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

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04 09:45:3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

第1篇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塞;护理干预;效果

在内科中有一种很普遍的疾病即急性心肌梗死,它的主要特征是发病快、病情不仅易于变化而且很凶险,且易于导致死亡,是引起心脏性猝死的基本因素,为了使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治疗更加积极有效,以便于其早日恢复,现对2011年1月至2012年4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护理干预措施取得的良好效果报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计58例,均为2011年1月至2012年4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男39例,女19例,年龄49~79,平均62.3±3.7岁。随机分为观察组29例(护理干预)和对照组29例(常规护理),两组在性别、年龄及病情等方面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针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采取了内科常规护理,在固定的时间巡视病房,对病情变化及时解决。观察组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还添加了心理指导以及行为护理两方面的措施。

1.2.1 心理干预:多数的AMI病人都有或多或少的焦虑甚至是恐惧,作为护士要正确的判断病人的心理,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开展心理指导,要根据病人的年龄、教育水平以及性格等方面的差异与其交流,在心理上进行支持,告诉病人一些治疗信息,让病人对疾病以及治疗方法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这样的话,有利于帮助病人保持最好的心理状态。

1.2.2 行为干预:基础护理工作要强化:(1)急性阶段的病情缺乏稳定性,很容易引起并发症,在前3 d内进行完全的卧床休息对于治疗而言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这样的话,有利于心脏耗氧量的减少以及心脏负荷的降低。涉及到生活的一切护理人员都要参与,让病人进行肢体被动运动,这样的话,有利于尽量避免血栓形成以及肌肉萎缩。根据现今心脏康复模式的看法可以得出:早期阶段进行适量活动可以阻止病情继续恶化,对心脏的康复大有裨益。如病情稳定且没有其他并发症的病人,在梗死出现后的5~7 d之后就能自己在病室中走路、要是有护士帮助的话还能去厕所等,要是伴随有并发症的病人,则要以病情的不同适当延长卧床休息时间。(2)让病人知道便秘以及用力排便的不利。护士要积极指导病人在床上进行排便,在发病之后的第三天还没有排便的病人,要借助一定量的缓泻剂,最好让其1 d亦或是2 d进行一次排便[1]。(3)在急性阶段心肌病变对迷走神经产生刺激,能反射性的导致恶心呕吐以及消化机能削弱等症状。对于病情严重以及伴随有胃肠道的病人,要进行1~2 d的禁食,并在以后的饮食方面要吃易于消化的流质以及半流质食物。要避免吃得太饱和心脏负担过重引起的心衰以及心律失常的现象。(4)对病人的血压高低,心律以及心率情况、体温高低并血压和尿量的大小以及心电图等进行密切的关注,此外还要对病人血氧饱和度,肢体温度以及末梢循环进行观察,对三大并发症要做到提前预防,主要指心律失常和心源性休克以及急性左心衰。(5)心肌梗死病人一般会感到剧烈的胸痛,这是引起休克以及心律失常出现的原因之一。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病人病情,一些急性冠脉综合征缺乏显著的症状,一些病人存在反射性牙痛,还有一些出现胃痛,对女性来说一般是缺乏典型性的胸痛,而对老年人来说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2]。所以护士要对病人的胸痛实质、疼痛时间、具体部位进行密切的观察,把情况尽早告知医生,以便于尽早消除疼痛。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x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为P

2 结果

两组呼吸急促时间、紧张心悸时间、恐惧焦虑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

3 讨论

密切观察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病情,对其生活以及心理行为方面的护理进行干预是非常关键的。以病人在心理以及文化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为依据,开展护理干预,提高病人的依从性以及遵医行为,尽量避免心肌梗死的再次发作以及病人住院时间。急性阶段要禁食,病人的主要食物应该以热量、脂肪以及钠的含量都较低且产气较少的食物为主。进行积极有效的自我护理反映了健康的心理,满足了病人在自尊、自强等方面的心理需求。要积极激励病人,促使病人根据康复计划开展自理活动训练,来尽量避免并发症以及减少住院时间。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人工心脏起搏器 重症护理

人工心脏起搏治疗主要是通过心脏起搏器来实现的。心脏起搏器是一种医用电子仪器,它发放一定形式的电脉冲刺激心脏,使心脏产生激动和收缩。对心脏起搏传导系统功能障碍而不能维持正常心搏的病人,若此时心肌仍有兴奋、收缩和心肌纤维间传导的功能,则可用心脏起搏器来维持心脏的搏动。对一些快速心律失常的病人,通过起搏器在心脏产生一个人工的快速心律或打断原有的快速异位心律的折返径路,则可起到治疗作用。

1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用于慢性或间歇发作的心律失常,临床上主要包括

1.1 有症状的心动过缓性心律失常,常见于房室传导阻滞、窦房结功能障碍、室内传导阻滞、颈动脉窦过敏以及房扑或房颤伴室率过缓。这类病人由于心室率过低,心排血量降低而常出现重要脏器供血不足的一系列症状,如:血压下降、心绞痛、心功能降低、头昏、乏力、氮质血症、记忆力及生活工作能力明显减退等。严重的还可发生心源性脑缺氧综合征。其中有些病人还往往伴有心力衰竭,室性早搏、阵发性房颤、室上性心动过速或室速等,需应用洋地黄或抗心律失常药物,但这些药物均有加重心动过缓的可能,安装起搏器后则可保证用药的安全。

