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8-19 13:51:1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人口调查报告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 人口普查调查对象的历史变迁
建国以来的五次人口普查,除1964年的第二次普查按户口所在地登记外,其他四次都是按常住人口进行登记,这对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防止重复和遗漏、准确地普查人口、正确反映人口规模和结构方面的基本国情,为科学决策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社会高度开放的今天,市场经济机制已经基本完善,产业结构急剧调整,常住地与户籍所在地分离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就限制了以常住人口为对象的普查资料所能发挥的社会效益。改进人口普查对象,已是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五普”调查对象的利与弊
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调查对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常住的自然人,每个人必须在唯一的常住地进行登记。共分五款人:
1、居住在本乡、镇、街道,并已在本乡、镇、街道办理常住户口登记的人;
2、已在本乡、镇、街道居住半年以上,常住户口在本乡、镇、街道以外的人;
3、在本乡、镇、街道居住不满半年,但已离开常住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
4、普查时居住在本乡、镇、街道,常住户口待定的人;
5、原住本乡、镇、街道,普查时在国外工作或者学习,暂无常住户口的人。
常住户口在本乡、镇、街道,但已离开本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在户口所在地只登记人数,不计入户口所在地的常住人口内。
第五次人口普查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进行的普查,其调查对象基本上是延用传统的常住人口调查,加上过于复杂的调查指标体系,客观上造成了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瑕疵。
三、对“六普”调查对象的思考
邵洪泽,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2008级水利水电工程二班
张亚东,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2008级水利水电工程二班
摘要:由于近年来,张家口市农村人口搬迁外流情况严重,农村常住人口迅速减少,为了深入了解农民外迁原因和现状和趋势以及农民生活现状,为政府解决民生问题提供事实依据,本文对河北省崇礼县高家营镇大沟村近十二年来农民外迁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了解了农民外迁原因,并且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意见建议。
关键词:农村;农民;外迁;原因
张家口市所辖范围内的农村很大一部分处在山区,农民以耕种务农为生,基于自然条件等原因,生活水平较低。近几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农民已不能够再依靠务农维持生计,所以导致了农村人口迅速大量的搬迁外流,农村居住人口迅速减少,外流人口外迁至城市郊区及乡镇或其周边交通便利的地区。这一现状的产生和发展趋势具有多方面的原因,且具有当前农村人口流动情况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对张家口市崇礼县高家营镇大沟村人口外迁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研究,兹将调查研究结果,整理报告如下:
农村人口外迁情况的现状和趋势
近年来农村人口迅速外流,外流人口全部搬迁至城市郊区及乡镇或其周边交通便利的地区,经调查,大沟村外迁村民30%迁至高家营镇,40%搬迁至镇毗邻的乌拉哈达村,另外30%迁至市郊区,如:孤石村、口外东窑子村、东湾子村等等。农民外迁家庭在这些地区租赁房屋居住,房屋面积均在30平方米以下,居住环境拥挤。农村常住人口迅速减少,滞留人口基本为65岁以上老人。调查数据详见如下表1及图1:
表1 2000~2011年大沟村人口外迁情况调查表
2001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
户籍总人口340325292277270265264267272265263266
外迁人口50657095102107126156208212215223
居住人口29026022218216815813811164534843
图1:
从表格数据及折线图变化趋势明显看出,近年来农村人口外迁情况严重,尤其从2005年以后。到2011年初,农村居住人口仅占全村户籍总人口的16%,经调查统计,居住人口的72%为65岁以上的老人,14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人数为0。大沟村12年常住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情况见下图2:
图2:
(注:少年儿童组:0~14岁,成年组:15~64岁,老年组:65岁及以上。)
经过实地考察,由于近年来农村居住人口的锐减,村庄开始逐渐衰败,就连村庄的街道也荒草丛生,外迁户的房屋因长时间无人居住,已经开始坍塌,院子里长满杂草。而且街上鲜见村民,整个村落一片荒凉景象。不难预见,不久的几年后,整个村子将不会再有人居住。据实地走访,自然环境类似的农村现状基本相同。
农村人口外迁的原因
近年来,造成农村人口迅速外迁的因素有很多,其根本原因是:农民旧的生存模式已经不能维持家庭生计,必须放弃务农,外迁到靠近劳动力市场的地区打工来维持生活。具体详细地分析,农民外迁有以下原因:
一、农村的自然条件因素。类似于大沟村的山区农村,耕地多为坡地且耕地面积很少,国家实行“退耕还林”政策以后,农民可耕种的面积减少,而且传统养殖(主要有山羊、绵羊、骡马等)受到限制,虽然农民每年能得到政府的“退耕还林”补贴,但是依然不能解决生计。可耕种面积少,坡地旱田又无法实现人工灌溉,而且耕地分布零散,基本没有五亩以上的单块耕地,农民每年土地收入很少。若年内旱灾,农民收入更是微乎其微。加之,农村交通不便,距离乡镇公路约35公里,虽然现在村村通公路,实际是一条未经规划的水泥路,使用寿命很短,而且不能根本上解决农民生存问题。因自然条件差,农民基本没有可以发展的副业。受自然条件所限,导致农民外迁。
二、社会因素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山区农村的生活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各方面的需求。资料显示,近年来农民消费意向支出比例有所增加,项目较多的有家用电器、教育、医疗保健、水电和住房、家具、衣着、娱乐交际等[1]。其中重要一方面是父母为了子女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能够在更好的氛围里成长。因此,大量农村家庭外迁。
三、农民的生活负担日益沉重。农民处在社会的底层,从事最繁重的体力劳动,但是收入微薄,生活艰苦。当前,农民的沉重负担主要来自:1.子女的教育经费。可以想象一个农民家庭供读一个高中生或大学生的拮据。分析表明,我国老百姓教育开支占收入的比例,是世界上其他国家中最高国家的3倍多。供一个大学生需要一个农民14年的纯收入,对于相对贫困线下的农民则需要45年的积累[2]。2.子女成家在城市或城镇购房的压力。就当前房价水平,农民家庭基本无力承担。3.老人的赡养经费。主要包括老人的生活供养和老人的医疗经费。就近年来的物价水平衡量,不难想象普通农民的生活压力是多么沉重。那么,如果一个农民家庭依靠在农村务农维持生计显然是不可能的。
四、农民的大量外迁是符合当前城市化形势下劳动力和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的。随着经济发展,城市乡镇建设步伐加快,劳动力市场正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且近几年农民工工资已经比较可观。在张家口市区附近的劳动力市场调查了解到,一个农民工每天平均收入在110元左右,尽管劳动体力繁重,但是农民对劳动报酬比较满意。因此,城市化引起的这种“供需关系”也是导致农民搬迁外流的重要因素。
针对农村人口外迁的意见建议
当前农村人口大量外迁是普遍城市化进程的体现,但是张家口地区某些山区农村具有其独特性。主要原因是那里自然条件差,农民生活水平低,与城镇贫富差距悬殊。农民自主搬迁后,租住简单房屋,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因此,政府应该实行相关扶民政策,解决农民生计问题,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经调查提出建议:政府应对个别贫困农村(自然条件差的山区农村)实行政府出资扶助搬迁政策,迁至城镇周边地区。农民向城镇集中的过程就是城乡统筹的过程。要真正做好这项工作,只有在真正了解农民对城乡统筹的态度和需求后,才能正确实施[3]。具体实行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关键是解决农民外迁后的住房安置问题,使其居有定所。当前农民自主外迁,租住房屋暂住,家庭居住环境差,设施简陋、空间狭窄,没有一个良好的安身之处。政府解决民生问题关键是解决农民住房安置问题,这些农民当前主要在为子女奔波,根本没有能力顾及自己城乡定居。
2.搬迁尊重农民意愿。主要针对农村部分老人,可能不愿搬离生活几十年的故土,政府应做好资补安抚工作。
3.政府要做好全面详细的统筹规划。协调各级政府态度意见,处理好搬迁的选址问题。杜绝搬迁过程中的不良事件,例如贪污受贿、农民的利益争端等,主要遵循公平、公正,保证农民利益的原则。做好搬迁的后续工作,尤其避免迁入农民的边缘化问题。(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郑州;450001)
参考文献:
[1] 王雪梅.程容宁.农民需求新动向带给我们的新思考[J].江西农业经济,2000,(06):11-12.
