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骨科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骨科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05 15:20:0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骨科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骨科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第1篇

关键词:骨科  压疮  压疮高危  评估  护理管理

        长期卧床病人皮肤出现的最严重问题是发生压疮。骨科病人因自身病因及手术或牵引固定需要长期卧床休息,成为压疮发生的高危人群。发生压疮不仅给病人带来痛苦,加重病情,而且延长康复的时间。因此,应通过加强对压疮及压疮高危病人的全面评估,积极给予护理干预,减少压疮的发生,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骨科在2008年1月—2010年12月共收治病人3276例,应用压疮可能发生评估表患者共358例,男246例,女112例,年龄17~92岁,平均55.3岁,颈椎骨折并高位截瘫13例,胸椎骨折并截瘫27例,腰椎骨折并截瘫患者52例,全身多处骨折35例,骨盆骨折106例,股骨骨折125例,其中带入压疮62例(I°压疮32处,II°压疮27处,III°压疮3例)。

        1.2方法

        1.2.1压疮可能发生评估表  从2008年1月起,我科结合压疮危险因素评估表Braden、Norton、Waterlow三种评分量表制定,对新入院病人进行压疮危险因素评估。

        1.2.2评分标准  主要分为四个层次,总分36分,轻度危险<10分,中度危险<10—17分,高度危险≥18分,≥18分可申报备案。

        1.2.3压疮分期  I°压疮:局部红斑,皮肤完整。II°压疮:皮肤紫红,水泡形成。III°压疮:水泡破裂,局部浅层组织坏死,形成溃疡;创面有黄色水样渗出物或脓液,疼痛加重。IV°压疮:坏死组织发黑,浓性分泌物增多,有臭味,可深达骨骼。

        1.2.4应用措施  对于卧床无法自行移动躯体者,均采用此评分标准,对于分值>10分的患者必须给予置气垫床,床尾设翻身卡定时记录患者及时间,告知患者及家属并让其本人或家属在评估表上签字,并在24小时内上报病区护士长,由护士长组织病区护士针对个体情况进行讨论并制定护理干预措施。

        1.2.5压疮登记(预报)制度   对于分值>10分以上者或已在外院压疮带入者,病区护士长应在24小时内及时填写压疮发生患者记录表,包括患者的科室,床号,姓名,年龄,性别,诊断,压疮部位,程度,创面面积,评分及护理处置措施,上报外科总护士长,护士班班床边交接清楚,责任护士每天及时记录皮肤的转归情况,护士长每天做好监控及指导工作,然后再由总护士长下科室检查并指导工作。

  2  共享管理模式的实践

        2.1评估  首诊护士按照评估表对可能发生压疮的因素正确评估是预防压疮发生的关键,通过评估,积极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干预,或提出预见性的护理措施。

        2.2有效的护理措施  

第2篇

1骨科护理的发展现状

1.1常见病发生了变化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和经济实力的飞速发展,由于交通事故和建筑工程事故受伤的病人成了现代骨科患者的主要对象。往往这些患者表现为多处骨折、粉碎性骨折,病情严重的甚至还伴随有心肺脑肾等脏器的损伤。这就对骨科的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熟练的基本护理操作能力,敏捷的思维,果断的处事能力,还要拓宽知识面,针对骨科常见的并发症、胸外科、脑外科、泌尿外科等多学科的知识进行学习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1.2老年患者越来越多

现阶段我国人口的死亡年龄逐渐提高,人口趋于老龄化。因此老年病,如颈椎病、腰椎退行性疾病、关节炎等患者就逐渐增多。以前老年骨折患者都是采用保守牵行治疗,而目前逐渐被手术内固定、关节置换所代替。患者年龄到达80、90岁,高龄老人在手术后的并发症相对于要更多一些,这是现代骨科护理工作的一个新的难点。针对老年患者,护理工作要勤于与病人及家属沟通,勤于向病人及家属做健康宣教及交待注意事项,帮助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及家属的看护能力。要细于观察病情,除了要观察手术的部位以外,还有进行全身观察。在交接班也要细于交代,做到当面看清,口头讲清。

1.3骨科病患的诊疗手段不断发展

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骨科医生在进行诊疗时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也在不断更新,新技术、新项目日新月异,不像以往骨折单纯的诊疗手法,及时手术取得固定疗养成了当前骨科主要的治疗手段。断肢再植从单侧肢体到多侧肢体,甚至多个节段的再植;骨折固定从内固定、外固定发展到髓内钉;脊柱手术从腰椎到胸椎、颈椎,手术方式从后路到前路;关节置换从股骨头到全髋、全膝,从单侧置换到双侧置换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也为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问题和难题。

1.4病人的护理要求越来越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病人对术后的护理要求也越来越高。骨折病人往往希望尽早离床活动,截瘫病人要求进行手术,以恢复肌力,以期能自立活动。骨肿瘤病人要求保肢性治疗,关节重建病人要求术后肢体活动功能基本恢复,提高生活质量等。他们均需要最好的医生,最佳的手术方案,得到最优质最满意的护理。面对病人的这些高标准的需求,不仅医院要提高医疗水平,护理人员也要不断加强法律意识,提高自身的素质,注重于患者的沟通,处理好与患者的关系,及时了解病人的需求,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使病人满意,家属放心,杜绝医疗纠纷的发生。

