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04 09:45:2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团队建设重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群众艺术馆;业余团队建设
中图分类号:G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2-0281-01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的指出,文化馆是政府办的群众文化事业单位,是公益性的给社会提供无偿艺术服务的单位。那么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取得新的发展,抓好新时期业余团队建设是事业发展十分关键的一环,是一项软件建设中的基础性的工程,文化馆的业余团队,是推动群众性文艺创作的园地,是继承、发掘民俗民间文艺资源的基地,是活跃、丰富群众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载体,是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的自我教育的阵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探索和研究新时期业余团队建设机制,确立新的发展思路和新的动作方式势在必行。首先,文化馆业余团队建设在观念上要有新的转换,要确立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致性,同时还要确立群众文化艺术生产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规律的协调性,所以在新时期文化馆业余团队建设必须把握好四个特性:
业余团队建设的科学性体现在,从总体上看业余团队建设是文化馆面向社会的一种特有的文化活动,它有着自身的规律,遵循其规律就是遵循科学,反之就是反科学的,它必须遵循整个社会发展的大环境,这个大环境就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中心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构建,同时,它又是群众性的活动,具有公益性的特征,它必须遵循艺术生产发展的规律,因而业余团队建设必须通过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从中找出规律,制订出符合实际的建设方针和训练方案,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业余团队建设的艺术性主要是指,在辅导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各种创造手段,根据被辅导者不同的年龄、层次、性格差别、能力等多种因素,进行辅导,把人们在生活中积累的情感和体验变成众多人心寻找到独特的属于自己的表现方式来体现。无论是戏曲、音乐、舞蹈作品的创作、排练进行辅导,还是对整台群众文艺节目的演出,辅导工作者从帮助业余演员排练修改作品,包括舞美化妆等等,都在辅导者的具体指导下进行,渗透着辅导工作者对生活的思想情感。
业余团队建设的业余性与计划经济时代所讲的业余性在内涵上已有了很大的变化,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我们文化馆对业余团队建设必须坚持业余,它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再像过去那样,通过以工养文等方式去养一批文艺骨干,它必须走社会化发展的道路,由于科技时展,人们审美要求不断深化提高,可以把社会上的各类艺术资源,打破地域,打破群专界限,通过活动来进行配置,进行优化,来去自由,点面线结合,没有包袱,服务面扩大,业余团队永葆青春。
业余团队建设坚持参与性,这与计划经济时它所讲的参与性在内涵上也有了很大的发展,随着人们对文化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企业文化、商业文化、社区文化、旅游文化全面发展,各个单位与部门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热点,也涌现了一批爱好文化艺术的领导和个人,作为文化馆,就必须抓住这些热点和个人,针对他们的喜爱,建设好相关业余团队,就有良好的双向效应,这些业余团队就有了强大生命力。
新时期文化馆业余团队建设,通过观念转换,还必须要探索、培育新的机制,在具体的操作中,还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处理好业余团队纵向辅导与网络建设的关系。文化馆团队建设必须走社会化和网络化之路,否则就很难发展、稳定和提高,其理由有二条:一是队员分布来自各单位、各部门,这就决定着团队的业余性、社会性和复杂性,因此,必须与队员所在单位和部门协调好关系,并结成网络,并取得他们的支持与关心;二是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群众的欣赏水平,对文化馆团队的要求也必然会越来越高。
处理好团队精神培育与培养文化艺术名人的关系。纵观中、外团队发展,不难看出,一个名牌团队,一个成功的团队,离不开一种强烈的富有个性化的支柱,那就是团队精神,因此,文化馆业余团队建设中也不可忽视团队精神的培养,要根据业余团队的自身的特点,设计好内在和外观的业余团队精神和业余团队形象,在群体推出的同时,每一个业余团队都必须有一定知名度的演员,这样,业余团队活动的质量也有了一定保证。
关键词: 科研团队 本科高校 建设策略
目前,随着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教学型大学正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这一类转变尤其体现在那些最近10年内刚升格为培养本科生的省属普通二类本科院校。为了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实力,这一类高校对于科研工作的要求也急剧提高,而这种影响力不仅仅体现在科研量的增多,在较长过程中更反映在科研质的提高上。因此,在科研基础薄弱、科研资源缺乏的先天不足条件下与“教学研究型大学”、“研究型大学”共同参与竞争,成为转型期教学型大学科研工作的重点。在这一提升科研水平的转变历程中,组建优秀的科研团队对于这一类高校而言是一条捷径。但与我国列入“211”和“985”建设计划的高等院校已有的优秀创新团队相比,地方普通二类本科院校面临着很多困境,因此急需探讨在这一类高校建立科研创新团队的有效方法和策略,以便更好地促进科研团队的建设。
1.地方普通高校构建科研团队面临的困境
目前地方普通二类本科院校在科研团队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很多,但最主要的问题集中在以下几点。
1.1缺少领军团队带头人。
梅贻琦校长有一句名言:“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地方本科院校在拓展科研工作上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缺少优秀的团队带头人。由于历史原因,这一类学校在人才上“底子薄”,虽然也有一些相比较而言具有一定学术造诣的突出人物可以作为学科带头人,但是这些学科带头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这些学科带头人普遍知识陈旧,与那些具有硕士点和博士点高校的学科带头人差距较大;二是这些学科带头人主要是一些行政上具有领导职务的人,当然不是说行政领导不能当学科带头人,问题是这些人在由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或科研型转变的过程中往往是先“当官”,后当学科带头人,而不是一些研究型高校的先当学科带头人,后“当官”,这样就造成这些人对于科研的认识不是很“深刻”,缺少真正的以科研为主的思维,同时也忙于行政事务,很难有精力投入到科研团队建设中;三是在科研知识和能力上的欠缺又很容易导致他们产生狭隘、嫉妒的消极心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从自身利益出发,对团队成员缺乏理解与认同,揽功推过[1]。
1.2缺少明确的研究方向。
这一类高校在教学评估、升格,以及进一步申请硕士点和博士点的过程中会引进大量的人才,而在引进人才的时候,是以学科建设为主导,首先考虑的是课程教学和学科知识系统的完善。这些人才的引进总体上在短期内可以使学校在人才层次和结构上发生巨大改变,但对于科研团队建设而言并无多大帮助。不同研究学科的人才在团队建设方面虽然在学科交叉上具有优势,但过于分散的知识体系很难聚合成一个能引领创新的研究方向。
1.3缺乏高效有序的组织管理。
