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05 15:19:3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中教育教学叙事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论文摘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适应不了现代的教育发展,体育教育也是如此.本文提出情绪教学模式,旨在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探索一种与素质教育相吻合的、完整的、人性化的教学模式,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合格人才。
情绪调节教学模式指的是:教师在一定教学目标指引下,通过管理和调节学生的情绪,引导和发挥课堂中学生的主要情绪对教学活动的积极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最佳情绪状态,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该教学模式主要涉及好奇、兴趣,愉快、焦虑这四种情绪要素,主要探讨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发挥四种情绪要素对认知活动的积极作用,并避免或克服其消极作用。
近年来,心理学家对心理调节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提出情绪调节是个体对情绪及其相互联系的行为进行调整和运作过程,也就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情绪调节有具体情绪的调节,情绪动力特征的调节(如强度、范围和持续性),情绪调节可帮助人们发挥正情绪的积极作用,避免消极情绪的负面影响。
综合国内外有关实践及我们的认识,我认为确定该模式应有如下教学程序:
(1)师生情绪了解。包括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三种相关情绪要素状况的了解,主要依据我们编制的兴趣、愉快、焦虑问卷。
(2)制定情绪调节计划。依据课的性质与任务,结合师生双方实际,确定课堂四种相关情绪要素有效调节的策略。
(3)教与学的实施。师生双方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确定教学的具体目标,学生按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进行自主性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经过努力而体验到成功。
(4)评价与反馈。情绪调节教学模式中的评价以掌握性评价为主,充分运用情绪的强化功能塑造并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使用非控制反馈的艺术使学生努力找到提高和进步点。
为有效实施情绪调节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优化四方面活动,注意对情绪要素的有效调节。
1 优化教学过程的四个方面
(1)优化师生关系。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情绪调节的基石。学生喜欢公正、理解自己、热情、平易近人的教师。中学生往往会把对教师的感情迁移到学习上来。他们如果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注意、关怀和喜爱,就会感情愉快、充满信心;如果一个学生长期得不到教师对他的注意和关怀,就会感到自己不受教师重视而产生焦虑不满情绪。如果一个学生遭到教师斥责或嫌弃,就会产生自卑或对抗情绪。实践证明,中学生往往会把对教师的感情迁移到学习上来。如有的学生正是因为不喜欢某教师而对他所讲授的那门课程失去兴趣,这说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乐学的前提。
(2)优化教学情境。中学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学习成绩不良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各种非智力因素不能健康发展。这使得许多学生长期处于消极情绪状态中,如学习负担过重,个性与兴趣爱好受到压制等等。这些消极情绪严重干扰了学生的正常学习,导致认知加工水平下降。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通过创设“美、趣、智”的教学情境,使美好的情境刺激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在其大脑皮层上形成巩固的暂时神经联系。学生每当受到这一类情境刺激时,就会自动去进行与此相关的体育活动,从而使学生变为学习的“乐之者”与“好之者”,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增强学生的趣味性,预防或调节其消极情绪。
(3)优化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的互动过程,传统教育思想强调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教学方法的取舍完全决定于教师,学生只是一个被动接受的容器,学生的需要、兴趣、自主选择、创造性,以及个体差异性都被忽视了,也就谈不上学习热情的培养。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良好的情绪状态,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师要采取符合学生特征及课程性质的指导性教学方法。
(4)优化教学考评。在情绪调节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正负情绪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必须优化考评。为此,教师可按学生能力的高、中、低分组进行考评,增加每位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使成功者更加努力,失败者也不灰心。当然,教师还应偶尔为学生安排一些失败或较大的困难,使学生产生克服困难的焦虑与紧张。同时,考评的内容也不应仅局限于体育学习方面,也应从课外体育活动方面开展考评,可以给不同特长的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另外,还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考评,使学生善于发现自己所取得的成功及不足,从而提高成就动机的水平。
2 情绪要素的有效调节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诱发主要情绪促进效果整合,可选择如下教学策略:
(1)好奇策略:创设情景,制造悬念,设置矛盾;呈现新颖、奇特的刺激;变换刺激呈现的方式;变换教学方式、角色交换等。
(2)兴趣调节策略:教学内容与学生积极情绪相一致,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践,参与教学活动;学生间进行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教师的言语幽默,教学内容、教学事例从学生的切身性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
