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06 15:56:1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效课堂笔记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高等教育 课堂教学 机械专业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核心环节。针对人才培养目标,制订的教学计划由不同课程组成,而每门课程都要围绕课堂教学展开。教材的选定,教案的编写,以及授课笔记的撰写都是为课堂教学做精心准备;课后的学生作业批改、定期的考查和期末的考试都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验收。因此,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的高低。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开展,国际化的教育理念逐渐对国内的课堂教学产生影响。很多高校针对专业课程开展了“双语”教学模式或者“全英文”教学模式,从课堂教学形式和内容上都试图接近国际化标准。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并没有获得普遍成功,课堂教学效果事倍功半。机械专业作为典型的工科专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本文以机械专业课程为例,通过对美国密歇根大学工学院机械系和南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专业课程课堂教学的对比研究,分析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课堂氛围的差异性,以探索国内高校机械专业课堂教学需要改善的地方,有利于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1.教学理念的差异
中美高校在课堂教学中都是以讲授方式授课,但存在明显的教学理念上的差异。中国教师的课堂教学推崇的是知识的灌输,往往形成了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如同宗教的信徒,教师就像传教士,学生被动吸收知识;美国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加注重的是问题探讨,鼓励学生开展独立思考和批判,学生对教师的授课不是简单的囫囵吞枣,而是一种正确引导下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
中国高校这种灌输知识的教学理念,导致课堂教学中教师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学生则是被动记录笔记,摘抄要点,这样会挫伤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学生的思维固化、僵化,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相反的是,美国高校探讨问题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与教师放在一个平等的空间,没有主客之分,教师的作用是提出问题和考虑问题的大体思路或者方向,学生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自由空间,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教学模式的差异
2.1课程设计的差异
机械专业是理论与实践高度紧密联系的专业。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绝对不能停留在理论知识的灌输,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不同的课程知识要能融会贯通。但是,国内高校普遍的做法是大一学习工程制图,大二学习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大三学习工程材料、刀具和机械制造工艺。学生学习的情况是一个学期考完一门,就丢掉一门,各门专业课相对独立,缺乏必要联系。密歇根大学工学院机械系将将工程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等机械专业的重要核心课程进行了有机融合,课堂教学结合实验教学,学生的学习能够有的放矢,使得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机械工程的核心知识。
2.2课堂环境的差异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和高考的扩招,学生人数激增。课堂教学往往是大班化教学,阶梯教室中一般有百人以上的学生,面对这样的课堂环境,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也不可能让所有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和讨论。讲台高高地立于教室的中央,教师上课往往站在讲台后方,给学生一种无形的压迫感。美国的高校课堂更多的是小班化教学,一个教室一般30个学生座位,教师使用的讲台和学生的课桌一样高,座椅的摆放很随机,可以任意移动,方便排列成半圆式或者圆圈式,无形中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分组讨论,让每个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发表见解。
学习机械专业课程知识时,从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角度出发,必须有各式各样的学具和仪器设备。国内高校把实验教学与课堂教学分开,在课堂教学讲授的是理论知识;时间开设的实验教学是实践技能的培训,这就存在明显的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美国除了一般的课堂教室以外,还有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开辟的专门的教学工作室。针对机械专业的工程制图课程,会有不同机械模型及其灯光照射形成不同视图的教具;针对机械专业的机械设计课程的传动教学,会有齿轮传动、链传动和皮带传动的机械实物装置,供学生现场装拆;针对机械专业的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夹具设计,会有各种不同的通用夹具、常见的专用夹具等实物,供学生亲自动手装夹零件。这些课堂环境针对不同的课程教学专门设计,针对性强,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2.3考核方式的差异
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国内普遍采用一张考卷的形式,考题大部分是填空、选择、判断、名词解释这一类的客观题,学生只要在考前对着重点内容进行死记硬背,就能轻松过关。美国对学生的考核方式更加灵活,平时作业往往是小组协作完成,都需要查阅大量资料,进行自主设计,没有现成的资料可以模仿或者抄袭。最后的考题都是主观题,需要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答,没有客观的唯一标准。谁的解题思路能够独辟蹊径,有明显的新颖性就能够得到高分。这种考核方式的差异也体现了中美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理念的差异。
3.课堂氛围的差异
活跃的课堂氛围是课堂教学质量的一大保障。国内高校的课堂氛围比较沉闷,属于典型的“一言堂”。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仅限于教师的课堂提问,很少有学生主动举手提问,对老师授课内容能够提出质疑的更是寥寥无几。美国高校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始终是平等的,围绕一个主题,相互探讨,激烈的辩论很常见,甚至老师更多时候是一个倾听者,再听取不同小组同学各自的陈述,然后进行点评和分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十分欢迎学生提问,及时回答学生的问题,当堂释疑解惑。这样互动式的学习和活跃的课堂氛围,保证每个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高度集中,全程参与教学活动,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结语
本文以美国密歇根大学和南通大学为例,对中美高校机械工程专业课堂教学进行了对比,重点对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课堂氛围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国内工科课堂教学需要改进之处,主要包括:(1)将知识灌输的理念转化为问题的探讨,通过融入知识的针对性问题的探讨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2)课堂教学模式必须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无论从课程体系的设计,课堂环境的布置到课后的考核方式都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考核;(3)课堂氛围通过师生的角色转换调动,要让学生参与进课堂教学,化被动为主动。
参考文献:
[1]张华,周一丹,倪,黄明宇.中美高校机械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研究[J].科教文汇,2014,11.
