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05 15:20:0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效写作方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随着高校英语教师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一部分教师开始尝试撰写实证性论文。所谓实证性论文,就是在实验室或自然教学环境中设计某种实验来检验某种假设,一般情况下要有实验对象。这类论文学术性较强,写作要求较高。这类论文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本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及预期解决的问题。有时需要对重要概念或术语进行简单的定义。
(2) 文献综述,其主要目的是向读者介绍与本研究有关系的现有研究。重点介绍以下内容:关于这个问题(指论文要研究的问题)前人已经做了哪些研究?采用了哪些研究方法?得出了哪些研究结论?关于这个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前人的研究存在哪些局限性?关于这个问题还有哪些争议或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3)研究设计:介绍本研究的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研究的问题、研究对象、实验过程、数据收集工具、数据分析工具等。
(4)数据分析与报告:报告研究结果并根据研究结果进行讨论。本章的写作要注意以下几点:要全面、准确、如实地报告研究的结果;要采用数据统计方法和分析方法(如t检验、卡方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考察数据差异的显著性,不能只是简单呈现基本数据(如平均数、百分比等);要充分利用图表的优势呈现数据。图表要清楚、准 确;要有必要的图例和说明;要充分利用数据,认真研究数据所反映的某种现象,从中有所发现。要对研究的结果进行必要的解释。可以把本研究的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作适当的比较。
(5)结论,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本研究对语言教学实践的启示,本研究的局限性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教学方法;应用写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249-01
职业素养是从事任何职业的从业者所必须养成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体现在生活中得就是个人素质或者道德修养。应用写作作为一种职业行为或者说是职业技能也不例外,除必须的应用文基础知识外,还应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这是应用文理论学习和从事写作实践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
高职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对于一个高职生来说,掌握所学专业和通用的应用文写作是其必备的能力之一。从实际情况来看,我们发现高职生应用文写作状况并不乐观。例如:有的学生写不全一份完整的求职简历,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写作能力欠缺等等。究其原因应该与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方法不灵活,课堂上未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关。基于以上的原因,如何创新《应用写作》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就摆在我们教师面前了。结合自己几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几点教学方法,互相学习学习。
一、故事导入法
若说到应用文写作的趣味性,以非文学性为自身特点的应用文写作,无论如何是不能与文学性写作的纯粹趣味性相提并论的,要想高职学生能够从应用文写作或者阅读中获得娱乐和趣味,这种可能性很小。所以要增加应用文写作课堂的趣味性,不妨寻找和设计一些故事,用故事导人的方式,来引发兴趣,活跃气氛,点燃激情。比如教写书信的时候,可以导人汉代卓文君写给夫君司马相如的有名的顺逆诗回信,一封精彩的书信挽救了一段婚姻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书信的作用功不可没。再比如教写职场应用文时,可以引人一些学长们成功的求职信、简历以及求职经历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写好职场应用文,在求职过程中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若能用一个个小故事来导人常识的学习,必然会使一向沉闷的应用文写作课堂增添不少生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文体比较法
文体比较法即教师在讲授应用文时,通过将两个不同的文体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区分,以达到掌握应用文写作要领的目的。文体比较法是所有讲授应用写作课程的教师常用的方法。
如在讲授“公告与通告”、“报告与请示”这两个章节时,分别将这两个文体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讲解。通告与公告同属于发送给下级机关的行文,文体结构基本相似,却有明显区别:一是公告是国家一级机关发放的公文,或者所的内容是针对全社会的;通告则是国家一级机关以下所发公文。二是公告的重要程度要远远大于通告,公告是大范围的,而通告往往仅仅是针对某一地区而言。三是行文对象也不同等等。同样,请示和报告同属于呈送给上级机关的行文,文体结构基本一致,但也有明显的区别:一是报告是陈述性文件,它要求把汇报的工作和反映的情况说明清楚,一般不需要上级回复;请示是陈请性文件,虽然文中也反映情况、陈述意见,但其目的是请求上级答复和批示。二是请示必须在事前行文,待上级批示后方能行事;报告则在事前、事中、事后均可行文。三是请示一般只确定一个主送机关,主张一文一事,并且不得越级请示;而报告则不受此限制。此外,报告与调查报告、计划与总结、函与请示等文体教学都可采用此法。
三、进行开放式、互动式课堂教学
多媒体网络技术集文、图、声、像、色为一体,其所包含的信息量,提供的教学资源是任何教材、任何教师甚至任何图书馆都无法比拟的。这一环境中的学生只要具备获取信息、更新知识的能力,就能控制和掌握所需信息。
小学写作教学的状况不容乐观,所以笔者有必要做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笔者所要研究的内容是关于小学高年级写作教学方法,小学高年级其实是小学生真正接触到写作的阶段,之前的都叫做写话或者是习作,都是一种感性的接触,而小学高年级的写作则是小学生与写作之间的一次理性接触,那笔者进行本课题的研究,为了就是能让小学高年级学生有一个很好的写作的理性起点。
一、小学语文高年级写作教学的新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在不断地教学过程中形成的,适应当前学生培养需要的一种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从日常教学中可以发现小学高年级写作教学的问题,为了孩子能够真正使自身的写作综合素养有所提高,笔者结合新课程所提出的新思路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策略。
(一)积累生活素材,为有源头活水来——体验写作教学法。
新课程标准下写作教学不再是传统写作模式的重复运用,而是要让学生真真正正的与现实生活联系,引导学生学习以文学的眼光、思维和方法去认识世界,去主动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那教师在教学中该如何做呢?
