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血压的三级预防措施

高血压的三级预防措施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04 09:45:3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血压的三级预防措施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血压的三级预防措施

第1篇

脑血管病患者治疗后血压水平与脑卒中再发有关。因此,控制高血压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

冠心病患者再次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极高,这些事件发生与血压有明确关系。EUROPA试验表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培哚普利显著降低了一级终点事件。

HOPE试验中80%有冠心病,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基础上,观察加用雷米普利的疗效,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和死亡。

ACTION和CAMELOT试验评估了钙拮抗剂治疗稳定型冠心病患者的长期疗效,均提示对血压正常和高血压患者在血压控制后加用钙拮抗剂和ACEI类药均能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高血压和心力衰竭发生密切相关,需ACEI和β受体阻滞剂治疗,多项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明,该类药物能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各种降压药物使血压进一步降低能延缓肾脏病变的进展。也有一些研究提示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可减少蛋白尿以及延缓肾功能恶化。

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及心血管疾病的监测

高血压引起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是有一定程度的。靶器官损害可以是单个脏器,亦可以是几个脏器同时受损害。因此,在积极治疗高血压的同时应注意患者靶器官损害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

临床观察①定期测量血压。不管有无症状,强调人群采取定期测量血压,特别是中青年人和无症状性高血压更显得十分必要。此外,定期测量血压对已知有高血压的患者亦是十分重要的,不仅帮助了解治疗效果,而且有助于根据血压升高的临床表现特点来判断靶器官损害的程度及心血管疾病是否发生。强调病情变化或健康人群有头晕、头痛、失眠和心悸等高血压临床症状时要随时测量血压。此外,高血压患者可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这有助于高血压预后判断和用药治疗的时间选择。②重视自觉症状。由于没有根治的方法,原发性高血压只能长期治疗,因此属于慢性疾病的范围,部分单纯高血压患者症状少而轻,出现靶器官损害和心血管疾病时会出现相应的症状。发生心脏疾病时表示有劳力型呼吸困难和(或)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早期肾功能受损时出现夜尿增多;出现脑血管疾病时则伴有头痛、四肢活动异常。③寻找异常体征。高血压病早期,部分患者除有心率增快外,无其他异常体征,但出现靶器官损害时,临床上可有异常体征出现。因此,对于高血压患者每次就诊时要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发现异常体征对早期发现心血管疾病有实际意义。

灵活运用辅助检查 ①掌握化验数据。高血压患者出现靶器官损害和心血管疾病时,应定期做化验检测,这对评估高血压病情有帮助,化验内容及监测时间在以后叙述。②注意特殊检查。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及心血管疾病的诊断,除了上述监测指标异常外,还需要依靠一些仪器的特殊检查来帮助确定诊断。

靶器官损害和血管疾病的防治对策

高血压防治长期研究表明,有效地控制高血压是预防靶器官损害和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能明显降低脑卒中、心力衰竭等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但是,在我国高血压人群中,高血压控制率在6.1%,也有部分医务人员不能将测量血压作为患者就诊的常规处置,这是测压率与知晓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医务人员要重视给就诊患者进行血压测量,在人群中注意高血压患者的检出。此外,还要积极宣传测定血压的重要性和对高血压患者治疗的必要性。

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①控制高血压。很多大规模临床试验表明,抗高血压治疗对各种高血压患者均能预防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ALL-HAT研究表明只要使血压下降到一定程度,利尿剂和长效钙拮抗剂保护靶器官作用也很明显。目前对不同情况下血压控制的值已有明确的规定,应该在临床实践中达到标准。②消除心血管疾病的其他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合并危险因素时更容易引起或加重靶器官的损害。因此,在抗高血压治疗的同时,消除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可使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明显下降。a.血脂异常:20世纪60年代血脂异常已被确定为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关系正在被进一步阐明,伴有高血压的血脂异常者,降脂目标已有规定,我们要求对血脂异常者要坚持饮食控制、运动等,同时给予调脂药物治疗。b.糖尿病:高血压患者伴糖尿病不少见,特别是有些空腹血糖正常而仅表现餐后血糖升高,因此对每位高血压患者均应测餐后2小时血糖,以便及时发现糖尿病。糖尿病不仅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又是心血管疾病的等危症。高血压患者应严格限制血糖和严格控制血压。c.吸烟:吸烟对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吸烟是冠心病、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戒烟后,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在一年内能降到接近不吸烟者的水平。由此可见,戒烟是防止高血压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这不仅适用于冠心病的一级预防,而且也适用于二级预防。d.饮酒:饮酒超过一定限度者可致血压升高,并可导致顽固性高血压。因此,戒酒不仅有利于防治高血压,而且可减少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发生。e.缺少运动:运动可以减肥、控制血压,从而达到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目的。

第2篇

慢性病的特点

慢性病是和急性病相对而言的,病程持续时间长,反复发作,现今缺乏有效治疗手段。从病因来看,慢性病是各种危险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其危险因素分为个人行为、环境、人类生物学和卫生保健四大类。个人行为因素则占四大类因素的第1位。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的偏离健康的行为,如嗜烟、酗酒、饮食不当、缺乏运动、滥用药物等是引起慢性病的主要病因。纠正人们这些偏离健康的行为,对防止慢性病的发生、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由于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大多以个人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因素为主。可通过个人的努力避免或去除,因此,慢性病是可以预防的。通过健康教育,使人们养成有益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控制慢性病的发生,通过早期发现危险因素,在症状、体征出现前降低或去除危险因素,在疾病发生之前或临床期间采取措施,控制其发生、发展是预防慢性病的有效措施。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大城市开展社区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多以高血压、糖尿病等病种为主。从开展工作的实际情况看,对防治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及减缓病程进展,起到了肯定的作用。据资料统计,全世界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占全部死亡人数的40%,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指出,如果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每年大约可以挽救600万人的生命。人们的行为生活方式、精神状况、经济因素对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国际国内防治经验都证明,发展社区综合防治是十分有效的方法。