(3)愉快调节策略:教学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使学生体验成功;根据学生能力水平差异安排学习任务,使学生体验成功;及时反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榜样,激发求知欲;使用趣味化,具体形象化的教学方式。
(4)焦虑调节策略:提高任务的难度,限定完成的时间,提高过低焦虑;降低任务的难度,放宽任务完成的时间,降低高焦虑;提供成绩信息,而非评价信息;承认错误是学习中的一部分,允许犯错误,支持改正错误,强调个别谈话减少公开批评;强调自我比较,减少社会比较;强调组间竞争,减少个人间的竞争;强调努力归因,减少能力归因。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一直是教师“示范一讲解一组织”学生“听一看一练”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单调的教学模式,严重抑制了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和运动项目自身魅力所能引发的良好的学习情绪,因此体育课应改革教学模式,积极采用多种有效的调节手段,创造适应学生生理、心理需要的教学情境和良好的情绪环境,努力营造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有趣的体育活动中形成和保持良好的心理体验。
总的来说,情绪调节教学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其目的是通过调节课堂中短暂的情景性情绪使学生渐渐形成学习的积极情感。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中英语 有效教学 教学目标 故事
一、教学目标和有效教学的讨论
现代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都非常重视教学目标(Teaching objectives)。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路海东,2000)。教学目标的表述由于侧重不同,其叙写也有差异。如行为主义的ABCD表述法。布卢姆(F.S.Bloom,1956)的行为目标表述法。加涅(R.M.Gagne,1977)的教学目标五分类法,还有格伦兰目标陈述法等也广为研究和接受。
基于上述这种种研究而编制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方面的教学目标(国家教育部,2003)。
有效教学(Effective instruction)是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话题。国内外研究者们也对有效教学提出了种种模式。其中影响力最广泛的如卡罗尔(J.B.Carroll,1989)提出来的“学校学习模式”,以及斯莱文(R.E.Slavin,1987)提出的QAIT模式(Quality,Appropriateness,Incentive and Time),从质量、适宜性、激励和时间四个因素来诠释教学的有效性。
本文综述以上关于教学目标(Teaching objectives)和有效教学(Effective instruction)的讨论和表述,结合我十年在高中课堂英语教学实践中碰到的实际困难,重点讨论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目标的两个主要方面,即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对有效教学的引领作用。
二、知识目标的启示
1.故事呈现
五年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故事一则:
有一年,我教一个很基础的班。第一堂课,我从基础音标开始讲起,学生们听得全神贯注,四十分钟过得飞快。我觉得这些孩子基础不错,听课习惯也好。第二堂课就不讲音标了,直接上课文。为了培养他们的听力,我课文也基本用英语讲解。很多学生明显听得很努力,但脸上表情有些迷茫。我想过一阵就习惯了,继续这样上课。可是过不了多久,学生们开始走神的走神、聊天的聊天,睡觉的睡觉。我就批评了:你们懂不懂什么叫课堂纪律啊?可是没啥作用。我又教育:英语很重要,你们要认真听。可是更无效,学生们上课明显越来越听不进,课堂效果越来越差。面对这样的困境,我应该怎么办?
2.故事评价
学生们从一开始的“全神贯注”到后来的“表情迷茫”,再演变为“聊天、睡觉,课堂效果差”,表明这是一个失败教学的故事。
3.故事分析
现从知识目标达成这个切入口来解析此故事。
现代学习理论的“信息加工”(Information-processing theory)理论(Anderson,1995)认为,学习从“尝试记忆”开始,也就是说,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比如,此故事中的第一堂课可以说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既然学生是起点程度差的班,那么从基础音标讲起是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的。老师引领全班学生尝试记忆一些知识并加以激活和补充,学习顺利开始。
接下来,我却忽略了他们认知起点低的事实,盲目挺进课文,居然在学生已经不知老师所云时还用全英文讲解。此时,教学已经亮起可能无效的红灯,因为老师的传授跟学生的先前知识基本脱节,学生的认知起点没有达到这个高度,由此缺乏了尝试记忆这个起点。
可我此时仍然缺乏分析反思,盲目地认为“过一阵就习惯了”。在这样的课堂中,我一厢情愿地感觉在教学,而学生这一头,根据信息加工理论,因为没有与先有知识接轨,学生始终无法真正开始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我教育学生“英语很重要,你要上课认真听”又怎么会有作用?学生其实十分痛苦,这样日复一日,他们就开始睡觉、聊天或走神。
因此,我现在回想起这些课堂教学的情景,心中总是充满了愧疚。当时虽然有不少老师帮助我,但因我并未真正领会“认知起点”这个切入口,虽然做了不少工作,但收效甚微。
4.走出故事困境
对于现在的学生,无论是上新课、复习课还是作业讲评课,我必对学生的认知起点细细分析,具体做法是将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点进行统计,并在自己的备课本上认真标注学生的错点,进而揣摩学生当时的思路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偏差,以确认他们的认知起点现在只到哪一步。
上课时,我就照着这个起点去激活他的先有知识,再一步步扩展提升。当然,教学中总是会碰到这样那样的新问题,但总的来说,学生的“认知起点”这个突破口一打开,就不会盲目赶进度,也敢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增删取舍。只要课堂上看到师生互动时学生那一双双闪亮的眼睛,那就告诉我们离有效知识目标教学不会太远了。
结合中国文化中常说的“心中有书,眼中有人”,“备教材,备学生”,用现代“信息加工”理论来阐释,就是知识目标的实现首先依赖于对学生知识起点的分析,学习从“尝试记忆”开始。
三、情感目标的启示
1.故事呈现
此为四年前的一个英语课堂教学故事。
以前我教一个学生小军(化名),他上课听得很认真,还能积极回答问题。每天上课下课,也总是热情地叫一声老师,一副乐天派的样子。可是,有一天他上课不听,就在那里睡觉。下课了,我正在整理教材,他气鼓鼓地冲上来,嚷道:“老师,你跟小兰(化名)说我这人不好,叫她不要理我!”
我没放在心上,心想过两天就好了,可是接下去几天,他上课不是睡觉就是聊天。我来气了,就当着全班的面大声批评他不遵守课堂纪律,还拍他的课桌责备他。小军哭了。我开始上课。他下次上课照样不守纪律,我常常因为管他的纪律暂停上课,但都没有效果,这个学生就是上课不停地讲话,一点不服管,烦得我一进课堂看到他就没有上课的兴致,我常常想,现在做老师是不是越来越没有尊严?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是个头啊?
