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05 15:20:0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E.ON集团从2005年开始第一份企业责任报告,到2012年已连续8份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这8份报告在披露议题、报告范围和参考依据方面均无实质性变化。报告所披露的议题均可以归属市场、环境、员工和社会四大范畴;报告的范围包括总公司和分属机构。
报告的特色及亮点
报告整体结构分为可持续发展的举措、可持续发展的践行领域和2011年关键数据三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举措”涵盖了公司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原则、组织管理机构、利益相关方的管理、报告的验证标准;第二部分“践行领域”是报告的主体,涵盖公司所履行的不同类别的具体责任,包括气候保护、技术研发、责任采购、环境保护、社区参与、客户满意、健康安全、劳动力的挑战;第三部分“关键数据”是以量化的指标披露了公司在经济、社会、环境方面的绩效。框架结构清晰使读者能够迅速了解全文的结构。
1.报告设计特点
报告以网络版形式。E.ON的报告以网络版的形式呈现在公司的网站上。点击“可持续发展”导航,呈现在页面左侧的内容不仅包括了组成报告的核心部分:举措(Approach)、践行领域(Fields of Action)、2011年关键数据(Key Figures 2011),还包括了其余相关内容:区域活动(RegionalActivities)、下载中心(DownloadCenter)、Contact(联系方式)。
目录简洁。报告目录分级清楚,以最简洁的词语高度概括报告内容。如下图所示,报告第88页的标题是“CustomerOrientation in all Markets(在所有市场中以客户为导向)”,随后的文字都围绕在这一议题进行介绍,目录高度概括了通篇的内容,不仅起到快速检索、揭示、传递报告内容的作用,还能辅助读者读后回忆、概括报告的内容。
报告内容附有网页定位。PDF版本报告每一页的页脚都提供了本页报告内容在网络版的具体网页定位,方便读者登录公司网站阅读本页报告在网页上的内容。
2.报告内容特点
总裁致辞紧扣主题。总裁致辞的标题(“塑造可持续的变化”)和内容与报告名称(“可持续发展报告”)密切相关。总裁致辞清晰明确,阅读这部分内容可以了解公司的整体情况、战略、使命、价值观;清楚公司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方法和途径。
自我承诺凸显管理层重视履行社会责任。在总裁致辞之后有另外一部分内容是E.ON管理委员会对履行社会责任的自我承诺,这部分内容主要呈现了公司管理委员会承诺他们对各利益相关方、环境、可持续发展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读者可以了解公司管理层对履行社会责任的态度和决心、公司将会在哪些领域履行什么方面的责任以及会采取什么行动措施。
将“利益相关方管理”单独成章。在报告结构的“举措”部分,将“利益相关方管理”单独列出成章。在这部分,首先介绍了利益相关方的组成概况、各方对公司的重要性以及公司与利益相关方的对话渠道;其次介绍了公司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参与的最重要的可持续发展倡议;再次介绍了公司是如何满足内外部利益相关方需求的,基于此需求制定了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工作计划。
披露议题识别的方法。报告披露了议题产生的来源和选择的过程,不论是内部利益相关方还是外部利益相关方都作为公司制定战略的参考点,公司依据这些议题对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做出等级评价,根据重要性的评价结果制定可持续发展计划。
与GRI的详细对标。报告将其所涉及的指标与GRI指标对比,便于读者看到公司报告在多大程度上符合GRI的要求、在哪些地方可以找到报告所涉及的指标、哪些指标未被纳入报告以及哪些指标已经通过审验。
另外,报告的GRI对标具有以下几点特色:第一,E.ON把“指标索引”作为报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将其置于报告最后作为附录;第二,除了以一级标题和二级标题的形式标注出所涉及的GRI指标,还在每个指标下,用下划线标注出报告中与之相应的标题;第三,如果想阅读这些标题内容,此部分指明了在哪些出版物中可以找到它们,如AR代表的是年度报告;第四,这些指标在报告中的披露程度在页面右侧以“完全涉及”、“部分涉及”、“未涉及”和“不重要”的标识标注出来;第五,这部分内容还包括了对选定指标的注释和补充信息。
报告主体部分首先呈现未来的工作计划。在报告的主体部分“践行领域”首先向读者呈现了2012-2015年的社会责任工作计划,对目标的描述从目标量化到具体的指标,计划的11个组成部分是以内外部利益相关方对话的结果为基础而形成的。使读者能够清楚地看到公司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实现这些目标准备采用的具体措施和具体标准。
报告主体部分的议题鲜明、描述逻辑清晰。这部分内容一共包括8个鲜明议题,按照先描述概况再披露行为措施的顺序进行介绍。每个议题都有明显的一级标题方便读者查阅,每一个议题内,有清晰的二级标题指引读者阅读相关内容。这样安排报告主体,可让读者了解到公司可持续发展包括的重大议题、对每个议题的解决方法和政策措施、最终产生的结果和影响,让利益相关方更加清楚公司所面临的实质性的问题和利益关注点;披露每个议题的处理过程和最终结果,让利益相关方看到公司为此付出的努力。
绩效指标的披露。报告“2011年关键数据”部分通过一系列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上相关的量化指标,说明公司在实施项目、执行战略中的绩效。如下图所示2011年公司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情况:第一,披露了连续三年的绩效情况,形成绩效变化的对比;第二,披露范围涵盖业务所在国家,体现了报告的国际化趋向}第三,在数据下方有一段文字对其进行解释说明,加深读者的理解;第四,凡是经过审验的数据,都在页面上方标有审验的标示。
负面信息的披露。在报告的“2011关键数据”部分,报告详细披露了负面信息,以及应对负面信息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例如,报告在披露与环境相关的负面事件时(引流管泄漏事件、严重噪声排放事件、过量粉煤灰排放和漏油事件),还说明了公司在应对这些事件时所采取的行动、花费的资金和调动的人力。
3.公司管理和实践方面
保护气候——投资可再生能源技术。E.ON集团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以保护气候,为显著降低公司能源结构中二氧化碳的排放强度,公司在过去的5年中投资70亿欧元用于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在未来的5年,公司将继续投资70亿欧元于可再生能源技术。
发展技术——多方协调、共同研发。E.ON集团与国际上主要的智囊机构、高等院校和技术公司协作,将全球知识技术有效地转化为能为公司创造价值的技术,以满足对于能源的广泛需求,实现更加可持续的未来。
