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04 09:45:2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护理信息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2级中级护理专业(中职二年级)的班级2个,其中1202班的62人(男生2名)按照常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作为对照组,1203班的64人(男生3名)加用信息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作为观察组。两个班级的学生在年龄上无明显差异,医学基础课程成绩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教学方法
对照组班级学生采用常规多媒体演示的形式进行授课,即以课堂为中心,主要采用讲演法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内容寻找典型病例,然后教师利用自己的临床经验为学生进行病例分析。观察组班级在常规教学基础上加用信息化方式进行教学,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将本教研组精心准备的相关教学资料进行归纳整理,上传到学校网站。教师在上第一堂课时,告诉学生学校网站网址,并指导学生进行注册和浏览。同时,将学生分为10组,每组6~7名学生,选一名各方面能力均较强的担任组长。
(2)每讲述完一个内容都要求学生登陆学校网站的试题中心进行单元自测,然后组长将公认的难题进行汇总并及时反馈给教师,以便教师在合适的时间进行解答与释疑。
(3)每开始讲述一个疾病都先进行任务布置,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利用媒体、网络等资源搜集相关的病例资料,以组为单位将资料汇总融合成一个尽可能复杂的病例,在组内进行分析讨论,同时组长将该组的最终病例资料通过QQ、微信或Email传送给教师。教师先将各组的病历资料进行整合,然后以整合后的病例为蓝本,添加一定的剧情和某些意外情景,编写成简单的标准化病人剧本,在疾病内容讲述完之后,请组内另外的老师进行剧本演示,同时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在下次课前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以组为单位制定出最佳的处理方案。教师会在下次课上对学生的方案进行点评,并作出系统的总结。
1.2.2教学效果观察指标
分别以两个班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及教学结束后考核成绩作为观察指标。其中最终考核包含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两个部分,这两部分的考核均采用百分制,其中理论知识包括专业实务和实践能力,各占50%;操作中的常见护理技术操作能力占70%,应急思维处理能力占30%。
2结果与分析
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班级的教学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班级。观察组班级在常见护理技术操作能力得分与对照组班级无明显差异(P>0.05),在专业实务考核上有一定差异(P<0.05),但实践能力及应急能力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班级学生(P<0.00)。
3讨论
常规的儿科护理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充当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学生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是被动的接收者和灌输对象,其学习质量主要取决于教师教学的优劣。大多数学生常常只会将教师教的知识进行机械复制,然后在测试中学着应用,对知识的掌握空洞、片面。信息化教学则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则充当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学生在教师创建的情境、协作与对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对当前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具体、全面的认识,提高了学生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有助于临床思维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4结语
【关键词】移动护理,信息系统 ,设计,实践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随着电子设备的高速发展,高科技电子产品也走入了千家万户,轻巧灵便的特点使其备受瞩目和追捧。而医疗行业也是最早使用高科技的行业之一,HIS、PACS、LIS系统的建立就是很好的说明。HIS是一种应用于医院的一种管理系统软件,这个软件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方便医院对病人实施管理。其主要功能包括着:为病人建立个人档案,(档案内包括病人的缴费银行卡,病人的病历,病人的过敏药物等),自动完成划价和交费,费用即刻在电脑上详细显示出来,自动记录医嘱,记录药物的品种、使用方式和注意事项。这个系统十分的实用,但是移动终端的出现也最终会改良这种系统,这就是移动护理信息系统,这个系统与HIS系统基本相仿,也可以说是HIS系统下的一个新的应用,医护人员可以仅仅使用PDA或是平板电脑就可以完成HIS系统所具备的功能。
1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优点
1.1携带方便、使用简单
方便携带的平板电脑和PDA就可以记录病人的生命体征数据和医生的医嘱,不用医生拿着病历本进行记录再到电脑上进行导入,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1.2减少差错
移动护理信息系统依靠RPID技术即射频识别技术,让医护人员在进行日常护理工作时,通过对病人腕带上的扫描进行身份的识别,同时PDA上会出现病人的所用药物、药量、注意事项、过敏情况等,避免出现药物勿用、计量不准确等情况的出现,降低医疗事故发生的概率。同时在医护人员对病人进行身体检验检查时,PDA上一样会出现需要检验检查的项目和注意事项,同时做完检查项目之后,病人的生命体征数据将会自动川软LIS系统中,方便数据的处理和储存。
1.3系统使用简便,方便拓展
因移动护理信息系统使用的是无线网络,如果网点设置不够全面,增加AP网点的设置非常简单,同时维护工作也非常容易。
2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功能设计
2.1系统功能的设计和实现
(1)具备身份验证功能。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应当具备着身份验证功能,这个验证方式包括着病人验证模式和医护人员验证模式。医护人员的验证是实时验证验证,保障医护人员的身份准确性。
