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学科素养与课堂教学

学科素养与课堂教学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04 09:45:1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学科素养与课堂教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学科素养与课堂教学

第1篇

论文摘要:在中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挖掘课堂教学中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努力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优化课堂教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目前在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教育中,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教育极其薄弱,尤期是人文素质的缺失更加严重。作为开展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教育主要载体之一的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极其重要。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转变教育观念,加强教育认识,确立以学生学为主、教师导为辅的教学观;改变教学方法,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挖掘课堂教学中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努力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可以适当选用对话教育、小组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

一、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传输人文知识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中最基本的内容和层次。中学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语文教材既是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范本,又是了解和吸取中外社会、政治、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教材。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实际,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相关的人文知识和信息,指导学生去了解、认识、思考、联想,从而学习和借鉴。比如教材中的诗、词、文、赋、小说、戏曲等中国古典文学中蕴含着传统的审美文化,道德、风俗、礼仪文化、建筑、音乐、工艺文化等,内容十分广泛。教学中,教师对这些内容稍加点化,让学生从中接触到传统文化,了解其丰富和悠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认识其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教材中那些包含着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品质的优秀篇章,更值得启发学生去思考,引导他们从中感悟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等;思考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及其规律;体悟认识大自然和客观物质世界的奥妙,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初步的与人、社会和世界发展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要发掘和利用教材中弘扬的科学而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理想,纠正学生思想言行上存在的不良倾向和模糊认识,从而使科学的知识,科学的理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愫、行为规范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逐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语文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它不仅容纳了传统民族文化和当代民族文化的精华,而且张扬着华夏民族五千年之所以生生不息、日益兴旺发达的民族传统和人文精神,通过课堂学习,对那些最可宝贵的精神品格,我们不但要继承,还要发扬光大。语文教材中还为我们树立了大量的人格榜样,如南宋爱国英雄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表现的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怀和高尚人格;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私奉献精神;还有表现中国劳动妇女勤劳、质朴、善良、勇敢、坚强的花木兰、江竹筠、刘胡兰等女英雄形象,教材中随处可见,举不胜举。他们惊天动地的事迹,光照人间,为我们后人树立了做人的楷模。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心发掘这些人物形象中蕴含的精神内涵,精心地选择、组织好课堂教学,使学生的灵魂得到震撼和陶冶,从而使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人文精神自然地体现在教学课堂中,使学生自觉地接受人文素质的培养。

二、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素质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根据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发展的现实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教育规律与终身发展的需要,科学教育必须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科学素质的教育是通过掌握自然规律、促进物质财富增长,向学生传授自然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研究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着重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因此,以学生发展和培养理性社会为理念的现代教育,需要把培养年轻一代的科学素养放在首要地位,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科学素质的培养要着眼于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体现科学本质,突出科学探究,反映当代科学成果。科学课堂教学在中学教育中处于中心地位,理所当然地成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主战场。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对人类生活和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科学技术在经济、国防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和突出,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这使得科学素质的培养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加强。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新课标要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的基础是探究,没有探究,就不可能有创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多年如一日地探究着仅有几万分之一的雄性不良水稻,最后终于创造出杂交水稻,解决了人类的温饱问题。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为了人类的光明,同样经历了无数次的探究、失败、再探究,终于发明了电灯。科学探究是新课标的灵魂,被列为科学课程内容标准的第一个主题。科学探究能力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是在学生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加和实践,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在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应注意通过各种教学资源,以保证活动的落实,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科技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让学生乐于参与又得到收获,让学生感到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在课堂上适时抓住学生的求知欲来开展科技活动,学生自主探究,解决疑惑,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使学生在不断的活动中,学会科学探究,在探究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三、实施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

在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推动下,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要落实到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上,做到面向全体,全面发展,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而面向全体学生不是一刀切地面向全体,要面向有差异的个体,做到因材施教;全面发展,不是各方面均衡发展,而是从有差异的个体出发,求得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我们在教学中应当使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有所进步,有所提高。优化教学过程,实施素质教育,特别是作为基础性和工具性中小学学科,它决定了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所起着重要的作用,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因此,我们在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中,重点以优化教学目标,控制课堂结构,优化教学方法,改变并优化教学手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更加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落实素质教育成果,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教育。

