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04 09:45:0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经济管理年活动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领导重视,组织健全,宣传教育形式多样
为了加强对“医院管理年”活动的领导,卫生局及各医疗单位成立了以书记、院长为组长的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医院管理年活动的督导检查、考核评价和信息通报等工作,以保证管理年活动顺利开展,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动员大会后,各单位及时传达上级相关精神,组织系统学习,为活动开展奠定组织和理论基础。县卫生局制定了《关于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医院也制定了本院管理年实施方案,召开了“医院管理年”活动的动员布置大会,让医院全体干部、职工人人知晓医院管理年活动的目的、意义、目标和要求,进一步强调该项活动的重要性,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利用卫生局《蒙山卫生简报》、《蒙山信息》对“医院管理年”进行宣传报道,医院也利用宣传栏宣传,以及印发宣传资料等形式进行“医院管理年”的宣传。医院以“假如我是一个病人”的讨论内容,为“医院管理年”营造气氛,使医院管理年活动深入人心。
二、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狠抓落实
一是医院领导班子和“医院管理年”领导小组成员按照责任分工,各司其现,科室负责人为科室“医院管理年”活动责任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切实加强以“医院管理年”活动工作的领导。
二是将实施方案中的措施、指标进行细化,逐条分解到各科室相关人员,使管理年活动深入到每个科室、每个岗位、每个环节,深入到医院工作的各个方面。
三、依法执业,规范行医,强化管理
严格执行有关 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医疗机构准入制度和医务人员准入制度,医院按照《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执业范围开展诊疗活动,无擅自扩大诊疗科目、无聘用无证人员、无违规医疗广告、无对外出租或承包科室等现象。所有聘用人员均经卫生局审批,无非卫生人员从事诊疗活动现象。做到有证执业,杜绝非法行医,确保医疗安全。
四、狠抓医德医风,树立良好形象
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切实转变服务理念,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改进服务流程,改善服务态度,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各医疗单位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教育和廉洁自律教育等医德医风教育活动,教育医务人员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大力弘扬白求恩精神,发扬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优良传统,加强职业道德和行业作风建设,树立良好医德医风,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工作中坚持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认真贯彻执行卫生部《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八项行业纪律》,严禁医务人员在医疗服务活动中接受患者及其亲友的“红包”、物品和宴请。严厉打击各种形式的回扣、开单提成等违规行为。同时,建立、完善病人投诉处理制度,公布投诉电话号码,及时受理、处理病人投诉。定期收集病人对医院服务中的意见,并及时改进。定期召开社会监督员座谈会,收集患者对医院工作意见,制订整改措施,并督促落实到位。
实行院务公开,医院将医生简介、专家专科介绍、药品价格、大型设备检查均在医院醒目位置让患者明明白白消费。病房设立价格咨询和费用查询处,主动接受社会和病人对医疗费用的监督。落实便民措施,设立导医咨询,提供人性化服务等,配合“医院管理年”活动的开展。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体现了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高了服务水平,得到广大患者的普遍认可,树立了医院形象,创造了良好就医环境。
五、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
医疗质量管理网络健全。医院有以院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医疗质量管理小组,各科室有医疗质控小组,每季度末均进行综合质量检查,检查情况及时反馈、及时整改。
建立三级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管理,保证和巩固基础医护质量。医务科注重医疗环节质量管理,落实三级查房制度,加大病历和处方的检查力度,病历、处方合格率达到规定要求。定期检查临床、医技科室、各门诊部的规章制度执行情况。实行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责任追究制,
提高医疗质量和保证医疗安全。
医院通过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管理年活动,全方位提升了医院的医疗质量,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通过此次活动,不仅改善了服务态度,也规范了医疗行为,降低了医疗费用。不但提高医疗质量,而且确保了医疗安全。
六、加强财务管理,依法规范经济活动
加强财务管理,依法规范经济活动,完善经济核算与分配办法,提高经济管理水平,控制医疗成本,降低医药费用。
财务坚持“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原则,一切财务收支活动必须纳入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建立了规范的经济活动程序,实行重大经济事项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重大项目集体讨论后按规定程序报批,分清级次,责任到人。
加强药品、材料、设备等物资的管理,严格实行医院内部成本核算制度,努力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和药品、材料消耗。
七、存在问题
在这次自查中,我们发现了工作中一些薄弱环节,如:⑴有的医疗、护理制度尚需进一步完善;⑵抗菌药物管理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强;⑶医院感染管理方面未开展消毒环境卫生监测。
八、今后打算
1.在今后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工作中,我们将不断总结“医院管理年”活动的经验,力求将经验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以建立长效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改进机制,把管理质量和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改进工作长久地延续下去,努力实现医院管理质量和医疗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
2.我们继续把“医院管理年”活动落实到关心患者利益的实际工作中去,走质量效益型的发展道路。还要坚持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完善医疗质量和安全的控制体系,落实医疗质量与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严防医疗事故,减少医患纠纷,保障医疗安全。还要主动接受社会和病人对医疗费用的监督,及时处理患者对违规收费的投诉;还要认真执行药品“集中招标”和“药品价格管理”的有关规定;要切实纠正不合理检查、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收费等问题。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1.促进医疗机构经济效益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入来源是有限的,主要有财政拨款、上级补助收入、医疗业务收入等。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业务中药品、卫生材料实行零加成销售,而药品收入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收入中的比重仍然很大。如何通过建立高效的财务管理制度,降低支出成本,提高资金收支结余,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济效益的提高至关重要。如何利用企业的管理模式发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工作对单位资金分配起着决策和计划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发挥资金的最大经济效益,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最终目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健全采购制度、资产管理制度、成本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制度、运营管理制度、绩效评价制度等,依法依规规范经济活动,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发挥经济管理的服务、保障和管控作用。2.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水平提升财务管理在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如财务管理水平低,将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医疗服务能力下降、职工节约意识薄弱、工作沟通协调不畅等。从2020年起全面实施“公立医疗机构经济管理年”活动,并将其作为常态化工作,这是一项全面提升医疗机构管理能力、规范医疗行为的工作,其中财务工作最重要的内容是建立财务管理制度及内部控制等各项制度并有效实施。各项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提高了各项资金支出的绩效目标,从而促进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整体管理水平。同时,对财务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使其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达到业财融合的新目标。3.保障资金安全,降低财务风险在当今社会,电信诈骗手段无奇不有,为了单位资金安全,加强单位财务管理已是刻不容缓。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可以有效规避控制财务风险,避免因为财务问题危及医疗卫生机构运行的稳定性。在法律法规的监督下运行财务管理,避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人员、其他重要岗位人员、单位领导超越工作权限,甚至触犯法律底线,保障单位资金安全,降低财务人员及其他人员违规违纪风险。我国多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入不敷出,财务管理问题层出不穷,为降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政风险,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已迫在眉睫。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专业财务人员紧缺人才问题是困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的一大难题,不论是财务专业人才还是卫生专业技术人才都非常紧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一机构一专业财务”的配备都很难做到。财务人员的紧缺或财务管理力量薄弱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未建立财务管理制度或财务管理制度建设不完善。基层医疗机构的财务人员目前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数据核算,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人员还兼任人事或其他办公室工作,削弱了财务人员的管理职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无财务管理人才,缺少在发展和管理方面的建议和意见,对单位的健康长远发展形成阻力。