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社会工作发展理论

社会工作发展理论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04 09:45:0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社会工作发展理论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社会工作发展理论

第1篇

摘要:中国社会工作的建立和发展,应该扎根在中国社会文化的土壤中,育化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作理论与方法体系。首先,需要整个社会科学界对中国进行切实的研究,使研究结论能够真实反应中国社会的特点,并为社会工作的具体实践提供可靠的理论和方法依据。其次,社会工作者应该在自己的实践中不断积累具有中国本土特点的经验,并将之系统和专业化。

关键词:社会工作、本土化

一、社会工作的产生极其特点

社会工作是一项助人自助的活动,发轫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社会。当时,由于工业社会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急剧转型,西方社会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也由此产生许多弱势群体,例如失业和贫困的群体。社会工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在基督教文化所提倡的救人助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

处于初始阶段的社会工作,所依靠的只是施助者的主观经验和善心,缺乏系统和专业性。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工作开始走上了专业化的道路。按照格林伍德的观点,成为一个专业应该具备五个特性:拥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具有权威性、得到社会的认可、有专门的伦理守则及专业文化。在理论体系方面,社会工作从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中引入了许多理论,例如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等,充实了自己作为一门专业的理论体系。此外,社会工作发展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实务技巧。同时,社会工作的专业所需要的伦理规范也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完善。

由此可见,社会工作在西方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走出了一条“助人实践——专业构建——专业服务”的路径。这一发展路径的启示是,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必须有社会内部张力的推动。从“自发的、朴素的和零散的”到“系统的、专业的和自成一体”的,一个专业的形成必须经历这个过程。

以此反观我国目前的社会工作发展,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社会工作恰好是一个“理论先于实践”的状态(向德平,2008)。由于,社会工作在中国是一件“舶来品”,而国内社会内部张力还未充分展现,造成了中国社会工作“理论先于实践”。

中国的社会工作应该是什么样?中国的社会工作应该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本文将对此进行思考。

二、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社会工作的传入,在本质上是与人类同一性的前提分不开的。社会工作中的精神分析理论、认知行为理论、系统理论等等,都承认了在这一个体上存在的规律,通过科学的方法验证之后,可以推论到另外的个体身上之。医学、生物学等基于生物性的推论,在不同人种和不同社会之间通行,这毋庸置疑。然而,社会科学的理论,在不同文化中的通用性并不强,所以单纯的内化西方社会工作的一整套理论是不实际的。如何在本国的土地上,自然发育出具有与西方社会工作相同社会功能的事物?这是中国社会工作的当务之急。

我国的整个社会工作很大程度上依赖着西方理论,本土发育出的理论很少。西方的社会工作理论是在西方的土壤中发育的,它在中国社会的适用性还有待验证。所以,社会工作本土化必须建立在对西方社会工作理论进行验证的基础之上。除依赖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之外,还有的学者主张将社会工作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伦理的基础之上。江娅在论述社会工作的伦理基础时,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文化当中的仁爱、慈悲等文化可以作为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基础(江娅,2003)。中国的传统文化虽然博大精深,但其在当代中国社会的适用性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削弱了。传统文化之于当代的中国,就像西方文化之于中国一样,已经是一个在彼岸相距甚远的事物了。所以,社会工作与中国传统文化话的接洽问题,也面临着跟西方理论本土化一样的问题,即在当代中国社会的适用性有待研究和验证。

根据以上论证,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关键在于“立足国情”,将注意力投入到寻找当代中国社会中真实存在着的规律当中,这种规律包括中当代中国个体、群体以及整个社会的切实存在的一系列特点。这种基于实证基础之上的、关于中国社会切实可行的研究结果,在建立中国本土社会工作方面才是具有效力的。

三、本土化的社会工作

大卫·豪将社会工作理论分为“为社会工作的理论”和“社会工作的理论”(王思斌,1996)。“为社会工作的理论”是指用来对人与社会的本质、人的行为与社会运行的规则和机制进行解释的理论;“社会工作的理论”则是指用来对社会工作实践本身的性质、目的、过程、方法进行说明的理论。

由此来看,为社会工作的理论,主要是从比较高的层次来对人和社会进行阐释的理论,如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以及它们的具体研究。这些通过具体研究建立起来的理论,为社会工作中的问题解决、危机干预等活动提供了明确可证的理论和方法依据。社会工作的理论,则是由为社会工作的理论引申出来的、关于社会工作实务的、具体可操作的理论。社会工作的伦理准则,也应该属于社会工作的理论。

依照大卫·豪的逻辑,中国的社会工作应该从两方面来确立自己的发展方向。首先,应该了解当代中国的国情,研究认清当代中国个体、群体和社会的特点。其次,再根据这些特点发展出适合中国社会工作开展具体工作的实际操作方法和伦理准则。

如何认清当代的中国社会,这是一个宏大的工程。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社会工作要想具有可靠地、实实在在的理和论方法支持,需要整个社会科学切切实实的研究。特别是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如果能够真切地发现当代中国社会宏观和微观层次存在的规律,以此作为社会工作实践的指导,那么社会工作的具体活动就具有了很好适应当代中国社会的可能性。

例如,王春霞在谈到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时,认为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家庭式的亲情价值观在中国社会工作中有较广泛的文化基础,社会工作者必须摈弃“家长制作风”,让案主学会自决。由于传统的消极求助心理,助人活动应以社会工作人员为主动,西方的等人上门求助的模式在中国会使社会工作变得被动,传统的乡邻之谊在一定意义上有助于社区工作的展开。(王春霞,2006)

在另一个层次上,社会工作者在自己的实践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对其加以科学的总结和验证之后,推而广之,也可以作为中国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来源。在实践层次,社会工作者需要将西方传入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带入到中国社会的实务工作中去,验证其解释力,删去不适用的,保留适用的,并且发展具有本土特色的理论和方法。

的“差序格局”理论,就是立足中国社会的真实情况发展出的一套关于中国人如何将不同的人分为不同的次序的理论。这样的理论无论是对社会工作本身,还是对中国社会其他方面,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社会工作可以按照“差序格局”的规律来构建自己解决问题的路径。但是理论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和改变自己。(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参考文献:

[1]向德平,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取向及其反思,社会科学,2008,5。

[2]王思斌、谢立中、马凤芝、程为敏,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历史与现状,中国社会工作,1996.2。

