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05 15:19:5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安全管理化建议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以人为本;安全生产;生产管理
中图分类号:F530.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4-0034-01
1 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在社会生产过程。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一切社会生产中,生产要素主要是土地、资本和劳动。土地的租金,资本的利润,都离不开劳动者的劳动。如果没有劳动力,土地就会荒芜;如果没有劳动力,资本就会闲置。总之,如果没有劳动力,土地的租金和资本的利润就无从谈起。
所以,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我们的所有工作必须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依靠劳动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价值观念向安全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转移,安全生产已成为职工的第一需要。因此,企业要尊重和维护职工的安全需要,尊重和维护人的生命价值和健康价值(人的肢体完整性),尽一切努力避免丢失生命或损害劳动力的事件发生。
在事故原因体系中,人的行为是决定的因素。一切事故的原因都与人的因素有密切的关系。无论是直接原因中的人的行为、机器的隐患和环境状态,还是间接原因中人的生理、心理、技术、管理和教育,无不与人有关,人的行为是决定的因素。
生产安全问题来源于生产过程,涉及生产工具、设备、原材料、人员素质、作业环境诸多因素,这些因索又经常处于变化之中。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地进行安全管理,自觉克服重生产、轻安全;消极应付、不付责任、侥幸取巧等短期行为,才能使安全管理工作具有活力和效率,走上科学、合理、高效、有序的轨道。要善于利用各种激励手段和惩罚手段,杜绝人的不安全行为,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安全规范要求。因此要持续不断地对员工进行培训、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消除事故成因中的不安全行为的因素,在作业环境中形成不可抗拒的安全文化力量。
以人为本是我国立法的取向。依法治国的本质就是依法保护人。以人为本,使人民安居乐业、健康幸福,这是我们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无论是建党初期还是建国以后,党和政府一向把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的立法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
早在1922年党领导的“安源煤矿”、“开滦工人罢32"和1923年的“二七”等工人运动中,党就把“改善劳动条件”、“不愿做牛马,要做人”作为斗争的主要口号和内容。从1922年至1948年,在党召开的历次全国劳动大会通过的纲领和决定中,都对劳动时间、休假、保护女工和童工、劳动安全和劳动卫生作出过具体要求。在时期,党领导的各解放区都先后制定过有关劳动保护方面的法规条文。
建国以来,我国在安全生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初步建立了安全生产法规体系、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和运行机制。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特别是2002年我国《安全生产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安全生产工作开始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党的之后,党和政府提出依法治国的方略,把保护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立法作为国宝立法的主线,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制定的各类安全技术标准已经超过800项。
强化安全生产管理,涉及很多工作。而从根本上说来,无非两方面:①国家要制定和颁布一系列安全生产政策、法规,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安全生产的政策、法律环境。②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从业人员和相关方面要依法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把国家政策、法规的要求变成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的现实,并创建更高的安全水平。
2 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又好又快发展经济,建设和谐社会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它是党和国家从社会主义建设全局出发提出的经济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国家一项基本政策。这一方针是对安全生产的根本要求,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遵循这一方针。认真贯彻这一方针,是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职工的关系,促使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安全生产管理,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安全生产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中一个永恒的课题。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最大的节约。企业加强了安全生产,可以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减少各种不必要的损失;反之,多种事故和职业病不断发生,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产中断,就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反之,一个经济效益好,形象佳的企业,必然是注重安全生产,管理有序的企业,而一个重视安全生产的企业必然是在市场经济中有竞争力、有后劲的企业。安全生产与企业保持长期、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减少伤亡事故-是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改善劳动条件,是提高职工劳动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搞好安全生产,是企业公众形象的最佳体现。
