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02 15:11:3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核心素养下的高效课堂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前言:
时代的不断发展带来了思想的不断变革,人们对于教育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国民素质成为了衡量国家发展的重要指标,因而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都在积极发展核心素养教育,构建高效课堂就是实现核心素养教育的有效手段,化学作为高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是不容忽视的,让学生在高效课堂中学习知识、提升能力,成为新时代有思想、有文化、有素养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核心素养下的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必要性
高中化学是高中阶段的重要学科,化学知识具有其特殊性与复杂性,单纯的依靠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不能够满足当前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需要的,需要化学老师根据当前时展的需要,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构建高效优质的课堂教学,满足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需要,让学生在高效课堂中逐渐培养起爱学习、爱思考的好习惯,建立起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在兴趣的引导下去学习,这样对于学生知识的理解,思维的模式的培养都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二、当前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方式落后,学生参与度不够。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虽然已经被取缔,但是其遗留在教育界的影响并没有消失,在当前的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很多化学老师还是以学生成绩作为衡量标准,不注重教学模式的革新和学生化学思维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在化学课堂中缺乏参与度,被动的接受知识,在死记硬背及题海战术中进行化学学习,缺乏主动探索的意识,学习效率低,化学能力难以提升。
2、化学教师对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虽然当前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了教育的重点项目,但是很多化学教师依然没有意识都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缺乏对于核心素养的重视度,高中学习阶段相较于其他学习阶段是紧张繁忙的,学生学习压力大,需要得到调节,但是教师一味的注重课堂知识传输以学习成绩提升,没有注重对于核心素养进行培养,化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对于发展发散性思维是非常有利的,但是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被扼杀,只是单纯的在学习知识应付考试。
三、核心素养下如何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化学;生态课堂
化学生态课堂,是指由教师、学生、环境组成的动态平衡、开放有序的生态系统,以全面提高每位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通过探究、合作、启发、讲授、自学、讨论、实验等方式和手段,创设师生平等对话情境的互动的教学模式以及设计最优的教学过程。这种课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构建了健康、活泼、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可持续发展。
一、树立正确教学观念
在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会持有错误的教学观念,认为考试成绩的提升是最终教学目的,导致教师忽视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一味地对学生灌输理论知识,没有发挥生态课堂的创建作用,使得学生在枯燥乏味的课堂环境中慢慢丧失学习兴趣,同时因为错误的课堂师生关系,教师不会在生态课堂中为学生提供自主消化的时间和空间,造成学生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实际运用能力差的现状,这非常不利于学生下阶段化学学习的开展,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生态课堂的主导,提高核心素养。教师在生态课堂中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重视学生在生态课堂中主体地位的体现,在教学方案的设计阶段,要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充分了解学生对生态课堂的学习需求,有针对地调整教学方案,保证教学能始终基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在化学生态课堂中面临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要及时作出指导,为学生指明探究方向,防止课堂时间的浪费,同时也要减少对学生想象力的遏制,鼓励学生主动进行知识点的拓展,完善化学学习综合能力,成为化学生态课堂的一部分。例如在进行“氧化还原反应”这个实验教学时,笔者会为学生创建生态课堂,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在课堂的开始前我会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氧化现象,对氧化问题有直观的印象,接着我会将一根氧化的铁块带入课堂,让学生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去掉铁块表面的氧化物,学生在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一部分学生猜测可以通过水洗的方式去除氧化物;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最佳方式是使用化学物品和氧化铁进行反应,完成物质的还原。顺着学生的思路,我会让学生使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在学习积极性的保证下,学生都能主动结合理论知识点完成了实验,并且得出实验结论:3CO+Fe2O3高温2Fe+3CO2,这样,既完成了生态课堂的教学目标,也保证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采用形式多样的情境教学
