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02 15:11:3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科学管理方式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安全管理贯穿于各个行业和领域,这是一项很重要又比较忽视的工作,安全问题现在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公众的重视。特别是现代化的生产性、经营性企业和高等院校、大型文化娱乐场馆等人员聚集场所的安全管理问题,无论从其经济效益还是从社会影响力都显得特别突出。如果做不好,势必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危害,会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我国每年安全事故很多,特别是近年来在采矿、交通、企业多次造成特大的安全事故,实在令人痛心。血的事实提醒我们,在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形势下,我们更应充分认识到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以往的传统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了,现在需要应用科学的管理方式,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真正把安全管理工作做好,推动和促进我国各项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传统管理
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应用科学管理方式的必要性。管理是一门科学,科学的安全管理,需要安全理论作为基础,为实现安全生产,必须研究安全的科学理论,揭示安全的科学规律,运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提高安全管理工作水平。
以往安全管理工作大多采用传统安全管理,与现代化科学管理方法相比存在明显不足。传统安全管理工作的着眼点主要放在系统运行阶段,一般是事故发生了,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根据调查结果修正系统,这种模式称为“事后处理”模式。由于存在许多弊端,致使事故不断发生。而科学化安全管理工作的着眼点是预先对危险进行识别、分析和控制,变“事后处理”为“事先控制”,预防为主,关口前移,防患与未然。因此,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现代科学化安全管理取代传统管理已是势在必行,现代社会要求必须从传统安全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变。
安全管理虽然是极其艰巨的一项工作,但是,只要坚持用唯物辩证法指导,不断研究探讨和把握安全管理的规律,就能掌握工作的主动权。科学管理是安全之基,愚昧无知往往是安全之祸,事故之源。许多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们缺乏必要的教育训练和科学知识造成的。如触电、煤气中毒等事故,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对电、煤气性能的了解,盲目蛮干造成的。“科盲”是事故的“隐患”,许多事故往往是由于缺乏普通的科学常识所致。面对着不断更新的技术装备,如果我们没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别说驾驭它,使用它,就是完好的装备,也可能损坏。人要是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就会聪明起来,减少盲目性,再复杂的武器装备也能掌握。有的同志在多年从事危险的工作当中始终都安全无恙,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掌握了科学的方法。“知识就是科学”,科学管理就是安全之源,知识可以增加安全系数,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运用科学管理方式是安全管理的重要因素。
二、传统安全管理的弊端
(一)宣传教育不到位。
以往的传统教育对宣传教育没有高度重视,领导干部只是注重抓经济效益,对安全工作认识不够,观念上就没有加以重视。因而,基本上没有作宣传教育工作,即使有也是肤浅地谈谈,走过场,普通员工也只是听听而已,根本没有深入人心,也没有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造成员工的意识当中根本没有安全的概念。
(二)轻视事前管理,注重事后管理。
一般在出现安全事故后,领导干部必须处理,然后加强安全工作的管理,大有“亡羊补牢”的感觉,这样就容易埋下隐患,可能在短时间内会引起员工的注意,但事情过去后,依然如故,领导也不强调安全问题,安全管理工作基本上没有人抓,所以给下一次安全事故埋下了祸根。
(三)不能调动每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基本上是制定安全规章制度,领导讲一讲,然后挂在墙上。安全问题根本没有深入人心,广大员工认为,安全管理工作是领导的分内之事,与自己关系不大,所以,从思想意识上人们就没把安全问题放在心上,更谈不上积极主动地配合领导,形成领导干部孤立地实行安全管理,收效很小。
(四)没有科学系统的管理方法,安全工作难以落实。
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没有科学性,过于简单、形式化,操作起来很难见到实效,其实,安全管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值得深入研究的科学,与生产实践一样是有紧密、严格、规范的操作程序的。以往的安全管理方式只是单个的制度,没有系统科学的标准,所以难以落实,很难起到相应的作用。
三、采用科学管理方式
(一)形式多样,注重效果,全面宣讲安全的重要性。
安全管理工作搞不好,往往在于认识不到位,认为安全管理增加了不必要的投入,这完全是错误的。现代安全管理要求的基础就是正确认识安全管理,首先要提高对安全教育的认识,真正把安全教育摆到重点位置,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在教育途径上要多管齐下。既要通过安全培训、安全月进行常规性的安全教育,又要充分发挥安全会议、厂报、电视、录像、黑板报、警示牌等多种途径的作用,强化宣传效果;在安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上要丰富多彩,推陈出新,使安全教育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寓教于乐,广大职工在参与活动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安全意识。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逐步形成“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讲安全”的氛围,使广大职工逐步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思想跨跃,进一步升华到“我会安全”的境界。预防为主,先期治理,确保防范措施到位。
安全管理不仅直接关系到国家人民财产生命安全,就从企业的最终目标—追求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就可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1.政府对发生重特大事故的企业采取降低资质等处罚,企业招投标受影响;2.一旦发生事故,牌子被砸,形象受损,市场减少;3.发生事故导致的经济赔偿、设备损伤。因此,安全管理不容忽视。从博奕论来看,安全管理与企业效益和理想状态是“双赢”,即随着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效益显著增长。
(二)安全管理要以人为本。
在现代管理哲学中,人是管理之本。管理的主体是人,客体也是人,管理的动力和最终目标还是人。在安全生产系统中,人的素质(心理与生理、安全能力、文化素质)是占主导地位的,人的行为贯穿施工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因此,在安全管理过程中,企业必须尊重人,关心人,以人为本,采取必要措施,保障个人的利益,使大家找到归属感,最终形成安全管理“命运共同体”,推动安全管理的改善和提高。
(三)规章制度。
认真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认真落实安全责任制,层层抓、层层管、层层分解,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制定、完善、落实各种规章制度,并使各种制度正规化、规范化以及有效运作。监督、检查、落实、整改工作,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强化安全防范措施,安全管理集中体现“严、细、实”,杜绝走马观花现象。
(四)教育与培训。
要经常对全体员工进行安全教育,使广大员工熟悉和掌握许多安全知识,避免在工作中造成人身和设备事故的发生。定期对员工进行安全常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提高全员的整体安全素质,保障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
(五)措施要到位。
牢牢把握“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做好预防和防范措施,严格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安全检查要做到:“定期查、不定期抽查和复查”相结合,并做到三及时:“及时检查、及时发现、及时整改”,改变原来的“事后处理”变为“事先控制”,达到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目的,把各种隐患和危险消灭在萌芽之中。
(六)重视激励作用。
伟大的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追求的一切,都同他们利益有关。职工工作积极性的调动,要求管理者深入理解职工的内在需求,并予以满足,从而刺激工作热情、激发创造力。因此,在企业安全管理中引入多种激励机制,成为安全管理文化现代化所要求的重要方向。
目前,多数企业安全管理采取的是负激励即违章罚款,虽然有激励效用,但不免单一,且容易使人感觉安全生产很“冷”。因此,企业要注意多运用正激励,一方面可以在各层次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基础上,对完成情况好的集体和个人进行物质奖励,数额必须大;另一方面,可以评选安全标兵,从管理层到基层都要有代表,满足个人的荣誉感。
