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02 15:11:4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新型工业化建设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本文以工业园区建设为立足点,阐释工业园区建设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 岳普湖县工业化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一)岳普湖县工业化的现状
岳普湖县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2421万元发展到2010年的1.08亿元,年均增长35%,工业园区建设正全面推进。虽然工业化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工业化水平仍然不高,发展新型工业化使命仍然艰巨。
(二)岳普湖县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有利条件
1、资源优势
光热水土及各类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潜力巨大。岳普湖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四季分明,春、秋温度变化大,夏、冬季气温相对稳定,自然光照条件充足,年平均气温11.8℃,无霜期232天,日照年平均2780小时,利于各种农作物的生长;县域及周边100公里半径内有棉花、玉米、红枣、各类果品、小茴香、秋甜瓜等各类作物蔬菜的种植、各类牲畜家禽的养殖,特色优势明显、品质优、数量多。此外,岳普湖小茴香颗粒饱满,品高质优,畅销中亚各国;“小尾寒羊”、“疆岳驴”享誉区内外,享有“中国小尾寒羊发展之乡”、“中国毛驴(疆岳驴品牌)之乡”的称号。同时境内有甘草、枸杞、大芸、麻黄等430多种中药材资源,具有开发价值,同时,这些特产显示岳普湖特色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
2、交通区位优势
岳普湖县地处喀什地区腹地,处在喀什半小时经济圈中心位置,半径80公里范围内辐射周边伽师、英吉沙等8个县市,是喀什地区西进东销的商品集散地、东联西出的商品出口加工基地和观光旅游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从喀什特殊经济开发区卫星城市的功能区域定位看,岳普湖县作为喀什加工制造业基地和国际物流配送基地的地位逐渐显现。喀什特殊政策经济开发区的开发建设将对岳普湖形成有效辐射。
3、人力资源
岳普湖县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有4万人,近年来通过加大对劳务输出人员“双语”、职业技能培训的力度,全县劳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三)岳普湖县发展新型工业化的制约因素
(1)自我发展能力弱。总体来讲,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水平仍然很低,服务业发展与经济结合度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整体经济规模和实力有限,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较弱,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能力不足。
(2)工业发展缺乏资源支撑,基础十分薄弱。工业发展水平低、总量少,企业规模小,起点低,产品附加值低已成为影响县域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决定性制约因素。岳普湖县地处喀什腹地,境内至今尚未发现任何矿产资源,工业发展缺乏资源支撑;加之企业融资难等瓶颈的制约,招商难度大,企业落户少,工业发展缓慢。
(3)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无论是水利、电力还是交通、信息网络、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由于财力不足,明显滞后。工业园区建设难以适应发展需要,农村居民居住环境差,住房简陋,直接为农民群众服务的村级阵地、卫生室、文化、体育活动场所严重不足,难以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
(4)劳动力素质有待提高,人才匮乏。农民致富技能和职业技能培训的严重滞后,导致全县劳动者技术技能素质普遍偏低,缺乏致富技能和职业技能;从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看,不仅在人才的数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技术、管理人才短缺,尤其是工业技术人才和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严重匮乏。再加上长期缺乏系统的再教育、再培训,造成整体素质偏低,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发展经济急需的工程技术类、农业技术类、科研类人员少,现代企业管理人才和科技开发经营人才更是短缺,以至于开展某些重点行业领域建设时,严重缺乏专业型人才。
二、 以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为依托,推进岳普湖新型工业化进程
(1)以工业园区为平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 加大对入园企业的用工、用电、用地、厂房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不断优化服务环境,按照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标准,使工业园区成为融资的窗口、产业升级的基地、经济发展的增长点;集中力量加快完善园区交通、供排水、供电、通讯、污水处理、绿化、美化等配套设施建设,增强园区聚集和带动能力,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布局,实现土地集约利用,资源节约使用和污染集中处理。
完善园区公共服务平台。提高资源共享水平,建立有关土地、信贷、项目审批、税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入园,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的发展,以主导产业带动配套产业的集聚,增强园区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的能力;加快建设园区内科技企业孵化器,形成吸引人才、促进成果产业化的创新载体。
着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高资源共享水平,建立有关土地、信贷、项目审批、税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入园,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的发展,以主导产业带动配套产业的集聚,增强园区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的能力;加快建设园区内科技企业孵化器,形成吸引人才、促进成果产业化的创新载体。
(2)积极落实支持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
坚持贯彻执行国务院、自治区、地区有关促进工业企业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落实加快发展工业企业各项政策措施,在税收征缴减免、退返、银行信贷、担保、财政资金扶持、建设标准化厂房、建立企业“联系人”制度等方面,开展对企业支持帮扶工作,全方位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3)以人才强县促工业发展
【关键词】绿色发展新型工业化可持续发展
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经过几年的实践,新型工业化的内涵不断丰富,思路不断创新,目标更加明确。十七大报告要求实现“三个转变”,即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十七大报告不是就工业而谈新型工业化,而是把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升到了一种经济发展理念,上升到了一种国家发展战略,其区别于传统工业化道路的一个核心特征就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绿色工业化。
一、工业化的内涵
所谓工业化,一般是指以大机器生产方式确立为基本标志,由落后的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国转变的过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韩国、新加坡、香港等一系列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短短的20多年里,通过实施出口导向型战略,带动了经济的迅猛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东亚奇迹”。这种经济发展史上的“神话”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们借助了工业化的巨大力量,正是工业化推动了这些国家和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经济在战后的蓬勃发展。