尽责开采——与专家合作实施开采。E.ON集团不仅一直遵循具有约束力的责任采购原则,制定一系列措施以降低开采风险。为了保证开采过程不影响环境发展,采购负责人不仅严格遵循采购指导准则,更重要的是寻求可持续发展专家的技术支持,在专家的指导下实施开采工作,保证附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社区参与——开展能源与环境教育。E.ON集团在“能源与环境教育”方面通过“学校环境冠军”和“能源体验”等活动,帮助学校降低能耗和开展能源检查,通过在线学习平台的互动方式使学生通过游戏了解能源供应的不同区域影响和全球性影响,并将活动在Facebook上进行宣传。
客户导向——利用NPS,密切关注客户需求。E.ON集团通过“调查~反馈”的方式回应客户的期望,使用净推荐值(NPS),测量客户的满意度,让客户以十点评分等级评价他们愿意向朋友介绍E.ON集团的程度,并解释原因,公司的区域团队分析这些意见,进一步完善服务。
健康与安全——制定《安全改进计划》。E.ON集团坚持“事故零容忍”原则,把健康与安全(H&S)文化贯穿于整个集团,制定《安全改进计划》,持续改进职业安全。依据公司每年更新的《安全改进计划》,HSE委员会让各个单位开展具有前瞻性的风险分析,确定降低风险的具体目标。公司定期检查计划所涉及的范围和准备情况,将计划中的指标完成情况与中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挂钩。
4.报告议题披露特点
E,ON集团领导层发出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自我承诺,凸显集团对社会责任的重视。报告逻辑清晰、内容充实,披露了气候保护、技术研发、责任采购、环境保护、社区参与、客户满意、健康安全、劳动力的挑战等8个利益相关方关心的议题。但部分议题披露不够完整全面,如经济方面没有披露负面事件给公司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环境保护方面没有披露经营行为给环境和生物带来的不良后果以及预防补救措施,也没有收集和披露排水及径流对生物多样性的危害影响。
启示与借鉴
1.形式方面
利用社会责任专栏及时社会责任信息。利用现代化通讯手段将公司社会责任理念、实践和报告及时传播、不定期披露和更新,便于利益相关方及时获取更多的有关公司在此方面的信息,使信息传播更加及时有效。
2.内容方面
披露详细的GRI对标信息。建议将指标索引作为报告的主体部分并用非常详细的方式标识出披露的议题、所在出版物的页码以及披露程度等情况,便于读者获取详细、全面的信息。
报告主体部分首先披露未来四年社会责任工作计划。建议先以未来计划的形式,向利益相关方呈现未来几年公司在社会责任方面的发展计划和重点领域,利益相关方根据工作计划阅读后续的重点议题,对比社会责任计划的执行情况。
将“利益相关方管理”单独成章,便于利益相关方集中阅读相关信息。报告应将“利益相关方管理”章节单独列出,这部分内容应包括利益相关方的组成、他们对公司的重要性、公司与他们的沟通方式以及最后达成的效果等,集中呈现利益相关方信息,便于读者迅速定位需要的信息,高效地阅读相关信息。
坚持信息披露的透明度(突出事实)和平衡性。报告在披露信息过程中应当秉持公开性、全面性、真实性和可靠性的态度,最大程度满足各利益相关方的知情权。对于负面信息应当全面、客观、公正地进行披露。
以数据、图表呈现绩效。建议使用客观、准确的数据配以直观的图表来说明公司在环境、社会和治理方面的绩效,便于读者快速获取绩效状况并与历年绩效、同行绩效进行对比。
3.实践方面
联合科研院校共同研发前沿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提高生产经营效率仅依靠自身的力量略显薄弱,公司应当与在某一领域的杰出研究机构共同合作,将知识技术转化为公司的实用价值。
开展环境教育。企业应当开展与经营业务有关的环境教育活动,比如低碳行动、绿色节能、减排指导,这些活动可以深入学校、居民小区、工作场所,以亲身体验、共同合作等方式向各利益相关方进行宣传教育。活动后,应当评估活动效果并进行大范围的积极推广,达到全社会范围内的良好推动效果。
注重客户需求,增加客户满意度。企业应采取恰当的方式,比如入户调查、随机发放问卷等方式,了解客户的需求、意见和满意情况,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持续提高服务质量,增加客户满意度。
制定安全改进计划。企业应制定《安全改进计划》以增加职业安全,按安全计划内容制定安全预期指标,要求各责任单位针对这些指标制定风险分析和降低风险的具体目标、措施,定期检查这些指标完成情况,并将此与管理人员的薪酬相关联。
细化社会责任工作计划。企业应当根据公司战略,细化社会责任的工作计划,促进公司与利益相关方进行开放和透明的对话,使利益相关方了解公司企业社会责任各项事务开展的计划。
55家企业(另外3家新近成立,故未)中,53家严格遵循全球报告倡议组织(以下简称GRI)编写指南,占96%。除4家企业以外,其余企业的报告均经独立审计,通过质量审核。
国有企业之外的数据对比发现,在斯德哥尔摩证券交易所上市的57家大盘股公司中,只有38家企业报告严格对标GRI报告编写指南。其中,通过同行评审的报告占比为37%。
国有企业中,Botniabanan公司未2011年可持续发展报告。该公司由瑞典交通管理局管辖,成立于2012年1月。另外一家是Inlandsinnovation公司,成立于2010年12月。
部分企业首次可持续发展报告。这些企业包括:APL(2010年7月独立于Apoteket AB公司)、Apoteksgruppen(2010年成立)、Metria(2011年7月独立于Lantmateriet公司)和Arlandabanan Infrastructure AB。
按照GRI指南标准,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达到A级、B级、C级的分别为1、12、40份。其中,SEK公司2011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的评级为B级,高于2010年的C级。大瀑布公司(Vattenfall)在报告灵活性上做了较大调整以适应2012年的综合性报告编写,评级降为B级,其2010年为A级。
过去的五年时间(2007-2011年)里,国有企业报告采纳GRI指南的比例由26%升至96%。同时,大盘股公司则由25%提高至6%。国有企业中,通过独立审验的报告比例由10%升至92%,大盘股公司则由12%提高至37%。
Halvarsson & Halvarsson咨询公司的2010年报告统计数据显示,绝大部分瑞典国有企业披露了可持续性议题相关的发展指标。这些指标的大多数可以量化,也有相应的规划时间表。其中,环境指标占大多数,社会指标相对较少。
也有企业公布了综合性可持续发展指标,如Green Cargo,LKAB,Sveaskog和Systembolaget。气候变化亦是一个焦点指标,像Akademiskabus,Green Cargo(可在线查询交通航运业务的环境数据),LKAB,PostNord和Sveaskog(报告披露了气候变化造成的风险和可能性)。
统计发现,报告中回应腐败关联议题的国有企业比例不到50%,Bilprovningen,Nordea,SEK和Systembolaget在这方面表现不错。
在利益相关方对话和实质性分析方面,企业报告差别巨大。以利益相关方对话为例,参与对话的人数为几十到数千不等。LKAB做得较为出色,先后同涵盖公司所有业务领域的利益相关方进行了沟通,还使用了电子渠道,在官网上设立交流论坛。按照AA1000利益相关方参与标准(利益相关方对话的国际标准),有两家企业付诸实践。
链接
GRI评级制度设有由低至高的三个实施等级(即C、B和A级),每个等级的报告标准反映了对GRI报告框架的应用程度,较高的评级,反映了报告应用或涵盖GRI报告框架的程度较高。此外,如果纳入了外部认证,各个等级还可以加上加号,成为A+、B+、C+。
