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甲亢日常护理

甲亢日常护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02 15:11:4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甲亢日常护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甲亢日常护理

第1篇

【关键词】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护理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hyperthyroidism,简称甲亢)系指由多种病因导致甲状腺功能增强,从而分泌甲状腺激素(TH)过多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以高代谢症候群及甲状腺肿大为主要表现。

一、临床资料

2003年1月~2006年12月,笔者对42例甲亢病例进行健康教育,其中男11例,女31例,平均年龄39岁。高中以上文化者23例,初中以下文化者19例。

二、护理问题

1.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代谢异常增加有关。

2.睡眠型态紊乱 与疾病所致的神经系统改变有关。

3.活动无耐力 与基础代谢率增加有关。

4.自我形象紊乱 与患者外貌发生变化,如突眼、脖子增粗、外表消瘦等有关。

三、护理目标

1.患者体重不低于基础体重。

2.患者能讲述疾病对睡眠质量的影响。

3.患者每晚连续睡眠时间延长。

4.患者能够保持最佳活动水平,活动耐力逐渐增加。

5.患者能正确对待外形的变化。

6.患者能重新认识自我。

四、护理措施

(一)常规护理

1.心理护理 加强心理护理,指导患者使用自我调节的方法,如分散注意力、放松技术等,并鼓励家属与患者沟通,使患者情绪保持最佳状态,鼓励其面对现实,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活动指导 充分休息,避免劳累和噪音干扰,相应调整室温。并发心动过速、甲状腺危象时,应绝对卧床休息。

3.指导饮食 进食高热量、高蛋白和高维生素丰富的饮食,补充足量水分,忌饮浓茶、咖啡等刺激饮品,禁食含碘类食品,如海制品等。

(二)眼球护理

加强眼球护理,合并严重突眼、恶性突眼者,积极采取保护措施,睡前抬高头部,不能闭合眼睑时需涂眼膏保护球结膜,必要时带眼罩,外出时带茶色眼镜保护眼睛。

(三)病情观察

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心率、血压各2次,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体重变化、精神及神志状态、出汗及皮肤状况、食欲、腹泻量及次数并记录出入量、甲状腺肿大及突眼症状。若体温增高、脉搏明显加快、焦虑不安、大汗淋漓、厌食、恶心、呕吐、腹泻时,应考虑可能发生甲亢危象,立即与医生联系。备好急救药品和物品,积极配合治疗工作。

(四)药物护理

遵医嘱给药,并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警惕粒细胞缺乏,定期复查血象,在用药第1个月内,每周检查白细胞1次,1个月后每2周检查1次。因需长期用药,嘱患者不要任意间断、变更药物剂量或停药。

(五)健康指导

1.环境 要安静、避免劳累和噪音的干扰,保证患者的充足睡眠和休息。

2.饮食 (1)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的饮食。(2)补充足量水分。(3)忌饮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品。(4)禁食含碘的食物,如海制品。

3.日常活动 (1)避免劳累。(2)减轻活动强度,把患者经常使用的物品放在容易取到的地方,在活动或日常生活中,如洗漱时给予必要的帮助等。

4.心理指导 (1)讲解疾病的转归。(2)常见的检查注意事项。(3)鼓励患者倾诉以表达其内心感受。

5.医疗护理配合措施 (1)让患者了解要遵医嘱坚持服药,经过正规治疗后,体重会增加,突眼及甲状腺肿大症状会逐渐改善的各种现象。(2)定期复查。(3)知道药物的治疗作用及不良反应。

参 考 文 献

[1]马敏.甲状腺动脉栓塞术患者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0):749.4

第2篇

[中图分类号]R58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5(a)-128-02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所致的一组常见内分泌疾病。外科治疗以手术效果最佳,甲状腺大部分切除术是治疗甲亢的有效措施,它能使95%的患者获得痊愈,但甲亢患者在基础代谢率高亢的情况下进行手术,危险性较大,完善的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和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关键,是患者早日康复的基础。

1 术前准备

甲亢患者的术前准备除了对症口服一些药物以降低基础代谢率和尽快适应手术外,患者的心理护理也尤为重要。

1.1 心理护理

甲亢患者基础代谢率高,情绪不稳定,易激动,特别是脱离了其熟悉的环境来到医院,一切都感到很陌生。在护理实践中看到几乎所有的患者对甲状腺疾患的诊断、手术中疼痛以及术后后遗症都有一定的顾虑。因此,做好术前的心理护理,使患者树立治疗信心、密切配合治疗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要主动与其交流,介绍病房一些情况,了解患者的想法并向患者介绍各种术前检查的意义与注意事项,给予安慰和指导,以消除其焦虑和恐惧心理,顺利地接受手术和治疗。

1.2药物准备

甲亢患者术前服碘剂可使甲状腺血供减少,腺体缩小变硬,有利于减少术中与术后出血,避免或降低甲亢危象的发生。一般患者术前2周内停用抗甲状腺药物,改为复方碘溶液。每次3~5滴,每日3次,以后每日增加1滴,逐日增加至每次15滴。碘刺激口腔和胃黏膜,常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反应,应于饭后或稀释药液后再口服。病情较重者,可先用抗甲状腺药物控制病情,待症状改善,体重增加,脉搏恢复至80~90次/min,BMR接近正常时,再加服碘剂2周。患者在服抗甲状腺药物期间,每隔1~2 d测一次体重并记录。