德国联邦统计局最近一次人口调查报告显示,越来越多的65岁以上老人在继续工作,并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德国正在进入“65+时代”。人口调查数据表明,60到64岁年龄段工作人口的比例,从2005年的28%增长到2014年的52%;65到69岁年龄段工作人口所占比例,从2005年的6%攀升到2014年的14%。
退休年龄上调是老年工作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今德国老龄化程度加剧,2014年全国65岁以上人口数已达1700万,占总人口的21%。根据统计学家预测,到206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1/3。为缓解社会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短缺压力,减少养老保险支出,德国自2012年至2029年,通过每年小幅增加1至2个月,最终将退休年龄上调至67岁。
经济原因是刺激退休老人再就业的一大动力。报告指出,对一些退休老人来说,养老金的高低,是决定其是否继续工作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目前,退休老人能拿到的养老金只相当于工作时税后收入的一半。有专家预计,为保持养老保险制度下的保费收入和发放的养老金额大体平衡,未来养老金与工作时税后收入比例还将继续下调,或将下降至43%。德国《世界报》称,从长远来看,将来德国人要靠养老金维持生活水平,比较有难度。
因此,很多退休老人不得不走上“再就业”的道路。德国平等慈善协会在今年初的一份《贫困人口调查》报告中指出,退休老人已成为贫困人口中最常见的人群之一。年满65岁的人口中,15%的人每月养老金低于979欧元,正面临贫困的威胁。2014年底,靠领取国家救助维持生活的退休老人数量高达50万,是10年前的两倍。
据国家统计局1月20日公布的人口调查结果,截至2016年年底,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3827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了809万人。其中,男性70815万人,女性67456万人,相差3300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4.98(以女性为100)。而全国一人户占总户数的比例,已经从2004年的7.8%上升到2014年的14.92%。严峻的“”形势,刺激着各家父母催婚的号角。
又一次败退于相亲饭局,又一次将对方拉黑或被对方拉黑,深感效率低下的你会不会想要一份指南,按图索骥?
还真有。零点指标数据、世纪佳缘、百合网等,先后推出过相关婚恋调查报告,地域成为其中重要参考指标。
男人是北上广的好?
零点指标数据显示,54.5%的男性和57.7%的女性在选择伴侣时都倾向于本省份的老乡。兔子也吃窝边草,毕竟一样的方言、共同的风俗、相似的生活环境与童年回忆,都增进了交流效率。
地域上,四川妹子成为全国男同胞最想娶的外省姑娘。王小波在短篇小说《夜行记》说:“谈到中国女人,和尚认为三湘女子温柔,巴蜀女子多才……”不仅多才,天府之国出美女。这里气候温润,紫外线不强,嗜辣的生活习惯利于新陈代谢,妹子皮肤白皙可人,而俗话说,一白遮三丑。享受生活的慢节奏能让姑娘们有更多时间充实和打扮自己。人俏嘴巧,还做得一手好川菜,川妹子当然是“出得厅堂下得厨房”的首选。
女性最想嫁的外省男人,广东、北京和上海喜夺前三甲。
北京男人喜欢自称“爷们”。热情、幽默、好面子、讲义气是他们的特征。在世纪佳缘的“成功率全国排行榜”上,北京爷们喜夺亚军。许多女人认为,北京男人能侃,一起生活不会无聊――能说会道也是一门本事。
仅次于北京爷们的是温柔上海男人。龙应台曾经赞美:“上海男人竟然如此可爱:他可以买菜烧饭拖地而不觉得自己低下,他可以洗女人的衣服而不觉得自己卑贱,他可以轻声细语地和女人说话而不觉得自己少了男子气概,他可以让女人逞强而不觉得自己懦弱,他可以欣赏妻子成功而不觉得自己就是失败。上海的男人不需要像黑猩猩一样砰砰捶打自己的胸膛、展露自己的毛发来证明自己男性的价值。”
虽然这篇文章在上世纪90年代遭到许多人批评,但时至今日,上海男人的好形象仍深入人心――文质彬彬、尊重女性、体贴周到、承担家务、价值观是家庭第一,女人们都愿意被他们捧在手心里。
令人意外的是,脱单率冠军是广东地区――它同时也是男光棍数量最多的省份。情感专家张佳芮分析:广东男性头脑灵活、富于冒险,不谈空头理论,人人忙着赚钱,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而这正是维持恋爱婚姻的必要因素之一。另外,作为南方男人,广东男人同样有上海男人的温和细腻,做事不温不火,给别人留有余地,深得女性赞赏。
在相亲版图上,偏远、经济欠发达的新疆、、贵州、广西等省份,被选为理想伴侣的比例就低得多了。
东北最“听妈妈的话”
中国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即便今天,父母们仍会给子女提出诸多择偶条件和考察标准。据百合网调查结果,有85.4%的紊砣耸咳衔自己对另一半的要求符合父母期待,其中,经济条件是共同考虑的重要因素。近三成单身人士表示因父母的干涉而感情失败。
报告显示,东北地区相亲市场受父母因素影响最大。当父母与子女对婚姻产生意见分歧时,39%的吉林女性和18%的黑龙江男性会选择听从父母的建议。而南方的重庆青年在恋爱对象选择上最有主见。
从恋爱到步入婚姻,每个家庭都在柴米油盐的琐事碰撞中建立自己的相处模式。零点指标数据显示,全国超六成夫妻推崇平等互待,16.7%的家庭是“妻管严”模式,剩下6.6%的家庭则以丈夫为中心。在全国“怕老婆”排行榜上,宁夏老公以29.6%的比例勇夺榜首,浙江以29%紧随其后。上海老公反而屈居第七。俗话说“怕老婆会发达”,心理咨询师杨谨谈及“怕老婆”话题时,却提醒彪悍的妻子们:长时间的“怕”会让丈夫感到身心疲惫,建议在婚姻之初就建立平等的相处模式,互敬互爱才是长远之计。
老公地位最高的是河南家庭。参与调查的19.1%河南女性承认自己“怕老公”,也是参与调查的31省中唯一一个“怕老公”比例高于“怕老婆”比例的省份。
婚姻是两个家庭的结合。时下独生子女居多,四双眼睛盯着两小夫妻的生活,处理与对方父母的关系成为困扰年轻人的问题。
婆婆和媳妇似乎自古就是天敌。世纪佳缘的一份调查显示:在“结婚后是否愿意跟对方父母住一起”的问题上,有超过60%的女性直接拒绝。零点指标则显示:虽然恋爱之初有80.2%的媳妇获得婆婆支持,婚后相处良好的仅为六成。全国各省中,安徽婆媳关系最和谐,婆媳关系融洽度高达91.1%,而贵州、福建和云南三省能做到和谐相处的不足四成。
关键词 “北漂” 大学毕业生 特征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国家人口计生委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指出:北京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流动人口占流动人口的比为12.0%。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社会建设蓝皮书2011》指出:北京市登记流动人口占全市实有人口比重已达40%。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到2011年末,北京市总人口为2019万人。根据以上三组数据,粗略估计,2011年北京市有近100万的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流动人口,百万“北漂”大学毕业生作为流动人口中的高知群体,在构成、特征、问题等方面,都有别于农民工群体。
1 “北漂”大学毕业生的基本构成
按照社会学的定义,“北漂”大学毕业生属于流动人口的范畴,指的是户籍不在北京,在北京生活或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北漂”大学毕业生的构成,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
1.1 以是否就业为标准,分为“就业北漂”和“未就业北漂”
“就业北漂”指的是京外生源,在北京就业,但是没有解决北京户口的大学毕业生。“未就业北漂”指的是京外生源,生活在北京,但是没有在北京就业、落户的大学毕业生。这类“北漂”大学毕业生包括以下六类:一是考试族,准备研究生、公务员、专业资格考试的毕业生;二是求职族,毕业时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不断寻找就业机会的毕业生;三是出国族,准备出国,参加各类考试或者等待签证的毕业生;四是啃老族,家庭经济条件优越,不急于工作的毕业生;五是创业族,准备或正在创业的毕业生;六是结业族,毕业时没有拿到毕业证、学位证,需要继续修读相关课程的毕业生。“未就业漂族”一般都继续留在母校或者其他高校周围,因此,又被成为“校漂族”。
随着大学毕业生的逐年增加,“北漂”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也呈现出大幅上升的趋势。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2006年组织的“北京市1‰流动人口调查”显示:北京流动人口中接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者比例接近6%;《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指出:北京流动人口中接受过本科及以上教育者比例为12%。也就是说,经过5年左右的时间,“北漂”大学毕业生的相对数量就实现了翻番。根据一项针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地的10所重点和普通高校110个毕业班所作的调查统计,重点高校的“校漂族”约占毕业生的5%,普通高校的“校漂族”约占10%。
