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06 15:56:2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养老金融概念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养老金会计 养老金会计准则 养老金会计目标
一、企业养老金及养老金会计的概念
(一)养老金的概念及性质
在职工满足工作年限,或者因工残废离开工作岗位之后,可以依据法律规定领取养老金,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养老金的支付主体为企业、政府以及金融机构,支付方式为按月支付。
对于养老金性质的认识,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社会福利观,该观点将养老金视为一种福利。职工在为企业服务期间,按月领取工资属于按劳分配;在退休之后领取养老金,则体现了企业、政府对职工的人文关怀。另一种观点是“劳动报酬观”。该观点将养老金视为职工在职期间报酬的一部分。在这个观点指导下,需要完善养老金会计制度,准确计量企业对退休职工的养老金给付义务。
(二)养老金会计的概念
运用养老金会计,可以通过定期编制核算报告,对外披露企业养老金资产、负债以及费用情况。在养老金会计中,主要科目为负债、资产以及费用。资产指的是企业根据养老金计划中的规定,向第三方机构缴纳相应的养老基金,由该第三方机构来负责该项资金的管理,在职工退休之后向其支付养老金。负债即职工在岗期间,为企业提供的劳动服务,企业根据养老金计划当中的规定,对员工承诺在其退休之后可以获得的报酬。费用即职工在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同时,企业也需要支付相应对价,这就造成了企业资产的外流。
二、企业养老金会计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系统理论的指导
养老金会计在西方国家已经形成了完善科学的理论体系,对养老金会计活动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养老金会计在我国起步比较晚,发展比较缓慢,目前仍然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缺少健全的理论基础,同时实务活动有所欠缺,目前,我国还没有健全的养老金会计制度,更不用说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金会计体系。正是因为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我国在制定相应的会计准则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与西方国家相差甚远。
(二)准则规定不健全
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第19号――雇员福利》,我国对目前的会计准则进行了修订与完善;在《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章节当中,对员工离职后的福利待遇做出了补充,并且单独增设了“离职后待遇”一章。在该章节中,对养老金的提存与受益计划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同时对养老金的计量、确认以及信息披露也做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定,这与目前市场经济的发展比较匹配,同时也是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体现,从长远角度分析,这也是国际社会对劳动者福利规定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对离职后福利会计缺乏相应的理论研究,同时实务活动开展较少,因此该项准则里面还有许多规定欠妥的地方。比如设定收益计划的规定,在国际会计准则当中属于核心环节,做出了细节性的规定,但是在我国的第9号准则当中规定较为简单,这给企业留出了自由发挥的空间。除此以外,我国很多企业并不是通过单独表内披露的方式来对外公布养老金信息,而是将该部分内容并入到生产成本、管理费用等科目当中。在修订后的第9号准则当中,也涉及到了信息披露的规定,但并没有定量的数据,这与国际惯例规定不相符。在老龄化背景之下,企业用于养老金的费用会逐渐增多,如果信息披露不充分、不及时,则会影响管理者的最终决策,进而影响企业的整体发展方向。
(三)制度环境存在缺陷
养老金会计运行的最主要的外部环境是养老保险制度,但是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层次多样化、体系不够健全。首先,养老金“并轨”方案在实施中存在很大阻力,其中最大的阻力是并轨导致了成本增加。我国目前公职人员的数量约为四千万,并轨之后则意味着这些公职人员所在的单位需要缴纳20%的基本养老保险以及8%的职业年金,这对于单位来说无疑是一笔巨额开支,如何解决单位开销增大的问题,是并轨方案实施的首要难题。其次,在我国,企业年金发展不充分,也影响了养老金的运行。
调查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为止,全国有6.61万家企业建立起了企业年金制度,这些企业当中加入到企业年金计划的职工人数为2056万人,该人数占全国基本养老保险人数的2.5%,比例很低。可以看出,我国企业年金基数以及企业年金的覆盖范围都比较小。除了上述问题,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还面临着缺口增大、收益率偏低等诸多问题,这些外部环境的缺陷都制约了养老金会计的发展。
(四)缺少精算力量支撑
在第9号准则当中设立了受益计划,该计划的开展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根据企业运行现状由精算师做出精算假设,在得出假设的基础之上才出具详细的报告;第二部分,会计人员根据精算报告,做出会计处理。由此可见,该项计划的开展不仅需要会计人员,更加需要精算师做出准确的假设。只有保证精算报告的准确性,才能够保证会计核算的质量。
众所周知,保险行业在我国发展比较缓慢,精算师数量偏低,同时我国精算师的考试难度极高,每年通过考试的人数也少之又少,这些因素都直接导致了精算力的紧缺。截止到2014年为止,我国的精算师人数还不到 300人,面对成千上万的企业,这些精算力量显然无法应对,严重影响了会计核算的质量。
三、完善企业养老金会计的途径
(一)完善企业养老金会计的理论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金融;养老模式;养老体系
随着“银潮”袭来,中国老年人口数量激增,老龄化程度正日益加深,“养儿防老”的传统养老模式面临危机,养老问题日益凸显。当前我国面临着“未富先老”的挑战困境,解决养老问题缺乏相应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实力。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障体系面临社会化程度不高、运行效率偏低等问题,仅依靠政府提供的养老社会保险来解决我国居民的养老问题是远远不够的。2013年9月13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逐步使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这释放出了政府要打破“包办”格局,让社会资本在养老服务市场中“唱大戏”的强烈信号。在此背景下,探讨如何发挥金融作用来帮助解决养老问题,减轻政府负担,提升我国养老保障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一、养老金融业发展现状
养老金融是与养老有关的储蓄投资机制,泛指居民终身理财和退休后收入保障相关的金融服务。我国目前的养老金融产业属于新兴阶段,金融机构提供的养老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十分单一,主要集中在个人银行储蓄,银行养老金,企业年金的运营管理以及商业养老保险等
。现有的养老金融服务和产品多以被动迎合当下需求为主,简单、收益小、乏针对性需求,对居民养老支持力度小。由于受传统观念、风险偏好、流动性、安全性等多方面考虑的银行储蓄是老年人时下最偏爱的金融服务。企业年金制度作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补充之一,基金的提取受国家的宏观调控和企业内部决策的影响,基金的投资运作受到监管部门的约束以及金融市场不完善限制,发展速度较慢。商业养老保险主要包括固定利率的传统型养老保险和与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相挂钩的分红型养老保险两类,是目前市场化运作支持居民养老的重要手段。其他一些养老信托、养老基金、养老理财以及个人住房反向抵押的贷款等金融手段支持养老的发展受相关法律法规限制,以及相应的经验技术的不足,加上养老资产追求安全稳健等众多因素的影响,面临发展动力不足的困境。
居民在养老投资方面往往存在个人短视,不愿意以牺牲当前的消费为代价为以后做出事先安排,传统的养老观念又进一步恶化了人们的短视行为。居民对利率的高估和对通货膨胀率的低估使其在退休后的理财主要集中在个人银行储蓄方面。现有的较为成熟的商业养老保险也面临着政府对商业养老保险的定位认识不足,导致其在养老保险体系中存在缺位和越位。一方面,政府对商业保险缺乏政策上的支持。例如对于企业年金,国家并没有硬性规定来支持,愿意缴纳企业年金的企业依旧是少数,第二支柱年金所占比例过小,导致现在很少有养老保险公司能够仅通过企业年金实现盈利。根据保监会的2013养老保险公司企业年金业务表中的数据显示,太平养老、平安养老、国寿养老、长江养老和泰康养老的企业年金缴费总额为589亿人民币,其中国寿以264亿的企业年金排名第一,在受托资产方面,突破千亿大关达至1020亿。但在这其中,仅有泰康和平安继续实现盈利,而国寿虽然企业年金缴费和受托管理资产发展迅猛,但规模的提升并没有换来盈利。另一方面,政府对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二第三支柱介入过多,实行国家经营,忽视私营机构或市场力量在养老保险体系中的作用,挤压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空间,限制了商业养老保险业的发展。以致与三大层次协调发展的养老保险体系不相适应。