1.2阵发性心动过速:可用抗心动过速起搏器施以额外刺激,阻断折返环路而终止心动过速。目前主要用于治疗反复发作的有症状的室上性心动过速且药物不能控制或药物使用后产生副作用者。也可用于不能接受导管消融术或导管消融术未能解决问题的心动过速病人。

1.3有生命危险的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对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纤颤的病人,如药物或导管消融等治疗无效或者不能耐受者,如Q-T间期延长综合征、心肌病反复发作室速、室颤等,埋植或自动转复除颇器可显著减少发生心脏猝死的危险。

1.4 心功能不全或缺血性心脏病病人,有时需有较可靠的心率来维持满意的血流动力学效应和心肌氧平衡;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可用VDD方式起搏右心室心尖部,以降低右心室-主动脉问压差。

2 临时性心脏性心脏起搏器治疗的主要适应证包括

2.1 紧急抢救 可用任何原因引起的心跳骤停。对药物治疗无效或不宜电复律的快速心律失常,如: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室速,可通过心房或心室的超速抑制转复心律,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肌炎、电解质紊乱等病程中出现的心律失常,多数为一过性和可逆性,可用临时性心脏起搏器在急性期协助治疗。

2.2 保护性措施 起搏器可帮助心脏外科手术后病人的复苏,治疗手术引起的房室传导阻滞,改善血流动力学。具有心律失常潜在危险的病人,在手术、心血管有创检查及介入性治疗时,临时起搏器可提供安全保障。

2.3 诊断措施可用于窦房结功能、隐性房室传导阻滞的检测,预激综合征的旁道标测等。

3 护理计划

3.1 护理诊断:心输出量减少,与心率、心律或传导异常有关。

3.1.1 护理目标:维持有足够心输出量的心律及心率。

3.1.2 护理措施:

评估和报告心输出量减少的症状和体征,如:低血压、意识障碍、周围脉搏消失、尿量减少、呼吸困难。持续心电监护,记录和报告心律的改变。记录12导联心电图。设法减少心肌耗氧量,如:卧床休息、抬高床头、限制活动、保持大便通畅。保持情绪稳定。

3.2 护理诊断:焦虑,与安装起搏器,心脏病预后有关。

3.2.1 护理目标:愿意接受起搏治疗。

3.2.2 护理措施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介绍监护室的环境和工作。运用交谈技巧,如:认真的倾听,无拘束的谈话。解除其主要的顾虑。遵医嘱或必要时予以镇静治疗。鼓励家庭成员支持病人接受治疗。记录病人对疾病的反应。

3.3 护理诊断:知识缺乏,与起搏器治疗有关。

3.3.1 护理目标: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教育的内容。

3.3.2 护理措施

评估病人对疾病本身及对起搏器治疗的了解程度。对病人及家属进行有关起搏器治疗的知识教育。讲解静脉用药和临时起搏治疗方法。运用常规的术前教育技巧,针对每位病人制定合适的教育方式。简要讲解手术的过程和方法,讲解水平应合适。评估病人的理解掌握情况。记录病人的反应。告诉病人术后应避免接触或接近强磁场,以免抑制起搏器发放电脉冲。教会病人自测脉搏,以在院外监澍起搏功能。

3.4 护理诊断:舒适的改变,与手术疼痛有关。

3.4.1 护理目标:使病人感到舒适。

3.4.2 护理措施:评估病人的疼痛程度(1~10级)必要时按医嘱给予镇静药。讲解术后应采取的重要性。保证安静的休息,术后平卧位休息24~48h,禁止右侧卧位。评估和记录疼痛的缓解。

3.5 护理诊断:心输出量减少,与起搏器疗效不佳有关。

3.5.1 护理目标:起搏器功能状态良好。

3.5.2 护理措施

监护起搏心律,了解所安装起搏器的类型、功能及主要参数。每2~12h监测一次生命体征。评估和报告起搏故障、起搏失效和感知不良的情况。评估和报告充血性心衰的体征和症状。

评估和报告心律失常发生的增加、心肌穿孔、心包填塞、导管移位、肌肉颤动、起搏器移位或导线脱位的情况。限制体力活动,如起搏功能良好,可逐渐增加体力活动。监测活动时的心律、心率。

参 考 文 献

[1]姚景鹏.内科护理学[M].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00-102.

第3篇

随着国民生方式的改变、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节奏和压力的增加,人口老龄化、冠心病、高血压发病呈上升趋势,急性心肌梗死挽救成功率的增高以及一些先进的医疗技术或新型药物的广泛应用,使心血管病患者的寿命延长,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数量也逐年上升,其诊断后4年死亡率高达50%,生存率比大多数癌症还要低,严重心衰患者1年死亡率高达50%。而这类患者不仅存在严重的生理疾病,而且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给护理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我科自2009年09月~2010年09月收治4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除了为患者提供一系列心血管病护理常规,更注重心理护理以及增加患者舒适的护理,减轻了患者不适,增加患者及家属的心理适应能力。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46例患者中,男24例,女22例,年龄38~79岁,其中扩心病21例,肥厚型心肌病9例,限制型心肌病4例,冠心病7例,瓣膜性心脏病5例,心功能Ⅲ-Ⅵ级(按NYHA标准心功能分级)。