第2篇

【关键词】家庭问题;社会工作;模式理论

一、家庭社会工作模式理论及方法概述

家庭社会工作指的是以家庭为基础的社会工作服务的介入。在家庭社会工作模式的理论中,最主要的有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和家庭系统理论。家庭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每个家庭的发展需要经历关系建立阶段、为人父母阶段、孩子开始成长的学前阶段、青少年阶段、成人阶段等,直到配偶中有人死亡,意味着家庭解体。在不同的家庭周期中,每个家庭的发展任务不同,在进行阶段转变时,家庭需要适当调整结构,使得家庭成员的角色任务得以适应。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家庭是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大系统,有兄弟姐妹系统、亲子系统和夫妻系统等。每个系统互相联系并制约,组成有序运转的家庭系统。家庭系统中存在改变机制,当有冲突发生时,家庭应该合理调节系统,使得系统具有更强的生存能力,家庭功能得以凝聚,从而促进家庭的健康成长。一般的家庭社会模式的工作方法有个案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方法和社区工作方法等。个案工作的重点是家庭的角色关系,援助对象为家庭整体,使得家庭成员能不断调整角色。小组工作指的是通过团体之间的扶持帮助来使得家庭和个人的紧张得以缓和,提高家庭的应变能力。社区工作的服务对象为全体社区居民,通过在社区中提供一系列的家庭教育活动等来鼓励居民参与组织活动,使得家庭和社区间实现资源衔接。

二、家庭社会工作模式思考

(一)家庭社会工作模式理论的应用及效果思考

社会环境和人的行为是在社会系统的多种角度中互相作用和影响的,家庭社会工作模式主要研究人对家庭资源和环境的适应以及对事件和情景的反应。通过对家庭环境的分析来充分了解家庭的互动模式,合理的调整资源从而提高家庭的适应能力。通过分析人在各方面的优势来挖掘家庭和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使得外界宏观系统能和家庭各个子系统互相结合,从而增强家庭和个人的社会资源。在研究家庭社会工作框架中,任何社会、家庭和个人系统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所有的社会结构和系统都有内在的联系。无论是社区、小组或者个案社会工作,应该以各个系统的方法和观点来在家庭中实践和分析,从而为家庭社会工作服务的进行提供基础。例如,在对网络成瘾的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时,此学生作为家庭系统中的成员,他的问题和行为会对家庭系统的平衡造成影响,因此在分析此同学出现问题的原因时,系统中的其他成员也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家庭社会工作模式理论在我国的起步比较晚,由于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的限制,家庭治疗模式在我国家庭社会工作中的实际应用还比较少,在心理咨询领域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由于家庭治疗需要治疗师融入家庭内部,与家庭对象进行近距离的接触,因此家庭工作模式理论应用的关键是寻找一个合理的均衡途径,与我国的家庭背景紧密结合,从而将专业的理论简洁技巧的在日常的家庭服务工作中应用。

(二)在家庭中介入社会工作服务的思考

在家庭中介入社会工作服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首先是在家庭场景中进行社会工作。我国对家庭社会工作仍有一定的成见和误解,在治疗室中开展服务工作,很难要求全部家庭成员参与进去,倘若将服务工作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实施,社会工作者在家庭场景下开展快速简洁且卓有成效的社会工作服务,则能使家庭成员感受到尊重及安全感,使他们愿意接受社会服务工作的介入,与社工配合来开展各种辅导工作,有利于社会工作者和所服务的家庭之间建立起合作性的平等辅导关系。其次是运用并整合社会资源和家庭自身资源来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由于我国家庭社会工作结构的发展不是很快,有关机制和政策不够健全,进行家庭辅导的社会工作者能够利用的资源比较缺乏,因此可以通过相关策略来调动周围环境和家庭服务对象,使得家庭不断拓展自身的能力,在有效解决家庭问题的同时促进其发展。除此之外,家庭社会工作中可以利用的另一个重要资源是家庭成员互相间的帮助扶持。在工作中,社会工作者可以在帮助服务对象发现自己的资源和能力的前提下,利用行动,在家庭各个成员之间建立起纽带关系,利用各成员的自认和压力来促进他们的能力发展,并充分利用资源来使家庭问题得到解决,促进家庭的良性改变。

(三)家庭社会工作模式在未来发展的思考

家庭工作模式在未来的发展应从以下方面考虑:首先是促进家庭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发展和建设。政府应该提高家庭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选拔水平,并适当加强服务监督强度,使得家庭社会工作的评估水平不断提高。其次,应该关注我国传统文化背景对家庭的作用和影响。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支持家庭活动,使得他们的功能得到良好的发挥,重新认识和定位家庭,肯定其在社会中的作用,发扬家庭的传统价值并珍惜家庭的核心资源。最后要考虑家庭社会工作模式中的伦理问题,要关注和重视对服务对象相关信息隐私性的保护,在做好家庭社会工作的同时,要对社会工作的相关伦理原则严格遵守。

三、结语

本文主要对我国家庭社会工作模式进行了探讨和思考,包括对家庭社会工作模式理论的应用以及社会工作介入我国家庭等的思考,然后以我国社会和家庭文化背景为基础,提出了家庭社会工作在未来发展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第79页.

第3篇

内容提要: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涌现很多社会问题,社会工作的发展被提到了更突出的位置,本文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来论述中国社会工作在社会工作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中的任务。

关键词:社会工作 学科建设 社会工作教育

近20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正处于转型时期。

转型社会是社会的重要、关键要素发生变化的社会,例如生产关系、政治关系、产业结构、阶层结构、价值观念等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这将导致社会的一些重要关系的重组,其中必然包含着不协调、矛盾与冲突。当我们选择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之后,我们也就不得不打开国门,当打开国门同其他国家进行贸易时,我们又发现我国不得不进入早已形成的世界经济体系。而与市场经济相联系的生产关系、分配模式、价值观念、社会思想则蜂拥而至,突如其来的诸多外部要素进入我国的经济和政治领域,引起了经济、政治和价值观念领域的全面冲突。更让我们惊讶的是全球化浪潮,它不由分说地将刚刚走上市场经济之路、不发达、问题丛生的中国拉入其中,让中国也去分担世界经济发展所造成的不协调后果,这无疑增加了我国处理问题的难度。另外,五花八门的文化价值随着个人至上、消费主义思潮也大举进入,并对传统的价值体系发起了很有韧力的挑战。我国的社会变迁如老龄化、城市化、工业化、个人价值的突显等都与原来的社会结构和制度结构不相协调。体制转轨和经济发展引起了诸多社会问题,如下岗职工问题、贫富分化问题、养老保险问题、产业结构调整所造成的震荡、地区之间的差距,城市重建带来的问题:还有一些社会问题与我国的社会过程相伴随,如老龄化问题、看病难问题、残疾人问题、青少年问题、独生子女问题、心理焦虑问题等。

上述社会问题在一段时间里会长期存在,如何处理好上述社会问题,是影响我国继续稳定和发展的一个重要要素。社会工作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种现代手段。社会工作在解决社会问题,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社会工作”是专门以“助人”为职业的工作,而社会工作者是以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民排忧解难,是一种崇高的、利他主义的职业。但是在北京召开的“社会工作学”座谈会上,专家学者们认为:“社会工作”的概念目前在社会上还不是广为人知。目前我国的社会工作还很不成气候。社会工作者还没有列入拿执照的专业人士行列。如何适应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使其能够在社会转型时期发挥应有的作用,就成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下面将从理论和实际操作两个方面来论述中国社会工作的建设任务。

