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融资性贸易特征

融资性贸易特征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02 15:11:3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融资性贸易特征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融资性贸易特征

第1篇

关键词: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

1 国内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国际贸易融资授信额度管理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大多把国际贸易融资纳入客户统一授信管理。在统一授信管理下,银行往往会根据客户的资信情况、财务状况等为客户核定一个最高综合授信额度,并按授信业务品种的不同为客户核定一个分项授信额度。但是从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新生力量——贸易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由于普遍规模较小,这种状况使得各行传统的企业财务技术分析对其授信额度测算的指导意义大打折扣。而中、小企业方面,虽然不考虑报表情况,但是只注重有效房产抵押。可以看出,国内商业银行在对待贸易型企业、小企业贸易融资方面选择的策略大多过于简单,没有跟上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节拍”。

另外,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审批方式与传统授信审批方式及审批重点缺少差别,时效性较弱且不能满足业务需求,授信额度一旦核定,则一年内仅仅简单地在额度内办理业务,而非根据企业的经营变化随时调整授信额度;而且缺乏有效的贷后管理,没有充分利用贸易融资的特点,加强资金流和货物流的配套管理。

1.2 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匮乏

传统的信贷评估模式下,国内银行只注重企业自身的财务能力,缺少对企业贸易背景和上下游情况的前期调查。目前支行客户经理极少到企业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对企业的了解只停留在企业所提供的资料上,尤其对上下游企业经营情况的了解更是匮乏,有的甚至对进口货物的用途也不甚了解,如此信息的不对称,将对各行的融资带来极大的风险。

1.3 缺少针对性的贸易融资贷后管理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尚没有针对贸易融资业务的贷后管理办法,目前多数客户经理仍按照传统的贷后管理模式对贸易融资业务进行贷后管理。这会产生两种风险:其一,一旦企业发生违约,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货物可能已经被企业处理掉;其二,即使银行手中掌握物权,但是缺少物权处置的能力和经验,最终只能通过追索担保的方式进行财产保全,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而实际上贸易融资业务的特点就是以其业务流程本身进行风险防范,在加强对贸易融资企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定期审核的同时,特别强调结合贸易融资的业务特性进行贷后管理。另外,在贷后管理方面,国际业务人员和信贷管理人员责任界定不清,容易出现相互推诿现象。

2 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控制措施建议

2.1 建立适应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信贷管理模式

贸易融资业务时效性强,快捷的审批流程是是否能够获得业务的关键。贸易融资业务更应注重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和贸易的连续性,信用记录、交易对手、银行的贷后管理和操作手续等情况的审查,并关注贸易过程所产生的销售收入,以及期限严格与贸易周期匹配等。将贸易融资授信额度作为参考数值,根据业务本身特点,对贸易融资业务实施全面动态化管理。

(1)授信额度的评定不只注重财务报表的某些传统指标,可以以应收账款周转率等这类更能体现贸易型企业业务特性的财务指标作为测算企业授信额度的标准;

(2)加强贸易融资授信额度评级的时效性和灵活性。针对进口商品价格波动较快的特点,改变以往一年一评审的思路,可为半年一评,也可每季一评,中途可以随时追加或减少授信额度;更为灵活的可通过参与企业贸易流程的制定以及货权控制,给予客户临时的单笔授信。在受理贸易融资业务的时候,需要将在静态数据基础上核定的授信额度作为参考值,对贸易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进行动态化的审查。授信额度应该是银行对企业各项融资和担保的风险控制上限,而不是努力争取达到的风险暴露目标。

鉴于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的不确定性,以及复杂的贸易背景和票据交割背景,对于贸易融资业务的审查必须坚持动态化原则。如果简单地使用授信额度,不考虑企业自身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最终会把自己逼迫到被动的地位。

2.2 加强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有效监控贸易全流程的物流和资金流

(1)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对于贸易融资的风险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贸易真实性、上下游情况以及交易价格的调查,有助于银行切实了解企业贸易融资的背景,对风险进行有效掌控。

加强贸易背景审核。对客户的生产经营情况掌握得越全面,银行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越轻,越有利于银行降低业务风险。客户经理要经常走访客户,掌握客户所经营的主营业务,了解进口商品的市场行情,熟悉国内外贸易政策以及国际

上非关税壁垒等行业动态,掌握贸易融资业务的潜在风险。

(2)国际贸易融资自身的有偿性是区别于一般贷款的最大特征,就单个企业而言,其主要银行往往面对的只是贸易流的一端,而试图仅从贸易流的一端来把握整个贸易过程显然是徒劳的,那样就不得不将单个企业本身的经营状况作为主要的考察依据。如今,随着商业银行国际化脚步的进一步加快,使得银行有能力和条件利用贸易流的特征和封闭管理的手段,通过境内外机构的合作,监控进出口双方,把握贸易过程中的货物流、资金流等,从而达到防范风险和提高整体收益的目的。

2.3 强化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贷后管理

(1)在坚持动态审批的基础上,根据每一种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贷后动态跟踪和管理制度非常有必要。这种制度的建立,至少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对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动态监控,包括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企业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跟踪;二是一旦发生风险,或者确定即将发生风险时,要建立起应急方案,关键在于要尽可能地保全银行资产不受或少受损失。

(2)贸易融资对银行来说能够掌握相关的货权。因此掌握货权在贸易融资中极为关键,而对货物的监控,银行有人力、物力不能及的地方,因此可考虑引入第三方监管,代银行进行质押物的监管,这是控制风险的关键。

(3)加强行内的联动机制,防范潜在风险。若贸易的进出口双方都在同一银行办理业务,通过行内的联动机制有利于银行及时了解上下游企业情况,准确判断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同时一旦贸易双方出现资信风险,及早采取措施、排查堵漏;协调各方面力量,合理分工,互相配合,上下联动。

第2篇

关键词:贸易融资;进出口贸易;国有企业;中小企业

一、引言

当前中国已经跃居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和第一贸易大国,但我国企业普遍面临资金短缺问题,而进出口融资业务能较好地缓解企业的这一困境。一方面,贸易融资由于具有企业占用自有资金少,相比于其他融资方式准入门槛低、融资成本低、灵活性高、自我偿付性好及收益高等优点,其作为一种新的融通资金的方式受到越来越多金融机构及进口商的关注和使用。另一方面,随着人民币作为国际结算货币地位的提升,以及中国资本账户的开放,贸易融资在金融机构对企业的融资业务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除此之外,对于企业来讲,利用进口贸易融资方式进行企业经营具有一定的优势。企业获取的进口贸易融资属于债务性融资,其与传统的企业负债融资存在一定的区别。从金融机构的角度看,随着中国出口商品、服务结构不断丰富和提升,对汇率避险等各项需求不断提高,中国金融机构需要不断提供能满足企业汇率避险、开展新业务和长期业务的贸易融资新产品。随着传统信贷市场竞争日趋饱和,贸易融资成为中外资银行争相切入的市场热点,谁能尽快抢占这一新兴市场,就能取得未来业务发展的竞争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发展迅速。从出口的主体看,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出口的大部分贡献来自于外资企业,其次是国有企业。但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虽然当前外资企业的出口份额仍然接近50%(见图),但其份额与国有企业类似,呈现下降的趋势,而其他类型的企业(主要为中小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等)的份额增长明显。

