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汉字的悠久历史

汉字的悠久历史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04 09:45:3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汉字的悠久历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汉字的悠久历史

第1篇

但是,很严峻的现实让人们警醒:随着微机等科技手段进入生活,普及生活,人们,尤其年轻人对写汉字已经不重视了,逐渐疏于书写。很多学生更是没有良好的写字习惯,字迹潦草,“龙飞凤舞”,看清他们的字,已成难题。

字是人的第二张面孔,在生活中、人际交往中,字迹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相当于人的名片。为这一点,为学生负责,我们也要重视学生的写字。因此,重视写字教学势在必行,也一定要放在重中之重。

在具体的写字教学过程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我的教学,以期达到文字传授文化、传播文明的目的。

一、了解中国汉字字形的发展,进而了解中国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心和自豪感。

汉字形体自产生之日起,就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在秦代就有八种字体:大篆、小篆、篆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和隶书。汉代的书体也很多,有古文、奇字、篆书(小篆)、佐书、缪篆、鸟虫书等等。这说明从古代起,我们的祖先就十分重视汉字的书写。在汉字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多种字形的出现,证明中国祖先对汉字的重视。在汉字的各种字形中,人们尤重楷书。楷书形体方正,行笔平直,被称为典型的中国字。我们从汉字字形的发展中可以看出,书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很多种汉字的产生、发展,都有很多复杂的历史背景,以及很多历久弥新的故事和传说。了解这历史可以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自豪感,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进而培养他们的各种美德。

二、了解汉字的形体特点,培养学生的正确书写习惯,进而培养他们的良好的做人习惯。

有句歌词写道“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方方正正的汉字,多像堂堂正正的人。写好字,走好路,做好人,这一直是我的教育理念和追求,也努力将这一理念和追求付诸于教学之中。在书写练习中学生感受到的,不但是横平竖直,不但是间架结构的平衡和美观,还有很多做人的道理。唐代书法家柳公权说“身正则笔正”。写字和做人真的是相辅相成的。在让学生感受汉字美感的同时,也有一种精神的愉悦,从而培养他们的向善、向美和向好的品德。字如其人,写一手好看的字,做人也会不错。在优美汉字的熏陶下,自然有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从小事规矩学生,从写好每一个字做起,既养成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也培养他们美好的品德。

三、了解有关古代大书法家的故事,感动、震撼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励志勤学的激情。

我国古代的大书法家数不胜数,他们的成功、成才的故事也俯拾皆是。比如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锲而不舍地刻苦练习,他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他的“墨池”的故事流传已久,正因如此刻苦,他才成为流传千古的书法大家。他的儿子王献之,小时候也热爱书法,为练成与父亲一样的书法,他把十八口大水缸的水都用完了,他天天练、月月练、年年练,后来在他的勤学苦练之下,他一而成了与父亲齐名的大书法家。

讲一些古代的鸿儒巨子勤奋苦读,搜集古今书法大师如三国的钟繇,晋代的王羲之,唐代的颜真卿、柳公权,元代的赵孟等少年时代练字的传说故事,以及“墨池”、“笔冢”的故事,由浅入深地讲给他们听,以触动学生,让故事说话,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写字的积极性,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使学生认识到学写字、写好字是弘扬祖国文化传统,从而对祖国的文化更加热爱,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恒心毅力。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汉字不断发展。在汉字的不断发展过程中,汉字本身也承载了历史的发展和变化。中国是东方文明的发祥地,历史悠久,文化精深。而这博大精深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凝结着前人智慧和汗水,闪烁着前辈的精神和意志之光,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经验之源。而这些东西,都蕴含在文字之中。文字是所有经验智慧的载体。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借口推卸写字教学的责任。让我们把写字教学与常规教学结合起来,把德育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写字教学中,让我们的学生既有一手漂亮的好字,又有一个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 张.中国书法家的故事

[2] 黎明中编著.中国书法

[3] 董琨编著.中国汉字的源流

第2篇

关键词:汉字;发展过程;特征;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H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6-0181-01

一、汉字与表音文字的区别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记录和传承了人类的历史与文化。世界上的汉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表音文字,一类是表意文字。表音文字以英语为典型代表,而表意文字以汉字为典型代表。

二、汉字的发展历程

(一)象形文字

甲骨文产生于殷商时期,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在这之前应该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因此汉字的形成历史要比甲骨文的历史更长。象形文字通过“画成其物,随提诘诎”的方法使人们联想到它所记录的事物。其形指事物之形,其义则是所代表的词的内容。虽然象形文字形象客观,但只适合记录简单的事物,对复杂的事物和人们脑子中复杂的概念确是无法象形,因此象形文字比较少,只是构成汉字的一个重要基础。

(二)表意文字

表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部件或者再加上表示抽象概念的符号组成,整个字表示的意义各和各构成部件本身具备的意义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并不完全等于各部件意义之和。

(三)形声字

表意字虽然可以从形体上知道它所表示的意思,但实际上它已经与语素、词等单位的声音有了联系。字形与声音挂钩,可以念出来,这是文字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人们认识到字形和语音之间的联系之后就借用一个同音的表意字来记录语言中的一个词,或者在一个表意字旁边加注读音,因此产生了意音文字。世界上独立形成的古老的文字体系都是意音文字,都是兼用表音及表意两种方法的文字。最初的汉字重形不重声,因此假借字大量出现,这使人们开始重视声符在文字中的作用。人们用某些汉字专门作为声符,并和其他的表意字组合成新的字,这就产生了大量的形声字――形符表意,声符表声,也就是说形声字是由表意义的部件和表读音的部件构成的字。