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安全生产管理,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人们奋斗的一切,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过上好日子,过上幸福生活。安全生产关系广大职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直接影响千家万户的家庭幸福和生活质量,是现代人权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前提条件;安全生产直接影响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事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能否实现,事关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通过以人为本,强化安全生产管理,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生命的价值,是民生问题的根本。人命关天,安全是民生问题的根本之一。安全生产工作搞好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就得到了有效保障。老百姓的安全系数就会大大提高,人的生命价值就不会受到威胁。如果忽视安全生产工作,或因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到位,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就会处于不安全状态,一旦出现伤亡事故,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必然受到损失,对个人及家庭的身心健康必然带来严重的伤害,如果出现群死群伤的重特大事故,必然会引起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问题。
数据加密是基础
CommVault认为,数据管理中的存储与安全是密不可分的。因此,CommVault在其产品设计的理念中,就已经将数据加密、身份识别和用户管理权限等安全技术融合到自己的产品中,在帮助企业实现一体化信息管理的同时,实现数据管理安全上的未雨绸缪。
近年来,国外企业数据丢失案件频频发生。因此,除了要对数据进行备份,要保证存储设备上的数据在丢失后不至于带来更多不可预料的后果,就需要对数据进行加密,以加强安全性。CommVault一体化信息管理解决方案集成了数据加密功能,具有非常出色的对各类数据,特别是离线数据的数据保护功能――通用技术引擎内置了加密选件,可以在需要之处按需要的方式存储密钥,以确保通过网络传送的数据以及存储在介质上的数据在磁带丢失时的安全,避免被探测和偷盗。
除了数据保护层面,CommVault一体化信息管理解决方案对复制、备份和归档数据副本也采用了相同的加密策略,让加密机制贯穿于整个数据生命周期管理。另外,CommVault还提供了完整的LTO-4磁带驱动器加密密钥的管理功能,有助于企业降低数据保护成本。
身份认证不可少
当然,仅有数据加密是不够的。在解决了数据加密问题后,企业还需要准确地把握谁有权限来访问哪些数据,因此CommVault在一体化信息管理解决方案中融合了身份认证和权限管理等技术。CommVault认为,在数据管理中,身份认证和权限管理是必不可少的。随着人员在企业中角色和职责的不断变换,人员对于数据的访问权限也必须随之改变。CommVault提供的身份认证管理功能提供了很好的访问控制手段,可以确保数据得到安全、正确的处理,并且根据不断变化的应用需求将其存放在最经济有效的存储资源中。
此外,CommVault还提供了完善的用户权限管理功能,确保用户无法对非授权机器进行相应的备份恢复操作,甚至无法浏览到非授权的机器,从而保证在一个数据管理系统有多个系统管理员情况下的安全性。不仅如此,CommVault还和微软活动目录结合起来,通过融合活动目录中设定的用户权限,来确保整个环境中数据管理的安全。
误区
在进行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时,应对来自终端的威胁给予足够的重视,建立有效的终端安全管理体系。本文分析了终端安全管理体系应包含的内容,阐述了传统分散式终端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结合作者的工作实践经验,对一体化终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提出了自己的思路和见解。
关键词:
终端安全;一体化;体系建设
随着信息化建设不断发展,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日益显露出来,在信息安全保护实践中,各单位往往对数据集中的后台服务器投入精力较多,对来自终端的威胁重视不足。信息安全事件调查经验表明,多数信息安全事件的突破口来自终端,因此在进行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时,应对来自终端的威胁给予足够的重视,建立有效的终端安全管理体系。
1典型的终端安全管理体系应包括的内容
1.1防病毒及终端入侵防护
包括对全网病毒、木马、蠕虫、流氓软件、间谍软件等恶意代码的识别、查杀,对可疑行为的阻断和告警。此类功能主要是基于代码检测引擎和特征库实现。
1.2补丁状态检查及分发
包括检查是否已安装操作系统相应的补丁,各类防护特征库是否保持更新,能够自动推送安装补丁和特征库等。此类功能主要通过安全软件读取系统注册表及扫描特定位置文件系统,并自动执行后台脚本实现。
1.3移动存储管理
防止内部滥用移动介质,杜绝内外部移动介质在内外网交叉使用,并通过特殊加密技术保证移动介质在非授权环境下不能被读取。此类功能主要通过向操作系统底层驱动注入代码和数据加密技术实现。
1.4终端准入管理
实现对网络接入终端的安全准入管理与控制,确保接入网络终端已安装要求的防护系统,且符合安全策略要求,有效杜绝非法外来终端私自接入网络。此类功能可以基于交换机端口进行控制或使用安全网关进行控制。
1.5非法外联监控
用于发现和阻止内部网络用户非法建立通路连接互联网或非授权网络的行为,以此防止引入安全风险或导致信息泄密。此类功能通常做法是定期检查与某个互联网地址或非授权网络的连通性,若有连通便会触发监控报警。
1.6主机监控审计
对终端用户的操作行为进行管控与审计,对安装的软件实行黑白名单管理,当用户的操作违反安全策略时,能够自动禁止或记录违规日志。此类功能一般需在终端驻留程序,根据设定的操作策略和软件清单执行。