但中小企业最大的特点是规模小,企业资产质量不高,这部分企业在进行常规的融资,如打包放款、信用证下的押汇等,在我国当前的银行体系下很难得到贷款,这显然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十分不利。因而探讨我国当前的贸易融资体系及企业进出口融资需求中所面临的问题,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拟在对当前我国贸易融资业务发展规模进行估算的基础上,分别从企业出口和进口两个角度总结我国贸易融资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剖析其原因,进而提出政策建议。

二、我国贸易融资体系构成及业务规模估算

1.我国贸易融资体系的构成

从业务供给的角度看,中国现行贸易融资体系划分为商业性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及中国农业银行)与政策性金融机构(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两个部分,前者在数量上构成了贸易融资业务的主体,但后者对前者有着重要的支持作用。通过直接投入和降低特定业务的成本,政策性融资引导着商业性融资的方向和数量。特别是在大宗、长期和政治性、商业性风险较高的领域,政策性融资实际上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

2.对我国贸易融资业务规模的估算

估算中国贸易融资总体规模的主要依据是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机构外汇信贷收支表》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的《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对依据《金融机构外汇信贷收支表》,简便的估算办法是在资金运用方项目中剔除委托贷款项目,剩余部分即近似地视之为贸易融资业务。以此计算,2012年12月,中国金融机构外汇贸易融资业务规模存量为6835.57亿美元。但这一估算方法得出的结果是存量数据,而非全年业务流量数据,且存在两项误差:第一,外汇贷款未必都是属于贸易融资;第二,由于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业务迅速发展,与此相应的人民币贸易融资规模也突飞猛进,仅仅考虑外汇信贷业务,可能低估中国贸易融资业务规模。基于此,我们进一步利用《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资本和金融项目中的“其它投资”项下的“贷款”项目来补充性地推测我国贸易融资规模。根据定义,在资产项下,借方表示资产增加,贷方表示资产减少;“贷款”项目的借方表示我国金融机构以贷款和拆放等形式对外资产增加,贷方表示减少。在负债项下,贷方表示负债增加,借方表示负债减少,“贷款”项目指我国机构借入的各类贷款,如外国政府贷款、国际组织贷款、国外银行贷款和卖方信贷,其中贷方表示新增额,借方表示还本金额。在《2012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上,资产项下,贷款贷方244亿美元,借方897亿美元,其中长期贷款贷方568亿美元,短期贷款贷方243亿美元,借方329亿美元。负债项下,贷款贷方6480 亿美元,借方6448亿美元,其中长期贷款贷方643亿美元,借方440亿美元,短期贷款贷方5937亿美元,借方6207亿美元。

三、我国贸易融资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伴随我国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国内各商业银行的贸易融资品种日益丰富。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一些业务品种发展很快。而另一些业务品种,由于未得到进一步开发,处于停滞状态,导致很多需要贸易融资的企业得不到资金。这种结果的出现究竟是如何造成的?笔者认为既有银行层面的原因,也有来自企业自身的原因。

从供给角度看,尽管我国银行提供的贸易融资工具层出不穷,但是由于对这些融资工具的认识可能过于表面化,因此,很可能会导致在产品设计上未能充分考虑到产品的风险特征,或者表现在未能对贸易融资业务进行充分了解、操作环节复杂。并且风险的管理需要银行能够在各个层面以及各个部门的密切协作,而我国银行业在风险控制方面能够采用的技术还是相对比较落后,大多数是采用行政命令,或是对风险大小的识别仅仅停留在主观推测上,而采用量化标准以及数理模型等先进的技术上还很欠缺,因而难以形成对风险更好的监测。而来自银行供给层面导致外贸企业的出口融资困难对所有类型的企业都是适用的,只不过对中小企业的约束效应更强。

从需求主体看,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在出口融资方面也受制于自身缺陷的约束。由于外资企业既可以利用国内银行的融资,同时又能够有效地接触国际金融市场这样的天然优势,导致外资企业的融资约束问题相对于国内的外贸企业来说小很多。因此,下文主要从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的角度分析我国企业出口融资面临的主要约束。

1.国有企业

从历史角度来看,我国国有外贸企业经历了从纯粹依靠国家赋予的垄断权力到逐渐参与市场竞争这样的经营环境的变化。但是这样的变化最终导致的是国有外贸企业占出口的份额逐渐下降。首先,国有企业以往通过国家政策,几乎是在完全垄断的环境下经营,很少会遇到竞争对手。但是这种模式下成长的企业往往经营结构单一,很多是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统购统销的。其次,我国国有外贸企业尽管发展较早,但是总体来看,企业的规模并不庞大且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低,因而缺乏市场竞争力。最后,国有外贸企业的战略定位不够清晰。国有外贸企业的战略定位主要依赖领导的意志,而这些领导通常是由政府任免的,因此领导的频繁变动会直接影响到企业以后的发展,很难形成长期的战略定位。

因此,我国国有外贸企业存在的融资问题,并不是在于融资约束方面,而是在于如何更加有效的利用融资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国有外贸企业如何才能更好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2.中小企业

在我国企业总数中,中小企业占比超过99%,对我国的GDP的贡献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超过50%,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而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在各国都存在。同样,在我国由于中小企业占据了对外贸易的较大比例,因此中小企业出口贸易融资困难司空见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外向型发展战略,外贸企业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但是外贸企业由于自有资金缺乏,因而有较强的融资需求,而且基本上是通过银行渠道融资。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外部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的占80%。但是由于自身经营中存在多种问题,实际上这些企业处于融资难的艰难困境。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出口融资所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小外贸企业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且融资渠道单一

在企业内部,由于不具备国有大型企业或者外资企业那样的实力,中小外贸企业更加缺少高素质的既懂管理又懂得外销的专业人才。并且企业一方面是经营理念上比较落后,人才梯队递补不上。另一方面是由于之前从事的仅仅是比较低端的外贸业务,短期内很难进行业务转型,也很难适应银行提供的各种对于贸易融资的金融工具。在此环境下,这些外贸企业实际上是自身素质束缚了企业的融资需求。同时,我国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不高,间接融资比重占比过高(很多小企业甚至是通过民间借贷的形式),中小企业在国内都很难实现直接在资本市场融资,更不要说到国际金融市场进行贸易融资。

(2)中小外贸企业自身规模不大,信用程度不高

整体上看,我国进行对外贸易企业的进入门槛是比较低的。这在有利于我国出口增长的同时,却带来了整体出口企业规模较小的结果。从而普遍存在较大的银行融资需求,然而由于规模较小,缺乏用于抵质押的资产,很难满足银行的担保要求。同时,规模小、资质不高也导致了企业的偿债能力低,有些小型外贸企业还款的意愿并不高,很多企业甚至钻出口鼓励政策的漏洞,变相套取银行的贷款,最终导致银行对这些外贸企业提供融资便利的意愿降低。