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是在人口众多、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等一系列特殊国情下开始的,走的是一条传统的粗放型、数量型、低效率、低水平、污染环境的模式,伴随着高增长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未来二十年要完成基本实现工业化的任务,必须避免重走以资源的高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代价的数量扩张型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当前,如何实现可继续发展是我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早在古代,我国就有“天人合一”、“人地和谐”的思想。在经典著作中也包含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恩格斯就曾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可持续发展思想虽然古已有之,但作为一种现展理论,它的直接理论来源是“罗马俱乐部”的思想和观点。1972年,以D・L・米都斯为首的美国、法国、挪威等一批西方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提出的关于世界发展趋势的报告《增长的极限》,首次提出了“增长极限论”,并认为,如果目前的人口和资本的快速增长模式继续下去,世界就会面临一场“灾难性的崩溃”。而避免这种灾难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限制增长。
可持续发展正是针对工业化过程中暴露出的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恶化引起的一系列恶果而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传统工业化道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必须转变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即依靠科技进步,节约资源与能源,减少废物排放,建立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基于此,可持续发展观在八十年代末一经提出,便得到全世界的广泛接受和认可。
到2007年底,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同时获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将有望拉动中部地区快速崛起,并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而该政策必然带动地区及相关上市公司发展,也必将促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建设。
二、绿色化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对环境价值的重新认识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强烈要求,对工业化发展也形成了新的约束。反思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机制,我们看出了它的不可持续性。在现代社会,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与工业化发展的要求两者之间越来越对等,人类的文明要持续下去,工业化进程也不可能停止,那么唯一的出路只能是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工业化,把工业化进程同绿色化结合起来,走绿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活动的绿色化是可持续发展极其重要而又切实可行的步骤。经济活动的绿色化大体上包括绿色生产、绿色消费以及作为联系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两者桥梁的绿色营销。在绿色化的引导下,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这对看似不可调和的对立体便能和谐共存。绿色化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体现和必然要求。
1、绿色化能有效地克服工业化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绿色化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在加快发展中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增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经济后劲,而绿色化正起了这样的保障作用。无论绿色生产、绿色营销还是绿色消费,其宗旨都是坚持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维持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坚持当代人在满足其需求的同时,要尽可能给后代留下更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体现可持续发展。例如:绿色生产强调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动清洁生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绿色消费则提出了三个消费原则,即倡导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注重对垃圾的处理,不造成环境污染;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能,追求安全、健康、舒适、环保的可持续消费。
2、绿色化能有效地促进工业化
绿色化能增加社会福利,更快更好地达到工业化所要达到的目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条件,坚持绿色化能极大地促进工业化。绿色化将使环境质量普遍提高,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助于改善整个社会生活状况,增加社会福利,而这正是工业化所要达到的目的。例如:绿色生产将逐步实现低消耗、低排放与高产出,有效地减轻自然环境与资源所受到的压力,从而使人们的生存条件得以极大改善。绿色消费中人们消费的对象以符合相关技术标准的绿色产品为主,这就提高了消费的安全性、健康性,相应也减少了消费者因事故所受的福利损失。
三、基于绿色化理念的新型工业化路径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建设,我国的基本国情及国际环境决定了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已经走不通。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为在发展中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供了强大的绿色技术支持,从而使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成为可能。保护生态环境,以绿色化保障工业化,需要建立三大支柱:一是政府的重视和指导;二是企业界的积极支持;三是公众的广泛参与。
1、完善制度建设,加强生态保护
对企业而言,只有当外部不经济转化为内部不经济时,即外部不经济问题损害企业的经济效益时,才有去解决的动力,而当外部不经济不能转化为内部不经济时,企业没有动力去解决。就这是说,对生态环境破坏、污染等外部不经济问题,市场机制存在缺陷。因此,这些问题需要依靠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来解决。政府采取的措施有以下三种。
(1)经济手段。可以利用税收、价格、信贷等手段促进经济活动的绿色化,防止和解决环境问题。如减免绿色产品的税收,开征污染税,在超出国家规定的标准之上开征,超标越大,征收越多,实施“累进税”;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变资源的无偿使用为有偿使用,在此基础上,理顺资源性商品价格与制成品价格的关系,使资源保持合理开发利用;设立专项基金,在财政上对绿色产业增加投入,增加对绿色产业的信贷规模,给予利率优惠;支持绿色环保企业在证券市场挂牌上市,为其吸收社会投资创造有利条件等。
(2)行政手段。如限期关闭或转产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责令企业在限定期间内使污染物的排放符合规定的标准;与企业领导签订环境保护责任书等。
(3)法律手段。法律、法规作为制度中的正规约束,是可持续发展行之有效的保障。目前已制定的有关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如《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意见》等,对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仍不完善,缺乏强有力的约束机制,操作性差,经常发生有法不依的情况,法律法规形同虚设。因此,一方面要强化执法监督,贯彻落实已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另一方面要加强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的研究,实行以预防为主的环境政策,适时调整环境评价的标准,抓紧制定相关法规和规章,如加强生态立法,建立生态消费制度,注重引导绿色消费,对于顺应生态保护的商品与服务,采取各种奖励和支持措施;反之,则应采取相应的惩罚性税费措施等。
2、实施绿色生产,培育绿色产业
绿色生产,又称之为清洁生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其定义为:对生产过程与产品采取预防性的环境策略,以减少其对人类及环境可能的危害。《中国21世纪议程》中已把推行清洁生产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并着手实施。企业应努力在工业化进程中不断提高生产过程和产品的绿色化程度:加强绿色技术创新,适时采用高新技术、新能源技术,实施清洁生产;选择清洁的能源和无毒、无污染或少污染的原料、零部件作为生产过程的投入物,并保证资源的回收再用;对产生末段的污染物进行总量控制,进行无二次污染的处理;产品的包装、保管、运输全过程要符合环保要求,防止污染转嫁;开发绿色产品,培育绿色产业,建设绿色产业群,推动环境标志产品的使用,树立企业绿色品牌形象等等。
3、宣传绿色文化,倡导绿色消费
关键词:化工企业;信息化;建设
化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因为自身的特殊性,发展一直都很平稳,没有实质性突破,也不被外界所关注。在当前时代,积极采用新技术,就意味着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发展。因此化工企业也不能继续闭门造车,要用积极的态度去迎接信息化技术,通过信息化建设,来提升自身竞争力,获得更久远的发展。
