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17 15:57:3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应急资源调查报告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是通过以“防灾减灾”、“安全生产月”和“应急预案演练周”活动为平台,组织相关部门、企业开展安全生产预案、法规政策和应急知识宣传普及工作,以集中宣讲、发放传单、安全生产宣传版报、画报等形式,增强全民应急意识。二是组织各县市区、企业按照预案管理的相关规定,开展应急救援演练活动,通过桌面推演、实战演练等,使部门明确职责,企业落实责任,员工提高应急技能。在安全生产宣传月期间,联系中央省属或重点企业,开展一次市级预案的演练,检验我市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的适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以有限空间作业和人员密集型企业等行业(领域)为重点,以班组、车间一线职工为对象,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月应急演练周活动,督促和协调相关部门、县市区、企业相应开展演练活动,完善应急联动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企业每年至少要组织一次综合或专项预案演练,每半年开展一次现场处置方案演练。各县市区安监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会同有关部门或骨干企业每年组织一次综合预案演练。
二、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培训
主动对接市局“四大三基”的培训计划,将全市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相关法规、应急管理的有关要求纳入整体培训计划中,对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专业人员和县乡领导干部安全生产专题培训中增加应急管理的内容,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应急管理知识和应急救援内容的培训,特别是要加强重点部位、重点岗位人员应急知识的培训,提高现场处置能力。总结推广重点企业一线员工应急培训经验,推动企业应急培训工作深入开展。积极与省局应急中心联系,督促巴陵石化、长岭炼化、平江矿山救援队等专业救护队伍,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开展以新技术、新装备、新战术应用为重点的救援队伍指战员培训和训练,全面提升应急救援实战能力。
三、稳步推进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大检查
推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大检查工作常态化。一是将应急管理执法检查纳入市局2014年度行政执法工作计划范畴,应急中心参与执法检查活动,组织开展以应急预案编制与培训教育、应急演练、应急机构、应急队伍建设和重大危险源监控、应急物资储备等为主要内容的应急管理大检查工作,全年随机抽查10家生产经营企业,其中危化4家、矿山3家、烟花爆竹3家,推动各地区、各单位应急管理责任落实。二是继续加强对企业应急预案备案审查,要求各企业按照有关规定开展预案备案工作,加强预案编制过程的形式审查和备案后实施情况的执法检查,将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报告纳入备案内容。三是探索开展企业与专业救护队伍签订救护协议,充分发挥应急救援队伍专业技术优势,组织各类应急队伍开展对服务范围内企业的预防性检查,积极参加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协助服务企业修订完善预案,制定整改方案,建立重大危险源档案,为有效实施救援做好准备。
四、加强应急处置工作,加快应急能力建设
一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安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认真落实应急管理工作的企业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地方政府属地责任。对照《市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的规定,建立和完善事故应急处置工作制度,加强事故应急处置警示教育,加大落实相关制度的力度,推进事故应急处置奖励与责任追究,提高事故应急处置工作规范化水平。二是加快应急救援管理系统建设。积极向市政府和省局汇报,请求支持解决专项经费,根据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和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十二五”规划的要求、标准和时限,争取建设我市安全生产移动应急小平台,与省局、各救援基地和相关部门互联互通。添置必要的个体防护、检测、通讯设施、设备,依托专家支持,优选处置预案,科学决策,协调相关应急资源、物质、器材和装备,确保科学、安全、有效施救。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推进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应用系统建设,依托现有基础设施、设备配置和网络环境,建设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和基本应用支撑平台,实现基本应急救援指挥功能。三是科学指导事故现场处置。按照相关工作程序,及时赶赴现场,了解情况,科学实施现场救援,坚决遏制事故扩大和升级,确保不发生次生事故。加强与巴陵石化危化基地、平江矿山救援队的联系与沟通,依托专业队伍开展对本辖区突发事件的处置。
