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数字化教育案例

数字化教育案例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06 15:56:2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数字化教育案例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数字化教育案例

第1篇

1.研究问题及方法笔者基于对远程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把握,以及对数字化考试的长期关注,将国家开放大学考试工作作为个案,通过收集相关资料,借鉴考试学的相关理论,最终提出我国开放大学的数字化考试设计方案,期望推进远程教育的考试改革和教学实践。本研究主要采用案例研究法,首先通过收集考试文件、考试记录、考试档案、分析报告、试卷分析等资料,对参与考试的工作人员和命题教师进行访谈,并辅之研究者的实地观察,共同为本研究提供多重“证据源”;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案例研究数据库,形成表格化材料,以便为后面建立可靠而有效的问题库提供基础,并与最终形成的数字化考试解决方案形成“证据链”。

2.相关证据收集考试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OUC的考试定位于全国性的统一考试,这不仅说明其考试的严肃性和规范性,同时也表明这种类型的考试是属于课程达标性考试,与学校教育和教学的关系极为紧密,既受教育教学的要求所限,又要通过考试自身的督导、激励和评价功能去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OUC的数字化考试是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而诞生的。

二、研究结论与策略应对

1.数字化考试的设计原则结合考试学的相关理论,根据OUC的考试工作现状与问题,笔者提出OUC数字化考试的6项设计原则,即互通数据库系统、注重考试科学性、融合信息技术、推进教学评一体化、实施多元化评价、发展模块化组合。互通数据库系统。数字化考试最突出的优势就是数据处理的高效率,这是人之所以被机械部分替代的根本原因。无论数字化考试自身建立了多少个数据库,所有数据库之间,包括系统内部和外部,对于相同的信息在所有数据库中都应是一致、联动、互通,这样才能降低数据库建设的成本,同时保障数字化考试整体运行的高效率。注重考试科学性。数字化考试无论采用多么高级的信息技术,但是它的本质仍然是考试。

2.数字化考试的关键技术设计

(1)数字化考试总体设计笔者按照现代考试理念,遵循考试学原理,明确考试应有的功能,同时充分考虑数字化考试特别是成人远程学习者的特点,以及OUC考试内部信息与外部教学、学生毕业审核的信息如何实现互通与共享等问题,以及与外部教学、教学管理和毕业审核的关系。根据考试的内容和特点可以将数字化考试划分为学习行为记录、学习兴趣培养、形成性考核、终结性考试、已有成果鉴定五大模块。

(2)考试信息功效最大化设计考试与教学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两者的信息要形成一个良性的闭环循环才能真正有利于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因此应加强数字化考试信息的挖掘与利用,最大程度地发挥信息的反馈功能,强化信息的功效和功用。数字化考试过程中的信息从功能上可以分为信息管理、信息教育和信息评价,信息管理是对数字化考试自身质量的监控,信息教育和信息评价主要是将信息反馈到整体的教育和教学中。在信息管理中,利用试题参数统计调整题库属性,将试题曝光统计作为修改、淘汰试题的信息依据,将答题案例素材作为题库内容更新和扩充的来源;还可以将考点成绩数据统计参数相对较高或较低的单位作为考风监控的重点对象,将课程成绩统计比较分析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参考,将考试难点分析作为考试内容改革的依据。在信息教育中,主要是发挥信息对人的教育作用。

(3)信息技术与考试的融合信息技术与考试的融合是数字化考试的根本特质。信息技术对考试的冲击不仅体现在考试形式和手段上,而且也体现在考试内容上。在考试内容上,将每次考试都要重新命题转变为集中一次性命题,建立数字化题库系统并对其进行长期维护与更新;将注重考察知识点的覆盖面逐步过渡到基于项目反应理论来判断学生的能力水平;将原来相对独立的知识点转变为采取游戏过关式的设计模式将其串联起来进行综合考察。在考试形式上,将形成性考试作业册改为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网络测评,将纸笔考试转为网上预约考试,将面试答辩转为远程视频答辩,将听力考试转变为直接在网页上点读的形式,将实验通过网上虚拟情景再现的形式呈现。在考试手段上,原有的纸介、现场、磁带录音、人工评阅、实验器材将逐渐转变为以计算机、手机、平板电脑、互联网为支持媒介的考试手段。

(4)人本化设计数字化考试的人本化设计应该体现在试卷设计、内容设计、个三个层面。在试卷设计层面,应重视考场信息布置的心理暗语,考场布置和试卷界面应体现一定的人文关怀,增加一些鼓励性的话语;在答题过程中,考生如出现漏答的试题和卷页,计算机应自动提醒是否跳过;在试题编排上,应严格遵循人的思维规律进行由简到繁、先易后难的设计与编排,留给考生足够的发挥余地。为解决由于工学矛盾导致不能按时参加全国统一考试的考生,提供预约考试,并为没有通过考试的考生多次提供考试服务;每个考生都有其独立的学生信息管理平台,所有的学习行为、考试行为、审核行为都会在同一个窗口中呈现,便于学生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和考试进程。

三、进一步讨论

第2篇

关键词:数字化 教学资源 商科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078-02

在高等职业教育的教、科研活动及教育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随着各院校对教学设施的持续投入,教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师越来越习惯于使用数字化教学工具与教学手段,如利用计算机、投影仪、电子课件、在线课堂等方式展开教学活动;对于一些无法在课堂上再现的工作场景,使用仿真实训室、实训软件等来模拟工作现场、工作流程。此外,大量的图片、视频资料也成为教师教学的帮手。这些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使用,提高了教学效果,让教学形式与内容丰富多彩,所涉及的知识点也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在商科类专业教学中,对数字化教学资源也存在强烈的需求,因为这些专业的课程涉及到教学内容不像理工科专业,能够把知识点用模型、设备、零部件、流程图等形式直观展示在学生面前。商科类课程知识点的“可视化”程度比较低,教师教学中又偏爱使用任务驱动教学与案例教学,为便于讲解与阐释,老师在教学活动中会使用物理沙盘、课堂案例讨论、情景模拟等传统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无论是仿真程度、背景资料的丰富性还是与师生互动程度方面,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缺陷。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