总而言之,当今的素质教育主要分为科学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有专家指出,科学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告诉人们如何把一件事做好,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则在告诉人们这件事该不该做。现阶段在我们的初中阶段的教学中,科学素质教育已达到学科分类比较细致、学科的教学体系比较系统化、阶段教学目标和任务比较明确的程度,各学校在实施科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分歧较小。而人文素质教育则因为缺乏相应的序列性,人文学科的分工不明确,而没有在各学科教学中受到应有的重视。课堂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是指学生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通过对人类优秀文化吸纳、受人类优秀文化熏陶、不断积累而成并在听、说、读、写等经常性的实践活动及实际生活中的言、行、人际交往等社会活动中反映出来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的综合体现。在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更需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良好个性的养成,既教育学生学会做事,又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使学生在整体素质的提高中,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表现出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更进一步的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这才是真正理想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让素质教育植根于学科课堂教学之中》

第2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

引言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的课程,通过课堂教学的改革,以小见大,有助于探索真正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道路,但是这需要教师精心的准备和策划。但由于在现阶段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当中,教师经常会出现学习目标与教学目标相混、将小组讨论直接等同于合作学习,甚至对学生进行全程“放手”管理,认为此举能够有效提升教学的民主性等众多教学误区,因此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以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基于此,本文将围绕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进行简要分析研究。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特征

核心素养是对一个社会性的人最全面的概括,是指一个人未来能独自面对生活拥有的解决问题的所有能力。主要包括学科素养和人文情怀,自主发展和自我约束,社会关注度与社会实践三大方面。

(一)学科素养和人文情怀。学科素养自然是指语文数学英语等各门学科的掌握程度,是知识普及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教育界最为关注的环节,深化教育改革,必须使学生真正的从自然科学的学习中领悟到格物致知的理性思维和严谨踏实的学术精神,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在探究中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人文情怀是我国教育现状最薄弱的一面,包括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继承与发展,学生个人的道德素质和家庭教养以及学生的审美态度与情趣。

(二)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现阶段教育中出现的最头疼的问题就是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欲望,在知识授予中处于被动状态。加上独生子女的社会环境,来自家庭对于学生的管束相对较少,自制力的培养应当从小事做起,教师必须负起责任。同时,学生的认知、经历有限,难以形成对事物完整准确的认识,对自身的定位也会欠妥当,容易出现眼高手低,懒惰自私,很难对自己的人生尽心规划,细心筹谋,需要他人从旁引导。

(三)社会关注度与社会实践。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此观点脱离了人与社会的密切联系,被现代社会淘汰掉的观点,但现实中还大量的存在。学生应当“家事、国事、事事关心”,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从实践中汲取经验与教训,培养社会责任感与成就感。

二、培养核心素养的关键

培养核心素养的关键是对初中生的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的形成有效的塑造。具体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策略:

(一)课程的调整与合并。一方面,简略课本中一些单调乏味、空洞的教条化内容,开发一些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引例鲜活生动的课题,赋予课本崭新的生命力。以兴趣为引导,使学生用单纯的信念去学习知识,而不是简单偏颇于学生的成绩。另一方面,加强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教育,从国学中汲取仁义礼智信等美好的品德与修养。

(二)教师和家长的协调与沟通。初中的孩子正处于叛逆期,心理敏感脆弱,需要来自各方面的关怀和疏导,尤其是家长和教师,必须做好协调工作,相互配合,与学生积极交流,关注其情感变化,理解宽容其过失,教师要尊重学生,以平等的心态沟通,如此才能达到切实的教育效果。

(三)社会各界的人文关怀。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全社会要重视人才的个人修养和品德,加大对道德败坏,屡教不改的青少年的处罚力度。

三、现阶段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和问题

(一)教学与学习目标相混。学习目标与教学目标本身并不相同,在历史与社会教学当中,教师容易误将二者等同对待,直接从教学大纲或是教辅书中照搬其设置的课堂教学目标,导致预设目标往往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相符,虽然制定出了具w明确的教学目标,但这仅仅是建立在其想要达到良好教学效果基础之上制定而成的目标,并非真正立足于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学习需要,因此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行为并未发生明显变化,其依旧未能够通过学习历史与社会形成较好的核心素养。

(二)视小组讨论为合作学习。为了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在当前的历史与社会教学当中,教师通常会选择使用小组讨论等方式,但小组讨论并不等同于合作学习。教师在如何对学生进行分组、对学生小组讨论管理等方面均明显表现不足,许多教师为了能够方便对学生进行统一管理,往往直接让学生与其前后左右的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而小组内学生的学习水平与认知能力则常常千差万别,同时教师并未重视对学生在小组内的角色划分,因此经常导致只有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小组讨论的情况,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只是在小学讨论当中全程充当倾听者的角色,并未能够真正参与到小组讨论当中,因此也很难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与自主学习能力。

