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05 15:20:0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经济和管理研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01
企业的经营发展历史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出市场经济发展状况。目前我国企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全球化竞争市场,但是部分企业在其经营管理中目光短浅,只注重眼前之利,使得企业发展陷入困境。实际上,科学有效的经济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有极为有力的促进效果和作用。因此,如果企业能够做好其经济管理,使得其经济管理与企业能够和谐发展壮大,不仅使得企业整体实力能够上升,同时也对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一、企业经济管理概念及与企业发展的密切关系
经济管理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从宏观角度来看,就是对社会经济活动结构、市场竞争机制进行有机整合和调节,使得社会经济活动整体能够综合发展,从微观角度来看,就是企业经济管理。企业经济管理就是对企业与经济有关的员工活动、财务流动及产品流动进行全面优化管理和组织,使得企业能够长远发展。企业的经济管理不仅仅是单一的对经济活动的管理,它还包括经济核算、经济责任管理、员工工作积极性管理等等综合性知识,因此它越来越呈现多样化、全面化及综合化的特征。
企业的经济管理目标就是保证企业生存壮大和长远发展,因此可以看出经济活动的统筹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而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优化企业所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管理内容和环节,因此,企业经济管理的最终目的和效果就是使得企业健康发展。由此可见,企业的经济管理和企业发展是企业生存的原因和结果,也是企业存在的重要环节和途径。他们两者对于企业而言是密不可分的,同时进行和存在的。
二、企业目前发展问题
我国企业目前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总是会受到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刚刚起步或者是建设初期的公司企业,在现代市场体制中,基本上都没有客户资源,同时其资金成本也不够雄厚,而其在发展初期又必须迫切发展新客户,因此对于企业而言如果企业没有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一定的竞争优势,在市场体制中是无法与其他同行对手相比的,也就给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困境。另外,我国现在市场空间大部分都被大型企业占领,而一些中小企业在这种生存环境下,就只能依靠开发创新新的产品来获得发展空间。因此必须要加强对经济市场的调控能力,改革并优化企业市场竞争体制,大力支持和扶持相关企业向着技术创新型的发展方向转变。另一方面,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为了打响企业的知名度,提升企业形象都必须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来进行项目初期投入,这使得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经常会因为经济实力不足而丧失发展机遇。同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会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吸引高端人才,这也给企业的发展壮大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三、从经济管理入手,促进企业发展和谐的方法和措施
(一)强化市场体制秩序的规范性
虽然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一直在不但改革优化,但是由于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特色,使得我国目前经济体制仍然无法完全交给市场去调节,市场经济的很多行业都还无法做到全面公开、公正,尤其我国企业中的关系经济的影响烙印深刻,这使得我国市场体制秩序较其他先进国家相比,还不够规范和成熟。只有强化市场体制规范性和科学性转变,才能够给企业一个健康的、积极的发展环境。同时也要不断完善相关市场法律法规,这样有利于促进市场企业公平、公正的竞争,有利于企业发展实力的上升和经济水平的增长。
(二)强化企业的改革发展创新意识
创新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和基础,同时也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现代企业必须在全球化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中,全面强化企业的核心优势和主要竞争力,并且不断强化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上的创新。企业通过创新管理,节省成本,提高经营效率;通过创新生产技术,节省资源的同时提高企业产能;企业通过人才资源管理的创新,能够优化企业资源整合,提高企业活力;企业通过创新发展思想,能够促使企业青春活力无限,因此,强化企业发展和改革创新能力,能够提升企业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优势,能够加快企业从生产型转为技术型的转变进程。
(三)强化企业经济管理能力
企业的经济实力直接影响企业项目投资和业务扩展状况,也直接影响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趋势,而其经济实力则取决于其经济管理水平。因此,强化企业经济管理,能够促进企业获得更好、更大的市场机遇,能够扩大企业业务挑选扩展范围和发展范围,能够使得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具备更多的优势,从而使得企业良好发展。同时,企业积极健康发展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社会经济效益,也能够促使企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提升。因此,企业必须要妥当处理其经济管理与其发展之间的关系,促进企业经济管理和发展的科学发展和进步。
结束语
企业是我国经济市场的主体,它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市场经济的繁荣状况。而经济管理对于企业来说,它的良好有效科学管理能够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而企业的健康发展则会促进企业经济管理实力的提升,因此这就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循环机制,所以说企业必须要全面审视其经济管理与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然后促进企业与其经济管理的共同进步和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威扬.经济管理与企业发展的内在关系[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9).
