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06 15:56:0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科学教案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学案编制 初中科学课堂教学 导学策略
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主体、a教师主导”是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学案导学就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策略,教师借助“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变学习指导者为促进者,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促成学生的内化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学案导学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流程大致如图1所示:
(一)编制学案。
学案是这种教学模式的重要载体,它的质量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学案编制一般先通过集体备课、讨论学习目标,结合教材等资料,形成初稿,再由教师个体根据任教班级具体学情进行调整。学案的篇幅和格式基本固定,利于学生方便、快捷、有效地使用学案。学案要体现课堂教学的主要知识内容、学生的活动过程和学习方法等必要模块。
(二)导学实践。
要体现学案的应有价值,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导学。下面以新授课为例作进一步描述。
在新课学习环节,首先,学生做好上课准备后教师利用各种印刻手段,指引学生快速了解学习目标。然后,根据学习模块和模块学习要求,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自主学习。学生按照学案提示进行思考和整理,在此过程中可与周边同学一起讨论、辨析。
练习强化环节的主要目标是相关习题的练习巩固。在这一环节,教师要注意通过精析引导学生精练,并做好精结,帮助学生提高解题技巧。
在小结提升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学习方法等进行小结,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时间约为2~3分钟。
最后的作业布置环节,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习惯指导并做好软性作业布置,如先预习再上课,先复习再作业,边思考边作业。
(三)评价反馈与修正完善。
学案导学离不开学生的主体参与,因此存在一定变数。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对学案进行调整,完善导学模式。实践中要注意及时评价、及时反馈,不断调整,不断磨合,直到形成合适的学案格式和所需的导学模式。
二、新授课的学案编制
新授课的学案主要包含目标导航、要点扫描、课堂同步、学习札记、牛刀小试、作业拓展栏目,如表1所示。
三、新授课的课堂导学策略
(一)关注学习目标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指引和自我学习结果评价分析有很强的指向性和实效性,对科学主要知识和相关学习思维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注重讨论与辨析,引发学生思维碰撞。
辨析在新授课中的应用主要是新旧知识的比较讨论,以及在新概念的学习中,通过辨析促进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如在学习杠杆的力臂内容时,杠杆力臂的作图是课的重点,可以通过对其概念的辨析,帮助学生尽快掌握作图方法。以下是力臂概念辨析的过程摘录:
生1:力臂就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
生2:去掉修饰语,力臂就是点到线的距离,画力臂就是画点到线的垂线段。
生3:数学课上学过这个画法(学生在黑板上做演示说明)。
此时学生基本调动了几何思维,老师再结合讨论结果加以补充完善,对数学的知识进行迁移,给出科学的力臂作图方法,难点不攻自破。
(三)注重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授课的学法指导涉及面广,如辅助学生知识、帮助学生梳理学习方法等。针对学案的学法指导具体做法为:学法指导布局广泛,可在“要点扫描”、“课堂同步”等相关模块中,对整堂课的学法指导放在“要点扫描”中,对新内容的学法指导放在“课堂同步”中。
如在探究通电螺线管磁性强弱时,可以在学案中呈现:1.探究方案是为了搞清哪些问题?2.在实验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线圈的匝数与磁性大小的关系怎样?3.实验的变量有哪些?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4.实验所需的器材有哪些?5.实验的电路图怎么画?如何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这样,学生据实参与自主学习,教师据此给予相应的学法指导。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策略,以教师指导为主导,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充分体现了师生的合作互动及学生的自主探究,确保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学校的大力支持。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涉及学案的编制、打印等,需要一定的物力、财力和人力的配合与支持。
第二,注意学案的编制与导学的实施。学案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思维起一定的指导作用,如学法指导、学习习惯的养成等,因此学案的编制不能单纯地依靠习题练习,而应关注目标的细化,辅以有针对性的练习。具体操作切忌照搬照抄,以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参考文献:
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有的放矢,即有明确的复习目标,以目标为核心构建复习教学的内容。案例在复习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可以突出教学的核心,让学生把握重点。所以,初中数学教师需要把握运用案例的意图和方法,切实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提高其数学学习水平。
一、运用案例开展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的意图所在
