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数字教育行业分析

数字教育行业分析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04 09:45:2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数字教育行业分析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数字教育行业分析

第1篇

>> 彝文网络信息获取平台的研究 国外开放获取平台对我国科技期刊OA发展的启示 基于JPEG2000的校园网数字录像教学平台的构建 基于WebService的数字化校园统一门户平台构建研究 构建数字校园平台 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数字校园”基础地理信息平台构建方法研究 数字校园平台门户的需求分析 层次化数字校园的构建研究 浅析顾客知识的获取 基于数字化游戏的隐性知识获取与共享 基于单片机和串口的SD卡读取平台的设计 数字校园基础上的智慧校园构建 构建跨平台的智慧校园公共数据平台 高校数字化校园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云计算平台的数字校园建设方案 高校数字化校园平台的研究与设计 高校数字化校园平台建设的探索 数字化校园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研究 基于云服务模式下的数字校园应用平台 党校数字化校园平台的初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历史 > 数字校园知识获取平台的构建 数字校园知识获取平台的构建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王正勤 王珠强 阮进军 吕立新 徐明友")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结合产业、行业、企业和院校实际,依托先进云技术架构,围绕职业教育共享型知识获取平台建设工作,助力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间有效沟通、技术同步为目标,针对数字校园知识平台的现状提出对策与建设思路,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校企共建共享、知识获取快捷、高效的数字校园知识获取平台。 关键词:数字校园;云技术;知识获取平台;个性化

一、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现状

2005年以来,教育部和财政部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已立项建设院校200所,重点建设专业点约800个,涉及近百个专业。在集成各示范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针对各校资源个性化过强,其他高职院校特别是资源不充分院校同类专业难以共享的问题,教育部启动了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这项工程不仅要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为全国高职院校提供一个教学交流和专业资源共享的平台,通过建设一批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共享型专业知识获取平台,为教师教学、学生和社会学习者自主学习服务,带动全国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整体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上进行着大量有益的探索[1],已有一些成效,但是在平台建设理念、服务技术手段、应用分析评估等方面存着诸多问题,亟待突破、创新。

针对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平台共建、共享方面存着理念陈旧、技术手段落后、服务对象不明确等问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解决相关问题。

(一)基于校企联合的双教育主体职业技能共建模式

职业教育主要服务于地方经济,为此职业教育需要依托地方政府与行业主管部门,通过校企合作、

体制机制改革、政策驱动因素、税收优惠杠杆等多种途径,打通行业与职业教育界的壁垒,构建企业与职业院校间职业培训与教育的桥梁,零距离对接职业教学与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以行业企业岗位技术标准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依据,将职业技术更新作为职业教育培训的重点、热点,确保职业院校教育内容持续更新。

(二)基于云构架的统一、开放的知识服务平台

平台采用开放接口技术和资源云架构手段,从网络的系统集成角度,按完整的、可分步实施的方式设计技术方案[2],以使系统的整体性能最优、发挥效益最大。系统使用稳定成熟的设备和技术,关键设备配置冗余备件,并具有备份连接链路(分步实施)等,来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

(三)以知识获取者为中心的个性化、互动式的学、测、评的自主型学习平台

搭建个性化教与学的知识服务平台,该平台主要面向学习者(在校生、在职者、求职者)、授课者(教师和企业兼职)、企业与行业专家、社会访客等多种用户,平台整体设计思路须以学习者为中心。平台用户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阶段与知识掌握程度使用系统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

二、数字校园知识获取平台的构建思路

利用开放接口技术和云架构手段,按照“平台+资源+环境”的模式[3],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企业

岗位技能标准为导向的数字校园自主学习平台,以该平台的建设工作带动职业院校教育与企业培训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以此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促进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带动职业培训及继续教育,进而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水平。

首先,以行业、企业相关岗位技术、技能标准为依据,建立数字校园学习平台的职业教学内容(知识点)与企业典型工作任务(技能点)的有机关联。职业院校的专业资源建设要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与岗位需求为主导,校企双方专家共同对岗位(群)的岗位能力进行分析,确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岗位工作实际需要的课程体系,最终实现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目标。

其次,以各类学习者为中心,建成满足个性化需求、资源互联互通、开放的在线自主学习平台。面向学习者(在校学生、企业员工、继续教育者)、授课者(职业院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和社会访客等各类用户,构建具有典型岗位技术、技能标准的、任务驱动式的全天候、开放式的自主学习平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多元职业学习需求。

以知识元为基本构成单位,构建开放式资源库平台,实现资源可持续更新;面向不同用户,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满足“教与学”需要的个性化学习平台,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授课和个性化定制服务;赋予用户“生命”角色,构建具有自我维护、自我更新功能,可持续运行的共享型学习社区,实现时时处处交流分享。

再次,系统软硬件建设策略利用开放接口技术和云架构手段,逐步完善,边建边用,共建共享,逐步建成满足多元知识获取者职业背景、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的技术支撑平台。充分考虑用户的类型、层次,以便捷性为目的,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合作建设职业技能知识云,为各类用户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个性化知识获取所需要的技术支持环境。

三、知识获取平台构建内容

平台需突破职业院校单一、自身的专业教学资源传统建设思维,平台需满足各类用户的职业技能、知识学习需求。为此,平台的核心架构由开放型平台、个性化知识获取平台和虚拟型学习社区等构成,平台的主要功能模块有职业岗位技能分类导航、工程项目的任务驱动式系统和学习与测评空间等。

(一)开放型平台

开放型资源库平台是以知识元、技能点为基本构成要素,基于知识元与技能点间的关联,构建知识元与技能点间的映射关系,各类用户可以选取、编辑、定制相关各自偏好的知识单元;同时平台在技术层面具有开放式标准、共享功能,以此便于不同地点分布、不同岗位背景不同、学习程度特点的各类用户使用平台资源。

(二)个性化知识获取平台

个性化知识获取平台不仅面向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群体,而且面向各类学习者(在校生、在职者、求职者)、企业工程师与行业专家、社会访客等多种用户,整体设计思路从以知识传授者为中心转变为以知识获取为中心。知识获取者可以根据自身个性化的知识需求与现有知识、技能程度与阶段,选择不同学习内容。

(三)虚拟型学习社区

各类学习者可以通过平台提供的丰富多样的社区资源,在网络社区内共同学习、讨论、答疑等应用形式。

(四)平台功用设计(从不同用户角度)

平台的服务对象为学习者(在校学生、企业员工、求职者)、授课者(学校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行业企业专家、社会访客等[4],鉴于此平台的功能需兼顾不同用户利用角度,同时平台的利用权限需要以不同身份的限定来确保安全。

四、知识获取平台应用展望

首先,平台建设能有效地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职业教育资源持续更新机制基本形成,为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改革作出了有益的尝试。鉴于平台的教学资源内容需及时更新的要求,职业院校的各专业资源建设须深度融合行业企业需求,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与岗位需求为主导,使职业教学内容(知识点)与企业相关岗位标准有机关联,以期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加之平台建设坚持“以用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的原则,行业企业、高职院校及各类学习者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利益诉求,因此表现积极,参与热情高涨。同时平台的建设过程,也是各参与平台建设的高职院校融合合作企业实施专业建设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平台建设的完成,可以为专业建设改革提供依据。