我国的企业管理研究中,很多人也对激励手段的作用和做法作了探讨,并提出了“形象激励”、“内在激励”、“荣誉激励”等方式和方法,各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酌情选择。
四、安全管理方式
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精神力量起着极大的作用。其中,人的感情因素深深地渗透到行为中,影响着行为目标、行为方式等多方面。在单位内部,要把情感融入安全管理,每一名员工都拥有自己的情感世界,安全管理者只有深入了解、沟通和激发员工的内心情感,才能在管理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要经常关心员工的思想状况,进行感情交流,代表员工利益,表达员工心声,使大家在思想上“人人讲安全,人人重视安全”,消除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员工的抵触情绪,从而形成整体的安全意识,给安全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企业搞安全管理,不能图一时之快,逞一时之强,必须从根本出发,根据单位特点,循序渐进,逐步形成自己的安全管理文化,增强全体职工的凝聚力,使其劲往一处使,在和睦的氛围中实现安全生产,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
现代安全管理的另一重要特征,是应当强调系统的安全管理。这就要从某一组织的整体出发,把管理重点放在整体效应上,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实行全员安全宣传教育,使组织达到最佳安全状态。
五、安全管理
(一)把全员吸纳入安全管理。
要保障安全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形成“安全工作,人人有责”的共识,切实做到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在充分发挥专业安全管理人员骨干作用的同时,吸引全体员工参加安全管理,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员工的安全工作积极性。安全工作责任制为全员参加安全管理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还应当实行动员和组织广大员工参加安全管理的新形式,如安全目标管理等。
(二)把安全管理贯穿到始终。
系统安全的基本原则是,从一个新系统的规划、设计阶段起,就要开始安全工作,并且要一直贯穿于整个系统寿命期间内,直到报废为止。在特定组织实施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中都要进行安全管理,检查、监测、识别、评价并控制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
(三)实行全方位安全管理。
任何有人的活动的地方,都会存在不安全因素,都有发生伤亡事故的危险性。因此,人们在生产生活的同时,都要考虑其安全问题,进行安全管理。安全管理不仅是专业安全管理部门的事情,必须党、政、工、团等各部门齐抓共管。一丝不苟,严格要求,从而确保安全规章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随着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加速了安全管理信息的处理,使安全管理由定性逐渐走向定量,先进管理经验和方法得以迅速推广。各种安全监控,安全防范技术设备的使用成为现代安全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
实行安全目标管理,目标管理可以应用于安全管理方面,称之为安全目标管理。它是特定组织确定在一定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安全总目标,分解展开、落实措施、严格考核,通过组织内部自我控制达到安全目的的一种安全管理方法。它以特定组织总的安全管理目标为基础,逐级向下分解,使各级安全目标明确、具体,各方面关系协调、融洽,把全体成员都科学地组织在目标体系之内,使每个人都明确自己在目标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每个人的积极努力来实现特定组织的安全目标。
制定安全管理目标要有广大员工参与,领导与群众共同商定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安全目标要具体,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设置若干个,例如事故发生率指标,伤害严重度指标,事故损失指标或安全技术措施项目完成率等。但是,目标不宜太多,以免力量过于分散。应将重点工作首先列入目标,并将各项目标按其重要性分成等级或序列。各项目标应能数量化,以便考核和衡量。
安全目标管理可以发挥每个人的力量,提高整个组织的安全工作管理绩效;可以增强管理组织的应变能力;可以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的领导能力;可以促进组织内成员素质的提高;可以促进组织自身的长远发展。
(四)安全管理需要有完整的管理体系。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理念的不断深入,单纯的理论教学已经无法充分满足教学目标的根据需求,因此,需要在此基础上加入实践教学,从根本上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在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必须离不开实验室的支持,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也因此被管理部门给予了高度重视,如何对实验室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也成为了管理部门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想要做好实验室管理工作,管理人员就必须结合实验室当前的实际情况,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并确保其能够得到切实落实。
1 开放实验室发展模式现状
在以往的时间里,高校对于实验室的管理往往是封闭的,只有在课程需要的时候才予以开放。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无法获取仪器使用的条件和机会,而且也无法将仪器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意识到该问题之后,高校开展实施开放实验室,从教学目标的角度出发,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仪器的使用条件,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实验和个性化学习的机会和平台。这种开放式管理模式,不仅大大提高了仪器的利用率,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将实验室的作用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出来,高校在对实验室进行建设的时候,除了对硬件设施进行完善之外,还在学术氛围、学术理念以及科研体系等软件环境方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以此来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服务体系,使实验室的作用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从而更好地服务与教学和科研活动。
2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现状
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模式下,学生不仅要从多学科角度出发,对实验方案进行科学合理的构建,而且还要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由此可见,相对于一些普通的验证性实验来说,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更加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伴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有效开展也逐渐被各学科教师所重视起来。为了能够使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展达到预期的目的,教师首先应该对实验开展的目标进行充分明确,并结合教学内容,对实验方案进行合理设计,一般来说,实验的难度不宜过大,且要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对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实验的内容应该尽可能全面,使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能够达到扩展知识,提高认知水平的目的,以此来推动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3 开放实验室与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为了进一步对开放实验室管理的创新进行研究,本文主要以某高校为例,采取开放实验室与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对实验室进行管理,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来更好地对管理方式进行完善。
3.1 研究内容和方法
3.1.1 开放环境科学基础实验室
为了便于对实验室进行管理,在不浪费资源的前提下,实现仪器的充分利用,高校对实验室的开放时间设定为每年的下半学期,以此来避免毕业论文实验和研究生论文实验的高峰期。开放对象则主要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大三、大四的学生。但大四学生并不是作为学生参与实验,而是以实验室管理人的身份对实验操作进行指导。因此,大四学生选择的人数不宜过多,8-10人即可,同时,必须确保这些学生具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经验。