1.抓典型,突重点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其在数学学习中表现出的错误往往具有相似性。深究其中原因不难发现,学生彼此之间会相互交流,若是部分学生在某些知识或某个问题上掌握较好,那么就可以在交流中让其他掌握不牢固的学生进一步加深认识。若是大多数学生都掌握不好,那么学生彼此交流也无法起到解惑的作用,进而大多数学生都对这一问题抱有疑惑。所以,通过案例进行复习教学,可以将学生存在的相似性问题,通过典型题例的形式进行讲解。这样可以突出学生尚未掌握的知识重点,有利于复习课教学效果提升。
2.分类别,强理解
复习课教学和正常课本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正常课本教学是依照教学大纲,对课本内容展开细致讲解,速度较慢;而复习课教学主要是针对已经教学过的内容拉通梳理,对学生掌握较好的知识点简单回顾,对学生掌握不好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所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案例为载体展开复习课教学,可以对学生存在疑惑的知识实现分类讲解,增强学生的理解消化效果。在\用案例展开复习课教学时,也需要秉承分类、强化理解这一基本原则,合理有效地引入教学案例。
二、案例在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中的运用措施
1.案例设计
在进行复习课教学时,要引入案例,首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整理汇总,明确学生存在的薄弱环节,以此为基础设计适当的案例展开教学。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环节,我们以学生的日常作业和考试中表现出的问题为主,将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归纳汇总,并按照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分类。例如,规定运算的问题的解决,首先观察新运算是怎样规定的,然后转化成我们熟悉的算式来解决。
比如,表示一种新运算,已知23 = 2 + 3 + 4,72 = 7+ 8,35 = 3 + 4 +5 + 6 + 7,按此规则,若n8 = 68,求n。针对这类题,首先观察“”是怎样定义的,然后将n8 = 68转化成我们熟悉的算式。通过观察,n8的含义是n8 = n+(n+1)+(n+2)+……+(n+7)=68,即8n+28=68,所以,n=5。
2.案例运用
第一,在复习课教学之前引入案例。复习的重点在于对学生尚未完全掌握的知识展开补充教学,所以可以在开始教学前,将设计好的案例引入课堂,让学生针对这些案例进行求解。这时学生必然会再次表现出其存在的问题。此时,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对案例展开分析,可以强化学生的理解。例如,用正数、负数表示下列各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①零上19度与零下20度;②高于海平面1432米与低于海平面253米。解决这一类先规定其中的一个量用正数表示,再用负数表示另一个量。复习时我们要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指出关键词和关键数量的关系。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些知识复习讲解之后,学生可能还是存在不清楚的地方。这时教师就可以运用相关的案例进行进一步说明,让学生切实对所讲解的知识产生深刻认识。例如,在“相反数几何意义的运用”的复习时,有:已知点A是数轴上到原点的距离小于3的一个点,它表示的数是有理数a,请在数轴上画出有理数a的相反数的点B。在复习时结合分类讨论思想来讨论,将a按正数、负数、零三种情况分类来讨论,做到了不重复、不遗漏。
第三,在复习课教学完成之后运用案例。在完成复习教学之后,为了检验教学质量,也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相应知识的掌握,教师就可以设置一个案例,让学生对其进行处理。对于应用题的教学和复习一直是我们教师和学生比较头痛的问题,其实我们通过案例举一反三,促进学生对类型题目的理解,强化学生应用题的阅读能力,强化学生阅读理解应用题的技巧,从而突破应用题的难点。
3.案例演变
在日常学习中,学生还存在一种问题,就是对某个题目能够求解,但是在其进行变形之后,就不会解题了。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在知识的迁移和转化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在复习教学时教师要通过案例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转化迁移能力,一题多解,一解多题,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关键词:中职数学 教学方法 学案引导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111-01
由于中职学生数学基础差,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兴趣不浓,主动性不强。面对这种情况,职业高中的数学教师就要因生而变、因材施教,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注重知识讲授深度和广度的基础上,更要注重教学方法的艺术性、教学内容的灵活性、教学氛围的活跃性,寓教于乐,寓学于导。新一轮高中数学新课改明确提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倡导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学习。为此,我在教学中极力借鉴同行们的先进经验,大胆尝试“学案引导式”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学案引导式”教学法的意义和结构
“学案引导式”教学法是一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方法,其目标是以教材为载体,以学案为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地学会学习。这种教学法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的学习观,相信并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学案引导法”的基本结构包括教师课前的指导,课中的引导和课后的反复释疑。具体包含四部分:学习引导+问题引导+总结引导+拓展引导。
下面是我在“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解法”一节教学中的学案设计,提出来与大家共同商讨改进。
学习内容: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二章不等式”。
§2.3.2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解法。
学时:一学时。
学习模式:
【学习引导】
(1)自主学习。
1)读教材P42~P44到练习止。
2)回答问题:
①本节内容所讲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②当a>0时,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在坐标系中的位置有哪几种情况?
