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课堂教学的步骤

课堂教学的步骤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04 09:45:3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课堂教学的步骤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课堂教学的步骤

第1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 培养能力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G718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2-1578(2009)5-0174-01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不仅具有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近期作用,而且具有提高学生素质的远期功效。现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更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笔者对课堂教学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1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与学是师生双边的关系,教要得法,学要主动。主动来自兴趣,兴趣需要培养。为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讲课艺术,增强教学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1.1讲课语言幽默

态度和蔼可亲方能清除学生的畏惧感,幽默风趣、绘声绘色才能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例如,讲直线公理前,用一个钉子把一根细木条钉在小黑板上,可以发现木条绕着钉子转动,当笔者用两个钉子把细木条钉在小黑板时,可以发现细木条被固定住了。笔者边操作边念道:一点晃悠悠,两点定终身。通过实验及点拨得到结论: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而且只有一条直线。通过幽默的方式,生动的语言,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情绪高涨,进入一种较高的学习意境。

1.2设计提问,启发思维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列方程解应用题对初一年学生来说是困难的。例题:要把30克含16%的盐水稀释成含盐0.15%的盐水,需加水多少克?分析时可以提出几个问题:浓度问题中有几个基本量?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如何?浓度为20%的盐水a克,含盐多少?含水多少?加水过程中哪些量变化,哪些量没有改变?溶液中含盐不变,如何利用这一等量关系来列方程?学生通过一系列小问题的思考并逐一解决,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因此,巧设提问,可以较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1.3化难为易

教学中,教师如能引用一些学生熟悉、比较直观的事例作比喻,可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简明。例如,绝对值是学生很难理解的一个概念,他们大都是机械地记忆当a

1.4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

初中数学的教材改革之一是在课文中穿插了“想一想”与“谈一谈”等栏目,知识性和趣味性并重。它对求知欲旺盛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诱惑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阅读、动脑、观察、想象的思维能力。事实证明,穿插于课堂的趣味教学,不仅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运用观察发现法教学

发现法是由美国“结构教育”学派代表人物布鲁纳提出来的,发现法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索思维的一种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当将自己当成录音机的放音键,不管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如何,一味地很有起劲地讲授下去,错把学生当成录音键,把学生放在被动的地位,将知识硬加给学生。这种“填鸭式”的教学,课堂效果暂时还好,但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知识遗忘率很高,往往是事倍功半。所以,教学是时应不失时机地采用发现法教学。

在教学中,应当注意引导学生参与。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不是观众,将单纯的教师“主演”变成师生共同“表演”。这种共同参与的活动中有一种至关重要的“发现法”――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发现某些规律、结论。通过教师的引导,就可以将书本的知识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后变成自己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及记忆,培养学生观察发现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了教学效果。

3 注重讲课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讲练结合这种方法有利于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参与中思考、学习,充分利用课堂四十五分钟,不仅可以减轻学生负担,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平行线的判定”其主要内容是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及判定定理,笔者做了这样的尝试:引先导学生得出平行线的判定公理,然后让学生完成与判定公理相适应的练习,加予讲评。如此讲练结合,能抓住教材重点把知识讲明讲透,在此基础上加予练习,就能避开听觉疲劳的毛病。

4 作业讲评注意方法

作业讲评是课堂教学反馈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教师事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批改记录、讲评计划及注明详讲、略讲与不讲,善于捕捉典型的错误和代表性题目。作业讲评还具有及时性。俗话讲:打铁趁热。及时讲评,可使学生及时更正错误,在原作业的基础上,再次思考,加深掌握程度。

5 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促进的。同等智力水平的学生,学习成绩有时差距很大,究其主要原因,是非智力因素妨碍了他智力的有效发展,如学习积极性差,自我约束能力差,等等。因此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对课堂教学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整合点;专题性学习网站;理想情况下的教学

21世纪是科技创新的时代,多媒体电脑的出现,网络技术的运用,信息时代的到来,正在给教育带来深刻的变化。以电脑和网络为核心的新教育技术的运用更新了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冲击着人们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必将营造出教育教学的崭新局面。信息技术整合进课堂教学后,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为课堂教学开拓崭新的途径和广阔的前景。