其次,平台初步成型,功能相对完备,基本实现用户能用、易用、好用、想用而不断用,使各类学习者“乐学”、授课者“善教”、行业企业“乐于参与其中”。平台建成后,较之现有单一的专业教学资源库而言,明显资源丰富、功能进一步完善,能保证各类用户的“能用”需求;平台界面和功能分类清晰,资源获取容易,用户“易用”;平台中的各类资源可重复使用,低成本,资源上传下载方便,用户感觉“好用”;平台中的授课者教法丰富、寓教于玩,学习者欢迎、有兴趣,各类用户均可从中受益,故而显现得“想用而不断用”。同时由于平台赋予了用户编辑界面的权利(用户可以根据自定义的逻辑链接进行知识元的选取、编辑,定制资源),教师、学生(社会学习者)、企业和学校等不同用户个性化资源服务需求得到较好的满足,学习者“乐学”、授课者“善教”、行业企业“乐于参与其中”的成效不断显现。

第2篇

过去一年里,数字出版领域的大事件层出不穷。“回顾2012年,中国数字阅读市场的发展随着参与企业的增加、维权意识的觉醒、终端门槛的降低、国家政策的扶持,渐渐走向成熟。”艾瑞咨询分析师严华雯表示。

传统印刷类机构怎样走向数字化经营?已从事数字出版的企业,面临怎样的新挑战和新竞争?数字出版领域的领先企业,如何应对技术平台和商业模式变化所带来的冲击?

领先企业应对冲击

前不久贝塔斯曼并购了全世界第二大出版社企鹅,两家加起来控制了大众图书出版40%的市场份额。“说明我们面临的挑战有多么严峻,因为我们是被逼无奈才做这样的整合。”贝塔斯曼中国总部CEO龙宇表示,“我们的数字化转型以蓝登为例,代表了这个行业的风向标,在北美市场达到30%份额。”

贝塔斯曼最近的畅销书《50度灰》在北美地区数字化销量达到51%。龙宇认为,数字化并不是简单地将纸质的印刷文字转化为信息流,而是涉及到品牌建设和企业形象,更是内容产业对数字化挑战的应战。

方正阿帕比是方正旗下专注于出版技术和服务的企业,处于数字出版产业链中游,为出版社提供数字出版解决方案,同时也为下游渠道商提供出版技术服务。企鹅出版集团也是方正阿帕比的用户。

“我们的定位就是为出版产业上下游提供全方位数字出版服务,为中国差不多90%的出版社、超过95%的报社以及全球众多机构用户提品和服务。”方正阿帕比总经理赫思佳说道,“出版是‘苦行业’,数字出版更苦。希望在3到5年内看到中国数字出版的爆发点。”

中文在线是中国最大的数字出版机构之一,拥有大众类出版物60%的出版权。“与我们合作的出版机构有492家,超过总数的80%,中国有超过2500名知名作家,其中有2000位是我们的合作方。同时,通过手机、互联网和手持终端,覆盖了6000万中国用户。过去几年我们的平均增长率超过100%。”中文在线董事长兼总裁童之磊介绍道。

很多手机如三星、LG、摩托罗拉和酷派等带有英语数字阅读产品,这些都是掌阅科技的数字发行平台。目前已有110家出版社进驻,每天可以让1000万用户看到10万本书。“我们的模式很简单,希望把更多的好书装到用户的口袋里,用户可以随时拿出手机或PAD看上面的书。”掌阅科技总经理成湘均表示。

雅昌是目前中国最大的艺术品印刷公司,通过艺术品印刷形成全世界最大的中国艺术品数据库。“通过数据库解决版权问题,将这些数据形成传统和数字出版物,还有艺术衍生品,将来还要打造艺术影像方面的产品。”雅昌集团董事长万捷透露道,“以POD(按需印刷)方式形成数字化产品,从传统印刷行业向内容行业转化,通过创新形成新的文化产业业态和商业模式。”

万方公司是国内最早从事中文数据开发的企业,从事相关行业开发已有20年。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长贺德方解释道:“就是利用国家财政提供的资金,把中国科研人员从事科学研究需要的在全世界出版的各语种文献采购回来,然后加工成数据库,供国内科研人员检索。”

挑战困惑各有所见

上述企业都在数字出版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同样面临着新挑战和新竞争。他们在商业模式的创新或经营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我们在做数字出版时的最大挑战就是盗版。哪怕收一分钱,用户的感觉都不一样。”成湘均说道,“现在获取内容的渠道那么便捷和方便,如果盗版问题不解决,对数字出版和做正版的企业影响是非常大的。”

“数字出版给所有使用者带来了很大的便捷,但是大部分人不愿意为这种便捷付钱。而且在推动资源共享过程中也有这种倾向,他们认为共享就是无偿的,这种观念是不对的。这种观念蔓延下去,我们这个行业就没有未来。”贺德方说道。

龙宇认为,艺术家和内容创造者应该受到激励和善待,造成盗版横行的原因是没有构建出最好的利益格局。“你卖的本来就不合理,后来被冲垮,这是我们的一个教训。我们在欧美也没有靠卖内容赚到很多的钱,知识产权保护很好的国家,仍然有90%的盗版。”他说道。

中国网络文学收费很成功,中国读者为网络文学付钱,游戏爱好者也为游戏付钱,只要给他们合理的方法去付钱,他们是愿意为此付出的。龙宇谈道:“很多东西需要很早就开始定价。比如为短信付费的用户,如果再为微信付钱,他们就会删除了。”

“内容不是王,只是王后而已,渠道才是王,你一定要依附到一个大王,我们投资的豆瓣是中产阶级消费群体的门户,他们都是终端形态,要跟这些强势的渠道进行多元合作。”龙宇说道。

赫思佳指出:“版权是问题,但不是唯一的问题。”中国的出版业不是很大的行业,整体数额很小,每年新闻出版研究院的总产值,基本都来自游戏,书报刊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出版非常小,书籍的出版可以忽略。

赫思佳接着表示:“在中国两年看到的情况,产业链的各方还有一个很大问题就是缺乏合作,每一方都希望自己从头到尾通吃,大家都有很强的防范心理,在这个产业没有起步的时候大家都互相防起来了,不是通力合作往前去推这个行业,这是阻碍中国数字出版发展的很大问题。

贺德方认为,最大的挑战还是在技术方面。传统出版业认为数字出版在国内技术上有优势,这种优势要看跟谁比,跟传统出版比可能有一点优势,跟国际上的趋势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现在很多数字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只是把文本PDF化,没有对内容进行深度的挖掘和组合,真正为用户提供便捷的知识分析和统计等服务。

万捷表示:“我们的最大挑战是要面对全新的行业,要把不同的行业整合起来。创新最难的就是不知道什么是好的,你就不知道往哪里创新,模式创新和产品创新都存在这个问题。”他补充道:“将来书一定是奢侈品,是艺术品收藏、装饰和礼品。所以书在复古,书肯定不能没有,家里没有书不可想象,但数字化是必然趋势。”

童之磊认为,在中国做出版最大的挑战是政策风险,做数字出版没有几个拿到牌照的,没有牌照就是“违法经营”。再就是拿到牌照多少年?“我接着问你的内容风险控制了吗?一家非常大的出版集团董事长说,这么多年做出版概括成八个字叫‘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在中国要把数字出版做好,第一位事情就是要懂政治。”他说道。

大众领域良性发展

真正成功的是大众化数字出版,已出现了非常优秀的从事大众内容的数字出版机构,通过电信运营商,包括内容平台的共同推动,大众类数字出版已经到了收获期,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通道,年盈利在几千万以上的数字出版企业为数不少。

很多大机构都在往这一领域布局,包括亚马逊、百度和腾讯等大平台。大众出版企业怎么看待这一现象?市场格局会不会因此发生变化?这个黄金行业在接下来的一两年时间里,可能会发生怎样的演变?