2.对财务管理工作不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受管理人员重视,缺乏财务管理意识,不了解财务管理的政策法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重业务收入,轻财务管理”,将财务工作列为普通的后勤工作,忽视了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职能。单位主要负责人对财务工作的认识仍停留在“核算和记账”职能上,对财务管理的内容、价值以及财务管理疏漏带来的风险认识不足。3.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工作正常运行需要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支撑,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是大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内部控制制度大部分从网上下载后直接作为单位的制度文件,未结合单位实际情况进行细化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不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无法落实落细,导致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与执行存在差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未建立往来款管理制度,未定期开展往来款项清理工作,不能及时对长期应收应付的款项采取有效措施,导致呆账、坏账的发生。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未定期开展固定资产盘点工作,未建立固定资产台账,对单位的固定资产使用状况不清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控制制度的不规范,导致一系列的财务管理工作不到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必须作为重要工作来抓。4.未有效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区(县)级财政部门工作繁多、人员不足,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相关财务管理工作未开展培训、督查和指导。本级审计部门未定期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织开展工作,导致单位领导不重视,职工财务管理意识淡薄。大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未建立内部审计制度,未成立内部审计领导小组,不能有效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导致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不能及时发现,财务管理存在的缺陷不能及时整改完善。各级政府及卫生健康部门组织财务管理方面的培训少,且具有针对性的财务管理几乎为零。主管部门财务人员有限、财务管理能力匮乏,未有序开展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财务管理指导工作,不能达到预期目标。主管部门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培训力度不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人员参加培训的机会少、学习能力不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人员遇到自身不能解决的财务管理问题,无处咨询、无人指导,对推进财务管理工作造成一定影响。5.对上级安排的财务管理工作落实存在差距通过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水平提高。国家下达全面实施绩效评价工作方案及“公立医疗机构经济管理年”活动,这两项活动与财务管理工作都密切相关,但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行不好。“经济管理年”活动有助于医疗卫生系统加强财务管理与监督,不断规范医改新形势下医疗卫生机构经济行为,进一步建立财务管理和运行新机制。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行该工作流于形式,将工作停留在报资料、报报表上。在医疗改革不断发展下,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评价工作也做了相关规定,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未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机制,未有效落实绩效评价对单位的发展目标。
三、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的对策
1.加强财务管理人才队伍建设(1)必须配备专业财务人员,财务人员具备一定财务法律法规、财务政策基础,是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2)加强财务人员财务管理能力的提升,培养品德合格、专业素质扎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一线岗位适应能力,且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3)财务管理人员对基层医疗机构各项工作内容均要有所了解,这样财务管理人员制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才能符合单位实际,具有可执行性。(4)财务人员在提升财务管理理论与制度水平的基础上,同步提升信息化水平。(5)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以来,出台了一系列的会计准则,加强对相关政策法规的培训和学习,保证财务管理工作与政策同步更新。(6)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将职称名额留一定比例给财务管理人员,绩效分配上也要积极考虑财务管理人员的贡献,让管理层从思想上重视财务管理人员。加强财务人员考核工作,建立财务人员的继续教育管理制度,促进财务人员进行学历提升,提高财务人员的理论基础水平。2.建立培训和考核机制(1)定期组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人员进行财务管理相关培训,使管理者的财务管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2)主管部门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运行的考核机制,将各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与运行纳入工作考核指标,考核结果直接影响各项经费的分配,督促各医疗卫生机构将财务管理工作落实落细。(3)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班子奖惩机制,在院班子提拔使用时,将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与运行状况作为重要考核标准。对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运行不畅的班子进行相应惩罚。(4)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管理者带头,全员参与的财务管理氛围,管理者积极带头参加财务管理的相关培训和学习,使财务管理工作变被动为主动,从事后监督转化为全过程管理。3.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促进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建立与执行,使各项财务工作有据可查、有章可循。财务管理的整个过程离不开内部控制建设,内控制度规范财务管理流程,促进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提高管理水平,实现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制度相互融合。强化内部控制约束机制,促进财务管理更加规范、更加有效。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重点完善以下方面。(1)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不论是收入还是支出都应进行预算管理,根据各收入来源及影响收入的各项指标等综合评估各项收入的全年收入情况。针对单位各科室成本费用产生的类别,根据科室收入合理设置支出限额。(2)建立健全采购制度,设置资产采购流程及审批程序,合理资产配置,提高资产使用效益。(3)建立债权债务管理制度,建立债权债务台账,及时研究到期债权债务的处置方案,减少呆账、坏账的发生。(4)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及物资管理制度,建立资产、物资管理台账,全面掌握资产的管理、使用、维护情况,物资出入库管理规范、使用合理,定期开展固定资产、物资盘点工作,定期对固定资产、物资的使用进行评估,对资产使用不合理,物资消耗超标准的科室和人员责令整改。(5)建立成本管理制度,加强成本管理制度执行的考核,提高单位职工成本管理意识,提高成本管理能力。(6)建立健全审批制度,完善各项支出的审批流程,保障资金安全,各项支出合规、合法,预防出现各岗位的廉政风险。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内容很多,还有“三重一大”制度、财务监督制度、合同管理,等等。4.强化内部审计,加强财务监督与指导内部审计工作是财务管理工作运行监督的有效手段,一方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及内部审计领导小组,单位主要领导亲自抓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强化审计问题的整改效果,促进内部审计制度的不断完善。主管部门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内部审计工作进行督导检查,保障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运行。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及主管部门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培训和指导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者积极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财务管理的培训,强化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和财务管理能力。建立上下联动的财务管理指导机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及时进行研究解决,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工作保驾护航。5.有效落实上级安排的相关工作上级安排的各项工作,不仅需要提高完成时间效率,更需要提高工作完成质量。提升单位管理水平是提高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而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单位整体管理水平。将“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经济管理年活动”和全面绩效评价常态化工作制定目标任务分级表,拟定完成时限,有效落实上级的有关工作任务。(1)“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经济管理年”活动方案中涉及财务管理工作内容很多,结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现状,对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梳理,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提升人员素质,努力实现管理质量、管理能力、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的综合提升。(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落实绩效评价工作机制,建立个人品德、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绩效的评估机制,同时建立各项管理制度运行的绩效评估机制,建立各项工作完成效益的绩效评估机制,建立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估机制。(3)落实医疗改革有关措施,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高质量发展。