[2]王超,王志章.包容性发展理念与国有企业软实力的提升[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
县域经济是地方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本文通过对灵川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存在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财政收入增长缓慢、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全面等制约因素,建议继续加大对城乡基础设施投入的力度,为县域经济稳健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制定实施优惠政策,积极支持县域结构的调整;不断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等政策措施来促进灵川县域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1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有的干部弄虚作假严重,缺乏正确的政绩观。思想观念落后的集中表现是:抓抢机遇的意识不强,创新开拓的勇气不足,营造发展环境的措施不力,干事创业的氛围不浓。从而导致县域经济的创新缺乏动力,发展缺乏良好的机制和环境。存在封闭保守、小富即安、平均主义为特征的小农经济观,缺乏科学发展观。习惯于等、靠、要和政府包揽的计划经济观。由于贫困县有扶贫政策,富裕县却没有鼓励支持政策,导致不少县级领导热衷于戴贫困“帽子”,而且戴上就不愿脱。忽视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还没有转变高投入、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观。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科技文化落后,劳动者素质低,人才进不来、留不住,农民出不去,自我发展能力低,返贫率高。财政收入增长缓慢,支出却快速上升,收支差额扩大,导致县乡政府只能依靠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维持正常的机构运转和工资发放。由于县域财政支出主要是保工资、保机构运转,公共支出和生产建设性支出的资金很难保证,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多数县的经济基础还很脆弱,缺少支柱产业,难以支持财政收入快速稳定增长。城镇数量和规模均不足,城镇体系不完整,经济实力弱,基础设施落后,功能不全,对周边发展的带动、辐射作用小,使得各类要素市场发展缓慢,抑制了农本文由收集整理产品流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影响了农民增收和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
2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与措施
2.1清理整合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规范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分配
一是规范转移支付的项目设置。取消直接用于竞争领域的专项转移支付项目;整合投向相近、零星分散的专项转移支付;将各年度数额相对固定的专项转移支付,归并到财政体制补助中;新增专项转移支付应严格控制在办利民实事的项目范围内,重点向财政困难县、少数民族地区和农村倾斜。二是进一步规范专项转移支付的审批程序,提高资金配置的合理性。三是减少县级配套,减轻县财政压力。由于县域财政的自给能力低,中央和省级财政应足额安排各自应承担的经费,尽可能减少县级配套资金。四是完善专项转移支付分配、使用的监督制度,构建绩效评价机制,确保政策目标的实现。让县级政府有更多的精力和自主安排的财力筹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2.2整合专项资金,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
加强各项政府非税收入征管,特别是国有土地各项有偿收入、矿山、林业保护管理收入中调剂一块。以上收入大部分有其特定用途,通过整合用于对应的县域经济发展项目,既不违背政策,又能够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专项拨款是政府间财政资金补助的重要部分,是上级政府体现政策导向,配置公共资源的重要手段,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积极推动作用。但也存在分配与需要分离、权利与义务脱节、片面追求数量最大化影响预算平衡等问题。通过改革,预期达到安排更合理、使用更及时、责任更明确、监管更到位的目的。建议选择部分县先用省级专款进行试点,待取得经验稳步推广后,将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理财观念和财政职能,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发展县域经济,关键在于政府能否为市场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和歧视待遇。
2.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基础设施不仅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也是县域经济发展和资源有效配置的必要前提,对优化投资环境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础设施的质量决定着一个地区能否获得新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是投资者确定潜在直接投资对象的重要因素。由于基础设施项目存在建设周期长、投资额度大、投资回报率低但社会效益高的特点,这就决定了仅靠市场力量是无法进行的,而这又恰恰是财政理应支持的项目,因而县乡政府要通过直接投资或多种融资方式创造出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的县域经济发展环境。
2.4进一步规范财政供给范围,提高财政支出效益
一是要解决财政供养人口过多、人员经费支出项目过乱的问题,规范人员经费供给。做好定编定岗定员工作,严格控制人员经费。二是要结合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将事业单位划为公益性、准公益性、经营性等类型并对其实行不同的财政补助政策。对经营型的事业单位,一律推向市场,财政停止供给;对准公益性的事业单位,考虑其收入条件和能力,适当核减事业经费;对公益性的事业单位,要加大支持力度,保证科技、教育、社保、农业、生态建设等重点领域和项目支出的需要。三是要逐步减少对竞争性领域的直接投资,为企业公平竞争营造良好的环境。四是要采取拓展新的产业领域,扶持新兴产业的政策措施,既促进技术进步,又增加就业机会。五是要强化财政投资的成本效益观念,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和方法,对各项投资预算支出进行详细的评估和考核,确保投资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着力营造“亲商、安商、留商、富商”的发展意识,在发展主体上,政府既不能与民争利,也不宜直接介入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要在实施“国退民进”的同时,积极培育来自民间的多种经营主体,扶持这些主体的自主成长和自由竞争,使它们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和中坚力量。
[关键词] 旅游公共产品 现状 原因 政府管理及作用
现阶段我国旅游公共产品主要供给方是政府,由于政府财力匮乏,常造成旅游公共产品在数量与质量上供给都不适应于人们正常的需求。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人民生活富裕,社会资金丰厚,可采用多渠道方式来组织民间资金,调节旅游公共产品的供需矛盾,克服资金上的不足,满足人们对旅游公共产品的需要。了解旅游公共产品的定义及特点,分析我国旅游公共产品的现状及存在的原因,对研究经济发达地区政府对旅游公共产品的管理及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旅游公共产品定义及特点
1.公共产品定义及特点
(1)公共产品定义