现在的格局,压力和竞争也确实很大,因为互联网巨头基本全都在做数字出版,包括淘宝、百度、当当、盛大、京东和网易,还有三大运营商。

“数字阅读是很简单的模式,就是把好的书用最好、最快捷的方式提供给用户,未来的格局一定会有一些变化,不只是内容或者技术,我觉得可能是技术和文化的结合。”成湘均说道。

掌阅科技是IT和技术性的公司,现在也意识到内容的重要性。成湘均表示:“一块是内容的撬动,会有一部分市场。通过大的渠道撬动,这个市场也有一定的机会。还有一个传统领域,对内容的理解程度,可以生产出很独特的内容,生产出很受欢迎的内容,”

方正阿帕比不是专做大众出版,只是技术厂商,这些年与国内外很多渠道商合作。赫思佳分析道:“我们有这样的看法,大众出版在国内和国外的定义不一样,中国原创文学占了主流意义上的大众出版。其实出版社的大众出版,一种是文学类的图书,比如小说和畅销书;一种是生活类的图书,比如家居和菜谱相关的图书。我们认为中国原创文学的出版,已经过了高速发展的时期,进入到比较稳定发展的时期。”

但是真正的大众数字出版还远远没有起步。赫思佳不认为随着国外资本的进入,或者国内风投的进入,纯粹的投资通过渠道商能够拉动出版社大众出版B2C市场的爆发。出版社把纸书变成电子版,对读者的体验没有实际的改变意义,怎样在渠道上赚到钱?赫思佳认为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不会有大的发展。

从长远来看,如果国内出版商或者渠道商和合作伙伴,联合起来在大众类出版上做出一些精品,做好市场推广,在未来3到5年,可能会看到曙光的出现。

赫思佳认为,原创文学市场,将来会出来几家大出版机构,淘汰众多的小厂商,并且有可能对传统出版造成冲击。

大众出版还会有很大的增长空间,童之磊认为增长动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中国的电子阅读率达到38%,预计未来会达到70%。从用户消费情况来看,过去几年人均消费涨了3倍,今天看到的大众出版从未来看是很小的市场。

中国出版市场可分为大众出版、教育出版和专业出版。其中教育出版占51%,大众出版占35%,剩下的是专业出版。教育出版占了三分之二以上的利润。大众出版包括文学、经管社科等,文学只占20%,文学又包括了传记、散文,而小说是非常小的一块。童之磊认为,小说市场特别是原创小说大概也就是7%。

“大众出版市场不仅是网络文学,既使在大众文学领域仍然有很多机会,包括很多产经和生活出版物的数字化过程也会带来很大的机会。”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副总裁张元林表示。

中国数字教育出版才刚初步。去年9召开了全国教育信息化全国大会,未来十年中国数字教育会有巨大的发展。“我们判断这个市场的规模一定在千亿级以上,这才是真正的蓝海,也是值得关注的领域。”童之磊说道。

成湘均表示:“我始终坚信数字阅读会走进大众的心中,而且会成为一种阅读的常态。”

专业出版遭遇瓶颈

专业内容的数字出版在国外非常成熟,也是比教育市场更早实现盈利的细分市场。但是在国内,从事专业内容数字出版的企业做得很辛苦,而且规模都不大。为什么专业领域做不出规模?企业的成长到底遇到了哪些瓶颈?

中国数字出版只有走专业化道路才会有机会。万捷认为,只有专业化才有可能慢慢做强做大,因为机会还是很多。全世界互联网大公司都在美国和中国,如美国的谷歌、亚马逊,中国的腾讯、阿里、新浪、百度。“我们的中小企业,特别是文化产业,现在就想做大很难。一定要很专业才有机会,我们20年就专做这一项,我们就是第一。”他说道。

据贺德方了解,世界上最大专业数字出版机构可能是汤森路透,做到了100多亿美元,拥有6万名职工。“科技为什么做起来比较艰难?这与科技中心的转移规律联系在一起。第一个科技中心在欧洲,后来到美国,这个趋势造就了世界上的大型科技公司分布在欧洲和美国。”贺德方认为,“中国这几年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研发的规模已经进入世界前列,研发人员总数已是世界第一,高端知识生产和学术产品这两年进展非常快。我们认为,如果世界科技中心发生第三次转移,转移到中国的可能性是最大的。”而国内产业规模现在比较小,优秀内容比较少,因为科学评价的中心在国外,需要将很多优秀的研究成果投到国外去接受评价,中国要使用,还要从国外市场高价买来。但贺德方看好未来的发展趋势。

启明创投投资了豆丁网,做的不是大众阅读类的文档和书籍。豆丁网是重要的渠道,每天上网的用户大概是500万独立的IP,比起大众阅读差很远。但是以工具书或者专业的角度来看,500万是比较多了。他们每天有超过一万用户在这个平台上付费,去买专业的书籍,有些是用户自己上传的,现在也越来越多。大概90多家出版商跟他们合作,把正式出版物在上面,然后跟他们去分收入。

启明创投创始主管合伙人邝子平表示,数字出版不是简单地把一本书变成PDF,而是必须产生用户行为的改变,使他们获得更大的方便。如果平台和渠道能够提供很好的搜索功能和很好的阅读体验,用户其实是愿意为这些需求买单的。

“过去专业出版界其实收入也不大,所以不能说受到了数字出版的冲击,大众阅读可能会有一些冲击,但专业领域应该是增量。”邝子平说道。

“专业出版现在处在比较小和弱的状态,但是其实有新的模式和新的渠道在出现。”张元林表示,“全球科研中心向中国转移,这更值得我们期待。”

教育板块寻觅机遇

数字出版业除了大众出版领域外,教育是很大的板块,因为中国将教育视为民生保障工程。出版企业拥有这一基石后,就会拥有稳定的现金和稳定的成长。数字教育平台的出现,对原有的教育教材出版的体系会造成什么样的冲击?应该如何把握市场机遇?