三、汉字的特点

(一)汉字形体特征

从整体上来看,汉字构成部件较多,笔画复杂,对很多学习汉语的人来说难写难认。现在我们看到汉字的形体已经经过简化了。从比较成熟的甲骨文算起,汉字的形体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1)古文字阶段,主要形体高扩甲骨文,金文,大篆和小篆,其中比较成熟的是小篆;(2)过度阶段,这一阶处于古文字和现行文字之间,主要产生于秦的隶书和成于汉的楷书为代表;(3)现行文字阶段,主要以楷书和行书为代表,书面以印刷楷体为代表,手写常用行书。甲骨文线条较瘦,拐弯多方笔,外形参差不齐,大小不一;金文笔画丰满,外形方正匀称;大篆字形整齐匀称,小篆笔画圆转简化;隶书摆脱象形字的特点,字形规整,笔画波磔;楷书字形方正,书写方便;行书近楷不拘,笔画连绵。

(二)汉字多单音成义,形音义结合

在古代汉语中,单音词占据主导地位。后来,汉语词汇呈复音化趋势。由于复音词的大量存在,很多单音词有独立的词转为语素,称谓构成复音词的一部分。现代汉语中90%的字可以作为构词语素。大部分作为构词语素的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在构词方面比较自由灵活。在字典中我们看到一个字可以组很多词,有些复音词可以任意变换构词语素的顺序而构成新词,有些字还可以充当词缀,构成某一类具有共同特点的复音词等。

(三)汉字具有表音功能

汉字用形体表示意义,同时汉字也表音。任何一种文字本身都包含着发音。拼音文字以字母代表因音素的发音,字母的拼合代表词的发音。而汉字以笔画组成的整个字直接表音,并以一个字表示一个音节。有些字还可以作为部件构成合体字,并代表整个合体字的读音,这就是常说的“形声字”。据统计,现行汉字中有90%都是形声字,古代传下来的有些形声字经过简化后声旁表音更为准确,如“偿、担、递、钟”等,后起字多数是形声字,如“氨、钙,钛”等。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声旁都可以正确表示整个字的读音,由于古今演变等原因,大约有四分之三的形声字的声旁读音与整个字的声旁读音不一致,例如“寿”作声旁的“筹、涛、铸、畴”等于“寿”的读音都不相同。还有的声旁在不同的形声字中表示不同的读音,还有的声旁不容易被辨认出来等。

汉字作为最古老并沿用至今的文字之一,有着其他文字不具备的特点。虽然难写难认,但对于保存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方便各民族的交流起到的作用是不能被取代的。汉字将以目前的状态长期存在着。

第3篇

我爱你,中国汉字

它,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手中绽放出美丽的光辉;它,见证了我们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它,是人类智慧的起源;它,点燃了文明的星火。它就是古人集体的智慧结晶凝结而成的——汉字。

汉字传承了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有着不可代替的历史地位。当我第一次呀呀学语,第一次在纸上歪歪扭扭写字的时候,我便开始与汉字接触。它们是智慧的化身,我从它们身上感觉到一股神奇的力量。汉字在我们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无论是谁,无论干什么,都离不开汉字。社会在发展,即使丢掉手中的笔,坐在电脑旁,用娴熟的十指敲打着键盘,一个个漂亮的汉字瞬间映入你的眼帘。可见,汉字和我们那样密不可分。虽然各个地方的语言不同,但是他们都是用相同的汉字来交流。汉字是我们大家共同的交流工具,它们在许多文豪墨客的笔下更是妙趣横生。

每当我照镜子时,我的脸上都会露出欣慰的笑容。因为我看见镜子里的我:一头乌黑发亮的头发,白眼珠里衔着一颗“黑葡萄”,黄色的皮肤印着祖先留下的颜色,这足以证明我是一个中国人。我是中国人,我是炎黄子孙!我因此感到无比自豪。我们中华的汉字,传播文明,盖世无双。有了汉字,才会有诗歌宋词,有了汉字才会有交流的工具,有了汉字,才会有思想的碰撞,有了汉字,才会有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

我爱你,汉字,经受岁月的洗礼后,你一定会愈久弥香。你那奇特的魅力和无限活力将会永远被世人所珍爱!

第4篇

通过这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我有不少的感触和收获。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汉字的无限活力与奇特魅力!汉字,它还不只是神奇,还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呢!