案例:带领学生亲近自然。
又是星期五,又是作文课了,可学生总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该怎么办呢?看着生机勃勃的校园,我灵机一动,带孩子们走出校园,让他们去玩玩,去寻找春天的足迹。孩子们一听,全都欢呼起来。我带孩子们来到小河边……我们又来到田野里……
回到教室,我三言两语,略作指导,孩子们就“沙沙”地写了起来。批改时,我惊喜地发现许多同学的作文写得很好,不仅语言流畅优美,而且感情真挚,读来真实动人。最为难能可贵的是许多同学还能把那首即兴创作的诗恰当地用在文中,很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这位教师带领学生走进自然,感受春天到来的大好风光,学生们对于眼前景致都在心中注入了自己的情感,他们在这美好的风景面前用心体验、用心探索,最终写作课取得了一个很好的效果。学生在亲近自然,实践社会,亲和同伴时,最重要的一个能力就是观察能力,观察是学生从生活中积累素材不可或缺的能力,教师要在写作课中融入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下面就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谈谈笔者的几点看法: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其次,教师要明确学生观察的层次;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与写作相结合。
在带领学生去积累生活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学生用心去体验生活,用心去看、去听、去想、去感受、去领悟;其次,学生懂得去充实生活,用心去找、去寻、去觅、去探索、去发现;最后,学生知道去扩充视野,生活变宽、变大、变广、变丰富、变充实。
(二)插上想象翅膀,为写作点亮光明——想象写作教学法。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想象力丰富与否往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高低。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
写作是通过写作主体利用语言文字作为符号表达主体意愿情感和思想认识的一项从心理意识到具体实践的活动。想象正是主体思维飞扬的翅膀,是燃起思想火炬的能源,是托起主体精神翱翔于天地的风帆。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想象的翅膀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教师通过文章来设置“悬念”进行想象作文;通过利用图画和小物件进行想象作文;利用大胆假象和幻想进行想象作文。
想象作文训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只要合理科学地引导学生,学生必定能插上想象的翅膀,飞向成功的彼岸。
(三)玩耍伴随课堂,促学生乐于表达——游戏写作教学法。
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爱玩耍是儿童的天性,所以游戏也是指导学生写作的最好媒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生能够同时看见、观察和动手。哪里能做得到这三点,哪里就会有生动的思考,使智慧得到磨练。”
于老师通过与学生的一个小小的哑剧表演的游戏,展开了对话练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想象以及生活经验,通过游戏学生更容易去接受写作,这个方法也是值得推荐的,在这节课中学生们都读了自己的作品,如《大意失荆州》、《蓝天和大地》等等令人捧腹生动幽默的作品展现,可以说这个部分是相当的成功。那教师在写作课中该如何运用游戏这一手段,笔者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第一,开展游戏活动,激发写作兴趣;
爱玩是儿童的天性,通过一些有助于写作课教学的游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第二,选择适当主题,设计恰当方式。
确定游戏的主题之后就要对其进行呈现方式的设计,该怎么进行游戏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如教师可以进行诗歌改写的游戏,从而锻炼学生的想象和诗歌创造能力,一举两得。
二、结论
小学语文新课程的改革,使得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材中的呈现方式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写作课在要求上的变化主要有:写作课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要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要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最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但是在近些年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成为高中语文写作有效性教学实现的障碍。将这些问题进行梳理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素材缺乏