一、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

课堂教学的整合是指教学资源与教学各要素的有机结合,是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并使系统内容要素发挥最大的整体效益,产生类似物理上的“聚焦效应”。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就是把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与课堂教学里的教师、学生、教材有机的结合。它不是一种媒体技术的简单使用与组合,(即代替板书和增加视听效果),而是把现代教育技术的理念、技术融合到教材、备课、课堂各环节中,以及对学生评价一系列环节中。整合并非将计算机与学科教学的结合,也不可能用于解决课堂教学的所有问题,不是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而是从实际出发寻找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整合是遵循系统论、信息论、方法论的思想,用整体联系,辩证观点去认识、研究教学过程各种因素之间关系。调整教学内容,创新和改进教学方法,运用教育技术,广泛应用教育信息资源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越深化,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也就越显得重要。

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是与常规教学手段同等性质的教学工具,是支撑教与学过程有效实施的手段。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有以下作用:

(一)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深化课堂教学和学科教学

信息技术优于其它教学媒体的最显著特点是交互性,有了交互性,就可以及时反馈学习信息,实现师生之间双向交流和情感交流,真正体现因材施教。而且在实施协作式学习策略上,为学习者提供对不同问题的多种不同观点的比较、分析和思考条件。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地综合性学习时,可在电脑上每人建立一个关于“莲文化”的专题学习网站,搜集有关“莲”的知识,比如莲与诗句、莲与四季、莲与饮食、莲与名人、莲与歌曲、莲与名胜、莲的别名等,同学和老师可在网上交流,加深对莲的认识。

(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

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达形式,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浓厚的学习动机,同时也可以提供多种感官的刺激,增加获取信息的数量,延长知识的持续时间。现在的语文教学重在积累,学生的知识面就是获得胜利的无形法宝,可是大部分时间闷在校园中的学生直接经验毕竟是少的,读书的效果远远不及通过视觉、听觉共同作用的信息技术教学。

⑶信息技术可以突破教育环境和时空的限制,有助于加强课堂与现实世界、虚拟世界的联系。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外部世界引入课堂,使学生获得与现实世界较为接近的亲身感受和体现。比如在教学《喂,出来》这篇反映环保问题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在课前搜集有关环保问题的新闻和图片,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环保工作的迫切性。

三、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时机

课堂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目的并不是简单的让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而是利用它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如果常规教学不存在质量和效率方面的问题和困难就没有必要引入其他手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当常规教学支撑教与学活动存在质量和效率方面困难,信息技术又能够有效解决时,才有必要引入信息技术手段。

比如说,在教学《鲁滨孙漂流记》时,鲁滨孙的高贵品质是他在艰苦的环境中仍然能奋斗不息,乐观执着。可现在的学生衣食无忧,怎么能想象出那时鲁宾孙所面临的困难呢,利用常规教学的效果一定不好,于是采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理解文章主旨铺平了道路。这样,信息技术便支撑了常规教学难以解决的问题,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的方法

目前,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普遍做法是,想尽一切办法将一节课尽可能变成多媒体。通常情况下,人们普遍认为技术难度越大整合的就越好,常常更多地关注课件当中信息技术的含量。这样的结果是广大教师越来越迷惑语文课的语文味在哪?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怎样整合才是有效的?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作用,就必须找到常规教学手段支撑有困难的教学环节或步骤,并且这些步骤是信息技术手段能够有效支撑的。我们把常规教学手段支撑其实施存在困难或质量及效率方面存在问题,信息技术手段能够有效支撑或能够实施的质量及效率的教学步骤或环节称为整合点。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手段,关键是要找准整合点。整合点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教学难点,它们是两种性质地事情,教学难点是指对于大多数教师和学生而言,完成此类内容的教学不容易。整合点是某一教学步骤或环节。原则上,整合点一定是教学难点实施步骤当中的某一步骤,但教学难点的实施步骤当中不一定就有整合点。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基本整合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本堂课理想情况下的教学过程