1.5病人多选择家庭康复

由于骨折病人的活动受到限制,需要长期卧床休息,恢复比较缓慢,所以易出现并发症。在现有的医疗制度背景下,大部分病人除了在医院进行康复治疗以外,也比较重视在家的康复。而我国目前家庭社区的医疗护理制度和护理能力都跟不上发展的形式。住院期间可以由护理人员进行指导康复锻炼,所以我们的护理人员还要教会病人的家属处理一些日常的康复措施,让家属也增强预防为主的意识,减少褥疮、肺部感染、肌肉萎缩、尿路感染、骨质疏松、关节僵硬挛缩等并发症的发生。在病人出院的时候,主动为病人及家属提供服务信息,经常进行电话回访,使病人在家也能随时得到医护人员的帮助好指导。2骨科护理发展前景2.1护理工作日益重要在国外,如在日本,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一切护理措施都由护士承担,包括心理、社会及生活护理、健康宣教。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就尤为突出,以护理程序为基础的系统化整体护理将是我国21世纪护理改革的方向。近年来,随着一些新技术、新设备不断应用于临床,护理观念也在不断更新,所以,护理人员通过继续教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执行者将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2.2针对个体差异性,循证护理将进一步实现

由于骨科病种复杂,治疗方法各异,病人活动能力受限,康复时间长,因此,在骨科整体护理中要针对个体差异性,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诊断和护理措施,为病人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医疗和护理服务。所以说,循证护理将会使骨科护理发展的新方向。

2.3远程医疗的应用

随着远程互联网的革新,远程医疗也成为了现实。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作为一种高科技手段,已经在生物医学领域得到了成功应用。在骨科的康复训练中,将远程医疗和虚拟现实结合起来,进行远程虚拟康复(TelerehabilitatedVirtualReality)已经不再那么神秘。远程医疗的应用将更加方便地为家庭病人作康复训练指导。

第3篇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骨科护理;疗效分析

临床护理路径是护理人员对患者疾病进行检测,并且制定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及计划,以此来按照一些规划来进行护理工作。临床护理路径属于一种综合性的整体护理模式,能促进患者对疾病的了解,让患者主动进行护理工作的配合,以此来提升疗效。而在医院骨科护理中运用临床护理路径具有很大的优势,以下则是选取本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收治的150例骨科患者,对其疗效进行了分析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主要是选取本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收治的150例骨科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及实验组,每组人数为75例。两组患者具有不同程度上的骨伤,其中对照组患者男40例,女35例,年龄20~75岁,平均(45.3±3.1)岁,上肢骨折患者有21例,下肢骨折患者有24例,脊柱骨折患者6例,肋骨骨折患者14例,其他骨折患者10例。实验组患者男39例,女36例,年龄19~74岁,平均(46.2±3.6)岁。上肢骨折患者为20例,下肢骨折患者30例,脊柱骨折患者为4例,肋骨骨折患者为16例,其他骨折患者为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骨科护理方式,实验组患者则是在常规的护理方式基础上,采取临床护理路径的方式。主要措施有:首先,要能够制定出有效的临床护理路径,并且患者在入院时要护理人员充分做好相关的指导工作,为患者介绍医院的环境、病房的环境以及在骨科科室与病房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让患者对病房环境等有一个更好的了解[1]。并且护理人员要对患者介绍各项故障制度及设备使用,尤其要对自身的主治医师与责任护士进行详细的介绍,以此来消除患者的陌生感,给患者一种亲切的感觉。其次就是对于手术前的临床护理路径,要根据入院的临床护理路径,来进行相关的修改及完善,在手术前采取科学合理的对策,以此来提升护理的质量[2]。护理人员要检查患者术前各项生命体征,护理人员向患者介绍手术的治疗方式以及相关注意事项,让患者做好准备。随时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想法,排解患者心中的恐慌,不断为患者树立信心,最终提升促进患者配合手术工作。再者就是手术后的临床护理路径,在患者手术之后,护理人员要陪同患者返回病房,能够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并且要充分的观察患者的伤口是否存在裂开以及渗血的状况,发现异常及时向医生进行报告。另外,护理人员要注意患者的,适当帮助患者调整,若是患者出现的焦虑恐惧等消极心理,必须要及时进行沟通,调节患者的情绪,促进患者的治疗[3]。最后就是出院的临床护理路径,患者在病情稳定以及康复后便可出院,这样护理人员就要向患者以及家住介绍出院的相关事宜及患者出院后需要注意的事项,介绍一些促进康复的训练内容,让患者进行适当的练习,从而来充分提升患者的生活能力以及自我保护能力。1.3统计学方法主要是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以及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6.4±4.1)d,住院费用为(10512.6±154.3)元,患者对于疾病知识掌握率为91.4%,并发症发生概率则是为3.1%。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为(23.1±3.6)d,住院费用为(15431.6±164.3)元,患者对于疾病知识的掌握率为73.1%,并发症发生的概率为9.1%。实验组患者护理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另外,实验组患者满意人数为72例,满意度高达96.0%,对照组患者满意认为60例,满意度为80.0%,实验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属于一种先进的护理以及管理模式,能够针对患者某疾病的诊断以及实际情况制度出相关标准,以此来对患者综合性的护理。这样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也将会提升医院的护理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对于临床护理路径的执行主要有:首先是执行各项检查,途径以及相关的目标。其次是能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出相关的进度表。再者是能对患者的治疗以及护理进行监控。最后是要制定出完善后续治疗以及康复计划。综上所述,在骨科护理中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具有较大的优势,能够促进患者的康复,提升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在临床治疗护理中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旭辉.浅谈骨科护理的发展现状及前景[J].中外医疗,2011,(3):55-56.