二、发展养老金融的必要性
(一)人口老龄化加剧,人口抚养比不断上升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国家的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我国的人口平均寿命不断提高,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老年人口占社会总人口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85亿人,占人口总数的13.7%;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23亿人,占9.1%。农村地区老龄化的速度更加惊人,农村老年人口的比重高达18.3%。国际上通常认为:当65岁的人口占总人口7%意味着进入老龄化社会,占14%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占20%则是超级老龄化社会。根据有关预计2035年前后,中国的老年人口规模将比现在翻一番,中国将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与人口老龄化加剧相对应的是人口抚养比不断上升。所谓老年人口抚养比是指某一国家或地区人口中老年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是用以衡量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造成后果的一个指标。图1说明2003-2012我国的全国人口抚养比不断攀升,到2012年已经达到了12.7%。老年人口抚养比的高企,意味着我国青壮年的负担不断加剧,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另一方面老年人口不断增多,对我们如何保障好老年人的生活水准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二)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难以维系,养老模式迫切需要转型
1.空巢老人增加,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巨大挑战。我国经济社会的呈现着典型的区域特征,二元化特征显著。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小城镇和农村地区,这也就造成人口的区域间的流动,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使得大量的老人留在家中,在农村地区大量的房屋空置,夜晚灯火阑珊的现象比比皆是。即使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城市地区空巢老人的比例也十分庞大。根据全国老龄委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金融服务研究》相关数据,2010年我国城市地区老年人空巢家庭(包含独居老人)已达到49.7%,大中型城市的老年人空巢家庭达到了惊人的56.1%。根据2013年2月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显示,中国空巢老年人口数量2013年将突破1亿人大关。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的迅速增加,表明我国的现在的家庭模式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大家庭模式正在向小型化、核心化的家庭模式转变。家庭方式悄然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由于外出工作而导致的大量的青年由于工作的原因在外工作或定居,而很多老年人安土重迁观念深厚,生活方式改变不易,形成的空巢老人。第二,由于经济不断发展,家庭的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很多家庭为改善居住条件或儿女结婚,购置第二套住房。第三,代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代沟越来多,追求自由、独立的空间诉求越发强烈,由此形成空巢家庭。另外,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城市中独生子女所占比例较以往大大增加,这更加剧了“空巢老人”的问题。空巢老人的增加对老年人的养老,形成巨大压力。首先,空巢老人的增加对传统的“养儿防老”模式形成巨大的冲击,大量老人缺乏退休后物质条件的准备,由于家庭分居带来的亲情淡薄而引发的老年人得不到很好的赡养。其次,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将会面对“4-2-1”的家庭赡养负担,其在经济上要承担的养老责任是“难以承受之重”。另外,现在一些独生子女不仅没有赡养老人的经济能力,甚至会“啃老”,这使很多空巢老人在生活上很难得到儿女的物质支持。在人口区域间流动的背景下及儿女抚养费用不断上涨、就业竞争等社会经济压力下,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空巢老人退休后生活状况已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
2.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下人格化隐性金融交易面临危机。近年来我国的家庭模式正在发生悄然而迅速的变化,家庭模式由传统的大家庭向核心化、分散型的小家庭模式转变,这也体现在我国的老年人空巢家庭比列不断上升,城市老年空巢家庭比例也接近五成,这意味依靠家庭养老,“养儿防老”的传统养老模式面临危机。根据陈志武教授《金融的逻辑》一书中的观点,在农业社会中,养子就是为了防老,子女就是人格化了的保险品、信贷品和养老投资品,这种隐性的人格化的人际间金融交易就是为了实现跨时间的价值交换,来应对未来的风险。
“养子防老”将子女当成自己规避风险的经济工具,家庭之间代际责任维系依靠传统价值、伦理、纲常观念的强制约束,但随着经济发展,人的个性自由意识的觉醒,传统家庭内部的利益交换的强制性正在逐步减弱,家庭内部的经济交换功能正在逐步退化。“靠儿养老”不再是天经地义,子女对上一代的赡养责任缺少价值观约束,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三)生命周期内合理配置财富,处理好个人财富收支的时间差异
根据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消费者作为的理性人为实现其自身效用在整个的生命周期的最大化,会根据自己一生的收入来安排自己的消费和储蓄,从而在自己的中年时期积累一定的储蓄资产,来保障自己退休生活。
由图2,在经历了财富自由拐点之后,人的财富会储备会储备起来保障自己的退休生活。在财富自由拐点后至退休前的财富储备区,大量的资产以各类财富形式储备起来,其中我国目前的养老金资产以房产、储蓄及少部分国债的形式储备,但是这些储备资产的方式都不同程度遭遇各种威胁。房产作为一种财富的存在形式,最大的弊端就是资产固化,流动性差,难以快速变现,无法有效应对各种突发支出,另外,众所周知我国各地的房地产市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泡沫,泡沫所造成的风险不仅仅是泡沫破裂后资产价格回调所造成的实际损失,更为重要的是高额的房价会使财富自由拐点右移,压缩我们的财富储备减少人力资本投入产出的剩余。储蓄及国债面临的一个共同的风险就是通货膨胀风险,CPI指数长期高位运行,使得储蓄和国债资产遭受侵蚀、纸币购买力下降。根据石莹,赵健在《人口老龄化、养老金市场发展与商业银行养老金业务策略》一文中的利用生命周期模型的测算我国当前的养金资产约为22.6万亿
,目前这些养老资产大多集中在房产、存款等领域,我国养老资产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如何在保障安全稳健的前提下,尽可能实现高的回报率。大量的养老资产寻找保值增值的渠道,是养老金融产业发展一个重大契机。
(四)现有养老方式存在的问题
1.养老金的“三大支柱”建设不完善。根据世界银行的建议,一个合理的养老金安排应该是由社会保障、企业保障、个人和家庭保障三大支柱相结合,我国目前的也已初步建立国家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相互结合养老“三支柱”体系,但是这个养老体系存在很多问题,第一,养老金个人账户空账数额巨大,存在巨大的隐患。我国目前的养老金安排实行部分基金制社会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相结合,但是基本养老保险起步较晚缺乏积累、养老金管理的缺陷和缴费机制不健全等众多原因导致社会统筹基金大量亏空个人账户,大量的个人账户的资金被用来支付当期养老金的支出,以致个人账户长期空账运转,根据有关估计当前我国养老金个人账户空账数额约有2.6万亿。养老金个人账户的空账问题对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造成十分不利影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公信力收到巨大影响,逃费现象增加。除了空帐问题,以外,偏窄投资渠道让现有的养老金面临贬值风险。按照现行政策规定,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只能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由于投资渠道偏窄,在物价不断上涨的情形下,基金实际上处于贬值状态。第二,企业年金作为养老金“第二大支柱”由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和企业内部决策相结合,大量的企业管理不规范,企业年金存在少提不提的状况,另外企业年金最重要的实现资金的保值升值,但是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还十分滞后,企业年金投资渠道单一,难以有效实现资金的保值升值。第三,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在我国的发展还十分滞后,普及面十分有限,对我国的养老支持力度十分有限。