3.1.2 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作为实验管理人员的大四学生,需要大量阅读与专业相关的文献资料,并结合环境科学基础实验的内容来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方案进行制定并进行实验前期活动的准备工作;第二阶段,参与实验的大三学生,需要根据具体人数分为若干小组,并在已经设计好的几个实验方案中选择一个,在大四学生的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实验操作,并结合实验开展的具体情况,撰写实验报告。第三阶段,大四学生将每组的实验撰写报告进行收集整理,并组织相关教师和实验员对此次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展效果进行分析,对实验开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此来提高实验教学的整体质量。
3.2 开放实验室创新的效果与问题
将开放实验室与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相结合,由高年级学生作为管理人员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指导,教师和实验员则作为监督员对实验开展的整体过程进行有效监督。这样的管理模式具有诸多优势,归纳起来,大致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由于实验室开放的时间并不是在课堂上,因此,学生和教师之间有更多的时间交流、沟通,共同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交流氛围。在这种氛围下,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将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表达出来,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这样一来,无论是专业知识,学习方法,还是人际交往,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②强化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处于大三阶段的学生,在经过两年多的学习之后,对于一些专业知识也已经有了一个略微全面的了解,这个时候,学生往往希望参与一些实验,从而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起来,做到对知识的深入掌握与了解。此阶段正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最佳时期,实验过程中,对于实验选题、材料准备、实验方法的选择以及实验操作等,都可以安排学生来自主完成,以此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③加强常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上文中提到,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展,都是以基础实验为依据开展的,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强化和巩固课堂中所学习的内容,而且也可以让学生有机会掌握一些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应用原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④文献检索和综合知识能力的提升,由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展需要学生自主选题,这就要求学生要阅读大量的文献和资料,并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久而久之,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和综合知识能力必然会得到大幅度提升。但这种管理模式也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比如说,高年级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不高,在对实验方案进行设计的时候,内容较单一,且操作性不强;实验时间大多安排在学生的课余时间,使本该1天完成的实验,需要花费2-3天才能完成,导致实验缺乏连贯性,甚至还会影响到实验的准确性。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在未来时间里,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的开展中,开放实验室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做好实验室的科学管理是确保各项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因此,在未来的时间里,管理部门必须对实验室管理工作给予高度重视。本文所介绍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相结合实验室管理模式,不仅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能够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实验室的利用率。由此可见,该管理模式符合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目标。
一、调研目的
按照上级的要求,结合全市水利工作实际,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标,紧扣“推进民生水利工程建设,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调研主题,找准影响和制约水利科学发展,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切实在找准问题、查找根源、提出对策上下功夫,切实做到调研范围广、调研内容深、调研方法活、调研质量高、解决问题实,形成一批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调研成果,切实达到改进作风、提高能力、服务决策、促进创新、推动科学发展的目的。
二、调研原则
坚持领导干部带头调研,突出活动主题,突出实践特色,突出水利特点,突出解决问题的“一带头四突出”原则。
三、调研主题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紧扣市委、市政府赶超式发展战略和“推进六大产业、创建宜居城市”工作部署,紧密联系全市水利工作实际和党员干部的思想实际,以“推进民生水利工程建设,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把解决影响和制约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作为调研的主要内容,重点围绕以下课题进行领题调研:
*
四、调研时间
1、准备阶段(4月4日—4月12日)。组成调研组,围绕调研主题,结合实际情况,研究确定调研课题,拟定调研方案。
2、实施阶段(4月13日至4月17日)。局领导亲自领题,围绕确定的调研课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查找问题,分析原因,理清思路,探索推进水利科学发展的方法措施。
3、形成调研成果阶段(4月18日至4月25日)。在认真调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并统一交局学习实践办。
五、调研方式
1、领导带头。在领题调研中,可采取座谈交流、带着问题下访等形式进行。通过“看变化、谈发展”,总结回顾近年来水利改革创新所带来的变化、所取得的成效,坚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必要性;通过“摆不足、脱禁锢”,进一步解放思想,查找工作方法、思想作风、党性修养等方面的差距,进一步解除思想禁锢;通过“出实招、求实效”,思对策、谋出路、求发展。
2、深入基层。要紧密联系水利实际,突出践行特色,融入到群众中去,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真正找准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党员干部能力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并与干部群众共商发展大计。下基层调研时,轻车简从,保持勤俭作风,自觉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
六、调研要求
1、明确职责任务。局领导按照分工,负责组织并做好调研和撰写调研报告等工作;各科室要大力配合,积极参与。
2、提高思想认识。调研工作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关键环节,是检验学习实践活动成效的重要指标,要充分认识调研活动的重要意义,科学合理安排好调研工作,将调研工作与处理日常工作有机结合,将调研工作作为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针对性的有效措施,以认真负责的态度,积极开展工作,努力完成调研任务。
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管理方法作为大学本科课程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课程设计是课堂理论教学的实践锻炼,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熟练掌握以及灵活运用,其出发点具有积极意义。然而,在实际工作开展中,教学效果却良莠不齐,甚至往往与设定目标相距甚远,出现了工作进度拖沓、成果质量整体较低等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多年从事相关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指导工作,从管理方法上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三大要求”保证设计工作效果
不可否则,目前的大学本科教育随着扩招政策的实施逐渐走向普及化,生师比逐渐增大,直接的表现,就是课程设计指导工作中一个教师需要面对几十甚至上百的学生,这样一来,必然会遇到很多实际困难。因此,很多教师仅将课程设计作为一个集体作业训练,认为只要学生能够按部就班地完成就行,总是对设计工作的每一步都是手把手地详细交代如何去做,甚至不乏出现给学生设计模板参考的事情。这样就形成了学生只是格式化般地完成设计工作而已。而这样做,由于学生较多,教师无疑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效率低下。