③这些不同的位置由什么决定?如何计算?
3)完成练习。
4)小结。
(2)方法指导。
1)阅读本节内容时,必须对照初中学习的二次函数图像―― 抛物线在坐标系中的三种位置情况:即与X轴有两个交点,有一个交点和无交点(先考虑开口朝上的情况)。观察图像上纵坐标大于零的点和小于零的点在哪里?
2)本节内容属“数形结合”的问题,应将位于x轴上方的图像和位于x轴下方的图像上点的坐标的范围与一元二次不等式ac2+bx+c>0(或者0)的解联系起来,即就是图像上纵坐标y>0,y=0,y
3)阅读本节内容时能否想到什么内容,并与之作比较。
【思考引导】
(1)提问题。
1)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三者有何联系?
2)当a>0时,解一元二次不等式ac2+bx+c>0(或者
3)一元二次不等式ac2+bx+c>0(或者0)的求解有哪几种情况?
4)当a
(2)变题目。
若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为R或者?时,与该不等式对应的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什么情况?
【总结引导】
本节内容:一元二次不等式y=ax2+ bx+c(a>0)的图解法。
第一步:达标(满足哪两个条件?)。
第二步:计算(哪个量?有什么用途?)。
第三步:分类(可分成哪几种情况?)。
第四步:写解集(依据是什么?)。
记忆方法:达标―― 看=b2-4ac正负―― 分类―― 写解集。
【拓展引导】
(1)课外作业:P45习题2~4。
(2)m为何值时,方程x2+2(m-1)x+3m2-1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3)m为何值时,二次函数y=mx2-(1-m)x+m与x轴无交点?
2 “学案引导法”的有关说明
(1)学案与教材,教案的关系。
教材是专家依据课标的理念设计编写的,其中的语言表达标准、规范、精简、书面化.教案是教师为上好一节课,根据教师本人的特点,依据教材内容,学生的情况设计的教学过程材料,仅供教师使用;学案是教师依据教材为了让学生阅读教材而编写的,并通过课前的学习,课中的讨论,课后的研究,使学生对概念理解后,用自己的语言对概念重新描述,并书写在学案上,较口语化,适合学生本人的复习和阅读.供学生使用。
(2)学案特点。
①设计上应站在学生角度考虑问题。
②方法上要引导学生读懂教材。
③内容上包含所有的知识,技能和方法。
④使用上它是阶段性学习资料。
⑤手段上通过分层设计,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初中政治 课堂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8(b)-0042-01
初中政治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实践性较强,而初三的理论知识又太抽象了,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学生听不进去,这就给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提供了空间。案例教学法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案例教学法能够启发和促进学生思考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二,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弥补单纯灌输理论知识,进行思想教育的缺陷。第三,案例教学法还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采用案例教学,在课堂上主要是由学生发言,这就要学生围绕自己的观点组织好发言,这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无疑是一个很好的煅炼。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解决当前政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以下对如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做一探讨:
1 案例的选择
案例的选择是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前提。选择的案例既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在选择案例时,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针对性原则:即案例是为教学服务的,案例必须与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对应,切不可本末倒置。2、现实性原则:案例的选择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热点、能反映时代特色,最好是三年以内的。3、典型性原则:案例的选择必须精练、典型、有说服力,有助于以案说理。4、可议性原则:事例能够引起争论,而且难易适中。5、趣味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案例教学中,选择的案例必须具有趣味性。
如在教学初二政治第四册第八课《正当防卫》时,我选择了下面的案例:
王某在回家途中,遇见素不相识的吴某。吴某见王某戴着墨镜,就上前索要借戴,王某不给,吴某就硬抢,并动手打王某,为了避免与吴某打斗,王某跑到附近一位农民家里躲藏。吴某紧追不舍,中途遇见“哥们”张某,即同吴某到王某藏身处,用汽水瓶、铁锹、木棒等对王某进行殴打。王某在胸部和左手被打伤,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随手拿起身边的一把镰刀进行还击,并将正在殴打他的张某的腹部砍伤。
这个案例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不陌生的,而且有可能有的初中生还有着类似的经历。初中生对于这样的案例也是非常感兴趣的,是有着很多想法的。这个案例不仅符合了案例选择的原则,而且通过这个案例把正当防卫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含义,及国家对此的政策等知识点落实到位,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2 案例的分析讨论