2.故事评价
该生从一开始的“上课听得很认真,还能积极回答问题,热情地叫老师”,到后来的“不听课睡觉”,再到最后的“不停地大声讲话”,说明了此为失败教学的故事。
3.故事分析
它的失败同样也有很多影响因素,现从情感目标的角度进行解析。
第一,后现代主义理论对情感目标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一反课堂的知识授受的功利层面,大张旗鼓地提倡“课堂即生活”,“教师即课程”,“师生的课堂质量即师生的生活质量”。
长期以来对课堂话语的研究是外语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Chaudron,1986;Allwright,1988;van Lier,1988;吴宗杰,2004)。把课堂当作一种生活来研究是在传统课堂研究基础上,关心教师和教学的深层问题。这种研究不仅仅把课堂语言看作是传播知识的工具,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而是把它看作一种教育活动,一种“生活方式”(Wittgenstein,1997)。教师表面上是在滔滔不绝地讲授知识,实际上他是用这样一种交谈方式在构建某种课堂形态。过去我们仅仅关注课堂语言的知识内涵,忽视语言构建的生活质量的内涵,使许多课堂成为一种痛苦的生活感受。
从这个层面解析,我在该故事中的课堂生活质量极差。很难想象,一个生活质量极差的老师在上课,恐怕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折磨。对于学生来说,课堂质量也是他的生活质量,那时候他的生活质量必然极差,只有靠讲废话来维系。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能有什么样的专业发展呢?恐怕只能进一步恶化职业倦怠感。同时,学生能有什么样的情感发展呢?所以,后现代主义提出的“教学风景”给课堂教学和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耳目一新的思路。
第二,情感目标的达成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内驱力。
现代教育心理学将之分为自我提高内驱力、认知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Covington,1999;施良方、崔允,1999)。高中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自我提高内驱力和认知内驱力方面要多加关注。
在此故事中,学生小军本来喜欢老师的课,也喜欢亲近老师,一切都很正常。但一件偶然的事,使他的自我提高内驱力明显受到了阻碍,因为自我提高内驱力的核心是人的自尊。我无意中严重伤害了他的自尊,而事后我非但没去弥补,反而当着全班的面批评他,还跟他拍桌子。小军哭了,此时我还是一味批评说教,无视他已经严重受伤的自尊,致使他对于英语学习的自我提高内驱力几乎降为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纵然做了很多工作,但因为始终没有击中问题的核心,效果微乎其微。
每每想起此故事,我心头总是沉甸甸的。如果回到多年前,我真想对他说:“是老师的无知伤害了你,以后的日子让我们一起相伴成长。”
4.走出故事困境
在今天的日常教学中,我还是会碰到这类学生,我再也没有以简单粗暴的批评说教了事,我往往先想到的是保护学生的自我提高内驱力。我往往会问他是否身体不好,是否老师讲的听不懂,有什么具体的困难能不能跟我说说。往往睡觉的学生不睡了,聊天的不聊了,走神的眼神也发出了光彩。
其次,认知内驱力是高中生的一大特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往往要通过课堂激趣的办法。
再者,附属内驱力如适度的称赞、表扬也对高中生也同样适用。
结合时下常用的一些语言如“尊重是爱的前提”,“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好学生是夸出来的”(王金战,2006),分别在内驱力的这三个层面找到了契合点,也为后现代主义提出的理想“课堂生活质量”提供了实现的可能。
四、结语
有效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话题。本文通过对两则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故事的分析,讨论实施有效教学的途径,得出的结论是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实现是有效教学的两个切入口,教学目标引领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Allwright,Dick.Observation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London:Longman,1988.
[2]Anderson,J.R.Learning and Memory:An Integrated Approach.New York:Wiley,1995.
[3]Ayaduray J.&Jacobs,G.M.Can learner strategy instruction succeed?The case of higher order questions and elaborate responses.System,1997,25(4),561-570.
[4]Bloom,B.S.,Englehart,M.B.,Furst,E.J.,Hill,W.H.,& Krathwohl,O.R.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Handbook 1:The cognitive domain.New York:Longman,1956.
[5]Carroll,J.B.The Carrol model:A 25-year retrospective and prospective view.Educational Researcher,1989,(18):26-31.
[6]Chaudron,C.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Research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7]Covington,M.Caring about learning:The nature and nurturing of subject-matter appreciation.Educational Psychologist,1999,34(2),127-136.
[8]Gagne,R.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 (3rd ed).New York:Holt,Rinehart and Winston,1977.
[9]Mayer,R.E.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Their historic meeting within educational psychology.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2,(84):405-412.
[10]Slavin,R.E.Mastery learning reconsidered.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87,(57):175-213.
[11]van Lier,L.The Classroom and the Language Learner:Ethnography and Second-Language Classroom Research.London:Longman,1988.
[12]Wittgenstein,Ludwig.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1997.