2.养老金平均工资替代率低,保障水平有限。尽管我国的养老金发放标准经过“九连涨”,从2005年的月人均700元到到2013年的月人均1900多元,上涨幅度达到1.7倍,但是保障水平不降反升,社会平均工资替代率不断下降,由图3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来从2002-2008年我国养老金平均工资替代率总体上呈不断下降趋势,到2011年我国企业职工养老金替代率仅为42.9%。要想维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不下降,世界银行的给出的建议是养老金替代率不低于70%,国际劳工组织的建议不低于55%,很显然我国当前的养老金替代远远低于国际通用指标,因此居民要想维持退休后的生活水平,仅仅依靠养老保险金是远远不够。此外国家的财政支持力度十分有限,根据我们从商丘市梁园区政府了解到的数据,目前养老金的发放中央财政配套每人55元/月,区财政每人5元/月,这就是说财政对养老支持力度仅为60元/月,这对于如今物价水平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
3.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发展与老龄化带来的需求相比差距较大。商业养老保险作为个人储蓄性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发展迅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在1984年开始建立,到2006年的规模保费为237亿元,2010年寿险总保费规模达到9680亿人民币,同比增长30%,寿险类别的保费增长速度在过去六年位居前列。同时,商业养老保险具有很大发展空间。一方面,老龄人口快速增长带来较大需求;另一方面,养老金平均工资替代率低,保障水平有限,“双轨制”、“碎片化”问题突出,这些为商业养老保险发展提供了潜在市场。
然而,由于我国仅用30 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从人口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农业社会人口再生产状态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工业社会人口再生产状态的转变,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比,具有明显的超前性,但当前商业养老保险对缓解由人口老龄化引发的“支付潮”问题效果较小,并没有完全发挥其对公共养老保险的补充作用,与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状况相适应的发展程度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03年我国个人年金的保费收入约为170亿元,占寿险公司的保费收入的比重为4.4%,2005年我国个人年金的保费收入为183亿元,在所有年金保费收入中的占比为23%,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市场还处于较低发展水平。
三、对于发展养老金融的建议
(一)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加大财政税收对私人部门的扶持
发展养老金融业,形成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是缓解我国当前养老压力,提高养老保障水平的重要途径。养老金融作为一个带有民生性质的新兴领域,鼓励和扶持该领域的发展,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政府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的同时必须要把握好政府和市场的边界问题,在保障个人的基本生活之后,将更多的职责交给市场,政府不应该成为市场的竞争者,而是要发挥财政引导作用,用财政税收手段引导私人部门发展养老产业。 在面对养老这个问题的时候,人们对信用的要求都会偏高,追求安全稳健,因此金融机构发展养老金融会面临市场开发乏力,前期运营成本高等一系列的问题,单纯依靠市场化的运作不可避免会产生逆向选择的问题,导致大量的金融机构退出这一领域。政府需要通过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引导鼓励金融机构参与到养老金融领域,同时出台相关税收优惠政策降低金融机构的进入成本,努力减少进入壁垒。此外,政策的出台还能培育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相关的政策出台,能够有效促进行业的规范性、标准化,提升行业的整体发展能力,提升公众对于养老金融业信心,这对于一个朝阳行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完善监管方式,尝试混业经营,鼓励金融创新
金融行业由于具有高杠杆率、高风险性、风险的关联性、全局性等特点,历来实行严格的监管。我国目前金融行业的基本的格局就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各个金融机构业务范围严格限制,互不交叉。这种模式对于养老金融的发展有着十分不利影响。开展养老金融服务最早毫无疑问是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在养老保险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技术人才,但受制于整个行业资本实力,难以支撑养老金融的发展,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机构的主体,资本实力丰厚,风险管理能力强,如果商业银行加入养老保险这一领域,将商业银行的资本实力和保险公司的技术优势和业务能力相结合必将带来养老金融业的新突破。
推进个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是目前在发达国家较为风行的一种养老模式,个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是指拥有房产的老年人将自身拥有的房产抵押给金融机构,自己仍可终生使用房产,金融机构根据房屋的净值支付相应的现金,当借款人死亡后,金融机构取得房屋的所有权的一种养老模式。这种养老模式在国外一般主要由保险公司开展,由政府推动保障实施。这个养老模式面对的首要问题房屋净值的确定以及长期的风险管理,这就需要极强的精算力量支持和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和处置应对措施,从这方面来看我国单一的保险公司或者商业银行都没有充分的实力。只有放松对金融机构的监管,鼓励混业经营优势互补,才能为个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建立打下基础。
(三)着力改善金融市场环境,适时推进养老金与金融市场对接
我国当前金融市场存在着市场化程度低,监管方式滞后,行政干预过多,投机气氛浓厚,市场结构市场机制不健全等众多制约因素,这些都严重影响金融市场的完善发展,因此监管部门必须着力改善金融市场环境,寻求监管的最佳模式,发挥好金融市场配置资源作用,打造一个健康完善的金融市场。这是构建一个完善养老金融产业的必由之路。只有在一个健康的金融市场推进养老金入市,才能实现养老金保值增值。根据2012年《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的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我国养老金的结余金额1.92万亿人民币,但是养老金的投资对象仅局限在银行存款和国债等领域,虽然这一投资方向能够有效的规避养老资金的投资风险,但是银行存款一年期的利率远低于同期的通货膨胀水平,养老金实际价值不断受到侵蚀,国债的保值增值能力也十分有限。因此加快养老金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实现养老金的保值增值是当前的迫切任务,为了规避资本市场的风险,对养老资金的投资风险资产进行严格限制,加强监管。在运营方面,成立一个专门的养老金投资运营机构,通过专业投资管理人的不同时期的资产投资组合来规避风险。
参考文献:
[1][美]兹维・博迪,罗伯特・C.莫顿.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美]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3]劳伦斯・汤姆森.老而弥智-养老保险经济学[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4]陈志武.金融的逻辑[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1.
[5]龙志河,周浩明.中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0(11).
[6]魏加宁.养老保险与金融市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7]熊必俊.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8]徐志峰,温剑波.保险业参与城镇化发展的思考[J].保险研究,2013(6).
[9]刘晨.浅议商业保险对我国养老保障体系补充作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2(3).
[10]余利民.确立和发挥商业保险在养老保障体系的支柱作用探析[J].区域金融研究,2009(12).
[11]石莹,赵建.人口老龄化、养老金市场发展与商业银行养老金业务策略[J].理论学刊,2012(6).
