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职护理专业

高职护理专业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2-28 06:34:5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职护理专业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职护理专业

第1篇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措施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高护生)是高校学生队伍中既普通又特殊的一个群体,它的特殊性是女生占了99%以上,是真正的女性天下。这些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7~22岁之间,正处于青春期到青年初期的过渡时期,也是心理上变化最为激烈的时期,尤其是女生更易产生心理问题。因此,研究她们的心理特点,发现她们的心理问题,消除她们的心理障碍,提高她们的心理素质,对于培养高素质实用型护理专业技术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上海铁道医学院吴文源引进修订的Derogafis,L.R1973年编制的Hopkin’s症状清单(Symptomchecklist90,SCL-90)[1]。该量表在我国广泛应用,具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河南省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2004级、2005级、2006级护理专业专科学生组成样本,学生年龄最小16岁,最大23岁,均为女生。共发出问卷2393份,回收有效问卷2305份,回收率96.32%。其中,五年制学生1367人,三年制学生938人。

2研究方法

主试选取学院护理系(2006年5月)专科在校生,分班集体问卷测试。被测学生在统一指导下相对独立完成问卷。时间限定为35~45分钟。收集原始数据整理后,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分析

1心理问题检出率

从表1可以看出,SCL-90因子均分≥2的人数及百分率,除躯体化、恐怖和精神病性因子外,其余症状均较严重。特别是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和偏执各项分别高达46.11%、34.83%、31.24%和33.23%。这表明,高护学生有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很高的。

2主要心理问题

从表2差异检验结果可以看出,采样对象在SCL-90各因子上的得分明显高于全国青年组常模[2],其中偏执、敌对和焦虑更为突出。这说明高护学生相对一般青年有较多心理健康问题。

三、高护学生突出的心理问题

1自卑

高护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成绩一般,高考决定了她们只能进入高职高专类院校。与其他本科院校学生相比,她们自然会产生失落感和自卑感。造成这种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二个:一是我国目前的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近30年来,我国形成了较为强烈的应试教育社会氛围。从家长、教师到学生,都是以考上大学特别是名牌大学为成功的标志。没有进入这一行列的学生,多数会产生一种失败的心理,别人问起在哪个学校读书,往往羞于启齿。二是对高职认识上的误区。高等职业教育是近年来兴起的教育类型。目前,社会、家长和学生对高职教育还存在较多的认识误区,把职业教育看成是低层次、低水平的教育,把护理职业看成是低人一等的职业。在加上当前舆论宣传不到位,部分学校办学水平相对较差等原因,造成部分高护生心理上产生自卑感和失落感。

2焦虑

产生焦虑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现实与理想相差太远。部分学生是在家长的压力下来上高职的,自己内心并不愿意;还有些学生是所报志愿未实现,被迫同意调剂到现在学校的;也有些是根本不了解这个专业而盲目报考的,一到学校才知道与自己原来理解的完全不一样;等等。二是就业压力。在全国范围的就业压力居高不下,在毕业生增长率远高于城镇新增就业岗位增长率的情况下,高职毕业生面对严峻的人才市场竞争形势,自然容易产生焦虑心理。

3人际交往错位

处于青春后期的高护生,自尊心和好奇心都很强。她们中的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自己的家庭里一般都有一种特殊的优越感。到高职后,这种优越感消失殆尽,便产生了许多人际交往问题。首先,是社会交往萎缩。到了学校,失去了家庭小环境的庇护,再加上自己是高职生,感觉地位低,怕别人瞧不起,就有意回避正常的社会交往。更重要的是网络技术的广泛普及,难艺在现实社会获得满足的学生,很容易被吸引到虚拟的网络社会里。久而久之,沉溺于网络世界的她们更加忽视真实可靠的现实人际关系,形成恶性循环,导致较严重的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其次,是异往错位。青春后期年龄段的学生,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方面,都到了较强渴望与异往的欲望期。她们渴望有能够亲近、信任她们的异性朋友。但由于感情的冲动性和迷惑性,部分学生分不清友谊和爱情的界限,不少学生还以没有男朋友而感到羞愧,极易诱发品德心理问题,极个别的学生可能由感情问题产生自杀念头。再次,是师生交流障碍。高护生在中学阶段,学习成绩多数处于中下等水平,常被被老师忽视、指责或排斥,因而或多或少地形成了师生间的不信任、敌对和疏远的心理。这种心理很自然地带到了高职学校。还有就是高职的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少数老师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不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教育学生,也是产生师生交流障碍的重要原因。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建立完善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前提是了解、熟悉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可以采取多种手段对学生进行了解。如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定期发放心理健康教育问卷调查、教师一对一直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等等。在较深入地掌握学生心理状况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科学的完整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开展多渠道、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开设心理健康课、开展网上心理咨询、举办心理教育讲座、设立专项的心理咨询与治疗门诊、班级配备专兼职心理辅导员等等。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环境,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和完善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第一,做好校园内物质环境的净化、绿化、美化工作,创造一个赏心悦目、清新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第二,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和娱乐活动。第三,加强校风、学风和班风建设,坚持依法治校、规范管理,形成团结、求实、文明、创新的校风和勤思、博学、活用的学风;加强班风建设,严明班级纪律,优化人际关系,增强凝聚力,提高荣誉感。第四,加强宣传舆论阵地建设,利用校内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等宣传工具,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讨论有关热点问题[3]。通过一系列文化环境建设,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健康有序的和谐校园环境。3加强毕业生就业心理辅导