[13]李伟健.学习困难学生阅读元认知实验研究[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
[14]路海东.学校教育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4]施良方,崔允.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5]王金战.英才是怎样造就的[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关键词]英语教学 有效性 教师作用
在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基本理念的指导下,作为高中英语教师应当定位于引导者、组织者、评估者的角色,在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基础上,采用各种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一、导:培养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想学”
“导”:就是引导、指导、启发和领入,教师应该发挥引导者的作用。要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首要的是教师要对学生正确加以引导,改变学习观念,激发学习兴趣。
1.明确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兴趣。要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变逼为导,变苦学为乐学,把求知变成学生的最大内在需求,使学生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能使用这种语言来进行信息交流,学习英语的过程,充斥着大量的社会知识、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只有掌握这些知识,才能在更加开放、发展的未来社会立足。
2.不断体验成功,使学生产生兴趣。要积极创设教学情景,努力为学生提供使用英语的机会,通过听、做、说、唱、玩、演、读、写等多种语言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积极体验、参与、实践以及主动尝试与创造,使学生感受到运用所学的语言成功地达到目的后的喜悦,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基础、能力、个性等进行深入了解,在制定教学目标和设计教学活动时考虑学生的差异,分出不同的层次,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树立自信心,获得成就感,使每个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都有所发展。
3.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产生兴趣。教师要用自己的工作热情、责任心去关心、帮助学生,和他们建立一种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用爱去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对学习的热爱。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学生敢说、敢想、敢做、不屈从于权威的开放氛围,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眼神、温和的语言、饱满的情绪去感化学生,调动学生的内在潜质。重视、尊重、赞扬和鼓励不同的想法和意见,树立其继续努力的信心。面对英语程度参差不齐的学生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想,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二、教:提高课堂有效性,使学生“善学”
“教”:就是教育、教学,教师应该发挥组织者的作用,搞好课堂教学,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紧紧抓住“引思”、“善导”、“激活”、 “精讲”这四项教学要素,注重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协调与统一,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善于学习的能力,真正达到让学生“自求得之”的目的,以此提高英语教学有效性。
1.引思。也就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教会学生自主思考。应视不同的课本素材、学习任务等,灵活运用讨论法、辩论法、表演法、探究性调查法和引申法。老师可就学习的话题、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发表意见,互相考问,鼓励学生对问题提出不同看法,相互争辩,调动各方智慧和积极性。比如,在教NSEFC Book IB Great Woman的(Reading)时设计了一个话题“Imagine you’re traveling alone to the South Pole. What will you take with you? And why?这类问题的回答因人而异,精彩纷呈。说Take a Chinese national flag的理由很让人欢喜。有的答Take a dog or computer等回答也令人忍俊不禁。在回答What will happen to an sixty-year old lady when traveling alone?时,更是把课堂气氛激活到极点。
2.善导。也就是善于进行学法指导。学习英语不仅要“肯”学,而且要“善”学,要讲究学习方法,科学的方法能减少学习的盲目性,提高学习效率。施教之法,贵在启导。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交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保持和维护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指导培养学生勤听、敢说、多读、乐写的习惯,指导学生正确的记忆、思维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让学生全面参与,全面发展,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
3.激活。也就是激发学生参与兴趣,搞好课堂教学活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活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途径。在教学活动中,不管哪种活动方式,都不能只图表面热闹,要把握好合适的组织形式和有效的调控措施,做到动而不乱、活而不杂、学而有序,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不断创造出适合自己教学的活动。比如,在教学Go for it, Unit 6 7B, It’s raining时,组织了一个竞赛活动,先向学生们出示一幅中国地图,要求学生在4人小组里talk about the weather in China,然后每小组推选出一人进行比赛,评选出Who is the best weather reporter in our class?这个活动先从小组选出最佳预报员,然后进入复赛,选出班级最佳预报员,这样层层筛选,保证了活动的广泛性和公平性,激发了学生的荣誉感,增强了小组的凝聚力。
4.精讲。也就是教师要潜心研究教材,活用教材。教师要发挥能动作用,运用创造性的教学法思维,把教材内容激活起来,还原为活生生的交际现实,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交际中领会、接收教材提供的信息。同时,围绕教学重点,选择其他辅助信息资料,加以讲练。比如,教Book 2A Unit2时,可以补充介绍英语国家报刊新闻写作的一些基本通识,并适量地进行英美报刊导读,甚至在单元末还可以通过网络,让学生编辑一份英语报刊。而对于基础知识尚有困难的同学,应该具体分析每单元上目标底线,取舍Warming-up listening、Speaking、Reading、Grammar,以人为本,尊重大班教学中学生个体差异,大胆就Speaking和talking作删减。在教会学生了解相关的语法现象的前提下,突出补充阅读,贯彻篇章整体教学,在阅读技巧和能力的培养多花功夫。
三、评:实现评价多样性,使学生“爱学”
评:就是评价、评估,教师应发挥评估者的作用,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调整学习策略,让学生爱上学习。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要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改变以往单一的、局限的评价方式,追求多元化的过程评价。
1.积极应用课堂观察评价法。课堂评价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评价方式,在进行课堂评价时,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英语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参与英语教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意识以及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教师的那些看似平常的话语,如“Very good”, “Wonderful”,“Excellent””,“Great”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新的空间。同时,对学生个体实施评价,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对评价结果的描述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积极评价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从而以极大的热情主动参与到英语学习中来。
2.巧妙应用自评和互评法。自我评价不仅能培养学生正确评价自我的能力,而且有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提高其自信心。自我评价就是使学生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状态,并学会不断改进自己参与活动的能力和水平。相互评价能够使学生之间看到别人的长处和短处,避免自我评价中的不足。它的重要意义在于让学生学会信任、诚实,公正地对待自己和他人。学生之间相互督促、相互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你追我赶的上进心,共同提高。
