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05 15:20:0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教师的教研能力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分层教研的特点
(一)分层教研的定义
分层教研作为一种教研模式,是指把同一所幼儿园的幼儿教师,按照专业水平、个人特长分成若干个层次,设定不同的教研目标、教研内容和评价标准来实施教育教学研究,以最大限度调动教师的积极主动性,促进每位教师在各自“最近发展区”得到最大限度发展。
(二)分层教研的多元化和分层化
1.目标多元化。根据不同教师发展的不同需求,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目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不再是教研活动目标的唯一指向。多元智能理论向人们揭示了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职能优势组合,为使每一位教师得到发展,目标需要多元化。
2.目标分层化。在分层教研的目标下,将目标细化、分层。关注教师的“最近发展区”,将远期的目标化为近期目标,使教师目标明确,做事方向性强。而传统的教研,目标太大,有些教师离目标的差距大,容易丧失工作的自信心及积极性;有些教师目标不明确,就缺乏自我规范意识,往往做到哪算哪。
(三)分层教研的内容
1.从重“学”到重“需求”。传统教研内容的重心在于研究教师的“教学”,分层教研内容重心在于从教师实际遇到的问题出发,解决教师在实践中切实遇到的困惑,更具实践意义。当教研内容选取从教师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那这些问题一定是真问题,是教师工作中的困惑,是影响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当他们依靠自己力量无法解决时,必定会影响到自身的专业成长。教研内容只有从教师实际出发,才能真正调动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从重“全体”到重“差异”。教研内容分层,尊重差异。传统的大教研内容往往泛泛而谈,无法深入,造成教研活动针对性不强,专业发展需求无法满足,造成有的教师吃不饱,而有的教师吃不了等现象,忽略了教师发展的需求差异。从难度来说,教研内容分层后,每个教研组内容相对的难度系数是不同的。幼儿教师愿意根据自己专业水平、经验,选择自己所熟悉的领域,根据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进行自主选择,这就大大激发了教师自主性。从兴趣来说,教研内容的分层,充分考虑到教师兴趣爱好各不相同,这就同样大大激发了教师内在发展积极性。从需求来说,最终幼儿园的发展,要考虑教师发展的需求。教研内容的分层,对教研管理确实提出了新的挑战,真正体现幼儿园需求和教师需求的统一,分层教研更侧重于教师的需求。
(四)分层教研的形式
1.缩小范围,提高实效。分层教研每次参研的人数比起传统大教研要减少许多。当人减少了,教研活动中个人的参与率、发言率、展示率就会提高。分层教研缩小了教研对象范围,教师锻炼机会明显增加,从而专业水平提升也快。
2.优化形式,提高实效。分层教研内容具有针对性、明确性,而每一个内容的开展需要借助一种或多种形式,恰当的形式会让整个教研活动效果事半功倍。传统教研受到参与人数的限制,主要以专题讲座为主、教师的互动参与为辅,一些参与性、自主性强的形式,如沙龙、现场诊断等教研形式便流于形式,参与率不高、获益的人更少。而分层教研活动形式相对可以更为灵活多样。比如,专题讲座、现场诊断、沙龙教研、网络教研、园级教研、自主探究等等。
(五)分层教研的评价方式
评比展示平台增多。分层教研中,每个教研组都为不同层面的教师创设了评比、展示的机会。而相比开展传统教研的幼儿园,教师参与评比展示的机会明显要多。评比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一是公平角度。每个不同层面的教师都拥有了评比展示的机会,让教师感到评比展示不再是骨干优秀教师的专利,能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二是公开角度。每一次评比展示的机会都是在公开的背景下进行,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准备、参与。教师的主动性在过程中就会被大大激发起来。幼儿园分层教研最终要成为一个体系,服务每一位老师,尝试进行分层评价。分层评价的方式主要有“建立教师专业发展个人档案”“幼儿园统筹设计分层评价表”“幼儿园进行团队式管理”等评价方式。
二、教师自主教学能力的基本特征
教师的自主教学能力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独立进行学习、反省、质疑、判断、选择、组织、实践、决策以及评价的能力等。教师只有提高自主教学能力,才能真正发挥专业自。教师自主教学能力的提升,是教师个人在专业生活中的成长,包括信心的增强、技能的提高、对所任教学科知识的不断更新拓宽和深化以及对自己在课堂上为何这样做的原因意识的强化。它意味着:教师已经成长为一个超出技能范围而有艺术化的表现:成为一个把工作提升为专业的人;把专业技能转化为权威的人。
(一)教师既是实践者,又是自身教学活动的研究者
教师的工作,不仅是站在课堂上的几十分钟,还应该对自己这几十分钟有一个深刻的反思和认识。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之依据的“异位”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
(二)教师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及自我反思的探究能力
教师作为社会的一员,具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工作、生活经验,能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自我评价、主动探究。
此外,教能提炼构建并解决课堂实践中的两难问题。对引入课堂中的假设和价值有着清楚的认识并能加以质疑,对教学所赖以进行的组织和文化背景十分敏感,参与课程建设和幼儿园的改革运动,为其自身的专业发展负责。
三、分层教研与教师自主教学能力发展的关系
分层教研是提升教师自主教学能力发展的基本途径,是贯彻《指南》、创建幼儿园特色的有效策略。分层教研能立足园本实际,坚持因材施教,积极为各类教师搭建多元发展的平台,提供有层次、有梯度、有质量的教师教研框架,量体裁衣地设计分层教研内容。为人人参与教研提供最大可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教研相长,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增速。分层教研下教师的反思和自我学习能力都能得到加强,教师的理论素养得到相应的提升。
教师自主教学能力的发展能使不同层面教师在分层教研活动中,获得专业自信,有良好的内心体验。分层教研与教师自主教学能力的发展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分层教研能为教师自主教学能力发展增速。教师自主教学能力的提高能有效地促进分层教研的实施水平,有利于团队凝聚力的培养。
四、分层教研为教师自主教学能力发展定航
(一)确定目标分层标准,为教师专业发展寻求相应的教育理念
首先,统一对“分层”的认识。分层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它更是一种理念――解读教师、了解需求、给予支持,让分层教研成为尊重、满足不同层面教师需求的理念。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将分层的标准落实到教师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呈现的不同特点上,通过访谈及半日活动个案分析等,对教师进行分析了解,继而形成适应期、定型期、突破期三个时期。适应期――经过系统的学前教育专业训练,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同时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锻炼,但知识结构仍然存在明显的缺陷,尤其缺乏课堂教学实践经验。定型期――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管理技能、技巧。但已不满足于日常教育教学任务,希望在团队中进一步拓展,体现自己在团队中更大的价值。突破期――经过较长时间的专业实践,已形成自己的价值、风格和特点,但事实上有可能出现一种“瓶颈”,如果没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平台,就很难实现更大的超越和突破。
其次,拟定教师专业发展分层目标。适应期教师,补给必需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完善知识结构,能胜任1―2个领域课堂教学;定型期教师,锤炼教育教学技能技巧,丰富教学经验,能胜任各领域课堂教学,在教研团队中承担一定的研究任务;突破期教师,主攻1―2个教学领域,形成较鲜明的教学风格,成为幼儿园的学科带头人、市区骨干教师,发挥区域辐射作用。
第三,理念为先,因材施教。幼儿园教研管理的改革,以理念上的改变为先。通过分层教研,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大力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我们常常提出对儿童进行因材施教,其实对教师的培养也应遵循此原则。对教师进行因材施教,更能突显教研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分层,能细化教研目标与内容,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划意识,清楚自己究竟是谁?是一个怎样的教师?真正从教师专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出发,以使同层面、同水平的共性问题得到针对性挖掘与解决。以最大限度调动教师的积极主动性,使每位教师在各自“最近发展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以问题分层为导向,确立过程模式
1.保留以主题为核心的混合式教研形态,确定问题分层为指向的教研方案。