慢性病综合防治具体措施

慢性病的社区综合防治是以预防为导向的全科医疗服务。全科医疗护理服务强调服务的连续性和综合性。全科医护人员执行预防服务的主要方式有健康教育、预防接种、筛检、周期性健康检查等。

社区慢性病的管理,就是以社区为单位,以社区内影响人们健康的发病率较高的慢性病种为目标,采取有计划的指导干预,从而降低该病的致伤、致残率,提高治愈率的一种健康工作方法,慢性病管理的实质是三级预防工作的具体落实,即疾病前的病因预防,疾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治疗和护理,预防残疾和死亡,综合康复和护理。

健康教育:全科医护人员的责任是提高居民对慢性病的认识,通过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降低疾病危险因素水平,减少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以社区为基础的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一级预防的有效措施。“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这健康的“四大基石”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已被国际公认。慢性病管理的另一方面就是对疾病高危人群进行有侧重点的保健服务而达到防病目的,照顾范围不仅仅限于心理、行为、饮食方面,还要对其家庭生活、卫生环境、社会人际关系、合理用药、遵医行为等相关因素进行干预。在这一点上社区卫生服务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健康促进:社区慢性疾病健康促进的目标是激励全社区居民关心自己的健康问题,积极参与社区健康促进规划的制定,开展疾病预防、促进健康活动。通过教育的手段改变个体和群体的行为、生活方式,降低本社区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生活质量和精神文明程度。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开展社区性健康促进工作,社区医护人员在防治慢性病工作中要善于使用健康促进的工作方法,通过建议政府采取制定公共卫生政策或立法,采取行政干预、社会支持的综合方法,达到防治慢性病发生的目的。

第3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1.098

资料与方法

应激性溃疡患者7例,男5例,女2例,年龄28~62岁。

出血诱因:1例雷电击伤5天后出现应激性溃疡大出血,2例手术后(其中1例外伤性脾破裂失血性休克脾切除术后5天出血,另1例左肾肿瘤切除术后1天出血),4例近期劳累加饮酒后出血。

临床表现:本组均无肝胃脾病史,出血以突发性无痛性呕血及解黑便为其特点,出血量大,迅速表现休克症状。

结果

1例雷电击伤后出血,经胃镜检查证实胃黏膜糜烂出血,给予保守治疗痊愈。1例外伤性脾切除术后出血,虽经保守治疗,而家属拒绝接受再手术,终因反复出血全身衰竭而亡。5例均先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而手术治疗,作胃体切开、胃底、胃体黏膜散在出血点缝扎止血,其中2例作胃大部切除,Billroh-Ⅱ,术中证实为胃黏膜糜烂出血、痊愈出院。

讨论

应激性溃疡是机体受到严重应激时使胃黏膜受到破坏引起十二指肠黏膜发生浅表糜烂溃疡及发生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一种综合征。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明了,但已知有许多诱因引起本病,如严重创伤、烧伤、感染、休克、手术、药物刺激等。本组7例,2例手术后,1例雷电击伤,4例劳累加酒精刺激,使机体应激状态,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管痉挛、胃黏膜缺血缺氧;血管活性胺和多肽的释放,组织胺释放增多,使胃酸分泌增高,以及胃黏膜损害。文献报道,正常胃黏膜屏障的破坏和H+逆向弥散是关键。目前命名亦不统一,如急性消化性溃疡,糜烂性胃炎,简称急性胃黏膜病变(AGML),将其出血称急性胃黏膜出血(AGMB),而烧伤并发胃十二指肠溃疡称柯林氏溃疡(Curling’s)。目前可统一称为应激性溃疡。

诊断:文献报道应激性溃疡多在5~10天发生。本组7例,2例在5天后,1例在术后1天发生出血,4例近期劳累加酒精刺激后出血,与文献报道相符。本组均以突发性无痛性呕血和解黑便,呕血量大,为此,结合病史,有诱发病因存在,而既往无肝胃脾病史者,应考虑本病。