1化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现阶段我国开放度越来越高,全球化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国有化工企业超然世外的地位已然消失,国外大量的化工企业都看中了中国市场的发展潜力,纷至沓来。这样无疑对我国自有化工企业造成了非常大的冲击。化工企业在这种局面下,若想有效地应对挑战获得机遇,就必须一改以往的发展模式,积极地进行创新,才能不断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全面完成信息化建设,无疑就是化工企业获得更高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全面的信息化建设,化工企业整体的结构会更加完善,功能会更加明确,企业整体的运转可以更加流畅,企业可以获得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全面提升。除此之外,由于信息的发达,化工企业还可以更迅速地了解国内外有关化工企业的新技术、新发展理念,可以确保自身的发展始终与时展速度保持一致。可以说信息化建设,就是帮助化工企业完成全面升级的过程。
2化工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
2.1信息化理念认知不足
在我国,化工企业的发展历程是极其漫长的,作为我国经济建设早期的支柱行业,在现阶段已然进入了发展的中后期阶段。也正是因为漫长发展的原因,化工企业自上到下全部员工,都形成了一定的定式思维,接受新兴技术、理念的积极性不高。很多员工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都表现出了强烈的不适应,还是习惯以传统的生产运营方式,使信息化建设在企业中还只停留在最初的阶段,用以辅助工作,对5G技术等一众高超技术的利用率极低,这与国外先进化工企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观摩国外先进企业不难发现,大多数化工企业依托于信息化技术,已然实现了全自动生产,大幅度提升了工作效率,而这是我国大多数化工企业都未做到的,企业并没有将信息化建设当作长远发展的一部分。
2.2信息化建设力度不足
信息化建设并不是一句空口号,企业若想完成全面信息化建设,就意味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然而正是因为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认知不足,所以在建设方面,并不愿意投入大量的资金。这也是导致化工企业信息化建设速度缓慢的重要原因。一方面资金的短缺会导致各类先进信息化设备引进速度缓慢,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速度做不到与时俱进。另一方面,信息化建设是需要大量的信息化人才作为基础,而在这方面资金投入不足,企业很难吸引人才的加入,同时也无法对已有人才进行有效的培训。除此之外,很多信息化设备在使用过程中,都是需要耗费经费去维护升级,如果企业不能平衡投入经费与维修经费,就会导致很多信息化设施在使用过程中损坏而无法维修的情况出现,从而不能持续地提供服务。
2.3信息安全问题
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其标志性的一点就是信息的共享性。对于化工企业而言,共享性无疑提供了非常多的便利,如信息获取与传递的速度大幅提高,成本就得到了有效的降低。而这背后也具有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信息安全问题。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因为对安全防护的不重视,极有可能导致公司的信息出现泄露,从而使企业蒙受巨大的损失。因为化工企业缓慢的信息化建设速度,信息安全防护方面的建设目前仍处于空白阶段,自身的信息安全并没有得到充足的保障。
3化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可行路径
3.1树立正确的信息化发展意识
对于一家企业而言,获得发展、提高竞争力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有接受新兴事物的能力,对化工企业而言也同样如此。在化工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对信息化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要明确其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只有具备正确的发展意识后,各项工作才能有条不紊地展开[1]。在化工企业的日常工作中,一定要加强有关信息化技术的宣传,让企业上下都明确5G技术、大数据技术等一众高超技术对企业的作用,要让每个人都对信息化建设有一个充足的认知,将信息化建设、创新建设等正确的发展意识有效地刻入企业文化,让企业全体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接受正确的发展意识的熏陶,积极配合企业完成信息化建设。
3.2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
企业在完成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大投入力度,要将信息化作为一个推动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事业来进行[2]。针对信息化建设,企业可以制定一个单独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定期注入资金,使信息化建设可以获得充足的支持,使现有设备可以获得及时的更新,满足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做到专款专用,必要时可以成立相应的资金督查小组,确保每一份资金都如实用于信息化建设。在每年年中与年末的公司总结上,要将信息化建设后公司获得的变化与以往进行有效的对比,让企业上下都明确信息化建设带来的改变,从而不断增加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加快信息化建设的速度。
3.3重视信息安全防护
信息安全是企业在完成信息化建设时,必须要重视的一个环节。因此在信息化建设中,要不断对信息防火墙等一类的防护软件进行更新。要通过安全防护性能出众的安全防护设备及软件来提升对外界侵入的防护。同时还应该建立对内部的安全建设。具体可以采用分级的措施进行,不同级别的员工所拥有的权限是不同的,一些关于企业核心利益的信息,只有企业的最高权限人才可以浏览查阅,通过这样的形式,来确保企业核心信息的安全。总的来说,就是通过内外兼顾的形式,来确保企业的信息安全。
3.4完善企业信息化运作模式
现阶段,大环境中信息化技术、信息化设备的种类繁多,这些不同的设备不同的技术,会延伸出完全不同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因此在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进行深层次的选择,需要结合自身情况,选择与自身发展最合适的信息化建设模式。信息化建设,对于化工企业而言是一个帮助企业获得更为久远发展的一项计划。因此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一定要立足于当下,放眼于未来。在建设过程中,对于已完成建设的部分,要进行不断的升级完善,确保这些部分可以始终有效地发挥作用,对未完成建设的部分,要进行全面的分析,选择最适宜的技术予以引进[3]。而针对一些未引进的技术设备,也应该进行全面的分析审查,厘清它的优点与弱点,对企业发展能提供什么样的帮助,从而决定是否引进。要确保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发展并顺利运行的,以此来保障企业在提升效益的同时,也可以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
3.5扩充信息化人才队伍
人才是推动信息化建设的先决条件,也是使信息化建设发挥功用的基础条件,只有确保自身信息化人才储备充足,化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才能获得更有利的保障。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企业要始终坚持对自身人才的培训以及对高技术人才的引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不断提升信息化人才储备的深度。针对企业已有员工,可以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来提高已有人才的信息化水平,具体可以分为三种模式,即针对性培训、短期培训、长期培训[4]。针对性培训就是指,当出现一种新兴的信息化技术或者设备时,在确认对自身企业有帮助的情况下,要帮助人才在短时间内掌握该技术的正确使用方法,迅速地让该技术在企业中发挥功用,创造效益。短期培训是指进行一些树立企业信息化建设脉络的培训,要让相关人才明确企业已有的信息化技术以及设备,并熟练地运用它们,来确保建设的有效性,确保这些技术设备可以有效地发挥功用。而长期培训就是指对信息人才的思想培训,要通过不断地培训,让信息化人才明确信息化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如安全意识培训,要从根本上让其明确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使其可以主动地进行相关方面的学习,巩固企业的信息安全防护系统,通过意识的不断升级,带动技术的有效实施。而在引进高质量信息人才时,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方面企业需要不断优化自身的企业文化,提高自身对人才的吸引力,使人才愿意主动地加入企业。另一方面,企业要通过丰厚的薪资待遇来引进人才,通过丰厚的薪资、良好的企业文化,来提高信息化人才的留存率。
4结语
信息时代对于化工企业而言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化工企业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完成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因此企业一定要明确信息化建设才是自身更长远发展的保障,明确只有加速信息化速度,企业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才能在市场中始终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蓝庆新.论新型工业化下的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J].南方经济,2003(3):52-54.