1 数字化教学资源简述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用数字技术处理过的,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环境下运行的软件教学资源,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主要有:

(1)多媒体素材,如数字化的文字、图片、动画、声音、视频等。

(2)多媒体课件,指与呈现相对完整知识内容的多媒体软件,通常由多种素材集成而成,有特定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

(3)网络课程:主要指在网络技术支持下,完成课程教与学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

(4)电子百科全书:指利用数字化技术存储、检索、阅读的百科全书。

(5)电子期刊、书籍:指利用各种数字化技术进行存储、阅读的期刊与书籍。

(6)教育网站:指由教育机构、部门建议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网站。

仅有了数字化教学资源还不够,还需要把这些教学资源按照一定的规则组织起来,构建成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与教学平台,设计师生数字资源输入输出接口,组织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才能方便地供师生使用。

2 数字化教学资源对高职人才培养的作用

(1)是教师展示、传播教学内容的重要平台与手段。通过数字化教学平台,教师可以形象、高效地展示、传播教学内容;教学课件、软件的可复制性与可适时修改性,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

(2)是职业教育提出的要求。网络自助学习平台与网络课程的引入,使用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于课堂与校园,这一点特别适合高职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以及学生未来终身学习的需求。

(3)是师生沟通的需要。数字化沟通平台的建立,使师生的沟通机制更加灵活,学生与授课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企业兼职教师的沟通不再受时空的限制。这一点对商科类专业尤其重要。

(4)是校企结合的平台。是对于商科院校学生来说,大量的案例是学生了解未来工作环境、工作场景的重要信息来源;仿真的工作流程、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向学生呈现工作岗位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手段。数字化案例资源库、实训软件等可以部分实现这个目标。

3 商科类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现状

3.1.1 建设主体多元化

(1)国家、省级财政支持的项目,如教育部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该项目2010年、2011年度分别立项11个和17个专业的教学资源库建设,不过其中商科类专业分别仅有2个和3个。

(2)以学校图书信息中以为主体的校级资源,其中主要是各类数字出版物,如电子期刊、电子图书、专业数据库、音、视频资料等。学校建设的各级精品课程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3)系部、专业层面的数字化资源,如专业实训室、优质核心课程网站等。

(4)授课老师自建资源,如个人网站、教学博客等。

(5)第三方机构建设的公益项目,如网易的“爱淘课”,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项目等。

(6)商品化资源库。如企业开发的资源数据库。

3.1.2 数字化资源的内容形式多样化

(1)精品课程。

(2)网上课堂。

(3)在线实训与培训。

(4)数字化阅读。

(5)模拟实训软件。

(6)在线考试系统。

3.1.3 从使用者操作平台来看

以个人计算机机为主,有些还必须是位于实训室、机房的计算机,校外、学生宿舍中的计算机有时还不能访问这些资源。

3.2 存在的问题

(1)多元化的建设主体各自为政,资源建设缺乏系统性,有时会出现重复建设或结构性失衡,不利于学生或教师使用。例如不同的资源没有统一的平台接口,使用者需要记忆许多不同的域名或IP地址才能进入。还有的教学资源是基于不同的基金项目申报建设的,各自之间相互独立,人为割裂了彼此之间本应有的联系,造成了重复建设和浪费。

(2)重建设、轻利用。近年各级教育管理机构为提升教学水平,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高职院校为争取项目、争取资金,在项目申报时往往有一定的盲目性,一旦项目获批,对其重视程度就有所下降,忽视了对项目建设成果的推广和利用。

(3)教师重视、学生忽视。调查显示不少高职院校学校的学生不知道本校可以提供哪些数字化教学资源,如电子期刊、精品课程、网上课堂等,导致项目团队辛苦建设的数字化资源使用率很低。

(4)时效性差,更新周期长。一些数字资源自从建成之日起,就没有更新过,或只是进行了少量模块的更新。这和使用率低也有一定的关系。

(5)使用者接入工具单一,许多资源必须使用学校局域网内的计算机才能接入,存在较大局限性,对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兴互联网接入工具的兼容性不好,而这些又恰恰是学生常用的互联网平台。

(6)互动性差,学生缺乏兴趣。许多资源平台是单向信息流动,学生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不能向系统反馈信息,导致系统缺少互动,学生不愿意使用。

(7)忽视免费公共资源的推广使用:如网易公开课等公共资源、大量的商战影视作品、百家讲坛等。

4 对策思考

由于数字化资源建设需求进行软、硬件投资,且金额较大,为使投资发挥最大效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 调研先行

调研师生需求,系统构建数字化资源体系与构架,由需求来促进资源建设,这样建设的资源才会发挥最大效率。在实施方面,可以采取分阶段进行的方法。

4.2 改变思路

学校应当成为资源的整合者,而非创造者。一些院校感觉资源缺乏,更新困难,是因为把自己当作资源的生产者,这无形中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实际上这些资源更多掌握在企业手中(如实训基地企业),甚至学生自身手中(如顶岗实习的学生、已就业学生)。

4.3 整合现有资源

以专业为平台,整合教育资源,完成现有教学资源的数字化转换。这可能是一种见效比较快的方法。

4.4 构建多元化平台

构建系统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策略,实现在统一平台下的多元化教学资源平台。例如用户视角的多元化,一个学生可以从专业的角度来检索资源,可也以按某行业来检索资源,也可以按工作岗位检索资源等。

4.5 加强师生与资源平台互动

增加与用户的互动性,如可以借鉴百度百科运作经验。提供这一方面可以解决资源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资源内容滞后的问题,同时也可以调动用户使用资源的积极性。

4.6 多平台接入

兼容多元化的接入平台(如支持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接入),这些符合在校学生现状。

4.7 培养数字资源管理人才

数字化资源管理者既需要一定的专业、行业知识,也需要一定的系统管理知识,即复合型人才。

5 结语

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当前许多高职院校正在思考和建设的项目,这些项目投资涉及软件、硬件、师资、人才培训模式、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所需要资金较多,一旦项目结构定型,一定时期内再进行调整和更改的难度很大。因此,前期做好调研与预测,使宝贵的项目资金使用率达到最大,是这些院校在项目建设前应当反复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周勇.浅析数字化教学资源与高校课程整合研究[J].考试周刊,2010(24).