1.3 饮食护理

甲亢患者术前要注意营养,因代谢旺盛、易饥饿、热量消耗大,故需给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术前2周禁止进食刺激性大的食物,如辣椒、烟、酒等。饭后用3%硼酸水漱口,注意口腔卫生。

1.4 协助作好各项术前检查

1.4.1 测定甲状腺吸131I率检查前应注意,含碘高的海带、紫菜,抗结核药,中药川贝、昆布等均可导致甲状腺吸131I率的能力降低,因此,曾服用过含碘高的食物和药物应停服2~4周,才能做此项检查。用造影剂者延后2个月。如甲亢患者术前服碘剂治疗时,检查日早应停服碘剂。

1.4.2 测定基础代谢率基础代谢率是指人在清醒、空腹无紧张及外界温度等影响时的能量消耗率,它与甲状腺功能呈平等关系。作此项检查有助于了解甲状腺功能状态。注意事项:检查前2周停服影响甲状腺功能药物。嘱患者检查前一日晚餐宜少食,夜间保证充分睡眠,检查日晨禁食,不吸烟,不饮茶,不做日常生活活动。BMR正常值为-10%~10%。如患者有衰竭、高热、精神失常、妊娠、哺乳、月经期者不宜做此项检查。

此外,还应为患者创造舒适的环境,保持病房安静和轻松的气氛,帮助患者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白天适当运动,避免精神紧张和注意力过度集中,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刺激,以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及术后尽快恢复[1]。

2 术后护理

2.1 、口腔及饮食护理

在多年的护理实践中笔者体会到,全麻患者取平卧位,清醒后改为半卧位,有利于呼吸道及口腔分泌物外流。24 h内尽量限制颈部活动。鼓励患者用含漱液漱口,术后1~2 d给予温凉流食,便于吞咽,可防止或减少伤口疼痛。如术中有喉上神经损伤,不宜进流食,可给半流食或静脉输液。

2.2 术后出血护理

患者术后出血不易观察到,如患者术后咳嗽、呕吐,自觉颈部有压迫感,呼吸困难,敷料有渗出,应立即报告医生,配合医生敞开伤口清除血块,更换敷料不应采取手压止血法以免加重患者呼吸困难。切口出血多发于24~48 h,尤以24 h内为多。动脉出血较迅速,量多色鲜,血肿容易压迫气管。静脉出血较缓慢,血液沿着患者颈两侧流向背部,易被忽视,如床边处理后仍继续出血,应急送手术室彻底止血。

2.3 甲状腺危象的观察及护理

甲状腺危象多发生于手术后12~36 h内。护士在观察时发现患者高热、脉快而弱(脉搏可增至120次/min),伴有躁动、大汗,并伴有呕吐、腹泻、谵妄、血压升高,应及时报告医生,立即给予吸氧以减轻组织负担,给予物理降温,尽量使患者体温维持在37℃左右,建立静脉通道,按医嘱给予碘化钾液、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

2.4喉返、喉上神经损伤的观察和护理

喉返神经损伤主要是由于手术中切断、缝扎、挫夹或过度牵拉,也有少数是由于血肿压迫或瘢痕组织的牵拉所致。对已有喉返神经损伤患者认真作好安慰解释工作,给予针刺疗法、中药湿敷,适当用维生素B1、B6等药物促进供血。3~6个月后可逐渐恢复功能。喉上神经损伤多为术中结扎甲状腺上动脉时,分离欠仔细,连同周围组织大束结扎所致。损伤外支声带松弛,声调降低;损伤内支喉黏膜丧失感觉,进食时易发生呛咳或误咽。护理上关心患者饮食,应协助患者坐起进食或进半流食、半固体食物。

2.5 手足抽搐的观察和护理

一般甲状旁腺术中误切、挫伤或其血液供应受限均可引起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出现低血钙,使肌肉神经的应激性增高,此症状多发生于术后1~3 d。术后应密切观察病情,患者面部、口唇周围和手足有无针刺感、麻木感,重症可出现面肌和手足阵发性痛性痉挛,出现此症状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取血作血清钙、磷测定,以便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静脉输入钙剂,饮食要适当控制,限制含磷较高的食物,如瘦肉、蛋黄、鱼类、粗粮,多食大米、水果、蔬菜等食物。定期检查血钙、磷,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在甲亢患者术前及术后护理过程中,护士不仅应指导患者准确、按时服药,为手术做好充分的准备,还应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问题,做好心理护理,满足心理需求。护士要把良好的职业道德,优质的服务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诚恳的语言、娴熟的操作技术、端庄大方的仪表,是取得患者信任的基础,能够使他们在接受治疗和护理期间心情愉快,精神松弛地积极与医护人员配合,使身体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第3篇

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3月收治的甲状腺动脉栓塞术患者20例行全面护理,观察分析效果。

结果:经甲状腺动脉栓塞术治疗后3个月,所有患者的不良症状均有缓解。

结论:甲状腺动脉栓塞术前后全面护理工作,能有效保证手术整个过程患者安全和术后康复。

关键词:甲状腺 动脉栓塞术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460-02

近三年来,甲亢(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常出现于中、青年女性人群,发病率略有上升。在近几年的临床医学上使用超甲状腺动脉栓塞术治疗甲亢,以栓塞剂阻塞患者甲状腺动脉,阻断动脉供血,迫使腺细胞萎缩和破裂,降低分泌功能,简单,安全、伤口小,见效快,无并发症,疗效优良,护理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意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3月20例甲亢患者,男4例,女16例,年龄(18~48)岁,平均年龄(26±4)岁,病程5个月~5年,平均病程(2.1±0.9)年;均行超甲状腺动脉栓塞术,术后复发1例,在药物治疗阶段多次复发13例,药物损害肝功能2例,药物过敏、下降血白细胞4例。所有患者术前TF3和TF4分别为11.21pmol/L和12.41pmol/L[1]。均无碘过敏史和失眠症。

