会促使其不断提高运营效率以节省成本、提高收益,而且会促使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以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有利位置;(2)在利润的驱动下,该类养老机构总是不断寻求养老服务的盲点以获取高额回报,这有利于促使其提供多层次的养老服务,补充福利性和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不足。(3)该类养老机构管理方法灵活、管理手段多样、用人上不拘一格、服务上敢于创新,是养老机构体系中最具活力的部分。

但是这样的一种机构运营方式也是存在较多劣势的。(1)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出于对成本的控制,该类养老机构常常存在一些“偷工减料”的行为,比如在工作人员的选择上、基础设施建设上,常常追求便宜的价格而忽视了质量要求;(2)出于对利润的追求,该类养老机构常常夸大自身设施的完备与精良、服务的完善与人性化、收费的低廉与灵活,这不仅会对潜在入住者形成误导甚至欺骗,而且会干扰养老服务市场的正常秩序。(3)这种类型的养老机构以营利为目的,因此从公共部门及社会各界获得帮助的可能性很小。

5公办民营养老机构的优势、劣势及其运营分析

目前中国已经迈入老龄化的社会,社会对(下转第79页)(上接第25页)养老的需求不断增加。民营养老机构无法享受政府的扶持政策,很难与公办养老机构竞争。而公办机构编制少、人员紧、经费短缺、管理不灵活等弊端日趋凸显,也严重影响了公办养老机构的运行活力,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公办民营正在崛起。

价格的优势,有利于社会低收入的人群接受。由于公建民营的养老机构是有政府出资修建的养老机构,对于经营者来说,其成本较低,进而对于入住的老人来说其收费不高。其产生的财政利润也可以提高公共财政的可持续性。

而在养老机构建设上,若单纯的依靠政府或单纯的依靠民营资本都有较大局限性。靠政府,巨额的资金预算难以承受,公办机构的管理和服务质量会存在质疑;靠民营资本,一方面公益性很难得到保障;另一方面服务价格也会使一些老人望而却步。这样看来,只有互取其长,互补其短的“公建民营”,才是解决养老问题的可行办法。养老事业走“公建民营”这样的思路,同时解决了两大难题。首先解决了养老事业的先期投入较大,回报周期较长的问题;其次,在初期建设时,如果不采用政策扶持或者财政补贴等形式,就很难吸引到足够的资本进入。

在中国这样一种养老情势下,养老不再是社会中某一个人的责任,而是我们每一个社会人的责任,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生命中的老年阶段,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促进养老机构健康有序的发展呢?

全社会都要树立正确的养老观和积极的人生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让老年人的生命变得更加欢乐。通过专业化,规范化,系统化的养老服务体系,满足各个层次老年人的需求,走一条成本相对较低的福利化,公益化,市场化结合的养老的道路,解决目前市场上养老机构存在的一些问题。着力构建以公有民办为基础,以民办公助为主体,以市场化养老为重要补充的多元化机构养老体系,为各类老人有效率地提供无偿,低偿,有偿等不同层次的机构养老服务。

在过去的几十年,我国的养老服务不太受重视,养老专业人才培养也是一个亟待开掘的拓荒地,发展养老产业是我国现阶段乃至以后很长时间内需要完善的,而我国目前存在的这三种养老机构形式,在新时代下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努力发展养老将会是一个终身的课题。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中职;专业教师;培训模式;类型;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7-0082-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目前,我国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制约了中职办学质量和效益提高,加强师资培训是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教师培训模式分成不同类型,本文把目前我国中职教师培训模式分为四种类型:基于企业的培训模式、校本培训模式、基于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培训模式、基于学习型组织的培训模式。