社会工作学是一门正在建立的新学科。为使这项社会事业的开展,管理卓有成效,必须使其上升为理论上的认识,纳入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轨道。从本学科的理论发展看,工业发达国家在20世纪30、40年代就已捷足先登,试图从理论上解决由于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而造成的贫困和失业及其所带来的社会救济问题。而在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这就需要理论工作者们研究新概念、新理论,编写新讲义,新教材,建立起新的学科和理论体系。建立新的社会工作学学科体系,现已提到议事日程上。(一)就社会工作学的基本理论而言,这一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应该包括:社区、社区管理、社区功能、社区意识、社区协调等含社会的、心理的和地理的三大层面的理论内容,体现出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社会公平、社会控制、社会保险、社会空间等一个“大社会”中的群体参与资源、分配和服务效益方面的一系列理论范畴,也包括社会工作的直接对象的一些更具体的理论范畴,如慈善事业、医疗保险、社会义工、安老形式和失业救济等。(二)就社会工作学的原理内容考虑,应该是:数理经济理论;服务价值理论;以人口为社区主体的人口理论;以解决社区问题和缓解社会矛盾为宗旨的社会学理论;以稳定社会秋序为主要控制手段的法制理论;以最终满足全体人民需要为标志的经济学原理等等。这些理论是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共同揭示了社会工作学的规律性问题。(三)就社会工作学学科建设的方法论而言,社会工作学的学科建设有赖于以下几个主要方法的运用:(1)社会管理方法。社会管理方法在现代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中,集中表现为系统的方法,即系统分析方法和系统整体方法。(2)社会心理方法。社会心理方法是现代方法论中更高层次的分析方法,在社会工作学的学科建设中,它是协调社会发展,解决个人及解决群体冲突,平衡社会成员心态的理性的、效用性很强的方法。(3)社会制衡方法。社会工作学研究社区管理和社会服务规律,必须把“制衡”方法贯彻学科建设的始终。如研究解决社区中不同群体的利益,解决老、幼、残、鳏寡孤独无劳动能力的无偿救济和面向全社会成员的有偿服务时,必须依据制度和政策。

以上论述了社会工作理论建设方面的任务,接下来将论述社会工作实际操作中的任务。

第一,大力发展社会工作教育。首先,看看西方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历史。我们预测将来,往往要从历史去看,吸收教训与经验,以此来引导未来之路的走向。美国社工教育从19世纪末已开始发展,那时大概是1890年左右。其受到三个重要发展潮流的影响而形成最初的社会工作教育。当时的社会科学成为一个学科,在大学里开始有此学科的教育,这促使对社会问题的研究越来越严谨,引发更多对社会的研究。另外他们对应用科学的研究也开始了一点兴趣。第二因素是美国当时成立了国家慈善总会,他们的慈善总会在当时团结了大部分志愿机构的工作。他们发现机构人员往往未受培训,他们工作效能不高,于是开始重视培训,希望有一些培训给予工作人员。第三是当时许多私立女子大学在美国成立。由于有了女子大学,当她们毕业后,就不甘于留在家庭里做主妇,更希望到外面就业,而她们就业的一个最好出路就是在慈善业方面的工作。这几个因素综合起来影响了美国社工教育的发展道路。当时第一代社会工作的学校并非是一些大院校,而是从培训班开始的。在发展过程中,人们日益发现培训是十分需要的。他们就要求一些大学开办社会工作有系统的培训课程。当时在大学里面的培训是从研究生的层次开始的。在1919年他们已有17所高校开设了社会工作课程,并成立了全国社会工作培训教育协会。到了30年代至50年代,发展很快,学校增加了很多。30年代的经济危机导致了衰退,反倒给社工教育发展提供了契机,危机下失业问题、贫穷问题、家庭问题等均产生了,人们认为社会工作服务要增加很多——应付问题尤其是失业方面的社会工作服务已远远无法满足需求。另外也觉得要这么大量的工作人员去做这些工作,他们也要增加许多课程。另外一个影响,以前比较注重个人性的个案工作,但由于经济衰退使人们认识到引发问题的往往不是单层面,并不是因个人原因而产生的,是由社会影响的,所以他们也开始注重社区类的较宏观层面的教育目标。30一50年代,他们有一个大的争辩,社会工作的培训是应该放在研究生层次还是处于本科生层次上。原先他们是从研究生教育着手的,后来他们发现社会急迫需要大量新人才,但研究生的培育是不够的,而且比较缓慢,于是开展了许多本科生培训。到了50年代他们以承认本科生层次的教育解决了这个辩论,到了1952年他们成立了社会工作教育的议会,想通过议会方式正式规定一些评审的规则,其将统筹整个美国的社工教育的课程水平。到了70年代,教育层次不断增加。其实每一个国家的发展历史,与我们都是差不多的,开始时没什么专业人员,没有什么知识基础和经验,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走过来的,看到别人的历史,我们或许有一丝安慰:我们并不是孤单的,别人也是这样走过来的。

中国的社会工作教育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2001年社会工作教育年会提供的数据显示,社会工作专业从80年代后期恢复发展以来,已有上万的毕业生。社会工作教育的首要责任是培养合格的社会工作者,走向专业岗位,为社会服务。有人曾对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表示担忧,但社会需求是有的,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社会进步,社会对社会工作者的需要会更加强烈。要培养合格的社会工作者就必须对学生进行科学的、高水平的专业教育和培养。这里包括进行规范的专业教育、努力使学校教育与我国的实际需要想结合,包括学生的社会工作专业精神的养成。社会工作既是专业教育,又是素质教育。专业教育要求严格按照专业课程体系去组织教学,素质教育则要求教会学生学习、处理问题和创新,要教给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社工教育还必须与实际紧密结合,给受训者提供一个好的训练和实践的环境,其中包括给大学毕业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实习环境和提供良好的实习条件。