另一方面,中小外贸企业尤其是小企业的财务制度的透明性不高,因而对于银行来说,通过直接的审查企业的财务信息从而向企业发放贷款这样的渠道并不通畅。财务信息的不透明,再加上企业本身在自己的信用体系的维护上也缺乏相应的记录。所有这些信息不对称最终都会相应的增加银行的交易成本,因而对于像贸易融资这种更多的体现短期融资金融服务,便难以顺利进行。从而,中小企业的出口贸易融资渠道会最终受阻。

(3)中小外贸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经营风险较高

从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大多数中小外贸企业较少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这主要是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以及其发展过程决定的。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起步较晚,尤其是小型的外贸企业部分是内销企业转变过来的,部分是从沿海省份小作坊式的企业演变而来的。因此,这些企业大都内控制度不完善,基本上没有形成科学的质量、成本等管理保障体系,对先进的管理方式和手段了解甚少,同时企业的组织架构松散。因而,相对于大型的国企外贸公司和外资企业,中小外贸企业有更高的经营环境风险,很多银行并不愿意将自己暴露在潜在的风险之中,于是这也间接地导致中小外贸企业的融资困难。

四、对促进我国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政策建议

上文的分析表明,相对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来说,我国中小型企业面临的贸易融资需求最强烈,但同时也是最难以得到贸易融资的企业。银行作为出口贸易融资的主要供给方,存在审批程序较多、产品设计未能充分考虑风险特征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我国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因此,如何更加有效的推动贸易融资的发展,需要从企业和银行两方面予以解决,当然中小企业的贸易融资更多的需要从自身素质、信用体系建设和企业组织架构等方面加以提高。具体而言,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我国贸易融资发展较发达国家起步晚,贸易融资的产品种类及风险分担技术还处于摸索阶段,金融机构所使用的进口贸易融资方式比较单一。因此应当对商业银行相关从业人员进行相关国际先进进口贸易融资业务培训,针对企业的实际需求更加灵活有效地利用进口贸易融资业务,最大程度地满足目前我国企业对于进口贸易融资的需求,提高银行发展的国际化水平。

(2)完善中小企业自身建设,提高企业人员的专业业务素质,进一步规范企业会计及财务制度。在企业信用方面,企业应该着力树立自己的信用意识,逐步提高自身的资信度,有所取舍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进口贸易融资方式。

(3)国家在宏观政策支持方面应当加大对于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结合目前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可以在扶持中小企业的决策中有所偏移,使中小企业也能更好地享有相关的金融服务。另外,建立及时、快速、通畅的“政府―企业直通式”的政策传输渠道,更好地贯彻政府政策的实施。国家还应该进一步加强中国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对于中小企业进口贸易融资的优先支持力度。

(4)金融机构在部分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建立联合的信用信息征集和信用评价体系,并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体系。

(5)我国应该充分借鉴国际上优秀的贸易融资发展经验,有选择地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贸易融资发展模式,同时应该建立健全关于国际贸易融资的相关法律法规,尽量避免由于“虚假贸易融资”导致大量的热钱流入,保证我国贸易融资健康快速的发展。

(6)目前我国企业面临着利率高、货币紧缩及人民币升级压力的宏观经济环境,给企业发展带来一系列的发展难题,银行方面可以尝试适当地降低或者减免部分贸易融资费用,鼓励更多的企业充分利用这一融资模式,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勇兵,蒋灵多.外资参与、融资约束与企业生存――来自中国微观企业的证据[J].投资研究,2012,06:65-78.

[2]赛学军.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问题及对策[J].浙江金融,2007,05:19-20.

[3]宋本帅,刁节文.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机遇和挑战[J].金融与经济,2010,04:85-87.

第3篇

[关键词]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

国际贸易融资是银行围绕着国际结算的各个环节为进出口商提供的资金便利的总和。贸易融资具有高流动性、短期性和重复性的特点,强调操作控制,有利于形成银行与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与其他信贷业务不同的是,国际贸易融资集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于一身,无论对银行还是对进出口企业均有着积极的影响,已成为许多国际性银行的主要业务之一。

然而国际贸易融资由于涉及了信用担保和资产业务,不仅存在风险,而且依业务的不同,风险的高低也有所区别,存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单据风险、运输风险和政治风险等。因此,在扩大国际贸易融资规模的同时,必须建立风险防范体系,采取有效的手段控制风险。而我国国内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控制方面主要还是沿用传统信贷的模式,即注重企业的财务实力、担保方式、企业规模、净资产、负债率、赢利能力、现金流等指标的考核。还款来源主要是企业利润、综合现金流、新的负债等。长期以传统信贷的思维和方法来控制贸易融资风险,会产生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国内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方面存在主要问题

1.国际贸易融资授信额度管理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大多把国际贸易融资纳入客户统一授信管理。在统一授信管理下,银行往往会根据客户的资信情况、财务状况等为客户核定一个最高综合授信额度,并按授信业务品种的不同为客户核定一个分项授信额度。但是从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新生力量——贸易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由于普遍规模较小,这种状况使得各行传统的企业财务技术分析对其授信额度测算的指导意义大打折扣。而中、小企业方面,虽然不考虑报表情况,但是只注重有效房产抵押。可以看出,国内商业银行在对待贸易型企业、小企业贸易融资方面选择的策略大多过于简单,没有跟上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节拍”。

另外,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审批方式与传统授信审批方式及审批重点缺少差别,时效性较弱不能满足业务需求,授信额度一旦核定,则一年内仅仅简单的在额度内办理业务,而非根据企业的经营变化随时调整授信额度;而且缺乏有效的贷后管理,没有充分利用贸易融资的特点,加强资金流和货物流的配套管理。

2.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匮乏

传统的信贷评估模式下,国内银行只注重企业自身的财务能力,缺少对企业贸易背景和上下游情况的前期调查。目前支行客户经理极少到企业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对企业的了解只停留在企业所提供的资料上,尤其对上下游企业经营情况的了解更是匮乏,有的甚至对进口货物的用途也不甚了解,如此信息的不对称,将对各行的融资带来极大的风险。

3.缺少针对性的贸易融资贷后管理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尚没有针对贸易融资业务的贷后管理办法,目前多数客户经理仍按照传统的贷后管理模式对贸易融资业务进行贷后管理。这会产生两种风险:其一,一旦企业发生违约,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货物可能已经被企业处置掉;其二,即使银行手中掌握物权,但是缺少物权处置的能力和经验,最终只能通过追索担保的方式进行财产保全,处于比较被动局面。而实际上贸易融资业务的特点就是以其业务流程本身进行风险防范,在加强对贸易融资企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定期审核的同时,特别强调结合贸易融资的业务特性进行贷后管理。另一方面,在贷后管理方面,国际业务人员和信贷管理人员责任界定不清,容易出现相互推诿现象。

二、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控制措施建议

1.建立适应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信贷管理模式

贸易融资业务时效性强,快捷的审批流程是是否能够获得业务的关键。贸易融资业务更应注重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和贸易的连续性,信用记录、交易对手、银行的贷后管理和操作手续等情况的审查,并关注贸易过程所产生的销售收入,以及期限严格与贸易周期匹配等。将贸易融资授信额度作为参考数值,根据业务本身特点,对贸易融资业务实施全面动态化管理。