四、结语
财务管理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高内部管理、推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升财务质量及长远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从保障资金安全,降低财政风险,通过财务管理影响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济效益、管理水平。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专业财务人员紧缺、单位领导对财务管理工作不重视、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未有效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缺乏财务指导,未有效落实上级安排的财务管理工作等问题进行分析,探索加强财务管理的有效措施,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春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财会学习,2019(35).
2.邱定孝.基层医疗机构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中国市场,2020(2).
3.张莹.浅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问题和对策.中国集体经济,2020(06).
4.袁素敏.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财经界,2020(27).
会计管理大检阅分析研究
2010年3月,湖北省财政厅决定在全省各地市州开展会计管理年活动,开展活动的范围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全省的上市公司、国有控股和参股的大中型企业。
开展此次活动具体预期达到的目的是:贯彻落实《会计法》、《湖北省会计建账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查找执行财经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完善和落实会计建账监管,进一步规范全省独立核算单位的会计行为,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强化内部控制和会计工作规范;进一步加强各单位部门预算、政府采购、非税收入和国库集中收付管理;进一步督促全省上市公司、大中型企业全面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进一步督促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和会计人员重视财经法规和会计准则制度的学习,切实增强会计人员依法理财、诚信理财、科学理财的水平。
活动期间的主要内容包括:在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重点检查会计机构设置、会计人员持证上岗、会计凭证规范、会计账簿规范、财务报告规范、会计档案管理规范、会计内部控制规范、会计电算化管理规范、财务管理制度执行、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四项财政改革的落实情况;在上市公司以及国有控股、参股的大中型企业,除会计基础工作以外,还要重点检查《企业会计准则》实施情况。
成效
在湖北省财政厅开展的“会计管理年”活动中,参与活动的各地市州会计管理部门、各行政企事业单位不断创新形式和内容,分阶段分步骤有序开展各项自评和检查工作,圆满地完成了“会计管理年”活动的各项内容,并对近年来会计管理的重点、亮点、基础工作进行总结和梳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会计管理部门
与《会计法》执法检查相结合,按照“会计管理年活动”测评的有关内容,通过检查会计机构负责人任职资格,考评执行国家规定的会计制度情况,督促依法设置会计账簿,防范各类违法违规行为,规范了会计基础工作,切实发挥了《会计法》在规范会计行为、维护经济秩序、加强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3、与新会计准则的贯彻实施、新会计制度的衔接磨合相结合,各地市州在企业中摸底,总结新会计准则实施三年来,实际工作中运用的实际效果,执行过程中存在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寻找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在高校和医院中,由于即将实施新会计制度,为新旧制度的衔接和磨合做好准备和培训工作。十堰市开展“会计专家进企业服务企业促发展”活动,了解收集企业在会计核算、财务管理、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新会计准则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为企业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4、与进一步推进和深化会计改革相结合。湖北省多项会计改革已从试点到全面推开,经历数年时间,此次通过会计管理年活动,各地总结以往经验成绩,同时根据不同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管理,调整具体实施方案和办法,促进各项会计改革向深度、广度推进。黄冈市英山县、荆门市掇刀区、荆州市公安县等地不断完善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及时研究和破解执行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该项工作已进入到农村“三资”(资产、资金、资源)精细化管理和使用的阶段。
荆门市、荆州市完善和创新建账监管方式方法,实行网络化管理,推广信息共享制度,通过收集每个会计年度在信息系统上报的财务指标、纳税情况等企业运营的核心衡量标准,为地方经济提供具有持续性、可比性的数据,通过这一平台,与规范会计基础工作、会计人员诚信建设等其他相关方面相联系,形成具有系统性、互动性的会计管理工作体系。
黄石市的会计信用等级管理工作,以形成公信力、影响力为目标,从对当地190家行政企事业单位进行会计信用等级考核评审,向具有成长性、来自新兴产业的中小型企业扩展,进一步规范了会计基础工作,完善了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推动诚信建设,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5、与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相结合,各地市州将会计管理年活动与财政系统开展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活动相配合,各级财政部门、会计管理部门在活动期间抽查了大量会计资料,认真细致地开展考核测评,掌握了单位会计业务流程和财务管理现状,为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奠定了基础。
6、与会计基础管理相结合,将会计基础工作情况,纳入到会计法规及会计管理年活动检查内容中,荆州市具有针对性地举办学术研讨会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培训班,十堰市开展会计账务展评等活动,促进了行政企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进一步的规范。
7、为进一步规范财经秩序奠定了扎实基础,促进《会计法》等法律法规得到贯彻落实,内部控制制度及会计基础工作得到进一步规范,各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人员重视学习会计法规和会计准则制度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营造出重视和支持会计工作的良好氛围,达到了会计管理年活动的预期效果。
(二)行政事业单位
制度建设得到完善。通过“会计管理年”活动的开展,省直行政机关、各地市州行政机关、各类事业单位清理自查会计基础工作,纠正会计人员无证上岗、会计凭证不规范、以明细账代替日记账等突出问题,查漏补缺、改正错误;在巩固基础工作后,总结汇总本单位会计制度贯彻落实、财务管理、单位内部控制、会计档案管理等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财政和上级主管部门的督促和指导下,积极进行整改,对各项财务会计管理制度进行了修定和完善,对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进行了修定和完善,内部制度建设成效显著。
3、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开展“会计管理年”活动,不仅是一次大检查、大验收,更是大交流、大学习,也是大练兵、大规范,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单位提高了对会计的工作认识、建立健全了会计工作制度、夯实了会计工作基础,为提高会计管理水平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各单位负责人与会计机构负责人通过完成活动指定的各项指标,清理本单位会计资料,深化了对本单位会计业务流程、会计工作现状的认识程度,对下一步如何安排会计工作计划的思路更加清晰化,具有针对性。
(三)省内上市公司及国有控股、参股非上市企业
此次会计管理年活动中,参与活动的企业将主动安排与贯彻上级安排相结合;做到全面整改与重点整改相结合,认真自查,立即改正,对历次检查中发现的、尚未解决的所有问题都要进行整改,能改的坚决改,同时考虑到时间的紧迫性,特别对本次会计管理年自查活动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国资委此次揭示的问题进行重点整改;常态整改与集中整改相结合,对各种问题常监督、常思考、常解决,不能立即改到位的,也要高度重视,可以花长一点时间改到位,同时搞好本次集中整改。
解决长期存在的、相对严重的问题;实现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既就问题改问题, 更要思考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从体制、机制、员工职业水平提高、提升管理工具等方面下功夫,达到治本的效果。
在湖北省财政厅汇总统计的结果中,100%的参与活动的企业五个方面的量化考核综合评分在90~100分,体现了企业会计工作适应经济大环境和企业整体运营的需要,不断得到重视和加强。
会计信息详实准确,按月及时编制《月(度)资金预算表》、《月度快报》、《月度资金分析表》和《月度财务会计报表》等;上市公司按照国家财务会计法规的要求编制财务报表和财务情况说明,按期报送各种财务报告,保证信息披露的及时、准确。
3、档案管理规范。其中,会计档案按照月度终了时段,及时整理、装订成册会计凭证,按时间顺序摆放整齐,以便查阅。至年度终了时段,及时打印上年度所有账页装订成册,并将其他会计档案资料立卷归档,有序存放;证照管理方面,企业的工商营业执照、房地产资质证书、组织机构代码证均按时完成本年度年检工作。
4、会计监督方面,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按规定履行监督职能;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合法、健全;各项资产均按规定进行了建账、核算管理。上市公司依法接受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会计资料的监督和检查。
差距
通过此次活动,对全省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会计工作的状况进行梳理和摸底,也发现其中存在的深层次、长期性问题,以期在探索和尝试解决问题途径的过程中,促进会计工作的可持续性进步,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工作。
(一)会计管理部门
管理对象呈现多元化、分散化趋势。省内上市公司与国有控股、参股的非上市企业接受证监、国资委等部门管辖,同时会计与财务工作不再局限于基础核算,向会计控制、参与决策管理等方向发展,财政部门会计管理工作传统的服务方式和内容需要与时俱进,随之进行调整以适应这一现实。
3、上级财政部门、会计理论界的关注点与基层会计管理部门实际工作存在差别。在地、县级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会计管理部门、亟待规范财务的企业、村级经济组织急需能够指导实际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在各类媒体中却难以找到。这需要括财务与会计在内的各领域、与之适应的制度建设与管理方法等深层次的关注与关怀。
4、会计制度建设滞后于财政改革。基层工作重在落实,今年湖北省财政厅在会计管理年活动期间,在部分地区下基层的调研中发现,实际工作中碰见具体问题,找不到依据,或者政出多门,导致基层会计管理工作者无所适从,直接影响了会计管理的效果。