由于“未就业北漂”只是一种短暂、临时的状态,最终这类毕业生中的绝大多数都要上学或就业。因此,与“未就业北漂”相比,“就业北漂”是“北漂”大学毕业生的主体。
1.2 以学校地域为标准,分为“京内高校北漂”和“京外高校北漂”
“京内高校北漂”指的是毕业于北京高校,在北京工作或生活,但是没有解决北京户口的毕业生。“京外高校北漂”指的是毕业于京外高校,在北京工作或生活,但是没有解决北京户口的毕业生。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讲,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较多的就业机会,较高的收入水平,较好的社会环境,对毕业生就业很有吸引力。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2011届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北京高校京外生源毕业生中,64.2%的被调查者期望首选北京就业,最终,50.1%的京外生源毕业生在京就业。麦克思《2007届中国大毕业生求职和工作能力调查》显示:北京2007届大学毕业生整体流入率为97.5%,整体净流入率为70.8%。从官方和民间的调查数据均可以看出,“北漂”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巨大。
由于北京市对生源地、毕业高校都在京的“双外”毕业生的限制要多于京内高校的毕业生,加之地缘和情感因素,某种程度上都降低了京外高校毕业生到北京寻找就业机会的可能性,因此,与“京外高校北漂”相比,“京内高校北漂”是“北漂”大学毕业生的主体。
1.3 以收入高低为标准,分为“低收入北漂”和“非低收入北漂”
“低收入北漂” 指的是月薪低于同届毕业生全市平均月薪的北漂毕业生,除此之外的“北漂”毕业生叫“非低收入北漂”。麦克思《2011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显示:在泛渤海湾区域经济体就业的毕业生处于低收入状态的比例为11.2%,低收入就业漂族大学毕业生的家乡大都为地级及以下城市或农村,更多来自农民与农民工家庭阶层。廉思2009年《“蚁族”调研报告》显示:“蚁族”中接受过本科以上教育的比例为33.5%,月薪2500元以下的比例为74.7%。从中可以看出,“低收入北漂”在“北漂”大学毕业生中占有一定比例。
从以上对“北漂”大学毕业生构成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就业北漂”、“京内高校北漂”、“非低收入北漂”是主体,虽然“未就业北漂”、“京外高校北漂”、“低收入北漂”不是主体,但是由于形成原因的复杂性,更不易于融入社会,会对社会管理带来一定的挑战。
2 “北漂”大学毕业生的特征分析
“北漂”大学毕业生虽然只是北京市流动人口的小众群体,但是与农民工相比,他们受过高等教育,在流动动机、工作性质、社会支持、社会融合等方面都有其特点。
(1)从北漂动机上看,突出自我发展。大学毕业生之所以“北漂”,除了有较高的预期收入外,更重要的是北京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利于发挥个人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和“生存型”流动人口的农民工相比较,“北漂”大学毕业生属于典型的“发展型”流动人口。廉思2009年《“蚁族”调研报告》显示:
“蚁族”留在北京的主要原因分别为“学习深造机会多、工作条件好、能在大城市生活是自己的梦想、家人希望自己留京”,其中“学习深造机会多”占比49%,工作条件好占比28%。“蚁族”作为“北漂”大学毕业生中的低收入群体,坚守在北京的目的是发展机会,其他的“北漂”大学生正是因为在北京抓住了发展机会,才在提升自身经济收益的同时,实现着自我价值。
(2)从工作性质上看,从事智力劳动。和农民工相比较,“北漂”大学毕业生由于有良好的教育背景、较好的个人素质和较强的就业能力,因此,在工作的选择上有更多的优势,多从事智力劳动。《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指出:北京青年流动人口从事金融地产、教科文卫体等高薪或知识密集型行业的比重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有26.7%的“北漂”大学毕业生从事科研和技术服务行业。“北漂”大学毕业生从事工作的性质,与其在人力资本方面的投资是相适应的,根据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受教育状况是把劳动者分配到不同劳动力市场的一种信号,高学历文凭会把受教育者推到主要劳动力市场上去。因此,正是由于在人力资本上的投资,才使“北漂”大学毕业生从事的行业和工作性质与农民工有很大的差别。
(3)从社会支持上看,赢得多元支持。“北漂”大学毕业生作为流动人口,虽然在就业类型上属于非正规就业,但是大学毕业生由于受过高等教育,拥有较高的人力资本,因此,占据了非正规就业中知识和技能要求较高、待遇较好的重要工作,属于高技能非正规就业群体。和农民工相比较,“北漂”大学毕业生做的是比较体面的工作,而且工作相对稳定,工作单位管理比较规范,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比较高,参加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的比例也比较高
(4)从社会融合上看,融合程度更高。《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指出: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水平随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明显改善,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水平最高。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指标—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经济地位、社会参与、身份认同的每个维度来看,“北漂”大学毕业生都要高于农民工,最为直接、可衡量的指标有劳动合同的签约率、“五险一金”的缴纳率、住房的条件、收入的水平等。更高的社会融合程度,使得“北漂”大学毕业生并不像农民工那样,从生活、住房、行为、语言等方面,被视为“外地人”。
3 “北漂”大学毕业生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北漂”大学毕业生虽然在工作性质、社会支持、社会融合等方面都好于农民工,但是由于他们都受过高等教育,对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和人生的追求都比较高,因此,会出现与农民工不同的一些问题。
一是弱势群体问题。包括两类:一类是“校漂族”中的求职族,这部分“北漂”有求职的意愿,只是在就业能力、求职技巧、就业信息等方面存在欠缺;另一类是以“蚁族”为代表的低收入北漂,这部分“北漂”生活状况拮据、劳动保障水平低。对于“北漂”大学毕业生中的就业弱势群体,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在技能培训、社会保障等方面建立相应的帮扶机制。
二是社会融合问题。户籍制度作为一种“社会屏蔽”制度,它会把“北漂”大学毕业生屏蔽在分享城市公共资源之外。有调查显示,目前与户籍挂钩的个人权利有20多项,涉及政治权利、就业权利、教育权利、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等各个方面,这些因素既会影响“北漂”大学毕业生的社会融合,又会影响人力资本的社会转化。因此,需要政府完善流动人口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体系和政策。
关键词:侨乡;特色;养老;文化;服务
中图分类号:C931.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11.7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11-161-02