问题分层将研究主题分解为层次不同、深度不同的研究问题,教师按各自的程度和需要选择研究问题并组成新的研究小组。首先,以多种小组的形式召开教师提问题会,教师能力水平的差异会产生不同层次的问题,在自下而上筛选中,许多问题已经逐步地消化,每一层的讨论、每一种的讨论组合都在自然而然中形成反思、合作、引领的平台。接下来,对教师进行深入调查,看活动、读观察记录、听摆谈等,将问题进行梳理归类,达到研究问题源于教师需求的目的。形成教研组、教师双向一致的中心教研内容。如如何根据幼儿真实的发展水平设计教学,幼儿自评互评时教师的组织策略,如何有效地听课与评课。问题分层教研开启于我园音乐节奏教学设计专题研讨。针对教师不同职业发展阶段中存在的教学设计问题,确定两个层面教师的分层教研方案。第一层为适应阶段教师的培训――完整的节奏教学设计;第二层为定型阶段教师的培训――真实的节奏教学设计。
2.以真实的教学设计案例为载体,注重教师的自主教学能力提升。
首先,模型建立。建立创意节奏特色研训活动模型。为了提升单位时间内教研活动的质量,让教师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专业提高和主动、能动、快乐、高效、最大限度的成长,建立以节奏为主线、以课例为载体的研究模型。
其次,课例磨砺。以教师的课例为载体,开展磨课、同课异构等实践活动,使教师的自主教学能力得以磨砺提升。磨课是以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为目标,以适应期教师为主体,是教师实践知识习得的有效路径。同课异构是以具有“同一性”的教学内容为载体,展现不同教师的教学方式、文本理解方式和儿童学习方式,能促使教师深入研读教材、理解教材、把握教材;促使教师深入研究儿童,根据和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促使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技能,及时发现教师间的差异,促进教师间的互动,反映教师教学更趋个性化的创新要求。分层教研下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方式亦是教师学习方式变革的重要取向,同课异构的出发点是为教师的学习提供多样化的形式与内容,从而为教师实践知识的有效习得奠定基础。
在分层教学设计的教研活动中,针对适应期教师的“完整的教学设计”,从设计上,了解学科领域特点,掌握分析教材的方法,根据教材设计活动目标,找准重难点,紧扣目标设计活动环节;从组织上,通过实作找寻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尝试自我诊断问题;从经验的提升上,带着教学设计中的困惑向突破阶段教师观摩学习,在同一领域不同内容的教学活动中克服上次中的突出问题。针对定型期教师的“真实的教学设计”,从设计上,了解幼儿真实发展水平的途径和方法,能根据幼儿的真实发展水平制定活动目标和主要环节。掌握设计关键提问的方法。探索设计有关键步骤和提问、能突破重难点、层层推进的教学环节。其次从组织上,能在自我实践和互相观摩中,检验查找教学设计设计中的不足,并修改。此外,从经验的提升上,能在上次修改的基础上进一步检验,克服上次中的突出问题,继续查找不足,再次修改。
第三,自培自练。开展“节奏恰恰”“音乐知道”和器乐培训的自培自练。“节奏恰恰”即每次研究活动的第一个环节,玩一个音乐游戏,其目的是热身、提升教师音乐素养和感受研究学习的快乐。“音乐知道”即每次研究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该环节一是名曲欣赏,如《天鹅湖》《胡桃夹子》《梁祝》《二泉映月》等;二是关于音乐知识的判断题、选择题或填空题的问答。器乐练习内容包括:直笛、木琴、铁琴、钢琴、打击乐器等。
经过系列教学设计,分层教研活动取得了较好效果。其效果为:设计周密,目的性强,重过程,有实效,整个系列活动计划及不同层面的每一次教研活动计划都与教学活动计划一样,有“主题目标”、有单次活动目标、有重难点、有关键性提问,是一个由浅到深、有序推进的过程,有理论学习、有讨论交流、有实践探索、有反思调整,使不同层面教师“教学设计”这一基本功得以有效提升。分层教研是教研组针对教师个体专业成长的三个阶段而给予的支持,其本质是让教师在不同发展阶段都能获得理解、尊重和展示,因此,它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在实际操作中,既使教师有目的和有计划地成长,又使这种成长不成为教师的心理负担。在这样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在实践中大胆尝试,不断调整,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增速。
五、建构有效的分层教研策略,让教师成为专业教学发展的主人
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自我意识的觉醒,这种自我意识表现为专业发展的自觉、自主和自律。在实践中我们通过创建对话环境、搭建教研平台、倡导内化理论来唤醒这一意识,激起教师主动深入开展研究的兴趣和愿望。
(一)健全制度,分层教研有“法”可依
为确保分层教研的有效落实,我们制定了《分层教研之教研组长策划组织制度》《分层教研之教研设计组织竞标制度》《分层教研预告制度》和《教师分层指导培训制度》等系列分层教研制度。在《分层教研之教研组长策划组织制度》中规定:“根据研究主题内容,确定分层标准,了解各层教师的真实需要和对研究内容的认识、发展程度等。”“在确定每次教研活动的设计组织者后,主动与设计组织教师一同收集资料、梳理问题、研讨设计环节、论证可行性,充当‘智囊团’。”“教研活动的设计组织者既可以是教研组长,也可以是具有某方面特长或需要的教师,活动都由教研组长负责指导。”在《分层教研之教研设计组织竞标制度》中规定:“由高一级发展阶段的教师担任低一级发展阶段教师教研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根据教研组的具体活动安排,思考自身特长和需要,主动向教研组提出教研活动设计申请。”
系列分层教研制度将分层教研的内容确定、人员安排、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教研组长与教师各自的职责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有了制度的保障,我们的分层教研就有“法”可依了。
(二)搭建教研平台,教师感受“教研设计我能行”
在参加园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实验后,我们改变了一学期都由组长设计每周计划的固有模式,我们采取了自荐、推选、邀请的方式由教师担任临时教研组长,由高一级发展阶段的教师根据教研计划自行选择内容,自主设计活动,组织低一级发展阶段的教师开展教研活动,体现出不同教研方式为不同发展阶段教师带来发展机会,获得了教师们的好评和认可,形成“教研设计我能行”的大胆参与风气。
(三)倡导理论内化,教师能“用自己的声音说话”
在教研内容的确立上,首先由教师与自己对话,选择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罗列问题菜单,然后以“提问题会”的形式开展各层、各小组对话,选择大家最需解决的问题,找出最关键的原因,使教研组在制订教研计划时能准确把握“当务之急”和“对症下药”,更体现教师是园本教研活动主体的核心意义。我们改变教研活动思考题过于理论化的做法以避免教师照搬专家理论,变教研前布置的思考题为案例式、感想式,使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发言不再是简单重复专家的理论, 而“用自己头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声音说话”,是内化理论,这对于适应期、定型期的教师尤为必要。
本着“育人为本”的思想,以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I化发展和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尝试着由过去“我(教研组长)看你(教师)做”“我说你听”“我评你改”的单向指导方式,向“你说我听”“我置疑你反思”“你回答我追问”“我建议你选择”的双向对话方式转变。
1 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强化科研意识,把教育科研内化为教师的精神需求,这是培养和提高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的前提。
中国教育的实践和当今教育的发展都表明,没有教育科研的教育是不成熟的教育。只有重视和加强教育科研工作,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实验探索、理论论证和开拓创新的先导作用,注意以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我们的教育才会获得成功,取得更大的成就。所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并对教育科研的地位和作用,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确定,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之中。我们要了解到当代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逐步认识到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是中小学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
2 注重学习,提高教育理论素养,这使中小教师形成和提高教育科研能力的基础。
首先,教育科研不仅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教学艺术,而且需要广博的教育理论知识,较高的理论素养。
其次,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实质上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循序渐进,点面结合
中小学教师刚开展教育科研时,水平低一些,理论深度浅一点都很正常。如果要求过高,教师达不到就容易形成失败定势,挫伤开展教育科研的积极性。所以,起步阶段应该要求教师选择一些反思性的经验研究课题。