(2)具备病人信息实时储存实时更新的功能。病人的信息一旦在移动护理信息系统中登录,信息系统就需要对病人的各项信息进行实时的记录和更新。其中信息记录包括,病人的生命体征数据,病人的过敏病史,根据病人的生命体征所更新的忌服药物等。其中生命体征数据就是在医护人员使用PDA进行定期实施记录的,病人的每一次检验结果都会实时录入LIS系统,保障数据记录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提高医院医师的工作效率,降低出错的概率。同时对于病人的体检报告要进行严格的记录和对比,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序,方便医生进行分析。
(3)移动终端信息个人化功能。移动护理信息系统赋予每一个医护人员相关的权限,在系统中医护人员的个人信息和操作目的并不能让不相干的医护人员所了解,即每个医护人员的个人工作信息不能通过网络进行共享,实施工作信息保密功能。同时病人的个人信息需要进行保密,不外泄病人的病例病史和治疗方案。
(4)实现医嘱,药方的实施更新功能。医嘱分为药品、治疗、护理、手术、检查、检验、膳食、这些模块,方便病人进行查询,同时病人能够通过自己的系统与主治医生进行沟通和交流。
(5)记录功能。移动护理信息系统会对医护人员的操作进行记录,即医护人员在移动护理信息系统中接受任务,在完成操作之后要进行反馈。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及时接受病人的评价和反馈。这个功能主要是保障医护人员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质量。
2.2无线网络的设计
因医院的工作环境较为复杂,楼层科室较多,人员复杂,设备设施会出现干扰信号的情况,要想使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使用不受影响,就要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无线网络。无线AP的布置情况由三种方式:
走廊吊顶。这种方式布线施工简单,需要的AP数量在最少,成本最低。但是由于楼层科室干扰的因素可能出现接收死角,信号衰弱。
室内功分。在每一个病房中放置AP点。这种方式使每个病房均匀、稳定、无死角,不容易受到外界干扰。但是由于每个病房都放置AP点,使得布线复杂,投入成本高,维护成本高。
室内吊顶。因每个病房中放置AP点的成本较高,为了降低成本,可以选择在每三个病房中放置一个AP。这种方式信号强度较强但是有个别病房的信号会有所衰弱。
目的:探讨微信群平台在护理管理信息沟通中的作用。方法:建立科室微信群并运用到护理管理信息沟通中,利用微信群平台进行医院及科室相关信息的、工作细节的提醒、各种问题交流讨论、业务学习等。并将使用微信群平台前与使用微信群平台后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实施微信群管理后,护理人员信息知晓率、医生对护士工作满意率及患者满意度均较实施前上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医院感染率及患者投诉下降明显。结论:微信群平台的应用,不仅使信息的传递更加通畅和便捷,也能打破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壁垒,为护理管理信息沟通提供了另一种选择,有效补充了以往护理管理信息沟通手段的不足。
关键词
微信;信息沟通;护理管理
信息沟通广泛存在于组织的管理活动中,对管理者来说有效的沟通至关重要[1]。在病房工作中每天有大量的信息需要传递、落实,但由于病房工作的倒班制、有些信息要求的时限性及与其他科室联系的互动性,信息往往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传递与互通。为加强病房信息管理,我科于2014年3月起建立科室微信群,加强了护士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利于各种信息的传递,在科室护理管理信息沟通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科室为综合内科病房,病床45张。医护人员22人,其中医师6人,护理人员16人。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共收治1076人,其中2013年6至12月534人,2014年1至6月542人。
1.2方法
于2014年1月在科室要求护士建立微信,护士长选择对微信功能比较了解的护士进行管理,由护士长负责监督。在以往护理管理手段的基础上将微信群融入到护理管理信息沟通中,通过微信流的信息包括:院务会及护士长会议的重要内容、上级部门和其他部门临时需传达的事项、科室重要会议内容、科室内工作制度、职责或流程的变动、下一阶段的工作布置、各种工作细节的提醒和告诫、业务学习、各种问题的交流讨论、节假日的温馨祝福、生日祝福、患者的口头或书面表扬等等。
2评价标准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分别在实施前和实施后半年对护士信息知晓率、医生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患者住院满意度进行调查。医生满意度的内容包括责任制护理工作模式、护患沟通、健康教育、病情观察、专业技能、应急技能、医护沟通协作、总体护理质量等9项。该自行设计问卷由在护理领域工作超过10年,临床经验丰富的5名专家评定,其内容效度系数为0.825。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调查表中包括入院介绍、健康教育、基础护理、责任心、服务态度、总体评价等20项内容,每个条目的答题方式从非常满意、满意、尚可、不满意、很不满意5个等级;比较2013年6至12月与2014年1至6月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院内感染发生率。依据医院感染诊断原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执行。护将理不良事件分为10类42种情况,再分为一级、二级、三级3个级别,在3个级别中三级情况出现多:护士不认真执行查对制度、不严于职守,责任心不强,另外,护士由于年轻经验不足,对有些药物在不同途径的治疗目的和效果不了解,对发生的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判断和反应,出现一些不应发生的错误。
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结果
4.1通过联合科室微信群实施信息交流
6个月后,护理人员信息知晓率由60.8%上升至98.1%;护士工作满意度由85.7%上升至93.5%;医生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由87.3%上升至95.2%。
4.2护理质量达标前后对比
5讨论
5.1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减少投诉
护理管理是一个过程,是护士长让自己与护士共同实现既定的护理目标的活动过程,目标的确认及实现,需要科室成员之间的沟通[2]。以往信息的传递主要是通过会议、记录本、电话、短信等渠道实施,由于护士工作轮班制的特点,想把相关重要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给每一位护士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严重影响管理者与护士之间的及时沟通。沟通、再确认、再解决,中间环节过多,费时费力,往往导致了很多信息传达的延误。通过建立微信群信息后,信息送达及时准确,各种信息可以通过文字、图文、视频、图片、语音等多种形式发送,使护士更容易理解和准确接受信息的内容,而且护士可以通过微信群及时确认和做相应的讨论沟通,达到双向沟通的意义,有效减少了护理管理信息传递过程中不必要的环节和人力,保障了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连贯性,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从而减少投诉。通过微信群的应用和科内护士沟通的增加,护理团队合作精神、对患者病情的了解与沟通、应急能力等方面不断提高;通过微信群护士长既可及时向护士反映医疗方面的信息及需求,也可以及时得知护士对医生的建议及需求向医疗团队进行沟通协调,使护士与医生的合作更加顺畅和高效,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上升,同时减少了患者的投诉。