2、诊断本堂课理想教学过程中的整合点

3、选择本堂课信息化教学环境

4、选择本堂课理想教学过程中各整合点的整合方法

5、课件的设计与集成

其中理想情况下的教学过程设计,是指在不考虑教学条件的情况下,突破时空限制来构思课堂教学的步骤,尽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比如在教学杜甫的《望岳》时,想让学生了解杜甫的观察角度及泰山的特点,最理想的方法时让学生能够到泰山,感受泰山的自然风光,体会泰山的特点和作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抱负。这一设计就是理想情况下的教学设计。

五、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时的注意事项

(一)整合信息技术的目的要鲜明,准确

在设计课的时候,不能把一堂课的全部内容,不分青红皂白都用信息技术来展现。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多重感官刺激、传输信息量大,速度快的特点。但如果把所有的知识一股脑儿地用多媒体形式灌输给学生,教师只做简单地操作,这样的课仍然是把教师满堂灌变成了信息媒体的满堂灌,这也是平时教师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也就是知识技能内化的过程,知识的内化是主体和客体双向作用的结果。我们应把一节课中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的、或难以感知到的知识点设计用信息技术来展示和体现,这样做,能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看云识天气》时,文章中介绍了十几种云彩及它们与天气的关系,学生学习时易混淆,易倦怠,我们就把各种云彩的图片、特点、与之相应的天气一一相连,制作成动画,展示给学生,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如此一个教学片断,声像同步,动静兼备,学生一看就懂,一听就会,一说就通,教学难点变成了学生最喜欢的“热点”。这就是整合了信息技术后教学目的、内容设计得恰到好处。

(二)整合的信息技术要符学生认知规律

信息技术的选用设计应依据学生学习的需求,来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在教学软件的设计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特点,将课本中抽象原理形象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必须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多让学生动手。比如在新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尽可放心地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搜集材料,整理材料,展示成果,这样的课对学生来说,既有挑战性,又有无限的乐趣。使学生们亲自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

(三)整合信息技术的设计要充分利用媒体功能、特点

我们在选用教学媒体表现形式时,最基本的要求是强调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效果。媒体选择的恰当、合理是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功能,展示媒体特点,扬其声、观其形、赏其景。在设计信息媒体时,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要吃透教材,什么地方可整合信息技术?使用什么样的信息媒体?该媒体对教学过程起什么样的作用?

其次要熟悉媒体功能,常用教育媒体的种类、特点、和善于实现的效果等常识都要心中有数。平时要多学习、掌握一些多媒体教学的知识也是必要的。

第3篇

一、通过培养师生的情感提高教学的效果

学生对某学科感兴趣的主要原因除了需要教师精湛的教学技巧和渊博的知识外,还需有学生对教师的良好情感。所以,教师不仅要不断地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在学生心目中建立起对教师的敬佩心理,更应该注意感情投入。如何来增进师生情感?首先,多利用课余时间走进课堂,与学生交流,看学生所做、听学生所谈,并适时加入他们,让学生感觉老师是自己的朋友。其次,利用考试和平时的作业批改多关注差生,可经常在学习较差的学生的试卷或作业上写一些鼓励的话语,比如说:有很大进步,加油!相信你还可以做的更好……等等这样充满热情的话。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句话,学生却对老师充满了感激。学生对老师的喜欢是可以“传染”的,一批学生对某位教师的喜欢可以带动整个班级学生对教师的喜欢。学生喜欢某位教师,也就对他所教的学科产生了兴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渴望上生物学课,在课堂上思维更集中,课堂的教学效果也更好。