2传统分散式终端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产生兼容性问题。不同的终端安全防护产品均需要操作系统权限并向底层驱动注入代码实现检测,各产品之间的操作冲突、导致兼容性问题已是常见现象,即使能够和平共存也会造成增加系统资源开销,拖累系统变慢等一系列问题。
(2)缺乏统一管理。在终端上安装使用多种安全防护产品,缺乏全局性安全管控,容易形成信息孤岛,不利于开展诸如安全数据的收集、汇总、统计等关联分析工作,无法系统性展示终端安全全貌。
(3)防护效果打折扣。不同的终端安全防护产品在功能上各有侧重,组合在一起并不一定能全面覆盖用户的安全需求,由于底层机制的类同和兼容性冲突等原因,经常出现安全防护的真空地带,产生1+1<2的现象,使防护效果大打折扣。
(4)运行维护成本高。多种终端安全防护产品同时使用,需同时与多个厂商采购维保服务,周期长投入大,运行上需要维护多套不同的策略表,从不同的来源更新补丁包、特征库等,都给运维增加了不小的工作量。
(5)难以满足自主可控的要求。出于国家安全战略的需要,终端安全防护产品应尽可能满足自主可控的要求。分散部署不同的终端安全防护产品,大多是基于历史原因分批分步建设形成的,存在一定的不可控安全风险。
3一体化终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思路
一体化终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应遵循“功能集中、统一建设”的原则,结合单位已有的终端安全防护现状,采用“整合式替代、替代后实现一体化管理”的思路开展。替代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安全设备国产化的要求,既实现终端安全防护各项功能,又可在统一平台下管理终端资产、终端信息、终端安全防护系统等,实现终端一体化安全管理。终端一体化安全管理可极大地提高运维效率,增强终端类安全事件联动,提高终端安全事件预警发现和处置能力,最终提高单位的信息安全管理水平。具体实施过程中,应以“资源整合、统一管理、分级部署、基准策略、量体裁衣、人力集约”为主要工作目标,最大程度整合单位现有软硬件资源、技术人才资源,节约资源、资金、人力成本,集成各类终端管理功能,逻辑上实行统一管理,总部制定基准策略,各地分支机构针对自己的情况,定制适合本辖区情况的安全策略,预留一定扩展空间,供各级机构在统一终端管理平台下的本地化处理。建议分四个步骤进行:①率先落实国产化替代,一体化终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不再考虑国外产品,实现完全国产自主可控,这一点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市场上都已不存在问题。②整合现有终端安全防护系统的功能,在实现病毒防治、补丁分发、非法外联监控、准入控制、移动介质管控、安全策略管理等功能的基础上,实现各功能模块的数据整合与联动。③增加资产管理、操作审计等功能,并实现一体化关联和统一展现,进一步完善系统的管理功能,能够进行终端状态、终端信息、安全事件等信息的展示、分析和处理,实现对安全事件的及时发现、告警和处置,及时消除安全事件对终端的影响。④在系统建设的基础上实现科学安全管理,通过对终端安全状态的统一定量评估,实现对各部门、各分支机构的终端安全态势评估,掌握终端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为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整改完善提供数据支撑。在功能方面:一体化终端安全管理体系应主要包括但不限于防病毒管理、终端入侵检测防护管理、补丁分发管理、移动介质管理、非法外联管理、终端准入管理、主机监控审计管理、终端信息管理、安全策略管理、终端运行状态统计管理、安全事件管理、运行报表管理、考核指标管理、系统管理等功能。实现终端安全防护系统的一体化管理和安全防护系统的资源整合,实现安全防护策略的统一管理,建立全面、集中、统一的终端安全管理体系。在管理方面:实现与终端安全管理制度相适应的安全管理要求,实现总部与各分支机构终端信息的统一集中管理,实现终端安全控制策略的统一配置、自动筛查、告警和展现,实现定期安全类报表的自动生成和展现,实现安全管理人员的统一工作平台。
4结语
要实现对信息安全闭环式管理,仅仅重视信息系统服务端的保护是不够的,必须重视对每个入网终端的安全管理。一体化终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从技术上采取了多种手段强化终端的安全防护和管理,为强化单位的信息安全管理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终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不是说建好系统就万事大吉了,对一个单位的信息安全管理而言,永远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再好的技术手段,也只有和管理制度相结合,并加以强力执行,才能达到预定的安全目标。
参考文献:
[1]孟粉霞,王越,雷磊.统一终端安全管理系统在内网中的分析及应用[J].信息系统工程,2013(8):70~71.
[2]田永飞.一体化终端安全管理系统应用初探[J].金融科技时代,2015(12):45~47.
[3]王义申.终端安全管理系统在企事业单位内网应用的分析[J].计算机安全,2007(7):63~65.
摘要:文化遗产的“安全管理”广义应当是指文化遗产的保护,具体是指“保护”“保存”和“预警”。为进一步了解影响文化遗产安全管理的关键因素,笔者专门进行了一次实证性的调查与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人力资源中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法制制度中的专门法规,以及经济与科技中的技术标准落实,这些相对于其他是文化遗产安全管理中最为关键的几个要素。
关键词 :文化遗产;安全管理;影响因素;文化安全
一、概念与定义
文化遗产的“安全管理”广义应当是指文化遗产的保护,具体是指“保护”“保存”和“预警”。遗产安全管理有“大”的安全和“小”的安全之分。“大”的安全涉及民族的“文化基因”安全,国家的“文化安全”;“小”的安全可能仅局限于文物主观恶意的破坏、盗窃、非法的境内外流通行为等等。本文兼顾“大”“小”两方面,全面考察可能影响文化遗产安全管理状况的因素或因子。
“保护”包括:保护的形式、直接保护、间接保护和禁止行为;文化遗产的变动(或移动)需要报告监督部门;文化遗产的相关工程需得到监管部门的批准;等等。“保存”是指依照保存原则、系统规范和技术标准执行。
“预警”是基于安全管理标准,建立各种预警系统,一旦相关的文化遗产客体遭受破坏事件发生或可能发生,系统及时发出信号,相关监管部门可以采取积极措施,以保证文化遗产的安全。
“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遗产安全管理”两个是近似概念,其本质意义是一样的,但具体涉及内涵,结合本研究价值取向应当有一定的差异。即文化遗产安全管理,更强调现代技术应用、技术规程和规范,强调操作性和实用性。