淮阳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一个文化旅游资源大县,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县。县域面积1320km²,总耕地面积10.4万hm²,辖20个乡镇(场)467个行政村,总人口13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9万人。2014年,全县粮、棉、油面积分别达到13.9万hm²、0.2万hm²、2.28万hm²,总产量分别达到90.3万t、0.2万t、10.8万t,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一连增,连续7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认定无公害农产品9个,绿色食品5个,认证农产品地理标志1个;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647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沼气、村镇绿化等惠民工程深入人心。
二、主要模式
(一)常规式可持续高产农业技术
主要有高产复熟间作套种技术、高效水产养殖技术和高产农业新品种开发技术等。
(二)高效节约型农业技术
主要有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节药与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等。
(三)土地整理与中低产田改造技术
主要包括土地整理技术、中低产田改造与培肥技术等。
(四)资源多级循环与再生利用技术
主要包括“畜-沼气-日光温室”“畜-沼气-果园”“畜-沼气-粮食”“畜-沼气-鱼塘”等三结合技术。
(五)生物工程技术
它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最具推广价值的技术,如转基因病虫害防治技术等
三、发展目标
在稳定土地种植面积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量和质量以及土地产出率。稳定发展粮棉油、蔬菜、水果等常规产业,确保农产品供应安全,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加快对土壤污染的治理与修复,大力推广测土配方平衡施肥,不断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耕地地力等级,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增加农民收入。力争到2020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125万t,人均基本农田占有量达0.07hm²,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15.3万hm²左右;全县特色产业、重点产业完成所定目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
四、建设任务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大力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项目,按照《淮阳县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规划》,力争到2020年集中打造田地平整肥沃,灌排设施完善,农机装备齐全,技术集成到位,优质高产高效,绿色生态安全的高标准永久性粮田,计划在全县范围内建成167个百亩方,150个千亩方,42个万亩方,打造7.87万hm²平均每667m²产量超吨粮的高标准粮田,实现高产稳产和生产全程机械化,良种覆盖率、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等关键技术达到100%,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全覆盖。
(二)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
1.在全县建成11个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提高土地产出率。2.实现全县测土配方施肥,提高化肥利用率。3.加强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防止农药面源污染,减少农药用量。4.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提高农产品质量。
(三)加强农业污染治理,改善生态环境
1.加强农业执法体系建设,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和使用禁用农药及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的行为。2.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研究,合理控制氮肥用量,减轻和避免对土壤环境的不良影响。3.实行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发展沼气工程,积极规划申报有机质提升项目。4.推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实现病虫害统防统治,准确预测预报,早防早治。5.加强农业灌溉用水常年检测,禁止使用不达标水灌溉。杜绝垃圾肥料,有效减少土壤重金属含量。
(四)开展生态建设,恢复和提高生态系统功能
1.建立生态循环农业试点,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济组织向高效益生态农业发展。2.加大打击盗捕、盗伐力度,维护生态平衡。3.提倡施用有机生物肥料,增大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增强土壤的降解功能。
(五)大力推进农业节能减排,发展循环农业
1.禁止焚烧秸秆,提倡利用秸秆高温积肥,提高农作物秸秆利用率,防止破坏土壤和污染地下水。2.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利用秸秆和人畜粪便发展农村沼气,减少能源消耗。3.加强农膜农药包装物、废旧金属、塑料的回收利用,减少白色污染。
(六)建立防灾减灾体系,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一、烤烟生产环境得天独厚
xx县海拔高度在839-3919米之间,境内属中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全县地势北高南低,气温、日照、降雨等自然条件有利于烤烟生长。全县烤烟大田烟叶成熟期平均气温在20℃以上,除海拔超过20xx米的少数地区外,其余地区气温均属烤烟生长最适宜区。全年降雨量960-1130毫米,年均日照2388小时。1986年,《全国烟草种植规划研究报告》称:“xx属(VI)西南部烟区,(VII)滇西山地烤烟晒烟区”;《四川省烤烟种植区划研究报告》指出:“xx属西南横断山(凉山)亚热带烤烟最适宜区”。1987年,世界著名烟草专家、美籍华人左天觉博士到xx考察,确定了xx属于云南清香型优质烟区。1987年,中国烟草学会以洪琪琨教授为团长的专家考察团,对xx的土壤和气候进行考察后,论证了xx属云南型优质烟区。
二、烤烟生产经验系统丰富