3.合理应用调查问卷评价法。课堂教学开始前,可以通过问卷了解学生先前的语言学习经历,已有的语言知识,现有的语言技能水平,对学习活动的了解程度等等。教学结束之后,可以通过问卷了解学生对自己学习的满意程度。但应当注意的是,问卷评价在实施之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事先要认真思考和准备,这样,评价的有效度才会更高。
4.辅助应用学习档案袋评价法。学习档案袋是展示每一位学生学习过程中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以及反映学生学习成果的集合体,应用学习档案袋可以通过让学生全程参与,帮助学生学会反思和判断自己的进步与努力,为教师最大程度地提供了有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信息,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知识理解和认知水平,分析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交流的技能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参考文献 :
[1]胡春洞.英语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尚凤祥.现代教学评价体系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何安平.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高中体育 教师情绪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228-01
引言
情绪是指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在情感方面的外在反应。大体可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两种表现方式。积极向上的情绪,如兴奋、愉快、好感等;消极低落的情绪,如愤怒、痛苦、嫉妒等。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的情绪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学生练习质量、学生掌握动作效果和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因素。在体育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过多地从课堂组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学生素质等方面分析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虽然,这些因素起着重要作用,但在很多情况下,教师的情绪是影响整个课堂教学效果的直接原因。在教学过程中持不同的情绪,会对整个课堂教学产生不同效果。
一、情绪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分析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不是自发的过程,而是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传授,学生主动积极的活动来实现的。这样就要求教师要在良好的情绪下认真写好教案、备好课,并把良好的情绪带到课堂上。在教学中,讲解简明扼要,条理清晰,语言生动,示范准确、协调、优美,学生就会很快地领会动作要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使得教学任务得以圆满完成。反之教师情绪不佳时,则会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组织,锻炼的方法及运动量的承受把握不当,从而使教学中的群体气氛变得压抑,抑制了学生对体育的求知欲,造成教学效果的降低。在一些需要保护与帮助的技术动作中,由于教师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还有可能造成学生体能的下降,甚至出现身体的伤害。这样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不信任感,甚至产生对运动的恐惧感,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讲,教师的情绪决定着整个课堂的气氛,决定着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
总之,教师情绪的表现方式对教学效果产生深远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保持良好的情绪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二、教师如何调节自身情绪,保持持久激情的技巧
(一)树立爱岗敬业的高尚道德情操
挫折是指人们在从事有目的活动时,由于受到阻碍和干扰,其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出现的一种消极的情绪反应。如果处理不当,它会给人造成心理压力,从而影响学习和工作,损害身心健康。一个人,如果不能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或者挫折过大而难以忍受,都会产生心理上的困扰,使人内心痛苦,情绪纷乱,行为偏差,甚至导致疾病。人的生活和工作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人生遇到各种挫折和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对于生活和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失败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有了这种准备的人,面对挫折会冷静地分析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继续前进。而毫无准备的人,面对挫折会惊慌失措,进而灰心丧气,失去继续前进的勇气和信心。因为挫折和失败容忍力的高低与人的世界观有着密切关系。那些具有远大理想、能用正确和积极进取的眼光去看待社会、看待生活的人,往往具有较高的挫折容忍力,随时提醒自己“既来之,则安之”,力求达到良好的心理适应。
(二)学会以仁爱之心去关爱学生
教师的爱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环境,教师的爱与学生健康成长有密切的联系,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会暗含期待给学生以巨大的情感影响,并产生巨大的感召力、推动力。它不仅能诱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激情,而且影响着学生智力和个性的发展,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孩子的爱和关怀,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在人身上树立起一切美好的东西,使他成为一个有理想的人;而如果孩子在冷漠无情的环境中长大,他就会成为对善与美无动于衷的人。所以,教师的情感、教师的爱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温暖阳光,没有教师的爱,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三)要学会控制消极低落的情绪
体育教师把自己的情绪调控好,要做到走进课堂就能以良好的情绪影响学生,这对整堂课师生保持良好情绪有重要作用。体育教师在学生面前应控制自己消极低落的情绪,不把挫折感带到课堂上,更不能发泄在学生身上,影响教学质量。首先要从分析造成不良消极情绪的原因,看自己的反应是否合理、是否适度;然后,从情绪本身方面控制可能发生的冲动行为,采用合理或间接手段适当疏导;最后还要努力改变自己的消极情绪,提高事业心和责任感。
(四)建立和谐家庭,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美满的家庭,幸福的生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促进个体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能在个体遇到困难时给予鼓励和帮助,可以缓解个体的心理压力。在工作中遇到困扰,受到压力的教师如果回到家中能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在工作中本应体验到而没有体验到的满足感就能够在家庭中得到弥补。而没有配偶及家庭的理解和支持的教师很难在工作之外获得情感上的舒缓和心理上的安慰,因而很容易产生孤独、忧郁等消极情绪。所以说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可以使教师更加努力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总结
教师的情绪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只有处理好自身的日常琐事,保持良好的教学情绪,本着对学生的负责和爱护的态度,运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的质量。所以作为一个体育教师,要让自己在课堂上拥有良好的情绪,就要努力提高自己对学生的认识、技能和组织管理能力,不断地提高教学艺术水平,要利用一切有利的因素和条件,促进学生在体力、智力、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付书亭.浅谈体育课中教师教态对学生情绪的影响[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8)
关键词:高师;现代汉语;教学重点;教学策略
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尤其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课程的“现代汉语”,承担着进一步夯实学生语言应用水平及相关语言基础理论水准的重任,能够为学生将来从事语言文字教学和其他社会工作乃至语言文字的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而,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把重点放在学生对语音、文字、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语言基础理论的学习,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逐步训练学生对语言的应用能力以及对相应语言现象的描写、解释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对语言研究的兴趣及意识,达成“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毋庸置疑,在具体的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学生基础及领悟能力以及课程设置等相关因素,教学重点的确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1 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围绕培养目标确定教学重点