(1)授信额度的评定不只注重财务报表的某些传统指标,可以以应收帐款周转率等这类更能体现贸易型企业业务特性的财务指标作为测算企业授信额度的标准;

(2)加强贸易融资授信额度评级的时效性和灵活性。针对进口商品价格波动较快的特点,改变以往一年一评审的思路,可为半年一评,也可每季一评,中途可以随时追加或减少授信额度;更为灵活的可通过参与企业贸易流程的制定以及货权控制,给予客户临时的单笔授信。在受理贸易融资业务的时候,需要将在静态数据基础上核定的授信额度作为参考值,对贸易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进行动态化的审查。授信额度应该是银行对企业各项融资和担保的风险控制上限,而不是努力争取达到的风险暴露目标。

鉴于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的不确定性,以及复杂的贸易背景和票据交割背景,对于贸易融资业务的审查必须坚持动态化原则。如果简单地使用授信额度,不考虑企业自身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最终会把自己逼迫到被动的地位。

2.加强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有效监控贸易全流程的物流和资金流。

(1)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对于贸易融资的风险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贸易真实性、上下游情况以及交易价格的调查,有助于银行切实了解企业贸易融资的背景,将风险进行有效掌控。

加强贸易背景审核。对客户的生产经营情况掌握得越全面,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越轻,越有利于银行降低业务风险。客户经理要经常走访客户,掌握客户所经营的主营业务,了解进口商品的市场行情,熟悉国内外贸易政策以及国际上非关税壁垒等行业动态,掌握贸易融资业务的潜在风险。

(2)国际贸易融资自身的有偿性是区别于一般贷款的最大特征,就单个企业而言,其主要银行往往面对的只是贸易流的一端,而试图仅从贸易流的一端来把握整个贸易过程显然是徒劳的,那样就不得不将单个企业本身的经营状况作为主要的考察依据。如今,随着商业银行国际化脚步的进一步加快,使得银行有能力和条件利用贸易流的特征和封闭管理的手段,通过境内外机构的合作,监控进出口双方,把握贸易过程中的货物流、资金流等,从而达到防范风险和提高整体收益的目的。

3.强化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贷后管理

(1)在坚持动态审批的基础上,根据每一种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贷后动态跟踪和管理制度非常有必要。这种制度的建立,至少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对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动态监控,包括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企业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跟踪;二是一旦发生风险,或者确定即将发生风险时,要建立起应急方案,关键在于要尽可能的保全银行资产不受或少受损失。

(2)贸易融资对银行来说能够掌握相关的货权。因此掌握货权在贸易融资中极为关键,而对货物的监控,银行有人力物力不能及的地方,因此可考虑引入第三方监管,代银行进行质押物的监管,这是控制风险的关键。银行还要考察企业本身的信用以及质押物的变现能力,一旦货物价格波动较大,应要求企业追加开证保证金或银行及时处置质押货物。

(3)加强行内的联动机制,防范潜在风险。若贸易的进出口双方都在同一银行办理业务,通过行内的联动机制有利于银行及时了解上下游企业情况,准确判断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同时一旦贸易双方出现资信风险,及早采取措施、排查堵漏;协调各方面力量,合理分工,互相配合,上下联动。

4.加大业务培训力度,提升风险掌控能力

加强国际业务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岗位轮训,并积极做好与信贷管理、公司业务、个人金融业务、资产风险管理等部门的联合培训,努力培养真正符合国内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要将客户经理对贸易融资的前期调查形成制度化,同时加强对银行客户经理的国际业务培训,尽快制定考核客户经理国际业务知识与能力的办法,提高银行客户经理国际业务专业技能和风险防范意识。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贸易融资 属性 分拆 组合

一、贸易融资产品的属性界定

(一)贸易融资产品的收益性

利润最大化是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其收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贸易融资的直接收益,即利息净收入,利率的制定一般要体现银行收益与风险的平衡,是以某种基准利率加上一个LIBOR,其中基准利率反应的是银行的基本收益,而LIBOR则反应该笔业务中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大小;二是中间业务收益,即因贸易融资而派生的国内和国际结算业务、结售汇业务而获得的手续费收入;三是其他收益,如因进口开证、开立保函业务而产生的保证金存款和资金收益,以及贸易融资使企业对外贸易量扩大,从而增加该企业的国外客户通过银行进行资信调查所带来的收益增加等。不同的商业银行应该对不同的贸易融资产品根据其特性制定不同的利率及收费标准,但是总的来说,高风险、低流动性的融资产品具有较高的收益性。

(二)贸易融资产品的风险性

商业银行要从贸易融资产品或其他金融产品中获得收益,必须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而且高收益必然面临高风险。从某种意义上说贸易融资其实就是一个风险转嫁的过程。这些风险主要包括:银行客户的信用风险;利率、汇率、价格波动引起的市场风险,银行流动资产不满足支付需要产生的流动性风险;银行因人为失误和意外事故引发的操作风险;银行正常经营的业务与法律法规不适应产生的法律风险;以及国家贸易政策变动可能使银行面临的政策和行业风险等。不同的贸易融资产品面临的风险点不同,而正是这种差异性向市场提供了可选择的机会。同时商业银行在进行业务创新时也会根据每种产品的不同风险属性进行权衡。

(三)贸易融资产品的流动性

贸易融资产品的流动性主要指融资产品的变现能力,即贷款转化成实际拥有的现金资产的能力,其主要衡量标准是融资产品的期限。一般地,风险大的融资业务期限也相应较长。

二、构建贸易融资新产品

(一)贸易融资类业务之间的分拆组合

以上介绍了融资产品的“三性”,银行在创新融资产品组合时,根据各种融资产品“三性”所存在的差别,权衡收益与风险,找到其中的平衡点,在满足进出口商的融资需求的情况下,控制银行风险,并获取最大利润。商业银行在进行融资产品创新时,要结合市场需求在创新空间内寻找出符合的产品进行设计,其“分拆”与“组合”的过程不是几种业务简单的“叠加”,而是根据实际需要,满足融资商各个贸易阶段的资金运转,使所设计产品更容易被市场所接受,下面将构建几种融资创新的产品。

1、背对背信用证与进口押汇

进口商要想申请开立信用证,必须通过向开证行缴纳保证金提供一定的抵押或质押,但在实际运作中,很多进口商因自身资金周转困难不想缴纳全额保证金,或者缺乏有效的抵押质押担保无法获得银行的授信额度,但这些企业往往有以自身为受益人的、并经开证行或其指定银行承付的远期信用证项下的应收账款票据,他们希望能通过抵押该信用证项下的应收账款申请开证或续做押汇,从而也避免了授信额度的约束。面对这一需求,银行需要做的就是找出这种新的需求产品可以由哪两种或几有融资产品分拆组合而成。不难发现,背对背信用证开证就是进口商向开证行提供以自身为受益人的信用证作为抵押,申请对外开立信用证。另一方面,在单纯的信用证额度下,单据送达开证行时,进口商必须付款才能取得提货单据,但很多时候进口商资金周转不开,需要银行先行付款,此时,融资商可以通过申请进口押汇的方式解决资金困难。将背对背信和进口押汇进行属性分拆与组合可以有效填补这一市场空白。