2 护理

2.1 评估 全面评估病人的生理及心理状态,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此为依据指导护理措施的实施和评价。(1)心理反应: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人病程长,疾病预后差,长期卧床休息,生活不能自理,面临死亡,认为给家庭带来负担和缺乏家庭支持,会出现焦虑、悲观、痛苦、恐惧等消极情绪以消极的方式对待疾病。(2)呼吸困难: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导致患者极度痛苦和强烈的濒死感。(3)疲劳;(4)慢性疼痛;(5)睡眠紊乱;(6)营养不良及腹胀:静脉压升高导致肝和内脏淤血,可引起畏食、腹胀和其他非特异性胃肠道症状;(7)重力性水肿;(8)皮肤瘙痒及破溃等。

2.2 护理措施 (1)给予心理护理:1)护士细心观察不同患者的行为、表情、神态、眼神、体态姿势等非语言行为,探求、了解其心理状态及其变化,做好心理诱导,多关心患者,尊重患者意愿;2)告知患者和家属病情及进程,共同商量制定护理计划,及时反馈治疗效果;3)加强护患沟通与交流,鼓励患者发泄不良情绪,缓减心理压力;4)鼓励患者正确面对疾病,增加患者积极治疗的信心,给其听轻快、舒缓的音乐,看报等,以分散其注意力;5)对于终末期心衰患者应适度地、谨慎地对死亡的相关话题进行讨论;为其提供社会支持:与家属或子女及亲友沟通,陪伴照顾患者,让病人与家属愉快地度过最后时光;必要时提供专业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2)缓减呼吸困难:根据医嘱取端坐位或半卧位;吸氧3―5L/分,注意室内空气流通,患者的衣服要宽松,盖被不要太厚重,以减少其憋闷感,护士在床旁指导患者呼吸运动;(3)有效控制疼痛,不在严格控制镇痛药剂量,给予新型止痛剂,如芬太尼透明贴剂,必要时按时定量给药;(4)改善睡眠紊乱:合理安排睡眠时间,治疗处置应尽量避免在休息时间做;控制病房的温度、湿度、空气、光线及声音,减少外界不良刺激;避免饮用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睡前根据个人爱好选择短时间的阅读、听音乐等方式促进睡眠;(5)给予患者被动运动:温水擦浴、泡脚,按摸腰背部及四肢,每次10-30分钟,每日2-3次,以增加其舒适感;(6)饮食指导:认真记录出入量,每日测腹围、体重,根据上述数据制定入量,少食多餐;鼓励患者多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适量膳食纤维等易消化食物。(7)严密观察生命体征,中心静脉压、尿量、腹围、体重及水肿程度;(8)药物治疗的护理:严格遵医嘱给药。认真观察药物的作用、副作用、有无药物中毒情况、密切观察有无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的症状。

2.3 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 (1)调整生活方式,避免诱因,防止复发或慢性心衰急性发作;(2)学会记录出入量,每日测量体重并记录;(3)讲解正确服药的方法及重要性;(4)指导并帮助患者选择适量运动;(5)确定复查日期;(6)告知患者疾病症状和病情恶化的征兆,以便及时就医。

第4篇

关键词:冠状动脉造影;心电图;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R54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143-02

随着生活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临床上对冠心病人的诊断也越发重要,因此判断冠心病也成为临床治疗的重要诊断标准。本文主要是讨论如何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与心电图的医学诊断与大概的对比分析。

1对象与方法

本病例选择2008-2011年接受心电图以及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的病人400例,根据WHO的计算方法,判断以及诊断患者确诊冠心病的数量,男250例,女为150例。

1.1样本的选择:选自2008-2011年接受心电图以及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的病人400例。

1.2观察方法:样本的选择一般是通过常规12导联心电图以及运动平级试验,假如有一项符合心肌缺血者,就可以判定为心电图阳性。

1.3统计学的处理:通过专业分析软件以及统计学方法来采用X2的检验。

2结果的分析

2.1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的比较:通过ECG与CAG的结果分析比较,发现冠状动脉造影阳性为100例子,阴性为80例。而心电图的敏感性为80%,特异性也达到了60%,通过诊断结果的阳性率比较发现两者在冠心病的检出阳性率方面差异不明显。

2.2二者的临床应用的发展与改进:目前临床应用上,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出现了很大的发展与改进,比如临床方法上使用了股动脉穿刺,充分局麻后,以左手三个手指(注意:三个手指应在一条直线上)在穿刺点上方寻找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穿刺针与皮肤成30~45°角,穿刺针斜面向上进针,当针尖有明显动脉搏动感时,即可刺破血管,见线状鲜红血流喷出,缓慢送入导引钢丝,若遇阻力,切忌粗暴、盲目送入钢丝,适当调整穿刺针多可成功。导丝到位后,即可退出穿刺针。

挠动脉造影的优点:(1)引入了一条介入治疗的新途径;(2)桡动脉表浅,易压迫止血;(3)局部无静脉和神经,并发症少;避免了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避免了输血和外科修复外周血管;(4)无需强制性卧床,减少了病人痛苦;避免了血栓、栓塞并发症;(5)术后护理观察任务减轻;(6)抗凝剂和抗血小板药物可连续应用;(7)缩短了住院时间,降低了住院费用。