“教材方面是有垄断的发行渠道,市场化的程度和数字化的进程不是很快。教辅书是直接做数字化,竞争非常激烈。”华映资本管理合伙人季薇分析道。

中文在线教育出版的运营做得比较好。“未来最大的机会是电子书包。我们是中国电子书包推动者之一,第一个电子书包出现在上海虹口。”童之磊表示,“孔子说的时候因材施教从来没有实现过。而现在,老师在台上讲,下面不管是10个人,还是50个人,听到的都是一样的。电子书包使人类第一次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可以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推送不同的内容,而且可以反复测试、训练和提高,甚至一对一地解答。”

童之磊说道:“我们做过调研,家长为了孩子高考提高一分,他们至少愿意花一千元。所以会诞生上万亿的市场。

“公共教育里有很多鸿沟需要填补。市场创造了很多开放的机制,很多民营企业都加入进来,将整个教育行业的出版和教辅行业的外延做得非常大。”龙宇补充道,“美国人习惯任何跟教育有关的事情都由政府来买单,不是自己掏钱。在教育领域中国的盈利模式和心态很有前瞻性。”

尽管数字出版会在教育领域率先突破,但盈利模式还不是很清楚。中信证券研究部传媒与互联网行业分析师皮舜认为,以教育为依托的产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比较容易找到优势。

“在中国出版市场,拥有教育出版权的大型国有出版集团,仍然有很长的时间做尝试,也有足够的资源利用资本力量来进行数字化的收购和兼并,以尽快向数字出版转型。”张元林说道。

数字出版前景几何

在数字出版领域,至今没有出现对内容和渠道带来很大变化的创新。未来,国内数字出版行业的前景将会如何?

邝子平认为,数字出版一定会有很好的发展机会,但还要走很漫长的路。风险投资更看重的是平台和技术,这个业态未必适合风险投资。“未来是很光明的行业,希望能有爆发性成长”他说道。

数字出版和实体出版只是印刷载体不同、形式有变。成湘均认为:“阅读是人与生俱来的需求,不需要刻意读这个读那个。以前在竹简上刻字……现在则有了电脑、PAD和手机触屏。未来一定会往这方面延伸。”

中国经济在转型,GDP增速也在降,但专业数字出版行业至少以两倍于GDP增幅的速度保持稳步增长。“这个行业是值得投资方投资的行业,也是很值得年轻人从事的行业。”贺德方说道。

龙宇谈道:“像数字书包这样的项目,在举国体制下可能实现全球范围内的突破。中国可能出现超越式的前进,即便是薄利,也对全球运营有示范意义。”

第3篇

【关键词】教育出版;数字出版;转型发展

在这个发展迅速的时代,数字出版是我国出版业及书店中的一种新形势,使用数字出版的用户及其收益也都有着增长的现象。我国新闻出版总社也提出了对教辅出版市场的一些创新及改革的规定,这就使得我国教辅出版行业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及一种挑战的现象。在这基础上,数字出版对于教辅出版正是一个有利的机遇,教辅出版应该合理运用数字出版,并发挥其优势,使教辅出版能够成功转型发展,并且促进教辅出版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教辅数字出版现状

随着我国多媒体网络的不断发展,现已被广泛应用与多种行业,电子出版书籍也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包括我国教辅出版社也逐渐实现数字出版这一新方向。数字出版就是以先进的网络数字化技术,对教辅内容的进行编辑和加工,从而利用网络对其内容进行传播的一种新方式。教育辅导材料历经这么多年的改革之后,现今已实现了网络传播及对其中的内容也以数字化的形态展现给大众,全面实现教辅出版网络化与数字化。

就我国教辅数字出版现状来分析,电子图书及手机设备辅导使教辅数字化最为普遍的使用形式。随着我国多媒体教学的发展和对手机的智能化发展,教辅出版社也利用此智能技术创建了通过创建网页将教辅材料内容上网的手法,与读者进行进一步的交流沟通,使教师与学生也能够使用此网站利用手机和电子图书进行沟通交流和学习。随着教辅出版在数字出版环境下的转型发展,使家长、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模式也逐渐迈向智能化和多媒体化。

二、教辅出版在数字出版环境下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

在教辅出版迈向数字化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及资金,这是一项具有技术性的工作。我国目前的社会还是以传统的教辅出版行业占据首位,所以一些小型的教辅出版企业无法向数字出版方向发展。

我国教辅出版行业在数字出版环境下也经历了一定时间的发展,并有了不小的成就。但是在此发展的过程中还是存在这一些问题:其一,在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的过程是一个要求技术较高的过程,不仅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还需要有大量的技术性的专业人士,所以这也就造成了一些没有足够资金的教辅出版社,也没有足够的技术性人才的基础上,即使是指导教辅出版数字出版的潜力也只能望尘莫及;其二,虽然目前我国教辅出版数字化有了很好的发展,但是还停留在电子书等形态,在教辅出版数字化环境还不健全的情况下,部分大型教辅出版企业并不想把太多的精力及资金投入到此方面,这也就导致了教辅出版在迈向数字化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阻碍;其三,在经济市场化的基础上,教辅出版数字化的收益模式知识靠着单方面的第三方购买方式,在这种不科学的盈利模式状况下就会导致阅读量增加,但是并没有对版权有一个很好的保护,导致了盗版书籍越来越多。教辅出版在迈向数字出版的过程中多多少少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等,这都对其有一定的考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意识的逐渐开阔,教辅出版数字化时代不久就会到来。

三、教辅出版在数字出版环境下转型发展的对策

1.利用资源优势,促进教辅出版数字化发展

教辅出版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程度的优秀资源,由于传统教辅出版使得行业内部的秩序紊乱,是这些资源没有发挥其自身优势,也就造成了资源浪费。

教辅出版实现数字化就要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及大量的技术性人才进行研究转型,所以在目前教辅出版行业只有少数具备足够资金及技术人才的企业才能够对其进行数字化研究。而一些没有这些优势的中小型出版企业就只能继续以传统的出版模式发展。但是在如今这个发展迅速的社会如果不进行创新改革的话,很快就会被淘汰掉。所以这些中小企业就要运用自身的优势,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开创全新的融资渠道,改革传统的管理策略挖掘企业内部的技术人才,从而实现企业的数字化出版方向。

2.创新及升级数字化技术

在出版行业中,教辅出版在此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中产生的收益在出版行业中也有着大比例的数据。就算如此如今的教辅出版行业也并没有几个足够成熟优秀的企业,为我国教育市场提供科学的教育辅导教材。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数字化教育辅导也被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

那么教辅材料也应该借此机会,以全新的形式及渠道,在原有品牌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完善,同时也与数字化教辅的优点相融合,创新出适合如今社会的教辅品牌。对于我国教辅行业处于没有质量保障的情况下,在向数字化的方向发展的过程中,还应注重教辅材料的质量以促进产品的品牌发展。通过良好的宣传模式,使其能够形成强大的品牌,也利用电子图书及网络图书和报纸等方式,为教辅出版打造一个优秀的数字化教辅品牌形象。

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民对于阅读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网络时代的到来对教辅出版行业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创新及改革传统的教辅出版模式,是此行业中每个人员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描述,我国教辅出版在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人力、资金及技术方面的问题。目前教辅出版行业也比较紊乱,所以创新及完善教辅出版行业中的各种制度,确保其行业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朝着规范化及合理化的方向发展,才能使教辅出版行业的升级及创新方面有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姜联众.教辅出版如何利用数字出版转型升级[J].编辑之友,2013(3):26-27.