中职专业教师培训模式的相关概念界定

“模式”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基本含义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是位于经验与理论之间、目标与实践之间的那种知识系统。”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最早在教学论领域使用“模式”的概念,主要是用来概括一种系统化的教学方式方法。模式是系统的形式和方法,它是系统科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模式处于理论与应用的中介,即理论——模式——实践。培训模式,即在培训过程中各种构成要素所形成的典型性、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借鉴性的结构关系。本文将中职学校专业教师培训模式定义为:中职专业教师就业后的非学历性培训活动中,旨在促进其思想意识和业务素质提高的各种构成要素所形成的典型性、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借鉴性的系统或结构。中职专业教师培训活动构成要素主要有培训载体、培训对象、培训理念、培训方式与管理等。

中职专业教师培训模式分类

中职专业教师的培训模式构建是一个在教育活动中不断探求与完善的过程。基于培训平台的差异,本文将我国中职专业教师培训模式分为以下四种不同类型:

(一)基于企业的培训模式

黄炎培早在《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的生命是什么》一文中指出,职业学校“从其本质来说,就是社会性;其作用来说,就是社会化。”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必然影响职业教育专业发展现状与革新,因而中职专业教师培训模式与企业息息相关。基于企业的培训模式指学校和企业之间单向或互相派遣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教育与培训模式,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培训模式。基于企业的培训模式有利于中职专业教师掌握本专业领域最新发展动向与技术需求,拓展教师视野,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教育质量。同时,中职专业教师又能利用自身专业知识与技术资源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提出建设性意见。

(二)校本培训模式

校本培训模式是指以本校为培训基地,结合本校发展需要,整合优化教育资源,致力于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需要的教育与培训模式,是一种立足教育的培训模式。校本培训模式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1)密切联系实际。校本培训模式的一切活动都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能充分利用本校资源,培训产生的理论知识与中职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紧密结合,使得理论知识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有用武之地。(2)提高教师积极性。培训者和受训者大多同时是本校教师,立足本校,有利于缓解工学矛盾,减少适应时间,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3)培训效果好。校本培训模式以本校教学实践与教师需要为出发点,提高中职专业教师教学能力与专业水平的作用显著,有利于形成教师合力科研的良好氛围,最终促进中职专业教师专业发展。

(三)基于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培训模式

基于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培训模式是指把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变成培训的载体,是一种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及时性的远程培训模式。它以网络为基础,具有极大化的交互作用,网络的多元化结构有利于孕育出新的创造性思维,影响范围广,因而是一种辐射多元的教育与培训模式。基于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培训模式能为受训教师提供广阔开放的

络信息资源,中职专业教师可根据自身需要选择教学内容;互相交流的平台可以实现培训信息的及时互动,传道解惑,交流体会,资源共享;培训信息的更新与反馈都很及时。

(四)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培训模式

1990年,首次提出学习型组织理念的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彼得·圣吉(peter m senge)。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中,圣吉提出了创建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构建组织共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圣吉将“学习型组织”定义为:“一种大家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以及不断一起学习如何共同学习的组织。”基于学习型组织的培训模式指受训教师在培训期间构建以培训任务为纽带、互相支持、共同发展的学习型组织,在组织中实现自我卷入式学习、自我管理、自我能力突破,是教师个体的主动专业化,因而是一种注重发展的教育与培训模式。学习型组织能为中职专业教师在职培训中知识的积累与传递发挥重要功能;学习型组织中成员彼此熟悉信任、提供资源与情感慰藉,能使中职专业教师在群体背景中获得专业性成长;同时,学习型组织本身就是一个能使中职专业教师听取同事或专家学者意见与建议的自我反思平台,能加速中职专业教师理论与实践知识不断丰富,提高教师培训的实效。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中职专业教师在职培训模式并不是排他的,四种类型的培训模式之间有一定的相容性。例如,基于企业的培训模式是以企业为主的模式,学校聘请企业相关技术人员来校培训教师,又属于校本培训的范畴。再如,基于企业的培训模式和校本培训模式可能会涉及基于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培训手段,在培训过程中也会形成学习型组织。四种培训模式是基于平台差异这个维度划分的,基于企业的培训模式、基于学校的培训模式、基于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培训模式都是应对型教师培训模式,是教师个体的被动专业化,基于学习型组织的培训模式是成长型教师培训模式,是教师个体的主动专业化,它标志着中职教师培训走上了以团体学习为基石的教师专业发展之路。四类培训模式的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中职专业教师培训模式的几种价值取向