治疗:①留置胃肠减压:为使出血性病变有较充足的愈合时间,胃肠减压能有效吸除胃酸及积血和其他胃内物,缩小胃黏膜表血积,保护胃黏膜,另可以从胃管内灌注盐水+去甲肾上腺素,使胃腔降温,血管收缩,减少血流量而止血。胃肠减压有利观察诊断,根据胃肠减压引流量出血多少,引流是否通畅,而做出进一步的治疗。本组7例,6例因胃管反复堵塞,血块多,而保守无效。5例手术证实胃腔有较多血块积蓄。②奥咪拉唑(洛赛克)应用:常用奥咪拉唑80mg加入等渗盐水20ml中静脉注射,而后每12小时使用40mg,出血停止后改为20mg,1次/日口服。③西咪替丁静滴:西咪替丁0.8~1.2g/日,出血止后改用口服雷尼替丁0.15g,2次/日。④手术:本组7例,1例雷电击伤并发出血,经保守治疗痊愈,1例外伤性脾破裂脾切除术后并发出血,经保守治疗无效而亡,5例手术治疗效果较好。笔者认为,在保守过程中,经积极抗休克、输血、止血治疗仍反复出血、胃肠减压管被血块阻塞引流不畅者,掌握适时手术时间,宜行手术探查。本组1例左肾肿瘤切除术后第一天出现呕血、解黑便、迅速进入休克、经积极抗休克、止血、输血对症治疗,胃肠减压仍反复有鲜红血块引出,借鉴1例外伤性脾破裂切除术后并发出血保守治疗无效的教训,果断行再手术,证实为胃底、胃体黏膜糜烂出血,作胃底、胃体黏膜出血点缝扎止血而达到痊愈。本组5例手术治疗,均纵形切开胃体,3例作胃底、胃体出血点缝扎,2例作胃大部切除。我们体会到,对应激性溃疡大出血经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就大胆果断作手术治疗,患者全身情况差、年龄在30岁以下,宜作胃底、胃体黏膜出血点缝扎;年龄在30岁以上,全身情况好,宜作胃大部切除;对高龄或危重病例而再手术需谨慎态度,掌握适时手术时间,手术宜简单易行。另外术中对胃牵拉或肠钳钳夹过紧,易加重糜烂黏膜损伤,操作务必轻巧。

预 防 根据心脏血管疾病的形成机制和流行病学,采取综合性三级预防措施[2]。对健康人群应控制危险因素以预防发病,是一级预防;早期发现无症状患者采取相应措施预防疾病发展,是二级预防;对患者应积极治疗防止其加重和复发,是三级预防。一、二级者基础不同,但很多预防措施基本相似,主要是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这是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础预防。①加强健康和卫生宣传教育;②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起居;③适度的体育锻炼;④不吸烟、不饮烈性酒;⑤积极治疗相关疾病。

治 疗 ①改善冠脉循环,改善心肌缺血;②减少和防治冠脉痉挛;③防止诱发因素;④降低高黏血状态;⑤有高血压者进行降压治疗,使血压保持适宜水平;⑥对高脂血症给予降血脂治疗;⑦适当体力活动,防止过度劳累;⑧防治心律失常;⑨治疗有关疾病;早期发现和积极治疗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与冠心病有关的疾病,尽可能消除和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对防止冠心病是十分重要的。 为此预防心绞痛发作应采取以下措施:①心绞痛发作时应立即停止活动,舌下含化硝酸甘油0.3~0.6mg或消心痛5~10mg,1~2分钟内即可缓解,也可将亚硝酸异戊酯0.2ml,压碎后吸入10余秒即奏效。②工作应妥善安排,防止过度用脑和重体力劳动,应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初发或发作突然变为频繁而加重者,应在安静的环境中进行短期休息和疗养。轻体力劳动或散步对于一般病人可减少心绞痛发作。避免在日常生活中过快或突然用力的动作,如追赶公共汽车或在大风或雪地上快步或长时间行走。在任何情况下有心绞痛发作时,应停止活动,安静休息。③与一般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一样,饮食方面须限制富含动物脂肪与胆固醇的食物,肥胖者应使体重逐渐减轻。避免一餐过饱。茶与少量咖啡,如不致引起明显的兴奋或失眠,可以饮用。小量非烈性的酒,或许可帮助起扩张血管及镇静的作用。心绞痛患者应尽量不吸烟。④高血压、贫血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都能增加心脏负担而使心绞痛加重,应予积极治疗。在已发生心绞痛或疑有冠心病的患者,以上所述各项对动脉粥样硬化与心绞痛的防治措施,对预防心肌梗死有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 高血压 社区 健康教育管理 对策

当前时期下,高血压已经成为我国人民普遍患的一种慢性疾病,严重困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生命安全,以其并发症种类多、发病率高、危害性大,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1]。加强高血压患者的健康管理,是当前时期下我国医药卫生事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预防及控制高血压的重要内容之一的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已经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完全体现了我国政府对城乡社区高血压患者的关心,而且还促进了社区医务工作者与社区居民的和谐关心。下面就是以社区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管理为例进行报告。

引起高血压病的主要原因分析

通过参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可知,引起高血压的因素主要可以总结为如下几点:肥胖、嗜酒、遗传、作息不规律、大量饮用食盐、经常进食脂肪类较高的食物等。根据相关的报道及资料显示,有>60%的高血压患者都是由生活习惯不规律所致。对此,应该在社区对高血压患者人群进行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宣传与教育,让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地对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加以提高,在这其中,应该对社区高危人群的自我保健意识进行提高,并对其加强宣传和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除此之外,还应该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综合性地、多方位地以及多角度地对患者的行为危险因素进行干预,以社区为单位,然后根据三级预防措施的具体要求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这是当前时期下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疾病预防及控制的最为根本性的措施。

高血压的社区健康教育管理措施

基于如上关于引起社区居民高血压病症的高危因素的分析可知,加强社区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管理,已经成为社区医院工作中的一个重点,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医疗问题。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制定相关的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计划:对社区高血压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高血压健康教育计划,是当前时期下社区医院工作中的一个重点,具体而言,一般需要做到如下两点即可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科学的健康教育[2]。①对整个社区居民的健康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并运用相关的统计方法对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制定一份资料,并存档。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对社区高血压发病的风险高低加以确定。具体可以按照如下方法进行实施:依据不同的年龄段(选择年龄>30岁的社区居民)对社区居民的基础学院、血糖、体重、生活习性以及精神状况、饮食等方面进行资料汇总和数据的统计。②通过对上述几个方面的资料进行搜集之后,然后就是对其进行分析以及统计,然后得出相应的结果,这样就能够很好地对社区高血压患者实施科学的策略及干预方法的实施等。