[2]郭杉,胡金蝉.中美课堂教学比较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15.
[3]陈志蕾.中美课堂教学之差异――基于公开课的教学比较[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33(6).
[4]郑文平.析中美课堂教学的差异[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18).
论文摘要:在有机化学课堂教学实践中,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进行讲解,将较为抽象的有机化学理论通俗化、形象具体化。以深入浅出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有机化学的内客,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机化学是进入大学后,化学、化工、材料、药学、医学和生物学等相关专业的主干基础课,是后续专业课程的奠基石。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理论性和应用性,与许多专业课程(如药物化学和药物分析等)关系密切而又相对成独立体系。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甚至影响系统专业知识构架和培养人才质量。有机化学其内容相对庞杂,理论抽象,如果按部就班讲述教材,同学们会觉得枯燥无味。教师应注意适当活跃有机化学课堂教学,使教学变得生动、多样、直观,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有机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使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使抽象的理论内容形象具体化,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提高学生对于有机化学的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阴。下面笔者简羊介绍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以比喻方法使学生深人理解有机化学知识的实例。
1以形象比喻讲解氯和澳与烷烃取代的选择性
有机化学的教学通常是从烷烃开始讲解。烷烃与卤素发生自由基取代生成卤代烃的反应是十分重要的反应。与烷烃进行取代反应的卤素通常是氯和澳,从反应活性来说,氯更容易与烷烃发生反应,反应总产率高可是主要产物比例比澳低;而从选择性来说,澳的选择性更高,产物中主要产物所占比例更高,副反应少。活性高的氯代主要产物比例反而比活性低的澳代少,这个问题有些同学一时难以理解。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个问题,课堂教学中笔者利用CAI课件设计了动画,将其比喻成果农摘树上的果实的过程。把一个含有3个伯氢和2个仲氢的某烷烃分子画为一棵果树,氢原子画为树上的果实,不易反应的伯氢处在较高位置,容易反应的仲氢处在较低位置,向学生讲明我们需要以取代仲氢的卤代烃为主要产物。而进行反应的卤素自由基则画成果农,氯自由基活性高,则身高较高,澳自由基活性低,身高较矮,氯或澳取代氢的过程转变为一个果农摘果实的动作过程。接下来播放动画,当高个果农(氯自由基)经过树下时,他的高度可以将5个果实(伯氢和仲氢)都摘下来;而矮个果农(澳自由基)经过树下时,高度不够,只能摘到较低位置的两个果实(仲氢)。通过动画过程使学生看到,氯的活性高,5个氢原子都可以反应,但取代伸氢的主要产物只占到所有产物的40%;而澳代虽然活性低,只反应了2个氢原子,但取代的都是仲氢,主要产物比例为100%。这样一个形象比喻使该过程一目了然,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清楚的理解了反应性和选择性为何会不一致的问题。在理解了该问题的基础上,接下来再结合实际,从原料的反应活性、选择性和原料成本等因素综合考虑,介绍工业合成上如何更好的选择反应物的内容,使学生对于有机反应在实际中的使用同样有了更加深人的理解。
2以形象比喻讲解手性分子的R,S构型判断
手性分子在制药工业、催化工业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手性分子的R,S构型判断同样是有机化学学习中的重点内容。正确判断分子的R,S构型需要掌握两方面的知识,一是正确判断不同原子或取代基的优先顺序,这是判断R,S构型的基础;二是将手性分子摆在正确的观察位置上,再按照判定规则进行判断其构型。一般判断R,S构型按照如下步骤进行:首先排出手性碳原子上所连四个基团或原子的优先顺序,选出优先次序最低的基团/原子;沿着手性碳与该基团/原子所形成的共价键方向看去,使得该基团/原子被挡在手性碳原子后面,该摆放方式即为判断构型时正确的观察位置;最后按照优先次序由高到低观察其他三个基团/原子的排列方向,顺时针则构型为R,逆时针则构型为S。
在实际授课时,为了学生能将上述判断方法形象的加以记忆,笔者将判断手性分子构型的规则以司机开车这件事进行形象比喻。将手性分子比喻成中心向下凹陷的方向盘,那么手性碳和它所连的四个基团都处在方向盘及其转动轴上。手性碳原子处在方向盘与转动轴所连接处,也就是方向盘的凹陷中心,次序最低的基团/原子所处位置是转动轴的最下端,而另外三个基团/原子则均匀分布在方向盘上。这样做比喻后,作为观察者的学生就成了司机,司机坐在驾驶位上,俯视方向盘的方向恰好就是判断构型时正确的观察方向。这样一来,由高到低方向盘顺时针转就是R构型,逆时针转就是S构型。这样一个容易理解且形象的比喻很好的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判断构型的过程变得简单明了。
笔者在课堂做比喻讲解判断构型时,一些思维敏捷的学生即意会到笔者比喻的含义,而先于笔者说出该比喻是如何进行判断的。而大多数学生也在笔者做比喻后后很快理解和掌握了如何判断构型的规则。
3以形象比喻讲解小环烷烃易开环加成的性质