我不仅有感受,更多的是收获。我了解到了仓颉创造文字的过程,了解到了“册”、“典”、“删”的来历;另外还有汉字的演变过程;也欣赏了着名书法家的字体。他们的作品是艺术中的珍品,令我赞叹不已。

令我感触最深的还是第七课《我爱你,中国的汉字》,这篇课文其文笔优美,语句非常生动,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对汉字的热爱之情。让我们为中华汉字所自豪。我也坚信,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汉字将越来越被世人所珍爱。

真的,看到这些汉字你会产生联想。你看吧,每个字都有不同的风韵。

看到“春天”顿时眼前花红柳绿,仿佛一阵春风拂面而过;看到“夏天”马上骄阳似火,大地冒烟,浑身发热;看到“秋天”立刻想到果树上那一个个诱人的苹果张开嘴对我笑,农民伯伯的脸上洋溢着喜悦之情,看到“冬天”好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顿时眼前一片洁白,像是走进了冰雕玉琢的华丽城堡。

第5篇

关键词:汉字起源;钱文书法;金属货币;书法技艺发展

中图分类号:G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1-0076-02

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发明了许许多多令世人惊叹的优秀技艺。书法便是其中令人向往的艺术之一。同样,自从人类进入物质交换时代,货币作为等价物,大大提升了人们的交易效率。随着货币的进一步发展,文字开始登上了古货币的表面。这里我们称之为钱文,一般指钱面上所铸的文字。从货币的发展史来说,金属货币在我国历史上应用时间最长,直到纸币、电子货币发达的现在,金属货币依然存在。随着朝代的变更,金属货币上的钱文也随之变化。将历史上带文字的货币展开,就是一幅书法艺术演变的画卷。能成为金属货币上的钱文,必是当时那个朝代的代表性书体和当时人们的审美观之反映。可以说,辨识金属货币离不开钱文的辨识。两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同时,钱文书法也成为中国书法技艺演变和发展的例证。它同甲骨、竹简、碑刻、木牍、绘画一样,保存了中国书法字体的变迁,也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

营口市博物馆收藏金属币一千多枚,几乎涵盖了我国各个历史时期。另外还有日本、朝鲜国的金属货币,笔者基于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向往,工作中接触到金属货币,看到上面的汉字,对其书法演变产生兴趣,故查阅大量资料,得出一些粗浅认识。

一、金属货币上钱文起源及发展演变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几千年之久。金属货币之所以在流通使用中取代自然货币和其他商品货币,是因为其坚固耐磨,不易腐蚀,便于保存,可以任意分割,分割后再熔化后可组合。它经历了称量货币到铸币的演变,金属货币最初是熔炼出的块状的,每次交易都要称其重量。西汉“五铢”钱、秦“半两”中“铢”和“两”都是称量单位。即可看出称量货币的迹象。

商、西周时期是我国金属货币的萌芽时期,是货币的原始阶段。这个时期出现金属贝,它是以自然物――贝为原型熔炼出的;还有青铜布币,它是以农业工具铲的形制创造出来的,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大量使用铸造文字的金属货币,这一时期钱文大多以大篆书体为主,它基本保留了甲骨文、金文的遗风,在当时各国的书体也是各有不同。钱文多铸地名。

到了东晋十六国时期,隶书出现在货币上。汉兴钱即是例证。它分两种,其中一种保持传统的左右横列,依然是篆书,另外一种发展成为隶书,即上下竖列。

进入宋代以后,货币上的钱文书法进一步演变。出现真、草、行、隶、篆各类书体。宋代成为历史上钱文书法最缤纷灿烂的时代,文化繁荣,多位皇帝即是书法名家,他们也得天独厚地成为钱文书法的代表作者,即史上称之“御书钱”。

南宋淳熙七年后,钱文统一为宋体字。此后朝代为实用方便多采用楷书书体。元清时期的钱文因为当时多民族国家共存,为方便多民族人民使用统一货币,钱文的字体除汉字外,还出现蒙、满、维吾尔文等。例如:清代的金属货币一面是汉字,另一面是满文。这是当时钱文书法的又一变化。

现今能确认金属货币上的钱文书法作者有很多,精品不胜枚举。例如:唐代书法家欧阳询隶书书写“开元通宝”;宋太宗赵光义以真、行、草三体书写“淳化元宝”、“至道元宝”;宋徽宗赵佶以瘦金体书写“崇元通宝”、“大观通宝”。

二、汉字的起源及书体的演变

汉字大约在公元前一千三百年前产生,它承载着中华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薪火相继,代代相传,成为世界上唯一流传下来的古老文字。我们的祖先在劳动中开始结绳记事,后来传说仓颉造字,后人认为是广大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一代一展成现在世界上古老文明中唯一留传下来的文字。中国书法总体上分为篆、隶、草、楷、行五体。主要有下列几种书体。

甲骨文:又称“契文”出土于河南殷墟,是1899年清代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在汤药中发现,因在龟甲兽骨上刻画字符而得名。它是现存最古老的一种成体系的文字系统,也是一种书体。经研究,多反映记录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一般是占卜所用。因为它是用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所以笔画较细,多用方笔。已具备书法的三要素:用笔、结字、章法。

金文:又叫钟鼎文。钟鼎为青铜器的代名词。它是中国古汉字发展之后的又一种书体。分为四种:殷金文、西周金文、东周金文和秦汉金文。金文特点: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金文取代甲骨文成为周代书体的主流。具有古朴之风格,书体间具雄浑壮观。

石鼓文:秦刻石文字,因其外貌似鼓而得名。其初唐时被发现。石鼓文为我国最古老的时刻文字。记述了秦皇游猎之事。它的字体一般称为“大篆”。十鼓分别刻有四言诗一首。字行方正,横竖折笔之处,圆中寓方,转折处竖画内收,风骨嶙峋,确有秦朝之霸气。其是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是过渡性字体。结构促长伸短,藏锋于用笔起止,匀称适中。