加强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预防及控制社区高血压发病率具体而言,主要可以通过如下几个方面加以实施:①首先应该实事求是,联系实际,构建一整套完整的社区高血压患者档案资料,主要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对患者进行随访以及病情的调查,即挨家挨户、门诊诊断以及电话三种方式。②在对患者进行随访的时候,应该对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进行定量地测定,并根据具体的血压值给出一定的建议。

加强整个社区健康教育的全社区覆盖:由于高血压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产与生活,因此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对于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而言,则需要通过如下两个方面进行高血压社区的健康教育进行健全和建立[3]:①在社区设置高血压健康教育组织,类似高血压健康教育委员会、社区高血压健康教学领导小组等组织。②配备社区高血压健康教育专兼职工作人员,社区爱卫会及卫生服务中心应该配备高血压健康教育的专职干部,居委会及企事业应该配备兼职健康教育辅导员。

实施高血压社区健康教育管理的成效分析

通过对目标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管理[4],该社区的高血压患者的病情有了好转。可以通过如下数据来显示此次健康教育管理的成效:在进行干预之前,社区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率仅43.4%;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干预之后,血压控制良好率95.6%。对高血压的社区管理工作的成效评估可以反映出社区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张陆.高血压的社区健康教育管理(附1024例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0,17(1):100.

2 何水红.高血压的社区管理[J].社区医学杂志,2005,3(6):57-58.

第5篇

一、晚治不如早防

俗话说“小洞不补,大洞尺五”。意思十分明确:衣服上破了一个小洞,补起来很容易。如不及时处理,一旦成了大洞,没准花多大工夫也补不了。

这种观念,用在医疗保健上也是完全正确的。

在疾病防治问题上,有一个普遍的规律:处理越早,效果越好,花钱越少。晚治不如早治,早治不如预防。比如牙病,按照口腔科医生的要求认真刷牙,是最简便有效的预防措施。如果有龋齿,也应该尽早治疗。一个小龋洞,很容易补好;如不及时治,拖成大洞,就难免会感染、疼痛,有时还只能把牙拔掉才行。虽然可以安上假牙,但总不如真牙好。

“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工作一贯的方针,其中又以“一级预防”最为有效。所谓一级预防是对基本健康的人,强调学习卫生保健知识,遵守合理的生活方式,去除某些不良习惯(如吸烟、酗酒、暴饮暴食等),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心理素质。通过这些积极的措施,提高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和对环境的适应力。“二级预防”是指通过自我注意和健康普查早期发现疾病。“三级预防”则是对已有病者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病情加重。

老年人多少总有些病,不足为奇。及早治疗不仅效果最佳,而且最省钱。有病不治,可能更不合算。

二、保健不在于用药

说起保健,不少老年人马上会想到保健药物,以为“人老了,即使没病,也要用点保健药”。其实,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近些年,保健品充斥市场,良莠不齐。虽然都用“科学”的词藻,把自己的产品说得天花乱坠,但实际效果却不可靠,至少是价高质低。经济状况不太富裕的人,犯不着花这种钱。

当今,老年人最常见的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这些病,都有一些公认的“危险因素”,如肥胖、高血压、糖和脂肪代谢异常以及一些不良的心理、行为因素。其中,有的本身就是一种疾病,应及时治疗,有的则需要自己注意。保持平衡膳食,戒烟戒酒,坚持适当活动,防止肥胖,注意劳逸结合和心理调适,对于防止这些疾病的发生,都有很重要的意义。相比之下,盲目使用保健品却起不到什么作用。如果已有高血压病或糖尿病,就应及时进行合理的综合治疗。所谓综合治疗,就是在用药的同时,还要注意饮食、运动、生活、心理等各方面因素。重要的是,必须长期坚持,这样就能用较少的药达到较好的疗效。一般而言,合理的治疗并不需要花很多钱,但却能有效防止疾病引起的各种严重并发症。而治疗这些并发症,不但必须花多得多的钱,而且效果也远不如早期治疗好。特别像卒中、心肌梗死、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在病人生理、心理上都成为沉重的负担,使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对于肿瘤,关键也在于预防和早期发现。早期肿瘤治疗困难不大,花费不很多,预后也较好。但只有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才不至于耽误。就此意义而言,体检的花费就不是冤枉钱。

三、少花钱也能治病

近些年,医疗费用很高,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有些诊断治疗费用是必需的。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有些并非必要。

长期以来,可能因为有公费医疗的关系,医生和病人都不太注意在诊断治疗问题上算细帐。有的病人误认为用药多多益善,医生给药少了不高兴;有的医生开药大手大脚,甚至为增加经济效益而多开贵药。这些认识和做法当然都是不正确的。

首先,对药要“一分为二”,不能只看到它有用的一面。绝大多数药都有毒副作用。事实表明,药和毒,往往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使用得当是药,使用不当就可能是毒。其次,新药、贵药、进口药与好药之间,是互不相干的概念。客观地说,世上并没有好药、坏药之分。使用不当,多好、多贵的药也没有用;使用得当,便宜药照样能治病。再次,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往往弊多利少,因为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十分复杂,很难预料。据统计,同时用药5种以内,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3.5%;超过15种,则54%可发生不良反应。而且,老年人一方面因为可能存在几种病,到不同专科诊治后,医生可能分别开给许多种药;另一方面,由于机体功能减退,对药品剂量和种类的耐受力均降低,故往往成为药物不良反应最易受害的人群。