5.2减少医院感染
护理工作烦琐,事无巨细,护士时有遗忘琐事,难免会出现洗手依从性下降,护士长和全科护士在日常工作和检查中发现的各种问题和隐患、持续改进内容、科室内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制度的变动或护士提出的建议(或意见)等,及时通过微信群进行和提醒,提高护士的洗手执行力,降低医院感染例数、患者满意度明显优于应用前,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5.3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目前科室护理人力资源紧缺,护士上班工作量大,技术与服务要求高,精神高度紧张,思想压力大,易引起护士的消极倦怠心理,表现出思想不集中,工作缺乏热情,对待病人冷漠,与医生和病人缺乏交流而造成不良事件发生。想拿出大块时间学习是很困难的。护士长利用微信的特性,定期或不定期将业务学习内容、新动态、新知识等相关信息分期到微信群,让护士随时自行学习,有效节约时间和资源,也更让护士所接受和学习相关护理法规,了解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如自我护理的指导失误、疏忽大意、侵权行为、渎职护理文件等。了解病人和自己的权利,有据可依,有法可循。预防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应成为每一个护士自觉行为,护士应不断加强护理理论学习,善于观察分析和总结护理经验,消除护理不良事件的隐患,还可以遇到的护理难点,鼓励各位护士畅所欲言,广开思路,收集有效方法,逐步提升护士的专业内涵而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6结论
通过使用一年的微信平台沟通知识,护士责任心加强风险意识提高,不但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明显提高,而且减少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及减少医院感染的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罗娅,邹喜荣,王伟.护理记事本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08,7(1):55.
〔2〕廖惠莲.QQ群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5):103-104.
〔3〕钟春惠.QQ群与护理沟通交流本在护理单元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12,19(12):80-81.
关键词:妇产科护理;信息化管理;应用
1引言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医院对于护理模式也在不断整改与完善,逐渐使护理模式具有了更强科学性、合理性,但是其相关工作人员对于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是有待提升。信息化护理模式能够充分调动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使其明确自身工作职责,以有效提升护理质量。
2妇产科护理信息化管理系统重要性
2.1满足优质护理各项需求。现阶段人民对于身体健康方面有了足够重视,当然,对医院护理各方面需求也在不断增大,在医院妇产科工作中,其护理模式对于患者康复起到了重要作用[1]。为了顺应时展,良好满足医院妇产科优质护理服务各项需求,就要遵照“以患者为中心”服务原则,为了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护理服务,我国在医院护理模式中开展了信息化管理。在临床信息系统建立基础之上,将计算机技术合理运用在医嘱、电子三测单、配液、护理病历以及自动化办公等管理模式中,有效掌握患者各方面信息,对患者在康复过程中所出现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并加以解决,以有效提升护理质量,帮助患者快速恢复健康。2.2满足业务不断增长需求。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带动了医院发展,各地医院通过不断扩建规模来促进自身发展,与此同时,患者数量也在急剧增加,但是相关护理工作人员数量却不能有效满足业务增长需求。另外,护理人员在工作时,不仅仅要在妇科病患者病床前为其提供良好服务,还要对患者每日情况进行及时记录,其中包括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护理记录、病房出入次数、心理状态等信息。由此可见,在医院妇产科护理过程中实施信息化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减轻护理人员工作负担,使其不再拥有过多繁琐事务,提升护理质量。
3妇产科护理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
实现妇产科护理信息化管理,能够有效将护理人员工作任务及目标进行电子化处理,便于操作,便于校对,使护理人员能够拥有更多时间对患者身体各项指标予以观察,以提升工作效率。3.1执行电子医嘱签收制度。传统医嘱处理方式就是为每个病人建立病历夹,其夹子当中存放了入院记录、病程记录、用药记录以及医嘱等信息,护理人员在对其实施护理时,要随时翻阅病历夹才能对患者病况有明确了解,通过抄阅方式来了解患者医嘱信息。在实施电子医嘱制度后,医师下发电子医嘱,即刻就能到达护理工作站,不仅节省了护理人员大量时间,也提升了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降低医嘱执行过程中出现错误率。3.2电子床位管理制度。传统床位管理需要工作人员通过手写方式对病人多项信息予以记录,然而医院妇产科病人较多,有些排队的病人没有床位可以合理安排,护理人员要根据本子上所记录信息进行倒床,并及时记录,使得相关工作人员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管理,造成管理混乱局面发生。3.3护理记录电子应用。相关工作人员除了要对患者进行输液、治疗、护理之外,还要对其每天护理进行记录,记录内容具有多样性,其中包括病人症状、病程以及出入量等信息,以往传统记录过程都是由相关工作人员手写完成,不仅耗费了大量时间,也容易对其中某项信息有所疏忽[2]。在护理记录实施电子化记录方式后,可以制作出具有合理性的多样化模板,使其内容丰富,便于工作人员进行填写,节省时间的同时,有效降低失误率,为护理质量有所保障。3.4配液管理。目前,我国大多医院都施行了电子化配液管理模式,在医师为患者开完医嘱之后,将其医嘱内容通过网络传输给护理工作站,护理工作站会将其内容发送给配液中心。此种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满足妇产科患者治疗需求,也保证了治疗具有针对性,并且在配液时降低了失误率,避免对患者造成健康安全隐患。同时,降低了人为性错误发生,使得工作人员能够具有足够时间观察患者病况,确保了工作质量和效率。3.5自动化办公护理模式。为了实现优质护理工作各方面需求,医院应当在现有网络平台基础之上,实现护理办公自动化,将妇产科护理站办公过程中部分工作实施网上直报措施。比如妇产科内感染卡片上报、设备采购计划、护士排班表、物资申领等信息,通过网络形式呈现出来,实现了资源节约,同时也使相关管理层人员对其护理工作站各项工作进度、员工工作态度等信息加以掌控,在此过程中,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问题,并加以有效解决。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医院妇产科施行信息化建设能够为相关工作人员节省大量时间,实现“以患者为中心”护理原则,另外,通过网络信息化管理,能够有效提升护理工作质量和效率,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服务。