1.2 治疗方法。应用美国OEC9800DSA检测仪行局麻下Seldinger技术[2]。采用数字减影形成血管造影,确定甲状腺动脉及其上下动脉交通支分布情况和形状、染色大小,以靶血管的选择准则和方法,根据患者甲状腺动脉分布特点选用微导管。运用X线透视仪严密监控超甲状腺动脉栓塞术进行,将直径为355~500nm的PVA(聚乙烯醇微球)栓塞血管[3]。采用数字减影造影确认甲状腺无染色即可结束手术[4]。

1.3 护理方法。

1.3.1 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术前1d探访患者,并用通俗和气的语言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介绍超甲状腺动脉栓塞术的治疗效果、出现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和医护措施,解除其在手术治疗上的顾虑,增强其对手术治疗的信心。

(2)一般护理:按照治疗方法日常准时检查血液、心电和胸片,检测甲状腺功能和肝肾功能。术前1d给予女性患者会和双侧腹股沟备皮,避开月经期,令其淋浴、摘除所有饰物、充足睡眠,术前6h禁食,2h禁水,期间排净大小便[5]。术前0.5h给予肌下鲁米那和阿托品注射,剂量分别为0.1g、0.5mg。

1.3.2 术中护理。协助患者在导管床上取无枕仰卧式,暴露甲状腺部位。建立静脉通道,使用心电监护手术全过程,时刻注意心率、心律、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规律[6]。

1.3.3 术后护理。

(1)一般护理。提供患者安静舒适的疗养环境,令其良好休息24h[7];期间行穿刺侧肢体制动12h及穿刺部位沙袋压迫6h[8];绷带加压包扎采用“8”字形;采取保暖或松解敷料措施,以保护患者搏动明显减弱或消失的足背动脉。

(2)病情观察。①神志和生命体征:严密观察患者术后体温和心率的变化,以防其出现体温超出正常值37℃和心率>140次/min。②语言功能和痛症:注意患者发音、嗓音的变化情况和下颌、颈前区、牙组织和头部是否出现痛症,以及皮肤是否出现潮红。

(3)饮食护理。术后要求患者多饮水,加快排泄造影剂的速度;术后6h内不能进食,2d内不能食用热度高的饮食;多食用维生素高、碳水化合物高和蛋白质饮食高的食物,多食新鲜蔬果,不食高碘食物、油腻食物和有刺激作用的食物。

(4)出院指导。要求患者术后遵循医护人员指导坚持口服抗甲亢药物,拒绝非医学非正规偏方治疗,以免影响手术疗效。定期电话随访患者以了解服药情况和病情发展变化,并提醒其每月或者每个季度按时前往医院复查,以明确甲状腺功能恢复状况。

2 结果

行甲状腺动脉栓塞术和手术全程的全面护理后,术后颈前区疼痛及皮肤潮红缓解20例,体温恒定16例,术后伴下颌及牙痛、两侧太阳穴及前额疼痛缓解12例,术后恶心呕吐缓解2例,无发音困难和声音沙哑患者。术后所有患者的不适症状均得到缓解。

3 体会

甲状腺动脉栓塞术是临床上治疗甲亢一大有效方法,创伤小、疗效快、安全、简单、并发症少。但是护理工作要求高,护理人员必须兼顾手术前、中、后的护理工作以及患者出院后的疗效反馈工作。其护理工作重点在术中和术后的观察、救护工作。

术中要求护理人员与主治医生形成良好的配合,能熟练地提供各种手术器械和栓塞材料;在患者气体注入造影剂、栓塞剂和插入导管后,即可观察和询问患者有无各种不适症,避免血液和药液返流,严密观察患者神志、瞳孔和感官功能的变化;对过敏反应即可建立呼吸、于导管内注射地塞米松10mg[9]。

术后2d严密观察患者的疗养期间的神志、生命体征,时询其在语言功能上的病症和感官功能上的痛症,在饮食上进行严格要求;在其出院后每一个月用电话征询患者用药情况和康复情况,提醒其按时到医院复查康复甲状腺功能状况。

参考文献

[1] 高玲.护理干预对减轻甲状腺手术患者不良反应的效果观察[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9,28(1):27

[2] 谢书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并发肝功能损害38例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1,(19):53

[3] 刘爱菊.舌异位甲状腺带肌蒂移位术后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0,7(3):8

[4] 谭健.131例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再认识[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7,30(22):712

[5] 王新华.曾越红.李农平.周中.毛福清.甲状腺动脉栓塞治疗Graves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2008,10(2):122

[6] 潘雪勤.腔镜甲状腺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48例[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31):66

[7] 张世云.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人的术前、术后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0,7(2):76

第4篇

(玉林市卫生学校 广西 玉林 537000)

摘要:职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而教学内容设计是教学设计的核心环节。中职护理专业“药物学基础”教学内容设计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立足点和根本目标,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注重内容的基础性、职业性、实用性、灵活性、拓展性,在组织教学内容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过程,灵活运用“先行组织者”、“问题链”、“概念图”等教学策略,以培养学生的药物应用护理能力。