第4篇

【关键词】中外高校 数字游戏 专业建设 现状 启示

游戏行业产生于上世纪中期,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不断突破,游戏的可玩性和一系列附加特性也开始吸引大量的人员进入游戏研发和制作中,而社会的巨大需求也催生了产业对专业制作人才的需求。早期游戏制作人才主要是由其他电子行业转行进入的,并没有专业的培养体系,其游戏作品制作瑕疵较为明显,如美工、剧情、画面亲和力等。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以及游戏对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巨大输出,世界各国开始认真对待,使游戏专业制作逐渐形成一定的社会体系,尤其在教育体系中得到了较大发展。国外游戏教育主要存在于职业教育和高校教育之中,它属于高校动画制作的一个分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的一些高校开始与较为知名的社会游戏制作公司合作创建游戏人才培养基地,使得高校游戏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较大的转变,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而随着高校游戏人才培养的成功以及社会的巨大需求,世界各大高校也相继开展游戏教育,并逐步细分游戏教育的各大专业,使得游戏制作逐渐标准化、体系化和专业化。我国游戏教育起步较晚,国内高校几乎是在21世纪初期才开设相关游戏专业,对于游戏制作人才的培养体系也不够完善,许多游戏制作人员往往专业能力较强,但综合能力却较差,需进入社会行业以后才能形成一定的实践能力,这就导致了我国游戏制作技术落后于国外先进游戏企业,使得国外的游戏在国内市场大行其道。进入新世纪,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游戏移动平台开始出现,玩家对游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游戏制作开始进入数字化阶段,生物信号技术、全息模拟技术以及信息化网络技术的出现,使得数字化游戏成为了未来游戏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内游戏行业要想在世界游戏产业中站稳脚跟,就必须依赖于高校数字化游戏制作和策划、管理人才的培养,因此,高校数字游戏专业建设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具有行业的必然性。

一、国内外高校数字游戏专业建设现状

数字化游戏的制作需要以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基础,注重游戏的画面、音乐、剧情等的合理搭配,同时还要进行一系列的包装和测试、运营等程序,由此,在高校开设数字游戏专业时也需按照此产业链来进行设置。目前,国内外高校对于数字化游戏专业建设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国外高校的专业建设

1.利用平台优势打造专业特色

欧美高校对于数字化游戏专业建设起步较早,高校也充分利用本国本地区或者校内的优势学科来构建一个灵活的平台,并以此为出发点构建数字游戏专业的特色。以美国旧金山艺术大学为例,学校以艺术专业为特长,主要打造游戏艺术设计领域特色,该校在美术和动画平面设计等学科方面具有较强的专业优势,因而充分利用学校对艺术美学的研究和教育优势,在游戏教学中融入平面设计和视觉传达、美术、音画渲染等,强调游戏的艺术性和视觉性。在美国游戏教育界,旧金山艺术大学游戏设计学院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其主干课程主要包括原型设计、角色和场景设计、特效动画、视觉传达、游戏策划等。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游戏设计专业则相对来说技术性较强,对编程方面研究较深,它也是美国第一所开设游戏设计专业的常青藤高校,它依托本校计算机学院和智能信息系统研究的优势创建了游戏设计创意实验室,在数字游戏设计专业中开设了人工智能基础、网络编程、人机交互、传媒心理学等专业,同时与本校其他优质专业如音乐学院、传播学院等进行合作开发游戏项目,以实践来检验学生的理论学习,并且由学校负责将学生的游戏设计作品向业界展示,以促进学生的游戏开发动力。另外,还有许多高校与知名游戏制作企业合作培养优质的游戏专业人才,如日本大多数学校几乎都与游戏公司达成人才培养协议,包括早稻田大学、东京大学等都与任天堂、CAPCOM、SEGA等知名游戏制作企业合作。由于社会行业或者高校内部的平台优势,欧美等发达国家高校的数字化游戏基本上都依托这个平台来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游戏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方向。

2.重视能力的教学模式与多学位人才培养体系

欧美等发达国家高校在数字化游戏专业建设方面具有多梯次、重能力的特点。其高校数字化游戏专业建设时间并不长,但是已经逐步形成了职业培训、本科、硕士、博士等多学位层次梯级,并且在横向方面也培养了艺术创意、技术、管理、执行、宣传等方面的人才。在欧美较为知名的高校中,开设了数字化游戏专业的高校几乎都加强了对专业本、硕、博学位的建设,并将学生投入到游戏行业的生产链中,根据学生所擅长的专业内容进行专业培养,形成产学研为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

3.重视对专业学生的文学知识素养与学术价值观的培养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游戏界,游戏审美是每一个制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尤其是对传统文化和游戏心理学等必须有一定的了解。游戏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实力的具体表现,游戏的出口相当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输出,欧美国家对游戏专业人才的文化素养培养是基于游戏综合制作能力、游戏向深层次方向发展以及国家整体文化输出的考虑。现代数字化游戏制作不仅对制作技术具有较高的要求,还对游戏中的哲学、美学、文学、历史意义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外高校在建设数字游戏专业时通常都会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文学理论、戏剧理论、心理学理论以及历史学、哲学、美术欣赏等专业课程,使学生具备民族的历史厚重感和艺术的鉴别价值观,从而制作出更好的、更具内涵的游戏。

(二)国内高校的数字游戏专业建设

在我国高校中,数字游戏专业的创立时间更短暂,并且数量十分有限,仅中国传媒大学等几所大学开设数字游戏设计以及理论专业,其他一些高校虽然也开设了数字游戏专业,但是其模仿的意味十分浓厚,国内高校缺少具有突出特征或者较强能力的专业学科,不能对数字游戏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起到太大的作用,这就使得我国高校所开设的数字游戏专业建设困难重重。

二、国内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启示

鉴于当前国内外高校数字游戏专业建设的巨大差异,我们有必要借鉴国外高校成功的经验来丰富和壮大国内高校数字游戏专业,以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一)要尽量聘请具有实际操作经验以及教学经验的教师。欧美等发达国家高校数字游戏专业教师大多是具备丰富的游戏理论研究背景的专业教师,以及在游戏制作行业中承担过一线操作的工作者,或者是企业在职人员,高校以外聘等方式聘请其在高校授课。而国内相关专业的教师往往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不过对于实践制作和市场需求了解不多,因而,我们应该尽量聘请企业中具有深厚理论制作知识及教授能力的人员,让从业者把经验带入课堂,使游戏教育贴近市场需求。

(二)加快学科学位建设。我国高校数字游戏专业现阶段多为本科教育,并未开设硕士和博士的深层次教育,从国外高校来看,其硕博阶段的人才对于游戏理论和实战的研究更强于本科。同时,要对国内相关专业加开文化、艺术、心理、哲学等相关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国内高校也要加快更深层次学位的建设,以满足不断加深的游戏理论知识教育。

(三)加强与社会行业的接触,提高实践的比例。我国高校数字游戏专业主要是在校内进行一些专题制作,但并未参与社会游戏的流水线制作,对于行业要求不清,实践动手能力不强。而国外高校则早已开始进行校企合作或者订单培养的模式,其学生实践能力远远强于国内学生。因此,国内高校要引入社会参与机制,让学生提前接触行业、了解行业,如此才能尽快适应行业需求。

参考文献:

[1]王生龙.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结合模式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9(3).