随着高中化学教学进度的深入,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教师使用一种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学生对化学学习的需求,因此,教师要重视教学策略的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化学学习机会。教师在生态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情境教学法,从学生的核心素养角度出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要求,选择合适的情境创建模式,保证学生在情境中个性化的发展。情境的形式多种多样,如何在生态课堂中挑选合适的情境教学模式对教师也是不小的考验,教师在教学前要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了解学生在化学学习方面的需求,尊重学生的想法,将核心素养培养和个性化发展作为情境创建的目标,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情境设计方案,引导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融入生态课堂,提高化学学习水平。例如在进行《钠的化合物》这个章节的教学时,我会使用问题情境帮助生态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的开始,我先将过氧化钠放在一团棉花上,引导学生产生联想,随着理论知识点的讲述不由自主地产生疑问:过氧化钠有什么性质?这些性质有什么含义?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究知识点,完成理论内容的进一步拓展。接着我向这个棉花团滴几滴水,学生会惊奇地发现竟然着火了,对这些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好奇心,和生活中生火的方式有很大的区别,调动了探究的积极性。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会结合实验现象探究相应的理论知识点,保证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生态课堂的提升,也较好地满足了他们的化学学习需求。教师在高中化学生态课堂中要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情境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好地提升核心素养的平台,为学生未来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生态课堂成功运用的重要保证,教师应通过和学生的交流掌握他们现阶段化学学习中的不足,根据核心素养发展需求适当调整教学方案,以提高生态课堂的教学效果。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之后,学生会更加积极地配合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主动融入生态课堂,将化学学习当作是日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相应学习任务。总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出发,有效使用生态课堂,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个性,保证教学能较好地满足学生化学学习需求,为学生创建高效的化学学习环境。
作者:杨铃梅 单位:江苏省海门中学
[参考文献]
区域推进小学品德高效作业管理,教研员可引领学科教师:在思想上达成以实践作业培育核心素养的新共识,在行动上形成以“学为中心”构建高效课堂的新常态,在过程评价中展现发展个性品格的新风貌。在“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共同发展”的新一轮区域课改中,只有发挥学科专业研究、引领、管理的优势,改进教学管理中的作业管理意识和能力,才能促进有效学习,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关 键 词
核心素养;区域推进;实践作业;学为中心;过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7)07-00-04
一、缘起
作业是学生掌握道德知识、提高综合能力、发展个性品格的主要载体,是提高运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和重要杠杆。在深化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克服重教轻学的不良倾向,充分发挥作业的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是杭州市西湖区深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人对区内五十余所小学进行了为期一年半的专项调研,通过课堂观察、学生问卷、查阅作业本、教研组访谈等,掌握了各校有关品德作业O计、指导、批改、评价等基本情况。总体而言,区域内各校教师对课堂有效教学及作业的合理化布置等相关问题在思想上比较重视,在实践中基本能落实课标,工作态度也比较认真,较好地体现了备课备作业的意识和行为,批改和反馈作业总体上认真规范。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作业设计与教学目标的同步性、与重难点的匹配性以及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上还有待提高;指导作业过程不够完整仔细,重布置轻指导现象比较普遍;评价反馈课内外作业问题及指导无法到位的情况仍占不小比例;不同类别学校、不同层次的教师间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影响了区域内学科教学质量的均衡优质发展。
“改进教学管理,促进有效学习”是区县教研部门的重点工作,也是教研员责无旁贷的课改使命。“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共同发展”的新一轮区域课改纲领迫切需要教研员发挥学科研究、引领、管理的专业优势,改进教师的作业管理意识和能力,进而促进有效学习,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为此,笔者组织各校教研组长、学科骨干教师边实践边探讨当前作业低效的普遍问题,分析教师在设计、指导、评价、反馈作业过程中的错位和缺失,就如何推进高效作业的管理研究和实践做了以下尝试。
二、实践
通过学习、实践、研究,我们决定首先帮助教师了解促进有效学习的作业设计和指导等环节的重要因素:一是重新认识作业的价值,基于对目标的整体把握,关注知识、能力和品格发展的前连后延,选择或设计更具综合性、实践性的作业;二要关注分层分类作业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作业兴趣,体现作业的可选择性和个性化、差异发展的需求;三是作业指导环节精细化,指导过程力求明晰、充分、完整;四是发挥“倒逼机制”的作用,体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生本学习理念,把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尽量留给学生,切实保证课堂作业、展示反馈的时间;五是加强课外实践作业的研究和指导,整合课程资源,利用信息技术拓宽线上自学渠道,促进学生自觉预学、储备知识、自我诊断,使作业更具现实性和发展性。之后,带领教师在思想上达成以实践作业培育核心素养的新共识,在行动上形成以学为中心构建高效课堂的新常态,在过程评价中发展个性品格的新风貌。
(一)达成新共识――以实践作业培育核心素养
通过学习研究,我们达成了新共识:即“立足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前提,规范实践作业分层管理是保障,整合课程实践作业内容是重点”,指导引领学科教师撬动高效作业杠杆,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幸福人生打下亮堂的底色。
1.立足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前提
我们必须明确学科的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通过文化基础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发展,培养他们社会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在本次研究中,就要帮助学生借助品德作业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和能力,学以致用,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迎接生活中的各种挑战。让知识保持活力并运用到生活中,是高效品德作业设计和指导的前提。
2.规范实践作业分层管理是保障