为此,笔者认为,这会导致设计个性的消失,失去设计本身的意义。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但要遵守“三大要求”。第一,要求设计前先看大纲和任务书,明确要做什么,再看相应的教科书,搞清楚应用什么理论和方法来做,最后看“规范”中的依据和要求。这样以来较好的避免了由于理论准备不足产生的“停停走走”“折返重来”等现象;第二,要求对设计要点和难点做到提前领会,对共性问题,设计之初就集中给学生提前指出来,讲清楚,这样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解决,剩下少量的个性问题再针对性解答,就可以极大地节约时间和精力;第三,要求每一个阶段的设计方案都需要经过核查,只看最后递交上来的总成果,没有阶段性的检查把关,那么前面错了,后面的设计当然都是错误的。一直到最后,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局面,因此工作需要提前做,例行阶段检查把关,可以有效避免这类情况发生。
教学实践表明,“三大要求”的运用,较好地保障了学生独立完成设计工作,有效地保证和提高了课程设计的训练效果。
二、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和灵活的工作措施
我们经常听到诸如“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教了”类似的抱怨,诚然,确实有学生本身方面的原因,但是也必须承认我们存在没有找到有效的工作方法的缘故。工作方法不当,容易造成教学管理失控,时常表现为整体设计进度延滞,不能按时完成并递交设计成果,等等。为此,应该认真地分析原因,从教学工作管理制度和措施上找出解决办法。
(一)建立“设计进度查签制度”
对于经常出现的整体设计进度延滞问题,笔者认为主要是没有在学生中营造出好的工作氛围原因造成的。如上面说的那样,学生在工作的能力和学习的态度上是要分类的,整体的设计进度是否迟滞,主要是由占绝大多数的中间同学的工作表现决定的,然而恰恰这部分同学的从众心态最严重,他们主要受到前面和后面这部分学生的影响。因此,如何促使前面这部分同学起到正面带头作用,从而营造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是解决整体设计进度迟滞的关键。笔者认为,可以建立“设计进度查签制度”。具体做法是将整个设计过程分解成若干阶段,详细要求每一阶段需要完成的设计任务以及形成的设计成果,然后对每一阶段的设计成果进行检查与签字,确认并划分等级。查签制度优于一般进度检查。第一,做到了无遗漏检查,签字确认后能够消除学生的侥幸心理(总是想躲避检查将设计任务往后拖延);第二,采用划分等级并且计入最终成绩的办法,对于学生后继设计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督促和促进作用。这样以来,每个学生都知道什么时候该完成什么设计内容,因为清楚了每个阶段的评价等级也就基本清楚了最终设计成绩的等级,较好的体现了最终成绩的公平和公正。
(二)引入“末位淘汰制”
对于不能按照规定时间递交设计报告的情况来说,首先应该分析是否确实存在任务量过大的情况,如果排除这种情况,那么无外乎存在两种情况了,第一就是确实因为能力问题不能按时完成,这毕竟是极少数。而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是因为思想松懈,看到其他同学不能按时递交而产生了“法不责众”的心理,这种情况是最严重的,因为它会造成蔓延效应,越来越多的学生将受到这种影响,这是应该想办法应对的重点问题。如果完全按照规定,给予不能按时递交设计的学生不及格,在实际操作中是绝对不现实的,这也就很多教师所遇到的设计作业总是收缴不齐、成绩无法评判的无奈。如果娇惯听之任之,势必会恶性循环并且会造成极大的不公正。对此,笔者认为同样应该从制度上想办法,例如可以引入“末位淘汰制”,即如果出现一定数量的拖延情况,则规定最后递交的学生(比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成绩为不及格。这样以来,“法不责众”甚至“抱成团”局面就被打破了,变成了争前恐后的局面,绝大多数学生完全可以按时递交设计。
教学实践表明,建立“查签制”“末位淘汰制”等有效的工作管理制度,并且严格的执行可以使教学管理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充分保证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有序进行。
三、结语
课程设计实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有的是与课程本身有关的个性问题,有的诸如管理方法问题是实践教学出现的共性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也涉及教育大环境、教师本身、学生自身等等诸多因素。作为指导教师首先应该负责任的正视问题而不能畏难逃避,其次分析原因应该客观,在此基础上坚持“制度管理”为先的原则,采用理性的管理方法和措施,大胆的尝试并且在实践中不断的加以完善,才能保证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工作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尹继明,吕凡任.课程设计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与探索\[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29(2):73-75.
\[2\]贺玲丽,白叶飞,许国强.实践教学中课程设计方法的改革与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1,(05):150-151.
\[3\]姚寿广,路诗奎,陆金铭.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科学,2003,(02):39-42.
\[4\]纪宝成.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挑战与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07):1-10.
关键字:开放式教学,管理学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c)-0000-00
一、管理学课程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管理类课程应该是一门理论与实际能紧密结合的课程,但遗憾的是现今的课堂中所传授的管理类知识却呈现脱节的状态。现状如下:
( 一) 教学方法单一化
如今的大学教堂,多媒体手段被越来越多地老师采用。但就其专业知识与多媒体手段的整合效果,存在明显不足,以至于存在为多媒体而多媒体的形式主义教学。最后教师的教学就演变成是单一读屏幕上的句子,而学生学习也就是把老师多媒体讲义拷贝下来,考试时突击复习。这完全违背了现代多媒体教学的意义,课件生动却缺乏师生间的互动,精神上的交流,原本可以激发的创造性思维,只能使教学效果趋于平淡。此外,在一些逻辑思维强的内容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算过程做得再好也不过是呈现给学生,缺失了教师在讲台上逻辑运算的生动性,不利于学生的思考、消化和反应。这种忽视传统教学手段价值的教学,完全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教学效果不升反降。
( 二) 教学内容枯燥化
某些管理类教材内容单一抽象,过于理论化,甚至某些过于陈旧,无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没有说服力和吸引力。李建桥(2013)经过调查显示,80%以上的学生认为教材在阅读的时候似乎理解了,但是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就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应用了。而且大部分学科的教学,教师的授课不应过于拘泥于一本教材的内容。应该讲,很多学科的内容有一定的互通性。科学诚然需要严谨刻板的内容来表述,但传授的方式却可以选择生动化。而一个对本学科有一定研究的教师更应该根据自己的学识范围,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超越书本,展现知识的全面性。
( 三) 教学过程中需求和供给脱节
实际上,如今大学教学的对象学生需求已经呈现多样化,笔者经过调查发现,有的学生希望学完以后能够马上实际操作,在课后经常就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教师交流,有的则希望以后再学业上继续深造,所以更关注于所学东西的体系,还有的则希望把所学的运用于将来职场。但可惜的是,由于教学内容的单一化,大部分管理类课程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做到一通百通。
( 四) 教育主体难以安心教学
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和科研的压力,有些教师把上课看成了副业,敷衍了事,甚至一份讲义可以连续用好几年,这是不负责任的做法,也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因为,教师教书育人,学生学知识学做人,两者是有机结合的,教学是否有效依靠二者的互动。而这种互动并不是可以用一份讲义固定下来,而是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同时科学是在发展中变化,只有师生间真挚的交流互动才能激发教师传授知识和爱学生的激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朝正向发展。
二、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开放教学模式不是对传统教学模式在细枝末节上的改良,而是在教学理念、手段、目标、师生关系、评价体系等问题上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其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开放式教学主要体现在教学观念的开放,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过程开放,教学空间开放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的开放。
首先, 从教学观念看, 开放式教学的目标是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教学一定的灵活性。其次从教学内容来看,教学资源不在拘泥于一本书。教师应该利用多渠道综合使用教学资源,开阔学生视野。教师也可以根据阶段性目标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再次,从教学过程来看,开放式教学过程没有公式化的程序,随着教学情境的变化而调整。第四, 从教学空间来看, 开放式教学的应征求多方的意见,而学生的建议尤为重要,可以让学生自主决定 学什么? 怎么学?最后,从教学评价体系开放来看,要强调人文精神,以阶段性评价为主,避免应试教育和突击学习。
三、开放式教学模式在管理类课程中的实践