小篆:它是秦始皇时代的标准字体。丞相李斯将战国时期各国不同的大篆,统一为小篆。象形意味削弱,减少书写和人读方面的困难,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规范文字。书体特点:笔画粗细基本一致,圆起圆收,空间分割均衡,字体时而左右对称,时而上下对称,间或字的局部对称。

秦简和汉简:秦简用的字体和小篆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汉简书法是研究我国汉代历史的珍贵资料。竹简墨书完整地保留书体特征。各地出土的汉简数量较多。他传承了我国书体的演变。

隶书:大约产生于战国末年,极盛于东汉时期。传说为狱吏程邈所创,他为了方便快捷书写,将字体由纵势变为横势,呈长方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汉隶唐楷”之称。

草书:为了快捷书写,西汉时人们在隶书的基础上结构简省,牵带钩连,笔画连绵。同时字与字之间相对独立的草书。草书最初形态为章草。笔画呈“波”行,字形如隶书一样扁方。因之与隶书之关联又称“隶草”或“草隶”。后汉张芝完成今草之变。书体更加绵绕,字形奇妙,变化无穷,称为“狂草”。代表人物:颠张狂素即张旭和怀素。

楷书: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而得名。开创于三国魏晋时期,钟繇被尊为开派宗师。按时期划分,可分为魏碑和唐楷。魏碑指的是魏晋时期,是从隶书到楷书的过渡阶段,因而带有隶书写法,楷书性质还不成熟。到了唐末楷书发展到顶峰,楷书四大家为“颜柳欧赵”。

行书: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他不像草书那样横行竖直。实际上是介于楷书和草书的中间字体。楷法多于草法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叫“行草”。

三、金属货币上的钱文书法的万千姿态

中国货币上的钱文几乎涵盖了我国历史上出现的所有书体,有金文古篆、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行。因货币被广泛应用,钱文多为当时代的书法名家的作品。小小的方寸之间为我们展现历代书法的时间顺序表。现举出营口市博物馆数枚代表性钱文书法艺术精美的金属货币。

一是安阳布币:书体属大篆。随范刻就,追求自然、质朴、笔态自由。

二是秦半两:秦统一六国,铸造半两。其使用小篆书体,左右对称。中韩内敛,流畅通达,笔力藏于其中。用笔不露痕迹,体态端庄。

三是六泉、十布:应用悬针篆,笔画特点纤细,宛若悬挂的针,也是小篆的一种,竖划收笔出锋,像针一样悬起。上密下疏,字形长狭。

四是永通万国:是北周静帝大象元年始铸。玉箸篆体,形体厚重,钱文精美是我国铸币工艺史上的重要高度。丰满圆润,其形如筋。堪称“北周三品”之首。

五是开元通宝:为唐欧阳询亲手书写钱文,其字在篆隶之间,文字庄重,隽秀,挺拔,点画方雅,自上右环读之。自此,我国方孔圆钱多以通宝、元宝相称,成为后世的典范。

六是崇宁通宝:赵佶瘦金体书写。瘦金体运笔快捷,瘦劲,转折处明显见藏锋,锋芒毕露,富有傲骨之气。正如明陶宗仪《书史会要》推崇的那样:“笔法追劲,意度天成,非可以陈迹求也。”

七是元通宝:相传北宋大文豪苏轼曾书写元通宝钱文。其书法与文章一样体势秀伟,大气磅礴。“元”字点笔如卷起千堆雪,“”字大撇潇洒大气,钱文为行书,苍劲豪放,乃行书精品。

八是泰和重宝:钱文为玉筋篆,由文学、书法大家党怀英书写。字体典雅庄重,清纯精美,为历代收藏家所珍爱。

四、日本、朝鲜等周边国家曾采用中国币制,中国书法艺术影响深远

第6篇

敬畏一词,单从字面来看,是既要敬佩,又要畏惧。深一点的话就是从内心中发出对其事物既尊敬而不敢逾越界限反而带有些害怕而非亲切。对待文字的态度,敬畏就是最好的。

而文字是什么?文字是人类用来交流的符号系统,是纪录思想和事件的书写形式。文字对于我们的重要不可置疑,敬畏文字,就是要我们对待文字要给予重视,在运用文字的时候,我们要仔细思考,绝不能出现一些文字错误。

敬畏文字,首先,我们对待文字要有一种认真的态度,常犯一些文字错误就不要说是对文字敬畏了,在写作文时,一定要认真思考,决不能含糊,也要注意不抄袭他人作品。举个例子:作为畅销书作家的郭敬明,竟是一个“错别字大王”,被普遍认为对语言文字缺乏敬畏之心。因为他写作太过随意,对文字缺乏敬畏之心。

汉字是一种传统文化,历史悠久。然而,现在汉字之美越来越被忘记,“汉字之丑”却越来越多,许多人对汉字不够敬畏,常制造出文字笑话,这种现象在历史剧中也常看见,确实应该改正。