xx县烤烟生产历史悠久,民国36年(1947年),已有人种植烤烟,并开办了华康烟草股份有限公司,收购烤烟销往云南昆明。1997年,全县种植烤烟20万亩,总产烟叶53.65万担,总产值达2.53亿元,地方特产税收入达6893万元,出现了种烟以来的第一个高峰年。20xx年,全县种植烤烟15.58万亩,烟叶收购46.7万担,各项税收8000万元以上,收益创历史新高。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xx县总结出了一整套烤烟种植生产技术。选种方面,根据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和土壤性质,全县选用红花大金元、云烟85和云烟87作为基本品种,并统一由厂家消毒包衣加工和供种。育苗方面,根据不同的区域气候采用不同的育苗时间;育苗方法上由一般播撒发展到营养袋育苗、工厂化育苗和漂浮育苗。移栽方面,总结出了不同地区移栽的具体时间、完成时限,移栽的深浅、定根水浇灌要求及地膜覆盖等。施肥方面,总结出烟苗生长过程中施肥的原则、要求和方法。田间管理方面,提出了科学可行的管理要求、方法和标准留叶数,规范了常见病防治方法。采收和烘烤方面,提出最佳成熟度和采摘时期、标准化烤房建造和“三段式”烘烤技术。
三、烤烟生产基础坚实牢固
烟水配套工程日趋完善。全县现有水利工程2880处,总引蓄水1.48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8.13万亩,其中田14.85万亩。1988年以来,为了解决烤烟移栽期少雨抗旱问题,烟区开展了水浇地地下微水池工程建设,到20xx年,共建成微水池15.2万口,可蓄水365万立方米,基本上保证了烤烟小苗的抗旱问题。烤烟基地建设取得突破。按照提升烟叶质量的总要求,严格执行国家“双控”政策,建设优质烟叶基地15万亩、国家替代进口烟叶和精细化科技示范园地5000亩、省“金攀西”优质烟叶项目50000亩。形成烤烟生产配套体系。全县现有烤房42500座,其中标准化烤房320xx座;有烟叶收购站6个,点73个,其标准化烟站1个,标准化烟点30个;防雹点37个,“37”高炮17门。
四、烤烟生产形成产业规模
xx县种烟区域已遍及全县43个乡镇,年种烟面积稳定在13-15万亩,年产烟叶38-45万担,烟农年收入1.5-2亿元,年税收达6000-8000万元,烤烟生产已经成为xx主要经济支柱。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着重要的带动作用。已建成的四川省三益有限责任公司,总投资1.69亿元,年加工烟叶60万担,公司的生产主要以xx烟叶为加工原料,有效地解决了xx烟叶的存储和销售问题。在烟农队伍、烟技员队伍、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上,已具有一定数量、规模并基本上掌握了优质烟叶生产经营的方法。全县种烟区有劳动力19.5万人,种烟积极性高,并有较丰富的生产经验;全县有烟技员444人,有农技员近200人;县烟草专卖局设置有烤烟生产技术科,各烟站下设烤烟技术推广站,并配备有较充足的技术人员;县烟草学会有会员300人,有乡村级烟草协会45个,会员2500人。
五、烟叶经营市场优势明显
xx烟叶的需求定位为主料烟,评吸认为:“香气质为较好-好,以清香型为主,香气量较足,刺激性较小,杂气较轻,余味舒适,烟气浓度和劲头适中,烟叶燃烧性较好,灰色灰白-白”。xx是全省优质烟叶生产第一大县,被国家列为“全国优质烟基地”、“全国优质烟叶储备基地”、“全国十大烤烟标准化生产示范县”,还被确立为“金攀西”优质烟叶开发项目的主产县。20xx年,在全国烟叶样品检测中,评吸得分在85分以上的有5个样品,其中xx占3个,得分最高的为xx样品(87分);80-85的有39个样品,其中xx占22个;唯一一个达到清香型偏中间型烟叶标准的样品就是xx烟叶。近年来,凭着优良的质量和良好的服务,xx烟叶已进入上海、武汉、常德、兰州、青岛、石家庄、成都、什仿等国内大中型烟厂,打通了市场销售渠道,现在能做到当年烟叶当年销售完毕,实现零库存。
六、突破产业发展临界点,争创全国烤烟第一县
xx烤烟生产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应清醒地看到,xx烤烟生产的硬件设施还比较薄弱,抗灾能力差,加之受生产技术水平的制约,烟叶质量与发达国家乃至国内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着差距。为此,xx烟草生产经营必须在质量上下功夫,在科技上求突破,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突破产业发展临界点,争创全国烤烟第一县。
(一)调整生产布局,改善烤烟发展环境
一是因地制宜发展烤烟。根据气温和土壤特性,把烤烟种植生产向最适宜区、向好田好地、向大户能手转移;在分配生产计划时,重点向产量高、质量优、效益好的地区转移。二是坚持烟田和烟地轮作。采取对烟田和烟地进行轮作或者休耕的措施,以保护土壤和减少病虫害。轮作要做到:旱地隔两年才能种一季烟,水田一年种一季烟,轮作时要种植不同的农作物。至于部分地区由于耕地较少,不具备轮作条件的,则应采取客土、小春作物轮换、水旱轮作等措施。三是加强土壤改良。对酸性土壤,采用石灰和秸秆还田(地)来调整土壤酸碱度;合理施用油枯、圈肥和猪牛羊粪等有机肥;通过换土来改变土壤质地;对坡地进行“坡改梯”和“薄改厚”。四是加强水利建设。要因地制宜修建小型水库或“山湾塘”;对集中成片的烟田和烟地则修较大的蓄水池,抽水蓄水以备浇灌用;坡烟地则修地下“微水池”,使之达到一亩多池。
(二)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烟叶科技含量
一是提高烟农文化素质。编一些有关烟叶生产经营的科技书籍无偿地发给烟农;办一些有关烤烟生产种植、烘烤知识的培训班;组织部分烟农到外地或者本地搞得好的地方参观学习;特别要向烟农传授有关施肥配方、病虫害防治、烘烤技术等知识。二是提高现有烟技员的水平和增加烟技员的数量。就烟技员的数量来说,烟草部门所配备的烟技员与种烟的面积不成比例,应增大投入,按一定比例配备。另外,应强化现有烟技员的专业技能培训,着力解决知识不够全面和专业知识缺乏的问题。三是加大科研投入,加强技术革新。要积极研究烤烟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研究制造适宜当地生产种植的种子、研究适宜当地生产种植的生产方式、研究土壤的改良措施、研究病虫害的产生原因和防治方法,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运用,推进烤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三)革新烘烤技术,提高烟叶产出质量
一是要解决“种出了好烟,烤不出好烟”问题。要加快烤房建设力度,逐步完善标准化烤房建设和对原有旧烤房的的改造;要积极开展对堆积式烤房、散叶式烤房建造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要制定配套的烘烤工艺技术,彻底改变落后的烘烤观念和陈旧的烘烤技术。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烟叶烘烤专业技术队伍,在烟叶烘烤期间,技术人员要逐户对烟叶烘烤的各个环节进行指导,使烟农烤出好烟。二是要妥善处理好购销矛盾。要突出解决“种、烤出了好烟,卖不到好价钱”的老大难问题。要充分发挥烟草协会的指导和协调作用,协会负责组织会员生产烤烟,重点解决生产技术服务问题,并负责指导烟农分级扎把,实施烟叶预检,带领烟农交烟。要招聘以村社干部为主的烟叶预检员,实行入户指导烟农分级扎把、预检烟叶。烟草收购部门要规范收购程序,严肃收购纪律,杜绝违规收购现象发生。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中国企业海外可持续发展报告2017》。报告指出,中国企业可以在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这是开发署的第二份对中国企业海外经营的可持续性做出回顾和提出建议的报告。该报告由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中心以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共同编写完成,对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潜在影响力及推动当地落实2030年议程提出了具体的分析和建议。