安全管理还有战略上的理解。就是将文化遗产保护上升到国家的文化安全,民族的文化安全层面上。比如,众所周知的端午节被韩国在2005年申报为世界遗产,让我国人民十分遗憾。古人云,预亡其国,必亡其文。历史上,日本人占领东北、台湾后,不允许当地人学汉语汉文。我国有关遗产项目申报过程中,就引发过与周边一些国家之间的争端,这种争端还会持续下去[1]。在这种争端的背后,甚至影响,也有可能产生军事冲突。Hyung yu Park 撰文《Shared nationalmemory as intangible heritage: Re-imag?ining Two Koreas as One Nation》[2],探讨了文化遗产联系民族情感,实现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所以,文化遗产的安全管理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十分值得关注。
CCTV特别节目“文明密码”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文化传播活动,也是保护行动。2014年春节一期节目涉及文化基因安全的保护问题。去年,中日韩掀起二战文物申遗的现象,也引人注目[3]。日本将“神风特工队”申遗遭遇批评,被认为是美化侵略历史。中韩两国学者联手抢救文献,为慰安妇申遗,中国南京明确将“历史档案”作为申报世界记忆遗产。
为进一步了解影响文化遗产安全管理的关键因素,笔者专门进行了一次实证性的调查与分析,以下为研究基本情况。
二、问卷设计
通过文献阅读、数据转换及部分数据的处理,找出了一些影响安全的相关要素,且对于要素的概念、内涵以问题的方式进行了解析。依据整理,将影响因素分为三个维度,即:人力资源、制度保障、经济与科技。从三个维度出发,每个维度又分为三个层次,合计细划为九个,每个层次又提出3 个具体问题,共提出27 个问题,如此构成一个三级指标体系,进行了测量。具体见表1。
通过问卷访问,了解公众对安全管理的真实诉求与认识,也通过这一结果验证一下国内对安全管理所作所为和受访者认识的相关度如何,从而对国内的遗产安全管理反馈一些客观意见,修正其管理偏向。
三、问卷发放与调查
调查对象为在校大学生。大学生朝气活泼,是一个有知识文化、有理想群体,他们对文化环境的关注程度相对于一般人较高。本次具体调查样本数57个,从数量看,略有不足。通过尝试初步摸清情况,确定方法路径,在此基础之上,修正调整调查问题,再度进行规模调查。
四、数据处理与分析
通过spss软件统计得出,人力资源、制度保障、经济与科技三个维度的统计描述,见表2、表3、表4:
从描述性统计中得知:一是问卷中27项问题,在受访者心中普遍得到重视,数据均在3.0以上,可以认为,这27个问题是影响文化遗产安全管理的主要因素。数据进一步观察,受访者对人力资源3个方面的9个问题中的“专业的遗产管理人员”“人员素质”“专业训练”程度3个问题相对于其他,重视程度较高,分别为4.33、4.26、4.19,分布在人员的数量和结构两个层面。而我们常常谈论的“领导意识”不在其中,是不是可推论为,受访者比较偏向于“务实”的态度,或“领导的意识”也应当属于人的素质方面。在制度保障方面的9个问题中,“专门的法规”一个问题受重视程度高,均值达到4.35,说明专门法的重要性。在经济与科技方面的9个问题中,受访者对保护的“技术标准的落实”比较重视,均值达4.04,说明关键在于落实。总之,受访者反映的突出点在于专业人员、专门法和标准落实三个方面。这一信息对抓安全管理建设很重要,具有提示作用。
二是调查数据显示,受访者对有些问题的认识差异较大。比如:文化遗产保护是国家的安全战略;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一致;人员配备要与当地文化遗产资源数量相匹配;执法检查结果有公示等等。统计结果显示,标准差在1.0以上的数据有19个,其中,人力资源5个,制度保障8 个,经济与科技6 个,这样的数据分布离散现象,反映出来的问题既多又复杂。说明在人力资源和经济与科技方面,受访者比较容易趋向一致,而制度保障相对于前两者,认识的统一性弱一些。我们经常谈到保护要有制度,而在调查中受访者看中的却是“人”和“经济与科技”,这是一个细微差异,也是一个发现。这一信息暗示管理者要眼光下移,中心下移。
同时,对遗产安全认识的高度不均衡、偏弱;对安全管理理解的维度不够全方位。这些问题反映出调查样本较少,调查对象单一,以后,应在此基础之上再次进行。
五、结论
通过调查与分析,初步评估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是文化遗产安全管理主要影响因素是调查表中27个问题,通过调查与分析,其中:人力资源中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法制制度中的专门法规,以及经济与科技中的技术标准落实,是相对于其他最为关键的几个要素。
二是遗产安全管理的理念要提高,需要通过教育、宣传及相关措施落实。安全管理不仅仅是消防。需要从国家利益、国家安全的高度入手,从多维度、全视角看待安全问题。
三是安全管理中,人是第一要素,关心人、培养好人、配备好人,都是最为基础的工作。否则,一切都是空谈。人的问题要特别强调专业的遗产管理人员,要依据新环境和新常态,不断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和提高工作。
四是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可操作性,尤其是一些专门的、特别的法律法规,建议搞单项立法。例如,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国家公园管理局特许事业决议法案》,实际是1916年《国家公园管理基本法》的深入;印度规定中央政府可以对古物交易实行专营,专门制定《古物和艺术财富法》等。
一定意义上说,目前法律对一些破坏文物行为惩罚力度不够,犯罪成本太低。另外,有些法律的操作性不强,相当一部分还停留在原则性层面上,对事件的处理不力。遗产安全管理有时需要多部门协作,协同作战的具体务实上面,法律也应当明确权利与义务,以及相关监管部门的责任。
五是文化遗产安全管理技术标准的制定与落实要加强。要建立遗产安全管理标准目录清单,加强技术标准的修订和完善,以适应新技术和新环境的要求。重点建立一批新技术工作下的新标准。
经济投入要加大,在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要充分认识到,遗产的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相一致。要协调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文化遗产安全管理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科学技术对遗产的安全管理有着直接支撑作用。要加大对以遗产保护为对象的技术研究,依据“麦子理论”,投入三分之一时间进行观察,投入三分之一时间建立评估标准,再投入三分之一的时间进行实质性保护活动。遗产安全管理,要一步步落实,通过观察、实验、再实验,最后,走向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白庚胜.文化遗产保护诠说[M].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4.
[2]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Volume 38,Issue 2, April 2011, Pages 520-539.