3讨论

3.1冠状动脉造影的应用文献综述:作为近年来冠心病介入诊断技术――冠脉造影在临床治疗中发挥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其大概的过程就是将导管经过大腿股动脉或者其他的动脉插入,送到声主动脉,然后通过探寻左边或者右边的冠状动脉口插入,再将造影剂注入,会使得冠状动脉显影。通过这样的显影方式可以明确的标示出冠状动脉的阻塞性病变以及解剖畸形的位置、范围还有程度。适用于临床上反复胸痛发作没能确诊也不能排除无痛性心肌缺血,心力衰竭等。虽然其他临床检查也可以诊断出冠心病,但有的时候其实并不准确,最准确的临床诊断方式为冠状动脉造影。但是价格昂贵,临床上并未得到广泛的应用。本结果显示了冠状动脉造影与心电图的检测并无太大的差异,也给下一步的治疗提供了指导性的意义,并为冠脉搭桥、放置支架等治疗方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所以在冠脉造影阴性组中,有20例患者心电图阳性。据目前的研究表明,在儿茶酚胺分泌过多和心肌代谢异常、血红蛋白和氧的解离异常、交感神经过度活动等情况下,冠心病患者的冠脉造影可无明显狭窄。另外一方面,左心室肥大、肥厚性心肌病等疾病亦可以引起心电图ST-T改变。本组中具有冠造阴性而心电图阳性表现的患者,有10例患者是经其他检查诊断为肥厚性心肌病,通过β受体阻滞剂及钙拮抗剂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了很大缓解。综合上述分析,冠心病的诊断要结合临床综合分析,不能仅凭心电图或冠脉造影确诊或排除冠心病。

3.2心电图应用文献综述:另外通过大量脑卒中病人的样本,我们也可以看出冠状动脉造影与心电图具有很大的区别。

心电图是判断冠心病的常用方法之一。它经济、实用,适合临床广泛应用。一般来说,一方面,部分病人已存在重症的冠脉狭窄,但静息心电图正常。另外一方面,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电图可现象为有定位的动态ST一T改变。本试验结果显示了心电图对冠心病的敏感性为73.0%,特异性为79.5%。在冠造阳性组中,有17例心电图阴性,其中12例冠脉狭窄

综上所述,判断冠心病单频心电图及冠脉造影的诊断方法是不够的,要根据病人的症状,做出综合的临床介绍和另外诊断才干诊断。

参考文献

[1]郭新晓.心脏介入术后血管迷走反射防护的探讨[J].安徽医药,2005年11期

[2]王显,林钟香,葛均波,等.补心饮拆方对44例冠脉支架术病人气阴两虚、气虚和血瘀证的影响[J].中国医药学报,2003年04期

[3]武秀萍,郎雪飞.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并发血管迷走性反射的护理体会[J].长治医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第5篇

[关键词] 老年心力衰竭;心理特点;心理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47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574-01

老年心力衰竭,由于受生理、心理及社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经济条件差,卫生知识缺乏,医疗设备和检测手段受限制的地区,其治疗存在着较大的困难。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寿命的延长,老年心血管疾病日渐增多。为了提高治疗效果,护理是关键。笔者自2012年以来,对我院内科住院的54例老年心力衰竭病人,根据其心理特点进行心理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根据笔者的实践,谈谈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护理。

1 临床资料

本组均为内科住院病人,男34例,女20例;年龄最大84岁,最小61岁,平均72.5岁。经有关检查确诊为高心病20例,心肌病9例,冠心病16例,肺心病9例,其中Ⅱ度心力衰竭[1]24例,Ⅲ度心力衰竭[1]30例,合并心律失常27例。病程5-18年,平均12.5年;住院日5-23天,平均12天。

2 心理特点

2.1 焦虑忧郁 此种心理多发生于Ⅲ度心力衰竭且病情多次反复,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患者。最多见的症状是失眠,常需要借助镇静剂方能入睡,并伴头晕,表情淡漠,情绪低落或不稳定,胸闷、心悸加重等表现。

2.2 绝望紧张 由于患者长年患病,入院后又进行了心电图的动态观察,生命体征的监测及输氧、输液等治疗,患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发作时剧烈的胸痛、气促、胸闷、心悸等不适,迫使患者产生濒死感,心理极度紧张、绝望,失去战胜疾病的信心,不能配合治疗。

2.3 烦躁、恐惧 由于此组病人年龄大,病程长,他们离开了工作岗位,不能从事生产劳动,病情好转缓慢,因此常产生各种顾虑,情绪易激动,好发脾气,气量狭小,他们一怕家属、亲友及周围的人嫌弃;二怕病情危重不能治好,长期遭受疾病的折磨;三怕丧失生活自理能力无人照顾而烦躁不安。

3 不良心理反应导致的后果

上述心理活动如反复出现,将促使交感肾上腺能系统的活动明显增加,儿茶酚胺排出增多,导致心输出量增多。外周阻力增高,血压升高,使心脏负荷加重,同时,由于肾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导致抗利尿激素和肾上腺皮质醛固酮分泌增加,造成水钠潴留,也加重心力衰竭[2]。