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在校学生的心理。学校应为毕业生就业配备心理辅导员,为毕业生进行职业心理定位。心理辅导员可以为毕业生设计兴趣、人格、职业能力倾向等测试表,通过对毕业生状况逐条分析和心理辅导,学生可以更加明确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同时对自己的职业也能做出比较准确的定位。通过这类测试,为学生提供职业心理定位的服务,学生可以了解适合自己的职业,在学习中拾遗补缺,找工作时能沉稳应对。就业心理辅导员还可以向毕业生介绍求职心态调整和择业技巧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开设就业形势指导课,请知名人士做专题讲座等。同时,给毕业生配备就业心理辅导员,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心理辅导。学生的就业工作做好了,可以大大缓解学生的焦虑心理。

参考文献:

[1]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第2篇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跨学科;师资培养;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3-0072-02

跨学科教育发展沿革

跨学科是指由不同学科互相渗透、彼此结合而产生的新学科。20世纪后半期,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的特征加强,出现了跨学科的趋势。

1970年9月7日,一个以“跨学科”为主题的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法国尼斯大学召开,该会对跨学科研究、跨学科教育问题作了系统、全面的探讨,会后出版了文集《跨学科学――大学中的教学和研究问题》,标志着对跨学科的研究正式确立。跨学科教学符合“知识传授、知识创新、知识物化为一体”的现代高职教育的职能观,符合以综合素质与创新意识相统一为核心的现代高职教育人才观的时代要求。同时,跨学科课程的开设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覆盖面,为学科之间的相互借鉴、相互交叉提供了便利,不仅可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复合的知识结构,而且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创造、创新与创业的资本。因此,跨学科教育已经成为21世纪教育改革一个众望所归的潮流。

高职教育跨学科教学必要性

高职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类型,既有别于“学科研究型”的高等教育,也有别于“能力本位型”的中职教育,兼有高等性、职业性与社会性等综合化特性。高职院校的专业是根据劳动力市场对从事各种社会职业专门人才的需求而设置的,培养的是具有综合素质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不仅如此,随着社会对新技术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他们所从事的专业相关知识的综合性也越来越强。

跨学科教学通过不同学科知识与知识、知识与技能的纵横、交叉融合,通过各科知识中专业技能的渗透作用,赋予松散、独立课程以更多的专业方向,在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同时,也改变了以往高职教育中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学科型课程设置模式,增添了课程设置的职业导向性。因此,跨学科教学以其特有的知识综合性和可拓展性,架起了高职教育与综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之间的桥梁。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跨学科教学已逐渐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关键,目前已有许多高职院校参与了跨学科教学研究。我校根据高职护理专业的特点,已经开展了包括《康复体育》、《护患纠纷与法》、《实用医护写作》、《免疫、病原生物与传染病护理》、《护理药物学实训教程(案例式)》、《护理物理学》、《医护英语实训教程》等跨学科教学。通过跨学科教学,加强了基础、专业、技能之间的对接,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提供了良好的认知平台。随着大学科观念的形成以及跨学科课程的开设,跨学科复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也已成为高职院校的共识。

跨学科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计”。跨学科教学的关键是跨学科师资队伍的建设。目前跨学科教学主要形式是不同学科教师的协同教学或互助教学,如密歇根大学的跨学科协同教学模式,即由来自多个学科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共同设计、同堂讲授跨学科课程,同一团队的教师在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运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策略运用等多个方面互相支持、取长补短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使教学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使课程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但跨学科协同教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存在许多问题,包括管理体制及部门协调困难、师资组合困难、教学场地选择困难、教学时间安排困难、学时及学分分配困难、教学责任归属困难等。而且,跨学科教学主要通过讲座形式由多位教师协同完成,很难作为正规课堂教学予以规范化。此外,高职跨学科教育更受到学生学习时间的有限性、学习能力的有限性以及教师资源有限性等制约。

当前,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仍然存在整体素质偏低,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数量不足、技能不高等问题,难以满足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所以,建设一支集跨学科理论、技能于一体的复合型师资队伍对于高职跨学科教育的发展显得尤其重要。

跨学科师资队伍建设方案

我国跨学科研究学者金吾伦认为,人类不可奢望存在大一统的理论来全面科学地说明世界万物,甚至对于某一具体的现象、过程等也不太可能存在全能的理论。

因此,高职护理专业跨学科师资建设的目的并不是形成一支通科教师队伍,也不是盲目追求教师什么都学、什么都懂、什么都会,跨学科师资队伍的形成起始于跨学科课程开发,实践于跨学科教学过程,发展于跨学科学习,是基于“需要、必要、可行、实用”基础上的教师能力的纵向升华,是在以护理能力为本位基础上对文化基础课程与相关护理专业课程进行知识技能拓展的一种跨学科整合过程。比如,《康复体育》课程的开发,赋予了体育康复应用的价值,《免疫、病原生物与传染病护理》、《护患纠纷与法》等课程的开发体现出相关联课程间的知识与技能的整合等。由此可见,高职护理专业跨学科教学并非纯粹的课程组合教学,也不是课程间的泛泛综合,而是对护理能力项目的一种分层整合。同时,并非所有的课程都可以形成跨学科整合课程,跨学科教学还应包括跨学科内容和跨学科实践等相关专业知识的拓展教学等。因此,跨学科师资队伍建设除了针对特定的跨学科整合课程外,还必须具备多元化和前瞻性等特点,为课程教学与临床应用以及学生综合护理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师资教学平台,真正形成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跨学科师资队伍。