按照萨缪尔森给出的定义,公共产品(pure public goods)是指任何一个人对某种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别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因此,只要一定数量的公共产品被生产出来或被提供,社会的所有成员都可以进行消费。
(2)公共产品的特点
在理论上,鉴别公共产品的标准或者说公共产品的特征有两个,即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和消费的非竞争性(non-rivalness in consumption)或非竞争性消费。
①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
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是指物品和服务在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利益不能被某个消费者所专有,若要限制其他人享受这种物品带来的好处或消费这种物品是不可能的或代价(成本)太大。或者说,一个人不管是否付费,都会得益于这种物品。非排他性具有三方面的含义:公共产品在技术上不易排除众多的受益人;公共产品还具有不可拒绝性;任何人不可能拒绝享受公共产品的利益,或者说,拒绝享用公共产品是违法的。
②消费的非竞争性
消费的非竞争性是指在生产水平既定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人的消费数量,或者说,许多人可以同时消费同一种物品。正因为如此,非竞争性消费(non-rival consumption)有时也称为集体消费(collective consumption)、共同消费joint consumption)、受益的不可分性(indivisibility of benefits)等。
2.旅游公共产品定义及特点
(1)旅游产品定义及特点
①旅游产品定义
旅游产品,从需求角度表现为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获得的全部经历体验。从供给角度表现为商家在一次旅游消费中,提供的全部商品和服务的总和。旅游产品可以简要概括为:资源+设施+服务,此三大要素所构成。旅游产品的概念包括了三层次产品即形体产品、实质产品和延伸产品。
②旅游产品特点
旅游产品是比较复杂的产品。既有一般服务产品的共性:无形性、不可储存性、不可移动性、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同时又有特殊性:产品的消费过程是一种主观的体验;产品的不流动而消费者流动;产品须由多项子产品组合;是为满足生活基本需求之外为更高层次需求的产品,是弹性较大的需求产品。
③旅游产品的构成
旅游产品的构成涵盖了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各环节,是一种综合性复合型的产品。产品的形成跨部门、跨行业,涉及面多、关联度广。
(2)旅游公共产品
旅游公共产品是具有公共产品特点的旅游产品,是依靠旅游公共投入的产品。所谓公共投入是指凡有政府行为的投入,就是旅游公共产品的投入。它包含有:一是旅游产品的策划、规划、宣传、信息、招商、营销、培训、参观考察等等,还有一些必要的产品配套。 二是以旅游景区的道路为载体,全面配套水、电、气、通讯、宽带等基础设施,特别是旅游接待能力,接待设施作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产品。三是旅游景区景点的投入。即可分为公共产品、基础设施、景区景点三大部分的产品。旅游公共产品是由三层次产品组成的,即形体产品、实质产品、延伸产品。
二、对我国旅游公共产品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旅游业是由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两部分所组成,它们分别提供了非营利性产品和营利性产品。由于旅游公共产品是由国家政府投资,其维护、修复、保护是依靠国家的收税,是国家的公共资产,国民有权免费享受国家旅游资源和福利性供给。现阶段,我国旅游公共产品供给所需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预算,旅游公共产品是在政府直接经营下进行生产的,直接生产成为政府供给旅游公共产品的主要形式之一。政府引导下的市场机制,在公共旅游产品领域存在着“市场失灵”的现象,甚至造成政府投资生产的失败(低效率、官僚广义,无成本,效益观念,寻租行为),出现了我国旅游公共产品供需矛盾突出的状况。目前我国的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文化古迹等公共旅游产品的福利性供给严重不足,造成了中国旅游公共产品的“收费问题”,以及政府将公共产品的属性改变为私营产品,对旅游公共产品的开发转换成为旅游景区的大量的投资,使大量的公共旅游产品流失,更加剧了我国公共旅游产品的供需矛盾。
三、经济发达地区政府对旅游公共产品管理及作用
在经济发达地区旅游公共产品的投资资金渠道较多,除政府作为主要的投资主体外,还可通过多种方式组织资金,如募集集体或个人的资金,来发展旅游公共产品,调节旅游公共产品的供需矛盾,克服资金上的不足。然而在经济落后的地区,由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经济不富裕,地方财政匮乏,造成对旅游公区产品投资的严重不足,导致了旅游公共产品在供需上的矛盾,影响了人们对旅游公共产品的享用。旅游公共产品由三层次产品所组成,以三层次产品为研究切入点,研究经济发达地区政府对旅游公共产品的管理及作用。
1.形体产品
形体产品是指企业向市场提供的产品实体或服务的外观。旅游公共产品所具有的形体产品层次,表现为其出现于市场时的面貌。通过形体旅游产品提供给旅游者基本的效用或利益,满足自己旅游感受和旅游体验“经历”的需要。首先旅游对象资源和旅游设施作为旅游吸引物,总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从而体现出以旅游吸引力大小来衡量的质量层次,而旅游吸引力的大小、质量的高低,又以旅游者的主观认识、理解和感受程度为主要标志。其次,以旅游对象资源和旅游设施为凭借提供给旅游者的服务,也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和质量。因此政府可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挖掘旅游吸引物,提高旅游吸引物的数量及质量,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旅游公共产品的功能,规范从业标准,满足国民旅游体验,以为国民提高丰富的高质量福利性旅游公共产品的供给。
2.实质产品
旅游实质产品是指通过形体旅游产品,提供给旅游者基本的效用或利益。旅游者购买旅游产品,是得到它提供的“观赏和享用”或“操作和表现”的实际利益,满足自己旅游感受和旅游体验“经历”的需要。政府在调研旅游公共产品的类型及特点时,一定要以国民的实际利益需要为前提,来设计和定位旅游公共产品,克服浮于表面形式形体产品,强化旅游公共产品的实质产品功能,体现出为民服务,为民所想的政府工作理念。
3.延伸产品
延伸产品是指顾客在购买产品时所能获得的形体产品以外的利益,即顾客需要的产品延伸部分与更广泛的服务,它包括提供信贷、产品知识介绍、技术培训安装、运输维护、修理以及售前售后的服务保证等。旅游公共产品的延伸产品层次,是根据消费者深入发展的客观需求,政府通过加强融资、旅游地环境保护与维护、旅游产品的宣传、报道、旅游公共产品的培训等措施,确保旅游公共产品的效用,促进旅游公共产品的发展。
在经济发达地区为了给国民提供高品质、大规模的旅游公共产品,在政策上政府应该允许和鼓励私营生产和经营旅游公共产品,鼓励和扩大私营企业进入公共旅游产品领域,允许他们根据居民对旅游公共产品的需求来决定旅游公共产品的经营规模和结构,减轻政府财力负担,并通过竞争机制的引入,提高旅游公共产品的供给的效率和质量。由于旅游公共产品所具有的非竞争性特征,表明了社会对于该类物品或服务的普遍需要,而旅游公共产品的非排斥性特征则表明了收费是困难的,仅靠市场机制远远无法提供最优配置标准所要求的规模,只有依赖政府机制的介入,才是真正解决旅游公共产品供需矛盾问题的惟一途径。
参考文献:
[1]查尔斯.R.戈尔德耐等:旅游业教程――旅游业原理、方法和实践[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3)
[2]戴文标:公共经济学导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