现在我们生活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时代,医保制度已经走进了各个城镇,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们看病难和贵的难题。可是目前在医保体制运行过程中,还存在诸多安全管理问题需要继续解决,进而使医保制度能够平稳向前发展。对此,作者分析了在医保管理中潜藏的安全问题,之后又探究了解决对策,具体如下:
1 医保管理中潜藏的安全问题
1.1 欺报行为时有发生
首先,医疗机构对基金进行违规套取。目前主要的医院违规表现包括:利用虚报费用和住院的方式获取基金,通过没有在医院挂床和不是本院开设的病例等方式获取基金,把一些不是医保的项目划到医保范围内,以此来获取资金等。
其次,持有医保卡的人们,尤其是那些特殊疾病和门诊慢性病等参保人员,把自己的医保卡借给别人使用,致使出现了一张医保卡多人使用的情况发生。
最后,经常会发生多重报销的情况。现在新农合以及城镇居民和职工等各种险种实施了归属地管理,并且还降低了统筹层次。医保管理过程中依旧应用传统的方式进行结算,未实现联网制度,致使一部分人员在各个地区进行重复的参保、多次报销,而此种情况在审核过程中很难发现,致使医保基金大量的流失。
1.2 未进行规范的医疗服务
首先,在医生的诱导下,患者重复就医,具体表现是:应用高档仪器做检查或一次又一次的进行检查;为患者开一些不合理的药物和处方,进而呈现出滥用药以及用药贵和多用药的情况。
其次,弄虚作假的现象时有发生。医保管理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现象就是医保管理人员把那些不在报销范围的项目进行了更改,将它们变成了报销项目,任意把众多基诊疗目标、医保药品、服务设施等目录都变成了医保目录,以此来骗取相应的医保资金,把一些吸毒、交通肇事、自杀、自残、医疗美容、故意犯罪等费用都归结成医保费用进行结算。
1.3 药店进行违规售药
首先,随意更换药品。把保健品、生活用品、化妆品、医药器械、食品、自费药品等都串换成为医保药品的名称,然后归为医保资金进行结算,吸引众多参保人员进行刷卡消费,进而从中获取诸多不当的经济利益。还有一部分定点药店把一些非特殊的药品申报成特别药品。
其次,为按照配售规定进行售药。部分单位并没有根据医保药品配置规定的数量和计量来对药品进行调剂,还有部分单位对配药处方进行伪造。这样就会导致如下几种情况的发生,如超物价、超适应症、重复和超计量的对药品进行配售,甚至还有诸多药店因为没有规范处方的管理,因此导致无处方、不合理处方、随意对处方和销售处方进行编造的现象发生。
最后,未严格对医保进行管理。部分药店没有在医保药品方面建立单独销存账,致使实际销售自己不能与医保结算相符合;部门药店在对费用进行结算时,只单一地传输药品总体金额,而不传输药品的明细账。
2 对医保进行安全管理的方案
2.1 对欺保行为进行处理
针对多人使用一张医保卡进行就医或取药的行为而言,现在应用了不定期抽查、实地稽核、增强监管力度、处理举报、专项检查等诸多检查方式,对医保服务行为进行了严格的监管,使所有参保人员的权益得到保障,可是这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就可以利用指纹识别系统对参保人员进行身份认证,这样能够确保就保人员是持卡本人。同时身份认证还能够预防那些不具备访问权的人员来对网络资源进行访问,进而使网络资产得到保护。而在目前的众多应用系统当中,用户的访问控制以及身份认证就是应用用户名与密码这种模式进行访问。此模式当中人们很容易忘记密保,或者自己的密码被其他人盗用,当用户不记得密码时,就一定要持有效证件在管理员的帮助下重新设置密码。如果自己的密码被其他人盗用,那么用户和国家的经济都会有相应损失。而现阶段人们所使用的身份认证具有下述特点:指纹是唯一的,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两个人具有相同的指纹;指纹十分稳定,即当人在出生6个月以后,指纹的类型和结构就已经成型。现在指纹识别这种算法逐渐趋向于成熟,并且一些新指纹算法不断涌现,所以应用指纹识别方法来对人们进行身份认证,能够将存在于以前身份认证当中潜藏的问题有效解决,防止多人使用一张医保卡的情况,进而使医保管理变得更加的安全。
2.2 完善医疗服务系统
对于通过弄虚作假和过度医疗等方式来获取医保资金的状况,应该应用下列两种方式进行管理:
首先,应该对医生工作站系统进行完善,不但要达到合理分配以及组织临床资源、共享每个科室的信息、快速治疗以及诊断的目的,还要对计算机管理系统进行应用,有效实施动态监控,而医生可以从医保数据中心库当中查询到患者的就诊信息,例如诊断请款、诊断的次数、就诊的时间和医院、发生的费用、医师处方等,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预防浪费医保资金的情况发生,使医保基金变得更加安全。
其次,开发研究新的医保付费系统,并在此数据库当中将药品明确的划分出来,并将新农合、药品和医保等有效区分开,适当增加相应的警示管理功能,这样就可以避免医生开贵药的情况发生。假如患者在取药时发现药物费用比规定数额多,就会自动弹出一个消息框,在上边显示医师超量,这时监督人员能够利用监控系统对疑似信息进行筛查,同时还要开展目的明确的现场稽核工作,针对那些未按照医保政策为患者进行不合理的检查以及乱用药等进行处罚,进而使监管效率得到真正提升。
2.3 对定点药店进行监督管理
想要对定点药店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就需要合理地适应实施监控这种系统,通过进销存系统来管理供应商的信息、药品采购和销售情况、客户、客户回款和销售退货等,同时还要对这些功能进行进一步完善,这样管理者就能够掌握到药店的实际运行情况,进而统一管理药品,预防药店将日用品、保健品和化妆品等销售给医保人员,进而使医保管理更加安全。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引导;沟通
[中图分类号]TS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8-0037-02
食品行业是一个复杂的、多领域的系统,相应的食品安全管理也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笔者认为,按照系统论的理解,应该由政府、企业、消费者、社会舆论、行业协会等各方面交叉作用、共同管理,才能更好地找到具有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管理模式。
1 政府作为食品安全管理的主导者应完善自身监管
1.1 改革政府机构并加快职能转型
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的主要问题还是多头管理却都管不好,更重要的是缺乏一个类似于日本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协调机构,因此成立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刻不容缓,该委员会直接对总理负责,统一管理全国的食品安全工作,并积极协调其他各相关部门的工作。在最重要的建立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环节上努力与国际接轨,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并按此标准严格检测食品安全。
1.2 规范监管执法机关的行为
由于政府的公共性特征,制定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最终目标都是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而衡量所制定政策是否具有可行性的唯一标准就是所制定政策是否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景。政策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其关键在于政策的执行,那么明确执行主体的角色和职责,规范执行者的行为就成为重中之重,无论是何种情况,其最终目的都是朝着维护公共利益的方向发展。我国现在倡导的服务型政府,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依法行政,一个有效的政府其前提条件是一个依法行政的政府。对于食品安全的监管,其监管执法机关更应依法行政,按法律原则办事,有法必依。同时在法治的基础上兼顾德治,相辅相成,使政府获得更多公民的信任,其服务才能被公众所接受,其权威才能在公众中树立。
1.3 提高监管部门工作人员的素质
工作人员是整个组织的核心,没有素质过硬的工作人员,再好的组织机构也发挥不了其应有的作用。提升监管部门工作人员的素质,基础性建设不可或缺,包括思想建设、业务建设和作风建设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提高监管队伍的整体素质,就要做到公正执法、合理执法、文明执法。充实监管工作人员力量,要对新入人员进行严格考核,并严肃纪律,加强管理。同时培养工作人员的消费者保护意识,要时刻以维护广大公民的公共利益为最终目标,要充分认识因内部性和信息不对称致使消费者长期所处的弱势地位,切实履行保障公民健康安全的职责。