为了便于广大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2011年版),落实《浙江省各学科教学建议》,针对我区教学研究实际,我们制订了《西湖区小学品德作业实施意见和操作办法》,从作业设计、作业指导、作业分享和作业评价四个方面提出了区域提高品德作业质量的若干实施意见,要求每一位学科教师都明确品德学习不仅要关注认知层面,更要凸显其实践性,引领学生从生活中、在社会上通过亲身实践,分享体验感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自己综合素养。“操作办法”更是明确梳理出每个年级、每册教材、每个单元、每篇课文要求学生去实践体验的作业内容参考资料,每位老师可以根据学校、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并落实符合各自学情的作业菜单。
3.整合课程实践作业内容是重点
未来将是一个脑力密集的时代,也是充满竞争、挑战与机遇、希望的时代。因此,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创新力、意志力、学习力和责任感的人才,更加注重培养人的创造思维、求异思维和沟通适应能力。学科整合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需要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不断整合,尤其是面对小学品德课程与学校德育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诸多课程存在交叉、重复的现实,在“整合、选择、开放、减法”的原则下,通过知识模块重组、内容合并增删,学科内拓外延,方法交叉整合,设计并指导完成基础类、拓展类、研究创新类等学科群实践作业内容,优化实践作业过程,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高效实施,从而体现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性、选择性、时代性特征,为学生立足现实、面向未来、规划人生、幸福生活提供帮助。
(二) 形成新常态――以学为中心构建高效课堂
1.先做后学,以预学作业把握学习起点
通过对作业价值的重新认识,我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将作业前置,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根据新课学习的重难点精心设计预学作业,或是在线微视频学习,或是表格式梳理,或是查找相关资料、或实地调查访问……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情感体验、能力等,准确把握学习起点,助力学习效果的高效达成。
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国际组织》一课前,在布置学生完成预学作业时,教师就指导在前、指导有法。先指导学生输入有效的关键词,如先从大范围搜索,直接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国际组织”,了解基本信息;接下去针对自己的需要输入各个专题或不同类别的国际组织名称。还可以在作业设计中明确资料搜集的要求,指导资料整理和提炼,指明搜集方向。如下图:
选择下列你感觉趣的联合国的组织机构。了解它的作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难民署、联合国粮食计划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联合国粮食和农业基金)。小组分工合作,每人选一个完成。
提醒:简单清楚地陈述即可,比如“世界卫生组织”的作用是:使全世界人民获得尽可能高水平的健康。
你选择的是: 。它的作用是: 。
以详细的模板内容为范例,明确要求,合理分工,让资料搜集作业完成得更有对性,积累了课堂教学所需的知识储备和情感储备,学生进入课堂时,带有各自不同的认知感受和独特想法,对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有了自我发现和独特思考,自然能提高课堂实效。
2.边学边做,以导学作业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不断优化作业设计、指导、反馈的研究,我们会将导学作业贯穿于学习始终,指导学生边学边做,及时指导反馈,使每一位学生在每一堂课上都有学习增量。
如指导学生学习《谢谢你们,我的父母》:
师:前几天,王老师请小朋友做了一个小调查,我们来看看调查结果。(分别出示调查结果)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父母每天都在使用抹布,可我们只是偶尔使用。
师:是啊,偶尔做做容易,难就难在每天坚持。我们来看看我们班一位同学是怎么做的?(播放班级同学做家务视频)
师:王老师在了解不做家务的原因的时候,发现有部分小朋友是有苦衷的。(PPT出示两张调查问卷不做家务原因)如果是你,你有没有好办法?
生1:我觉得要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再说做家务也不用花很多时间,比如说倒垃圾什么的,抽空就可以做了。
生2:可以告诉爸爸妈妈:我们长大了,有能力承担了,如果现在不做,以后怎么独立生活呢!再说,我也是这个家庭的一分子,应该尽自己的责任,为这个家出份力。
学生通过直观数据的对比,意识到和父母相比自己为这个家付出太少了。通过学榜样,再聚焦到不做家务同学的苦衷,通过同学间的交流、分享,孩子们相互吸收经验,在思维的碰撞和中解决了实际问题,课堂学习成了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学生的主动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学后选做,以实践作业拓宽学习能力
每位学生在学习后获得的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提升都不同,于是,我们就根据学生的差异布置课后选做实践作业,以拓宽他们的学习能力。
如,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谢谢你们,我的父母》后,考虑到班上孩子动手能力层次不齐,家庭情况也各有不同。如果硬性要求孩子每天做多少家务也不现实。因此我们有梯度地设计了家务认领的“温度卡”。学生可以根据家庭的需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家务的难易程度来认领。由于作业是在家里完成的,老师不能很好地进行评价,因此,我们借助家长的力量,设计了家长点赞的表格,请父母在相应的位置点赞。
如此,巧妙地利用好家长的资源,可以激励孩子不断地去努力,可以及时有效地对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进行鼓励,拓宽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时空。
(三)展现新风貌,以过程评价发展个性品格
品德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是一个孤立的知识体系,而是博大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不是某种静止不动的状态,而是具有强烈时代感和现实性的动态过程。教师要依托品德实践作业的一体化设计、指导与评价,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选择参加实践体验活动,全面提高核心素养。
1.与学校活动结合评价作业设计,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能力
品德课程的教学时空不局限于课本和课堂,教师应将本课程的教学与相关学科以及班队活动、学校德育活动等紧密结合(1)融合主题班会活动:品德老师大多都是班主任,融合班会主题,设计实践作业,落实知行统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整合各科特色活动:品德课程是指导学生过健康积极、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们可以整合美术、劳技等课程,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制小玩具、小礼物来美化环境,装扮教室“欢天喜地迎大年”。(3)结合学校大型活动:如少先队大型活动“我与植物共成长”,让每个孩子把种子拿回家种养,看看谁先开花结果。结合这个活动,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完成《动物、植物和我们》的“寻找生命”实践作业,培育学生生命关怀素养。
2.与社会资源整合评价作业过程,引发学生个性感悟能力