第二,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建设。近年来,中国政府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福利服务、健康服务、社区建设、社团管理、家庭婚姻、住房改革、教育改革等等方面出台了不少社会政策,但是政策的效果在很多方面却往往不尽人意。在整个政策过程中,除了制度设计上有缺陷以外,制度实施中更屡屡出现问题。这是因为在中国政府的社会政策过程中,从政府行政到公众行动之间,缺少了一个专业化、职业化的贯彻和落实社会政策的传承机制。就中国现状看,目前社会政策的贯彻和落实主要还是依靠政府的行政体系——劳动、民政、卫生、城建、教育等政府部门和“准”行政体系——工会、青年团、妇联等群众团体来具体运作。正因为在政策过程中,政府与民众之间缺少一个相对独立的职业化的“中间层”,本来这个中间层是可以把政府的行政指令通过专业化的手法和技巧转变为公众的行动的,而现在的工作体系依靠的仅仅是这些行政和“准行政”部门的行政命令,明显地与公众行动脱节,也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发展趋势和进程不相适应。同时,在国内社会政策的研究方面,大多数的研究比较关注的是政策法规层面和行政组织层面的问题,对如何通过一套专业化的职业服务系统来提高社会政策实施的质量,这方面的研究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因此,在研究社会政策的同时,结合社会工作专业化与职业化发展的国际经验,探讨中国社会工作的职业发展,应该说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发展了,中国的社会政策的贯彻落实才能有有效的传承机制,才能在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三,加强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和行业化建设。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专业标准,规范社会工作。开展资格认证工作,推动社会工作队伍的职业化。对社会工作者,特别是社区基层的社会工作者进行必要的专业化培训,使其适应社会工作发展的新要求,特别要发挥各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作用。社会工作的发展还要加强同港澳台地区和世界各国社会工作者和组织的交流。社会工作作为一项国际性的工作,在各国、各地区都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加强合作与交流,可以把好的经验吸收进来,促进我国社会工作水准的提高。中国社会工作在新形势下肩负着历史的责任,面临着众多的机遇和挑战,必将在各界的努力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我国的改革开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以上粗浅的谈了中国社会工作建设的任务,中国社工专业任重而道远,社工专业的发展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注和支持,社工建设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参考文献: 1.王思斌主编 《社会工作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

第4篇

关键词:养老机构;社会工作;困难;建议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而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发展,呈现出人口基础大、增长快、高龄化、空巢化、半失能及失能老人比例高等态势。而我国长期以来的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我国日益加的老年服务需求,机构养老的服务需求随之逐渐增加。但由于我国机构养老起步晚,发展时间短,存在着服务质量差、专业化水平低、服务功能单一、专业服务人员严重短缺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将制约养老机构的专业化发展,不能适应我国养老服务的发展趋势。而社会工作所具有的功能和作用,能在养老机构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提升养老机构的个性化、专业化服务水平。

一、社会工作服务开展的困难

(一)社会工作的社会认知低

我国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较晚,社会工作的认知度普遍较低。很多养老机构的负责人、工作人员及入住老人对社会工作的了解甚少,甚至是未曾耳闻,社会工作实务面临着“难接纳”的问题。现阶段的养老机构尚未认识到社会工作介入养老机构中的重要作用,专业的社会工作部门未形成,相应的工作由机构管理人员或工作人员提供,社会工作发展空间远远不足。

(二)社会工作本土化不足

现如今,我国大陆地区的社会工作正在起步的阶段,近二十年的时间中,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及其实践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由于其在具体的实施当中,使用了大量的西方的社会工作理论、方法与技巧,从而使得我国社会工作与中国国情的衔接不过密切,理论与现实脱轨,与社会的实际发展不相符。一个作为从国外产生、发展起来的专业,社会工作在中国还没有实现完全的本土化,社会工作的理念、方法等等实际工作还在磨合中,磨合过程中难免产生冲突, 没有找到很符合老人的机构的模式与实践,以至于导致这些理念、方法不能在中养老机构发挥它最好的效果,做到为其实实在在的服务。

(三)社会工作资源获取难题

资源是社会工作开展的基础,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程度低,在实践中很难获取社会资源的支持,成为服务提供的“理想者”。养老化构社会工作所需资源包括物资、家庭及机构资源等,社会工作者在实际服务开展中很难直接整合这些资源。因此,服务的开展停留在比较低的层次上,如,给予心理支持、机构发展建议,老年人意见反馈等。

(四)专业人员缺乏

一是缺少具有实务经验的社会工作者。近些年,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培养了一批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但由于养老工作的特殊性,高校毕业生多数不愿到养老机构工作,而且养老机构目前也缺少这样的岗位设置。因此,养老机构较难吸纳专业的社会工作者。而养老机构内的养老服务护理人员,虽然对养老服务有一定的经验,但总体素质又偏低,很难接纳、学习和掌握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知识、技能。

二是没有完整的社会工作团队,起码要有督导、中级社工、助理社工三个层次,三者之间互相协商、配合,这样才能使工作达到目标、让老人受到最好的待遇。在我国的现状中,养老机构中最简单的社工人员都少之又少,更别说一个完整的团队,倘若没有一个完整的团队,特别是机构督导匮乏,不能使社会工作得到合理的规划,不能对机构中的服务工作进行及时的监测、评估,就无法促进社工人员的反省与提高。

(五)在我国养老机构社会工作开展平台与内容不够清晰

第一是因为其设立时间不久,工作平台及其内容全在摸索前进的过程中,第二更是因为对本土化社工理论研究不完善。从中看出对工作模式研究的不足,还看出现实工作中出现老年问题的解决方式与实务指导理论的相冲突。所以导致靠理论是不能指导现实中的工作。

(六)机构社工常常面临价值两难

例如社会工作的价值观要求社工必须代表老人的利益,但现实中社工又是机构的一分子,当老人利益与机构发展相冲突时,社工必然面临价值两难。又如,社会工作价值观中提倡老年人自立,不给老年人过度保护,有时社会工作者会鼓励老年人进行一些尝试,做一点自我服务的内容,但这常常引起家属的误会,认为是工作人员对老年人照顾不周。这些都是机构社会工作者经常遇到、也很难处理的问题。

二、社会工作服务开展的对策建议

(一)嵌入式服务是养老机构社会工作的有效运行方式

“嵌入”主要是指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将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理论知识和技能注入服务活动当中,通过一般关系提供社会工作的服务,帮助改善原来的服务机制,提高机构的相关服务质量。嵌入式服帐窃有的服务体制内,通过引进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和理论知识、技能,采取适合情境的服务介入策略,不断影响机构服务活动及活动涉及者的改变,从而达到发展原有的服务体制、改造、调整原有服务机制,促进养老机构服务水平的提升、服务质量的提高。

(二)加强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研究

把社会机构加入养老机构的这个想法,有助于社会工作在大陆的本土化发展,由于社会工作是西方国家引进过来,西方国家与我国文化与制度的不同,完全效法他们的理论与工作模式是不可取的。因此应该采取适合我国的社会工作的方法。便可实现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使得社会工作在我国能够不断的发展,让其在我国发挥出最好的效用。