[2]刘瑞涵,吴春霞,桂琳.浅谈人才培养中的学科与专业建设[C].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教学改革论文专辑,2007.

第5篇

我目前所处的是数字资源市场,确切的说是中国的数字资源市场,因此我想把这段时间对这个市场的市场层次、结构,需求内容,关系因素以及未来市场环境等方面内容所做的分析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讨论。

从横向上看,可以把这个市场分成以下几个方面:教育行业市场:包括高校、高职、普教、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等;公共图书馆市场;特定行业市场:包括科研院所、医院、传媒行业等各种公共机构和商业组织。之所以进行这样的分类,是因为在接下来的市场结构分析、需求内容研究和关系因素探讨、未来环境展望中这三类市场是有着相当差异的。

首先,教育行业市场:其直接目标市场:以学校为个体单位,这是我们直接面对、展开经营活动、实现市场目标的最终对象;终端目标市场(间接目标市场):以学生和教学工作人员(使用数字资源的个体)为个体单位。下面我从影响二者关系的因素出发来分析一下这块市场的一些特点:目前以至于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终端目标市场的需求对直接目标市场的购买行为决策并不产生对定性的影响,原因也是明显的,教育行业的行政管理机制决定了二者的市场关系。因此教育部门的财政支持程度和管理政策到是对各教育组织和终端目标市场的购买行为与需求引导起着关键的影响(决定)作用。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教育乃至学术界的发展导致的对数字资源需求内容的不断升级和需求强度的快速发展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范围对于数字资源在各教育单位使用的各种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因此,可以这样说:教育部门对各教育单位的财力投入是市场的基础;政策的制定、完善与实施促进和保障着财力投入对终端目标市场需求满足支持的有效性;而全球教育科研环境的不断提高则是作为源头的影响(决定)因素而存在。所以,客观的说,中国的数字资源市场不论是需求的内容还是财力与对应政策的建立和实施也都和中国目前所处的阶段高度一致——初期的发展阶段。那么,那些能够立足于终端目标市场需求的满足与理性引导同时进行规范市场行为的资源提供商也许在目前是不那么“闪耀”,但相信她一定是未来光芒万丈“明星”。

再来看公共馆市场:直接目标市场:每个公共图书馆;终端目标市场:大众。从影响两者关系的因素出发,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分析结果:文化部门的财政支持是基本条件内容;人民生活水平达到与超过目前发达国家居民生活平的能力以及生活习惯、方式的对应方向的逐渐的转变是市场需求内容与强度不断发展的根本因素;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积累则是这个市场不断成长因素的源头。一方面,我们可以说这个市场的成熟因为各因素自身的特点而注定是个“漫长”的过程;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这也为我们的品牌经营创造了“天然”良好的条件(因为品牌经营本身就是一个长远的过程,持久的形式)。但是,也因为这个市场的需求内容大众化的特点,那些致力于品牌经营的企业往往在这个阶段其企业形象似乎更显暗淡(品牌理念导致的市场营销策略内容),甚至有些“清高”,所以顶住压力,平衡当前阶段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关系就成为了企业经营的关键。

第6篇

【关键词】影视多媒体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模块化课程体系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 in Higher Vocational Talent Cultivating Schem

SUN Chun-Yan

(Guangdong Women’s Polytechnic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1450,China)

【Abstract】The paper established the goal to cultivate multimedia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talents according to multimedia technology occupation post group, typical work tasks as well as the requirements of talents’ vocational ability,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 and constructed ‘4+1’ modular curriculum system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well-skilled multimedia technology industry talents.

【Key words】Multimedia technology TV/Films;Talent cultivation;Modular curriculum system

计算机信息技术、数字媒体技术以及数字电视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影视多媒体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为高职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带来了契机。我院于2008年创建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从2009年开始招生。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通过到企业实地访谈、对毕业生信息进行跟踪等多方面了解,对数字媒体产业的现状和影视多媒体企业的人才需求做深入的调查分析,从而确定了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围绕这个目标,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我们一直不断地进行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建立了影视多媒体技术“4+1”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创新影视多媒体技术人才培养模式[1]。

1 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影视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熟练掌握数字摄影摄像技术、影视编辑与特效制作、影视后期合成技术、影视动画制作技术、多媒体作品制作技术等现代媒体制作核心技术,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艺术创意能力,能在广电、网络教育、数字出版、多媒体、广告、游戏等行业从事数字媒体开发与应用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四自”精神的,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综合型女性技术技能人才[2]。

2 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是在企业生产运营过程和学习者全面能力发展的大环境中对工作进行的整体化分析,是现代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重要手段。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不断到企业走访、调研,聘请有经验的行业专家召开访谈会,确定出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以及对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3]。

2.1 职业岗位群(表1)

表1

2.2 专业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分析表(表2)

表2

3 专业学习内容分析

表3

根据影视多媒体技术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以及职业能力分析,归纳出该专业工作任务和学习内容。

4 基于“4+1”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我们在对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学习内容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出发,构建了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4+1”模块化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课程、职业平台课程、职业能力课程和职业能力拓展课程的四个显性课程模块和一个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隐性课程模块。

4.1 通识教育课程模块

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形成全校的平台课程,全校统一课程管理。开设的课程如下: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含廉洁修身)、实用英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女性学、应用文写作、体育与健康、健康与心理卫生、大学生就业指导、军训(含军事理论)、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支撑专业职业平台模块课程和职业能力模块课程的学习,并与后续课程中素质教育的有关教学内容相呼应,使素质教育贯穿育人全过程。

4.2 职业平台课程模块

职业平台课程包括美术基础、网页设计与制作、图形图像处理、数字摄影技术、数字影视动画制作、程序设计基础等6门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行业通用能力、适应未来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支撑起后续专业核心类课程与专业拓展类课程的学习,形成专业内不同就业方向的平台课程。

4.3 职业能力课程模块

职业能力课程包括数字摄像技术、多媒体作品的设计与制作、影视编导与策划、非线性编辑与特效制作、影视动画制作、数字音频技术等6门课程,这些课程分别对应学生从业后相应的工作领域及工作内容。同时,课程的设置也从总体的角度考虑了适应主要就业岗位对高技能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并兼顾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

4.4 职业能力拓展课程模块

职业能力拓展类课程包括影视特技及后期合成After Effects、FLASH动画设计与制作、影视音乐、影视广告设计、动态网页制作等6门课程,是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延伸。由学生根据未来不同就业发展方向来选择相应课程学习,满足了学生专业核心能力以外的相关专业能力的学习需要。

4.5 自主学习课程模块

该课程模块主要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课内教学环节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包括电视短片制作综合实训、各种职业技能竞赛、职业技能鉴定、专业技能活动、学生工作、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或公益活动、课外阅读、网络学习或专业讲座等内容。

5 结束语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一项系统工程,另外数字媒体技术发展又非常快,所以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员和时间去不断研究和探索,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岗位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为影视多媒体行业培养出大批高质量、高技能的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女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源.高职高专影视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55-59.