5、会计管理工作者知识结构、服务方式老化,突出体现在进行会计执法检查等工作时,出现“不熟不懂”的情况,需要紧跟时代变化的节奏,更新知识,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二)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基本上各单位的财务室墙面上都有各种各样的财务制度和岗位责任制,但是关于预算约束和内部监督却未真正实施和落实,会计人员根据领导签字报销记账,一般不会根据制度规定予以拒绝。
3、财产不实或财产根本就没有登记入账,在乡镇行政事业单位中存在。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当时购进或建造固定资产时没据实登记,目前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尚无正式评估机构,于是部分单位仅根据会计判断粗略估计入账,甚至部分资产游离于账外。
4、手续不清,责任不明。开支无事由,无经手人,有白条入账行为;甚至没有审批人签字也入账,极易滋生违纪违规行为,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乡镇基层尚未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或国库集中支付的行政事业单位中。
5、记账随意,任意规并业务范围,有些行政事业单位为了掩饰过大的招待费,将招待费列为办公费或其它费用。
6、会计资料得不到妥善保管,随意乱放。部分单位没有专门的会计档案保管人员,会计资料得不到妥善保管。财务人员变动,会计资料未据实移交,各年度会计资料不能很好地衔接延续。
7、会计监督乏力。近年来,为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财政部门出台了一系的管理措施和办法,对加强会计监管取得了很好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执行中,会计监管在部分单位、部分环节出现执行放松的趋势,部分单位会计人员仅负责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未按照政府采购制度规定,做到应采尽采,没有建立政府采购台账;普遍缺乏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建立重点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监督制度,将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支付接待费、办公费、车辆经费等本应在公用经费中列支的费用,滞留在部分行政单位历年结余的专项资金较多,尚未纳入财政资金统一管理;有的单位将其视同可以自由支配的公用经费使用;个别行政机关与所属事业单位存在混在一起进行会计核算的问题,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一些行政事业单位没有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会计管理规定等。
8、纳入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的少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仍然比较薄弱,部分单位未配备专职会计且为委托会计记账机构,会计核算部分原始凭证内容不完整,记账凭证附件不全,凭证装订不规范,部分单位还未实现会计电算化。
9、财政四项改革中存在问题。来自单位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的部分收入未纳入预算管理,有些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将上级补助收入、非转金收入、经营收入、利息收入等不纳入部门预算的现象;违规使用老帐户,部门预算改革前单位使用的银行基本户的老帐户资金未纳入预算管理,游离于部门预算外,造成单位预算编制不全面、不科学、弱化了部门预算的监管作用,挤占挪用项目经费现象突出;违规套取和转移财政资金;应缴未缴财政专户;行政经费违规弥补工会经费;用财政资金发放临时工作;政府采购违规现象时有发生。
(三)省内上市公司及国有控股、参股非上市企业
日常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部分记账凭证业务内容摘要过于简单,部分不能简明反映经济业务内容,以及未标明附件数量等问题;
3、部分记账凭证的错误更正方法不符合会计规范要求,存在无签章等现象;
4、记账凭证装订的未按规定签章、填写凭证编号;
5、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时,只填科目编号,不填科目名称;
6、会计档案管理方面,部分年度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未按规定进行收集、整理、立卷、归档,档案管理制度亦需要进行补充完善。
此次会计管理年活动,重点检查内容之一是考察《企业会计准则》实施情况,通过此次会计管理年汇总收集企业的意见,发现新准则在执行过程存在以下需要解决的问题。
新准则中部分内容可操作性较差。在此次会计管理年活动中,参与活动的大多数企业认为新准则的可操作性有待加强,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些问题不知该如何处理”。新会计准则虽然实现了与国际的趋同,但原则性的规定太多,难以具体操作。如《股份支付准则》规定,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换取职工提供服务的,应当以授予职工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而究竟公允价值如何计量却没有具体说明。《应用指南》中虽然对此进行说明,但企业认为不够细致。
企业外部环境制约新会计准则的实施。首先,缘于市场体系不够完善,新会计准则中最大的变化就是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而企业间的交易行为还不规范,企业间的竞争不够充分,公允价值不易形成,可能导致公允价值不公允,并形成错误的财务报告信息。其次,当前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和健全,现行的公司法及证券法规,在公司配股和增发、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以及对公司的评价监督等方面都过于偏重利润指标,导致部分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最终造成整个市场秩序的混乱。
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会计工作量明显加大。调查显示,此次参与会计管理年活动的大多数企业认为新会计准则实施以来,会计工作的工作量更大,更为复杂,更为繁重,新会计准则中很多事项要求设置备查簿,增加了不小的工作量。
对策
(一)会计管理部门
抓基础,优化服务;打基础,强化管理。会计改革、会计管理工作有它的规律性和持续性。要在抓基础方面怎样去规范会计行为。要有措施,建立制度去规范。通过日常的《会计法》执法检查、质量监管,去规范行政、企事业单位的会计行为。
3、抓监管,要突出现实的需要。会计管理工作,不能面面俱到,事无巨细。每年的会计管理工作,要突出重点,突出现实的需要,一年一个突出的重点,紧紧围绕形势的需要,围绕政府及财政经济工作的中心去开展,切实的抓出成效。
4、抓学习,着眼长远,实施有湖北特色的会计人才战略,加强会计队伍建设。今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其中会计人才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各地各单位正建立和完善会计人才选拔、培养及使用的机制,适应会计工作向参与决策、制订预算、资金成本管理、会计核算、内部控制、规避风险等方面转变的新要求,通过此次会计管理年活动,各地逐步发掘和培养一批具有潜力的、年轻有为的全省高级会计人才队伍,培养和造就一批精通业务、善于管理、熟悉国际惯例、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高素质、复合型会计人才。
抓会计人员的学习还包括会计管理干部学习,要为会计管理干部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培养出能写、能说、能算的人才。要树立大我,充实小我,不断深化、不断转化。在会计管理干部的学习上,要采取既要请进来,也要走出去的方式,开阔眼界,不断解放思想,学习外地的先进管理经验,更好地促进会计管理干部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行政事业单位
强化财务预算管理。财务部门应根据单位的特点,对支出结构进行科学的分析、预测和论证,搞好支出结构的优化设计。各单位应改变忽视资金使用前的预测控制,资金使用单位不重视资金使用效益的状况。为此,各单位要扩大事业性支出的比重,相对减少用于管理等方面的消耗性开支。对消耗性支出,应认真分析研究其开支的必要性,规定最高消耗限额和加强各种消耗性支出的控制,使费用预算能够切实有效地执行。
3、加强凭证和票据管理。各单位制定凭证和管理制度,严格按规定执行, 严禁违反规定印制、转借、串用、代开财政收入票据等行为。
4、落实“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对未及时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的非税收入,要组织力量督导,督促单位足额补缴入库(户);对隐瞒财政收入、坐支应当上缴的财政收入等违规行为,责令整改,调整有关会计科目,收缴应当上缴的财政收入,限期退还违法所得。
5、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法》。对达到《政府采购目录》的设备物品,要责成有关单位报政府采购部门集中采购。
6、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单位要改变重钱轻物、重采购轻管理的思想,制定出相应的改进措施,确保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一是要责成专人管理,建立固定资产台帐,健全固定资产信息数据库,定期与使用部门核对,确保帐实相符。二是单位处理固定资产要按照程序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批。
7、加强往来款项的清理。对其他应收款不及时进行清理,就不能够真实反映经济活动和经费支出,甚至会出现不必要的损失,为此要采取积极措施加以管理和清算。一是要控制应收款的资金额度;二是要缩短应收款的占用时间;三是要及时对应收款进行清理、结算。
(三)解决新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若干问题的建议
加强培训,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员。深入地进行培训,结合企业实际操作中的具体情况进行解释说明,使会计人员能真正领悟并准确掌握,切实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面向未来的会计观念和理论体系,以适应新经济发展的需要。
3、健全并切实落实企业内控制度,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近年来会计界关注的热点,财政部近年也将企业内部控制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对于上市公司,建立内控规范体系,保证内控制度的执行;对于非上市公司,有关部门应做好宣传、推动工作,促使企业健全并切实落实内控制度。同时,应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作用,督促企业自觉执行内控制度,以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
4、加快改进新会计准则实施的外部环境。要尽快制定、完善相关经济法律法规,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的同时规范企业的不当行为。应尽快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规范企业财务行为,进一步增强企业管理层及时、客观、充分地披露会计信息的意识,促使企业规范管理。要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适时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健全上市公司内部管理,促使资本市场健康稳健发展。
随着医药卫生行业的发展,医院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一个经济实体,面对竞争激烈的医疗市场,医院经济活动的不确定因素增加,这对于医院来说,须通过加强财务内部控制,借鉴现代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方式、方法,加强医院财务管理,提高经济管理水平。目前,医院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建立了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基本业务内部控制有章可循。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医院未意识到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对财务内部控制存在误解,甚至概念模糊,医院财务内控环境松懈,对财务内控认识不足,财务内控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力,会计信息失真,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更新滞后等使医院财务内部控制薄弱,经济业务随意性大,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尤其是新医改方案的出台,对于医院财务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财务内部控制急需完善和加强。