语文作文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是和学生在作文中采取的素材具有一定关联性的。但是在当前的语文写作中透露出来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学生的语文写作素材相当缺乏。
司马迁忍辱著书,苏轼虽遭贬谪依然乐观面对生活,李白遭遇人生困境依然吟咏出“天生我才必有用”,“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诗句等等。这些素材都是被用烂了,用透了素材。老师在学生的写作中看到这样的一些素材首先就对学生的写作评分的档次就已经下了档次。所以,学生在写作中素材缺乏这一现象应当引起教师的重视。
2.行文不够流畅
当前很多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还停留在初中阶段,其中一个表现就是行文不够流畅。行文的流畅不仅包含了学生用词遣句、还包含了学生词汇的丰富与连贯性,更加包含了学生的行文逻辑安排。而学生在高中语文写作中表现出来的是缺少其中的一项或者是多项。
二、如何开展高中语文写作教学
1.鼓励学生多阅读多积累
当前的高中学生语文写作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很大程度是因为学生的积累不够,也是学生的阅读面较窄导致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认为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多阅读多积累。并且注重在积累中提升语文的写作水平。鼓励学生多阅读主要是指要学生多阅读美文,并且注意将美文中运用得好的一些排比句、拟人句、比喻句进行摘录。在摘录的过程中注意对这些方法的运用分析。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才可以有效地掌握基本的一些修辞手法,从而为作文加分。
此外,笔者认为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多看一些课外书,引导学生进行素材的积累。这样才可以不断地丰富学生素材库,而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就可以熟练地运用自己掌握的素材而不仅仅只有之前的几个小素材。此外,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将自己积累的素材进行积累,时常地翻阅自己的积累,从而获得更深刻的记忆。
2.开展写作指导
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应该积极地给予学生适当的写作指导。这样的写作指导包含“如何合理地运用素材”、“如何搭建良好的行文框架、结构”等。
例如:在之前学生积累了史玉柱从失败中崛起、海尔在创新中发展、诺基亚没有把握住时代的潮流而最终被时代淘汰这些素材,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些素材进行分类。史玉柱在失败中崛起的素材可以抓住史玉柱本人的不屈服的性格和坚持的人生信念将其归入“坚持、坚守”一类的素材之中;而海尔在创新中发展则可以归入“创新”素材之中;“诺基亚”的素材则可以归入到“创新”的反面素材之中。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素材分类能力获得提升,相应地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将得到提升。
3.一对一的“对症下药”
所谓“一对一的‘对症下药’”其实就是指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播,并且要引导每一个学生如何解决自己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美国; 州际协作; 南部地区教育协定; 南部地区教育委员会
美国南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在历史上就比较落后,到二战结束时差距仍很明显。1950年,美国适龄人口进入大学的比例是27%,但南部还不到19%。[1]随着战后社会经济的发展,专业人才匮乏成了南部各州共同面临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最直接的办法是兴办更多高等教育机构。但是,南部各州人口密度都不大,经济也不是很发达,单个州都没有足够生源和财力支撑学科完备的高等教育体系。在此情况下,它们决定进行地区内的州际合作,通过优势互补的方式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将简要介绍二战后美国南部地区高等教育区域协作发展的措施与成效。
一、二战后美国南部地区高等教育区域协作的措施
最先将高等教育区域协作由构想变成政府行为的是南方州长协商会(Southern Governors Conference)。该组织在1947年年会上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作出如下决议:(1)南方的未来有赖于它的教育质量;(2)单个州的生源不足以使其在各种必要的技术、专业和研究生培养领域都建立和维持适当的教学机构和设施;(3)南部各州皆没有足够的财政能力于各自州内在上述高等教育领域都维持令人满意的教育水平;(4)南部各州或该地区的几个州,可以通过合作提供能满足需要的且被广泛接受的高水平教育资源;(5)任命一个州长委员会,认真考虑上述问题,制定并实施可即刻采取行动的计划;(6)授权该委员会为达到目标做任何必需之事。[2]