笔者在自己承担的管理类课程《金融衍生工具》这门课中,初步尝试了一些开放式教学模式。《金融衍生工具》这门课应该说是一门有难度的课程,它既有一些逻辑性很强的理论,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实操性,但更多的是金融创新理念。所以,大部分学生对这门课处于一种“既爱又恨”矛盾状态。在此情况下,笔者在借鉴传统教育思想,融合国外先进教育思想基础上,积极探索和研究适合时代特点的新思想,在设计开放式教学时,主要是以把握时代的脉搏,面向社会,调整方向,最终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为目的,具体作了如下尝试:
第一,教学思想的开放。在第一节课,我就以大家熟识的阿里巴巴金融体系发展为例,向学生展示了金融衍生工具的体系,这门课其实并不像他们想象得那么神秘遥远,恰恰相反和我们日常生活联系密切。这对学生往后的学习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第二,教学内容构建尽量设定在真实情景下。《金融衍生工具》这门课程中经常会涉及到一些衍生工具的基本概念之类的内容,而且概念间有较强的逻辑演变关系,学生完全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这个时候笔者就利用与教材理论相关系的现实生活案例,让学生通过非常真实的案例来了解。如,利用2013年8月16日光大银行乌龙事件。这个案例很有其独特性,能够讨论的问题也十分丰富。首先案例其中涉及到了期货合约、套利交易、股指期货、多头、空头和对冲风险等几个在金融市场中较为常见的交易名词。同时,对这种乌龙事件引发的对公司管理层的治理问题也是学术界中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在组织学生学习这个案例时,笔者先提前给学生分组并让他们自己根据兴趣和意愿自由选择担当案例讲解的任务,然后设定问题1.假如你是那个操盘手,你怎么来避免或弥补这样的错误。最后设定问题2.假如你是公司的管理层,或者部门的负责人,你将如何处理这种事件。笔者的职责是让学生自己来承担学习的责任,在他们表现的基础上给予小组评价。这当中强调了团队合作的精神,督促每一个组员都对最后小组评价做出贡献。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提高了学生文字表达,口头演讲,人际关系、组织管理以及开拓创新的能力。实践证明这是促进学习的一种有效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在自由学习气氛内保证学有所得、并对学习成果承担责任的方式。
第三,教学内容可以和其他学科交互应用。学生在解答第二个设定问题:假如你是公司的管理层,或者部门的负责人,你将如何处理这种事件?时,其实运用到的并不是衍生工具可涵盖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可能需要运用到《公司理财》、《公司治理》等课程的知识。鉴于授课学生已经是大三的学生,应该已经学习过这些课程,所以在设计思考路线时,笔者也有所倾向。比如在考虑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对股票波动的反应 ,这些反应是什么样一个资产定价机理过程,值得细致探讨,这一部分会用到公司理财的内容。又比如,此次事件后,广大策略投资部总经理杨剑波等一众相关决策责任人被判终身证券市场禁入。而此后杨剑波又状告中国证监会,遭到驳回等一系列后续效应。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公司治理角度讨论,管理者在追求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时,如何平衡相关利益者利益最大化,而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问题来反映出来。可以让学生做深刻地思考,巩固以前的知识,也给将来有意愿在这方面进行学术研究的学生指引一个可能的方向。
第四,布置开放式的作业并给予开放式评价。在这门课中,也会有一次课后大作业的任务,题目是开放式的,根据所学的学生独立地自主地完成一次介绍现金资本市场中一种新型的衍生工具。这是由学生自己确定写作内容,自己组织结构,以及完成学习目的,并对其程度负责,这样学生才是真正地学习,才会对自己学习的方向真正地负责任。最后,在评价作业时,通过学生间小组交叉评议完成。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也可以从评价他人作业得到学习的启发,而教师的评价处于次要地位,更显评价的公平普适性。
四、开放式教学模式在管理类课程中的心得体会
笔者初次尝试开放式教学,所用的方法还处于试验阶段,体会主要有两个方面:
1、在教学中合理引导学生从研究中学习的模式。在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后,完全可以是课堂从过去的单方向“教”转向双方向“学”。这不仅能使师生在知识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个愉悦的氛围,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从学生的反响来看,大多数人都肯定了这种方法的灵活性,但也表示这种学习模式也让他们觉得在课后承担一定的课业负担。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把所有问题从问到解到答都一一给提供。而在开放式教学模式下,学生面对的只有一个情景,怎么问,怎么解和答都要靠他们动手动脑去收集整理,思考。要比以前课后完成作业,对例题的重复演练来得复杂,课业负担重可以完全理解。
2、在教学活动中推进分工合作型学习方式。运用案例问题设定让学生们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并且可以从有限的教学空间中获得无限的理论与实践知识,这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延展性较强,让老师和学生在一种轻松高效的状态下授课与学习。由于衍生工具更多地体现投资模式的创新,而这种创新是立足于如何风险收益的平衡。这其实涉及的并不是一门学科,可能涉及到组织行为学、财务管理、公司治理等,所以在分工时,可以遵循个性化原则,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尊重他们不同的兴趣爱好的基础上,由他们自主决定各自任务。当然要鼓励并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思考管理的热点问题。鼓励学生勇于创新,从多角度提出案例分析思路和解决方案,要讲究学术自由,欢迎百家之言,当教师充满热情面对各种关键问题时,也是在激励学生前进。同时发展和引导学生培养合作的精神,对于他们将来生活,职业道路都有深远的影响。
五、开放式教学改进方向和相关建议
开放式教学有一个核心思想就是 “以人为本”的理念,因为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成实际能力,并使他们拥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通过启迪学生心灵,强调学习过程中各种能力培养和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一种极富教育价值的教学。这也是开放式教学改进的方向。
(1)提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开放式教学,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不断激发学生的活力,着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课堂教学适应学生自主创新性发展的需求,实现教学的多样化和多向联系。
(2)推行开放的教材建设。高等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与实际脱节的课程太多,只讲空头理论而不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授课时不应拘泥于书本式教材,要使教材知识与实际社会生活接轨,应该有意识地不断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考核方式,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增长学生的见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教学模式的更新。教师教学应广泛采用“发现式教学”、“案例教学”、“问题教学”、“合作教学”等方式。这些方式的顺利进行,案例的质量是关键,应该能提炼出一系列选择案例,情景设立,提炼理论,应用理论,诠释案例,归纳总结的规范流程,注重案例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现课堂教学的多元化和开放性。
(4)注重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管理。愉悦的课堂气氛是开放式教学的保障。首先要建立开放师生关系。建立和谐,融洽,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充分尊重、信任每个学生,尊重人格,关注个性发展。其次,在教学准备阶段中,教师依据教学大纲的知识点,认真选择案例,确定案例教学的重、难点,制定教学目标。而且,对教学过程有细致安排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应变策略。再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自己的教学主体地位,明确自己的教学任务。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要以强势的态度进行教学,因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所谓“润物丝无声”,即方式方法上的开放,教师要灵活掌控教学节奏,为了学生加强思维有时可以快速切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朝着教学目标思考。此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最终目标的案例教学理念,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师课堂角色的转变,使教师从单纯传授知识向学生如何自主获取知识,从讲解为主向启发引导为主转变。
(5)开放教学空间和思维空间。教室不应成为教学活动的唯一场所。应该尝试把课堂中的问题带出教室,带入生活,又可能的话领入企业。当然也可以邀请商业界成功人士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讲座,引领学生对知识有创造性的认知。在思维方面,教师要敢于、善于打破原有的教学设计,鼓励、引导学生对教师、书本质疑;允许学生突发奇想,提出不合常规能力的问题,努力营造“敢想,敢说,敢问,敢试”的学习氛围,给每个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参考资料
【1】 李建新.论管理学课程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13(5): 98,102.