第7篇

“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说教育的本质在于传递知识、点燃热情,那么教育出版的本质就是使这个传递、点燃的过程效率最大化。传统教育出版提供的是知识本身――如爱尔兰诗人叶芝所言,“注满一桶水”;而不是知识的传递――“点燃一把火”。一切到了数字教育出版时代才呈现出燎原之势:教育知识插上数字技术的翅膀,前所未有地革新了内容提供方式,也极大地提高了知识传递的效率。

回望2015年的数字教育出版,无可辩驳地见证了行业发展背后的技术变革力量。当国内数字教育出版领域的全部焦点被“在线教育”霸占,而作为内容提供方的教育出版社在“在线教育”版图中逐渐被边缘化的境况下,盘点2015年度国外数字教育出版的热点事件,或有助于看清国内数字教育出版的发展方向。

资本与技术的联姻――行业内教育出版巨头兼并重组

2015年伊始,数字图书世界(Digital Book World,DBW)就了白皮书《2015年数字出版十一大趋势预测》,指出:“教育出版市场正经历重大变革,未来一段时间教育技术领域将迎来巨大机遇。”诚如斯言,过去一年里国际教育出版巨头们纷纷并购或入股教育技术公司,用资本的力量撬动技术的壁垒,打造了“资本+技术”的强强联姻。

2015年4月24日,霍顿・米夫林・哈考特(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集团宣布斥资5.75亿美元收购著名教育技术公司Scholastic的部分业务,此举旨在借助Scholastic公司的技术优势,将其静态的教育内容改造成为“易获取、自适应和可交互的”结构化数字内容。据称,霍顿・米夫林・哈考特集团目前占据美国K-12市场52%的市场份额,此次并购有助于进一步巩固其在K-12市场的领导者地位。

霍顿・米夫林・哈考特以技术傲视K-12市场的势头锐不可当,仅仅一个月之后的5月20日,就放出重磅消息,宣布开放其核心部门HMH labs(霍顿・米夫林・哈考特实验室)的API入口,这意味着集团所拥有的内容资源将在开放平台上运行,集团外部的技术人员可以借由其教育出版平台,参与到数字教育产品的开发中来,与霍顿・米夫林・哈考特一道共同打造开放、多元的教育出版生态圈。

麦格劳-希尔教育集团(McGraw-Hill Education)紧随其后,于7月15日宣布以600万欧元收购全球最大的移动语言学习平台busuu部分股权。麦格劳-希尔教育集团国际和专业部门总裁 Mark Dorman 表示:“麦格劳-希尔教育集团的全球业务版图与 busuu 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创新移动解决方案强强结合创造了很多机遇。全球语言教学市场的年营业额达600亿美元,并且还在迅速增长。创新型移动 busuu 解决方案弥补了我们数字产品的不足,为公司带来了很多新的销售机遇。”

麦克米伦(Macmillan)的行动如出一辙。就在前不久的2015年11月11日,麦克米伦宣布与全球知名教育技术公司Blinklearning达成合作协议,借助Blinklearning的技术优势研发数字教育产品,为学生和教师提供电子教材、电子教案和在线作业等学习工具。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年初国际教育出版版图发生了重大变化,那就是麦克米伦旗下的科学与教育(Macmillan Science and Education)分部与施普林格科学与商业媒体(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合并,新诞生的“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一跃成为全球第四大学术与教育出版商。此次与Blinklearning的合作正是在年初合并风潮之后,麦克米伦手握重金进行的“资本+技术”联姻。

就连主要从事大众出版的贝塔斯曼(Bertelsmann AG)也不甘落后,于9月9日在纽约创建新的业务部门贝塔斯曼教育集团(Bertelsmann Education Group),开始积极布局全球教育板块。11月9日,贝塔斯曼又宣布斥资2.3亿美元入股美国在线教育平台HotChalk,一时间教育技术市场资金充裕、如火如荼。

行业内的教育出版巨头们磨刀霍霍向技术市场,唯独没见龙头老大――培生集团的身影,其在最新一期的“世界出版企业50强榜单”中以58.09亿欧元营收高居榜首的Big One。过去的一年,培生的动作不可谓不大,但与其他教育出版巨头们纷纷做大蛋糕兼并重组相反,培生从2015年年初开始相继出售《经济学人》《金融时报》业务板块,开始“瘦身行动”,年底又传出将退股企鹅兰登书屋的消息。这显示出培生专注教育出版,进一步向数字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的决心。实际上,培生与教育技术公司的联姻早已走在前面。2012年,培生收购了美国在线学习服务提供商Certiport 和EmabaNetCompass;2013年初收购了学习效果分析测试平台Tutorvista 和Learning Catalytics;2013年12 月,培生又宣布以4.37 亿英镑的价格收购巴西成人英语培训公司Grupo Multi。可以说,2015年的培生在完成了一系列大规模并购之后,已经达到了“取次花丛懒回顾”的境界,不断进行机构精简,立足教育出版,才是培生未来的发展之道。

渔阳鼙鼓动地来――行业外互联网巨头虎视眈眈

技术是2015年数字教育出版的主打词,行业内技术短板的教育出版商们尚且积极主动与技术商联姻,技术原生型的互联网巨头们自然不会放过数字教育这块风口浪尖上的肥肉。

亚马逊(Amazon)于2015年1月22日推出KDP(Kindle Direct Publishing)教科书转换平台,允许用户直接将教科书转换成电子格式,并通过Kindle直接阅读。电子教材业务历来是美国教育出版领域的一块肥肉,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美国大学纸质教材定价颇高以及美国大学生对数字阅读接纳度较高所造成的。亚马逊推出的KDP平台为其后进军电子教材市场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就在8月14日,亚马逊与纽约教育部门达成电子书平台协议,由政府出资3450万美元,为纽约市的1800所公立学校创建一个电子书平台,供各校在该平台上单独采购电子书内容,亚马逊则为学校提供包括电子书及其他电子资源在内的全方位解决方案。

除了抢占电子教材市场,亚马逊显然还有更宏大的战略布局,AWS Educate――亚马逊在2015年5月份的云计算教育项目(Cloud Computing Education Program),旨在帮助教师和学生更方便地找到和云计算相关的学习课程内容,并将云技术纳入到真实的课堂环境中,为师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学服务。

无独有偶,微软(Microsoft)也在5月份宣布在印度推出教育云(Edu-Cloud)服务。该云计算平台旨在为教育机构提供数字化的教学服务,预计将很快被印度80多所学校采用。与亚马逊如出一辙,微软在电子教材领域也不甘落后,前不久的11月16日,微软宣布与英国电子教科书平台Kortext合作,将Kortext丰富的电子教科书资源纳入微软在2014年底研发的Office 365教育平台,意图在日渐成为红海的全球教育市场分一杯羹。

就连后起之秀Facebook也在3月26号开辟了教育子品牌Blueprint,目前Blueprint上有35门在线课程,可以为用户提供可追踪进程的报告和结果,并加入了证书认证内容。创新驱动的谷歌(Google)则在5月上线了Google Classroom――一款面向教师和学生的教育内容和沟通整合工具,通过Google Classroom教师可以创建一个虚拟课堂,上传所有课后作业及参考资料,学生可以提交作业并与老师之间进行无障碍的文字、视频沟通。