作者:周芳 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护士;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影响因素
移动护理信息系统是在20世纪后期由笔记本电脑与电子计算器的演化而得来的,所以基本上具备了笔记本电脑的特征,该系统是由个人数字化助理和PC机两者组成的[1]。而该系统在护士的护理工作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这是由于护士在进行临床护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对患者的信息进行及时有效的收集并处理。目前,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在国外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目前也慢慢的引进并进行了尝试性的使用。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使用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安全度,护士是移动护理信息系统最直接、最广泛的应用群体,而他们的使用感受对于系统的推广使用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所以要加强重视程度。在本文中,通过对影响护士使用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因素进行了总结与分析,为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提供基础。
1. 组织因素
1.1领导的支持力度
领导的支持是一种新技术能否得到使用的关键因素。对于护士来说,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就是一项新的技术,根据有关报道,学习环境、管理者的态度等组织因素都会对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使用造成影响[2]。同时,软件程序的不熟练、网络的不稳定、数据传输速度过慢等因素也会造成护士对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使用不满意,从而就不愿去使用该系统。所以医院以及护理部的领导要加大对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支持力度,为系统的使用提供有效的保障。
1.2使用压力较大
一项新技术的引进必然会改变组织原来的工作流程,而且护士能否很好的适应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在护士还没意识到由于新技术而改变的新工作流程带来的优势与方便。在对护士使用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压力进行调查后,数据显示护士存在压力的比例很高,有研究证明,护士必须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才能较好的适应工作流程的改变。
2. 设施因素
2.1软件设施
有关研究显示,系统的功能也对护士是否使用移动护理信息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于护士,她们所关心的就是系统的可操作性怎么样,报道显示,护士对系统的可操作性的不良抱怨较多,操作复杂。而良好的系统功能能让护士快速的进入并完成任务,此外,领导者要采取有利的措施来确保患者的信息不被乱用,而且如果系统功能不好极易造成数据的丢失,这些都会影响护士是否使用移动护理信息系统。
2.2硬件设施
硬件设施的不到位会给护士带来不便,从而阻碍了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推广。有关研究显示,护士是否使用该系统绝大取决于设施条件是否完善。所以在工作中必须保障硬件设施的完备,护士才能获得准确的数据,保证的工作顺利进行,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同时也有效的避免设施受到损坏。
3. 个人因素
3.1使用的满意度
对于使用移动护理信息系统所得到的满意度也是决定护士使用该系统的重要因素。在不同的时期,护士对于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满意度是不同的,应用的时间越长,满意度也会逐渐升高,有关报道显示,护士使用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满意度明显要高于之前使用的纸质系统,而且外科护士与内科护士对于满意度的判定也是不同的。
3.2护士的教育程度以及使用经验
有关报道显示,教育程度的高低,经验的丰富程度也会对护士是否使用移动护理信息系统产生影响,教育程度高的护士对于系统的满意度要明显高于教育程度低的护士;此外,经验丰富的护士比经验缺乏的护士的使用满意度也有明显的差距,素养护士在使用的时间越长,经验有了较大的丰富以及应用技能的提高也会促使护士愿意去使用移动护理信息系统。
4.讨论
移动护理信息系统是护士工作的延伸与扩展,有利的实现了患者信息的动态采集,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临床的护理质量,加快了医院信息化的进程。护士对于该系统的推广使用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所以要充分考虑护士的要求,在以后的工作中,保证设施的完善,维护了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目前,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在国外的护理工作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我国还处在摸索、发展的阶段,且系统的功能还需进一步完善[3]。除此之外,要进一步加强护士的使用意识,加强对护士对操作的培训,尽快适应,由于在国内对于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有关报道过少,使医院对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所以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大力加强对使用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感受的探讨,为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广泛推广提供广泛的群体,从而有效的提高临床护理的质量,推动我国的护理工作朝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英,陈丽君,彭伟萍,等. 掌上电脑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护士进修杂志,2010,21(7):605-606.