二、通过具有生物学科特色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效果

做好观察实验,利用多媒体、挂图、演示等手段,加强直观教学,上出具有生物学科特色的课堂教学是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实验步骤是学生动手规范操作的要领,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规范操作,实验才能成功。因此实验前指导学生预习,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语串通于实验步骤之中可以收到较好的实验效果。如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的“三个一”:一、安放距桌边一掌;二、对光要目物通光一直线,光强用平面镜,光弱用凹面镜;三、观察时标本对孔正中距离物镜一厘米,视野中出现标本颜色时观察目标即将到位,微调粗旋镜升降,细旋校像清晰,找不到目标时缓缓移动玻片标本即可找到。教师规范操作一步,边讲该步的注意事项,边让学生模仿操作一步,教师巡视,及时表扬规范操作快而且准确的学生。纠正错误操作。这样学生很快对好光,观察到标本在视野中的图像。制作临时装片的实验,先将擦滴取展盖染的实验步骤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看书了解每一步的涵义,圈上关键的词语,教师再讲每一步的涵义及注意的问题,边操作边叫学生模仿操作。然后强调注意事项。这样学生很快掌握步骤、要领,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自己制作临时装片,然后绘出看到的图像。这样学生就达到了实验的目的要求,兴奋不已,终生难忘,同时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优势作为教学的辅助达到这一目的。多媒体可将书本知识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能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如课件展示“细胞的减数分裂”,将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分离整个动态变化过程及染色体的数目变化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形成深刻的印象。

利用标本、模型、挂图和演示也是上好此类课必不可少的。如展示“细胞膜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可以形象、直观地向学生传授生物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这些都有利于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提高教学的效果

课堂提问,可以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难点,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使课堂按预先设计好的路子进行,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所以好的课堂提问对教学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教师提出问题,启迪学生思维,是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手段,也是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一条重要纽带。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谈到问的重要性时,曾风趣地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在教学中,问很重要,也有艺术性。问题设置要难易适中,面向全体,启发诱导性强,能够搭建学生的实际经验到学科知识的桥梁,实现两者之间的自然过渡,如“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那么组成酶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合成场所在哪里?”、“植物叶肉细胞含有叶绿体和线粒体,能否用于同时观察两者的实验?”、“从哪几个方面区分生长素和生长激素?”等等。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注意倾听,给以适当的鼓励、表扬,使其有成就感。答错,要给予必要的疏导,让大家都来参与,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通过课堂反馈练习提高教学的效果

第4篇

一、范画及演示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以往美术教师全凭口头讲解,加上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在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就得不到发挥。通过范画和演示的应用,教师在对美术教材进行讲解时,可以将抽象的美术知识和专业性很强的运笔方式形象化地表达出来。范画是具有实物演示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加深学生的参与感,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

2.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

总的来说,美术是学习绘画技能的一门学科,技能体现在美术作品的灵动性和逼真性上。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范画和演示的方法可以从视觉角度引导学生对绘画技巧进行学习,这种直观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在美术课堂上的学习具有直接的引导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

3.培养学生的鉴赏力和创造力

小学美术教学除了培养学生亲手作画的能力外,锻炼学生美术鉴赏方面的能力同样重要,范画和演示可以有效地让学生接触到小学课本之外的美术作品。教师通过给学生展示名家作品,或者是一些经典艺术作品,让学生受到良好艺术的熏陶,从而提高小学生艺术方面的修养。

此外,范画和演示突破了传统美术课堂教学的束缚,使美术课堂变得更加自由开放,这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天马行空的思维,使学生在美术创作上能更加得心应手,更加具有创造性和创新能力。

二、范画及演示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范画及演示具有完善步骤性的作用

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一直是通过教师设置的画画步骤进行创作的,长期以来,在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中,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节奏和教学步骤学习,这在学生最初接触美术课时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这会抑制学生想象力的发挥,使学生形成固定的思维方式。教师在进行范画和演示教学时,可以提前将需要讲解的知识点进行步骤划分,然后在恰当的步骤之间穿插范画和演示应用,在美术课堂上边讲解边演示,将范画和演示的功能转变成课堂教学的具体步骤,这样既增加了美术课堂的层次感,还能起到缓解和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

2.范画及演示具有增强对比性的作用

引用范画及演示教学可以在课堂上对不同的美术作品进行对比,通过经典作品之间以及自身画作和经典作品之间的鉴赏比对,找出自身画作不成熟的地方,发现经典作品之所以伟大的原因,从而经过教师的指导,认识到和经典作品之间的差距。

例如,在小学美术教学课堂上,教师在对基本构图知识讲解完之后,让学生对所讲的内容进行创作。等学生都完成后,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几幅优秀画作,挂在黑板的左边,然后随机抽选几位学生刚才创作的挂在黑板的右边,再对学生画作上普遍存在的缺陷做重点讲解,通过这样具体比对的形式,学生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问题所在,提高了学生的绘画技能。