第8篇

[关键词]校企共育 素质 质量控制

[作者简介]施教芳(1966-),女,江苏苏州人,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数字化学习。(江苏苏州215104)孙立新(1966-),男,江苏太仓人,苏州国际外语学校副校长,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江苏 苏州 215131)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校媒联盟,学岗直通’的数字媒体专业课程改革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0GYA2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6-0036-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职业教育要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高素质、高技能中的“两高”着力于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强化职业技能训练,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素质高技能的培养需要养成教育,必须突出职场的氛围、岗位的特色,校企共育是保证职业教育特色的必要途径。实践证明,双回路相融合的保障体系为职业教育质量持续改进提供了可能。

一、双回路质量控制循环

PDCA质量控制循环是由美国Shewhart博士所提出,后又得到美国统计学家戴明的太力倡导,被称为戴明循环(Demingcycle)。PDCA表示“计划一执行~检查一行动”循环(Plan-Do-Check-Act eyde,简称P-D-C-A循环),参见图1。后来,在信息反馈与控制理念的基础上,产生了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这一理论虽然源于企业界,但其基本思想和理念完全可以广泛引入到职业教育领域。由此,以闭环控制的思路,对质量保障系统实现“整个过程的控制”,使得PDCA质量控制理论在教育领域得以应用。

双回路质量控制循环设计如图2所示。构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养成体系并建构日常化和项目化的管理平台,搭建回路一:以大学生素质教育纲要统领,由素质育化信息平台支撑,辅之以自上而下的管理设计、自下而上的参与以及教师、学生、家长的评价反馈,形成一个连通的回路,以完善的企业和毕业生评价反馈机制,引入职场评价、市场评价、行业调查、就业反馈,渗透式地将职业精神导入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养成体系,这是第二个回路。双回路交叉融合,共同构建高职学生高素质高技能养成的质量保障体系。

二、大学生素质教育纲要及数字化素质育化管理平台设计

大学生素质教育纲要全面规划了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综合素质、职业道德培养的目标,设计了融合职场岗位的、课内课外的、公共及个性的实践任务和项目,包括必修、选修和拓展项目。涵盖了阅读、观看展览、听讲座、社会实践、行业企业实践、学习生涯设计、职业生涯设计、创业活动、心理健康活动、校园演播室、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参赛、个人展览会等近二十个项目。在这些项目中,学生有足够的选择空间开展实践活动,并持续地得到反馈和支持。纲要还构建了完善的评价反馈机制,引入职场市场评价及就业反馈,真正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职业人才。

基于数字校园设计一个以学生综合素质育化为目标的信息平台系统,作为学生综合素质实践活动的信息平台,记录、展现、推介学生的各项课内外实践活动,实现大学生素质育化的网络化管理,并与教务系统的学分管理相集成,使学生拥有一份完整的包含素质教育学分的成绩单。

该系统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目标:第一,建立“大学生素质育化信息平台”,推行素质拓展认证制度。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专业课程体系和以综合素质育化为目标的素质育化体系相融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各项创新实践活动的动力。第二,打造柔性化的课程框架结构,设置必修、选修和拓展项目,课程体系改革模式如图3所示。将隐性的素质教育显像化,一定程度地实现素质教育的量化,凸显素质教育的效力。第三,实现必修、选修和拓展项目的管理,以及全校素质教育信息的统计分析、学生素质教育情况的查询和督导,使教师了解每位学生的发展动向,为辅导和支持提供决策依据。第四,推进数字校园的应用,网络自主学习、资源库的调用计入素质育化项目,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推动学校数字化学习的进程。

素质育化平台本质上是学生素质育化项目的信息系统和智能型专家系统的结合。它具有项目信息管理的基本功能,具备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兴趣进行评估和督导的功能,还设计了学生、教师、家长。企业导师多角色参与的评估和反馈模块以及调用agent对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指导和帮助的模块,是一个为学生服务的平台。该系统模块如38页图4所示。

在质量保障的回路一中,利用素质拓展认证方式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动力,并着眼于制度的完善和管理手段的创新,使素质育化日常化、项目化、过程化、个

三、融入企业工作过程项目的育化及评价反馈机制

“校企共育”的养成机制是建立在高职院校已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改革突破口的背景下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有独立批判和创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同时需要养成“重诚信、能吃苦、善沟通、会经营”的职业素质。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行业企业是不可或缺的主体。

(一)强化质量意识,引入行业管理标准和企业文化,合力培养“职业人”

企业的用人标准强调道德和技能两个方面。职业教育需要培养把事情做好、把事情做得更好的高素质人才。把事情做好,强调的就是企业的质量意识。在素质育化项目中,大量引入企业实践案例教育,将行业的管理标准作为评价标准,为学生建立“职业人”的示范案例。例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必修项目――东南电梯(合作企业)的主题实践项目,在校企合作中心工作室内完成,强化运作程序、分工协作、技能操作、工作纪律及成果质量。学生分插在工作组内“顶岗”完成项目任务。在这个实践项目中,任务评价指标包括诚实守信、责任意识,工作中独立或共同承担责任,职业岗位独立操作,可靠性和纪律性;质量意识,规范意识;目标管理,计划管理,细节与精细化管理,检验与评估;合作意识,服务意识;团队合作、人际关系、表达能力、顾客至上、抗挫折能力等。在实践过程中,学生按企业制度和岗位任务要求完成工作,亲身感受企业管理的氛围,接纳吸收企业文化。逐渐成长为“准职员”。

(二)构筑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素质育人的机制,合力建设全景化“职场”

具体措施为创建教育理事会和校企合作中心。在学校层面,教育理事会确定学生综合素质育化的大纲和框架,规定必

修、选修、拓展项目的学分,制订相应的管理流程,确保校企共育模式的运行。在系、处层面,校企合作中心全面参与实践项目的设计、、组织、管理、评价,企业合作方深度参与包括社会实践、行业企业实践、学习生涯设计、职业生涯设计、创业活动等项目的实施,形成双方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效机制。企业通过承担项目资源、项目评价、项目管理、项目盈亏来履行责任,学生通过跨入职场课堂、渐入职员角色、遵守岗位制度、完成项目任务来履行责任。企业通过获得设计外包服务、人才储备、经济效益来获得利益,学生通过获得职场素养、职业能力、就业胜势、项目奖励来获得利益。

(三)依托数字化采集平台,跟踪评价、过程控制、动态反馈,合作共建校企互动质量控制系统

数字化信息管理平台是保证回路二闭环循环、持续改进的技术基础。利用数字化的采集手段,网络的随时随地应用,使质量信息的采集成为可能。为企业导师配备学生信息员,始终跟踪学生实践活动的进程,真正实现过程控制。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确定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践日志填报、视觉材料记录、文本汇编、工作成果答辩等任务;制定任务管理、岗位考勤、信息保密等制度;建立“校企共育”教育质量会商制度。每季度召开“多方一体”研讨会,诊断素质育人以及项目实行中存在的问题;每学期对数据平台“行为化”指标进行项目分析,汇总数据进行系统分析,提供统计数据和分析报告供系校企合作中心、学院理事会决策参考,从而实现常态化的数据收集、统计、集成、分析,调控、评估、反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