关键词:《护理信息技术》课程;课程改革;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3-0030-04
一、社会价值
开设《护理信息技术》课程,必须厘清三个基本问题:一是必要性,二是可行性,三是实效性。[1]关于必要性的争议主要集中于护理信息技术概念的理解。有人认为护理信息技术就是护理技术融合信息技术;更多人认为是信息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现在形成的共识为:护理信息技术是集护理、管理和信息三方技术有机合成的新兴职业技术,它能促进护理服务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改变传统服务模式,拓宽服务范围领域,给人体康复带来便捷和实惠。关于可行性的焦点,主要集中于教材、教师和实训条件等三方面。至于实效性问题,主要集中于教学效应和学习效果方面。课程改革创新所追求的理想效应和效果,经过医院、学校和企业三方教师的共同努力、临床的实训操作和课程的改革实践等,已初见成效,形成以下社会价值。
(一)迎合岗位需求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与临床护理实践之间比较突出的差距在于护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国内护理专业大多不开设《护理信息技术》课程,而临床护理的信息化水平日新月异,护理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十分普及。新进医院的应届护理专业毕业生(取得注册护士资格者),上职岗位培训的第一项就是学习护理信息管理系统,否则无法开展临床护理工作。学校率先实施《护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2]正迎合临床护理岗位应用的实际需求。
(二)培养当代护士
当代护士与传统护士之间的明显区别,不在护理理念的理解和护理服务的态度上,而在于护理服务的手段和方式上。数字化的护理仪器设备和信息化的护理技术应用,使当代护士明显胜出传统护士。擅长应用护理信息技术的临床护士,能够很快克服难题,找到方法对策,实现优质护理,满足健康需求。关键在于她们的护理技术和方法的信息化,能彻底改进效率低下的传统护理流程,多快好省地实现护理目标,满足病人的个性化需求,拓展护理服务的领域范围。
(三)缩小院校差距
现代医院的信息化走在学校的信息化之前是不争的事实。所谓“零距离”培养人才,目前的主要方法是开展院校合作、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与教科研同步。尽管如此,院校之间的信息化差距对护理人力资源的建设仍是学校的“短板”所在。开设《护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3]实现院校之间人才培养接轨,最终能带动学校护理人才培养的信息化和护理实训基地的信息化。改革的积极效果是:在护理人才培养中,明显缩短院校之间的信息化及管理差距。
二、课程建设
《护理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包括《人才培养方案》修订,重建课程体系,开发课程标准和创新教学方式等内容。
(一)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护理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目标的内容应纳入《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尤其是在《方案》的第一部分“学制与培养目标”中,要明确描述护理专业学生应该学习的护理信息知识,掌握临床常用的护理信息技术,必须具备的护理信息素养等。在第三部分“职业分析与教学分析”中,应阐述护理信息化的价值和岗位需求,护理信息采集处理与护理服务、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列出《护理信息技术》课程名称。在第四部分“主要课程与设置”中应将《护理信息技术》列入专业必修课程,规定教学总学时及学分,提出课程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具体实训要求。
(二)课程教学体系重建
《护理信息技术》课程含有横跨护理、信息、工程、管理等四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根据知识技能之间的逻辑关系,该课程应列入专业课程体系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块。若为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考虑,其教学应在第四学年的第二学期实施为宜。因此,需重建护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融入《护理信息技术》课程。
(三)课程标准重新开发
《护理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从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和案例分析等七方面进行阐述。即《护理信息技术》课程性质具有应用性、技术性和职业性;基本理念是培养信息知识丰富,信息技术能力突出,信息素质良好的当代护士;基本设计思路是技能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护理技术与信息技术相渗透,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补充;课程目标由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态度目标三方面组成;内容标准分六个模块(后述,详见“教材开发”第二项内容――结构组成模块项目),每个模块由内容标准描述、案例分析和应用建议等三部分组成;实施建议包括教学资源建设、教材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四方面;案例分析则从医院临床护理一线的应用实例中选取。
(四)教学方式创新改进
《护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任务分别落到来自医院、学校和企业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肩上。团队人员均是《护理信息技术》课程开发建设课题组成员。课前实施集体备课,编制授课计划,参与“五课”(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教研与“两课”(研究课、示范课)评比,安装实训模拟环境。按照“理实一体化”和“教科研”相结合模式组织授课,以实用为先,需求为重,效率提高为本,实施模块化项目课程教学。
三、教材开发
《护理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教材开发。国内《护理信息学》等相关书籍数量少,内容窄,理论知识偏重,实践应用不足,改革创新程度不够,难以胜任护理服务信息化需求。
实践中,《护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开发分为规划、实施和完善三个阶段进行。规划阶段着重解决内容、形式、体例和争议问题;实施阶段重点解决装备、实验、试讲和质控问题;完善阶段注重评价、取舍、调整和提高问题。课题组应对能够全程参与并能发挥积极作用的开发人员精心选拔,以保障上述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鉴于《护理信息技术》的内容、形式和体例结构对教材的生命周期和开发前景至关重要,以下再分四点阐述。
(一)内容紧贴临床应用
关于《护理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取舍,取得的共识是:紧贴临床护理应用,[4]明显提高服务效率,具备普及应用前景,体现护理理念的信息技术率先纳入。以实用、先进,能够为护理服务带来实效,为护理对象带来实惠为原则选材。不分国家和地区,不拘专护和特护,凡有先例已在临床应用的护理信息技术,兼收并蓄,分类筛选,保证内容的实用性、先进性和可行性。如护理信息管理应用技术、物联网人体生命信息采集技术、[5]循证护理技术等被率先列入教材内容。
(二)结构组成模块项目