所谓“反思性的经验研究”就是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通过理论学习,把自己的经验上升到理性水平上加以归纳,从中发现规律,反思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之处,总结自己成功的地方。随着教师教科研水平的逐步提高,应及时机地提出更高的要求:三级教师侧重于教材研究,二级教师侧重于教法、学法指导研究,一级教师尝试前瞻性的探索研究。
所谓“前瞻性的探索研究”就是针对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在调查分析、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提出设想、开发方案,然后开展实验或准实验的实践研究,探索规律,从而更好的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所谓“点面结合”就是学校要以一部分科研骨干为重点,抓重点课题,对他们重点扶植,重点帮助,使他们得到较快较好的发展,以带动其他教师。同时,学校也要注意面上的普及工作,对全体教师普遍提出要求,把教师科研队伍建设的“点”和“面”结合起来,用“点”上的事例带“面”上的发展,用“面”上的发展促“点”上的提高。
4 在“教”中“研”,在“研”中“教”,将教育科研渗透于常规的教育教学之中,在实践中学习、积累教育科研的方法,这是学校培养和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关键。
只有在“教”中“研”,才能正确把握教育科研的方向,只有在“ 研”中“教”,才能迅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教”中“研”和在 “研”中“教”,不仅使教师认识到教育科研和教学活动的密切关系,更重要的是它强调了教育科研的实践性。任何能力的形成过程都离不开实践,教育科研能力的形成也不例外。同时学校申报科研课题只有以这一“教”“研”观念为依据,教师才有参与教育科研的机会。教研组是学校落实教育科研的主阵地,教研组长要站在教育科研的高度,围绕课题开展教研活动,将教育科研和教学常规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
5 重视教研,促进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有效性。
教研为教育服务,是说教师的教育科研应该从教学实际出发,把教育科研同自己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教研组每学期要制订教育科研计划,选择可行的课题并具体落实到全组的各位教师身上。
在教研组内,要充分发挥老教师和骨干教师作为教育科研带头人的作用,在全组内形成浓厚的从事教育科研的风气。
5.1 抓住一个“学”,即组织教师学习文化知识、教学大纲、教育科学理论和先进教育方法等。通过学习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增强科研意识。
5.2 体现一个“导”,即对教育中存在畏难情绪的教师进行疏导,对业务不熟练的教师进行指导,对学校教改方向和学科教学思路进行引导。
5.3 突出一个“研”,即增强教师的教研意识。针对部分教师整天埋在作业堆中,不善于研究、总结和提高的现状,学校应充分发挥教导处的导向作用、教研组的职能作用和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调动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有效性。
5.4 做好一个“结”,即把教师中点点滴滴的工作体会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教育论文评比、教育质量分析会、教改经验交流会等,认真总结,积极交流,以推动学校教育、教研和教改工作。
6 完善制度,提高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合理性。
学校要完善了一整套教育科研工作制度:
6.1 理论学习制度,不断引进教育科研新信息,把讲座与学习结合起来。
6.2 课题申报制度,教师首先依据各自实际自选课题,学校统一调控,论证立项。
6.3 科研成果汇报制度,每学年进行一次校级教育科研成果交流活动,通过交流对科研成果进行认定。
6.4 科研奖励制度,通过层层推选,逐级推荐,对成果显著的课题给予奖励。另外,学校每年还要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参加诸如教师进修学院、教育学院、师范院校等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培训机构要不断完善培训功能,要改变过去仅限于教育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培训,要重视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的培养,创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科研培训项目,为教育科研尽力。通过制度的完善,提高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合理性,使教育科研工作产生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7 加强管理,调动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积极性。
长期以来,学校管理存在着局限性,对教师的评价只注重教育质量和升学率的高低。这种评价方式严重扼杀了本来少有人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因此,学校的管理面应该拓宽,要使教师的教育科研管理成为学校整个管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学校要实施有效的工作方针和政策配套。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基于培训和教研的行动研究,提高了农村化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探索出法库县在“培训模式上集中面授与远程教学相结合,迁移方法上网络教研与行动研究相结合”的化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和培养问题,一些国内教育技术一专家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了广泛而深人的研究。吴忠良的《参与式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者培训模式探索》,对集中面授培训进行了研究尸一乔爱玲和工楠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模式新探》,不但对面授培训进行了深人的研究,同时关注了培训后的实践尸郭的《从一门网络培训课程到“虚拟”教师培训学院》,对远程培训的教学平台和远程培训做了详尽的介绍与研究;柯清超的《面向混合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研究》,对面授培训和远程培训的结合进行了详尽而深人的研究。但他们研究的结果所依据的环境和条件与我县的信息技术环境及教师的技术能力基础、教育理念基础不同,为适应我县化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实际情况,还须进一步研究以下两个问题:农村化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模式,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迁移方法。
二、问题的研究
我县是辽宁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试点县,按省市的部署,试点县在2008年年底要完成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全员培训任务。针对需要研究的培训模式和迁移方法两个问题,我们将研究过程分为课程培训、实践指导、分析总结三步。首先,按一定的培训模式完成课程培训;其次,被培训完的教师回到工作岗位上用所学到的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实践,教研员深人课堂指导或通过网上指导,组织课堂教学观摩,进行点评互评,教师反思总结等等,以达到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迁移的目的;第三,对“培训模式的行动研究、迁移方法的行动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1.培训模式的行动研究
按照上级要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全员培训可采取远程网络培训的方式,可采取以县为单位的集中面授的培训方式,也可采取以校为单位的校本培训方式。根据我县的各中小学校骨干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实际水平胜任不了培训要求的实际情况,我县不适合以校为单位的校本培训方式,所以我县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可采取远程网络培训模式或到县教师进修学校集中面授的培训模式。
(1)集中面授的培训模式
按照“培训人员以教研员为主、技术人员为辅,学员按学科组班”的组织方式,采用何克抗教授编写的教材,将全县化学教师集中在教师进修学校的多媒体网络教室里进行面授模式的培训,50课时完成培训任务。
调查访谈:经过面授培训后,学员们反映,培训的内容多,强度大,在短暂的50课时培训时间内很难掌握;基层学校领导反映,每个教师都有满负荷的工作量,参加连续的集中面授培训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而且到县里接受集中面授培训增加了教师的经济负担。
反思改进:如果完全按面授方式进行培训,除了存在工学矛盾、增加学员负担外,还存在培训效率低的问题。按上级部署,我县应在2008年底完成教师的全员培训任务,如果为了解决教师的工学矛盾问题而只在寒暑假进行培训,根本完不成培训任务,因此应尝试远程网络培训模式。
(2)远程网络的培训模式
2007年暑期,市教育城域网光纤宽带已经联通我县每个乡镇的中小学.在硬件设施上我县具备了远程培训的必要条件,因此开始了化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远程网络培训。由化学教研员和电教馆的技术人员为远程培训的辅导教师,采用祝智庭教授编写的教材,被培训教师利用各个乡镇初中的网络多媒体教室进行自主远程学习,学习时间为两个月。