很多实践作业都无法在校内、课堂上当场实施,而必须走出学校,到大生活圈中去。(1)社会“新点”,生兴趣:社会中产生的新问题,学生会觉得非常新鲜,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设计这样的作业学生积极性会非常高。(2)社会热点,养习惯:如现在各个社区都在实行垃圾分类。于是,在“可爱的社区人”的学习中,我们布置开展了“调查人们参与垃圾分类投放情况”的实践作业,让学生了解垃圾分类回收的好处和重要性,从小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并影响身边的人。(3)社会焦点,促行为:我们可以从社会中的焦点问题寻求作业的主题。如结合“发展中的城市”,找到杭州这座城市不断发展中产生的生态环境破坏、失衡的“城市病”,布置“为创建绿色城市写一份建言报告”的作业,以开启学生关心社会的钥匙,了解人类共同面临的环境问题,养成环保的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
3.重发展过程融合评价作业成果,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品德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积极促进学生发展,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道德和社会认知、判断、行为,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品德作业的评价更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1)评价指向的过程化:也就是说不仅仅重视最后的结果,更应重视对儿童活动过程的评价,重视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以及付出努力的程度。(2)评价内容的多元化:由于每个人生活环境不一样,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存在差异性,这就要求我们的评价主体多元,评价的对象可以是学生自己,也可以是同学、家长等。评价的内容是多元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生点滴的进步都是评价的尺度。(3)评价方法的趣味化:评价方式的选择与活动内容息息相关,既要一目了然,体现直观性,又要转换内容,体现趣味性。如在“上超市”的学习中,我们设计了“我会自己上超市”的实践作业。通过最佳勇敢奖、礼貌奖、理财奖等有趣的评价方法,把不同的奖项变成金光闪闪的奖杯,学生爱不释手,很有成就感。(4)评价主体的互动化:评价主体的多元,使得在评价过程中各个评价对象必须互动,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家校互动,使评价更客观、公正、全面。学生在评价中充分听取来自不同身份的表扬、鼓励和建议,教师则可以将学生、家长、教师多方的评价更好地综合在一起,来促进学生更好地提升全面素养。
三、成效
[关键词] 地理核心素养;翻转课堂
一、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地理素养是指学习者经过地理学习后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格,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观点、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构成要素。可概括为三大核心素养: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和地理技术素养。(如图1所示)
地理科学素养由地理科学知识、地理科学能力、地理科学方法、地理科学品质和地理科学意识五个组成部分构成。地理人文素养主要包括全球意识、“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人口道德”意识、“资源道德”意识、“环境道德”意识、国家意识、地理美等内容。而地理技术素养主要包括地理技术知识、地理技术能力和地理技术观点三个部分。
二、传统课堂的局限性
1.传统课堂的教学结构
传统课堂的教学环节一般由导入、教师知识传授、练习布置与讲解等主要环节构成(如图2所示),大多时间由教师支配用于教材知识的讲解,学生课堂内化知识的时间很少。
2.传统课堂教学功能的局限性
结构决定功能。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多是以教师为主导,地理教学中以下三个特点仍然比较明显:
第一,课堂活动以教师为主体,教师以教材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第二,课堂活动类型少,时间少,师生及生生互动少,知识自我内化机会少。
第三,多样化课堂活动流于形式,部分合作探究活动重形式,轻效果,并未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因此,传统地理课堂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地理学习的乐趣,也不利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和高效培养。
三、翻转课堂的优势作用
1.探索与转机
2015年6月至12月,安徽省高中地理教研团队以省优质课大赛为推手,在全省率先尝试举办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大赛。笔者亲历三轮比赛,从观摩中不断学习、总结与反思,充分地感受到了它在地理核心素养培育中的作用。
2.翻转课堂课例分析
(1)对学生地理科学素养培育的实践――以《图解太阳视运动规律》一课为例
①课堂实施的主要环节及统计
《图解太阳视运动规律》一课由亳州市利辛高级中学的孙老师执教。本节课主要内容如下:
课前:对不同地区、不同日期太阳视运动的相关知识,孙老师制作了形象而生动的微课,并通过任务单明确了学习目标和要求。学生在任务单的指导下,通过观看微课,完成对太阳视运动规律这一地理科学知识的自主学习,并初步形成了一些地理科学分析的能力和方法。
课堂:首先,孙老师结合比赛时刻太阳方位的实际引入课堂,简单回顾微课主要知识后,紧接着,呈现学生任务单完成情况,通过定量的统计结果,依据学生学情反馈,孙老师指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过程,学生分工协作,紧密配合,顺利完成绘制活动,并派代表上台合作展示绘制成果,阐述过程。学生分组展示完成后,老师及时给予完善和点评。最后,呈现经典试题,按照试题难易程度,由易入难,层层递进,继续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展示讨论结果。通过习题,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经过观摩后的认真统计,聚焦《图解太阳视运动规律》这节课的教学实施和课堂活动,得出该课的时间结构(如表1所示)。
②对学生地理科学素养的培育作用
结合本节课的时间结构,不难发现,本节课堂教学有两大特点:
第一,学生活动时间充足充分体现和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二,学生活动质量提升。在教师的指导下,一个个高质量而有递度的探究和展示活动,从质量上真正实现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这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最终必然促进学生地理科学素养的培育。
(2)对学生地理人文素养的培育作用――以《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一课为例
①课堂实施的主要环节及统计
《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一课由合肥一中的王老师执教。本节课主要内容如下:
课前:学生观看莱茵河流域鲑鱼变化的相关微课视频,完成任务单内容。
课堂:首先,由鲑鱼导入,学生概括鲑鱼主产区莱茵河流域自然环境特征――指出因素。教师结合两份任务单中的典型作答,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答题方法――规范答题。继而,开展学生合作探究活动,分析20世纪50年代后鲑鱼在莱茵河流域消失的可能原因――分析原因。针对探究结果,王老师及时给予点评,肯定优点的同时,指出了不严谨和不足之处。教师提出如何让鲑鱼重返莱茵河的探究性问题,并提供莱茵河流域图,让学生分四组进行角色扮演,展开讨论。在展示交流环节,不同角色出现激烈而精彩的辩论,在充分听取学生各组的意见后,王老师又呈现视频资料,展示莱茵河流域治理的有效措施,最后,老师以简洁的板书呈现本节课的知识脉络和结构,并以引导学生继续课下探究结束本节课。