根据以上决议,相关人员拟定出《南部地区教育协定》(Southern Regional Education Compact)。1948年2月8日,南方州长协商会批准了这个以发展南部地区研究生和专业教育为目标的州际协定。1948年9月,该协定正式施行。最初参加的有亚拉巴马、阿肯色、佛罗里达、佐治亚、肯塔基、路易斯安那、马里兰、密西西比、北卡罗莱纳、俄克拉荷马、南卡罗莱纳、田纳西、德克萨斯和弗吉尼亚等14个州[3],后来西弗吉尼亚和特拉华也先后加入[4],使参加《南部地区教育协定》的州达到16个。
为实施《南部地区教育协定》而设置的管理机构是总部位于亚特兰大的“南部地区教育委员会”(Southern Regional Education Board)。该委员会成员包括各州在任州长,以及每位州长各自任命的3名成员。每位州长任命的3名成员中必须有一位来自教育界,他们的任期都是4年。“南部地区教育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会议,平时由每州至少一名代表组成的执行委员会行使权力。该委员会还任命主管并雇用工作人员,由他们处理日常事务。该委员会的经费由各州分担,并经常得到各种基金会支持。
“南部地区教育委员会”依据协定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南部地区在高教领域的协作。下面对其采取的措施做简要介绍。
(一)组织实施互补型跨州就学计划
《南部地区教育协定》的初衷就是要统一使用区域内的教育机构,使每个州的教育机构都能更好地为整个地区服务。为此,“南部地区教育委员会”组织实施了互补型跨州就学计划。根据该计划,区域内的某州如果缺少某个专业领域的教育资源,它可以让具有此资源的其它州代为培养人才,而它只须按规定支付相关学生的教育费用即可。其具体程序为:“南部地区教育委员会”与区域内的州政府和高等教育机构分别签署合作协议;各州向委员会提出需由其它州代为培养学生的专业及数量;委员会向相应的教育机构推荐学生;在确认学生是签约州居民并满足其入学要求的情况下,相应教育机构按配额接收委员会推荐的学生;接收外州学生的教育机构根据核定的培养费用向委员会寄出账单;委员会接收各州缴纳的费用,再分拨给相应的教育机构。
为使此项计划能产生更好的实际效果,“南部地区教育委员会”决定先在培养成本高且社会又急需相关人才的学科领域进行实验性的实施。经各领域专家组成的技术委员会充分研究后,医学、牙科学和兽医学被确定为最先实施该计划的三个学科。[5]经各方协商核定的培养费用为医学、牙科学每生1500美元,兽医学每生1000美元。[6]
协作计划启动之时,涉及的高校有17所。接收医学专业学生的有杜克大学、埃默里大学、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梅哈里医学院、田纳西大学、杜兰大学和范德堡大学7所院校,按协议接收的外州学生数为173名;接收牙科学专业学生的有埃默里大学、路易斯安那罗耀拉大学、马里兰大学、弗吉尼亚医学院、梅哈里医学院和田纳西大学6所院校,按协议接收的外州学生数为114名;接收兽医学专业学生的有亚拉巴马理工学院、塔斯基吉学院、佐治亚大学和俄克拉荷马大学4所院校,按协议接收的外州学生数为101名。[7]在协作计划实施过程中,又不断有新的专业和学校纳入其中。最先增加的学科是社会工作,该学科领域的合作启动时间为1951―1952学年,核定的培养费用为每生750美元。[8]之后,协作范围进一步扩大。到1956年,协作计划已涉及研究生和专业教育的30个领域,参加的高等院校有65所,各州交换培养的学生达到1000名。[9]
・比较教育・二战后美国南方高等教育区域协作发展的措施与成效
(二)组织研究及实施地区内的高等教育发展规划
根据协定,“南部地区教育委员会”的职责之一是时常向相关各州提交计划和建议,作为它们制定教育发展规划的蓝本。为此,“南部地区教育委员会”组织成立了具有广泛代表性并吸纳地区外专家参加的各种专业委员会 ,调查该地区内的教育状况,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比如,该委员会1954年就组织完成了一项调研报告――《未来南部地区中小学和大学入学人数预测》(Future School and College Enrollments in the Southern Region),对南部地区之前的大学招生情况做了详尽调查,并对以后15年大学入学人数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该报告随即提交给各州州长和教育部门负责人,作为他们制定教育发展规划的依据。反过来,各州政府机构有时也会主动要求“南部地区教育委员会”就自己关心的某些问题展开调研,为以后的决策做准备。比如,南方州长协商会1954年的决议就要求“南部地区教育委员会”针对心理健康问题和教育部门的应对之策进行调研。该委员会也积极响应,于1955年成立了相应的调研机构。[10]
除了帮助政府部门制定教育发展规划外,“南部地区教育委员会”还积极为各高等教育机构在学科建设方面的协作发展提供交流的平台。在这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由委员会主管与相关高等教育机构的负责人签署合作备忘录。根据备忘录,成立通常包括各学院院长和委员会代表在内的各专业领域的执行委员会,由他们规划、指导地区内各高校的学科建设。合作备忘录最早涉及的学科有城市规划、林业、图书馆发展、海洋科学、护理学、石油科学、造纸和统计等。各专业委员会就此展开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比如,他们很快制定出地区内的7所林学院统一采用的林学预科课程,开发出由6所医学院共同实施的护理学研究生教育项目,推出佛罗里达大学等3所院校共同开设的统计学暑期研究生课程以及德克萨斯大学与其它签署备忘录的高校共同开设的石油钻采工程暑期研究生课程,等等。[11]这种共同规划的做法既可以及时增设、强化本地区内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专业,也有助于提高地区内各学科整体的教研水平,并可消除地区内各高等教育机构之间无谓的竞争。