关键词 :药物应用护理能力;药物学基础;职业能力;教学内容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1-0063-04

教学内容设计是教师认真分析教材、合理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以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表达或呈现的过程。职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而教学内容设计是教学设计的核心环节。“药物学基础”是中职护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而中职护理专业《药物学基础》教材未能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特点,绝大多数编者为学校专职教师,教材编写周期较长,因而不能及时将药物应用护理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新案例等及时融入到教材内容中,势必会影响学生药物应用护理能力的培养。“药物学基础”教学内容设计应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理念和价值追求,在围绕药物应用护理能力的基础上,充分关注中职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思维特点,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到终点状态(预期教学目标)应掌握的药物学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有效选择和组织,提升学生的临床护理职业能力。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一)依据教学目标,突出内容选择的基础性

基础知识适应性广、包容性大、概括性高、派生性强,有助于学生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扩展知识结构。中职护理专业“药物学基础”的课程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各类代表药物的基本知识,初步具备药物应用过程中的护理技能,培养学生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因此,教师应依据上位的课程目标确定下位的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的侧重点,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框架内选择与之匹配的基础性教学内容。例如,教学大纲对“糖皮质激素”的教学目标要求是:掌握糖皮质激素的作用、用途、不良反应和用药注意事项。依据其教学目标,可以把“糖皮质激素”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三方面:一是基础知识部分,阐述糖皮质激素的作用、用途、不良反应;二是能力与方法部分,借助教材、教学辅助用书、药品说明书等教学资源,给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制定用药指导方案;三是情感体验部分,通过播放肾病综合征患儿的多媒体视频及图片,加深学生对糖皮质激素的作用、用途、不良反应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围绕职业能力,突出内容选择的职业性

职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而个体职业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要素的整合。因此,教师应紧紧围绕护理岗位对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要求选择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药物应用护理能力。在“药物学基础”课程中,学生掌握和运用药物学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在能力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的能力;二是对常见病非处方药的用药指导和药物咨询能力;三是对常用药物制剂的外观检查、查阅药物相互作用、检索配伍禁忌与准确换算药物剂量的能力。其中,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在教材中往往有详细描述,而第二、第三方面内容在教材中并没有很好的体现。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操作或引导学生阅读药品说明书等,以及时加以补充及完善。方法能力是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除了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外,应充分展示学习“药物学基础”课程独特的思维方法,给予学生大量练习和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监控学习过程、修正学习行为、评价学习效果,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不断获得新知识、新技能,掌握新方法打下扎实基础。社会能力是从事职业活动以及生活在社会中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它既是基本的生存能力,又是基本的发展能力。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与人沟通合作共事的能力、责任意识、组织纪律性等。

(三)联系社会生活,突出内容选择的实用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就是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构建知识意义的过程,只有当学习内容与学习者的经验、真实情境相结合,才能促进知识和技能的迁移。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学科知识,挖掘学科知识的生活内涵,使教学内容成为连接课内与课外的桥梁,实现教学内容量的扩展和质的延伸。例如,讲授“甲状腺激素和抗甲状腺药”部分内容时可以设计问题情境引入主题:日常生活中为什么使用加碘盐?如果缺碘会导致什么疾病?如果碘过量又导致什么疾病?

(四)关注学生差异,突出内容选择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是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的过程,教学过程的“教育性”特征要求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具有灵活性。目前,中职学生差异日益突出,文化基础普遍较差,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即学生个体在先行知识、感知方式、思维特点、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等差异,并根据这些差异灵活选择适合不同学生的内容素材和教学案例。例如,在讲授“糖皮质激素”部分内容时,针对形象思维见长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描述性、叙事性的内容提问:糖皮质激素的“四抗”作用具体指什么?有何临床用途和不良反应?而针对逻辑思维发展水平较高、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逻辑性和思辨性较强的内容提问:为什么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既可引起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又可引起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两者临床护理有何不同?针对具有直观行动思维倾向的学生,教师则可以提供一些动手操作的内容,让学生从无序摆放的众多药品中挑选出糖皮质激素类药,按使用方法分类排列,并依据药品说明书列表比较各药的临床用途和不良反应。

(五)挖掘课程资源,突出内容选择的拓展性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内容,是教学内容选择的基础,但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药物学基础”课程资源不仅包括文本资源(如教材、教学辅助用书、教学挂图、药品说明书等),还应包括信息技术资源(如网络、光盘、图片、视频等)、社会教育资源等。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发挥教师和学生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作用。例如,在讲授“解热镇痛药”部分内容时,首先展示常用解热镇痛药各种制剂,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的同时,指导学生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从药理毒理、适应证、用法、不良反应、注意事项、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深入了解药物,进而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列表比较常用解热镇痛药的异同。教师还可以从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和网络等媒体中充分挖掘与药物应用有关的素材,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安全用药意识。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

(一)基于“认知过程”,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中职护理专业“药物学基础”课程往往只是本科院校临床医学专业“药理学”课程的缩小版,仍沿用“作用—临床应用(用途)—不良反应”的知识架构。这一知识架构过于强调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程序,从学科体系的逻辑程序呈现教材内容,而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也往往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从知识的自身发展和演进来阐述,较少关注学生学习的认知过程,难以适应中职生的知识水平及认知特点。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过程,内容呈现力求具体形象、生动有趣、灵活多样,着眼于学生“最近发展区”,把学科知识系统的内在逻辑顺序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认知顺序相结合,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以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例如,在学习“平喘药”时,教学内容组织如下:播放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及临床处理的视频;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是什么,平喘药分哪几类,各类平喘药有何作用特点,如何对支气管哮喘病人进行合理用药指导;学生围绕引导性问题阅读文本材料(教材、药品说明书)提出假设,并说明理由;教师就引导性问题进行解释(讲解重点及难点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对假设进行修正(补充或删减),进而得出正确结论。