这也是广大交通信息化建设者们普遍遇到的难题。为此,本报特组织一期交通信息化专题文章,通过深入剖析交通信息化广东模式,分析澳大利亚、美国、日本、韩国的智能交通经验,为交通信息化建设者提供值得借鉴的经验。
“经济要发展交通要先行”,是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路线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近年来,我国的道路交通建设成绩显著。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东省,在道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同样如此。
但是,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居民有了私家车,这使得公众对交通出行的需求也日益提升,这为交通管理者提出了新挑战: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速度滞后于日益增长的交通出行需求;交通安全形势越来越很严峻;土地、能源、环境对交通道路的约束日益增大……
管理者们很快认识到,通过简单加宽道路、增加里程的方式解决不了这些问题,必须依靠智能交通的方式,发挥交通基础设施的潜能。因此,扩展交通信息化的应用广度和深度,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整合分散的交通信息数据成为广东省交通信息化建设者的共识。
2007年,广东省交通厅启动了“广东省省级公路交通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工程”,通过整合分散的交通信息数据,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以达到交通智能化的终极目标。为了让工程顺利实施,整合工程由交通厅总工程师王富民担任领导小组组长。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我们通过回顾广东交通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剖析交通信息化广东模式的特点,深入了解广东省这次信息资源整合工程,为广大交通信息化建设者们提供一点借鉴的经验。
交通信息化边摸索边实践
“摸着石头过河”,可以说是广东省交通档案信息管理中心主任巫建文这八年来最真实的心情写照。
记者看到了一份2004年年初的《广东省交通行政管理部门信息资源调查报告》,资料显示: “主要的通信及网络设备在广东省交通行政管理部门的普及率很低,在被访的77个单位中(包括: 省交通厅、厅直属各单位、21个地市交通局和公路局、16个片区航道局),只有40个单位拥有路由器; 19个单位拥有交换机; 19个单位拥有集线器; 24个单位拥有光纤设备,11个单位拥有防雷设备。同时拥有多个同类设备的单位极少”; “作为资源、信息共享的基础,网络互联在广东省交通行政管理部门的普及率极低,只有19.7%的单位已经建立内联网,只有26.3%的单位已经建立外联网,而且功能较为单一”; “办公自动化系统在全省普及率不高,正在使用的部门占28.57%,在建的占12.99%”; “政府网站建设滞后,没有建设独立政府网站的单位和部门占调查总数的60%以上”; “公路、水路运政管理系统处于起步阶段,仍未实现全省联网”; “没有共用的行业数据库,数据标准化建设滞后”; “公路系统内的业务信息化程度非常低,两家公路局有单机版的公路信息管理系统,仅占12家公路局的17%”。
4年过去了,回忆起当时看到这份报告时的心情,“感觉压力相当大,但压力就是动力。”巫建文说,“我们当年起步晚、底子薄,但是我们抓住了机遇,坐上了信息化发展的高速列车。十五期间,国家和交通部、广东省都陆续出台了促进信息化发展的相关政策,在此大环境下,我们才有了发展的前提。但与此同时,我觉得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把握住了正确的思路。”
“五步走”是档案信息管理中心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套思路。第一步是实现办公自动化,主要是从与政府日常业务最紧密相关的领域入手,利用信息化来改变传统的政府办公模式,向政府内部,尤其是高层领导注入信息化的发展观念; 第二步是信息正常化,这一步则要建立初步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利用网络在政府或行业间进行信息的上传下达,并初步实现政务公开; 第三步是交通管理信息化,主要是围绕交通行业“建、管、养、征”的行政职能,逐步建立各类交通行业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网上业务办理;