调研访谈:远程培训后培训者反映,远程学习的组织和监控很难,学员对整个培训过程不清楚,对如何进行远程学习的方法不明白,技术问题是阻碍教师学习的重要因素,碰到一点技术问题就会停止远程在线学习,从培训的实际情况看,我县农村化学教师还不具备独立远程学习的技术基础。
反思改进:远程网络培训虽然具有打破时空限制、解决工学矛盾、经济方便高效等优势,但农村化学教师的基础和培训教师的远程辅导能力与开展远程培训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应尝试面授与远程结合的培训模式。
(3)集中面授与远程教学相结合的培训模式
这种培训模式要求:首先,培训教师将学员集中到计算机网络教室进行面授,划分学习小组,提出学习要求,完成课程中技能操作领域的学习;同时对学员进行远程在线自主学习、讨论、协作、完成和提交作业的方法指导;然后学员回到工作岗位边工作边参加网上培训。在时间安排上,利用双休日进行集中面授,工作日被培训教师在进行正常教学工作的同时,抽出时间参加远程在线培训,学习时间为一个月。
调研与思考:面授与远程相结合的培训模式集中了面授与远程培训的优势:面授可以充分发挥培训者的作用,便于组织和监控培训过程;远程培训可以解决工学矛盾,提高培训效率,减轻学员的经济负担,缓解学员的学习压力,同时培养培训者的远程辅导能力。
2.迁移方法的行动研究
2008年底,我县基本完成了化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经培训后的教师回到教学第一线,将培训所得应用于教学实践,实现从学习教育技术到应用教育技术的迁移。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为使化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巩固和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化学教研员精心设计了一组基于教研活动的行动研究。
(1)通过传统教研,提高个别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化学教研员深人学校,将一个化学教师的一节课作为研究对象,让这个教师按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时的要求拟定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再面对教研员以说课的形式说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教研员听后进行评价、指导,教师根据教研员的评价指导修改“教学设计”,再用修改了的“教学设计”上课,教研员深人课堂听课后再和上课教师共同探讨,再提出改进的指导意见,教师再综合自己的反思和教研员的指导进一步修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2)通过网络教研,提高更多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通过“十五”、“十一五”期间教师信息技术的中、高级培训,同时由于市光纤宽带到校工程的竣工,我县网络教研的条件已经具备。为发挥我县全体化学教师的集体智慧,化学教研员组织全体化学教师进行网络教研的探索,以此提高更多化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具体程序是:每个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设计”上传到学科论坛上,请教研员和其他同行提出修改意见,教研员和其他同行将自己的“意见”通过论坛或邮箱发表出来或发给相应的教师,教师将他人意见综合,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用修改了的“教学设计”上课并进行“课堂实录”,将“课堂实录”和修改了的“教学设计”再上传到论坛上,再请学科同行和教研员给予评价,教研员和学科同行观看后给予评价并上传到论坛或以邮件形式发给上课教师。通过这样多次的网上同伴互评,更多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三、分析与结论
1.分析
(1)关于培训模式的分析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全员培训的目的是使教师学会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方式、基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并将所学应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现在中小学教学是以班级授课为基本模式的,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在同一教室内进行的。如果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采取班级授课的模式,培训教师在班级环境下用讲授与在线结合、主导与主体并重的教学模式进行培训,被培训的教师亲身体验在同一教室内讲授与在线结合、主导与主体并重的教学模式,就更容易将培训中所学的新的教学模式迁移到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完全采用远程培训的方式,被培训者将不能亲身体会在同一教室里以新的教学方式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对将培训所学迁移到教学实践中去不利。因此,即使具备远程培训的条件,在进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时也不该完全采用远程培训,而应该以面授和远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用大部分课时远程培训以提高培训效率和效益,小部分课时在同一教室集中面授,让学员感受班级授课制下如何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整合的设计和教学,为将培训所学应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打下基础。
(2)关于迁移方法的分析
通过从传统教研到网络教研来提高教师的教学一设计能力,用的都是基于教研的行动研究的方法。基于传统教研的行动研究的方法,解决的是个别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高的问题;基于网络教研的行动研究的方法,解决的是更多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高的问题。教师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设计能力,是需要长时间总结实现的,是提高速度较慢的方法;用基于传统教研的行动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通过教师本身和教研员共同研讨总结实现的,是比靠自身努力提高更快的方法;用基于网络教研的行动研究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通过教师本身和教研员及学科同行共同研讨、反思、总结实现的,因此是更科学更有效率的方法。
关键词:课堂;教科研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4-018-1
在我们周围,凡是那些教育教学水平高的老师,一定是爱琢磨、爱思考的老师。他们当中有的人不仅课上得好,文章也写得好,发表的也多,因此获得了更好的发展和进步,成了特级教师或名师;但他们中更多的只是课上得好,但因为没有什么像样的“科研论文”发表,虽然他们深受学生的爱戴和领导、学生家长的认可,因此并没有得到太好的发展,甚至远远不如那些不能教书、不会教书却不断有的老师发展得好。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也是衡量教师是否合格、是否优秀的基本要素。我认为,能教好书的教师就是好教师,而不在于他会不会写文章,是不是有所谓的。
否定或淡化论文在教师评价体系中的地位,并不是否定或淡化教师的教科研要求,相反,由于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生活阅历、学习力、理解力、不同层次的专业知识水平以及不同的个性,每个教师都应当拥有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面对的是不同的教学对象,即使同一对象在不同的时间也会呈现不同的兴趣、爱好、愉悦、痛苦等个性心理特征。“当一位教师走进教室,他将要教授的知识是他早已熟知的,但是他的学生将怎样理解却是每个人、每个时刻、每种情境中都不相同的。因此,教师的工作永远充满着未知的因素,永远需要、研究的态度。教师永远要年复一年地迎来新的学生,并且每个学生的发展都是特定的、具体的、每日每时在每一种情境中都不相同的,这正是教师研究的所在。”[1]因此,每个教师都应当是研究者,没有研究就没有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说:“研究工作对教师来说,并不是什么神秘莫测和高不可攀的东西。不要一提研究就感到害怕。就其本来的基础来说,教师的劳动就是一种真正的创造性劳动,它是很接近于科学研究的。……无论就其本身的逻辑来说,就其哲学基础来说,还是就其创造性来说,教师的劳动都不可能不带有研究的因素。……这里所指的是研究一些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在教育科学上已获得解决,但是当一个创造性地工作的教师:一旦成为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中介人,这些问题就经常以新的方式出现在他的面前。”
由此可见,中小学教师的研究不是指学术性研究,而是指一般性探究活动,一种工作态度。中小学教师的研究,不是建构新的理论,而是从实践的层面研究教材教法,研究教育教学管理,研究学生个性心理品质和身心发展规律,教师通过研究改进具体的教学实践,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把因材施教落到实处。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享受各得其所的教育,是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最高呈现,也是评价教师的最重要的标准。