(三)过度重视课堂活跃度。在核心素养当中要求学生需要具备活跃的思维和良好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因此在实际的历史与社会教学当中,为了能够培养学生在该方面的能力,教师常常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用于活跃课堂气氛,比如说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按照顺序依次发言,在看其活跃了课堂气氛之下,学生并未对讨论内容有着明确的认知,很多情况下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只是各说各话,并不懂得如何在讨论过程中吸收他人的论点论据;而教师对于讨论时间也未能进行合理把控,学生未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问题的深化讨论,此种低质量的课堂氛围并不能够有效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出其创新能力。

(四)教学内容受教材局限。历史与社会想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并具备相对较高的知识技能水平,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并有意识地丰富和创新教学内容,在将其与学生实际生活进行紧密联系的基础之上,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但事实上,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是老老实实完全按照教材内容进行讲解教学,就是过于重视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结构体系,因此常常会在教学中加入大量的单科课程知识,在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尤其是受到升学考试等影响,在历史与社会教学当中,教师则更加倾向于将重点教学内容放置在帮助学生尽可能掌握最多的知识技、能方面,对于其创新意识、发散思维、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则稍显欠缺。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与社会教学策略

(一)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如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习惯,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良好的工作作风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合作探究学习可以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使他们在与人交流中得到智慧和启发。以搜集相关学习资料为例,譬如说在八下《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的教学之前,教师可以通过要求学生借助互联网或是图书文献等搜集有关秦始皇建立大秦帝国方面的文字、图片、影音视频等各项相关资料。但为了避免学生只是简单地搜集资料,而未能对其进行细致浏览和深入分析,教师需要按照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与认知水平等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并要求每一个学习小组就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的某一方面,如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文化方面、军事方面等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并进行筛选、分类,鼓励学生在小组之内进行任务分工,选出组长、记录员等,总结出秦始皇为何要统一的原因、具体的统一过程以及统一表现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在经过小组内部的整合之后再在教学课堂上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分享,由此可以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能够基本掌握相关教学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当中形成良好的合作能力。而学生在积极提出自己看法与见解的同时也是激发其创造思维与创新能力的过程。

(二)知行合一。基于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程综合性强,联系广泛的特点,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比如,学校组织游携手、徒步毅行的活动,教师随行可以讲解的时间、原因、艰难不易及在历史上发挥的重要作用的,学生经过此次行走,一定获益匪浅。实践活动的增多不是徒劳的,会使知行合一的思想扎根在学生的脑海中,使得他们拥有坚毅的性格和良好的行动力。

(三)重视活跃学生的思维。教师需要在有意识地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的同时重视活跃学生的思维,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发散型思维,进而有效培养学生形成核心素养。以综合复习《八下历史人物》为例,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通过设计评选“全球十大人物”的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让学生推选本小组的“十大人物”,并在纸上写出推选人物的具体成就,在全班进行分享。在分享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并鼓励学生在小组当中对人物做出的贡献与成就、发挥出的作用等进行简要概况。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杰出人物身上具有哪些高贵品格,对你又有何启示,学生自己应当通过何种方式向优秀人物学习靠拢,在层层的深入和反思之下,使得学生能够不断激发和活跃自身思维,在建立一种家国情怀之下运用自身的创新思维完成课程内容学习。

(四)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一定要重视创新和互动,令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讲故事,辩论赛等多种形式教学,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获得收集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比如教师可鼓励学生进行实地探访活动,与战争中幸存的老人交流,最终以书面形式上交感想,体会战争带给人民的影响,从而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

古今中外,历史不是孤立的,都有相通之处。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推演历史,将历史,地理与社会问题结合起来,互相贯通。例如从古代的历史中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如何指导当今社会的发展,古代各国文化的交流发展与当今中西思想的交融,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对如今网络文化的影响。

学生的知识面往往有限,教师要鼓励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开阔眼界,锻炼文笔,进行课前演讲,使学生摒弃懦弱无为的思想,敢说,敢质疑,敢于承担。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使其未来更好地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结束语

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重点是在教学中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多方位人才,更好的适应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个人的力量是单薄,汇聚的力量是强大的,它一定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幅度提高,教学效果显著改善,成为教育改革中的一大助力。

【参考文献】

第3篇

代礼仪

安徽省霍山县下符桥镇地税希望小学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在转变教师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小学英语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的英语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在形成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推及到核心素养方面,即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英语灵动课堂核心素养

所谓的灵动课堂早在《说文解字》中就已有解释,灵动主要是是指有灵气,灵活。推及到课堂教学之中,则指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能够灵活地运用教材、教学方式、教学方式等,打破传统的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灵活多变且极具吸引力的课堂中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获得有价值的基础知识。灵动课堂从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新课改的要求,同时,新课改还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所谓的英语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等。在本文中,主要立足小学英语灵动课堂的构建来谈一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