[2] 胡维治,杨智慧.基于教学资源库的数字资源分类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09(5):49-51.

第3篇

【关键词】数字化;多媒体;课堂教学;教学效果

现代技术日新月异带动了整个社会的数字化进程,学校的教学条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数字化”的技术为现代教育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现在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安装了投影等多媒体设备,运用这些数学仪器参与职高数学的设计与教学,对提高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有积极的作用.

一、“数字化”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数字化教学中,由原本死板的书本文字可以转换成生动活泼的声音、图像、动画相结合的教材,这些个形式结合在一起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课堂上的互动形式,对教学信息的高质量获取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采用多媒体播放产生具体直观的教学效果

采用数字化技术中图形的变化、颜色变化、定格等手段表达教学内容.举例来说:在高中知识体系中有关多面体的教学,这时可以用课件多方面展示立体图形的不同面,利用色彩的变化、旋转等动画模拟,这更形象、生动、直观,便于学生理解认识,更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利用动态效果促进积极思考

通过数字化的处理,让文字表述、动画变化可以把一道枯燥的数学题目转换成很多种不同类型,层层递进,通过一题多问、一题多解的形式,可以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学案例

例1 空间不同的四点可以确定几个平面?

教师分析:这道题目是高二数学立体几何中对公理3的具体应用,由于职高学生空间思维的局限性,单单局限于文字思考问题有一定的难度,这时如果辅助与多媒体图形的展示,无疑对学习思考有巨大的帮助.

由此强调:要善于观察图形中不变的量或条件.

通过这两个例题的阐述类似这种语言难以表述清楚,但是利用动态几何的演示能把问题讲解清楚.因此我们通过多媒体的应用结合语言的介绍解决很多类似的问题.特别在课堂上应用多媒体也能释放教师,摆脱以前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在黑板上板演的局限性.

二、应用数字化技术的注意点

虽然数字化教学对提高课堂教学有很大的作用,但并不代表每节课只有采用数字化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不同之处在于数字化教学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积极性方面的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学生对动画效果、声音有别样的感情,但这也会有反效果,只注重观看动画演示而忽略了知识的获取.

不等式(1)~(4)分别由不等式“7>4”做了怎样的变形?结果不等号的方向不变还是改变?

分析 这是基础模块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关于不等式的基本性质.通过在不等式两边加、减、乘同一个数,得出不等号变化的规律,最后就可归纳出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

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让学生观察总结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反复使用并熟记性质.如果我们上课一味追求数字化,那么有可能出现反效果.比如学生只是注重演示的效果,例如移动、动画、声音,忽视了对性质的把握.因此要在正确的时间去应用数字化技术,而不是为了课堂的气氛.

三、结 语

如今整个教学的氛围发生了变化,教师的角色也相应发生了变化,是个教学设计者,也是个学习启发者,更是个学习帮助者,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提高教育质量有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时见,刘继平.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文化背景下的现代教学.教育研究,2001(10).

[2]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钱荣福.当代数学课堂教学研究法.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4]张顺燕.心灵之花.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第4篇

教育与技术的融合教育与技术的融合一直以来是当前国内外专家、教育机构研究与实践的重点,研究成果、观点与实现现象众多。何为“融合”?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教授在他的《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解读》一文中指出,融合是两者相互靠近、优势互补,寻求共同点与连接点,产生实质的、有意义的联系,最终成为一体的过程,是一个互相欣赏、互相靠近的过程。融合是自然的、柔和的、而非生硬的;融合是一种和渗透,更流畅、更高效;融合是弥漫的、无处不在的;融合不再是主、客体二分,而是二位一体,形成新的创新性体系。创新是融合的结果,也是必然。由此看出,如何做到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是高品质网络教育的关键,也是难点。实现网络教育与技术的融合有非常多的方面,广州数字化学习港提出第四代网络教育要有层次的实现教育与技术的融合:

1.项目组织、管理和服务与技术的融合

搭建集各类用户组织,项目宣传,文化环境创设,学习体验的虚拟网络校园环境,向教育受众传递项目的价值与服务,使他们获得信任感、激发潜在用户的需求。

2.教学内容转化为数字化的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作为学习任务的单元,转变内容学习的手段,需将教学活动作为学习内容的载体,依托教学活动将内容转变为任务。如何保障教学活动的参与度和可监控可评价,需要加强教学活动与技术的深度融合,从媒体的形式,交互的机制与方式、学习的环境等方面加以支撑。

3.从共性到个性,从被动到主动

完善学习支持服务与技术的融合完整的网络教育需要构建满足学习者从学习咨询、报读、入学、学习、结业、考试到毕业一个完整过程的共性的数字化组织与支持服务支撑体系;同时提供满足不同学习需求与特征的学习者主动的个性化辅导服务以及个性化的情感支持服务体系。

4.转变教师角色

与技术的融合网络教育中,要求教师改变工作习惯与模式,具备充分利用信息平台与数据管理的能力,能准确、高效的定位教学问题,包括学习者学习成效以及教学内容的评价改进,并进一步的利用网络教育互动工具开展“面对面”的网络教学。

二、探索高品质网络教育的实践方法

目前,广州数字化学习港致力于追求高品质的网络教育,以应用需求为导向,以绿色教育、教育均衡、促进就业、提升能力、完善自我为目标,持续探索教育与技术的融合,构建第四代的网络教育集建、管、督、教、学一体化、智能化的模式:基于学习应用,确立学有所用的数字化教育项目;基于学习者有效学习目标的高效实现,打造教学内容;基于学习者个性学习需求的,开展智能的、主动的教学辅助服务;基于互联网新的体验技术构建学习者喜爱的网络教育交互体验。