[2]朱静.临床护理路径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0,(18):50-51.

第4篇

关键词:高危压疮;护理;管理

骨科患者因牵引固定或手术或疾病自身原因需要长期卧床成为压疮发生的高危人群。防治压疮是基础护理的重点,也是棘手的问题[1]。压疮的预防和护理是临床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护理质量的成效,本文就骨科高危压疮患者的护理管理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收集了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骨科住院申报高危压疮的患者154例,髋部骨折78例,胸腰椎骨折伴截瘫35例,多发骨折30例,其中合并糖尿病54例,合并高血压68例。男64例,女108例,年龄20~100岁,平均年龄86.88岁,平均住院天数25.19 d,Braden评分8~12分。

1.2方法 进行压疮危险因素的探查并采取相应措施是目前护理界正在采用的方法,常用的有Braden压疮评分法其评分内容包括感觉、潮湿、活动、移动、营养、摩擦力和剪切力6部分,总分为6~23分,得分越低发生压疮的危险性越高,18分为压疮发生危险的诊断界值。15~18分提示轻度危险,13~14分提示中度危险,10~12分提示高度危险,9分以下提示极高度危险。

1.2.1评估 随着护理学的发展,目前一致认为积极评估患者情况是预防压疮关键的一步。高危人群的拟定是根据英国皮肤及伤口护理中心和美国国家压疮顾问委员会提供的资料并结合我国临床实际共同拟定的[2]。

1.2.1.1入院评估 要求患者入院时,责任护士务必在2 h内将患者进行入院评估,不仅进行Braden评分,同时进行其他护理风险评估,将评估结果进行汇总记录在护理记录上。

1.2.1.2住院期间评估 对于压疮高危患者责任护士班班交接,各班护士加强告知、指导、评估工作,了解患者及家属对预防压疮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及依从性。每周三对高危患者进行Braden评分,了解患者是否继续高危。

1.2.1.3手术前后的评估 患者入手术室前当班护士务必检查患者受压皮肤情况,记录在护理记录与《患者交接记录单》上,同时与手术室人员交接,必要时与手术室负责的巡回护士交接。患者手术完毕返回病房时,病房护士测量生命体征、观察引流、切口敷料,同时必须检查患者的受压皮肤及骨突出处皮肤是否完整。

1.2.1.4转科前后的评估 患者在转科前当班护士必须进行病情总结,护理风险评估。患者由他科转入时护士按新入院患者进行检查、评估、记录。

1.2.1.5病情变化评估 当患者发生病情不稳定、需要抢救等情况时,当班护士负责观察,及时进行护理风险评估。

1.2.2预防措施的落实

1.2.2.1基础护理 加强患者床单元的管理,床单保持清洁干燥,浸湿后及时更换,保持患者衣裤干燥清洁[3]。

1.2.2.2告知 患者在入院时护士根据评估情况与病情轻重,及时告知患者或家属患者皮肤情况。压疮高危患者护士务必作好登记、上报、知情告知书的签字以及健康教育评估单入院时的告知签字。

1.2.2.3减压 评分

1.2.2.4警示 对于评估达到高危的患者,床头悬挂醒目的警示标识。同时告知患者及家属患者是高危压疮患者,护士会及时给予更换,主动活动与被动活动交替进行,护患共同努力预防压疮的发生。

1.2.2.5交接班 骨科患者大都为卧床患者,皮肤是否完整作为骨科患者床旁交接班的重点内容,每个班的护士务必认真交接,交班护士也务必将患者是否高危及时告知下一班护士,让每班护士对高危患者的情况都心中有数。科室自制了护理风险高危患者交接登记表,进行每班交接登记。

1.2.2.6记录 护理记录是护士临床活动真实依据,可为医疗护理提供最直接的客观资料。护士必须认真、客观、公正、及时进行护理记录。对于骨科压疮高危患者护士及时记录评估情况,动态了解患者在住院期间皮肤发展变化情况。

1.2.3高危压疮持续质量监控、持续质量改进 整个程序循环进行,不断改进工作,提高护理质量。

1.2.3.1护士间质控 责任护士在每日接班过程中发现患者有皮肤异常变化及时与交班者核实,是否有压疮发生的预警。及时检查护理措施落实情况,采取进一步的预防措施,如加强翻身、减压贴的使用、气垫床的使用、重点交接班等。

1.2.3.2病区质控 科室成立质控小组,小组组长是科室护士长,成员由科室的带教师资承担。每月有计划的进行质控项目检查,压疮检查是每月必完成的项目,通过结构面、过程面、结果面进行检查压疮预防落实情况。尤其是过程面,包括风险评估、压疮预防、压疮处理等,要求患者入院有压疮风险评估,根据患者病情、用药变化进行动态评估,风险评估分值与患者实际病情相符,高风险患者有警示标识,高风险患者有预防措施,预防措施有效落实,高风险患者及时上报,有监管记录,告知患者家属压疮预防相关知识并记录。