(三)保持与各州立法机构的密切沟通与合作
“南部地区教育委员会”意识到,要使本地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尤其要得到掌握拨款权力的各州议会的支持。所以,除了继续与南部州长协商会保持密切联系外,它特别注意加强与各州立法机构的沟通与合作。它为此采取的措施是召开每年一度的立法工作会议。会议参加者包括委员会成员、教育机构代表,以及各州州长指派的本州最有影响力的三名或四名议员。在会上,“南部地区教育委员会”的工作人员以及教育机构的代表们向参会议员介绍地区内当前专业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区域内高等教育合作的必要性,以及使地区内高等教育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所要做的努力,并与议员们讨论发展对策。立法工作会议于1952年第一次召开,以后定期举行。与会的议员也很重视,他们认为这是唯一能够不受党派分歧烦扰、可以毫无偏见地探讨地区教育发展需要的场合。议员们参与地区教育合作的热情令“南部地区教育委员会”大受鼓舞。它不仅积极吸纳议员进入委员会,而且在1955年正式提议,增加委员会成员人数,以便使每个州都能增派一位议员进入委员会。1957年,该提议得到批准。[12]
二、二战后美国南部地区高等教育区域协作的成效
总体来看,二战后美国南部地区高等教育协作发展的努力取得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成果。
(一)合作对参与各方都产生了有利的结果
从各州的角度看,它们得以用最小的成本培养最急需的人才。由于历史原因,美国南部各州的高等教育体系都很不完善。比如,佛罗里达和密西西比两州都没有合格的4年制医学院,亚拉巴马、佛罗里达、密西西比、俄克拉荷马和南卡罗莱纳等州没有合格的牙医学院,佛罗里达、肯塔基、路易斯安那、马里兰、密西西比、北卡罗莱纳、南卡罗莱纳、田纳西和弗吉尼亚等州缺少合格的兽医学院,等等。[13]与此同时,由于南部地区人口相对稀少,各专业学院的入学人数也不多,拥有上述类型院校的州的教育资源一般都有与其他州分享的余地。比如,虽然南方很多州没有合格的兽医学院,但当时已有的5所兽医学院完全能满足整个地区的需要。[14]所以,如果南方各州为培养急需人才而各自建设相应大学或学院,不仅只会低水平重复,而且会造成很大浪费,枉花很多金钱。合作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据保守估计,当时各州要新建相关大学或学院,至少需要花费6400万美元,而且以后每年还要再花费900万美元的运营费用,但通过协作项目,它们只需每年花费130多万美元就可满足需要。[15]
对于参与其中的州来说,唯一的担心是这些到外州学习的学生是否会回到本州服务。据调查,愿意回到本州效力的学生比率还是很高的。1952年的一份调查问卷显示,2/3的根据协议到外州上学的学生已决定或期望回本州,其余1/3的学生因各种原因还不能做最后决定。接受调查的729名学生中只有两人计划到别的州,但他们也都表示会留在南方。[16]
从高等教育机构的角度看,州际协作为它们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支持。据统计,到1953年6月,即协作计划实施4年后,地区内的19所高校由此获得大约3,379,500美元的额外收入。这些钱对它们提高综合实力和教学科研水平大有帮助。其中的15所院校用以延揽和挽留人才,并增加教职工薪水;12所院校用以改善教学设施;5所院校用以丰富课程资源。[17]而且,其中至少有1所院校即梅哈里医学院,因为有了这笔额外资金才免于破产。另外两所院校,从协作项目中获得的资金占到总预算的1/3。[18]
从学生的角度看,州际合作的好处更直接。首先,他们因此能有机会到外州接受高水平的专业教育。据1953年的调查,如果没有州际协作项目,那些已经到外州上学的协议生中,56%的牙医专业学生、70%的医学专业学生和93%的兽医专业学生,原不会被录取。其次,这些学生享受的另一个好处是不用因到外州求学而交更多的学费。据计算,在1952―1953学年,这些学生可节省96000美元,或者说每位学生能节省200美元。[19]
(二)合作有力地推进了美国南方高等教育的发展
区域协作计划开展之后,美国南方高等教育获得长足发展。1950年,南方高等教育机构颁发的学士和第一专业学位数占全美国的25%,硕士学位是18%,博士学位是7%。到1964年,相关比例分别提高到26%、19%和17%。在这个过程中,原来南方占比很高的农学和家政学领域授予的学位数有所下降,而林学、牙医学、护理学和社会工作等协作项目最先受到关注的领域授予的学位数则明显增加。[20]
由于效果良好,美国南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协作坚持了下来,直到目前还生机勃勃。①随着协作计划不断推进,南部地区高等教育也继续向前发展。
首先,出于现实需要,也由于“南部地区教育委员会”与掌握财政大权的各州议会保持了较为和谐的关系,南部地区用于高等教育的拨款数量在以后一段时间的增幅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1969―1970年度,南部各州用于高等教育的拨款是1,614,215,000美元,占全国6,198,032,000美元的26%;到1977―1978年度,南部的此类拨款是4,810,835,000美元,占全国15,517,597,000美元的31%。相应地,南部各州用于高等教育的拨款占总税收的比例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更直观地比较,在1972―1982年间,美国各州用于高等教育的拨款平均增加了197%,而南部各州增加了235%。[22]