1963年,世界教育年鉴的主题是“教育与教师培养(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teachers)”;1980年的主题是“教师专业发展(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理念的知识体系如下:理论、职业、行为知识。理论知识是系统化、体系化的学科与方法知识。职业知识来自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自我感知,它是灵活多变的,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指向教育教学活动的成功或失败。行为知识是在理论知识与职业知识基础上,要求教师反思教育教学实践,拥有教育教学应变能力,胜任职业角色。与教师专业发展理念的三种知识体系对应,笔者从教育科研和专业理论研习、专业教学法为主的教学能力培养、专业教师职业素养加强三个方面提出中职专业教师培训模式的价值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理念下中职专业教师培训模式的价值取向设计思想如图2。

(一)实用性教育科研和专业知识研习

中职专业教师有广阔的教育科研、创新空间,对和岗位教育实践、专业领域相关的教育科研应用知识与前沿发展动态有现实需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中职专业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有利于把感性的教育教学反思上升为理性的教育教学方法,以促进教育质量提高,不断提高自身学术思想品味,获得自我认同与满足,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应用性教育科研结构是多维度、相互关联的,其核心思想是教育科研成果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双向转化,培养中职专业教师应用性教育科研能力可以从思想道德、基础理论、基本科研能力三个层面去建构。首先,中职专业教师要有科研意识,科研数据与资料要严谨,富有逻辑性,有敢为人先的创新与实干精神,诚信治学,实事求是。其次,中职专业教师要了解基础的教育科研理论知识与方法。最后,中职专业教师的基本科研能力是思想道德和基础理论两个层面的上层建筑,既要求中职专业教师在本专业学科知识储备上扩宽知识面口径,又要

纵向丰富知识“质”感,为教育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专业教学法为主的教学能力培养

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师大多擅长于自身专业,教师资格的认定也仅限于教育学、心理学等普通教育学范畴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但是,对中职学生的认知方式、行为心理、学习动机等不太了解,囿于将专业知识以最适宜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教师自我认同感降低,因而,专业教学法的培训迫在眉睫。

由于职业教育具有其他类型教育不具备的独特属性——职业性,因而在传统目标、过程、行动三个层面探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其目标、过程、行动分别以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能力、工作过程、工作情境为导向。加强中职专业教师专业教学法为主的教学能力培养,首先要立足职业活动。中职专业教师要加强自身普适性专业知识的积淀,了解专业科研发展和社会岗位需求变化。其次,中职专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原有基础与认知特点学习、选择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应该秉承“实践出真知”的理念,强调学生的操作能力,过程评价也更利于学生技能习得。总之,中职专业教师职业教学法为主的教学能力是个动态隐性的过程量,中职专业教师需在相应职业领域中通过职业技能知识习得、职业道德规范约束、职业岗位反馈等内化为个体能力,并影响教学所有环节,培养中职专业教师职业教学法为主的教学能力必须立足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专业发展。

(三)专业教师职业素养的加强

职业素养的概念界定众说纷纭,但职业素养是在具体职业岗位上表现出来的个体内在品质是公认的观点。职业素养由个体的专业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职能、内在职业道德观等因素综合决定,是个体在具体职业情境中直接或间接工作经验积累而成的稳定个性品质。

目前,我国中职专业教师培训普遍忽视了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职业性,存在“穿普教的鞋走职教的路”现象,中职专业教师培训的职教特征不明显。尤其是中职的专业教师,与具体职业岗位的联系更为紧密,因而加强中职专业教师职业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拟从两个方面论述中职专业教师职业素养的架构:(1)与中职专业教师具体专业教学任务相关联的职业素养。(2)与中职专业教师日常工作岗位情境相关的职业素养。第一个方面的职业素养,在中职专业教师具备本专业教学职业能力、完成相关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得以体现。中职专业教师具备本专业教学职业能力的高低程度直接影响专业教学任务的完成程度,而中职教师具备的与专业教学任务相关联的职业素养则决定了专业教学任务完成的质量。第二个方面的职业素养则与具体专业教学任务无特别紧密联系,但与中职专业教师的教师自我效能感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息息相关,是中职教师职业规范与职业道德等在个体身上的吸收与内化,与中职专业教师日常工作岗位情境相关。例如,按时或者提前到达教室组织自习或者实习,出于教师的责任感去了解关心每一个学生等。