3.范画及演示具有启示思维的作用

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题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使学生能够有所提高和收获,达到自身的最大进步。主要表现为:认知方面,掌握更多的知识与能力;情感方面,提高学习兴趣,具有更高的学习积极性。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考虑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

一、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只有制订有效的教学目标,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设计有效的教学目标,最重要的就是做到准确和明确。首先教师应该确定在一节课当中,只需学生作一般了解的知识有哪些,要求学生掌握并学会应用的知识有哪些,在听、说、读、写四项能力训练当中,本节重点训练哪一方面,要求学生达到什么标准等,这些教学目标都要在方案当中详细体现。针对一个教学课题,教师不但要考虑使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也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应、教材的应用,以及课堂练习等,审查制订的教学目标是否涵盖了全部内容,是否紧紧围绕教学设计的三条线,审查课堂练习是否照顾到了每一个学生。

二、确定衡量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标准

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首先应该明确有效课堂的标准。在新课程标准下,分析语文课堂是否高效,主要就是看其是否使三维目标能够统一发展。在一般意义上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学生在接受教师的教学后,学习成绩是否得到了提高,学习方面是否有很大进步。主要表现为:认知方面,掌握了更多的知识与能力;情感方面,提高了学习兴趣,具有更高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方法方面,使学生掌握了先进的学习方法。分析学生是否进步,不但要考虑到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实际上,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就是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注重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

三、探究实施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措施

我国某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学虽然有一定的方法,但没有固定的方法,主要教学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创设有效的语文课堂,不但要求教师能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要求教师能够准确控制教学活动,创新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应该准确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创设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与教师、同学、教材对话,再加上教师适时的指导与提问,保证学生探究方向的正确性。要求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识字和写字主要训练学生美的感受;阅读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情感;写作教学重点促进学生不断积累知识和准确应用语言。总之,在语文教学中,不但重视教给学生知识,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充分展现语文科目的工具性特点。

四、创建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进步与发展,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紧密相关,课堂评价的有效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断提高,对学生的及时评价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有利于形成有效课堂。教师的表扬与批评,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发展;教师的适时指点,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准确的解题思路。教师的评价可以使学生得到鼓舞,可以使一个学生的创造让全班同学共享,可以使学生及时反思自己的言行,对于本身存在的错误及时改正。当教师肯定学生的微小进步时,学生会鼓足前进的风帆。学生的争论也会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不断鼓励学生进步,即使是批评学生,也要运用学生能够接受的语言,在指导学生时运用形象的语言,转变学生在学习中的角色,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勇于自主探索知识,使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习进取心,提高学习效率。

五、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有效性

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应该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活动中的一切因素都应该围绕学生去组织。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在上课前,已经准备好了课件,已经规定好了各个教学步骤,虽然课堂当中学生也在积极地讨论问题、研究问题,但如果学生的研究与教师设定的教学步骤不符,教师则应迅速运用各种手段将学生引到自己设定的教学步骤当中来。研究这些课堂的表面,课堂教学当中气氛也很活跃,学生讨论也很积极,但细细分析就可以看到,课堂的主动权仍然被教师牢牢地掌握在手中。具体表现就是:很多教师在上课前就已经将设计的习题、学生讨论的结论写在了黑板上,到了哪一个教学步骤,就展示哪一部分的内容。这种课堂设计,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设计时将学生放在了一旁,将教师的思想作为主导思想,学生变成了教师完成任务的工具。有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教师应该善于运用学生的反馈信息,灵活运用教学设计,鼓励学生置疑并加以引导,真正将学生放在教学的核心地位。

六、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如,在提问时,学生站起来却什么也不说,只是紧张地站在那里;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离题太远,引起同学们的嘲笑,那么教师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应该怎么办呢?这就要求教师应该灵活机智,有时一句解嘲的话就能给学生以鼓励,帮助学生顺利回答问题,解决方法就在于教师的灵活掌握。

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共同学习、共同研究的过程,在问题得到解决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同时得到提高。所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发展,是时展的要求,可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建设有效的语文课堂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汪世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

[2]王华.合理进行教学设计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教研,2010.