1.加强高校与养老机构合作的专业性

如今,把大部分地区的养老机构都建立这个社会工作部门并且招入相关专业的人才比较不容易。所以,我们在机构招进一些社会工作实习生是最好的选择。一方面能为社会工作专业做到宣传,另一方面实习生可以为养老机构处理一些问题。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社会工作这个专业的学生虽然可以去相关的养老机构实习,但是因为很多的因素,使得实习的效果不理想,无法解决养老机构的问题,因此养老机构的老人感受不到社会工作的专业的服务水平,从而对社会工作这个专业失去信心,使得这个专业停滞不前。提高各大高校专业水平,让社会工作在我国取得很多的发展机会与空间。为社会工作增添大量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专业,让社会工作在养老机构真正体现它的价值,能够在养老机构得到它的发展。

2.在提供专业服务中摸索本土化经验

目前,社会工作与中国本土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指导理论少之又少,然而国外的社会工作理论在我国并不实用, 特别是细节与工作模式不能直接使用于我国的社会工作中,毕竟国外的情况与我国的情况很不同。所以,我们了解到我国老人的真正需求找到我国社会工作的平台,以这个为基础制作属于我国的实质操作与模式。

在这过程中,养老机构应注重培养本土化人才。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虽然具有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但缺少工作历练,也缺少养老服务方面的经验,因此,在开展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探索时,不能完全依赖于社工专业学生,更多是要发挥机构内工作人员的作用,他们对机构的工作了解,对老年人了解,对养老服务有经验,要将社会工作专业人员与机构内的工作人员相结合,合作开展服务实践,才更能在这一过程中,真正摸索出适合我们实际情况的社会工作本土化经验,从而推动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进程,发展老年机构福利事业。

第5篇

【关键词】社会工作;职业化;困境;发展前景

一、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工作理论研究取得了一此成果,社会工作机构初步具备了一定职能,社会工作教育也达到了一定规模,但由于社会经济结构与社会工作教育之间的不均衡发展,始终没有从制度层面建立起社会工作职业,离专业化、职业化还有相当的断离。

目前,从事社会工作者的人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他们都在基层社区直接从事家庭、老年、矫治、医疗、康复等社会上作,并以此为职业,其中的人部分人员未经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和培训,他们将成为今后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主体。二是兼职社会工作者队伍,他们从事社会工作行政、督导、咨询和研究,承担社会工作的规划、组织和协调社会工作只是其工作职责的一部分,他们主要还是政府行政行为的某些有计划的延伸,其知识和工作能力多半不是来自于社会工作的专业培训和一专业实践。三是志愿者队伍,其主要工作是义务性的老年保护、病人护理、诊治咨询等,这类人员人数多、专业分布广、年龄跨度大,他们虽有奉献精神,但大多未经过社会工作的专业培训。

近年来,我国相关机构正努力为社会工作职业化制度建设提供政策支持。民政部相继出台了《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残疾人社会福利机构慕本规范》、《救助管理机构基木规范》等政策文件。这些政策文件明确提出要引入社会工作专业制度、聘用专业社会工作者、提供规范优质社会服务的要求。

二、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面临的困境

从国际通行的经验看,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一般需要三个条件:一是要有成规模的合格的社会工作教育机构,包括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完整的课程体系、适合本上的教材、教法与实习场地等:二是政府和民间机构要熏川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三是社会工作人员本身要拥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专业能力。对照这三个条件,日前,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还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理论本土化困境

社会工作是一个发端于西方国家的专业性社会服务。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社会工作知识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庞大的社会工作体系还没有建立,缺乏成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知识理论。到目前为止,还卞要是学习、消化西方社会工作知识理论,而对不适合我国实际的专业价值、知识和技巧缺乏深入分析,对我国长期存在的半行政、半专业社会工作经验和技巧没有认真进行总结。

(二)专业教育困境

制约我国社会工作人才教育培养的因素主要有包括以下几点:(1)师资队伍总体水平不高。目前,我国已有200多所高校设立了社会上作专业,有一大批社会工作教师,但其中受过高层次社会上作专业训练的教师还比较紧缺。(2)教学规范化程度不高,教育模式不够科学。从总体上看,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在教学规范性程度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明显的差距。(3)实践本性受到削弱。由于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轻乏专业的训练,再加上实践木土化的幽难以及经验缺乏和自身对实务理论的理解不透彻,许多教师难以对实践学生进行专业督导,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体制困境

目前,我国社会工作仍是“政府负责的、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机制,几乎大部分应当由社会承担的职能和服务都由政府通过其代表者―各种社会组织和单位负责推行,或由“准政府”机构包办,政府既没有放手发展民办社会工作,也没有让民间社会工作机构分享到足够的公共资源,政府与民间社会工作机构没有形成一种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伙伴关系,从而导致大量社会福利资源滞留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内部,社会福利机构缺乏足够的资源现状―福利资源短缺、福利资源的单位占有、福利资源的行政配置。国外的经验表明,发达的社会工作体系通常不是由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支撑的,它需要一个发达的民间组织社会下作网络支撑,其中大规模的民办社会工作机构所起的作用特别重要。

(四)职业定位和岗位缺乏困境

社会工作是种专门的职业,在国外己有百年历史,发展非常成熟。但是,在我国,到日前还没有明确界定并广泛开发社会工作岗位,与律师、会计师等相比,其专业化水平不高,职业威望也很低,分致社会工作专业对学生吸引力不强。一些院校虽然设置了社会工作专业,而毕业的学生因为没有对口的就业岗位,导致社会工作专业实际培养目标的模糊性。大量实际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也得不到止式的职业门类的承认。社会工作职业定位和岗位问题不解决,是制约其发展的最大瓶颈。

(五)社会转型带来的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进入史无前例和翻天覆地的结构转型期,社会转型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冲击之大、影响之深是前所未有的,同时社会问题从生,社会失范现象比比皆是,越轨行为屡见不鲜,社会整合、社会秩序、社会管理成为头等重要大事,这些为社会上作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由于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原来企事业单位承担福利服务的结构己不复存在或很少承担其成员的福利服务,而政府兴办的社会福利机构在经济效益压力下左右为难,政府相关部门因为体制不顺和裁员而影响对弱势群体的服务,因此,社会福利政策供给不足、经费投入不足、人力资源不足、价值理念模糊、服务方法与技巧缺失等都给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工作发展带了阻碍。

三、小结

国际经验表明,专业社会工作是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现代化手段。实现社会工作职业化,是调动广大社会工作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性,确保社会工作服务质量和服务对象合法权益的需要,也是规范社会工作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管理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康姣,任文启.西部社会工作职业化的现实困境与反思[J].兰州工业学院学报.2015(05)

[2]罗兴奇,宋言奇.社会工作职业制度体系的本土构建――基于社会治理的视角[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5(05)

[3]董志峰.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热”“冷”境遇及反思[J].社会工作.2015(03)