经观摩后认真统计,聚焦《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这节课的教学实施和课堂活动,得出该课的时间结构(如表2所示)。
②对学生地理人文素养的培育作用
本节课属于选修内容,而且内容相对抽象和空泛,但仔细深究,涉及的课标较多,也蕴含着丰富的地理人文素养的内容。在具体实施中,王老师以鲑鱼消失再回归,这一具体而生动的案例作为载体,按照“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引导学生展开深入的探究活动(课堂学生活动共用时29分钟),并通过角色扮演,调动学生积极、自主参与,辩论激烈,精彩迭起。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全球意识、“尊重自然、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人口道德”意识、“资源道德”意识、“环境道德”意识和国家意识等地理人文素养的培育,在潜移默化中,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究落到了实处。
3.翻转课堂在“地理核心素养”培育中的优势
(1)翻转课堂的教学结构
通过以上两个真实的课例,我们不难看出翻转课堂的主要教学结构(如图3所示)。
翻转课堂,学生首先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学习教师制作好的微课视频等资料包,自主把握学习的进度,随时暂停,重复观看,直到学懂为止,这充分地适应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任务单上的课标要求,可以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准确把握知识的重难点。而进阶练习的设置,检验了学习效果,初步实现知识的内化。针对进阶练习和资料包学习中存在的困惑,通过有效途径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在获取信息反馈后,依据学情反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效分组,有针对性地开展围绕问题主题的各类探究活动。组内学生分析素材,合作交流,取长补短,最后通过代表展示交流成果,而组间随后的相互质疑、补充与完善,使学生的自主分析、交流、辩论,渐入佳境,实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效果。最后,教师从更高角度进行点评,完成知识的拓展和升华。
因此,在翻转课堂中,“教”与“学”的关系特点为:先学后教,多学少教,以学评教。
(2)翻转课堂的教学特点
经认真、反复观摩基于翻转课堂环境下的安徽省地理优质课大赛中16位优秀选手的课堂,不难看出翻转课堂的以下特点:
第一,翻转课堂基于微课,内涵又远高于微课。其中,任务单地位突出,它引领着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方向,既是课前微课等自主学习和翻转课堂之间联系的纽带,又是翻转课堂的起点和落脚点。
第二,学生探究活动是翻转课堂的重要载体,探究的内容和质量将决定翻转的成败。按照“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探究思路,首先,基于学情差异,学生科学地组成若干个探究单元,有效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其次,探究问题的设置依据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反馈和课标或课标群要求,遵循少而精、由易入难的原则,体现了层次和梯度,侧重实现学生的能力迁移而非简单的知识迁移。其次,各组活动成果的代表呈现及组内、组间的相互补充,相互质疑,相互辩论或相互点评等课堂活动环节,充分地发挥了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的主观能动性。
第三,翻转课堂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体现教学相长。如果把一节课比喻成一部电影,那么教师既要当好“编剧”,更要当好“导演”,还要适当充当“跑龙套”的角色,服务“主演”们演好“剧本”甚至“剧本群”,让课堂翻转起来,在翻转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品质,提升多项综合能力,最终实现学生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3)翻转课堂相对于传统课堂的优势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翻转课堂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转换了教学中师生角色,培养了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也便于教师对学生个别辅导。这一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革新,增强了学生在地理知识与技能习得过程中的体验与感悟,有利于促进“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
四、结语
翻转课堂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来说属于新生事物,它对传统教学的改变具有一定的颠覆性,对师生要求更高,更加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对培育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具有积极的助推作用。未来可能还会出现更多、更新的教学模式,但无论教学方式如何变化,有一点将始终不变,那就是:立足学情,高效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向东,袁孝亭.地理素养的核心构成和主要特点[J].课程・教材・教法,2004,(12):66-6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高中地理 核心素养 教学效果 具体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5.104
核心素养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出的新概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对学生深入认识地理学科,获得高效的学习方法,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有重要帮助。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将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任务落实在每一节地理教学活动中来。由于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缺乏可借鉴的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在教学实践总结经验与教训。笔者同样有心为高中地理教学的改革出力,在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将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教学目标之中
教学目标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堂地理课的效果,影响学生的学习,从而影响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而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三维目标,更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培养。笔者经过研究发现,新课程理念中的三维目标与培养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殊途同归,因此,教师可将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在高中地理教学目标中来。高中地理教学目标可谓是教学的指向,是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主线,具有引导和规范的作用。高中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与确定,离不开对教学大纲的参照、对教材内容的研究和对学生学情的把握。要想在地理教学中真正落实对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责无旁贷地需要精心确定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性的目标,在教学中都应该得到体现和落实。但是并不是在每一课中都需要平均用力,而是要在整个课程教学中逐步达成。