在这里银行需要考虑收益性和风险性两种属性。创新产品的约束条件为:以风险系数衡量各自的风险,以各自的利息率衡量收益;不能占用进口商的授信额度,且进口商不需要缴纳全额保证金。若仅以信用证项下的应收账款票据作抵押,其风险性要比单独地背对背开证和进口押汇都要大,根据高风险高收益的原则,应该给新产品制定一个比背对背信用证和进口押汇都要高的利息率。结合市场需求和银行的实际操作需要寻找出风险与收益的创新平衡点。这样,通过对背对背信用证和进口押汇的收益和风险属性进行“分拆”和“组合”,有效填补了市场上对于抵押信用证项下应收账款作进口押汇的融资需求。找出这样一个创新点之后就需要对该创新产品的流程进行设计。根据背对背信用证和进口押汇的业务流程,结合实际操作,构建该种融资组合的业务流程如图1。

图1中,首先进出口商之间签订商务买卖合同,双方决定用信用证结算。但进口商面临授信瓶颈,并因为资金周转紧张无法提供全额开证保证金,希望用以自身为受益人的经开证行承付的远期信用证项下应收账款票据作为抵押,申请对外开立信用证;随后银行为该出口商免保证金且不占用其授信额度的情况下为其开立了信用证,提交给出口商行;出口商行将信用证交给出口商后换回所需单据并送达开证行;进口商此时由于资金周转紧张无法付款赎单,于是向银行提交货权单据并签订进口押汇协议,申请进口押汇;银行先行对外付款,押汇期间控制货权。这样面临授信瓶颈的进口商不但获得了融资服务,还盘活了应收帐款,降低资金成本,从而促进业务发展。

2、打包放款与出口保理

出口保理是商业银行为出口商提供的装运后融资,其主要优势为无追索权地融资,融通资金一般不超过发票金额80%。而在大型设备或工程项目的贸易中,出口商在备货期间便需要大量资金,往往出现资金周转困难,这就需要商业银行能够提供装运前的备货融资。打包放款恰恰能满足装运前的融资。将二者结合起来,可以同时解决出口商货物装运前与装运后的资金融通问题。单纯依靠国外银行开具的信用证进行打包放款融资对于出口地银行的风险是较大的,而在出口保理协议下叙做打包放款业务不但可以获得额外收益,还可以通过资信调查和出口保理协议的约束降低单纯打包放款融资的风险。而在打包贷款融资下做出口保理业务也可以更有效地保证还款收款,提高了融资的流动性。构建该种融资组合的业务流程如图2。

图2中,银行对申请融资的出口商进行资信调查,在确定出口商的资信良好的情况下,与出口商签订《出口保理服务协议》并授予其一定的信用风险担保额度;与此同时,出口商因备货过程中资金周转困难向出口银行申请打包放款;银行在保理协议下与出口商签订打包放款协议,为其提供装运前融资;发货后,出口商向银行提交出口货物项下全套单据,审核无误后,银行向其提供出口国际保理预付款融资。

(二)融资业务与外汇资金产品的分拆组合

在人民币升值的普遍预期下,如果我国出口商在未来有美元应收账款,而到期收汇时人民币按预期升值,那么该出口商就面临汇率风险造成的损失;对于进口商来说,如果它未来有欧元应付账款,到期付款时人民币对欧元贬值,那么该进口商要付更多的人民币,无疑也要遭受很大的损失。而如果将贸易融资产品与外汇资金产品进行组合就能有效规避融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汇率风险。

1、进口押汇与远期结售汇业务

首先看市场需求,进口融资付汇的过程中会面临汇率风险,所以需要一种规避汇率的工具来降低进口融资的风险;其次,分析现存各种融资工具和规避汇率风险工具的属性和特点,找出对其中哪两种或哪几种进行分拆和组合可以满足这种需求。在本例中,进口押汇可以有效解决进口商因资金周转困难无法及时付款的问题,而远期结售汇具有汇率风险规避和价差收益的属性,所以在这里我们选择将进口贸易融资业务与远期结售汇业务相结合。具体操作办法如下:企业在进口付汇时,以全额人民币保证金或人民币存单质押,向银行申请进口押汇,同时叙做同等期限的远期美元售汇业务,融资到期后企业用质押在该行的人民币资金购汇偿还融资款项,由于提前锁定了汇率,进口商可以有效规避风险,从而节约购汇成本。(如图3)

(三)融资业务与保险产品的分拆组合

以上介绍了保险产品在防灾减损方面的作用,尤其介绍了出口信用保险,随着全球贸易的蓬勃发展,企业对信用保险项下融资业务的需求日益增加,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银行能够对其在信用保险项下的应收账款提供融资,以达到加快资金周转以及规避汇率风险的目的。了解了客户需求,接下来就要看现有的产品中哪些可能通过属性“分拆”重新“组合”成所需要的产品,通过上面介绍我们知道出口贸易融资主要解决出口商的融资问题,而出口信用保险主要起到防范风险的目的,所以可以通过这二者的结合创新出一种新的融资产品。

具体的操作过程如图4所示:出口商向保险公司投保了出口信用保险,保险公司向出口商出具了保险单,且出口商己在保险公司规定的时限内做了出口申报并缴纳了保费,签订了赔款转让协议或已向保险公司出具了赔款转让授权书,保险公司就赔款转让事宜向出口商和融资行进行书面确认。商业银行对己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出口业务,凭出口商提供的出口单据、投保出口信用险的有关凭证和赔款转让协议等,向出口商提供资金融通业务。企业在投保后,即将保单赔偿受益权转让给了融资行,这样可有效规避商业风险和国家风险,提前将应收账款转换为流动资金,减少资金占压,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自身信用等级,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红艳.浅议结构贸易融资及应用.经营管理,2002(3)

[2]黄海宁.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创新趋势.新金融.2006,(11):36一40

第5篇

国际、国内贸易融资关系的特点

在人们的传统概念中,贸易融资指的便是国际贸易融资,其实不然。贸易本身就包括了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贸易融资自然也包括了国际贸易融资和国内贸易融资,二者有区别,但又密切联系。二者的区别体现在业务背景,产品种类,行业惯例,发展水平等诸多方面。二者之间的联系则有以下特点

从本质看:同根同源。不论是国际贸易融资还是国内贸易融资,本质上都是银行基于真实交易背景,以交易项下款项回笼为还款来源,按交易金额的一定比例给予客户的短期资金融通或信用支持服务。二者都具备“自偿性”这一最重要的本质特征。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和国内贸易融资在产品的开发和推广,组织架构设计和人员安排、业务流程,管理制度等方面基本上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呈现出相互独立,各自为政的现状。