通过“医院管理年”活动,医院在财务内控方面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使得各医院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致力于建立和完善医院财务内控制度。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更多的是对会计记录和组织机构方面的控制,作为财务管理中的授权批准和资产保护等的控制没有得到重视。医院财务内控犹如一个自动预警和维护系统,是医院有效的管理工具,起到自我监控与制约、自我促进和协调的作用。加强医院财务内部控制,发挥医院内部控制的作用,对于明确和规范医院内部各部门的职责和经济活动,保证医院经营目标的实现,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效率和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规范会计秩序,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等都有明显作用。
二、医院财务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有些已订立的内部控制制度“印在纸上、挂在墙上”,很少有人去思考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没人愿意大胆管理,人人都当老好人,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内部控制制度应有的作用,导致出现药房随意借药给职工、职工借款数年未归还等都没有人管理的现象。
(二)财务会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有些财务会计人员法制观念淡薄,思想教育、业务培训没有跟上,除了会计证年审培训外,基本没有业务培训,培训流于形式,没有刚性的要求,根本起不到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作用,导致出现收人资金监管不到位、财务人员违反现金管理规定私自出借现金等现象。
(三)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和评价体系
卫生系统行政管理部门的审计机构至今没有独立设置,大都挂在规划财务部门,导致专科医院内部审计机构没有设立或力量薄弱,卫生部颁发的《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的执行力度被削弱。
三、加强医院财务内控制度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合理的组织结构与岗位,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和职权
建立岗位授权、职责分工和不相容指责制度,要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原则,划分并明确会计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和岗位责任。对重要的财务管理岗位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轮换,对医院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关键岗位还应落实回避制度。
(二)健全财会机构,理顺财务管理体制,实行财会人员集中统一管理,大力提高财会人员素质
要高度重视财务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完善和健全财会机构,科学设置财会工作岗位,合理配置财会人员,使各岗位协调有序,各尽其责,最大限度地发挥财会人员在医院财务内控中的关键作用。要有计划地开展财会人员继续教育,结合公立医院经济运行的特点,对财会人员进行业务操作知识培训,使财会人员在较短的时间里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三)建立成本考核指标,开展成本分析评价,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做好成本控制工作
首先要根据不同类别科室的工作性质和特点,针对不同的科室确定各自的成本考核指标。在临床科室建立单位工作量成本指标,如床位成本和诊疗成本等,为加强科室间成本对比和考核,建立百元医疗收入,主要考核分析业务科室之间的成本变动和节约情况;药剂部门建立百元药品收入成本,主要考核分析临床科室之间的成本变动和节约情况,为适应医疗付费方式、付费标准的改革,试行医疗项目成本和病种成本指标进行考核。其次要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做好成本控制工作。实行成本控制主要依据是全面预算,要通过制定目标成本,对医疗活动中的各项耗费进行考核和监督,及时发现差错并给予纠正,使各项耗费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对临床科室的一次性材料成本实行动态定额控制,对药品、材料库存实行限量库存,以有效地降低科室的材料成本和公立医院运营成本。
(四)做好资产保护的控制
医院的资产保护控制应从财产物资的采购、验收、领用以及保管等环节人手。对大型设备购置、基本建设、大型修缮等重大项目要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竞争,接受内部财务控制和外部社会监督。要建立严格的资产采购、付款程序,按照批准的预算和计划规定的用途合理使用采购资金,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必须要按政府采购的规定办理。
(五)做好财务信息网络化建设,实现财务管理手段现代化
构建统一、安全、高效的财务信息系统已成为医院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开发资源共享的财务网络信息平台是现代医院财务管理手段的新飞跃,通过网络技术处理各种信息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同时,也为财务内部控制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因此,医院要大力推广发展财务电算化,实现财务管理手段现代化、科学化和系统化,以推动医院财务内部控制水平的全面提高。
(六)积极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分析
医院内部审计人员要定期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分析,制定内控制度合理性、有效性、经济性的测评标准;要进行全院的内部控制的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对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岗位以统一控制制度评价考核;查出控制的薄弱环节,提出建议,上报经济管理委员会进行综合评价;将审批后的业绩报告,由内部审计人员跟踪检查,以防止制度执行过程中的偏差。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医院;运行成本
中图分类号:F275.3文献标识码:A
一、医院运行成本管理措施
(一)增强成本管理的意识。医院经济运行实行成本管理,首先必须树立成本管理意识。医院实行成本管理需要每一位员工的参与,加强全体员工的成本观念和降低成本的意识,是成本管理有效运行的关键,只有加强了员工的成本意识,才能为医院、为个人创造出更高的收益,提高医院竞争力。
(二)制定成本监控指标。制定科学的、符合医院实际的成本监控指标,是推行成本管理的基础。制定成本监控指标时,必须兼顾以下关系:一是成本指标与创收指标的关系,指额定消耗成本指标与可产生效益指标的比例关系;二是工资成本与岗位职能的关系,指工资支付应与岗位职能相应,并克服冗员和高职低岗造成的工资成本虚高;三是一次性投入与消费需求的关系,指价格昂贵的医疗设施的投入应与区域消费市场需求同步;四是技术性成本提取与控制指标的关系,如形象工程、宣传、社会活动费用与成本控制比例等。
(三)建立严密的成本管理监控体系。成本监控网络体系的建立,应符合覆盖面宽、反应敏捷的要求,并力求做到全员参与、全方位监控。财务科要充分发挥科室职能,明确成本分布状态,监控成本活动变化,通过财务核算、资金融通、调配过程等,及时发现非正常情况,并对其进行纠正或控制。此外,财务科应与上下左右监控点保持联系畅通,并对领导决策发挥参谋作用,对科室班组发挥指导作用。由于基层临床科室、班组和有关管理部门与成本管理的发生及其结果直接相关,因此在整个网络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这就需要,这些部门积极主动参与成本管理,及时反馈成本活动信息。其主要作用是实现成本指标的再分配,根据人员编制和全员参与的方针,将科室成本控制指标分解到人,达到“横到边”的要求。院长办公室处于成本管理监控体系的上端,是决策部门,对全部成本管理起决定作用,负责成本指标的制定、管理效果的考核、奖罚政策的实施,成本变化应对策略的谋划落实等职责。
(四)加强成本管理活动分析及管理效果考核。通过对成本管理活动的分析,了解成本构成情况的变化,发现问题,分析原因,适时调整工作侧重点,制定针对性较强的措施,保证成本活动的有效控制。搞好成本分析,首先要保证相关成本数据的真实性和覆盖率,力求能够反映成本活动的概况和特点。它作为分析判断的依据,最好是对原始记录进行整理,编制为医院成本构成月报表,并提供比照资料。其次要发现影响成本主要因素的阶段性特点,并将其作为重点分析对象。此外,还应给予工作实施者发挥其自身作用的空间。
(五)营造市场氛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医疗卫生机构改革政策的逐步深入,公立医院作为原有的社会福利性事业单位的优势受到巨大冲击,一直以来存在的支出大于收入,医院发展依赖政府扶持的局势,将随着医院生存发展的压力而转变为参与市场竞争已成为改革的必然走向。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主动迎接市场竞争的挑战,医院应转变传统的观念,增强经营意识,通过实施市场经营策略,增加市场占有份额,使有限的资金、资产、人才资源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二、医院运行成本管理的方法
(一)善于挖掘市场,变坐等市场为主动寻找市场。有了市场就为资金、设备、技术的运作搭建了平台。资产运转率与成本支付率是成反比的。医院可以针对目前本医院的实际情况和市场竞争的现状,积极扬长避短,开辟亚健康和健康保健市场,以此来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遵循“公平交易”原则。作为医院来讲,就要做到提供与收取的费用相应的保质保量的服务,不能单纯追求经济利益。例如个别医护人员受个人收入驱使,争病员抢病号、开药大方,收费一项不少,但服务跟不上,医疗质量低劣,侵害患者利益,造成患者的不满,其结果必然是失去患者,阻断创收来源。为防止这种行业不正之风的侵蚀和影响,医院可以在提高医疗质量管理,增强技术实力,转变服务态度,创建舒适就医环境等方面加大投资和整改力度。
(三)运行成本与业务收入密切相关。分析运行成本的目的是让全院职工了解医院运行成本的投入回报情况,若业务收入大于投入成本,说明该院运行是正效益,若业务收入小于投入成本,则运行是负效益。一个单位或团体,如果想要健康、持续发展,就需要运行结果是正效益,而不是负效益,这就要求医院员工在工作中要注意到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加强运行成本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强收入的管理,做到应收则收,该收不漏收的管理,既要遵守价格规定,又要顾及运行成本,实行谁漏收谁负责,谁少收谁负责,实行经济赔偿,由科室主任、护士长及核算员加强医护人员增收节支的意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大检查力度,特别是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单不符”的问题,这也是“等级医院管理”和“医院管理年活动”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收费运行进入良性循环。
(四)严格控制管理费用,减少不合理开支。管理费用中的公务费、交通工具消耗、业务招待费等均属于可控成本,对其实行管理的空间较大,尽量减少不必要、不合理的开支,把对管理费用的控制落到实处。具体可从两个方面加强管理费用的控制:一是管理人员必须以身作则;二是实行目标定额管理,把管理费用控制在最低水平。
(五)采购公开招标,降低采购成本。医院的采购都应通过采购小组成员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保证采购物资发挥最大效益,并应公开招标采购,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杜绝购销中的不正之风。通过降低药品及卫生材料的进价,可减轻病人医药费用负担,使每门诊人次收费水平和出院病人平均医疗费用两项指标均在控制指标内,从而降低医院运行成本,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总结:医院运行成本管理不只是医院领导的事,应是全医院的事,应做到人人参与。管理不再是传统的事后处理,它应转变为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多角度的管理。发挥全民智慧,从运行成本的控制出发减轻医院和病患的负担,从而提升医院的市场竞争力,增强医院的持续发展力。