例如,“关于人地关系”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说明自然地理要素对地理环境的形成所起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了解人类社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认识到人与环境的关系。“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通过比较从现象中总结归纳一般规律,并运用抽象的地理知识对现象做出科学正确的分析与判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关心环境,热爱环境。通过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该三维目标指向的就是高中生地理的人文素养、地理技能和地理科学素养,重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力争提高高中生的地理综合素养能力。由此可知,明确并实现教学目标是培养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
二、实现“教学相长”,相互促进
培养高中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应在处理好教与学关系的前提下实现,教与学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机统一存在于教学活动之中,是教学活动中的两个方面。这意味着教学活动应该同时注重教与学这两方面,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顾此失彼。
由于深受传统教学的影响,高中地理教学长期过于重视教师的教,在课堂中,教师的地位更突显,学生受到不合理的待遇,导致教与学失调。新课程改革较好地认识到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正力图实现教与学的有机调和,实现教学相长。其实,新课程标准给教与学作出了较好的诠释,教师的教旨在引导学生学的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优化学生的学。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将学生的学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先搞清楚二者之关系,在教学中才会更加注重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才能够不断优化教学设计促进学生的学习。理清教与学的关系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前提,有助于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有效性,进而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与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相比,教师的讲授少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机会多了,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发现问题、自主思考以及解决问题、总结学习经验。而教师则应该着重于引导组织,在学生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搭把手”“使点力”。
比如,笔者考虑到《大气的运动》这节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学习起来可能比较枯燥,因此,首先是找到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创造有趣的教学情景,实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乐趣;接着,播放相关的视频,引出教学的重难点。毕竟只有将教学重难点解决好,课堂教学才算成功。笔者注重对课堂节奏的把握,留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经过教学反思,经过分析,学生能够理解热力环流的效应,并结合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探讨,教学目标有效达成。总体而言,实现了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结合先进的教学理念实现创新化教学
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还应该注重结合先进的教学理念实现教学的创新。新形势下,对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甚为重视,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高中地理考试对学生的考查越来越高。比如,高考地理对学生的考查不再是以纯粹的地理知识为主,而是更注重考查学生的地理综合性能力,也就是在考查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低。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高考的压力导致教师“越俎代庖”,做了很多本该由学生自己做的工作,教师直接将知识讲授给学生,学生又将其生硬地接收。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不少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少思考探究的学习过程,导致学生较难形成地理学科思维和素养,进而影响学生的实际运用。而新课程带来了许多先进的教学理念,能够帮助和启发教师的教学,因此,教师应该主动学习和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将理论实践化,推动高中地理的高效教学。
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二的《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时,这一节主要介绍了城市的兴起、城市化的特点以及城市发展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这与学生的生活极为密切,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去查阅、了解相关资料。笔者就将生活化教学理论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最终的教学效果比预期好,足以说明运用新的教育理念实现高中地理的创新教学的积极意义,对于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极为有利。
【关键词】PEP小学英语Story Time 核心素养 整合高效
我国的课程目标经历了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如今的“核心素养”。这是从教书走向育人这一过程的更深层次的阶段。使教育更适合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教育部更是将“核心素养”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我们对现有的教材进行有效的整合。传统的PEP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基本以A、B部分的词汇和对话教学为主,缺乏必要的语言习得的情境。如果能将C部分的故事版块有效利用,英语课堂教学会有很大的提高。