[12]陈艺.中国养老金融业发展现状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4).
[13]李涌平.树立金融投资养老的社会风俗[J].人口与经济,2000(5).
[14]贺强.建立中国养老金融体系势在必行[J].国际融资,2011(4).
一、养老概念股。养老金入市,投资者最容易联想到的自然就是养老概念股。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中国养老产业面临巨大发展空间,养老金未来极有可能将养老产业中极具发展潜力的龙头个股,纳入到自己的投资范围内,如双箭股份、桂林三金、金陵饭店等。
二、银行板块。在当前的A股市场中,论低估值,恐怕谁也不能和银行股叫板。华泰证券首席分析师罗毅表示,巨量资金的入市,将利好大金融等蓝筹股。
三、高派现个股。此前,社保基金曾重仓介入中国平安、农业银行、中信证券等金融股,以及大秦铁路、招商轮船、芜湖港、南方航空等交通运输类股,这些都是高派现品种。而从板块分类来看,电力行业相对现金分红派现力度最大。
什么是以房养老?
以房养老是个概念,更多是指工作30年养2套房,退休后出售一套房产以改善老年生活的理财规划,如同欧洲老年农户出售土地、日本老人出售黄金用以改善养老生活一样,不属于社会保障范畴,属于商业行为。
老有所养的概念由养老金、老年医疗服务、老年居住与护理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养老金是保障养老日常开支的,具有保值性、生存性的现金流,不能解决养老的一切问题。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要大于青年人,亟待国家开发老年医学、老年门诊和保健型老年公寓,给老年人一个合理的医疗服务。70岁以前的健康老人,拥有一套房产可以解决住有所居的问题;对于70岁以后陆续失去健康和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来说,住有所居还应当包括家政服务和健康护理。
纳入社会保障范畴考虑的以房养老,是指仅有一套住房的养老安排,属于准公共品,需要在房产权限、房产价格、长寿风险等方面得到法律和政策的支持,才能实现房产保值和增值的目标,并非完全的商业行为。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上,其发起的主要原因均有所不同。以美国为例,在其人均寿命73岁以前,因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较好,以房养老主要出自低收入雇员、军人、移民等养老金不足的家庭;在人均寿命超过78岁以后,以房养老的安排更多的用于置换老年服务。在美国大城市处处可见高大的老年公寓,是由政府、商家和老年人共同建设的。在中国的今天,需要准确界定以房养老的定义和定位,区分纯商业行为和准商业行为,否则将可能陷入“商家做不起,老百姓不敢做”的尴尬境地。目前中国最需要以房养老的是“有房产、缺资金”的高龄失能老年人群,他们的子女年龄偏大,如果依赖养老金生活,则无力扶住失能老人渡过难关。这个人群无须政府全面赡养,仅需要给予政策和一定的资金支持。
养老金撑不住护理费
青岛某高龄退休女教师已80多岁,有三个子女均在本市,老人患脑溢血后处于卧床状态,需要全日护理。老人退休金3000元左右,每月医保之外用药需要1500多元。几年前,老伴离世前将他们的三室一厅房产过户给了儿子,儿子和儿媳向父亲和两个姐姐承诺,一定会很好的照顾老母亲。届时老人的几个子女均已60多岁,月养老金不足2000元,照顾全瘫老人力不从心,请人护理需要吃住在家中,并付最低3500元工资,一家人为此犯了难。在法官调解时,三姐弟为老人住在谁家没有争议,但为如何支付日趋渐长的护理费未达成协议,只能靠法官来判决。
案例分析:(1)该老人和其子女均有养老金,衣食住行有保障。但是,养老金仅是养老日常开支的现金流,不能解决老年护理费用。基于生活成本计算,家庭雇用1个护理者的费用约等于1.5人的基本工资(对于2人工作养1个孩子的家庭而言)。(2)该家庭显然是付不起这笔护理费的,已经过户给儿子的房产本是该老人可以置换老年服务的资产,在传统观念和现实困境之间,这个家庭必须做出新的选择。例如,将三室房产置换为城郊的两室,剩余房款作为老人购买服务的专款。
本案例很具有代表性,近年来各地民事法庭积累了很多类似案件。它反映出一个社会问题:第一,伴随高龄老人日益增多,护理需求日益加大;第二,老年护理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缺乏体系建设和产业支持,仍然依赖家庭生产,家庭从能力、财力和人力等方面均显不足;第三,伴随劳动人口的减少和老年服务现代化的趋势,服务老年的人工成本将越来越高,大多数老年人用货币购买老年服务的能力明显不足;反之,老人拥有自住房的比例很高,有调查显示人均达到70.3平方米。
以房养老的切入点
解决日常开支的养老金是国家义务,需要界定政府责任、个人责任,并依法培育养老金公共服务体系和养老基金市场投资保值机制。中国亟待发展公平的、统一的、方便的、可持续的二元结构的养老金计划,制定“全覆盖、保基本”的国民基础养老金计划,无论国家老龄化程度如何,均需要确保老年人吃饭穿衣和看病无忧虑;同时,以减免和延期征税建立雇主和个人的养老储蓄计划,强化受托人制度建设和培育养老基金投资保值机制,用以改善老年生活。但是,养老金不可能覆盖失能老人的护理费用。
目前,城市居民日常开支占到基本养老金的76.02%,农村居民占到96.44%(见表1)。基于4:2:1三代家庭,甚至1:4:2:1四代家庭的发展,伴随独生子女一代人进入中年以后(2030年前后),由家庭护理失能老人的功能逐渐弱化,失能老人家庭用什么置换青年一代的服务,是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中国老年服务需求大于发达国家。如果以60岁作为老人,2013年底中国老年人口总量将达到2.02亿,超过总人口的14%,说明中国已经进入深度老龄社会。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将达到2300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将达到3750万,高龄老年人口、失能老年人口迅速增加。2010年中国人均寿命达到74.83岁,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结果显示,中国人均健康寿命为66岁,60岁以上老人身体健康的约占43%(发达国家为70岁,健康老人比例在60%以上),目前有1.15亿老人在不同程度上需要护理。老年人口健康水平不高是未富先老的表现之一,客观上增加了老年护理的需求。
随着进入老龄化社会速度的加快,“未富先老”已经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那么,中国的老龄化将在什么时候达到峰值期?“未富先老”对于中国社会意味着什么?中国现行的养老金制度到底存在哪些弊端?要解决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合理的养老金制度安排有哪些?
就这些问题,《新财经》记者专访了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教授杨燕绥和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
从现代化向现代性过渡
《新财经》:据统计,在“十二五”结束时,中国老龄人口将超过1.3亿。您认为,一个国家进入老龄化的标志是什么?中国将在什么时候进入老龄化?
