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数字技术与教育

数字技术与教育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04 09:45:0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数字技术与教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数字技术与教育

第1篇

论文摘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原则,是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实践中形成的、体现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客观规律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必须遵循的准则。数字技术是支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包含人文精神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要坚持数字化技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原则。

本文所说的网络是指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实现便捷通讯和资源共享为目的,发展人的本质的虚拟世界。它主要是指互联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以认清网络本质和影响为前提,利用网络促使网民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信息素养的虚拟实践活动。in原则是指人们在既定目标和特定条件下,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必须遵循的准则和标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原则,是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实践中形成的、体现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客观规律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必须遵循的准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要坚持数字化技术与人文精神有机统一的原则。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网上和谐发展的可能性

由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构成的互联网诱发的数字化及其运用已渗透到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教育等领域,涌现出数字经济、数字农业、数字军事、数字教育等。数字化是网络的一个主要特征。网络可以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于一体,是地地道道的多媒体。虽然目前仍存在如电视、广播等远距离教学的模拟教学手段,但这些都将迅速被数字化电视、广播等所取代。

数字化技术是支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是由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传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检索浏览前端平台组成的用于人们教学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数字化将是一切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核心。离开了数字化,现代与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将成为无本之木。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在课外网络教学或其他教学活动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当然,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不纯粹是数字化技术在教育领域的简单应用,它是建立在数字化技术基础之上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等一整套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与传输快速的通讯网络和效果良好、操作方便的前端平台是数字化教育技术发展的核心,而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确立,则是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得以广泛应用的可靠保证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网络技术使得其外延有了无限扩展的可能,如果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涵角度思考,我们就会发现忽略了人文精神的培养。高科技飞速发展与人文科学被冷落,正是我们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二律背反。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我们没有处理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第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多元化并由此带来人文精神的散乱化。客观事物形态多样化带来人们主观思维模式的多样化,这是现实世界网络信息多元化的必然结果。网络世界是一个广裹的虚拟世界,是一个无视国界、无视种族、无视地域、无视权威、无视等级的世界。网络文化新观念诱导着人们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多侧面地审视社会,审视周围一切环境,而行为方式也表现为千变万化。网络新观念的特点是:非线性的网络思维、信息传递的多感觉通道、时空无限放大或缩小、中心消解的边缘化、信息无终极的流动、将抽象变为现实的虚拟手段等。在这种观念支配下,人们的精神世界多了一些散乱,少了一些凝聚,行为就缺少人文精神。

第二,知识资本、数字化技术产业化显得红红火火,人文精神却变得异常冷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价值在于培养特定网民的品格和精神,唤醒他们的心灵良知来支撑自己的一切行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使它的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功能加大加强,但人文精神欠缺所造成的社会不良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数字化技术竞争式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越快,往往越是不能很有效地培育人的真善美,反而把人性中好的因素压抑了或是扼杀了。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充分发挥和利用数字化技术为人类造福的优势的前提下,必须注意抑制数字化技术发展给人们带来的负面效应,认真处理好信息技术发展与人文思想教育的矛盾,克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大于内容的劣势,积极培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努力创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调发展模式,把人文精神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要坚持数字化技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原则

1.网络的双刃剑作用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坚持数字化技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原则。数字化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是柄双刃剑,它在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网络信息污染等危害人类的不利因素。网络信息中的黄色信息和黑色信息对沉溺其中的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会产生极大的影响。至于那些利用网络从事数字破坏、盗窃、诈骗和洗钱的行为,则会引发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由此观之,数字化技术必须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在提高产品的数字化技术含量的同时必须与高度的人文精神结合起来,即现代社会所追求的人才,不仅仅具有高度的科学素质,而且还必须具备高度的人文素质,是一种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整合类型。

2.网络人文精神所具有的独特时代意蕴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数字化技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原则。人文精神,是人文文化的核心。人文文化一般而言是在一定时代一个民族认识人、对待人的思想观念、文化艺术、伦理道德,以及关于人的学说,这使人文精神带有时代的印记、民族的特色。但在网络时代,人文精神具有了不同于以往时代的意蕴、普遍的价值。网络技术第一次使人文精神的传播获得了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为不同民族的文化、不同民族的人文精神的交流,奠定了广泛的基础。网络的即时性和共享性,为人文科学的研究,为共享人类思想文化成果提供了普遍现实的条件。但是,我们站在网络时代,发掘网络人文精神的时代意蕴,并不否认网络给人文精神带来的消极影响。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在看到网络给人文精神弘扬造成消极影响的同时,要采取各种手段和方法,弘扬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精神的境界。网络为人的主体性的发展、科学人文精神的弘扬提供了史无前例的广阔舞台。我们要在“网络世界”的新舞台上,清扫各种思想垃圾,清除各种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因素,以技术与知识的创新促进网络人文精神,以网络道德与网络法的建设保障网络人文精神,从一个境界走向一个更高的境界。IZl网络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虚拟空间,没有人文精神支持的网络虚拟空间恐怕要变成虚无空间。思想政治教育要沉重地思考这些问题,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在协调发展科学技术精神与人文精神方面迈出一步,哪怕是一小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会显示出不可估量的价值。[3]

我们要立足于数字化技术时代,倡导人文精神。如果只在网络上生活,人就会被工具化、数字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引导上网者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但如果只讲人文精神,就会忽视隐含在网络里的科学精神,忽视教育手段的进步。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把人文精神融人到网络里面去。f41 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数字化技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原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是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所谓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就是把发展信息技术及其集中表现的数字化,作为加快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大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与其他国家相区别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的新路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核心是实现数字化,其中的关键是要把数字化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是一个经济目标,也是一个政治、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包括人文精神及其指导下的各项制度。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民主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以及生活更加殷实,无不包含着人文精神,即使是经济更加发展,科技更加进步等,也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所以关键是要把人文精神与数字化结合起来。!习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人文精神在数字化中的作用,在现代化中实现人文精神与数字化的结合,也就是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时间上要把时代性和传统性结合起来;在空间上要把引进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先进的东西与本土化结合起来;在时间和空间的关系上要把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结合起来。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统一的主要途径