报告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盖图。盖图表示:“私营部门是大多数发展中和发达国家的增长引擎。它们通过提供经济适用的产品和服务,对消除贫困、创造收入、促进财富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希望这份报告能够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为中国企业在国内外的经营提供参考,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并打造持续提升经济、社会、环境综合价值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报告强调了2030年议程、“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企业在海外经营之间的关系,涵盖了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产业升级、创造就业机会、促进技术转移及践行生态文明以及中国企业已经参与和在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和2030年议程过程中需要中国企业参与的方方面面。
高校社科学报“品牌栏目”如何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是其发展中普遍遇到的最大难题,但若能在作者群、研究机构、运作方式、编辑、学术研讨的常态化等方面加大思考和实践的力度,就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高校社科学报也能与时俱进地汇入国家战略和时代主潮之中,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和当代文化建设作出贡献。
关键词:
高校社科学报 品牌栏目 可持续发展
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与全国地方高校学报研究会,近年来相继评选出一批“名栏”“特色栏目”和“优秀栏目”等品牌栏目。这些已获得社会认同并产生广泛学术影响的品牌栏目如何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是目前高校社科学报普遍遇到的最大难题,也是影响其发展壮大的最大瓶颈。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既是当代社会改革发展的时代主题,同样也是高校社科学报及其品牌栏目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构建高端化和国际化的作者群
众所周知,学术质量是学报及其品牌栏目的核心价值与学术生命之所在,而学术质量取决于所刊论文的质量,论文质量又来自作者的水平。因此,围绕品牌栏目形成相对稳定的高端化和国际化的作者群就十分重要。因为一个栏目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长久立足于学界的关键在于作者的学养以及由此而来的稿件质量。
一方面,要广开门路吸纳海内外知名学者的优质稿件,这是栏目保持学术生命强力的重要支撑;另一方面,要不断发掘青年才俊的新说力作,这是栏目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这两个方面是许多学报努力的方向,例如安阳师范学院《殷都学刊》的“殷商文化研究”栏目,自1984年创立至2011年的20多年里发文547篇,一大批知名专家学者成为其稳定的作者群。这些作者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著名甲骨学家、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中国地质大学学报》“资源环境”栏目的作者群,包括100多位中外著名学者,其中有国务院总理、工程院院士刘洪亮、生态经济学家王松霈、环境经济学家潘家华、环境法学家蔡守秋、环境资源法学家汪劲、美国自然环境保护委员会委员王立德等。这些著名学者覆盖了环境资源法领域近90%的高端作者。而整个作者队伍则涵盖了“20后”到“80后”不同年龄段,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曲阜师范大学《齐鲁学刊》的“孔子・儒学・齐鲁文化研究”栏目,1984年创设至今发文903篇,作者中的海内外著名专家有张岱年、任继愈等几十位以及他们培养扶持的学术新人如当年的李申、李炳海、杨国荣等年轻学人,如今都已成为孔子、儒学和齐鲁文化研究方面的专家,不少已是教授、博导或知名专家。栏目与作者群之间应该形成这样一种良性互动关系:栏目办得好影响大就会吸引有影响力的名流大家,而高端作者群又反过来提高栏目的影响力,二者互动可以最大化地实现学报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在作者群的建构方面,社科学报要具有开放的胸襟和全球的气度,努力做到名流与新锐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国内与国外结合。这样,栏目就能保持长期性和可持续发展。
那么,如何吸引作者将高质量的论文投给某家学报的某个“品牌栏目”?学报界必须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优惠措施。其一,建立优稿优酬机制。虽然真正的学者追求的是学术境界,但优厚的稿酬毕竟是对其学问的社会价值的认可,对其或多或少地会有些潜在的吸引力,这样,能最大限度调动作者投稿的积极性。因为做学问着实不容易,其中甘苦味,得失唯自知。江西财经大学《当代财经》的“理论经济”栏目的名优稿件的稿酬是1000-2000元;《闽江学院学报》的“闽文化研究”栏目的特稿特酬最高是3000元;《郑州大学学报》的“美学・环境美学”栏目面向国内外征集10篇左右对环境美学发展具有奠基性意义的重要稿件,每篇稿酬5000元。其二,设立论文评奖制度。如安阳师范学院《殷都学刊》设立“甲骨学与殷商文化研究优秀论文奖”,重奖有学术创建和贡献的优秀论文;曲阜师范大学《齐鲁学刊》拟设立年度学术论文奖,对孔子儒学齐鲁文化研究的优秀论文予以奖励。其三,实施栏目名家主持人制。为了高起点和高质量,许多社科学报的品牌栏目都设有主持人,均为著名学者。名家主持人的优势在于可以利用其在学界较为丰富的资源、人脉和关系,吸纳优秀稿件,确保栏目学术研究的深入和可持续性运作。其四,建立“栏目核心作者信息库”。信息库的建立,有益于及时跟踪学者们的研究课题,把握学界最新发展动态。
二、依托优势学科与研究机构
品牌栏目的可持续发展,除了向校外、省外、国外寻求优秀稿件以外,更重要的是要立足本校的学科资源和学术资源,做到“向外”延伸与“向内”挖潜相结合。每所大学基本上都有自己的优势学科及其相关研究机构,学报栏目的设置一定要依托本校的这些学科资源优势、学科研究优势与研究队伍资源优势,这是栏目可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和强力保障。