[2]蓝庆新.新型工业化条件下的企业信息化建设[J].社会科学辑刊,2003(4):57-61.
[3]张永强.集团型煤化工企业数字化生产管控平台建设探索[J].新型工业化,2019,9(12):113-117.
【关键词】中小型;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
1 前言
建筑企业信息化是当代建筑管理中最具有潜力的新的生产力,信息化建设水平代表着公司集约型管理的水平,标志着公司管理现代化的程度,信息化建设的方向代表着行业发展的方向。建筑企业信息化就是充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不断扩大信息技术在建筑企业经营及管理中的应用和服务范围,提高行业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建筑企业信息化总体建设应用水平不高,特别是中小型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几乎还停留在一般事务处理和简单信息处理阶段,表现为:不重视信息化标准规范,基础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还有很大差距,企业成本管理、合同管理系统建设应用效果不好,项目管理系统推广应用困难重重,信息资源不能共享、信息化建设综合优势发挥不出来的局面普遍存在。为提升行业的管理水平,引导建筑行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发展,大力推广信息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2 中小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由于中小建筑企业的分散性、非标准性、工人的流动性,给规范的现代化管理带来了困难。建筑工地分散在不同的城市,项目部往往脱离公司的管辖,工程建设过程中推广现代化技术比较困难。缺乏信息化的调配,传统项目与劳务公司相结合,使工人经常处于半停工状态。建筑公司总部和个项目部之间没有一个共享的信息平台,所以总部和项目之间信息不对称,使总部不能及时获得分散各地项目的全面信息,作出相应的决策,致使建筑企业的决策机制僵化、反馈速度慢。
一部分中小建筑施工企业工作环境较差,给计算机使用、联网使用造成困难,因此,中小建筑企业尚不具备大规模推行信息化的条件。
通常中小型建筑企业以低成本的方式来实现管控,管理效果较差,而那些管理相对松散、粗放型、以包代管的建筑施工企业,总部没有实施管控的压力,而项目部却有逃避监管的动力,其实施信息化较为困难。
但由于各种原因,该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一直比较低,直接影响着工作效率和工程质量. 实施中小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战略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建筑工程结合起来,实现工程信息资源的共享。
目前,全国中小建筑施工企业已经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约占总数的15.79%,中小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及资金投入与国外企业相比有很大差距,信息化特点主要为:1、总体投入和应用水平不高; 2、缺乏信息化人才;3、对信息化风险认识不足;4、没有掌握信息化发展规律;5企业信息化建设方式选择不当;6信息化建设方法急需改进; 7、不能正确认识什么是信息化效益; 8、信息化建设是短期行为; 9、缺乏良性市场竞争机制和环境; 10、缺乏统一标准规范。
3 信息化实施管理水平低的原因分析
建筑企业信息化由于认识不够深入,没有统一的办公平台。
建筑施工企业开始了以工程项目管理为核心的信息化进程,由于建筑施工企业中“管理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太多”,对于施工企业运营而言,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是成本管理,而许多施工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却相对工程进度来说落后很多,项目运行过程中,涉及到人员调配、项目进度、物料采购这些事关成本的关键环节很难实时体现成本管理的价值,在需要进行“价格决策”的环节,无法依靠掌控成本管理进程做出合理的决策,往往靠经验来定,从而无法科学的部署企业资源来提高企业利润。
因此,在中小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该围绕施工企业的主营业务项目管理,对合同、生产、物资、机械、劳务、专业分包、技术质量、安全、成本、竣工、风险和项目验收和考核实现信息化管理,达到企业流程的标准化、规划化,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4 中小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对策
1)局域网建设。针对某个企业、某个具体工程设立,包括企业管理体系、工程信息采集处理系统等,其目的是实现企业管理、生产的高效运转。围绕企业目标和组织的管理,采用信息系统对企业战略、决策过程、组织岗位、制度、考核、知识实施管理,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组织绩效。加强企业间协作,建立电子商务、协同办公、视频监控等信息系统,支持企业间的高效协作,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在专业业务管理上,建立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档案管理等信息系统,支持各业务系统的专业管理,提升业务管理水平。
2)坚持分步实施原则。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不能搞运动式推广,管理是没有止境的,是持续改进的,信息化的过程同样是循序渐进的,企业完成阶段性信息化的建设必定会经历一个相对较长的周期,坚持分步实施,保证前进一步达标一步,扎扎实实、稳步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才能是我们走的更长远、更深入。
3)重点突出,狠抓核心业务应用。核心业务指与成本管理相关各项工作内容,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功能就是成本管理,这一部分的成功应用是系统成功应用的最重要标志,应当扎实做好包括施工预算、成本计划编制与输入、各类成本业务数据的按成本挂接科目划分、按规定数据标准、按规定期限的生成与录入,最终呈现成本分析的结果,实现与财务系统管理的有效对接。系统成本管理不应用或应用不到位,我们可以判定应用失败。
4)保证数据真实、准确、及时录入。住总集团信息化的主要目的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不是为信息化而信息化,所以在信息化实施过程中,一直强调的是,务必保证经营数据的真实、准确、及时录入,真实数据才会真正让我们掌握经营管理过程中隐含的、暴露出的经营风险,才能真正实现管理系统应用价值。
5)完善制度建设,强化激励机制。信息化的推进与企业业务管理一样,同样需要制度保证,所以我们在企业层面建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制度,建立应用手册,规范权限管理,落实具体岗位工作责任,建立起项目应用水平的监督检查机制,建立考核激励约束机制。在完善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应端正认识,认识到信息化是一种发展趋势,既要认识到信息化发展的迫切性,又要认识到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相当长的建设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5 中小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的目标
中小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的目标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施工企业的运营机制,实现信息互通、互联与共享,优化产业结构,促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2)通过先进实用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来提高办公效率,加快信息传递速度,促进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将信息化系统融入到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中,借助信息化手段规范管理流程,优化企业组织,实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标。
(3)通过网络办公、远程政务、信息公开等,有利于一个廉洁、高效、透明的政府监管体系的形成,可提高各级建设行政管理部门的决策水平、管理水平和为公众、为企业的服务水平,并且信息化技术能够使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项目班子个人能力的依赖,使得企业的统一标准能够在每一个项目都得到实现。
(4)建筑产业是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通过建筑企业信息化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更好地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
6 中小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的意义
(1)加强信息交流,提高工作效率。施工企业信息化具有实时性、远程性、互动性的特点,即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可互动地为建筑工程提供信息服务,完全打破时间、地域等的限制。