第一,对学生网民实现人文关怀。在现实物理空间,思想政治教育是直观的,它的有效性几乎全依赖于热情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关怀情结。到了陌生的网络虚拟空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否保持有效性的关键在于能否使受教育者在冷冰冰的网络空间感受到彼端传来的温暖和人文的关怀。在许多网络交流比较发达的高校中,流传一种网友现象,其重要程度超过了10年以前人们津津乐道的笔友。在网友圈中形成的相互关怀要比许多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关系还要凝重得多。许多网络爱好者认为纯粹的网友之间交流并没有特殊之处,其交往形式和程度几乎雷同物理空间的知己好友。不少网友认为在网络空间得到的关怀和帮助并不亚于在现实空间得到的一切,两者之间没有什么差异。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他们认为在网友圈中更容易得到关怀和帮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敏锐地抓住这些细枝末节,构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I61

网络生活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在网络时代到来的时候,遨游在“虚拟化”的网络空间中又生活在真实的物理空间的上网学生,既需要网络技术给他们带来物的福扯,同时也需要获得一种人文的关怀,让他们寻找到一个精神上的家园。在网络时代,对上网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的方式多种多样,其内容主要着眼于提高上网学生的网络素质,使上网学生在思想、技术、道德、法制和心理上有承受、控制网络的能力,能适应虚拟社会并能安全地回到真实社会中来。要教育他们用一种非常健康的心态来进行网络活动,教育他们既能上网也能下网。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清醒地认识到自然的浩大和精妙,看到网络领域人类太多的空白和无知,要教育网民学会谦虚,学会自律。

第二,构建具有人文精神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首先,人文精神应作为检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否有效的准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教育目的就是运用信息多媒体传播人文知识,通过学习者的解读、领悟、思考,培养学习者的人文精神。比如电脑网络传播出来的精美画面、音乐、文字、语言、图表等都是代表着一定思想意识观念的物质载体,能使学习者的情感熏陶和体验锻炼得到有效升华,唤醒他们的善意心理良知,变为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动力。

第2篇

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多媒体图文并茂,具有效率高、信息量大、省时等优势,对其充分利用,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保证教学质量。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对于抽象、难于理解的内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PPT课件讲解以及图片、动画、视频、音频演示、EDA仿真软件的直观演示等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呈现所研究对象的复杂变化过程,使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的直观观察,更好地理解所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律,对重点、难点及疑点问题理解透彻。如讲授模拟电子系统以及模拟和数字集成系统时,以图1(a)中扬声器系统原理图和(b)中CD播放机框图为例,通过学生直观观察和教师必要的讲解,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对模数转换和集成系统有更好的理解。《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加授课的信息量,使教学内容形式丰富、灵活,有利于解决“学时短、内容多”的矛盾。但教师作为多媒体教学的实施者,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应该以学生为核心,围绕教学目标,充分将多媒体资源及其它资源共同构成统一的教学资源系统,注重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扬长避短,避免出现讲课速度太快、学生跟不上或者讲课沦为用PPT演示文字和图表的单调过程等等。

2巧设教学情境和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自主学习意识

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重点,向学生提出要解决的中心课题,要求他们分析问题情境,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笔者讲授《数字电子技术》中“二值逻辑与基本逻辑运算”时先介绍安全带报警系统,如图2所示,然后引到学生思考“什么是与逻辑”,之后了解与运算之后,发问“如何用与门实现安全带报警系统”。通过巧设问题和情境,激发学生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对于教材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在教学中要深入浅出,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去帮助学生进行分析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学生沉浸其中,才会学有所思、学有所问、学有所悟、学有所得,才会有新的发现。要想让学生沉浸于学习还得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凡学生能够自己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为让学生深刻理解74HC151七段显示译码器[6]三个辅助端即灯测试输入、灭灯输入和锁存使能输入端的功能,笔者让学生根据74HC151的功能表,分析输出有字形时对应的三个辅助输入端信号分别是什么,从而得出结论:灯测试输入端用于检查译码器本身及显示器各段的好坏,灭灯输入端用于将不必要的零熄灭,锁存使能输入端由0跳变到1时,输入码被锁存,输出只取决于锁存器的内容。

3授课要承前启后,注重教学内容的衔接

在教学中关注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衔接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链;在这一基础上的教学设计,能促进学生利用迁移、转化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能使我们有效合理地进行教学。一方面注意本课程内容的前后衔接,另一方面注意本课程与前后相关课程的衔接。如讲全加器时,可以得出全加和S和进位数Co的表达式,分别如式(1)和式(2)所示。根据式(1)、(2)和已经学习的半加器知识,由此得到图3(a)所示的全加器实现电路。同时,引导学生将式(1)和式(2)分别变换成如式(3)和式(4)所示的最小项表达式。进而,让学生回忆二进制译码器74HC138重要应用之一,即可以实现给定的组合逻辑函数。最终,在引导下,学生得出如图3(b)所示的电路图,即用已学的74HC138实现全加器的功能。这样学生开阔了思维,加深了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有意点拨前后课程中与本课程相关的知识点及其应用,让学生认识到电子技术课程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树立学好电子技术课程的信心。

4理论联系实际,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理论教学学生一般感觉枯燥、难学懂。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若能结合具体实验案例,则能给予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进而通过理论学习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环节中,验证理论,又可促使学生真正理解理论知识,进一步深化理论。对数字电子技术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电路的学习学到一种思维方式,学会一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逻辑运算是数字电子技术的基础,让学生理解基本运算是重点也是难点。为此,笔者在讲授或运算时,以如图4所示的“入室盗窃检测和报警系统”为例讲解或运算及或门的应用。这样一来,学生易于理解或运算的本质及其应用。教学多结合实际,激励学生不但要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应能够灵活综合应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5重视作业环节