华南师大拥有教育学、心理学两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点,有心理学和教育技术两个国家重点学科;心理学有一个国家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一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学/心理学论坛”栏目秉承“学术性、权威性、应用性”的办栏宗旨,紧紧依靠学校的强势学科。东南大学“艺术学”是其特色专业,目前是唯一的艺术学国家重点学科,《东南大学学报》“艺术学研究”栏目,也是依托学校的优势学科和研究机构。这些大学的优势学科、研究基地、创新平台等,是其学报品牌栏目发展壮大的坚实后盾。
品牌栏目与优势学科要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否则品牌栏目便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问题化与专题化的运作方式
品牌栏目若想不断做大做强,一定要采取并坚持“专题化”和“问题化”的操作方式,即在问题意识的统领下,突出组稿的主题和重点,每期要有一个相对集中的主题或重点,形成专题特征,切忌如有些学报栏目的杂芜、散乱,处于低层的自然和自发状态。
清华大学《装饰》的“特别策划”栏目在这一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装饰》的办刊宗旨是“立足当代,关注本土”。其“特别策划”栏目不以学科分类为标志,而以问题和专题为主导,从2007年第4期至2011年第12期,共推出57个热点话题,特色鲜明。诸如设计伦理、中国制造、奥运设计、国家形象、哥特艺术、看世博、厨房的变迁、何为奢侈、玻璃青年、青瓷今生、城市细节等专题策划,跟踪热点,提出问题,影响很大。
当然,专题化与问题化选题获得稿件的时间周期长,组稿难度大,但相应的学术价值也大,影响力也大,因为它会产生强大的“集束效应”。社科学报品牌栏目的核心价值在于其社会效益和学术效益,而专题化与问题化的运作方式无疑会提高学报的整体质量和学术水平,实现“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高校社科学报质量高低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则来自编辑主体的水平。可以说,编辑的文化意识、主体意识与综合业务能力是决定学报质量的关键。因此,培养和塑造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和综合业务素质的“文化学术型”编辑队伍,是社科学报发展的主要任务和质量提升的重要保证。名刊要有名栏,名栏要有名编,而“名编”起码应该是“学术型”专家与“文化型”杂家的结合。
一方面,编辑一定要努力成为社会科学某一领域的“学术型”专家,并对该领域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具有相当的学术水平和研究经验;另一方面,编辑还要尽可能成为博览群书的“文化型”杂家。今日世界已经进入一个全球化的信息时代和文化知识的喷发时期,每天都有大量新的文化信息挑战知识者的阅读盲区。因此,编辑要立足东方、放眼世界,不但要具有传统的文化知识,也要及时吸纳相对新兴的文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占领学术高地,凸显主体意识,引领学术方向,才能慧眼识珠,发现并刊登有价值的高质量社科学术论文,提高学报的学术质量和学术品位。
五、学术研讨与文集出版的常态化
2004年10月,教育部颁布《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实施方案》,主旨在于加强高校社科学报专业化建设,突出高校社科学报的品牌效应,带动高校社科学报整体水平和质量的提高,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此,全国高校社科学报都积极朝着“名栏”方向努力,纷纷采取切实可行的方略,成效显著。其中,举办学术研讨会和出版栏目文集便是常见的举措。但学术研讨和出版文集不能带有非学术性的功利目的,并且要做到常态化。
一些社科学报围绕各自的品牌栏目积极筹划,主办、联办或协办一些重要的学术会议,推动品牌栏目的持久建设。譬如《齐鲁学刊》为使“孔子・儒学・齐鲁文化研究”栏目可持续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常与其他学术团体联办研讨会,如1989年的“孔子儒学与当代社会”学术研讨会;1995年的“儒家伦理与21世纪社会道德”讨论会;2006年的“儒学与现代化问题”、“儒学与实学”国际研讨会。学术会议不仅能扩大栏目的国内外影响力,还可以为栏目提供优质稿源。
除了举办学术会议,一些社科学报还对其品牌栏目刊发的论文进行精选,予以出版。例如《滨州学院学报》编选“孙子研究”栏目的文章,出版了《名家论孔子》《兵法经营学纵论》两书;《闽江学院学报》将其名栏“闽文化研究”精编为《闽文化的前史今声》《闽文化的人文解读》《闽文化的历史思辨》三书。这些专题}生质的学术文集,集中为研究者提供本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与信息。如果说围绕“栏目”举办研讨会,可以不断激发研究活力,把握最新学术动态,那么出版文集可以延伸品牌栏目的学术影响力,使其社会价值最大化。
摘要: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壮大,职业教育的普及,高职环保类毕业生就业及长足发展显得尤为突出,如何使高职环保技术人才安居乐业,学有所用,体面就业,建立可持续发展就业观,是培养环保人才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高职教育;环保技术;可持续发展就业观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254-02
一、建立环保专业可持续发展就业观的背景
《巴黎气候协议》的目的是令全球经济在21世纪后半叶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减轻温室效应。我国政府落实了节能减排相关的政策,并纳入“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了能源气候方面更高要求的目标指标:单位GDP能源消耗年均累计下降1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年均累计下降18%。
在环保大趋势下,高职院校都在扩招并增设环保专业或课程,可人才培B与社需求的矛盾却日益突出,在高职领域尤为明显。企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工程应用型技术员工,而每年大量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却是高职院校的艰巨课题。
我国环保政策带来了环保产业及环保用户的迅猛发展,也带来了环保产业的从业人员的大量需求。如环保技术产业及企业的运行、调试、维护检修等。全国环保从业人员将有近千万人之多。而现有环保技术人员里实际需求相差甚远,高素质培养复合型环保技术人才更是紧缺。
然而,能不能留住人才让环保岗位的员工安居乐业,这更是个社会大课题,鉴于此,本文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就业理念。就业不仅是个人行为,也是社会行为,应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也强调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人、自然环境、经济社会相互之间健康、和谐、发展,这在可持续就业内涵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众所周知,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传统就业观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只讲就业机会、就业数量,甚至也包含在那些高污染、高消耗、生态环境恶化、经济效益低的产业和部门提供的就业,不仅就业率偏低,而且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生态建设极不和谐统一,也不可持续,更谈不上人的全面长足发展;而可持续就业正是针对传统就业的弊端提出来的,其不仅强调就业数量,而且强调员工的发展。有学者提出绿色就业,其实这实质内涵是低碳就业、循环就业和环保就业,绿色就业的表面内涵是体面劳动[1]。