1.2.3.3片区质控 片区护士长也根据《住院患者压疮管理质量评价标准》进行检查,片区每季度至少检查1次,让各科室护士认真落实,防止压疮的发生。

1.2.3.4护理部质控 护理部派出质控人员到各科室进行护理部的质控检查。根据以上标准检查落实情况,检查的情况将直接影响科室的整个质控分值。

2结果与讨论

本组154例压疮高危患者有1例发生预期性压疮,该患者经过使用压疮减压敷贴,经过动态评估、监控,在3 d后痊愈。预见性护理是压疮预防的中重要一环,在对患者进行充分评估的基础上,找出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针对患者的个体情况,选择最优方案,及时发现潜在性压疮的部位,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把压疮消化在萌芽状态;尽可能使患者感到舒适,避免痛苦,使压疮护理走向制度化、程序化、人性化、科学化。通过个人、科室、片区、护理部层层监控,本组1例发生预期性压疮,科室通过讨论分析,总结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时纠正后未再出现预期与非预期压疮。

3体会

压疮一直是护理学领域最棘手的问题[7]。压疮的形成不但增加患者的痛苦,影响疾病的恢复,延长住院时间,增加经济负担,尤其压疮高危患者一经形成压疮将难以愈合,因此高危压疮的预防就成为骨科护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目前我科对压疮防治工作已经形成了从入院、手术、出院、转科几个重点环节的主动评估、监控、总结,同时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进行动态评估,认真执行各项预防措施,严格进行网上记录监控。科室护士长随时听取合理化建议,采取及早发现、及早上报、及早预防,通过中期评估监控,及时修正干预措施,避免护理人员仅凭经验判断压疮危险程度,通过动态评估,及时发现与预防压疮的发生,同时也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对压疮高危患者的重视程度,提高护理质量,降低压疮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彭雪花.1例Ⅳ期压疮患者应用中药马勃的护理[J].中国使用护理杂志,2008,24(9):26-27.

第5篇

[关键词] 疼痛 护理管理 骨科术后

在临床工作中,疼痛是骨科手术后最常见的主诉之一,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1]。疼痛可导致患者产生焦虑、烦躁、失眠、血压升高、免疫功能下降等一系列病理、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术后因疼痛不敢进行功能锻炼容易出现深静脉血栓、肺栓塞、感染、术后关节强硬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手术的预期和术后康复[2-3]。合理、有效的镇痛可减轻或防止疼痛对身体和心理造成的一系列不利影响,促进康复进程。因此,手术后的镇痛管理是骨科病房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评定医护服务质量的指标之一。为了减轻或消除患者疼痛,使其在无痛或尽可能轻的疼痛中获得治疗,更早地开展康复训练,我院于2011年3月在骨科建立了术后镇痛病房示范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1年3月~2012年3月在我院骨科住院的手术患者110例,分成常规护理组55例和实验组5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病程、疾病分型、文化水平等一般临床资料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按照随机对照设计原则,常规护理组采用一般的护理方法,即应用护理程序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实验组采用规范化疼痛护理方法。

1.3 规范化疼痛护理方法

1.3.1 人员分工与职责

术后疼痛护理由麻醉师、骨科医生、护士、患者及其家属组成的团队共同完成。科室现有床位70张,设置两名专职疼痛护士,由高年资、具备护师以上技术职称的护士担任。其工作职责是与麻醉师、骨科医师共同完成对术后患者镇痛治疗和护理,医师下达医嘱,疼痛护士应用掌握的相关知识与技能进行评估、提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采取护理措施并评价镇痛治疗的有效性,识别疑难疼痛控制问题并加以解决;进行疼痛护理相关知识培训,定期组织术后疼痛护理查房,指导、协调、督促和评价低年资护士对术后患者的镇痛治疗和护理。

1.3.2 工作流程

1.3.2.1 术前健康宣教

护士与麻醉师在术前共同对患者进行评估,由疼痛护士选择疼痛评估量表,目前本科室主要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ion Analogue Scale,简称VAS)评分,告知患者正确掌握该评分方法,即使用一条长约10cm的游动标尺,一面标有10个刻度,两端分别“0”分端和“10”分端,“0”分表示无痛,“10”分代表难以忍受的最剧烈的疼痛,使用时将有刻度的一面背向患者,让患者在直尺上标出能代表自己疼痛程度的相应位置,护士根据患者标出的位置为其评出分数,并向患者解释术后将采取镇痛治疗方案,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

1.3.2.2 术后疼痛评估

使用术后镇痛观察记录表。术后第1、2、4、6、9、12、18、36、48小时进行疼痛评估,内容包括生命体征、VAS镇痛评分、镇静状态评分、药物副作用、处理措施和护士签名。