以教师专业化理论和实践构建本土化的中职专业教师培训模式是我国中职专业教师培训创新的必然选择。把教师专业发展引入教师教育培训领域,有利于建立一支专业化的中职专业教师队伍。中职专业教师培训模式的分类标准并不是固定的,中职专业教师培训模式的选取应体现由教师被动专业化到教师主动专业化的转变,加强中职专业教师实用性教育科研和专业知识研习、专业教学法为主的教学能力培养、专业教师职业素养提升等。

参考文献:

[1]叶澜,白益民,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靳希斌.教师教育模式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5-56.

[3]郭娅玲,张敏.对教育回归生活的反思[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1).

[4]黄炎培.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的生命是什么[j].教育与职业,1930(4).

[5]彼得·圣吉(peter m senge).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第5篇

【关键词】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实践>理论 行动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9-0064-01

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上,本科教育重视人才能力的共通性,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高职教育则是要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是重视理论与多学科衔接的能力,另一个是重视实践与学科的应用能力,两者虽然学习内容相似,却在教学本质目标上有所区别。而在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教育体系中由于专业的特殊性,教学本质目标区分却不清楚,原因在于设计类行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存在着“同质性”,要求人才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能力,在这种要求的驱使下,设计类教育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内容手法的重叠现象,导致人才能力标准化,竞争岗位单一化,出现了企业招工难、毕业生就业难的两难尴尬局面。在这种情况下,高职艺术类专业教学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依据我国对高职教育的要求,高职院校中设计类专业教学要明确“实践>理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高职艺术类专业教育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需要提出并确立与高职教育相符的“项目进课堂、教学到现场”的行动式教学口号。要从观念认识、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做出改革,顺应社会、市场需求的发展形势,转变师生对“教”与“学”方法的认识,同时还需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以促进教学改革,具体内容如下:

一 树立观念,转变认识

高职教育设计类专业教学首先要明确“以市场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人才要具有市场所需要的实践操作能力;其次要顺应时代的发展,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习惯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以前对信息的了解是从书刊杂志上获得,而现在却是通过图像、视频等多种直观的手段,对于需要大量视觉感观的设计类专业更是如此,因此设计类的教学要更加真实化、形象化。

“项目进课堂、教学到现场”的教学行动口号要求教师改变对传统教学观念的认识,把带有启发式、相对抽象化的知识点,转换成具体的项目或场景进行系统性讲授,让学生了解知识点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用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做到知识与实践无缝衔接,提倡以实际项目开展教学,通过亲身体会来消化知识的理念,达到清晰教学的目的。学生学习则是在课程开设之前先清楚要解决的实际项目,再通过对项目现场的实际体会,结合课程知识做出相应对照,使其对知识的认识更加形象化、场景化。学习变得更加主动,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建立机制,合理调控

对于新的教学观念要建立在已有的教学方法基础之上,而不是完全的颠覆。“项目进课堂、教学到现场”的行动式教学口号,虽然对高职设计类教学益处较多,但若不加以把控,反而会出现相反的效果。如项目进入课堂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若长期发展下去,课程教学便失去了主导地位,违背了教学的本质。其实解决此类问题关键在于弄清楚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即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所以,围绕这一目标建立监管机制,便可抑制问题的发生。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一方面鼓励项目实践,另一方面把控好教学目标,这样才能使“项目进课堂、教学到现场”的行动教学口号良性可持续发展下去。

“项目进课堂、教学到现场”的行动教学口号的确立,可以为高职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来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使高职设计类人才能够快速地就业、择业,实现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