第四步是信息管理系统化,这个阶段的任务是不断深化信息化在交通行业的应用,并在应用的基础上逐步整合交通信息资源,建立全省范围的交通数据中心,实现对交通数据的科学管理; 第五步是交通智能化,通过对整合后的交通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开发,继续深化各类交通行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充分运用GIS、GPS、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外部实现“人、车、路”三者协调统一,内部实现交通政府部门高效、科学的管理。
“交通信息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交通信息化的最高表现形式是交通智能化。经过几年的发展,我们正按照上述几个步骤往前走,其中,许多步骤已经实现,某些正在实现之中,离最终的实现广东省交通智能化目标越来越近,而事实证明了我们的设想是正确的。”巫建文说。
随着幻灯片的切换,记者也切身感到了“十五”期间广东交通信息化的飞速发展: 网络基础设施已具规模,基本满通管理部门信息化业务发展的需求,形成以省交通厅为中心节点、辐射各地市/县交通行政管理部门的立体型、宽带化、大容量、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通信网络,其中运政网和征稽网已覆盖全省; 信息安全体系逐步建立,广东省交通系统(云浮)数据备份中心和广东省交通CA认证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 全省高速公路实现了联网收费,同时各路段也成立了相应的运营管理中心; 围绕交通“建、养、管、征”行政职能的各类业务系统建设全面铺开,仅省交通厅组建的业务系统就已达30多个; 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了省交通厅、厅直属各单位、21地市交通局的联网办公,实现全省电子公文交换的进度比《广东省电子政务“十一五”规划》中要求的时间提前了两年;公路、水路运政信息化管理成效显著,其中广东道路运政管理信息系统已覆盖全省,并率先实现了与省信息产业厅、省公安厅和省保监局的交通安全信息共享; 实现了与省财政厅、银行实时联网的运管费非税征收; 广东省港航行政管理综合业务系统实现了省、市、县三级联网业务处理、建立了全新的水运证照管理与发放流程,实现了港航行政管理过程的突破与创新,并通过了交通部的技术鉴定,达到国内同行业项目领先水平; 广东省交通厅统一行政审批系统成为交通行政事项审批电子化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成果,包括省交通厅、省公路局、省航道局在内的3个负有行政审批职能的部门共26项行政许可事项已纳入该系统的监管,实现了对行政许可事项受理、承办、审核、批准、办结等五个环节的实时监控; 广东省交通厅小型交通监控平台的搭建是对交通综合监控和应急指挥系统建设的积极尝试,部分广州市内重要路段和客运站、广州市主要出入口、省内主要繁忙高速公路、省内重要桥梁、出省通道、交通黑点、重要港口等30多个监控点已纳入系统监控范围; 建成广东省交通公众信息网站群,实现了省交通厅,厅直属各单位、地级市交通、公路、航道部门,交通协会与交通企业共计70多个网站的公众信息网站的集群式管理……
总体来说广东省交通信息化目前已经基本实现了预期的目标,基本形成了广东交通信息化的雏形。
数据分散带来巨大挑战
随着广东省各种交通信息业务系统的普及和应用,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交通数据分散在不同的业务信息系统中,无法被综合利用,导致信息重复收集、信息无法被共享,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财物,还严重制约了信息化发展进程。巫建文将数据分散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信息资源管理方面,各个管理部门协调不够,“信息孤岛”问题突出。由于历史及现实原因,广东交通厅、厅直属各单位、交通企业,甚至地市的交通、公路、航道等部门,都在管理着有关交通的不同内容,他们都建立了自己的业务信息系统,但是这些在生产管理中产生的信息资源却无法得到充分共享,而且存在数出多源的情况,这样就给交通行业管理带来了不便。
“比如,广东省公路局曾经组织过几次公路抽样调查,获得了大量地理信息系统(GIS)基础数据,这些数据不但在交通厅系统中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以成为其他管理部门,如规划部门、交警部门等的基础数据,但目前这些数据无法被其他管理部门共享。”巫建文介绍说,“又比如,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在交通运输管理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有关营运车辆、运输量、营运企业的信息,公安交通警察部门也在管理过程中,掌握了大量有关驾驶员、道路安全状况、道路畅通状况等的信息。按道理,这两个部门的数据都应该能互相利用,但实际情况是,他们之间缺乏信息交流合作,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也无法提高管理效率。”
归纳起来,交通信息多头管理的现实,造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⑴信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共享; ⑵各种信息的权威性不够; ⑶重复信息较多,管理效率低下; ⑷交通数据缺乏系统性,易造成混乱; ⑸信息渠道多而乱,不方便公众; ⑹相互之间交换信息不规范; ⑺采集数据手段落后; ⑻时效性不强。