一、浙田侨乡养老服务现状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现在的人口数已经达到了将近14亿,其中老年人口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当前,中国老龄化日趋严重,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并日益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著名“侨乡”――青田,海外华侨高达25万人,且仍逐年增加。在县内青壮年大多选择出国经商、务工;而那些早年就已出国的华侨,多已年老,并选择落叶归根,回归故里养老。这最终导致了青田县空巢老人数量的激增。青田县是著名的“华侨之乡”,侨居海外已有300多年历史。目前青田县的海外华侨高达25万人,约占其常住人口的一半,遍及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侨眷有26万人之多,且仍逐年增加。青田县青壮年大多选择出国经商、打工;而那些早年就已出国的华侨,多已年老,他们一般选择把事业传给下一代后,回归故里养老。这最终导致了青田县空巢老人数量的激增,截止到2010年初,青田县有60岁以上老人近6万人,其中侨属老人占了近2/3。在2011年的青田县的六普人口调查中,青田县老年人口约占20%,这些相关数据表明,青田县的老龄化程度相对严重,已高于目前国内的平均水平。(见图1)
在2012年青天县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上,徐光文指出,县党代会、人代会已经为全县今后的发展勾画了宏伟蓝图,要对照党代会和人代会确定的全年目标、工作和任务,独立思考,细化实施,按月推进,确保县委县政府工作的计划性和规范性。要全力抓好工作落实,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带头贯彻落实好党代会和人代会的会议精神,努力把“优化发展环境年”各项要求落到实处。这些年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优化发展环境年”的工作要求,在社会发展总体情况上有比较好的成效: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新农村建设不断深化、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保障显著提高、生态县建设卓有成效、社会秩序更趋和谐稳定等等。在养老基础设施方面县政府提出的“民生和谐年”战略,积极采取“四到位”措施,也积极推动社会化养老工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发展;为老年人提供尽可能多的养老服务体系;启动居家养老服务。但是,政府的工作政策与华侨人口增加比例相比显得不尽如人意。
二、浙田侨乡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们社会实践小组的走访与调查,发现了一些侨乡养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
1.青田的“空巢老人”数量巨大,相对而言,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则略显滞后,难以满足需求。
2.归国养老的华侨长期旅居国外,适应了国外相对完善的养老等系列服务体系。回国后,他们迫切希望政府能为他们提供相对健全的养老服务体系,然而其养老机构严重匮乏难以满足需求。
3.“空巢老人”多年迈体弱,需要政府、街道、社区为他们提供全面的照顾与服务,换言之,“居家养老”的新兴社会养老模式更切合他们的需求。
4.多数“空巢老人”长期缺少子女的关怀、家庭的温暖,他们对精神文化层面的诉求更为强烈。因此在各国文化交织的青田打造“青田特色养老服务体系”势在必行。
三、关于青田县养老服务体系的调查情况
我们利用丽水市“秀山丽水,养生福地”概念提出的大背景下带来的新契机,结合青田县的侨乡特色和老华侨返乡情况,试图提出解决“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一些对策和建议,为青田县政府打造具有青田特色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提供智力支持。我们原本计划围绕“探寻青田特色养老服务模式”展开,我们通过走访青田民政部门、侨联、洪口村侨颐幸福院等单位深入了解相关信息,并以量表的形式随机抽样访问调查一部分“空巢老人”,进而对其幸福感以及生活现状进行较为全面的调研。考量目前国内外正在推广或试行的养老政策与模式,调查青田养老事业现状以及国外诸如“智能养老”等较为先进的养老模式。得到一系列的关于青田县政府对于“空巢老人”养老的政策扶持与数据统计。
实际而言,在实践前期我们首先通过相关资料文献收集阅读对国内外的养老模式有一定的了解,并针对丽水市青田县空巢老人的现状进行详细调查。其次到青田进行实地考察、交流采访。我们走访了青田县民政部门、侨联、洪口村侨颐幸福院等地,再通过书面和电子文件的形式进行问卷调查,大范围地调查了解青田老人的生活幸福感的认知和对青田相关养老服务的要求,与此同时,我们对问卷结果做进一步分析整理,最后通过资料整合与分析撰写调查报告,结合青田县的侨乡特色,提出一些对于解决“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行之有效的对策和建议,将为青田县政府打造具有青田特色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提供智力支持。
同时我们结合青田特色文化(如:青田石雕文化,历史人文文化,民间艺术文化等)(见表1),尝试将“文化养身”与青田特色化养老模式相结合,想为青田县政府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意见。
这个具体的实践,不仅仅是增强了我们对于青田侨乡养老模式的进一步认识,也对于我们团队社会认知度和社会实践能力得到大幅提高。另一方面,通过问卷形式对青田县空巢老人进行生活幸福感调研,结合部分目前国内外正在推广或试行的养老政策与模式,为青田县政府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意见,从而为加快青田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步伐做出一份贡献。
四、浙田侨乡养老服务对策建议
通过本次科研实践,为青田提供一些较为系统化的有助于推动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并提高“空巢老人”幸福感的建议,为“空巢老人”构筑幸福家园。从社会效益角度考量出发,根据调查情况和结果分析,我们觉得青田县政府应采取适当措施和配套方案,打造青田县养老服务体系。具体建议如下:
1.可帮助青田县吸引到大量资金投资于老年房地产、养老休闲中心等相关产业。将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产生一定的辐射效益。这不但能加快经济的增长速度,推动了养老服务产业的进步,也能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可支配收入,更有利于青田县的和谐稳固发展。
2.青田县的养生(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将目标市场定位于中高端市场,借助“养生福地”的东风,在未来丽水市交通条件极大改善后,完善的养生(养老)服务体系必将吸引到长三角、海西等地区的中老年人来此享受生态休闲养生(养老)服务。因此,项目能为青田县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3.在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智能化老年房地产等相关产业的同时,为社会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4.通过对青田石雕文化、名人文化、民间艺术文化等的挖掘,并结合其多国文化交织这一特点,独树一帜,树立其城市文化形象,打造特色文化养生(养老)品牌。
科研小队希望科研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县政府在处理“空巢老人”养老问题上的压力。利用丽水市“秀山丽水,养生福地”概念提出的大背景下带来的新契机,结合青田县的侨乡特色,提出解决“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行之有效的对策和建议,为青田县政府打造具有青田特色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提供智力支持。
本课题的研究可为青田县的空巢老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部分建议,而且一旦系统化的养老服务基地规划成型,可帮助青田县吸引到大量资金投资于老年房地产、养老休闲中心等相关产业。不但加快了经济的增长速度,推动了养老服务产业的进步,也增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更有利于青田县的和谐稳固发展。这不但符合我党提出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指导思想,也符合科学发展观。同时在丽水“秀山丽水,养生福地”品牌的大背景下,独特的养生(养老)模式迎合了当前日益增长的中高端养老服务需求,亦可以吸引海西等地区的中老年人来到青田养生(养老),为青田发展生态休闲养生(养老)经济提供助力,市场前景较为可观。
参考文献:
[1] 吕津.中国城市老年人口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体系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
[2] 吴敏.基于需求与供给视角的机构养老服务发展现状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1.