教师在案例的分析讨论过程中,要做到:1、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但是,要注意调节课堂气氛。当课堂气氛太过于热烈时,要适当的降降温;当课堂气氛太冷淡时,要适当的加加温。2、进行适当的、必要的引导。学生在分析讨论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想。教师要对这些思想进行适当的、必要的引导,肯定正确的思想,指出错误的思想,使学生的分析讨论沿着正确的方向开展。3、刨根问底。对于学生的分析讨论出的观点,要刨根问底,追问有关问题,将观点引向深入。
如在教学初一《承受挫折,适应环境》时,我选择了《两只青蛙的遭遇》的案例:
两只青蛙在觅食中,不小心掉进了路边的一只牛奶罐里,罐里还有为数不多的牛奶。一只青蛙想:“完了!这么高的一只牛奶罐,我是永远也出不去了。”于是它很快就沉了下去。另一只青蛙在看见同伴沉没于牛奶中时,并没有一任自己沮丧、放弃。而是不断地告诫自己:“上帝给了我坚强的意志和发达的肌肉,我一定能够跳出去。它每时每刻都在鼓足勇气,鼓足力量,一次又一次地奋起、跳跃。不知过了多久,它突然发现粘稠的牛奶变得坚实起来。原来,它的反复践踏和跳动,已经把液状的牛奶变成了一块奶酪!不懈的奋斗和挣扎终于换来了自由的那一刻,它从牛奶罐里轻盈地跳出来,重新回到绿色的池塘里。而那只沉没在罐底的青蛙,做梦都没有想到回有机回逃离险境。
出示完案例之后,我先让学生仔细阅读这则案例,然后要求学生自己先想想对两只青蛙的感觉,再在小组里讨论,最后全班交流。在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过程中,我没有对任何一个学生的意见和想法进行批评和指责,而是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使班上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了讨论中来。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使学生对两只青蛙面对挫折时的不同表现有了深刻的体会,对于怎样适应新环境有了明确的认识。
总之,案例教学法对于解决当前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填鸭式教学问题有很大的作用,它改变了过去陈旧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大量地应用。
参考文献
[1] 俞静峰.走向“对话”的思想政治教学[J].洛阳大学学报.2005(3)
[2] 刘因国.讨论教学法的德育功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 案例教学 教学实效 行为分析
新课标的实施,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不能仅仅讲授教材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此,思想品德学科在初中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正确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初中生正处于叛逆期,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多选用一些好的教学案例则有助于提升教学实效。
一、提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效果的必要性
新课改提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要增加人文性教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成长和生活,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可见,新课标对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与道德情操非常重视,这对于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作用。
另外,新课标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任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学生的思想品德扩展到了实际生活,要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学会与人交往、学会生存等技能,使学生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并没有起到这样的作用,而让学生觉得思想政治知识是远离实际生活的。
二、案例教学法助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实效
新课标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以学生生活实际为基础的教学,使学生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做一名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新课标的教学内涵,掌握好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法中融入教学知识,体现趣味性、人文性、现实性、情境性等特点,让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焕发新的活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下面我从案例教学融合的特点出发,选取一些教学案例进行探讨:
1.趣味性的案例教学法
在思想品德课上,教师应尽量使课堂教学富有趣味性,使学生能够轻松、愉悦地学习,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扩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讲授有关“礼貌”的教学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表演有关去商场购物、去电影院买票、在家里招待客人、向路人问路等场景。学生按照平日生活中的表现表演就行(不要刻意表演),其余没有参与表演的学生要认真观察每位表演者的语言与行为,记录表演中的一些重要内容。学生看完表演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如遇到这样的情况你该怎么办?回忆一下自己生活中的行为,都是有礼貌的吗?如何成为一名有礼貌的中学生?