1.确立“有用”的教育项目确立项目的原则

以学习者应用需求为导向,满足迫切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能力、通用能力与技能的提升,健康多元的子女教育,以及关注人的自我完善综合素养的教育需求。响应政府为促进经济发展、城市发展提出的人才建设需要,并配套相应的标准要求、管理机制、政策、监控措施。确立项目的方法与组织:面对学习型社会众多学习者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确立有用的教育项目不是个体的独立行为,是遵循科学、规范的项目确立原则与标准,采用多种调研手段,分析学习型社会及学习者需求并构建项目模型。组织教育机构、行业、企业、学习者,汇聚权威的专家团队,包括来自于著名院校的学科学术专家、学科教研专家、行业专家、教育一线实战专家。

2.开发“实用”的教学内容

在多元化的数字化学习需求下,要为学习者提供更实用、更有针对性、更高效的学习内容,教学内容重点要突破“教”什么,如何“教”,“学什么”,如何“学”,具有以下关键要素:(1)教学目标明确并且可验证。数字化教育项目模式下的教学内容是基于明确的教学目标,由互相作用的标准的教学活动的类型、内容、考核评价构成。教学内容的目标确立不仅明确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需明确具体的教学活动的考核标准与考核指标,教学结果是可验证可量化的。(2)教学内容不仅要符合学科专业基础知识与能力、专项技能能力、综合素养提升等针对性、实用性的目标,更要对知识信息进行提炼、让学习者更高效的掌握精髓;既要注重符合教学大纲标准的课程内容建设,更要注重满足实现网络辅助教学的辅导内容的建设。(3)网络课程是融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技术体验的重要载体。网络课程内容的组织是基于知识点化的标准学习活动,由专家引领每一步的学习并进行学习成效检测,课程内容采用丰富的教学活动如情景化教学、案例式教学增强网络教育的直观学习成效与能力指导,学习的方式采用游戏通关化的方式激发学习者的兴趣。(4)组织开发网络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内容与技术融合的保障。教学内容的组织开发以院校学术专家、学科教研专家、教育一线实战专家构成的主题专家团队为主,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指导教学方向、规划教学体系、监控开发过程与教学质量;由精通网络教学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担任教学设计师,负责与授课专家进行具体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的设计与确定,教学活动与教学评价的设计与确定;由教育专业能力与项目管理能力的数字化教育项目经理,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地统筹与管理。广州数字化学习港中心建立了专业的网络资源开发保障体系,打造标准化的“学工厂”,设置10多个不同的资源开发专业工种,进行教学资源的设计、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资源的管理,配备了6个虚拟高清教学演播、标清演播室等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同时建立资源开发流程与质量规范,形成标准化的、专业化的资源开发,保障优质、规模化资源开发。

3.开展“主动”的网络教学服务

网络教育更多的要求学习者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与自我约束力,而在快节奏的今天,如何让学习者能高效率的掌握新知识新技能,辅助教学是关键。在国际远程教育领域,网络辅助教学被公认为是学习支持服务的主要环节,也是网络学习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网络辅助教学”通常指利用各种网络技术实现网络课程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教学、支持、管理和评价。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在开展网络教育的过程中,围绕学习者对学习有效的需求、情感需求、发展与自我完善的需求等,以及学习者面临的自学习咨询、报读、入学、学习、结业、考试、毕业、就业、发展等一系列过程,通过网络教学服务与各地学习中心,建立了线上、线下融合的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其中,学习者在有效的选择其报读的项目后,如何令其更高效、更有效的开展网络学习,网络辅助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围绕有效的教学目标,以学习者为中心,建立专家、督学、助学、导学四个层次的个性化主动教学服务保障,并且建立健全管理体系,教学管理规范与制度,师资遴选、确立、培训、上岗的标准与管理制度,教学效果评价管理规范,以保障教学服务的顺利开展。(1)专家引领与教学专家制订科学的学习方法引导学习者可以根据专家的学习建议开展自主学习。专家制订科学的学习进度引导学生做出自己的自学计划。有效的学习活动评测引导基于教学活动流实施过程性评价,每一个标准的教学活动相互作用,并由专家讲授内容,学习过程中通过智能化的专家引领的学习活动学情分析结果,引导学员如何继续学习,或采取何种措施继续学习。(2)督学实施教学管理督学在专家的指导下,根据教育督导与评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开展教学实施管理、教研与发展工作,负责组织、培训、评价、指导助学开展工作。(3)助学管理学习效果设立专业的学习指导师助学机制为学习者提供基于智能学情数据分析的一对一个性化辅导。系统为每一位学习者记录包括学习进度、学习效果的数据,形成该学习者的学习数据模型,即个性化、可视化的智能学情分析,同步反馈给学习指导师。学习指导师可对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进行可视化的跟踪并以此诊断学员学习成效,制定个性辅导方案,通过专业的辅导教学支持工具,包括短消息、短信、邮件、等离线工具,即时通讯、电子白板交互、直播辅导等在线教学工具,有策略地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辅导。(4)导学管理学习进度在网络学习过程中,由于时空分离,学习者感到孤独无助,往往缺乏学习的持续性。为学员创建网络班级,班级设置专门的班级导学顾问,组织班级活动,开展学生工作。