(一)统计服务不断深化拓展
1、着力强化经济运行统计监测服务。围绕区全年经济目标,积极贯彻落实上级部门及区委区政府经济分析会议精神,及时提供准确的统计数据和分析依据,为区委、区政府把握各个阶段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可靠的统计资料。特别是区加强作风建设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全年经济工作任务完成动员会后,加大对GDP、十大重点产业、工业、贸易、投资、高新技术、房地产、产业集聚区、节能降耗等行业的监测力度,及时总结经验,找准薄弱环节,积极向区委区政府提供高质量的统计分析,为领导决策服务。截至目前共撰写各类统计分析12篇。同时,加强街镇协调,强化对区属主要经济指标目标任务的监测力度。开展每月街镇七大指标的运行分析和目标任务监测,强化月度目标任务分解,狠抓经济指标任务的完成率,在分析属地企业单位发展运行的基础上,找准薄弱环节,及时筛查未统单位,协调相关街镇提出针对性措施,较好地完成了街镇统计指标监测服务。
2、深入开展民情民意及各类专项统计调查。在认真完成上级统计部门布置的党风廉政建设、法治、平安、万人评组工、地铁沿线人口调查等5项民情民意调查工作的同时,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民情民意调查工作。先后开展了征地拆迁和谐指数调查、中小企业与浙商回归关联度调查、居家养老满意度调查、流动人口计生服务调查、户籍人口计生服务、全区投资意向、全区大学生创业等7项调查,其中征地拆迁和谐指数调查报告得到了区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为区政府决策提供了民意参考。认真部署并开展了全区城乡住户一体化调查、劳动力月度调查及千分之五人口抽样调查等,受到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
3、深入基层开展重点企业走访调研。今年以来局各专业科室先后走访了我区工业、贸易、房地产等企业142家,指导企业优化统计数据质量,传递当前经济发展趋势,实地了解掌握经济发展现状,结合各自专业,深入分析,形成了8篇统计调研分析报告,供相关部门参考。
4、认真开展一流中心区指标体系统计方法制度研究。认真落实区委区政府工作要求,紧密结合发展实际,积极配合区委办制定了《区现代化一流中心区指标监测评估办法》,并设计了打造“国内一流的现代化中心区”主观评价民情民意调查问卷,收集了25个可参照的国内中心城区的主要社会经济指标,为下一步进行监测评估做好准备。
(二)统计基础不断巩固夯实
1、做好数据质量核查工作。积极配合省、市上级部门做好住宿餐饮业、建筑业、固定资产投资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数据质量核查,进一步强化数据质量控制和评估工作。三是加强基本单位名录库管理。定期与工商、税务及相关经济部门信息互通与共享,及时掌握企业动态信息;发挥各街镇(园区)统计调查队伍的作用,定期反馈区域内企业情况;各专业认真做好年报及明年定报专业单位名录库筛查工作,切实做好名录库更新与维护。四是做好年度档案整理工作。按照全区档8案考核标准,高质量完成了2011年度统计档案整理归档工作,顺利通过了区档案馆的考核。
2、落实统计基础长效机制。在总结前期经验和调研的基础上,对现有社区统计管理模式进行了改革优化,进一步加强了社区统计力量。同时,以区政府办的名义转发了《区社区统计调查工作实施意见》,并及时下发了《区社区统计调查工作考核办法》、《区社区(村)统计调查经费管理办法》和《区关于社区统计调查员工资福利待遇的指导性意见》等配套性文件,形成了较为系统完善的政府购买社区统计管理机制。实施了社区统计调查经费使用情况专项检查,进一步加强了对社区统计专项资金的管理。二是建立统计工作考评机制。首次将统计工作纳入全区综合考评内容,制定了详细的街镇统计基础工作考核办法,强化了对基层统计工作的管理和考核。三是建立村级统计调查规范化建设机制。制定村级统计调查工作规范化建设实施意见,进一步规范村级统计工作标准和要求,落实了村级统计调查工作经费补助,并督促相关街镇做好工作落实。四是加强年度全市统计调查先进乡镇(街道)评选和复评工作指导。积极搭建街镇统计基础工作学习交流平台,加强对当年参评和复评单位的台账及业务工作指导,及时发现问题,积极整改落实。
3、实施统计稽查强化案件查处。明确年度统计稽查工作重点,从4月起,各科室逐月开展统计执法检查,截至目前已检查单位36家,发现违法行为16起,对其中的15家单位当场进行处理,1家单位进行了立案处理。三是积极开展统计普法教育宣传。组织全局机关干部学习《统计法》和《省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并将依法统计知识纳入区委中心组学习,邀请高校统计专家给全区领导干部和部分企业家进行授课,落实领导干部学法工作;组织全区各街镇开展“统计法制宣传月”活动,悬挂宣传标语和海报,开展广场宣传咨询活动,积极营造浓厚的依法统计氛围。
(三)统计队伍建设不断迈上台阶
1、强化基层统计培训。一是切实抓好统计人员从业资格报名和继续教育。采取区、镇街、社区(村)三级联动抓好全区从业资格报名,全区共有515人参加统计从业资格考试,报名人数相较去年稳中有升;加强对全区年底统计继续教育的组织领导,共举办培训班7期,参训人员达1003人次。二是积极开展统计业务培训。利用年报会和各类业务培训,组织全区企事业单位统计人员开展统计业务知识培训,加强工作指导,不断增强基层统计人员业务水平。全年共开展培训46期,培训1817人次。三是实施街镇、社区(村)统计员教育培训。以社区统计调查员新入职为契机,组织召开全区街镇、社区(村)统计员培训班,对基层统计员各项业务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基层统计队伍的统计能力。全年共开展培训3期,培训167人次。
2、提升机关干部素质。认真制订活动实施方案,周密部署各阶段工作安排。局领导带队,各科室队深入基层一线,积极开展调查走访,切实增强了统计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进了基层对统计工作的了解和互动。二是深化学习型组织建设。召开机关干部月度学习例会,深化理论、政策学习,拓展丰富统计干部工作视野。组织局中层干部赴兄弟城区交流学习,学习吸收“他山之玉”,促进工作再上台阶。三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以深入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为抓手,围绕打造“国内一流现代化中心区”,明确了工作目标和重点,引导全局党员干部进一步强化服务中心、服务大局、服务基层的意识,增强工作责任感,转变工作作风,深入企业基层,走访调查研究,提高服务效能。同时,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改革创新意识,不断创新统计工作的理念和观念,积极调整工作方法,强化与上级部门及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提高了工作效能和工作质量,树立了统计系统求真务实、爱岗敬业、创新进取、服务基层的良好形象。
二、明年统计工作思路
2014年统计工作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打造国内一流现代化中心区”总目标,按照区委区政府年度工作目标要求,突出“三个”重点,巩固“三项”基础,增强“四种”意识,力争在提升统计服务、夯实统计基础、建设统计队伍等方面有新的突破,为“全面建设城市新门户、都市新中心、浙商新高地、金融新蓝海”战略目标提供统计支撑,努力开创统计工作新局面。
(一)围绕中心工作,突出“三个”重点。
1、进一步强化统计监测评价工作。一是围绕全区经济发展目标,扎实开展月度、季度统计监测,分析判断经济运行走势,发现问题及时预警。二是强化对地区生产总值、服务业增加值、工业销售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固定资产投资、十大产业、科技创新能力、节能降耗等重点行业和指标的监测分析力度,积极做好各项基础数据的饱和支撑,为总目标提供依据,开展分街镇考核指标的月度考核排序工作,为区委区政府研究经济工作提供好统计数据保障。三是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评价,认真做好市对区综合考评、打造国内一流的现代化中心区指标体系等相关统计评价工作,努力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好统计服务。
2、深入开展统计调查研究。一是依据“枢纽、创新、低碳、人文”城区建设目标,以政府出台的民生政策、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切入口,加强选题,创新调查思路和方法,抓实做好各类民情民意专项调查。二是严格按照省市上级部门要求,认真做好城乡住户一体化调查、月度劳动力调查、粮食生产监测、千分之五人口抽样调查等常规统计调查工作,加强数据评估,确保调查质量。三是加强统计调查研究,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制定年度调查计划,撰写统计调查分析报告,提供优质统计服务。
3、认真实施第三次经济普查。一是抓好“三项”落实。按照省市有关要求,不折不扣地完成好机构、经费和人员的落实,积极创造好普查条件。二是认真完成试点。根据试点方案,加强人员培训,保质保量完成普查试点工作,为正式普查做好准备。三是广泛宣传动员。及时召开动员大会,利用报纸、电台、数字电视、户外广告及宣传品广泛开展普查宣传,营造普查氛围。四是加强数据管理。做好业务指导,全力以赴完成正式普查各阶段工作,确保普查质量。
(二)提升工作业绩,巩固“三项”基础。
1、努力完善统计质量基础。一是加强基层企业,特别是“四上”单位统计业务培训,大力推进企业“一套表”的实施,努力提升基层统计员业务水平,确保源头数据质量。二是推进企业统计基础规范化建设,切实抓好全区统计从业人员持证率和统计继续教育工作,规范企业统计台账制度,尝试推行企业统计数据诚信认证机制。三是扎实做好名录库建设与维护,建立与区工商、国税、地税、民政等相关部门的定期协调机制,加强部门间信息互通,强化街镇统计名录库管理职责,及时更新名录库信息,全力做好统计“应统尽统”。