高一:tel懒夏

第7篇

关键词:汉字 东亚文化圈 日本 韩国

本文围绕着东亚文化圈与汉字这一论题,再次强调汉字在东亚文化圈中的作用。

汉字虽然是语言学领域的概念,但它将渗透到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其它各个广泛领域里。汉字作为传递文化信息的主要载体,以古代中国的中原地区为核心,传播到朝鲜﹑日本﹑越南等边缘国家,形成了所谓的东亚文化圈,又在这些国家的文字系统中以多样而复杂的语言形式发展下去。

一、东亚文化圈

(一)东亚文化圈的概念

文化圈理论是德国的格雷布(1887年~1934年)与奥地利学者施密特(1868年~1954年)提出来的。根据他们的叙述,文化圈大概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2]:

①世界上存在若干个文化圈,每个文化圈都包含一定的物质以及精神文化的共有成分在内;

②文化圈由核心(文化源地)和边缘(文化收容区)这两个要素构成;

③核心影响边缘,边缘反过来作用于核心,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和诸多要素的影响,核心与边缘的位置有可能会置换;

中国复旦大学姜义华教授[3]称文化圈是一种‘文明系统’,系统中的诸多国家享有基本共同的传统文化属性﹑文化特征﹑但它并不排斥现代性之下的普世性和多元性,所以在强调同质性的同时,也不能完全否认它的异质性。

东亚文化圈即属于地域概念,也属于语言概念和文化概念。它包括曾受汉字文化和传统儒教文化影响的亚洲东部一些国家。东亚文化圈的地理范畴以古代中国的中原地区为中心,其边缘地区包括越南﹑日本﹑韩国、朝鲜等地区。东亚文化圈不是由单纯的政治或者军事力量而形成,而是以地理环境为优先条件,在诸多因素的作用下,接受相关文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产物。

(二)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

东亚文化圈是世界文化圈中历史最悠久的一种,大概有着五千年的历史,经历了起源﹑形成﹑发展﹑中衰以及裂变、兴起等阶段。它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演变过程也是以深厚的历史﹑政治﹑文化等背景为基础。

东亚文化圈起源于中国的华夏文化,后来渐渐扩展到周边国家,并与其他文化交融到一起。它的核心文化是中国文化,边缘文化是越南﹑日本﹑韩国、北朝鲜等地区的文化。东亚文化圈的发展过程既是中国文化不断向周边扩展和被接受的过程,也是其他地区的文化影响中国文化,并不断深化和丰富整个东亚文化圈的过程。

19世纪中期,西方文明给东亚文化圈带来剧烈的冲击,作为核心地区的中国以及边缘地区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时的日本迅速地摆脱了边缘地区的位置,通过吸取西方文明主义的道路以和实施野蛮的军事手段,慢慢站到了核心地位。华强教授[1]指出,东亚文化圈在近生的两次裂变均是由日本的侵略行为所造成的。第一次裂变是日本侵占琉球﹑台湾和吞并朝鲜半岛而导致的,第二次裂变是日本发动全面的和太平洋战争而引起的。持续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战争给东亚文化带来了莫大的物质以及精神损失。在战争结束后的和平年代里,经过两次重大裂变之后的东亚文化圈发生巨大变化,它需要建立一个崭新的东亚共同体。

二、东亚文化圈与汉字

谈到东亚文化圈,不得不提起汉字。因为尽管东亚文化圈里有汉字﹑儒教﹑佛教﹑律令等诸多共同要素,但汉字始终作为文化积淀﹑传承和交流的主要载体,承担着不可欠缺的历史任务。它在东亚地区所担当的主要功能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从古代中国的儒教与佛教传播到边缘地区,到人们解读和精通这些儒教和佛教书籍,都是要靠汉字作为载体;

第二﹑边缘地区为了建立自己的语言文字体系,借用大量汉字来标记本土语言,并把它融入到自己的文字系统里;

第三﹑日本和韩国等地区在接受西方文明的过程中,也是借用大量汉字来翻译或创造一些新文化用语;

第四﹑在现代社会里,汉字仍然在东西方以及东亚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媒介功能。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产业链交流,首先就需要进行大量专业用语的翻译工作。

第五﹑另外,从提高人们的知识度,完善教育制度的角度来讲,仍有必要在东亚各地区坚持汉字教育。

汉字在东亚地区的文化交流中起着如此非凡的作用,与它自身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如上所述,汉字属于自源文字,夏商之际(大约在公元前17世纪前后)就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文字系统,源头是河南安阳古代殷都的甲骨文。特有的方块字形是汉字最突出的个性之一,它的每一个音节都具有独立的意义,使人们很快就能记住并适应汉字。而且汉字的形﹑声﹑义三者在方块字中形成一种完美的结合,造字方法非常独特。汉字除了这些构形方面的优点,还具有超越空间和时间限制的特点。这些都为汉字负载丰富的文化信息,铺垫了良好的基础。每一个汉字都是广义文化意义的全息码,它积淀着无文字时代的文明信息,又蕴含着有文字时期文明进化的韵律,体现了多维的价值。东亚文化圈的复兴之路也是实现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的道路。这条路虽然比较坎坷,但有了汉字这一强有力的武器,就见到了一线灿烂的光明一样,它的前途也是无量的。

每个文化都有它自己的历史阶段和发展过程,‘东亚文化圈’也应遵循这个原理。‘东亚文化圈’一度崛起﹑发展,又由于各种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出现过裂变时期。随着“东亚文化圈”的发展和变迁,汉字也在东亚各地区有了不同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东亚文化圈与汉字是两个密不可分的存在。