第6篇

关键词:发展型社会政策 社会工作教育 职业化 专业化

一、研究背景

中国的社会工作教育在社会工作发展中起着先导作用,它如同一座桥梁,以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为载体,向他们传输着社会工作的理念价值与技巧,使社会工作专业获得发展,同时推动着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步伐。社会工作教育又可以分为校内教育与职业教育,校内教育是指面向广大的社会工作专业的专科、本科、硕博等学生的专业性教育,然而,在中国的社会工作实践中还应该重点开展的还有社会工作职业教育。我国从事社会工作性质工作的人员数量多,但并不都是专业的,而另一方面,大量的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转而从事其他职业又造成了专业人才流失与专业知识浪费,因此,加强对在职从事社会工作性质工作人员的职业教育尤为重要。

二、目前我国社会工作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起步晚发展快

我国在1949年以前虽存在社会工作教育,但是长期的战争使当时的中国处于混乱状态,社会工作作为职业并没能发展起来,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同样也受到了抑制,因而对80年代后期社会工作教学的发展并没有直接的影响。从改革开放时期起,我国对教育大力扶持,积极向西方国家学习,社会工作开始重建。近年来,在国家及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更是取得了迅速的发展,甚至有些基本条件都不具备的学校也仓促的开办了社会工作专业。

(二)教育先行

我国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已有200多所,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远远走在了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前面,一方面高校不断响应国家政策扩招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工作职业化的程度低,社会认知程度低,因此,大量的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后选择从事其他专业,这就造成了人才的流失,而发展人员的不足也将直接导致职业化发展的缓慢。

(三)师资滞后

我国社会工作专业起步晚,专业的研究、从事该专业的师资力量缺乏,高校中的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师本专业修习社会工作的人数少,大多是研究社会学、法学、思想政治教育甚至经济学等其他相关专业,虽然社会工作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但是若是在教育――人才培养这一步就体现不出专业性,则很难为学生树立、传输专业的社会工作价值伦理观念,甚至会影响社工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偏差。

(四)拿来即用

我国社会工作是由西方国家引进的,诸多的社会工作理论也是由西方学者针对各国的具体问题所提出来的,具有地方适用性,而不是普适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及本土化的发展是需要我国的社会工作学者、社会学家等专业人员在结合国外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与探索的,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实践中则存在拿来即用的问题,这与我国整体的制度、文化不相符合,对各地区而言则更加明显,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城市社区与农村地区、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等,都有各地方特殊性,需要结合当地的情况,具体分析。

(五)理论和实践脱节

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实习是本专业的重要部分,也是学生为日后工作的经验积累,因此,高校实习基地的资源链接或搭建将直接影响到本校培养出的社工专业人才的质量、能力水平等,在已发展社工专业的高校中,不少存在实习基地缺乏或者实习内容空乏的现象,这就造成学生在接受理论教育后没有地方去投入实践或者不能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增加了社会工作学生的迷茫,难以做到。

(六)职业教育落后

仅民政系统,从事社会工作的近50万人员中,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其它相关系统如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共青团、工会、妇联、基金会、残联、司法、社区服务中实际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数以百万计。实际社会工作者真正接受专业教育的人数较少。这些人实践经验丰富,但是缺乏社会工作的理论训练和技能培训。

三、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

(一)社会问题滋生迅速

快速转型期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近年来集中爆发,不仅为社会工作提供了充分的介入空间,而且使中国最高领导层更加切实地意识到发展社会工作教育、培养社会工作人才的迫切性。作为这种反思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要加快社会工作的发展,其中包括加快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

(二)职业配置落后于专业发展

虽然在国家及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社会上并未有与该专业对口的工作职位,这就导致了社会工作毕业生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我国崇尚内部问题内部解决、家丑不可外扬等的思想,这就造成了当问题发生时,求助者的第一考虑咨询的是身边的亲人或朋友,而不是社会工作者,而社会工作职业化程度的低下更导致其认可度低,群众很难对这一群体敞开心扉、产生信任感。

(三)社会工作职业化程度低,社会知名度较小

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难以在社会上寻求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或者工作待遇差不能满足本专业学生对于职业的期待,继而转业或直接氖缕渌专业;职业化程度低及社会认知度低造成社工学生对自身专业的认同度也不高,从事社工教育或一线社工的人员专业混杂,是学生更难感受到社工的专业性。

(四)专业自身对从业人员及教育人员要求高

社会工作在我国发展的时间短,国家难以在短时间内集中大批的专业人才,而社会工作专业本身的综合性也导致了本专业的教师需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对个人的素质要求较高,因而社会工作专业拔尖的师资力量缺乏,阻碍了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

四、对策

(一)增强对一线社工的职业教育与培训

提升广大的一线社工人员的服务能力与水平是当务之急,社工机构要完善机构设置,为社会工作者配有督导,定期举办学习研讨会,鼓励社会工作者积极参加社工经验交流会,上岗前要参加职业培训教育等。

(二)加强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提升其专业水平

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以生命影响生命的职业,要求社会工作者要具备较高的个人素养、正确的价值观与职业道德伦理,因此要不断提高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素质培养,提高教育水平,提升其实践能力。

(三)搭建实习平台,完善社会工作教育体系

社工机构与学校搭建沟通平台,一方面学校为社工机构输送人才,另一方面,社工机构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此外,社工学生在外实习时要配有专业督导,以及时解决实习生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促进他的专业发展与个人成长。

(四)严格规范专业设置制度,提高教育水平

教育部要严格审查学校开办专业申请的资格,确保其具有开办专业的资格、水平、能力以及配套设施等,各高校也要注重教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

(五)促进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提高社工待遇

联合政府机构、社会组织等,增加对社会工作教育的投资,促进社会工作岗位配置,促进社工学生就业,提高一线社工工资等。政府部门要吸纳社会工作的毕业生,不能仅局限在民政系统,司法系统、劳动系统等也可以进一步发展吸纳社工人才,提升社会工作的正规化程度,增加社会工作者的福利,完善社会工作相关政策,引导、扶持社会工作的发展。

(六)学习西方社会工作经验,取其精华,结合当地实际,注重本土化发展

国内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要积极主动地争取与港澳台甚至国外社工机构或高校的协作或合作相助,增派留学生外出实践,直观的接触国外社会工作发展的状况,跟上时展的步伐,同时又要紧跟国内形势发展,将社会工作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从而推出有质量有影响力的服务,使社会工作在中国获得更多的认同。

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作为中国社会工作专业经验交流发展的组织,要调动自身的能力与资源,积极吸纳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师,使他们有机会交流经验、博采众长,进一步促进教育事业以及社工实务的发展

第7篇

关键词:社会发展视角;社会福利;社会投资

社会发展视角是关于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理论阐述,是由社会工作领域资深教授詹姆斯・梅志里在反思现行发展观念基础上提出的。尽管这一视角还只是初步的,但它代表了一种努力,即旨在汲取第三世界的发展经验以提供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能够从整体层面去改善人的福利并注重经济增长的发展视角,它惠及的人群将是更为广泛的。尽管是一个新的视角,但它在不同层面对社会工作专业提出了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论层面的挑战