第3篇

一、设计过程科学化

现代设计是构建在现代工业化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之上的,其最终目的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服务于全社会的大众消费者。数字化浪潮对设计艺术影响最为明显的是设计手段的虚拟化和无纸化。数字技术的发展使一切信息可以数字化,设计师可以通过计算机对数字信息的进行处理,模拟出设计构思的结果,并可在虚拟的环境下反复修改。设计的整个过程完成了无纸化的操作,大大提高设计效率并且节省了资源。数字技术加剧了设计产业进程,同时让产品设计过程从管理上更加科学化,在高新技术条件下较为突出的例子就是CAID系统。整个CAID是一个庞大的计算机系统,它的中心环节是产品设计。产品设计的全过程又包括了设计概念化、设计视觉化和设计商品化,从而使一个产品从最初的概念产生到最终实现产品转化为商品。在这当中最主要的手段是设计制造的计算机化,当产品项目提出后,设计人员通过大型数据库进行决策和定型,再利用计算机辅助市场分析得到产品的预期市场效应。这样,设计的概念化得以实现。然后是设计的视觉化,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大量介入,设计过程更加灵活便捷。不管从产品推出时间来看还是从产品性能上看,采用了CAID系统使企业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制造出最优秀的产品,进而为企业赢得市场,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在高新技术的推动下,网络技术在设计管理中的应用越显突出。在产品设计管理中心的统一调度下,CAID的各方面因素在通过网络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复杂而又有序的有机整体。“虚拟产品开发”(VPD)正是在这种环境中应运而生。在各个部门的协同工作之下,企业顺应客户需求的变化,对市场迅速做出反应,尽快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VPD的基础是集成化产品与数据管理,产品开发过程的所有人员,都能迅速的重复使用、存取所需信息,利用计算机仿真实验来尽可能多的取代实物原型试验,减少使用实物原型浪费的时间,工程师就能更快更多的设计,从而获得更高质量的产品。

二、数字划时代艺术设计新特点

设计产生以来,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探索新的设计,综观世界设计史,现代派设计运动在包豪斯时代倡导的“艺术与技术结合”奠定了现代设计的基本框架结构,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技术与艺术相结合才得以真正实现。一位设计师曾经说过:“设计正在走向大众。我们看到的东西越来越有风格,人们因此也更挑剔了”。这说明人们的标准变高了,新技术的出现加速了物质文明的发展也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艺术的需要,在设计领域为设计师提供了超乎想象的创意空间和自由,开辟了设计思维的新视界。

1.新软件成为辅助艺术创意的新工具。视觉传达是艺术设计最好的推销员,它是为现代商业服务的艺术,通过标志、广告、包装、企业形象设计等方面的视觉形象传达给消费者。数字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可以交互地操作,利用图形、图像、文字、声音及视频等来传递和获取信息,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十分方便、快捷,极大的帮助和丰富了设计的构思和表现,为设计实践开辟了崭新的天地。例如:设计一幅大厦将倾或陡遇海难的超常状态的画面,现实拍摄难度大、成本高,然而如果运用图像处理软件大王photoshop或绘图专家coreldraw软件进行虚拟合成,就能为这种表现方法带来极大的便捷。电脑的普及和网络的发展不断地冲击着人们的思想生活,也为国内的设计领域带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Photoshop、Corel-draw、3D MAX、Flash、Softimage、Maya等设计软件,已被许多爱好者熟悉和掌握。在急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一切都要求准确、快速,因此我们深刻的领悟到,设计不应该是独立独行的,而应该成为数码设计和网络设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只有这样,设计才能够得到发展。所以说,在数字化时代这样一个背景下,艺术设计需要向数字化发展。

2.新生代设计师成为网络主力军。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电脑硬件的更新换代,互联网技术迅速普及和网站的大量建立,互联网广泛进入了我们的生活。近二十年的改革开放,催生了80年代出生的新艺术家,他们也跃跃欲试地浮出台面。富裕无忧的80后被冠以:透明、轻盈的果冻一代,鲜亮自在,有时盲目勇敢。这一代年轻人对生活美学轻松追求,同时以活泼又不失自娱的方式来响应城市文明、政治社会现象、以及时尚流行消费文化。与以往的艺术家相较,他们拥有不同的知识结构,他们对科学对新知极感兴趣,他们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他们在QQ聊天室中交换着纷杂的题材,从国际政经局势、流行趋势到八卦部落穿梭游走,并把这些知识与问题挪用到创作之中。这也直接影响了这一代人的审美:越来越时尚化和青春化,甚至婴儿化。有人爱装嫩,人老心不老;有人处在“成人版”的青春期,三十多岁了仍不断地买玩具,看动画,猛吃果冻。果冻艺术家的思考与实践,普遍受到网络世界的影响。求新、求变的新生代人群从思想上为这一时期的设计发展提供了未曾有过的选择,为传统设计基础上的各种新设计的萌发,提出了新的设计方向。因此,在数字技术的支撑下,他们的创作必然会不断地满足和影响人们的各种需求,必将促使设计艺术的面貌走向多元化和个性化。

三、设计教育多元化

购买一把设计绝妙的牙刷可以表现你的个性,除了要持久地保持你的牙齿清洁外,你不必死守一种风格,你对风格的感觉发生变化时,你会买一把新的。同样的想法,也适用于我们的设计教育。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现有的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学内容和体系的更新,推动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实现了学习的多元化、主体化,使教育教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第4篇

0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多,全国高等院校也崛地而起,发展迅速,规模不断壮大,主校区对应的分校区比比皆是,管理也随之混乱,管理分散。而多校区管理的现象使得学校不得不发生变化,这样就需要了一种新型的教育管理模式,而数字艺术教学管理系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出来的。这样的系统可以供校领导、师生的交流,可以查阅管理信息资料,提高管理效率,可以有效的实现教学互动。

1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数字艺术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将新兴技术和理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数字媒体技术的能力,使其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在现阶段,国外的技术相对于我国较为先进,软件使用率也较高。而在欧洲等发达国家,数字教育已经趋于完善。

在国内,我国的数字教育还很缓慢,而我们的也在不断更新和突破,向现代化靠拢。由于国内外的文化与接受的程度不同,我国数字艺术教育更是进程缓慢。为了适应国内人才需求,我们也在不断的吸取国内外的经验,发展一条适应我们自己的改革之路。同时,我国内也有一些教学管理软件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成果。

2交互理论

交互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而在教学中的交互指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双方都具有主观能动性,借助虚拟化的数字艺术教学系统进行沟通与联系。这样的功能软件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促进沟通。

系统中的交互可以理解为用户与用户之间利用数字艺术教学系统进行沟通和交流,既是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和反馈(课程的指导,资料的借阅等)