一、加强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支撑企业永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1 新时期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尤为迫切。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仿效、并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能力。当今,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加快,特别是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实体的巨大冲击,这既为中国企业积极实施并购重组战略,进行产业扩张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使中国企业面临着西方跨国公司的冲击和挑战。因此,探讨培育和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就显得尤为迫切。
2 有针对行的培养,实行重点与统筹兼顾相结合,综合安排。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培育和综合素质提高的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一部分。只有坚持重点与一般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加以培养,如在技术方面把握不准的,可对现有技术进行分解、归类、整合,把握一般技术、通用技术、专有技术、关键技术之间的区别;然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专有技术和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攻关、开发、改造,并进一步提高和巩固,以形成自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才会有效克服核心竞争力培育的“瓶颈”和薄弱环节,迅速取得突破性进展。
3 有选择的进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可以有多种,鉴于企业有限的资源,不可能对多个要素加以培养。确切地说,一个企业不要在两个不相关领域各自培育两个不相关的核心竞争力;否则,会产生资源供给短缺的危机,从而影响核心竞争力的充分培育。要集中公司资源,从事某一领域的专业化经营,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在经营管理、技术、产品、销售、服务等诸多方面与同行的差异。在发展自己与他人上述诸多方面的差异中就可能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可以提高消费者特殊效用的技术、方法等,而这些就是构成今后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
二、不断加强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实现历史性跨越和发展
1 建立、健全和完善保障机制。这是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的必要保障。推进管理创新,形成独特管理模式。培育适宜核心能力的管理模式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只有加强管理,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管理模式,才能把体制改革的活力和技术进步的威力充分发挥出来,保持不断发展和基业常青。坚持以人为本,打造雄厚人才优势。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成为企业间主要的竞争对象。因此,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就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一要努力提高企业家的素质,这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二要选拔和培养一批专业性、技术性人才,特别是市场开发、管理方面的人才。
2 实施品牌战略,强化营销创新,创建强劲优势品牌。国际知名企业无不把打造、维护强势品牌作为塑造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Micro-soft”、“沃尔玛”及“Mot-orola”已成为这些大型跨国公司参与国际竞争的强有力工具。因此,要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要树立品牌意识,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建立品牌发展战略管理体制,实施与品牌理念相配套的系统教育培训等。同时,努力打造市场竞争优势。世界上两大电脑品牌,惠普和戴尔的核心竞争力有很大不同,惠普是工程师文化,重视技术,有强大的研发团队,而戴尔的核心竞争力是供应链,是市场营销。在全球化形势下,企业营销必须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在观念上由满足顾客向创造顾客、引导顾客和留住顾客转变;二是在战略上由产品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三是在方式方法上由传统营销向知识营销、趣味营销、情感营销等新方式转变。
3 掌握核心技术,集中资源进行差异化经营与管理。首先,企业掌握核心技术对企业提升竞争力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核心技术在不同产品中表现为专利、产业标准等不同形式的知识。这类技术可以重复使用,在使用过程中价值不但不减少,而且能够增加,具有连续增长、报酬递增的特征。因此,核心技术是企业在市场中取得超额利润的主要原因。一个企业即使没有整体竞争优势(实际上也不可能样样精通),也可以通过少数几个关键技术或少数几个关键能力大获成功,这种竞争对手难以超越的关键技术和能力就是核心竞争力。其次,进行差异化经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现在拥有的资源、过去的经验和这些经验的积累等有关,也与企业长期从事某一专业领域有关。过去企业总是简单地讲市场战略、产品战略、技术战略等,这些职能战略是企业外在和显性化的战略,最多只能获取暂时的优势。企业应集中自己的资源从事某一领域的专业化经营,许多成功公司的经验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这些企业集中资源,通过对本行业的专注、忠诚和持续投入,苦心经营,精心培育核心竞争力,把它作为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根本战略,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在经营管理、技术、产品、销售、服务等诸多方面与同行的差异。
4 改进产品质量,提升产品市场份额。美国著名质量管理大师J.M.Juran曾说:20世纪是生产率的世纪,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无论是粗放型企业还是集约型企业,如果不闯过质量这一关,就难以开拓市场。现在,质量管理已发展到了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其目标也由注重资源的利用率、产品质量的合格率,转变为关注市场占有率、用户满意率和产品利润率的多元化目标。同时,要提高服务质量,凝聚更多客户资源。企业正在由生产密集型向服务密集型转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高度重视服务,并将打造服务核心竞争力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服务商品化,服务品牌化,服务价值最大化,才能凝聚最多的客户资源。
关键词:依法经营;经济合同;经济合同管理;合同管理制度
一、加强企业经济合同管理的必要性
(一)加强企业经济合同管理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市场主体之间交流桥梁和纽带的经济合同,已经成为各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以及实现社会价值过程中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对经济合同依法订立、全面履行的管理,增强企业竞争力,避免和减少经济合同纠纷,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加强企业经济合同管理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需要