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对于病人来说,懂得以上道理应该会有帮助。但是,联系到具体却难免拿不定主意。因为,他们的医疗保健知识有限,很难分清哪些是必要的,哪些可以省的。

第6篇

每年的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而今年的主题是“控制糖尿病,刻不容缓!”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日趋紧张的生活节奏以及少动多坐的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全球糖尿病发病率增长迅速,糖尿病已经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病变之后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2亿人,我国患者人群居世界第二,目前中国的糖尿病发病率高达9.6%,未来50年内糖尿病仍将是中国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从调查数据看中国的糖尿病现状已非常严峻内,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范围糖尿病增长最快的地区并且成为世界糖尿病第一大国。

1 目前中国糖尿病的流行特点

1.1 患病率急剧增加

近30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1980年全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0.7%,1994-1995年间全国19省市21万人群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25-64岁年龄段糖尿病的患病率为2.5%。最近10年糖尿病流行情况更为严重,2007-08年,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组织下,在全国14个省市进行了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加权分析,在考虑性别、年龄、城乡分布和地区差别的因素后,估计我国20岁以上的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中国成人糖尿病总数达9240万,其中农村4310万,城市4930万左右。我国可能已成为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

1.2 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人群的主体

我国患病人群中以2型糖尿病为主,所占比例达到93.7%,1型糖尿病约占5%,其它类型糖尿病仅占0.7%;城市妊娠糖尿病的患病率接近5%。并且存在大量血糖升高但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者。他们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或服糖后2小时血糖介于正常血糖与糖尿病诊断标准之间。糖尿病学界把这类人称为糖调节受损(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IGR)者。糖调节受损者是糖尿病患者的后备军,他们的大量存在,预示着糖尿病爆发性流行的趋势还在继续发展。

1.3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病率很高

2001年全国首次住院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调查显示,我国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病率很高,1/2的1型糖尿病患者和2/3的2型糖尿病患者至少有一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慢性并发症调查组报告住院2型糖尿病并发症患病率分别为:高血压34.2%,脑血管病12.6%,心血管病17.1%,下肢血管病5.2%。对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所需的医疗支出,占糖尿病医疗费用中最主要部分。

1.4 发病年龄年轻化

糖尿病越来越年轻化,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是作为社会顶梁柱的青壮年,他们忙于工作而缺乏运动,甚至连每年体检都忙得没时间参加;不规律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得糖尿病已步步逼近他们,往往等病情较严重时才就诊。

1.5 儿童糖尿病的增加

儿童期糖尿病是指15岁以前发生的糖尿病,绝大多数为1型糖尿病,少数为2型糖尿病。儿童期1型糖尿病(IDDM):大部分由于病毒感染等因素导致自身免疫反应破坏了胰岛细胞,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发病时患者年龄幼小,一旦确诊,需终身注射胰岛素。儿童期2型糖尿病(MODY):生活环境因素改变、长期摄取过多的能量和缺少运动是儿童期2型糖尿病发病率增高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80%的糖尿病患者体重较标准体重超出20%以上。肥胖不一定患糖尿病,但肥胖是患2型糖尿病的高危因素之一。当代青少年的高能量、高脂肪的饮食结构,超负荷的学习和缺少体育运动的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是2型糖尿病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中的发病率不断增加的重要原因。

1.6 农村糖尿病患病率的增加

目前农村糖尿病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乡村城市化、饮食快餐化、工作自动化的生活方式改变使2型糖尿病以惊人的速度在农村蔓延,“城乡差别”明显减小。农村患病率已接近城市,且有超过城市之势。

2 我国糖尿病防治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⑴ 健康教育工作深度和普及面不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普遍存在,群众无定期体检意识,对肥胖及糖尿病防治知识欠缺。不能做到早发现,不能做到早诊断及早治疗。⑵糖尿病总体防治水平较低。绝大部分地区还是以大中型医院为基础的诊断和治疗服务,重治疗、轻预防的现象还很普遍。仅关注血糖,对饮食控制及运动治疗的重要性不够了解,不重视其他代谢指标的控制。⑶没有建立糖尿病规范化治疗和管理的机制和模式。仅有少数大型综合医院可以做到糖尿病的综合强化治疗,基层医院和医生的糖尿病诊治仍处于很低水平,基层卫生机构在糖尿病防治工作中没有发挥应有作用,致使糖尿病诊断率低,治疗达标率低,并发症及死亡率高。⑷糖尿病防治的人力资源缺乏,防治人员的知识和技能不足。需要各地区医院及卫生部门加强对医务人员糖尿病知识的教育培训工作。⑸在糖尿病治疗方面存在治疗不及时、治疗方法的不规范,不能做到合理用药治疗。患者擅自停药、频繁换药、从众心理、拒绝胰岛素、饮食及运动等存在误区。尽管尽早使用胰岛素已成为全球医生的共识,但在中国,有至少25%的糖尿病患者应该用胰岛素治疗而没用,在中国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的时间普遍较晚。