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

第6篇

【关键词】 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类风湿性关节炎;护理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8.073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nursing and health education applied in clinical nursing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145 rheumatoid arthritis patients as observation subjects of this study were divided by different nursing methods into observation group (74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71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nursing,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strengthened psychological nursing and health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nursing.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were made on psychological state, healthy cognitive level, treatment compliance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score in two groups. Results Both groups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 and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 score before nursing (P>0.05). After 1 month of nursing, both groups had lower SAS and SDS score than before nursing,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better decline rang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higher healthy cognitive level score after 1 month of nursing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nursing; Health education; Rheumatoid arthritis; Nursing effect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免疫系统慢性疾病, 患者出现关节功能障碍, 对日常生活造成一定影响, 严重的还会致残[1], 多数患者存在较大心理负担, 影响到患者的正常社交, 而心理负担大又会反过来影响到患者的康复, 形成恶性循环[2]。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十分必要, 帮助患者调节心理状态, 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而健康的生活方式、治疗依从性高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因而还需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本院对7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采用强化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取得了满意的护理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从本院2015年3月~2016年9月收治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随机抽取出145例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护理方法的差异分为观察组(74例)与对照组(71例)。观察组中男48例, 女26例, 年龄32~68岁, 平均年龄(50.4±6.5)岁,

病程2个月~10年, 平均病程(4.9±1.7)年。对照组中男45例, 女26例, 年龄35~69岁, 平均年龄(51.5±6.4)岁, 病程1个月~13年, 平均病程(5.2±2.6)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即健康宣教、生活干预、用药指导、饮食指导、心理护理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强化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主要护理措施为:①认知行为护理。责任护士了解患者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的认知程度, 从而针对性的给患者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循序渐进的让患者认识到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规律、治疗方法、预后等, 鼓励患者正视疾病, 要让患者从思想上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只要对症治疗、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就会得到控制, 不会对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鼓励患者用正能量来面对疾病。同时, 责任护士理解并诱导患者发泄不良情绪, 与患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从而构建更和谐、相互信任的护患关系, 更好引导患者正视疾病, 乐观对待疾病。护理人员通过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消除患者的错误认知, 通过暗示、鼓励、解释、启发、引导等方式帮助患者认识到不良生活习惯对于病情康复的不良影响, 帮助患者纠正日常生活中的不良习惯, 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②康复健康教育。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致残率较高, 随着病情的加重, 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逐渐丧失, 因此护理人员针对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开展康复健康教育。对于早期发病的患者, 护理人员鼓励患者从事日常力所能及的活动, 并且每日适度锻炼, 不得绝对卧床休息。对于中晚期的患者, 护理人员结合患者受损的关节为其制定运动计划, 将主动运动与被动运动结合起来, 并且鼓励患者借助辅助器械完成日常生活自理项目以及社交活动, 不得因关节功能的部分障碍而完全放弃关节功能, 反复告知患者人体的关节具有非常强的修复力, 经过康复锻炼后关节功能会逐渐修复, 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小, 促使患者主动参与康复锻炼。对于瘫痪的患者, 加强对患者的被动运动, 并鼓励患者进行肌力运动, 预防肌肉萎缩。③饮食健康教育。责任护士每日下午给患者开展饮食健康教育活动, 让患者认识到合理饮食对于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病情康复的积极意义, 强烈要求患者多食用蔬菜、水果, 摄入蛋白质, 同时还给患者制定饮食方案, 栏褚求患者每日定时定量饮食[3, 4]。定期给患者进行营养状况的评估, 并根据评估结果开展针对性的饮食健康教育, 调整饮食方案。④增强患者的自信心。由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反复发作, 因而不少患者会出现消极、低落、绝望等不良情绪, 对治疗失去自信心。对此, 责任护士给患者普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眼疾进展知识, 反复强调在进展期的治疗措施效果可能不明显, 但是这并不代表治疗无效, 并且邀请恢复良好的患者现身说法, 用温和的语气开导患者, 主动与患者谈心, 让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