很多团队虽然名义上搭建了起来,但是团队成员却各自为政,“一个萝卜一个坑”的现象普遍存在,归根结底是缺少有序的组织管理。无序的组织必然导致团队建设成效的低下,具体体现在科研团队结构不合理,总研究方向下具体研究任务分工不明确,团队成员间存在过多的分歧、竞争和矛盾等。这些问题的出现,极大地影响了团队科研活动的开展,并将成为阻碍科研联合、科研优势发挥、科研团队创新和科研力量集中优化的绊脚石。
1.4缺少团队文化氛围。
这一类普通高校在转型期间,对于科研成果的期望值往往超出科学研究应有的自然规律,“多、快、好、省”的行政政绩期望值与优秀团队应具有的特征产生了冲突,进而导致团队文化建设的欠缺。具体表现在团队成员在科研工作上的短视、浮躁和急功近利;同时缺乏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民主、自由的管理环境。虽然团队建设初期产生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一批论文和专利等被生产出来,但是这些成果很难经得起推敲,总是在某一核心研究领域的边缘打转而深入不进去。
1.5缺少经费支持。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研究经费的不足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团队成员所能开展科研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在科学研究领域一直是我国众多科研机构中的一个“洼地”,团队的成员即使有一些科研经费,与国内那些著名高校院所的科研团队相比也是少得可怜,更不要提分出一部分科研经费给团队其他成员展开科学研究了,因此团队研究经费的匮乏是非常突出的一个制约团队发展的因素。
2.优秀科研团队必备要素分析
为了深入探讨地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科研团队的建设路径,我们走访了南京农业大学、南京药科大学、苏州大学及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十几个优秀创新团队,对其特征进行了总结。目前这些优秀创新团队都具有如下几个特征:(1)科研团队的领军人物都曾是工作在科研第一线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取得过许多骄人的业绩,而且“学而优则仕”,担当了一定部门的领导职务;(2)团队成员梯队明显,除了学术骨干力量外还有相应的辅助力量为骨干成员,专注于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时间保证,如负责课题经费的报账等业务;(3)团队成员间具备知识的交叉性和互补性,在整个团队的科研目标建设过程中,各自负责一个具体的研究方向,但又能互相协作;(4)团队成员的数量在4-10人左右,除团队带头人之外,核心骨干成员为2-3人;(5)团队都依托于一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或类似的研究平台;(6)取得过卓越的科研成果,包括高水平的论文、省部级或国家级成果奖励、可以转化并能带来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专利等科研产品。
3.地方普通高校构建科研团队的策略
根据优秀创新团队的特征,结合普通本科院校在团队建设上的不足之处,特提出以下团队建设的策略。
3.1从学校层面组建重点科研创新团队。
在团队建设方面,学校层面要足够地重视,制定重点学科的科研团队建设计划,尤其是在那些特色学科、申请硕士点或博士点的学科,要有意识地引导强强联合,给予经费和政策的支持。目前各省都有一些研究团队建设计划,如江苏省的“青蓝工程”创新团队、浙江省的“重点创新团队”等,学校在政策上要侧重支持这些校内重点科研团队优先申报省部级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另外,学校还应遵循兼顾公平和学术自由的原则,鼓励校内自由组建科研团队,对于那些卓有成效的科研团队给予政策支持和奖励,并纳入学校重点团队建设范畴。
3.2选择好团队带头人。
团队带头人是团队发挥功能的领头羊,指引整个团队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因此对于一个科研团队而言,团队负责人的选择尤其重要,是整个科研团队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省属普通本科院校中,团队负责人可以从两个方面获得:一是在原有人才基础上进行遴选,遵循宁缺勿滥的原则,选择那些具有较高科研水平、具有良好的人格魅力和人格精神的教授或者副教授充当团队带头人;二是从外部引进那些具有较好的科研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点高校、院所的“二流”人才,说“二流”人才并非贬低他们,因为这些人才不一定是所在单位最突出的,但却具有与那些优秀团队“一流”人才一比高下的科研潜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3.3确定团队研究目标。
一个团队要有一个明确的研究目标(不同于团队建设目标),这是团队存在的根本。那种先确定团队成员再确定研究目标的做法其实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完全是为建立团队而组团,其建设效果可想而知。因为团队的建立是在个人有一定研究的基础上而建立的,尤其是团队骨干事前肯定有独立的研究方向,因此不可能改变原来的研究方向。团队建设的目标应该清晰明确,不能为照顾团队的某些成员而似是而非,应该围绕地方或国家经济建设规划中提出的纲要进行建设,只有这样才更具有切实可行性,这样才能申请到更多途径经费的支持,才能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
3.4学校招聘人才时应该围绕团队的建设而倾斜,保证团队具有核心骨干成员。
学校要有目的地在人才引进方面加强团队的建设,而且这种人才支持比资金支持更有效。一个团队的建设成果要走出校园与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比,就需要团队的知识系统必须健全。在诸如中国科学院系统等以科研任务为主的科研团队的人才招聘中,具体的人才招聘条件被限定在一个很小的研究方向范围,地方普通高校也应该改变思维,在引进人才时向健全团队知识系统方向倾斜。事实上,一个普通地方高校的院校在15个左右,按一个院校组建2个强势学科团队、每个团队引进2人计算,只需引进60人左右即可彻底改变一个学校科研团队的人才结构。
3.5科研团队建设要与产学研相结合。
地方普通高校在建设科研团队时应主动与产学研结合起来,注重基础应用研究,这是基于现实需求一举多利的策略。一方面这一类的高校科研团队很难从国家和省部级拿到大的基础性研究课题,而开展产学研研究可以充分利用地方经费,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这种策略也非常符合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需求,能够短期内获得较好的成果,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动力。与产学研相结合的途径很多,可以通过互相兼职、合办研究中心或实验室、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措施,使产学研三方的科技资源、创新资源得以更好地结合,优势互补,通过互惠互利的合作提高团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当然,高校本身更应该积极依托自身资源建立科研中心或研究基地,如重点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等,没有一流的科研基地和研究条件,就很难吸引和稳定高水平人才队伍[2]。也就很难实现科研基地建设与团队建设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除了以上策略外,高校建立的团队考核指标和体系对于鼓励和培育优秀的科研团队也非常重要。通过考核可以促进科研团队形成稳定、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进而取得更多的标志性研究成果[3]。在考核指标和体系的制定中,要重点突出科研论文、著作、专利、成果获奖、课题数量与课题经费等的权重。考核指标的制定要有渐进性,可以分年度逐步加重指标的数量,在建设初期可以只强调数量,但在团队建设的后期应特别注重科研成果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让科研团队的科研水平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孙巍巍.影响高校科研团队创新的心理因素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0,3:91-92.
[2]蒋满秀.科研创新团队的基本构造要素研究[J].科技信息,2010,22:415,418.