2、合力提升基层统计基础。一是推行街镇及社区(村)两级基层统计基础规范化建设,继续有效实施政府购买社区统计服务机制,强化统计员管理和培训,制定基层统计工作制度,规范基层统计工作台账。二是开展实践帮带活动,锻炼基层统计业务能力。将数据审核节点延伸至各街镇社区统计调查站,加强业务指导,明确质量标准,定期开展集中会审,加强队街镇统计业务管理和考核。三是组织实施全市统计调查先进乡镇(街道)创建工作,科学设置街镇统计工作考核办法,明确重点,落实责任,提升全区基层统计工作整体水平。
3、全面推进依法统计基础。一是抓好统计执法工作的常态化管理,组织开展经常性统计稽查,加大统计违法案件查处力度,营造依法统计良好环境。二是扎实推进依法行政各项工作,建立健全依法行政各项制度规范,完善权力阳光运行机制,切实提高依法行政规范化水平。
(三)打造一流团队,增强“四种”意识。
1、主动增强服务意识。不断提高统计服务质量与水平。加强机关干部十精神学习和统计专业知识学习,提高统计理论素养,积极开展企业走访,加强企业服务;深入调研思考,提升统计分析的深度和广度,加强统计产品的开发与应用,更多更好地为区委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统计服务。
2、有效增强责任意识。明确工作目标,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密切关注区党代会、人代会及经济工作年度指标完成进度,扎实做好各专业统计基础工作,及时发现问题,研究对策建议,积极发挥参谋助手作用。
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基础,创新管理机制,转变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健康档案的作用,形成全程健康管理概念。探索现代化卫生管理模式,以村卫生室为依托,充分发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作用,集健康教育、免费健康查体、居民健康状况测评、干预及治疗于一体,为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和疾病人群提供系统的、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1乡村医生工作计划,供大家参考。
乡村医生工作计划1第一季度:
1、常规工作:制定每月工作计划,完成结核病、精神病督导,完成居民死亡原因调查;每月上门服务访视≥90户,完成第二季度重点人群的随访指导工作;每月根据安排刊出健康宣教黑板报一期,组织大型多媒体健康宣教一次;按时参加例会,及时上报各类信息报表,完成领导委派的各项临时指令性工作;
2、完成社区居民花名册填写,掌握参保人数,为开展农民健康体检工作打下基础;
3、熟悉农民健康档案信息软件,完善家庭和个人健康档案信息数据,及时将随访信息记录入信息管理系统;
4、完成流动人口调查摸底,完成从业人员调查摸底,完成查螺筛查工作;
5、做好社区惠民政策宣传,配合做好一卡通的发卡工作;
6、规范填写各类台帐表册,迎接公共卫生半年度考核;
第二季度:
1、与----村委主任、书记建立联系,确定公共卫生联络员,移交公共卫生联络员台帐,健全通畅----村公共卫生信息管理联络渠道;
2、熟悉----村基本卫生情况和居民健康状况,掌握----村常住人口数、季度出生人数、季度人数、儿童人数、60岁以上老年人数、慢病人数、孕产妇人数、流动人口数,重点是流动儿童和孕产妇信息;
3、根据卫生院公共卫生年度总体部署制订工作计划,按照责任医生台帐要求,规范填写责任医生台帐日志;掌握60岁以上老年人群、慢病人群基数情况,高血压、糖尿病人分级管理,完成第一季度随访工作;
4、完成居民死亡原因调查报告、结核病人督导用药、新发精神病人的线索调查排查、从业人员信息收集报告等工作;刊出春季传染病防治健康宣教黑板报一期,开展第13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宣传工作,发放外来建设者健康手册资料50份;
5、3月底前上报公共卫生信息报表,完成领导委派的各项临时指令性工作。
第三季度
1、常规工作:制定每月工作计划,完成结核病、精神病督导,完成居民死亡原因调查;每月上门服务访视≥90户,完成第三季度重点人群的随访指导工作;每月根据安排刊出健康宣教黑板报一期,组织大型多媒体健康宣教一次;按时参加例会,及时上报各类信息报表,完成领导委派的各项临时指令性工作;
2、根据半年度考核情况查漏补缺;
3、完成----村改水改厕工作,落实水质监测;
4、配合完成中小学生健康体检。
第四季度
1、常规工作:制定每月工作计划,完成结核病、精神病督导,完成居民死亡原因调查;每月上门服务访视≥90户,完成第三季度重点人群的随访指导工作;每月根据安排刊出健康宣教黑板报一期,组织大型多媒体健康宣教一次;按时参加例会,及时上报各类信息报表,完成领导委派的各项临时指令性工作;
2、完成本年度责任医生全部工作,包括各类台帐表册,----村家庭和个人档案建档率达到80%,重点人群建档率达到85%,慢病随访信息整理,健康档案信息化合格率80%以上,对各类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做好年度工作总结,积极迎接卫生局考核评估。
农民健康体检
根据中心卫生院总体部署,完成----村农民健康体检工作,及时将体检结果信息归类整理反馈,做好健康体检后续管理服务,及时准确将体检信息和随访情况输入健康档案信息管理系统。
乡村医生工作计划2(一)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1、按照县局和卫生院要求,为辖区内居民建立统一、规范的健康档案;
负责填写健康建档个人基本信息,上报卫生院录入合格的电子档案,协助乡镇卫生院进行健康体检。
2、定期对建档人群的健康信息及时补充、完善及更新,每年对重点人群随访不少于4次,每次随访的内容记录要详细。
3、在患者就诊、复诊时,由乡医负责更新健康档案,并上报卫生院予以保管。
(二) 健康教育
1、在提供门诊、访视、随访等医疗卫生服务时,针对重点人群结合本地区的主要健康问题和服务对象的主要健康问题包括职业病危害等开展有针对性的个体化健康知识和健康技能的教育。
2、每年发放不少于12种内容的健康教育印刷资料;
3、村卫生室按照标准不少于1个宣传栏,每2个月至少更新1次健康教育宣传栏内容;
4、协助乡镇卫生院做好健康咨询活动;
5、每2个月至少举办1次健康知识讲座。
(三)预防接种
1、做好适龄儿童的摸底统计及相关工作;
2、协助乡镇卫生院采取预约、通知单、电话、手机短信、网络、广播通知等适宜方式,通知儿童监护人,告知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和相关要求;
3、送达预防接种通知单及接种信息统计报表;
4、做好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及时收集汇总疫苗的接种有关数据,上报乡镇卫生院。
(四)传染病防治
1、协助上级部门进行疫情监测;
2、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负责本辖区传染病信息的报告,并确保数据安全;
3、协助上级部门开展传染病疫情的调查和处理;
4、协助上级专业防治机构做好结核病和艾滋病患者的宣传、指导服务以及非住院病人的治疗管理工作。
(五)0-6岁儿童健康管理
1、认真摸清0-6岁儿童底子,建立好管理档案;
2、通知辖区内适龄儿童按时接受健康管理。
3、新生儿出院后1周内,在卫生院的指导下,到新生儿家中进行访视和进行体格检查,同时卫生院建立《0-6岁儿童保健手册》;
(六)孕产妇保健
1、协助做好本辖区内孕产妇的登记管理工作,按时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
2、通知辖区内孕产妇按时接受健康管理。
(七)老年人保健
1、掌握辖区内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和有关情况,建立健康指导,实行动态管理;
2、在乡镇卫生院的指导下,每年对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1次健康管理服务,并按照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做好体检表的填写、更新。
(八)慢性病管理
1、对辖区内3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首诊测量血压;做好高血压患者的就诊登记,登记内容要完整、清楚和准确;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每季度定期随访监测、行为干预和治疗指导不少于1次(每年不少于4次),相关信息及时记录归档;
2、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每季度定期随访监测、行为干预和治疗指导不少于1次(每年不少于4次),相关信息及时记录归档。
(九) 重性精神病管理
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每季度至少随访1次(每年不少于4次)。
协助卫生院积极配合完成以上项目工作,更好的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为以后自己能独立完成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乡村医生工作计划3一、惠民利民,深入推进医改
(一)实施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起付线以上全报销制度。协调相关部门,做好乡镇卫生院基础数据测算,尽快制定运行方案,在7月底前全面推开。
(二)积极推行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继续推行先诊疗,后付费诊疗服务模式,按照省统一部署,逐步取消医院药品加成,破除以药养医机制,积极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努力探索适合我县实际的运行模式。
二、强基固本,加快基层基础建设