“现代汉语”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是工具课程,其重点是通过对现代汉语的学习,使师范生更好地掌握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汉语言的基础知识及相关基础理论。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对语言的运用、理解、分析能力上得到提高。
高等师范院校的“现代汉语”教学,与普通中学的汉语知识教学是有区别的。在此阶段,学生通过中小学的阅读以及汉语知识的学习积累,学生大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汉语基础知识,他们所欠缺的是对既往知识的系统化及相关理论的进一步凝练升华。另一方面,对师范生开设“现代汉语”课程的目的十分明确,最根本的出发点是为师范生今后能更好的从事中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工作服务。因而,教学中教师应当处理好师范生今后的“教”和现在的“学”之间的关系,从而确立课程教学中的重点。师范生现在的“学”,既是对以前的学习的系统化和深化,同时也是为了今后能更好的“教”。因此,师范生现在的“学”的重点,就不光光是简单的对以往汉语知识的学习的重复或整理,而应该在系统化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加深。系统化即是要让学生形成对汉语知识的全方位的系统了解与掌握,形成汉语知识的全局观念与整体构架,因为从系统的观念来说,系统的才是科学的,系统的才是严密的;进一步加深则主要体现在语言学基础理论的提高上,主要以培养学生的自觉应用语言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语言应用实践,以及运用相关语言理论知识解释相应语言现象的能力。只有师范生具备了系统的语言知识与较为扎实的语言学基础理论,才具备了今后的更好地“教”的基础与可能,才能够在其今后的语言教学中指导中小学生进行语言的运用、分析、理解与解释。
2 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特点和教材内容确定教学重点
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特点和教材内容确定教学重点,主要包含如下两方面的内容。
其一,是指要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与对知识的理解程度确定教学重点。
近些年,由于受到高校扩招的影响,多数普通高等师范院校的生源质量逐年下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高等师范院校向中小学输送合格教师的数量,导致有不少“次品”被充斥到了教育第一线,形成了中国教育特有的恶性循环现象。因而,在高等师范院校的“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中,针对这一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必须要根据学生个体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必要时还可以进行小组教学甚至是个别教学,根据学生各部分知识与能力的掌握情况以及与中小学教学的对接来确定教学重点。如与中小学教学紧密相关的语音部分,可以根据方言区的不同来进行分组教学或者个别教学,以确立不同方言区的学生的声韵调发音的教学重点,等等。
其二,是指要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及特点来确定教学重点。
由于现行《现代汉语》教材版本众多,编校质量良莠不齐,各版本教材各有其针对性及重点倾向,因而教师需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及专业培养目标来确定教学重点。需要说明的是,教材中的难点有时是教学重点,有时却不是教学重点,这要区别对待,不可一概而论。一般而言,教材中难度较大,学生自学不易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且与培养目标紧密相关的内容往往是教学的重点。如“文字”部分的“六书”的内容,“语音”部分的前后鼻韵的发音要领等的把握,对于多数学生可能不太容易掌握,而这些内容与中小学的“识字”“拼音”教学实践又有紧密的关联,因此理应成为教学的重点。而对“音位”的描述及应用,多数师范生通过自学会感到不易理解,是教学中“难点”,但是这部分内容对于小学拼音教学而言,却关联不是很大。因而如果从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出发,这一部分可以不是重点。而如果是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角度出发,它又理所当然应该是重点。
3 树立新的课程教学观,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导引教学重点
新的教学观,重在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对语言知识的简单的传授。虽然对于语言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因为知识是基础,但是在知识高度膨胀的现代社会,获取知识的能力显得比学生知道多少知识更为重要。我们要更为关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发现语言问题、分析语言问题、解决语言现象的能力。
新的教学观,还体现在重情感态度的培养。就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来说,学生的内在的心理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与他们对语言现象甚而是对语言研究的浓厚兴趣,来自于对语言现象的积极的情趣体验和美的陶冶。
新的教学观,还需要树立多元论的新的教学理念。在科学和教学领域内,没有一种“包打天下”的理论和方法。现代汉语研究中(尤其是语法研究)的多个学派更替、并存,多种学术观点的争鸣,正在促进语言科学的渐次推进,使得我们正步步接近于语言的本真。多元论的教学理念,能够激发起学生投身语言研究或者语言教学的激情。
4 以科研促教学,以发展的观点彰显教学重点
对于普通高等师范院校的师范生而言,培养他们的基本的科研意识与能力,显得格外重要,伴随着新的课程教学理念的逐渐深入,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与能力被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创新成为了一个民族立于不败的根本,探究成为人生永恒的主题。师范生的科研意识与能力不仅影响到自身对“现代汉语”学科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还会影响到其今后的教育对象。在教学中通过对师范生进行一些基本科研方法与科研过程的训练,能够使得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5 结语
对于高等师范院校“现代汉语”这样一门基础课程,其工具性和基础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根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既有知识基础等多方面的因素确定教学重点,同时在教学中教师需具备发展的眼光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改变那些陈旧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优化教学内容,突破语言课程枯燥乏味的困境,从而更好地达成我们的教育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谢旭慧,葛新. 提高高师现代汉语教学实效性的思考与实践[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5:81-83.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建构主义 抛锚法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所以,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首先是具有实用型和应用型两大特点,这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学术型、学科型人才明显不同;其次,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综合素质要比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高;另外,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的工作岗位是定位在生产、管理和服务的基层第一线。
二、抛锚式教学设计理论
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抛锚式教学模式,其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
三、教学设计及实践
1.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目的:
让学生在学习C语言的语法规则,编译系统使用的基础上,掌握编程技术和算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与方法,为后继的学习与工作打基础。
2.实验假设:在《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中,对实验班开展一个学期以“抛锚法”为主的教学。
3.实验教学内容案例:
教学内容:循环结构
设计思想: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并且实践了学生成绩计算、成绩等级判定的程序设计,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循环结构程序设计,包括对实现结构化程序的几种语句的语法掌握和运用。教学中不是直接给学生讲解循环结构,而是依据前面的教学、依据本节知识特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采用“抛锚式”教学,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在探究新问题时使知识活化、重组,形成知识的构建并向能力转化。