1. 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使用SAS、SDS量表于护理前、护理1个月后进行心理状态的评估, 评估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 得分越高表明焦虑、抑郁程度越重)、健康认知水平(于护理前、护理1个月后使用健康认知水平评估量表进行健康认知水平的评估, 总分100分, 得分越高认知水平越高)、治疗依从性(于护理1个月后对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进行评估[5], 分成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三个层级, 依从性=完全依从率+部分依从率)及护理满意度评分(于护理1个月后进行评估, 分成20个条目, 采用1~5分记分制, 1分为不满意, 5分为非常满意)。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比较 护理前两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1个月的护理, 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 且观察组降低幅度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的健康认知水平比较 护理前两组健康认知水平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健康认知水平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3 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依从性为95.95%, 对照组患者的依从性为84.51%, 观察组患者的依从性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4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6.8±7.4)分, 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88.4±6.8)分,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109, P

3 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以关节滑膜炎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慢性自身免疫系统疾病, 表现出对称性、慢性的多关节炎症疾病[6-9], 会侵犯关节软骨、软骨下骨、韧带等, 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重大影响, 在治疗上尚无特效药物, 一般采用综合疗法治疗。而病程长、反复发作、致残率高等特点使得患者容易产生心理应激, 而心理因素又会对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一定影响, 影响到患者的早日康复[10-13]。

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心理状态, 加强对患者临床护理服务中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帮助患者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疾病, 积极配合治疗, 对于促进患者病情的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7, 14-16]。通过分析患者存在的认知缺陷, 循序渐进的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开展关于疾病发展进展、饮食、康复等方面的健康教育, 通过提高患者的健康认知水平促使患者主动采取健康的行为, 减少诱因, 提高治疗依从性, 促进临床症状的缓解[8, 9];通过心理护理促使患者保持乐观的心态, 增强治疗依从性, 配合医护人员接受治疗、康复锻炼等, 提高生活质量。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经过1个月的护理, 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 且观察组降低幅度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临床护理中采用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τ诖俳患者康复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孙瑞菊. 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5):232-233.

[2] 石春红, 范明. 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的应用体会. 基层医学论坛, 2015(4):543-544.

[3] 曹玲, 崔文娟. 舒适护理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住院期间生活质量评分影响分析.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6, 3(23):4667.

[4] 林盈芝, 李慧芳, 吴秀云.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 2011, 3(23):509.

[5] 阿米娜・阿不力米提, 比力克孜・塔依尔.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6, 16(31):254-255.

[6] 陈慧丽, 姜明华, 王新, 等. 护理干预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疼痛的影响研究.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2, 12(6):1157-1159.

[7] 魏雪红, 鲁亚玲, 段梅欣, 等. 回医烙灸疗法配合护理干预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疼痛及血清IL-2、TNF-α水平影响的研究.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4, 30(34):5-8.

[8] 姜双枣.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体会. 内蒙古中医药, 2013, 32(31):163.

[9] 周伯琪. 综合心理干预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生活质量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山西医药杂志, 2011, 40(18):872-873.

[10] 陈美好, 陈新娣, 张小珍. 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心理障碍的护理对策及效果观察.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14):21-23.

[11] 谢瑞红. 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的应用. 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8):255-256.

[12] 宋明梅. 系统性健康教育及心理干预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16, 7(4):82-83.

[13] 王燕. 类风湿性关节炎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的应用价值. 医药卫生(引文版), 2016(7):00105.

[14] 蔡旭, 肖剑伟, 郭粉莲, 等. 个性化健康教育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护理中的应用. 护理研究, 2016, 30(23):2887-2889.

[15] 黄慧. 临床护理路径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 当代护士旬刊, 2012(11):114-115.