本文主要以韩日两国为对比研究对象,考察汉字在这两个国家的传播、接受以及应用与发展情况。笔者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对韩日两国的汉字传播阶段、接受形式以及相关文字政策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三、汉字在东亚地区的传播与接受

汉字作为记录汉语语素音节表意性的书写体符号,给东亚各地区文字系统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不菲的贡献。在韩国和日本等地区处于无文字时期的时候,汉字作为东亚地区的通用文字长期借用下去,并充当着标记各民族语言的作用。权强在自己的研究论著中阐述古代东亚世界的定义时,特别强调了汉字的作用。他称“古代东亚世界是指以中国的汉字作为媒介,接受儒教、佛教和律令等几个要素的东亚地区,其中包括韩国和日本[1]。”汉字传播时期,东亚各地区的书面语和口头语还处于互相分离的状态,只有皇族、贵族以及官僚等少数阶层才能获得接触和学习汉字的机会。由于崇拜先进、发达的中国文化,汉字很快就成了文化传播的媒介,之后又成为了东亚各地区的通用文字。

汉字的传播不仅体现了文化的优越性和文字的可普及性,还体现了当时的政治权力关系。围绕着中国王朝的权威以及以古代中国的册封关系为中心的东亚世界里,中国往往是东亚各地区争先想靠近的对象。有关东亚地区汉字传播的研究中,除了汉字作为文字记录语言的功能和它的文化传播功能以外,还要注意到历史、政治以及外交等诸多因素对汉字传播的影响。汉字的传播与其说是为了实现它的语言记录功能,不如说最初是为了实现它的文化传播以及政治外交功能。

东亚地区的汉字接受形式大致分为汉字的借用与仿造。借用是指通过借音、借义以及音义兼借等方式,用汉字标记本土语言的方法,主要有音义兼借、音读现象以及训读现象等。仿造是指根据汉字的形态以及制造方法创造出汉字式文字,主要有孳乳仿造和变异仿造等。孳乳仿造是指通过根据原有汉字的形态或者偏旁部首创造出新汉字的方法,来补充旧汉字的新旧混用方式。变异仿造是指通过重新创造出新汉字的方法,来区分新旧汉字的方式。

梁重海指出,汉字的接受过程主要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改变汉字的形态,按部就班地使用原有汉字。第二个阶段是创造出新的汉字。第三个阶段是改变汉字的形态或减少汉字的结构,创造出崭新的音节文字。第四个阶段是创造出完全不同的文字系统[2]。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汉字与东亚各地区之间的接触是在悠久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分析东亚各地区的汉字传播与使用问题,如语音变化、词汇与语法、应用等现象是考察东亚各国国语史和发展过程的重要线索。汉字虽然属于语言学领域的概念,可它广泛地渗透在历史、经济、政治以及社会与文化等诸多领域里。数千年来,汉字作为传播文化信息的重要媒介,以古代中国的中原地区为核心,逐渐传播到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以及越南等周边地区,并形成所谓的东亚文化圈,之后又在东亚各地区的文字系统里不断地发展成新的文字形态。汉字在东亚各国的应用与发展并不是很顺坦,越南和北朝鲜现在已经彻底废除了汉字的使用,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字系统,而韩国和日本也正在有意识地限制汉字的使用。韩日两国都具有符合本国实情的汉字标记法和使用方法,这些地区仍然在使用着汉字。韩国虽然在日常生活和官方正式场合中彻底废除了汉字标记,但在人名和道路标识等领域里还保留着汉字标记法。日本是受中国文化和汉字影响最深的一个国家,它通过颁布当用汉字表和常用汉字表等一系列汉字相关政策,使日本人至今还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地应用着汉字。

至今为止,东亚各地区各自实施了截然不同的汉字相关政策,其过程中也陆陆续续出现过汉字废除论、汉字限制论、汉字简化论等不同的论点,汉字在一些国家也渐渐失去了踪影。如果我们不顾一切,极端地废除或扼杀汉字的适当应用,东亚各地区之间的相互交流就会出现‘断层现象’。为了维护共同文化圈的持续发展,也为了实现经济一体化,各地区应该客观地接受汉字的实用性和功能,为汉字今后更好的发展未来而做出最大的努力。

健全而强有力的经济发展,需要规范化的汉字应用和正确的汉字相关政策,同时还要具备有能效应用汉字编码的环境。为了阐明怎样有效应用汉字,并促进国际化交流的研究课题,我们不仅要探讨汉字编码以及汉字字体的统一等一系列新的问题,而且还要在充分掌握东亚各地区汉字应用的共性与个性的基础之下,吸取相互的经验教训,摸索符合时展的正确方向。

我们不仅要从历史的角度去考察东亚各国的汉字传播与使用情况,发掘它们的共性和个性,还应考虑到东亚地区的繁荣昌盛,彻底研究和分析汉字在各国的政治、经济、历史以及文化等领域中要起的作用和责任,并确立出崭新的课题和解决方向。汉字是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当中所创造出来的的宝贵文化,它可以客观而正确地记录人类历史与文化,同时也肩负着继承和发展灿烂文化的重要责任。汉字的应用,必须要完全符合新文化、新语言的发展规律,只有这样汉字的存在价值和地位才会更加巩固和完善。