3系统设计七大模块

该系统通过建立七大模块,分别是:用户管理;教师信息管理;课程管理;选课管理;成绩管理;信息管理;教学互动管理模块的设计,用于记录师生、课程等基本信息,用于存放学生选课等关系,建立良好的数据库,便于师生方便快捷查阅课程资料,完成学校的课程学习。

(1)用户管理设计:由于系统所涉及的用过甚多,这就需要有一个程序用于整合资源,功能模块多样化,对不同人群的权限有所区别,来保障数据库的安全。

(2)教??信息管理:教师信息管理设计主要用于修改学生信息,录入成绩,查寻教师信息等,通过该模块,可以查寻教师的授课情况以及资历。

(3)课程管理:课程管理是教学的基础,该模块可以展示课程的介绍,采用先进的3D数字技术展示课程介绍,以便于学生更直观的了解自己所学的课程。

(4)选课管理:根据学生专业计划,供学生选择选修的课程,学生可以在网上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课程,从而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5)成绩管理:该模块是体现学生对学习课程掌握程度的好坏,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考评。学生可以用于查询学分,老师用于考评学生学分进行统计,衡量一个学生能否顺利通过该考试的重要凭证。

(6)信息管理:信息管理是记录了学校、师生的个人信息等,涵盖非常广泛,该模块注重信息的更新与维护。实时更新学校近期动向,教师调动以及学生课程安排情况等。

(7)教学互动管理:教学互动管理是数字艺术教学系统的核心模块,该模块可以是教师更好的引导学生下载良好的适合学生学习的知识,而学生可以很好地利用该模块,学习教师分享的知识,更好吸收和消化,学生可以在该模块提问,教师进行答疑,真正的实现了教学互动。

4系统的实现

通过对教师信息类、学生信息类、课程信息类、选课成绩类、信息管理类、用户管理类的实现,在数字设计艺术教学系统实现的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类的实现,利用3D技术,可以是我们更直观的了解数字艺术教学系统。

第5篇

“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说教育的本质在于传递知识、点燃热情,那么教育出版的本质就是使这个传递、点燃的过程效率最大化。传统教育出版提供的是知识本身――如爱尔兰诗人叶芝所言,“注满一桶水”;而不是知识的传递――“点燃一把火”。一切到了数字教育出版时代才呈现出燎原之势:教育知识插上数字技术的翅膀,前所未有地革新了内容提供方式,也极大地提高了知识传递的效率。

回望2015年的数字教育出版,无可辩驳地见证了行业发展背后的技术变革力量。当国内数字教育出版领域的全部焦点被“在线教育”霸占,而作为内容提供方的教育出版社在“在线教育”版图中逐渐被边缘化的境况下,盘点2015年度国外数字教育出版的热点事件,或有助于看清国内数字教育出版的发展方向。

资本与技术的联姻――行业内教育出版巨头兼并重组

2015年伊始,数字图书世界(Digital Book World,DBW)就了白皮书《2015年数字出版十一大趋势预测》,指出:“教育出版市场正经历重大变革,未来一段时间教育技术领域将迎来巨大机遇。”诚如斯言,过去一年里国际教育出版巨头们纷纷并购或入股教育技术公司,用资本的力量撬动技术的壁垒,打造了“资本+技术”的强强联姻。

2015年4月24日,霍顿・米夫林・哈考特(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集团宣布斥资5.75亿美元收购著名教育技术公司Scholastic的部分业务,此举旨在借助Scholastic公司的技术优势,将其静态的教育内容改造成为“易获取、自适应和可交互的”结构化数字内容。据称,霍顿・米夫林・哈考特集团目前占据美国K-12市场52%的市场份额,此次并购有助于进一步巩固其在K-12市场的领导者地位。

霍顿・米夫林・哈考特以技术傲视K-12市场的势头锐不可当,仅仅一个月之后的5月20日,就放出重磅消息,宣布开放其核心部门HMH labs(霍顿・米夫林・哈考特实验室)的API入口,这意味着集团所拥有的内容资源将在开放平台上运行,集团外部的技术人员可以借由其教育出版平台,参与到数字教育产品的开发中来,与霍顿・米夫林・哈考特一道共同打造开放、多元的教育出版生态圈。

麦格劳-希尔教育集团(McGraw-Hill Education)紧随其后,于7月15日宣布以600万欧元收购全球最大的移动语言学习平台busuu部分股权。麦格劳-希尔教育集团国际和专业部门总裁 Mark Dorman 表示:“麦格劳-希尔教育集团的全球业务版图与 busuu 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创新移动解决方案强强结合创造了很多机遇。全球语言教学市场的年营业额达600亿美元,并且还在迅速增长。创新型移动 busuu 解决方案弥补了我们数字产品的不足,为公司带来了很多新的销售机遇。”

麦克米伦(Macmillan)的行动如出一辙。就在前不久的2015年11月11日,麦克米伦宣布与全球知名教育技术公司Blinklearning达成合作协议,借助Blinklearning的技术优势研发数字教育产品,为学生和教师提供电子教材、电子教案和在线作业等学习工具。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年初国际教育出版版图发生了重大变化,那就是麦克米伦旗下的科学与教育(Macmillan Science and Education)分部与施普林格科学与商业媒体(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合并,新诞生的“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一跃成为全球第四大学术与教育出版商。此次与Blinklearning的合作正是在年初合并风潮之后,麦克米伦手握重金进行的“资本+技术”联姻。

就连主要从事大众出版的贝塔斯曼(Bertelsmann AG)也不甘落后,于9月9日在纽约创建新的业务部门贝塔斯曼教育集团(Bertelsmann Education Group),开始积极布局全球教育板块。11月9日,贝塔斯曼又宣布斥资2.3亿美元入股美国在线教育平台HotChalk,一时间教育技术市场资金充裕、如火如荼。