参考文献:
[1]任仲振.加强成本核算是医院经济管理的重要途径.中国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6,4,5
[2]秦立峰,席殿斌.浅谈医院成本核算与管理.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7,7,3
一、提高认识,培育理念,形成医院安全文化建设浓厚氛围
加强医院安全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加强医院安全文化建设,努力培养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医护队伍,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健康安全、稳定、和谐的环境。基于这些认识,集团公司一院把安全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任务,纳入到医院的综合管理之中,多措并举,务求实效,形成全员参与的浓厚氛围。他们坚持把“以人为本”的管理作为培育医院安全文化的主线,从抓思想教育,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入手,强化医务人员“关爱病人,关爱健康,关爱生命”的理念,不断提升和丰富安全文化,构建起具有本院特色的安全文化体系。为加强医院安全文化宣传建设,他们利用“安全医疗月”、“创建平安医院(科室)”、“医院管理年”等载体,唱响“安全第一,患者至上”的主旋律,提高了职工安全医疗认识境界。利用演讲、报告会、文艺汇演等形式,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宣传卫生战线的先进典型、宣传涌现出的“德技双馨”模范人物,发挥榜样的感召、激励和鼓舞作用。利用专栏、橱窗、网络、学习园地等阵地,张贴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誓言及新时期“救死扶伤、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满腔热情、开拓进取、精益求精、乐于奉献、文明行医”的行业规范,使职工时时处处感受到安全文化的浓厚氛围和视觉冲击。同时,该院紧密结合医务人员的思想实际,广泛开展“办医院为了谁”、“医生职责是什么”、“安全医疗怎么做”的大讨论,使尊重病人,关爱病人,服务病人,维护病人的权益成为医务人员的自觉行动。
二、强化管理,提高质量,确保医院安全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在推进医院安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集团公司一院从讲政治、保稳定、促和谐的高度出发,把提高医院标准化建设水平,创建本质安全型医院作为重要抓手,突出机制管理创新,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积极推行自上而下的平衡记分卡这一新型管理方法,由财务、患者、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相互平衡的绩效作为评价内容,形成了由内而外的患者服务链。完善了以激发员工活力的《综合目标考核方案》,按月将效率指标,安全质量指标、行为指标、经济管理指标综合考核,使医院安全文化建设与综合管理目标融为一体。按照程序标准化、系统规范化的要求,加大了每周三行政查房和每月一次的政工查房力度,从文化建设、医疗质量、操作规范到服务态度、劳动纪律、环境卫生等进行全方位的检查和考核,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切实加强全员的业务技能培训,通过集中组织《江苏省病历书写规范》、《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执业医师法》等法律法规的解析和病历展评、个案分析、技术操作演练和观摩等各种有效形式,进一步增强了职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医患沟通意识和安全为天意识。健全完善了首诊首科负责制、三级医师查房制、三查七对制等7项医疗核心制度以及22项常规护理操作等规章制度。分线分专业组织全院职工开展以“遵纪守法、关爱生命”为主题的“三基本”及其他规程条例的学习测试和技术操作习练活动,安全医疗的技能明显增强。近年来,没有发生因“三违”引起的医患纠纷和医疗责任事故,各项医疗技术指标均达到或超过“二甲医院”标准,入院工伤抢救成功率保持了100%。
三、建章立制,规范行为,推进医院安全文化建设长效机制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概念;视角;学科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一般认为最早由美国学者谢尔顿提出,他在1924年出版的《管理的哲学》中指出,企业的目标不是单纯的生产商品,而是生产在社会上一部分认为有价值的商品。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与深入,企业社会责任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就国内学者提出的企业社会定义进行综述。
一、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起源与概念的演变
我国首次出现“企业社会责任”一词是在1985年华惠毅在《瞭望》杂志上发表的《企业社会责任——访南华公司催化剂厂》。但我国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起初以西方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的一般性介绍为主,进而开始尝试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理论体系。企业社会责任思想与我国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等理念非常契合,因此我国对于社会责任的争论较少,一般都认为企业应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理解。袁家方是我国最早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定义的,1990年,在他《企业社会责任》一书中指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在争取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同时,面对社会需要和各种社会问题,为维护国家、社会和人类的根本利益,必须承担的义务。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企业的影响力日益加大,人们对安全和生态的等问题的重视,企业社会责任所包含的内容也逐渐广泛,国内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也进一步深入。卢代富 (2002)指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指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公益的义务;企业社会责任包括对雇员的责任,对消费者的责任,对债权人的责任,对环境、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责任,对所在社区经济发展的责任,对社会福利和社会公益事业的责任。《中国企业管理年鉴》对CSR的界定为:“企业为了自身的长远发展而必须关心、履行的责任,既有强制的法律责任,也有自觉的道义责任。”国家电网公司于2006年3月了我国大陆企业的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其中认为CSR是企业对其所有者、员工、客户、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及自然环境承担责任,以实现企业自身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不同理论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定义
(1)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屈晓华(2003)认为企业通过企业制度和企业行为所体现的对员工、商务伙伴、客户(消费者)、社区、国家履行的各种积极义务和责任,是企业对市场和相关利益者群体的一种良性反应,也是企业经营目标的综合指标。周祖城(2007)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应该承担的,以利益相关者为对象,包含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在内的一种综合责任。”
(2)社会契约理论视角。刘长喜(2005)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对包括股东利益在内的利益相关者的综合性社会契约责任,这种社会综合性契约责任包括企业经济责任、企业法律责任、企业伦理责任和企业慈善责任。李丰团(2008)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是一组契约,是企业复杂契约系统中的一部分,企业社会责任本身是一种“契约责任”其中既包括显性契约,也包括隐性契约。李淑英(2007)认为,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契约关系,规定了企业有义务遵守其与社会达成的契约,要求企业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期望,为社会和经济的改善尽自己的义务。
(3)企业公民理论视角。企业公民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企业是法人组织,具有人格,应该承担类似公民的责任与义务,成为企业公民。
(4)慈善理论视角。该理论认为,企业应有意识参加慈善活动,并把慈善行为当成企业发展的战略。
三、不同学科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定义
(1)管理学视角。惠宁和霍丽(2005)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指企业在为股东谋取最大利润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刘俊海(1999)认为,所谓公司社会责任,是指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们营利或赚钱作为自己的唯一存在目的,而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这种社会利益包括雇员(职工)利益、消费者利益、债权人利益、中小竞争者利益、当地社区利益、环境利益、社会弱者利益及整个社会公共利益等。惠宁和霍丽(2005)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指企业在为股东谋取最大利润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2)伦理学视角。周祖城(2005)依据企业管理理论中的伦理观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应该承担的,以利益相关者为对象,包含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在内的一种综合责任。田虹(2006)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对其自身经济行为的道德约束,它既是企业的宗旨和经营理念,又是企业用来约束其内部包括供应商生产经营行为的一套管理和评估体系”。
(3)法学视角。法学认为,权利与义务是相等的,企业享受了其相应的责任也必须承担对于的责任。王汇杰(2010)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总体而言,是处理企业与社会之间利益关系的道德原则和法律原则的综合;具体是指源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旨在维护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在尊重企业自主经营权的基础上,于为企业所有权人的利益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责任以外,企业应当积极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而负有的法律义务,以及自愿给予利益相关者以人道关怀或道义帮助而实际履行的道德义务。周林彬、何朝丹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以法律的强制约束力将企业社会责任划分为法律强制约束内的社会责任和“超越法律”的企业社会责任。