关键词:金融服务;商业银行;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1
一、金融服务外包在世界与我国的发展状况
外包(Outsourcing)是由于内部人力不足,或企业为了降低营运成本,提高品质,集中人力资源,提高顾客满意度,而将企业的非核心业务委托给外部专业公司,以维持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外包这种管理模式早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就开始出现了,而国际金融机构早在20世纪70年代起就开始了业务外包,比如当时出现的证券业文书性事务的外包等。1990年美国学者Gary Hamel 和 Praharad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正式提出“外包(outsourcing)”这一概念后,该理念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外包的范围已经从最初的文书类业务,逐渐扩展至更具战略性的部门,甚至越来越多的机构将某个业务品种的处理整体外包。发包机构和承包方之间的关系也在变化,后者的角色正在从传统的服务提供者向战略伙伴转变。另外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跨国外包:大型金融集团和机构将业务外包给外国的第三方,或外包给各金融集团参股的国外专业处理中心。这些处理中心规模增长迅速,如截至2003年,在印度已设立了10个处理中心为花旗、渣打、汇丰等大型金融集团服务。又如德勤公司在2004年3月向美联储提交了一份关于外包的报告中预测,未来五年,美国金融服务业将有3560亿美元的业务外包到海外机构。这一数字约为美国金融业目前总成本15%。
我国流程化银行建设刚刚起步,金融服务外包业务也处于探索阶段。由于外部大环境与企业内部认识上的差距,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业务大发展尚欠缺适合的土壤与企业文化支持。但从国际先进金融企业的发展经验来看,我认为外包将是我国商业银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如2008年1月,上海“两会”已明确提出,上海将结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大环境和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的机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现代服务经济”成为上海经济下一步的发展所明确的基本方向之一。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金融学院副院长吴大器提出:“上海应该大力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产业(金融BPO),把浦东新区建成世界级的金融BPO中心”。
二、推进商业银行金融服务业务外包,深化商业银行营运体制改革
目前随着我国商业银行流程化建设推进,非核心业务外包理念正逐步被接受。在流程化建设过程中由于大量简单事务性工作向一级分行后台集中为非核心业务外包提供了业务内容,而省级分行后台营运部门人员不足与不断集中后增加的工作量之间的矛盾也在客观上推动外包工作。营运部门实践证明外包在减员增效、解决人力资源不足矛盾等方面的确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但应该看到目前部分商业银行非核心业务外包只被看做是解决工作中遇到问题的方案,尚未能把外包做为推进流程化银行建设的战略举措,对于外包工作尚无统筹全局的研究与部署。由于许多外包工作需对原有制度进行大胆突破,许多基层行只能采取等待、观望态度。例如在会计凭证的保管方面,目前许多商业银行主要依赖于内部人员完成,这造成了两种结果:一是由于此项工作要求不高,而银行人员人力成本较高,从事类似简单工作存在人力资源浪费。二是会计凭证数量很多,保管需占用大量空间,而银行自用营业或办公场地一般处繁华地段,利用银行场地保管凭证成本较高。只有将类似业务外包给专业公司才能有效降低成本,将更多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到核心业务的拓展和创新中去,不断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当然也应该看到目前外部环境存在许多问题阻碍了银行非核心业务外包工作推进,如对于外包工作外部监管与指引尚是空白,国内实力雄厚、经验丰富的专业服务企业尚很稀缺,但这些因素不应使银行在这一领域内裹足不前,非核心业务外包工作是否成功将直接对商业银行流程化建设战略产生重要影响。
三、对于银行非核心业务外包工作推进的建议
1.建议商业银行总行明确非核心业务外包工作的管理职能部门,在流程银行建设过程中以风险、效率、效益为原则,结合国际先进金融机构相关业务开展的经验,统筹规划,加强银行外包工作的全流程风险管理。首先要识别最适合外包的业务,是实现业务外包的前提和基础。在外包决策过程中要认真分析银行的竞争力和战略,找出核心业务和核心市场,确定哪些服务可以实施外包。在此基础上制定一个全面的计划,对业务外包的成本/收益进行分析。其次是选择外包商。外包商的业务水平直接关系到外包活动的成败。在做出外包决策后,总行相关管理部门应听取来自内部或外部法律、人力资源、财务专家的意见,然后,才可以按照自身的需求去寻找擅长该业务的所有外包公司,通过仔细地调查、分析和比较,选择最适合的外包商。要注意外包商是否真正理解了银行的需求,以及它是否有足够的能力解决银行的问题。除此之外,也要考虑外包商的财务状况。三是建立外包双方的伙伴关系。通过对银行与外包商关系的有效管理,促进银行与外包商结成稳固的、有弹性的战略伙伴关系,达到双赢。
2.建议商业银行总行积极鼓励各分行发挥主观创造性,在这一领域积极探索,并由总行对探索中的经验与教训进行汇总、整理,不断修正外包管理,并及时向全行进行推广。在外包实施过程中加强外包业务道德风险监控,防止寻租行为出现。在确定外包商过程中通过运用招投标等方式确保公平、公开和公正;尽可能通过集体决策方式避免暗箱操作,影响外包业务的质量并产生法律风险。
3.建议商业银行总行积极与国内有实力并有意愿进入金融外包业务领域的企业进行战略协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共同探索金融外包的具体管理与运作方式。从银行人力资源分布情况分析,由于银行东部发达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地区人力资源较紧张,而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相对宽松且中西部人力成本相对东部较低,可由建银投资在中西部地区与战略合作企业联合建立金融集团处理中心,利用银行中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源成本优势,将全行的非核心业务转移至相关处理中心,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另一方面全面降低营运成本,在此基础上还可承接国际、国内各金融集团外包业务,利于银行外包业务管理,也顺应国家中西部开发战略,创建中西部新的经济增长点。
关键词:工会;企业文化建设;发挥作用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这一重要思想,对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软实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决定着企业的前途和命运。工会作为职工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要想培育先进的企业文化,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效应,必须强化、优化工会组织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发挥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优势,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一、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具有强有力的纽带作用。工会工作的群众性、服务性特点,决定了工会工作要走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前列,发挥好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工会坚持以关心职工疾苦、倾听群众呼声、维护职工权利为己任,加强工会自身建设和企业民主管理,努力增强职工的主人翁意识。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工会组织的重要责任,工会采取多种形式的民主管理引导职工参与企业的管理和监督,提高职工参政、议政能力,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把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有效形式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中。工会组织引导职工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经济建设中去,达到经济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相互促进的目的。此外,工会坚持为职工说话办事,赢得了广大职工的信赖和支持。工会围绕企业发展的活动只有得到职工群众的拥护和积极参与,才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企业发展,从而发挥工会组织应有的作用。