小环烷烃,尤其是三元环和四元环烷烃,具有类似于烯烃的性质,容易发生开玮的加成反应。这主要是由于三、四元环由于形状的原因,碳碳键键角与正常键角相差较大,使得环内部潜在有较大的角张力,因此容易开环。笔者在介绍三、四元环的开环的性质时,将其形象比作是用刚性很大的弹簧弯折而形成的环,弯折的边数越少,其内角角度越小,则弹簧内部产生的弹力越大,越容易弹开,三元环像绷的最紧的弹簧,也最容易弹开,发生开环反应的条件也越容易,而四元环相对的内部张力比三元环要小,开环趋势没有三元环那么大,所以开环条件相应要比三元环高一些。而到了五元环、六元环,其碳碳键角已经接近或等于正常键角,随着环的边数逐渐增多,弹簧张力逐渐变小了,因此五、六元环以及更大的环烷烃不容易发生开环反应。学生通过将小环烷烃想象成弹簧,很好的了解了其容易开环的性质。
此外,在教学时还有其他一些用比喻加深理解的例子,如在介绍SN1和SN2取代时,笔者将其与公车上让座进行联系,介绍SN2反应的中心碳原子构型翻转时,将其比喻成下雨时雨伞被风吹翻过去的现象等等,不一而足。这些比喻都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理解知识的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留学生 对外汉语 合宜原则 主控原则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日新月异、广泛普及,使得留学生课堂一度呈现“文字与图画齐飞、视频共音响一色”的活泼局面。毋庸置疑,多媒体技术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意义重大;然而无可否认,多媒体技术同样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消极后果。事实上,二者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相反相成。
一、多媒体技术的利与弊
第一,包括声、光、画在内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形成了对学生视听感官的迅猛冲击和强烈震撼,有利于激发起学习兴趣;然而,悠扬婉转的旋律也好,火辣劲爆的画面也罢,所造成的新鲜感仅能维持一段时间,长久以往学生容易产生审美疲劳甚至厌烦心理,反而丧失了学习热情。
第二,通过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方式,一些特定教学目标更易实现,如词汇讲解;但华而不实的内容往往生动有余、深刻不足,学生收获并不可观。另外,学生也会将聚焦目光由语言知识本身投射到五光十色的各种媒介,导致其注意力的转移与分散。
第三,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无需借助媒介语大量说明便可直观地将授课内容展示给学生,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教师负担得以减轻。但与此同时,教师地位边缘化现象凸显:教师不再扮演教学活动组织者、课堂秩序主导者的角色,逐步沦为全念课件的传声筒或只按鼠标的播放员。
二、合宜原则
合宜原则是指应以合适的方式在适宜的场合使用多媒体技术的原则。具体说来包括时、量、度三要素。
时即时机。过度青睐多媒体、自始至终将PPT课件摆在大屏幕上会促使学生有意无意就往前瞟一眼,难以聚精会神。教师需做到“当用则用,该停就停”。例如,讲动词“升”时可插入一轮红日冉冉升起的简短动画;讲专有名词“太极拳”时可播放相关视频剪辑;讲形容词“愤怒”时可展示“火冒三丈”的gif动态图片,如此能增添趣味、加深印象。但回答提问或完成练习时,学生专心致志于教师或教材,这种情况下教师需“忍痛割爱”,果断关闭界面。
量即数量。将想说的、要说的话不假思索全部陈列在课件上极易导致索然无味的照本宣科。教师口干舌燥、学生头昏脑胀,成效大受影响。课件贵精不贵多,应抓大放小,只写要点,例如讲解存现句型“NP地点+V+NP”时,直截了当指出其所具有的“静态存在”“新出现”“已消失”三种含义即可。至于语言实例的旁征博引,可由教师口头列举。实际上,让留学生学会套用句型现场造句比令其清楚记忆、熟练背诵课本上的例句更为重要。
度即深度。课件不宜艰深晦涩。对词法、句法等语言学问题有自己的深入思考和理论探索固然值得肯定,但在教学实践中一切应以学生为中心,以掌握语法知识、提升语言能力、扫清交际障碍为出发点和归宿。利用语言学界最新成果时要注意层次合理、难度适中。如认知语言学中“有定”与“无定”、“有界”与“无界”等概念,“意象图式”“范畴化”“完形理论”等观点均可引入教学中,但要取其思维方法之内核,弃其高深术语之外壳。
三、主控原则
主控原则是指教师应以主导者、控制者的立场和姿态使用多媒体技术,做其主人而非奴隶。这就要求处理好三方面关系:讲解与展示、课件与板书、形式与内容。
讲解与展示。教师通过讲解引领学生进入课堂情境,讲重点、难点时注意点拨、提示;讲练习、试题时注意评价、修正;在课程即将结束之时要做好归纳总结;同时还要营造课堂气氛、保持师生互动。这些过程均为不可缺失的关键环节,不是片面进行课件展示的技术性操作就能弥补的。
课件与板书。粉笔和黑板有着课件所不具备的特点,即灵活度高、机动性强。根据实际需要,教师可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决定多讲一些或少讲一些后在黑板上随写随改,简便快捷。有时,恰到好处的板书能提纲挈领地抓住问题本质,深入浅出地解释语言现象、一针见血阐明内在原理,使学生一目了然。
形式与内容。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重点内容可采用多种标记方式如放大、变形、闪烁、跃动等,起到突出、强调作用;非重点内容则不必太多地借助多媒体手段,简洁、凝练即可。设计、制作课件时以务实、实用为重,一些花枝招展、徒有其表,即使再夺人眼球,也应坚决予以舍弃。
四、结语
多媒体技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从事留学生汉语教学的教师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汉语教师既要夯实基础、精通专业;又要顺应潮流、与时俱进。将传统与现代紧密结合,一方面要勤于调查和整理,搜集材料、发现问题;另一方面要保持开放的头脑,更新教育观念、学习新兴技术,制作出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双管齐下,方能收到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杰.对外汉语教学中多媒体的合理利用[J].船海教育研究,2006,(1).