一、公益型科研机构团队建设取得的初步成效
公益型科研机构是我国科研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对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发展公共事业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近年来,公益型科研机构逐步认识到进行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并采取一定的措施,使科研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科研成果不断增多。
(一)团队建设深入人心。团队建设最初,人们对团队的了解还很浅显,大部分人认为,一群人就是一个团队。经过多年的探索,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于重大科学研究项目,仅靠单个人的力量进行研究远远不够,而许多人一哄而上也是不可取的。于是,团队建设问题逐渐被提出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探索团队建设的途径。目前,几乎所有的公益型科研机构都将科研团队建设作为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几乎每一个科研项目周围都有一个团队的支撑,几乎人人都可以加入团队。
(二)团队成员层次不断提高。通过积极建设科研团队,一批高学历、高职称、富有协作精神的中青年专家逐渐充实到科研团队中,团队的人才结构得到优化。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为例,1998年全院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只有73人,占职工总数的19%;到2006年底,全院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已达166人,占职工总数的57%,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有84人,占职工总数的29%。1998年高级职称人员155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42%,到2006年高级职称人员达277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48%,可以说是稳步上升。特别是近几年,专业技术人员逐渐年轻化,45岁以下具有研究员资格的人员由2001年的8人、占研究员总数的27%,提高到2006年的36人、占研究员总数的72%。大批年轻干部的加入并担当重任,为团队建设增添了新的活力。
(三)团队的科研能力显著增长。经过多年努力,团队建设所带来的科研能力的提高也有目共睹。由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出版的《科学引文索引》(SCI)历来被公认为最权威的科技文献检索工具。1981年我国SCI论文数为1650篇,占0.38%;2003年SCI收录了40000多篇中国论文,占5.7%。20多年间我国的科技产出增长了20倍。以中国科学院为例,1998年发表SCI论文3277篇、被引用频次7534次,到2004年发表SCI论文9500篇、被引用频次24746次。
(四)团队建设逐步规范。社会各界对于团队建设的开展都给予了一定关注,为鼓励团队建设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各部门先后制定了一些办法和措施,激励团队建设逐步完善。200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了“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国内以优秀中青年科学家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的研究群体,围绕某一重要研究方向在国内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并制定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试行办法》。气象部门在科研团队的组建和发展方面也在不断探索,2003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提出,在每年的年度考核中开始试行对科研团队进行整体考核,为科研团队建设、发展提出了较为具体的要求。
二、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团队建设的逐渐深入,公益型科研机构团队建设逐渐显现出一定的优势,科研团队逐渐成为科研机构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形式。虽然团队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在很多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一)创新型科研团队的参与度不够高。科研团队建设虽然已经逐渐深入人心,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参与度仍不够高。部分研究人员出于各种原因不愿意加入到团队当中,而是选择独立申请和承担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这一类人员在公益型科研机构中普遍存在。另外,参加科研团队的研究人员大部分只在一个团队中从事科研工作,参与范围较窄。参加团队的部分研究人员也只是听从上级领导指派工作,主动参与意识较弱。
(二)团队成员结构不够合理。近年来,团队建设不断发展,各个科研机构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团队并不是许多高级人才聚在一起便称之为团队,而是需要成员的知识层次、结构相配合,成员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肩负不同的工作,来共同完成一项系统的任务。目前,团队成员结构不合理的表现,其一是高级人才扎堆,但缺乏真正的团队领军人才;其二是忽视团队成员知识结构和专长的相互配合,科研机构过分注重引进高层次人才,但忽视对现有人员进行合理配置。
(三)制度建设滞后。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团队建设也是如此,只有建立起完善的制度加以保障,团队建设才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公益型科研机构团队建设虽然已建立了部分制度,但都属刚刚起步,许多制度还不完善,对于团队激励、考核、运行等方面的规范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上述问题的存在已经影响了公益型科研机构团队建设的发展。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来自观念认识层面的,也有体制问题,团队所在的科研机构在科研团队建设过程中应找准位置。
三、构建公益型科研机构团队若干问题思考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构建科研团队,必须注重人员组成结构,注重制度建设,同时要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在思想认识方面的教育引导作用,有效地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协调好团队内部的关系,促进科研团队的健康发展。
(一)转变观念,加强团队意识。首先,科研机构要意识到科研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并负责加强成员思想认识,使科研团队建设真正深入人心;其次,培养团结协作、共同奋战的氛围,提高成员的道德品质修养,在政策上加以引导,在团队运行中,注意对工作任务合理分解,做到人尽其才,改变过去那种“关起门来搞研究”的单干户局面,形成协作―交流―发展的格局。要树立“以团队为家”的意识,团队成员相处和谐,团队才能成为和谐团队,才会有不竭的生命力。
(二)注重人才梯队建设。一个团队的领军人物对于团队的建设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选好团队带头人,团队才能朝着既定目标顺利开展工作。加强对科研领军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应成为科研机构建设科研团队的重要环节。对领军人物的培养,重点挑选一些有发展潜力、年富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和协作精神的优秀科研骨干,鼓励他们勇挑重担,在实践中不断磨炼,逐渐成长为团队带头人。在一些急需发展的学科领域,可有重点的引进部分领军人才,从而带领团队顺利完成科研任务。
要组成科研团队,需要搭配一个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选好领军人物之后,就可以根据工作任务的要求,以科研项目为依托,选择相关知识领域的科研骨干来组队。这其中应注意成员之间的学历、职称以及年龄搭配,同时要注意培养团队成员的创新意识。只有团队成员创新能力增强,科研团队才会富有生机和活力,团队才会不断进步,才能更好地完成科研工作任务,不断出成果、出人才。
(三)完善科研团队有关制度建设
第一,建立科研团队考核机制。公益型科研机构一般都实行年度考核制,对于科研项目会进行中期评估和结题验收。而对于科研团队的考核,应结合科研项目的进展情况,制定考核评价的标准和尺度。如,团队发表文章的数量和质量、获得科技奖励情况、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等,使团队的考核既不流于形式,又不影响团队的积极性。如果单纯的以每年发表文章的数量和获奖情况为指标,而不考虑科研成果的周期性和阶段性,很容易导致科研团队为了完成一时的指标任务而荒废了真正的科学研究,使科研团队达不到应有的目的。
第二,建立科研团队激励制度。激励与考核是密不可分的孪生兄弟,如果有完善的科研团队考核机制,那么激励制度的产生就有据可依、顺理成章了。合理的团队激励制度能有效地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团队运转顺利,工作快速推进。根据科研团队的特点,可对科研成果进行适当奖励,可以从科研水平、科研项目完成情况、科研成果转化情况以及对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的影响等多个方面对科研团队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奖励办法。
关键词: 教学团队; 教学质量; 精品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2)04-52-03
Teaching team and practice of IT and computer sciences
Xu Fengsheng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Dezhou University, Dezhou, Shandong 253023, China)
Abstract: Combining the practical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team in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specialized subject of Dezhou College,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feature, echelon construction and strategy. Finally it presents the achievement that the team has made.