一、运用情境,培养语言能力

在传统的小学英语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一般会按照教材内容向学生讲述语音、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学生在知识灌输中是难以有效掌握英语该门语言的。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其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语言、学会运用语言。而沟通语言与教材的一大有利工具则是情境。由此教师在组织英语教学的时候,可以创设生动有趣的交际情境,并将所要讲述的知识纳入到该情境之中,如此学生可以为情境所吸引,自主地走进情境、理解情境,在情境中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我在组织有关happy birthday这一内容教学的时候,会直接创设两个情境:一是庆祝生日,一是商场购物,为学生提供背景:陈杰要过生日了,为了庆祝她的生日,同学们一起来到超市购买礼物和食材。

我会在购物情境中为学生呈现商店、商品名称的单词,如此学生可以结合已学到的知识和生活常识自主地选择所要购买的商品,并进行购物交流。如此,在生动直观的情境中,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基础的语言知识,还可以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来进行对话交流,与此同时,在购物过程中还能锻炼学生的购物意识和合理消费意识,将德育渗透其中,以此实现语言能力和价值观的培养。

二、手段多样,培养思维品质

纵观我们所使用的小学英语教材,我们可以发现每一单元或每一话题中都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这就需要广大的英语教师善于深挖教材中所蕴含的知识性、思想性的内容,并采取多样化的手段将其呈现在学生面前,以此借助人文内容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其思维具有批判性和独创性。

比如,在教学生angry这一单词的时候,除了将其“生气”的内涵呈现在学生面前之外,还会引导学生思考几个问题:平常自己与小伙伴或父母生气的时候,会怎么做呢?自己这样做之后对自身或者他人有什么影响呢?有的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就自己亲历的一件小事畅所欲言,不少学生在说完自己的经历之后都说当时生气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很幼稚,而且很不应该,生气的时候不经意间做出的一个动作或者说出的一句话是很伤人的,对此不少学生说以后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首先要学会冷静,不能随随便便生气,要理性对事情进行理性的思考。如此,由单词的讲解延伸到生活小事,学生可以在理性地分析生活小事中发展其自身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方法灵活,培养文化品格

英语从其本质上来看,它属于一门语言学科,语言是与文化有着密切联系的,倘若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只是将语言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忽视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因素,学生是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进行灵活沟通的,缺乏文化因素的参与其实也是当前跨文化交际失误频仍的一大原因,也是造成学生不愿意开口说英语的一大原因。对此,教师需要在小学英语教学活动开展中,采取多样化的方法向学生呈现英语文化内容,使其充分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为其文化品格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讲诸如Excuse me、Thank you等日常礼仪用语的时候,会直接理解对比方法来引导学生自主地对比中西方的日常礼仪用语的用法,就Thank you而言,谢谢几乎成为西方国家的口头禅,无论是对何人都会报以感谢,而在我国一般情况下,关系比较亲近的人是很少使用谢谢的,如果使用,则会显得很陌生,两者的距离会拉远。如此,在中西方文化对比下,学生可以清楚地知道在不同的交际环境下,要选择不同交际用语,以此为其跨文化交际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适性学习,培养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指主动学习、积极调适、自我提升的意识、品质和潜能,对实现英语学习目标和终身学习至关重要,其中适性学习最为关键。比如,在英语的学习中,对单词记忆很枯燥,另外,英语是需要学生积累的,这样才能慢慢地掌握学习英语的方法。所以这就需要学生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比如,小组合作学习,组员之间互相配合来记忆单词这个方法是最适用的。特别是学生都是刚刚接触英语,对单词和句子都不太熟悉,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记忆单词的方法,我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配合听写,用这种方法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听写时分享记忆单词的窍门。有一位学生就分享了自己的方法,他说:“我在学习单词family时,经过观察,我发现family这个单词居然是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这句英语前字母的拼写。发现这一点后,family这个单词很快就记住了,并且记得特别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互相配合,互相帮助,让英语学习变成了愉快的事情,从而也进一步丰富英语知识和技能。

总之,在小学英语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需要灵活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手段等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其自身的素养也得以提升,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晓玲.刍议小学英语教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学子(理论版),2016(09).

[2]楼赛丽.聚焦小学英语教育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J].校园英语,2017(13).

[3]鲁子问.小学英语游戏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11.