经济合同,其实质是信息的获取和利用,使企业签订的每一个经济合同都能获得最大的利益。依法订立和及时发现、解决合同签订中的问题,促进资金技术资源高效运作,使企业不断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更好地获取经济利益和履行社会责任。
(三)加强经济合同管理是企业依法经营的需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化和法制化进程的加快,国家对经济的调整手段也更加倾向于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企业要适应这一变化,必须加强经济合同的管理工作,做到依法签订、履行经济合同,依法解决合同纠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只有将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纳入依法经营轨道,提高企业依法经营的能力和水平,企业才能持续兴旺发达。
二、企业经济合同管理中常见的问题
加强经济合同的管理工作,已经成为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为适应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利益而达成的一项共识。但是鉴于我国的历史以及文化原因,个别企业的经济合同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存在于合同的签订、履行、合同内容、合同档案的保管等方面,现将经济合同管理中常见的主要问题归纳如下,以便我们在订立合同时予以借鉴和避免。
(一)在经济合同管理中关于合同方面存在的问题
1.经济合同签订的双方有一方不具备主体资格,或者超出授权范围签订合同.或者其本身就不具备签订合同所需要的资质,在这样的情况下签订合同,则会对企业带来不利的后果。
2.在签订经济合同时,对经济合同的认知度不够,缺乏对对方的合理调查了解,不按照法律规定的期限格式办理,草率签订,有的经济合同无书面依据,造成经济损失无法索赔,甚至还要向对方承担责任。
3.签订的经济合同内容不明确,条款不全,没有明确规定双方权利义务,对于履行的细节没有规定或者规定模糊,对违约责任规定不合理致使一方利益得不到保护等情况时有发生。
4.在经济合同的履行过程中不能严格按照合同条款履行,造成不完全履行或者瑕疵履行的状态,进而承担因违约造成的损失。
5.在发生纠纷时.法律意识不强,不能及时取得和保存有利的证据.使自己处于不利的状况。给动机不良利用合同诈骗者有机可乘。
(二)经济合同管理中有关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经济合同管理制度流于形式,机构、人员不能落实到位,应付检查,没有把经济合同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也没有把经济合同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企业管理工作来抓,致使经济合同管理工作无法渗透到企业生产、销售、服务全过程中去。
2.出于种种原因,人情关系、面子问题、怕麻烦等,经济合同的签订效率不高,往往是成为口头协议,基于对对方的信任而无书面协议。
3.经济合同签订把关不严.签约比较随便.没有经过经济合同管理部门的有效制约或虽然有合同会签流程,但对合同内容审查不够规范。变更或解除的经济合同,不能按照规范的程序、期限和形式办理,经济合同纠纷的隐患很大。
(三)在经济合同的档案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经济合同归档制度的缺乏使得很多企业签订的经济合同在履行完毕之后便无档可查,一旦日后发生合同纠纷,则使得企业处于被动的局面,对于在签订履行经济合同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教训也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同时也不利于企业整体规划的实施。
三、加强经济合同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经济合同管理体系
企业建立健全经济合同管理体系,是企业加强经济合同管理,运用法律手段管理企业的必要工作。企业应当指定专门部门和人员负责合同管理工作,在合同管理体制上,可以采取归口管理和分工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即由经济合同管理机构全面负责企业合同管理的各项工作,对本企业的合同实行统一管理,同时在企业各分部门,视需要设专职、兼职合同管理人员,分类专项管理相关合同。此外,还应当设置监察、审计部门,审查监督经济合同的履行情况,加强内部监控。
(二)明确经济合同管理机构和人员的职责
1.作为一个合格健全的经济合同管理机构应做到:(1)制定完善的经济合同管理制度。(2)进行直接有效的管理工作。(3)对企业内部的员工进行专业和法律常识的普及。(4)监督企业经济合同的签订,对已签订的经济合同做到应尽的审查义务,并向本部门的负责人汇报。(5)在企业发生经济合同纠纷的时候能有效的解决纠纷并使企业的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维护。(6)代表企业参加有关经济合同的仲裁和诉讼活动。
2.经济合同管理人员的职责是:(1)在职责范围内,协助合同的签订人员进行合同的谈判,协商。(2)从法律的角度审查合同.防止合同中出现违法以及危害企业利益的内容。(3)对合同签订后的履行阶段进行监督.确保合同得到及时有效的履行,并对此过程中产生的纠纷以合理的方式解决。(4)负责建立合同的保存档案,总结合同签订履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5)制止非法的合同行为,同时在合理的范围内规避合同风险。适脓法参加对合同纠纷的协商、调解、仲裁、诉讼。
(三)建立健全企业各项经济合同管理制度
企业经济合同管理机构应实事求是,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在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情况下建立完善的经济合同管理制度。
1.经济合同综合管理制度由企业合同管理机构对企业合同实行统一管理。确定合同管理机构及其职责,规定合同管理原则和基木内容,规定合同签订、履行、变更、解除的程序和要求,规定合同管理人员和合同承办人员的岗位资格要求,及对合同管理人员与合同承办人员的职责和工作进行考核奖惩等。
2.经济合同分类专项管理制度由企业合同管理机构应根据本企业合同的种类和特点,在合同综合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制定各类合同的分类专项管理制度。包括确定专项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及其职责,规定对管理人员的考核、奖惩等内容。
3.经济合同授权委托制度。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在对外签订经济合同的过程中,必须有企业法定代表人签订或者法定代表人合法授权的人签订。被授权人签订合同,必须有企业法定代表人的书面委托书。在企业内部来说,人必须经过专业培训,拥有所需的资质并具有一定的政治素养才能被授权,同时也保障了企业的利益。人所持的授权书必须严格按照格式书写,应明确包括人姓名,单位名称、授权范围、期限,以及企业法定代表人的签名并加盖公章。人的授权范围应结合该业务人员的业务范围由合同管理部门提出意见并报企业负责人批准,授权委托书的印制应由合同管理机构统一管理。人外出签订合同应携带授权委托书,无授权或者授权不明时合同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可拒绝协助其工作。
4.经济合同的审查制度。鉴于经济合同签订关系到企业诸方面的利益,且其签订的专业性以及法律性都很强,所以经济合同的审查制度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一些关乎企业重大事项的经济合同,更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查。因此就要求经济合同管理部门建立完善的经济审查制度,一个完善的经济合同审查制度包括企业各有关部门在合同审查中的职责、审查程序、审查内容、审查标准、审查时限等。
5.经济合同的公证制度。我国公证制度日益完善,作为市场经济主题的企业应充分利用公证制度,在签汀一些重要的经济合同的时候进行公证,会使得合同的履行得到有效的保证,且一旦合同条款发生争议或者纠纷,则可以有确切的维权依据。因此,企业经济合同管理机构应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合同公证工作的管理。