[2]胡礼和,齐年.现代教育技术学(第4版)[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黄娟.试论多媒体与对外汉语教学[J].技术与市场,2010,(8).
[4]刘金金.多媒体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2,(3).
[5]王笛.对外汉语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9,(17).
1 高效课堂对学困生的影响
1.1高效课堂的概念及理念
所谓高效课堂,是指在规定的时间内达成预期的课堂教学目标,追求课堂效益最大化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1〕
高效课堂对于学生的要求变化: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高效关注学生弱势群体,从最后一名学生做起,人人成功才谓成功。由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全面性到更加关注学生的性格、人格的健全;由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到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精神成长。
高效课堂对教师的要求变化:教师要成为“第四者”:促进者、学习者、决定者、幸福者;要完成角色的转换,教师由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做学生成长的推手。〔2〕
1.2高效课堂对学困生的影响
高效课堂对学困生的影响主要来自二个方面:一是心理上的;另一个来自学困生的知识结构的缺陷。学困生之所以成为“弱势群体”,其根本原因就是学生的健康的心理、人格的形成过程中的缺陷,以及不良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不良学习习惯包括:听课习惯、作业习惯等。
高效课堂要顺利的实现,正是要关注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性格、人格的健全,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精神成长。使之在高效课堂中真正享受到获取知识的“高效”。知识链的短缺是学困生的基本特征,高效课堂要求学生知识的完整,才能达到高效。断开的知识链对学困生享受高效课堂的“挡路虎”。指导学困生学法,纠正不良学习习惯,是知识“断链”的“焊接剂”。
2 应对高效课堂的学困生的学法指导
从高效课堂的理念可以看出,真正的高效课堂对学困生可谓“利好”,但学困生则认为“高效”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害怕”和“回避”,不愿意面对新的教改。故对于科任教师来说,了解高效课堂对学困生的影响并有针对的予以指导,对顺利实现高效课堂和学困生转变均是有益的。
2.1心理辅导
2.1.1正确认识高效课堂,克服心理障碍
面临每一次的教学改革,优等生总是充满希望和欢迎的。可对于学困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高效课堂”这词语在学困生心理本身就是压力,本能感觉“高效课堂”就是对优等生而言。所以,任课教师要对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解释教改中的 “高效课堂” 含义,“高效课堂”本质就是高度关注学生弱势群体,更加关注学生的性格、人格的健全,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精神成长。要让学困生对“高效课堂”消除误会和恐惧心理,从而达到让学困生在“高效课堂”中解放自己,实现“脱贫致富”的愿望。
2.1.2树立起肯学、想学、学会的信心
通过教师的高效课堂的讲解,让学困生知道,学困生之所以学困其主要在知识链的断裂,高效课堂有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焊接断链的机会,只要学困生按照科任教师要求做好预习、复习等环节,把握好课堂机会,就有享受“高效课堂”的乐趣,让他们有迎接新的课堂改革的勇气和信心,让学困生树立起肯学、想学、学会的信心。
2.2学法指导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中的学,既包括学生在教师的直接教授下的学习,也包括学生为配合教师上课而进行的预习、复习与独立作业等自学活动。
2.2.1严格把好预习关
预习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做好预习不仅是正常学生的要求,对学困生尤为重要。对待学困生可采取的方法:
2.2.1.1预习提纲法
数学教师利用自习时间,将下节课需要上得内容,专门为学困生编写好预习提纲,让学困生按照提纲预习,并要求学生做好预习笔记,培养学生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告诉学困生笔记是一种与动手相结合的学习行为,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一种必须掌握学习技能。数学教师要在预习完成后,检查学困生的预习笔记。
2.2.1.2预习辅导法
学困生特别需要学法指导和知识答疑,这一点关系到高效课堂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因此,我们数学教师就在预习的现场,对学困生予以数学预习方法指导和知识连接的答疑。
2.2.2顺利度过课堂关
2.2.2.1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达到身动、心动、神动