[3]戴娇微.让语文课堂更“闪亮”[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

第6篇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7-0092-01

教学的关键节点在整个教学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效把握小学数学中的教学节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课堂教学效率才会有所提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实践,将良好的学习习惯植入学生内心,让良好的学习习惯发挥作用,促使学生的学习更高效。

一、课前预习的有效把握

课前预习可以有效帮助学生了解学习内容,课堂学习就会更加具有目的性,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才会有所提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将课前预习作为教学中的节点进行重点把握,在课前将需要学习的内容告诉学生,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同时还可以布置一些简单的预习任务,让学生把握预习的重点。

例如,教学“厘米与米”时,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情景图片进行适当扩展,课前要求学生回家测量家中物品的尺寸,完成下面的表格。

 

这样的课前预习作业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积极性,学生通过实际测量操作,对“厘米和米”的概念有了更加真实的体验,学习起来就会更加具有针对性。

预习时,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标记出来,在课堂中才能做到有目的地进行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堂教学的有效把握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在课堂上保持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在课堂教学中,上、下环节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在一个地方听不懂,就容易造成知识的断节,影响之后的学习。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针对学生的听课能力进行强化训练,将课堂教学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节点进行认真对待和设计。

例如,教学“球反弹的高度”时,教师可先在多媒体课件中使用动画演示几种不同高度下落的物体的反弹情况,分别从膝盖、腰部、头部开始实践,观察球反弹的高度与下落的高度有什么关系。学生的兴趣被激活,自己进行操作测量球反弹的高度,在测量时,教师适时对相关的步骤进行讲解,教学效果会更加理想。

本节课中,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回答课堂问题,还使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和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进行讲解,用形象化的教学道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身心投入课堂,认真听讲。教师通过把握课堂教学节点,让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效提升。

三、课后练习的有效把握

课后练习以及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是教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课后练习这一关键节点,在课堂教学主要内容讲解完成之后,给予学生更充分的动手实践和练习时间,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实践能力。

例如,教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在教材中有如下竖式,教师可先结合竖式进行小数计算方法的讲解,重点强调应注意小数点对齐,其他计算步骤按照整数加减法计算步骤进行。

 

 

教师讲解后,设计如下算式。让学生按照上面的计算方法在黑板上进行计算。

2.13+6.23=

4.12+5.16=

5.32+7.23=

8.63-5.21=

7.32-2.1=

4.56-3.5=

第7篇

高效课堂基本步骤(四步六环节):第一步骤――先学(自学、互学):明确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自学,在学生自学过程中要对自学成果和产生的疑问作适当记录,以便展示、提问。学生的自学可以在课内,也可以在课外,学生自主学习中有疑惑可以小组交流相互学习,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完成自学指导中的思考题和检测题。第二步骤――展示:学生通过说、谈、演、写,展示自学成果,展示的内容以自学指导中的思考题和检测题为主。展示过程中允许其他学生随时补充、质疑、纠正,尽量让多数学生都有展示机会,教师通过学生的展示进行评价、更正、点拨。教师通过展示环节掌握学情。第三步骤――后教: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掌握学生易错、易混、易漏、想不清、想不透的知识,然后对这些地方进行精讲,并进行变式练习;进一步对知识总结提升,构建知识网络。第四步骤――练习:学生通过一定时间和一定数量的训练(训练也可以穿插在其他环节中),发现问题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实现堂堂清。

为了便于教师课堂教学的操作,我进一步细化了课堂教学的流程,设计了耀州区“以学定教”高效课堂流程图(见右图),明确了每一个环节的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

通过在实验校先行实施及全区全面实施“以学定教”高效课堂模式的结果来看,取得了以下明显效果:

1.教师的教学观念普遍发生了转变,教师普遍摒弃了教学中长期存在的“费时低效”的满堂灌做法,改变了“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的现象。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成为一种流行趋势,为课堂注入了新活力,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再也没有课堂打瞌睡的现象。

2.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习惯已初步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明显提高,遇到问题首先是自己独立思考解决,不能解决的再寻求同伴的帮助,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也有所提升。