6.经济合同专用章管理制度及经济合同统计报表制度。经济合同专用章作为企业对外签订经济合同时的重要依据,应由专人保管、使用,建立经济合同专用章的使用档案,并定期整理向主管领导回报,对滥用合同专用章的行为进行处罚。
建立合同统计报表,对合同的各项条款进行详细登记,以便在合同的履行阶段可以随时掌握履行进度,及时把握合同对方的动向。主要有合同执行情况进度表、合同签订情况进度表。
7.经济合同归档制度。要制定严格的归档制度,妥善保管经济合同。合同依法签订后,合同承办人员应将合同正本交单位合同管理人员保管,合同副本留承办人员备用,必要时抄送、抄报有关部门。合同管理人员对已生效的合同要编号登记,逐个建立档案,与合同有关的文件也要附在合同卷内归档。履行完毕的合同,按档案保管期限保管。
(四)加强经济合同管理的监督检查
自我监督和控制是国有企业的一个强大优势,我们要充分利用纪检监察和审计、法律顾问等手段加强内部监控,使经济合同始终符合企业发展的要求,始终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1.加强自我监督。专业部门和人员应关注国家经济合同方面立法的最新进展,及时把握政策的动向,审视企业内部经济合同的实施状况,并定期进行考核,对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及时的处理,保障企业的权益。
2.加强纪检监察监督。企业内部纪检监察部门应当加强经济合同全过程的监督,特别是从党风廉政建设和廉洁从业的视角,建立物资供应商、施工队伍和相关人员廉洁档案制度,对不正当竞争、商业受贿等不良行为设立黑名单制度,确保经济合同合法合规,推进企业诚信体系建设,通过党纪、政纪、法律、法规、制度的准确把握和运用保持对合同主体和相关责任人的强力威慑。
3.加强审计监督。审计监督主要包括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事前通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等有关文件,审查设计、监理、施工、物资供应等承建单位的资质等级、资信能力、技术服务是否符合建设项目的要求,财务状况是否良好,审查建设资金的筹措与保障,保证资金筹措方式科学、来源合法、运作经济。事中对建设合同、项目变更、物质采购、资金使用等情况进行审计,保证资金落实,按规定使用,没有被转移、侵占、挪用、损失浪费等问题。事后按照"先审计、后决算、再转资"的审计原则,对项目的真实性、效益性、合法性、合规性进行跟踪审计,检验经济合同实施的效果。
4.加强法律顾问监督。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单元和行为主体,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中居于基础的、主体的地位,加强全社会的信用管理,必须首先加强企业的信用管理。法律顾问要帮助企业把脉法律事务,提供决策参考法律意见,进而预防、控制和避免法律风险。让法律顾问从应诉、合同审查的幕后工作中走出来,参与到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中去,让法律顾问凭借其企业法律知识与经验,为企业完善各项制度、防范各类风险,使企业在市场经济法律环境中一路走好。
【关键词】能力结构 经济合作 东亚
一、引言
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世界各国或地区在努力推动全球多边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同时,更加注重地区间的多层次经济合作。区域经济合作是在经济竞争条件下各国或地区为实现共同的利益目标、减少地区之间的利益冲突,所选择的一种扩大开放程度的方式,比较典型的开放程度加深模式就是贸易一体化――投资一体化――货币一体化。地区经济合作的实现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建立统一市场,使生产要素得到更优化的配置,专业化的分工与生产得到进一步完善,获得更多的交换利益和专业化生产利益,从而促进地区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正是在这种趋势下,由东盟10国和中、日、韩3国组成的东亚 “10+3”经济合作逐步向地区经济一体化方向发展。而“10+3”之间发展差异巨大,有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比较落后国家。崔卫国等(2004)研究了地区差距与地区合作的关系,杨先明等(2005、2007)利用Pelikan(1996)关于能力结构的定义说明地区能力结构对地区合作的影响。能力结构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在增长要素累积的基础上所形成的配置能力、发展能力、技术能力和开放能力等结构性能力。一个地区在经济合作中表现出的是这一个地区多层次、多要素合成的经济能力,这种具有结构性的能力是地区长期稳定地具有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而基于引力模型、相互依赖理论以及“支配―依附”理论,这种结构性能力在地区之间的匹配性和均衡性是地区经济合作持久的一个关键问题。根据引力模型和相互依赖理论,合作双方能力结构强弱决定了贸易投资引力的大小和相互依赖的程度,影响着合作范围、合作效应和合作程度,而根据相互依赖理论和“支配―依附”理论,合作双方能力结构强弱影响着合作利益的分配比例和合作的稳定性。
二、能力结构与地区经济合作的关系模型
一般情况下发达国家的能力结构强于发展中国家的,并且无论从贸易还是从投资的角度,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实践经验以及国际贸易和投资理论都表明,两个地区在开展经济合作时能力结构较强一方的贸易条件较好、投资收益比重较大,相反,能力结构较弱一方的贸易条件较差、投资收益比重较小,并且这种状况会随着合作双方能力结构差异的存在而持续存在。若能力结构较弱一方不能迅速提升其能力结构,那么这种地区经济合作的长期稳定是不可能的。因此,合作双方能力结构的匹配性包括能力结构之间的耦合性和总能力结构的相近性,是长期稳定开展地区经济合作的决定因素。根据能力结构的定义,可通过一套较为完整的多层的指标体系对能力结构进行评价,得到地区能力结构指数,反映总能力结构,用CSI表示,而地区能力结构之间的耦合性可用(1)式表示。
当CAB越大时,说明AB两个地区能力结构的耦合性越好。两个地区的总能力结构指数越相近和能力结构耦合性指数越大,两个地区开展经济合作的可能性越大。图1是具体的能力结构与地区经济合作可能性的关系图。在图1中,首先可以认为扇形AOB、扇形AOC和扇形BOC分别代表了两个开展地区经济合作的总收益、A地区收益和B地区收益;其次可以认为OA和OB的斜率分别是A和B地区能力结构指数的函数;最后可以认为合作边界ab即OA和OB的长度也是取决于A和B地区的能力结构。
三、“10+3”能力结构评价
根据能力结构的定义,通过配置能力、发展能力、开放能力和技术能力各方面对能力结构进行评价,其中配置能力的评价指标包括了经济总量、人口总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量、投资总额、FDI吸收量和产业结构等七项;发展能力的包括了人均GDP、GDP增长率和产业结构等三项;开放能力的包括了进出口总量、FDI吸收量、外贸依存度和单位生产总值FDI吸收量等四项;技术能力的包括了产业结构、全员劳动生率和R&D占GDP比重等三项。通过所选择指标对反映和揭示能力结构状态的情况进行分析,着重考虑主成分分析法对数据全面性和相关性的要求,采用算术平均法对各国或地区的能力结构指数进行估计。2004年中国东中西地区、东盟10国和日韩的能力结构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首先,东亚内部各国的能力结构差异较大,日本的总能力结构指数达0.7229,是老挝的22倍多。其次,中国东中西三个地区的能力结构也存在差异,东部的能力结构指数是西部的2倍多,是中部的近1.5倍。最后,中国东中西的能力结构较均匀地分布在进行了排序的“东盟+日韩”能力结构指数中,中国西部的能力结构处于该层次较低的阶段,中部的能力结构处于该层次中间的阶段,东部的能力结构处于该层次较高的阶段。
四、基于“10+3”能力结构差异的东亚经济合作分析
根据“10+3”能力结构的差异及其匹配性,在东亚经济合作中存在明显的三个不同合作层次。一是以日本、新加坡、中国东部和韩国为主的具有较大合作范围和较高合作效率的层次。二是以文莱、马来西亚、中国中部、泰国和印尼为主的合作范围和合作效率有一定局限的层次。三是以越南、中国西部、菲律宾、柬埔寨、缅甸和老挝为主的合作范围较小和合作效率较低的层次。能力结构较强的日本、新加坡和韩国就难于与能力结构较弱的老挝、缅甸、柬埔寨开展自由持续稳定的地区经济合作。