高效课堂是要求学生全身心的参与课堂中来,对学困生更是如此。调动学困生参与课堂活动是学困生享受高效的关键。告诫学困生,高效课堂教师讲课时间不超过30分钟;在预习好的基础上,只要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高效课堂”实际上是一种享受成功的过程。
2.2.2.2师生互动,给学困生展示机会,享受高效课堂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 学生的操作活动是不可缺少的,高效课堂更是有机会提供学生展示的机会。对于一些变式、推断的部分有意让学困生个体展示,尽可能到板前或聚焦处锻炼一下。
数学教师可利用预习辅导时了解的学困生知识掌握情况,对学困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可在师生互动的环节中,有意让学困生发言、演板,以达到鼓舞士气、增加信心的作用,并让学生享受“高效课堂”成功的喜悦。
2.2.3努力完善课后关
课后知识巩固,就是要求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牢牢保持在记忆里。数学教师应指导学困生进行如何记忆。
2.2.3.1提出记忆的任务
教师依据数学章节的难点重点情况,有针对性的布置该节课应该牢记和熟练的任务,可将复习的任务列出来成为复习提纲,打印或抄在黑板上,在使学困生最终明确自己本章节学习目的。
2.2.3.2指导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
关键词:初高中英语;衔接;内容;方法;习惯
高中英语是普通高中的一门主要课程,也是高考中占比重较大的一门课程。所以,我们要做好初高中英语的衔接工作,以确保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英语教学活动之中,进而保障高效英语课堂的顺利实现。因此,本文就从如何做好初高中英语课堂的衔接工作进行论述,以端正学生英语学习的态度,使学生真正成为英语课堂的主人。
一、做好教学内容的衔接工作
教学内容的衔接工作是消除学生陌生感的有效方式之一,也是确保教学内容高效实现的重要方面。所以,在初高中英语衔接工作中,我们要认真研究教材内容,要有效地将其与初中的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为高质量英语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基础性工作。
例如,在教学Festivals时,由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中西方节日的名称以及其文化的差异,同时能够学会用“which”“why”来询问别人最喜欢的节日,所以,在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时期学习的相关内容,并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口头表达有关“中国节日”的文章。比如:有些学生写的是Spring Festival,有些学生写的是My Favorite Holiday,等等,而且,这些文章都是在初中阶段接触过的,从而将学生顺利引入本节课的学习之中,进而在教学内容的衔接中顺利地开展英语课堂学习。
二、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工作
教学方法是影响高效英语课堂顺利实现的关键因素,也是保护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欲望的有效因素。所以,在初高中英语的衔接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初中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教学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上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进行分析,进而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我们采取的是兴趣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情境教学法等方式来保护学生长久的学习兴趣。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为了做好衔接工作,也为了保障高中英语课堂顺利实现,我依旧沿用这些教学方法,并在这个过程中凸显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进而确保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
还以教学Festivals为例,为了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选择了兴趣教学法。首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Harvest Festival,Spring Festival,Mid―Autumn Festival等节日,直观、形象的视频情境展示不仅打破了传统英语课堂的沉闷,给课堂注入生机,而且也能强化学生的认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接着,我引导学生带着目标进行自主学习,轻松的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掌握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点,进而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质量。
三、做好学习习惯的衔接工作
习惯是支配行动的主要因素,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主要因素。所以,在初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做好学生学习习惯的衔接,要确保学生以积极的学习态度自主地走进课堂活动之中。那么,应该怎样做好学习习惯方面的衔接呢?