1.3.2.3 实施镇痛干预

①保持病房环境舒适、安静。②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运用同情、倾听等技巧进行沟通,以安慰和鼓励的态度支持患者,减轻患者心理负担。③避免加重疼痛的因素,如操作频繁、固定过紧、不当等。④采取非药物干预措施,如音乐疗法、分散注意力、冷热敷、按摩等。⑤采取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西医治疗原则是多模式、个体化、按需给药镇痛。多模式镇痛即多种用药途径及药物选择多模式,当VAS镇痛评分≤3分时,实施非药物干预措施;当VAS镇痛评分为4~6分时,实施非药物及弱阿片类药物与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联合使用干预措施;当VAS镇痛评分>7分时,实施非药物及强阿片类药物与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联合使用干预措施。个体化镇痛指治疗方案、剂量、途径及用药时间的个体化,包括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用最小的剂量达到最佳的镇痛效果。中医治疗上采用百舒宁穴位贴敷疗法,配合壮骨伸经散外敷进行治疗。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 ±s进行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2 结果

2.1 评价标准

患者疼痛程度评分采用VAS镇痛0~10级计量制评分,得分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强;患者满意度评分采用美国疼痛协会“患者对术后疼痛管理的满意度问卷”修订版进行调查。包括患者对疼痛治疗方式的满意度、对止痛效果的满意度和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患者满意度采用李克特5级评分法,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得分越高表示对疼痛控制越满意。该问卷在临床上已被广泛使用,经过测试具有良好的信度(重测信度r=O.86;内在一致性r=0.98)。

2.2 两组比较结果

本次共调查110例手术患者,结果显示,常规护理组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评分为(6.68±1.25)分,实验组术后的疼痛程度评分为(3.58±1.75)分;常规护理组患者对疼痛治疗方式的满意度评分为(4.43±0.45)分,住院期间疼痛照顾的满意度评分为(3.28±0.72)分,对止痛效果的满意度评分为(3.67±0.26)分;实验组患者对疼痛治疗方式的满意度评分为(6.43±0.21)分,住院期间疼痛照顾的满意度评分为(5.86±0.15)分,对止痛效果的满意度评分为(5.26±0.54)分。以上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骨科术后镇痛的目的和处理原则是减轻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医护人员应帮助患者面对及正确处理疼痛,以增进其舒适感和功能恢复[4]。解决术后疼痛的问题,不但要提高有效止痛技术,而且还要建立规范化的术后疼痛护理模式。医护人员应根据规范化的疼痛管理流程,完善的疼痛评估体系,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镇痛方案,尽量将疼痛控制在微痛甚至无痛的范围内,使患者安全舒适地度过手术期和功能康复期。建立规范化的疼痛护理工作模式,最大程度体现对患者的人文关怀,进一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满足患者需求的长效机制。目前我国护士的疼痛知识水平与实践尚待改善[5]。我科作为无痛病房示范点,还需要在疼痛护士培养、疼痛管理方面下功夫,通过借鉴国外疼痛专科护士的培养、使用及美国疼痛治疗认证的做法,加强护理人员的在职培训,发展疼痛专科护理,培养疼痛专科护理人才,统一疼痛护理记录,规范疼痛评估的工具,从医院管理部门的层面上制定疼痛控制规章制度和实践指南,将疼痛护理各个实践过程及细节标准化、正规化、系统化,减少疼痛护理的差异。

参考文献:

[1] Thomas T.Prediction and assessment of the severity of postope—rative pain and of satisfaction with management[J].Pain,1998,75(2):177.

[2] Benoliel JQ.Multiple m eanings of pain and COrnpiexities of pain management[J].Nuts Clin North Am,1995,30(4):583-594.

[3] Betty R.The impact of pain on quality of life[J].Nuts Clin North Am,1995,30(4):609-624.

第6篇

[关键词] DVT;骨科;优质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7(b)-0152-02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一侧肢体的突然肿胀,局部感疼痛,行走时加剧。轻者局部仅感沉重,站立时症状加重[1-3]。本文选取本院从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70例骨科下肢手术患者,探讨优质护理干预针对骨科下肢手术DVT形成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70例骨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3例,女27例,年龄58~70岁,平均65.5岁。采取患者自愿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两组性别、年龄、手术方法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只采取常规骨科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干预。

1.2.1 心理护理 患者常因患肢肿胀、疼痛、不能下床活动、治疗时间长易产生焦虑和悲观心理,应注意观察患者情绪变化,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向患者介绍下肢DVT的病因、治疗方案、预后及注意事项。

1.2.2 饮食指导 低脂、高纤维素、易消化的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尽量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内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1.2.3 患肢 患肢高于心脏平面20~30 cm,可促进静脉回流并降低静脉压,减轻疼痛与水肿。

1.2.4 抗凝溶栓治疗 用药前了解患者有无出血性疾病,在抗凝溶栓期间观察患者的穿刺点、鼻腔、牙龈、皮肤等有无出血,有无黑便、咖啡样或血性呕吐物等。溶栓后患者不宜过早下床活动,以免部分溶解的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1]。

1.2.5 出血的护理 出血是下肢DVT最常见的并发症。护理人员应加强病房巡视,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调整药物剂量和滴速。各项护理操作动作轻柔,防止机械性损伤[2]。

1.2.6 预防治疗 应绝对卧床休息10~14 d,床上活动时避免动作幅度过大,禁止按摩、挤压或热敷患肢[3]。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下肢DVT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DVT发生率(20.0%)明显低于对照组(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24,P < 0.05)(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82.9%)明显高于对照组(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16,P < 0.05)。