从趋势看:相互融合。国际,国内贸易融资的同质性决定其必然走向融合,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进一步推进了其融合进程。近年来,在借鉴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国内保理、国内信用证,应收账款融资等国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相当迅速。不少银行也开始对国际,国内贸易融资进行整台。如,部分商业银行将国内保理,国内信用证等国内贸易融资业务与国际贸易融资归口到同一部门管理;某银行采用不同于当地同业做法,将本外币保函业务全部集中至一个业务团队办理,广东发展银行、民生银行等则直接设立贸易融资部,整合本外币贸易融资。

推进国际、国内贸易融资一体化的发展措施

业务发展是业务资源有效组合而产生的结果。通过整合人才,产品客户、组织,流程等有形或无形的资源,可以促进国际、国内贸易融资一体化发展。

人才资源整合。精通本外币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是实现国际、国内贸易融资一体化发展的根本保障。银行应当对现有的从事国际、国内贸易融资的从业人员进行整合,具体来讲,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在人员选拔时要充分考虑未来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将合适的人员安排到贸易融资岗位;

二是加大培训力度,培训内容应同时覆盖国际、国内贸易融资领域;

三是加强国际和国内贸易融资人才的相互交流;

四是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政策引导客户经理、产品经理全面发展,做到国际,国内贸易融资两手一起抓,两手都要硬;

五是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尽早建立统一的贸易融资人才队伍,真正从机制上为国际、国内贸易融资的一体化发展提供保障。

产品资源整合。国际贸易融资已经拥有较为完整的产品体系,涵盖交易链条的各个环节。国内贸易融资尽管发展较慢,但产品线也日渐丰富,其中有许多产品与国际贸易融资都是相似甚至是雷同的。换言之,国际贸易融资和国内贸易融资存在大量产品交叉的情况,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客户乃至银行客户经理在产品认识上的混乱,甚至还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以某银行的供应链融资产品为例,既有国际业务部门推出的供应链融资产品体系,也有公司业务部门推出的供应链融资产品体系,二者有大量产品在功能和目标客户上都是重叠的,甚至连名称都极为相似,但产品却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有不同的运作体系,难免让客户产生误解。类似情况在国内商业银行中普遍存在。

从“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以及本外币一体化发展的目标考虑,银行应当加快对国际、国内贸易融资产品的整合。一方面,应对现有产品进行梳理,对功能相似,目标客户重叠的产品进行整合,实行本外币一体化的品牌建设,统一宣传,统一营销,重塑客户对产品的认知;另一方面,在产品开发时,相关部门应进行沟通协调,尽量在产品设计环节就打通国际,国内贸易环节。产品资源整合最终是要实现国际,国内贸易融资产品在同一平台上的管理。

客户资源整合。国际贸易融资和国内贸易融资的客户群体经常是处在同一交易链条的不同环节的客户,因此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有时甚至就是重叠的。客户资源整合重点要做好两方面工作:

一是在客户营销方面,要推行“链式营销”,也就是从现有客户(特别是处于交易链条中的核心企业)出发,顺着其上下游交易链条,从其关联企业中挖掘出新的贸易融资目标客户;

二是在客户管理方面,要加强统一协调。不管国际、国内贸易融资业务是否统一管理,客户的统一管理都一定要走在前面。同一客户的评价,授信,产品营销、日常关系维护等客户关系管理事务应由统一的团队来处理,特别是在当前多数银行的本外币贸易融资业务仍然分开管理的情况下,不同的部门可能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因此更加需要注重相关部门的协调,避免客户关系的多头管理。

第6篇

广义的贸易融资不仅包括外贸,还应当包括内贸,应将内外贸作为一体来管理。从业务流程上看,贸易融资应涵盖担保、融资、结算等整个流程。从国内市场看,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美元利率的持续下跌,人民币汇率的持续升值,使得自2007年到2009年,市场上外汇资金的流动性和利率发生了过山车式的变化,贸易融资利润空间不断受到压缩。随着我国2009年信贷政策的放宽,以及国家4万亿元投资的陆续到位,势必将带动内贸业务的发展。面对这么大的资金投入规模,对商业银行的风险评估与承受能力将是一种考验,但毕竟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融资渠道和收益来源。

由于不少股份制商业银行目前处于机构扩张阶段,因此机构网点的增加带动了贸易融资规模和收益的增长。但是我们也看到2009年全国各大海关的报关量、关税上缴额呈下降趋势,可以看出国际结算量也在下降,进而造成贸易融资额的下降。在江浙包括深圳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这些地区两头在外的企业比较多,经济外向型特征明显,由于海外订货商运营状况欠佳,由此也影响到了国内相关企业的发展。这势必也对商业银行的贸易融资业务形成负面效应,一方面贸易融资规模、收益下降,另一方面贸易融资的风险隐患在增加。金融危机的爆发,也直接影响了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计划,比如中东等地区许多工程的下马,逃废债现象的增多,固定资产的大幅跳水,对于商业银行的走出去都成为风险因素。对于规模相对较小的商业银行,需要格外考虑风险因素,保障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要为股东创造更大的价值。因此,各商业银行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执行的还是较为审慎和稳健的信贷政策,尤其是对于走出去的相关业务,这其中也包括对外贸企业,两头在外的加工企业等等。 在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商业银行做大客户的偏好始终没有发生转变。如果商业银行始终专注于大客户,那么一个客户出现问题,可能会带出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风险最后也会传导至金融机构。为此,各家银行都非常关注单一客户的业务集中度和授信集中度问题,避免过度集中造成风险集中。对于大客户,积极寻求同业之间的合作,分散业务风险,例如参与银团贷款等。对已经持有的信贷资产,进行适当的结构性调整,通过出售、转卖等各种各样的方式,综合平衡资产的安全性,盈利性和流动性。在开展业务当中也及时引入一些其他的担保方式,比如说加强与保险公司的合作等等,这也是商业银行开展贸易融资业务中,降低风险的一些通常安排。

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国内利率市场化步伐的加快,国内银行以传统的贸易融资或存贷利差来获取收益为主的机会在降低。因此,各家银行在产品创新方面纷纷下功夫。作为快速发展的城市商业银行,为了长期、稳定发展,加速提高内在发展动力,一方面成立了专门的产品研发团队,另外一方面也向多家银行学习,加速产品创新、调整产品结构,通过产品创新推进业务结构调整,降低贸易融资风险。当以传统利差收入作为主要的盈利模式从长期看难以为继的时候,必须加快中间业务的发展。

整体上说,在经历了全球性的金融风暴以后,在信贷、风险政策方面,商业银行未来将更加强调管理的专业性,另外在业务线的结构性调整方面,将可能有更大的步伐。比如为了适应风险控制的需要,也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对风险的管理采取派驻风险人员进入业务线条的模式,对专业化产品进行风险评估,降低产品和销售的风险度,保证银行资产的安全。

第7篇

在我国当前经济市场化进程中,金融总量开放度不断提高,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特别是国际贸易条件的改善、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贸易部门经济效益的提高等,既是我国金融深化的结果,又反过来促进了资本流动和资源配置,推动了我国的贸易进一步深化。然而,我国的金融深化与外贸领域的市场化、国际化并不对称,外贸领域的市场化、国际化水平较高,金融领域的市场化改革较慢,开放水平较低,这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外贸发展。