3 糖尿病的三级预防措施

3.1 糖尿病的一级预防

一级预防目的是预防糖尿病的发生,主要在社区完成。在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和支持下,需要社会各有关方面的帮助和支持,加强社会的组织和动员,加强新闻媒体的法制与道德建设。在一般人群中宣传糖尿病防治知识,抵御肥胖要从小做起;树立正确的进食观,提倡科学的生活方式。糖尿病虽存在一定的遗传因素,但关键是生活和环境因素。热量过度摄入、营养过剩、肥胖、缺少运动是发病的重要原因。在高危人群如糖耐量受损、肥胖的患者中,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好健康体检工作,适当开展药物预防以减少糖尿病的发病率。提高专业人员的技能,创造一个支持健康的社会环境。

3.2 糖尿病的二级预防

二级预防的目的是对糖尿病患者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是在综合性医院糖尿病专科指导下,使糖尿病患者得到更好的管理、教育、护理保健与治疗。各地市医学会应担负起对基层医师的培训和再教育任务,在重点人群中开展糖尿病筛查,定期测量血糖,以尽早发现无症状性糖尿病。血糖测定应列入中老年常规的体检项目,即使一次正常者,仍要定期测定。凡有糖尿病蛛丝马迹可寻者,如有皮肤感觉异常、减退、视力不佳、多尿、白内障等,更要及时去测定和仔细鉴别,尽早诊断,争得早期治疗的宝贵时间。对已确诊的病人严格进行血糖监测工作,定期进行糖尿病并发症以及相关疾病的筛查,了解病人有无糖尿病并发症以及有关的疾病或代谢紊乱的发生,如高血压、肾功受损、血脂紊乱或心脑血管疾病等,以加强综合治疗措施,全面达到治疗的目标,减轻糖尿病给个人及社会造成的经济负担。

3.3 糖尿病的三级预防

三级预防的目的是对已经出现糖尿病慢性合并症的患者加强监测,做到早期发现,减少糖尿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早期预防是其要点,晚期疗效往往不佳。三级防治需要多学科的共同努力,社区医疗单位的关心、督促与随访帮助,需要综合防治与专科医疗相结合,确保患者得到合理经济的有效治疗。

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影响现代人们生活质量的慢性疾病,糖尿病的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医务工作者及全社会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做好防治工作,在人们日常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人们的身体健康水平也得到提高,最大限度的降低发病率及致残致死率,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 中国2型糖尿病指南 2010年版

第7篇

关键词 产后出血 原因 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714.4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533(2017)05-0031-03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and related risk factor for postpartum hemorrhage in 83 cases

DING Jianjun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the Fifth Hospital of Huangshi City, Huangshi 43500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asons and related risk factors for postpartum hemorrhage so as to prevent and decrease postpartum hemorrhage.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from 2 831 puerperas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an observation group with 83 cases and a control group with 2 748 cases based on with or without postpartum hemorrhage and the related risk factors for postpartum hemorrhage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re were 45 cases (54.2%)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caused by parturient, 31 cases (37.3%) by placental and embryolemma factors, 5 cases (6.0%) by soft birth canal injury, 2 cases (2.4%) by coagulation dysfunction. The differences showe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between two groups in some aspects including age, gravidity, parity, pregnancy complication, multiple pregnancy and neonatal birth weight (P

KEY WORDS postpartum hemorrhage; reasons; risk factor

a后出血主要临床表现为阴道流血过多,产后24 h内流血量超过500 ml,继发出血性休克且易于发生感染,是一种产科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病率占分娩总数的4%~6%,是导致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1]。产后出血往往发病突然,引起产妇低血压、贫血、乏力、休克,若不给予及时恰当的处理,可直接危及产妇的生命。因此,积极寻找产后出血的病因及高危因素,采取预防措施,及早发现和处理,对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和致死率,改善孕产妇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83例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以期为预防和减少产后出血制定防治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孕产妇2 831例,发生产后出血83例,发生率为2.93%。孕产妇年龄19~46岁,平均(27.8±6.1)岁,孕周32~43周,平均(38.4±1.2)周,初产妇2 087例,经产妇744例。其中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23例,妊娠合并糖尿病79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21例。

1.2 方法

根据是否发生产后出血将2 831例孕产妇分为观察组83例和对照组2 748例,回顾性分析两组孕产妇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孕次、产次、孕周、分娩方式、新生儿体重、单胎或多胎和是否有妊娠合并症及分娩并发症等。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83例孕产妇产后出血原因分析

83例孕产妇中因宫缩乏力引起产后出血45例(54.2%),胎盘、胎膜因素31例(37.3%),软产道裂伤5例(6.0%),凝血功能障碍2例(2.4%)。产后出血发生在产后2 h内74例(89.2%),其余9例发生在产后2~24 h。24 h内出血量500~2 500 ml,其中超过1 000 ml 3例。产后出血原因见表1。输血20例,行子宫切除术1例,无孕产妇及新生儿死亡。

2.2 产后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两组在年龄、孕次、产次、有无妊娠合并症或分娩并发症、是否多胎妊娠、新生儿体重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3 讨论

83例产后出血孕产妇中,因宫缩乏力引起产后出血占54.2%,胎盘、胎膜因素占37.3%,软产道裂伤占6.0%,凝血功能障碍占2.4%。与相关文献报道基本一致[2-3]。子宫收缩乏力历来在产后出血的原因中居首位,产程延长、妊娠期合并症、双胎妊娠、巨大儿、羊水过多、经产妇、高龄等均可影响子宫肌纤维的收缩,导致产后出血[4]。产妇精神过度紧张和情绪波动也可引起子宫收缩乏力,导致产后出血[5]。