杨燕绥:人口老龄化指65岁以上的人口占到一个国家总人口的7%以上时,说明这个国家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之后会逐步升级,65岁以上的人口越来越多,到达顶点的时候,就是老龄人口的峰值点。然后,随着总人口的下降,老龄人口也会减少。但老龄人口与劳动人口的比例不会下降,因为社会越发达,生产力就越发达,生活条件越好,老龄人口寿命就越长,这就形成了整个社会劳动人口对老龄人口的赡养力问题。从全世界来看,从进入老龄化到峰值期,美国用95年时间,从1960年到2055年;中国是从2000年到2038年,不到40年时间,可见中国的老龄化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
竹立家:目前来看,“十二五”期间会有一个转折点,就是老龄人口占社会总人口的比例会超过10%,这是一个重要的关口。
《新财经》:既然中国的老龄化发展速度这么快,现在大家都提出了一个“未富先老”的话题,您怎么理解“来富先老”?
杨燕绥:“未富先老”这个问题早就提出来了,而中国对于管理“未富先老”在十年前也意识到了,当时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进入老龄化。但是,当时只是意识到了,重视程度却不够。今天又提出“未富先老”问题,说明现在大家对这个问题越来越重视了。
中国目前的人均GDP是4000美元,但美国、欧洲国家都超过了10000美元,相比较而言,就形成了中国的“未富先老”。一般而言,劳动人口主要指从15岁到64岁之间的人口,中国社会的赡养力正在呈现出以下四种情况:第一,但在中国,一般15岁到25岁的人口还在学校读书,要把这部分人减掉。第二,要减去一部分失业人口,没有工作的人得靠别人帮助,怎么去赡养老人呢?第三,低收入者,中国有那么多低收入者,养自己都很困难,有的还要依靠低保。第四,现在很多人在50~55岁就退休了,并没到法定退休年龄,我们叫做提前退休,据统计,中国现在的平均退休年龄在50岁左右。
如果我们不考虑这四个因素,到2038年,中国应该是217个劳动人口赡养1个65岁以上的老人。但如果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来的话,到时候就不到一个劳动力要赡养一个65岁以上的老人,这个情况是非常严峻的。要改变这种情况,我们现在的退休年龄、低收入人群、失业状态都需要改变。
竹立家:到2020年左右,中国的人均GDP可能会达到8000美元。但是届时,中国的老龄化估计在12%~13%左右。所以,政府要及早解决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解决养老问题还是要走社会养老保险的路子。
当然、中国社会老龄化问题和西方社会老龄化问题的解决方法,还有一个文化差异的因素,中国家庭对于老年赡养的自觉自主意识,是西方国家没有办法比的。
现在看来,社会老龄化速度在加快,相对于西方国家,我们从理念上、文化上,中国的压力相对比较轻。但这不能说我们的社会和政府就不做工作了,恰恰相反,政府要提早做工作,加大养老方面的投入,当我们真正面临老龄化社会的时候,也可以平稳地过渡。
《新财经》:过去,中国是靠人口红利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现在看来,人口红利在逐渐消失。未来,我们应该做怎样的转变?
竹立家:中国的人口红利现在看来已经在逐渐消失,但作为一个正常社会、和谐社会、文明社会,真正的发展不是靠人口红利,而是靠治理,现代性的标志就是发达的经济。中国现在是从现代化向现代性过渡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里,未来五至十年是整个社会重要的转型期,也是经济转型期。
经济转型的另一个特点是从粗放型、生产型向技术型、环保型和消费型经济发展,让人民群众真正在未来五至十年享受发展的成果。三十年来,我们用人口红利付出了劳动和辛苦,在逐步进入老龄化以后,社会要承担一定的责任。政府本身要有意识地在服务、消费、休闲,包括老年人养老方面做好工作。
养老制度碎片化的信誉风险
《新财经》:中国最初的养老金制度安排是怎么样的?有哪些弊端?
杨燕绥:预计到2015年中国会出现劳动人口供需的“刘易斯拐点”,每年会减少劳动力近800万,65岁以上的人口相应增加也是800万;我们还得考虑全球化竞争。养老金政策和制度安排必须面对这两个问题:家里老人多了,家外竞争激烈了,我们怎么办?
1997年世界银行《养老金报告》指出,养老金不能光靠政府一个肩膀扛着,报告提出了“三支柱”概念,就是养老要由政府、企业、个人三方面来共同承担。但是,“三支柱”政策不一定要安排三个制度,面对全球化和老龄化,养老金最好的制度安排有两个:政府账户和个人账户。
中国在1997年进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改革时也借用了这个思路,叫做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这个思路是对的,但是在相结合的过程中路径却错了。1997年,养老保险改革制度颁布后,国企也进行了改革,很多企业老职工提前下岗了,或者提前退休了,社会统筹定了20%的高费率,在全世界最高,但养老金仍然不够用。
在这种情况下,本来应该有养老金公共预算,但政府一直没有作预算,也没有作财政转移支付。地方政府要负责发放养老金,但地方财政却没有钱,企业20%的费率又不够支付,最后只好想办法利用个人账户。1998年以来,企业职工按个人工资的8%建立养老储蓄个人账户,但个人账户并没有真正投资运营,而是被政府挪用了,到现在已经被挪用了近1.5万亿元。这就使财政可以忽略养老预算问题,用钱去盖大楼,拉动经济,民生和社会建设问题被忽略了。
《新财经》: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针对养老金制度是否进行过改革?
杨燕绥:2006年,中央颁发了关于养老金改革的文件,提出了要做实个人账户。但是,要想做实个人账户,却面临三个问题:第一,养老金不足的部分由谁来补?也就是说,过去被挪用的那部分养老金谁来补充?第二,要做实个人账户就要实现正式的投资运营,要让养老金产生收益,谁是受托人?第三,投到哪里能保值,政府如何去监督养老金市场的安全?
其实,要做实个人账户并没有那么简单。首要的问题是没有市场、没有规则、没有受托人。
而且,个人账户被挪用,政府实际上记的是一笔账单,连本带息都是空账,所以,政府将来要连本带息还账。如果我们将来的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强,政府还可以有实力还这个账,但我们的人口毕竟不是越来越年轻,到时候政府要连本带息还账,这将意味着什么?所以,养老金空账问题会越来越明显。我认为,1997年推出的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是当时国有企业改革的配套措施,这个配套措施到现在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新财经》:从目前来看,现行养老制度的主要问题在哪?
杨燕绥:现行养老制度最大的问题是覆盖面不全,很多人到现在还没有养老金。2009年,政府推出了农村养老保险政策,2010年的《社会保险法》提出了城镇居民养老储蓄,这些政策都是不错的。但到目前为止,很多政策措施还没有完全展开,养老金覆盖不足问题还很严重。
同时,已经被养老金覆盖的人群也存在严重的制度碎片化问题。养老金制度按身份划分。第一是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退休金制度,退休金制度是从1958年开始实行的,单位和个人都不用缴费,退休金是退休工资的80%~95%,替代率很高。公务员的养老金全部靠当期纳税人的国家财政预算来兜底,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这不公平,也不效率。第二是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统筹,企业要交20%的费率,个人要交工资的8%的费率,一共是28%的费率。但养老金的发放到2010年年底全国平均水平只有1400~1500元,而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一分钱不用交,一个月平均能拿到4000~5000元,3倍之差,这就是养老金制度的碎片化。
另外,还有待遇差问题。政府现在对于农村参保人员每人每月最少55元的补贴,各地区不同,但最高没有超过200元的。从公务员的5000多元到农民的55元,这么大的差距是没有道理的。中国的养老制度碎片化体现在不同制度覆盖下的不同人群,而人群又是以身份来划分的,这就产生了待遇差问题。特别是公务员的养老金制度、已经成了整个养老金制度中最不公平的一块,成为了社会的众矢之的。
所以,我们现在要解决养老金制度碎片化、身份化、覆盖面不足、待遇差等问题。否则,政府将面临两重负担,一个是财政不断加大补贴,一个是政府要面临失去信誉的风险。
合理的制度安排
《新财经》:既然之前的一系列制度存在着种种弊端,要解决中国人的养老问题,应该建立怎样的合理制度安排?