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情况

1.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受阻的原因。一是企业的认识不到位,我国新一轮汇率改革才刚刚起步,在汇改之前,许多企业还没有意识到贸易金融的重要性,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尚不会以金融手段为贸易避险;二是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缺乏,大多数出口企业还沿用多年来形成的传统交易方式,忽视对进口方资信的调查,加剧了出口企业的收款风险。三是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一些亏损企业管理混乱,资信欠佳,常因资金短缺而利用押汇、打包贷款等融资手段套取银行资金,甚至挪做他用。四是银行内部问题,各大银行虽然都有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但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在观念、体制、流程、产品和人员还不适应该项业务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缺乏复合型的高素质人员。

2.各层面都在大力推进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近几年各家银行都加快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市场的拓展力度。中国银行2009年底的贸易融资余额约为240亿美元,占市场份额的35%左右,其出口双保理业务量超21亿美元,居全球首位,旨在建设国际一流银行,行先后获得海内外权威媒体评选的“中国最佳贸易融资银行”“、最佳国际业务”、“最佳贸易融资银行”等奖项;建设银行连续两年获得了《环球金融》杂志颁发的“最佳贸易融资银行”奖,标志着建行在贸易融资产品创新、服务技术和风险控制走在了同业的前列。国家越来越重视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针对日益严峻的对外贸易形势,2009年的“金融国九条”明确指出“改进外汇管理,大力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适当提高企业预收货款结汇比例,方便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贸易融资”。

3.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畸形发展。基于其广泛用途,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已成为各家银行争相发展的业务。但是,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投资依旧占主导地位,即房地产行业。房地产行业的高回报导致了很多畸形的金融现象,特别是资金的投资预期回报率与房价的涨幅挂钩度越来越高,经营环境的恶化导致资金逐步由实体经济流入房地产市场。大多数企业和个人都在固定资产上过度投资,且其资金来源越来越依赖银行融资,甚至民间融资。一些地方的金融环境过于宽松,以温州为例,温州的金融生态环境在国内一直名列前茅,过去的几年里,国际贸易融资作为一种有效的融资途径让大量的贸易流通型企业获得超过自身承受能力之外的大量资金和额度,帮助温州的许多贸易型企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一家不到1000万注册资本的公司可以拿到近3个亿的额度,且全部为担保方式。只要有足够的贸易业务的支撑,就可以拿到相应的融资需求,这就是国际贸易融资能够突破企业自身限制的一个有利条件。也就是基于此,大量的企业不惜一切代价做大流量,做大贸易量。

三、银行如何有效发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

1.加强风险的防控能力。

(1)适应业务定位的变化,树立科学的风险经营与管理理念。一是针对国际贸易金融发展规划中的行业定位、客户定位及产品定位,明确和细化业务准入标准,通过市场细分,有选择地介入重点行业和目标客户,使风险的控制目标不受经营风险区间的变化而有所降低。二是实行适应国际贸易融资特点的授信规模控制方法,将评审工作的重心从风险识别逐步向风险评价过渡。三是加强与市场对接,建立有效的市场调研与沟通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授信政策和调整评审标准,合理引导营销取向。此外,不断提高专评审人员在国际贸易融资方面的专业能力和水平,进而逐步形成“专家型”评审。

(2)加强业务交流与培训。加强与同业的广泛交流,通过借鉴先进的风险理念及操作模式,结合自身实际,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和水平。

(3)加强贷后管理。建立风险监控和评价体系,加强对市场的监控。对大宗商品价格、行业景气度等保持及时跟踪。

2.采取适应国际贸易融资特点的担保方式。首先,针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特点,创新思维,制订操作性较强的担保方案。其次,充分引入第三方金融机构的信用,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进口国的国家风险。第三,积极鼓励出口企业投保出口信用险。

3.结合市场实际和客户需求。在发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时,区分其目的是首要的。对于非融资需求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银行承担的风险较低,理应优先发展。对于改善现金流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要根据企业的自身实力,并结合其上下游客户的实力,进行选择性发展。

第8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融资创新;融资工具

1 国际贸易融资创新的趋势

国际贸易融资是指银行对进出口商提供的与进出口有关的一切融资活动。它以该项贸易活动的现金流量作为进口商或出口商履约的资金来源,以结算中的商业单据或金融单据等权利凭证作为进出口商履约的保证。目前,国际贸易融资创新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趋势。

1.1 融资方式的创新

(1)结构性贸易融资

结构性贸易融资并非具体确定的融资方式,而是一些根据国际贸易的特殊要求,创造性的设计和组合,运用传统融资方式和非传统融资方式的统称。它是用量体裁衣的方式,在综合考虑借款人的信誉、银行资金来源、可承担的融资成本及可承受的风险、政府法规方面的要求等的基础上,为进口商或出口商专门设计的一个融资方案。

(2)库存融资

近年来国际物流业界兴起的库存商品融资业务,成为不同行业之间业务整合、集成运行的典范,也成为物流运营中一个潜力巨大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它属于现代物流与金融创新的范畴,对于突破资金“瓶颈”、实现物流与资金流的整合,促进我国第三方物流和广大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意义。

1.2 银行技术创新带动贸易融资的创新

为客户提供详尽、及时的收付款信息、帮助客户减少后台操作的压力是银行贸易融资服务最重要的增值部分。许多银行通过大力开发网上银行,增加渠道服务项目及开发银企直联等方法与客户之间建立起信息共享平台,帮助客户降低操作成本。

1.3 出现犹如资本市场的二级市场

包买商买下出口商作为债权凭证的远期票据,也就是做了一笔中短期投资。因种种原因,包买商可能不愿将自己大量资金束缚在这种投资上,故就需要寻找机会将一些远期票据转售给其他包买商。这种包买商之间的交易行为形成了包买票据的二级市场。在二级市场上,初级包买商可以向二级包买商出售某笔商品交易的全套远期票据,也可以有选择地出售其中的一期或几期,因为每期票据都是一份独立的、完整的债权凭证。

1.4 多家银行进行风险参与

出于某种考虑,初级包买商邀请当地的一家或几家银行对自己打算叙做的或已叙做的包买业务提供风险担保,以清除业务风险,这种作法就是风险参与。风险参与银行提供的担保是独立于进口商银行担保之外的完整的法律文件,对由任何信用风险和国家风险造成的票款迟付或拒付负有不可撤消的和无条件的赔付责任,风险参与的实质作用相当于购买出口信用保险单,初级包买商因此而享有双重保障。

2 我国部分融资创新产品分析

2.1 “”融资直通车

这是招行内地分行与香港分行合作,通过担保方式,为客户提供多种形式担保服务,适于两地母子公司或关联公司从事商贸活动。有两种基本融资模式:“内保外贷”为香港分公司办理贷款融资:内地企业可通招商银行境内分行开出以香港分行为受益人的备用信用证或担保函,为境外分公司向香港分行取得贷款或其它融资;“外保内贷”为内地分公司办理贷款融资:香港企业通过香港分行向境内分行开出备用信用证或担保函,为内地附属公司向境内分行取得贷款或其它融资。