2 政府以引导者的角色加强对企业的指导
众所周知,食品是由食品生产商加工制造的,那么食品安全和食品生产商就有着必然的重要联系,毕竟只有生产商生产出质量合格的食品才能从最基本上保障食品安全。所以在整个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食品生产商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企业同样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是关键的一个环节。那么产品提供方的作用是如何来体现的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主动与政府沟通,互相交流信息,既可以从政府了解相关政策,同样也可以向政府传递行业信息,以积极配合政府的管理工作;二是进一步完善行业委员会,通过行业内部的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以加强企业的自我约束与管理,提高企业的伦理道德价值观;三是重视与以消费者为代表的第三方的信息沟通,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完善食品行业的内部管理,提高食品质量,时刻考虑为消费者服务,确保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对于企业来说,产品质量是其生存的关键,信誉同样也是企业得以发展的基础,一个企业好的口碑表现在能够而且必须生产有质量安全保证的产品,这就要通过加强企业伦理建设来实现。企业不能为了纯粹的经济利益而蒙蔽了双眼,忘记了自己的根本职责,而拿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开玩笑。制度法律自然有关系,但起决定因素的还是企业的伦理道德。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我国有与之配套的制度和法律条文,但食品安全事件还是层出不穷,除监管力度不大之外,也有企业方面道德缺失的因素,笔者认为:政府监管固然重要,但从产品质量的源头――企业抓起却又显得更为必要,企业伦理道德的培养直接关系到食品的质量安全及社会的公共利益,因此在各企业之间应树立起企业诚信、保证生产出质量合格的食品。各级行业协会也要建立专门的行业规范,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一旦有某些企业不遵守,就要对其惩罚,既对其他企业是个警示,同时也可以保证整个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对于政府来说,应对企业加以适当的引导,帮助企业提升其商业道德。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多,不仅是商品的生产者、服务的提供者,更是维护行业规范、促进行业发展、维持社会稳定、体现社会价值的重要力量。因此,提供安全、健康的产品,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无论是对企业、对消费者还是对社会都是一种责任的体现,同时也促进了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对于如何提高企业的道德观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第一,从伦理道德层面来看,政府应大力开展德育教育,在整个食品行业内部形成良好的氛围,使企业充分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提供优质的食品;同时提高食品从业人员的道德标准和技术水平,将食品生产企业的伦理道德水准作为食品安全信用体系评判的一个指标,进而加强企业自身伦理道德观念的培养;对诚实守信、产品质量过关的企业进行广泛的宣传,使其成为行业内的榜样。第二,从法律的角度来讲,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这些政策有利于引导企业以公共利益为首要目标,比如在税收方面就可以将税收和食品安全挂钩等,也可以将企业的商业道德等写入法律条文,以规范企业行为,提升企业素质。商业道德法律化的目的就在于将其纳入规范,以便进行规范化管理,促进食品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3 增进政府与第三方之间的沟通
以消费者为代表的第三方是与食品安全关系最直接的群体,食品的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身心健康。由于负的内部性和信息不对称的存在,消费者很难从市场上获取产品的全部信息,因此对于某些劣质商品也就无从辨别,自然就处于商品交易的弱势群体,个人权益受到悄无声息的伤害。这种由于内部性和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食品安全问题,市场不能自己解决,从而出现市场失灵,所以消费者应在政府相关部门引导和帮助的同时,加强自身保护意识,建立和完善权益保护组织,变被动为主动,找到适合自己参与监督管理的有效途径,为食品安全监管贡献自己的力量。
3.1 加强与消费者的交流
由政府引导,开展有关环保知识的学术讲座,并定期举办有关食品安全的市民论坛,让广大群众真正了解食品安全,参与到食品安全管理中来。对广大市民进行相关的知识教育,以提高广大消费者的食品质量意识和维权意识。在我国,广大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很缺乏,买了假冒伪劣食品后,会因为各种原因而不去维护自己的权益,往往采取忍气吞声,自认倒霉的方式来消极接受。这既对自己不负责任,同时也间接地助长了一些不法企业、奸商的嚣张气焰,使他们更加肆无忌惮的危害食品安全。消费者是食品安全的最终受益者,提高维权意识、树立质量意识是自己必须了解甚至掌握的一项基础知识,对于有质量问题的食品,一旦发现,绝不手软,应马上与生产企业交涉,若得不到合理的解决方案,那么就找相关部门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当然,在维护权益这方面,政府自然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消费者权益的维护有赖于政府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的完善,让消费者能切实感受到自己的行为有法可依,自己的权益受到法律的保护。
3.2 提升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
消费者权利作为公民权利的一部分,要实现它,必须首先要通过法律的确认,政府通过对消费者意识的培养和消费者权益的保障,来真正地体现为人民服务,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那么在消费中如何提升自己的保护意识,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提升自我防范意识。在购买食品时,应对销售方进行必要了解,选择自己信得过的食品。在使用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定的说明使用,以免发生食品安全事故,若出现质量问题,联系商家提出索赔要求,或通过政府相关部门维护自己的权益。②提升消费者群体保护意识。个体利益与共同利益总是相辅相成、互相依赖的。每一个消费者在维护自己权益的同时,也应多考虑他人的利益,为共同利益的实现做出贡献,这是每个消费者都应当具备的。③ 政府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对消费者进行指导,比如给消费者宣传食品安全的相关知识,并以现实案例来加深印象,使消费者能切实体会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同时宣传食品安全的相关法规政策,使广大消费者能真真正正参与到食品安全的管理中来,扩大他们的发言权和参与权,同时加强学习食品安全的相关知识,提升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在整个食品行业营造出一种大家都和食品安全相关、都对食品安全负责的良好环境,促进食品行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群.食品安全及现行管理方式之探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4).