(二)设计“先行组织者”,促进知识技能的协同迁移

“先行组织者”是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课堂教学操作策略。所谓“先行组织者”,就是在学生正式学习新知识前,先向学生介绍他们熟悉的、比新知识具有更高概括且能使新旧知识之间建立实质性联系的引导性材料,这种引导性材料就被称为“先行组织者”。简单来说,“先行组织者”是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桥梁,是认知结构与将要学习的教材间的桥梁,如图1所示。

“先行组织者”既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述或用图片视频呈现,也可通过实践活动实现。例如,在学习“抗变态反应药”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因进食海鲜、吸入花粉、注射青霉素等引起过敏反应的视频及图片作为“先行组织者”,由此引入新知识“抗变态反应药”。 在学习“抗甲状腺药”时,以临床见习作为“先行组织者”。教师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医院甲亢科见习,见习内容主要围绕三个问题进行:甲亢病人有何临床表现?治疗甲亢的药物有哪些?护士如何对甲亢病人进行用药指导?教师通过对见习活动过程及见习报告的检查和评估,引导学生进入新知识“抗甲状腺药”的学习。在学习“青霉素”时,可以用文字表述作为“先行组织者”。教学内容组织如下:通过多媒体课件用文字呈现急性扁桃体炎致高热抽搐的临床案例,并强调其中关键信息(作为“先行组织者”);教师讲解急性扁桃体炎的致病原因,由此引入“青霉素”(当前学习主题);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学习材料(教材及青霉素药品说明书),师生共同讨论分析青霉素的抗菌谱、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教师引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获得对青霉素临床用药指导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促进知识与技能的习得与迁移)。

(三)设计“问题链”,促进认知结构的合理重组

设计“问题链”是教学内容组织的有效途径,把教学内容以“问题链”呈现,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性归纳”这一流程,将教学内容层层推进,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应用过程,实现旧知识的内化和新知识的生成,促进认知结构的合理重组。“问题链”可以基于一节课内容设计。例如,可以把“抗甲状腺药”的教学内容设计成“问题链”:抗甲状腺药有哪几类?哪些甲亢病人可选择硫脲类治疗?使用硫脲类期间为何要定期查血象?甲亢术前为什么要使用硫脲类与大剂量碘进行术前准备?放射性碘治疗甲亢有何优点?有何适应证?最主要的不良反应是什么?为什么小剂量碘剂可防治单纯性甲状腺肿?大剂量碘剂可用于甲亢术前准备及甲亢危象?

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创造性地学习,逐步达成教学目标。“问题链”也可以基于一个主题内容设计,即将一个复杂的大问题分解成若干有内在联系的子问题。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探索子问题,在解决一个个子问题的过程中剥茧抽丝地深入到大问题核心,最终找到解决大问题的方法。子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子问题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更次一级的问题,进而建立不同层级的“问题链”。例如,针对“M受体阻断药”这一主题内容,可以设计系列子问题:

阿托品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M受体兴奋有何效应?

阿托品的作用与M受体有何关系?

阿托品的适应证有哪些?如何对病人进行用药指导?

山莨菪碱、东莨菪碱与阿托品比较有何异同?

(四)构建“概念图”,实现知识网络的渗透贯通

“概念图”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法。中职学生普遍反映:《药物学基础》教材结构庞大,理论性强,逻辑关系不够明显,需要记忆的内容太多,分析问题时不能准确筛选和提取信息。“概念图”能够把教学内容“网络化”,通过箭头和恰当的连接词将中心概念与它的上位概念、下位概念联系起来,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表达知识结构,有效呈现思维发展及学科内及学科间知识的纵横联系、相互渗透,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例如,“药物的作用”部分内容可以归纳总结成“概念图”,如图2所示。

教学内容设计是教学设计最为关键的环节,教学内容设计是否有效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需要认真分析学生、课程标准和教材等教学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紧紧围绕临床护理岗位对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要求,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框架内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活动、监控教学过程、评价教学效果,以期培养学生的药物应用护理能力。

参考文献:

[1]谢利民.现代教学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8-272.

[2]姜大源.职业教育的学习目标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8):1-21.

[3]刘红熠.奥苏贝尔学习理论及其对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116-118.

(责任编辑:王璐)

Design of Teaching Content for the Course Pharmacology Based on the Ability of Pharmaceutical Care

QIN Li-lian

(Yulin Medical School,Yulin Guangxi 537000,China)

第5篇

痒痒痒,瘙痒难耐!随着冬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人因身体瘙痒走进医院寻求帮助。瘙痒,虽然没有生命危险,但却常常扰乱正常的生活,令人苦不堪言。那么,冬季皮肤瘙痒到底是怎么回事?皮肤的日常护理该怎样进行?