第7篇

一、把握学生的性格特征

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首先要掌握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征,根据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把话说到学生的心坎里,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说不到点子上,也就达不到教育的效果。

笔者根据多年的经历,将学生的性格特征大体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内向型:

这种类型的学生不善言辞,不愿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一般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遇事一般个人想办法,很少依靠别人。他们内心里渴望别人的帮助,自己却很少主动求助。

2.偏激型

这些人往往容易冲动,性格张扬,做事全凭一时冲动,不计后果,反复性很大,但过后往往会后悔。

3.固执型

这些人一般比较固执,对别人的意见不容易接受,我行我素,但一旦接受了意见,也一般不容易改变,能坚持到底。

4.自卑型

这些人一般学习、纪律都比较差,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自卑感比较强,因而不愿上进、自甘落后,在同学中比较孤僻。

5.自傲型

这些人或者学习成绩较好,或者家庭条件优越,因此有高人一等的思想,表现在性格上是只能听好话,不能听批评话,只能让别人围着他转,不能为别人服务。这些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有“领导欲”。

6.自尊心失衡

所谓自尊心失衡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尊心特强,把面子看得很重,稍一触及就无法接受,甚至火冒三丈;二是自尊心特差,对一切都看得无所谓,有“破罐子破摔”的思想。

学生的性格特征是复杂的,大都是互相交错,几种类型兼有,并不是单一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区分学生以哪种类型为主,兼有哪些类型,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

二、采用恰当的教育方法

1.和风细雨,循循善诱。

教师要用和蔼的态度,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向学生讲述做人的道理、做事的原则,或者是指出其存在的问题,说明原因及危害性,让学生从中领会教师的用心和各种事理,得到启发,提高觉悟。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2.开门见山,一针见血。

即用很简单的语言,直接指出学生近期思想行为表现如何、哪些方面有进步、哪些方面不足等,让学生接受教训、明确方向。这种方法言简意赅,直截了当,对于那些悟性较高且自尊心较强的学生比较实用。

3.旁敲侧击,迂回曲折。

有些学生不愿在老师面前暴露思想,有的犯了错误怕老师批评而不敢承认。教师在做这些学生的工作时,可故意东拉西扯,随意交谈,一方面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另一方面寻找适当的切入点,然后对症下药;或者从侧面对学生进行“敲打”,让学生有所醒悟。这种方法,对于那些性格内向或自尊心较强的学生比较实用。

4.正反对比,触类旁通。

教师指出学生近期取得的进步或成绩,并加以表扬和鼓励,同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或不足,鼓励其继续努力;或者列举学生身边生活或学习中发生的事,加以剖析,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这种方法,对于那些自卑型、自傲型的学生较为实用。

5.态度严肃,言辞激烈。

做思想工作永远是风和日丽也不尽合理,有的时候对学生要态度严肃、言辞激烈甚至声色俱厉,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这种方法要运用得当,不可滥用,特别要注意不可把话说绝,要留有余地,最后的解决问题还是要在娓娓的说服之中。

6.暂时回避,留有余地。

教师在做工作时,往往会遇到不够冷静的同学,这时教师切不可和学生“硬碰硬”,否则很容易形成僵局。这时候可以让学生好好地思考一段时间,暂时冷却下来。这时教师也可以多考虑一些其他方法,待时机成熟,再与学生交谈,往往会收到较好的效果。这种方法对于那些性格偏激、容易冲动的学生较为实用。

7.互相沟通,共同教育。

教师要及时地、经常地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沟通信息,交流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状况,共同制定相应的措施,共同教育学生。这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但这种方式要具有经常性、目的性和计划性,不能学生一有问题就找家长,让家长帮助教师训学生,这种“告状”式的沟通往往收不到好的效果,会事与愿违。互相沟通还包括教师之间的互相沟通,教师之间要互相交流学生的情况,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要注意的问题

1.坚持以人为本。

教师做学生的工作,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扬长避短,让学生得以健康地发展。不同的学生应不同对待,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因材施教。千万不能“一刀切”,也不能以传统的模式去约束学生、限制学生,应该给学生以自由发展的空间。