一、Story Time板块的特征和教学现状
这个版块的内容是结合各单元的主题而编写的以Zoom和Zip两个小动物为主角的卡通故事,故事围绕两个小动物生活展开,一般比较短小有趣。故事版块的特征是:贴近生活、情节生动,注重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因此,此版块是一个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优质资源。
但现实的教学中,故事环节的教学价值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原因何在?可能是教师对此模块的价值缺乏认识;或者是因为课时不够而将其简单处理。在培养核心素养的思想旗帜下,如何利用故事版块的优质资源实现高效课堂是我们要深思的问题。个人的粗略见解如下:
二、Story Time板块的教学整合
1.以Story Time为导入,呈现新课教学???――情境铺垫,激发兴趣。英语课时不充足的情况下,处理方式即以故事为导入,为新课教学营造一个真实有趣的情境,尤其适合小学低年级段的学生。
(1)用Story Time呈现Let’s talk部分的对话教学。以三年级上册的教材为例,每单元的故事都能与课文内容很好的契合上,所以在A、B部分Let’s learn或Let’s talk的教学中,就可以用Story Time来引入,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例如第一单元的对话课内容是让学生学会打招呼和介绍自己的名字。这时可以用Story Time引入,此时刚开始学习英语,故事中的两位主人公对他们来说就是陌生的。上课之初,老师播放故事动画视频,内容是Zoom 和Zip在公园初见相互打招呼,然后各自介绍自己的名字一起玩耍。两位新朋友的出现,学生可以自然运用“What’s your name?”也为后面的活动设计做准备。
(2)用Story Time呈现Let’s learn部分的词汇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颜色,在A的Let’s learn中要学习几个颜色的单词。同样可以用该单元的故事做情境导入,情节是Zoom在花园里看到花很喜欢就去摘了几朵,Zip看到了并制止了他。老师可以带着一束不同颜色的花进教室,学生会被花儿吸引,老师顺势问学生知道这花儿哪来的吗?然后播放动画,不仅自然的引入颜色词汇的教学,而且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埋下了伏笔。
2.将Story Time融入进词汇、对话教学中――内容整合,语境带动。
(1)Story Time融入Let’s learn的词汇教学。以四年级上册为例,第一单元的核心词汇是教室里的物体,比如light,window等等,在故事中教室里来了一只小蜜蜂飞来飞去,核心句型是“Where is…?It’s on the….”可以与本单元的词汇紧密联系起来。所以我们把词汇操练放在Story Time呈现的有意义的情境中,还能把它作为从A部分过渡到B部分的桥梁,比如老师在带领学生复习完A部分词汇后引导学生思考,小蜜蜂还会在教室的哪里停留,启发学生思维,为呈现新知做铺垫。体现了英语核心素养的语言能力,语言思维和学习策略要求。
(2)Story Time融入Let’s talk的对话教学。以五年级下第六单元的对教学为例,用现在进行时描述正在做的事情和在某个场景下对他人错误言行的提醒。这些在故事里得到很好的再现,故事的场景是大家熟悉的电影院,把对话放在这样的故事情境中操练更贴近学生生活,文明素养慢慢中走进学生的心里。
3.用Story Time来复习巩固、扩展延伸――语用体验,提高素养。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第五单元学习服饰的基础上.学会谈论服饰的款式价格等。在该单元故事里Zoom当服装店售货员,山羊小姐来购物并看中了一件裙子问价格是否是16元,Zoom发现自己把价格标签挂颠倒了应该是91元,山羊离去。老板知道后解雇了Zoom。这个故事的不仅仅是为学生创设情境,还在于它对学生英语素养的培养,除了了解服务场所的用语,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如何做事,如何对待他人的错误,以及对认真品质的感悟。帮助学生形成文化意识和正确的价值观。
综上所述,Story Time是一个具有多方面教学价值的版块,它的设置是PEP小学英语教材的一大特色、亮点。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此环节,大胆整合重构教学内容,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故事教学模式,让故事贯穿于教学的始终,通过对故事的听,读,编,演,让学生在情境中习得鲜活的语言和培养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
[2]陈芬妹.小学英语故事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报告.
【关键词】小学音乐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1.通过引入故事,渗透音乐情感体验
故事与音乐的联系具有不可分割性。只有故事的发生,人们才会产生不同的情愫,继而在寻找表达的突破口时便能与音乐产生对应。如此,才能创造出更多风格和节奏的音乐旋律。同时,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对“故事”都具有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对于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的起伏有着良好的优势所在。故而,在音乐教学中结合故事的导入对学生进行教学,能够有效将音乐情感体验一项核心素养之要素渗透进来,确保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例如:以《打虎上山》一节的教学为例,由于本节是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主角人物杨子荣的主要唱段之一,因此,笔者便借助于此将“杨子荣打虎”的故事片段引入在课堂中展开了教学。如:笔者首先向学生们描绘了东北林海雪原下广阔、茫茫的壮丽景色,并利用多媒体屏幕向学生展示了相关的图片来对故事的情境加以渲染。之后,绘声绘色的讲述了杨子荣如何临危受命去剿匪擒“座山雕”,如何上山途中遇虎、杀虎等。将剿匪的险恶与打虎的惊险两相对比,引导学生去体验《打虎上山》选段旋律在表现杨子荣慷慨激昂的战斗豪情的情感。而学生们在对故事前因后果的了解之下,对音乐的情感表达体会也愈发深刻,为素养的渗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结合舞蹈演练,渗透音乐实践能力
音乐实践能力这一要素是音乐素养的重点,包括对音乐的表达、表现能力,欣赏与审美能力等,其核心为利用音乐表达个人的情感。针对于此,我们可以在教学中通过结合“舞蹈”这一活动来对学生做出引导和启发。众所周知,舞蹈与音乐两者在表达与表现力方面有着互为依托,相互促进与弥补的联系性,音乐注重激发,而舞蹈则注重表达,具有实践性质。因此,在音乐课堂中,让学生们跟随音乐的旋律进行舞蹈,在实际行动中将二者联系在一起,能够很好地将音乐实践素养渗透如课堂当中。例如:以《踩雨》一节的教学为例。笔者在指导学生学习演唱这首歌曲的同时,便通过结合相应的舞蹈编排、演练,来引导学生对歌曲中欢快、活泼的情绪进行了实践。如:在舞蹈的编排方面,笔者为了表现小朋友“踩雨”的欢快,首先安排一位学生伴随着旋律出场对着节奏“踩点”。之后,便由其做呼喊状,引出更多的小朋友来一起“踩雨”玩耍,把孩子们无忧无虑在雨中玩耍嬉戏的场景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同时,引导学生在雨声后面加ei、hei,其他空拍处拍手,更加衬托了热闹的气氛。诸如此类,大大的渗透了音乐实践的素养,为课堂的教学有效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利用影视欣赏,渗透音乐文化理解