4.注重“体验”的支持平台

支持数字化教育项目运行的平台的建设不仅需要满足项目组织、设计、开发、教学、服务的需求,更要具有未来前瞻性、满足学习者个性化时尚学习体验的要求。根据不同的教学组织及教学模式的具体特点,广州数字化学习港自主创新研发了核心系统第四代教学系统LAMV1.0平台,在此基础上根据各类型教育组织与教学需求模式的不同打造了ee高教通,ee职教通,ee小教通,ee生活通四种解决方案,具备以下几个共同特征:建立了平台是自数字化教育项目确立之时即介入的原则,构建教育项目的实施环境;是基于大规模开展高品质网络教育用户组织、项目宣传、教学组织与教学管理的完善的先进平台;是符合多种教学模式的集数字化教育项目建设、教、学、管于一体的以先进教学系统为中心的平台;核心教学系统具备过程性的学习社区形成、游戏化学习方式的特点;可服务于多教育机构开展自主教学组织的开放式平台;可支持PC、平板电脑、手机多终端进行学习。

三、广州数字化学习港的实践案例

近年来,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先后在行业继续教育、职业教育、中小学教育、高等学历教育四大教育领域开拓创新数字化终身教育应用,引领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

1.开展数字化高等学历教育实践

广州数字化学习港作为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与普通高校联合探索了以就业为导向,打造以学历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新专业与新的培养培训一体化教育模式,打造一批新专业。项目的确立:以应用需求为导向教学活动:以“练”为中心,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教学支持服务:“时时”、“处处”名师个性化辅导学习体验:简约而不简单。设计和开发教学系统平台时,从使用者的实际需求及感受出发,保持教学界面的简约、美观,强化人与人的交流能力、人与机的互动功能。

2.职业教育数字化项目

案例实践促进就业、提升职业能力为目的的职业教育培训内容体系设置,既要满足针对知识理论类型的教学要求、又要满足技能训练指导,同时符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标准的考核要求。为保障学习者真正获得有效的培训效果及训练考试能力,专家引领基于知识点化的案例式、情景化学习活动,以练为中心,以过程性考核为辅助。由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主办的广东职业教育网络学院重点开展企业管理类、IT数码类、传统服务类、现代服务类、外语类、汽车类等100多个数字化职业培训。

3.开展中小学校外教育的实践

第5篇

关键词:智慧教室 数字化资源 课堂教学 应用策略

课 题: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2015年度立项课题《基于智慧教室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与研究-以中职电气专业机械手驱动技术课程为例》(编号2015-R-45904)系列成果之一。

“智慧教室”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的应用目的是有效利用教育云平台、大数据优势,发挥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性,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打造“智慧课堂”,激发学生学习专业技能课程的兴趣,在学习中领悟责任、获取经验,在工作中学习知识与技能,加快学生向劳动者角色转换,提升教师课堂教学信息化能力,促进专业技能课程课堂教学效能。

“智慧教室”是互联网+时代有效利用物联网技术开展现代化教学、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平台,是数字教室、未来教室的一种形式。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指出:“要通过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的融合,强化教育信息化对教学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的服务与支撑,强化将教学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放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来设计和推进。推动形成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基于“智慧教室”平台机械手驱动技术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就是在此背景下进行开发与应用。

一、机械手驱动技术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特点

“智慧教室”是利用教育云平台、大数据和互动教学软件在无线网络环境下,基于Windows系统、Android系统,充分整合平板电脑移动终端的优势,从而实现高效双向教学互动的信息化系统,具有实时性、互动性、灵活性、均衡性、环保型、智能化等优点。在此平台开发的机械手驱动技术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具有如下特点。

1.资源获取便利

教育云平台的数据资源丰富,具有数据量小、传输速度快等优势,能快速上传和下载、方便更新、耗用网络带宽小、实时在线等功能,支持各种终端输入,能根据需要在不同场合、不同地点对数据信息进行访问和利用。

2.内容呈现直观

课堂教学采用平板电脑手持移动终端显示为主,无线投影设备显示为辅,图像、视频、音频、动画等数字资源显示更加直观,更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3.交互便利多样

平板电脑以触摸屏作为基本人机交互形式,支持手指操作,方便书写文字、缩放画面与绘制图案。同时采用人机交互为主,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等为辅,教与学、学与学、教与教互动更为及时。

4.理实一体融合

秉承一体化课程教学理念,将课程知识点与技能点有效结合、相互融合,根据工作任务过程交替呈现,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本位思想,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激情,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5.任务主线突出

有效引入企业现场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通过对工作过程设计以工作任务单、任务准备、任务计划、任务实施、任务小结、拓展学习几个环节建立课程资源,更加注重课程中工作任务的真实性、实用性和针对性。

6.合作学习主体

以学生为中心,构建有效促进学习效果的分组互动、合作探究、角色扮演等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合作中探究,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7.工学特征鲜明

营造企业工作现场情景,让学生“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领悟责任、获取经验,在工作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加快从学生到劳动者的角色转换。

二、机械手驱动技术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课堂教学应用策略

“智慧教室”建设与资源应用的终极目标是构建“智慧课堂”打造高效课堂。“智慧课堂”是将信息技术、网络科技引入课堂教学中,实现互联网+教育,让学生和教师共同发挥主观能动性,集合每个人的智慧于课堂,其具有三个突出特征:生活场、思维场、情感场。“智慧课堂”有高清晰型、深体验型、强交互型等多种模式,“深体验型”模式更适用于职业学校学生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学生亲身体验为核心,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开展个性化的学习。

1.教学方法设计

以能力本位教育理论(CBE)为指导,采用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按工作过程顺序和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和安排活动。通过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拓展几个环节开展课堂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作为教学方法的补充。

2.学习方法设计

以行动导向理论为指导,突出“智慧课堂”“深度体验型”模式,结合职业学校学生和课程特点,开展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重视教师主导地位,增强学生主动性、责任感,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根据工作任务自主收集知识信息、小组探究制定实施计划、讨论落实计划的策略或办法、利用虚拟仿真与实物操作相结合开展合作学习、自我检查存在问题并改进、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引入质量意识、拓展学习巩固与提升知识技能等。

3.教学活动组织

以学生中心理念为指导,贯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通合一理念,采取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开展教学内容的学习,教学活动要具有直观性、引导性、实践性、互动性、表现性、成果性、竞争性、测评性、层次性等特点,不拘于范式。同时做好充分准备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资源和条件。