第4篇

【关键词】体育教师;职业素养;课堂教学

一、前言

体育教师担任着“人类灵魂工程师”和“青年健美设计师”的双重使命,因为体育课除了让学生学习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同时能够起到愉悦身心的作用,也培养学生积极进取、不怕吃苦、不畏艰险的精神。一个好的体育教师不仅要拥有扎实全面的专业知识,进行教学所必备的基本能力外还要拥有广博的文化素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和丰富的教育理论,这都是体育教师职业素养的组成部分。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也是目前社会现状对每一位体育教师提出的客观要求,体育教师由于教育教学工作的特殊性和教学环境的不同,其职业素养的构成部分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会产生不同方面的影响。

二、教师的职业素养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1.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是对体育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作为体育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这些也是作为体育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品质。教师对工作的热爱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的热爱,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学生,由于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性格特点各不相同,体育教师要认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对待学生要做到一视同仁,又要个别对待和悔人不倦,当然,所要付出的劳动量也是相当大的,但是对于一个热爱自己的职业,对学生有强烈责任感的体育教师也是不会惧怕这些的。

2.体育教师的职业技能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体育教师的职业技能主要包括知识素质和能力素养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体育课教师只有将这两方面充分发挥,才能体现出教师的风采和体育课的精彩。

(1)知识素质

体育教师在精通自己所授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以学而不厌、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用创造精神去探索体育教学规律,同时还要学习专业知识以外的其他学科知识,做一名知识渊博,内涵丰富的体育教师。

(2)能力素养

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不但要拥有安排体育教学、组织举办各种体育竞赛和日常体育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还要拥有挖掘教材本身的魅力和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的能力,以激发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奠定坚实的基础。

3.体育教师的职业行为和职业作风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体育教师要以健壮的体格、优美的姿势和蓬勃的精神面貌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以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生动优美直观规范的示范动作作为学生参加锻炼的动力,以形象生动富有逻辑性与感染力的语言作为提高学生掌握动作和增加学生兴趣的兴奋剂。这些是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对体育教师的职业行为及作风给予了“美”的要求。另外,体育教师的职业行为和职业作风也反映了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所体现的态度和行为。体育教师的职业作风与行为要求其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了解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要因人而异的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目的。

三、研究结果分析及建议

通过对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的分析,了解了有关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与课堂教学之间的特殊关系,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直接影响到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要提高教师职业素养也是提高教学质量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对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方面还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培养。

一要加强教师与外界的交流。学校要重视学校体育的发展,积极组织体育教师参加各种教研、教学活动。对中、青年教师,学校要创造条件,鼓励他们进一步深造,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开拓体育教师的视野,扩大丰富他们的知识面;二要树立职业理想。认清体育发展的趋势,跟上体育教育发展的步伐,确立“终身学习、终身体育”的观念,以便更好的运用到教学领域方面;三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它是构成教师专业的核心要素。体育教师应加强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更好的驾驭课堂;四要加强体育教师的安全意识教育。体育教师应高度重视体育的安全教育,特别是进行器械体育课时,学校也必须有一定的安全措施,确保教学的安全;五要提高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将现代化教学手段恰当运用到体育教学过程中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弥补传统体育教学方式中的不足和缺陷,起到提高教学质量和节省教学课时的双重效果。

体育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不可能是先天具备的,而是在从事教育事业的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起来的。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学校体育在教育事业中越来越受重视,提高体育教师的职业素质,对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体育学科发展和体育活动的开展,体育精神的传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现在每一个体育教育工作者都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培养出更多的体育人才,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和挑战。

【参考文献】

[1]张士才.教师职业道德的构建[J].辽宁体育科技大学,2006(6)

[2]陆培长.体育课教学效果探讨[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3]屈世琼.论高校体育教学对体育教师素质要求[J].重庆交通大学,2006(4)

第5篇

在当前教学改革的新形势和大背景下,基于化学科目“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的高中课堂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等待解决,今天我就以本人课堂教学中所经历的一些切身、具体的上课实例谈谈如何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更好得落实“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

浅谈如下3个方面:

1.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课堂教学中针对课本上的重难点知识训练学生分组合作、交流研讨、归纳总结的能力以便加强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例如:在学氧化硫化学性质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分4组交流、研讨、实验二氧化硫的酸性氧化物、还原性、漂白性和氧化性四大性质,根据具体的实验现象归纳总结二氧化硫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如果此时还是以教师为主体,不让学生主动分析思考讨论,只是让学生被动接受理论知识而不加以思考讨论实验,则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创设崭新的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例如:在讲到利用乙烯、苯乙烯等单体使用加聚反应制备聚乙烯、聚苯乙烯等合成塑料时,可以给学生补充:虽然这些新型有机合成材料给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但是同时也要知道这些塑料制品难以降解,很容易造成“白色污染”,给环境带来危害等。由此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加聚、缩聚等聚合反应的规律,而且也很好得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终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3.努力开展合作学习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创新精神。