宝宝

儿童皮肤娇嫩,尤其是婴儿皮肤角质层较薄,皮脂腺发育不完全,面部易出现脂溢性皮炎,受冷后皮肤硬化而产生痒痒的感觉,特别是冬天,一些宝宝会生发异位性皮肤炎,难受时便会哭闹不止,细心的父母应该及时排除宝宝身边的瘙痒源。

专家解答

儿童异位性皮肤炎最常见也是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皮肤痒,为一种常见的儿童过敏疾病,发生率约为10%,大部分发生于5岁之前的儿童身上。患有异位性皮肤炎的患儿,往往合并有呼吸道过敏的疾病,包括气喘、过敏性鼻炎等,似乎暗示着这和遗传体质,过敏有极大的关系,所以,爸爸妈妈要特别小心。

化痒之道

首先是经常保持皮肤的清洁。洗涤、沐浴一般以温水为宜,可适当用一些儿童浴液及中性香皂,除去皮肤上的皮脂。尘埃和污垢。

新生儿出生后3~5天开始用温水洗澡,以后渐用香皂及浴液,需以清水冲净。洗澡时尤其注意耳后、外耳道、颈部、腋下、腹部等处的清洁,洗后用干净、柔软的毛巾吸干水分,不可摩擦,洗后不必搽任何油脂,因过多的油脂会堵塞皮脂腺毛孔和汗孔,不利排泄,可在皮肤皱褶区扑粉。内衣、被褥不宜用碱性大的肥皂及洗衣粉洗涤,内衣需要漂洗多遍,以免刺激皮肤。

小儿内衣,被单、尿布,以柔软的纯棉质为好,羊毛内衣、丝绸,尼龙,化纤等易过敏,引起瘙痒,甚至皮炎。

受压的上族班

天气渐冷,写字楼里的空调纷纷开动,但是随之而来的,大厦中的白领们的小动作也多了起来,不是拧拧身子就是抓抓胳膊。晚上回家洗完澡,刚刚涂过润肤霜的皮肤会儿便开始感觉紧绷而且痒痒。

专家解答

因为使用空调导致皮肤瘙痒、皮肤干燥是白领阶层瘙痒最大的诱发原因,冷是瘙痒的前导,热却是瘙痒发生的诱因。冬天室内外温差大,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空调房内的相对湿度由于温度的升高而下降,皮肤的水分容易流失,很容易导致皮肤干燥瘙痒。而白领多睡眠欠佳、情绪不稳定,这些因素也会影响到人对刺激的敏感度,更容易产生痒感。

化痒之道

脱角质过勤会伤害皮肤人的皮肤最外面是角质层,自动脱落的角质层和皮肤汗液混合的皮垢不会很多,每天用浴液清洗就能去除。如果经常用搓澡巾或者为了增强血液循环用丝瓜络揉搓皮肤,就容易将角质层损害,使得皮肤细胞内的水分更容易蒸发,皮肤就会干燥。所以在干燥的冬季,每周用一次比较合适。

水温在24~29℃为宜水温过高,皮肤表面的油脂更易破坏,毛细血管扩张,加剧皮肤干燥的程度,给皮肤带来损伤,同时,还会增加心脏负担。

洗浴时间不宜过长盆浴20分钟,淋浴3~5分钟即可,否则,皮肤表面会很容易脱水。洗澡后趁皮肤还未全干时立刻涂抹上滋润的身体乳液,尤其是四肢等特别干燥的部位,这样可帮助皮肤恢复水油平衡并在皮肤上形成一层薄膜。

选择中性的浴液和香皂如果皮肤不是很油,洗浴用品不必天天用,隔两三天用一次即可。而且,在身体上停留时间不宜过长,避免使用清洁力过强的碱性香皂,因为即便是再中性的沐浴液相对与人体皮肤来讲也是偏碱性的。

少吃牛羊肉和葱。蒜等辛辣食品在日常饮食中适当增加清润之品,如沙参、玉竹、雪耳、雪蛤之类。特别要强调的是,秋冬喜欢进补的人,切忌不切实际地进食过多人参、北芪、龙眼肉、阿胶、当归、红枣、熟地等,以免犯“气有余便是火”之戒。

老人

每到冬季,有不少老年人的皮肤会奇痒难忍,尤其到夜间睡眠时,遇到温暖的被褥瘙痒更为加重。发病部位以背部,小腿伸侧皮肤为明显。仔细检查,患者皮肤上没有任何疹子,只见皮肤干燥,皮肤萎缩变薄,有较多细碎皮屑脱落。

专家解答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多是由于激素水平生理性下降、皮肤老化萎缩、皮脂腺和汗腺分泌功能的减退使皮肤含水量减少,缺乏皮脂滋润、易受周围环境因素刺激诱发等所致。

化痒之道

治标更治本

我国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患病率达10%以上,是老年人常见的皮肤疾病。想要彻底告别皮肤瘙痒,首先要做的是辨明体质,并在高发季节注意饮食调理、生活起居规律,再加上坚持内服外用药,才是根本。

小心保暖内衣

保暖内衣大多是由多复合夹层材料制作而成,它是在两层普通棉织物的中间夹一层蓬松的化学纤维,以此来阻止人体皮肤与外界进行气体和热量交换,从而达到保暖的目的。但这种含化纤成分的衣物穿在人体身上易产生静电,这些静电在人体周围可产生大量阳离子,它可使人体皮肤的水分减少,皮屑增多,贴身穿就会促使皮肤加剧瘙痒。所以,在保暖内衣里面多加层棉质内衣是很必要的。