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凝血功能异常等导致产后出血的原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产前相关因素累积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年龄、孕次、产次、孕周、分娩方式、有无妊娠合并症或分娩并发症、是否多胎妊娠、新生儿体重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35岁,妊娠次数≥3次的孕产妇易发生产后出血,提示高龄、多次妊娠是产后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高龄和多次妊娠使子宫肌纤维退行性变化,结缔组织增多,使子宫收缩力下降;高龄孕妇心理压力较大、精神过度紧张,影响了子宫的收缩和缩复功能;多次妊娠可能致反复宫腔操作,可能损伤子宫内膜及继发感染,增加再次妊娠时胎盘黏连、胎盘残留的发生率,导致产后出血发生机率增加[7]。因此,应尽量减少或避免非意愿妊娠流产,以减少由其所致的子宫内膜损伤,减少胎盘黏连、残留或前置胎盘的发生。经产妇、多胎妊娠、巨大儿产后出血发生率高于初产妇、单胎妊娠、新生儿体重

综上所述,产后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较多,建议针对本研究所发现的产后出血影响因素加强对孕产妇的管理[10-11]:①加强计划生育宣教,指导育龄期妇女选用适宜的避孕方法,降低意外妊娠发生率;②加强孕前、孕期及分娩期保健;③加强孕期营养指导和体重管理,防止孕期营养过剩,减少巨大胎儿的发生;④重视妊娠期糖尿病、高血压疾病的筛查;⑤做好产后出血的预测评分,预防产时出血;⑥重视产程观察,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缩短第三产程;⑦提高产科医生、助产士及产科护士对出血量评估的准确性;⑧重视产后及g后2 h内休克指数的观察及产妇自觉症状,加强子宫收缩。

参考文献

[1] 罗方媛, 陈锰, 张力, 等. 难治性产后出血的五种止血手术疗效的比较及止血失败原因分析[J].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2, 47(9): 641-645.

[2] 顾雪君, 屈煜. 1 615例产后出血原因及高危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6(20): 3198-3199.

[3] 洪虹. 缩宫止血合剂联合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治疗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效果分析[J]. 上海医药, 2015, 37(1): 27-29.

[4] 吴仕元, 康昭海, 袁劲进, 等. 产后出血预测评分及防治机制在预防剖宫产宫缩乏力性出血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1, 21(1): 115-119.

[5] 冯冰霜,刘正香. 产妇精神因素对分娩方式、产后出血和乳汁分泌的影响研究[J]. 中国妇幼保健, 2010, 25(35): 5190-5191.

[6] 张方芳, 徐永莲, 刘兴会, 等. 产后出血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135例临床分析[J]. 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4, 30(2): 144-146.

[7] 王小娟, 谭红专, 周书进, 等. 湖南省浏阳市产妇产后出血发病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39(2): 151-156.

[8] 高英杰. 剖宫产术后早期产后出血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J]. 中外医疗, 2015, 35(4): 18-19.

[9] 罗金萍, 车淑梅, 王晨艳, 等. 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治疗[J].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5, 37(9): 1093-1094.

第8篇

一、我市公共卫生工作主要进展

最近五年,是我市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最快和最好的时期,全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和医疗救治三大体系逐步完善,卫生应急和疾病防控能力不断提升,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和成效。

(一)积极争取支持,切实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一是全面完成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体制改革。至20__年底,市、县两项体制改革已全面完成,同时,切实加强基层公共卫生组织建设,理顺和完善了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体系,形成了以市级为龙头、县级为骨干、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支架、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为网点的公共卫生体系。二是加大公共卫生体系项目建设力度。全市9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10个医疗救治体系建设项目总投资达9262万元,建设规模5.68万平方米。目前,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办公楼建设一期工程已通过验收并交付使用(其自筹资金建设的检验楼即将投入使用),市紧急救援中心和市传染病医院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即将投入使用;各县(市、区)新建的疾控中心和传染病区也相继投入使用,为处置较大规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了保障。三是初步建成了高效运转的医疗救治体系。全市各级综合性医院均建立了感染性疾病科,乡镇卫生院传染病诊治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传染病救治体系趋于完善。同时,以市、县两级“120”急救中心(站)为载体,其它有关医疗卫生单位为辅助,以乡镇卫生院为转运点,连接城乡、辐射全市、快捷有效的紧急医疗救援网络即将形成,有力地保障了医疗救治体系的高效运转。

(二)建立健全卫生应急机制,不断提高卫生应急能力

一是建立领导组织,完善卫生应急指挥体系。20__年,经市政府同意,市编办批准成立了__市公共卫生应急处理办公室,配备了兼职人员。市、县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均成立了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领导组织,实现了全市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和统一调度。二是科学制定应急预案,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市、县(市、区)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综合性和单项应急预案,做到科学、规范、有序、有效地开展卫生应急工作;同时添置了一批应急处理车辆、设备和物资,为开展应急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三是组建卫生应急专业队伍,开展应急培训与演练。我市建立了重大传染病防治专家咨询委员会和专家库,市、县两级还分别组建了公共卫生应急专业队伍,并加强培训和演练,提高卫生应急队伍整体素质。四是加强监测预警,建立灵敏、高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系统。自20__年下半年开始,我市着手构建“沉底盖边”的疫情监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系统。目前,我市乡镇卫生院以上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均配备了计算机,实现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村级均实现了电话报告。