(4)社会学视角。企业是社会系统成员中的一员,企业有责任为了整个系统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林军(2004)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从整个社会出发考虑整个企业对社会的影响及社会对企业行为的期望与要求。黎友焕(2006)认为:“企业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享用社会资源获取利润的同时也肩负着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实现财富优化配置的良好途径、是调节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的有效杠杆、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稳压器,并且是公共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保护屏障构建。张彦宁对企业社会责任含义表述为:“企业为所处社会的全面和长远利益而必须关心、全力履行的责任和义务,表现为企业对社会的适应和发展的参与”。
四、小结
根据以上对文献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企业社会责任并不是一个可以统一的概念,不同时间、不同视角和不同学科对它的定义是不一样的。因此“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在动态中不断发展的词汇,我们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来不断发展它,要与时俱进。当前我国企业社会的研究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所以我国的研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不能盲目照搬,要与我国国情相符合。
参考文献
[1]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2]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3]屈晓华.企业社会责任演进与企业良反应的互动研究[J].管理现代化,2003,(5)。
[4]周祖城,张漪杰.企业社会责任相对水平与消费者购买意向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7(9)。
[5 ]惠宁、霍丽.企业社会责任的构建[J].改革,2005,(5)。
[6]刘长喜.利益相关者、社会契约与企业社会责任一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及其应用[D].复旦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关键词:真实盈余管理 应计盈余管理 业绩滑坡 经济后果
一、引言
企业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进行盈余管理,其中主要包括以应计为基础的盈余管理和以真实交易为基础的盈余管理(Healy & Wahlen,1999)。应计盈余管理主要利用会计准则的技术判断空间对利润进行操纵,而真实盈余管理则是管理层通过次优的经营决策和活动管理年度内的盈余水平(Tan & Jamal,2006)。已有研究表明,在萨班斯(SOX)法案颁布之后,美国上市公司进行应计盈余管理的程度大幅下降,而真实盈余管理成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Cohen et al.,2008)。应计盈余管理行为一般发生在会计期末至年报公告前,并受到公司经营现状及以前年度应计利润的限制(Barton & Simko,2002)。而外部监管部门需对公司年报进行审查,并对未真实披露公司信息的公司给予相应的处罚,但管理层也无法确保“管理”过的年报能顺利地通过审计人员的审计,因此,公司管理层在运用应计盈余管理时,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和成本。此外,公认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更进一步使得利用准则的技术判断进行应计盈余管理的风险和成本越来越大,空间越来越小,从而给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创造了条件,Zang(2007)发现,当公司所面临的诉讼风险加大后,公司会更倾向于真实盈余管理。这是因为真实盈余管理手段较为隐秘,可以在任何时间进行,且在不涉及会计处理问题的同时,也不受到审计人员的影响。真实盈余管理手段主要包括销售操控、费用操控和生产操控3种。销售操控是公司有意地降低销售价格或放宽信用条件提高销售业绩,从而增加企业盈余(Roychowdhury,2006);费用操控是管理层通过降低(提高)研发费用、日常管理费用等增加(减少)盈余,(Bushee,1998);生产操控是管理层利用规模效应扩大生产,稀释单位产品所承担的固定成本,从而提高边际收益,增加盈余(Herrmann et al.,2003)。还有研究表明,公司有意地变卖固定资产也可以增加当年的盈利,并认为变卖固定资产也是真实盈余管理的一种手段。可以说,这些次优决策和活动的调整都可能会损害公司的长远利益(Gunny,2005)。相较于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以公司实际的交易活动为基础,不但成本高,会对公司未来现金流有负面影响,而且还会损害公司的长期经营业绩(Cohen & Zarowin,2010)。然而,就现有文献资料来看,关于盈余管理经济后果的研究主要围绕应计盈余管理展开,对真实盈余管理经济后果的研究少之又少。为此,本文以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真实盈余管理的几种手段为研究视角,揭示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影响,以丰富真实盈余管理研究的理论和经验证据,并为进一步加强对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的治理,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以及完善我国资本市场提供经验证据和理论依据。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20世纪80年代就已有文献研究真实盈余管理(Comiskey & Mulford,1986),到Roychowdhury(2006)具体地定义了真实盈余管理,指出管理层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主要方式,提出真实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并得到验证后,才促进真实盈余管理研究浪潮的掀起。Roychowdhury(2006)发现,管理层为避免公司亏损,会选用偏离正常经营方式(包括销售活动、产品成本和费用操纵)的真实经营活动进行盈余管理,操纵利润。Wang等(2006)认为,当会计准则的技术空间变小(高)时,管理层更(不)可能通过削减研发支出提高企业业绩,且当公司的诉讼风险加大后,管理层会从应计盈余管理转向真实盈余管理(Zang,2007)。Edelstein等(2007)研究发现,公司在受股利支付约束的前提下,会通过真实盈余管理减少应税收入,满足股利支付的要求。此外,Cohen等(2010)研究发现样本公司会同时采用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手段,达到既定的财务标准。虽然有关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只有几年光景,目前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不难发现,对于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使用手段及形成原因等方面。此外,已有文献表明,应计盈余管理会产生不利于公司发展的经济后果,并主要集中在市场反应和随后业绩变化两个方面。然而,真实盈余管理是以企业实际的交易活动为基础,操作成本高,不但对企业未来的现金流有负面效应,甚至会损害企业长期的经营绩效(Zarowin,2005)。Gunny(2005)发现,真实盈余管理对公司未来的业绩有负面影响。Kim等(2009)研究发现,公司进行的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均加剧了外部投资者的信息不确定性,且真实盈余管理带来的不确定比应计盈余管理更严重。
(二)国内文献 国内学者也逐渐关注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刘启亮等(2009)发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后,公司在增加使用应计盈余管理的同时,运用真实盈余管理调低了利润;李增福等(2011)发现,预期税率上升使公司更倾向于实施真实盈余管理,反之,公司则倾向于实施应计盈余管理;顾明润(2011)以IPO前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发现,样本公司普遍存在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行为,且真实盈余管理活动对公司上市后的经营业绩产生的负面影响更大,尤其表现在异常费用方面的真实盈余管理。李彬和张俊瑞(2009)以上市公司费用操控方面的真实盈余管理为研究视角发现,上市公司利用费用操控利润是以牺牲公司未来的经营能力为代价的。市场对真实盈余管理会比对应计盈余管理要求更高的风险溢价。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公司通过真实活动进行盈余管理会导致公司后期业绩的下降,包括会计业绩和现金流业绩的下降
(二)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用1999年年至201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样本公司的财务数据均来自国泰安CSMAR数据库和上市公司年报的手工搜集,数据均由Stata 11.0处理完成。在剔除金融行业、财务数据缺失值及异常值样本后,共获得样本数1 811个,样本的具体分布如表(1)所示。从表(1)可见,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滞后期限越长,样本数量越少,这可能是由数据缺失以及某些上市公司行业属性的变迁等原因导致。本文借鉴Gunny(2005)以及Louis(2004)的研究方法分析真实盈余管理对未来业绩的影响。采用配对样本的目的是通过对比上市公司当期业绩表现和可预期的业绩状况检验真实盈余管理行为是否给公司带来了业绩的变化,从而根据样本与配对样本之间的业绩差异,有效地分离出真实盈余管理对企业未来业绩的影响。在找到一组真实盈余管理水平类似公司的前提下,再对两组样本之间的业绩进行比较,若存在差异,将其归因为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因此,本文在参考Gunny(2005)匹配过程所考虑因素的基础上,选用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样本匹配。样本公司匹配标准为:(1)配对样本公司必须是同年的公司;(2)配对样本公司处于相同的行业(除制造业以二级代码为分类标准外,其余行业均以一级代码为分类标准);(3)配对样本公司处在相同的异常应计五分位;(4)将样本公司中当期总资产收益率处于±10%之间的样本定义为进行了真实盈余管理公司。
(三)变量定义及模型构建 对于真实盈余管理,我们仿照Roychowdhury(2006)和Cohen等(2008a)的研究方法,用异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可操控性费用和异常产品成本来计量。然而,异常现金流量(R.cfo)、异常产品成本(R.prod)和异常费用(R.disexp)均是实际数与正常数之间的差额,也是衡量真实盈余管理水平的3个指标。公司可能会对其进行的真实盈余管理进行总体规划,即同时从几个方面进行真实盈余管理(刘启亮等,2009)。因此,为更全面反映公司进行的真实盈余管理活动,在构建个体指标的基础上,我们还需构建一个衡量真实盈余管理总体水平的综合指标。根据3个个体指标变化方向的含义,本文用式(1)计量真实盈余管理的综合指标。本文同时使用3个个体指标和1个总体指标衡量真实盈余管理水平。Nrm= -R.cfo+R.prod-R.disexp(式1)
本文选用国内外学者使用最普遍的一种方法,即修正的Jones模型(Dechow et al.,1995),来衡量应计盈余管理。在参考Gunny(2005)和Leggett等(2009)研究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本研究的需要,本文的研究模型如式(2)所示。
Droai(Dcfoai)=β0+β1■RM+β2TobinQ+β3Nos.rank+β4DA
+β5■Control+ε (2)
式(2)中,Droa与Dfcoa均为被解释变量,Droa表示会计业绩的变化,Dfcoa表示现金流业绩的变化;RM为解释变量,表示真实盈余管理,包括1个总体指标和3个个体指标;Control表示一系列控制变量,其中包括企业规模效益(Size,公司总资产对数)、财务杠杆(Lev,资产负债率)、业绩表现(Roe,净资产报酬率)、年份(Year,会计期间的影响)、行业因素(Industry,行业因素的影响)。其余变量的代码、名称及其内涵如表(2)所示。
四、实证检验分析