行业内的教育出版巨头们磨刀霍霍向技术市场,唯独没见龙头老大――培生集团的身影,其在最新一期的“世界出版企业50强榜单”中以58.09亿欧元营收高居榜首的Big One。过去的一年,培生的动作不可谓不大,但与其他教育出版巨头们纷纷做大蛋糕兼并重组相反,培生从2015年年初开始相继出售《经济学人》《金融时报》业务板块,开始“瘦身行动”,年底又传出将退股企鹅兰登书屋的消息。这显示出培生专注教育出版,进一步向数字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的决心。实际上,培生与教育技术公司的联姻早已走在前面。2012年,培生收购了美国在线学习服务提供商Certiport 和EmabaNetCompass;2013年初收购了学习效果分析测试平台Tutorvista 和Learning Catalytics;2013年12 月,培生又宣布以4.37 亿英镑的价格收购巴西成人英语培训公司Grupo Multi。可以说,2015年的培生在完成了一系列大规模并购之后,已经达到了“取次花丛懒回顾”的境界,不断进行机构精简,立足教育出版,才是培生未来的发展之道。

渔阳鼙鼓动地来――行业外互联网巨头虎视眈眈

技术是2015年数字教育出版的主打词,行业内技术短板的教育出版商们尚且积极主动与技术商联姻,技术原生型的互联网巨头们自然不会放过数字教育这块风口浪尖上的肥肉。

亚马逊(Amazon)于2015年1月22日推出KDP(Kindle Direct Publishing)教科书转换平台,允许用户直接将教科书转换成电子格式,并通过Kindle直接阅读。电子教材业务历来是美国教育出版领域的一块肥肉,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美国大学纸质教材定价颇高以及美国大学生对数字阅读接纳度较高所造成的。亚马逊推出的KDP平台为其后进军电子教材市场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就在8月14日,亚马逊与纽约教育部门达成电子书平台协议,由政府出资3450万美元,为纽约市的1800所公立学校创建一个电子书平台,供各校在该平台上单独采购电子书内容,亚马逊则为学校提供包括电子书及其他电子资源在内的全方位解决方案。

除了抢占电子教材市场,亚马逊显然还有更宏大的战略布局,AWS Educate――亚马逊在2015年5月份的云计算教育项目(Cloud Computing Education Program),旨在帮助教师和学生更方便地找到和云计算相关的学习课程内容,并将云技术纳入到真实的课堂环境中,为师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学服务。

无独有偶,微软(Microsoft)也在5月份宣布在印度推出教育云(Edu-Cloud)服务。该云计算平台旨在为教育机构提供数字化的教学服务,预计将很快被印度80多所学校采用。与亚马逊如出一辙,微软在电子教材领域也不甘落后,前不久的11月16日,微软宣布与英国电子教科书平台Kortext合作,将Kortext丰富的电子教科书资源纳入微软在2014年底研发的Office 365教育平台,意图在日渐成为红海的全球教育市场分一杯羹。

就连后起之秀Facebook也在3月26号开辟了教育子品牌Blueprint,目前Blueprint上有35门在线课程,可以为用户提供可追踪进程的报告和结果,并加入了证书认证内容。创新驱动的谷歌(Google)则在5月上线了Google Classroom――一款面向教师和学生的教育内容和沟通整合工具,通过Google Classroom教师可以创建一个虚拟课堂,上传所有课后作业及参考资料,学生可以提交作业并与老师之间进行无障碍的文字、视频沟通。

第6篇

要:数字化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大多数的教学资源库相互孤立,无法进行资源的共享,制约了现代化教育的发展。本文通过引入中间件技术,在保持已有教学资源库现状不变的情况下实现资源的共享,并针对资源共享的控制权归属问题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共享模式,最后以资源库的建设标准、隶属单位、区域三条主线为切入点对资源共享的各种模式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字:中间件;教学资源;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3-0042-03

引言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许多高校通过自建、购买、租用等方式建设了自己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规模和质量都得到了质的发展,并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由于这些教学资源库相互孤立,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数据模式异构现象严重,接口规范不一致,这导致资源库之间无法进行资源的交换与共享,造成了大量的低层次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优质资源也无法得到广泛使用,严重制约了我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2-3]。由于制度、知识产权、利益、技术等多方面的原因,又不可能将各个资源库的内容集成到一个资源库中来解决这个问题,在此背景之下,如何在保持现有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结构、建设标准以及相互独立关系不变的情况下实现资源的共享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理论和解决方法。

一、研究现状

目前已有许多学者和教育者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共享问题开展了研究,从管理体制、教育视角、技术探讨、建设标准、效益分析等多种角度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如文献[4]对网络教学资源进行共享的必要性、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文献[5]通过问卷调查从应用视角对我国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的难点及其形成因素进行了分析;文献[6]分析了数字化资源共享应具备的条件,并借鉴电子商务运营模式提出了基于第三方运营的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模式;文献[7]提出了基于软件即服务(SaaS)的思想构建资源共享平台以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共享;文献[8-9]将云计算的概念应用到教学资源的共享研究上,力图通过云计算的相关技术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共享。目前对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很多关键问题上还不够成熟,在实际应用上更是缺乏切实可行的方案,有待于教育界和业界做进一步的研究。

二、基于中间件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基本原理

由于要保持现有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结构、建设标准、相互独立的关系不变,所以不能对教学资源库本身进行更改。本文考虑引入中间件技术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中间件是一种独立的系统软件或服务程序,用于连接不同的立应用程序或系统,其关键作用是信息传递,管理计算资源和网络通信[10]。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这个难题上,可以引入中间件来屏蔽不同的资源库之间的结构异构、标准异构、接口异构、操作异构等问题。教学资源库之间不直接通信,当某个教学资源库需要与其他教学资源库进行资源交换与共享时,该资源库只需按自己的标准方式与中间件进行通信,所有资源查询、发送、处理等操作的实质过程都由中间件来完成,进而在保持各资源库现状不变的情况下实现资源的共享。