4 护理要点

以热忱、耐心和蔼的态度对待病人,经常巡视病房,每日酌情与病人交谈1-2次,了解病员心理变化,做好安慰、解释工作,帮助病员解决具体困难,使其保持愉快的心情和乐观的情绪,安心住院。根据病情,晚上给予适量的镇静剂或安眠药。临睡前协助病员用热水泡脚,关大灯,开小灯,使之易入睡。

向病员介绍各种检查和治疗的目的及作用,告诉他们入院及时,经积极的治疗和护理病情会好转,在病房内24h有护士在身边,请他们放心。另外,在病人面前不随便谈论病情,尽量避免一切不良刺激。

在护理过程中做到态度诚恳,语言文明,服务周到,观察细致敏锐,处理果断及时,操作轻巧熟练无痛,抢救病员时保持情绪镇定,使病员对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信任、放心。

护理工作除做到病人心理外,还要做到其家庭、社区中去。为了病室安静,我们在病室门上挂“谢绝探视”之牌。但为了病人心理上能得到平衡,我们又多方联系,协同开展心理护理,如特允许其亲友、家属探视及短暂的陪护,对那些家庭关系紧张的病友,注意做好家属的工作,动员他们探视。同时对他们生活上给予妥当安排,尽量满足其合理的生活需要,使他们消除“三怕”心理。为了解除患者的悲观、绝望情绪,还请来了已康复的心力衰竭老人现身开导、安慰,使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由于采取了以上护理措施,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各项治疗,效果满意,患者好转率较未开展心理护理者大大提高。本组34例患者除2例因合并多脏器功能的严重损害无效外,其余32例患者病情均得到了控制或减轻,其中14例Ⅱ度心力衰竭患者,10例转为Ⅰ度心力衰竭,4例完全控制,18例Ⅲ度心力衰竭病员转为Ⅱ度心力衰竭或Ⅰ度心力衰竭。患者大多睡眠、精神、饮食转佳,无新的并发症产生,平均住院12天,29例恢复生活自理能力而出院。

参考文献

第6篇

  医院医生实习心得感悟

  非常感谢医院领导让我到xx市中心医院进修,我知道这是领导对我的关怀与信任并寄予了我殷切的期望。这次进修是我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也是对自身的一次挑战。进修时我带着明确的学习目的,时刻牢记领导对我的嘱咐,学到了先进的临床理念和技术。通过四个月的进修学习,使自己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提高了业务技能。总结这四个月的学习,中心医院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这里的工作节奏快而有序,人员职责明确,学习气氛浓厚。

  通过在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的系统学习,进一步了解了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的基础知识、最新的诊疗技术,全面熟练掌握了呼吸科、心血管内科及相关科室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熟悉了呼吸科常规操作如胸膜腔闭式引流、胸膜活检、经超声、CT引导下经皮肺穿,基本了解支气管镜、胸腔镜等操作要领。

  他们科室主任每周查房1—2次。查房时感觉气氛和谐,讲求实事求是、重视循证医学证据,很多原则性的问题已达成共识,但允许不违反原则的分歧。中心医院一向强调综合治疗,查房时,先由一线或进修医生报告病史;上级医生仔细阅片,分析可能诊断,进一步检查及治疗方案。这样能系统的有计划的使患者得到合理治疗,同时年轻医生了解很多相关知识。合理的综合治疗是xx市中心医院高诊疗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科室要发展,必须重视再教育、再学习及后备人才的培养。每周1次理论学习、治疗新进展;每周1次科内学术讨论;长期高强度、自觉的学习、交流也是他们长盛不衰的重要因素。

  各学科人员的通力协作是提高诊治水平的保证。各个科室都有技术专长,每位医生也有技术专长,才能使科室的诊疗水平得到保证。光有好的临床医生还不够,必须有先进的设备和完善的辅助检查,才能设计出理想的治疗方案。同时医院各科室间的协作也很重要,如手术科室、病理科、诊断科等。综合实力的突出,才能有诊疗高水平。

  先进的设备及技术也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在我们基层医院有许多困扰我们的难题,有了先进医疗设备及技术,会让我们迎刃而解,豁然开朗。尽管如此,常规治疗仍是最常使用的治疗手段。我觉得,依靠我院目前的技术、设备,只要能规范的、合理的运用常规技术,开展力所能及的新业务、新技术,也可以使大多数患者获得满意的疗效。

  在科室工作时,能够感觉到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非常强烈,对病患提出的各种疑问都能合理的解释并明确告知病情发展及预后。在中心医院心内科学习期间,极大的开阔了我的视野,特别是他们浓厚的学习气氛、探索精神,不断激励着我尽快地掌握新的理论知识及技术。

  4个月的进修时间是短暂的,进修生活是充实而愉快的。虽然进修生活很快结束了,但学习是无止境的,还有许许多多的知识要我在今后的工作中去认真学习和研究。在进修的日子里,学习过程里随时都伴随着许多新的体验以及收获,给我在这里的生活增加了丰富的内容。我回首这段时光,审视自身的改变。我的专业知识得到了巩固和增长,学会了很多先进的技术和方法;但是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收获还是观念上的改变。我现在为自己的付出和收获感到快乐。我决心要把学到的知识和理念带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中,并在工作中影响带动同事们,使我院内科的工作水平更上新台阶。