杨燕绥:解决养老问题要最大限度地把政府、企业、个人能力和市场融资都利用起来。在一些西方国家,国民年金水平在过去很高,但最近二三十年有所下降。从全球趋势来看,养老金制度也在趋向国民年金低保化,因为不这样的话,政府也负担不起。
最好的养老金制度安排就是用“中央统筹国民基础养老金”来克服贫困,用“个人储蓄养老金”来改善生活的制度结构。个人账户养老金需要制度化、市场化、全民化。
首先,中央统筹国民基础养老金,可以通过养老社会保障税的方式筹集资金,然后在全国建立预算,按照各地消费支出的50%发放,发给所有65岁以上的老人。从法律上不排除任何人。但是可以鼓励那些高收入者放弃自己的养老金。
其次,我们所有人工作一辈子不可能只为了吃饭,那样的人生就太灰暗了。所以要建设第二个制度,叫做个人储蓄养老金,让所有人在一生中根据不同的情况储蓄养老,比如有两套房子,其中一套用于养老。
《新财经》:具体来讲,要建立个人储蓄养老金,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杨燕绥:建立个人储蓄养老金有几个条件:第一,要有“税优”待遇,就是延期征税。养老储蓄不能当期征税,因为养老金账户的钱耍等到退休以后才使用,不能算当期收入,不能征收当期收入所得税,我们把这个叫老年红利。
第二,缴税标准。企业应拿出一部分钱存入职工个人账户。可以叫做职业年金。
第三,养老金托管。首先要保证养老金的产权不转移,养老金投资最关键的是产权保护和受托人,要让养老金的财产是独立的。独立就意味着政府不能随便将养老金纳入财政乱使用,这是公共基金。也不能拿来买保险,因为一旦进了保险公司,就纳入了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保险公司可以用来抵押,也可以用来发高工资,把养老金的风险与保险公司的风险系在一起,谁也不能说保险公司肯定没有风险,肯定不会倒闭。现在全球性的风险越来越大,日本的地震、海啸、核电站爆炸,这些也会蔓延到很多国家。来自美国的金融海啸,也让那么多大金融机构倒闭了。所以,养老金投资必须坚持资产独立、产权保护,政府和公司不能贪这个钱。20世纪80年代,智利进行养老金制度改革的时候,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名言,说胆子大的“小偷”,可以把手伸进国王的钱包里偷国王的钱,但是绝不敢动养老金。所以,托管人一定是专业的,有竞争力,业绩好,能够保持资产独立,敢于把管理费透明的机构。
第四,养老金增值保值。养老金投资可以投在固定资产上,比如房地产。澳大利亚最近有一个政策,就是允许用超级年金个人账户买一套投资房,为的是将来养老的资产能够保值。另外,养老金也可以买股票、基金、债券,但要做好组合,分散风险。现在,养老金的投资篮子比较少,很多收益好的项目只给少数人带来了收益,做不到给老龄人口的分配,这就需要政府改变发展模式,让养老金有长期的投资收益。要建立养老基金投资的评价机制,审慎投资,构成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的公共治理结构。
第五,控制通胀。如果通货膨胀严重,不仅我们的当前低收入生活受到影响,养老金也会贬值。
“货币+资产”=不贬值的养老财富
《新财经》:按您前面所说,中央统筹国民基础养老金的确是一种不错的制度安排,要建立这个制度,有没有具体的操作方案?
杨燕绥:具体来说,建立中央统筹国民基础养老金,要逐步降低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退休金的支付水平,在未来二十多年中,争取与国民基础养老金对接,将退休金变成基础养老金。从操作上来讲,应该从现在开始,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建立个人职业养老金账户,单位和个人都要缴费。而从退休开始,个人账户也要支付养老金,也可能只支付1个百分点,替代率不用太高。但随着退休金的下降,用职业年金来补充,用财务缓冲的方式,使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退休金也变成基础养老金。
最后再与现在的城乡政府养老补贴、企业职工的基础养老金三者进行对接,成为国民基础养老金。这样,使公务员、事业单位建立的职业年金和现在的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企业年金全部合并为个人账户。我们争取用二十五年时间,让前台动静不要太大,后台财务平稳对接,这样的制度才是养老金制度走向科学、公平最好的办法。
《新财经》:作为政府、社会、老百姓,在养老问题上,各自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竹立家:按现在的情况看,在养老金方面政府承担的少了一点。在中国的财政支出中,社保的比例还是比较低的。
西方国家在社会保障方面一般会占到GDP比重的10%,但中国只占了GDP的2.4%,是非常低的。一般来说,社会保障要占到财政支出的50%以上,所以,我们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还比较大。从政府、社会、个人三方面考虑,政府还是要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必须下决心让辛苦的一代人,到了晚年真正享受到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政府要承担主要责任,这是社会发展的基本模式。
杨燕绥:改革拖得时间越长,养老金负债就会越大,人们积累的机会就越短,一旦到了老龄高峰期,就会出现老龄危机。
关键词:信托;养老;创新;金融
一、引言
有数据统计,我国当前已经进入老年人社会,到2013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突破了2亿,同样2013年老年人消费超过了4万亿,到2030年有望突破13万亿,中国养老市场存在巨大财富。而中信托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问题,第一,金融部门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第二,信托部门的筹资能力不断降低;第三,由于房地产风险的加大,导致信托风险也不断增加;第四,银监会的介入,导致信托业必须实现转型才能得到健康发展,而进军养老市场不但可以实现自身创新而且也可以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成为信托公司最好的选择。
二、养老金信托的概念
养老金信托就是将养老保险费交给信托部门管理,职工退休后可以得到一定的经济收益。美国提供的数据显示,2010年全球养老金突破了300万亿美元,而一半以上属于信托资产,但我国保险合同资产还占有较大比例,养老基金资产只有极少一部分。
信托进军养老金市场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第一,信托公司可以借此得到大量的低成本资金,可以实现跨市场投资,保证养老金取得较高收益。第二,养老基金成为信托资产有着较为明显的独立性,在交给信托机构管理后,与信托机构的倒闭破产无关,可以保证养老基金的完整。再有,投资者可以在信托机构得到更高的收益。我国个人账户养老金由银行部门管理,投资者只能得到较低的利息收益,导致养老金不断贬值。
三、信托型养老产业基金
当前,大量金融机构进军养老产业,尤其是保险公司,如泰康人寿推出的“泰康之家”等,保险公司不但实现了保险产品与养老服务的融合,而且利用保险资金的低成本为养老金提供了较高收益。