根据能力结构对地区合作效益的影响,由于中国东中西存在明显的能力结构差异,而这种差异恰好能较为均匀地分布在进行了排序的“东盟+日韩”能力结构指数中,因此处于“东盟+日韩”能力结构各层次阶段的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将能够与这一层次的各国开展持续稳定的经济合作。另外,虽然中国东中西部在能力结构的匹配性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但由于都处于同一国家内,人财物的流动存在较小的限制,使得东中西部的配置能力差异会有较大的缩小,在宏观财政金融政策的作用下东中西部的发展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协调,一国内的技术外部效应会比国际间的更明显,使得东中西部的技术能力会更快地缩小缺口,这样,中国东中西部的能力结构实际具有更好的匹配性。这将有利于“东盟+日韩” 各层次能力结构的国家之间的有效联系和扩展,中国可能通过内部各地区分别与不同层次的国家开展自由持续稳定的地区经济合作。而中国西部能较为持续稳定地与柬埔寨、菲律宾、越南和印尼开展经济合作,中国中部能持续稳定地与印尼、泰国、马来西亚和文莱开展经济合作,中国东部能持续稳定地与文莱、韩国、新加坡和日本开展经济合作。由于东盟现已形成比较好的经济合作机制,东盟10国的能力结构差异也能在东亚的合作中产生稳定的作用。即通过东盟的现有机制以及中国的内部差异统筹可以避免由能力结构差异过大而产生合作不稳定的现象。而根据(2)式及能力结构的单调性,由于日本的能力结构特别突出,无论其与哪个国家或地区合作都会获得比较高的效率。
五、结论
地区经济一体化理论除了建立在空间经济理论、贸易创造及转移理论、大市场及规模效应理论的基础上还必须建立在相互依赖理论的基础上,合作的双方只有形成相互依赖才可能实现地区经济较为完全的一体化。而能力结构相近的国家或地区开展自由贸易等经济合作,有利于避免“普雷维什―辛格”假说的出现,有利于地区经济合作利益的合理分配,能形成较好的相互依赖。针对中国地区能力结构特点,开展与能力结构较弱国家的“南南”合作能够避免市场狭小、贸易创造及转移少、分工联系差、规模效应不明显等不利条件;开展与能力结构较强的“南北”合作能够突出利用发达国家的投资、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学习发达国家的管理制度等有利条件。中国地区能力结构的差异特点使中国既能够承接来自发展水平较高国家的经济合作,又能够连接与发展水平较低国家的经济合作。基于中国能够参与东亚经济合作中的不同层次,中国在参与东亚经济合作中应采取多样化的合作机制。同时,日本突出的能力结构能为东亚经济合作带来更高的效率,能较快地推进东亚经济合作的发展。这样,通过能力结构与经济合作的关系分析,中国是东亚经济合作的“稳定器”,日本是东亚经济合作的“推进器”。
(注:本文系云南大学人文社科项目“地区能力结构与区域合作的关系模型研究”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崔卫国、刘学虎:区际经济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 杨先明、李娅:基于能力结构的泛珠江区域合作[J].广东社会科学,2005(3).
[3] 刘宏松:东亚经济一体化的约束条件与当前模式选择[J].亚太经济,2006(3).
[4] 伍贻康:东亚一体化发展态势和内外条件的点评[J].亚太经济,2006(1).
【关键词】企业集团 财务战略 核心竞争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企业不断向国际化和集团化趋势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变成集团之间的竞争,从而企业集团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面临经济全球化、资本市场一体化和激烈的国际竞争,发展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企业集团成为当前社会的紧迫任务。由于现代企业集团经济活动的多元化和产权关系的复杂性,决定着财务活动的多元性和财务关系的复杂性,这也要求现代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水平尽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新的角度,制定正确的财务战略。
一、企业集团财务战略的内涵
“战略”一词最早应用于军事领域,其本意是基于对战争全局的分析、判断而作出的筹划和指导,后来,演变成泛指重大的、全局的、决定成败的谋划。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财务战略管理,改变了传统财务管理的视角,将财务职能管理提升到战略的高度,为企业提出了明确的财务发展目标。
企业集团是以产权为主要联结纽带,同时结合企业之间的协议方式为补充纽带的多法人企业联合组织。具有多法人、具有联结纽带、多样化经营、多功能、多国化的主要特征。企业集团财务战略的制定就必须着眼于整个集团的整体利益,而不能仅考虑集团公司或某些子公司利益。
二、财务战略管理正在提升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中的经济功能
(一)财务战略管理使企业集团获得竞争优势
企业集团在评价财务战略管理业绩时,将企业的竞争地位以及提升企业竞争力作为一个重要的分析因素,有助于借助外部标准,衡量企业的竞争能力,认清自己与竞争对手的差距,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采取更为恰当的财务战略。
(二)财务战略管理有助于提升企业集团的竞争力
财务战略管理是围绕企业集团的战略目标编制预算,从战略的高度把企业内部基本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管理等价值链活动都纳入规划与预算管理体系之中,客观上要求企业必须运用战略思想和方法,重视财务战略问题的研究,实现企业长远发展。
三、核心竞争力视角下的财务战略管理方法
目前,财务战略管理的实践与研究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远远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国经济同世界经济接轨的时候,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都有待提高“财务界需要思想革命”已经成为财务管理界的一大共识。
(一)正确处理企业战略共性与财务战略个性之间的关系
财务战略管理是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子战略,融入企业战略大系统中的财务战略才具有生命力。财务战略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同与其他职能战略的管理内容。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既要体现企业战略管理的原则和要求,又要遵循企业财务活动的基本规律,使总体战略的发展目标以及各个子目标具有可靠的财务保障。
(二)财务战略与财务环境相吻合
财务环境研究在财务战略研究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需要以企业外部财务环境及自身内部资源条件分析为起点,在财务战略管理目标的指导下,对财务政策进行谋略性和系统性的整合。一个完美的、不需调整的财务战略是不现实的,需要高效的财务战略要有良好的预见能力,又要很好地对意外事件的反应能力,这些都需要很好把握财务战略与财务环境的动态平衡。
(三)协调财务战略与其他职能战略的关系
由于各职能战略之间的关联度不同,所以只应整合那些必须协调的职能战略,试图将所有的职能战略完全协调到一份整合的计划之中是有局限性的。各种职能战略应当只包括最重要的问题,应不含过多的细节,这既可以减少各职能战略的冲突,又使得战略协调人员只关注真正重要的问题。财务战略要以集团整体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导向,不仅要贯彻企业战略的总体要求,而且必须考虑与其他子战略保持一致性。
四、总结
在一个开放、多元、复杂的市场中,企业集团要站稳脚跟,发展壮大,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财务战略管理必不可少,即能适应环境,又能充分利用环境,并重视长远问题与具体有效性问题,对企业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发展方式尤为重要。
长期来看,财务战略管理可使企业财务资源与能力可持续增长,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短期来看,财务战略管理可保持企业健康的财务状况,并可以有效地控制企业的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杨玉龙.企业集团财务战略研究[J].企业集团财务[J].2013,(01).