第6篇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评价建议中强调地理学习评价“应注重评价目标全面性、评价手段多样性、实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把评价过程变成教育过程”,“为学生的成功学习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评价建议中则强调“在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中要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地理学习评价应发挥其激励与发展功能,使学生从评价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并给予必要、及时、适当的鼓励性评价和指导性评价”。

目前地理教师的评价素养亟待提高,地理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仍然是研究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如导语设计、问题设计、活动设计、板书设计等,缺乏有意识地对课堂学习整个过程的评价方案设计,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过程信息的收集、即时反馈与策略调整的预案设计,往往使评价游离于教学与学习过程之外。因此,课堂学习评价是一个教师和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实践领域,也是一个充满问题和挑战的专业领域。说它熟悉,是因为它每天都在自发发生着;说它陌生、具有挑战,是因为它需要完备的专业技术,即将课标解读为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评价目标,设计评价工具,观察学生学习,分析解释评价信息,给予学生反馈,鼓励学生自我评价等。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而促进发展的评价是素质教育本身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课堂学习评价是教师日常教育教学活动重要组织部分,从实践经验来看,主要是通过课堂学习评价而非外部考试,才能及时诊断并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但在评价、教学与学习一体化的实践中,这种课堂情境中的学习评价远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目前存在两个极端,一是课堂学习评价被狭化为教师在课堂的口头评价,而且过于空泛廉价,缺少有针对性的具体评判与指导反馈;二是课堂学习评价等同于单元或阶段检测,成为选拔性考试的附庸,极大弱化了考试诊断与发展功能,甚至异化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障碍与阻力,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即时诊断的关联度明显缺乏,无法提供及时有效的课堂教学和学习决策所需的信息。

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来看,学生评价目前正由主要服务于社会选拔与控制的状态,逐渐回归于在教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发展,也就是由“关于学习”的评价转变为“为了学习”和“作为学习”的评价。为此,地理教师需要借鉴设计性研究理念,把课堂学习评价变成设计科学;借助数字技术,把课堂学习评价变成实时的数据收集、处理与反馈;将精神分析与标准化测验结合,并将皮亚杰的临床访谈法改造为课堂观察谈话法,将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转化为支架式交互性评价工具设计方案,将杜威的做中学、罗杰斯的人本思想转化为作为学习的学生自评与互评过程;从关注教师的“教”及其评价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及其评价,特别是将课堂评价焦点聚集到课堂情境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的诊断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从而逐步形成系列化、可操作的地理学科课堂学习校本评价工具及其嵌入技术策略,特别是课堂学习评价嵌入技术,包括评价标准确定,评价工具设计,嵌入形式、时机,评价与教、学交互性机制,再嵌入选择等,使课堂学习评价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保证课标、教导、学习、评价四者的切合性与融合性,构建良好的课堂学习生态,形成课标、教、学、评四位一体的整合型课堂教学方式。

郑云清,地理理学学士、教育学硕士,福建省特级教师、首届地理名师,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福建省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福建省教育改革试点工作专家咨询指导组成员,福建省教研室主任、教研员。自1987年8月从教以来,在福州一中工作近20年,曾任校长助理。2007年2月调入福建省教研室工作。主持过国家级、省级课题5项,参与主编十几册《新课程教学设计与评析丛书》,有几十篇教育教研论文在《地理教学》、《地理教育》、《中学地理教学参考》、《福建教育》、《新教师》等刊物公开发表。

第7篇

【关键词】财经类高校;大学语文;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教育与大学语文课看起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但是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在信息时代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大学语文课堂引进媒介素养教育的原因在于:伴随着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介的勃兴,媒介已经成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无处不在的媒介文化正深刻影响着学生的人文素养,但学生却缺乏对媒介的基本认知,缺乏对媒介信息的辨别能力,即媒介素养,导致了泛滥的媒介信息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与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主旨的大学语文教学相背离。将媒介素养教育引人大学语文课堂,目的就是通过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使学生正确看待媒介文化,获取好的媒介信息,质疑媒介的不良信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学科的教学是开放的,将媒介素养教育引入语文课堂教学将为大学语文的教学提供新的思维。