Key words: teaching team; teaching quality; high quality course; educational reform
0 引言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该意见强调的一项重点内容,就是加强“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随后,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再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教学团队,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教学队伍”的要求。由此可见,教学团队建设已成为高校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重要内容。教学团队建设和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的前提,也是培养特色人才的必然要求。强化教学团队内涵建设,创建优秀教学团队,是办好优质本科教育,形成专业特色的有力支撑[1-2]。
1 教学团队的内涵与特征
正确理解与把握教学团队的内涵和特征,是强化内涵建设、创建优秀团队的必要前提。所谓教学团队,就是以学生为服务对象,以一些技能互补而又相互协作、沟通的教师为主体,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为主要途径,以系列课程和专业建设为平台,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而组成的一种创新型的教学基本组织形式[3]。
教学团队作为一种团队的形式,除了要具有团队的目标性、互补性、合作性等共性特征之外,还要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如团队结构的梯次性、团队清晰的教学改革方向、团队效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等。具体来说,一要有明确的教学建设发展目标,即教学团队应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等项目为建设目标,积极开展教学研究,进行教学改革,团队成员之间优势互补,团结协作,共同完成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提高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任务;二要有合理的教学梯队,即教学团队的成员应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和职称结构等方面进行优化,教学团队应由学术带头人或教学名师为负责人,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形成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及教辅人员组成的梯次合理的人才队伍,其中既有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优秀的名师,又有科研能力强的学术骨干以及实践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教辅人员;三要有清晰的教学改革方向,即教学团队要紧跟时展的趋势,准确把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改革教学方法,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不断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四要用长远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取得省、部级标志性教学成果的同时,更加注重团队建设对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带来的长远的效用。
2 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永恒的主题。教育部在质量工程中加强教学团队建设这一举措,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教学团队的主体是师资队伍,构建合理的师资梯队是创建优秀团队的根本保障。从团队的内涵与特征来看,在教学团队的建设中,首先要选好团队带头人,因为团队带头人是团队的核心和灵魂,是确保团队共同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选好团队带头人是培育高素质教学团队的关键;再就是选好团队成员,团队成员要有共同的目标,要优势互补,团结合作,这是团队开展工作、实现共同目标的基础。
根据优秀团队建设的要求,2009年我们组建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团队,团队以具有强相关性的课程群为平台,以教学名师为团队带头人,以学术骨干、教学骨干为主要成员,团队成员之间优势互补,团结协作,具有共同目标,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合理。团队由20人组成,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14人,具有企业背景的教师4人,1人为校级学科带头人,3人为校级教学名师,4人为校级教学骨干。团队中学科带头人和教学名师来自天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活跃的学术思想、强烈的开放意识、严谨求实的优良学风和突出的质量意识。经过几年的建设,已形成了一支学术思想活跃、教学科研紧密结合、学术严谨、老中青结合、梯次合理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团队。
3 教学团队建设的策略
⑴ 建立有效的团队运转机制
要保证教学团队的顺利运转,必须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与运行机制。教学团队的建设是长期的过程,在于不断的积累,不能急功近利。为此,我们建立了团队建设的规章制度。
第一,教学管理制度。教学团队有效地实施了“一个中心、两个根本、三个着眼、四个注重、五个规范、六个突破”的教学管理运行模式,使教学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一个中心是以教学为中心;两个根本是以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为根本;三个着眼是从课程教学改革着眼,从教研创新着眼,从提高学生社会适应力和社会竞争力着眼;四个注重是课堂教学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培养,注重学生质疑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培养,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五个规范为教学管理体系规范,教学文件管理规范,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规范,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规范,教学质量评价机制规范;六个突破是指学生考研率有突破,学生就业率有突破,大学生科技创新获奖层次有突破,教师教研成果有突破,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有突破,专业建设有突破。
第二,教研活动制度。为了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拓宽教师的知识面,定期开展各种形式教学研讨和学术研讨活动,并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参加。
第三,青年教师培养制度。为了使青年教师快速健康地成长,制定了相应的制度:①青年教师教学导师制。青年教师在独立开课前,由团队教学科研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的教授负责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通过定期指导、教案教法讨论、课前试讲、跟班听课、课后交流等形式,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并在思想上政治上严格要求,在行动上做表率,培养他们良好的师德师风。②青年教师上岗制。团队制定了“一帮一”的指导计划,要求青年教师在2至3年内通过教学关,经考核不能胜任的青年教师将被调离教学团队。③鼓励、支持教学团队成员参加高水平教研会议与学术交流。
第四,绩效考核与奖励制度。依据学校下达的目标任务,确定教学团队成员的个体目标任务,与个人年终岗位津贴挂钩。
第五,决策和监督制度。本团队由教学团队带头人、学科带头人、精品课程负责人等组成决策核心,对团队的建设和运行全面负责;但凡涉及团队整体的重要决定和实施方案等均经由团队全体成员决议。
第六,有效的评价机制[3]。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调动团队积极性,检验其建设成果,提升团队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团队能否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应紧紧围绕教学团队的内涵与特征、立足于学校人才培养的定位和要求来设计。在评价内容上,既要注重对团队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改革等显性成果的评价,又要注重学生素质的提高、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团队带头人的影响力、团队的凝聚力等隐性成果的评价。在评价方法上,既要注重权威部门及同行的评价,又要注重学生的评价,因为学生对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的优劣最有发言权。在评价的环节上,既要注重团队建设终期结果的评价,又要注重建设过程的阶段性监督和考核。通过定期的检查和评估,可以使团队建设的各个方面得到改进并形成良性循环,进而确保团队建设整体目标的顺利推进。在评价的导向上,既要注重团队教学改革成果的评价,还要注重团队教学研究成果以及将其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的评价。尽管教学团队有别于高校的其他学术团队,其建设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但是,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不仅仅只是教学技能的提升,同时也包括其科研能力的提升。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是高水平教师队伍的综合表征。可以说,一个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必须有高水平的科研做支撑;否则,其生命力不可能长久。
⑵ 营造和谐共生的良好环境
团队是指由知识技能互补,愿意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个体组成的群体,其本质就是团队成员之间的和谐共生。团队和谐体现在个体自我心理的和谐、个体之间的和谐、个体与团队的和谐三个方面[4]。对于团队个体来说,要拥有一种“尊贤而容众”的胸怀,要宽宏大量,不计个人得失,与人为善,始终保持身心和谐、积极向上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融入到团队这个大环境中。团队个体之间的和谐,就是指人际关系的和谐。保持团队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强个体之间的沟通是关键,这就要求个体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相互理解,这是团队开展工作、攻坚克难的重要保障。个体与团队的和谐,是指要摆正个体与团队的关系。团队要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维护好个体的合法权益,充分调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尽心尽力为团队工作,推动团队发展。个体要以团队为荣,增加责任感和使命感,要识大体、顾大局,为团队和谐环境的营造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团队共生体现在个体之间合作共存、实现共赢。团队个体之间是合作与竞争的关系。为此,团队个体之间要树立合作共存、谋求共赢的观念,即团队之间是一种共生的关系,这是团队得以存在的基础,也是团队得以发展的动力源泉。团队要体现平等、合作、和谐的关系互动,并在共生理念指导下,促成个体的共同发展。要克服单打独斗、相互之间不合作的现象,通过各种方式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发展健康的人际关系,在团队成员间架起理解、尊重和信任的桥梁,营造和谐共生的氛围,最终实现共生共赢的目标。