3.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通过全区的质量检测和2015年的中考来看,凡“以学定教”高效课堂实施到位的学校,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提高。

第8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 有效教学 课堂

在当前仁怀教育大发展的趋势下,教师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教学,如何科学地设计、指导、实施和评价课堂教学从而获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率,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就成为每位教师考虑的首要问题。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确立新的教育价值观,建立新的学生观,形成新的课堂教学观和评价观,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设计,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最大程度地逐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课程目标、培养目标,完成最终的教育目的。因此,在全新的课程结构和三维化的课程目标培养模式下,选择与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是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这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现实意义。

一、从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出发探求有效教学策略

有效教学策略的每一个操作细节都要以教学目标为核心,也就是教学目标需要一定的教学策略才能实现。新课程规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意味着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不再是判断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有效教学必须促进学生在这三大目标领域上得到全面的充分的发展,学科的价值应定位在完整的人的发展上。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就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具有独立的主人翁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独立探索知识,积极寻求发展的机会,追求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潜能。这就要求教师在对课程标准和教材认真分析与研究及对学生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教学中的各要素,制定出科学合理并且具有多重性的课堂教学目标,以实现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实施程序,如:实验导学的实施步骤:设疑质疑一一实验探索一一分析归纳一一巩固开拓;概念形成策略的实施步骤:呈现实例一一确认概念一一强化练习一一发展思维技巧;行为练习策略的实施步骤:明确课程的目的、环节和内容一一呈现新信息一一控制练习时间,通过语言提示使学生掌握和运用新技能、新结构一一个别指导一一提供机会让学生独立练习;探究学习的实施步骤:问题的提出一一信息搜集一一问题处理一一法则性的发现,等等。比如,对于高中化学必修模块的课堂教学要做到全面而不狭窄、到位而不越位、联系而不加深,注重知识的基础性、能力的层次性和过程的体验性,注重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和基本策略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能力,注意教材不同栏目的不同功能和不同教学要求,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化学与社会、生活、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二、从教学内容本身的特点出发探求有效教学策略

教学内容本身的特点是选择教学策略的最重要的依据。比如在高中化学中,同样是概念教学,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因为概念有不同的属性。如高中化学中“摩尔”这一概念是无法通过实验去观察、去验证的,此时宜采用以奥苏贝尔的接受式教学为主的教学策略,按如下几个步骤完成:引进“摩尔”这一概念的必要性——给出“摩尔”的定义——分析定义中的关键词——进行相关知识的练习,总结归纳使用定义时应注意的问题。再比如“气体摩尔体积”这一概念是可以通过实验和计算来验证的,此时可采用以布鲁纳的发现式教学为主的教学策略,其步骤为:计算1摩尔几种固体和液体的体积——计算标准状况下1摩尔几种气体的体积——讨论给出决定物质体积的三要素——分析得出1摩尔不同固体或液体的体积不同,而标准状况下1摩尔任何气体的体积却大致相同的原因——归纳总结,得出“气体摩尔体积”的定义。当然中学化学知识体系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有机化学知识、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等构成,这些不同类知识更是各有特点,在选择教学策略时应予以考虑。

三、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出发探求有效教学策略

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具体如下:

(一)改变教学方式

实现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就是要倡导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新的教学方式。高中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和信任学生主体,尊重学生的自,尊重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尊重和保证学生的独立性和差异性,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形成良好的角色转换机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倡学生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最优化理论,培养学生从“仓库式”(积累贮存式)学习转变为“蜜蜂式”(采撷酿造式)学习,让学生自我酿“蜜”,让学生亲身体验、感知学习与认知的过程,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获取知识、技能。

(二)创设开放的学习情境

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必须以开放生成的观念来组织课堂教学,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主体性。教学情境的开放性可以引发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在开放的教学情境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互动,使学生掌握知识,发散思维,对问题的各种可能原因或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作出合理的解释。

结语

高中化学教师在选择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时,应以注重发展、交往互动、培养能力为依据,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为标准,综合考虑教学全过程的各要素,及时地反馈、调整、优化组合、和谐协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