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刚才的表演剧尽情地回答上述问题,在学生作答后,教师再向学生讲解“礼貌是什么”“什么样的方式才算礼貌”“为什么要做懂礼貌的人”等问题。这种趣味性的案例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这是一种良好的导入型教学法。
2.人文性的案例教学法
从思想品德学科属性来看,人文性一直是这个学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此,教师在案例教学法中可以融入人文性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选用的教学案例应从“人文”着手,即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
例如,初中生正处于叛逆期,往往会出现心理和行为上的异常表现:一些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对周边事情漠不关心,我行我素,甚至做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鉴于这些“不正常”的现象,教师应本着人文关怀的原则,选用正反两方面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初中生的异常行为与表现,积极反思不良的表现;教师可利用正反两方面的图片、新闻、视频等资料对学生进行案例教学,让学生从正面事例中吸收正能量,用反面资料来警醒学生的行为,从而引导学生对生命和生活的正确思考,在健全学生心智和提高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完成德育教学任务。
3.现实性的案例教学法
长期以来,传统教学模式导致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局限性。新课标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要注重实践性,要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要学以致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把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达到学与用、知与行的统一,让学生懂得理论知识源于生活实践,要用所学的知识去指导社会实践。教师在讲解教材内容时,可以有针对性地把生活案例与其相结合,鼓励学生关注时事热点,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理解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在讲授“公民财产所有权”的教学内容时,我先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案例故事:有一位老汉,育有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大儿子一家和女儿一家都很孝顺,其他三个儿子及其家人不孝顺。家中有几间房子、一处果园、少许果树、几头黄牛,每年村里农忙时,老汉通过自耕及帮助别人耕田而获得收入。后来,这位老汉外出做生意,把家里的黄牛与果园卖掉了。在外期间,老汉的生意很好,但后来患病,由邻居小李夫妇精心照料。他去世前立下了遗嘱,其中小李夫妇也获得了一部分财产。讲到这里,我设计了一些与本故事相关的现实性问题:什么是财产及财产所有权?财产继承的方式有哪些?老汉的子女继承财产时是否一定平分?老汉的其他三个儿子是否享有继承权?老汉的女儿一家是否有继承权?本课以老汉对房屋、果园、果树、黄牛、生意等有关占有、使用、收益、处理等问题展开教学,根据课程需要来讲解财产、所有权等概念。通过老汉孩子们的“孝”与“不孝”及邻居小李夫妇的照料引出对继承方式的分析,进而实现教学的现实意义。
4.情境性的案例教学法
新课标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情境性的案例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情境性的案例教学法的最大特点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处于主导地位,让学生始终处于放松的状态,在这种学习情境下,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学习,才能切身地体验和感受,达到提升学习能力的效果。
例如,在讲授七年级上册“丰富多样的情绪”的教学内容时,我设置了这样的情境:请5~6组学生分别根据教材内容编排并表演情景短剧或模仿经典影视片断等,然后请没有参与表演的学生说出表演者所体现的某种情绪。通过设置这样的情境表演,学生会想到生活中的很多喜怒哀乐的情绪,在表演中学生也能体会到扮演角色时的不同心情。学生结合各自的生活体验,能够相互交流和分享丰富多样的情绪感受,从而更深层地理解情绪的特点。
三、结语
新课改推行以来,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的一系列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教师任重道远,要想提升教学实效,就务必从本质上理解新课标的要求,只有深刻了解新课标的内涵,才能有针对性地寻找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学方法。本文选取的案例教学法仅是我对实际教学的一种探索,但教师运用的教学方法应具备趣味性、人文性、现实性、情境性等特点,让学生从枯燥的学习状态中走出来,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周海婴.以教学反思为引领,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性[J].当代教育,2014(3).