⑶ 通过任务驱动来完成目标
教学团队是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改革目标而组建的,每个个体都承担着不同的目标任务。以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团队为例,我们制定了团队建设的目标:建立一支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的教学团队;建设2门以上省级精品课程;进一步完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主编出版2-3部有特色的高水平教材;新增3门双语教学课程;承担完成2项省部级以上教改项目;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励10项以上;建立信息与计算科学所有主干课程网站;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成省级特色专业。
针对上述目标,我们根据每个个体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进行了任务分解,将各项指标落实到人。通过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调动所有成员的积极性,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努力促进各项教学成果的产生,保证团队建设目标的完成。
⑷ 强化教学团队内涵建设
一要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是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指标之一。要以精品课程建设为载体,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教材建设、实验基地建设等环节,培养师资队伍,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课程是教材之源、之本,教材则是课程之流、之末。精品课程建设必将带来高质量的教材建设。高水平课程和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训练技能、提升素养的必备资源。几年来,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团队建成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双语示范课程1门,这些课程的建设辐射带动了其他课程的建设。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主干课程的网站都已建立,网络资源丰富且对外开放,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二要加强专业建设。在“强化数学基础,兼顾学科交叉,注重创新应用”办学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坚持走“数学、计算机技术、金融、经济、精算、统计”等多学科交叉之路,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更加注重专业平台建设。针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特点,将所有课程分成专业平台课、专业主干课、专业必选课、专业方向(特色)课四个模块。每个模块根据课程的性质分为理论类课程与实践类课程两个系列,从而构建了新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知识交融链。通过这些课程模块的有机整合,形成了本专业的特色与优势。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已成为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专业,2011年该专业被评为校级重点专业。
三要加强学科建设。水有源则流之不尽,木有根则生之不穷。学科建设为教学团队建设提供了更强发展的动力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2011年,应用数学学科被评级校级重点学科,这为创建优秀团队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四要加强人才培养平台建设。高校核心功能是高素质人才培养。通过教学团队建设,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出高层次的教学、科学成果,高水平系列课程教材,建立高档次实验和实践基地,才能最终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为此,我们建立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和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2个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团队,并取得了30多项省部级以上的奖励。所有这些,为教学团队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教学团队建设的成果
作为一项以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为主要目的教学工程,教学团队建设的作用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与学科建设等诸多方面。
一是通过教学团队的建设,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由于教学团队实行任务驱动、目标化管理,教师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从而促进了成员之间知识的融合、思路的启迪,实现了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相互借鉴和共同提高。教学团队建立以来,团队成员承担省部级科研课题2项、市厅级科研课题5项、省部级教改课题2项、市厅级教改课题4项;获市厅级以上科研奖励4项、市厅级教研奖励4项;出版教材3部。
二是通过教学团队的建设,促进了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学校未来的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青年教师在专业素质、教学水平等方面与老教师存在差距,而“教学团队”的建设无疑为青年教师的培养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教学团队本身就是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队伍,其合理的年龄结构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了条件。在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通过发挥教学带头人、骨干教师以及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促进了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团队中先后有4名青年教师考取了博士研究生,有4名青年教师承担了科研或教改项目的研究工作,有多名教师获得各种奖励。
三是通过教学团队的建设,促进了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提高是教学团队实施实践教学的目标,实践教学是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是创新教育的平台。教学团队根据教育改革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实验及实践基地建设,培养大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和社会实践,引导大学生进行科学研究,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最佳结合,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四是通过教学团队的建设,促进了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的建设[5]。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是专业和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是专业创特色、学科上水平的必要保证。通过教学团队的建设,建成了1个校级重点专业和1个校级重点学科。
5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教学团队内涵与特征的分析,结合德州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实际,阐述了教学团队建设的策略以及教学团队建设的成果。进一步加强教学团队的内涵建设,是创建优秀教学团队,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胡素君."计算机通讯与网络"教学团队的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0.6:134~136
[2] 方成智.高校教师教学团队建设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0.24:13~15
[3] 郁光珍.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27~29
关键词:创新团队;团队聘用;团队考核;协同创新
作者简介:赵光好(1982-),男,安徽六安人,河海大学常州校区组织人事部科长,讲师;吕红征(1967-),女,江苏常州人,河海大学常州校区组织人事部副部长,讲师。(江苏?常州?213022)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5-0014-02
管理学上对“团队”一词有很多定义,乔恩·R·卡曾巴赫(Jon R·Katzenbach)所给出的概念是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成员愿意为了共同的目的、业绩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互补技能组成的群体。[1]而高校创新团队是高校围绕国家重大应用基础研究、重大工程项目以及重点学科、专业、课程,以科研项目为纽带,根据合理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专长特点等有利于创新成果产生的制约因素而组建的一种团结合作型的高校基层学术组织。它的目标就是重点培养各类科技拔尖人才,力争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笔者单位作为一所水利特色的高校,要围绕水利特色有效整合一切创新力量和资源,以水利及其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创新成果,探索契合中国水利事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需求的协同创新新模式和新机制,努力成为中国水利事业发展的促进者和相关领域发展的助推器。