2、具有健全的组织体系。我国的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最基本的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中国工会已经有80多年的历史,目前拥有2.8亿会员,275.3万个基层工会,而其中企业工会组织又占全国基层工会组织的72.2%,企业工会会员占到总会员的75.4%。从企业本级、部门直到班组,按照法律规定都建立有工会组织,并且根据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随时调整工会组织,自上而下始终形成完整的工作网络,既有健全的工作制度和活动制度,又经常组织职工开展各种活动,与职工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有利于动员和组织职工投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去。
3、具有灵活的工作方式。工会是职工自愿参加的群众性组织,其日常工作建家建线、劳动竞赛、签订集体合同、帮扶救困、召开职代会、维护职工权益、女职工工作、开展文体活动等等,都是和职工密切相关的,这些工作又要求工会必须具有灵活的工作方法。工会开展的各种活动大多是群众性活动,有着组织开展群众性活动的优良传统,容易得到职工的理解和支持,因而对企业文化建设产生认同感,发挥主人翁责任感。工会开展符合企业实际,贴近职工的寓教于乐的活动,对弘扬正能量,培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职工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风尚,不断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和业务技术水平、科学文化素质,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4、具有活动阵地作用。满足职工文化需求,引导职工参加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陶冶职工情操,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企业文化建设不是空洞的口号,需要扎扎实实的工作,无论是宣传、教育、引导、熏陶,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场所和必要的设施,而工会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拥有相当数量的文化、宣传、教育阵地,诸如俱乐部、图书室等各种完善的文体活动设施,这些企业文化建设的载体,为职工创造富有文化品位的学习、休闲、娱乐、消遣的场所和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自我表现、自我展示的舞台,能够培养企业良好的文化氛围。工会的这些设施,为动员引导职工投入企业文化建设,为职工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为塑造健康文明、时代感强的企业文化氛围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二、充分发挥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作用的有效做法
1、加强自身建设,在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上下功夫。工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是工会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更好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工会组织的四项基本职能和工会工作的群众性、服务性特点,决定了工会工作要走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前列,工会要充分发挥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作为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坚持做到倾听群众呼声,关心职工疾苦,努力为职工说话办事,赢得职工的信任和支持,以维护职工权益为己任,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企业文化中的组织优势,全面履行工会的各项职能,与职工的密切联系,增强职工群众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工会要发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纽带优势,首先就要在企业党委的领导下,全力配合行政,在源头参与企业文化建设规划的制定工作,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参谋作用。其次,要利用群众组织的优势,加强调查研究,广泛发动职工群众献计献策,提出工会组织的建设性意见和主张,共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总体规划和实施办法。第三,工会要根据企业对建设企业文化的具体要求,结合工会的建家工作,确定工会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总体思路和有效措施。第四,发挥工会基层组织的优势,围绕企业的共同目标,开展企业文化活动,积极培训企业文化建设的骨干。
目前,我们企业随着工作任务的进一步增多,职工队伍不断壮大,职工队伍的内部结构、物质文化需求等也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所以必须加强基层工会组织建设,发挥工会的纽带优势,把广大职工吸引到工会组织中来,协调好劳动关系、维护好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执政地位,这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环节。
2、运用载体优势,在培育参与主体上下功夫。
工会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对促进企业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力,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不仅可以拓展工会工作思路,极大丰富工会工作的内容,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活动的新局面,而且还有助于工会工作更加紧密地贴近企业生产经营实践活动,这对有效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中工会组织的地位以及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应有作用等,无疑都是很有意义的。
工会要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工会整体工作中去安排部署,从企业的中心工作来考虑安排工会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兖分发挥工会的载体优势,这样就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工会要善于把工会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开展,这样才能互相促进。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找出发挥作用的着力点,因为工会许多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内容是一致的。如劳动竞赛、建家建线、民主管理、文娱活动、签订集体合同、帮扶救困等工会日常工作,与塑造员工形象、打造企业品牌是相一致的,能有效的促进了企业经营工作的稳步发展,同时带动了企业文化的不断深入,引导职工参加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陶冶职工情操,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使职工在活动中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自觉增强了对企业的关注,增强了使命感和责任感,踊跃投身到企业文化建设中,真正发挥职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3、发挥教育作用,在提高队伍素质上下功夫。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既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教育是工会四项基本职能之一,工会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帮助职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业务和技术水平。