什么是案例教学法呢?案例教学法是指利用真实的事件为基础撰写的案例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让学生针对案例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高层次认知学习目标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 简言之,案例教学法就是利用案例作为教学媒介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关系是一种完全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由课堂的管理者转化为探究的引导者。教师按照案例教学所提供的步骤进行教学,一改那种教师既当“导演”、又是“演员”,学生只是“观众”而被动接收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案例教学的实施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展示案例,学生阅读感知
展示案例可以在课前也可以在课中,一般而言是在教师导入了“主题”之后进行。案例展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给每个学生发放文字材料。(2)播放案例录音材料。(3)教师或学生生动形象地描述材料。(4)利用多媒体教学,运用投影仪将案例投影到屏幕上,或直接播放视频材料。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教师应尽可能地渲染出案例所描述的氛围,让学生尽快进入案例的情境之中。
例如,我在教学鲁人版八年级第十课第二部分“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一课时,利用了下列案例:
挖矿致富导致环境问题
张家沟村是我国北方的的一个小山村,全村有近500口人,此村背靠大山,村民一直以种田为生,生活较为贫困。近几年,随着钢铁需求量的增大,有人在村边建立了选矿厂,很多村民为了增加收入,到山上随处乱挖矿石,导致植被遭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而选矿厂的尾矿也随意排放。
我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上述案例,尽力渲染了挖矿排污导致的环境问题,学生似乎来到了现场。
二、设疑问难指导,学生个体自主探究
学生进入案例情境之中,教师应立即设疑问难,要求学生剖析解惑。设疑应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设疑之后,不能对学生放任自流,要巡回检查和个别指导,为后面的讨论打好基础。
上述案例,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
(1)张家沟村的环境问题有哪些?这些环境问题是如何引起的?带来了哪些危害?
这是浅层性设问,属于知识性探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的探究,从特殊到一般,归纳出环境问题的概念、表现、危害。由案例入手,进行探究,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正是案例教学的关键所在。
(2)部分村民挖矿致富的行为合法吗?为什么?假如你是该村村民之一,你该如何做?
这是对前一层次的提升,要求学生将前一层次的认识提升到法律的角度,通过角色的置换,要求学生探究出行为倾向,因此属于行为性探究。
(3)请为该村村民走上致富之路出谋划策。
这一层次的设问,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属于创新性探究。
三、组织小组讨论,学生群体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自己个人的分析、探究,获得了个人关于案例问题的见解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一阶段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发表自己的看法、认识、见解的机会。主要目的在于挖掘群体潜能,培养合作精神。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讨论的效益,小组规模应以4―6人为最佳,选出一名成员担任组长,负责协调关系、记录讨论内容。要求每个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供大家讨论、切磋、补充,具体做法灵活掌握,可以不拘一格。为使讨论充满活力,更好地发挥小组成员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允许有不同的意见存在,无需达成共识。
四、组织班级交流,学生自主学习互补
班级交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全班所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是小组讨论的延续和深入,主要任务是,一方面解决小组讨论阶段遗留的有争议的问题。另一方面,巩固和强化大家业已达成共识的知识、观点。它的重要意义在于:(1) 肯定每个学生及每个小组自主探究的成果,给学生展示自己、欣赏自己的机会,从中获取成功的体验,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进取心和创新精神。(2)学生可以进一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这一阶段的讨论,教师要力保其沿着预期的轨道运行,把讨论引到问题的解决上去,而且要力争让每个学生都有一次发言的机会,切实做到有效参与。
五、总结评价,能力提高
以《有朋友的感觉》为例,谈谈笔者用“导学案” 教学的具体实践。
一、设计导入,呈现目标
精彩的导入与呈现目标,能为教学过程营造了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因此,笔者在教学中非常重视课堂的导入,每节课都精心设计导入。教学《有朋友的感觉》时,笔者采用多媒体导入新课,进而展示本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难点。
二、自主学习,夯实基础
学生结合学案中的导学提纲进行自学,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归纳、梳理感悟,完成学案中的问题,用红笔勾画出重点,标记整理出疑点,以备课堂上集中讨论。
1.浏览教材。粗读教材中的内容,扫除障碍,构建对教材知识的整体感知。
2.精读教材。细读教材中的大字部分,对基本知识点和重点做好勾画,对难点和不懂的知识做好标记。
3.基础知识预习
(1)读一读“伯牙鼓琴,子期知音”的故事。思考该故事说明了什么?