在拥有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的基础上,能够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心得形成文字并发表,让更多的教师受益,这是锦上添花。如果教学水平一般甚至很差,只埋头于撰写所谓的教科研论文,那是空中楼阁,中看不中用。最近,新浪教育[微博]联合《现代教育报・教师周刊》对“今后评职称将大大淡化论文”展开调查,调查表明,只有45.4%的教师是通过投稿发表的。其余都是通过花钱买版面、托关系、学校统一解决或其他方式发表的。教师之所以想方设法甚至不惜花钱,而不是想方设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根源就在于职称评定标准和教师评优评先标准中对教师教科研要求的比重过大,并简单把教师的教科研能力等同于教师的。我认为,教科研比重过大并不是问题,因为没有研究就没有教育教学,就没有教师的成长进步。问题在于当把教科研简单地等同于时,所谓的教科研就开始与教育教学相脱离。相关调查表明,论文与教科研的关系远远比不上论文与金钱的关系紧密。实践证明,当论文成为某些部门、团体和教师追逐利益的工具时,论文就与教育教学貌合神离了,教育教学就成了促销“狗肉”的“羊头”。
教师的第一天职是教书育人,我们支持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而进行的一切教科研活动,更鼓励教师通过研究,把取得的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展示出来。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同时,我们也允许为了教研而教研的活动存在,允许有的教师想方设法,因为现实需要它,教师需要它晋升职称,学校需要它妆点门面。为了保护那些辛勤耕耘的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对于脱离教学的单纯的教科研活动,我们允许,但不鼓励。
在当前教师评价体系未发生根本改变的情况下,东海县第二中学大力度推进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制度化推进人人开课、人人听课、人人评课,同课异构、异课同构系列活动;坚持“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为教师量身打造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修订学校教师晋级考核办法,加大课堂评价比重,把教师关注的焦点由单纯的论文创作转向课堂,同时鼓励教师把课堂教学反思文字化、精品化,并积极向各级各类教育教学刊物投稿,实现“教学即研究”,逐步消除教科研与教育教学两层皮现象,有效地促进了教科研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统一。
课堂因教研而精彩纷呈,教研因课堂而生机焕发。这才是基础教育阶段教科研的发展之道。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外语教学 目的语文化 本土文化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7-0008-02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每个领域都需要大量的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英语教师基于自身的语言优势和工作关系时常接触外国文化,所以也就承担了帮助人们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担。在教学实践中,一些英语老师通过引介跨文化交际课程、修订教科书、革新教学方法等,已经承担起这一责任。但是,总体而言大多数的英语教师没有接受专门的跨文化培训,跨文化教育意识不强,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没有一个专业的、系统的认识。基于此,通过随机对陕西省几所高校英语教师的问卷调查及访谈,了解当前大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有哪些因素促进或阻碍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应采取何种措施来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为大学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找到切实可行的措施。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英国学者Byram构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这一模式结合了跨文化和外语教学两个视角,以交流者为主体,强调交流过程中的动态性和互动性,适合英语作为世界共通语这种语言教学背景。Byram认为英语使用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维度:一是态度。态度表现在自我相对化和对他人的评价上,主要指对待那些文化意义、信仰及行为方面的差异的态度。二是知识。知识是指对本国文化和社会群体以及对交流对方相应方面文化的了解,还包括对个人和社会层面上的交流互动过程的认识。三是技能。技能则是指个体利用已有的信息和一般的知识框架对外来事物和文献进行理解并发现其内涵的能力。四是批判性文化意识(以下简称意识)。该意识是指一种批判性、基于明确标准之上的鉴别、评价本民族文化及其他国家的文化惯例和文化产物的能力,也包括利用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跨文化交际中根据明确的标准进行互动、调停和磋商的能力。基于这一理论笔者设计了40 个问题,针对以上提到的四个维度,从四个方面即教学实践、跨文化教育能力、跨文化知识和教学改革展开。
二、结果和分析
2011年6月,对陕西几所大学外语教研部的200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86份。调查对象按性别、民族、讲授教材、职称、教龄等进行分类,对若干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结果如下:
1.教师普遍认为文化教学非常重要
超过65%的教师能认识到文化教学的重要,但在具体实施文化教学上却做得不够,例如只能偶尔组织学生阅读有关的报刊杂志和文学作品(T2,T3),或欣赏一些影视及录像节目(TS);对于专业化的专题讲座(T4)和让学生编排戏剧(T6)方面则很少组织,测试也很少(T10)。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至于如何解决,需要大家共同探讨。
2.教师的文化测试结果
被试对象在文化测试上的统计,教师在有关文化测试的35道题中正确率68.6%,没有达到良好水平,而在Q13、Q17、Q24、Q30等题上错误率为60%,可以说教师对于某些文化知识也不是非常了解,提高教师此方面的素质应尽提上议事日程。
3.教师访谈情况
通过对10名不同民族、教龄、讲授教材的教师访谈,从中挑选了3位具有代表性的对话进行汇总,针对8个问题进行了访谈,包括教学目的、文化教学重要性、所用教材、考试内容和朝汉教师的教学方法等。在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上,教师要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当然其中也不乏为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等因素。对于文化教学的重要性教师能够领会,但如何把它及时更新并恰当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仍是一个现实问题。谈到所用教材中的具体情况,大学英语教材本身太老化,缺少新颖性,而且缺乏练习口语方面的内容,从而使文化教学无法正常进行。大学体验英语教材每个单元后面都有一个文化沙龙,经常介绍与课文有关的文化知识,如西方节日、名人名言、地理知识等,同时前面的导入、对话和交际任务部分都能给学生就某一话题的展开提供帮助,锻炼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考试中是否应加入英语文化方面的知识,各个教师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至于文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普遍认为师生双方都存在一定误区,包括教师素质、学生学习动力、课时的限制等。朝汉教师在开展英语文化教学的方法基本上是相同的,只是在一些细节方面的解释可能会从本民族的角度出发来思考问题。
关键词:体育教师、师德、知识、能力
前言
体育教育工作的特点是身体活动和智力活动相结合的,即要云做正确的体育技术示范动作,教会学生体育锻炼的基本技术、技能和方法,又要向学生传授体育与保健的基础知识,使学生掌握身心统一的科学健身知识。因此,体育教师既能武又能文。不是只会跑跑跳跳的教书匠,更不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体操师傅。
国家教委《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意见》,对体育师资的要求是: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热爱体育工作,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为学校体育事业献身的革命精神: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和良好文化修养,掌握教育的规律和人体发展的规律,以及全面增强学生体质的手段和方法:具有多方面的实践能力并学有所长:在学校体育中,有实事求是、锐意改革、勇二创新的科学精神。称职的体育教师,应德、才兼备。根据这个要求,体育教师应具备基本素质是:
1.忠诚二人民教育事业,具有敬业奉献精神