[2]董文生.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缺失与对策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2(26).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能力培养;项目教学;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5-147-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土地资源变的越来越宝贵。为了最大程度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现代化建筑物开始最大程度地向地下和高空发展,这不仅给建筑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随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人们安全与质量的意识也在不断加强,但是就整个建筑市场发展环境而言,我国的建筑工程质量仍然无法达到安全施工的要求,因此加强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是当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主要内容[1]。因此,为建筑领域培养合格的质量与安全管理人才显的尤为重要和紧迫。
一、 《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课程在的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中的作用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基本知识,具备从事建筑工程项目承揽及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工作的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和敬业精神,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其初始岗位是从事建筑工程招投标管理、项目代建管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等岗位;发展岗位是企事业中层部门经理、工程项目经理、代建经理等。《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主要分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与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两部分,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质量检验和控制能力,并能够运用质量管理与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正确分析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并进行管理;同时具有收集和编制安全防范管理制度的能力,具备施工现场备场容管理、施工消防安全管理以及环境卫生和环境保护管理的能力。因此,《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是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二、“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向导”进行课程总体设计
首先,教学团队通过对建筑行业的企业进行调查,同时参考其他院校的课程标准,把课程对应岗位设定为质检员、安全员。其次,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深度分析质检员、安全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过程,“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向导”对课程进行了总体设计。总体设计内容主要包括课程内容设计和能力项目训练设计两大方面。
在课程内容设计上面,结合质量员、安全员的工作内容,把该课程划分为8个模块,如表1所示:
在能力训练项目设计上面,对质量员、安全员的岗位职责进行深度剖析,以工作过程为向导,强调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与专业能力培养融为一体,设计了8个能力训练项目:1)土方工程、地基处理等工程质量验收;2)钢筋、模板、混凝土、钢结构、砌体工程质量验收;3)屋面工程质量验收;4)建筑装饰装修与节能工程质量验收;5)建筑工程施工事故分析;6)阅读施工专项施工方案,编写施工安全技术措施;7)阅读、审查和编写施工机械的安装和拆除方案;8)阅读和填写文明施工检查评分表。学生通过能力项目的训练,亲自经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掌握工作过程的各项要素,并了解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借此“工作过程知识”,而不仅仅是操作技能[2]。
三、“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一种理论知识讲解和实践实训并重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理论课和实训课的界限,将各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训操作三者融于一体,实现了教学模式的改革[3]。本课程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工作过程为载体,创新设计教学情境,采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组织、协调、引导的作用,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一)以学生为主体,制定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的能力培养目标,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了项目教学法和案例分析法。
1、项目法教学:选取某个实际工程为对象,结合施工进度将工程分解为一个个实际任务,学生们围绕着具体的任务开展学习,通过模拟操作、现场考察、讨论交流、分工合作完成各自的任务[4]。1)模拟操作:针对质检员的岗位能力培养上,把某个典型的建筑工程项目分解为土方工程、地基处理工程、钢筋工程、模板工程、混凝土工程、钢结构工程、砌体工程、屋面工程等几个部分,给学生分配质量验收任务,从而引导学生掌握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过程。2)现场考察:带学生去某个在建工地进行实地教学,要求学生对该工程进行质量检查和验收;以及检查安全隐患。
2、案例分析法
本课程的特点之一在于案例的丰富性,通过遴选一些比较典型的质量与安全事故进行讲解分析,一方面吸引学生们的兴趣,一方面也可以融入课本上的理论知识。除此之外,还可以选一些比较热门的案例给学生们进行讨论,从而将老师传授的东西真正地运用到时间中去,掌握一些常见的质量与安全事故的防范和处理方法。