特别注释:本论文为中国2010年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研究成果,是得到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而完成的。

注释:

[1]冯天瑜(2003).汉字文化圈论略《中华文化论坛》.第2期 50页

[2]胡礼忠、汪伟民(2004).东亚文化圈:传承,裂变与重构.《国际观察》 第2期 70页

[3]胡礼忠、汪伟民(2004).东亚文化圈:传承,裂变与重构.《国际观察》 第2期 77页

[4]権強(2004).古代日本·朝鮮における文字世界の形成.東京大学博士論文1页

[5](1987).韓日兩民族? 漢字漢文? 受容? 發展? ?? 比較硏究[Ⅱ].《CHEJU UNIVERSITY JOURNAL》,Vol.25 No.1 14-15页

参考文献:

[1]张公瑾.《文化语言学发凡》[M].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

[2]汪大昌.《语言与文化》[M].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3]赵峰.《汉字学概论》[M].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9年

[4]何九盈、胡双宝、张猛.《汉字文化大观》[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

[5]凌加杰.《汉字现代化之路》[M].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年

[6]马曼曼(2008).中西文字文化传承功能之比较研究[C].湖北大学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 硕士学位论文

[7]刘伟(2009).汉字和汉语的关系[C].南开大学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 硕士学位论文

[8]宋之贤(2003).论汉﹑韩﹑日语言循环影响与规律[C].北京大学 外国语学院东语系亚非语言文学专业 博士学位论文

[9]陈辉(2006).论早期东亚与欧洲的语言接触[C].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 博士学位论文

[10]尹铁超(2010).论文字在文明演进中的地位和作用[C].东北师范大学 世界史专业 博士学位论文

[11]俞新天(1996).东亚文化研究的意义[J].社会科学,第10期

[12]周有光(2000).中国和汉字文化圈[J].群言,第1期

[13]周有光(2000).朝鲜文化的历史演变[J].群言,第2期

[14]周有光(2000).日本文化的历史演变[J].群言,第3期

[15]周有光(2000).越南文化的历史演变[J].群言,第4期

[16]许征(2000).汉字的产生、演变与发展[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期

[17]周有光(2000).汉字文化向邻国的传播[J].教师博览,第5期

[18]史继忠(2001).论汉字文化圈[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期

[19]李虎(2002).论汉字在东亚文化圈形成中的作用及影响[J].东疆学刊,第4期

[20]冯天瑜(2003).汉字文化圈论略[J].中华文化论坛,第2期

[21]孔刃非(2004).汉字起源观念的文化审思[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3月

[22]胡礼忠、汪伟民(2004).东亚文化圈:传承、裂变与重构[J].国际观察,第2期

[23]许孝梅(2004).“汉字文化圈”浅析[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第4期

[24]胡礼忠、汪伟民(2004).东亚文化圈:传承,裂变与重构[J].国际观察,第2期

[25]林龙飞(2006).东亚汉字文化圈及其形成论析[J].东南亚纵横,第8期

第8篇

关键词:朝鲜语起源 朝鲜语特点 训民正音

随着中韩两国建交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的日益频繁,曾出现过“韩流滚滚,韩风劲吹”的盛况。随之而来的是韩剧热播,曾经一部《大长今》红遍大半个中国,剧中 “俊男靓女”们的喜怒哀乐也悄然在中国掀起了一股学习韩语的热潮。茫然去学习,不知其所以然,很快就会让一个斗志盎然的初学者灰溜溜地败下阵来。特别是韩语特有的收音及其变化规律,如果不真心下苦功夫研究是不会在以后的韩语学习道路上一帆风顺的。追本溯源,明白韩语的规律才能在学习中事半功倍。我想借助这篇文章让韩语学习者了解韩语,培养对它的兴趣,引导自主研修,增强学好韩语的信心。

一、朝鲜语的起源、发展及问题

1、朝鲜语的起源和发展

根据早期的历史记载,韩语的由来很不明确,一般都相信韩语昌由朝鲜人慢慢演变出来的。二千年前,朝鲜半岛北部和满洲有着两种不同的语言。公元七世纪中叶新罗帝国崛起,那时朝鲜半岛的语言被新罗语统一了。公元十世纪,一个新的王朝迁都至半岛中间的“开城”,那时开城方言成了朝鲜的国语。十四世纪后期,新建立的朝鲜王朝把首到迁到“汉城”,因为汉城跟开城接近的关系,语言上没有太大的变化。

2、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文字问题

朝鲜语基本成型以后,遗憾的是一直没产生能够准确记录自己语言的文字。直到公元3世纪左右,汉字传入朝鲜,他们采用汉字的音和意来记录朝鲜语,即“吏读文”。但由于封建社会等级观念的影响,能够学习和使用汉字的多是贵族阶层,普通民众很难接触到。而且结合汉字创制的“吏读文”有些也不适合朝鲜语的语音系统和语法结构,因而有时很难准确地标记朝鲜语言。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创建准确记录自己民族语言的文字的需求日益强烈。