在笔者看来,作为教师,我们要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如:一些学生有记笔记的习惯,这是好的习惯,也是需要延续下去的。但是,高中阶段的知识点比较多,课堂容量大,导致很多学生一节课的活动都是在低着头记笔记,和老师之间缺少互动,严重不利于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也不利于高效英语课堂的实现。所以,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保护学生记笔记的良好学习习惯,但是,要教会学生选择性地记,不能将老师黑板上板书的东西一字不差地记录下来,这样只会浪费时间,而且也不利于高效英语课堂的顺利实现。在记笔记时,要选择记录一些拓展性的东西,如教材中不明确的或者是自己没有弄明白的,否则,只会降低学习效率。因此,在学习习惯的衔接中,我们要做好分析,做好引导,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英语课堂活动之中。
总之,作为新时期的英语教师,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课改基本理念,要做好各方面的衔接工作,以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高效的英语课堂中找到高中英语学习的兴趣,进而也为学生健全地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化学;高效学习
引言
在高中化学阶段,所学知识首先不像初中化学只需掌握基础的实验步骤和技巧,注重的是理论概括能力,即通过简单的实验分析提炼出具有普世价值的理论概念,考察分析整合能力。其次高中化学学习进度发展较快,新的理论知识持续不断输出,并且难度广度都比初中的理论知识提升几个级别,但是只会留取少量吸收时间,没有过渡期。这样设置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养成化学的整体概念。所以需要学生有推理能力,将前后的知识点串联。形成化学学科的全局概念。
2.高中化学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
2.1教材方面
高中化学的教材比起初中化学的教材设计的内容面更广、知识点更多、化学理论更复杂。教育内容由基础知识转成抽象概括总结的理论知识。难度突然增高,部分学生跟不上进度,对化学学科容易产生抵触心理,也在学生之间产生差别,造成成绩分化。
2.2教师方面
首先初中化学所学知识相对浅薄,教师所教内容简单易理解,几乎不做任何学科延展。所以没有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到了高中化学教育阶段,教师所教内容难度增强,学生基础不扎实,又没有过渡期,化学便成为学生眼中的困难学科,因而产生厌学情绪。其次尽管国家实行了课程改革,强调全面发展。但是在高中教育领域以成绩、高考作为学生教育目的的言论依然是主流。多数教师仍然秉持填鸭式的教育理念,将考点、知识点硬塞给学生,只重视学生的解题能力,忽略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最后,部分高中教师工作量较大,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在课堂教学、批改作业等教学行为上,没有空余时间去研究教材,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导致教学几年的老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是教学能力却不见长。
2.3学生方面
不少学生在分配精力方面做得不好,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有主动学习的习惯。不少学生只会被动的学习,一切跟随教师的模式走,绝不接触教材之外的知识。这样出来的学生虽然解题能力过关,但是没有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的能力,不懂知识点的变通与延伸。学习兴趣不高。本来高中化学科目就属于较难理解的学科,教师讲解知识点做延展只是直接带入高考考点与经典例题,令学生提到化学只会联想考题,因而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学习习惯不好。没有系统的学习目标与步骤,不遵循学习活动的基本要求,学习行为毫无章法。学习中遇到难点问题不请教教师,也不与同学交流,坚持自己的学习方法。
3.高效学习方法
高效学习,是指在有效的时间内,最大化完成教学目标或者要求。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数量,即能学习更多更广的知识,培养综合能力。另一方面是质量,在数量的基础上,可以做到学习内容的延伸,培养思考能力。教育是整体体系,要做到真正的高效,需要教育制度、教师、和学生三者共同努力。关于前两者本文就不赘述,重点阐述对于学生而言高效学习的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3.1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高中化学教材难度很大,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教材,可以将要学习的知识点提前了解,夯实基础。这样课堂听课效果会提升,知识消化能力也会逐渐提高。同时,没有预习的听课行为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有课前预习行为的学生,是主动吸收知识。预习过程中可以将本课重难点自己分类,课堂听课就会有侧重点有目标的去听。能够将知识结构化,掌握知识更精细。