体育教师是一个教育工作者,作为人民教师应认识到工作重要意义。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作为体育教师既要育人,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体魄,还要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体育后备力量,责任重大。我们要充分看到自已的光荣职责, 一个体育教师如果对自已工作不热爱,也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也不可能辛勤的耕耘,更谈不上能取得丰硕成果。许多体育教师经验表明,他们的工作能够取德优异成绩,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他们具有为党的教育事业敬业奉献精神。
2、热爱学生。教育学生
体育教师对本职工作的热爱,还应当体现在对学生的热爱。青少年下是长身体。增知识和世界观逐渐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需要老师的爱。实践证明,热爱学生,信任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真诚的师爱能在潜移默化之中使学生会以高尚的情感对待人,形成团结、友爱的品质,乃至升华为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操。真诚的师爱要善于控制自已的感情和情绪,要有一种有利于教学、工作给人以影响力饱满的精神状态,那种愁眉苦脸的神态和讽刺挖苦的话语,都会使学生反感。真诚的师爱必须是高尚的严格的、热情的、体贴入微的,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和锻炼积极性。
3、身教重于言教
在体育教学训练及其他各项活动时与学生的接触中,教师很自然成为学生模仿对象。体育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一个神态都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必须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从言谈到举止,从思想到行为。都应力求成为学生的表率,为学生树立一个学习的好榜样。不仅如此,体育教师还应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做到课堂内和课堂外一样,学校内和学校外一样。真正做到“师者,人之模范也”。
4、应具有深广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
体育教师通过自己教学、训练、课久体育活动组织指导来实现发展学生的个性、体力和智力,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质,增强学生体质,完成本职工作。体育教师专业理论知识深广,技能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学生才能的培养和教学质量。只有掌握比专业大纲深广得金的知识,才有可能对大纲、教材的全部内容有深入透彻的理解,才有可能正确地深入浅出讲授教材,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应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主要有:
4、1 学习体育教学大纲、教材教法。
4、2 学习与教育、体育相关的政策和法规。
4、3 学习体育基础知识,如体育理论、运动是心理、运动解剖、运动生理等等。
4、4学习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
5、应具有较高教育教学,训练组织实际操作能力称职的体育教师,不仅要有全面专业理论和技术,而且还要有从事体育教育教学和训练的组织能力,才能发挥自已的作用,才能提高教学、训练质量。业务能力主要有:
5、1 掌握体育科学理论和体育基本技术,并能运用于教学、训练工作的实际能力。
5、2 制定教学工作计划的能力。
5、3 组织指导和制定课外活动计划的能力。
5、4 指导训练校代表队和组织体育竞赛和裁判能力。
5、5 创新和掌握现代教学的能力。
6、应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人类用来表达感情,交流思想工具。在教育过程中它是伟递知识和教学学生一种手段。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若能讲究语言艺术,不仅能够使学生产生良好心理定势和情感变化,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易于他们接受知识,掌握运动技术和技能。教师的语言技巧亲切感人,语言确切,通俗生动,逻辑性强,这样才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活动,在体育教学中收到预期效果。
7、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能力
学校体育工作,离不开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其他教职员工的支持。体育教师在工作中作为争取自己的地位,争取支持,我们要主动与团委、学生会、总务处、班主任联系,与他任课教师搞好关系,争取各方面坚体育工作支持和配合。
体育教研组团队协作精神相当重要,工作要相互配合支持和帮助。课前要互相多通气,避免场地器材的冲突。如果遇到矛盾时,要互相谦让,为他人提供方便。当工作有成绩时,要正确对待,不能把一切功能归于自己,把自己看作一朵花,看人家是豆腐渣。对组内同志要尊重。理解和关心:对老的要尊重,对年青的要爱。一个教组工作,不可能没有矛盾,积极态度应是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不必太计较。
[关键词]农村教师;教育科研能力
新课程改革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和完善的能力结构,有丰富的学识,还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研究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诉求。但由于社会、经济等条件的制约,农村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意识淡薄,缺乏教学反思和教育研究的能力。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提高农村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前提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育观念是教学活动和学生客体在教师思维中形成的特定的看法和观点,它具有强大的内驱力,推动着教师教育行为。然而农村的一些教师走进了“教育科研无用论”“教育科研简单化”的误区,他们认为搞科研是额外负担;认为只要能发表文章就是搞科研等。这些都进一步削弱了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教育科研能力。因此农村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从而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1)从改善教学方式中树立新型的教学观。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要根据学情不同而施教。由“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变;由“统一”教育向“个性”教育转变。教师要以人为本,要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要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死”知识的学习。正如子曰:“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哮”。(2)在尊重学生中树立平等的师生观。平等的师生观是教师和学生心灵交流,真诚沟通的保证。,教师要做到尊重、信任和宽容学生,主要表现在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相信每一位学生,心中装着所有学生;要给每一位学生一定的空间;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对每一个学生都要付出真诚的爱,关注学生的成长,倾听他们的声音,这样才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3)在转变角色中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有些农村教师认为“教师是被动地、忠实地执行教学大纲的教材执行者”,而正确的教师观却是“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习的合作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发展和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通过对学生的全面了解来指导学生顺利地掌握知识和合乎规律地去发展自己;教师要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除了研究教材之外,还要不断地观察和研究不同的身心发展阶段的学生,他们思想、心理和学习能力方面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能根据具体情况创造富有个性的课程,使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提出问题,并了解知识发生的全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
二、积累专业知识是提高农村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基础