  医院医生实习心得感悟

  在实习期间,本人严格遵守医院及科室的规章制度,认真履行护士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踏实工作,关心病人。不迟到,不早退,努力做到护理工作规范化,技能服务优质化,基础护理灵活化,爱心活动经常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做到理论学习有计划、有重点,护理工作有措施、有记录。

  心内科以高血压病、心律失常、冠心病及心力衰竭多见,常见疾病有: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房颤、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衰、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房间隔缺损、风湿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心绞痛、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缺血等症状。实习期间,在老师的带教下,我基本掌握了一些常见病的护理及基本操作。按时参加医院安排的班次及科室的教学查房;微笑迎接新病人。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主动了解病人的情况,及时为病人排忧解难,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们。

  经过这近一个月的心内科实习,使我对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有了重新的认识和提高,在突发病方面,学到了应对的知识和技巧。总之,在心内科实习的日子里,我受益匪浅,虽然我还只是学生,我的能力有限,但我会不断摸索,用微笑温暖病人心田,用努力充实我的知识与技能。温故而知新,用实践来验证及巩固所学心内科知识,同时,也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水平,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

  医院医生实习心得感悟

  实习的时光就这样匆匆走过,我还没有品味到在工作中所有的滋味,还没有学到什么东西,还没有完全的改善身上的不足,实习的日子就这样离我远去了。但是在这段时间的实习生活中,我对自己有了清晰的认知,对未来也有了明确的规划,对以后的工作有了仔细的了解。

  孩子的病其实的最难办的,因为大人对自己的身体有足够的了解,能够用清晰地语言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但是孩子不一样,他们对自己的病症不了解,所以不能讲病情准确的描述出来,而且因为很多的孩子很怕医生,也很怕打针,不明白、也不懂的'怎么配合治疗,给我们在治疗的过程中造成了一点麻烦。同时因为儿童的疾病种类和成人的也有很大的不同,一个是起病时急,一个是来势凶猛,还有一个是变化的快,因此要求我们在治疗时要观察仔细,判断情况要准确,再根据病症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措施。在我实习的过程中,我主要是学习带教老师在治病过程中的方法:通过细微之处的敏锐观察确定病情,丰富的经验确定治疗的手段,还有和儿童和谐平等的交流来保证治疗的顺利,这都是丰富的阅历才能拥有的工作经验。

第7篇

[关键词]老年;心衰;肺部感染

心力衰竭是指在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心排血量绝对或相对不足,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老年人由于心脏功能退化,储备力下降,心脏顺应性差,心搏出量少,加上常合并其他器官系统的疾病,易发生心力衰竭。有文献报道,诱发老年人心力衰竭的因素中以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48.8%),如何重视心力衰竭合并情况的治疗,将有助于减少心力衰竭的死亡。

1心力衰竭与肺部感染的关系

心力衰竭患者的主要表现之―是肺循环淤血,这增加了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机会,同时,心力衰竭是决定肺部感染病情严重性及预后的重要因子。心力衰竭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高,老年人是肺部感染的好发人群。肺部感染反过来会加重心力衰竭的症状,是心力衰竭急性加重的诱因。肺部感染可增加机体的代谢率,从而提高心肌耗氧量而加重心脏的负荷,同时由于炎症所致的支气管黏膜分泌增多、支气管痉挛及支气管壁炎性改变都能影响气体交换,使肺部压力增加,右心负荷加重。

2发病机制

2.1年龄因素

老年人由于小气道粘膜萎缩、呼吸道粘膜和粘液纤毛转运功能退化等原因,致使管腔狭窄,咳嗽反射功能减弱,影响分泌物排出,因而易于感染。发生急性左心衰竭时,由于血流缓慢,容易造成细菌在肺血管内聚集,从而易发生肺部感染。

2.2药物因素

地高辛可以抑制颗粒细胞的趋化性,从而影响肺部对感染的炎症反应;β受体阻断剂具有降低某些抗菌功能的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产生;阿司匹林可以降低机体清除细菌的能力,因阿司匹林影响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补充;皮质激素可以干扰吞噬细胞功能;吗啡能破坏粘液-纤毛运动,影响有害物质的清除。

2.3病原体因素

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持续病毒感染具有症状反复性大,心脏进行性扩大,心衰加重等扩张型心肌病的综合特征。病毒颗粒可以在心肌里长期存在,但未复制,当某种诱因引起身体抵抗力降低时,病毒重新复制损伤心肌,加重心衰。机体感染肺炎衣原体后,能产生特异性抗体,但不具有持久的免疫力,可反复感染和发病,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发病和迁延的病理基础。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削弱及免疫反应可以促进病原体在体内持续生长并引发炎症,导致血小板聚集,血管痉挛及血栓形成,粥样斑块形成。加之心衰时肺淤血和肺水肿是细菌繁殖很好的培养基,使肺炎不容易控制。以上的各个方面都影响甚至破坏了气道的正常结构及免疫机制,是造成反复肺部感染的基础。由于呼吸道防御机制的破坏,理所当然容易招致肺部感染而诱发心衰。