其次,随着对高等教育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南方各州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也明显增加。1950年时,南方各州高校入学人数只有50多万,1980年时已增至300多万,增幅达到504%。而同时期全美国平均增幅为433%。[23]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协作项目推动下,南方的研究生教育发展也很快。在1963―1968年间,全国研究生入学人数平均增加70%,而南方的增幅为93.5%;1968―1973年,全国平均增幅为60.1%,南方为92.2%;1973―1978年,全国平均下降3.8%,南方仍增加14.5%。[24]与此相应,南方各州授予的研究生学位数也明显增加。1969―1980年,南方各州授予硕士学位的数量在全国所占比例由19.3%增至24.9%,授予的博士学位数所占比例由18.6%增至23.4%。[25]
由于南方原来高等教育的基础薄弱,所以尽管增幅很大,但在全国的地位依然不是很高。不过,区域协作所带来的成效还是有目共睹的。
(三)南方的高教合作成为美国其它地区效仿的榜样
南部地区的高教合作还产生了另外一个结果,即带动美国其它地区采取相似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措施。
首先起而效仿的是西部地区。美国西部地区地广人稀,高校不多,与南部地区一样面临人才需求和高教发展之间的矛盾。南方各州在本地区州长协商会的推动下采取高教领域的州际合作后,西部州长协商会受到激发,也于1949年秋季的会议上一致做出采取类似行动的决议。根据此决议拟制的州际协定在西部州长协商会1950年年会上被一致通过,随即成立“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州际委员会”( Western Interstate Commission for Higher Education)作为协定的执行机构。[26]起初批准协定的有5个州,后来又不断有新的州加入。到现在,“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州际委员会”的成员已有阿拉斯加、亚利桑那、加利福尼亚、科罗拉多、夏威夷、爱达荷、蒙大拿、内华达、新墨西哥、被达科塔、俄勒冈、南达科塔、犹他、华盛顿和怀俄明等15个州,另加北马里亚纳群岛1个领地。[27]
新英格兰地区高等教育相对发达,但在南部和西部的影响下,该地区也逐渐开始采取行动。1955年,新英格兰高等教育委员会(New England Board of Higher Education)成立[28],标志着该地区的高教协作正式启动。
总之,在南部地区的引领下,美国逐渐形成了以地区为单位推进高等教育协作发展的格局。
注释:
①具体情况见“南部地区教育委员会”官网:http://。
参考文献:
[1][20] Winfred L.Godwin.A Determined Effort to Improve Higher Education [J].Monthly Labor Review,1968(3):44-48.
[2][6][8][13][16][17][19] Heath K.Riggs.Inter-State Cooperation in Education [J].The Phi Delta Kappan,1953(2):97-100,103.
[3] George F.Gant.The Southern Regional Education Program [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52 (2):106-111.
[4][12][14] Robert C.Anderson.The Legislative Work Conference on Southern Regional
Education[J].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1958(8):416-420,468-469.
[7] John E.Ivey,Jr.Regional Education:An Experiment in Democracy [J].Phylon,1949(4):381-388.
[9][11][18] Redding S.Sugg,Jr.Regionalism in Higher Education[J].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1956(2):73-79,115-116.
[10][15] A.J.Brumbaugh,Redding S.Sugg and Jr.Recent Developments in State and Regional Planning of Higher Education [C].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1955:32-40.
[21][24] Steven H.Smartt.Fact Book o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South,1979 and 1980[R]. Southern Regional Education Board,1980:47-48,22.
[22][23][25]Robert parative Information on Higher Education,1982 [R].Southern Regional Education Board,1982:1,13,25.
[26] Wiliam C.Jones.Interstate Co-oper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West [J].Educational Horizons,1954(4):255-258.