二、《训民正音》的诞生及特点

1、应时代需要创建《训民正音》

大部分朝鲜语学习者都会熟悉《训民正音》《》,因为它是标注朝鲜语所使用的字母的书籍,是朝鲜王朝(一四一八年至一四五零年)的第四代皇帝——世宗大王李裪命学者郑麟趾等领导文班所创制,于一四四六年十月发表。古时的训民正音有二十八个字母;而现代韩语一共有二十四个字母,十四个子音(声母)字母和十个母音(韵母)字母。《训民正音》正音的颁布是标志朝鲜进入真正文字时代的开始。

世宗大王创建《训民正音》的出发点在“国之语音异乎中国,与文字不相流通,故愚民有所欲言而终不得伸其情者多矣。予为此悯然,新制二十八字,欲使人人易习,便于日用矣”。可见当时朝鲜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的窘像,只好直接采用当时流行亚洲的汉字记载历史、传递文件、记录文学作品(如吏读、乡札标记法等)等,犹如中世纪欧洲统一使用拉丁语一样。用这种方法记录下来的既非标准的汉语又非标准韩语,类似的文献现代人一般读不懂,只有少数专业学者能辨识。因此说“国之语音异乎中国,与文字不相流通”,这对社会交流和发展很不利,故“愚民有所欲言而终不得伸其情者多矣,予为此悯然”。

世宗大王深感汉字对于本国文化传播的不便,迫切需要可完整表达本国语音同时又便于全民习识的文字,所以特设谚文局,召郑麟趾、成三问、申叔舟等学者,在研究朝鲜语音和汉语音韵的基础上,以方块字组合,一音节占一字,经过几年的努力,创立了表音文字——《训民正音》。

2、《训民正音》的创制特点及发展

(1)凸显“天地人”特色

①《训民正音》中的子音(辅音)按照发音器官分为5类,由 五个音为雏形。

牙音(g)(象人的牙根):衍生出(k),

舌音(n)(象人的舌头):衍生出(d)(t)(l/r)。

唇音(m)(象嘴唇):衍生出(b)(p)。

齿音(s)(象牙齿的侧面):衍生出(z)(c)(?)。

喉音(h) (像人的喉咙):衍生出(b)(f)(h)。 转贴于

②《训民正音》中的母音(元音)则是按照天地人的原理来创造的。

天·天圆

地-地平

人|人直

衍生出

一共有17个子音、11个母音,共28个。目前现代朝鲜文中已经没有·这四个字母了,所以是24个。

(2)发展道路坎坷

由于当时中国文化的绝对优势以及在朝鲜半岛的深远影响,作为新文字的“训民正音”并没有得到及时推广。据史料记载,就在“训民正音”颁布后不久,一些士大夫们便上书反对。他们认为,汉字不仅是世界上最高雅的文字,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普遍使用的文字,(上接第16页)而朝鲜民族仰慕和追随汉文化,自当完全使用汉字,而不应创制自己的文字,否则就等于背离了优秀的汉文化,无异于自甘堕落。他们甚至偏激地把“训民正音”贬斥为“螗螂之丸”,而把汉字誉为“苏合之香”。因此,朝鲜王朝的上层社会一直排斥这种新的文字,而鄙称其为“谚文”,意即同“谚语”一样是民间文字。

“训民正音”出现后400多年间,汉字仍在朝鲜半岛占据主流地位。直到19世纪末,“谚文”仍被看成是二流文字,只限于儿童和妇女使用,而正规文书一定得用汉字书写。不过与此同时,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已开始迅速动摇了汉字的地位。自以来,由于中国国力的衰落,朝鲜民族昔日对汉文化的崇拜心理也开始减弱。尤其是之后,曾经的天朝帝国更是沦落为与李氏王朝同病相怜的伙伴,所有这些变化,都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汉字的地位。就在清朝的北洋水师被击败的1895年,李氏王朝进行了被称为“甲午更张”的改革,从这时起,其官方文书从专门使用汉字过渡到汉字与表音字结合使用。

三、影响

韩国国立国语院经调查宣布2008年韩国成年人的非文解率(指过去所称的文盲率)为1.7%,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结果显示,从各国2007年15岁以上成年人的文盲率来看,土耳其、巴西、墨西哥、新加坡和西班牙分别为11.3%、9.5%、7.6%、5.6%和2.6%左右。因此可以认为韩国在基础文解力方面(阅读理解能力)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从训民正音诞生的轨迹“汉字——吏读——训民正音”可以论定,该文字既是朝鲜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也是中朝友好的必然结果。语言是表达人们思想和促进思维的工具,又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语言的产生与发展又必须与文字同步,语言如果缺少了书写它的符号,对于人们思想的表达、思维的促进和人际乃至国际的交流,都会造成极大的不便,或者简直就不可能实现。所以,没有文字的语言,是不规范的语言,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语言。而训民正音的创制,使朝鲜语达到了规范、完善的境界。

从经典作家关于民族与语言关系的论述予以审视,训民正音创制的重要意义还在于,朝鲜作为世界民族之林中的重要一员,它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而且也有了自己的民族语言。朝鲜语只为朝鲜民族所独有,这也就是它的唯一属性,这一属性就象汉语等其他民族语言一样,不因时间或国别的不同有所变化。

参考文献

[1]《朝鲜通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75年10月版。

[2]杨昭全 韩俊光 著《中朝关系简史》.辽宁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