影视作品自诞生以来,便代表着一种独有的人文素养反映着某个特定地区的社会现实与文化特征等。而这一特点,与音乐素养中的音乐文化理解之内涵有着高度的契合点。由此可见,在音乐课堂中利用影视欣赏作为桥梁纽带,引导、启发学生的音乐文化理解,帮助学生加强对音乐主要形式的认知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鉴于此,我们在课堂中应积极以此为切入点,通过视觉、听觉的双向调动促进学生这一音乐素养的有效生成。例如:在教学《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一节课程时,笔者便利用影视欣赏作为突破点,在课堂中展开了教学。如:笔者在教学之余,向学生们播放了当年游击队员被困于微山湖岛上的视频片段,利用紧张的影视情节氛围衬托歌曲的优美、动听旋律,以此向学生们传达游击战士沉着、冷静、临危不惧、坚定自若的高度乐观主义精神。而学生们也通过影视的欣赏,了解到了在这首歌曲的背后所隐藏着的惊心动魄的战争炮火,深刻体会到了我国传统革命斗士勤劳、朴实、勇敢的精神。学生们在这一线索下,将这首歌曲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革命传统等进行了良好的理解与传承,从而极大推动了音乐文化理解素养的渗透。
一、语文教学应在继承中稳步发展
当前的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理念大体符合实际,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符合世界发展潮流,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选修必修的课程结构确立,虽系由传统发展而来,但必修的基础性内容不足,选修不便操作实施,对教师的要求过高等脱离了实际,有待完善。当前,各校青年教师比例大幅度上升,教龄六年以下的教师占了绝大多数,有的连必修课都难以上好,何况开设一门甚至多门选修课,更何谈个性化教学?过去个别学校“案,灵活操作”的施教模式当今仍有积极的意义,它可以保证基本目标的实现,避免由于同年级教师素质不一导致的学生素养缺失。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不能忘记传统的、实践证明有效的教法。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需要,接受性学习也需要。需要讲解的时候,我们不能放弃自己的主体作用和滔滔不绝的一堂课,如果确有必要且能高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思想的启迪、方法的掌握、情感的熏陶,我们为何不去做呢?语文教育以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不能盲目否定,需要继承和发展,更不能割断语文教育发展的历史来谈改革,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仍要继承。
二、用活动推动语文学习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重视学生“活动”,用活动推动语文学习,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在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师生在课堂内外的活动中形成互动的关系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最显著的特征。我们应高度重视学生“活动”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1.课堂教学活动
教师要善于结合课文和学生特点,既生动有趣又高效艺术地将文本学习转化为一个个活动(含教学细节),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提高是实施新课程教法中最重要的一环。在活动中,学生主体得以体现,课堂教学易于生成,综合能力得以锻炼,而教师对活动的设计、调控、引导也彰显其“平等中的首席”主体地位。
需要强调的是,学生的课堂讨论活动,既体现了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理念,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是教师最乐于采用的活动形式。但它的设计、调控也是最难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讨论习惯、科学的讨论方法,达到实效的讨论目的。
2.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是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新课型,两者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提高的两大主要途径。
社会语文是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学校语文虽与之不同,但借鉴社会语文学习的规律、要义,精心设计、组织“综合”与“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提升能力,是课文教学最有力的补充。现实状况是,不少老师不重视语文综合实践课,或在上该课型时,把它上成了社会实践课、班会课、历史课或“四不像课”了。既然是语文教学,该课型的操作无疑应做到“语文”“综合”“实践”的统一,尤其要突出“语文”。
3.应用性实践活动
教师应根据学情广泛地开展各种语文应用性实践活动。我们要高度重视“活动”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语文学习活动不应该是排练后的演出,而是学习中的真实事件。语文学习活动不应该是活跃课堂气氛的调剂品,而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核心。语文学习活动不应该是少数优秀生得意洋洋展示自我的舞台,而是每一个学生实实在在吸取营养茁壮成长的土壤。语文学习活动必须有提高语文素养的实际效果。
三、高效、实效是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关键
在理念层面,广大语文教师经培训学习后对新课改的认识基本到位,但在实践操作层面上仍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为,受一些研讨课、评比课的影响,追求课堂教学形式的花哨,机械实践新的课程理念,不重视教学的实效,不能高效率地教学,形成了新的“少、慢、差、闹”现象。 课堂组织形式不是最重要的,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是语文教学的关键。让学生在知识上有收获,能力上有提高,方法上有形成,情感上有陶冶,思想上有启迪,习惯上有改进才是目的所在。一句话,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原点、基准,也是高中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语文比其他学科课堂教学更容易翻出一些新花样,如热热闹闹的课本剧表演、轰轰烈烈的合作讨论、旁征博引的扩展迁移、刻意而为的启发互动、随意无义的多元解读。语文课在其他学科教师的眼中俨然成为“大杂烩”“小品课”。鉴于此,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无效的课堂形式不是新课程的必然特征;过程高效,结果实效才是教学的根本。
四、学法指导是教法研究的核心
学法指导主要引导学生研究如何学的问题,探讨科学的学习规律和方法。语文能力主要是习得和学得的,研究“习”和“学”的方法特别重要。由于语文学科的复杂性,我们既需要和学生一起探讨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也需要人为地把语文按板块分成几个部分分别探究其不同规律和学法。我们要具体引导学生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听课的方法、讨论的方法、早晚自习的方法、复习应考的方法和阅读的方法、写作的方法、演讲的方法等语文实践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引导学生研究学法比教师研究教法更重要。学法指导旨在使教与学形成合力,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学法指导的核心是引导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实效的高中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在备课、实施教学等活动中把它放在重要的地位。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语文教师把精力全都放在如何备好课、如何设计课堂教学、如何运用教学策略等方面,没把学法指导放在应有的重要地位,这不能不说是对新课程语文教学理解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