论文摘要:改革应用文教学,将教学内容渗入到校园文化活动和专业实践中去,与运用情景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改革考试模式焕发写作课的教学活力,切实有效地提高应用写作课的教学效果。
应用文写作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但由于其固定的格式,单调的风格,再加上应用文的法规性、规范性、程式性、政策性和模式化的形式,缺乏文科教学的生动性、灵活性,显得单调枯燥、缺乏生动性、形象性和情节性。另外,由于学生自身又缺乏这方面的社会实践和阅历。教师如果在教学时不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那么就会造成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不良效果。那么,自然就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如何有效的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应用写作课的教学效果就成为应用写作课老师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必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考核生进行改革。
一、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一)情景教学法
所谓情景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具体将手的文中,创设出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情节环节,从而调动起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比如,我在教“求职信”这种文种时,设计了这样的情景:举办毕业生招聘会,提前把班里的学生分成5组,每组6人,其中3人任评委,3人任应聘人员,而且要求每组由小组长带领本组同学设置招聘广告,设计招聘单位及招聘岗位,而要求每位应聘的同学要回答3个问题,其中2个问题在大体设定的15个问题中选择,其中1个问题必须要临场提问,以锻炼学生临场发挥和应变的能力。而这15个问题都是在大学生应聘的职场中被经常提问道的,比如“请做一下自我介绍”“你的特长是什么?”“你为什么选择我们公司”“如果你被录用你打算如何开展你的工作?”等契合现代职场的问题,同时要求应聘的学生在仪容仪表,口头表达等方面来准备招聘会。招聘会结束后要求学生每组同学,向本组小组长写一份“求职信”,先由本组小组长带领大家进行本组评议,然后每组推荐一份大家认为写的好的求职信在班里进行交流。然后,由教师带领大家总结一份好的介绍信的写法。这样同学们对从生动活泼的实践中获得的认识是深刻的,也是有效的。
(二)实践教学法
高职高专校园的文化活动往往是丰富多彩的,各种由学生自发组织的社团在学生中的影响很大。组织一个社团,需要具备相当的组织能力,而社团的运转,又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文书。比如创办文学刊物、写稿组稿、编辑印发刊物、联系协调校内外相关事宜等等。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修改、提高。比如,学校运动会的前两周,教师开始策划讲授相关文种,如开幕词、闭幕词、班级运动员入场词、新闻采写、运动会广播稿、板报宣传,运动会结束后,鼓励学生写作消息向校刊或动地报纸投稿。再如,配合“学习经验交流会”的活动,教会学生拟写举办经验交流会的通知;学些邀请函,分别向任课教师、师兄师姐、在工作岗位上做出一定成绩的校友发出邀请;交流会上做好会议记录,并在会议记录的基础上整理出会议纪要。整个活动过程,教师参与并指导、跟踪,对学生写出的作品及时进行点评,组织学生讨论。这样应用写作教学配合校园文化活动来开展,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课堂内延伸至课外,让他们运用课内的理论知识自行解决现实问题,应用写作能力得到检验和提高,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三)案例教学法
教学中我们发现,举例具体、生动、典型的案例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我在讲述每种文种时不仅仅让学生学习规范的应用文写作,还让学生联系对瑕疵文案的修改。而瑕疵文案的来源最好从学生的作业中选取。这样血色和那个在自己动手写之前就已经能够杜绝一些常见的错误,从而写出较为规范的应用文。
(四)多媒体教学法
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来,这样可选一种崭新立体化、快速化的写作课教学模式,例如师生在屏幕上共同鉴赏学生的习作,也可师生共同讨论,这样就可以改变以往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坏境,建立以教师传授与学生自主探索相结合的现代教育模式,可以更多地更直接地对一些写作的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另外多媒体处理知识信息的多样性将枯燥呆板的写作课内容变得生动直观,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革考核方式,焕发学生写作活力
考试是检测教学效果和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一个重要手段。但目前应用写作课考试中还存在着诸多弊端,如学生考试目的是为了获得分数、获得文凭,而不是为了印证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应用写作能力;教师通过考试只是想给课程一个结论而已,而不是通过考试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以致出现考前教师勾重点、划范围,学生平时不努力,考前临时抱佛脚等不良现象。为了使应用文写作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工作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除了把课堂评讲答疑、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纳入平时考核。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调查报告的写作时,为了让学生从实践中真正理解从调查到最后成文的全过程,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组,然后让小组长负责全组的协调工作,要让组长写调查计划,调查日记,并在每次活动中都标清楚谁干了什么,这样不仅要最后的调查报告而且还要在整个调查过程中每个人的工作实际情况,教师依据这些实际情况再给学生打分。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这样学生人人参与人人合作,积极实践,争取了好成绩,又促使学生查阅资料、互通信息,相互协作,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就加深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了,从而焕发了写作的活力和主动性。
三、结语
总之,应用写作课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基础课,作为应用写作的教师应当努力探讨适合本课程和学生实际的有效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根据不同的文体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变化,方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建华.多元智能理论在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教育与职业,2007,(2):130-131.