4.教学效果比较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利用“智慧教室”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明显提高了学生对专业技能课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专业技能课程教学效率;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数字化资源利用的便捷性、高效性等,一方面加快学生理论知识的消化和操作技能的提高,另一方面训练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了当前大数据时代对学习的作用,实现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整合、虚拟仿真技术与专业技能课程整合、传统课堂到“智慧课堂”的提升,充分体现了“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要求,是一种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应对措施

1.主要问题

一是企业现场典型应用案例单一,形式不够多样,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趋势等前瞻性信息引入不够。二是学校数字化校园功能与“智慧课堂”教学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资源共享与外部资源获取实时性不足。三是教师主动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意识、能力不够。四是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责任感不足。

2.应对措施

一是加大企业现场典型应用案例的提炼,增加案例视频资源,组织安排进入企业现场进行观摩、交流,学习新技术、新工艺知识。二是加快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力度,按国家《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要求结合“智慧课堂”教学需求,拓展功能注重各类资源之间的关联度,杜绝信息孤岛。三是实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培训,提升教师数字化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力。四是变革教师教学理念,加强教学改革力度,激发学生的兴趣,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五是教师强化教学设计,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可能,并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条件。

四、小结

在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和经济发展呈现新常态的大趋势下,职业学校专业技能课程基于“智慧教室”平台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是互联网+教育和大数据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新要求,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智慧课堂”打造高效课堂,是创新课堂教学改革的新目标、新举措。

参考文献:

第6篇

万州区地处长江三峡库区腹心,属西部典型贫困山区。现有各级各类学校445所,其中农村中小学284所。近年来,万州区针对农村中小学量大、面广、点多、质弱的实际,坚持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重要战略,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全区教育信息化,积极抢占现代教育制高点,为全区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1 高度重视,数字化校园规划科学实用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领导的高度重视。万州区委、区政府于2010年3月召开了数字化校园建设启动会。成立了以分管教育的副区长为组长,政府相关部分负责人为成员的“万州区数字化校园建设领导小组”,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作为学校基础建设、民心工程纳入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万州区教委结合把万州建设成重庆第二大城市的要求,提出了“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推动教育现代化,实现万州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总目标。

万州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根据编制的万州区教育技术事业发展规划,制定了《万州区教育信息化与装备工作“十二五”规划》。着力用五年时间,将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建设成为“数字化校园”,使万州区教育技术装备总体水平达到库区领先,实现基础教育信息化目标。

2 建立机制,数字化校园建设有序推进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成功与否,是关系学校发展,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着力点。万州区从2010年全面启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以来,建立了规划、建设、培训、管理、应用和科研等运行保障机制。一是成立了“万州区数字化校园建设专家指导组”,加强统筹领导,落实工作责任;二是按照“统筹规划、分类要求、分步实施、注重实效、适度超前”的原则,制定了《万州区数字化校园建设实施方案》;三是对全区学校的分管领导和技术人员进行了集中培训,解读了数字化校园建设实施方案,统一了全区“数字化校园”建设标准、模式和建设要求;四是设立教育技术装备建设专项资金,采取政府投入,学校自筹等形式多方筹集、落实建设资金;五是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分校制定了数字化校园建设实施规划,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建立了领导负责制;六是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设专人深入学校督促、指导建设工程,扎实有效地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七是把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纳入学校督导评估体系;八是建立了教育教学科研体系。

3 加大投入,数字化校园建设初见成效

科学规划,重在建设,而建设最大的问题就是“钱”。为保证建设顺利进行,万州区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保证建设经费。区教委和区财政局共同下发《关于建立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长效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落实了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的20%,统筹用于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和教育装备标准化建设。两年来,万州区累计投入4174万元用于数字化校园建设。

目前,全区已建成数字化校园17所,达到13%;全区学校“校校通”已达到100%;建有校园网学校68所,74所学校实现了“班班通”;建有多媒体网络教室372间,教师电子阅览室26间;建有中小学计算机教室125间,计算机14328台,生机比达到14∶1(义务教育阶段生机比)。

通过两年的努力,实现了万州区教育四张网(教育城域网、学校校园安全视频监控系统网、行政审批网、农远工程天网)的平稳运行和应用;搭建了OA办公、万州教育、万州教育技术、农远工程管理、教育资源、学生学籍管理、教育装备管理、校园监控管理、财务管理、校舍管理十大平台。

4 强化培训,数字化校园管理措施有力

加强师资培训是当务之急。采取有针对性的集中培训、积极组织教师、技术人员参加重庆市级教育技术培训,并按年度计划完成区级培训工作。同时,还按照“研培结合、以研促培”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各类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为数字化校园应用奠定基础。

在管理中,万州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加强对建设学校的指导、管理、检查和督导。我们按重庆市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了设备管理、应用考核、科研推广等制度。出台了《万州区数字化校园应用考核细则》,对数字化校园的应用评估做了详细的规定。并率先在重庆市将教育督导引入数字化校园应用的考核之中。

5 注重普及,数字化校园应用逐步深化

万州区坚持“应用引领发展”和“宁可用坏、不能闲置”的理念,围绕教育资源的推广和应用。一手抓建设,一手抓应用,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模式、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我们成立了万州区教育资源建设办公室和万州区教育资源库平台开发小组,成功搭建起了具有万州特色的教育资源库平台,并逐步上传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建立起教育教学资源体系,实现全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在全区开展“数字化校园”专项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活动,经过区教育规划办的评审,有2校的30项课题获得立项。组织万二中、响水初中申报了《教育信息化促进课程改革的创新研究》重庆市级课题,并立项。万州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还申报了国家级课题《区(县)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的研究》,引领教师加强对数字校园的应用。

第7篇

这里所说的地理教室是以数字星球系统为核心、以现代化教学设备和传统教具为依托的数字化教室,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场所和环境。随着基础教育和地理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信息技术在中学课堂教学中的深入应用,人们对地理教室的认识在逐渐发展,地理教室建设已显得越来越重要。