2.4护理因素

CHF患者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常需卧床休息,而长期卧床可使患者呼吸道纤毛运动减弱,降低了呼吸道的自净作用;加上CHF患者普遍咳嗽无力,不能有效排痰,易发生坠积性肺炎;长期服用安眠药的患者,更容易引起口腔分泌物、食物等的误吸。若不加强口腔护理,细菌在口腔中越积越多,对那些免疫力差的人来说,患严重的下呼吸道感染的可能性就越大。其原因是:这些原本依附于牙齿上的细菌会进入唾液内,再随呼吸进入上呼吸道,并和其他细菌一起导致下呼吸道感染。

3合理治疗

加强基础性疾病的治疗,早期行痰培养和药敏试验选用敏感抗生素,联合用药是预防老年人肺部感染合并心衰的关键。

3.1抗菌素应用

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需长期应用抗菌素,必须使用低肾毒性、广谱的抗菌素,2~3种抗菌素并用,量要足、疗程长,以对革兰氏阴性杆菌敏感的药物疗效见好,控制感染性心衰容易纠正。

3.2利尿剂应用

老年人由心衰伴肺部感染易发生电解质紊乱,特别在应用利尿剂时,应用小剂量、口服、短疗程、间歇性、排钾与保钾利尿剂并用,联合用药,间断治疗,较少发生电解质紊乱。

3.3强心剂应用

老年人强心剂应用量小,因老年人肾血流灌注量降低,肾小球滤过率减少40%,心肌细胞Na+-K+ATP酶活动降低,对洋地黄的耐受性降低,老年人肌肉分布容积减少等均导致血浆中地高辛浓度增加,产生毒性反应,一般洋地黄用量为常规剂量的1/2~1/3,必要时用快速制剂。

3.4氨力农应用

氨力农通过选择性抑制降解cAMP的磷酸二酯酶同功酶,使心肌细胞内cAMP含量增加,而cAMP又使钙离子从肌浆网及钙池中动员出来,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与β-受体兴奋剂有协同作用,对心率、心律及动脉平均压无明显变化。且氨力农副作用较少。

3.5ACEI应用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Ⅰ转变为活性很高的血管紧张素Ⅱ,抑制缓激肽的降解,增加循环前列腺素的水平,从而扩张外周小血管,减轻心脏前后负荷,也能防止心室“重构”,也有利于纠正心功能不全患者低钾低镁,降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另外,由于心衰时释放增加的内皮素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都有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减低心输出量的作用,因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也可以缓解内皮素的部分作用。

4临床护理

4.1治疗原发病,掌握用药剂量,及时观察用药效果,明确各项治疗操作的目的,做到有预见性的护理。

4.2严密监测生命体征,重视体温的变化。

4.3严密观察痰液的性质及量,如发现痰液颜色变黄、痰液增多应积极采取措施。

4.4鼓励患者排痰,卧床病人加强翻身、叩背,保持排痰通畅。

4.5常规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雾化吸入3次/d,能有效地促进痰液排出。

4.6加强病房管理,限制探视人员,防止交叉感染,房间每日用紫外线照射消毒1次。

4.7鼓励患者进食有营养、易消化饮食,增强其抵抗力。

4.8严密监测血糖、肾功能变化,严格控制血糖,防止糖尿病复发,增加感染的机会。

4.9做好心理护理,消除其紧张情绪,使患者能积极配合各项治疗与护理,这在心力衰竭患者的恢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宜谦,杨榕,梁秋.长期卧床老年患者肺部感染的护理对策[J].福建医药杂志,2002,03.

[2]周莉华,张志清,康林,等.老年心力衰竭186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8,19.

第8篇

【关键词】心律失常,人性化护理,慢性心力衰竭,冠心病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234-01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内科较为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类型,而其并发的室性心律失常作为常见的、病死率高的并发症,在急诊临床工作中尤为普遍,如果不给予及时的治疗,极可能引起严重的甚至难以想象的后果,甚至猝死。因此如何有效的控制并纠正室性心律失常及采取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对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有着重要的意义[1]。胺碘酮属(Amiodarone)为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心律失常的针对用药,是一种有效且无明显负性肌力作用的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属于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具有轻度非竞争性的α及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及轻度Ⅰ、Ⅱ、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的性质[2]。文中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05-2011年间收治的90例冠心病慢性心衰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给予胺碘酮治疗,并均给予人性化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临床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心内科2005年7月至2011年12月收治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107例,男60 例,女47例,年龄50-85 岁,平均年龄66.7岁。心室率97±19次/分。其中陈旧性心肌梗死17例,急性心肌梗死1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14例,稳定性心绞痛20例,频发室性早搏32例,非持续性室心动过速17例,持续性室心动过速14例。全部有心悸胸闷的症状。

1.2 治疗方法

胺碘酮150mg,用生理盐水30ml稀释,10min内全部静脉注射,根据病情需要10-15min后决定是否重复静脉注射,继之胺碘酮450mg加入5% 葡萄糖250ml按1.0g/min泵点。静脉用药同时开始口服,频发室早以胺碘酮(0.2g,4次/日),1周后改为(0.2g,4次/日),2周后改为(0.2g,1次/日),维持8周。用药期间根据患者心率调整剂量,若出现二度及二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或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小于40次/分者立即停药。出现非持续性和持续性室速,则立即先以胺碘酮150mg加入50%GS静注, 再以100-150mg加入5%GS 250ml静滴。如必要时可重复滴注维持[3]。在上述治疗同时需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感染,纠正心衰,以及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及强心剂等。