(2)说说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分享有朋友的感觉。
(3)为什么说友谊促进个人成长?
(4)怎样获得真挚的友谊?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学案,对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各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协调下,就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做好巡视、检查、督促的工作,指导小组的交流,同时收集学习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为精讲做准备。
1.课堂调查。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最好的朋友是谁?拥有这样的好朋友是什么感觉?假如没这样的朋友,会是什么感觉?(与学生交流、探讨)
2.小组交流。(小组内对基础知识和重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和准备,没有找到的重难点和疑问的学生主动向同学请教)
3.师生互动。(针对重难点问题,学生分小组展示,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全班交流)
4.展示问题。根据教材28页的材料谈谈以下问题:当你有了烦恼时,你最喜欢跟谁说?为什么?
(1)读教材30页方框里的材料,谈一谈:这些话给我们什么启示?
(2)阅读教材31页的材料,谈一谈:①主人公方平遇到了什么烦恼?原因何在?②闭锁心理的表现、危害及其解决方法。
四、构建知识,总结归纳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重难点是什么?请学生说说通过学案引领学习有什么收获,哪些问题解决了,还有哪些疑惑。教师巡视,迅速收集整理疑难问题,进行小结。
五、巩固练习,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学案上的检测题,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展示,查缺补漏,使获得的知识系统性和综合性。
六、拓展提高,感悟生活
青春期的我们在交往中经常会遇到哪些问题?应该怎样解决?
七、课后反思
学生在系统学完新知识后,及时反馈所学情况,有无疑问,及时记录下来,以便教师摸清学生的学情,补充知识遗漏,调整教法和学法。
下面谈谈使用“导学案”引发的思考。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案教学;收获;困惑
历史学科在推行教学案教学后,被广泛定义为最难学的一门学科,这并不是学科本身存在的问题,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身对教学案教学有着一些困惑和未能认识到的问题,所以未能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引导,导致学生产生对历史学科的错误观点。下面就针对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案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教学案教学广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学校管理
问题:教学案印制不规范,浪费严重,怎么办?
解决策略: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后编写的教学案,由各学科教研组长把关审核,教研组长审核后再交年级主任处,凡是不合格的教学案返回教研组重新编写,年级主任审验合格的教学案方可签字印发。这样做可以严把质量关,同时又能避免浪费。
2、教研组教研活动
问题:怎样利用教研组活动推动教学案教学?
解决策略:学校历史组推进教学案教学分四步走。
第一步:理论学习。学期初,要对《教学案教学实施方案》学习,进行解读;学习两周,第三周进行测试,考试成绩计入教师量化积分。平时,利用固定的时间搞好教研活动和理论学习,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教学案教学的理念、编写要求、基本环节、操作流程等理论,同组教师相互交流、质疑、解难。
第二步:以“三课”活动为载体,尝试教学案教学。一是加强集体备课,把集体备课和编写教学案结合起来,学校领导包组蹲点,及时解决集体备课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发挥备课组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把讲授公开课和教学案教学结合起来,利用周一上午本组教师围绕公开课所定篇目,按教学案的基本环节备课,编写出初步的教学案,然后由主讲教师在一个班内实施教学,其余老师参与观摩。评课时根据课堂情况对其进行修改,再在其余班级推行。
第三步:是全面铺开,人人过关。全体教师逐课推行教学案教学。
第四步:举行教学案教学的大比武活动,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3、教师的思想认识的转变
问题:教师的思想发生了什么转变?应如何认识?