3 讨论

下肢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系统内不正常凝结,堵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疾病。血液高凝状态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因素之一,包括遗传性或获得性疾病,遗传性疾病有先天性抗凝血酶缺乏、蛋白C和蛋白S缺乏、纤溶障碍等;导致获得性高凝状态的因素包括年龄大、肥胖、吸烟、糖尿病、血栓病史或各种大型手术等[4]。血液流速缓慢时,血小板会沉积在血管内膜上,并激活凝血酶和凝血因子,当达到凝血浓度时,便导致血栓形成。老年患者脏器功能减退,多合并器质性疾病;且下肢骨科手术患者长时间制动,手术麻醉和术后疼痛导致静脉血流进一步减慢[5]。

谭宏星[6]对骨科手术后发生的29例下肢DVT患者的病因、手术和麻醉方法及预防进行分析,发现15例患者经早期诊断和治疗后都没有发生肺、脑栓塞或下肢坏死情况。潘淑兰[7]随机选取髋部骨折并行手术治疗患者10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加强护理干预,结果表明实验组术后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实验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邹国清[8]针对DVT形成的三大原因(血流淤滞、静脉损伤、高凝状态)实施有的放矢的护理措施,包括病情观察、饮食心理护理、功能锻炼及出院指导,所有患者在围术期及出院后随访3个月内患肢活动良好,无明显肿痛不适。王小俊等[9]将髋部手术患者64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患者在围术期按“髋部术后早期DVT的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的设计进行健康教育,而对照组在围术期接受整体护理常规健康教育,两组患者均在术后2周接受相同的问卷调查;另外针对影响健康教育落实的原因对护理64例患者的护士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实验组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及自护能力均高于对照组(P < 0.05),患者高龄、自理能力缺陷、文盲、教育时机不当以及护理人力不足、健康教育方式单一化等因素评分较高,脊柱骨折或者下肢骨折、手术后长期卧床、伴有高血压、高龄或患有代谢病及心血管病与下肢DVT的形成有密切关系。广红玲[10]选取行髋部手术的患者1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使用骨科髋关节手术常规护理,观察组在使用骨科髋关节手术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下肢DVT发生率(5.6%)远低于对照组(22.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本组70例患者DVT发生率为30%,观察组DVT发生率(20.0%)明显低于对照组(40.0%),且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82.9%)明显高于对照组(57.1%)(均P < 0.05)。

综上所述,对骨科下肢手术患者采取优质护理干预对预防DVT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陆芸,马宝通,郭若霖,等.骨科创伤患者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的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2007,27(9):693-697.

[2] 王星. 226例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措施[J].中国医药导报,2010,7(4):31.

[3] 施凤英.预见性护理在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3,36(19):358-359.

[4] 陈知音,陈小平.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3,12(9):92.

[5] 何婉芳,曾文磊,陈金娥,等.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使用抗血栓弹力袜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09,7(20):1815-1816.

[6] 谭宏星.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1):168-169.

[7] 潘淑兰.护理干预对髋部骨折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评价[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0(24):96.

[8] 邹国清.86例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预防和护理[J].吉林医学,2012,33(23):5090-5091.

[9] 王小俊,戴雪梅,陈巧玲. 影响髋部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健康教育落实的原因分析[J].护理研究,2009,23(10):897-898.

第7篇

[关键词] 间歇气压疗法;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5(a)-0060-02

Research of Intermittent Pneumatic Pressure Therapy Preventing Orthopaedic Surgery with Deep Vein Thrombosis

SONG Ai-hua

Traditional Chinese hospital of feicheng, Feicheng, Shandong Province,2716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intermittent pneumatic pressure therapy on orthopaedic surgery with deep vein thrombosis(DVT)formation. Methods 82 ca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traditional therapy,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traditional nursing combined with intermittent pneumatic pressure therapy. The incidence of DVT after orthopaedic surgery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DVT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14.6% and 2.4%).Conclusion Intermittent pneumatic pressure therapy i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prohibiting the formation of DVT in orthopaedic surgery.

[Key words] Intermittent pneumatic pressure therapy; The formation of DVT; Preventive Nursing Care

深静脉血栓(DVT)是骨科下肢大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指血液在深静脉内异常凝结形成血凝块,堵塞血管腔从而导致的一种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由于目前对DVT并没有很好的治疗措施[1],故主要以预防为主。一项针对亚洲7国的骨科围手术期DVT发生率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在关节置换手术中,亚洲人群DVT的发生率为43.2%[2]。另有研究表明,如不进行常规的DVT预防,其发生率可达30%以上,且有部分患者可继发肺栓塞,这也是骨科围手术期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3]。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预防骨科下肢大手术后DVT的发生十分重要。该研究以此入手,整群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间该院收治的骨科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观察间歇气压疗法对骨科下肢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中医医院骨科就诊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该组病例共82例,其中髋关节骨折32例、股骨干骨折20例,胫骨平台骨折26例,多发性骨折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其中治疗组男22例,女19例,年龄38~76岁,平均年龄(60±10)岁,髋关节骨折17例,股骨干骨折9例,胫骨平台骨折13例,多发性骨折2例;对照组男24例,女17例,年龄37~77岁,平均年龄(59±11)岁,髋关节骨折15例,股骨干骨折11例,胫骨平台骨折13例,多发性骨折2例;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折原因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均为初次行骨科手术治疗。