教材分析及学法指导
2007年以来,江苏省全面启用省编《牛津初中英语》教材。这套教材设计新颖,获得教育部“语言好、理念新、方法活”的高度评价。每册教材包括六个单元(Unit),每个单元中均包含了书面表达的训练内容,即Main task,通过main task的教学能提高学生多种文体的写作能力。《牛津初中英语》六册教材中的Main task板块中已经包括了初中学生所应掌握的各种写作内容。
而书面表达的常见写作方法如下:
试题分析及教材对应
综观2007年、2008年江苏省十三市的中考书面表达的试题,可以清晰地从中看到试题与教材中Main task的写作要求的关联性。具体分析如下: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考书面表达的试题往往紧扣教材,与其漫无目的地搞题海战术,倒不如回归教材,进行系统复习。
教材整合及实践操作
在中考书面表达复习时,我们对教材中Main task的内容进行整合,进行系统复习,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形成知识网络,提高复习效率。我们初三备课组经过热烈讨论一致认为《牛津初中英语》教材中Main task的写作内容可以整合如下:
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我们把初三年级的英语书面表达复习时间定为五课时,具体安排如下:第一课时:写作方法介绍和复习“写人”主题;第二课时:复习“写信”主题;第三课时:复习“写物”和“写动物”主题;第四课时:复习“写常见事”主题;第五课时:复习“写特殊事”主题。
实践证明,前期的精心准备大大提高了复习效率,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学生思路清晰,既掌握了写作方法,又抓住了写作要点,对各种写作内容了然于心。在今年的中考模拟考试中我校书面表达的得分率为98.2%,高居全市之首。2009年的中考英语试题的书面表达也完全在我们的意料之中,我口头询问了30多名考生,无论是写作方法还是写作要点说起来都头头是道。我校今年英语笔试平均分为114.2分,遥居全市之首,虽不知书面表达的单项得分,但至少说明我们的书面表达的复习达到了预期的目的。2010年中考英语书面表达复习我校将继续贯彻之。
关键词:“微写作”;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协作教学
一、“微写作”是开启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普及,“微写作”作为一种新型教育名词出现在大众视野,微博是“微写作”词汇的诞生地,微博平台发表的文章具备短小精悍的特性,被许多网民所喜爱。“微写作”是一种新型的作文模式,属于模仿式作文的范围,“微写作”模式的应用可以有效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这种写作方法具备精简、凝练的特点。相比于传统的作文形式,这种模式所占篇幅比较小,内容比较集中,写作方法灵活,比较吻合现实生活情境,为广大学生所喜爱。
“微写作”方法的开展,有利于克服学生写作难的问题,帮助学生克服作文学习过程中的恐惧感,有利于疏导学生的写作压力,帮助学生树立写作的自信心,学生通过“微写作”能够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微写作”模式篇幅较小,内容短小精悍,易于学生学习,在只言片语中,学生的文笔掌控能力大大得到提升,帮助其找到初中作文的写作感,让学生充分感悟写作的乐趣。
二、“微写作”方案开展的三个关键环节
(一)找到W生语文学习的兴趣点
兴趣是高效学习模式的不二法门,在初中写作引导过程中,找准学生的兴趣点是非常必要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创造积极、和谐的“微写作”教学氛围。细节决定成败,在“微写作”引导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微写作”的笔记本,让学生在合理范围内自行进行写作的发挥。教师要营造一种民主、积极的课堂教学环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命题是初中作文的核心要素,“微写作”的命题要吻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外部环境的创造是推动学生写作的外在要素,核心兴趣的引导是推动学生写作的根本动力,学生只有具备真正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意义上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主动性的学习态度是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的内在关键。通过对命题模式的合理化应用,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内在兴趣。
写作是一种创意性活动,正是因为缺乏创意性的头脑,有些学生才会感到写作充满压力,胸中无沟壑,下笔难有神,创意性的思维可以迸发出写作的火花。丰富的作文写作素材的积累是学生创造力的源泉,只有平日多多积累语文素材,才能实现学生创意性思维的迸发。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日常写作小任务,比如在《最后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为课文的结尾补上几个续集;引导学生补充课文中主人公的心理对话片段;引导学生凝练课文内容,将其精简为一个片段。在这个教学训练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调动,思维能力也得到有效的提升,通过“微写作”方法的开展,学生接触到不同的写作方法,有利于保持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二)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只有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才能在写作领域中如鱼得水,作文语言的熟练使用属于技能方法的范畴,需要学生通过后天实践及积累获得。在“微写作”方法引导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熟练应用各种写作手法,比如仿写、改写、续写等,“微写作”模式的精髓在于推陈出新,前期的模仿是为了后期更好地创作。比如,在《故乡》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仿写该文中捕鸟片段的写作手法,以此锻炼学生的词句提炼及创造能力,从而形成学生写作过程中的良性循环。
(三)不断更新学习引导方法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个道理适用于日常的学习引导,为了保持学生的写作新鲜度,教师需要不断变化现有的写作教学方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创造出一套新型的语文写作引导体系。教师可以通过微博“微写作”的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对微博作文转发、点赞等方式的开展,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自主性写作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写作素养。
总之,微博浪潮的发展,诞生了一种新型的作文形式,这种“微写作”模式有利于矫正学生消极的写作态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意性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素养。在现阶段语文教学中,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形式,教师要创新自身的教学方法,抓住初中生的语文写作心理,投其所好,让学生敢于写作、爱上写作,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