多元化跨学科型师资的培养模式

跨学科师资队伍建设将围绕教师跨学科教育意识养成以及跨学科能力形成两个方面进行。

教师跨学科教育意识的养成 教育意识是指教育者基于教学对象的发展要求以及社会对教师职业素养和责任的规定在教育实践中所形成的认识,是主动将外在职业要求与自身结合起来产生的主体体验,是对职业的认识、认同并付诸行为实践的过程,因此,跨学科教育意识的养成是培养高素质跨学科型师资的前提和基础。高职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因此,无论文化基础课程还是专业课程教学,均应体现出课程内容的职业应用价值。就业导向性是文化、基础、专业的连接纽带,也是理论与实践的衔接纽带。教师跨学科教育意识的养成应在强化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强化跨学科教育必要性认识,并在参与跨学科课程开发、跨学科教学实践等活动中使跨学科教学内化为教师自身的兴趣和需要,从而形成教师自觉有效的跨学科教学行为。

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的形成 跨学科教学既可以实现课程的设计和建设、课程的内容和扩展、课时的安排、课程的考核和监督、教材的编写和深化、教师队伍建设及物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同时又可以有效形成理论与实践师资、院校师资以及人文与专业课师资的三大组合。跨学科教学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专业课与非专业课教师共同备课、相互听课、校内外培训以及临床实践等多元化培养方式进行。一支集跨学科理论、技能于一体的复合型跨学科师资队伍的建设模式如图1所示。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师,关键是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优秀教师队伍,基于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原则,高职教学应更注重专业技能在各课程中的渗透。因此,重视教师跨学科能力的培养,建设一支集跨学科知识与技能于一体的跨学科师资队伍将有利于推动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仲林,张淑林.中外“跨学科学”研究进展评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9):5-8.

[2]邱士刚.关于大学跨学科教育的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6(1):78-82.

[3]程祖德.跨学科整合是高校课程改革的方向[J].航海教育研究,2005,(2):20-22.

[4]金吾伦.跨学科研究引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5]贾晓娟.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实践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08,(19):29-30.

[6]李晴.就业导向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J].郧阳医学院学报,2006,25(5):316-318.

[7]肖彬,邓晓蕾,任浩.解读大学跨学科组织的四种理论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31(4):19-21.

[8]刘仲林,赵晓春.跨学科研究:科学原创性成果的动力之源[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6):108-109.

第3篇

[关键词] 护生;情感教育;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8(b)-100-02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提高。在新的形势下,护理人员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护理专业的学生是护理事业未来的生力军和骨干力量。培养学生拥有丰富的职业情感,恰当地进行职业情感教育,促进职业情感领域的积极转化,有利于学生良好护理品质的形成和护理境界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本文对加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情感教育进行初步的探索。

1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情感态度现状问题分析

情感是态度的核心,情感的属性和本质都能在态度中表现出来。高职生的情感态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学习态度、生活态度和职业态度。在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中,情感态度现状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学习态度欠缺端正

由于社会因素和政策因素的影响,高职生在入校时,大部分同学的成绩都较差,学习欠缺自觉性,没有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学习兴趣不大。在课堂上,相当多的一部分同学不会做笔记,听课时各种小动作较多,违纪后也不愿意接受老师的批评。在学习的课目上,学生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学习态度有很大差别,注重专业课和基础课,忽视文化课。

1.2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

学生的生活习惯较差,没有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团结协作精神较差,欠缺勤劳节约的美德,盲目攀比。

1.3 职业认识不够,职业意识不强

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力度不够,了解不够全面。在我校做过的调查中,学生在入校选择专业时,主要参考的是父母的意见,其次考虑的是就业前景。因为自己喜欢而选择护理专业的学生所占比例并不大。学生的职业意识欠缺,在护理实习操作时,表现出对操作规定不熟悉和操作不规范。

2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情感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通过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情感态度问题的了解,我们应积极采取措施,转变学生的态度。

2.1 分析学生学习需求,入学时增强护理专业认识教育

在新生入学后,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学习的需求进行调查分析,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习基础,调整学习难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逐步树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护生入学后,应增强对护理这门职业的认识。让具有较强职业情感的老师进行护理专业相关职业的介绍,启发引导学生树立对护理专业的正确认识,激发学生对护理事业的热爱。

2.2 丰富教学模式,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情感教育,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教育教学模式。课堂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而成功有效的情感教学使护生的学习活动由消极转变为积极,这就意味着护生专业学习和生活的积极化,它必然对护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态度产生积极的影响[1]。运用各种沟通技巧,逐步完善情感教育的各种手段,在护理专业学生情感教育实践中,优化显性课程,开发隐性课程,认知与情感的激发有效结合,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的教学策略。以这一策略指导教学设计,紧紧围绕情感教学和情感培养两个途径,唤起学生对学科的积极情感与主动学习态度,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2];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提升学生的职业认知。

具有高超的护理技术,并不一定是一个好的护士。护理人员不仅仅要有良好的专业技术知识,还需要有足够的人文和社会知识。护理人员在整个医疗体系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只有具备了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人文修养,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才能真正意义上理解患者,尊重患者,从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2.3 优化教学环境,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