二、建设前期方案的讨论、修订和定稿

2009年上半年,南京市教育局计划给全市14所小班化初中配备1间数字化地理教室,平均每所学校配备标准是40万元,市技装和区技装分别拨付20万元。计划一出来,14所学校就开始紧锣密鼓地设计自己的建设方案。负责教室建设的2家企业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校该项工作负责人共同探讨,形成了方案的雏形。市技装部门经常组织14所学校负责人在一起研讨,有时外出参观学习。研讨时最大的收获就是了解各校地理教室建设方案,包括设计意图、亮点所在。智慧的碰撞与分享,让我们在迷茫中看到了方向。

因为每所学校地理教师不多,有的学校只有1名,有的学校地理教师年龄偏大,对新鲜事物不太关注,而且地理教室建设和使用走在全国前列,前车之鉴很少。市技装部门充分考虑到这些问题,所以大家相互交流分享尤为重要,在摸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摸索。这样的集中研讨举行了好多次,各个学校的方案总是修了改,改了修,直到建设方案最终敲定。在一次一次的研讨中,我们感受到了合作的力量,感受到了“三个臭皮匠,顶过一个诸葛亮”。14所学校的数字化地理教室在2009年暑假一起开工建设,年底基本完成。

三、建设后首次集中培训

2010年年初,市技装部门利用寒假时间组织14所学校地理教师和部分区县教研员进行封闭式培训,地点在江宁区的百家湖中学,这所学校的地理教室也是刚刚完工。

本次集中培训共3天时间,主要培训项目是数字星球、电子白板、望远镜的使用等,最重要的是基于数字星球的课件制作。地理教室中传统的教具培训很少。3天时间安排得非常紧凑,培训起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每培训一项内容都会让学员反复练习,直到熟练为止,而且还有课后作业。培训过程中学员们互帮互助,齐心协力,每一个项目都完全熟练之后才推进下一个项目。

3天的培训时间很快,学员们收获颇丰,之前很多年龄较大的学员对地理教室中一些设备无从下手,也不敢摆弄,但现在对地理教室的恐惧感渐失。学员们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学会制作基于数字星球的课件,很多现代化教学仪器不再那么神秘。

培训接近尾声,市教育局领导专程来到百家湖中学,对本次培训给予充分肯定,也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希望通过全体学员齐心合作,互通有无,走在全国前列的数字化地理教室能够有效促进教学,争取打造成一个品牌,一面旗帜。

四、赛课中的合作和比拼

数字化地理教室建成了,如何有效地服务于地理教学,服务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地理学习兴趣的提升、服务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市技装和市教研室花了不少心思。市技装的领导不止一次说过,我们的硬件条件跟上了,平台给教师搭建了,现在关键是怎么去用,别怕用坏,用坏一点关系没有,应该表扬,怕的是摆在那边摆坏。

最近几年南京市每个秋学期都会举行一次全市各个学科的小班化赛课活动,2011年的地理小班化赛课,市技装和市教研室达成共识,分为普通组和数字星球组,数字星球组设立的目的不言而喻。全市14所有地理教室的学校都要参加,拿出自己的好课。赛课分两个步骤,先是说课进行初选,然后上课进行决赛。参加赛课的课一般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一节课要经过反复打磨,往往凝聚了很多人的汗水,不仅仅是一个学校,还可能是一个区的集体力量。

我校只有笔者一名地理教师,当时比赛在即,心里比较着急,想了两晚,课的雏形产生。请教了学校其他学科的教师,虽然不是本专业的,仍然给了很多帮助。比赛的前一天,试上这节课时请了同教研组的教师进行观摩和指导,有历史教师、政治教师。他们站在自己学科的特点上谈了观课感受,给了一些指导和修改意见。正是由于教研组教师的通力合作,毫无保留,帮助笔者取得了数字星球组一等奖的成绩,也越发认识到教学中集体备课的力量。

赛课过程中有幸听到了几节其他教师的课,同课异构,各有千秋,也能明显感觉到他们的课经过了精巧的设计和精心的打磨。

五、课例评比,择优进京比赛

2011年,市技装部门联合市教研室布置了一项任务,全市14所拥有数字化地理教室的小班化学校各准备一个基于数字化地理教室的课例,市技装和市教研室择优选择,优秀课例在全市再继续打磨,然后到北京进行赛课。

任务一下达,14所学校的地理教师又开始忙碌起来。领导的重视,机会的不易,个人教学的积累,这都是摆在眼前的压力。我校的教学管理者说,课的内容和形式帮不上忙,但是课的录制和其他服务有求必应。准备了一个星期,请我校的信息教师录制了这节课,并拷贝到CD中上交到技装处。一段时间后接到通知,有3位教师的课例入围。市技装通知所有参加课例评比的教师和部分区县教研员集中对这3位入围教师的课进一步听课、评课,提建议和意见,取长补短,争取在全国的赛课中有所收获。集体的力量是伟大的,3位教师不负众望,分别获得了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

六、中心组成立,合作中完成地理实验室装备标准

首批14个数字化地理教室的建成和投入使用,让我们看到了地理教室的优越性,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接下来会逐渐推广。市技装首先想到的就是要有我们数字化地理教室的装备标准。因为走在全国的前列,可借鉴的经验不多,我们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总结经验,所以南京市教育技术装备地理专用教室中心组正式成立。中心组的主要任务是制订学期计划,组织开展基于数字地理教室的观摩课、公开课或者赛课和地理教室使用技能培训以及对后续要建的地理教室进行指导,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南京市中学地理实验室装备标准》的制定。中心组一共5人,有1名教研员,4名一线教师,定期研讨。在制定《南京市中学地理实验室装备标准》的过程中,组员们首先搭建框架,然后组长把任务细化,组员领任务,遇到难题大家一起讨论,经过一个多月的分工协作,共同努力,《南京市中学地理实验室装备标准》应运而生。大体框架如下:

1.地理实验室的建设目标

2.地理实验室的建设原则

3.地理实验室的建设要求

(1)设置要求

(2)数量要求(包括准备室)

(3)通用要求

(4)专用要求

①功能要求

②基础配置要求

③地理准备室配置要求

④地理科学园配置要求

⑤小气象站配置要求

4.地理实验室仪器配备标准

(1)初中地理实验室仪器配备标准

(2)高中地理实验室仪器配备标准

5.地理实验室的人员配备要求

6.地理实验室管理要求

(1)实验室管理制度

(2)实验室学生守则

(3)实验室管理员职责

(4)仪器设备的管理与使用

7.实验室教学工作

七、申报国家级课题,分工完成案例集

2012年,由南京市技装处牵头,申报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促进基础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获得了立项,这是一个大课题,主题是基于数字化地理教室的教学案例研究,需要全市所有有地理教室的学校合力完成,最终的成果就是编撰一本基于数字星球的初一地理教学案例集。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栖霞区和原白下区2名地理教研员牵头,首先是分工,各学校自行申报教学案例,然后统筹安排。制作分工表把初一年级地理每个章节全部列出,任务分配到各个学校,任务不算重,但负责的教学案例必须保证质量,需要精心设计。目前各校教学案例都已经上交,紧接着就是评审组的筛选和修改。基于数字化地理教室的案例集一旦完工,意义重大,对江苏乃至全国都是一个重要的借鉴。

八、结束语

南京市数字化地理教室从无到有,从建设到取得成绩,切实证明了两点:实践出真知,“众人拾柴火焰高”。没有合作,很难发现问题,没有合作,很难做出成绩。

收稿日期:2013-07-12

第8篇

[关键词] 数字化校园 信息融合 角色转变 WAP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近年来,数字化校园建设已成为职业院校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信息化水平已成为学校综合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职业院校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走科学发展之路,就必须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并以此推动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的深度变革,促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合作交流以及社会服务等各项事业的持续发展,为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创新能力、提高管理水平提供最好的信息环境,并最终建成数字化、现代化校园。

经过多年建设,大多数职业院校通过向本科院校学习,自己建设实践,数字化校园已具有一定规模,在今后的建设中以下问题解决的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质量。

一、进一步明确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指导思想应该体现应用,以应用为核心,服务为宗旨,抓住数字化教学与数字化校园管理两个重点,突出高职特色、校企融合特色、实用特色,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以点带面、重点突破、持之以恒,有计划、分步骤逐步将学院建设成为一个数字化大学。

在建设过程中,要坚持面向需求、整体规划、基础先行的原则;建用结合、以用促建、协调发展的原则;突出重点、效益优先、分步实施的原则;统一数据库、统一标准、统一开发平台、统一管理、统一门户的原则。

二、加强信息融合力度,整体突出信息化的效率

数字化校园建设周期比较长,技术变化较大,早期由于经费、技术原因,缺乏统一规划,大多数学校建立了为不同应用服务的数据库,各系统信息相对独立,难以共享,甚至各系统数据不能一致,信息孤岛极大地影响了信息系统的效能,降低了决策者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投入热情和信心。

对现有应用系统,最好是完全抛弃,重新按照统一数据库、统一标准、统一开发平台原则重新开发。如果没有经费支持,也要对现有系统信息融合,这样才能整体突出信息化的效率。

三、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要从为管理服务的角色向为教学服务角色的转变

早期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注重的是为教学管理服务,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对职业院校明确指出,要求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提高实习实训、项目教学、案例分析、职业竞赛和技能鉴定的信息化水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信息技术支撑产教结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创新教育内容,促进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的融合,着力提高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和学生的岗位信息技术职业能力。加强实践教学,创新仿真实训资源应用模式,提高使用效益。

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点要从为管理服务的角色向为教学服务角色的转变,利用数字化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关系,要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

1、加快职业教育数字教学平台建设及数字化资源建设,特别是学院优势专业及能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专业的数字化资源建设。

数字化教学平台是一种新的教学资源管理和组织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管理、教与学的关系及教学考核模式,实现了“任何地点(Anywhere)均可学习”、“任何时间(Anytime)均可学习”、“任何信息(Any data)皆为学习内容”和“任何设备(Any device)都是学习媒介”的全新方式。

2、加快职业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信息化支撑平台建设。

良好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课使职业院校得毕业生在就业时能更快、更好的融入企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信息化支撑平台的建设将是工与学、学校与企业沟通最畅通、最快捷的平台。

3、加快对一些资金投入大、危险程度高的实训项目虚拟仿真实训教学开发力度,以仿真这一数字化全新实训方式克服资金、仪器设备、实训场地等限制,提高学生能力的培养。

四、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要充分考虑跨平台、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应用

早期的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应用终端主要是考虑计算机,即使是移动应用也主要考虑的是笔记本电脑。以iPAD、iphone为代表的高性能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出现,使得数字化校园的应用终端将出现多元化。使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特别是智能手机上网已成为学生的一种时尚。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要充分考虑这类应用。

首先在校园网接入上,要实现全校无线网络覆盖。虽然GSM、CDMA、TDMA、3G等网络已经能够覆盖校园,但其带宽还是不能满足数字化校园的需求,使用它们产生的费用也将限制学生对数字化校园的应用。

其次在内容上,要开发适合于手机、平板电脑的基于WAP的应用系统。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 是一种无线应用协议,能将Internet的丰富信息及先进的业务引入到手机等无线终端之中。通过把Interne上HTML语言的信息转换成用WML(Wireless Markup Language)描述的信息,显示在手机的显示屏上。

数字化使许多行业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但对教育,只是在教学管理、教学手段上的革新,我们有理由相信,大量学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必将带来全新的教与学模式,彻底改变现有的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张久旗.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年第5期.

[2]松冈一郎.数字化校园【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