这一挑战包含两个内容:

(一)对社会发展概念的社会福利角度的界定。传统的社会工作也提到了发展,尤其是在社区工作领域有地区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发展既可以是实质内容的发展,也可以是一种发展理念,当然也可以是一种社会工作的介入手法。但是对于福利性的强调并不突出。而社会发展视角下,社会福利的概念是核心。按照詹姆斯・梅志里的看法,社会福利包括三个层面:社会问题被控制的程度,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以及上升机会的提供程度。如果这三项能够在社区或社会中得到满足,那么无疑这个社区或社会应该具有更高水平的福利。这无疑是对社会工作的一个挑战。其挑战性在于突出了社会福利的重要位置,而且要在不同层面实现社会福利的目标,那带来的问题是国家是否愿意增加社会福利方面的开支呢?

(二)社会投资概念的引入。这个概念是和社会福利相联系的,为社会福利开支提供新的合法性。在社会投资概念的指引下,再分配的资源具有生产性,是投资取向和有利可图的,能够促进经济参与并且对经济增长具有正面意义。这也对社会工作专业提出了挑战,社会工作原本是利他主义的,是不计利益得失的,而现在要实现有利可图,这是否是提倡一种功利主义的思想,与原有的价值观是否冲突?

二、实务层面的挑战

(一)不管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社会工作在传统上一直都倾向于采用补救性措施,比如关注贫困人群并向其提供服务,帮助其改善社会生产环境,解决城市中突出的社会问题等,但这些都缺乏一种发展的责任意识。社会发展视角强调发展的普遍性,强调要促进所有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不仅仅是弱势群体。

(二)在实务层面,社会发展视角还强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整合,以往的社会工作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分离,不关心经济发展问题,关心的是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资源实行一定程度上的再分配,而发展的思路是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相联系,通过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发展,把社会发展看作是对经济发展的投资,而不再单纯是“消费”。这些都对社会工作专业提出了挑战。

三、借鉴本土经验方面

社会发展视角主张重视第三世界的发展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发展的迷思。传统的社会工作经常效法欧洲、特别是北美的理论和实践模式,而这些原理并不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甚至有些时候还对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模式生搬硬套,严重限制了专业的相干性及其效用。

在社会发展视角带来的挑战之下,社会工作专业必将重新思考自己的发展路径。这包括:

(一)重新评估政府在介入服务中的作用,注重政府干预计划。漫长的历史表明,不同意识形态指导下的变革,能够通过社会干预取得成功。20世纪中此类理念的重要脉络背景有两个:福利政府的创立和社会规划的发展政府要对社会发展加以重视。

(二)尝试改变以往补救性措施为主的干预策略,实行多元化的方法,包容并协调国家、社区和市场等各方面的力量,努力整合社会工作的补救性、预防性和发展,对人们的需要做出有效的回应,向一种多元化的体系转变。

(三)加强对本土的、非正式的社会福利制度的重视,强调本国需求的独特性和社会环境的特殊性,开始积极推广本土的实践方法。这一方面的实践在我国也已经开始。不过较多的还是学术上的探索,如王思斌教授在2001年《浙江学刊》第2期刊发了《试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一文,就对我国社会工作应该进行本土化的必要性展开了说明,但是对于本土化的社会工作实践和本土模式的探索方面还是显得不够,需要继续完善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何雪松著.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吴利娟.社会工作理论第三周讲义.2011

[3]徐永祥主编,孙莹副主编.社区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安东尼・哈尔,詹姆斯・梅志里著.发展型社会政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马尔科姆・派恩(Malcolm Payne),2008,《现代社会工作理论》(第三版),冯亚丽、叶鹏飞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王思斌. 试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J].浙江学刊.2001年第2期.

第8篇

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的活动,服务社会、解决社会问题是社会工作的一大功能,这一功能强调了其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是一门“做”的科学,是一个重实务、重操作的专业。社会工作的实务特性归根到底要靠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来保障,因此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国内众多院校纷纷开设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一步步的摸索过程中,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作为一个新专业,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当前该专业的教育现状如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方面存在什么问题,该如何整合,应构建怎样的培养模式?就这些问题而言,目前鲜有文献涉及。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从三个层面入手,一是武汉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二是武汉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任课教师,三是深圳社会工作机构的社会工作者或负责人。因为深圳社工机构调查对象人数较少,问卷采用普查方式,通过互联网发放电子问卷20份,有效回收19份。学生问卷60份,有效回收54份,教师问卷50份,有效回收46份。总体有效回收率为91.5%。随后,调查者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调查问卷从下列三个方面对被调查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现状进行测量:社会工作专业理论教学情况,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情况,武理工的项目设计大赛的情况。

三、调查结果及讨论

(一)理论教学方面

1.社会工作专业理论课程设置及安排情况

在问及“学校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的设置是否完善”的问题时,不论是学生、教师,还是社工机构的社工,都没有认为很完善,只有7%的学生、41.9%的教师和21.1%的机构社工认为比较完善,其余被调查者均认为“一般”、“不太完善”或“很不完善”。接下来,调查者询问了高校社会工作专业课程在各学期的教学时间先后安排上是否合理,只有9.3%的学生认为比较合理,25.8%的教师认为“合理”或“比较合理”。可见,社会工作专业理论课程设置及教学时间安排的满意度比较低,说明虽然目前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在主干课程设置上是较为规范的,但多数高校为了扩大就业面,较注重学生综合知识体系的建设,而忽略学生对特定实务领域知识的学习需求,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方向深入学习。如从事青少年社会工作需要了解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从事社区矫正社会工作需要了解关于犯罪学理论等等。特定实务领域知识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这关乎能否及时取得案主的信任并建立良好的社会工作关系。在此次调查中,有84.2%的机构社工认为以前在学校所学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对现在的岗位只有少部分适用或基本没用。因此,应该对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知识学习进行细化,即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针对性的理论强化和实习,以增强其专业性,有利于学习和就业。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有81.5%的学生、61.3%的教师和63.2%机构社工赞同这一观点。

2.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方式情况

在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的支持下,多媒体教学技术已经日益成为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手段。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已经采用影视案例分析、模拟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理论教学,但从图1和表3得出,仅有5.6%的学生和19.4%的教师认为这些形式的次数很多,形式丰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其余多认为“吸引力不够”、“次数少”或“效果不大”。由此可以看出,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教学方式还需进一步探索,有待进一步提高。