《护理信息技术》课程现分成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护理信息管理平台操作、临床护理信息技术实务、护理文书信息化拓展、护理科研信息采集和护理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等六个模块,每个模块内安排4 ~7个学习项目,累计有28个学习项目,每个项目内安排3~5个学习任务。[6]
(三)强化实践技术操作
六个模块各含3~ 4个学习项目,均以案例导入法引入项目学习的主题。围绕主题,突出技术应用与操作。技术技能的实训操作,既符合护生年龄段的学习特点,又切合课程改革的要求,还体现职业教育的实训性质,由此确定《护理信息技术》课程属于实训实践课程的地位。
(四)安排思考实训作业
《护理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的授课总学时规划在36学时(2学分)内。课后思考与实训作业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教学内容的个性化拓展部分,包括问题思考、调查研究、创新设计、文献查阅、技术循证、探索讨论等,都不是常规的是非题、选择题、判断题、解释题和问答题。让学生跨越时间和空间,走进医院和社区,其目的是拓展护生视野,扩大实践范围,深入临床护理,密切院校合作,培育信息素养,强化操作技能。《护理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已于2011年8月由江苏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
四、教学改革
《护理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新颖性和技术的先进性要求其教学方式应有新颖性和创新性。教学团队两学年的实践教学,基本形成以下共识。
(一)案例导入教学
从众多的护理信息技术应用案例中挑选出具有典型教学价值,反映客观现实问题,能够揭示问题本质且正在护理服务中实施的项目,以故事情节方式讲述,引发学生思考,分析问题本质,阐明内在道理,寻求技术解决方案。这样的导入方式也为护理信息化的创新设计提供了思维空间。
(二)实践穿插理论
教学改革实施提倡教师在传授技术技能的前提下,穿插基本原理的阐释,贯通技术与应用之间的联系,加深对应用技术的理解与掌握。
(三)一线护师授课
让临床一线护理带教授课,尤其是让参加医院护理信息系统开发建设、有国外医院访问阅历、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护理服务的护师授课,比专门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师授课效果更好。她们有专业护理技术,有信息技术应用经验,能够准确把握护理信息化的精髓,上课生动直观形象,临床实际联系紧密,护生非常欢迎。
(四)模拟医院环境
医院护理信息化环境与校园护生实训环境之间的差异通过三种途径解决。一是医院提供见习环境,二是医院管理软件开发公司提供测试环境,三是学校提供仿真环境。实践表明,三种环境组合才能解决《护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问题。开始阶段,第三种解决途径比较现实。因为医院要求正式在岗护士凭密码身份才能登陆系统环境,软件开发公司不可能提供数百个操作工位给学生使用,唯有学校建设仿真实训基地,才能解决批量实训的问题。提高阶段,需要三种途径结合,建设医院仿真环境的实训教室,移植部分临床护理数据建库,让护生进入仿真的医院信息系统,体验护理信息处理的实际流程。
五、观念更新
《护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一般由医院、学校和企业三方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承担。各位教师对课程内容、课程标准、课程实施、课程教学与课程评价的理解和认识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课程观念(课程观),正确的课程观将决定教师对该课程的认识程度和采用的教学方式,从而呈现不同的教学质量。
《护理信息技术》的课程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1)课程面向广阔的健康护理领域,不分时空,城乡社区,直至每位居民;(2)课程重点关注临床应用,实用为先,质高为优;(3)课程难点是把握技术要领,包括深刻领会、重点把握、融会贯通护理信息采集、加工处理和利用的技术等;(4)课程宗旨在于培养护生心智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全面发展,而非单纯地完成课程规定的若干教学任务。
更新《护理信息技术》课程观,目的是让授课教师准确把握课程教学的内涵,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持续创新教学方式。
六、反思建议
《护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施已有两个学年,尚需从以下六方面继续改进。
(一)“院校企”三方合作开课
《护理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与教学离不开医院、学校和企业的三方合力。医院临床护理服务需求是新兴课程建设的原动力,信息技术开发公司是课程建设的技术保障,学校教师是课程教学的主导力量。学校成立由“院校企”共同参与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定期为《护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量体裁衣,把脉问诊,科学规划《护理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方向,开发切实适用的课程教材,解决实验实训的软硬装备问题,促进生动活泼的课程教学,改变当代护士的培养模式。
(二)实验实训室可建在医院
教学实践证明,在医院进行部分实训教学效果更好。学校可出资在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医院建设仿真实训室,在医院网络环境下实践操作,生动形象,一目了然。护生操作的数据安排在专门的实训数据库中,不会影响医院的正常业务数据。实训操作的数据可实现安全监控与保护,不泄露病人隐私信息。医院环境能方便护生现场观摩临床护理信息化的仪器设备操作与运行。[7]
(三)作业练习结合创新设计
课程教学的作业练习内容不能局限于书本和校内,要面向医院护理和社区卫生服务开展护理信息技术应用的社会调查和观察思考。让学生知晓各地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之间的信息化差距,激发解决多样化、个性化、家庭式护理的创新设计热情,组织创意设计护理信息技术应用的项目作品或方案。护理信息技术的创意设计或实施方案,能将课程教学引向实用创新阶段,也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引进课程教学。
(四)改进教学方式
《护理信息技术》课程所有教学内容既很实用又具吸引力,需要的是放宽视野,拓展思路,面向应用,深入调研;学会观察,善于分析,创新设计,动手实践。
(五)培养“双师型”教学团队
课程教学团队的“双师型”要求,实际是指教师既有临床护理技术,又善信息技术,还要懂管理技术;既能动手应用,还能参与开发。社会需求是课程建设和教学的推手,也是教师成才的机会。职业学校不同专业之间的教师跨专业培训是“双师型”教学团队培养的主要途径。
(六)新教材应滚动开发,不断更新
跨入21世纪,医院信息化在国际、国内信息化的带动下突飞猛进,日新月异。未来医院的电子病历和社区的健康档案、市民一卡通、卫生服务一卡通、医疗物联网等应用将在全国迅速普及,《护理信息技术》课程将列入所有护理专业的教学之中,其本身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滚动开发,完善体系,才能适应中国护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玲,华危持,王新宇,等.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护理信息技术》课程开发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8(31).