护理情感教育作为一种思想的接受,其情感限定不能局限于对病人情感的满足,应重视学生自身情感的完善和发展,因为这将直接影响对病人情感的理解和关注[3]。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去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注重加强师生的心灵沟通。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了较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只有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相容的情绪状态,才能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从而形成教育合力,激发学生对护理专业的热爱。

在教学课程外,也要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是一种隐性教育。教师应以爱和尊重为前提,创造美的交流氛围。美育中的情感教育,使人在得到精神上的享受的同时,人性品格也得到进一步陶冶。因此,美育不仅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力手段,也是激发和培养健康的道德情感的重要手段[4]。注重教育的各个环节,优化教学环境,培养护理情感,强化专业思想教育,提高对专业作用的认识,利用社会教育因素,实现角色认同,引导学生合理定位,引导学生摆正角色位置,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明确专业与实现自我需要的关系,同时教学中注意高层次需要的培养,把自我需要与护理职业要求联系起来,最终形成与护理事业发展相适应的情感和情感品质。

只要我们善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情育情、以情引情、以情换情,就必然会换来学生的激情和热情,也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启发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觉悟水平,极大地提高高职护理专业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吴雅文,姜安丽,李树贞.对护理情感教育与护士职业态度问题的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5):296-298.

[2]姜安丽,石琴,金玲.护理学“情感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护理杂志,1996,13(3):38.

[3]吴雅文.护理情感教育现状[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8,17(5):210-211.

第4篇

【关键词】病理;教学

护理专业是我校重点专业,其目标是培养面向临床护理和社区护理第一线、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它是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教育,是为学生未来就业准备的教育。病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医学基础课程,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了解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转归,为后期临床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而病理学也是一门理论性强的学科,我们不能仅以传授知识作为目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对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

1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图像

病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强,比较抽象的学科,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能很好地克服这个缺点。多媒体课件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在声、形、光的作用下,图文声像并茂,动静快慢结合,可创造出知识性、形象性、科学性为一体的富有强烈感染力的教学情境,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获得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刺激学生的思维[1]。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不但可以让学生具体地看到病理变化,而且可以通过动画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具体病变过程,通过教学录像了解尸体解剖过程,介绍病理学的发展历史。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2 重点讲解疾病的临床病理联系,补充与临床护理的联系

护理专业的病理学教学应该重点讲解疾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发生机制的联系,用于解释和解决一些护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教学内容有所选择并达到适当的深度,不可过浅也不可过深,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当面对一个病人出现某一症状的时候,能够想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症状,该怎样护理? 可适度补充一些疾病与临床护理联系方面的知识,同时注意各个章节知识的横向联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比如讲解栓塞的时候,先提问为什么护士在注射之前要排空空气?让学生先带着问题思考,然后讲解新的知识点。

3 精简镜下病理特点

病理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病理诊断,病理诊断被誉为“金标准”,而病理诊断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显微镜下的病理变化,因此病理学教学的重点通常是病变的大体观和镜下观。但是护理专业学生今后的工作重心不在疾病的病理诊断,因此,对于疾病的镜下特点要讲解得重点突出,简明扼要[2]。一种疾病记住最重要的1-2个病理特征即可,而具体的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等可仅作为了解内容。例如风湿病,让学生掌握风湿病的病理诊断特征为风湿小体即可,而风湿小体的组成成分等无需掌握。

4 运用病例讨论法

病例讨论法教学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还能巩固相关的基础知识[3]。临床病例讨论以典型的病例为中心,通过老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参与,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加强了病理知识与临床知识的结合。根据教学需要,每章选取1-2个典型的临床病例,把有关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提前告知每一位同学,要求学生预习,将没有学过的检验指标的临床参考值也告知学生,便于学生查阅。讨论的主题围绕该病例的主要病理诊断及诊断依据、主要病理变化及其发生发展过程、临床表现与病理变化之间的联系等方面。

总之,在病理教学过程中,结合专业特点,科学安排课程,不仅能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学好这门课程,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为临床输送有知识、高素质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强欣,黄亚凤.多媒体课件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122- 123.

第5篇

关键词:专业课程;课程衔接;职业教育

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具有独立性、层次性、递进性和衔接性的两个教育阶段。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20年要形成一个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技术产业进步中人民群众对终身教育、职业能力发展的需求。可见,中高职教育衔接成为教育体系建设、社会发展需求亟待解决的问题,课程———学校实施教育的核心和关键的衔接[1]则是完成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和关键,是内涵的深化。因此,本文对辽宁省11家中职和高职学校的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以进一步促进中高职一体化的衔接。