3.2课堂笔记
课堂笔记不是新奇的概念,基本上大部分学生都有做课堂笔记的习惯。不过,通常学生所做笔记是为了复述教师所教的知识,可以课后巩固。但这样的行为其实效果一般,只是在单纯的重复别人的话语和思想。更高效的做法是在课堂听讲之时,用自己的语言记录笔记,而不是复制教师的言语。通过自己的语言记录,等于在创造属于自己的公共知识,这样做可以加深知识在脑海中的印象。同时,更重要的是,学会将记录的知识点整理成理论导图,将碎片知识体系化,把握知识的内在逻辑。做好这两点需要时间锻炼。
3.3课后拓展
课后拓展分为两类。一类是习题拓展,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是书面知识,而做习题可以将书面知识转换成应用知识。习题不能随便选择,要根据课堂笔记所整理出的知识点理论导图选择。一个知识点对应一道例题,只要吃透一道题即可,不用重复无意义的题海行为。另一类是兴趣延展。化学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的学科,每一个知识点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对应的实际例子。在课后应多接触有关本课的实用性的文章、实验。这样既可以扩充知识面,也可以提升对化学的兴趣。
3.4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升学习的效率。根据自身的学业情况为自己编制一份学习计划表,计划表应该包括时间和任务两个模块。固定的学习时间可以让你的大脑到了固定时间就会自动转换成学习的思考状态,更有效率的学习。学习任务不能固定,视自身情况而定。始终符合自己的学习能力标准。有问题及时请教。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被动产生的,由于自己听不懂产生的问题。这类问题要及时询问教师或者是学生,不能封闭自己,解决问题最重要。另一类是主动思考产生的。对于每一个知识点进行自己独立的思考,当思考过程中出现全新想法,可以向教师请教,也可以自己动手查找资料,满足求知欲。掌握学习技巧。化学是一门需要记忆大量理论知识的学科,拒绝死记硬背,灵活运用多种记忆方法,能让知识点掌握更牢固。
总结
时代在发展,知识在更新。学生的学习方法也要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教育的本质是要培养人才,这需要主体与客体的共同努力。把握教育特点,分析教育趋势,创造更有效的教育方法和学习方法,才能令教育发展更加完善,培育出更杰出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华.关于高效高中化学学习方法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36:15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笔记 意义 改进策略
一、初中数学课堂笔记意义的分析
课堂笔记,从表象功能来看,可以记录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是促进学生对知识掌握的一个环节,也是一种材料.对于课堂笔记,很多学生,包括教师对此的认识都不够深刻,总认为课堂笔记的作用很单一,有没有皆可.其实不然,课堂笔记虽然说在表面上承担的仅仅是记录课堂知识,但实际上也是学生整理课堂思路、记录学生课堂进行中的一些思想闪光点,以及集中学生课堂思路的有效途径.
有研究显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笔记的连贯性以及笔记状况与成绩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通过观察学生的笔记,可以非常有效地反应学生上课思路的连续性与学习态度,学习思路以及学生课堂上听课时的闪光点.对于初中数学来讲也不例外.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和理论性极强的学科,单纯依靠课堂听课,显然大部分学生都不能掌握得很好.所以,课堂笔记就显得更加重要,学生可以针对课堂笔记知道自己哪些掌握得好,哪些掌握得不好,从而清晰地制定自己的预习和复习计划,而且还可以把课堂上自己的想法在课下进一步整理,这对于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很重要.
二、初中数学课堂笔记的改进策略
1.优化板书与多媒体书写和制作效果
学生做笔记与教师板书或者多媒体的设计有很大关系,如果教师的板书写的没有规律,很乱,或者很难看清,学生必然做笔记的欲望就会小很多.相反,如果教师的板书书写工整,多媒体设计的艺术性很强,学生做笔记的兴趣就会浓厚很多.因此,在设计板书和多媒体的时候,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做笔记的需求,比如提纲更加明确,提前告诉学生每条下面大概留多少空白,让学生可以更清楚地整理出笔记来.