中间件存储着各个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基本信息,如资源库的结构模式信息、查询接口信息、数据结构信息、数据传输模式、数据收发方式等信息。另外,该中间件还内置一个映射表,存储着不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之间结构模式的对应关系;包含一个模式转换元件、资源封装元件、查询重构元件和资源收发元件。模式转换元件根据映射表负责不同资源库之间资源模式的转换,将具体的资源从源结构模式转换成目标结构模式,实现不同资源库底层模式异构的透明化处理;资源封装元件通过分析来源资源库中资源的数据结构与资源库底层结构模式的对应关系、调用模式转换元件将源资源的数据结构与目标资源库的底层结构模式对应起来,然后再通过分析目标资源库的底层结构模式与数据结构的对应关系,实现源资源的数据结构到目标资源的数据结构的转换,最终将来源资源库中的资源按照目标资源库的标准规范封装成特定格式(如在数据结构上封装成JSON对象、自定义的类对象),并通过特定的方式(如html文件、txt文本文件、xml文件或者字节流等形式)进行网络传输,以此实现传输的透明处理。不同的资源库提供的查询接口和查询方式(单条件查询、多条件查询、是否支持布尔查询等)以及资源的使用方式(如http方式下载、ftp方式下载、用户自定义的传输方式等)是不一样的,查询重构元件便负责将用户通过某一资源库平台提交的查询重构成对其他某个或若干个资源库的子查询,以此实现通过一个统一的查询接口来查询多个不同的资源库。这一过程也以映射表为基础,需要对涉及到的两方的查询接口与资源库底层结构模式的对应关系以及映射表进行关联分析,这一过程也可能会用到资源封装元件,以使重构后的查询符合目标资源库的处理要求。资源收发元件用于不同资源库之间在数据的收发方式的协调,比如有些系统通过http的方式进行收发,而另一个系统采用ftp协议收发,还有一些系统通过底层Socket通信的方式进行收发,资源收发元件将完成不同收发方式之间的透明转换。

三、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交换与共享

借助于中间件可以在保持现有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现状不变的前提下实现资源的交换与共享。根据控制权,或者主动权所在位置的不同,资源的交换与共享可分为以下三种模式:

(1)以本地资源库为中心。采用这种方式,中间件所需信息的收集、映射表的建立、转换规则、封装规则的设置、查询重构机制、数据收发的协调等都由本地系统维护管理,也即中间件的构建、使用都在本地进行,本地资源库和远程资源库之间进行通信的所有阶段的所有问题都由本地平台主动调用中间件完成,这一过程对于其他资源库是透明的,其他资源库无需做任何的特殊处理,只需按照自己的标准规范和接口进行正常的查询、资源的收发等操作即可。这一过程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

(2)以远程资源库为中心。采用这一方式,本地资源库和远程资源库交互的原理与以本地资源库为中心的方式一致,但方向相反,即中间件的构建、使用都由远程资源库负责,不同资源库进行通信的所有阶段的所有问题都由远程资源库主动的调用中间件完成,这一过程对于本地资源库是透明的。采用这一方式的资源库交互过程可参考图1,只需将本地资源库和远程资源库的位置对调一下即可。

(3)中介模式。这一模式将中间件独立出来,中间件的构建、管理和使用等整个生命周期都由第三方维护。不同的教学资源库进行交互时,由于本地与目标资源库的标准规范以及使用接口的不一致造成的特殊处理都由第三方中间件系统负责。对于交互的资源库来讲,所有阶段的所有转换都是透明的,资源库平台只需按照本地的接口规范进行查询、收发等操作即可,这一过程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在实际应用当中,如果需要进行资源交换与共享的教学资源库的数量较少,且控制权及职责的协调较为方便,那么中间件的构建与维护较为简单,成本较低,可以采用第一种或第二种模式,由通信的某一方集成中间件即可;如果需要进行资源交换与共享的教学资源库的数量较多,各方控制权和职责分配的复杂性会急剧上升,中间件的构建难度及运维成本也会大大增加,在此情况下可以以中介模式为主,推选具有一定资质和实力的一方作为第三方构建核心中间件;对于其他少数具有特殊要求的教学资源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综合使用这三种模式。

四、资源交换与共享模式的应用研讨

目前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在地域上分布于全国各地,隶属于不同的单位,在服务对象上针对不同的机构和人群开放,在建设标准上少数采用或参考了某种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如IEEE学习技术标准委员会制订的学习对象元数据模型LOM、在线计算机藏书中心制定的Dublin Core、我国“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暨“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制定的 “学习对象元数据规范”、“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等系列规范标准,多数未采用规范的标准或者采用的是自行制定的标准,再加上制度限度,各方利益交错等问题,要在短时间内实现大量教学资源库的交换与共享不太现实。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条主线切入,有步骤的、循序渐进的实现大规模的资源库的资源交换与共享。

(1)建设标准。对于采用或者基于同一种标准规范建设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在源头上存在着近乎一致的结构模式和使用接口,基本上只要协调好控制权的归属即可实现资源的互通。因此,可以针对这一类资源库构建中间件,实现同类或者相似标准的资源库之间的交换与共享。由于建设标准一致或者基本一致,中间件的构建与管理难度非常小,建议采用第一种或第二种模式实现资源的互通。

(2)隶属单位。隶属于同一单位或由同一上级部门主管的各个部门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相互之间有业务往来和数据共享的需求。由于同属一个系统,内部协调起来较为简单,加之业务往来的需要,各方在很大程度上都希望能够实现资源的交换与共享。因此,可以针对这类资源库构建中间件,建议采用第三种模式,由主管部门或者核心部门出面构建维护中间件。

(3)区域。每个数字化教学资源库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质资源,可以依靠这些特色和优质资源的吸引力,先在本地区、小范围内与那些具有与本地资源库可以互补、不存在竞争和利益瓜葛的教学资源库进行协商建立中间件,形成区域优势,扩大影响力,进需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

资源交换与共享的实现是一个传递的过程,如果数字化教学资源库A可以与B进行互通,而B可以与C进行互通,那么A通过B便也可以与C进行互通,这样,不管是从哪一条主线入手都可以逐步的实现多个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资源交换与共享。

五、结束语

本文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共享技术进行了研究,通过引入中间件技术,由中间件完成不同教学资源库之间的接口调用、模式转换等过程,达到了在保持现有教学资源库现状的情况下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结合教学资源共享的控制权问题,本文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共享模式,并从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标准、隶属单位、区域三条主线切入,对各种共享模式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为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共享提供了较好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杨娟,韩锡斌,何良春.构建大学网络教学资源中心[J].中国远程教育,2005(12上):52-55.

[2]顾正刚,毕海峰.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机制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9):44-46.

[3]陈炳木.教学资源平台的共享性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4(2):62-65.