二、建立环保专业可持续发展就业观的必要性
1.高职院校招生就业长足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规模在逐渐扩大,那么就业就必须与招生匹配、协调,才能良性发展,广进严出是今后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这给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考验和要求。在学生填报自愿的时候,就业前景看好的专业基本是热门选择专业。良好的就业及后续的发展才是报考自愿的动力。环保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相对广泛,主要涉及政府部门的环境规划部、环境咨询公司和其他公司的环境监测、环境教育、环境宣传等方面[2]。
2.环保专业毕业生长期发展的需要。学生在校的专业学习、技术培训的技能,在企业或者工作岗位上直接得到发挥和应用,是教育资源充分利用,教与学双方人力资源也得到了尽可能的发挥。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总量在逐渐提高,但薪资却普遍低于大学本科毕业生的薪资水平。由于环保排放标准的日益提高、监管变严,企业投入的环保资金增加、项目增加,对环保类人才的需求在逐年增加,环保类高职生就业率也在逐年提高,环保类专业作为新兴行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越来越高,但由于其环保类工作的特殊性,环保类高职生的初次就业率往往较高,但跳槽率也较高,转岗、转行的同学也较多,尤其是90后大学生,期待目标待遇高于实际能力所获得报酬,既是通常说的眼高手低。因此,探讨环保类高职生的可持续发展就业观迫在眉睫。
3.环保业持续发展的需要。每一个行业,都有它的传承性,环保专业也不例外。环保行业范围广,博大精深,要想在这一领域生存和发展,必须有专业技术、工作经历、经验积累、熟悉相关专业(如:给排水、电气、土建、消防、自动控制等)知识及协调处理能力。持续发展就是长期发展,只有持续发展了,才能成为环保行业的精英。
4.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就业是民生之本,和谐之基,事关改革发展大局,事关社会稳定。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劳动力市场对劳动者的责任、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急剧增加,据有关方面统计,全国高校毕业生为2010年达到575.4万人,到2011年达到608.2万人,2012年达到624.7万人,2013年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人,2014年毕业生人数继续走高,达到727万,2015年是749万,2016年是780万,因此高校毕业生仍然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由此看来,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既有利于保持社会的稳定,促进高校事业的健康协调发展,也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3]。
三、可持续发展就业观实现的途径
1.高职教育。在校教育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扎实的专业理论、娴熟的职业技能、交流沟通能力、职业道德以及再学习能力,这些都是高职院校教学范畴。对于环保行业,还要与企业对接,开展职业上岗证培训:电工上岗证、维修电工(中级)、水处理值班员、水化验员、燃料化验员、油化验员、热工仪表检修工(中级)、集控中级值班员证等,这些都是国家技能鉴定考核发放的职业上岗证书。职业上岗证只是某个方面的技能认证,要想在环保行业中发展,还要是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2.社会政策与制度。良好的社会政策、制度就是:公平、公正、合理有序,为尽职尽责及有创新工作能力的员工创造有发展的提升空间,按岗位及职能有合理的报酬和待遇,劳动者有体面生活的资本和信心。
3.职业自身定位。职能与行业的集合构成职业。职业特殊性在于社会属性、职业的规范性、职业的功利性、职业的技术性和时代性。选择职业必须明确自身优势、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合理分析社会需求,才能做出合理的职业选择,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在职业生涯中还要不断的优化、修正与完善。在职业活动中开发自身潜力、实现自身价值并享受乐趣。市场可以选择所需要的劳动力,个体也有权选择自己想要从事的工作。
四、建立可持续就业观必备的环保核心理论课程及技能培养
为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就业观,必须给予学生环保核心技能及培养。我系涉及环保技术的专业设置了基础理论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实训课、企业课程等。我们的毕业生就业将面向火力发电厂、工业热电站、钢铁企业、铝业、机械加工制造业、造纸行业、水泥建材、糖业、环保公司、安装检修公司等行业。可从事水的净化和水处理设备的运行、检修、维护、调试、技术管理等工作;能从事火电厂中废水处理、烟气脱硫脱硝、灰渣综合治理等环保方面的工作;能掌握火电厂、石油、化工、煤炭、环保等领域中水、煤油(气)的质量监督和品质化验;能从事电力建设企业中化学、环保的设备安装、调试、管理等技术工作;能胜任生产过程中主导工艺生产设计、环境监测及生产运行管理等工作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热力设备系统分析能力和事故判断、处理能力;具有生物质发电系统分析能力和事故判断、处理能力。
五、结论
根据目前国家发展形势及环保政策,环保专业就业岗位很多。有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企及私企等。按环保专业阶段性分有环保设计施工单位、环保治理单位、环保市政监督、环境监测、政府管理等。环保行业的特性是艰苦的,只有通过一线收集积累的经验才是今后发展的宝贵资源。只要自身具备可持续就业的理念,正确分析自身特点、合理评价社会发展机遇。就会在环保领域找到适合自己的领域及空间。高职院校的发展必须建立高职院校环保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就业观。
参考文献:
[1]夏自军.促进绿色就业发展新探[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2,(4):47-50.
[2]林晖.关注环保就业探索发展之路――浅谈高职环保专业学生面临的就业障碍及对策[J].新校园(上旬刊),2013,(7):59.
[3]崔雅莉.马于强试论高校毕业生就业与社会稳定的关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7):25-27.