(一)全面展开卫生院规范化建设项目。按照省卫生厅、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的意见》,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突出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理念,以质量、安全、服务、管理、绩效为主题,全面推进以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临床技术管理和质量控制、医疗服务、信息化管理、医学装备、医院建筑为核心内容的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今年年底完成金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任务,对五处卫生院进项改(扩)建,改(扩)建增加面积不少于3836平方米。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对照《省乡镇卫生院标准》,在完成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要优化服务流程,加强医疗设备配置管理,配齐配好基本设备器械,推进服务环境净化、绿化、美化建设,提升群众看病就医感受,力争全县乡镇卫生院全部达到省级标准。同时要根据自身能力开展适宜技术,注重向疾病恢复期患者提供基本康复医疗服务,注重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点,向基层群众提供更加多元、更加有效、更加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
(二)高质量完成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项目。按照四通一平四分开的标准,加快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进程,6月底前完成86处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任务。同时加强卫生室管理,严格落实《村卫生室管理制度》,提高村卫生室的服务水平。
(三)扎实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实施11大类43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居民免费健康查体为抓手,做好重点人群的管理和工作。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基础,创新管理机制,转变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健康档案的作用,形成全程健康管理概念。探索现代化卫生管理模式,以村卫生室为依托,充分发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作用,集健康教育、免费健康查体、居民健康状况测评、干预及治疗于一体,为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和疾病人群提供系统的、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按照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的策略,开展健康教育工程和健康服务工程,通过入户随访、健康知识讲堂、健康教育宣传材料、手机短信提醒等方式等方式引导群众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大预防保健的力度,进一步提高群众健康水平。
(四)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县中医院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充分发挥在全县中医药工作的龙头作用。巩固完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中药房建设,配备中医诊疗设备及中医药人员。积极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治未病作用,规范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开展。加强中医健康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活动。
三、多措并举,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以四名创建活动为载体,大力实施科教兴医、人才强医战略,完善选择、培养、使用卫生技术人才的机制。深化用人机制改革,稳步推行人员聘用和岗位管理制度。加强绩效考核,健全以服务质量、数量和患者满意度为核心的考核机制,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造就一支数量规模适宜、素质能力优良、结构分布合理的医药卫生人才队伍。
(一)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大人才引进的计划性、科学性和准确性,县直各医疗卫生单位要以提升医学创新能力和医疗卫生技术水平为核心,立足于重点学科建设,采取请进来的方式,积极引进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医药卫生人才;加强以全科医师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向上级部门申请,与人保、编办等部门协调,每年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招录1~2名本科毕业生,全县计划招聘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62人,使一些思想道德优秀、成绩突出、专业技术过硬的大学毕业生进入各医疗卫生单位工作,给医疗卫生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提升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学历层次。同时,通过采取公平竞争的方式从现有人才中挑选学历高、业绩突出的专业人员,安排到重点岗位上去工作,为医疗机构创建重点科室和重点专业。
(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采取继续教育、在职培训、进修学习、上挂下派、远程医学教育等方式,加强卫生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培养,着力提高卫生队伍服务能力。把培养的重点放在现有人才的素质提高上,放在紧缺专业岗位和优秀中青年业务骨干培养上,定期选拔部分医德高尚、技术精湛、科研能力强、具备较高学术素质的优秀中青年卫生科技人才作为培养对象,通过对其科研、学术交流与合作、传帮带、专业培训等方面的支持,促进其快速成长,培养一批具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继续开展对口支援、卫生支农工作,帮助镇卫生院提高业务技术水平。深入开展乡村医生全员培训,针对乡医工作范围,开展针对性培训,满足农村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提升乡医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
(三)创建人才培养载体。强化学科建设,要在现有学科建设的基础上,本着重点突出、差异化发展的原则,逐步优化学科结构,突出重点,体现特色。首先是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与引进,加强与科研院所的联合,灵活采用挂职兼职、周末教授等柔性方式,着力引进一批高层次、创新型领军人才。中医院韩福祥被评为省名中医,县中医院建立了省名中医工作室,要把发展名医战略作为发展中医药的重要内容,以名医效应带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其次,要完善学科队伍结构,促使各学科队伍向学历高、技术精、实力强的方向发展。对有培养潜力的中青年技术人才,采取更加优惠政策,鼓励其到上级医院或院校进修学习,支持开展或参与省、市级科研项目;第三,积极推进重点学科建设。重点做好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县中医院眼科、脑病科、康复理疗科、脾胃科建设。力争年内再创1个市级重点学科。结合县、中两院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工作,各乡镇卫生院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发挥优势,建立一个特色专科;第四,积极督导协调我县综合医疗卫生机构与大中专院校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和设立临床实验室。以四名创建为载体,加强宣传,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的浓厚氛围,树立一批示范、典型,以点带面,辐射全县,带动整个卫生系统医学科技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
四、增强整体服务实力
(一)强化疾病预防控制和应急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加强传染病一枪监测与报告管理,做好手足口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稳步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切实提高预防接种计划;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完善应急工作预案,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和突发事件医疗救援演练,科学稳妥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二)强化卫生监督执法。推进公共场所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强化生活饮用水卫生、传染病防控、学校卫生等卫生监督监测工作,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巩固创卫成果。