1.2 方法

对照组行预防护理措施,治疗组在预防护理措施的基础上,行间歇气压疗法。

1.2.1 预防护理措施 ①饮食护理:对患者进行饮食宣教,指导患者进食低脂、富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戒烟限酒,控制血压血糖。

②疼痛护理:术后的持续疼痛刺激可导致肌肉收缩、血流减慢,有促使DVT发生的可能。因此,入组患者均在术后常规使用镇痛泵止痛。

③心理护理:对患者进行预防DVT形成的宣教,如侵入性手术可使组织出血,导致体内凝血系统激活,易造成血管内凝血。术中麻醉及制动可致周围静脉血管舒张,术后卧床,肢体被动及肢体肿胀均可使血流缓慢。这些都可能导致血管内血栓形成。使患者及家属了解DVT形成的原因,消除紧张心理,配合护理。

④基础预防:指导患者床旁各种工具的使用,使患者能够在有问题时第一时间求教医护人员。术后在护士及家属的协助下,按摩患肢肌肉。麻醉作用消失后,协助患者行床上主动屈伸下肢及跖屈和背伸练习,内外翻运动,足踝的环转运动,特别是下肢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定时翻身,抬高患肢。及时观察患肢是否有颜色改变,是否有肿胀及肿胀程度如何,将基础预防贯穿于患者的整个围手术期。

⑤药物预防:关研究表明应用低分子肝素可减轻骨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相关症状,并可降低血液高凝状态,是首选的预防用药。故术后常规使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4100 1次/d,持续10~14 d。用药期间定期监测凝血功能,观察牙龈、皮肤粘膜、消化道等有无出血情况。术后主要是脱水消肿防止肢体肿胀,应记录出入量,防止液体过少引起血液粘度过高,诱发DVT发生。

1.2.2 间歇气压疗法 间歇气压治疗仪(韩国WONJIN, Q1000)又称空气压力波治疗系统、循环压力治疗仪、梯度压力治疗仪、四肢循环仪等。主要通过对多腔气囊有顺序的反复充气放气,形成了对肢体和组织的循环压力,并达到促进血液流动及改善微循环的作用,防止凝血因子因血流缓慢而聚集黏附血管壁。间歇气压治疗2次/d,30 min/次,压力由低到高,逐渐调整,压力以病人可耐受为准。

1.3 观察指标

骨科手术后每天分别询问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有无下肢疼痛、肿胀、麻木或其他感觉异常的临床不适症状,并于术后第7天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行双下肢动静脉B超检查,记录DVT 发生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住院期间,对照组41例,发生DVT 6例,发生率为14.6%。治疗组41例,发生DVT 1例,发生率为2.4%。两组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3.905,P

3 讨论

骨科患者因创伤后的应激反应造成血液呈现高凝状态,并且手术之后患者需要长期卧床进一步造成双下肢肌肉泵血能力下降,无法保证下肢静脉的顺利回流,从而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4]。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不仅能够造成患肢的缺血、肿胀、溃烂甚至坏死,有时会因为肺栓塞而危及患者生命[5],因而在骨科领域中,能如何有效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很重要的临床价值[3]。

DVT形成的三大因素为血管壁损伤、血流缓慢及血液高凝状态。另外高龄、卧床、手术等也是诱发DVT的危险因素。因而仅仅做好预防护理措施还不够,还应需要借助其他方法如物理疗法,减少DVT发生几率,间歇气压疗法就是一种易于操作、无创、实用的物理疗法技术[6],它主要是通过对多腔气囊有顺序反复充放气形成对肢体组织的循环压力,对肢体远端到近端进行均匀有序的挤压,可促进静脉血液流动,同时,它还会影响一氧化氮合成酶的活性,促使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引起血管的扩张,促进血液流动[7]。

另外,有研究表明,将物理预防作为DVT的唯一预防方法时,DVT形成风险将降低至2/3[8]。与未使用间歇气压疗法的患者相比,使用间歇气压疗法可降低住院费用和DVT的发生率[9]。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也推荐将间歇气压疗法作为DVT形成和复发的重要措施[10]。而且在该研究中,骨科大手术患者术后在基础措施的基础上应用物理疗法即间歇气压疗法后,与仅仅应用基础措施组相比,DVT发生例数从6例降为1例,DVT发生率从14.6%降为 2.4%,也进一步证实和说明了间歇气压疗法在预防骨科大手术后DVT发生的有效性和重要性,因而,我们认为间歇气压疗法作为一种简便易行、疗效确切、患者易接受的治疗方法,值得骨科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黄芳.护理干预脊柱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J].中国实用医刊,2014,41(16):128.

[2] Piovella F,Wang CJ,Lu H,et al.Deep-vein thrombosis rates after major orthopedic surgery in Asia:an epidemiological study based on postoperative screening with centrally adjudicated bilateral venography[J].Thronb Haemost,2005,3(12): 2664-2670.

[3] 彭磊.骨科创伤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观[J].中国伤残医学,2015,23(2):91-92.

[4] 赵云昌.骨科创伤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处理[J].当代医学,2013,19(5):69-70.

[5] 林辉.骨科创伤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3,10(28):163.

[6] M Sobieraj-Teague, J HIRSH, G YIP, et al.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a new portable calf compression device (Venowave) for 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sis in high-risk neurosurgical patients[J].J Thromb Haemost, 2012,10(2): 229-235.