一般来讲,数学课堂的板书设计类型可以包括:规范式、提纲式、对比式、构图式、表格式等.板书的设计主要是格式清楚,提纲挈领,多媒体的设计则要突出图文并茂,如果有动画的加入,效果当然会更好.如此,通过多样化的板书与多媒体设计,不断地调动学生做笔记的兴趣,慢慢养成做笔记的习惯.
2.制定科学合理的课堂笔记激励措施
很多学生不愿记笔记,尤其是很多七年级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做笔记的习惯,所以教师需要耐心地引导他们.为了让学生都愿意做课堂笔记,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年龄比较小的特点,制定一些激励措施,让他们都以能够做好课堂笔记为荣.
例如,教师定期的把笔记做的好的学生笔记展示出来,让大家模仿和学习;或者教师也可以把笔记写的程度做为期末成绩构成的一部分,以10%比例折算后加入到期末总成绩中;教师也可以组织课堂笔记做的好的同学,给大家讲讲经验和方法,以此来激励原本做笔记好的同学做的更好,而原来不认真做笔记的同学也因为听了别的同学的介绍,而逐渐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
3.传授科学的课堂笔记记录方法
做笔记的方法是很重要的,讲究技术.一般,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做笔记要记提纲、记问题、记疑点、记方法、记总结等几步.其中记提纲很重要,一般教师讲课大多有提纲,并且讲课时教师会将备课提纲书写在黑板上,这些提纲反映了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并且有条理性,因而比较重要,故应记在笔记本上.再有是记总结,注意记住教师的课后总结,这对于浓缩一堂课的内容,找出重点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掌握基本概念、公式、定理,寻找存在的问题、找出规律,融会贯通课堂内容都有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课堂氛围 目标 高效课堂 兴趣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英语教学应该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在大多数学校,学生学习英语几乎全靠英语课堂,因此,课堂教学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环境。高效课堂的灵魂就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简单地说,是立足于“学会、会学、乐学、创学”。高效课堂是在追求“四维目标”,实现更高层次的教育,即超越原有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价值感,而上升到通达智慧的层面。
一、建立融洽的课堂氛围
教学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生动活泼求发展。要营造民主、平等、幽默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笑起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教学生动活泼起来。课堂上要还时间给学生,让学生轻松起来。创新精神鼓励质疑求异,让学生的智慧火把燃起来。注意课堂教学艺术的形象性,让课堂剧目精彩起来。
二、分析学生的心理动态,掌握认识活动的发展
人的心理活动不会静止,课堂上学生的心理状况也在不断变化。教师要善于透过学生的言行表情,分析他们的心理动态,引导他们的情感往有利于认识活动的方向发展。教学法要求上课之初进行组织教学,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英语上来。有一些教师误认为那会浪费时间,因此一上课就抓紧。实际上这样的抓紧反而浪费了时间,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又如,一节课之中,难免不发生“意外事件”,此时,教师就宜以避免多数学生心理波动,而予“淡化”处理。此外,对于学生的要求,从课时目的到活动,都要富有弹性,且使大家都须“跳一跳”,而又都可能“摸得到”。与此同时,教师一方面要严格要求,“言出必行;一方面要耐心和蔼,尤其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变化,以求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三、强化练习,及时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当堂训练”。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做到堂堂清,千万不能让学生留尾巴,把希望寄托于课后的死记硬背。不少老师喜欢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讲句型、讲语法,听得学生“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堂何来效率?这只会使学生更讨厌英语。我在上到一些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时,通常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快速地背诵,然后通过做一些相关练习进行运用、巩固,这些练习最好要在老师的眼皮底下完成。只有保证学生有足够的“练”,老师才能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答题技巧进行引导,学生也才能够对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及时地突破和巩固。常对学生讲“Trusty ourself”、“Try your best”、“Never give up”、“keep up your courage please”、“We believe weare the best”等等激励话语,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现自己”。常让学生登台轮流演讲或复述课文等,时间一长,学生们就会由胆怯、别扭到自然、大方。对于差生,要给予更多的关怀,尽量给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提的问题不要超过他们的能力范围,并且要多表扬多鼓励。
四、注重课堂学习的管理,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
“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笔记可以帮助学生克服遗忘。在“高效课堂”上,学生的问题讨论多了,听说读写的任务多了,教师的语法讲解少了,再加上多媒体的普遍使用,教师的板书也少了。许多学生上课热热闹闹的参与了一番,一节课下来什么笔记也没有,这无疑给课堂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因此,教师指导学生做好笔记是非常重要的。我上课时,经常引导学生直接在书本上用不同的符号标注,如:新单词用单下划线,重点短语用双下划线,关键的介词打圈,引导词用三角标注,等等。此外,要经常提醒学生对课堂笔记进行复习,以此达到让课堂笔记真正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五、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