一、中高职护理专业课程衔接现状的问题分析

1.中高职课程设置重复对比辽宁省11所中职与高职护理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存在以下两种形式:一种是两个不同层次教育的专业课程名称重复,如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另一种是一个层次将另一个层次的课程名称进行整合,如社区与老年护理、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2.课程目标定位不准收集中高职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进行比较,发现同一课程的课程目标相似或相同,甚至有“倒挂”现象,中职课程目标高于高职课程目标。以内科护理(学)课程目标为例(见表1),中高职的内科护理(学)在知识目标中均强调了临床表现、护理措施和护理评估(注:护理评估包括病因、病机、治疗要点等);在技能目标中均强调注重生物、心理、社会的整体护理理念和护理技术操作能力;在素质目标中,均强调了服务、奉献意识。可见,在课程目标的阐述上并没有明显的中高职层次区别,此外,内科护理的中职课程目标中提到了安全意识、法律意识,而在高职的课程目标中并没有阐述。3.课程内容相似性大对中高职阶段专业课程内容对比发现课程内容重叠,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上,很难体现出中职和高职阶段的差异或层次上的递进,以内科护理(学)课程内容对比为例,见表2。通过以上三方面的对比可以看出中职与高职在课程设置、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上的衔接存在定位不准、内容重复、层次不清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违背了职业教育能力本位的出发点,违背了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规律,违背了课程内容与教学对象相适应的人本主义课程理论。[2]造成人力、财力、时间及仪器设备等教学资源的浪费,体现不出两个教育阶段存在的逻辑发展。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护理专业职业资格证体系的不健全护理专业学生从业必须要获得职业准入证书———护士执业资格证,这是护理专业学生就业必经的,也是唯一的关口,因此,中、高职学生即使年龄、学历、心智成熟程度不同也要面对同一个考核标准,这就导致中职、高职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资格证获得率在教学内容上出现重复的现象。2.中、高职学校各为独立办学主体,缺乏有机沟通的必然联系目前,我国的中职和高职学校均有各自的行政隶属关系,在经济、行政管理等方面没有密切的相关性,不能建立有效的、畅通的沟通机制。在这种情况下,中高职的教师之间不能顺利沟通课程内容,只能按各自的理解建设课程。造成中高职阶段同一课程在内容衔接上的缺失、重叠和层次混乱。

三、解决问题的依据、原则

解决问题的依据应遵循两个方面:从宏观上看,国家有关文件已经对中高职两个阶段进行了明确定位,教育部《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强调要优化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明确中等职业教育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学校引领作用的定位。在《辽宁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中进一步指出,中职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从微观上看,中职高职教育应当满足不同层次岗位的要求,满足不同岗位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虽然中高职阶段职业入口标准是一致的,但是进入医院后中职和高职学生的工作岗位和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空间是不一样。解决以上问题还应遵循的三个原则是知能一体化原则、柔性衔接原则、适应学生特点的渐进式原则。[3]对于中高职护理专业而言,知能一体化即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当以就业为导向,知识与能力能够满足护理岗位的要求。柔性衔接指中高职院校应当适当,以灵活的方式设置课程的衔接,如设计单元包或课程模块等。渐进式原则指课程的设置应当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与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与心理发育特点相符合,与学生不同阶段的价值观和职业认知需求相符合。

四、中高职护理专业课程内容衔接的几点对策

1.构建课程衔接的长效沟通机制

护理专业虽然在专业的设置上完成了契合和衔接,但办学主体———院校却是相对独立的,因此,要想实现护理专业课程的一体化衔接,应当建立一个有效的、长效的沟通机制为一体化建设提供保障。而要保证机制的长效性、有效性,则在机制的运行中需要政府的导向作用,中高职院校应当结成利益的共同体,如职教集团、职教协会、职教联盟等”,使中高职院校的目标、利益具有共同性,在共同体内部构建沟通机制,如教学例会制、反馈制度等。

2.建立模块化的课程衔接体系[4]

“模块化”衔接(英国)、“学习领域”衔接(德国)、“培训包”衔接(澳大利亚)和“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加拿大)是国际上比较公认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经验。[5]综观护理专业和岗位发展的实际情况,应当以英国的模块化衔接最为适合,既能保证模块自身的独立性,又能体现模块之间的递进性。编制模块化课程衔接体系,首先应对工作岗位及持续发展空间调研,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课程目标,根据岗位工作内容提炼典型案例,分解支撑知识、技能和素质。模块可以分为单一模块、综合模块,模块之间应体现出能力的逐渐递进、内容在深度和横向上的拓展。[6]中职阶段以单一知识点或技能为主构建基础模块;高职阶段以专业化、综合化、复杂化知识点或技能为主构建综合模块为主。中职阶段学习过的模块及相应的教学内容,高职阶段不必再学,而应更注重对学过内容的内化、拓展和延续。

3.搭建课程衔接的空间构架,合理布局教学资源

模块化课程的实施还需要教学资源的合理建设,为模块化课程内容的实施搭建空间构架,保障教学实施,首先要有与模块化课程相匹配的教材资源,根据中高职教学的模块内容编写与之相应的教材。中职教材重在基础,提供完成单一模块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内容应当简单、明了。高职教材提供完成综合模块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内容体现综合性,具有延伸拓展性。其次,应当根据教育部《职业院校护理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建设与课程内容、能力培养相适应的护理实训基地,中职学校的护理专业应以护理基础技能实训基地建设为主,高职院校的护理专业应以仿真性专科护理技能实训基地建设为主。综上所述,中职和高职护理专业衔接框架已经基本成熟,但是更深层次的衔接、内涵式的衔接———课程的衔接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化,还没有真正地实现落地,应当构建长效的沟通机制,根据岗位的需求设置模块化的课程,搭建配套的教学资源,从制度、内容和资源等方面打通中职、高职衔接的关键要素,推动专业课程衔接的一体化。

参考文献:

[1]刘萍.基于中高职衔接的税收课程设计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6(11):159-160.