[2]蒋宇凡.我国企业集团财务战略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财会研究,2013,(06).
[3]谢金月.核心竞争力视角下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探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3,(02).
[4]郎冬梅.基于未来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探讨[J].财务与管理,2013,(06).
【关键词】经治医师 绩效考核 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6-0-01
1 绩效考核和管理的内容和关系
绩效考核也称成绩或成果测评,绩效考核是组织为了实现生产经营目的,运用特定的标准和指标,采取科学的方法,对承担生产经营过程及结果的各级管理人员完成指定任务的工作实绩和由此带来的诸多效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所谓绩效管理,是指各级管理者和员工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持续提升个人、部门和组织的绩效。
绩效考核和绩效管理关系密切。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必备手段,只有通过绩效考核才能为绩效管理提供依据,指明方向,从而提高绩效管理的水平,确保管理的有的放矢,提高管理的成效;同时,二者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区别。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全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绩效考核和绩效管理在关注点、切入点和侧重点上都有不同。
经治医师负责制,是由1名经治医师——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资格医师和若干名下级医师组成的一个医疗小组,经治医师率领该医疗小组全权负责实施患者门诊、住院、手术、会诊、出院后随访等一系列医疗活动。经治医师作为独立工作单元的第一责任人,主要负责科室本辖区病人整个医疗过程的诊疗服务、完成本辖区各项医疗指标及经济指标,并承担本辖区下级医师的培训和督导责任。
对经治医师实行绩效考核和绩效管理是目前医疗机构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通过考核不仅能给经治医师提供其业绩情况的反馈,而且考核结果也是医院制订相应的人事决策与措施的重要依据。如果缺少对业绩、能力的考评,只依赖管理者的主观评价制定政策、措施,一定会出现偏差。所以,必须制定出科学、客观的经治医师绩效评估和考核方案和制度,对每位经治医师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作出客观而公正的评价。
2 经治医师绩效考核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对考核工作认识不够充分
考核工作作为人事工作的一项常规内容每年甚至每个季度都在做。但是在进行考核的过程中往往因为对考核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没有把绩效考核作为管理的重点提到一定的高度来全盘考虑。因此在制定、实施考核方案的过程中缺乏创新思路,考核方式和内容陈旧,没有与医院发展的主导思想紧密结合,不能突出考核的重点,没有发挥考核应有的作用。
2.2 考核指标的制定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在制定经治医师组考核指标时,往往是把科室考核指标进行简单的分解,没有针对诊疗组与科室的区别点量身订制符合实际需要的考核方案。在对不同科室的诊疗组进行绩效考核时,往往由于不同科室之间诊疗组工作性质、病种特点不同但考核方案相同而导致考核结果出现偏差。
2.3 对经治医师诊疗组的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估计不足
2.3.1 科主任和经治医师的关系问题。经治医师负责制实施后,经治医师的工作责任心明显增强,对诊疗组管理也更加尽职,科主任的日常管理作用被弱化。大型综合性医院由于人员结构复杂,诊疗组较多,科主任的行政协调作用往往难于发挥,势必产生医疗安全隐患。
2.3.2 各诊疗组间的关系问题。经治医师负责制实施后,引进了竞争机制,各诊疗组为了提高工作量和工作效率,很可能出现争夺病人等不良竞争现象。另外,在重大抢救及疑难危重病人救治中需要多部门、多学科的配合,相对科主任负责制而言,经治医师之间的配合显得不够协调。
2.3.4 经治医师负责制实施后的学科发展、学科建设问题。实行经治医师负责制后,各诊疗组人员均由经治与下级医师经双向选择自由组合而成,人员相对固定,导致住院医师轮转困难。与之配套的绩效分配方案和考核方案导致诊疗组医务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临床医疗工作中,对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与发展方面的思考和投入减少,势必影响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提高。
3 完善和改进经治医师绩效考核和管理的对策
如何正确评价经治医师的贡献与业绩,充分调动各级员工积极性,是每个医院在实施经治医师负责制过程中都面临的难题。只有不断探索建立适合自身医院发展需要的、科学、客观、量化的绩效考核kpi指标体系,才能达到最大限度调动全体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促进医院工作的全面发展。
3.1 提高对经治医师绩效考核和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
经治医师绩效考核和管理工作是医院人事管理的重要内容,医院各级领导要把此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提高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认识此项工作对经治医师的激励作用和队医院医疗质量提高的重要促进作用。各级管理者应当从思想上认识到,考核工作是对每一位经治医师的综合评价,做好考核工作可以使经治医师明确自身能力和缺陷,为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提供重要依据。
3.2 制定客观合理的考核标准。
客观合理的考核标准是做好经治医师绩效考核和管理的基础。在制定考核标准时要从实际出发,从临床工作和学科建设的需要出发,量身定做符合每一个临床科室每一个经治医师岗位考核需要的考核标准,在考核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考核结果才能客观公正,才能作为制定政策、调整方案、奖惩的重要依据。
3.3 及时完善相关制度和规范,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好解决预案。
3.3.1 强化科主任的管理权限和职责范围。科主任作为科室的行政领导和学科建设带头人,必须要有绝对的权威,科室成员要明确经治医师负责制是在科主任领导下实行的,这样才能确保科室的完整性和战斗力。经治医师虽然在本组内拥有医疗终结权,但是必须接受由科主任为首的质量管理小组的监督和考核,对各组的医疗服务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对违规、违纪现象,科主任有权根据有关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3.3.2 在抓好经治医师负责制的同时,协助科室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抓好学科建设。通过不断调整绩效考核指标,加大对科研、教学及学科建设重要性的导向作用,促进整体学科的发展。通过相关政策和管理手段,协助科室构建年龄结构合理、专业优势互补的人才队伍,为科室发展做好人才储备。本着以临床工作为基础、科技创新为龙头的发展宗旨,根据本科室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可行性的学科发展规划,为科室发展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1] 许萍,张鹭鹭,周琳,等.谈医院核心竞争力[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