2.要持之以恒。

学生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教师的工作必须伴随整个过程。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要贯穿于学生在校的整个阶段,要长期系统地做工作。特别要注意的是学生正处在成长期,反复是正常的,因此教师也要反复、多次地做工作,不能希望“毕其功于一役”,要常抓不懈,耐心、细致地坚持长期“作战”。

3.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第8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思维能力 训练方法

初中数学是一门初步研究数量关系和简单图形关系的学科。通过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应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进而形成能力,提高素质。但是,无论是掌握知识,还是形成能力,都必须把思维训练放在突出地位。可以这样说,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的效果如何,是衡量数学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现在不少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没有从思想上重视这个问题。他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教学方法,而忽视方法的理论根据和知识的来龙去脉;重视解题过程,而轻视解题的思路;强调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而忽略思维模式的多样性特征。具体解题时,常常把题目归结为几种类型,死记某种类型的一般解法,而往往忽视对题目的深入分析,从已知出发,利用已有的知识,用思维的红线把它们联系起来,从而找到问题的突破口。

一位数学教育家曾指出,数学解题的过程就是把当前的未知问题转化为已解决的问题的过程。这句话所反映的思想应成为数学思维训练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坚持这一理念,而且应把它传递给学生,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这种理念的价值在于它为思维活动提供了一种原动力。因为,要解决问题,就得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寻找方法就得开动脑筋,调动知识储备,展开联想,寻找路径,这就为培养训练思维能力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这时数学教师若能适时并适当地对学生加以点拨,并且把思维的多种形式以具体题目的形式讲授给学生,必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方法同通过让学生掌握几种类型,学会几种解题方法相比较,更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前者训练的学生往往思维敏捷开阔,富有创新精神,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而后者训练出的学生则思维呆板,封闭保守,常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学生,即使偶尔能考出一个高分,将来也不会有太大的发展空间。

那么,在具体教学中应如何培养的思维能力呢?

一、坚持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

这一原则中适用于初中低年级阶段。较强思维能力的形式不是一朝上夕之功,而是从最简单的对事物的判断中慢慢培养起来的,因此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坚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于数学思维的过程就是利用概念、公理、定符号由已知条件推导出未知结论的过程,这样就要求对概念等要有正确的理解和把握,而数学概念往往十分抽象,要掌握它就得先从具体形象出发。比如,初一新生刚学正负数时,就难以理解,这时教师就要引出“具体形象”的相反意义的量,才能使学生掌握正负数的概念。在思维能力培养训练的初级阶段,数学老师要紧密依靠并把握教材,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并利用教材所包含的思维因素,这是培养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最基本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教师若不能很好地挖掘教材利用教材培养思维能力,而试图从课本外寻找途径,或者干脆另搞一套,则往往收不到良好的效果。

二、坚持培养思维能力与培养丰富的想象力相结合是另一条重要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把培养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结合起来。丰富的想象力能使思维变得更活跃更敏捷。就数学而言,想象力包括多个方面,如图形想象力,数量关系想象力,逻辑关系想象力等,教学中要注意全面培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多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如某问题的答案是不是仅此一个?若改变问题的一个或多个条件,问题的结论会发生改变吗?此问题同以前讲过的什么问题相类似,有何异同?你能对当前问题进行扩展和引申吗?等等。

三、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教给学生一些思维方法,但又不拘泥于一种方法

思维是由一个个因果链条连接而成的,而这个链条的两端就是原始的条件和最后的结论。对于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关系是隐含和不明显的,中间的部分要用思维和想象来补充。一般情况下,我们总是从条件出发,一步步地向下推理,直到得出问题的最后结论,这就是所谓的定向思维,而且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思维模式。但是由于客观世界是复杂的,事物的联系千差万别,因此有时我们要得出结论,还应采取别的思维模式,如采用逆向思维,即从结论出发,一级一级找条件,直到同最初的条件相吻合。还可以从中间出发指向两端。此外,除了指向思维,还有发散思维,如反证、举例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这些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学会了这些方法,在解决问题时,就能有的放矢,而不至于茫然而不知所措了。

四、精选题目进行练习,从而达到全面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