关键词:仿真实验教学;价值链;管理学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7-0124-02
一、引言
管理科学属于一个交叉学科,要求培养具备扎实的管理科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用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和技术,对现代企业的运营管理、组织管理和技术管理中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优化决策并组织实施的管理学人才。当前,各高等学校在开设新课程的同时,有关课程的实践环节也被提上日程,通过各类的教学实践与实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领会所学的基本理论。
然而,在实验教学实践当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实验课程体系不完善、不稳定,实验形式较为单一、实验内容比较简单等等。本文考虑到当前管理学科实验教学的现状,结合管理学科的特点,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基于价值链理论的管理学科仿真实验教学的思路。
二、仿真实验教学创新
(一)实验教学体系
构建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要以本科教育自身性质、特点及其发展规律为依据,要满足现实的社会实际需求为目标,制定科学合理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上述大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本文认为管理类实验教学体系应包括课程专业级实训,多专业综合实训,就业创业实践三方面。该实验教学体系,注重理论结合实践,从企业工作的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复合能力和就业能力。本文所探讨的基于价值链的仿真实验教学,主要是通过多专业综合实训环节来实现。
(二)实验教学环境
在多专业综合实训环节,借鉴价值链理论,建设实验教学环境的思路是:把握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带动经济管理结构变动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形成一个仿真的经济社会中企业运行环境,重点建设“四项内容”,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一个环境是指建立企业经营环境、政务服务环境、商务服务环境、公共服务中心等仿真的经济社会运行环境。四项内容是指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团队、实习基地与跨专业或跨学科实习建设。
为了实现上述仿真实验环境,各高校需要根据各自实验室硬件条件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建立基于价值链的实训基地。该实训基地是一个全方位、立体化、具有广泛受益面的经管类综合实习平台。平台揽括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供应链过程中的政务服务、外包服务、生产、公共服务几大类服务,可以虚拟多个制造企业、服务机构, 几百个角色, 上千的训练任务。
(三)实验教学流程
实验教学的流程对于确保实验教学顺利进行,以及达到预期目标有重要作用。本文认为基于价值链的仿真实验教学流程包括五个环节:实训准备、企业创立、互动经营、业务招投标、研讨总结。实训准备阶段,主要帮助学生熟悉实验教学的总体情况,并组建各自的团队;企业创立阶段,各实训团队根据自身所在实训平台的位置创建相应的企业,并确定最初的战略和组织结构等;互动经营阶段,需要各实训团队分析市场,制定自身的策略,与其他团队进行对抗,也是运用不同专业知识的关键阶段;业务招投标阶段,模拟现代企业的招投标活动,包括设计方案、唱标答辩、签订合同等环节;研讨总结阶段,既是对各团队经营业绩的总结,也是对个人体验与收获的总结。
(四)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内容的设置往往与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相对应。结合上述实验教学的体系、环境和流程的内容,本文认为基于价值链的管理学科仿真实验教学内容包括:企业设立实习训练;企业经营实习训练;业务运营技能训练;业务专项技能训练;IT服务企业协同训练;软性能力提升训练等六部分。基于价值链的管理学科仿真实验教学内容的实现,除了要求专门的实验基地环境外,还需要专业的教学软件的支持。学生对于相应技能的学习既可以通过网络软件的操作完成,也可以通过线下的交互沟通实现,并且线下的交互沟通更符合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
三、仿真实验教学保障
上述实验教学创新思路的实现,需要一定的实验教学保障措施的支持,具体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一)组建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团队
以往的教学管理实践中,过分强调教师个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学团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是,跨专业仿真实验教学要涉及多个学科、多个专业、多门课程的知识,必须由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并通过共同协作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实验教学团队的建设可以采取专、兼职的形式,从各个学院选拔人员来组建。对于管理学科仿真实验教学团队的建设需要做好以下工作:(1)改进实验教学的待遇,提高教师从事实验教学的积极性;(2)加强理论课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充实实验师资队伍;(3)制定教学团队绩效考核办法,完善教学团队激励机制;(4)实行“核心团队”+“流动团队”的组织形式,提高教学团队的教学组织协作能力。
(二)构建规范化的实验教学管理制度
很多高校现行的实验教学管理机制对跨专业实验教学的制约,使得现行实验教学管理工作非常薄弱,要巩固现有实验教学成果,开展跨专业仿真实验教学,必须强化教学管理机制的创新。结合基于价值链的跨专业仿真实验教学的特点,本文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1)健全规章制度,规范管理工作。明确学校层面、实验中心层面的管理制度,合理划分实验教学各组织成员的职能,明确工作程序和要求,实现实验教学管理各要素的有效配置,使得实验教学管理有章可循。(2)加强实验教学管理。涉及实验课程的规划,制定实验教学大纲,明晰成绩评定的标准,以及做好实验档案的管理工作等。(3)推进实验教学信息化管理。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管理过程中,跨专业学生管理、跨专业成绩管理等工作的进行耗时耗力,而手工操作的方式成为教学规模扩大和管理工作精细化的瓶颈。因此,实验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工作势在必行。基于价值链的仿真实验教学,是借助教学软件进行的,这也为实验教学的信息化管理提供了便利。
参考文献:
[1] 徐宏玲,李双海.价值链形态演变与模块化组织协调[J].中国工业经济,2005,(11).