积累专业知识是提高农村教师科研能力的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说,专业知识的多少决定教师科研能力的强弱。教师的这些知识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教师专业知识的积累与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密切相关,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知识积累的过程也就是能力培养和不断提高的过程,能力提高有利于更丰富、更有效的知识积累。农村教师积累专业知识的途径主要有:多读、多看、多听、多写。首先,教师要多读、多看。教师可以通过图书馆、书店、网络等方式,多渠道地阅读与教育教学相关的信息,不断丰富自己的资料信息库,这些都可以给教师带来新的知识视野和教育观念。其次,教师要多听。教师在与教研组、学生、家长、学校管理者和社会的交往中获取大量的新的信息,校正自己的思考方向,汲取他人之长,弥补自身不足,最大限度地获得团队效应的积极力量。最后,教师要多写。一方面,教师要对每学年的备课笔记、听课笔记进行整理。教师可以把备课笔记中的教后感整理出来,并附教学后记;把听课笔记做成活页,与对应的教案订在一起,作为自己改进教学的参考。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制作自己的成长记录,记录自己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中的体验、思考和自身的专业发展过程,在对比中,寻找曾经忽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提高农村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
随着教育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也越来越频繁。现代教学技术的利用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素质,教师可以通过现代教学媒体主动地学习和掌握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特点是及时性、丰富性、开放性。现代教育技术使信息的传递和呈现方式及时迅速,不仅为教师的教育科研节约了时间,而且提高了效率;使教育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多彩,也拓宽了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范围与途径;突破了时空限制,使教师的教育科研课题范围变得更为开放。可是农村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手段和水平较落后,严重阻碍了农村教师科研能力得提高。教育教学是农村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基础,农村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主要的方法有:首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其次,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使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使学生针对学习中的疑难,通过采用自主讨论的方式进行探讨,并对意见进行记录、分析、归纳和比较,得出正确的结论。并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讨论和探究。最后,运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演示教学知识,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现代计算机技术中有关图像、声音等处理技术的运用,可以使教学中抽象的、静态的知识转变为具体的、动态的知识,使教学重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四、进行教学反思是提高农村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核心
教学反思对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学反思是教师把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的最佳契合点。教学反思能促使教师合理地分析、评价和改变自身的教学实践,促使教师对个人的实践经验与智慧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可是有些农村教师把教学反思完全写成了教学工作总结,是为了应付常规检查而写反思,从根本上忽视对教学行为的深层次反思。因此教师只有勤于进行全面的、深层次的教学反思,才能增强教育科研的自觉性和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农村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方法主要有:一是教学前反思。教学前反思是优化课堂教学最有效的前提和保证。它发生在课前的备课阶段,反思内容主要包括教学重难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等。教学前反思有助于增强教学设计的针对性,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二是教学中反思。教学中反思是保证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关键。教学中反思是对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而调整教学策略进行理性分析的过程。它主要是反省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教学内容呈现的顺序、难易的程度、师生互动的时间安排等。三是教学后反思。教学后反思是对教学效果进行的反思,主要包括对教学的成败进行理性分析和学生的认知理解水平进行评定等。教学后的反思最好在短期内进行,目的是把课堂中未发现的教学问题及时地记录并解决。教学后反思是实现教师自身发展和提高教育科研的有效手段,它成为教师积累经验、积累资料、提高教育科研能力的铺路石。
农村教师通过专业知识的积累来更新教育观念,并积累教育科研的资料,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范围与途径,在教学反思中把教育科研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向结合,并积累教育科研的经验。农村地区的学校也要立足于本地的教育现实,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校本教研,要有意识地让教师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参与课题的研究,将教育科研融入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通过科研发现和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毛子水.论语今注今释[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1):182
[2]向凌虎.对教师知识积累的思考[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9(3):76~77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师;科研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1-0069-02
高职高专是近年来为适应市场经济多元化形势和生产力水平发展需要而设立的、以培养技术应用型高级人才为主要任务的高等教育机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职业技术教育是加快提高劳动者素质,振兴我国经济的必由之路。高职高专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因此,高职高专教育要突出实用性,以学生的职业道德、综合素质与动手能力为培养重点。而这些素质的培养需要教师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国情的差异,在高职高专,科研工作显得高不可攀,望尘莫及。不重视科研严重阻碍了高职高专的发展,制约了高职高专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提高。笔者拟分析高职高专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必要性以及高职高专教师科研现状及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提升高职高专教师科研能力的几点构想。
高职高专教师科研
能力提升的必要性
是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职高专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见,高职高专教育的本质特征是高等性、职业性,具体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就是要根据目前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能力要求,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技能和一定的科研能力,使学生读书期间就能顺利完成上岗前的实践训练,为毕业后的就业奠定良好基础。这就需要高职高专教师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具备较高的科研素质。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高职高专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游刃有余,培养出高质量的高职人才。