3.社会工作理论教学的整体态度

在问及学生“目前对社会工作课程理论教学”的整体态度时,没有学生选择“非常满意”,仅有14.8%的学生选择比较满意。但在问其“通过社会工作理论学习是否有所收获”时,有79.6%的学生认为“收获很大”或“有一定效果”。同时在对机构社工的调查中发现,有84.2%的社工认为高校社工专业的理论知识学习“很重要”或“比较重要”。可以看出虽然对社会工作专业理论教学的整体满意度不高,但大多都比较认可其效果或作用。通过对教师进一步的调查发现(图2),认为理论教学中面临的最大困难为“社会工作理论教材不成系统”的比例最高,占58.1%;其次是有35.5%的教师认为是“教师缺乏社会工作实践经验”,再者是认为“社会工作理论太晦涩”的占12.9%,同时在个案访谈中,很多教师表示由于不知道或不确定如何将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即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我国直接引进西方社会业已成形的一套社会工作实务体系,这种断章取义的做法,无法使社会工作真正“本土化”;另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社会工作专业教师的专业化问题,在调查中(图3),仅有41.9%的教师是社会工作本专业毕业,其他均为相关或相近专业。

(二)实践教学方面社会工作实习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但社会工作教育实习却不容乐观,也可以说社会工作教育实习是社会工作教育过程中最薄弱的一环,问题也最多。

1.实践基地不足,专业的实习机构较少。充足的专业实践基地是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有力保障,但专业实习的实践基地严重不足却是现实。从图4可以看出,有78.9%的机构社工认为以前所在高校的专业实习机构较少。在访谈中发现,很多高校都是只有少数固定的实践基地,而且有很多实践基地具有独占性,即某一实践基地与某一大学结为对子而拒绝和其他学校合作,实际上可以打破这一常规,实现实践基地的共享,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实践基地做出连续性的服务。

2.实践多流于形式。图5可以看出,有73.7%的机构社工认为以前所在高校的专业实践多流于形式。同时,也有90.1%的机构社工认为在学校所接受的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只有少部分适用于现在的岗位或基本没用。这可能主要是因为在我国内地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职业工作人员和机构,导致社会工作实习很难体现其专业特性。因为我国内地的社会工作是行政性、半专业化的。但是,在问及学生“对于院系组织的专业教师带队的实习考察和社会调研形式是否满意”时,有66.7%的学生认为虽然理论与实践有差距,但有助于接触社会,积累经验,整体还是比较满意的。#p#分页标题#e#

3.社工教师自身缺乏实践经验。从表3发现仅有9.7%的教师在教学之前经常参加社会工作实践,而有41.9%的教师在教学之前很少或基本没有参加过社会工作实践。在问其“对自己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评价”中,只有6.5%的教师认为可以完全胜任,有83.9%的教师认为基本胜任或有待提高。可见教师自身的实践经验较少,影响了其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从机构社工的反映也可以看出这一点,有78.9%的社工认为以前所在高校专业教师自身实践经验少,不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方面的指导。

4.学生自身对专业实习的热情不高。一是因为目前社会工作在我国大陆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大众对社工专业认同和接纳度低;二是因为没有学生比较期待的校外的专业性社工实习机构。调查数据显示,在参与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学生中,有64.8%是参与过院系带队的参观、实习、社会调查等,只有29.6%的学生参与过学校建立的校外社会工作教学实践基地,而在接下来调查“社会工作的实践教学形式中,您更喜爱哪些形式”时,虽有51.9%的学生选择院系带队的参观、实习、社会调查等,但更有57.4%的学生喜爱学校建立的校外社会工作教学实践基地。这就存在学生的实践需求与学校提供的实践资源的不对称或相对脱节,因而导致学生的实习热情不高。

5.实践与理论的关系。调查显示,虽有55.6%的学生认为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或比较有用,但仍有44.4%的学生感觉理论与实际脱节,无法解决现实问题。这个问题在下一个问题中得到进一步印证。只有3.7%的学生能在实践中经常用到理论,有90.8%的学生认为偶尔用到、很少用到或认为有用却不知道如何应用。这反映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但很多学生认为实践教学对理论教学有很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使学生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间的比例问题,虽有29.0%的教师认为比较合理,但一半以上的教师认为不太合理,应加大实践课的比例。同时有94.7%的机构社工认为高校应该加强社工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可见对于社会工作这门应用性比较强的学科,它目前的教学课程安排还存在比较大的问题,应进一步改善。

(三)项目设计大赛方面项目设计大赛是武汉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当前社会工作的发展,同时在了解学生和社会需求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一种有效的将社会工作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效整合的方法。这是一次勇敢有益的尝试,经过几年的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为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提供了一种模式参考。在问到“您是否支持项目设计大赛”时,66.7%的学生、86.7%的教师和89.5%的机构社工表示非常支持或比较支持,说明武理工的社工项目设计大赛的认同度和支持度比较高。通过对项目设计大赛的了解与是否支持的显著性检验分析(表5),可以发现,P=0.001,小于0.05,说明对项目设计大赛的了解与否和对项目设计大赛的支持程度之间存在有显著性相关,对项目设计大赛很了解或了解一些的同学都很支持项目设计大赛。这是因为该项目设计大赛在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效整合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81.1%的学生和67.7%的教师认为开展社会工作项目设计大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深专业兴趣,对专业学习有一定帮助,有7.5%的学生和29.0%的教师认为大赛形式丰富,能充分调动学生热情,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深化有较大帮助,同时有75%的社工认为高校学生在学校的社会工作项目设计大赛中设计的项目对其所在的机构的工作有帮助。可见不论是学生、教师还是机构社工都十分认可项目设计大赛对学生专业学习的帮助,它使学生较好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其学以致用,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社会工作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主要存在两个重要问题,即“重实践、轻理论”和“重书本、轻操作”。这些反馈让教育者看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整合优化的迫切性和必要性。要使社会工作专业中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形成良好的协调互动关系,就必须构造一种专业的教学模式:用社会工作理论指导社会工作实践,并将书本上的社会工作实务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解决中去。鉴于此,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要加强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意识

中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而本土化理论的欠缺则是制约社会工作专业和专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对此,应该逐渐加强社会工作专业理论教学,建立社会工作专业教学的理论体系。简单的说,社会工作理论体系包括两部分:“为社会工作的理论”(theoryforsocialwork)和“社会工作理论”(theoryofsocialwork)。所谓“为社会工作的理论”,就是理论中用来对人与社会的本质、人的行为与社会运行的规则和机制进行解释的那部分内容;所谓“社会工作理论”则是理论中用来对社会工作实践本身的性质、目的、过程、方法进行说明的那部分内容。它们是社会工作研究和实务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建立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操作平台

1.加强教师专业培训和实践经验。首先教师要从观念上提高社会工作实践在社会工作教育中的重要性;其次,行动上切实走上社会工作相关实践岗位;再次,聘请一线工作者作为实践课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