(三)落实重大传染病防控措施,强化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一是扎实推进三大疾病防治工作。认真执行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全面落实艾滋病“四免一关怀”和血吸虫病、结核病“两免一救助”政策,有效遏制了艾滋病、结核病疫情的蔓延,全市实现了血吸虫病疫情控制目标。二是全力做好免疫规划工作。强化预防接种服务体系建设,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创建达标率100%,认真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全面落实一类疫苗免费接种,有效预防和控制了相应传染病的流行,全市连续18年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连续14年无白喉发病报告,百日咳、破伤风等传染病发病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三是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教育。以健康教育为先导,以农村改水改厕为主线,以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以卫生创建为载体,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城乡环境卫生面貌得到进一步改善,全市安全饮用水覆盖率达96.14%,卫生厕所普及率达58.82%。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投入不足,制约了公共卫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财政投入不足是当前制约我市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近几年来,虽然国家加大了公共卫生工作的投入,但由于我市各级财政能力有限,重大传染病防治和项目配套资金难以落实,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公共卫生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同时,由于经费不足,导致公共卫生相关的基础设施、设备不能及时补充和更新,特别是基层公共卫生基础建设仍很薄弱,不能满足当前公共卫生工作的实际需要。此外,部分县(市、区)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全额不全”,工资待遇得不到保障,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广大专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 (二)人才短缺,公共卫生队伍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公共卫生队伍的高水平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不足,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从事疾病预防控制与卫生监督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偏低,基层卫生防保人员的学历、职称和专业技能还不能满足工作需要。

(三)面广人多,公共卫生任务十分艰巨

由于我市辖区范围广,人口达600多万,同时,我市是农业大市,地理环境复杂,自然灾害频发,救灾防病任务繁重;加之人流、物流日益频繁,我市面临新、老传染病的双重威胁。同时,以恶性肿 瘤、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精神疾患等为重点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呈逐步上升趋势,又为我市公共卫生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四)重治轻防,公共卫生意识需要进一步增强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的“重治轻防”思想的影响,广大群众对疾病预防与卫生保健的重视程度和自我防范意识还不够,缺乏基本的相关知识和能力,重治疗、轻预防以及不良的卫生和生活习惯还较为普遍地存在。

三、对策与建议

(一)转变观念,构建公共卫生工作新模式

“非典”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公共卫生工作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能否抓住机遇、推动公共工作快速向前发展,以满足社会对公共卫生的强烈需求和人民对健康的强烈愿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同时也是一项重大挑战。因此,公共卫生工作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思想,结合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实际,努力更新观念,大胆探索创新,重点实现四个转变,构建公共卫生工作新模式。一是由被动应付的观念向主动应对的观念转变,变被动应付型为主动应对型,要主动出击、强化监测,达到标本兼治、三级预防;二是由零碎处置的观念向系统防控的观念转变,变零碎处置型为系统防控型,要建立疾病防控系统观,把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作为系统防控疾病的基础工作抓好,要构建系统防控链条,抓住疾病防控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要建立系统的疾病防控模式,适应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三是由事后补救的观念向事前预防的观念转变,变事后补救型为事前预防型,切实转变“重救治、轻预防”观念,做到工作超前,及早预警,围绕预防工作需要,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实现预防和救治齐抓共管。四是由高成本、低效率向低成本、高效率转变,变高成本低效率型为低成本高效率型,要围绕健全管理制度、提高人员素质、强化防控能力、进行资源整合四个方面抓好落实。

(二)城乡一体,实现全市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财力状况,在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执行统一的公共卫生服务政策,合理确定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财力的不断增强,在中央规定服务项目的基础上,逐步扩大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逐步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由市政府统一‘点菜’,市、县(市、区)级政府共同埋单,全体市民均等享有”的目标。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优先将儿童免疫接种、重大传染病救治、婚前医学检查、住院分娩、计划生育、健康教育等列入政府“菜单”,实行免费服务。各级卫生部门要整合卫生资源,充实和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力量,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水平,为广大群众提供安全、高效的优质服务。

(三)突出重点,优先解决主要公共卫生问题

当前,我市公共卫生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重大传染病发病率居高不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持续上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为此,要根据我市实际情况,优先选择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职业危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等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为优先干预目标,强化一、二级预防措施。在重大传染病防治方面,进一步落实综合性防控策略,采用专病专防的办法逐步加以控制;对恶性肿瘤、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精神疾患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要加强管理,建立和推广示范点,着手构建全市三级预防系统,加大疾病危险因素的监测力度,及早进行主动干预,探索防治结合的良好工作机制,切实减少慢性病发病,减轻由慢性病造成的疾病负担;在卫生应急工作方面,要从创新体制、完善机制、健全体系、提高能力入手,不断完善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技术方案,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定期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和分析评估,进一步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四)加大力度,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促进活动

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创建卫生先进单位、卫生村(镇)和卫生城市活动为载体,大力整治城乡环境卫生面貌,全面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工作,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生活和工作卫生环境,彻底消除病媒生物孳生地,减少疾病传播。在爱国卫生工作中,各地要在同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将卫生创建与文明创建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做到“两个创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要认真组织实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策略,通过多种方式,进一步宣传公共卫生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卫生科普知识,教育广大群众养成良好的公共卫生道德和卫生习惯,增强科学的卫生保健意识,积极倡导健康文明、安全卫生的生活方式,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新闻机构在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议市、县各新闻媒体每周开辟专栏(栏目),结合传染病防控特点和公共卫生工作的需要,定期开展卫生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全社会的公共卫生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