教学目标:掌握循环结构的基本特征,实现循环结构的几种语句;
教学重点:循环结构的实现
教学难点:对循环结构的控制
课时:2学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复习提问: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请同学谈谈:1、结构化程序的三种结构;2如何编程实现对学生的期末成绩的总分与平均成绩进行计算。 回答问题,同时运行之前设计好的成绩计算程序1,把学生现有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接着,运行事先准备的成绩计算程序2(可以通过循环,计算多人成绩,并进行成绩分析)。
提出问题:请同学比较成绩计算程序2和成绩计算程序1的差别
自主学习:提供学习材料 自主学习循环程序的控制语句,因为已经有过语句语法学习的经验,读懂规则没有问题
协作学习:根据自主学习的结果讨论如何解决问题
4.实验效果评价办法: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对实验班与对照班以相同的试卷进行理论和能力两个方面测试。理论以笔试题为主,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掌握情况;能力测试以程序设计为主,考查学生对程序设计与调试的掌握情况。
5.实验结果及分析:
图1-1
转贴于
图1-1为两个班级的成绩对比,结果显示:实验班成绩优于照班成绩,在能力测试的成绩上尤为突出。
通过一个学期原实验,在课堂教学上,对两种教学进行了比较,发现:
(1).“抛锚式”教学中,“锚”的设计致关重要。在教学开展之前,通过前期准备工作做好教学设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情况作出适当调整。问题的深浅把握是关键。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解决,会造成学生对课程的认识偏差,也容量使学生失去进一步探索的动力;问题深了,学生在进行大量探索后,不能够解决问题,容易造成挫折感而对学习失去信心。所以,问题的设计要结合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学生基本情况以及近期学习的反馈等因素综合考虑与设计。
(2).“抛锚式”教学更能够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在“学”。教师的角色从信息提供者变成了“教练”和“学习伙伴”。
(3).在能力培养方面,“抛锚式”教学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在主动地思考与探索,在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四、总结与思考
抛锚式教学的优势:1.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所有的学生在共同的背景中,对共同主题进行探讨。2.教学问题丰富而复杂。丰富而复杂的问题更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生知识的整合与拓展,提高学习迁移力。3.提供脚手架。脚手架的提供使学生有充分的学习空间,在主题学习(研究)中发现新的论点(问题)。4.促进思考。抛锚式教学所创设的学习情境,有利于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成为独立的思考者,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本实验虽然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的,但在教学完成之时,笔者也深深感觉到,没有一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是万能的。在教学活动中, “教”的技术应该是以“学”的效果为出发点来选择使用,在进行教学准备的时候,首先应该以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目的为出发点,选择使用适益的方法或策略来实施教学,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以利于学习效果的达成。
参考文献
【1】关云飞,肖贻杰,徐萍.再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J].教育与职业,第14期,总第582期
【2】陈宁.对“抛锚式”教学模式的探讨[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3月第22卷第1期
【3】韩陈桂芳.建构主义的抛锚式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第25卷(2005年)第6期
高血压的主要表现是动脉压升高,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脏、血管、脑和肾脏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严重者会引发卒中、心脏病、血管瘤以及肾衰竭等相关性疾病,高血压的发病率和致残率较高,目前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无形杀手,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直接的影响。本次研究中,给予急诊高血压病患者开展健康教育的同时进行个体化延续护理干预满意度显著,总结报告如下:
1.资基本方法
1.1 基线资料 在2015年3月至2016年9月选取所在科室70例急诊高血压病患者进行资料统计分析,采用硬币随机分类法将所有的患者分为Ⅱ组和Ⅰ组,每组研究对象是35例。Ⅱ组男18例,女17例,患者的最大年龄是83岁,最小年龄是43岁,平均(62.6±7.4)岁。Ⅰ组男19例,女性患者16例,患者的最大年龄是84岁,最小年龄是44岁,平均(63.5±8.5)岁。
本组研究中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可为之后观察指标的系统研究做好铺垫,展开充分的对比。
1.2 护理方法
Ⅱ组进行常规的健康教育,对组内的患者进行出院登记,口头教育,饮食、运动和用药指导,嘱咐患者进行定期复诊等。
Ⅰ组患者在健康教育中开展个体化延续护理干预,具体内容有[1]:①建立患者档案:护理人员要详细的记录患者的各项基本信息,建立个体化档案,给予患者开展延续护理。②健康教育:密切监控患者的血压,给予每一位患者发放动态血压监测仪,指导患者及其患者家属能够正确的使用,及时掌握患者自身的血压状况。另外,可制定高血压健康知识手册,向每一位患者发放,加大宣传力度等。③心理干护理:护理人员要经常鼓励患者,帮助患者树立良好的康复信心,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自我调整。④运动指导:护理人员要经常鼓励患者参与有益的社区活动,例如健走活动。乒乓球锻炼以及太极炼等。
1.3 观察指标 ①满意度:满意度评分标准:总评分≥90分为一级满意;总评分80~90分二级满意;总评分70~80分为三级满意;总评分< 7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度=一级满意度+二级满意度+三级满意度。②血压改善情况:分析患者的护理后的舒张压和收缩压,舒张压正常值:小于90mmHg,收缩压小于140mmHg。③生活质量改善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Epidata3.0软件录入所有的数据,采用SPSS15.0的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的观察指标开展有效的统计,并且做出系统的分析,其中包括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本次研究中满意度为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n,%表示,进行检验,舒张压、收缩压和生活质量改善评分为计数资料,采用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两组间的数据差异明显,即(P
2.结果
2.2 血压改善情况 Ⅰ组患者的血压改善情况舒张压(86.3±5.1)mmHg,收缩压(145.3±7.2)mmHg;Ⅱ组患者的血压改善情况舒张压(100.2±8.3)mmHg,收缩压(100.1±8.2)mmHg。与Ⅱ组相比,P
2.3 生活质量改善评分 Ⅰ组患者的整体功能(59.4±7.7)分,角色功能(69.6±6.5)分,认知功能(60.5±6.3)分,情绪功能(59.5±6.9)分,躯体功能(63.6±6.4)分;Ⅱ组患者的整体功能(40.1±4.3)分,角色功能(50.1±4.2)分,认知功能(40.2±4.2)分,情绪功能(44.1±4.3)分,躯体功能(40.3±4.2)分。与Ⅱ组相比,P
3.讨论
高血压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是引发心血管疾病重要危险因 素。有关研究表明[2],具有长期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心、脑、肾等脏器会造成严重的损害。因此,临床上及时给予患者合理的护理方法,对该病患者具有较大的意义。
对急诊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进行有效的控制,可减少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发生,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由于患者的血压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患者治疗依从性差,在健康教育的同时,给予高血压患者进行个体化延续护理干预,充分的保证了护理的协调性、连贯性和延续性,及时发现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出院后患者发生风险事件,同时可积极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制定健康教育手册,建立延续护理小组,系统培训等,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指导患者科学地进行自我监控,进一步的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3]。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Ⅰ组在给予急诊高血压病患者开展健康教育的同时进行个体化延续护理干预,患者的满意度(94.28%)显著高于Ⅱ组患者的满意度(77.14%),值得临床效仿。
参考文献
[1] 吉云兰,崔秋霞,殷晓红,等.个体化延续护理在急诊高血压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36):4403-4405.