工会组织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就要进一步加强职工教育工作,努力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而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对职工进行多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为此,工会一是要协助和配合党政组织大力加强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化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二是要加强对职工的岗位技能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职工的技术业务素质;三是发挥工会的优势,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经济技术活动,最大限度地挖掘职工的聪明才智,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工会要牢牢抓住职工群众这个根本,从提高职工素质入手,积极探索各种适合职工特点的教育方法,提倡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的良好事业风尚,此外还要加强岗位培训,鼓励职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敢于进行创造发明,引导职工岗位成才、自学成才,形成崇尚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组织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目标而开展的职工岗位成才练兵活动、提合理化建议活动、技术革新或技术竞赛活动等,培育学习型职工队伍,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切实发挥工会这一宣传文化教育阵地在维护职工精神文化权益,促进企业精神文明和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这些工作、活动既有利于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也能对优秀而又强劲的企业文化的形成起推动作用,因为职工素质水平的高低往往是与企业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成正比的。
4、发挥阵地作用,在满足职工文化需求上下功夫。工会组织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就要进一步搞好群众性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职工的文化精神生活。工会组织应该积极争取行政的支持,妥善用好工会经费,不断加大对文化设施和文化阵地的投入,添置文体活动器材,努力搞好培训基地、文化活动场所、宣传教育阵地、生活设施的建设,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和职工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需要,为职工营造优美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
文体活动是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良好方式,也是工会工作的传统。工会开展文化体育活动要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考虑到职工群体不断变化的具体需求,以及企业改革过程中职工的心理状态,生活状态,企业自身软、硬件情况,把准职工的心理脉搏,在形式上和内涵上不断创新、拓展,打造一个拥有广大职工群众积极参与的文化建设平台。如加强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和充实企业的文化娱乐、图书、体育等各种活动中心、职工文化室等阵地,开展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愿意参加的各种文化体育活动,使职工文化体育活动的功能得到更有效的发挥。努力使各种文化体育活动落实到基层,扩大职工的参与面,增加活动人数,使职工文化体育活动的功能得到更有效的发挥,同时,依托这些设施,组织广大职工经常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和体育活动,宣传贯彻企业文化理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教育,鼓舞和激励职工发挥主人翁精神。积极投身到公司的改革发展中。
三、结语
总之,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负有重大责任,大有用武之地。工会工作者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自觉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把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工会一项重要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科学规划,扎实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企业文化建设焕发出勃勃生机,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一)“新常态”下,烟草行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
烟草行业在长期的运营过程中,也形成了一套比较健全和完善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和机构。烟草行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始终坚持用最新的理论、科学的方法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解决实际问题。在广泛的实践中,烟草行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了党委领导下,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新格局,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思想政治工作机构,明确了领导机构,人员配置、工作方法,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二)“新常态”下,烟草行业企业文化建设的特点
俗话说,一流企业做文化,二流企业做管理,三流企业做产品。企业文化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方式方法,是管理的最高境界。长期以来,烟草行业紧跟时代的步伐,始终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企业文化构架,提炼出了“两个至上”的行业共同价值观,以“责任烟草、诚信烟草、和谐烟草”作为行业愿景,确立了“报效国家、回报社会、成就员工”的行业使命。烟草行业的企业文化坚持唱响时代主旋律,围绕行业的改革与发展的主题,对凝聚企业员工,推进企业品牌发展起到了较大的助推作用。
二、“新常态”下,烟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烟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及问题
第一,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加大。进入新千年以来,烟草行业保持了税利的持续增长,改革发展的步伐也明显加快,但行业发展的形势及外部环境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受《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影响,吸烟引发的健康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烟草总量的提升已然受限,如何寻找新的增长点将是烟草企业未来发展的重点。
第二,思想政治工作在烟草行业发展中的作用弱化。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的最直接和集中的体现,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在企业求生存和求发展的第一要务影响下,思想政治工作不得不让位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从表面上看,目前烟草行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了完整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机构,也有一批专业职称(称职)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但其地位的作用却在企业中有所下降。主要体现在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在思想认识上,广大干部职工并未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生命线的重要性,很多时候,思想政治工作只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的不要”。遇到思想政治工作与具体的生产经营相冲突时,思想政治工作就让位于经济工作,这种观念在领导层和普通员工中普遍存在,成为思想政治工作弱化的影响因素。
第三,思想政治工作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性。有的领导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时,经常照搬照套空洞乏味的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或者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身未能做到对这些基本原理理解透彻,更不能理论联系实际地解决现实生产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也不断丰富和发展。但是,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虽然得到一定的改进,却远远未能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结构仍然比较单一,不能摸清职工多样化的需求,脱离了职工的生活工作实际。