解决策略:全面了解教师思想的认识转变,从思想入手,解决教师思想中的困惑。
利用教学案教学以来,教师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案编写虽然费力费时,但方便课堂教学。编学案,教师多方考虑多方面因素,查阅各种资料,,教师忙着设计学案、筛选习题,费时费力,而课堂上,学生读课标、读教材,按照教师的学案设计梳理知识,然后作习题。
(2)教师的工作流程发生了显著变化。实施教学案教学后变化明显,此前教师劲没少下但成绩确实让人发愁。学生的作业在课上完成,备课、上课的时间与精力均有了保证,工作起来更有激情。
(3)课堂结构发生了新变化。实施教学案教学,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小组讨论积极交流展示,教师走下讲台与学生交流多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越来越近,关系越来越和谐,师生的心理和情绪越来越轻松。
(4)对教师提出了新挑战。
使用教学案教学,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如果不研读教材,不翻阅资料,不了解学情,那么所编写的“教学案”能说是高质量的吗?如果不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是很难适应这种教学形式的。
二、对教学案各环节编写内容的界定
教学案教学虽然转变了教师的观念,但有部分教师对使用教学案产生了误区,教学案的设计要达到启发和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应严格界定。
1、课时学习目标的界定
课时学习目标是学科目标与具体教学内容的结合和具体化。它能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养成主动预习,自觉达标的习惯。
课时学习目标的制定,要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的已有知识来确定。学习目标是课标的细化,教材中超出课标的知识、要求较高的知识也不能作为学习目标。
2、课前预习导学的界定
预习导学是教学案顺利实施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进入课堂学习前的必要准备,预习的充分能使学生学习事半功倍。预习导学部分的题目,教师要精挑细选。课前预习导学题目应该以学习目标进行设计,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文就能回答出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忌难题、偏题、怪题的出现。预习导学题型可分为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等多种题型。
3、课堂学习研讨的界定
课堂研讨部分是教师最难驾驭的部分,由于学习小组的建立不够完善,表面看学生在合作学习,但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小组合作成果的呈现成了小组长的专利。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让程度好的学生从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4、达标检测题的界定
达标检测不能与预习导学和学习研讨题目重复,要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收获。题量不能太大,以学生当堂能完成为准,一般以5个选择题和一个非选题为宜。教学案使用后要收上来,检查学生做到情况,进行查漏补缺。
5、课后拓展延伸的界定
课后拓展延伸题目,可以是本课内容,也可结合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确定;其应具有拓展性和延伸性,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提升。
三、教学案教学存在的困惑之我的看法
教学案教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除了广泛存在的问题外,我个人对教学案也存在些困惑。
困惑一:预习环节用什么时间完成?
预习环节全部放在课外不行因为我们的学生自律性太差且学生的课外时间很少。放在课堂上预习,费时太多,学生把课文阅读一遍需要10分钟,做完预习题需要10分钟,构建知识框架需要10分钟,学习研讨需要15分钟,达标检测还没有进行就已经没时间了,长此以往,教师和学生每节课都要“欠账”了!
困惑二:课后拓展延伸题何时了?
顾名思义,其应放在课后来完成。如果放在课后的话,真正是“下课就放在脑后”了,第一:学生课后没时间,第二:学生课后不去做。农村初中的学生,课后连5%能完成的都不到。放在课堂上来解决,哪有时间呢?因为,课堂上各环节已被安排满满的了。
四、教学案教学的推行建议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案教学的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为了解决这些困惑,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贯彻落实教学案教学,推进校本教研,我认为历史学科课型系列建设应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构教学案教学新授课模式,利用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片级赛课以及教学案教学大赛等,推动各学校历史学科建立起教学案教学新授课模式。
第二阶段:建构教学案教学复习课模式,充分利用九年级高素质教师进行复习课研讨活动,以省市级优质课大赛活动为载体,促使各学校历史学科建立起教学案教学复习课模式。
第三阶段:总结经验,全面培训历史学科教师,通过骨干教师的培训,使全体历史学科教师都能熟练地掌握教学案教学新授课与复习课模式,全面提升我县历史教师的业务素质,为提高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第四阶段:全面推行高素质的教学案教学,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并应用于指导教学实践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丽娟.浅议初中历史教学案教学[J].动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2012,(5):76.
[2] 古健.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2,(3):69-70.
[3] 王松光.初中历史问题导学三分法教学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