养老产业对PE有着更大的吸引力,但还不能明确其投资价值。第一,老年人消费水平还不高,虽然本身有着巨大的消费市场,但短期内不可能出现较大的商业投资;第二,PE基金要求投资最少十年,而养老产业还主要以短期收益为主,与其投资周期不相适应;第三,政府在过去较长时期内认为养老产业属于公益性事业,影响了养老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再有,政策对养老产业也具有较大影响,因此财务投资者还不会选择PE机构。
四、养老物业证券化(REITs)分析
养老社区建设融资可以选择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这种基金就是将平时使用率不高的房地产资金投入资本市场中的证券等。这也是当前国际资本市场证券化发展的主要做法,是应用资本市场融资的一种有效手段。
养老物业证券化也可以认为是上述基金的一种表现,不但可以帮助机构迅速收回资金,而且也可以促进社区养老服务的不断提高。投资者不但可以在每年收回一定的租金而且还可以得到物业增值收益。
我国当前之所以REITs市场没有得到较快发展,是因为国家的税收制度、登记制度、上市交易制度还存在诸多问题,同时与《信托法》《公司法》也存在诸多矛盾。促进REITs市场的发展其实就是为开发商提供了多种融资策略,这与国家控制房地产市场发展不相适应,因此REITs市场发展还不能顺利进行。
因此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养老地产与保障房可能会在REITs市场发展中起到一定作用,信托公司可以提前做好养老物业证券化工作,逐步转变为公募做法。
五、信托型“以房养老”研究
在我国范围内还不能推行“以房养老”的做法,这是由于这种做法与我国人民的传统认识不相适应。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认为房屋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财产,大多老人将会把自己的房屋留给儿女。
信托公司要想利用以房养老要根据本身特点,做好下面这些工作,第一,应用丰富多样的房屋财产信托形式,老人可以将房屋交给信托公司,信托公司每月支付一定的费用。信托公司对此可以灵活处理,不但可以一次性支付房屋的全部费用,而且也可以在老人去世后将其余财产交给儿女。第二,解决多套房问题,有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家庭拥有多套房的数量已突破了200%,城镇闲置房达到了220%。因此信托公司可以研究解决这一问题,使这些闲置房发挥较大作用,达到以房养老的目的。第三,解决换房需求,很多老年人在城市居住,虽然城市当中有着较好的医疗条件与生活条件,但生活环境不好,有着较大噪声与尘土污染,所以很多老年人希望回到村镇居住,信托公司要针对这部分老人开发专门产品。
六、养老消费信托发展
养老消费信托就是信托公司联合养老服务部门,不能只支付一定的现金收益而且还需提供一定的养老服务,也可以支付一部分现金收益提供一部分养老服务,要做到灵活操作。
信托公司要重视开发二类客户,第一,健康的老年人,指的是处于60-75岁之间的老年人,信托公司可以与开发商、养老部门、旅游公司合作,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旅游服务。第二,80岁以上的老年人,这些老人大多已经出现能力智力的下降,日常生活要求他人护理。信托公司可以与养老部门合作,在建立养老产业基金的前提下开发此类市场。
信托公司在开发养老消费信托过程中,要把握下列这些标准:第一,信托机构要合理确定自身功能,建设养老社区主要与投资商、开发商、运营商有关,而信托公司应该是其中的投资商。第二,信托机构要善于整合各种资源,在养老产业当中,信托公司要积极与开发商、运营商、客户相联系,要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第三,养老消费信托产品不但要为投资者提供一定的现金收益与服务权益而且还需具有可继承性。第四,养老产品同时涉及投资、养老、旅游、保险等多个功能,可以达到客户的充分满意。第五,虽然养老市场有着数量充足的财富,但人们观念、服务商能力、政策都会对信托公司的介入产生一定的影响,不但要求信托公司积极介入,而且也要求信托公司做到谨慎投资,才能收到较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跃.信托参与养老市场的路径思考[J].金融经济,2014(16):9-11.
有学者表示,我国从2001年就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正在加速奔向老龄社会。2011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4亿,占总人口的14.3%。通常,65岁以上的人口比率超过总人口的7%,就被称为“老龄化社会”,而超过了14%,就被称为“老龄社会”。
从老龄化社会进入老龄社会,法国用了115年,德国用了40年,而日本用了24年,速度之快,非常惊人。根据联合国的人口统计数据,中国将在2024年至2026年前后进入老龄社会。
预计2050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将达到4.38亿,80岁以上完全丧失劳动力的人口将达到一亿,每2.7个劳动人口对应一个老年人,养老金缺口累计将达到概念GDP的95%。
未富先老的老龄社会就是我们要面对的时代,这个时代不仅“小”,而且“窘”。长期实行独生子女的政策,改变着养儿防老的乡土观念的同时,让你面对上有父母要赡养,下有子女要照顾,还要考虑个人养老的重要事情。
相比较养老规划,人们更愿意将存款和投资用于子女学业和父母的赡养上,而且结婚、买房、买车都在消耗个人的存款,养老规划被束之高阁。
还缺多少养老金
或许你认为二三十年后的退休生活,离现在还很遥远,无需过于忧虑。算一笔账,可能你就体会到积攒养老金其实并不轻松。如果你今年30岁,月收入5000元,按照平均寿命80岁,60岁退休,每年平均通胀率4%来计算,想保障目前的生活水平(养老金替代率100%),退休时需要每月16217元。
按照北京市2012年的平均工资5223元计算,退休后拿到的社会养老金只有10 5 4元。所以,退休生活20年,你的养老金缺口高达360万元。
基础养老金不仅无法满足个人养老,而且宏观背景也让个人养老笼罩一片阴云。最新的研究测算,仅仅今年,我国养老金的缺口将达到18 .3万亿元。
提早规划你的退休生活,已经迫在眉睫。养老储蓄更带有强制性,因为你不可能不老去。
提前规划你的养老生活
“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谚语对于你的养老规划而言,非常贴切,如果在年轻时不注重储蓄,买名牌衣服,去豪华旅游,买名车名表,退休后就不可能有太多的钱。
所以,只有尽快准备了养老金,减少攀慕虚荣的消费,你才能在退休后过上舒适的生活。
如果每年保持回报率4%的投资或储蓄,从25岁开始,每年2万元,到65岁可领取2 0 7. 6 4万元。而如果你4 5岁每年存2万元,到65岁,只能获得66.5万元。
提早规划养老金,会让你更加轻松地迎来养老生活,可以从抵抗通货膨胀和稳定的投资中获取收益,来规划养老储蓄。
养老储蓄必修课
储蓄型商业保险养老
社会养老保险很难覆盖我们的晚年生活,这时就需要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作为补充。传统型养老险的预定利率一般为2.0%-2.5%,在高利率时代,传统型养老险的收益甚至低于银行存款。而分红型养老险的保底利率尽管低于传统型养老险,只有1.5%-2.0%,但可以享受额外的不确定的分红收益。