[2]陈玲,华危持.数字化医院背景下护理信息课程的开发与实践[J].护理研究,2011(22).
[3]彭鹏.五年制高职护理教育开设护理信息技术课程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2(4).
[4]杜宏,朱永健.护理信息技术在病区工作中的设计与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2(4).
[5]范德兰,张艳,王再超,等.物联网应用与临床护理的创新发展[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2(4).
1.1记录管理模块
设计实施了患者生命体征录入查询、入院评估表单、住院评估表单、压疮/跌倒/坠床/管道滑脱/窒息/泌尿系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风险因素评估表单、生活自理能力评估表单、健康教育表单、危重护理记录表单、疼痛评估表单、手术风险评估单、手术安全核查表、基础护理计划单等,使电脑端与移动掌上电脑(personaldigitalassistant,PDA)同步实施录入,保障了护士床边的工作时间、数据的正确性、及时性。病人一览卡显示病人总数、分级护理病人数、新入、手术、病危、压疮、跌倒/坠床高危、管道滑脱/窒息/泌尿系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高危病人数及基本信息。
1.2质量管理模块
依据《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山东省三级医院护理质量评价标准》(试行)及《山东省三级医院护理质量监测指标》(试行),我院设立结构、过程、结果护理质量检测指标,并制订了各种质量评价标准,将其以结构化形式嵌入,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长将质量检查记录实时录入,检查结果可自动统计分析查询,实现了质量评价的数据化管理,提高了护理管理工作效率。
1.3业务管理模块
包括了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长的年、月度工作计划,工作计划完成情况查询、工休会记录、护理查房/疑难病例讨论记录等,实现了护士长工作记录的电子化管理。
1.4人员管理模块
根据医院实际情况规范了排班字典,实行电子排班,自动进行班次和人员的出勤统计,并纳入绩效管理,各级管理人员也可及时掌握全院人力资源的动态,便于紧急情况下人力资源的调配。增设了护理人员分级管理档案及查询统计功能,使各级管理者能够随时掌握护理人员的信息、接受教育情况及科研论文的发表情况。开发使用了护理人员资质准入申请程序,资质审核可在网上完成。
1.5风险管理模块
科室填写、系统自动上传难免压疮预报表、压疮报告表、跌倒/坠床报告表、给药错误报告表、给药近似错误报告表、非计划性拔管报告表及其他不良事件报告表,并能完成各报表的自动统计分析功能。
1.6测评统计模块
设计实施了PDA使用率、入院评估率、住院评估率、压疮风险评估率、跌倒/坠床风险评估率查询,以及压疮、跌倒/坠床、管路滑脱、窒息、泌尿系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重度依赖等高危患者统计查询,护士分管病人工作量统计、治疗护理项目工作量统计等功能。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长能够实时监控,对偏离目标值的科室给予及时跟进督导,保障了危重、高风险病人的安全。
1.7手供一体化追溯系统模块
构建了回收→清洗→打包→灭菌→发放(手术室无菌间)→领取(器械护士)→使用(病人关联)→回收(手术室污物间)→回收(供应室)的闭环式无菌物品管理追溯系统。
1.8门、急诊输液系统模块
病人就诊→医生开具输液处方→药房发药→门、急诊输液中心护士收药→打印输液贴及条码→配药核对→输液时用PDA扫描腕带和输液贴条码,核查病人身份。
2护理管理信息平台应用效果评价方法
便利选取200名护士,在信息平台应用前(2012年6月)与信息平台应用后(2013年10月)重复测量,问卷回收率分别为97.0%、96.5%。
2.1整体护理质量检查
根据《山东省三级医院护理质量评价标准》(试行),制订了责任制整体护理质量检查标准,项目主要包括病人病情评估、查对制度落实、护士掌握病情、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健康教育等内容,每项内容共100分。由护理部副主任、科护士长去临床督导检查,将结果进行汇总。2次检查分别在2012年6月(应用前)与2013年10月(应用后)进行(使用同一标准)。分别随机抽查了内、外、妇、儿科室共200名护士。
2.2护理工时测算
为减少误差,选取胃肠外科患者60例,病历30份,分别测算出构建信息系统前后同一名护士完成每名患者的体温单绘制、处理与核对医嘱、入院评估、健康教育所花费的平均用时及质控30份病历中护理文书所花费时间。
2.3护士工作满意度
采用自设护士工作满意度量表,在参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咨询5名临床专家进行修改、补充,量表主要包括4个因子,分别为护理管理、工作负荷、工作认可、与同事关系,共30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计分,由“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分5个等级,3分为中等水平,分数越高,表示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越高。本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52,平均CVI为0.95。
2.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录入Excel表格,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描述采用x±s,2组定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以信息化为依托,全面提升体护理水平
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为提高临床护理服务能力和水平,要全面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服务模式。为进一步深入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加强护理管理信息化建设迫在眉睫。经研究统计,信息平台应用前后病人病情评估、查对制度落实、健康教育、专科护理、护士掌握患者病情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可能是:①护理管理信息平台将多个护理模块整合,完善了护理记录的相关内容,并将入、住院评估单,压疮、跌倒风险评估等表单嵌入PDA及电脑终端,护士手持PDA对新入、转入、住院病人进行详细的护理评估,第一时间掌握病人主诉、既往史、用药史及病情变化,在提高护理评估能力的同时使护理工作更加省时、准确、细致。②信息化实现了条码化管理,如静脉输液、静脉用药、口服用药、标本采集、测血糖等各项护理操作前均需经PDA扫描患者腕带进行查对,既落实了查对制度,又避免了不良事件的发生。③信息平台通过完善各专业、专科病种的健康宣教内容,使其更专业化、具体化。PDA的应用,实现了将时间还给护士,将护士还给病人的愿景,护士将大量工作时间花费在对病人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病情观察、护患沟通等方面,从护理角度对病人的用药、饮食、病情进行专业指导,提前干预,预防并发症发生,真正体现了护士职业价值、实现了人本位护理。