(二)烟草行业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烟草行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已经在行业内普遍开展,各个企业都积极响应,建立了自己的企业文化。但是,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文化建设流于形式。有些企业为了赶上企业文化建设的大潮,蜂拥而上,根本没有理解企业文化的深刻内涵,为了应付检查评比,生搬硬套直接照搬照抄现有文化体系框架,表面上看起来轰轰烈烈,而实际上却只是形式主义的表面文章。其次,文化建设华而不实,脱离实际。有些企业做企业文化时,大篇幅地抄袭国内外的经典理论,不调查研究企业的实际,直接堆砌各种哲理、伦理道德、价值观,词语过于华丽,理念过于深奥,难于理解,与企业管理脱节,根本无用。第三,企业文化建设缺乏创新。烟草行业内的企业文化建设在经营理念、价值观、企业精神等方面都存在类似的情况,有特色的企业文化?P毛麟角,缺乏个性化的制度,规范、行为方面的创新。最后,企业文化建设缺乏长远规划。有些企业认为文化建设只是一项务虚工作,没有明确的建设目标和长远规划,完全没有认识到企业文化对企业未来生产和管理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企业文化根本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三、烟草行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的方法
(一)坚持“以人为本”、立足行业实际,保证融合的科学性
企业发展的主体因素是人,人的思想情绪是影响其积极性发挥的主要因素。因此,只有做好人的思想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位职工的潜力,也只有人的思想情绪稳定了,也才是企业搞好生产经营的根本前提。尤其,现在烟草行业正在面临改革期,涌现出各种困难和挑战,行业内职工的思想也呈现多元化、复杂性、多变性的特点。因此,无论是思想政治工作还是企业文化建设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及时准确地把握职工的思想动态,员工的现实需求,帮助解决员工的实际困难,缓解员工的压力。
(二)坚持服务烟草行业的中心工作,保证融合的实用性
烟草行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紧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这个中心去做,才能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实用性,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塑造品牌、强化观念、优化规则和团队再造等方面的优势,并将这些优势转化为物质力量。同时,将企业文化建设贯穿到企业战略制定、生产经营管理、产品质量提升和营销服务的全过程,增强企业文化功能的实效性、针对性、主动性和时代感。
(三)坚持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保证融合的互补性
无论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还是企业文化建设,都需要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在企业中,一定要保证思想政治工作同企业文化建设同等的核心地位和作用,将这两项工作充分地融入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形成二者齐抓共管、共同进步的局面。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应作为一个统一的系统建设,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有研讨、有总结,形成良性循环。
1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及规划原则
一直以来三农问题是决定我国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关键问题,我国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国,国家的兴旺发展离不开农业的支持,农业的飞速发展势必会有力的推动整个国家的全面进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全国人民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建设离不开前期规划,对于新农村的建设,要遵循以几点规划原则:
1.1 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
村庄建设首先要加快农村道路建设,完善给水、排水、通讯、通燃气、通热力系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特点着重开发建设。比如是否具有历史古迹,是否依山傍水具有足够能展现祖国大好河山的自然美景,是否有支撑村子发展的生产企业。
1.2 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的意愿,将农民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以农民自治为主,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1.3 合理用地、节约用地
新农村的建设势必离不开土地的占用,所以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就成了关键。建设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用地政策和标准,尽量少占耕地,占多少补多少,一寸土地一寸金,绝不浪费土地资源。
2 工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研究现状
控制性详细规划对每个层次规划中的工业建设来说都具有比较明确的指导和控制作用。由于控制性详细规划是落实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的一个详细操作步骤,所以工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必须在不脱离这两种规划的前提下进行操作,由于工业区往往由很多不同的工业项目组成,而不同的工业项目对配套生产设施和生产工艺流程的复杂程度要求不同,因此在编制工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
3 工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现存的主要问题
3.1 规划成果与工业区的实际管理出现失调和脱节
使得当初规划编制时的很多意图和控制条件无法真切的落实到建设中去。原因就在于规划编制者和工业区的管理者所处的位置不同,很多看法和意见不同,发挥的作用也不同。二者不同的出发点是导致出现这一结果的重要因素。前者主要是考虑城市的整体发展和利益,后者主要是将工业区的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这使得规划中的很多控制条件无形当中成为了阻碍工业区发展的绊脚石。
3.2 工业区规划在土地的集约化利用方面存在盲区
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有三点:其一,为了吸引企业落户,工业区的管理者不惜以降低土地低价为条件,很小的投资就可以得到很大面积的用地,造成严重土地资源的浪费;其二,很多企业被一些有利的条件吸引落户以后,却没有大量资金支持企业的运营和生产,资金链终端,造成停产,最终导致土地闲置;其三,更有甚者由于部分项目仍旧没有经过充分和严格的可行性研究,尚不具备成产条件,无法正常投产,使得土地资源大量浪费。
3.3 规划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低
很多规划是采用教条式的做法,根据生产流水线的特点编制规划,但随着社会科技发展,生产技术得到提升,旧的规划方案不能适应当前生产的需要,无法应用到实际开发建设生产中。一般规划的实施期限是20年,实施过程中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很预料不到的变化,传统的规划根本应对不了这种变化。导致规划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严重降低。
3.4 工业区规划与城市整体规划在衔接上出现矛盾
工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需要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行,而总体规划的重要设施则需要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体现,但工业区的开发往往是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进行的,一方面会忽视与城市性设施的衔接,另一方面又会因为建设时序的问题,使先展开建设的工业区无法使用规划中存在而还没有建设的区域性设施。
4 解决方案
4.1 编制规划前要充分取得工业区管理层的支持和配合,全面了解工业区企业生产情况,综合规划编制者和工业区管理者的意见,即要考虑城市的整体发展利益,也要考虑工业区的经济发展。其实二者最终的目的都是要取得较大的经济发展,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实现共赢。
4.2 工业区规划应该根据其规模、生产能力、投资大小、对社会经济效益的影响成都确定其用地范围,另外需要加强有关部门对土地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对无法投造成资源浪费的企业给予相应处罚甚至没收土地使用权,杜绝土地资源大量浪费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