一、媒介素养教育产生的背景及其在信息社会的意义

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英国。当时,广播、电影正势不可挡地闯人人们的生活,英国学者发现大众媒体带来的流行文化和新兴价值观几乎无处不在,其中相当一部分有悖于传统文化和正统观念,于是媒体被认为是传播“文化病毒”的根源。他们认为媒体破坏了文化原有的高雅性和本真性,文化一经媒体传播,就会出现低俗枝蔓。因此,一些英国学者大力倡导媒介素养教育,希望以此教育学生“认清并抵制”大众媒体的消极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众文化迅速崛起,文化开始走出象牙塔,学者们也开始注意到媒体并非一无是处,它能给人们提供丰富的文化享受和多元思考,这些作用不能一概而论。于是,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许多学者提出媒体是个复杂的系统组合体,需要批判地分析。此时,媒介素养教育已得到进一步发展,学者们开始把目光聚焦在传媒语言所构架的拟态与真实世界之间的关系和差别上,希望通过教育能使学生正确认识媒体的力量,了解媒体的传播特性,并由此探讨媒体与经济、社会、政治之间的联系。

媒介素养的概念是指人们面对媒体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舒〕它是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是人们传统素质(听、说、读、写)能力的延伸。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培养学习者正确理解并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培养学习者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公众健康的媒介评判能力,通过教育约束指导公众正确认识、理解媒介内容,并积极合理地运用大众媒介及其信息和文化资源。它被誉为“信息社会的公民基本素质”。

在信息社会中,媒介像一双巨大的看不见的手,时时刻刻暗示着、拨弄着,或者控制着我们的日常生活—精神与意义上的日常生活。助f1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则认为,媒介把传播和文化凝聚成一个动力学过程,将每个人裹挟其中。大学生是媒介的深度使用者和重度关注者,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最新的网民数字中,18岁至24岁者所占的比例最高,达到36.8%,而这正是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厂4他们此时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成型、成熟阶段,面对着种类繁多的媒介通过各种语言传播的各式各样负载着特定文化的信息。不可否认,由媒介所营造的社会文化在青年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而此时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将对青年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人文精神的养成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财经类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及其与媒介素养的关系

著名学者钱理群教授说:语言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怎么做人的问题。学习语文的真正意义就是要为每个人构筑一个精神家园,让人们在这里学会对人类普遍价值、对真善美的认同;培养出人的良知和正义感,也就是培养出真正的人文精神。大学语文是建立在学生中学阶段已经具备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基础之上的崭新课程,是对学生人文修养和表达能力的全面提升。如果说中学语文关注的是基础的、技能的层面,那么,大学语文关注的则是由此延伸之后的文化的、精神层面。吠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应该是以传授人类文化成果,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为己任。财经类高校由于是非综合性大学,学生大部分从事经济学科的专业学习,要想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必须认识到大学语文课程在高级人才文化素质培养中的综合性价值。

媒介素养是信息时代中的一个全新的素质概念,本身就是语言技能的一部分,任何一种媒介都是运用语言来表达意义的,只不过形式各异。将媒介素养教育引人大学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语言意识是读者对媒介语言所传达的思想意识和文化取向的分析能力和评论能力。媒介的使用者应该识别语言形式背后的思想意识,深刻理解媒介信息的内容、意义等,这都需要调动读者的背景文化知识、认知能力、批判思维等,这些都是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语文作为语文科的教学,也应该重视对语言能力的高层次—语言意识的培养。另外,媒介信息之中往往蕴涵着经济的变动。财经类高校学生必须学会从媒介信息中提取到影响经济发展的信息,敏锐地发现媒介信息可能带来的经济价值,这就需要把握媒介语言背后的意义。只有拥有必要的媒介素养和足够的语文知识才能抓住信息实质,既能促进财经专业学习,又能提高综合文化素质。

此外,媒介素养教育符合财经类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目前在大多数高校已经达成共识,那就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学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切人口,因为文学有润物之功,与别的人文读本比较,文学作品更感性,更易被接受,更能起到教化的功能。大学语文教育应侧重在文学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而当前,大众传媒以无所不在的方式覆盖和左右着人们的生活,也深刻影响着文学,表现为媒介新文体的出现拓宽了文学的内涵和视野;改变了学生的阅读习惯,削减了经典文本的影响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写作素材等方面。这些都是大学语文课堂上不可回避的东西。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注意到不仅仅用经典作品陶冶学生,更注重用身边发生的诸如网络文学、手机文学等指导学生阅读,这就提出了在增加媒介文学阅读的同时提高媒介素养的问题,否则学生只是对媒介内容采取“拿来主义”,缺乏辨别媒介信息的能力,结果只能是得不偿失。