最后,在考核方面,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维评价体系。课程的考核是手段而不仅仅是目标,比较偏向技能类的成绩评价更应注重平时过程的考核[5]。总评成绩由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和出勤情况、知识考核、实操训练五个方面组成。整个考核过程,强调学生的参与度。
(二)以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为目标,制定学习方法
以8个能力训练项目为载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当中。整个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学生都要参与,由老师引导,以学生为主体,一环接一环,让学生亲自体验整个学习项目过程,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6]。为此,采用了分组教学方法。根据班级人数一个小组有3-5名同学,每个小组合理安排不同梯度的学生,从而起到学生之间互补和互相学习的作用,避免了部分学生因为不懂而缺乏参与感。
(三)以“钢筋工程质量检验”为例,进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讨
“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老师教、学生学、学生做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钢筋工程质量检验”的整个教学流程为:1)模拟操作:以某个工程的钢筋工程对象,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给学生分组布置模拟钢筋工程质量检验的任务;2)现场考查:带学生参观某在建工程的钢筋工程施工现场,进行现场教学,并分小组对该项目的钢筋工程进行质量检验,填写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表格;3)实训项目强化: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钢筋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给学生安排钢筋工程实训。学生们分小组完成一个钢筋工程的材料验收、钢筋构件绑扎工作,并进行小组之间互相对彼此的钢筋构件进行质量验收。通过这样一个教、学、做一体化的过程,学生掌握了钢筋工程的质量标准、操作方法、验收要求,从而具备了该工程质量管理的能力,
四、 结论
《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在采用了“一体化教学”模式后,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有了明显的改善,在做的过程中掌握了教师讲授的知识,对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工作过程有了清晰的认识,并基本具备了相应的工作能力,为以后的顶岗实习甚至工作打好了基础。然而,“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其中主要有:(1)如何设计模拟操作环节,使其更加贴合实际工程,同时让理论知识融入实践中;(2)现场教学的场地有些;(3)教师的实操水平和现场经验有限等等问题。由此可以看出,“一体化教学”模式还需要更多的探讨、实践和研究,从而不断完善,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钱涛.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5 (7): 34-35.
[2] 林文剑. 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26): 181-182.
[3] 王蔚. 一体化教学模式下高职教师职业能力培养的探讨[J].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2 (14): 23-26.
[4] 王怡. 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研究[J]. 技术与市场, 2014 (8): 375-377.
安全管理三大难题
“到今年1月,卡巴斯基实验室病毒库的病毒数已超过1亿个,而在两年前,这个数字还只有现在的一半。”卡巴斯基实验室中国区副总经理郑启良认为,当前企业面临的安全威胁与日俱增,IT管理人员正面临三大难题,即如何有效防护各种变种病毒的攻击;新兴技术带来的安全威胁层出不穷,企业如何应对;怎样以简单有效的方法管理复杂多样的安全产品和解决方案。
黑客攻击正变得智能化和个性化,正如郑启良所言:“针对性攻击和零日攻击的数量增加,这些攻击往往针对最新的病毒库进行测试,确保不被当前的安全软件版本检测出来;远程管理工具入侵检测和其他合法工具都可能被黑客利用;高级持续性攻击(APT攻击)给企业带来的安全风险日益增加,例如火焰病毒的体积是震网病毒的20倍,潜伏两年多都没被发现,而对它的分析也需要耗费安全专家几年时间”。
CNCERT的数据验证了郑启良的判断,“2012年我国境内至少有4.1万余台主机感染了实施APT攻击的恶意程序,涉及多个政府机构、重要信息系统部门以及高新技术企事业单位,且绝大多数控制服务器位于境外”。CNCERT认为,2012年火焰、高斯(Gauss)病毒等实施复杂APT攻击的恶意程序,其功能以盗取信息和收集情报为主,且均已隐蔽潜伏工作了数年。
尽管应对各种黑客攻击、修补终端应用程序和操作系统中的安全漏洞已经耗费了IT人员的大量精力,但他们还必须应对各种新兴技术带来的安全隐患,比如虚拟化和移动互联。
2012年,CNCERT监测的移动互联网恶意程序样本约16.3万个,比2011年增长25倍。与此同时,IT消费化日趋盛行,BYOD更加普及,企业员工希望使用自己的移动智能终端随时随地访问企业网络,而当企业的机密数据在企业网络内自由交换或者在网络外通过移动终端和USB存储设备交换时,这些数据的安全风险也会相应增加。
此外,尽管云计算已在全国各地积累了众多最佳实践,但是其安全性依然是企业最关注的话题。《2012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白皮书》指出,95%的企业最关注云计算的安全问题,是云计算产业关注度最高的问题。
安全风险攀升的同时,企业的IT也日渐复杂,更多数据、更多系统和更多技术让安全管理变得复杂。但是企业IT人员的水平往往有所欠缺,在疲于应对各种安全问题的同时,还必须购买各种最新的安全解决方案和工具,比如移动设备管理、系统和漏洞管理、数据加密保护等,但这些产品的组合带来的防护效果却往往并不理想,因为不同安全厂商的IT解决方案之间兼容性较差,使得管理这些IT资源变得更加复杂,让IT管理人员无所适从,难以起到实效。
从防止入侵到构建防护体系
以往,企业在安全防护上倾向于防止黑客入侵,但是现在则倾向于构建完善的安全防护体系,及时发现黑客的入侵行为,在黑客回传数据之前加以阻止,找到解决方案。这需要企业部署的安全解决方案能快速检测并作出反应。为此,安全解决方案必须具备应急响应流程、可视化的网络感知体系,以及完备的安全服务。
3月26日,卡巴斯基了其最新的企业级安全解决方案――卡巴斯基网络安全解决方案。它在原有版本基础上,完善了反恶意软件、移动终端设备管理和数字保护加密系统等新功能,同时为了解决IT安全的复杂性,通过统一的安全管理平台,帮助IT管理人员应对不同操作系统下的复杂的安全管理问题,确保企业网络安全和高效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