论文关键词:网络学习平台,面向虚拟项目,学习活动设计
面向虚拟项目的教学方式满足了以上需求,在设计面向虚拟项目课程时,根据各类学习活动的不同特点,综合考虑教学目标设置和教学内容,按照学习活动的目的进行划分,设计的学习活动多样化,活动包括“建议学习过程”、“补习前需知识”、“促进交流合作”、“提供学习资源”、“提供学习支架”、“促进成果”六种类型,从这六种类型出发,进行相应的学习活动设计,主要运用课堂讲授、阅读、资料收集、讨论、范例学习、案例学习、班级辩论、协作学习、实践操作、问题解决以及反思等活动形式,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用活动串联起来,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高级思维能力,旨在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关注过程”的新型学习活动特点。
1.建议学习过程
“建议学习过程”的最普遍作法是语言叙述,而利用演示文稿,网页等信息化手段则提供了更为生动的“建议”方式,并可反复观看。
在课程中,我们采用了多种建议学习过程方式结合的形式,在课堂环境的学习活动中,比如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中,使用演示文稿进行“建议”,以便获得学生及时的反馈,并可以对学生的疑问及时解答。在网络协作学习环境中,比如在线讨论时,使用Moodle网络课程平台中的课程资源设计模块创建“建议”网页为学生提供建议,虽然使用网页进行学习过程无法及时获得学生反馈,但是网页可以长期保存,有利于更大范围的产生影响,但是在进行“建议”内容设计时需考虑的更为周到,并注意收到学生反馈后及时回复。
2.补习前需知识
学习者的主动探究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包括技能)基础上,这些重要的知识(包括技能)成为前需知识。在面向虚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被赋予了掌握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资源的自由,因此,前需知识的回忆并不一定要由教师用讲授的方式来促成,也可以在学习活动开始前或进行中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完成。
“补充前需知识”需要教师对于学习者的知识与能力现状给予一定的诊断,在课程中,我们先通过在线调查表对学生进行诊断,根据调查的结果,精选出学生必须掌握的前需知识,一部分以资源的形式提供,一部分由教师进行讲授或通过教师的安排,选择各组中前需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在各学习小组中进行互教互学。
3.促进交流合作
合作能力和技巧是十分重要的高阶能力。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世界,通过学习者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可以为个体的知识建构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积极的支持,形成更加丰富,更加灵活的理解。教师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造条件促进学习者之间灵活深入的交流合作,使学习者之间以融洽的关系,相互合作的态度共享信息和资源,共同担负学习责任,促进个人和集体的共同进步。
在课程中,我们设计了多种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的学习活动用于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
活动形式一: 相互了解
说明:在课程刚开始时,如何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熟悉陌生的环境,相互了解,快速建立归属感和信任感,对于在后续的课程中进行顺利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课程开始的前四个课时内,我们在对学生进行随机分组后,要求各组内部首先进行互相了解,推选组长,建立小组通讯录,设计小组口号和小组名称,然后进行班级范围内的小组集体亮相,并根据情况发放小奖品。这种举措很有效的引发了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加强了小组的凝聚力。
活动形式二:头脑风暴
说明:头脑风暴是指由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或任务),学习者可以开放地、自由地、快速地讨论这个问题的各种解决方案,而无需担心它们是否合理。这种方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集思广益,通常就一个问题得到多种可行的解决方案,并启发新的思考。在课程中,头脑风暴作为一种有效的交流方式频繁使用,在课程初期,由我们设置主题,如“面向对象式如何和自然世界进行关联?”,鼓励学生遵循自由畅谈、延迟批判、追求数量、综合改善的原则以团队形式进行头脑风暴。 在课程中后期,讲解了思维导图的原理和绘制方法后,则鼓励学生使用思维导图记录头脑风暴时的产生思想花火,并不再由教师专门设置主题,而是由学生小组根据各自完成课程设计时出现的问题随时随地,在课堂上或利用即时通讯工具进行头脑风暴。
活动形式三:任务小组法
说明:任务小组法是指学习者以小组合作形式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致力于完成某项具体任务。小组成员在此过程中将互相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目标。这种活动方法,可以帮助学习者学会担负责任,促进有效合作。在课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设置,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任务分派,规定明确任务期限,在评价标准中加设针小组评价,采取“一荣共荣”的小组评价标准,使用小组任务分工表,由各小组长进行任务进度的监督和任务的管理,并定期要求小组汇报进展报告,在任务完成后,将和展示的成果质量作为评价小组任务的重要标准。
【参考文献】
[1] 闫寒冰.学习过程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视角[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 石中英著.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