三、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的可行性及方法分析

第8篇

一、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儿童的学习,大多必须以生活体验为基础,我们应该把学生从封闭的小学课堂走向开放的社会大课堂。所以生活化的教材必须对应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把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在真正意义上保证学生的全面、综合的发展。如:教学《菜园里》一课时,先组织学生开展蔬菜展示。让学生自己从家里带蔬菜到学校的教室展示,教室的四周摆着许多新鲜蔬菜,有白菜、卷心菜,有萝卜,辣椒,茄子,南瓜,黄瓜,还有豆角。直接将课堂“菜园化”,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景,让学生走入相关认知的园地。欢乐的氛围充满了课堂,也激活了课堂。老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己亲身体会看看、闻闻、摸摸,非常快地记住了所教学的蔬菜的名字,同时也了解了每种蔬菜的各自的特点。交流中,有的学生已经能把自己的所学习到的知识顺利地表达出来:“在刚刚的接触中,摸了一下菜豆,我发现菜豆又长又细,像小姑娘的辫子。”“我知道了马铃薯圆圆的,像个鸡蛋。”“我知道了黄瓜的颜色有黄的,也有绿色的。”……通过这样开放性的课堂教学,让学生知道了语文知识就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也体现了“教育即生活”的教育境界。在这里,把枯燥的教学融入生活中,教育不再是未来生活的储备,而是儿童现实生活的过程。

二、依据教材,指导学生朗读

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篇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作用。就像《丝绸之路》《白杨》《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等这些意境深远,含义深刻,言辞优美的课文,要让学生在解决字词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用正确的语调、语速,有感情地朗读,熟读课文,把握整组课文的感情基调。如教学《白杨》中“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要指导学生正确地停顿;二要指导学生读出重音。“多么坚强的白杨啊!多么有生命力的白杨啊!”教师要侧重从吐字发音、理解内容和技巧等方面给予指导。朗读时吐字发音要尽量做到正确、清楚、规范。理解内容的指导,教师首先要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意图、人物性格等,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也很重要,主要是对声音、停顿、快慢、语气、语调等的指导。

就课文的文体来说,课文中有小说、诗歌、散文、寓言、童话、说明文等。所以,在平时的阅读教学的时候,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按照不同的课文来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像朗读语言生动、精炼,表达感情充沛、真挚的《再见了,亲人》的时候,就要采取初读感知、研读理解、欣赏朗读,升华情感这三步走来进行朗读指导,通过朗读,让学生在欣赏课文的语言美、音乐美、思想美的基础上,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情感,升华感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地。

而朗读《太阳》这样的说明文,那就截然不同了。如果还照《桂林山水》那样的节奏、语调、语势、情感来读就欠妥。这种文体的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层次清楚。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读中发展思维和语言,就达到目的了。

三、尊重学生, 放飞学生心灵

21世纪的教育是关爱学生生命发展、弘扬学生灵性的教育。学生作为一种生长着的生命的存在,它需要教师从人文的高度对其的生命发展加以观照,课堂教学应当为学生创设放飞灵性翅膀的机会。也只有洋溢着人性之美的课堂,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价值取向。

如我在教学《春天》一文时,课前摘了一枝梨花来到教室,问学生:“梨花为什么开了?” 我的本意是希望学生回答:“春天来了,天气暖和了,所以桃花开了。”没有想到学生说的五花八门:有学生说:“梨花睡了一个冬天,现在打了个哈欠醒来了,梨花就开了。”有的学生说:“梨花听到我们在草地上跳舞、唱歌、嬉戏,它出来看看,也要来和我们玩玩,就开了”……我听了学生的回答正要评价时,一个学生突然问我:“老师,您来说说,梨花是为什么开呢?”顿时,我突发奇想:“为什么一定要说‘天气暖和了呢’,学生的亲身体验、感受难道不比这知识本身更重要吗?”所以我就顺着学生的思路说:“梨花呀,看到大家刚才的表现那么好,为我们庆祝来了,于是就开了!”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非常有个性化的。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努力为他们营造氛围、创设机会、提供舞台,既要尊重学生具有个人感彩的思想表达,又尊重学生对所学文本的独特感悟。这是最好的人文关怀。

这就是我们的“绿色课堂”,它因为关爱而精彩,当学生感到有一滴圣洁的露珠滴落在灵魂深处的时候,当他们被没膝的丰草所震撼的时候,当他们为蜻蜓的薄翼而感动的时候……凭借符号与语言、自然与生灵、真诚与热情播撒的种子,就已经在一颗幼小的生命里生根,发芽。我们也可以说,教育的目的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