一、国内外高校创新团队建设实践
1.国内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的现状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各高校都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加大,高层次人才相对缺乏。而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高校处于资源劣势,高校要想挖掘优秀人才就必须依靠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发展留人等手段。同时现行激励机制更多的是强调个人的业绩,造成除科研项目组外的教师学术组织松散,而个体时间和精力上的限制又使得原创性成果很难依靠个人的力量来实现。教师自身学术组织管理的变革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高校教师创新团队产生的必然性。[2]创新团队这一基层学术组织可以通过加强教师间的沟通交流、合作使教学科研创新成果更上一个层次。
在实施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岗位聘任制度改革的同时,国内一些著名大学和研究院所也开展了创新团队建设工作。他们一般以院士、长江学者、杰出青年等等高层次人才为团队带头人,选取一批关键性的重点学科和研究方向,组建创新团队,促进高层次人才团结协作、联合攻坚,争取承担关键领域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从而探索出新的科研方向和学科点。国内虽然已有一些成功案例,但由于创新团队还仅限于课题组、重大项目等现存的学术实体,处于探索型阶段,并且基本上都不满足创新团队建设的内涵要求,所以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和需要完善的体制机制。
2.国外高校的团队建设
国外高校学术组织形式多样,其基本行政组织分为三级,分别是:大学、学院、学系或学部。目前国内高校运行的形式上也大体采取此系列设置基本教学和科研单位。但国外的大学里的教师由于科研的需要,部分学科交叉以形成学部,学部在科研项目的基础上形成了基层学术组织——创新团队。研究成果主要是在此过程中通过知识的交叉和整合形成的,而教学主要是在团队的整体教学计划中完成。实验室、研究所和项目贯穿于三个行政级别之中,相互融合发展于各个交叉学科。它们性质和目标相同,通过研究课题整合相关高层次人才队伍,通过多方协作形成创新型成果。区别就在于行政关系和范围不同。国外成功的创新团队存在于各级实验室、研究所以及项目组的方方面面,充分融合于各个团队中,从而形成基层学术组织研究单位。组织管理模式是PI负责制,即首席专家负责制。[2]PI具有较大的人事和学术权威,可以根据工作需要优化团队结构。同时也承担负责课题申报,搞好内部体制管理和改革。
二、创新团队建设的分析和思考
实施团队引进、聘用、考核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共性问题和不足。
1.个人和团队的关系不清
目前的岗位聘任和考核体系注重个人短期工作业绩,鼓励教师公平竞争、择优上岗,这就在制度上鼓励个体竞争,对团队建设有利有弊。传统意义上的传帮带脱节,而现行的层级初聘制度也无形中在创新团队中造成竞争的局面。团队结合得不够紧密,由于沟通不到位致使团队深层次的和谐理念薄弱,团队缺乏高凝聚力,科研模式也是小作坊式、各自为政。主要表现在:团队成员自身素质的信息沟通不充分,成员对自身的优势以及如何通过合作整合团队而形成合力的认识模糊;团队成员之间的科研工作进展以及团队努力方向认识模糊;团队成员之间思想动态的交流不到位,成员个人的思想没能与团队的奋斗目标完全一致,致使成员对团队的认同感缺乏,团队彼此依靠、相互协作的程度不够。
2.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不清
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在教学科研型高校中普遍存在。教学和科研孰轻孰重在此不好定论。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高等学校的三大功能,教学和科研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目前重科研的大环境下,客观上给教师造成了某种导向。在任职条件中重点是科研能力和业绩为主来体现,教学缺少量化指标或者说相对科研来说不构成竞争力。当团队聘任后势必造成了团队成员间的矛盾和无序竞争,团队的凝聚效应无法形成,从而影响整个团队任务的完成。
[关键词] 辅导员 团队建设 思考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以及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张,高等教育质量问题逐步凸显。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逐渐成为高校改革和发展的主题。作为高校辅导员,为适应性形势下高等教育的质量要求,也应该以此为契机,大力开展团队建设。为此,我们对辅导员团队建设展开探索和研究。
一、团队建设的一般内涵和特点
1.团队的基本内涵。美国学者乔恩.R.卡曾巴赫认为,团队是指由少数具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以任务为导向,拥有共同的行为目标和有效的交流与合作,构成团队的本质特征,体现自治、民主、高效的原则,成员之间互相依存、相互影响、积极协作、以追求集体成功的团体[1]。
2.团队的基本特征。作为一个团队必须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具有高度凝聚的团结精神。因为团队中的成员拥有共同的目标,对同一事物的一致认同导致所有成员的研究方向一致,使团队成员有归属感,从而保证了团队高度凝聚的团队精神。这是保证团队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前提。二是团队成员多元化。由于团队中的成员各自拥有不同的背景和经历,同时每个成员关注的重点又各有不同,这样就使得团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的视野更加开阔,决策更有创新意识。三是提高工作绩效。大量的实践证明,团队通过沟通和合作,在实际工作中能发挥积极作用,提高效率。
3.高校辅导员团队的内涵和特点。根据团队的基本内涵,对高校辅导员团队做出这样的解释:在高校辅导员中,少数知识技能互补,以更好的发展学术、开展工作、促进管理为共同目标,并愿意互相承担责任、互相协作的辅导员个体所组成的群体。高校辅导员团队一方面应该具有高校普通教师团队的一般性质,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特殊的党政工作干部队伍,又具有其独有的特点:一、团队成员有共同的学生工作及学术目标。团队成员都在某个涉及学生管理教育领域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和研究目标,它是辅导员团队建设的基础,也是团队成员的工作追求和行动方向。二、团队有灵活的组织形式和有效的分工合作。其基本结构是团队负责人――团队骨干――团队成员,有分工也有合作。团队每一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工作任务,同时还对团队的整体目标负责,积极协作,共同承担责任。三、团队具有有效的领导和良好的沟通。团队中的领军人物,起着引导和脊梁作用,以其高深的学术水平、高尚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指挥协调能力,为团队明确发展方向、设计共同的远景目标,统领团队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团队成员之间鼓励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探讨,鼓励学术争论,通过团队研究达成共识,增进互信合作,促进工作和学术水平的提高[2]。
二、建设高校辅导员团队的意义
1.辅导员团队建设将有助于人力资源的共享和互补。
辅导员队伍中知识结构比较复杂,不仅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教育学、政治学、法学、管理学、经济学等专业,还有一些是工学以及理学的专业背景,在形成学校人才资源互补的同时,由于缺少系统化的专门培训,面对学校不同学科和专业的培养对象,很难有针对性地去开展学生工作,难以在学生工作中形成合力。
高等学校辅导员建立团队,把不同学术方向、专业背景、年龄结构的辅导员按照自愿的原则组合到一起,在相互学习和交流过程中拓展工作技能。这样,在辅导员之间就建立起了一个开放、安全、便捷的交流沟通平台,可以营造他们之间良好的团结合作氛围;同时,在团队负责人的带领下,整个团队就学生工作的某一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科学理论研究,形成独特的视角和多种工作方法。这样,对于学生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和多种方法来解决,在全校形成人力资源的共享和互补。
2.辅导员团队建设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一般来说,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是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是两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仅思想政治教育就包括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就业咨询、素质能力拓展的引导等;日常管理工作又包括了从大学生入学到离校整个学习阶段的事务管理,如学籍注册、档案管理、党团建设、违纪处理、资助管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等。这也就造成了辅导员整日疲于处理各类琐碎事务,长期处于“打杂”状态,没有时间去就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地思考和研究。面对如今大学生日益增强的独立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辅导员们很少有针对性地去开展工作,处理问题的方式也比较简单,大多数情况下是凭借个人经验,学生工作专业化水平较低。
管理的真谛在于发挥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通过辅导员团队建设,可以提高辅导员自我管理的主体意识,满足辅导员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心理需求,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学科和兴趣搭配合理的辅导员团队,他们有共同的目标,自愿结合在一起,互相依赖,分享合作,利用工作和科研的平台,并依靠团队的整合力量,创造出特色的管理方法和工作模式,并在实践中加强科学研究,创造出一定的科研成果。同时,良好的整体搭配以及团队精神,可以让辅导员逐步摆脱“单兵作战”的工作方式,参与到团队学习中去,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相互学习和交流中加速辅导员个人在团体中的成长,培养和造就出一批工作和学术骨干,提高他们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因此,高校应把辅导员团队建设作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新途径。
3.通过辅导员团队建设有助于辅导员走内涵发展的职业化道路。