[2]邓红,石利媛.人本主义视角下有效课堂教学的构建[J].基础教育研究,2016(17):40-43.

[3]蒙瑞萍.基于课程一体化的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3(17):14-16.

[4]宋连喜,李云飞.职教集团视域下基于课程论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8-11.

[5]张琳.中高职课程衔接初探[J].科教导刊,2016(20):111-112.

第6篇

【关键词】高职护理;解剖学;教学

一、解剖学教学对高职护理专业的重要性

护理所服务的对象是人的个体,只有充分了解了人体各方面结构和功能,才能更好的完成有效的护理工作。学习解剖学,可以更直观的了解人体结构,理解人体各器官的结构形态和特征,为以后学习与之相关课程打好坚定基础。所以科学的解剖学教学方式是非常必要的,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续各课程的学习,甚至影响到护理生工作后临床的护理操作能力。

二、解剖学教学在现实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 在解剖学授课过程中,不能很好的突出学生的主题地位

在多年来传统教育的影响下,教师一直是知识传播过程的中心,占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导地位,学生学习没有自主性。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顾一味的知识输出,把枯燥无味的数据概念和生硬的术语强行的灌输给学生,不去考虑学生的理解和消化能力是否达到了完全接受的水平,致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效果不够理想。

2. 高职学生的学生源整体综合能力下降,缺乏动手能力。在全国经济全面发展的大环境下,教育行业得到快速发展,学校越来越多,学生的升学率越来越高,大学招生越来越大众化和普遍化,这就使整体的学生素质出现下滑。高职院校本身所招收的学生相较重点大学的学生整体学习素质偏低,学习基础比较差,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动手能力差,对自己以后的目标没有规划,学习态度比较散漫,甚至出现有的学生觉的解剖课太脏不愿进入实验室学习。

3. 解剖教学没有对护理专业的针对性。有些院校在护理专业的解剖学教材选材上,仍然使用多个专业通用的解剖学教材,没有专业针对性,不能很好的展示专业特点,不利于护理专业的细致学习。

4. 解剖实验室整体设施落后。实验室没有专门针对护理专业所制作的标本,对护理操作所必须的人体表面解剖不够重视,缺乏相关的实训操作指导。现行的解剖教育方式未能和护理专业的特点进行紧密结合,不能达成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一定程度的影响了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

三、 解剖学在高职护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

1.转变传统教学思想,优化教学方法

想要解决解剖学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摒弃传统老旧的教学思想,把书本理论与护理实践相结合。教师要用理论辅助实践,相应的简化理论教学,多用实践论证。让学生对学到的知识感同身受,用心理解,这样比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理论要强的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多参与,多和学生讨论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完成了知识传播的过程,也拉近了与同学之间的关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 采用文、图、物相结合的方法,丰富理论教学

合理有效的解剖学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具有解剖学学习兴趣的关键。解剖学的专业名词和形态结构的描述比较多,学生很易混淆,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就抑制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失去学习兴趣。而采用文、物、图三者相结合的解剖学教学方法,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所谓的文就是书本的理论知识,图是指书本上的结构插图和解剖学图谱以及教师的课间画图,物则是指解剖学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标本和实物模型。教师运用文、物、图,三者结合的方法能够更全面、更立体、更直观的表达所要教授的内容,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3. 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和专业因材施教

在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中,每个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都有很大差异,都有自己的特点,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点,因材施教。对于学习基础较好、学习能力强的同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自己的学习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对学习的兴趣。而对于那些学习基础差、自律能力弱的同学,教师应该多加以关注和鼓励,督促他们从基础知识学起,让学生重新燃起对解剖学学习的兴趣。

4.启用网络教育资源,构建具有自主性和互动性的学习环境

依托现在网络发达的有力契机,充分的利用网络资源。教师在校园网上建立解剖学论坛,定期的上传一些精品课程,在网上解答学生的问题,形成教师与学生在课外的随时交流,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灵活的获取解剖学方面的信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四、结语

解剖学的教学是高职护理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影响十分重大,教师应多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修养,及时补充和更新自身知识体系,在解剖学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改革和探索自身的教学方式,找到一套更适合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发展和成长的解剖学教学体系,努力培养出优秀的高级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少华,李红.高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项目化教学的构建与实施[J].卫生职业教育,2008,07(19):164-165.

第7篇

关键词:护理专业;基础英语;教学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应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综合性专业人才。英语教学的专业化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趋势。护理专业是我院的特色专业之一,学生人数占据全院学生总数的半数,高职英语课程作为服务于专业教学和专业学习的语言实践课,工具性和应用性特征日益明显,是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它与护理专业结合、渗透会使我们更加接近人才培养目标。目前,我院护理专业的英语分为两个阶段:第一学年是基础英语《大学英语》,第二学年为行业英语。现就我院护理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实践进行探讨。

一、确定课程定位

《大学英语》是我院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在临床护理工作岗位中所需的英语应用能力为目标,在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的同时,重点提高听说阅读能力,从而满足护理工作岗位对职业人英语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为后续护理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改革教学模式、灵活运用方法与手段