[4]李华伟,邱可非,李国国,张晓冬.优化高校网络教学资源的对策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77-80.

[5]林亮亮.网上教学资源共享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13):85-87.

[6]高铁刚,张佳,马鉴.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6):70-74.

[7]廖汗成.基于SaaS的高校教学科研资源共享平台的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09(9):103-107.

[8]陈巧,袁红,熊秋娥. 基于云计算的区域高校教学资源共享[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5):53-56.

第7篇

然而,这种“雄心”在现实面前却屡屡受挫。妄图以技术来革教育的命,结果却连教育的边都没碰着――这正是“唯技术论”的尴尬之处。所以,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华中)主任、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教授才反复告诫大家:在“互联网+”时代,要谨防为“互联网+”而“+”,不要搞唯技术论、唯概念论。

其实,人是技术的“造物主”,同时也是技术的“雇主”。如果教育的发展是为了技术而技术,教育就会受制于技术,教育注定为技术所“累”。所以,与其执着于用技术来改造教育,不如暂时“忘掉”技术,回归教育的本真,为技术的运用划一条边界。

1 技术的本质是服务,感觉不到的服务才是最好的服务

在《技术的本质》一书中,作者布莱恩・阿瑟说,“技术的本质就是对自然的编程,它是一种对现象的捕捉,并驾驭这些现象为人类服务。”

任何一项技术,只有当它可以使人类更便捷、更高效、更舒适,或者使不可能变为可能时,才能充分体现其价值。反之,如果一项技术让人觉得繁琐、复杂、难受,它服务于人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不可能大范围普及。

人类将技术加以组合、包装,形成各种各样的产品,正是为了让技术“无痕地”服务于人类,让人“忘掉”技术的存在而独享技术带来的福利。我们使用打火机时,不会想到钻木取火的艰辛,不需要理解打火机的原理;用手机打电话时,不需要明白语音如何真实地传递到千里之外;在淘宝购物时,不必懂得是什么样的技术支撑起了这么庞大的电商平台;教师在黑板上给学生展示板书时,更不必深究粉笔的制造运用了什么技术。

数字教育产品固然有其特殊性,但教育同样有特殊性。仅就教师年龄而言,有研究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年龄构成正朝着“更老”的方向发展。在2002~2011年间,小学专任教师加权平均年龄从36.83岁上升为38.84岁,初中则从33.27岁上升为36.72岁,普通高中也进入“上升通道”,从3404岁上升到35.60岁。这一趋势在近年来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而年龄越大,人类对技术的理解和接受难度也普遍越大。尚且不说,我国教师重复低效的劳动负担之重简直已经无以复加。所以,数字教育产品同样要避开“炫技”的陷阱,将技术隐藏得越深越好,让产品越简洁易用越好。否则,如果技术操作门槛太高,需要经过大量培训,技术反倒会成为绊脚石。

这是“忘掉”技术的第一层含义:使用教育产品时感觉不到技术的存在。

2 技术与教育需要深度融合,深度融合的基础是深度解剖

我国关于教育信息化的诸多政策文件和领导讲话中,都一以贯之地坚持一条: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这也符合技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实际上,解决问题的需要,才是推动人们重新结合现有技术,进而促进新一代技术出现的动力。

深度融合,需要深度解剖。一方面是深度解剖教育,挖掘教育真正的需要是什么;另一方面要深度解剖技术,探索技术在哪些维度、多大程度上,可以以什么样的方式满足教育的真实需要。

这场教育信息化运动,可以说是由技术发起、随后由行政力量介入推动的。而教育信息化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尚未大范围的参与其中,或者说参与的程度还很低,所以,来自教育的真实需求仍需深入挖掘。

在教育的真实需求被挖掘之前,技术领域容易陷入一个误区:通过相似名词的类比,用联想的方式把技术运用到教学产品中,而忽略对名词内涵的深刻剖析,结果在似是而非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比如语音识别技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语言类学科的学习,也有很多公司开发了相关产品。然而深究之下,却会发现很大的问题。语音识别有容错性,同样的内容,不同的人音色会有差异,即使同一个人,也会存在发音模糊、不准确、走调的情况,但语音识别技术会在一定的误差范围内,将其识别为同一个语音,判断为“正确”。从某种程度上说,语音识别是“求同”;而教育,是“求异”。教师辅导学生练习口语或者唱歌,会用心体会不同学生不同的发声特点,进而指导他们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口音或嗓音;不断发现其存在的细微不足,进而发展完善,精益求精,而不会说“差不多了,在误差范围内,不用练了”。语音识别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滥用,是对教育需求的典型误解。

这是“忘掉”技术的第二层含义:放弃技术本位主义,把挖掘教育的真实需求作为运用技术的起点。

3 技术的服务对象是人,为人服务的前提是尊重人的主体地位

技术首先具有工具属性,作为连接人和外部世界的媒介,可以说,技术是人体的延伸,使人的四肢和感觉器官功能更加强大。但需要注意的是,技术也带有价值属性。正如斯塔迪梅尔所言,“那些设计、接收和维持技术的人的价值与世界观、聪明与愚蠢、倾向与既得利益必将体现在技术的身上。”这就使得技术有可能寻求高于人的价值的自身价值,反过来让人成为技术的奴隶――这一点已引起人类的警惕。

需要牢记的是,人始终是技术的服务对象。在教育领域,技术服务被具体化为“为育人服务”。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曾提出“三纵三横”的概念,所谓三纵是“开发、应用和服务”,三横是“硬件、技术和内容”,纵横交错,结合起来就是“9宫格”,这是电教系统基本的工作领域和范围。而在“开发、应用和服务”中,要以服务为重点,因为教育的本质是服务人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进一步提出,“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从服务教育教学拓展为服务育人全过程”。

为育人服务,必须尊重人的主体地位,试图超越这个前提,把技术凌驾于人之上,以技术来解决教育的所有问题,要么会失败,要么会酿成灾难。从教育现状来看,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尝试开发数字教育产品,来突显技术服务于人的价值。

其一,帮助教师减轻工作负担。教师的负担大多来自重复低效的劳动,比如手工批改作业、阅卷,以及阅卷后的统计分析等。目前,客观题的自动批改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主观题的批阅技术也在不断探索和完善当中,而统计分析更是信息技术的看家本领。所以,数字教育产品可以利用技术从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实效上提供优质服务。