[2] 高小强,王庆.创新实践教育与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7).
关键词:中职院校;实践课堂;教学管理
中职教育应具有自身的特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实践教学管理的效率。实践课程是中职培养人才的重要课程,顺利地完成实践教学才能确保其可持续发展。为此,中职要根据自身存在的问题,对教学过程进行改革,致力于提高实践教学管理效率。
1中职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实践教学管理力度不足
在中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实践课程逐渐增多。其中包括校内外实训、校企合作、学生职业实习等多种内容。实践课程的复杂性要求提高管理的效率。但现今阶段,我国中职教育的受重视程度不断降低,学校的开办信心不足,教师队伍的实力不断降低。这样导致实践条件降低,实践经费不足,更何谈管理。学校的管理态度不端正,学生进入学校后,就缺乏统一的规范的管理,教学计划模糊,教学内容单一且枯燥,实践中不是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设备,且缺乏专业的指导教学,严重影响了中职教学的发展。
1.2缺少完善的教学管理模式
中职教学体系不完善,在实践教学管理上,缺乏理论指导。中职要做到标新立异,将重点放在工学结合上,围绕这一主题,快速推进校内生产型的实践。但由于体制和制度的缺少,这一管理模式和教学模式尚不能实现,我国现阶段的多数中职学校招收的都是初中毕业或者未毕业的学生,大部分基础较差,学校本着利益第一的态度对学生进行管理,教学模式严重落后于教学需求,教学管理模式不健全,在实验、实践设备上均存在缺失。对管理自身而言,管理手段单一,系统性不强,对中职发展不利。
1.3教师观念落后,制约了教学改革
随着高校的扩招,中职的被认可程度不断降低。无论是社会,还是学生自身,都对中职产生了怀疑。对中职发展而言,这无疑是消极的。经过多年的发展,中职教师不再像以往那样有信心,同时,多数中职教师是该校毕业的优秀学生,中职教师观念落后,对学生管理缺乏必要的方法,甚至放任自流,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专业知识不扎实,无法满足工作的基本需求。另外,教师对于教学改革的认识不深,不能积极推进中职的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效果十分低下,教学内容单调、重复,影响了中职的发展。
2探析如何加强中职实践教学管理
2.1树立科学的中职教育理念
对中职教育而言,首要问题就是改变其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理念是推进中职教学改革的基础,只有在教师认识到中职教育的现状,并积极采取必要的措施,才能确保中职的发展。教师要做到创新能力强,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学,更要关注如何实现教学管理过程。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必要的引导和感化来梳理学生的就业观,使其主动进行练习,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解放思想是我们对中职教育的要求,及时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才能确保中职教学的合理性和先进性。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建立持续发展的理念,树立公平竞争的体制。各中职院校管理应相互学习,讨论,致力于制定一套真正适合中职发展的教学管理模式。
2.2构建中职实践教学的管理机构
对于中职而言,提高学生的素质还需要从结构清晰的教学管理机构入手。中职多年来的发展中,忽视教学管理,学生的整体素质不高,教学气氛不佳。对中职发展而言,只有明确中职的教学特点,并且建立实践管理体系,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才能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中职与高职和高校不同,接收的学生在素质上、基础上都有一定的差别,因此要建立其优势,就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培养一线的操作人才。我国各个行业的专业操作人才均存在缺口。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建立学校、院系和专业之间的层次性的结构体系,可以教务管理为基础,以教学委员会为具体的管理对象,充分利用中职现有的资源实现实践教学以及对教学的评价。对中职实践而言,要始终强调以能力培养为主,致力于形成多层次、多模块的教学体系;致力于建立实训基地,从实际上确保学生的专业能力,确保中职的优势体现。另外,中职还应加强对管理的重视,增加对教师管理、课堂管理和学生管理的投入,以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为目的来完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构建。最后要组织学生进行实践,对学生的实践效果进行评价,评价要具有综合性,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如某些学生的管理能力强,可以在确保实践的前提下,给予其适当的管理任务,为其日后工作打好基础。总之,中职学校应在教务管理的基础上,保证管理的整体性与完善性,明确管理任务,确保管理和教学过程的执行,并且在中职内部形成一种具有独特优势的教学体系,提高教学效率。
2.3构建独立的中职教学管理体系
中职教学管理推动构建,不仅需要独立的理论体系,还要求构建与之相对应的实践体系。中职教育独立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具体思路为:制定与学校发展相符的教学目标,并且根据目标制定总体教学计划和阶段性的教学计划。结合中职自身的教学管理评价标准对其实现过程进行评价和鉴定,在教学中体现出实践的重要性;根据已经制定的教学计划编写教学大纲,明确具体的教学内容,形成独特的教学方法,以便于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和计划性;根据教学的实施情况和学生的反映情况来确保实践,时刻保持教学创新。总之,只有保持每个环节的实施,才能最终推进我国中职院校的课程课堂教学管理。
2.4应用现代化的管理软件
随着网络多媒体的发展,无论是教学还是管理过程,都应积极引进先进的设备,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通过网络的使用,可以征求学生的意见,从而使管理方法更人性化。信息技术可以帮助高职院校建立完善的教务网站,形成并建立中职独特的品牌。通过线上与线下的结合,来推进中职的教学管理,使中职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总之,在中职院校课堂教学管理中,要以开放的眼光,创新的方式,注重实验室的开放与管理。通过实验室的信息网络建立来加强实验管理。实现文件的共享,提高资源的可利用程度,最终确保我国实践教学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
3结语
实践已经证明了中职教学管理改革的重要性,目前我国中职教育的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如何建立具有特色的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是其思考的主要方向。一方面,我们要关注中职教学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差别,在课程和方法的选择上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基础。一方面,从职业能力的提高出发增加实践教学的内容。总之,中职教育的教学管理十分重要,促进其发展就要从根本上入手,对其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贺美珍,郭睿.浅谈中职学校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发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6(8):95-96.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实践
近年来,各大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各大专业的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尤其是工商管理等成本相对较低的专业学生,是其扩招的重点对象。这就使得原本就业形势就严峻的状况更是举步维艰,除此之外,不得不让人注意到的是,当代的企业愈发找不到符合要求的管理人才,而许多高校毕业生对于工商管理的基础知识都无法把握,追根究底,主要是毕业生在管理实践上的机会少之又少,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这也反映了我国高校教育普遍存在的弊端,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并没有寻求一条适合高校教育发展的道路,仍旧以传统的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教学模式。所以,为了解决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不足,必须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方可培养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社会生存。
1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概况
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不断深入教育体系改革,并逐步推广素质教育,而在此背景下,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就应运而生。工商管理专业是管理学科中的基础科目,不仅在高等教育中被普及,据统计,全国设立工商管理专业的高校就有500余所。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我国企业若想在市场经济中,甚至是国际舞台中占领一席之地,就必须重视其管理的创新和培养具有高素质、专业技术技能相对较高的管理人才。所以,为了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我国各大高校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愈发重视起来。我国各大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在其数量和专业结构上都相对较多和长足,然而,市场经济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一味地扩充招生人数,只重视理论知识教育却忽视了对管理人才的实践能力的培养的教学模式已无法再适应当今社会、企业的人才需求。因此,我国各大高校必须重视现行的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去真正地理解当今时代对于实践型人才的需求,并遵循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规律,以此提出新的培养实践性人才的相关举措。
2工商管理专业在实践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忽视实践教学,单一教学内容和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大都以重视对学生的课堂理论教学,无论是何专业大抵如此。而工商管理类专业作为要求有较强实践性的专业,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实践能力更是无法提高。除此之外,大多数的高校没有把握好实践与理论教学的关系,无法正确地认识到实践教学对于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导致大多数高校在实践教学上大都流于形式,只为了教学而教学,没有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规划。而部分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也只是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认为实践教学可有可无,只是将传授理论知识作为教学的主目标。而由于这种普遍存在着的理论重于实践的课堂教学,在日常的教学内容及其形式上就相对单一,其实践配套措施也相对不足。就好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单纯地讲解概念,实践原理,而大多数学生皆是被动地接收知识,并没有真正地打好知识基础。这就导致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能及时地利用理论知识基础,脱离实践的教学模式,自然无法达到教学目标.