其次,对信息数据管理的认识不足,导致对数据管理的不完善。“各单位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初期对硬件的重视到近来对软件的重视,这是一个好的转变。但是还不够,因为,信息数据本身才是关键,对数据的利用开发才是今后信息化工作的目标。”巫建文说。
第三,基础设施不能充分共享。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速度是惊人的,很多管理者明显低估了这个速度,“十五”期间,各类信息系统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伴随着系统上马的还有大量的基础设施,例如网络和硬件设备。但是由于广东省行政体制的特点及各方面的历史和现实因素,这些原本可以共享、得到高效利用的资源却处于一种重复建设、低效运转的状态中。
“在交通信息化过程中,交通数据的组织管理是最基本而且也是最关键的方面。数据资源分散问题不解决,我们将无法实现交通智能化的目标。”巫建文说。
调整组织结构力促整合
事实上,很多省/市的交通管理部门都面临着信息资源分散对交通智能化带来的挑战,这是交通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管理部门面临的普遍挑战。为此,交通部于2005年,在北京、山东、江苏、浙江、成都等5省/市启动了“省级公路交通信息资源整合工程”、“区域客运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和“公路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三项公路交通信息化示范工程,并出台了相关的推广建议文件。
广东省交通厅为此组织了专门的考察小组,对这些项目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考察、学习。在充分总结了前人经验的情况下,2007年5月,广东省交通厅正式对“省级交通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工程”立项,其目的是整合广东省已有各类公路交通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在此基础上,围绕“建、管、养、征、运”等相关业务领域,开发各类协同业务应用系统,以此加强不同地域、不同业务领域间的协同运作与管理。同时,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开发服务于领导科学决策的交通综合运行分析系统、开发面向社会公众的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设省级路网管理和应急处置中心。
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要整合来自不同交通管理部门的业务数据,还要协调各个业务管理部门的关系; 同时,还要在这些整合数据的基础上,开发各种新的应用系统。
面对如此复杂的交通信息数据、如此众多的交通业务系统以及如此众多的管理部门,如何实现数据整合?如何跨出整合的第一步?广东省交通厅最后将这一艰巨的任务交给了交通厅档案信息管理中心。
“好在交通部对广东省的整合推广项目给予了充分的支持,交通部办公厅为此专门了【厅规划字[2007]97号】文件,同时,这一整合的思路,也与我们中心成立时的智能交通5点发展思路基本一致,因此,我们有信心让整合推广工程得以顺利实施。”巫建文说。
为了保证整合工程的顺利实施,广东省交通厅特别从组织结构上进行调整: 专门成立了整合推广工程建设工作小组,组长由交通厅领导担任,小组成员有厅科教处、规划处、办公室、公运处、基建处、交通档案信息管理中心、广东省公路局、厅综合执法局、广州市交通委员会、广东省交通集团等信息化的负责人,同时成立了以交通档案信息管理中心为主、相关参与单位的技术人员、相关院校专家等组成的工程技术小组。
开创整合新局面
鉴于目前各个交通行业管理部门之间协调的难度,整合推广工程最终确定首先从交通厅管理的业务系统入手进行整合,一旦整合成功,就将整合工程推广到其他交通信息监管部门。
“经过近半年多的调研,整合推广工程最终确定了目标: 以整合交通信息资源、进行应用系统的开发和建设为重点,选取有基础的应用项目,突出应用实效,在2007年5月至2008年10月期间,完成‘省级交通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建设任务。”巫建文说。
具体而言,整合推广工程预期达到并可考核的目标可简述为: 建立一个网络、一个数据中心、一个出行服务平台和几个业务系统。
其中,一个网络是: 整合广东省公路规费征稽网和交通厅道路运政网,形成广东省交通虚拟专网,建立一个覆盖全省,联结省、地市、区县交通部门以承载数据业务为主、运行办公与业务系统的政务网络。
一个数据中心是: 梳理省级公路交通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制定数据采集规程、数据标准化体系与数据接口技术规范,建立一个集中存储、共享、分发公路交通数据的公共数据平台,为领导决策和业务系统建设提供数据支持。
一个公众出行服务系统是: 在数据中心整合各方面数据的基础上,升级已有的公众出行交通信息服务系统,为社会公众的出行,提供动态出行信息服务,而提供信息的方式,则整合目前各种先进的通信手段,包括: 互联网、移动商务平台、GPS等,建立起广东省信息最全的公众出行服务平台。