其二,帮助学生增强学习体验。人在体验中获得发展,体验愈丰富,收获就愈多。把体验作为教育的一种方式与途径,让受教育者通过自己设计的有目的的活动来丰富自身体验,并在体验过程中获取知识、营养身心、增长智慧。在“互联网+”时代,可以借助各种智能设备和技术,如可穿戴设备、虚拟仿真技术,创设符合教学需求的学习环境,为学习者创造更多更好的用户体验,而不要让学习者成为技术的“奴隶”。

其三,帮助师生把握学习过程。学习活动是一个多种心理活动相交叉的极其复杂的过程,而且是人眼所无法看得见的过程,这使得学习充满不可把握的神秘感。随着心理学、脑科学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介入,人类对自己的认识正在逐步深化。思维可视化技术、伴随式学习数据采集技术、教育测量评价技术等可以帮助师生准确把握学习过程,清晰了解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水平,并深刻认识不同学生的发展潜质和发展方向,进而实现学习和教育的科学化,促进人的健康成长。

第8篇

关键词 数字艺术 服装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在服装教学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均应认真研究数字艺术在服装教学中应用,从而会社会和企业输送高质量的专业人才。

1数字艺术特征分析

数字艺术指设计者在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支撑下,借助不同维度空间图形、音频、文字等,在遵循艺术设计规律的基础上,采用虚构未来、动态、静态以及动静交互的手法而形成的图像和视听图形艺术。这是一种介于计算机图形艺术与艺术设计、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学科,目前在不同领域的艺术设计均有所涉及。

数字艺术与其它艺术形式相比有着自身的特点,一方面它融合了艺术和技术知识,并在熟练操作计算机软件的基础上,结合艺术底蕴而进行创作。数字艺术中技术和艺术联系紧密两者缺一不可,缺少技术艺术的某些表达形式很难实现,缺少艺术就失去艺术的最终内涵;另一方面,数字艺术的另一重要特点则是其能进行广泛传播,即它可以利用媒体、网络等途径进行宣传,使其艺术作品得到最大程度的宣传。并且利用专门的技术可将多种艺术形式转化为二维、三维等图像形式,进而能方便的进行保存。

2数字艺术在服装教学的优点

传统服装教学中,服装设计和服装工艺在教学内容中占有很大比例,忽略一些软件设计课程,结果学生使用软件的水平较低,部分学生较好的创意无法通过软件设计成完美的作品,最后设计出的服装艺术价值大打折扣。传统服装教学存在的上述问题,给服装专业学生的就业带来不利影响。

当前服装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数字艺术内容上有大优势,主要因为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使其过早的接触到诸多软件,部分学生甚至对某些软件的功能非常熟悉,从而给学生学习数字艺术在服装上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服装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需进行积极的引导便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利用专业软件对服装作品进行不同方式的展现,可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提高服装教学课堂效率。数字艺术在服装教学过程中体现出的优点,是传统服装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认识数字艺术的重要性,并结合服装教学内容,积极寻找数字艺术与服装教学的结合点,不断提高服装教学效率。

3数字艺术在服装教学中的应用

当今服装设计离不开软件的支撑,因此为提高服装教学效果,应注重学生软件软件的学习,不断提高软件操作水平,实现数字艺术和服装教学的良好结合,让学生真正达到学以致用,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下面着重对数字艺术在服装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以供服装教学提供参考。

3.1数字艺术在服装绘画中的应用

数字艺术在服装绘画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二维、三维平面设计软件的应用上。目前电脑绘制服装装饰图案和服装图是服装行业设计常用方法,因此服装教学中应注重某些的软件的应用。例如,二维平面设计中较为常用的软件当属Photoshop,该软件无论是服装图的设计,还是服装着色上均有很大优势,为此服装绘画教学过程中应将该类软件的学习做为基础课程。另外,和二维平面设计软件相比,三维软件能立体的呈现服装的面料、服装款式等,而且能进行方便的操作,和传统设计相比设计更为灵活,因此在服装绘画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该类软件的学习。

3.2数字艺术在服装制版中的应用

传统服装制作时采用人工方式进行人工制版,一方面制版误差难以准确把握,另一方面容易浪费制作面料。而目前多利用计算机借助相关软件进行推板、制版操作,其能有效地克服传统服装制作的缺陷,而且利用服装制版专业软件可实现立体裁剪打版制衣,即利用数字化设备将拓板输入计算机后,进行推板排料。

3.3数字艺术在服装展示中的应用

服装秀是服装院校和服装生产企业举行的重大服装展示活动。为达到较好的服装展示效果需要视频、音频等艺术形式的烘托,以便更好的展现不同的服装艺术形式和风格。在服装展示过程中服装可谓是“红花”,而视频、音频为“绿叶”,在“绿叶”的陪衬下服装展示会的艺术特征才会得以完美展现。显然服装展示中应用到的视频、音频等均离不开数字艺术支撑,因此,服装展示课程中应开展视频、音频制作、剪辑等课程,使其更好地为服装展示活动服务。

3.4数字艺术在服装摄影中的应用

当前越来越多院校的服装专业开设服装摄影课程,该课程的开设进一步增加了服装设计与制造的艺术色彩,因此受到很多学生的喜爱。另外,为满足将来服装企业的需求,要求该专业的学生应掌握基本的服装摄影知识,并能熟练地对服装摄影资料进行后期的调色、细节调整等操作。同时利用专门的计算机软件加以渲染,从而能够使最后的服装作品更具欣赏价值。作为服装专业学生也应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当前数字艺术在服装中应用有所了解,进而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找到学习的侧重点,进而逐步培养数字艺术应用意识,把握数字艺术与服装设计、制造方面的结合点,最终在教师的指导下丰富和完善专业知识架构,为今后顺利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可见,在物质与精神文明日益丰富的大背景下,人们在穿着上的要求越来越高,服装行业的发展与竞争也就愈加激烈。这无疑给中职服装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加强数字艺术在服装教学中应用的探讨成为众多教育专家探讨的热点。

参考文献

[1] 黄萍.多媒体技术在服装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咨询导报,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