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课程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即“任务提出—任务实施—任务展示—任务评价—任务完成”。该模式融教、学、做、评为一体,体现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有助于课程目标实现。教学过程中合理设计任务,把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的全过程分解到各个教学任务中,教学活动围绕任务展开,引导学生独立或协作完成听、说、读、写、译学习过程中的各项任务,帮助学生通过完成一系列的任务培养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情境教学法、交际教学法、角色扮演法、讨论式教学法、任务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翻译法等。灵活采用传统手段和多媒体教学、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目前配有6个现代化多媒体语音室、大量课件、《大学英语》、《高职护理英语》精品课程网站这些现代化教学资源,教学条件可以得到基本保障。

三、明晰课程设计,重组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设计理念为:服务专业、突出应用,强化素养。课程设计思路:根据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本着“服务专业、突出应用、强化素养”的理念和“必须、够用”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选取教学内容,按照认知规律,归纳课程单元,确立本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态度目标,序化学习过程,确定教学重难点,构建本课程内容体系,选择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展开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听说、阅读、写作、翻译等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依据本课程目标,围绕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及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选取了10个主题单元,按照认知规律,将知识、能力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进行序化。每个单元围绕同一个主题开展听、说、读、写、译训练,突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如:在听说部分增加了临床护理工作岗位中实际应用的真实语料,即临床护理五大典型工作情境,包括入院护理(入院接待、病情评估)、用药护理(用药前解释、用药后观察)、手术护理(术前告知、术后观察)、生活护理(卫生评估、生活指导)和出院护理(出院告知、出院指导);阅读可增补护理英语阅读,像感染控制、护理程序、护理诊断、急救等内容;归纳专业单词的特点,加强专业词汇教学。这样将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相结合,既注重语言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又体现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在基础英语教学中体现护理专业特色,突出为公共课专业服务的职业教育理念。另外将人文素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教学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重视学生全面发展。

四、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第一学期:《大学英语》第一学期不再组织期末考试,以学生参加12月份的高校英语应用能力测试的成绩为课程期末成绩,通过考试者获得4学分。第一学期未通过者可继续参加第二、三、四学期的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测试。累计第一、二、三、四学期仍未通过高校英语应用能力测试的学生可在第五学期期中参加补考。

第二学期:《大学英语》第二学期末对在原班上课和提高班学习的所有学生进行期末考查,成绩合格者获得2学分,未通过第二学期考查的学生可在第三学期期初参加补考。

这种方式取消了原来的期末考试,但并不以高校英语应用能力测试为唯一目标,在课程的具体实施中,重点强化基础知识,结合高校英语应用能力测试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衔接专业。所以这种方式目前是可行的。

五、课程成果及特色

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摸索和实践,护理专业的基础英语教学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一是学生认可。该课程贴近学生实际,满足学生需求,受到学生的欢迎,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并且授课教师在学生评教中反映良好,这两年每学期学生评教分数都较高。二是社会认可。近两年护理专业学生的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测试通过率逐步提高,由2010年的38%到2011年的53.37%,增强了我院在高职院校中的竞争力。护理专业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各类英语大赛,成绩突出。2010年国护0801班宋丽华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省一等奖,2011年英护1002班卓静获第二届“全国高职高专英语写作大赛”(湖北赛区)复赛二等奖。

本课程具有以下特点:(1)职业性。课程立足学生未来职业需求,在注重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培养的同时,兼顾护理工作岗位中所需的英语知识和技能,突出内容的针对性和适用性。(2)实践性。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在临床护理工作岗位中的英语应用能力为目标,强化听说阅读训练,突出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发挥了公共基础课为专业服务的功用。

六、问题与对策

1.缺乏完整体现护理专业特点的教材,需开发为护理专业服务的大学英语校本特色教材。教师在教学中虽尽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扩展、增添以及必要的置换,但内容零乱分散,分布在目前使用的多种教学资料中:《希望英语》、《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护理英语》、《高级护理英语教程口语分册》学生用书(口语分册)、《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全真试题精解+模拟测试》。高职护理基础阶段的英语教学应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应用性,并使之和护理专业融合[1],教材应使教师和学生易于找到语言与专业的连接点,提高学生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应尽快组织课程团队编写护理专业的大学英语校本特色教材。

2.缺乏双师素质教师。为了适应护理专业的特殊英语教学,高职英语教师需要适当地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自己的知识面,除了要掌握一定的英语知识外,还要具备一定的护理基础知识[2]。学院要有计划地培育这类教师,创设培训机会,联系临床医生做讲座或上示范课等。教师自身也要自学或进修护理专业知识,以更好地满足教学需要。

总之,高职护理教学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水平出发,根据学生未来的职业岗位的需求,不断地探索和改进,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使之成为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型、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陶三琴.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J].南

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3):94-95.

第8篇

高职教育护理专业办学特色办学特色是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成就的集中体现,是展示其社会形象的品牌标志,是谋求其进一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我院护理专业有50余年的办学历史,是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专业、山东省“十百千工程”示范专业。在近十年的快速发展中,我们凝练办学特色,深化内涵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现把护理专业特色办学的实践经验介绍如下: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院积极探索,更新观念,在原有“融合递进式2+1”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与多家医院深入合作,探索“院校循环、实境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体验临床的培养理念,从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1.成立护理专业校企合作理事会。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制定章程,明确职责,发挥其在护理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专业文化建设等工作中的指导作用,密切校企合作关系,增强护理专业实力。