3.2信息无纸化管理,节约了护理工时,提高了护士工作效率
本研究经科学测算得出,处理与核对医嘱、体温单绘制、环节质控(护理文书)、入院评估、健康教育5方面护理工作用时,信息平台应用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护士通过信息平台实现了医嘱自动提取与核对、表单自动生成等功能,减少了办公室护士、责任护士及治疗护士转抄医嘱与手写输液卡花费的时间。主要体现在:①通过信息平台实现了体温单的自动生成,责任护士只需用PDA录入病人生命体征,系统将自动绘制体温、脉搏曲线,解决了因手工书写、绘制体温单而造成的反复修改等冗杂难题。山东大学研究证明,体温单单次测绘用时为13.29s,智能用法为7.5s,信息化不仅减少了绘制体温单时出现的错误,且节省了大量的时间。②护理文书方面信息系统自动设置报警节点,对错误操作加以提示,强化了环节质控,减少了护理文书差错率,缩短了查阅病历花费的时间。③护士在病人床边利用PDA可完成病人生命体征、出入量的采集录入、各种风险因素的评估、入/住院评估、生活自理能力评估、专科护理记录及相关健康教育工作,与以前护理评估相比,缩短了因资料查找、打印、索取、储存等环节所耗费的时间。有研究报道,护理信息化应用在质量管理、临床护理工作流程优化、绩效考核等方面,使得护理工作更加方便、快捷、安全、有效。
3.3信息平台优化了护理工作流程,提高护士满意度
本研究发现,在护理管理、工作负荷、工作认可、与同事关系4个方面,信息平台应用前后护士满意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护理信息平台的不断完善,本院对工作体制、流程进行重组和改革,信息平台及PDA的应用,优化了护理工作与服务流程,契合了临床一线护士的迫切需求。首先,信息平台应用后,新设护理质量控制模块,将检查过程、结果、检查者、被检查者等信息录入数据库,护理管理者可通过电脑终端实时查看质控结果,责任到人,赏罚分明,使临床一线护士工作得到认可。其次,信息平台应用后,能自动统计护士护理不同级别病人的数量,电子排班实现了自动统计护士每月各岗位数量,并与绩效挂钩,做到同工同酬、优劳优得,提高了护理工作积极性。
3.4局限性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2级中级护理专业(中职二年级)的班级2个,其中1202班的62人(男生2名)按照常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作为对照组,1203班的64人(男生3名)加用信息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作为观察组。两个班级的学生在年龄上无明显差异,医学基础课程成绩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教学方法
对照组班级学生采用常规多媒体演示的形式进行授课,即以课堂为中心,主要采用讲演法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内容寻找典型病例,然后教师利用自己的临床经验为学生进行病例分析。观察组班级在常规教学基础上加用信息化方式进行教学,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将本教研组精心准备的相关教学资料进行归纳整理,上传到学校网站。教师在上第一堂课时,告诉学生学校网站网址,并指导学生进行注册和浏览。同时,将学生分为10组,每组6~7名学生,选一名各方面能力均较强的担任组长。
(2)每讲述完一个内容都要求学生登陆学校网站的试题中心进行单元自测,然后组长将公认的难题进行汇总并及时反馈给教师,以便教师在合适的时间进行解答与释疑。
(3)每开始讲述一个疾病都先进行任务布置,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利用媒体、网络等资源搜集相关的病例资料,以组为单位将资料汇总融合成一个尽可能复杂的病例,在组内进行分析讨论,同时组长将该组的最终病例资料通过QQ、微信或Email传送给教师。教师先将各组的病历资料进行整合,然后以整合后的病例为蓝本,添加一定的剧情和某些意外情景,编写成简单的标准化病人剧本,在疾病内容讲述完之后,请组内另外的老师进行剧本演示,同时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在下次课前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以组为单位制定出最佳的处理方案。教师会在下次课上对学生的方案进行点评,并作出系统的总结。
1.2.2教学效果观察指标
分别以两个班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及教学结束后考核成绩作为观察指标。其中最终考核包含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两个部分,这两部分的考核均采用百分制,其中理论知识包括专业实务和实践能力,各占50%;操作中的常见护理技术操作能力占70%,应急思维处理能力占30%。
2结果
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班级的教学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班级。观察组班级在常见护理技术操作能力得分与对照组班级无明显差异(P>0.05),在专业实务考核上有一定差异(P<0.05),但实践能力及应急能力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班级学生(P<0.00)。
3讨论
常规的儿科护理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充当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学生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是被动的接收者和灌输对象,其学习质量主要取决于教师教学的优劣。大多数学生常常只会将教师教的知识进行机械复制,然后在测试中学着应用,对知识的掌握空洞、片面。信息化教学则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则充当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学生在教师创建的情境、协作与对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对当前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具体、全面的认识,提高了学生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有助于临床思维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