[7] 宋秀娟.间歇性充气压力泵在预防老年肺癌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J].现代临床护理,2013(3):19-20.

[8] Lippi G,Favaloro EJ,Cervellin G.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focus on mechanical prophylaxis[J].Semin Thromb Hemost,201l,37(3): 237-251.

[9] 雷淑琴, 董跃华, 魏玉磊,等.间歇式充气压力治疗仪预防肺癌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研究中国医药,2014,9(3):335-336.

第8篇

关键词:骨科患者;长期卧床并发症;预防;护理措施

骨科疾病大多会降低患者的运动能力,导致其无法行走,生活自理能力降低,而且治疗与康复的时间较长,必须长期卧床休息。然而卧床治疗难免会限制患者的变化,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使患者的经济压力与精神负担加重,甚至会降低临床疗效[1]。所以,在护理骨科长期卧床患者时,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是非常重要的,笔者对此进行了总结,并观察了护理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于我院骨科接受治疗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与有关的诊断标准相符合,并经过辅助检查确诊。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包括男性31例,女性19例;年龄38~73岁,平均(47.5±3.8)岁;合并症情况:冠心病2例,糖尿病5例,哮喘1例,高血压4例。对照组包括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35~75岁,平均(48.2±3.6)岁;合并症情况:冠心病1例,糖尿病4例,哮喘2例,高血压6例。年龄、性别、合并症情况等一般资料在两组患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对比。本次研究排除精神疾病患者,存在意识与交流障碍者,以及肝、肾、肺、心等脏器功能严重损害者。

1.2方法 对照组按照骨科护理流程实施常规护理,包括心理护理、饮食指导、出院指导等,观察组则针对常见的并发症,如便秘、褥疮、泌尿系统感染、呼吸系统疾病等实施相应的预防与护理措施,共包括以下几方面。

1.2.1病情观察 加强病房巡视,对患者的心理、神志和生命体征的变化进行密切观察,一旦出现异常,需要及时通知医生,并配合实施抢救措施。若发现任何并发症的先兆表现,需及时处理,避免其继续发展。如果治疗与病情允许,可将卧床时间减少引导患者适当活动。

1.2.2呼吸道并发症的预防 责任护士应对入院患者进行健康宣教,讲解吸烟的危害,并鼓励其通过扩胸运动、深呼吸和正确咳嗽使肺活量增加,避免坠积性肺炎,房间保持空气清新,定时消毒,以患者的病情为依据,指导其变化卧位,摄入足够的水分和营养,使机体抵抗力增强,避免痰液粘稠。如果有必要可超声雾化吸入抗生素,起到稀释痰液与消炎的效果[2]。

1.2.3便秘的预防及处理 对患者实施有关的健康教育,指导其练习床上排便,设计科学的饮水、饮食计划。如果其排便动力减弱,可训练器在床上收缩腹部,同时辅以腹部按摩。按摩时间最好在饭后30min,15min/次,2次/d,分别于早晚进行。首先要求患者保存仰卧位,放松身心,将双腿屈曲,从右侧开始,双手重叠对患者腹部右下方进行按摩,促进肠道蠕动。若仍然没有好转,可采用麻仁软胶囊、番泻叶或缓泻剂等辅助治疗。

1.2.4泌尿系统感染的预防 嘱患者多饮水,尤其当尿液呈深茶色或粉红色时,应增加补液量或饮水量,必要时需给予抗生素。冲洗积存于膀胱内的沉渣,对于留置导尿管者需加强导管护理。

1.2.5褥疮的预防 被服、床单保持清洁,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给予患者翻身拍背,局部减压,若有必要可使用气垫床。若已发生压疮根据情况给予伤口换药。

1.2.6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预防 该项主要是针对老年患者,其心肌收缩力较弱,在创伤疼痛与精神紧张的刺激下,有可能发病,并且引起有关并发症。护士应密切监测患者脉搏、血压等的变化,询问其主诉,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

1.2.7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预防 实施健康教育向患者讲解该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严重后果及预防方法。对患者的临床体征进行密切监测,发现患肢疼痛、肿胀、心率加快、发热等症状后需及时向医生汇报,并采取处理措施,尤其要注意预防肺栓塞。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并发症的情况,包括便秘、褥疮、泌尿系统感染、呼吸系统疾病以及心、脑血管并发症等。记录患者的住院时间,比较其平均住院时间。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问卷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满意程度越高,其中80~100分表示满意,60~79分表示一般,60分以下表示不满意,比较两组的满意度。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采用百分比的方式表示计数数据,采用(x±s)的方式表示计量数据,分别采用χ2与t检验计数数据与计量数据的组间比较。如果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对比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45.2±4.3)d和(29.8±3.5)d,前者远大于后者,P

2.2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对比 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情况为:对照组不满意4例,一般4例,满意42例,满意度为84.0%;观察组一般1例,满意49例,满意度为98.0%,远大于对照组,P

3 讨论

骨科疾病会降低患者的行走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患者在治疗时需要长期卧床休养,有助于促进其尽快康复。然而卧床很可能引起各种并发症,使患者的治疗效果受到影响,所以护理人员应分析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提前加以干预,一旦发生需及时处理,避免其继续发展恶化,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3]。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大于观察组,P

参考文献:

[1]黄飞燕,何红燕,陈静金,等.老年骨科患者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3,(8):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