摘要:S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壮大,职业教育的普及,高职环保类毕业生就业及长足发展显得尤为突出,如何使高职环保技术人才安居乐业,学有所用,体面就业,建立可持续发展就业观,是培养环保人才的重要课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全国工作委员会、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可持续发展教育协会正在与世界各国携手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致力于为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作出贡献。
亚太可持续发展教育第三次专家会议于2015年6月2日至4日在清华大学召开,会议主题是“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学习创新”。此次会议旨在贯彻2014年11月召开的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会精神,全面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行动计划》在各个国家的落实。
会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联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全国工作委员会和亚太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心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代表,美国、加拿大、瑞典、日本、老挝、俄罗斯、蒙古、菲律宾等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专家,中国教育部和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领导,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专家,中青视线研究团队,北京、上海、广东、湖北、江西、河北等省市可持续发展教育实验学校校长、教师代表等共200余人参加了会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全国工作委员会主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方中雄到会致辞,副院长褚宏启主持开幕式,副院长张军在闭幕式上做了总结发言。
一、专家主要观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联盟主席霍普金斯(Charles Hopkins)在题为《可持续发展教育对优质教育的贡献》(The Contributions of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SD) to Quality Education)的报告中强调了以下3个方面:一是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了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评估方法的创新,同时改变了教师原有的教学观念,需要教师在职业生涯中持续学习;二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给予课程更多的意义,使学生的学习更多地与社会建设相结合;三是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优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教育的附属品。
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会报告《塑造我们希望的未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4)监测与评估报告》(Shaping the Future We Want: UN Decade of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05-2014)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Report)起草人、加拿大曼尼托巴省可持续发展教育协调员巴克勒(Carolee Buckler)在题为《2014年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会回顾与主要结论》(Review and Main Conclusions of the ESD World Conference in 2014)的报告中指出: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学校的课堂教学方式正在发生转变,人们通过全机构方式(Whole Institute Approach)①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参与程度不断深入,期待各国能够在政策指引、行政支持方面做出努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主任帕迪拉(Danilo Padilla)在题为《可持续发展教育:今天与明天》(ESD: Today and Tomorrow)的报告中指出,在区域官方机构的重视与推进下,可持续发展教育已逐渐融入正规教育。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了《非物质文化教育区域指南》(Regional Guide for the Study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为可持续的未来提出了创新的教学方法。经过一段时期的实践,亚太地区很多国家积累了一些优秀的跨学科学习的案例:越南的案例中总结了利用声音的来源,将传统的音乐融入到七年级的物理课当中的经验;巴基斯坦将传统的刺绣技艺、传统书法融入到历史教学当中,鼓励学生欣赏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帕迪拉认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施需要每个人、每个社会阶层、每个社会团体的积极参与,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行动计划》的总体目标,即在教育和学习的各个层面与领域行动起来,加快推进可持续发展进程。
日本宫城教育大学教授世濑智纪(Tomonori Ichinose)在题为《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如何提高教育者的能力和改进学习者的创新力》(How to Increase the Capacity of Educators and Improv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Learners Regarding ESD to Fit into GAP)的报告中分享了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的结论:“学校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亲密的伙伴关系、学校面向外界开放,让更多的当地居民参与到学校活动中能大大增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施效果。人们通常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强调合作性与实证性,伴随着小组学习的体验式学习和探究活动成为可持续发展教育最为普遍的学习形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全国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史根东在题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生态文明建设的呼唤——未来五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之路》(ESD: the Calling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Thinking on ESD for the Next Five Years)的报告中介绍了未来五年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思路,即“一个主导、三个强化、一个落点”。“一个主导”就是以国家或者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为主导;“三个强化”是强化教育工作者培训、强化实验学校和实验区的建设、强化可持续教学与学习方式创新实验;“一个落点”是有效提升青少年可持续学习素养。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王巧玲在题为《可持续发展素养的结构框架与实践应用》(The Structure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ttainment and its Practical Application)的报告中指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已经从20世纪90年代的尊重资源和环境教育,拓展到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核心,知识、能力、可持续生活方式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有效地培养了青少年的可持续发展素养。
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局局长周飞在题为《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塑造面向未来的优质教育》(Shape Future Oriented High-quality Education wit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ducation)的报告中表示,可持续发展教育推动了区域教育的优质发展,尤其是在可持续教与学方式探索和实践方面获益良多。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人民政府教育顾问安文铸教授在题为《关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学习创新课堂范式》(An Innovative Teaching Paradigm Dedicated to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学习创新课堂范式做了梳理与总结,分享了区域推进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的策略,同时也展示了禅城区在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中所取得的教育教学创新成果。
二、对亚太地区可持续发展教育走势的预测
(一)国际合作将是推进亚太各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的有效途径
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愈加需要国际合作。史根东在报告中希望各国改变孤芳自赏、孤军作战的状况。他指出,“国际合作的目的就是更好实现信息交流、人员交流、技术交流,从而使得各方的研究在国际大潮流的推动下产生更有效的成绩。中国将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联盟更好地加强联系,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更深入地展开研讨,以更好执行《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行动计划》。”
加拿大曼尼托巴省可持续发展教育协调员巴克勒指出,曼尼托巴省建立了新的国际网络学习环境,同时与欧洲可持续发展教育指导委员会开展合作,亦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签订了合作备忘录,成为了中国的合作伙伴,主要目的是相互学习,互通有无。
(二)基于数据的研究正在成为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深度研究的重要方法
此次会议中,大部分国内外专家在报告中都详细列出了调查研究、评估过程的数据,显示了实践研究过程的真实性、规范性与可行性。
例如,《塑造我们的未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4)监测与评估报告》撰写人巴克勒在与大家分享撰写研究报告的过程时,阐述了以数据为基础的实践研究与评估方法,让参会者更好地了解评估报告的撰写过程。
(三)全机构参与正在成为推进地区与学校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方略
《塑造我们的未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4)监测与评估报告》总结了十年来的主要成果和趋势,其中谈到了运用“全机构方法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即实现可持续发展教育主流化,将其纳入教育与学习实践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将可持续发展植入学校课程编排和学习过程、基础设施和日常工作、与周边社区互动、学校治理和能力建设等当中。
在本次会议上,以巴克勒与美国西华盛顿大学教授诺尔莱特(Victor Norlet)为代表的很多专家在专题报告中都论证了全机构参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诺尔莱特教授介绍:“在过去的十年当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施就是教师在课堂中完成的;现在,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开展涉及到很多机构的、多层次的努力。”
专家们还谈到,很多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项目的数量都在增加,并由原来一位教师在课堂上授课到目前的各种组织机构通力合作。当前,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持续关注,全机构方式必将成为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有效策略。
(四)教育工作者培训将成为亚太地区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手段
会议期间,史根东向参会代表介绍了中国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承担《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行动计划》中“优先行动领域三”所提出的“培养教育工作者和培训人员能力”这一专项工作,并就培训教材内容的设计与编写同与会专家开展了讨论并达成共识:以中方提交的《亚太地区ESD教育者培训手册(征求意见稿)》(The Teacher Training Manual on ESD in Asia-Pacific(exposure draft))为基础,继续修改完善,同时各国积极提供可持续发展教育案例,争取在2016年召开的第四次亚太可持续发展教育专家会议时,用作对首批中国与亚太其他国家教育工作者培训的范本。瑞典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际项目部主任佩尔森(Magnus Persson)认为,“中方的雄心勃勃的思路和扎实工作为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教育作出了贡献,《亚太地区ESD教育者培训手册(征求意见稿)》的编写必将为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提供培训范本,更好地助推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开展。”
三、结语
《庄子·秋水》中有“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其核心在于视野。第三次亚太可持续发展教育专家会议带给我们更广阔的视角,让我们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学习、分享可持续发展教育在地区、国家、全球的发展进程。
虽然可持续发展教育在世界范围内有了较大的进展,很多国家也都在做出努力推进本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并编制本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政策,但是,能否长久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在世界范围内,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虽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仍然需要政府政策制定、资金投入的支持,需要研究者、实践者不断深入学习、研究、思考与探索,将教育融入可持续发展,将可持续发展融入教育,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之路上创造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