万能型寿险和投连险,都带有投资性质。投连险用于理财的资金是直接投资基金,风险小的投资货币基金,风险大的产品会投资股票和指数基金。相比投连险,万能险的投资渠道较为稳健,主要投资于大额协议存款和债券。
值得注意的是,万能险和投连险不仅不能作为储蓄的替代品,而且有亏损的可能。
分级A份额约定收益
想实现退休后的富裕生活,仅仅依靠储蓄是不够的。用于投资的养老金要找到确定性较强的金融产品,才有可能持续积累财富。
分级基金A份额,通常基金公司会约定收益率,目前的A份额的约定收益普遍高于一年期存款利率。约定收益率的分级基金A份额可以视为获取固定收益的债券,而且为了保护A份额的约定收益,大多数分级基金A份额均设有下拆折算机制。当B份额跌到一定金额后,将优先保证A份额的投资者利益,对B份额进行折算合并。
A份额的收益率是固定的,但也不代表它能保本,如果卖出价格低于你的成本,而分红无法覆盖这部亏损,你还是会赔钱。所以,投资者要注意买入卖出的时点和价格。
买到6%的债券
看看A股市场就知道,赚钱的永远是少数,投资股市不仅没有赚到钱,还可能把养老钱再赔进去。而债券市场或许能给你带来更低的风险和稳健的收益。
目前,国内的企业债、公司债税前收益率大概在6%到9%之间,投资者可以通过证券账户,参与交易所的债券市场。当然,债券价格也随市场交易波动,如果高价买入债券,手中的债券一旦大跌,会让你亏损不少。不过购买债券,最重要的是长期持有,分享公司债、企业债的稳定利息收益。
如果赶上债券大跌,只要没有兑付风险的情况出现,坚持持有到期,也会还本付息。在你买债券之前,要对债券的收益、净价、评级等情况作详细了解,买入放心的债券,才能给你的养老金计划增添活力。
以房养老新潮流
以房养老能够实现的前提是,老人有一套或多套住房。老人可以将房屋抵押给有资质的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每月从该机构获得贷款,作为养老金,老人继续在原房屋居住,直到离世。以房还贷,这也就是所谓的“倒按揭”。
这大概也是不少中国的公司人向往的退休生活。而且他们对实现这样的目标很有信心,花旗银行与友邦保险联合的2015年度《中国居民养老准备洞察报告》便显示出了这种乐观。
报告所覆盖的受访者为来自13个大中城市的年轻人,7成以上的受访者对实现上述目标有信心。为了更早实现这种“自由而舒适”的理想生活,有27%的人还计划提前退休。
从某种角度说,当下的中国年轻人是全球最乐观的。他们从小生活在经济增长中,很容易产生一个错觉,即这种增长会永远持续下去―每年都可以加薪,资产会越来越多,到时候会有足够的钱让我们不用工作也能保持生活质量。
这可能太想当然了。报告同样调研了已退休人群,他们并不开心。现在的退休人士有的会持续工作,直到帮忙照顾第三代,时间和资产也大多用在了第二代和第三代身上。这还是经济宽裕的情况,而一次大的医疗支出就可能让他们花光所有存款。1/3的已退休受访者承认,按照目前的资产,眼下的生活水准仅能再维持10 年。
养老需要多少钱?目前,4000元/月已经是国家退休金中较高的水平,这些钱显然无法满足一个公司人在大城市的生活,而养老的日常开销只会更大。如果仅以受访者的预期看,每个家庭需要198万元,但他们平均的储备(加上房产等资产)只有132万元。
这还只是现状,以后可能更糟。缴纳养老金的人在减少,领取养老金的人在增多。而受访的大多数公司人仍把国家退休金和存款当做自己最主要的退休积蓄。
在花旗银行和友邦保险的这份报告中,中国城市居民的养老信心指数为71.6分,与之相对的,他们的养老储备指数仅为43.4分。如果按照地域划分,长三角城市的受访者信心与储备之间的差值没有那么大,西部城市的受访者信心更高,但其实他们的储备能力更低。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主要在于人们都没有准备,或者说他们不知道该为养老做怎样的投资。受访的40岁以下公司人,大多数还没有开始准备养老,48岁是他们开始准备养老的平均年龄。
“需要多少钱才够退休我没概念,为什么要有这个概念?人生是一步步走下去的,我到法定退休年龄肯定要退休,难道没有几百万元的存款就不退休了吗?钱不够,顶多到外面打工。”一位上海的受访者这样说道。
既然单靠强制的养老金肯定不够,那就需要在工作时期早作投资。实际上,在成熟市场,从年轻时就开始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是最常见的投资手段。只不过在中国,商业养老保险还远未普及。75%的受访者现已持有人身保险产品,但持有商业养老年金保险的受访者仅21%。
人们甚至搞不清商业养老保险的目的。在花旗银行的报告中,受访者对于“退休养老金融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为7.9%,甚至高于他们对一般金融产品的预期(7.8%)。养老保险的特征是安全稳健、收益明确,这决定了它不可能像P2P平台上的标的一样享有动辄10%左右的年化收益率,一般退休养老金融产品的年化收益率在5%左右,甚至更低。
而对于公司来说,低认知和低普及意味着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中国的商业养老保险市场正在培育期,它终将发挥支柱性的作用。现在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开发满足中国人需要的产品。”花旗银行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欧兆伦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更关键的是,商业养老保险的发达很有可能加速整个养老市场的发展,尤其是养老地产。
“在日本,养老地产的增长与商业保险的增长是同步的。保险公司是重要的养老地产投资人。”普华永道中国医疗健康行业战略咨询合伙人孙超对《第一财经周刊》说。一种最成熟的模式是,保险公司投资商业养老地产,其商业险客户则可以优惠的价格租赁或购买这些房产。
普华永道预测,从2016年到2020年,整个中国养老市场的消费将超过10万亿元,年均增长幅度将达17%。
养老地产的概念在中国一直不够流行,10年前才出现规模较大的项目,比如北京的亲和源,它于2008年开放入住,直到2015年才达到盈亏平衡。养老地产不流行,本质问题在于,如果仅仅是一套房子,并不能对退休者产生吸引力。在花旗银行的报告中,现在的年轻人所向往的退休生活并不是停滞、安静、充满疾病的,而是应该把原来用于工作的时间用来享受快乐。
这意味着养老地产应该拥有良好的娱乐配套,并且不应该远离城市。“亲和源的负责人告诉我,他们一开始认为医疗养护是养老地产的最大特征,但后来发现退休人群不希望被当成病人,他们要的是开心,这种趋势在未来将越来越明显。”孙超对《第一财经周刊》 说。
纪达夫在为大城市的中心设计城市综合体项目时发现,除了年轻的高收入人群,中产退休人士已经成为这类物业的第二大客户群。那里配套的娱乐设施和公共空间对他们很有吸引力。
纪达夫的母亲就是如此,虽然年龄已经很大,但她并没有影响正常生活的疾病,她用保险金支付自己的日常健康管理费用。这让她有更多时间待在伦敦的画廊和剧场里,而不是医院。
巨额的医疗支出是花旗银行的报告中受访者对退休生活的最大担心。但这部分支出有虚高的成分。由于现在的公共保险制度,所有医疗服务都只能在医院获取,而那里的效率并不高。在英国,选择在医院病床上享受专业的临终关怀,平均价格是425英镑(约合4099元人民币)一天,而社区里同样的服务,平均价格是145英镑(约合1398.5元人民币)。在美国,病人在医院终老的平均总费用比在院外接受临终关怀的费用高出7563美元。