(三)强化妇幼卫生工作。落实妇幼保健措施,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产科、儿科从业人员技术培训力度,加强新生儿疾病筛查、妇女常见病筛查管理,加大对出生缺陷、不良妊娠的早期干预,继续抓好农村孕产妇增补叶酸、住院分娩补助等妇幼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切实提升妇女儿童健康水平。
(四)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促进医疗安全。继续加强对医务人员医疗质量、医疗安全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医疗风险、医疗安全责任意识,严格落实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杜绝重大医疗事故的发生。进一步加强护理工作,落实基础护理,改善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继续做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创建活动。强化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促进临床合理用药。贯彻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相关技术规范,提高医院感染防控水平。
(五)深化医疗市场和医疗机构监管。加强医疗市场监管,严厉打击无证行医、超范围执业、刊播虚假医疗广告等违法行为,探索建立可持续的长效管理办法。严格落实医疗机构动态管理和非法行医社会举报办法,做到医疗市场监管常态化和全覆盖。
五、转变作风,提升卫生系统形象
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加强卫生系统内涵建设,以思想教育为先导,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监督检查为关键,以改进作风、联系群众、促进全县卫生事业发展为主线,大力开展医德医风教育活动。要突出卫生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的特点,深刻剖析现象在卫生系统的具体表现要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切入点,把中央、省市县委关于改进作风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到每名党员、干部身上。广大干部职工要从思想上转变观念,明确医疗卫生事业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本质属性,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以服务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方式,坚持突出医疗卫生服务特点,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树立服务至上的思想,根据群众健康需求,积极主动提供多样化的卫生服务。
大力实施便民服务行动。开展健康教育进万家、医疗服务进万家、送医下乡、免费健康查体和出台医疗单位十项便民服务措施,方便群众就医诊疗。
贯彻执行《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坚决纠正医疗卫生方面损害群众利益行为,严肃查处医药购销和办医行医中的不正之风问题,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
六、统筹做好其它重点工作
加强卫生新闻宣传工作。紧密围绕卫生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新闻宣传的舆论引导作用,加大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工作力度,营造卫生改革与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加强卫生系统社会综合治理和平安医院建设,落实安全生产(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计划)责任制,排查治理事故隐患,确保卫生系统安全稳定无事故。
乡村医生工作计划4作为村卫生室的负责人,村卫生室的良性发展,一直是我工作之余思考的问题,今年本着“巩固优势,稳步发展”的原则,做出以下工作计划:
1、常规工作:按照考核标准,完成慢病随访,按时参加例会,及时上报各类信息报表,完成领导委派的各项临时指令性工作;
2、熟悉基本卫生情况和居民健康状况,掌握常住人口数、月出生人数、儿童人数、65岁以上老年人数、慢病人数、孕产妇人数、流动人口数,重点是流动儿童和孕产妇信息;
3、完成乡村居民花名册填写,为开展老年人和慢病健康体检工作打下基础;
4、做好乡村医保惠民政策宣传
5、完成本年度责任医生全部工作,包括各类台帐表册,家庭和个人档案建档率达到80%,重点人群建档率达到85%,慢病随访信息整理,健康档案信息化合格率80%以上,对各类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做好年度工作总结,积极迎接上级考核评估。
6。根据卫生院总体部署,协助卫生院完成65岁以上老年人及慢病健康体检工作,做好健康体检后续管理服务。
总之,展望未来,乡村卫生室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和格局,令人欣慰,我将力争保持原来的增长幅度。我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永葆医德精神,我所的未来一定更加灿烂、辉煌!
乡村医生工作计划5新的年度,新的开始。我将在县卫生局和乡卫生院的统一领导下,坚决执行上级有关政策要求,坚持为人民服务。一切从人民群众着想,认真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现制定工作计划如下:
(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1、按照县局和卫生院要求,为辖区内居民建立统一、规范的健康档案;
负责填写健康建档个人基本信息,完成纸质档案100%,电子档案85%以上,协助乡镇卫生院进行健康体检。
2、定期对建档人群的健康信息及时补充、完善及更新,每年对重点人群随访不少于4次,每次随访的内容记录要详细。
(二)健康教育
1、在提供门诊、访视、随访等医疗卫生服务时,针对重点人群结合本地区的主要健康问题和服务对象的主要健康问题包括职业病危害等开展有针对性的个体化健康知识和健康技能的教育。
2、办好健康教育宣传栏,每月至少更新1次健康教育宣传栏内容,并做好资料保存。
4、协助乡镇卫生院做好健康咨询活动;
5、每3个月至少举办1次健康知识讲座。
(三)预防接种
1、做好适龄儿童的摸底统计及相关工作;
2、采取预约、通知单、电话、等适宜方式,通知儿童监护人,告知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和相关要求;
及时做好接种对象的接种,做到不漏一人。
3、送达预防接种通知单及接种信息统计报表;
4、做好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及时收集汇总疫苗的接种有关数据,上报乡镇卫生院。
(四)传染病防治
1、协助上级部门进行疫情监测;
2、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负责本辖区传染病信息的报告,并确保数据安全;
3、协助上级部门开展传染病疫情的调查和处理;
4、协助上级专业防治机构做好结核病和艾滋病患者的宣传、指导服务以及非住院病人的治疗管理工作。
(五)0-6岁儿童健康管理
1、认真摸清0-6岁儿童底子,建立好管理档案;
2、通知辖区内适龄儿童按时接受健康管理。
(六)孕产妇保健
1、协助做好本辖区内孕产妇的登记管理工作,按时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
2、通知辖区内孕产妇按时接受健康管理。
(七)老年人保健
1、掌握辖区内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和有关情况,建立健康指导,实行动态管理;
2、在卫生院的指导下,每年对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1次健康管理服务,并按照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做好体检表的填写、更新。
(八)慢性病管理
1、对辖区内3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首诊测量血压;做好高血压患者的就诊登记,登记内容要完整、清楚和准确;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每季度定期随访监测、行为干预和治疗指导不少于1次(每年不少于4次随访),相关信息及时记录归档;
2、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每季度定期随访监测、行为干预和治疗指导不少于1次(每年不少于4次),相关信息及时记录归档。
(九)重性精神病管理
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每2月随访1次(每年不少于6次)。
(十)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形式的乡村医生培训。
协助卫生院积极配合完成公共卫生项目工作,更好的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为以后自己能独立完成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十一)做好辖区群众疾病的诊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