(一)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真实盈余管理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根据本文筛选出的研究样本,并以各期异常总资产收益率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中可见,在滞后一期或两期的情形下,变量Nrm的系数显著为负,这表明在滞后一至两期间内,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样本公司的净利润要明显地低于配对样本公司,即没有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公司,也意味着公司进行真实盈余管理后,其净利润会出现“滑坡”,且这种现象确实是由真实盈余管理导致的,此外,净利润“滑坡”的程度会随着向上盈余管理程度的加大而加剧。然而,在滞后三期时,Nrm的系数依然为负,但不显著,说明上述“滑坡”现象的效果仅影响前两期。本文还再将3种具体的真实盈余管理方式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从表3中可发现,R.cfo与各期Droa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异常现金流越高,异常的总资产收益率也越高。这表明,在滞后期内,相对于未实行净利润盈余管理的公司来说,公司通过操纵异常现金流进行调增利润的幅度越大,其总资产收益率就越低,也就是说,公司采用异常现金流的真实盈余管理方式,也同样会导致公司净利润的“滑坡”,“滑坡”程度会随着真实盈余管理幅度的加大而加剧,且该种“滑坡”的影响效果至少会存在三年。但是,异常生产成本及异常费用对各期Droa的影响并不显著,这只能说明以上两种真实盈余管理手段对公司净利润造成“滑坡”的影响并不显著,并不能表明两种真实盈余管理对于公司后期业绩的影响不存在,因为业绩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为现金流,因此,我们尚需做进一步分析。基于此,本文将式(2)中的因变量换为各期异常经营净流量Dcfoa,自变量依然为真实盈余管理的变量,重新进行回归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从表(4)可见,Nrm与各期Dcfoa的相关系数显著为负,这表明,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样本公司在随后三年期间内的经营现金净流量明显地低于配对样本公司,也就是说,公司经营现金净流量会因其进行真实盈余管理而出现“滑坡”,且影响效果至少会存续三年。而向上盈余幅度的越高,经营现金净流量“滑坡”程度也就越大。从表(4)中还可看出,再将真实盈余管理拆分为3种具体方式后,首先,R.cfo与各期Dcfoa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但只在前两期内显著,说明公司运用异常现金流的真实盈余管理方式后,也会导致公司经营现金净流量的“滑坡”,且“滑坡”现象会随着异常现金流幅度的加大而加剧,但影响效果仅体现在前两年。其次,在滞后一期的情形下,R.prod与Dcfoa1的相关系数显著为负,即异常生产成本越高,异常经营现金净流量也越低,这表明,相对于未通过真实盈余管理操纵利润的公司而言,公司通过异常生产成本向上盈余的幅度越高,公司后一年内的经营现金净流量就越低,亦说明公司运用异常生产成本的真实盈余管理后,也同样会造成公司净利润的“滑坡”,且“滑坡”程度会随着异常生产成本幅度的加大而加剧,但是,在滞后两期和三期的情形下,R.prod与Dcfoa2以及Dcfoa3的相关系数均不显著,说明不存在“滑坡”这种现象。最后,在滞后两期和三期的情形下,R.disexp与Dcfoa2以及Dcfoa3的相关系数为正且显著,即异常费用越高,异常经营现金净流量也越高,这表明,相对于未通过真实盈余管理操纵利润的公司而言,公司通过异常费用向上盈余的幅度越高,公司在其后两年及三年期的经营现金净流量就越低,也就是说,公司运用异常费用的真实盈余管理方式会导致公司净利润的“滑坡”,且“滑坡”程度会随着异常生产成本幅度的加大而加剧。然而,在滞后一期的情形下,即当因变量为Dcfoa1时,R.disexp的系数为正,但不显著,说明不存在“滑坡”这种现象。综合表(3)和表(4)来看,公司现金流业绩“滑坡”的期限要长于会计业绩,通过真实盈余管理进行的向上盈余管理,不但可以增加本期盈余,而且还会增加本期的现金流,而在滞后期盈余的“转回”比现金流的“转回”来的更为容易 ,这表明真实盈余管理对现金流的影响更为深远。就各种真实盈余管理手段具体来说,异常现金流对会计业绩与现金流业绩的影响最为显著,而异常现金流主要是指通过折扣与销售折让等方式促销产品,从而达到提高业绩的目的,即意味着无论从收入的角度还是从现金流的角度来说,对于购买者的让利均已发生,而这些让利势必需要从后期的收入和现金流中予以填补,也就是说,异常现金流方面的真实盈余管理对企业后期会计业绩与现金流业绩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而异常生产成本和异常费用对会计业绩的影响不显著,但对现金流业绩影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异常生产成本主要通过降低固定成本实现盈余管理,然而,固定资产需计提折旧,且折旧期限较长,由于固定资产摊销不足的效果仅反映在公司再投资时,因而导致异常生产成本方面真实盈余管理对于会计业绩影响不显著,对现金流业绩影响显著。最后,就异常费用而言,研发费用在研发成功时是可以将其资本化的,即公司本期费用的异常降低会增加本期利润,然而,待后期费用恢复正常时,公司又可将其全部资本化,因此,异常费用方面的真实盈余管理并不一定会影响到公司后期的利润,由于现金流的流出并不会因为资本化而消失,因而对于现金流的影响将客观存在,难以改变。
(二)敏感性测试 考虑到2007年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司对盈余管理方式的选择(刘启亮等,2009)。因此,本文以2007年为分界线,对2007年前后的样本与配对样本分别进行回归分析,以检验实施的新准则是否会对本文的研究结论产生影响,结果显示在2007年前后期间的结论基本一致,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出台的新准则对真实盈余管理经济后果的影响不明显,可能对于盈余管理手段影响更为明显(刘启亮等,2009)。此外,参考李彬等(2009)的变量设计,我们还将控制变量中的净资产收益率Roe更换为总资产收益率Roa,资产负债率Lev更换为流动比率Ldbl,再次进行敏感性测试,检验结果与本文结论保持之一,再次说明本文的研究发现具有较好的稳健性。
五、结论
本文以我国1999年~201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配对样本的方法检验真实盈余管理对我国上市公司未来业绩的影响,即是否会损害公司的长期业绩,主要结论如下:(1)在滞后一至两期内,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样本公司的净利润要明显地低于没有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公司,也就是说,虽然公司可以通过真实盈余管理调整当期的业绩,但在随后的一至两年中,其会计业绩会出现“滑坡”。具体来看,异常现金流对会计业绩的影响最为显著,而异常生产成本和异常费用对会计业绩的影响却不显著。(2)在滞后一至三期内,公司的经营现金净流量会因其进行的真实盈余管理下降,不仅说明公司的现金流业绩也会出现“滑坡”的现象,还表明现金流业绩“滑坡”的期限要长于会计业绩,即真实盈余管理对于现金流的影响更为深远。具体各盈余管理手段来说,异常现金流对现金流业绩的影响最为显著,异常生产成本和异常费用对现金流业绩影响也较为显著。(3)考虑到2007年新会计准则的出台这一制度环境因素的变化,本文将总样本分为2007年之前和2007年之后两个子样本,以及更换了两个主要的控制变量后发现,二者均得出较一致的结论,说明本文的研究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健性。即真实盈余管理会造成公司会计业绩和现金流业绩的同时下滑。研究结论既说明真实盈余管理在中国这样特殊的资本市场中存在,又表明其存在会导致企业业绩的下滑,这一发现与西方资本市场的结论相一致。这不但丰富了关于真实盈余管理经济后果的研究文献,为进一步加强对真实盈余管理治理,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还为完善我国资本市场提供了经验证据和理论依据。然而,本文只考虑了会计准则变化这单一制度环境因素的影响,尚未考虑审计质量、市场监管等对真实盈余管理经济后果的影响,这既是本文研究的不足,今后研究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制度变迁对于真实盈余管理经济后果的影响。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70872110)及广东工业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1301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李彬、张俊瑞:《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研究——以费用操控为例》,《华东经济管理》2009年第2期。
[2]李增福等:《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还是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管理世界》2011年第1期。
[3]刘启亮:《IFRS的强制采用、新法律实施与应计及真实盈余管理》,《中国会计学会第八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2009年。
[4]Barton Jan.and Simko Paul. The Balance Sheet as an Earnings Management Constraint,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2.
[5]Cohen, D. A., A. Dey and T. Z. Lys.. Real and Accrual-Based Earnings Mnagement in the Pre- and Post-Sarbanes-Oxley Periods,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8.
[6]Cohen, D. A. and P. Zarowin. Accrual-Based and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Activities around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10.
[7]Comiskey, E. and C. W. Mulford. Investment Decisions and the Equity aAcounting Standards,The Accounting Review, 1986.
[8]Dechow, P.M., Sloan, R.G. and Sweeney, A.P.. Detecting Earnings Management,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5.
[9]Edelstein, R. Liu, P. P., and Tsang, D..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Dividend Payout Signals: A Study for U.S. 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s. Working paper, 2007.
[10]Gunny, K.. What are the Consequences of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Working paper, 2005.
[11]Herrmann,D.T. Inoue, and W. B. Thomas. The Sale of Assets to Manage Earnings in Japan,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03.
[12]Kim, J.-B. and B. Ch. Sohn. Real versus Accrual-based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Implied Cost of Equity Capital,Working paper, 2009.
[13]Legget Denise M..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Subsequent Operating Performance,Working paper, 2009.
[14]Louis, H..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the Market Performance of Acquiring Firm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4.
[15]Roychowdhury, S.. 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6.
[16]Tan,H. and K. Jamal.. Managing Perceptions of Technical Competence: How Well Do Auditors Know How Others View Them?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