2.2设备设施投入不足
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校内和校外两部分,开展相应的校内实践教学离不开完善的基础设备设施和良好的环境氛围,就比如学校开设了相对完善的管理专业的模拟实验室等,这不仅能够为管理专业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更能将实践与理论教学更好地相结合,也为学生在校外的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就目前各大高校的发展来看,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除了部分财经性的院校外,大多数的综合型工商院校并不属于主流学科,这就使得在管理实践设备设施的经费相对不足,相当一部分的工商管理院校在实践教学经费的筹集上皆有较大的缺口,根本无法满足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设备要求,所以,许多的工商管理院校皆以模拟实践或是缩减其建设规模等方式来替代设备软件不足的实践教学,部分学校甚至取消了实践教学,让学生自行去联系企业各自进行实践教学,如此,实践教学效果自然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2.3缺乏一定的企业实践基地
加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企业的实践是尤为重要的,这对于学生往后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企业的工作有其意义所在。然而,就各大高校的校外企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开展来看,仍旧缺乏具有价值和效果的实践基地。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相较于其他专业的学生而言,对其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营销策略等理论知识都是较为抽象的,若是学生不能接触到真实企业的生产运作、不能亲身去体验一个企业是如何发展营销的,那么所学的知识也只是纸上谈兵而已,并不能真正地将其运用和验证,更何谈在企业中适应生存。同时,院校缺乏企业实践基地的另一原因在于企业对于院校合作开展实践基地意愿不高,企业大都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目标,即使与院校联合开办实践教学基地,也只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甚至部分企业带着敷衍性的态度,只注重对学生的实习收费,而对于后续的教学和配合极为忽视,且由于近年来高校的招生数量不断扩充,也导致了高校不能够建立起符合学生需求的校外企业实践教学基地。
3解决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3.1转变观念,规范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首要目标就是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教师、高校管理者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践教学在工商管理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真正地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观念,才能去更好地创造出良好的实践环境。所以,应该不断提高高校对实践教学的认知,并建立起相应的工商管理实践教学规范制度,从根本上转变教学模式,将其理论与实践教学更好地融合,使得实践教学效果显著。不能仅是转变观念,更要在更新观念的基础上加强实践制度建设,建立起相应的配套管理制度,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热情、教师的教学热情,最终保障实践教学顺利开展。
3.2综合资源,科学规划,加快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作为工商管理院校的管理高层不仅要意识到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更要不断综合其校内外的资源,科学合理地规划实践教学,不断加强校内外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对于实践基地的创设,主要分为校内校外两个部分,在进行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时,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理论教学,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工商管理知识,增强记忆感,能够更加深入地去了解。而校外实践基地的创设主要是使学生在校内所学的知识点能够更好地加以运用,在接触企业真实运作的过程中,能够综合所学知识尽快提升自身工作适应能力。所以说,校内与校外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对于校内基地的建设一定要落实到根本,并针对不同学生个体的学习状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尽量满足学生的实践学习需求。而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上,尽量与其具有价值和效果的企业的相合作,建立起能够帮助学生学到知识,增强实践能力的实践基地,拒绝流于形式,只注重利润的企业合作,以免耽误学生的实践机会。所以,只有加强校内外的实践教学,让学生更好地去实习工作,才能让学生在未来更好地适应企业工作,在增强对企业管理认知的同时,也为了适应社会而打下良好的实践能力基础及其专业技能水平。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在实践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其工商管理教学的主要领路者,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效果如何与教师的授课能力逃脱不开。高校授课老师若是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工商管理理论教学,这对于学生在校内外的实践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然而,部分高校的工商管理教师并没有实际的企业实践经验,大都只局限于理论知识,和对企业表面的认知,所以,各大高校在认识这一现状的同时,就应该不断加强其对师资队伍的培训、建设,在与企业建立联系时,也应该适当地加强其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对企业生产运作等方面的了解。比如在不影响教师正常授课的前提下,组织教师去相关企业进行体验和学习,加强教师对企业的了解,不断积累自身的经验,并将其所学经验与其理论教学相结合,如此,管理教学才不会只局限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又或者是学校可以联系企业进行校内讲座的开展,让授课教师与其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交流沟通,最终教师将所累积的经验、接触到企业管理的相关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真正地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增强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
4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更好的学习方式不是埋头苦读理论,而是真实地去接触具体的实践过程,而这个过程的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开办的质量效果如何。实践教学的开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加强学校、企业、教师及其学生等各方面的联系沟通,才能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所以,各大高校应重视起工商管理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地完善其师资队伍建设及其更新教学观念等,如此,才能真正地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实践能力强的工商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战丽娜,魏丽英.普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以《组织行为学》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4(20).
[2]颜实,韩丽萍.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析[J].江苏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14(6).
[3]魏筱沁.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新模式探索[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