2.建立“院中校”。第一年在校内学习期间,利用校内的仿真环境进行教学,每学期到医院见习一周,到真实的环境中去体验。通过2次学训交替,加深学生对医院环境和疾病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逐步提升生活护理能力。第二年部分班级到医院进行专业课的学习,由医院的护理技术骨干进行授课,医院为学生提供见习场所,校企合作共同管理学生;其余班级在校内仿真环境中进行专业课的学习,每学期到合作医院见习1周,授课任务由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承担。通过2次的学训交替,培养学生的慎独精神、责任心和职业操守,逐步提升整体护理能力和护理操作技术。第三年到二级甲等以上医院顶岗实习,形成校内仿真环境学习、医院实境见习、顶岗实习的实境育人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这也充分体现了“院校循环、实境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能力与素质的逐级提升。

3.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每年开展护理专业岗位调研,校企双方共同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临床护理需求细化专业方向(社区护理、老年护理、急救护理、军队护理),逐渐达到专业对应岗位的目的。

4.建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制定人才培养质量监督制度,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构建由护理学院领导、督导委员会、教研室、学生、医院兼职教师等多方参与的评价和监督体系,领导、督导、教研室主任不定期对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进行听课,教师之间相互听课,学生每学期定期对任课教师进行4次网上教学评价,畅通多方信息反馈渠道,及时分析总结、评价反馈各教学环节的实施情况;通过日常教学检查、学生信息员座谈、督导听课等措施随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形成“预警―纠偏”的教学质量监控循环过程,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

5.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体系。制定并完善《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方案》,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研。成立校友会,通过校友会的活动了解毕业生的就业信息;采取在线调查、电子邮件问卷、电话调查等方法对用人单位、毕业生、学生家长等进行多方调查,以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毕业生和学生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等。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形成人才培养年度质量报告

二、课程体系及教学特色

1.创新课程体系。护理学院依托校企合作理事会,成立了由护理骨干和医疗管理人员参与的调研小组,负责对护理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及职业素质、能力和知识要求进行分析调整,以此指导课程建设,对接岗位需求。打破传统的“三段式”课程体系和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框架,突出能力培养,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通过精简、融合、重组,将课程分为公共课、专业课两个平台,设置专业方向、素质拓展、能力拓展和集中实践教学四大模块。按照人的“生命周期”(即母婴、儿童、成人、老年等时期)建立了符合认知规律的“渐进型”课程体系。实施以行动导向为原则的项目教学,达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教学内容精挑细选,紧跟临床,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护理理念。在公共平台课和专业平台课的基础上,通过岗位调研,进一步细化专业方向,开设专业方向课,如《社区护理》《康复护理》《急救护理》《老年护理技术》《军事素养》《灾害医学》。

2.创新职业素质教育。我院非常注重素质教育,将素质教育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并渗透到每门课、每次课中。通过开设《护士人文修养》《护理伦理》《护理礼仪》《护士条例及行为规范》等必修课程来加强护士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南丁格尔精神系列活动”“老年护理院义工活动”“5.12护士节活动”等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增强学生的爱心、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也适时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仪容仪表、护患交流、职业道德无不渗透在每堂课中,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爱心和诚心换取病人的放心和舒心。同时在授课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课外,多次邀请专家学者,道德模范与学生深入交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等。

3.创新教学组织形式。继续深入进行以案例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改革,根据课程特点选择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根据普通高职和对口高职生源的不同,创新分类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

三、师资队伍建设特色

聘请教育名家及知名医院护理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指导护理专业建设及专业群的建设,参与社会调研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从而提高护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和社会知名度;优先培养本院护理专业带头人,通过培训学习,吸收先进的专业建设理念和经验,带领教学团队进行专业剖析,指导护理专业及其专业群的建设,提高其在国内护理业的影响力;重点培养护理专业骨干教师,提高其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建立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在校企合作医院中选拔一线优秀技术骨干组成兼职教师资源库,保证兼职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性。每年举办2次职教能力培训,平时安排专任教师对兼职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教学服务。建立兼职教师评价体系,将授课情况分为A、B、C、D四个等级,依据评价结果发放酬金奖励;对新近教师进行教学能力培训,教研室负责安排专人进行指导,考核合格者才能承担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学院领导、教学督导和教研室主任将定期听课,对其教学能力进行监督和指导;成立“名师工作室”,培养青年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推广教学成果。

四、实训基地建设特色

我们把实训基地打造为仿真的医院环境,依据医院工作实际设置实训项目。充分与医院工作实际相衔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营造医院职业氛围,复制医院文化,培育学生职业情感和职业道德。每年举办护理技能大赛,强化学生的护理操作技能,以赛促学。

五、社会服务特色

支持基层卫生院建设,定期举办医疗讲座和护理基础操作培训。

积极承担社会培训,进行急救、乡村医师、老年护理员、护理心理咨询师等培训任务。承担执业医师技能考试任务。帮扶中职院校的护理专业发展与建设。充分发挥学校优质资源的辐射作用,扩大学院的社会影响力。

六、专业文化建设特色

高职教育如果不重视人文素质培养,就会陷入培养“机器人”的误区!学校应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育人的根本。我院每年都会邀请教育家及道德模范进行专题报告。以社团为载体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顺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形势,将医院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营造医院氛围、创设专业格言、建设专业制度、培育职业情感,打造具有护理特色的专业文化体系。

参考文献:

[1]郑焱明.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及其路径选择刍议[J].职教论坛,2012,(0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