1.3 观察指标

心率控制,窦性心律转复率,自觉症状改变,血压变化情况,心功能分级等。

2 结果

全部107例冠心病慢性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中,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15例,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27例,静脉30分钟内用药后控制率达到100%。其中55例频发室早患者口服治疗2周后心功能改善Ⅱ级以上41例,恢复心功能Ⅰ级,症状、体征基本消失25例;其中10例心功能无改善、频发室性早搏数量平均减少超过75%;7例成对室性早搏数量未见减少。于治疗8周后观察55例患者:其中心功能改善Ⅱ级以上48例,恢复心功能Ⅰ级,症状、体征基本消失31例;心功能无改善6例,频发室性早搏数量减少超过80%;1例成对室性早搏数量未见减少。治疗期间,未见严重心功能恶化,心动过缓,室性心律失常或猝死出现。

3 护理体会

3.1 心理护理

由于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病人多容易出现紧张、恐惧和悲观等心理状态,而这易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多,以致心律失常更加严重。因此,做好心理护理非常重要。在治疗过程中告知疾病特点,发展情况,药物作用,不良反应等,使病人消除顾虑,并不断安慰和鼓励患者,消除其恐惧心理,以便改善其紧张、焦虑的心理,同时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更好的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及早康复。

3.2 用药前护理

治疗前通过患者主诉及病史,详细了解病情的严重程度,并对心电图进行检查,检测QTC、QT、心肌酶、电解质、肝肾功能等指标水平[4]。指导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同时吸氧,给予心电监护,密切观察心律,心率,血压的变化,并进行详实记录,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向医生汇报。同时需准备好抢救器械和所需药品,如阿托品、多巴胺、肾上腺素以及除颤仪和临时起搏器等,以方便抢救。

3.3 用药中的护理

由于胺碘酮对血管壁的刺激性较大,易引起静脉炎,因此护士要选择粗、易固定的静脉,并且在静脉给药时最好使用微泵均衡输入,速度不可过快,密切观察穿刺部位皮肤的温度,颜色以及肢体的活动度。对于使用微量输液泵匀速准确给药的患者,给药前应认真核对胺碘酮的剂量和浓度,因其起效速度较快,注射 15 min 即可达到最大作用,而4h内逐渐下降,因此要严格掌握微量泵输入的速度和方法。过程中应加强病房巡视,多次询问,并耐心听取病人的感受,避免因操作失误导致的不良反应。如有皮肤发红,肿胀或疼痛出现,应立即停止输液,更换注射部位,局部皮肤用50%硫酸镁湿敷。治疗过程中有7例出现静脉炎,均及时发现并予硫酸镁湿敷,24小时后肿胀疼痛消失。应指导口服给药者患者服药方法、时间、剂量和注意事项。

3.4 心脏副作用的观察与护理

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时,可出现窦性传导阻滞,心动过缓及尖端扭转性室速现象[5]。这提示在用药前应检测电解质水平,注意对心律及心率变化的观察,同时记录心电图变化,研究组中有1例在使用胺碘酮时,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因此立即停药,心电恢复正常水平。

3.5 心外不良反应

在治疗过程中经常监测血生化、肝功能以及甲状腺功能情况,观察甲状腺毒性反应,肝功能异常及肺部不良反应[3]等心外不良反应情况。研究中无1例心外不良反应发生。

3.6 饮食护理及出院指导

饮食护理:由于服用胺碘酮后部分会出现胃肠道症状,于停药后好转,因此给药期间不宜进食脂肪、胆固醇含量较高的食物,应尽量以易消化的清淡饮食为主[6]。由于患者胃肠道较虚弱,提倡少食多餐,避免饱食; 每天有适量易消化高纤维食物摄入,保持大便通畅,以避免因排便时过度用力而增加心肌耗氧,增加风险。

出院指导:应视患者病情恢复状态安排是否出院,出院时详细告知其用药方法及服药注意事项,并嘱其注意休息,预防感冒,生活作息规律,以及定期复查心电图等。

4 讨论

心律失常是冠心病慢性心衰是常见的并发症,而心律失常造成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又使慢性心力衰竭进一步恶化,因此如能及时有效纠正心律失常,即可减轻心力衰竭并使死亡率下降。

本研究107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合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使用胺碘酮后,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临床护理中观察发现,该药有一定的不良反应,这也提示护理人员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熟练掌握胺碘酮在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用法。一旦发现不良反应,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理方法,以确保在提高临床治愈率的同时,能够做到临床安全用药。

参考文献

[1]俊东,苏长江,孙晓菲.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06,46(10):36-37.

[2]杜军,冯树行,赵雪生,等.急性心肌梗死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在胺碘酮控制后安全转送病房50例临床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08,28(10):922-924.

[3]傅涛,郭晋爱,陈杰,等.盐酸胺碘酮治疗 114例缺血性心肌病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2006,13(3):353.

[4]范利,尚延忠,武强,等.治疗老年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的药物选择和疗效观察[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25(4):363-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