是高职高专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 高职高专教师的“双师”素质对高职高专教育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高职高专教师要成为一名高水平的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雄厚的学科知识,更要具备一定的实践技能和应用开发研究能力,要能结合生产和服务中的实际问题展开研究,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因此,科研素质是高职高专教师专业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教师丰富专业知识,提高教学能力、提升专业精神、形成自我专业特色的内在动力。
是高职高专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2006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适当控制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这就告诉我们,高等职业教育现在已进入内涵发展阶段。《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还就诸如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训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监控、示范性院校建设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和要求。所有改革都离不开教师,但目前高职高专教师的整体素质还欠理想。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除了教学要有所创新外,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同样至关重要。“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钱伟长院士的这句话是对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精辟论述。高职高专教育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教学、科研“双管齐下”,只有这样,教学改革的目标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高职高专教师科研现状及问题
科研意识不强 大多数高职高专教师认为,科研是普通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专利”,高职高专院校是以教学为主的大学,其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教师只要教会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即可,科研工作是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的事情,与自己关系不大,没必要搞科研。对有利于高职高专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联系密切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大多数高职高专教师也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错误地认为那是企业和行业的事,与高职高专院校相隔甚远。
科研目的不明确 目前,在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队伍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科研目的不明确的问题。很多教师只是为了职称晋升而申报课题或撰写论文,职称晋升结束后就不再搞科研,从而导致有的教授或副教授多年没有科研成果。有的高职高专院校为促进科研把科研成果与教师考评挂钩,部分教师为完成科研任务而被动进行科研。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科研本身的内在动力,也无法体现科研对社会进步的作用,从而产生许多不良后果。
科研成果等级偏低 高职高专院校大多数从中专改制而来,其教师在专业领域有一定的理论功底,但由于原来的中专学校对科研要求不高,教师对科研理论与方法的掌握有一定的欠缺。另外,大部分教师受外语水平的限制,难以及时了解国外最新科研动态。部分教师缺乏综合研究能力,不完全具备包括研究方案设计、资料收集和处理、调查研究和提炼研究结论的逻辑思维能力等在内的综合研究素质。基于此,很多高职高专教师尽管力所能及地进行科研,也发表了不少论文,但科研成果等级总的看是偏低的。
科研条件不理想 高职高专院校教师在科研课题申报、科研工作条件等方面与本科院校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尽管部分教师在开展科研工作方面有兴趣和激情,但要取得较好的成果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另外,很多高职高专院校本身经费就少,有限的资金已投入到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上,教师很难获得科研经费的大幅度支持。加之校际、校企、校政等合作交流的渠道不畅通,教师很少进行社会实践或到企业一线参与解决实际问题,而高职高专科研主要应以实践应用和实践开发为主,这就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科研团队合作少 很多高职高专教师缺乏团队合作意识,采取单打独斗的方式进行科研。部分教师由于科研能力较强通过这种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大多数教师而言,特别是年轻教师,由于不熟悉科研理论和方法,又没有组建科研团队,在科研的过程中摸索时间长,效果不理想。
科研精力不够 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高职高专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设置和调整专业。专业的调整充实和新专业的开设使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可见,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教育加大了高职高专教师的工作难度,无形中增加了教师职业适应的难度,给教师带来了较大的职业压力。同时,由于高职高专发展速度快,高职高专院校专职教师担任班主任的比例很高,在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上“两头抓”,而高职高专学生难管是公认的事实,并且由于很多高职高专院校专职教师少,课程任务重,高职高专教师负担沉重,从事科研的精力也随之减少。
提升高职高专教师
科研能力的途径探索
转变观念,增强科研意识 高职高专院校的内涵发展就是要处理好学校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培养高技能创新人才,形成特色,创出品牌。科研是高校的三大功能之一,教师不搞科研,就无法掌握本学科的最新动态与最新技术,就无法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高职高专教师要将学生培养成能不断摄取知识,自我更新、独立钻研、富有创新意识的高技能人才,必须在教学中对学生的科研能力与科研方法进行指导。因此,从高职高专的健康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来看,高职高专教师要提升科研能力必须转变观念,增强科研意识。一方面,要加强科研的主动意识,有敢于尝试的勇气,积极参与各类课题的研究与申报,积极主动地到生产第一线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要虚心学习别人科研成功的经验,通过积累,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完善制度,加强科研团队建设 由于种种原因,高职高专院校很缺乏名家、大师级的科研领军人物。因此,在科研队伍建设中应充分发挥团队作用,高度重视科研团队的建设,争取走“外引与内培”相结合的道路,把重点放在对校内学术带头人的培养上,依靠自身力量,不断探索出一条适合高职高专院校自身科研实际的自主创新、特色发展之路。同时,要大力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提高高职高专教师的科研能力。
因地制宜,改善科研条件和环境 高职高专院校学术氛围不浓、科研条件不理想是客观事实,短期内也不可能彻底改变。但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而应因地制宜地创造条件尽量改善科研条件。如,可以通过积极寻求与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利用他们先进的科研条件申报项目、从事科研活动;也可以通过校际、校企、校政合作等各种渠道参与地方相关部门的各种研究工作。这些都可以成为高职高专院校突破科研条件困境的途径。
立足实际,促进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 高职高专教师进行科研时大多数注重思辨研究,不注重与基础教育和相关行业密切联系的应用性、实践性研究。教师科研个体化和分散化导致很多科研选题层次不高,理论思辨多,实践研究少,导致成果实际应用或成果转化不理想。同时,大多数科研不注重社会需求,不能很好地把自己的知识与区域经济建设紧密联系起来,缺乏科研成果的转化意识。其结果是,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及科研服务于社会的作用发挥不明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不突出。因此,要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必须引导教师从课程改革、专业建设等方面入手,真正做到以研促教、以研促改。
参考文献:
[1]肖晓莺,张稳根,蒙生木.论高职教师科研综合素质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2007(3).
[2]李胜利.高职教师科研能力的现状及对策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
[3]谭荣波.提高师专教师队伍科研素质的几点设想[J].广西高教研究,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