2.2 “”贸易融资直通车

为配合在两地拓展贸易业务,招行内地分行与香港分行合作,香港分行为客户提供各类型贸易融资服务,全力协助客户拓展商机。该项服务特别适用于已和招商银行内地分行建立授信关系的内地企业,并需要通过境外分公司或贸易伙伴来进行贸易业务,即彼此存在贸易交易下,香港分行可提供度身订造相关产品如代开信用证或集团授信分割等做法,尽量做到境内外额度互通安排,以满足境外分公司或贸易伙伴产生的贸易项下的融资需要。

2.3 出口全益达

“出口全益达”是中国银行2007上半年推出的一个功能强大、方便实用的贸易融资新产品组合。它将多项传统和新兴的贸易融资产品、特色服务以及外汇交易金融衍生产品加以融会贯通,并根据出口商的具体需求“量体裁衣”,在原有单一产品的操作服务基础上,进一步扩展贸易融资服务的内涵,根据出口企业的贸易背景、市场情况等,针对不同的结算方式、付款期限和贸易环节对相关产品和服务进行改造和组合运用,从而设计出一套完整方案来帮助企业获得最佳效益。

2.4 应收账款池融资

该业务是指企业将其向国外销售商品所形成的应收账款转让给银行,并且在转让的应收账款保持较为稳定的余额的情况下,银行综合审核后根据应收账款的余额给予企业一定比例的短期出口融资。

以上几种贸易融资新产品来与传统融资方式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融资业务相比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下面将针对其中的问题进行详细阐述。

3 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3.1 银行对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缺少防范和管理措施

(1)风险防范管理体系不健全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管理需要建立完备的管理体系,而目前我国银行在外汇业务的处理程序方面较为落后,不同的分支行之间、不同的部门之间业务互相独立运行,缺少网络资源共享,缺乏统一的管理,缺乏规范的业务操作流程,没有各项业务比较明细的统计资料,以至无法达到共享资源、监控风险、相互制约的目的。

(2)缺乏有效的风险转嫁机制

国际上通行做法是,保理商在受理一笔保理业务后往往会支付一定保费向保险公司投保,一旦应收账款不能收回,保险公司会根据投保协议进行一定数额的赔付。我国银行开展国内保理业务通过授信方式控制风险,不能有效防止单笔保理业务带来的风险,在风险发生后更无法做到有效风险分散。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国内保理业务方面还缺乏成功的银保合作机制,难以实现风险转嫁,加之企业从成本分担考虑,不愿再负担保险费用,这也是当前保理业务不能形成规模效益,难以迅速发展的瓶颈之一。

3.2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仍采用传统授信方法

在开发创新性融资产品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按照传统方法制定了严格的决策制度以尽可能规避由此产生的风险,但对创新业务风险的过多强调反而制约了新型融资业务的发展。例如,出口应收款融资是一种新兴的融资产品,由于缺乏有效的风险量化工具,绝大部分银行设置了较高的融资准入门槛,在对贸易真实性及贸易连续性进行调查后,还要求融资者提供足额、有效的抵押或担保作为还款的第二保证,等等。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在产品理念上和授信方法上都把国际贸易融资等同于短期流动资金贷款进行运作。融资业务上的保守作法主要根源在于银行缺乏有效方法,实现对国际贸易供应链中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充分控制,银行对融资业务的风险识别能力较弱。在无法充分把握第一还款来源前提下,往往把第二还款来源的充足程度作为重要考虑因素。此外,长期形成的存贷主流业务观念亦驱使银行业务人员习惯运用传统思维去经营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忽略了对贸易融资业务特点的分析及对贸易周期动态数据的跟踪。

3.3 国际贸易融资对象过于集中

在我国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政策性银行都倾向于将融资对象定位于国有大中型企业,而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弱、更需要银行融资支持的中小外贸企业往往处于弱势。这些企业为拿到订单,在支付方式、结算手段以及融资方式上不得不向贸易伙伴做出的必要让步或给予对方的优惠,常常会造成他们自身流动性方面的困难及财务成本的增加,银行的融资帮助无疑于雪中送炭,因此,中小民营企业对贸易融资的需求更为迫切,更需要银行在贸易、融资方面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4 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创新的对策建议

4.1 完善风险防范措施

国际贸易融资与国内贸易融资相比,银行不仅要承担借款人到期无力偿还或不愿偿还的信用风险,还要面对国家风险、汇率和利率风险等国际贸易所特有的风险。此外,由于国际贸易融资与国际结算的紧密联系,结算过程中的交单风险、欺诈风险等也同样是我们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对风险进行预测、防范、化解,是此项业务能否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我们可考虑运用国际上先进的风险计量方法,如美国摩根财团与其他几个国际银行共同推出的世界上第一个评估银行信贷风险的组合模型。该模型以信用评级为基础,计算某项或某组贷款违约的概率,然后计算上述贷款转变为坏账的概率。信贷风险组合模型覆盖了包括国际贸易融资的几乎所有的信贷产品。

4.2 建立贸易融资授信专项评审体制

为了更加适应我国快速发展的出口贸易融资需求,基于出口贸易具有占用风险资产少、实际风险低等特性,一些银行正在探索新的贸易融资评审体制。当前比较切合实际的做法就是建立贸易融资专项评审体制。具体是:第一步,将不同出口贸易融资根据不同风险权重分为低风险业务、较低风险业务、一般风险业务和新产品业务;第二步,低风险业务由业务操作部门直接进入操作阶段,较低风险业务由贸易融资评审官签字后进入操作阶段,对于一般风险业务由贸易融资评审委员会评审同意授权国际部负责人进入操作阶段;第三步,贸易融资委员会负责审核贸易融资新产品的风险控制、操作流程、法律文本,审核通过后确认风险归属进入操作流程。

4.3 拓宽融资对象,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创新

(1)担保方式创新

抵押物不足和难以获得信用担保是中小企业融资的固有特征,应以替代的方式解决担保问题。这样,既可以满足银行经营管理中风险控制的要求,又适应了中小企业的现实情况。

(2)动产融资工具创新

由于多数中小企业都没有足够的不动产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于是动产融资作为中小企业融资的新路径进入人们的视野。所谓动产融资就是指贷款人以各种动产为担保物从银行获得各种资金支持和行为。

(3)提供多样化的综合金融服务

银行应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多样化的综合金融服务。据调查,中小企业所需金融产品一般时间较短,基本建设贷款项目也较少,所以应结合其营业周期提供短期信贷产品,一旦企业经营资金周围过来,马上督促其还贷,这样资金不宜挪用,风险可控性强。银行符合此类特点并经常使用的产品有银行承兑汇票、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等。商业银行还应当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特点,根据不同中小企业特殊的现金流状况、支付频率,为其设计特殊的贷款及还款方式。国外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推出了形式多样的贷款方式,主要有:信用额度贷款、循环额度贷款和承诺贷款等。这都是我们值得借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