适量补充维生素

维生素A缺乏、甲状腺机能不足都是老人常见病,同时也是造成皮肤瘙痒的原因之一,所以应该适量补充维生素并且在饮食中注意多吃粗粮和碱性食物。

室温别太高冬季室温过高容易出汗,老人本来皮脂腺不发达,身体水分流失过多更会感觉瘙痒。

当心!皮肤瘙痒是其他疾病的前兆

当心有一些皮肤瘙痒,特别明显的,持续性或复发性瘙痒,却无任何先行或同时并发的皮疹,则大都是多种疾患的信号,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早作治疗,以免酿成大病。

消化系统疾病;肝胆疾病,包括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等,因血清和皮肤中胆盐浓度升高,刺激神经末梢而引起全身性皮肤瘙痒。

内分泌系统疾病:“甲亢”和“甲减”病人约有1a%发生皮肤瘙痒,“甲亢”的瘙痒出现较早,因“甲亢”者皮肤较潮湿,故夏季大多加重;而“甲减”的瘙痒出现较迟,且发展缓慢,皮肤更加干燥粗糙,更易诱发冬季瘙痒。

泌尿生殖系统疾捕:糖尿病人因血糖升高,使机体免疫力和抗病力明显下降,更易受细菌和病毒感染而诱发皮肤瘙痒。

血液系统疾病:缺铁性贫血患者约15~20%出现全身或局部性瘙痒,补铁和纠正贫血后,即可解除瘙痒。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衰弱、脑动脉硬化等会降低中枢感受器止痒阈值,导致皮肤瘙痒。

恶性肿瘤:大多数肿瘤都可因癌细胞和代谢物刺激神经末梢,而引起全身性皮肤瘙痒。

Tips

第6篇

所谓汗,是指从毛孔内排出的人体内的水液.当气候炎热、衣被过厚、情绪紧张或是活动、饮食时出汗会增多,一般属于人体的正常生理现象.宝宝的体质处于发育阶段,皮肤和肌肉部还很薄弱,所以比成年人更容易出汗。

正常的出汗

1宝宝处于正常的生长发育中,代谢比较旺盛,再。口上活泼好动,正常的代谢需要消耗能量,体内产生的热量多,自然出汗也比较多,借此来散发体内的热度。

2由于宝宝的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够健全,交感神经在睡眠时仍然处手兴奋的状态,这也是为什么宝宝在睡着以后容易出汗的原因。一般睡眠时出汗在入睡后即开始,几个小时之后会慢慢停止。

3因为夏天室内室外的温差比较大,有些父母怕宝宝在室内吹冷气感冒,所以给他们也穿得多盖得多一些,在这种情况下,宝宝也会出现―些多汗的症状。

4有一些宝宝稍微―活动就很自然地出汗,这称为自汗。如果他们只是单纯的少量出汗,平时还是爱活动、兴奋活泼、饮食正常或者偏多的,生长发育良好,而且没有其他不适的症状,那这些宝宝还是正常和健康的。多汗Baby的日常护理

多汗Baby的日常护理

1注意勤换宝宝的衣服和被褥,并随时随身备有干燥软布给宝宝擦身,或外用扑粉,以保持宝宝的皮肤干燥。

2宝宝身上有汗时,应该避免直接空调或电风扇的吹风,以免受凉感冒,发生病变。

3多给宝宝喝水,以补充宝宝失去的体液。饮食应注意营养,保证宝宝代谢后能及时补充营养和能量。

4饮食要忌刺激和辛辣,防止宝宝出汗更多。

不正常的出汗

盗汗

盗汗亦称”寝汗”,睡时出汗,醒后即止。宝宝入睡后不久,头、胸、背等处会出许多汗,常浸湿枕巾、睡衣等。盗汗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盗汗只是在夜里12点前(就是前半夜)出汗,到后半夜就会停止。中医认为这是因为宝宝阳气旺盛,前半夜阴气尚未到最盛之时就会出汗,到了后半夜阴气渐盛而抑制了宝宝体内的阳气外越。

父母巧应对

1该多给宝宝吃一些养阴生津的食物,如小米、麦粉及各种杂粮和豆制品;牛奶、鸡蛋、瘦肉、鱼肉等:水果、蔬菜应多吃,特别是苹果、甘蔗、香蕉、葡萄、山楂、西瓜等含维生素多的果类。要忌口不吃煎、炸、烤、熏、油腻不化的食物,如油饼、炸羊肉串、烤鸭,膨化食品等:辛辣食物,如辣椒、芥末、千姜、胡椒、羊肉、狗肉及肥肉等。

2如果宝宝出现消瘦、大便干燥、小便黄、情绪烦躁等其他症状时,可以带宝宝求助医生。因为盗汗可见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的疾病,如活动性佝偻病、结核病、甲亢、先天性心脏病等。

缺钙

宝宝由于缺钙而导致的多汗,常表现为多汗与温度无关,尤其是入睡后头部出汗,且宝宝精神烦躁,有时伴有夜惊症状;1岁以后前囟门闭合延迟,外貌可见前额高突,形成方颅。

父母巧应对

应该及时给宝宝提供含钙丰富的食物,如鱼、虾皮、海带、排骨汤,同时多吃含维生素D丰富的食物,如猪肝等来促进钙的吸收。一般情况下,缺钙较轻的宝宝在富补后即可改善缺钙症状。如果症状较重,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