几个业务系统是: (1)网上交通行政许可系统,通过整合广东公众网站资源,受理26项交通行政许可事项,开发电子监察审批系统,接入广东省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 (2)路网综合运行分析系统,结合公路基础数据库和接入的各类动态交通信息、报送的道路阻断信息,对路网动静态数据进行分析和利用,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为公众出行服务系统提供数据支持。; (3)交通综合执法系统,在广东省交通专网基础上,通过数据共享,整合运政数据和规费数据,升级执法信息查询功能,最后升级为交通综合执法系统; (4)公路建设市场信用管理系统,通过整合公路施工企业与从业人员、项目法人及项目工程等信息,建立公路建设市场的信用评价与管理系统。
目前,该整合推广系统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实施中,对于整合中的技术难点与风险,作为项目牵头单位的档案信息管理中心也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据巫建文介绍,目前,整合工程面临的主要难点有二。 一是需要建立广东公路数据标准化体系,这包括: 要建立资源整合数据标准和数据交换标准。过去分散的数据大多结构多样、平台异构,要在目标的16~18个月内完成这些数据的整合,存在一定的技术风险。“但是交通部已经颁布了元数据标准,浙江等省份也建立了类似的标准化体系,且示范工程中也积累了数据标准化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广东省建立广东公路数据标准化体系,具备了技术上的可行性,因此,我们有信心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项工作。”巫建文说。
二是在推广工程中涉及到众多的业务部门,因此,协调难度非常大。“目前,推广工程涉及省交通厅业务处室、省公路局等直属单位以及省交通集团等众多单位,项目管理、协调的工作量大,组织工作也比较复杂。但项目组已经提前预计到这些困难,目前已经从项目的组织架构上进行了设置,以保证各个部门协调的畅通性: 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项目牵头单位,接受顾问小组的咨询和部推广项目支持小组的指导; 顾问小组负责在技术等多个方面指导项目牵头单位; 推广项目支持小组负责组织各推广项目牵头单位互相学习交流推广经验; 项目牵头单位负责指导项目经理安排工程技术组、质量保证组、综合组等的工作安排,并且负责项目实施的进度。”巫建文说。
目前,项目已经进入达标的关键时刻,由于计划周密,基本是按照预定的质量目标和时间进度在进行,项目达标已不是问题。
但巫建文认为,工程达标并不意味着交通信息资源整合工程建设的完工。“因为交通信息化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各业务系统和资源整合的模式和方法也都在相应调整,后期的建设任务同样艰巨。”
此外,在系统建成并投入运行后,为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并为出行者提供优质的交通信息服务,省交通档案信息管理中心和第三方单位技术人员将组成系统运行管理小组,负责系统的运行管理,包括数据采集与更新、系统运行维护、出行信息服务、业务联系与拓展等各项工作。
链接
广东省交通信息化战略规划
“十五”期间,广东省交通厅积极响应党的十六大的号召,确立了通过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交通发展新路子的战略目标。
2007年,广东省交通厅启动了“广东省省级公路交通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工程”,目的为整合已有各类公路交通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在此基础上,围绕“建、管、养、征、运”等相关业务领域,通过行业监管职能整合,开发各类协同业务应用系统,以此加强不同地域、不同业务领域间的协同运作与管理;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开发服务于领导科学决策的交通综合运行分析系统;结合群众的需求,开展多元化的交通出行信息服务。
为了将整合工程顺利展开,交通厅总工程师王富民同志担任了这次整合工程领导小组的组长。他指出:本次工程要以加强组织管理、重视资源整合、注重应用实效、突出建设重点、持续深化提高、保障长效运行、推广有益成果为指导原则,努力把工程建设成为“基础工程、务实工程、长效工程、为民工程”。
评论
为理想而努力
广东省之所以如此大规模地进行交通数据整合,是为了圆一个梦――实现智能交通。
那么,什么是智能交通呢?怎样才叫实现了智能交通呢?
记者翻遍了所有的资料,发现并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大多数专家都是根据自己的理想在进行描述。巫建文参照澳大利亚、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交通信息化管理的先进经验,他认为,从理论上讲,智能交通系统(简称ITS)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理论、运筹学、人工智能等有效地综合运用于交通运输、服务控制和车辆制造等方面,让车辆、道路、使用者三者之间加强联系,从而形成的一种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运输系统,最终使交通运输服务和管理智能化,使路网上的交通流处于最佳状态,改善交通拥挤状态,最大限度地提高路网的通行能力,提高整个公路运输的机动性、安全性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