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除了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外,许多非本职工作也都压到他们的肩上,在日常琐事中消耗了大量时间,既没有精力结合自己以前所学的专业进行科学研究,也没有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和兴趣进行学术探讨,所以自身的学术水平和能力没有得到相应的体现和提高。加上辅导员自身的学科背景,往往对所指导的学生只能采取说教和纪律约束,方法简单,导致学生对辅导员的认同感很低,工作的有效性也不高。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为自我实现。而作为高层次的知识群体,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也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但是长期以来,高校在辅导员培养的途径上过多地强调了他们的责任和贡献以及工作能力,而忽视了辅导员自身发展的需要。如何协调两者的关系,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协调发展,笔者认为,创建辅导员工作和科研团队,是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通过辅导员团队建设,让辅导员们在教书育人和管理育人的过程中品尝到人生的愉悦、创造的快乐,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拥有强烈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使辅导员在合作性的工作、创造性的劳动和不断学习中实现自己的精神需求。这样,通过辅导员团队建设,一方面可以促进他们提高自身素质,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提高职业认同感,愿意在辅导员岗位上努力工作,促进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三、辅导员团队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高校辅导员团队,根据其内涵,笔者把其定位为工作和研究团队。
1.明确的目标定位。
根据高等学校的发展和目前多元化形势下大学生的特点,高校辅导员团队建设担负着三大直接目标: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和理念、创新大学生管理模式、促进辅导员走职业化的道路;其间接目标是提高工作效率、建设一支素质精良的工作队伍。
2.合理的建设方法。
首先,规划共同的愿景。所谓“共同愿景”,就是“愿望”与“远景”的结合,它要将团队未来发展的远大目标和团队成员的共同愿望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由此来营造团队成员的归属感,可以极大地激发团队对成员的创造力,增强团队成员的凝聚力[3]。通过明确的、可操作的共同目标营造团队的工作氛围和研究方向,帮助团队里的每一位辅导员树立主人翁责任感,在辅导员团队内部形成广泛的协同和良好的沟通平台。其次,确定适当的团队规模。组织行为学中的团队理论认为,一个有效的团队规模应在3-25人之间,规模过小,成员的同质性太强;规模过大,成员的异质性又太强,而且很容易演化为群体。所以辅导员团队建设的规模应参考管理学上团队规模的经验范围,并根据实际需要而定。具体操作上应考虑到团队带头人的素质、团队成员对团队带头人的认同程度、成员之间的约束、科研任务以及时间要求等因素。一般以团队带头人1人,团队骨干3-6人,总数不超过20人为宜。再次,明确团队的研究方向。结合我国的国情和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实际,高校辅导员的团队建设可以根据不同的工作内容设置不同的研究方向,建立相应的工作和研究团队,如思想政治教育团队、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团队、形势与政策教学团队、党团建设团队、社团指导团队、学生资助体系建设团队等,并规定相应的职责,以推动辅导员结合实际工作开展研究,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最后,构建科学合理的团队。一个完整的高校辅导员团队是由众多不同的辅导员构成的,他们都是根据自己的工作内容,在自我发展和研究兴趣的基础上,自愿加入团队的。不同的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要形成一个结构合理的人员梯队,一般认为,“金字塔”型结构较为合理。塔尖是团队负责人,应具有较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和比较深厚的学术底蕴,能够深刻的理解所带领团队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趋势,能准确把握相应团队建设目标的切入点和突破点;同时具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在日常工作安排、资源配置过程中,能够整合各种资源达成目标,扮演好协调者的作用。塔中是团队骨干,他们有高度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思路开阔、观念新、具有想象力,能积极把各项工作和科研任务推向实施,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能够积极地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扮演好目标推进和创新者的角色。塔底是团队一般成员和辅助人员,他们都必须具有团队相应领域的研究兴趣和工作目标,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和学科背景,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工作实践能力[4]。
3.完善的制度保障。
高校辅导员团队能否很好地建设,并有机结合、有序运行,关键是能否建立一套有利于于辅导员团队建设和发展政策和制度环境。首先,要完善辅导员团队建设和发展的相关制度和政策。高等学校可以在辅导员队伍建设整体规划的基础上,重点建设一批工作效率高、结构合理的辅导员团队,遴选一批管理经验丰富、有学术影响和创新意识的团队负责人[5]。同时,学校可以制定出有利于辅导员团队发展的激励政策,对于有突出成绩的团队带头人和团队成员给予一定的支持和鼓励,对于发展滞后的团队予以解散或者是合并,从而为辅导员团队的健康发展营造有竞争性的政策环境。另外,必要的经费支持也是辅导员团队建设的关键。其次,要建立有效的辅导员团队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在辅导员团队内部,要摸索和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明确团队建设的任务和目标,规范团队工作的开展,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成员的归属感,提高团队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更新能力,形成有力的团队文化。通过目标管理和竞争激励等方法,强化团队带头人的责任机制和团队成员的末位淘汰机制;充分发挥团队每一位成员的智慧和创造力,建立辅导员工作的定期研讨机制、民主协商机制,形成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还可以建立学生评教机制,建立学校评价、学生评价以及团队内部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制度,为辅导员团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行机制保障。
高等学校要建设一只具有战斗力的辅导员团队,就必须以高起点的工作为舞台,发展事业吸引人;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创新机制激励人;以工作和研究型性结合的方式,完善技能发展人。辅导员团队建设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大处着眼,细处着手,不断创新,不断超越。
参考文献:
[1]马廷奇.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7:11.
[2]张德超、王艳芳.高校学术团队建设问题的思考[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7:4.
[3]刘群芳、黄柱.试论团队建设与团队文化[J].商场现代化.2007:1.
关键词:质量工程;教学团队;高等院校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高等教育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国务院、教育部、财政部先后出台了国发(2007)14号文件、高教(2007)1号文件和2号文件,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即“质量工程”,明确提出了“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的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这充分表明了加强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它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学校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全面、系统、深入、有效地开展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就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具体措施提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组建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
合理的教学梯队是形成和建设教学团队的基础。为发挥教学团队的作用,教学团队的成员应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等方面进行优化,形成一支由“名师”级教学型学术带头人牵头,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及教辅人员组成的梯次合理的队伍[1]。这样的教学团队中既有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优秀的名师,又有学科专业方面科研成果显著的骨干教师,既有夯实的发展基础和学科支撑,又有朝气蓬勃的新生力量,这样一支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队伍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一)选择合适的教学团队带头人
教学团队带头人是团队的灵魂和核心,引领着教学改革和建设的方向。选择一个既有学术专长又有人格魅力的合适带头人是教学团队建设的前提。我认为本科高校教学团队中真正需要的是教学型学术带头人,首先他们应为本学科的专家,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其次应具有较强的教学改革、创新意识,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为本科生授课,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教学效果优秀,在高等教育研究方面造诣较深[2];再次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组织领导能力,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有意识地培育教学骨干和教学新秀。在带头人的选拔过程中,应该引入竞争机制,实现动态管理,这样有利于团队的创新性发展。
(二)重视培养青年教师