物足多汗症

有的宝宝平时手上和脚上就老是汗津津的,这可能是一种多汗症,与内分泌功能失调有关。比如有时因为情绪紧张、痛苦、恐惧而引起的出汗,就是因为交感神经失调而导致的。

第7篇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6-03--01

骨折疏松是临床中常见的疾病之一。现如今,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阶段,该病的发病率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发展,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因此,本院将对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40例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进行研究,给予营养护理干预,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针对本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40例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对照组中,男患者9例,女患者11例,年龄在55~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2.34±6.34)岁;治疗组中,男患者8例,女患者12例,年龄在57~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15±6.64)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采用常规护理的方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营养护理干预,其中具体流程包括:(1)护理人员对入院患者的资料进行详细的了解,并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制定合理的营养护理措施。(2)能量供给,由于老年患者的基础代谢率逐渐降低,导致对能量的需求也有所下降。因此,护理人员因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以及口味,给予患者合理的膳食食谱以及营养补充,以达到控制患者体重为宜。而对于患有营养不良且伴有消耗性疾病者可适当增加营养的供给;对肥胖的患者则应适当减少。(2)脂肪供给,由于老年患者消化道功能的降低,再加上该病需要长时间的卧床,因此在脂肪消耗方面也有所减弱。因此,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脂肪的摄入量控制在20~25%左右,从而可避免由于患者胆固醇升高而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3)维生素的补充,对于术后的患者,维生素应作为重点的补充对象,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多使用含有维生素A、维生素D、以及维生素B12的食物,起到促进患者铁、钙吸收的作用,同时术后还需增加术前2倍左右的水溶性维生素,从而加快患者术后的恢复[1]。(4)护理人员在给予患者营养护理时,需禁食患者辛辣刺激的食物,并劝诫戒烟戒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而选择食材方面避免采用与患者药物有禁忌的食物,并在日常护理中对患者近期的身体恢复情况进行了解,且根据不同的情况适当调整营养的搭配,这样采用真正的促进患者健康的恢复。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骨密度情况,并对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进行调查记录。

1.4 统计学分析

两组患者均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应用t检验进行数据比较,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骨密度情况

治疗组患者干预前的骨密度为(0.571±0.059)g/cm2与对照组(0.583±0.061)g/cm2对比无明显差异;干预后治疗组患者的骨密度为(0.739±0.098)g/cm2,对比对照组(0.624±0.074)g/cm2有明显的提升。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术后不良反应率情况

治疗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7.22±3.12)d,对比对照组(22.32±4.32)d有明显缩短;治疗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2例,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明显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4例,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结论

第8篇

1骨质疏松的分类

1.1原发性骨质疏松见于老年性骨质疏松、绝经后骨质疏松。

1.2继发性骨质疏松见于甲亢性骨质疏松、糖尿病骨质疏松。

1.3原因不明特发性骨质疏松见于遗传性骨质疏松。

2骨质疏松的主要症状

2.1疼痛是骨质疏松症最主要的主诉,以腰背痛为主,占疼痛患者的70%~80%。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视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亦表现为全身骨骼疼痛或髋、膝、腕关节疼痛。

2.2身长缩短、驼背是骨质疏松的重要特征,多在疼痛之后出现,是脊椎椎体发生慢性积累性变形和压缩骨折的结果。

2.3骨折是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许多患者前期疼痛症状不明显,而以非暴力性骨折为第一表现来就诊。

2.4呼吸功能下降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脊柱后弯,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显著减少,患者往往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2.5其他表现如毛发脆而无华、折断脱落,牙体松脆脱落等。

3骨质疏松的危害

3.1死亡率高骨质疏松导致的死亡大多是由骨质疏松引起的髋部骨折引起。髋部骨折1年内因并发症而导致的死亡率约为15%~25%,占各种疾病死亡率的第12位[2]。

3.2生活质量下降髋部骨折后,约1/3的患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需要专门护理治疗,约半数患者未能恢复独立行走能力,70%的患者不能恢复独立移动,87%未能恢复自行爬楼梯[3]。此外,骨折引起的疼痛、生活障碍、伤残、情绪低落、社交受限等也是影响其生活质量的因素。

4骨质疏松的健康指导

4.1饮食指导

4.1.1应摄入足够的钙一般每日应不少于850 mg;若已发生了骨质疏松,则应每日不少于1 000~2 000 mg。食物中的钙磷比例要高于2∶1,才有利于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

4.1.2膳食要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C高蛋白膳食可明显增加钙的吸收,膳食中若缺乏蛋白质,骨有机质生成不良;若缺乏维生素C则影响骨基质的形成。每日应供给优质蛋白60~70 g,维生素C 300 g以上,这些成分主要从鱼、虾、奶、黄豆制品及蔬菜、水果中获取。

4.2运动指导肌力与关节功能相互影响,肌力与肌肉数量、质量有关,肌力与骨量也有联系,增加肌力可防止跌倒。运动后随意肌的收缩和身体自身重量对骨骼的刺激直接促进成骨细胞的活动,有利于延缓或限制骨质疏松的发展。可采取步行、气功、太极拳、舞剑等方式,早晚各1次,30~40 min/次。

4.3日常生活行为指导增加日照和户外活动,居室朝南。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禁烟戒酒,不喝咖啡和浓茶,碳酸饮料可影响钙与维生素D的摄取,抑制维生素D的活化,故不宜饮用。

参考文献:

[1]陈阳生,胡剑青,马述仕,等.骨质疏松与补钙[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1,7(2):188-190.

[2]薛延.骨质疏松症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