青年教师是教学团队中的生力军,所以青年教师的培养就成为了教学团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为提高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可以组织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的师德风尚高、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师综合素质培训。老教师还可以通过听课的方法,了解青年教师的授课情况,发现他们的优点和不足,利用教研活动的机会,与青年教师交流教学经验,帮助他们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另外,通过组织教学观摩课,可以向青年教师传授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让青年教师对上好一堂课有现场的体会和切身的感受。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有利于提升团队的整体水平,使团队能够在长期的发展中保持旺盛的活力,为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提供了后备力量。
二、完善教学团队的外部环境
教学团队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尝试,其发展与外部资源支持环境是分不开的。
(一)提供有力的资源支持
资源支持,主要是指校院必须为教学团队建设提供的强有力的外部资源。比如说,团队活动地点、基础设施、教师的培训机会、专项基金等,这些能够为团队的有效运行提供保障。学校还应该给予教学团队充分的授权,如教学改革的自、经费与教师资源的使用权等。在学校的整体教学改革规划上,要将建设一批高效的教学团队作为学校长期建设规划的一部份,制定合理的短、中、长期建设规划,把教学团队建设纳入学校的整体建设规划,给予充分的重视。学校相关部门应为教学团队的建设提供多方位的支持和帮助,积极协调各方面力量,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良好的工作平台、充足的软硬件条件、周到细致的服务。这样才能使教师潜心研究和创新,严谨治学,施展才能。
(二)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与评价体系
评价机制与评价体系主要是指建立团队导向的激励制度。传统的个人绩效评价、个人激励等制度不利于高效教学团队的建设。因此,除了根据教师个体的教学业绩进行考评和奖励之外,学校还应该考虑采用基于团体的绩效评价和奖励方式,实行团队激励。例如,可以实行“岗位实绩管理”,将教师的薪酬分配与岗位绩效直接挂钩。在教学团队中承担什么岗位,创造什么业绩,就拿什么津贴,岗位业绩变了则薪酬随之变化。实行“岗位实绩管理”,其目的在于鼓励教师在整个教学团队中多做贡献,使绩效津贴逐步成为教师收人的主要部分。只有将团队成员个人层面的绩效考核和团队层面的绩效考评相结合,并根据团队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针对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以业绩为核心,以同行认可为重要指标,建立科学、有效、公平、公正的考评指标体系,通过把定性考评和定量考评结合起来,探索出一套有效的绩效考评激励制度,才能实现对团队成员和整个教学团队的有效激励[3]。只有将团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团队的建设才能健康发展。
三、加强教学工作与教学建设
教学团队建设的目的是提高团队所承担的教学工作的水平,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学工作与教学建设是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内容[4]。
(一)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建设的基本内容
学校应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的原则,大力加强本科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建立一批校级、省级、国家级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示范专业。以专业内涵发展及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整合课程资源,建立课程群,积极推进课程体系建设,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大力推进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建设,建成一批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有效发挥精品课的引导、辐射作用。
(二)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建设也是高等学校教学建设的重要任务
学校应给予高度重视,为其提供政策倾斜,经费保障,以保证团队的教学改革研究工作顺利进行。教学团队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教学制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考核方法、教学建设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巩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质量地完成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培育和争取省级、国家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三)科研服务教学能力建设是提高团队学术水平、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的重要保证
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应当将日常教学与科研工作紧密结合,将科研中对专业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反馈到教学中来,为开展理论教学提供更多更好的素材和实践基础,实现以科研推动教学建设的目的。还可以采取措施激励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高的优秀教师进入教学团队,利用他们在学术和教学中的优势,发挥传帮带作用,使学生接受不同风格的学术熏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黄兴帅. 论高校教学团队建设[J]. 皖西学院学报,2008,24(1).
[2]陈世平,彭瑶,谭伟,等. 高校教学团队的建设与管理[J]. 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22(6).
[3]唐宗清. 教师团队建设的四种途径[J]. 思想政治理论,2004,(12).
关键词:工业企业 生命周期 团队建设
现代契约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集合体。契约属性是企业本质特征之一,任何企业从其成立、成长到最后的消亡是以契约为基础的。企业制度正是这种契约关系的体现,企业管理制度对于企业如同法律法规对于政府,因此企业制度建设往往被企业管理者放在首要位置。团队是一种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组成的相互协作的个人构成的正式群体。它的目的在于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达到共同的目标。而团队建设就是工业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团队,并对其团队成员进行训练、总结、提高的活动。
从制度建设与团队建设的关系上看,一方面以管理方法的角度来分析,制度强调的规则性,是方的,呈现刚性;而团队强调的协作性,是圆的,呈现柔性。另一方面以管理层次上来分析,团队管理体现的是一种管理的艺术性,高于制度,但从管理的发展阶段来看,团队又是以制度为基础的。总之,企业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团队和完善的管理制度来提品与服务,并以此提升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一、要正确处理制度建设与团队建设的关系
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企业管理者到底该如何与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呢?其实,制度建设和团队建设问题是影响企业管理者价值取向的两个方面。两者既有相对性,也有统一性。
如果强调了制度,而忽略了团队,就会造成大家的规则意识虽然强了,但是光注重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对其他岗位、其他部门的事情及规则,抱有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这势必会造成整个组织体系和机制的僵化,影响组织创造性。反过来,如果强调了团队,忽略了制度,就会造成责任体系不完善、不明晰,使得企业的管理缺乏坚实的基础,即使是一些企业在创业的初期取得了一时的成功,但没有制度约束的松散的组织,会组织规模和管理机构的不断扩大,常常出现管理的混乱,阻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工业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中制度与团队的互动关系
一个工业企业其组织生命周期包括的探索期、稳定期、变革期,实际上是和成长期、成熟期和消亡期这样一个产品生命周期密切相关的。在不同生命周期里面,由于企业的价值导向存在差异,要求我们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企业的制度建设和团队建设,将二者的良好互动作为重点来考虑。
(一)探索期
探索期对一个初创的企业而言通常是比较艰难的,业务不够熟悉,团队刚刚组建,制度不够完善,日常工作中的新问题不断出现。这时,只能依靠有效的团队建设,靠组织成员与组织之间所构建和谐的心理隐性契约关系,来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降低企业资源内耗成本。一旦团队建设搞不好,就很难顺利渡过由探索期到稳定期的难关。实际上这个时候制度的重要表现得并不明显,所谓船小好调头,太多的制度牵绊会让这时的企业把更多的精力分散到繁文缛节之中,而此时需要的是一个高效的团队、精干的团队。要避免那种相对僵化的制度造成的组织内部推诿扯皮、责任缺位等现象。在企业经营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许多工业企业最初创业都不是由专业的职业经理领导一批正规军而取得成功的,而恰恰相反,许多企业最初是家族式的企业,通过一些口头制约、口头承诺完成原始积累,逐步扩大并过渡到专业化的管理阶段。这其中不乏像松下、三菱这样的知名企业。
(二)稳定期
这一时期,企业的业务运作模式基本趋于成熟,成员之间的各项工作关系都已得到理顺并处于有效的控制状态,企业中大部分的工作已纳入了程序化和规范化。同时,一些突发的状况也制定了应急预案,企业的整个运作基本都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管理体系。通常在这一时期,工业企业就需要着重把形成的好的经验、做法、流程等,一一纳入制度建设的范畴,尽量将各项工作内容纳入规范化和程序化之中。这个时候,团队建设的内容也有了深化,从开始认识组织文化开始转向建设以执行力为重点的文化建设上来了。
(三)变革期
第三阶段,经过稳定期之后,一些工业企业会出现组织机构及人员日益膨胀,企业管理的控制环节不断增多,内部信息沟通不畅等诸多问题,这个时候一些固有的框框和条条严重地制约着企业的继续发展。在制度建设上要优化流程、简化环节,保留最精要和最有价值的东西。在团队建设上,要注意吸收新生力量的加入和新型管理方法的引入,破除固有管理经验和创业文化的影响。强调制度建设的简化和团队建设的优化,二者都必不可少。
三、小结
综上所述,实际上我们要保证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组织进行变革,而这种变革的中心就是思想和观念的变革。这需要我们重新构建组织与成员之间的隐性契约关系,建立简化、精要、高效的制度,以制度建设激励人,以制度建设促进团队建设,重塑企业的核心文化,构建更能适应企业发展的经营管理团队,以推动企业组织过入新一轮的企业发展的循环,延续组织生命,完成企业的二次创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